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

时间:2022-09-13 09: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管理体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供电企业;统计创新;企业管理;统计机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84

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对现代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此外,企业统计也是企业现代化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企业统计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企业统计的概念、职能、技术、内容以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找出当前企业统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统计的发展及创新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供电企业统计发展的瓶颈分析

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对统计学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经营的成败,所以做好供电企业的统计工作,对供电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以及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供电企业统计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一些企业强制性的设置统计机构

企业统计机构应该在统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种政策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使得很多规定显得呆板,不利于充分发挥统计机构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仅仅以专业分工来作为统计机构设置的依据,就会造成统计机构的分散性,不利于对统计机构的管理和控制。此外,很多统计机构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需求,设置的统计机构就等同于虚设,企业统计职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对企业统计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1.2 企业统计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

企业统计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统计体制管理还存在着不规范问题,统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领域较为狭窄,例如企业统计、乡镇人民政府统计工作就没有纳入统计体制的范围内。这些都造成了统计数据信息缺乏全面性和真实性,从而造成统计工作失去其价值,统计管理也会失去决策上的支持。

1.3 统计报表没有形成多元化

目前的统计报表没有形成多元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多元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当前企业统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统计报表,有很多企业也将统计工作集中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是单纯的财务报表根本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问题,并且也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对数据信息的实际需求,从而严重制约了供电企业统计水平的提高。

2 企业统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分析

我国企业统计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为政府的统计工作提供服务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统计的监督职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统计工作开展更加不见成效,不能与时俱进,从而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供电企业统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企业统计水平无法满足经济改革的要求

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应该落实到企业本身,对企业自身的经营与发展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这是开展企业统计工作的前提。在经济社会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是企业却没有能够充分掌握自身的相关数据信息,并且严重缺乏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如对企业的财务、销售等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统计后,根本不能体现出企业发展的特征。使用传统的统计方式,难以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2 严重缺乏统计意识

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大多数中小企业严重缺乏统计意识,导致统计的职能不能真正得以发挥,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以及财务报表披露工作,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数据统计工作并未做到位。严重缺乏统计意识,是阻碍企业统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3 企业统计的内容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有很多企业却没有创新统计方法,而是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式,而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论证分析的力度较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统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此外,企业在应用统计数据对经营状况进行合理预测的能力不足,这就使得很多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

2.4 严重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统计人才

现代化企业管理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攀升,人才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一味地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人才的培育,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不少企业虽然有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才,但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还是相当匮乏的。这与企业缺少一个科学的统计人才招聘与培养的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3 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思路

想要进行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应从统计的观念、统计的职能、统计的技术方法以及统计内容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2篇

尊敬的谢局长、林局长,同志们:

刚才崔局长对*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概括得非常全面,也非常具体,这是全市一项重大的改革工作。当前,*市统计工作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统计部门肩负着建立*大都市统计体系、改革统计管理体制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等艰巨任务。这些问题我都分别听了统计局的汇报,应该说,这些责任和任务都是很重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最基层的统计基础工作,要做到“数字准”,任务非常重。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政府统计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统计部门所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市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距离国家统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统计事业发展与统计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街道、乡镇的基层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力量不足、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的状况仍然存在。我们所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加快发展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街道、乡镇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专业高效的管理体制,提升政府统计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也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街道、乡镇统计机构实行‘撤科建所’,单独组建统计所,街道、乡镇统计机构由所在区县统计局直接管理”。按照这一要求,成立后的街道、乡镇统计所也是*市政府统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负有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理顺统计管理渠道,加强统计力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目前,街道、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石景山、海淀率先在全区推行改革,大兴、怀柔、平谷三个城关街道统计科相继改制,今年9月宣武区全区街道统计机构实行了“撤科建所”。其他区县街道、乡镇“撤科建所”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抓紧落实。实践证明,独立建立统计所,对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和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刚才大兴、门头沟、顺义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街道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他们的具体做法连同石景山、海淀、宣武区的改革经验是值得我们各区县学习和借鉴的。各级政府的重视,相关部门的配合,统计部门的积极努力是推进“撤科建所”工作的根本保障。在大兴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大兴区又率先在远郊区县实现了全区乡镇统计机构和人员从乡镇的剥离,单独成立了覆盖全区的15个统计所(连同街道共18个统计所),实现了全区街道、乡镇统计机构的“撤科建所”,标志着我市街道、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今天,我们在大兴庞各庄镇召开*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暨大兴区统计局基层统计所揭牌仪式,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推进此项改革工作在远郊区县的落实。今天,各区县主管区长、人事、编办、财政和统计部门的负责人也都参加了会议,就是要推动这项工作。

街乡镇“撤科建所”是今年各区县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已列入市委、市政府折子工程,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带来观念上的转变、机制上的转变和职能上的调整。各区县、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积极宣传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目的和措施。各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配合这项工作,主动帮助解决在“撤科建所”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广泛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近,市统计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革基层统计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京统发[20*]131号)文件,对乡镇、街道统计机构的设置、主要职责、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根据《通知》要求,尽快抓紧落实,市统计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财政局要加强对此项改革工作的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所编制配备的核定工作,财政部门要对统计所明年经费预算进行认真审核,人事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尽快做好对统计所人员的录用和管理工作。刚才,各部门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各部门要按照《通知》的要求各自落实职责任务,同时要互相配合。

总之,按照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要求,力争20*年年底前完成的“撤科建所”的各项工作,要明确任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取得实效。各区县要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统计所运作模式。街乡镇实行新的统计管理体制以后,区县统计局要切实加强对统计所的管理,加快研究制定有关干部、编制、业务、经费、资产等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各种统计行为,使各项统计工作尽快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不断提高统计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尽快适应新体制、新形势的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志们,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全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将新组建的统计所打造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能创一流业绩的战斗集体;在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大都市统计体系中,在努力实现首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第3篇

[关键字]环境保护 体制改革 运行机制 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04-2

0 前言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越发复杂、难以控制,给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这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借此历史机遇,冷静分析各种困难,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使其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强力保障。

