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时间:2022-07-06 12: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著名建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体育馆,体育,人文

当前,人们对城市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体育场馆人文现象越来越感兴趣,因此探究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体育人文”的纵横,既有必要,也有意义。广州市新体育馆作所蕴涵的体育人文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1广州市新体育馆的特色

广州体育馆由世界著名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担纲设计,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北侧,白云新城中部,毗邻新广从公路,东侧为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整体建筑采用下沉式设计,令建筑物若隐若现,也使得人文建筑物和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体育馆由南向北,由主场馆、练习馆、大众活动中心馆三个部分组成,有人说三个椭圆形场馆犹如三片花瓣,组合起来就像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外观独特的造型,无疑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匠心。馆内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成果的应用随处可见,还有洁白如玉的透光屋面,自然舒适的空调系统,能够随需要灵活组合的场地资源,都赋予场馆强烈的时代气息。

和普通市民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大众活动中心。广州体育馆对这个大众活动中心的定位,不仅仅是单纯的健身活动场所,而是一个综合的体育娱乐商业区,它除了具有与训练馆同样的功能外,负一、负二层还设置有餐厅和集休闲、娱乐、养生于一体的健康中心。

广州体育馆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分馆组成,三馆绵延相接,随地势而曲回,与背后的白云山脉交相辉映,使得人文建筑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也成为城市景观到自然景观过渡的完美典范,安德鲁自己则把夜色下的广州体育馆称为“深色山峰背景下呈现的一种虚幻景象”。。。与近些年来大城市中不断涌现出的造型夸张、盲目弄巧的新式建筑相比,广州体育馆以低卧圆形建筑结构和下沉式空间,以及简约而从容的“体态”,令初次接近的人也会有前所未有的亲和感受,是对建筑“浮躁之风”的一个淡定而成功的回应 [1] 。

2广州市新体育馆与文明进程

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有四种形式,一般有采集和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绿色文明,但最后一种仍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相对应的人类居所形式也有四种:天地、乡村、城市和绿色城市。第四种形式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之中。

原始人类对狩猎和采集生活造成居无定所逐渐感到不满足,迫使人类发展起农业和畜牧业,创造了农业文明,进入了乡村居住的时代。人类在进入手工业和商业时期,才进入了真正的城市时期。

城市发展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期:城市时期、城市化时期和城市绿色文明时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城市带概念,我国珠江三角洲就是这一概念。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需要的层次、结构和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使人们的思维、情感、交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质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是进步的,乡村文化是落后的。从人类居住空间系统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乡村是更为和谐的一种结构。从美的角度也更符合人的整体价值趋向。

城市与乡村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 ?是文明。城市是文明的实体,那么城市实体是什么?那就是建筑,而体育场馆的建筑就是衡量这个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程度。从广州新体育馆到广州奥林匹克无不映射出广州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是广州市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生活化,是绿色文化的体现。

绿色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人类走过了从原始绿色到灰色文明的过程,又正举步维艰地向新生的绿色文明迈进。人类在挖掘自身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全球化协调发展绿色文明。绿色蕴涵着人文精神,渗透着真善美的精神,代表着人的精神走向自由的辉煌历程。人们在体育场馆从事体育锻炼更能找到绿色家园的感觉。

3广州市新体育馆与人文价值

什么是人文?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一是指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活动。

人文科学:在欧洲原指人类利益关系的学问,区别于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也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人类遗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迹,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时间的文化活动成就,如城堡、宫殿、寺院作坊。人口素质:人本身所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等。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点是人们的共识,人文核心是精神,它直接指导里层,间接影响和制约着表层。广州市新体育馆就是遵循着这个规律。

人文在人们素质组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州市新体育馆充分反映了人文的特征和价值。广州新体育馆把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合,由主场馆、训练馆和大众活动中心馆三个部分组成。三个场馆均为椭圆花瓣造型,组合起来就像是广州的“市花”木棉花。三个场馆均采用下沉式设计,大部分建在地下,这样既便于观众的出入交通组织,又能令建筑物置于若隐若现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中,与毗邻优美的白云山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三朵“白云”。

诚然广州市新体育馆的体育人文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在它们与生活的关系、与人类心灵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与文化整体的关系三个方面,这分别决定了广州市新体育馆体育人文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第2篇

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大学

早在11世纪末期,巴黎一大就已具雏形,当时名为巴黎大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所有大学一样,它开设了3个大系:神学理论、医学和法律。此外还有艺术系。在16、17、18世纪,学校经历了连续几次改革,但内部结构并未大变。当时的巴黎大学只在法律意义上存在:教授们在家中组织教学,并且只有部分学生在一些学院中借宿。后来,为解决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各系分别进驻一个学院。法律系占据了塞纳河左岸,圣日内维也瓦山脚的布吕诺学院,并且于1777年迁移到山顶。新校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师苏扶罗操刀,苏扶罗同时也是法国精神象征先贤祠的缔造者。

1250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指导神父罗伯德・索邦在圣日内维也瓦山翼为神学理学理论建立了索邦神学院。在法国大革命风潮中,索邦神学院和法律大学校分别在1791年和1793年被关闭。1808年,拿破仑建立了一所新的法兰西大学,并且按各学科分类,其高等教育和机构划为文学、法律、科学、医学和药学几大系列。1819年,法兰西大学为扩大规模在索邦神学院设置了两个补充阶梯教室。文学系、科学系以及巴黎科学院在1822年并入索邦神学院。这样的校址布局一直保持到1968年。

巴黎一大汇集了3大系科:法律、经济及人文科学,主要机构坐落于苏扶罗所组建的老法律大学校和索邦神学院两处,现在的校名“先贤祠――索邦”大学就由此源起。如今的巴黎一大又拥有了许多新的校苑,目前共拥有14个中心点。其中最出名的是彼埃尔・孟戴丝法兰西中心,这是一幢坐落于巴黎南部的高达23层的摩天大厦。在新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巴黎一大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成为当代法国的思想之源。

欧洲政治思想之源

巴黎一大最为特色的科系当属政法系,其下属有六个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政治学教研室、社会学教研室、行政法学教研室、商法教研室。

政治学教研室1969年创立。它是法国国内唯一研究和教授本专业的机构,负责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

社会学教研室在第一阶段学习中服务于法学专业的某些课程,颁发经济与在社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劳动管理与会计学专业的高等科技文凭,劳动顾问证书。在第二阶段,协助有关社会法、社会问题及劳动方面的教学,颁发社会法学士与硕士学位文凭。在第三阶段,负责指导社会法、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劳动史及其社会学,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

