时间:2022-08-02 18:5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晨读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晨读 日语学习 促进作用 推广分析
一、引言
网络媒体的悄然兴起,使得当前语言学习途径呈现多样化,视频教学渐渐走进课堂。正是因为可选择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轻视甚至摒弃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经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课堂外朗读的时间普遍低于一小时,学习自主能力弱的学生甚至每天朗读少于半小时。显而易见,在目前的语言学习环境下,晨读近年来逐年遇冷。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要求语言专业的学生不能再满足于令人瞠目结舌的笔试分数,而是应具备拥有一口流利的外语的能力。我国语言教学呈现出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语言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卷面分数上占有极大优势,却在真正交谈时有口难开,这点反复不断被外国学者诟病,所以迫在眉睫的是改善我们的学习方式,重视语言的实用性。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主要是调查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学生在坚持晨读较好的情况下,解析晨读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旨在将其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一种日语学习习惯。通过积极引导同学融入日语学习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加强日语的口语能力,还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该专业的学生提前对自己的就业了解大概情况,增强信心。
二、传统晨读作用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作为古代的文学大家曾经这样总结过读书的重要性。“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所以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读书,晨读更是读书的一种典型方式。然而,不可否认,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多种学习方法的出现导致晨读的地位逐渐下降。甚至很多学生开始质疑,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书能带来什么效果,可见大家连如何正确读书都不甚了解,才会出现迷茫的状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在当今社会仍应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远发展,都应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语言的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能依赖于每天点点滴滴的积累。从人的生理状态上讲,清晨应当是大脑最清醒、记忆力高峰的时候。从习惯上讲,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的大好时光。在这个时候熟读课文,背诵单词、例句,练习语音、语调或口语表达等,能在短时间内收获一定的成绩,易于同学及老师提出建议和纠正。晨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晨读乃是读书之重中之重。那么晨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提高教学质量
晨读是一个对昨日所学内容进行温故而知新,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的双效合一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都见过这种情况,对一个知识点暂时卡住,不能理解,稍稍思考下,等再次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发现已经漏了很多。课堂上的“听”和“记”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点。晨读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时间段,学生在对旧有知识的温习中,发现自己漏掉的点,或再思索即领悟记忆尤其深刻,或能及时询问老师同学,及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同样的,在新课泛读的过程中,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得以了解,正是因为对内容有大体的印象,才能重点听难点或者说是针对自己个人较难理解的点。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说的就是这个理。
晨读中可以补充些自己感兴趣的日文读物,不但可增广见闻,还可激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时间的晨读,不仅对掌握好语音、语调有所帮助,对书面写作的流畅也起到积极意义。
(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表达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除了对语言本身掌握程度有所要求,要求我们有自信心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果没有自信说出一口流利的语言,语言学习还是失败的。这个方面想在短时间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成长是非常困难的。很多进入外企工作的学生,在进入了工作岗位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最难的,尤其是用一门外语。
要在一次谈话中能有效输出语言信息,大脑中必须储存比一次谈话多得多的信息、很多脱口而出的文章,才不至于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地位。晨读恰恰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晨读需要学生们长时间对外语书籍进行出声朗读,这就强制要求学生具备“开口说”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由于内向的缘故,在交际中往往是一个字也说不出口,怕出错。晨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反复训练自己开口说日语的环境,长时间坚持下来,让学生习惯用日语思维,减少母语的干扰,运用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上。
(三)加强各方面能力
1.理解能力
虽然是日语专业,但是日语课堂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尤其新学一门语言,更要花一番大力气。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抽查,所以很难发现学生在发音、语调、停顿上的问题,语法概念等方面的错误,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一一辅导。晨读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
不仅如此,晨读是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可以让学生从“蜻蜓点水”般的理解,升华到对文中主旨、情感及意境的迁移。晨读时要投入,将“读”与“思”结合起来,这样读过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
2.听力、写作能力
晨读中,学生朗读、背诵典型例句等,与其他同学互相诵读,促进听力能力的提高,而对文章脉络的理解、文法单词运用的加强亦是为外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口语入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语感,晨读就是一种好方法,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
3.审美能力
晨读是美与艺术的结合体。晨读时心无杂念,对文章倾注感情,这样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生硬枯燥的单词,而是一个充满情感、乐趣的广阔天地。
晨读是一种美的升华。学生能在朗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其中的知识、领悟其中的道理,无形中受到美学熏陶,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四)有益于身心健康
晨读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心神舒爽,排泄胸中郁闷之气。大学课程通常从早上8点开始,当代的许多大学生一觉睡到7点半甚至7点45,慌慌张张有的甚至连早饭也顾不上吃。钟一敲,迷迷糊糊坐在课堂,睡眼惺忪地打不起精神来,昏昏沉沉开始了一天。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言犹在耳,但这已被很多人遗忘在了记忆的深处。
三、关于晨读几点建议及推广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并抽取各个年级的日语系班级为试点进行实践,对晨读所带来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积极反响仔细分析“晨读对当代日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发现晨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在日语系班级试点中,长时间坚持晨读,不但解决了学生们语音、语调上的错误,还密切了师生感情,全面激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因此,我们希望借由本课题大力推广外国语学院的晨读范围,希望学生、老师们重视晨读的作用。在此,对于晨读有几点小小的建议:
(一)晨读内容任务化明确化
学习一门语言,大部分学生的烦恼是单词、语法、课文等太过琐碎,于是索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晨读是没有效率的,学生应对每天晨读内容有明确目标,高效率地学习。通过试点并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日语系学生若根据前一天所学,以及今天即将要学到的内容进行任务的制定,大大节约时间,且颇有成效,提高学习效率。任务目标的明确,使大家抓紧了时间,对时间有了紧张感。完成了制定的内容后,日语系学生一般都会根据自身能力复习各类考级所需掌握的知识,包括有意识地专门诵读听力、写作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点。
(二)晨读内容详细化
制定完详细的晨读任务后,并不意味着就能按计划进行,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有效的方法是精确到量。以日语系为例,报考专业等级的学生(N1、N2)都对各级别的词汇量有明确指标。所谓的任务化只是有了一个大方针,我们需将它详细化,详细化到每个早上,在大脑最清醒的时候,需要背诵多少个单词。
(三)晨读形式多样化
日复一日重复的晨读,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缺失。在外语学习中,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同学诵读外语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有了兴趣才能让晨读轻松愉悦,事半功倍。晨读的形式建议多种多样,比如:
1.自由阅读,侧重于从学生主体性考虑,按照自身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诵读,加强自身薄弱环节,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
2.齐读,从齐声诵读中,可以细听出自己与周边读书声的“不和谐”之处,及时发现自己细小的错误,进行语音语调停顿的改正,精益求精。
3.领读,通过日语口语较好的学生的带动或是录音磁带的领头效果,可以让那些语调有问题学生进行跟读,不断记忆语调。
4.分角色读,形式的新颖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外语会话中的分角色朗读,还原了会话场景,对口语训练有积极的意义。
(四)晨读音量大声化
晨读是出声阅读而非默读,我们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与别人交谈时发现表达跟不上思维,有些甚至事后才反应过来如何更妥帖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其中一个原因是平时朗读不够。学习一门语言,最大的成功就是能与别人有效交流,晨读就是一个有效途径,大声勇敢表达自己从晨读开始。同时大声晨读有利于避免自己的惰性,不使自己成为昏昏欲睡型、滥竽充数型当中的一个。
高效的日语晨读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还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制订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语、英语、韩语、德语,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晨读课时间。从培养好坚持每天晨读的良好习惯起,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晨读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化为主动要求,这对于外国语学院来说乃是重中之重。本项目的调查分析,使短暂性记忆通过晨读转变成为专业学生的永久性记忆,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冠英.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谢春玲.浅谈英语早读的重要性[J].中国期刊网,2011(02).