1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升,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呈现,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也日益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极大地遏制了城市工业污染,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依然触目惊心。我国的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二元特性,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以及不均衡引起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与发达国家后工业时期相当。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工业污染势头,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诸如生活污水污染、面源污染还没有有效地约束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污染源不断涌出,生态净化饱和,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形势非常严俊。

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及基本思路

2.1 总体目标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是:环境保护决策要具有权威性,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到国家层面,提升环保监管效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环保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调动环保工作积极性,在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2 基本思路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推进。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时,要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健全机构设置,另一个是优化职能配置,其中优化职能配置是核心内容。在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尽心改革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依靠法律法规为管理体制提供政策支持。要想使得环境保护决策具有权威性,就要不断提升运行机制的效率以及执行力。只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体制以及机制整体推进,相辅相成,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够顺利进行。

因时制宜。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可行,是由三个重要背景共同决定的。一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二是我国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进程;三是我国法制的建设进程。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之所以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很大原因是由于没有一个好的改革背景,各方面改革条件不完备,但是近年来随着这些基本背景逐渐具备,环保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从易到难。我国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是,改革阻力大、任务繁杂、前期成本投入大。因此,应当冷静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各项挑战,理清改革进程,注重改革的循序渐进,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由浅入难,扎扎实实的做好改革工作,有步骤、分轻缓的推进体制改革。

反求诸己。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制改革不能只是强调外部关系,同样应该加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注重内部改革。实际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率先垂范,优先调整机构、优化职能配置,从而实现由内到外的体制改革。因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要将反求诸己作为一个基本思路,从行政主管部门自身做起,切实做好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3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3.1 建立统一监督、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

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统一到特定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其他行政单位只有防治和保护的职责。一般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单位要服从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管,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的单位对本地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作内容,切实落实上级指示。国务院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决策时,要确保决策的权威性,成立环境保护顾问委员会,并直接向总理负责,提供重大决策支持。尽快完善环保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不断优化职能配置,使得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细化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管体制具有统一监督、分工明确的特点。

3.2 完善现有环保法律体系

如前所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环保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环保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依据污染防治立法转变为依据保护环境要素立法。将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为上位法,将环境要素保护法明确规定为下位法,形成健全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为了避免管理体制的混乱,以控制污染及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法律不应出现在下位法中。对于各级政府的职责,管理内容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要有非常明确地的规定。对于每一部法律,国务院都应当颁布相应的执行细则,相关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规章。

3.3 改善运行机制、提升行政能力

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各项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管理作用,因此必须改善运行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能力建设的加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尽快完善环保资金筹划机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主要是依靠公共财政支持,尽管每年财政支持的比例逐渐增大,但是实际金额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说明环保资金筹划渠道过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因此,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抓紧当前历史机遇,不断完善环保资金筹划机制,制定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行债券、设立环保专项资金,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是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相对于艰巨的环保工作,我国在环保管理工作上投入的人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不足。根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统计,单从国家环保系统层面来说,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为2266人,远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因此,必须从国家长期的利益出发,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管理队伍。

三是推进环保信息机制建设。及时掌握环境信息,对于制定环保决策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差,一方面与各级单位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失真,从而导致贯彻不到位。因此,要不断推进环保信息机制建设,以城市为单位,定期公布污染源排放名单;国家环境保护部以及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根据收集的污染源统计信息、各项环评信息,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检测数据库,从而为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四是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对于环境保护,政府固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要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范围,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舆论的齐监督。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反映及意见,提高公众监督环境污染问题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切实推进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4 小结

当前,我国落后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又层出不穷,因此加强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政府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同时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这些都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在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的同时,冷静分析各项挑战,本着分清急缓、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现有环保法律体系,改善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环境保护新局面,切实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传阳,郝成元. 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框架:以五大区域为例[J]. 生态经济. 2013(01).

[2] 马中,石磊. 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考[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2).

[3] 王灿发. 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 政法论坛. 2003(04).

[4] 李文青. 对南京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思考[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4).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传统的集中制计划经济洗的事业单位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因为事业单位的多元化,我国各类人才的集中营是事业单位,同时事业单位也是我国进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营,因此,事业单位的发展影响着我国方方面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健全和完善,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却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俄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始终面临严峻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因功能定位不清晰而导致政事不分

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是由国家投资兴办,因此其管理权直接在于政府手里,政府在这样庞杂的事业管理组织体系中即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同时还是管理员的身份,因此,事业单位已然成为了政府的直接附属物,直接归属于国家机关领导,进而导致政事一体化。由于行政系统在事业管理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就可以进行直接的管理,原本应该属于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能权利都要在行政机关的控制之下,而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过多的从事了本应属于行政单位的职能。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被建立起来,简言之,我国事业单位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需要依附于政府行政机关,这就导致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趋向于行政机关,套用行政级别,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也就划等号了,最终事业单位成为了政府行政机关的延伸。政企、事企不分就无法使得事业单位分清自身角色,也不能明确自身职能,这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人事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进而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我国国务院于1998年开始实施机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此都的了深入的发展,同时,可想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进步。从新世界伊始,我国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这十几年间,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初具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对提高事业单位发展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上没有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其人事制度改革进的还不够彻底,人事制度创新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同时,我国事业单位人员臃肿,从业人数每年呈几何数字递增,这就给外国的财政支出造成了一定困难,财政负担过重。

3.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我国事业单位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政化。在这一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来配合事业单位资源布局和配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事业单位管理各方面都还处于封闭的局面,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上,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进而使得重复投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我们只有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经常总结经验教训,统筹规划,分工明确,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1.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历史,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对事业单位形成的发展背景和历史要充分认识,对事业单位职工改革的担忧做到全面理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在执行国家下达的政策,在认清这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对本单位进行考虑,其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事业单位的时机情况,其改革的复杂性和改革的最终目标,对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并寻找相应的、合适的解决对策。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进行安排,其基础要建立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上。这样才能保证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2.制定科学的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其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考虑也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推行聘任制度是最符合现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要求的,通过聘任制度可以将原来的人员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建立这样的制度来保证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方面能够到达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组成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当中,其中社会与经济发展都颇具成效,若我们还能够进一步全面的推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结果我国政府、行政机关和各大国有企业的改革,那么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做到如此,我国才能真正进入到社会全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医药公司;滇虹药业;档案管理