行政法学教研室负责的研究机构有金融研究中心、宪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其中有一中国法律档案及研究组和城建及环境研究中心。

此外,巴黎第一大学的经济系也格外出名,经济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从巴黎第一大学的研究课题就可以看出。经济系下属共有三个教研室,其研究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学以及人力资源与劳动,主持有经济学与空间环境中心、运输与发展中心、广告经济学与国营财务研究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改革开放、认识论与社会学研究组、应用微观经济学实验室等。教研室与国际研究教研室的经济分支联合颁发文凭:第一阶段有经济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在第二阶段,为修学士与硕士学位,须先完成一些基本科目并取得经济学基础证书,然后再转入专业定向学习。第三阶段为高等深入研究文凭。取得深人研究文凭的学士通过论文答辩后还可取得博士学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巴黎第一大学的法政系已然成为欧洲政治思想之源,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未来它必然会为欧洲世界培育更为的政治人才。

欧洲人文思想之源

巴黎第一大学的人文科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这里汇聚了法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学着与思想家。例如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曾执教于此。人文科学共有5大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艺术史与世界著名学府学研究室。该研究室主要负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考古中心。该教研室下属五个研究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史前人种学实验室、让・戴埃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史研究中心、中世纪考古研究中心等。

在教学方面,第一阶段的文凭有艺术史大专文凭和文物保存修复科技硕士的准修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位分学士、硕士两种。专业有艺术史及考古学、文化社会活动学、视听艺术及电影等。还有艺术品及古迹文物的保存修复方面的科技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含有艺术史、考古学、史前史、人种学及人类学、电视电影、环境与考古、现当代建筑史、文化遗产修复技术等专业,并在取得文凭后设博士学位。

哲学教研室包括六6个研究中心:科技发展史及哲学、现代思想系统史、当代艺术哲学、技术与实践研究、中世纪思想研究等。在教学第一阶段设哲学大专文凭;第二阶段设哲学与逻辑学两个专业的学士与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有3个专业:哲学史、哲学理论、科学哲学史。这3个专业都设相应的博士学位。

此外,巴黎一大设有一个直属校长管理的定向、资料与职业选择中心服务点,从学生入校开始帮助他们选择专业到毕业后为他们的职业生涯作指导。该校除戴孟斯中心的一大校图书馆外,还有经济学法学图书馆、圣・耶纳维也瓦图书馆、当代国际资料图书馆、艺术与考古图书馆、索明图书馆等。巴黎一大的图书馆,可以媲美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其掌管着300万册的图书以及数量庞大的文献。

第3篇

1980年夏天,正在读研的徐世慕名拜访了来大连开会的著名混凝土大坝温控专家朱伯芳,就此确定硕士论文题目。由此,他与“混凝土断裂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人生大部分时间为之孜孜努力的研究方向。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面对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实实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将传统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魔方,改良成为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种。

“我将继续发挥学术专长,带领建工学院的学科集群走向国际一流。”56岁的徐世平静地说。

“最年轻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赵国藩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并瞄准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的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领域。1980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铮老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于骁中先生刚刚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混凝土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徐世对该方向的研究兴趣更大了,但是对其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师正在大连工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朱院士是研究大坝温控的,那时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我去拜访他,想听听他对于我选择混凝土断裂力学作为研究方向的意见。”当时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与朱伯芳谋面的机会。但朱伯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世。“他对我说,60年代就想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但是组织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门峡大坝研究大坝温控。现在有机会了,就要好好做。这个领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获很多的果实。”

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了,但随后又碰到更为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和测试设备。“我当时所有的研究经费总共不过500元,但要做断裂力学试验,必须测试裂缝口张开位移,所需要的夹式引伸仪一支就要800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从没做过实验仪器的徐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支夹式引伸仪。

经过一番打听,徐世找到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卫国强副教授寻求帮助。卫老师告诉他,加工夹式引伸仪需要16硅2锰弹簧钢,但这种弹簧钢在市场上买不到。这让徐世傻了眼。“市场上买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业去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周的寻找。徐世娘终于在一家军工厂找到这种弹簧钢。“但他们不卖给我。因为我想买1公斤,他们说要买就得买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这32公斤的弹簧钢搬回了实验室。随后,徐世又找到学校基建处,希望买些实验用的木材水泥、砂与石子。“我告诉他们我手上仅剩的一点经费,看能买多少?基建处的老师说,你这点钱买一样材料都不够。算了,我们送给你得了,也算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献。”

“走进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说,自己当时只有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韧劲,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诚帮助和周围同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经历的这些小挫折,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难,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论文被《水利学报》和《冶金建筑》(现为《工业建筑》)两个期刊选中。这是他进入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个领域以来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与他的论文同样受关注的,还有他的实验测试仪器。徐世娘回忆说:“国内很多同行买不到16硅2锰弹簧钢。后来他们找到我,我就陆续邮寄给他们,解了他们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以来,徐世就一直执著于国内研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徐世就被与会的一些老教授称为这一领域“最年轻的元老”。“搞基础研究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而且要耐得住清贫。”徐世说,建筑行业本身来钱又快,一旦受到市场诱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坚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从德国回国后发现,原先仅有的几个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时真的感到愈发寂寞。”

重视科学原创,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混凝土易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成为引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陷。为克服混凝土这些不足,徐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大项目潜心研究,努力攻关。

“建筑为什么会寿命短,是因为混凝土易开裂,开裂之后引起钢筋锈蚀,导致膨胀,又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开裂,这样就对这个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致使结构失效,丧失使用功能。”徐世说,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减少裂缝危害的理论支撑。甚至是研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

1983年,徐世撰写基金申请书,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准项目“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发现了混凝土裂缝失稳断裂前存在着裂缝的稳定扩展阶段和断裂过程区,并提出了混凝土断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应公式;1984年,徐世又负责承担了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工程实际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国际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规模的混凝土I型断裂韧度测定,在国际上最早将光弹性贴片法应用于测量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发现了当试件高度大于2米时,混凝土断裂韧性为常数,其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安全评定。课题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东风拱坝裂缝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的全国招标会上中标。徐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级配混凝土断裂实验研究。该研究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的裂缝防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徐世远赴德国继续他的研究。当时,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赫尔斯道夫教授,对徐世完成的国际上最大混凝土断裂试件的断裂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很看重,帮他联系到了当时正值盛年的斯图加特大学奥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莱茵哈特所长,建议他去德国之后在莱茵哈特教授那里开展合作研究。赫尔斯道夫教授还专门给德国洪堡基金会写了推荐信,帮助徐世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