[3]史贵荣.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D].
[4]张文文.辅导员在开始大学英语晨读中的作用[D].南京财经大学.
[5]王克非.外语教学与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风建设;成效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情况关注度随之提高。社会、家长和教育界自身也着眼于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工作,其中,一种广为提倡的方法是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高校的学风改善。本文指出目前大多数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所采用的各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重点分析了其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学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逐渐趋于一种松散状态转变,社会各界很多人士把这种现象单一的描绘成一种个性化增强、学术味变淡的现象。然而,对于这种笼统性的概括我们不能简单地盲从或者果断予以批判。无论目前我国高校学风如何,各高校在实行扩招的同时,也在增强力度,进行学风的建设工作。
1.1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一,表现在盲从追随,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学生群体特征等制定出个性化的建设方案,而是一味跟风追随高校教学大纲。如在晨练晨读方面,高校对低年级学生提出要求,每天早晨必须早起进行集体运动,在集体运动(例如:晨跑)之后,进行集体晨读。每个班级自主规范选择一个集合地点,学生们在规定的可活动范围内进行一定时间的晨读。这种对于学风建设的强制性措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较为严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养成大学生们自觉阅读学习的好习惯,但从实际践行效果来看,这种带有强制意味的方法并未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反而被学生们所排斥。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以集体强迫意味的方式参与到这种教学管理之中,并且厌恶感渐增。其二,学风建设方法过于陈旧,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新时代和新教育下,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在这种传统的理念之下得不到适宜的指引和突破。例如,学生的学习研讨交流会有时候脱离学生群体,单独由老师在形式上过一遍,没有实际意义。要么就是学生会自主开展,但是只是会内人员参与,不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其三,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实和创新无法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现代化教育模式下的致命之处,也是高校学风建设效果不佳的最大阻碍。
1.2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基于问题的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正确引导方向。其一,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在遵照教育部对高校提出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各专业的学生特点,总结、编制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培养方案。学风建设要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在遵循共性的原则下,突出个性的发展。其二,对于传统的学风建设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传统教育的精华,摒弃不符合新时代下高校学风建设发展的部分。其三,在进行学风建设过程中,注重做到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能使二者孤立开来。还要做到现实和创新相结合,不脱离社会实际,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2促进学风建设新思路―创新实践教学
由上文总结得出,为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优良的效果,创新实践教学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新思路。全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增加创新性实验;加强科技实践基地建设,设立大学生创新试验活动基金,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鼓励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对本科生的指导。学校设立创新学分,参加创新、科技实践的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等。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工程实践平台,以项目形式组织教学,鼓励本科学生参加研究、试验计划项目。这种创新实践教学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对部分高校(包括普通高校、重点高校、大专院校等)的调查效果来看,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各校学风建设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选择适宜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可以使得高校的学风建设事半功倍。
3创新实践教学促高校学风建设的成效分析
各高校所采用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与此同时帮助学校建立起优良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引导之下,培养了创新的治学精神,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均得到改善,为学习的教学斩获了一片佳绩。
3.1建立优良的学习氛围。
从学习角度来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一条普遍性的观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们在对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时,都具有普遍的感受和经历。即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的低年级学生由于一时的压力释放,进入大学初期身心完全放松,学习进入不了状态,不能把心思完全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大一学生,学生会的吸引、校园团体的号召,使得学生们感到眼花缭乱,在参与各种活动的时候,忘记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而学校在这个时候对学生们进行创新实践教学,就会转移学生们对于玩的注意力,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如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组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创新的元素,吸引学生们把精力放在实践过程中,从而改善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部分高校在低年级还未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设置出一些引入性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案,逐渐引导学生们进入对专业课的渴望之中。部分高校实验室对还未接触试验的低年级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进入有组织地观看高年级学生的试验过程,在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氛围之下,学校的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集聚创新的治学精神。
大学生进入高校教育阶段,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都应当进一步的得到提高。对于之前的学习方法不应停留于书本知识的复述,而应当在创新层面上有所提高。高校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之后,学生们的创新治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培养,不再是只会记忆和复述知识重点、难点的学生,而是可以从知识之中寻找知识,从难点之中自主找出策略的人才。例如,某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设置课程,要求学生们自主组成团队,对某城市道路设计方案做调查报告,并在特定时间统一在课堂上陈述调查报告内容。学生们在接受这一性质的实践教学任务时,觉得难以应付,但是经过一番努力后,收获了很多传统课堂不能给予的东西,如实践能力的提升、调查分析能力的改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些成果的获得都得益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在预定目标设计之下完成了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们逐渐养成创新性的治学精神。
3.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的教育在于引导学生们了解更为广泛的知识,在以专业为主引的基础上,对各科知识进行研究型学习。不仅如此,还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创新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良好掌握。例如,大学生在创造设计基础课上,老师首先对学生分组就某一设计进行头脑风暴的实践,然后布置任务,在下次课堂上要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知道学生在课下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一个作品包含了美学价值、功能价值、用户体验和需求度等各方面,而一个作品由一个小组完成还包括了小组成员内的沟通协调问题,因此,这项任务的目的不仅仅是一项设计,更冗杂了对学生各方面的锻炼。学生们在完成设计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会得到一定的培养。
3.4改善教学成果。
高校可首先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学风建设目标,在创新实践教学的指导下一步步实现目标。例如,大学一年级重在打基础,抓上课出勤率,督促学生认真自修,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而这种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靠硬性督促,还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需求,制定出适宜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大学二年级抓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考研目标或其它方面的努力方向。大学三年级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研或其它方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四年级要求毕业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提高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积极投身到就业工作中,提高学院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根据每个阶段细分的不同教学任务和特点,制定出完善的、科学的方法,达成上述目标。根据某高校提供的资料显示,自从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之后(首先在校内组织小型娱乐类比赛),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因而,学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一现象就是创新实践教学法对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印证。
3.5取得系列战绩。
从某高校采取创新实践教学的成效来看,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学生们的综合发展、专业学习、动手沟通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并帮助学生和学校取得了系列战绩。某高校提供的资料显示,自从2009年学校各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系列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案,各专业的学习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自动化专业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了“飞思卡尔”设计大赛,学校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取得了全国前十的好名次;学校各专业学生积极报名“大学生创业设计”比赛,均获得不错的成绩。一系列的战绩均得益于教师正确指导下进行的创新实践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时代需求的最好回答,是新的教育理念下成功的教学实践,对于学校校风建设具有巨大意义。
4结束语
创新实践教学是新时代要求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改进,这种方法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例就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学风建设的成效取得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但是在研究深度上还不够透彻,希望有学者能够加入对此课题的研究,也希望此文的阐述能够给当代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4-546.