医药公司的竞争力多数依赖于新技术的采用,而档案管理正是这些新技术的基础内容。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失,很多大型企业发生了改变,但是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却没有得到变化,这正是它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悖,导致大部分的企业档案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生产型医药公司如何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目前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大致以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体现的。外部管理体制是指国家队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行政体制,包括一些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分工、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内部管理体制是它包括企业内部档案工作的领导与隶属关系及企业档案的管理形式。

1.企业内、外部管理结构和方式的改变

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部分企业由单一的法人变成多法人的企业集团,产权出资主体多元化。因此,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发生了改变,不会再像以前,参照政府、其他企业的组成形式来设置企业内部机构,形成企业档案部门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加上企业集团规模大,加上自身成员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导致档案管理处于不同的环境,带来的管理标准、组织形式也所有不同。

2.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的要点

2.1针对加强生产型医药公司档案的统计分析,能准确掌握档案的利用价值

企业可以利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对档案统计数据施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掌握已保存的档案的数量、质量及管理和利用状况,保存好统计结果,为档案管理的科学组织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为后期完善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提供参考。

2.2企业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在已知的档案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化档案管理,编制企业档案索引、目录、摘要等,逐步建立或完善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高档案查阅的信息化水平。

2.3企业档案管理应该促进企业进步及成果的转化,并不是存在于形式

生产型医药公司这种高新技术企业,档案应该作为它的重要资源,应该为企业科研、生产服务的,只有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体现出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2.4档案的利用与保密需要相互兼顾

档案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企业可产生良好的效益;此外,档案通常会涉及到科研技术和商业机密,具有内部性与保密性要求,特别是生产型医药公司(GMP),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根据《保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来划分档案开放与保密范围及使用方案。

3.医药公司药品生产技术档案的一体化

我们了解,药品与其他产品是不同的,以药品的特性就决定了其质量必须合格,它关乎着人的生命安全,这是药品的根本特性。因此,药品在研发、注册、生产、上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来控制其质量,这个过程就属于药品的一体化。

我们在药品研发阶段,应该把与药品相关的资料与文件都记录在案,归类至档案中,这份档案就是相对完整的药品注册档案。它是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标准、生产技术等相关重要项目的综合体现。药品生产技术档案的工作内容大致分为:1)药品的介绍,例如药名、规格、配方、工艺等方面;2)审批和申请药品的相关文件,例如药的证书、药物使用标准、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3)生产质量标准及药品成分和成品的质量标准。最终实现药品具有源头可追溯性,同时也是满足GMP医药公司的基本要求。

结合上述,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使药品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药品一体化档案内容应该具备:药品注册时登记的信息、批生产时的记录、GMP检查及系统数据、不良反应测试结果、药效稳定性测试结果、药品质量文件等。只有实施一体化档案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速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郑云,舒爽.关于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通讯,2000,2

宗培岭.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2005,2

林园子.论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第6篇

1.公路管理的涵义

公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他的社会属性包括基础性还有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性,公路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直接管理大方式对于公路的管理,相关活动是公路主管部门在监督和组织,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公路管理更加合理,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1]。

2.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内容

干线公路管理的内容包括建设、养护、安全、规费、服务以及路政的管理,管理点多、跨度大,难度相当之高,再加上协调难度高,所以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所以路政管理方面要计算管理成本,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保障上面提到的每个方面的提升。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体制的措施和成本计算的必要性

1.路政管理的措施

职责的重新划分很重要,职责的重新划让部门权力的利益化倾向彻底解决,严重的、棘手的问题解决了,管理的真正问题才解决了。公路的管理体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涉入,电子政务的加入在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电子政务是新科技下的管理体制的榜首,会为管理带来很大的便捷[2]。这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交通管理强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2.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研究的意义

过去几十年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旧的经济基础上施行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公路的管理部门利益化倾向严重等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根除将后患无穷;这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公路事业的工作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接轨就必然需要改革,让新的政策更适合经济的有利发展。

三、路政管理成本带来的经济影响的计算方法

路政管理中成本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好的成本管理计划能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效益。巡查等作业可以进一步研究出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等级的公路管理成本。在此以江苏省的干线公路为例,详细介绍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研究与具体的测算过程,观察其带来的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测算方法及数学模型

(1)费用支出法是常用的测算方法,其数据主要由模型、参数和数据决定[3]。

(2)费用支出法的计算过程是以各项管理工作都标准完成为前提的,各项作业的完成是以年度作业的次数为来计算的,各种年费支出加上其余的费用支出就可以得到成本的具体的标准值,模型如下所示:=∑+∑iijCC*FX其中:C代表路政管理成本,ic代表作业成本,iF代表年度作业次数,jX代表其他费用。

2.数据的来源和选取

路政管理成本研究的基数是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需要可信并且容易取得,另外数据必须系统,一般这些数据可以有三种方式取得,

(1)路政部门所统计的的年度报表中或者是先关的资料和文件。

(2)调查问卷收集并且统计的数据。

(3)实地调研记录的数据资料。年度案件发生数是基于当年的江苏省路政案件发生数统计分析的。

四、区域作业单位成本及经济预算

路政管理成本主要是监管、许可、超限治理、巡查、案件查处、环境整治构成的,本文仅以案件查处、监管、环境整治为例,有的数据由于可以量化来统计,所以常用环境整治则难以量化,统计起来较困难。

1.在这里以江苏省的三个部分为界限计算出人力资源费

根据调研数据,江苏省的三大区域人力资源耗费情况如下:(单位:元/天)苏南路政人力资源耗费320,苏中310,苏北291,全省平均路政人力资源耗费307。

2.案件查处

案件查处是路政管理对于违反管理法的人员给予的制裁,一般的程序使用“一般程序”来进行总成本的计算,案件的查处作业的单位成本如下:在人员耗费方面全省平均是643.72每人,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各为687.74、645.67、585.02。车次全省平均消耗为168.1元每次,三个地区都大约为168元每次。勘查设备全省平均消耗我2.91元,防护设备全省平均59.5元,通讯设备大约4.94元每次。