在德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世度过了他依然忙碌的国

外研究岁月。莱茵哈特教授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自由而宽松的研究环境,配备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小组。“德国教授擅长把基础研究与工程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徐世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纯剪切断裂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首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纯II型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测试。特别是利用这个难能可贵的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机遇,他系统地完成了混凝土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的理论架构和基础。

1998年开始,为发挥徐世的学术专长,大连理工大学支持他建立了国内课题组。徐世同时带领这个课题组开始了对“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是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系统测试了混凝土的双K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测试了不同混凝土等级的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建立了以能量释放率为参数的双G断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线理论等。近年来,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三峡大坝裂缝稳定性分析等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该成果还被作为制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断裂韧度测试规程的基本理论。

“从1998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转向‘韧性断裂的混凝土’。”徐世说,转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传统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设计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节能环保。“传统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强度比较低,再怎么进行温控,也很难避免出现裂缝,所以必须要提高材料的韧性、增强材料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带领其国内课题组率先开展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国后,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进展,在国产胶凝材料基础上研制出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6%和挠跨比高达12%的应变硬化UHTCC新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长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时间达不到设计寿命的问题。俄罗斯《大众机械》杂志2007年撰文将该材料列为未来能够使人类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无缺的十大新技术之一,与其并列的有相变随即闪存,汽车智能一体化、可印制太阳能电源技术、防伪护照、人体局域网、等离子电弧汽化技术、网络视频技术、聪明药丸等。

“现在桥梁桥面铺装用的混凝土为了防止开裂,铺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铺装厚度可大为降低,桥梁自重得以减轻,相当于桥上的汽车载荷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隧道衬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开挖量减少了,用的混凝土也减少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结构。比如大型桥梁、高混凝土坝、城市地铁和城市建筑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真正意义的节能环保―我们不用生产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毁坏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徐世说。

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原大连工学院老院长钱令希先生来自浙江大学,他给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钱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说,“求是”才是科学态度,才是科学家应该坚持的。“正是钱老先生力邀,叫我从德国回来的。能有机会到浙大工作,更应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前,徐世像做基础研究一样,对国际顶尖大学士木工程学科的设置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土木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徐世说,材料的创新是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最带有革命性的根本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学得到了广泛研究,其研究趋势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地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断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转向主动地根据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种高性能性质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有趣的是,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的学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说,“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根据研判和实地了解,徐世描绘了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80余年厚实发展历史学科)的愿景――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集群:岩土工程、空间结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学科和建筑学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前3名,水利工程学科进入前5名、建筑学进入前8名,在大平台建设上迈出一个新台阶,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大项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几个主要领域出现若干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和影响的学术成果。

“要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徐世说,根据他自己近30年不断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领导创新团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三个“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分布配置是比较科学的: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大平台、大团队建设,承担和完成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对提高学校学术声誉具有显著影响的大项目、大成果,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工程科学的研究,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原创积累;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为社会服务的横向工程项目的工作。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品牌营销;饭店管理;模式

伴随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在饭店旅游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不仅追求产品消费的物质享受,而且追求产品消费的精神享受。这种能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感受,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认知品牌、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品牌消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往往是被品牌代表的形象、信誉及象征意义所激发甚至是被这此因素所支配。因此,讲究品牌成了一种日益发展的消费趋向,所以我国饭店在今后的管理策略中应该注重品牌的营销与提升,本文试图将品牌营销策略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作出相关分析。

在借鉴一般企业品牌营销模式路径选择的基础上,我国饭店企业在决定品牌营销模式的路径选择时,有四种类型可供选择,即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战略、连锁品牌战略以及企业名称与个别品牌并用战略,它们分别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和不同的适用条件。

一、多品牌战略

即饭店企业根据产品性质和选择目标市场的不同,对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品牌。当企业的产品用途或功能差别非常大时,就可以使用多品牌推向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多品牌名称战略,它没有将企业的声誉系在某一品牌名的成败之上。假如某一品牌的产品失败或出现了低质情况,不会损害其他企业或产品的声誉。多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为每一个新产品或企业寻找最佳名称。一个新的品牌名可以造就新的刺激,建立新的信念。这种品牌策略可以较好解决不同目标市场品牌形象的混淆问题,各个品牌互相独立不影响,但是加大了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例如马里奥特国际公司向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了10个品牌,马里奥特庭院饭店、定居旅店、仙境旅馆、复兴饭店集团、利卡斯尔顿饭店公司、宙马达国际、费尔菲尔德旅馆及套房、新世界饭店集团、度假俱乐部国际、汤尼波宙斯套房。

由于我国的饭店由于在资金、品牌命名等方面较为薄弱,在实行多品牌战略上不是非常的成功。锦江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饭店集团,而且进入世界300强,但它属下的中高档饭店,却难以从命名上辨出“锦江”品牌。实际上北京的“昆仑”、山东的“中豪”、石南的“锦华”、唐山的“贵宾楼”,乃至锦江总部所在地上海的“和平”、“金门”、“国际”等诸多饭店都是锦江品牌。但在市场形象上,在一般宾客脑海中,有多少人能知内中的品牌纽带呢?大集团尚未做到,我国其他饭店集团就更谈不上采用这种品牌战略类型了。

二、单一品牌战略(统一品牌)

饭店企业(公司)使用一个统一的品牌,将它用在其它新建的企业或产品上面。这种品牌战略可以节省广告宣传费用。但是如果扩展的企业产品很多,功能、用途区别较大,在使用这种品牌决策时就不太合适。品牌延伸要比创立一个新品牌费用少的多,因为它不需要进行“品名”的调查工作,或不需要为建立品牌名称认知和偏好而花费大量的广告,即刻的认知和较容易地被接受。但是新延伸的饭店企业或产品可能使买者失望并损坏公司的信任度,品牌名称滥用会失去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定定位。因此,饭店企业在采用单一品牌战略时要严格把握质量关。世界著名凯悦集团、假日集团都是采用这种品牌战略决策。限我国目前国际名牌饭店较少,知名度不是很高,像上海锦江、广州白天鹅等可采用这种战略,等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再使用多品牌战略,这样才不会造成品牌形象的混乱和模糊。

三、连锁品牌战略

通过特许、联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在不同地区开设许多分支饭店企业,以统一品牌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锦江之星”连锁店在我国是一个创举,该连锁店有四个统一,即建筑物规格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系统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在经营管理上对服务标准、培训等方面实行一个模式。“锦江之星”旅馆分布在国内多个城市,上海、宁波、苏州等。为了方便顾客,锦江之星旅馆实行连锁经营和异地订房,并备有飞机、火车、轮船票务等服务。