[2]王巧玲.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01).
[3]侯雪峰,刘莉.大连市高等学校学风调查与思考[J].世纪桥,2008,(01).
[4]陈道华.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陈志刚.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全胜奇.从经济学视角看高校学风建设,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7]陆顺寿, 曹其新.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9): 11-13.
[8]于化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J][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23-25.
学生现状分析
本人教授这门课程已经三年,通过长期的观察,总体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是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主动。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点原因:高校扩招,高职类学生招生分数不高,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该专业属于工科,男女比例上,男生占大多数。而男生普遍对英语不感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此门课程就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翻版,日常生活的单词不认识,国际音标不会读,每次参加英语A级考试都通不过,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改革教学模式
经过三年的教学摸索,总结,改革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工作场景中的实际要求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为辅;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鄙弃以往的填鸭式;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翻译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10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供大家探讨。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把该门课程划分为4个模块。这4个模块分别是电子技术专业英语词汇、电子行业英语术语识别、电子元器件datasheet文件阅读与理解、电子产品英文说明书阅读与理解。
本门课程共30个学时,在学时划分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增加了第一个模块———电子技术专业英语词汇的课时,使得各个模块的课时比例为16:4:4:6。每个模块都分别从技术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3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灵活,与实际工程实例结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模式。启发提问式任何一段话或者文章的阅读,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提出的。阅读前,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文中找到解决方法,再通过小组推选代表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推选,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结合课文内容,介绍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以教材为跳板,增补介绍当前科技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深一步明白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课前1分钟演讲(英文自我介绍)每次正式上课前,要求1名学生上台以招聘面试为场景,进行一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通过此种方法,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为未来求职做准备;另一方面迫使学生动嘴说英文,摆脱哑巴英语。此外为让学生重视课前1分钟演讲,这个学期我还特地把每位学生上台的表现录制下来。通过给学生回放、对比、点评,指出其不足,促使学生改进。激励口号改变以往上课学生起立时说的问候语———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Mr./MissX,而用英文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名称进行替代——Comeon!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通过喊口号,一方面能提高了学生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英文名称,使其能脱口而出。课前测验为巩固上堂课所学内容,每次课课前都会抽出10分钟时间对上次课程所介绍内容进行测验。
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看图填词,有直接的英翻中,中翻英,有综合性的基础专业知识提问等等。因本门课程也是一门语言课程,有很多的词汇需要去记忆,一些翻译的技巧要多做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其测验的结果作为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结果的依据。要求迟到学生必须使用英文礼貌用语,经过老师许可后,方可进入教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求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前,必须说:“I’msorry,Iamlate.MayIcomein?”在得到老师的许可下,方可进入教室。因男孩子口语差,面子薄,自从实行此方法后,迟到学生的数量大大减少。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往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两个部分构成,比例为3:7。为真实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得学生总评成绩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比例达到7:3。
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对课程划分的四个模块及职业素养方面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以期末最终一次理论笔试方式考核。弱化了期末理论笔试的作用,让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以世界大学生空间为平台,加强与学生课后的互动交流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世界大学生城空间”这个网络平台为手段,进行授课和教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上课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世界大学生城平台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上传课程相关的视频、专业资料、布置作业、成立班级课程讨论群、公布上课考勤及测验情况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拉长成为无限的可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阅读相关课外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了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感,每周周一至周五早晨要求学生在教室进行晨读,教师每周二、三在教室进行指导。因专业英语课程每周只有2个学时,基础不好的学生有时根本跟不上,老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其进行指导,通过晨读活动,基础差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先从最基础的国际音标开始学习,再到单词的记忆、句子的理解等,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再无借口推说没有语言环境。
【关键词】英语口语;地质灾害;国际班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愈加快速,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地质灾害专业国际班就是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地质工程工作者而开设的,其培养要求除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科技资料。学生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并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可到英方合作大学学习,成绩符合要求可获得外方大学相应证书上。因此我校对国际班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增设了相应的英语课程,外教授课是其中的必要环节。本文以外教“雅思视听”课,结合实践调查,探析外教口语合作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英语基础不扎实、哑巴英语
1.1 词汇量不足
对大一新生来说,词汇量仍停留在高中阶段,高考大纲上要求是3000-3500个单词,而大学生入学初词汇量平均约为2400。桂诗春专家写道,对于英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起码要懂得15000词,可见,中国大学生所拥有的词汇量远远未达到顺利阅读英语中等难度文章的要求。
英语词汇量严重偏低,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主要支柱,是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工作及生活中运用它,通过词汇输出来与外界交流,词汇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词汇是思想的武器(诺曼.莱文斯)。词汇贫乏,语义含混,就读不进听不懂,词汇量与语言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词汇量大的人不一定语言水平高,但是语言水平高的人都有较大词汇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反映语言的发展状态。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丰富,越发达。
1.2 心知肚明,说不出
由于中国英语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母语以汉语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英语学习中仅仅只是学会了做题、考高分,而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却很难自己开口说话,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哑巴英语。会英语,而又不会说英语。会说只言片语的英语,而不会讲那些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英语。
2 主动性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2.1 参与度不够,爱面子,怕出错