3.监管

监管部门是路政部门行使维护以及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工作量之大主要是既要在道路施工中监管又要进行排障监管,监管作业的成本如下所示:每次需要出动的人为五个,车位两辆。人力资源全省平均每次消耗536.60元,车每次消耗112.4元,防护设备、勘查设备、办公设备每次需要两套,大约全省平均消耗的资金分别为9.53、5.14、20.05元每次,通讯设备每次需要一台,全省平均消耗为6元每次。

五、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体制创新 发展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方面,是现代企业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处理财务关系及完成财务工作的关键所在。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要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本着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来进行。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主要用于规范企业对外财务行为及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方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财税金融、计划投资等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演变进程及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调整,已经由过去的统收统支与统负盈亏逐步转变为企业的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这一改革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利润分配入手,扩大企业财权,将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加以规范化,以税收形式固定下来。第二阶段是贯彻企业承包制,试行企业租赁、股份制试点及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办法。第三阶段的改革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相联系的,企业拥有筹资权与投资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分配权,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是与国家整体经济改革紧密联系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财政、税收、金融、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配套才能有所进展与成效。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有三种形式:一是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财务决策方式。二是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母公司倾向于对子公司经营效果的监督,子公司在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中相对独立。三是混合式财务管理体制,是适度分权与适度集权的统一,在实际应用中,适度与否是需要把握的关键。

我国现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形式取决于经济体制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与发展,同时,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企业要求国家给予更多的经营自,以便按照其自身的组织形式与产权制度,确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更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财务管理体制创新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我国的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来看,我国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比较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许多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可依。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微观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来看,当前也存在着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两者的决策主体重叠、企业财务组织机构一元化等多种问题,其结果导致了财务机构运行效率低下。同时,多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基础亦不够扎实,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不太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财务人员素质较差、财务信息不真实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由作坊式企业发展而来的家族企业,更是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论是财务决策还是资金管理,甚至是如何做账等,都是要由“老板说了算”的不合理现象。另外,在许多企业的资金运作中缺乏科学预测与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表现为资金的投向不够合理、资金运用效益低、造假严重的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要本着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企业高效发展来进行,各项实际措施应牢牢把握其创新原则。一是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原则。只有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把握时机,赢得主动。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必须始终保持高效、快捷、积极的工作状态,才能推动企业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二是真实的财务信息原则。真实性是财务信息的灵魂,是财务工作的生命线。没有确实可靠的信息,一切都会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数据都必须从一开始就保证真实、详细、可靠,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一切都将会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三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原则。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深知,财务管理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同舟共济。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杜绝任何“跑冒滴漏”,齐心合力,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关心企业的每一笔资金投向和资金运用效果,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始终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这是企业创新最重要的因素。四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企业价值是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为贴现率的现值。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持续发展能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关注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可以给股东、管理者、普通员工、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回报就越高。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与关键。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策略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财务管理观念创新、机构创新、功能及方法创新、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体制观念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与内容都有了新的扩展,同时,在企业的不断更新中,产业的知识化、新型业务变动很快,这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财务管理体制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树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主要内容有强化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预警观念及决策观念等。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制包括财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对策及合理控制几大方面的内容。《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我国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通过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并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措施和方案。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各企业应根据其具体经营状况,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做到及时防范财务危机与经营风险。同时,不应将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仅仅看作是一种消极的预防性手段,而应当将其作为提高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具有良好的财务预警功能,只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才能真正保证企业的管理是有效和高水平的。为此,强化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预警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有助于企业主动预测管理中即将呈现的问题,及时加以防患。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是企业从提高经济效益的理财目标出发,根据企业经营策略的要求及国家经济政策,优选财务活动方案。财务决策的基础是财务预测,财务预测的准确程度决定着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财务决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环节,即决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拟定及对各种方案的评估与优选。财务决策的方法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与创新,目前,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及优选对比法。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正确的财务决策不仅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规划性与前瞻性,而且能够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决策机制,才能确实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反馈,加强对资本的主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二)财务管理机构及管理功能创新

在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融合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资金运用为纽带,各部门在生产活动的各环节都紧密相连,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重要环节。在企业经营中,如何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决定着是否能使其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财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运作与决策提出建议并有效监督。企业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企业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都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

财务管理体制应进行管理功能创新,这是实现企业科学决策的目标的要求,规范企业的财务处理方式,对企业各相关部门的财务关系进行积极疏导与监督,可以大大提高财务活动的规范性,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价值的实现。

(三)财务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型的财务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在当今信息化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愈来愈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从静态的物质型向动态的知识型转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体系也是开放式的,财务管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其更完善。在财务预测、决策及回馈的各个阶段,财务信息只有积极借鉴与吸收统计学、金融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的理念与方法,才能使财务预测与决策更科学合理。

目前,随着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数据库技术手段创新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财务数据库,对大量财务信息实施高速及有效性比较,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数理模型将财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财务分析数据更科学合理,以真正有利于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

(四)强化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并提高人员创新能力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作为财务管理执行者的企业财务人员,与企业的发展与成败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决定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强化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才能提高人员创新能力,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财务管理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各级财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有关的新法规及财会方法,才能做到依法科学理财。另外,知识资本在现代企业进行的资本市场运作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以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财务手段无法准确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本,财务人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拓宽知识面。为此,企业管理者应根据本企业财务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提供与之匹配的培训机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给予重视与鼓励,从而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结论

总之,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地筹集、管理和使用资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当今复杂而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效规避风险,抓住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9-03

我国独立学院是1993年至1995年起源于公立高等学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学校的扩招,正式定名于2003年教育部的8号文件。目前,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态度,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我国各省独立学院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独立学院自出现以来,各校的举办形式差异较大。所谓独立学院的举办形式,是指由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决定的学校办学形式,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公立高校与民间投资者合作型,它是指公立高校和民间投资者分别出资共同创办的独立学院,属混合产权性质;第二类是民间独自投资挂靠公立高校型,属民办产权性质,它是指民间完全投入资金,公立高校只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上给予支持;第三类是公立高校与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合作型,属公有产权性质,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学校的一切硬件设施的投资,由公立高校办学,并负责学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独立学院。