锦江之星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加盟店,同时按照“锦江之星”旅馆统一格局进行改造,然后打“锦江之星”的品牌,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这样,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又通过收取牌誉费、管理费等迅速回笼资金,用于开发新的项目,同时也扩大了规模,发挥了品牌效应。国内一些经营不善的饭店,特别是三星级饭店,由于本身具备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特许联营或合作的形式加入一些著名的国际或国内饭店,从而扩大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企业名称与个别品牌并用战略

第5篇

从体育营销分析奥运经济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从体育营销分析奥运经济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从体育营销分析奥运经济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现代奥运不仅是体育赛场,也是企业营销的决赛场。奥运会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许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为我国的体育营销带来一个广阔的前景,我国的企业要珍惜此次商机,将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营销观念结合起来,以体育精神锻造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为特色而成功的体育营销奠定基础。

[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商机体育营销体育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应该永远铭刻着这两个人的名字:刚刚卸任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美国金融家尤伯罗思。萨马兰奇更新了奥运的理念,主张奥运会应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服务,将体育精神和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契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奥运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1984年以前的奥运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使举办国家或城市背上沉重的债务。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靠政府拨款,而是靠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取广告费来经营,首次将商业操作介入奥运运营,尤伯罗思是本次运营的策划者和操作人。由于他的智慧和才干,本次奥运会不仅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赢利(赢利2亿美元),并使奥运会由体育运动转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举世瞩目的大型社会经济活动而更加深得人心。以后电视转播权和TOP(顶级)赞助商计划相辅相成,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商业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和品牌竞争提供了更具挑战力的现代平台,从而使奥运赞助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竞争的热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奥运经济。”

体育营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体育产业方面来讲即如何更加深刻而有效地推进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使之逐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成为独立的运营体。而从企业方面来讲,即将体育活动和体育业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或形象背景,利用冠名、赞助等形式,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或树立企业形象,达到营销目的。现在,体育营销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球各大经销商心中,体育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成为世界著名大企业关注的焦点,体育赛事也成为公认的品牌宣传的最好广告载体之一。

中国的体育营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时,仅有“健力宝”和“海鸥表”两家企业向代表团赞助了总额7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和实物。仅过十几年,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赞助总额已是1984年的100倍,这说明体育营销观念已经深得人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共鸣,许多厂商已经将促销主体由“明星广告”和“政府关系”转入体育营销。营销方式也已经多样化,由赞助、冠名等基本方式而发展为形象公关和产业连动,最典型的就是伊利集团,聘任田径明星刘翔担任“形象大使。”现代奥运已不仅限于体育赛场,而且也是大企业品牌和形象营销的决赛场。体育比赛尚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而对企业来说则纯粹是一场促销实力的“肉搏!”企业营销之争比体育比赛更加残酷。2008年的北京奥运,国际知名企业将借助奥运之机走进中国市场、塑造深得人心的品牌。面对强大攻势,中国企业恐怕抢得每一分利益都将十分艰辛,这就要需要中国企业充实实力,准确定位,借助奥运会,进行成功的体育营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总之,北京2008年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众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

1.要珍惜商机,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市场分析和定位,有的放矢地参与竞争。北京市政府已经决定在未来五年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准确把握商机,在迎接WTO挑战的同时,和境外同行一比高低。另外,在这些直接商机的后面,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间接商机,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市场变化:“第一,通过申奥成功的刺激,国内的包括体育运动设备、建筑设施等各方面都将得到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第二,由于申奥的成功,可能对我们国民的居民消费会带来一定的刺激。第三,可以吸引很多外国的游客,包括外资进来,这对国内的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总之,申奥成功对北京以至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就看具体企业怎样把握利用这次商机,重要的一点是利用这次营销较量,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残留的单一性的生产和服务观点,根本上转变营销机制,将体育营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切入口。

2.在体育营销中力求以体育精神塑造品牌和企业形象。体育精神是现代精神的重要构成,体育精神成为现代生活中活力、进取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理念和企业形象能与之相联,无疑是根本上赢得消费者和市场。通过奥运会促销营利是短期的,但通过体育营销塑造品牌或形象的影响却是长远而深刻的。我们的企业要避免陷入某种短期化运作,要将体育营销重点和核心放在现代体育精神的认识上,以此塑造品牌和形象。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体育精神已经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营销无疑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社会品位。现代营销学认为,产品分为实体产品和形象产品两个层次,形象产品主要依靠文化包装,而体育精神则是最好的文化内涵之一。因此,利用奥运契机,重视和加大体育营销的投入,对于提高企业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3.体育营销也要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奥运会只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是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之中。因此,企业在营销战略上要面向未来,要有前瞻性和预测力,要了解各种改革的趋向,把握主流,力求成功地进行市场博弈,因为这一次是国际化竞争,势必更激烈更残酷。

第6篇

1 课程指导思想正确,定位准确,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考研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始终把系统学习管理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对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学习与研究,体现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目前主要为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每年约500名学生开设,是指定考研课程;兼顾本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也可以为其它学院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服务。课程受众面广,知识体系既分层次,又保证完整适用。

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管理学院学生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生,三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专科生。我们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明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适应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突破:

①形成“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②充分利用我校精品课程网络的强大功能,设置《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讲解、网上论坛、教材参考、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项功能,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2 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在课程队伍建设中,注重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科研能力等结构科学合理。

2.1 教学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素质较高。

课程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2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助教1人,占10%,实验员1人,占10%;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30~40岁的有3人,占30%,20~30岁的有3人,占30%;学历结构,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学士1人;另外,课程组成员中有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学生历次评教中,课程主讲教师均为优秀。

2.2 课程组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

课程组成员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课程组中有2名主讲教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论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励;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3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

3.1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全面、合理,适合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次经济形态的飞跃都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管理学原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各流派管理理论的起源、理论要点,详细阐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外,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与提高,这门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运用的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实践当中,得到管理能力的系统训练。结合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注意与后续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为其他管理平台课程及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要点及历史演化做总体描述,围绕管理各理论和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介绍管理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三是讲述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相结合,重点介绍其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突出该门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这些均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条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继续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我们精心进行教材组织,教材组织上注意参考过内外著名的管理学教材,如国内复旦大学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山东大学徐向艺主编的《管理学》(2005.6),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英文原版教材(国工专业使用)和中译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及理论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性,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相应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习者在树立系统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操作过程及理论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课程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进行案例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企业管理实务》(化工出版社,2004.9 ),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和计划进行《管理学原理案例精选》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主要突出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