在外教的课堂上,一开始每个学生都想通过外教的口语课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一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参与度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或许认为外教的问题自己已会,不想说;或是想说,但因一些个别的英语单词不会表达就忍着不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知如何用所学的外语对不了解的进行诠释。从而参与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平时就不爱讲话的学生,久而久之,大大减弱了对口语这门课的兴趣。
在这方面与中西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学生含蓄,不爱标新立异,重视套路学习,缺乏独立意识,总期望老师在上课时把课本讲透,在课堂上决希望教师个人表演,学生在下面单方面接受。
2.2 内心浮燥、课下复习预习时间少
课堂上外教让学生听写单词,一部分学生听写出的单词数很少,通过询问,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课下没有时间进行复习与预习。他们的时间哪里去了。经了解得知,他们对大学充满了憧憬,想尽早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结果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一些社团占去,因为有的社团会经常要求社员写报告,写总结,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课下没有太多时间去复习及预习。
2.3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与中学相比,大学管理更加宽松,大学生自由支配的余地大,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客观上需要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才能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和加工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的过程。
从高中到大学、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而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却发现原来憧憬的圣殿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象牙塔,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头绪和目标,变得茫然和不可捉摸。这种环境改变常常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安、苦闷、失落和孤独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矛盾和力。社会就业压力使一些学生对前途表现出紧张、焦急的情绪,甚至对大学教育产生怀疑和不满。
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效果不好,除了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不足,也就是说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3 不适应外教教学方式
外教往往把书本当作辅助学生获得知识工具,如果有好的方法获得实用的知识,离开书本也是可行的。
在课堂上,外教教师以电影为讨论话题,让学生说自己看过的电影,结合电影对其分类,如“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家庭片、、动漫片、科幻片、战争片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话题;通过电影谈论文化,分析人格,明辨事实。这种上课的方式,一开始学生很不习惯,遇到很多陌生的单词,特别是心知肚明,但不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释义,多数学生感觉,上课脱离了教材,一下子不知如何应对,课堂气氛没有达到理想的那样活跃。
4 对策和建议
建议建立班级学习小组,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小组成员可以在课下进行讨论,练习,进行听说训练,形式多样,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寻找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如一起朗读一些英语的美文,一起进行晨读,一起参加英语角等形式。一方面把课堂进行了延伸,不仅可以把课堂上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爱好,进行补充,学到更多的课堂外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加词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大学生;作息;不规律;建议
前言:
不知不觉,大学已过去一多半,我们这群进入大学的学生也体验到了与中学不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刚接触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么美好,甚至是枯燥无味、孤独寂寞的。但是,这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经过这两年多的适应,我们似乎没有之前那么茫然不知所措,隐隐约约有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我们对自己的作息时间也有了一定的调整,促使我们向梦的方向追寻。
一、研究方法
1、问卷
通过对大学生作息时间调查报告问卷的分析,制作出大学生作息时间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看法和感受,问卷采用匿名记录。
2、抽样调查
调查的总体是国内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为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本次调查将所有问卷以网络问卷形式给出,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得出相应比例,并将数据处理成图表的形式,接着对每个问题逐个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果。
二、数据分析及结论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为16:9,总之是男多女少,且各年级学生比例相差不大。
1、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七点到八点起床,八点上课,说明有一半的大学生是因为需要上课才起床;一部分是在六点左右起床,这部分人有比较好的习惯,能够早起,利用早上大好的时光做一些晨跑晨读这些有益的事情;还有一少部分人是在八点以后起床,这部分人的惰性比较大,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就不想起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床上。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还是热衷于早起的。
2、通过调查,大多数人不是天天都睡午觉,但是睡的话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众所周知,坚持中午休息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因为中午休息好,下午就会精力充沛,有足够的精力去听下午的课,以最饱满的姿态面对下午的生活。而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天天坚持睡半个小时,更有少部分学生是从来不睡午觉,原因是没有时间。坚持午睡是一个好习惯,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能够养成坚持午睡的好习惯。
大学时代大学生普遍晚睡,调查可知,约有五分之四的大学生习惯晚睡,至少到十一点以后,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在九点到十一点睡觉,而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在八点到九点期间睡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有待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3、据调查,约一半的大学生会偶尔在课余时间自习,有很少学生甚至几乎不在课余时间自习,而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坚持经常在课余时间自习,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在大学这个以玩为主的时代,还能够坚持本心,不为外物所干扰,坚持梦想,这是普遍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能力。
4、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会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仍然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强健体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较为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应多方面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向知识与健康共向上的道路。
对于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在娱乐方面,一多半的大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娱乐时间,适度娱乐,健康上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很少花费时间在电脑前娱乐,但仍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健康上网。
5、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三对自己的作息时间不太满意,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息时间比较满意,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希望能有所改进。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很有觉悟的,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好的时间安排,休息、学习和娱乐。
6、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大都在2至6小时,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的,不忘学习;每天学习6小时以上的学生也达到将近六分之一,但是仍有将近八分之一的大学生基本都不怎么学习,这部分大学生需要好好反思,要明白自己来大学是做什么的,不能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7、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作息时间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当你特别感兴趣并热爱学习的时候是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的,但是就算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仍能坚持学习的人也是很值得肯定的。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忙于社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这是好事,可以锻炼能力,但是要适度,分清主次。也有部分大学生忙于志愿者工作、打工、或者恋爱。大学生可以接触可以做很多的事,但是心里一定要有一杆秤:那就是学习为上!