上述三类独立学院的举办形式虽然有一定差别,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却类似,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上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一些独立学院过多地聘任母体高校的人员,这些人员会自然而然地对独立学院施加母体公办高校的影响,由于思想上惰性的惯性,习惯于轻车熟路,按照原来的方法得心应手,教师队伍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造成了像母体公办大学一样,管理体制相对僵滞。其次,一些独立学院由于依托公立院校办学,所以在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相对较有保证,但在产权明晰、收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三,一些独立学院在内部管理上没有理顺,申办学校和合作方的责、权、利不够明,确,造成申办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没有尽到责任,合作方在办学条件建设上没有到位,一些合作方投资不落实,甚至玩“空手道”。最后,从领导体制看,一些独立学院至今尚未建立董事会,学院管理与运行基本上沿用公办高校的办法,有些学院尽管建立了董事会。但形同虚设,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独立学院将面临“作茧自缚”的危险境地。

一、H独立学院简介

H独立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01]138号)首批批准设立并经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4]10号)确认的独立学院之一,由HB学院举办,按照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运行。H独立学院从1999年开始筹建,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旅游管理、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方向)等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文学5大学科门类。

二、对H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情况

(一)研究方法

1、个人访谈。为了了解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情况,我们对6名对独立学院管理具有深刻认识和了解的管理者和学者进行了个人访谈,了解了他们对独立学院管理体制方面的看法,访谈采用开放式,访谈结束后,我们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抽取出了9个问题,作为对管理体制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2、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共两个部分组成。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为个人自然信息部分,5个问题,主要了解被调查者人口统计学特征。问卷第二部分是9个问题,主要了解被调查者对H独立学院管理体制中各个因素的满意程度。采用里克特(Lkiert)五点量表法。

3、抽样方法。由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问题,不仅与管理者密切相关,也对普通员工的工作产生实际影响。故本次调查以H独立学院所有员工为抽样对象,兼顾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等各个因素的需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

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for Windows。

(二)研究结果

1、调查样本发放及回收情况说明。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回收的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被调查者个人情况统计表如表1所示。

2,管理体制满意度的总体评价结果(见表2)。

3、管理体制满意度分项评价结果(见表3)。

4、对调查的信度及效度分析(见表4)。

(1)信度分析。问卷信度用于检验问卷反映被调查者评价的可靠程度。引入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来测量初定问卷的信度,克朗巴哈(cronbach)d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一般认为在a>0.7以上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如果α过小,可以结合因子分析结果来改善信度。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进行计算,得到α=0.9292,认为本调查的信度较好,是可靠的。

(2)因子分析。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来对以上两方面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根据测评指标的共同度检验每一项指标对管理体制满意度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共同度越大,表示该指标对公因子的共同依赖程度越大,也就是说用这些公因子来解释该测评指标就越有效。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各项测评指标因子的共同度都大于0.4,说明问卷中设置的指标对管理体制满意度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没有必要剔除任何指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调查结果是有效的。

(三)存在的缺陷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访谈者在实际调查中的访谈笔录,我们总结出H学院在产权关系、法律地位方面的问题如下:

1、产权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所有权和经营权未能分离。投资是投资主体为了特定的目的,达到预期收益的价值垫付行为。投资是为了利润,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由投资成本与收益决定。只有当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时,投资者才会选择投资。投资者对价值增值和利润的追求目的,决定投资者在产权上追求利益最大化。

(2)产权的最终归属不明确。由于产权的最终归属不明,制度规范缺失,直接影响了对投资者的投资保障和相应约束机制的生效。因为缺少对未来的合理预报期,一些投资者为逃避投资风险,便想方设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如一些投资者未完全按照协议投资,但在学校发展尚不具备规模的情况下要求投资回报,出现了投资教育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办学的不稳定性。H独立学院是以社会民间资金作为主要办学的硬件设施

投入,必然产生资金投入和资金(固定资产)的产权问题。离开了清晰的产权界定,必定给人们提供了争相攫取稀缺经济资源而不受任何法律制裁的机会。

2、法律地位中的问题。H独立学院作为公办和民办之间的一种特殊办学实体,由法人出资提供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依托HB学院的师资、管理等软件条件,独立运营、自主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为规避风险和便于取得收益,H独立学院名义上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事实上是由母体高校党委代行董事会职能。而院长的任命,则由母体高校党委讨论决定。这种以母体公立高校为主体的不规范的办学体制,使H独立学院和公立高校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纠缠不清。

三、完善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几点构思

(一)明确法律地位,与母体高校保持相对独立性

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是《民事通则》规定的重要民事主体,因此需要赋予独立学院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为独立学院进行各项民事活动、进入市场获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创造了前提条件。独立学院是法人,可以实施与其权利能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并就其全部财产对其民事活动的后果承担责任。

(二)明确与政府的关系定位

1、独立学院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即一律采用民办机制。

2、高等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其区别于其他法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享有办学自。

3、独立学院的管理主体是学院自己。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拥有自主的办学权利;另一方面,作为独立法人的大学独立学院也具备法人的必要条件,也具有行政相对人的各种特点。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政府)有权利和必要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监督和引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管理,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同一性。

(三)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1、促进产权明晰。明确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极其所获得的利益,各主体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要对称。

2、真正实现两权分离。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于独立学院,就是要使经营者的独立学院经营权与所有者的所有权分开,前者归属独立学院法人,后者归属于出资人,可以是公立母体高校,也可以是民间投资者,但公立母体高校和民间投资者不能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

(四)董事会制度的建设

1、独立学院应建立以满足社会公益目的的“共同治理”模式。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利益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2、建立校董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董会为学院的权力机构,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独立学院的院长(或董事长、副董事长)为学院法定代表人。同时设立党委会、监事会。其中党委书记主管党群系统、党委办公室、学生处以及工会工作。监事会主管资产管理处和财务部工作。院长主抓学院的学术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监事会负责监督学院资金的使用和资产的管理;党委会负责党群和工会工作。