②注重模拟学习。学院计算中心配有正版SUNTOM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模拟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③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企业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已与青岛海尔工业园、中建八局、青岛海信工业园、北船重工、中储物流、宝井物流、青岛建设集团、南通三建、莱西建筑总公司、澳柯玛工业园等企业联合建成固定实际基地,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也为学生观察学习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④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对本科生层次)。本课程安排有一周的管理学论文的时间,主讲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就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工程管理等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

4.1 教学方法。

教学以建立“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为教学指导原则,“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管理软件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注意启发式、互动式。

①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经常提问,让同学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②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案例、著作、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我为人人读书,人人读书为我”的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面。

4.2 教学手段。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网站自由下载课件,便于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管理学论文题目等内容已全部上网。试题库已初步建成。

5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的缺陷,并且不易克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课程考核的改革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①提倡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和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记录积累学生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之中;

②在考核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涵盖面,考试内容既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有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精心设计题型,加大客观题的比重,精心设计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这些题型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④建设试题库,提倡教考分离;

第7篇

赵哲身,现任上海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工程的教育和研究。近年致力于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辨识建模及节能的研究。专长于工业控制、神经网络建模和系统辩识。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有关空调子系统建模论文。参加或主持了上海市博物馆智能化建筑、广东省会展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水电部太湖流域指挥中心、浙江省公安厅、上海中远两湾城等上百个智能化项目的专家评审、评标或鉴定。

节能形势刻不容缓

记者:请您谈一谈政府部门是在何种情况和考虑下颁布《标准》的?

赵哲身:首先,政府部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我国在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上受到很大的压力。2004年我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参加第14届炎热和潮湿气候下建筑物系统优化大会,大会的主题发言意外地分析了中国的能源需求,并预测到2025年世界能源的80%将由中国消耗,这是国际能源专家的警告。

其次,我国在环境上、在建筑用地上,不仅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县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已经没有绿地了,而农业用地是千万年来自然和人工培育的不可逆的资源。相比之下英国这样领土狭小的国家城市之外是一片无垠的绿地, 美国也是这样,有的河水居然是蓝色的。

我国不仅大城市而且连小城市的空气环境都已经受到了较大的污染。世界著名的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墨西哥城,我实地观察它的污染情况也与我国的一般城市污染情况差不多。而在墨西哥的其他城市和乡村,环境和土地的保护情况要比我们好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部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说是如“及时之雨”。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建筑领域。提出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营造绿色建筑的五大要素,以此建立绿色六大评判指标是十分正确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顺应了国际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我在英国参加智能建筑的会议时,大会主体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听到的最多的单词就是“Eco-”,“sustainable”。

最后,在《标准》中实际提到了建筑物的大系统的概念,即评估公共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这是国外先进理念在中国的应用。《标准》中提出,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也是一种大系统的概念。只有从大系统的概念出发才有可能实现对旧有、已有建筑物的改造,才有可能实现整个建筑物运行周期的节能、应用可再生能源;才能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从大系统的立场出发,在建筑规划、设计前期做好气候仿真、做好建筑物外形风系统仿真,才能有效地减少城市的平均热岛强度;只有从大系统的立场出发,才能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记者:那您觉得此次《标准》和去年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有什么区别?

赵哲身:和去年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比,本标准在4.1.9条款提出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要求:住区平均热岛强度室外日不高于1.5℃;在4.1.10条款中提出了住区风环境的要求;在4.2.10条款中提出采暖和(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的定量标准;在4.3.3条款中提出设置建筑物自身的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避免管网漏损;在5.2.5条款提出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应根据用户等情况,对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等等,这些都是进步和发展。

记者:作为智能建筑的厂商,应该如何看待此次《标准》的实施呢?

赵哲身:我认为对智能建筑的厂商而言,不仅是一个执行和推动这一标准的问题,更是一种机遇。随着2010年的到来,随着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帷幕落定,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大规模公共建筑的建设将受到大的抑制。虽然每年仍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住房建设,但竞争将更为激烈。另外,由于现有的已建成智能建筑,包括智能公共建筑约5000幢,实际上没有真正做到节能,它们的节能改造对集成商而言是一块很大的市场空间。谁在技术上抢险占领这一空间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建筑节能 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使用的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7%左右。如果延续目前的耗能状况,预计到2020年底,约占全社会总耗能的46.7%。而目前国内的所有大城市中新建建筑符合规范的只有10-15%。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

记者:建筑物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智能建筑节能上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并不节能,对此现象您怎么看?

赵哲身:毫无疑问,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节能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实际上它至今基本上没有发挥重大的节能作用呢?恕我直言,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脚踏实地认真做的团队的缘故,在标书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商业炒作。

节能是一个大系统的概念,在空间上关系到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包括建筑材料、围护结构、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设计、空调和照明设备的控制和优化,还包括物业管理等等;在时间坐标上,横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我国过去在建筑材料和围护结构上节能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其他方面就比较薄弱。节能关系到多学科领域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有些建筑的大门,只要把推门、移门改为旋转门,就可以节能;只要注意到门窗与墙交界处的的泄漏,即气密性,就能节能,而这些常常被忽略。

记者:您觉得智能建筑要想节能,关键点在哪里?

赵哲身:智能建筑空调能耗占65%左右,空调节能要作为重头。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空调各子系统的模型。因为空调系统的模型的获取是节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部分智能建筑的HVAC部分运行状态不令人满意,阀门常常处于振荡状态,造成流体的阻力增加。原因是系统最后仅仅只是接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试,性能没有得到优化。导致能耗和维护成本的增加。

有了数学模型,可以进行快速调试;可以迅速的对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优化,从而可以有效地节省HVAC的能耗。冷热源的能耗约占整个HVAC系统能耗的55%。选择能效比高的机组和辅助设施可以实现节能;选择适当、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多台制冷机组的群控不仅可以获得非常客观的节能效果,而且可以极大的改善空调末端装置的自动调节性能。因此,正确认识制冷机组群控的特点和规律是建筑节能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但是实际上即使是从事冷水机组群控的供应商目前的群控策略是经验的,并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作为向导。例如,离心机组的电流百分比究竟和空调负荷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关系是线性的吗?电流百分比本身的精度究竟如何?以总供水温度作为群控切换台数的依据,是不是最佳的?这些需要科学界的空调研究者、控制工程师和供应商的共同努力。空调系统的节能关系到两个学科,即暖通技术和控制技术,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科技人员的密切配合。

我国在建筑物节能技术上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诸多的新技术外,更多涉及某种严谨的工艺、某种严格的管理技术。所以只要我们抱着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依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在相对短的时期之内取得较大幅度的建筑物节能效果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在新的形势之下,我国有很多能源公司成立,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和世界先进国家的节能发展进程是吻合的。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公司的节能思路比较单一,局限于空调机的变频,没有大系统的节能观念,因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限的,需要通过互相切磋和交流得到改进。