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选择在周末时间补觉的,这是可以的,还有很多人在周末忙于学习或者社团学生会工作,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做兼职。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工作你要寻找娱乐的途径,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宿舍聚餐,等等,大学生应该不仅是高知识性人才,同样应该是会娱乐型的人。
8、据调查,大学生熬夜最常做的事就是玩手机,这个是普遍现象,还有较多大学生熬夜是为了学习、完成社团学生会工作或者上网浏览网页,比较少的人看电影球赛,还有不到六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及时睡觉不熬夜。这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玩手机现象严重,大学生应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做到适度合理地利用手机。
三、结论
从调查结果,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整体比较积极健康,如大部分大学生感觉大学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他们忙于学生会社团工作,同时又有比较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充分地说明了大学生对作息时间的安排还算比较合理。
2、大学生在安排和处理作息时间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大部分大学生晚上有熬夜的习惯,而且熬夜的时间大多是用来玩手机,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坚持午睡的习惯,这说明大学生对作息时间的安排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
3、由于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在最有效的时间给自己填充更多的知识,在组织与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四、建议
1、给学校
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体育活动,文学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
2、给社会
社会给大学生反应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形势严峻。如今社会竞争力大,大学生缺少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应该多给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如果企业单位能够传授大学生以工作经验,这样就不用担心大学生能力不足。
【关键词】设计思维;英语同桌制;深入田野;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吐火如荼的改革,以及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这也要求大学英语课堂更多的地融入跨文化交际活动或模拟跨文化交际活动,切身感受当前国际和国内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跨界思维日益成为当前学界创新的一个热点,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积极有效地开展跨界思考和语言表达活动设计,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师极度关注的内容。笔者结合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探索,愿和读者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
1设计思维走入大学英语课堂。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美国IDEO公司的创始人Tim Brown于200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斯坦福大学专门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程将设计思维推广至各个专业。其主要步骤为:(1)移情(Empathize)(2)定义(Define)(3)创意设想(Ideate)(4)原型(Prototype)(5)测试(Test)举例说明:可以安排学生以大一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为主题,通过分组活动,学生设身处地走入大一新生身边,在观察、采访、倾听、等活动发现高中毕业后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身边存在的问题,即痛点,这是问题改善的关键。分组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小组讨论形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有力表达出来。小组成员针对这一具体问题,例如想家和自立性的培养等,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考虑并展示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逐一优化,选出最佳。原型设计时间,可以灵活使用各种速成的材料,将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可视化,一遍重新发现新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最后的测试环节,可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经过几轮测评,解决方案的成熟度会日趋完善。
2.英语同桌制。
为增进校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拒绝校园英文交流的恐惧症,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增进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培养为增进校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杜绝校园英文交流的恐惧症,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增进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培养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跨学科人才,可以试行英语同桌制。每位同学自行寻找一位其他院系的同学做英文学习的同桌。同桌需要共同完成以下至少5项任务并记录,最后提交一份总结。
持续时间可以为一个月。
可选项目:
(1)一起自习3次
(2)一起跑步或参加其他运动项目3次
(3)一起英文晨读3次
(4)一起观看英文原版电影
(5)一起学唱英文歌曲
(6)一起体验本专业外的一门课程
(7)交换各自喜欢的一本英文类书籍
(8)一起参加线上、线下国际性学术会议
必选项目:
(9)相互撰写英文推荐信一封
3. 深入田野的中外节日比较性分析。
田野调查成为学生进行科研的必备技能。全球化时代,很多原属一国的节日逐渐国际化,如父亲节、母亲节以及针对不同领域的普及型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读书日、世界禁毒日、世界环境日等。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对学生了解当今社会,透过语言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意义重大。例如,针对圣诞节和春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田野,线上和线下了解不同国家人们的庆祝情况,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归类,探寻节日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背景。学生的成果通过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出来,既丰富和更新了知识,又能活学活用,对现实具有启示性意义。
4.实地录制视频课程。
随着在线网络学习的发展,移动式学习已渐成燎原之势力。学生使用移动式学习工具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兴趣依然不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视频课程录制的热情和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大胆鼓励学生自制视频,进行自我剪辑和加工。为了保证英语教学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担任朗读者,亦可参与其中,成为视频中的角色人物。近年来随着英语配音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录制视频也是可行的。视频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为学校做一个英文的宣传片,为本专业进行专业介绍等。
5. 英文戏剧。
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演讲口才、心理素质等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戏剧的准备和表演时,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家作品的人物特征、时代背景的研读,提高了对生活的感知和审美能力,英文戏剧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等的作品是历久弥新的,值得当代大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演。教师应积极支持学生对剧本的创意撰写、对人物角色的重新认识以及道具服装的选取和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的建立是有帮助的。
6. 积极对外宣传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呼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对引导大学生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一定程度上对外国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宣传的作用。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可以提供宣传中国梦的舞台。纵观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每一年的试题中,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和理解都占据一定分值。国内部分高校有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再授课中,英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积极对外推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作品。值得国内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2010,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6)
【关键词】涉外护理;高职生;英语课外活动;三维体系框架
英语课外活动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程度差、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的高职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各高职院校英语课安排的课时数每周有周8的、周12的等,但最多没有超过周14的。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就成了目前英语课很难克服的三道关。为了达到课程教学要求,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涉外护理专业,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弥补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上的不足。
1 构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
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为此,维果茨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因此,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外活动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语课堂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二是,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等的模仿与创新,三是,英语的实践应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它们同时存在并互相发生作用,理想的境界是形成互动的促进机制,促进英语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和应用的深远。在这个体系下,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基础,模仿与创新是英语课外活动的中间环节,应用则是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和指向。
2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框架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应为三维式立体框架,该体系由三个分支构成,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分级。
2.1 活动管理分支
由主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教学部主任担任组长,成立院级管理组(成员包括学生会、团总支干部)由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教师管理组由班级学生干部组成的班级管理小组。从制度制定、经费支持、院系内外关系协调等方面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管理。
2.2 活动主题分支
班级学生干部收集建议,上交班级小组讨论教师组给与课堂教学的支持和课外活动辅导院级组进行竞赛等形式的组织和开展。通过自下往上的形式,使活动贴合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活动的质量。
2.3 活动助推分支
由学院学生会、团总支牵头,以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发展壮大院系英语学习类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涉外护理就业、深造和专业前景等的宣传咨询活动,举办相关的专家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形成全员参与、骨干带动、整体提高的良好发展模式。
3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的实施和运作
3.1 活动管理分支的实施和运作
院级小组对活动的条件、特色、可利用资源、纪律、时间要求等进行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通过教师小组和班级管理小组的具体实施来达到全员参与、常态管理,使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
3.2 活动主题分支的施和运作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组收集学生的各种看法和意见。教师组根据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建议,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拟定活动主题,如晨读朗诵竞赛、词汇达人、英语演讲比赛等。院级组在经过讨论和研究的前提下,安排活动的时间、场地等,并给予资金、院系内外协调等方面的支持,真正使活动做到内容丰富、有始有终。
3.3 活动助推分支的实施和运作