3、健全校董会机构和权责,将各利益相关者吸收到董事会中。校董会由7―11人组成,董事由甲乙双方选派代表组成,甲方选派若干名,乙方选派若干名,任期3年。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一方(乙方)担任董事长的,由另一方(甲方)担任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出席会议的董事过半数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4、建立监事会实现内部监督。在借鉴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办学经验和现代企业运行制度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要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对股东负责,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监控。监事会应该由熟知资本运作的人士和教育专家组成。监事会在其成员中必须至少选任一名执行监事,由其履行日常监督职能;必须有精通业务、财务和法律人员。

5、明确院长的职责。学院院长由甲方推荐,校董会聘任。独立学院的院长的职权一般包括:执行董事会的决定;实施发展规划,拟订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规章制度;聘任和解聘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参考文献:

1.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曹光荣.高校经营管理视线新拓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沈怡月,倪振民.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与法规及其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6(3)

4.方铭琳.独立学院产权明晰制度的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3)

5.周辉,吴海霞.独立学院举办形式的相关问题分析当代经理人,2005(17)

6.秦惠民,王大泉.关于独立学院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1)

7.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R].中国期刊网,2003

8.周辉,吴海霞.独立学院举办形式的相关问题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5(17)

第9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改革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分析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所有者对资产的控制和管理越直接,企业的资产安全性就越高,但是因为企业的资金规模庞大和经营复杂,如果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进行直接管理,反而会不利于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目前的市场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的所有者的管理才能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企业资产进行间接控制,更容易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但是却很难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正是两者相矛盾的地方。

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分析,国有资产体制具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第一,尽量减少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次,并加强对国有企业和资产的管制;第二,尽量减少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次,但放松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制,让企业具有更大的自;第三,延长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距离,在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设置中间机构,但加强对国有企业和资产的管制;第四,延长国家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控制距离,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设置中间机构,并放松对国家企业的行为管制,让其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决策权。无论是哪一种国有资产体制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优点,也都有着比较使用的领域和难以满足的缺陷,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

当前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第三种和第四种,也就是延长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距离,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设置中间机构(“隔离带”),或者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行为管制,或者放松对国有企业的行为管制。这两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第一,企业国有资产笼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分的现象,国有资产处于无责任人的状态,这严重危害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第二,政府部门不仅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还有国家所有权职能,很容易出现政企职责不分的现象。很多政府没有给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不仅没有行使好公共权力,还使得企业承担了社会职能,因而造成了政企职责的错位;第三,很多政府部门以行政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而这种干预不是经营国有资产,而是管理国有企业,这种管理与经营相混合的情况,很可能造成行政干预越位,降低国有资产运作效率,还有可能使得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受损,因而所有者的生产经营效率不高。

三、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落实权责明晰的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强化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的责任,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加强好对资本的管理,并在国有资产委托体制中保证权责的明晰化。无论针对哪一部分和领域的国有资产,都可以运用产权的责任机制来追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

2、 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调整空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在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上要让国有企业能够有进有退地进行调整。例如,政府应该从传统的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群变为控股重要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持有股份,而国有资本也要由覆盖各行各业管理转向集中行业控制,以减少国有资产涉及企业的数量,全面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3、 实现政企分开的体制基础

政府部门应该单独设立出资人机构,将国家所有权职能部门和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离开来,让出资人机构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行使国家所有权。因为只有当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部门不再行使出资人所有权职能的时候,才能为政企分开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政府职责错位情况的发生。

4、 分离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分离开来,让出资人机构具有股权,以股东的角色来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承担出资人的责任,而企业又能具备市场经营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因而促进了国有资产利用的高效性。总之,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促进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促进出资人担当起保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了要解决好以上几点问题之外,还应该根据结合市场经济实际,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体说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解决好国有资产公共管理、国家所有权委托、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本监督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国有资产公共管理方面,要发挥公共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立法、产权界定、会计制度、统计、评估、经营预算确定、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等职能,构建起系统的上下管理系统。第二,在国家所有权的委托方面,要在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严格制定好委托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制度,确保委托的合法和有效,以避免国有资产的不安全因素滋长。第三,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改制和治理方面,要进行公司改制,国家所有者应该以委托出资人机构的身份行使职责,保证企业拥有市场主体权,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第四,在国有资本运营监督方面,要发挥好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对出资人机构进行监督,而出资人机构也要做好监督,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监督机制。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又要保证国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珊. 共容与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南京大学 2013

[2] 朱莉.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生存方式及其构建路径[D]. 徐州师范大学 2011

[3] 郑小玲.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 孙月平.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构及面临的问题[J]. 唯实. 2003(12)

[5] 段溢波. 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第10篇

关键词: 统计机制统计制度改革目标模式

一、现行统计体制及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1.“条条”统计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管理变化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政府直接经营,并统负盈亏的集权式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自主型的。一方面,行使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已经或正在改制改组为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其职能已由过去的政府职能转变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已不再行使政府赋予的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客观要求和企业改制后大量无主管、民营企业的涌现,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管理体制也发生着变革,“条条”统计管理体制是不适应经济体制管理变化要求的。

2.分专业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步摆脱了按政府制订的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许多企业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的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严格的行业核算。企业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3.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加重的发展趋势,更难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虽然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国各地区的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虽然迈出较大步伐,但由于非全面调查方法相对单一,受单一的调查方法技术性影响,基层统计力量仍然难以适应,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4.政府与部门的模糊分工和重复统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

首先,对不经政府统计部门审批的跨系统的部门统计项目的违法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手段,使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法》形成了“软法”形象;其次,由此产生的统计标准不一、统计范围不明的状况屡见不鲜,使统计调查市场处于混乱状态;再次,数出多门的状况破坏了政府统计的权威,使统计用户无所适从;最后,部门利益分割,统计信息封锁,信息不能共享,重复项目调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对现行统计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几点思考

现行统计体制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必须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职能。

1.“单轨制”的实施。

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应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应采取后者的方式。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2.“一套表”制度的有效性。

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等,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再次,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最后,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合并。第一步,取消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跨系统甚至跨行业的行业统计职能,将其统计报表纳入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层表制度。第二步,将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的报表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合并成名副其实的一套表。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定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账,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3.“目录抽样法”的有利性。