记者: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政府和厂商还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赵哲身:节能改造需要业主和政府的支持。如节能改造需要能耗的适度计量。计量系统是分析能耗的有效工具,也是评估节能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就需要业主的支持。旧建筑物的改造涉及大楼管理方的种种利益,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节能公司和专家很难打破设置的种种壁垒,参与到真刀真枪的节能实践中。

建议政府加强建筑物节能宏观管理对策的制定;建议全面统计各类公共建筑的能耗使用情况,建立计算和评估建筑物整体能耗性能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制订新造建筑物和旧有改造建筑物使用能耗的最低定量基准。对于新造的和旧有的建筑物建立能耗性能的认证并加以公示。对超过基准的大楼和管理者提高能源费用或课以重税;对低于基准的用户则加以奖励和免税。如此将很快会出现业主和大楼管理者纷纷主动和节能公司和专家主动合作的局面,建设部的到2010年建筑物节能50%的目标才会由于公众的取势和投入得以实现。

在政府技术层面的宏观管理方面,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国内外电子产品的认证。同类产品的能耗应进行比较,它们对电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有检测数据,6年前我曾经提出过这一建议。目前对国内外用于智能建筑的电器和电子产品的效率尚没有进行市场准入的检测和规范,应尽快加以完善,从而建立起建筑物能耗宏观管理的多元化的框架,并对智能建筑市场起到正确的导向。

认真踏实 共创未来

记者:您提出过智能建筑大系统的概念,那您如何看待国内的智能建筑?

赵哲身:智能建筑大系统的概念源于我对国外的考察,这些观念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国外比较先进的理念。访问英国时我曾受到这方面的强烈感染和观念的冲击。相对欧美国家,我们国家对于智能建筑的概念定位比较狭隘,局限于智能建筑弱电系统, 至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没有把它们穿起来,形成系统的概念。这样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路。

如果我们把智能建筑的理念应用到智能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它的前期和中期运作期,我们对于已建成、正在运行的系统的优化、控制性能的提高、充分发掘原产品和原设计的潜力,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就能更好的节能。

节能是一个大系统的概念,它关系建筑物前期的设计和仿真,关系到材料和建筑围护结构,关系到空调设计,关系到后期的管理,只有从大系统的概念来看智能建筑节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把节能作好。从时间来说,包括设计的前期,施工,运行,还有物业管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国内的情况正在改善,通过大家的努力,这种情况会做得越来越好。

记者:国内的智能建筑和国外的有哪些差距,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成功经验?

赵哲身:有一个典型的从大系统概念出发实现建筑物节能的例子。英国HTA Architects Limited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在设计前、设计时,充分使用生态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和光照,包括尽可能利用太阳能。某建筑物设计方案出来后,经电脑模拟发现一年内有80天温度大于28℃,设计师认为太多,就改进建筑设计,控制阳光的晒入,使一年中高于28℃的天数减少为38天。很显然全年的空调负荷减少了,他们认为这就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我国新建的公共建筑的智能化设施,就其硬件系统来看,我认为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差。但是我们的软件、我们的科研深度、我们的技术含量、我们的认真踏实的作风、我们的追求却与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国外的内敛、务实、认真细致的追求给了我非常深的印象。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酒店削价非价格竞争个性化差异化

【论文摘要】新经济的发展浪潮使中国酒店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削价竞争盛行的今天.酒店应从非价格竞争的角度,通过使用营销策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品牌优势,避开价格战,在高层面上开展营销工作,进而提升竞争优势。创造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明显.并发挥着越来超重要的作用。旅游业要大发展,取决于旅游业三大支柱(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业)的协同发展,其中酒店业是基础和关键。旅游业的发展和商贸活动的繁荣使中国酒店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极好的发展良机,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酒店业集住、食、行、游、购、娱、商、讯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旅游者的家外之家,是商贸会务者的社交公务活动场所。酒店业的繁荣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准高低,直接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和水平。

一、酒店业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不少中小型酒店的市场营销仍然停留在模仿的盲目经营和经验型的松散管理的初级阶段,使酒店经营成效很低,举步维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的竞争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以前营销竞争经常表现在商品的价格上,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谓削价竞争是指企业为改善产品的交易条件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而单纯以降价让利为手段的竞争。削价竞争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越来越受到制约,如果再继续下去,饭店业必将走入死胡同或被外国集因所兼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价格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主流。

非价格竞争在现代饭店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十分突出,我们必须摆脱削价竞争的困境。在提高营销者竞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利用非价格竞争的优势,把握现代饭店营销竞争发展的趋势,制定出饭店非价格竞争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我国饭店业健康、顺利地发展。

二、酒店业常见营销策略探讨

(一)“实施三个关注”策略

1.关注顾客。即全面推行“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酒店必须时时处处以顾客为中心,把满足顾客需求视为第一工作任务。2.关注员工。酒店营销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宾客至上,员工第一”。3.关注市场。酒店营销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必须遵循“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产销结合、适销对路”的原则。

(二)营业推广活动策略

营业推广是企业为了促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尽快购买、大量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性的促销措施。适用于一定时期、一定任务的短期特别推销,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刺激需求,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庆典活动、节假日促销活动、主题活动、文化活动、美食活动、康体活动、展览活动等都是营业推广活动常见的形式。通过活动,可集中宣传企业,展示企业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手段:1.精美宣传册。特制一些可让宾客带走以作留念的“迷你菜单”;各种图文并茂、小巧玲珑的“周末香槟午餐”、“儿童套餐”等介绍等,将它们放置于餐厅的电梯旁、餐厅的门口,或者前厅服务台等处,供宾客取阅。2.邮寄广告。即通过将饭店餐厅商业性的信件、宣传小册子、餐厅新闻稿件、明信片等直接邮寄给消费者的广告形式。3.其他印刷品、出版物上的广告。如可在电话号码本、旅游指南、市区地图、旅游景点门票等处所登载的餐饮广告。4.户外广告。通过户外的道路指示牌、建筑物、交通工具、灯箱等所作的餐饮广告。如在商业中心区、主要交通路线两旁、车站、码头、机场、广场等行人聚集较多的地带所做的各种霓虹灯牌、灯箱广告、屋顶标牌、墙体广告、布告栏等。

(三)整合媒体宣传策略

传播媒介作为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媒体的影响。针对不同产品、不同时节、不同经营周期,恰当地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宣传策划。力求在整合应用媒体途径和宣传手段的基础上.达到综合实效最大最佳的结果。