学生会和团总支要将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作为年度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认真进行规划安排,成立学生社团,以特色月、季度和节日等形式进行涉外护理专业的宣传,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院进行学术讲座、宣讲,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有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要在各项活动开展之后进行宣传和总结,给学生活动反思的时间和机会。
4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实施的问题和难点
首先,活动的指向是应用,因此活动的主题要以帮助学生英语知识的梳理为基础,如晨读活动、阅读活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结合实际社会体裁,模仿生活场景,创新活动形式,以帮助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活动主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有简到难,促进学生语言输出和应用。
其次,学院要高度重视。英语课外活动能否成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第三,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干部队伍。学院涉外护理学生多来自山区农村,英语(尤其是听说方面)基础差,自主意识较差,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因此,特别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来引领各项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如何建立和培养一支教师和学生干部队伍就成了关键和难点。
最后,正因为英语课外活动体系是一个三维立体框架,所以它的实施依赖于每个分支的正常运转,缺一不可,有任何一个分支分级出了问题,就会给课外活动的开展带来打击,甚至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只有把该体系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爱芬.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04).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在一般的民办高校中学生党员比例平均可以达到3%,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但这一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与目前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存在较大的反差。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党员队伍同样是民办高校菁英学子的集合体,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抓手,离不开党建活动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面向“90后”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开展特色的、科学的党建活动,对培养民办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取得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般而言,党建活动是指在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内容。本文所指的民办高校党建活动,主要是指高校依托物质载体、制度载体、组织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形式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包括理论教育活动和实践教育活动两部分。
1、对党建活动重要性认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在民办高校中,专职党建干部及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等任务往往都放在辅导员身上。因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影响,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受到限制,部分辅导员忽视党建活动对大学生党性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党建活动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党员也因为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时间占用精力,往往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意识淡漠,缺乏激情与活力。
2、党员教育活动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民办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灌输教育,轻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政策性、理论性过强,且多以集中讲授课为主,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和贴切性。由于过分强调了理论灌输,没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也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既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忽略了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接受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党员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解决价值冲突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教育活动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很多学生党员只是形式上入了党,思想上还未真正入党。
3、党员教育活动主题不突出,形式单一
有些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偏广,深度不够,活动浅尝辄止,未能使学生党员在某个特定的主题上接受更为深刻的教育,此类主题活动往往空泛笼统;有些主题教育的内容不能紧跟国际国内形势,没有捕捉到学生党员关心的最敏感且最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在教育形式上,传统的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活动组织中,共青团的工作没有对党建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注重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忽视对团员的思政教育,党小组的作用也未能完全有效发挥。长此以往,出现党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吸引力差,组织要求与实际参与“两张皮”,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组织归属感。
4、入党前和入党后的党员教育活动设计不均衡
由于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多数民办高校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上,而无暇顾及入党后党员的教育培养,普遍存在“入党前教育多,入党后培养少”这种教育培养不平均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只要不出大问题,到时候会“自然转正”,思想上出现懈怠。而学校的党务工作者也并没有针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很多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和党性意识薄弱,难以在同学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经费支持,各单位党建经费普遍比较困难,有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设置党建专项经费,而是将党务经费融于学生活动经费当中,无法满足学生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党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常常出现考核监督不健全、评价激励不配套、实践基地不规范、开展落实不积极等问题,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建活动收效甚微。
二、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探索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党建工作开展得不系统,往往是在效仿传统高校的作法,在创新和开拓性上往往不足。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公办高校更具特色。这些特点必然决定了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性与创新性。基于特色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应该开辟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以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综合培养。
1、加强党建活动层次与结构设计,建立党员教育活动体系
(1)根据大学生党员发展不同阶段,将党员教育活动分为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党员)教育四个阶段。入党启蒙教育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将二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信念,在专业上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和专业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可依托二级学院党校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知识普及,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发展对象教育可由校级党校统一组织,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特点,加强学生党性培养,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社会问题调研等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预备党员(党员)教育则应在立足服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党员表率所用。
(2)根据活动组织主体不同,将教育活动分为校级活动、系级活动、专业团队活动三个层次。校级活动以普适性教育为主,系级活动结合所在系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分类开展,专业团队活动则更多体现在党员教育与专业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
2、创新党团组织结构设计,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
高校党、团、班级学生骨干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抓手之一,高校党员发展通常也主要以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为重点培养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班级干部向辅导员负责、团委学生会干部向团委书记负责、学生党员向党支部书记负责的现象,党建活动与团建活动、班级建设活动出现割裂,各级各类学生骨干缺乏有效沟通与联系,无法形成工作合力与群众影响力。因此,应该从组织结构设计、学生骨干选拔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例如,把党支部建立在专业层面上,实行校党委――系党总支――专业党支部――党小组的纵向管理新体制;把团总支建立在专业层面上,实行校团委――系分团委――专业团总支――团支部的团建工作体制;团委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从基层团支部委员中选拔,以确保校、系、班级三个层面学生组织的工作对接。专业党支部考核与各级团委考核的统一,以此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团委学生会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利于相关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
3、创新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强化活动考核效果
对原有的党建活动实施项目化改造,即对活动的设计、开展、考核、评价等环节均实行规范标准。项目设计书按照规范模板撰写,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目标任务、实施进度项目总结、学生成长报告等内容;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设计准入退出机制,对效果不明显,学生反馈不理想的项目予以淘汰;在活动开展中实现学生自组织、高参与的目标;同时建立全方位考核指标和维度,对项目考核和评价进行科学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素质教育成绩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也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结果予以准确记录,防止活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4、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建设,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1)加强基层组织特色活动设计与品牌建设,充分体现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将普适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做好党建活动主题选择与设计,如党建与感恩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相结合,鼓励百花齐放。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形式,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建设。如在党建网站、红色微博中设置党史课堂、党员心灵驿站等模块,开发党建App,建立微信平台,为广大学生党员提供思想交流、疑难解答的便捷渠道。
(3)创新党校培养模式。变传统的理论灌输为实践调研,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考核,让学生从接收对象变为参与主体,从个体反馈变为集体作业,如组建调研团队,将党课调研内容与学校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4)搭建学生党员参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平台。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晨读晚自习管理、宿舍考核与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创新精神培养等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党员主人翁精神和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萍,鲍昭.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 唐百锋.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职业时空,7.2.