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通过普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首先,要完善健全周期性普查制度,主要有三点:突出基本单位普查的地位,使其发挥龙头作用;完善第三产业普查的内容,既要反映总的规模速度,更要反映结构和不同行业的特点;建立建筑业普查制度,填补空白,使国家普查制度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计数据能够配套使用。其次,要大力推行目录抽样方法,有三点: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对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超级汇总制度,政府统计部门掌握对主要数据的控制力,并可进行各种加工分析;在完善目前的小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工业等专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将抽样范围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此外,要在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4.“计算机网络化”的先进性。

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连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而且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又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实现即时的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统一的动态的活库,能在统计管理和统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实现上述改革目标模式,就能建立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并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当然,就当前来看,向明确方法制度改革的方向迈进尚存在诸多障碍,一时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但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统一看法,达成共识,抓住机遇,尽最大努力巩固统计队伍,明确统计工作的地位,适时地分阶段地推出一些能为多数人接受的改革措施,使我们的统计方法制度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专项问卷调查数据统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重要性;成本信息;设计思路;思考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完善和发展传统成本管理体制入手。

1加强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管理体制不仅限于集权与分权上,内部组织管理和科学化有时更为重要。总之,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何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成本管理是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适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体制,必须从完善和发展传统成本管理组织入手,在分析考虑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因此,只有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才是中小企业生产盈利的基础,只有很好的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降低成本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适应市场需求走向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企业成本是拟定价格的重要依据。成本是确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同行业产品成本指同一经济行业的产品平均成本。价格和成本的差异,必须表现为企业的亏损或利润。控制成本是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手段,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效益。因为企业投入等量资金,低成本的企业可以生产低价格的产品,有利于扩大销售收入,提高资金效益。降低成本是保障国家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低,售价可以扩大销量,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2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成本信息

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取得更好、更及时、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才能配合管理决策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现行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往往容易导致成本管理中的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不充分。

2.1无法全面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的成本结构

中小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成本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成本管理信息,而获取更低的成本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企业实施成本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在规范中小企业具体的工作程度、客户、员工、服务、固定资产等项目过程中,还应对控制成本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分析中,获得如下信息,如当顾客增加时,成本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何在?新的作业工具如何影响成本结构?标准物资对成本有何影响?还有哪方面的项目成本发生变动,为什么?等等。传统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使成本结构分析不够全面和完善,往往只是将成本分为固定或变动、直接或间接、可控或不可控,这种规定有助于管理和控制中小企业成本,但无法以整体的观点了解和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必须在成本管理组织体制中明确成本与数量的关系、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

2.2成本信息的披露不及时、不充分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成本报告的制度,仅有信息来源也是会计期间结束后的财务报告中的部分信息,且往往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价值。迟到的成本信息通常是无效率的,同时亦可能是资料收集不正确的信号。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管体制应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即中小企来经营决策所需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定期做成财务报告外,还应按照工作程序、成本中心、客户类别等进行成本分析,以期对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用的资料。

成本信息的不充分也是构建管理体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信息的不充分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管理决策的经济,由此产生的不良决管的机会必然提高。一些中小企业根据财务报表的内容,搜寻成本信息,这种成本体制往往脱离实际。良好的成本信息是资源配置、订价等管理决策所不可缺少的。规范的成本信息主要有:①工作程序:将每项工作程序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预估成本比较,进行差异分析。②产品或服务:取得各项产品或服务成本,作为定价或产品组合时的主要思考因素。③顾客:作为正确记账的依据,同时亦可作为良好关系建立的参考。④成本中心:收集每一成本中心的资源,便于完成责任报告,并据此作为绩效衡量、权责归属的依据。⑤设备或工具:与每一项设备有关的成本信息的获得,主要提供固定资产会计及修复或更换等决定之用。有些特别的产业可能需要依照顾客、地区、或其他特别分类而区分成本信息,以适应管理决策的需要。3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组织体制的设计思路

成本管理主要应满足三项目标:①将产品成本或期间成本分析至产品上,以编制财务报表;②提供有关程序控制的成本信息给管理者;③估计产品成本等相关信息给产品部门或管理者。传统的成本管理工作,遵循财务报表的规定,能顺利地进行成本分摊,完成上面目标的要求。然而,适应外部需要的有助于促进程序控制方面的成本信息却难以提供,从而使预估的产品成本不真实,成本信息出现扭曲。程序控制及产品成本计算制度在成本分摊上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应明确成本管理流程,通过对成本管理核算、分析、以及目标的设计和界定,正确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具体的设计思路是:①材料与工作程序的追踪。当收到材料时,应与采购单位发票确认相符,方可通知应付账款部门。当材料领用发生时,将成本记入这一工作程序,以及相关的会计科目。②人工与工作程序的追踪。工时及相关资料均需定时向工资管理部门报告,以便正确地支付工资。工时发生时,亦需记录特定的工作程序及相关会计科目。若无法归入特定的工作程序,不论材料或人工等,可现行汇集,销候再分摊到各个工作程序上。③工作程序追踪及成本评估。主要功能是累积计算与工作程序有关的预估成本、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从最初的成本评估到实际呈报给财务会计系统的真实成本,逐一加以反映。④突出事前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即全面产施预算管理。这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建设意义重大。因为借助预算管理,当工作程序完成时,可以与实际成本比较,以期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控制。当预估成本与实成本不同时,可作差异分析,从中找出特殊的成本控制问题。⑤''''强化成本管理的及时性,不少中小企业也开始重视工作程序的成本状态,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系列等到月未才能做出报告,所以无法从财务会计系统获得每日的成本信息。成本信息管理组织体制应在这方面予以补充,在成本核算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方案,以揭示当前企业的成本状态。

4发展手完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思考

成本管理理组织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中小企业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因势利导予以推进。企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效益。

4.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①成本分析应开展日常分析和预测分析;②不应局限于产品分析,还应有责任成本分析;③要对产品的设计成本、工艺成本、消费成本进行分析;④深入开展技术经济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所以对传统成本分析要进一步改革,继承传统优点、建立新的分析方法体系,并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4.2成本管理体制惯性的改革