(四)企业品牌形象策略

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形象塑造于形象管理已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营销的生命之所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形象管理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包括酒店外观建筑设计、内部装修布局、装饰点缀;广告招牌、产品名称;灯光、声控艺术;店旗、店徽、店名、店歌、店服设计;也包括企业经营宗旨、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企业“CIS”策划。目前,不少饭店品牌意识差。把精力放在产品的包装上,想用精美的包装掩饰平庸的产品。结果只会导致顾客韵不信任,反而使大多数顾客对包装的产品越来越警惕。最终失去市场。

(五)社会职能关系

企业生存在市场之中,市场不仅包括企业自身、消费者和同行,还包括供应商、中间商、公众、媒介以及社会各种职能部门与机构。所以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研究和分析行业政策与变化趋势,协调、和睦社区关系,顺应市场.适者生存。企业只有置身于社会,才能回报于社会,只有处理好各种社会职能关系,才有企业成功营销的必要保障。

以上探讨的酒店业营销策略,均为常见的非价格竞争策略,其目的在于避开单一价格竞争的误区。打开思路。开阔眼界。酒店业应该全方位、多触角地广泛应用多种营销策略,以求达到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酒店业营销竞争新策略

(一)“个性营销”

近年来。“个性化服务”这五个字在服务行业,尤其是酒店业几乎成了一个口头禅。或者说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宣传用语。个性化服务的概念源自发达国家,是指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但不拘于标准,而是以客人需要为中心去提供各种服务。而个性营销,是指企业在已有的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的一种营销方式。个性化的服务就要采用个性化的营销。

酒店的“个性营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顾客“热情、礼貌、周到”等等,这些都是共性,但各人的情况又是不同的,只有满足了不同个性。才能提高饭店信誉及知名度,从而创造利润。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常化服务。如五星级的北京王府饭店规定:凡住店2O次以上的客人,他的名字就列入“王府常客名录”。下榻客房。有专为他个人准备的信纸、信封、火柴和浴衣.上面均印有他烫金的名字。浴衣归他专用,他离开“王府”浴衣收藏保管起来。再住“王府”,取出来仍由他穿。这种个性化服务使客人的自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第二、强化人性化营销。新加坡航空公司不是大公司,恐怕也永远成不了世界性的大公司,但她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新航员工所一贯秉持的理念:待顾客如亲人。这种理念深入骨髓、溢于言表,体现于员工的举手投足。从本质上来说,人性化营销并非一种策略,而是一种基本的态度.是信念。第三、注重销售多元化。酒店必须以创新和变革去对应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的发展,以新的理念、新的服务和新的文化,更针对性的充分满足酒店目标客源市场的一切需求。

(二)“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也已成为继价格战、硬件战以后的新竞争阶段的现实选择。文化营销能出奇制胜,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是文化,文化是根,经济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认识到高品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生存立足的谋求制胜市场的根本。世界著名的跨国酒店,美国的肯德基,以及我国北京的长城、上海的新锦江等国内外知名酒店,无不高举文化兴店的旗帜,以文化之窗口扬企业之美名,树企业之形象。端城、长城、老舍等都是国内饭店业中响当当的名牌,是通过市场提炼出来的,以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水平而被广大消费者喜欢的著名品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文化含量远远高于其产品自身的价值。文化营销的创意和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当前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名牌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

(三)“关系营销”

世界市场需求与竞争的新特点是:对消费者争夺的重点已经从以前争取新的消费者转向目前保留已有韵消费者与争夺竞争对手的消费者。还需要采用关系营销理论,来补充甚至替代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有几种不同形态可以选择:第一种是反应性关系形态。它是指酒店的销售人员不仅负责销售产品,而且鼓励购买者在发现产品有问题时可以打电话与他们联系。第二种是负责任关系型。它是指在酒店产品销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酒店销售人员主动打电话给购买者.调查产品是否能满足购买者的期望。同时,也向购买者征求改进酒店产品的意见。第三种是主动联系关系形态。它是指一家酒店的销售人员或其他人员经常打电话给消费者,特别是老顾客,了解他们对改进现有酒店产品功能和开发酒店新产品的建议。第四种是合伙者关系形态。它是指一家酒店不断地与其客户一起工作来帮助他们.并不断发现能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方法。

(四)“绿色营销”

推出绿色产品饭店的主要有形产品是客房产品和餐饮部供应的菜肴和饮料。因此,推出绿色产品主要是指推出绿色客房和绿色食品。

1.开辟“绿色客房”。“绿色客房”是指讲究环保的客房,当然客房的物品应尽量包含“绿色”因素,如床单毛巾最好是纯天然的棉织品或亚麻织品;肥皂宜选用纯植物油脂皂;另外客房应摆上一两盆植物,使客房有生气、有春意。同时引导人住客人成为资源的节约者、环境的保护者。客房使用的物品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延长物品的使用期,推迟重置时间,凡能修理的就不要换新的,决不要轻易丢掉,可将有些用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而不是用完之后一扔了之。

2.创办“绿色餐厅”。第一要使用“绿色”蔬菜。肉类和其他绿色食品,即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蔬菜、食品。为确保“绿色”蔬菜、肉类的供应,应借鉴麦当劳、肯德基的做法,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一个地区的几家饭店可联手开辟:二是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益鸟、益兽。传统菜肴中因珍稀动植物而扬名的,应研究出它的替代品。

3.提供绿色服务。所谓绿色服务,是指饭店提供的服务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宗旨的,并能满足绿色消费者要求的服务。绿色服务不仅体现在产品被消费时而且还包括提品和产品被消费之后。

4.进行饭店绿色促销。绿色促销与传统促销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饭店绿色促销增加了许多“绿色特性”。它通过媒体传递“绿色”产品及“绿色”饭店的信息,引起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要求及购买行为。在绿色促销中,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人员推销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同传统的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有所不同。无论是哪种促销方式都要个贯彻“绿色”观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国酒店管理集团倚仗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销售网络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优势,对我们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已经向我们发起了人才掠夺和信息资源垄断的进攻。我国酒店业应该全方位、多触角地广泛应用多种营销策略,以求达到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同行要彼此做联合经营的忠诚伙伴,学会双赢或多赢,变你死我活的竞争为协同发展竞争,这才是新形势下酒店业的发展途径,也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卢勇.论饭店的绿色营销[J].旅游学,2002