[3] 刘鹏.高校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
【作者简介】
林 琳(197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二双眼睛,而普通话是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人与人关系的加强,大力推广普通话,弘扬普通话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紧跟时展的脚步,说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意识,在同一片天空下,用同一种语言笑迎八方宾朋,传递深情,凝聚力量,传播中华文明。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拟定开办一档由本协会组织,全院师生参与的脱口秀节目。旨在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提供一个在快乐中接受指导、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的的平台,让有能力的人有展示的机会,想提高的人有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提高协会各部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发现并培养更多的人才。
希望我们这档节目的推出,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为学院的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一、活动背景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成立一年多以来,成功地举办了多次演讲比赛、辩论赛、并积极地组织会员进行晨读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爱好演讲、辩论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也为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演讲、辩论、主持、策划……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具备了筹备这样一档节目的能力,也需要这们一个机会来使协会更加成熟。
13级大一新生的到来为协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协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宽广更加新颖的展示平台,让大家的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
综上原因,演讲与口才协会在会长的带领和全体会员的一致推崇下,提出这份关于新成立脱口秀节目《没事,找事儿》的策划案。
二、活动内容介绍
《没事,找事儿》是一档由演讲与口才协会内部主持队人员担任主持,邀请学院内各类“风云人物”作嘉宾,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脱口秀类节目。每周日晚开办,集娱乐、学习、交流、经验分享于一体,风格幽默诙谐,内容积极向上,通过采访、才艺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对取得成绩的同学、受欢迎的老师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得到更多的机会接近他们,向他们学习。
活动初期,先由演讲与口才协会内部干部(会长、副会长、部长等)作嘉宾,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中,逐步邀请其它社团社长,学生会干部,成绩优异的同学,有特殊才能的同学(如青歌赛、运动会、演讲赛中的获奖者),受欢迎的老师,甚至是大家爱戴的领导……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又积极的学习氛围,打造我们自己的“身边偶象”,号召同学们向榜样学习。
在活动中,要有目的地融入一些时事新闻,社会事件,网络新鲜语言等,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生活。并向全体同学征集好点子、校园新鲜事儿,以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使节目更贴近我们的校园生活。
三、活动目的
1、进同学们对学院各类拔尖人才、院老师、领导的了解,在娱乐中营造一种温馨、团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氛围。
2、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一个面向全校展示自我的机会。
4、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协会发展。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眼界。
四、活动主题
《没事,找事儿》
五、活动宗旨
在快乐中学习,进步,成长。
六、主办方:演讲与口才协会
总负责人:会长:罗超
负责人:副会长及各部部长
策划:演讲与口才协会策划部
顾问:会长助理
面向群体:全院师生
七、活动时间:每周日晚七点
活动地点:待定
八、前期准备
1、主持队征集同学们的意见,拟定要邀请的嘉宾及当期节目具体内容
2、制做宣传海报
3、邀请节目嘉宾
4、申请场地、话筒
九、节目主要环节
1、安排观众按时入场
2、主持人上场作开场白,宣布并简要介绍本期节目嘉宾
3、嘉宾上场,进行自我介绍(可加入才艺表演)
4、主持人对嘉宾进行多方面的访问,使观众更另了解到场嘉宾
5、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与观众交流,分享取得成绩的经验方法,讲述自己的经历(如遇到的挫折和趣事,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6、嘉宾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应邀展示才艺
7、节目结束合影留念
8、安排嘉宾和观众有序离场
说明:主持人在主持语言中要尽量融入一些时健康、新鲜、贴近大学生活的时尚元素,以及一些时事、社会新闻事件,从而增强节目趣味性并开阔同学们的眼界。
如果请到的嘉宾是老师、院领导,要抓住机会多请教,拉近同学与师长之间的距离。
十、后期工作
1、整理活动记录,进行归档。
2、策划部负责征集嘉宾和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以后的节目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3、在活动中发现协会内的人才,作为协会未来骨干。
十一、活动前后协会内部的具体任务安排
会长助理:节目场地及必要设备的申请
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条幅、板报
外联部:邀请嘉宾,如有需要,负责寻找赞助商获得活动经费
策划部:节目内容策划,资料收集整理
编辑部:了解嘉宾事迹,写采访提纲,记录节目内容
培训部:安排会场,发现人才
组织部:负责节目的整体调度,确保节目的顺利进行
十二、活动经费预算
(我们力求用最少的花费,做出最好的节目)
1、条幅制作费用
2、节目中必要的道具费用
3、留念照片冲洗费用
4、给嘉宾和部分观众的记念品费用
十三、细节补充
1、所需设备:主持人话筒,照相机,与节目内容相关的道具
2、收集整理节目照片、资料,以备在社团展示活动中宣传展示
关键词:课堂互动 英语交际 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62
1 互动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必要趋势
根据教育部最近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英语作为大学必修学科,在大学生知识学习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好英语,才能与外国友人进行很好的交流,才能大量阅读一些英文的重要文献。此外,英语在商务会谈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更好地与外商经行交流,签订合同。因此,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课,需要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在当代英语教学中,大多院校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语言式口头教育,使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以至于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接受和吸收所学的知识。课堂活动也也是由教师来决定控制,使学生之间不能自由交流,讨论。
此外,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少一定的兴趣,使其对课堂上严肃,压抑的气氛有所恐惧,加上课下缺少一定的练习,使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哑巴英语”的影响,使大量学生追崇题海战术,购买大量英语资料来做,虽然考过英语四级和六级,却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不能与外国友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这种以教师为学术权威的课堂模式,忽略了师生群体互动的多层次内容,使学生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缺少了多层次的交流作用。使学生养成一种绝对观念,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不能由自己来完成,只能由教师来课堂灌输,这样会使学生降低自学能力,不能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也不能更好的吸收知识,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和复制式的学习。这种应试方式,使学生脱离了学习的初衷,丧失了对知识的渴望,降低了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如此可见,只有改变英语教学方式,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2 互动教学模式设计
2.1 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教师应在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引用一些英语笑话,改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互动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简短的课堂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交流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2.2 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师应提前对即将进行的英语教学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和任务,对第二天的英语课堂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学生的课堂态度和对课堂问题所做出的反应。适当进行引导,适当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若合理则欣然接受,不合理则耐心的引导。以促进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发展。
2.3 组织一些英语的戏剧表演节目和话剧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排练,使学生在课下准备时可以进行资料查询,主动学习英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听英语,爱学英语,爱演英语。
2.4加强学生口语练习
教师应在课上与学生进行幽默的英语对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倡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量英语杂志,文摘及报纸或观看英语原声影视,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听力,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
2.5 组织一些英语辩论赛
提倡学生在课外收集大量资料,锻炼口语。或组织一些英语竞赛,选拔英语优秀的学生分享其英语学习经验及其学结,使学生拥有一个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做无用功,花费大量时间在题海战术上。
2.6 提倡学生对英语影视经行英文影评
或用英语口头表达观后感,如果学生阅读了英文书籍,可提倡学生用英文写一段简短的观后感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和写作能力。
3 实行科学评价机制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做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并对活动过程中一些不足之处经行补充,采用积极鼓励的话语耐心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爱上英语,对英语抱有充足的兴趣,能在课下多加练习。
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并对每一本作业进行认真的审评,针对逐字逐句的语法及单词拼写错误,进行纠正。也可在课堂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锻炼学生的口语,并对学生说错的地方经行耐心的讲解,使学生重新认识英语,学习英语,并在对英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应在使用全英文对话的课堂上,尽量使用些简单易懂的英文句式,使学生便于理解和交流,适当的与学生进行对话,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方式。
教师可在学生所编排的英语话剧中查找疏漏和语法错误,并及时纠正指出,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句式和语气,可提高学生用英语对话的准确率。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播放些英语原声影视及情景对话,在学生的影评中查找错误句式,及时纠正,鼓励学生用口语进行影评,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快速思考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英语总结能力。教师可将影视中经典语言及台词归纳整理,整理成册,分发复印给学生,让学生早晨进行晨读训练,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及口语水平。教师可将优秀学生的作文,在课堂朗读,找出其中好的句式,与其他同学分享。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交际,真人演练的练习,教师在其旁边进行指导纠正,尤其是学生的发音及语气是否正确,以提高学生的发音练习,提高语言准确性。
4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掌握,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并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寻找快乐,才能更好学习英语,并不断提高其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周云.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孙莉娜.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9).