许多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从心里上希望能维持现有的管理体制。因稳定的体制能给人们以安全感,如果打破旧的规章制度,改变传统惯性和行为规范,就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阻碍新的规章制度的力量,且刚性很强,所以必须加快规范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体制全面发展。

4.3提高成本管理体制人员的素质和意识

企业领导应对成本管理体制有着必要的认识和重视,把成本管理理体制落到实处。在企业中必须要有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这是发挥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从事成本管理人员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良好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4完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组织体制

第12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重要性;成本信息;设计思路;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89-02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完善和发展传统成本管理体制入手。

1加强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管理体制不仅限于集权与分权上,内部组织管理和科学化有时更为重要。总之,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何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成本管理是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适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体制,必须从完善和发展传统成本管理组织入手,在分析考虑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因此,只有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才是中小企业生产盈利的基础,只有很好的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降低成本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适应市场需求走向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企业成本是拟定价格的重要依据。成本是确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同行业产品成本指同一经济行业的产品平均成本。价格和成本的差异,必须表现为企业的亏损或利润。控制成本是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手段,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效益。因为企业投入等量资金,低成本的企业可以生产低价格的产品,有利于扩大销售收入,提高资金效益。降低成本是保障国家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低,售价可以扩大销量,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2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成本信息

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取得更好、更及时、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才能配合管理决策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现行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往往容易导致成本管理中的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不充分。

2.1无法全面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的成本结构

中小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成本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成本管理信息,而获取更低的成本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企业实施成本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在规范中小企业具体的工作程度、客户、员工、服务、固定资产等项目过程中,还应对控制成本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分析中,获得如下信息,如当顾客增加时,成本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何在?新的作业工具如何影响成本结构?标准物资对成本有何影响?还有哪方面的项目成本发生变动,为什么?等等。传统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使成本结构分析不够全面和完善,往往只是将成本分为固定或变动、直接或间接、可控或不可控,这种规定有助于管理和控制中小企业成本,但无法以整体的观点了解和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必须在成本管理组织体制中明确成本与数量的关系、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

2.2成本信息的披露不及时、不充分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成本报告的制度,仅有信息来源也是会计期间结束后的财务报告中的部分信息,且往往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价值。迟到的成本信息通常是无效率的,同时亦可能是资料收集不正确的信号。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管体制应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即中小企来经营决策所需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定期做成财务报告外,还应按照工作程序、成本中心、客户类别等进行成本分析,以期对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用的资料。

成本信息的不充分也是构建管理体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信息的不充分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管理决策的经济,由此产生的不良决管的机会必然提高。一些中小企业根据财务报表的内容,搜寻成本信息,这种成本体制往往脱离实际。良好的成本信息是资源配置、订价等管理决策所不可缺少的。规范的成本信息主要有:①工作程序:将每项工作程序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预估成本比较,进行差异分析。②产品或服务:取得各项产品或服务成本,作为定价或产品组合时的主要思考因素。③顾客:作为正确记账的依据,同时亦可作为良好关系建立的参考。④成本中心:收集每一成本中心的资源,便于完成责任报告,并据此作为绩效衡量、权责归属的依据。⑤设备或工具:与每一项设备有关的成本信息的获得,主要提供固定资产会计及修复或更换等决定之用。有些特别的产业可能需要依照顾客、地区、或其他特别分类而区分成本信息,以适应管理决策的需要

3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组织体制的设计思路

成本管理主要应满足三项目标:①将产品成本或期间成本分析至产品上,以编制财务报表;②提供有关程序控制的成本信息给管理者;③估计产品成本等相关信息给产品部门或管理者。传统的成本管理工作,遵循财务报表的规定,能顺利地进行成本分摊,完成上面目标的要求。然而,适应外部需要的有助于促进程序控制方面的成本信息却难以提供,从而使预估的产品成本不真实,成本信息出现扭曲。程序控制及产品成本计算制度在成本分摊上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应明确成本管理流程,通过对成本管理核算、分析、以及目标的设计和界定,正确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具体的设计思路是:①材料与工作程序的追踪。当收到材料时,应与采购单位发票确认相符,方可通知应付账款部门。当材料领用发生时,将成本记入这一工作程序,以及相关的会计科目。②人工与工作程序的追踪。工时及相关资料均需定时向工资管理部门报告,以便正确地支付工资。工时发生时,亦需记录特定的工作程序及相关会计科目。若无法归入特定的工作程序,不论材料或人工等,可现行汇集,销候再分摊到各个工作程序上。③工作程序追踪及成本评估。主要功能是累积计算与工作程序有关的预估成本、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从最初的成本评估到实际呈报给财务会计系统的真实成本,逐一加以反映。④突出事前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即全面产施预算管理。这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建设意义重大。因为借助预算管理,当工作程序完成时,可以与实际成本比较,以期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控制。当预估成本与实成本不同时,可作差异分析,从中找出特殊的成本控制问题。⑤'强化成本管理的及时性,不少中小企业也开始重视工作程序的成本状态,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系列等到月未才能做出报告,所以无法从财务会计系统获得每日的成本信息。成本信息管理组织体制应在这方面予以补充,在成本核算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方案,以揭示当前企业的成本状态。

4发展手完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思考

成本管理理组织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中小企业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因势利导予以推进。企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效益。

4.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①成本分析应开展日常分析和预测分析;②不应局限于产品分析,还应有责任成本分析;③要对产品的设计成本、工艺成本、消费成本进行分析;④深入开展技术经济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所以对传统成本分析要进一步改革,继承传统优点、建立新的分析方法体系,并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4.2成本管理体制惯性的改革

许多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从心里上希望能维持现有的管理体制。因稳定的体制能给人们以安全感,如果打破旧的规章制度,改变传统惯性和行为规范,就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阻碍新的规章制度的力量,且刚性很强,所以必须加快规范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组织体制,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体制全面发展。

4.3提高成本管理体制人员的素质和意识

企业领导应对成本管理体制有着必要的认识和重视,把成本管理理体制落到实处。在企业中必须要有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这是发挥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从事成本管理人员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良好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4完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组织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