我校对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设立校本课题研究,尝试整合语文、思品、绘本阅读、综合实践等课程,探究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力避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看、读、练、画”是我校对低年段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
一、看――绘本阅读,认识传统节日文化
低年段学生,绘本是他们喜爱的阅读物。绘本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因此更容易被低年段学生接受和理解。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传统节日来历、习俗、礼仪等,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绘本既有图画美、语言美、韵律美,又增添了光影美,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学生而言,它提供了对传统节日文化感受性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从中初步认识了传统节日。在每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前,我们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全班共读传统节日绘本,跟着绘本中的孩子一起听爷爷奶奶讲节日传说,一起准备过节的食物,一起学习节日的礼仪,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孩子们在动人的传说中了解节日的来历,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读――诗歌诵读,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经典文化的代表,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在不同的节日,诵读、背诵相应的诗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等经典诗文的诵读,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节庆活动,又能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国学经典本是我校的晨读内容,只是在传统节日来临那周加强相应的诗歌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当时的节日氛围,想象当时节庆活动的热闹场景。如在诵读清明诗词活动中,学生以经典诵读、绿色缅怀的方式,在一片诵读声中,再现了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清明佳节的历史韵味,表达思念和亲情,讴歌中华民族的英雄,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诗歌诵读,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练――家庭实践,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节日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值得纪念、庆祝的日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开展节日家庭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给孩子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做好总结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讲完端午节的绘本,听完屈原的故事,背完端午的诗歌,我们教师布置了孩子们在假日里去了解自己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都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开展端午节家庭实践活动。长辈们给孩子讲传统节日习俗,教孩子做五彩绳、包粽子等技能,让他们在生动、丰富、真实的节日环境中了解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乡土节日文化,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假日回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做粽子了”“我洗了艾叶澡”“看看我手上的五彩绳”……说得再多、看得再多,都不如一次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体会深刻,在活动的过程中,传统节日的来源、节庆活动、节日的饮食文化等都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画――绘本创作,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孩子们通过认识、了解、实践,对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文化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深圳人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每个人家乡的节日风俗习惯并不完全相同,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节日故事。于是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原创绘本的作业。低年段学生最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家庭实践活动又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创作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本本各具地域特色、充满个性的绘本诞生了!“嫦娥奔月”“屈原投江”等故事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绘本中;龙舟竞渡、“遍插茱萸”“阖家包饺子”等温馨热闹场面让人亲临其境。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祖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年青一代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忘之时,我们利用课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M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更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社会就安置什么样的学生,而是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应适应新医改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学校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笔者拟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基于愿景激励的素质教育模式——“双惟”实践班为例,探讨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方式用于医学院校公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公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原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厚基础、宽口径”,笼统宽泛,目标模糊,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对于培养一个“创新型”专门管理人才的效果并不明显。做为中医药院校,必须突出学科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医学院校公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1)人才层次定位要求。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和创业型,能在卫生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知识结构定位要求。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既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较全面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又掌握医药卫生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卫生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技能。既掌握卫生行政知识和管理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卫生政策及制度,又能适应医院管理、医药卫生企业管理,医疗保险及医疗保障制度管理等卫生行政和卫生管理的实际工作。(3)能力结构定位要求。从整体要求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医学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等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第一,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第二,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第三,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四,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高的社会调查和协作能力。
二、公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内容。俗话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育人理念,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江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把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在持续深入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即 “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2006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启动了旨在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素质教育工程”——双惟实践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这是在分析总结江西中医药大学优秀校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练出最根本、最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双惟实践班的培养途径是:每年新生入学之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动员,鼓励学生参加“双惟”实践训练。自愿参加“双惟”实践训练的学生将经过一年的晨练、晨读淘汰考验,坚持不下来的,则自我淘汰;能坚持晨练、晨读的,一年后进入专项训练阶段,不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同样会被自我淘汰。学校可在双惟实践班成功经验基础上,开办公管专业科研实践班,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目前,我校经管学院已在公管专业学生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可自愿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也可组成团队申报学院的科研课题,申报获准立项后,开始对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或实现预期成果。通过科研活动,增强公管专业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实现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结合。(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作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充分体现医学院校学科优势,重视管理学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具体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英语、体育等)、医学基础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计算机操作,调查统计分析等)四个模块。为了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加大了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减少了医学课程的比例。同时对医学课程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在正常开设预防医学(含流行病学)、社会医学课程的同时,开设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和《现代临床医学概论》2门课程。这种医学课程模式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增加了医学知识的广度,降低了医学知识的深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部门和医药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升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药事管理学》、《医学伦理学》和《礼仪与沟通》三门课程。(3)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医学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医学院校公管专业的特色,基地建设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建设,又要重视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中型医药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为了弥补公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医学院校可以聘请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或者邀请他们定期为教师和学生们举办有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讲座。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也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双惟”实践班通过每天开展的双惟播报,每周进行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双惟青年发展论坛,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多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教育帮扶、科技支农、关爱留守儿童、追寻红色足迹、宣传学校发展成就、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奉献爱心。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抓住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江西中医药大学从2006年开始践行了若干大胆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了一套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医学院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创了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公管专业人才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张屹立,何雪芳,蔡旺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4):285~287
[2]王孺.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