第9篇

一、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

李约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2〕,p.1)科学史的发展既影响文明史的进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约。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具备统观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这可以说是李约瑟研究科学史的指导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学及科学史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在其广义上可以混用,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则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学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对“文化”概念作了基础性的开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体。”(〔3〕,p.99)显然,科学作为知识被排到了第一位。这个经典定义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继泰勒之后,弗雷泽(J.Frazer1854-1941)进一步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的发展模式,在西方科学史中引起广泛地共鸣。比如,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观点,便与弗雷泽的影响有关。(参见〔4〕,p.304)继弗雷泽之后,马林诺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进一步完成了文化学从古典研究到现代研究的转折,他从泰勒的广义文化着眼,打开了跨学科研究文化动态发展的大门,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体性。精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马林诺斯基对于开拓科学史家的视野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科学史方面,萨顿(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学史导论》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约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将永远是指引这方面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提供资料的百科全书。”(〔2〕,p.42)《科学史导论》在内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总概述(以年代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犹太、穆斯林、印度、中国等)三,各门科学发展概述(数、理、化、生等)。显然,这是一个既有“总”又有“分”;既有“块”又有“条”的庞大体系结构。萨顿自称:“我这部《科学史导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类文明的首次概观”。“我努力勾划出一幅文明图,它尽可能地全面和精确,却又足够简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尽量浓缩,而又不有损于全面的看法。”(〔5〕,p.159)在这个设计的背后包含着他的科学史观:“简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6〕,p.29)

李约瑟高度评价萨顿的《科学史导论》还因为:“在一切关于科学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详细地谈到许多中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的。……当然,该书采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无法对世界的这一部分的科学发展给出一个连续的史实。”(〔2〕,p.42)萨顿不能做到的事李约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专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它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语言以及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概况。第二部分,科学思想史。它从哲学的角度概述了各家传统对科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门科学史。它按数、理、化、生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结论。它集中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个部分与萨顿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仿佛李约瑟的SCC是萨顿《科学史导论》的一种缩影。第四部分则表明了,李约瑟在把科学史当作文明史来研究这一点上比萨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写法在某些专业科学史家看来或许太过于广泛。然而李约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这部交响乐中并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4〕,p.1)这正好表明了其科学史观的人文主义特点。

关于SCC基本设想,李约瑟指出:“它的对象是一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不是科学家,只要从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发展史,特别是对欧亚两洲的发展的对比情况感兴趣就行了。因而本书的意图是使内容广泛到不遗漏重大史实的程度。可又并不是象学术杂志上的论文那样详尽无遗,对最细微的情节都详加考证……。”(〔2〕,p.6)这些话就象从萨顿口中说出的一样!这种广而不泛、精而不繁的风格正好能够达到他们把科学史当作文明史来加以阐明的目的。

李约瑟是成功的。SCC的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参见〔7〕,p.23~p.24)比如,英国评论家皮肯(LanrencePicken)把它誉为:“由一个人所独立进行的历史综合与沟通各国文化的最伟大的前所未有的举动。”法国科学史家华德(P.Huard)认为:“李约瑟把科学和技术戏剧性地溶化在汉学中……这部书可以说是划时代之作。”德国科学史家卡罗(OttoKarow)指出:“李约瑟在西方科学领域内开创了一个新的至今不为人所知的领域——中国文化史,为此他应得到我们的感谢。”美国著名汉学家富录特(L.CGoodrich)感叹道:“李约瑟的阅历及其思想之透彻,使人对他的研究及其结论产生最大的敬意。正是这样一部书在改变着所有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史。”从上述评论可见,SCC的确不是一部通常含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是一部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壮丽史诗!

二、科学史具有沟通文理的两栖特性

李约瑟认为,科学史不仅是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也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科学史的作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在这一点上李约瑟本人是非常杰出的:他在剑桥大学先后得到哲学与科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先后荣获皇家科学院和文学院两个院士的称号……正如鲁桂珍博士所指出的:“他的特点之一就是‘多面性’,就在于他从不肯从他生活中摈除多种形式的人类经验的任何一个方面。”(〔8〕,p.1)这种难得的“多面性”是其科学史观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个性发生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其科学史观的形成。

斯诺(CharlesPercySnow,1905-1980)在其《两种文化》中指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难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9〕,p.3~p.4)此说虽然过于极端,但也反映了部分的现实。李约瑟的家庭正好是这样一个缩影。他的父亲专长医学,曾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任教,后成为一名专职医生。他的母亲善长音乐,特别是作曲,有不少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其中有一首(《我的黑玫瑰》)差点被选为爱尔兰的国歌。父母性格不同,缺乏共识,管教孩子也没有默契。比如,父亲要李约瑟早认字,母亲为此大发雷霆……类似这样的当面争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可见李约瑟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

鲁桂珍博士在《李约瑟的前半生》一文中精辟地分析到:“父母性格的分歧到底对李约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个敏感的少年的心灵,在力求达到它自己的平衡过程中,可能无意识地从这边吸收一些因素,又从另一边吸收另一些因素,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可以想象,这孩子企图连结这两块陆地的努力,使他的心灵形成了永远是在搭桥的状态之中,永远谋求调和,谋求使分裂的东西结合起来。”(〔8〕,p.13)确实,李约瑟的一生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搭桥”。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李约瑟写到:“我自小就继承了一种颇为灵感性的禀赋,即理论与浪漫性的结合。”(参见〔10〕,p.21)开始“我深为父亲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所以有意识地模仿父亲。但是后来我又觉得从母亲那里也受益匪浅。”(参见〔1〕,p.563)在父亲的影响下李约瑟考进了剑桥大学,并有幸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霍普金斯(FrederickGowlandHopkins,1861-1947)的学生。在霍普金斯的诱导下,李约瑟改变了原来打算要走的医学道路,转而研究生物化学并取得了成果。在母亲的熏陶下李约瑟多才多艺:背诗、唱歌、跳舞、拉琴……可别以为这只是工作之余的雅兴,其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观反过来也影响他的科研风格。即他不满足于象父亲那样在狭窄的领域中埋头钻研,而更喜欢以广阔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三卷本的《化学胚胎学》和大部头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明显带有广泛综合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搭桥”:前者把化学与胚胎学连结起来开创了新的学科;后者把微观的生化过程与宏观的形态发生连结起来更是生物学中的一大创举。

以广阔的视野看问题,使得李约瑟的科学研究总伴随着哲学的思考。从1925年到1942年,李约瑟编著并出版的哲学著作有:《科学、宗教与现实》、《人,一部机器》、《唯物主义与宗教》、《秩序与生命》。同期撰写并发表的哲学论文有:“生物化学的哲学基础”、“机械论生物学与宗教意识”、“生物学中的有机论”、“生物学哲学的最新发展”、“哲学与胚胎学”、“物质、形态、进化与我们”。从以上论著可见,李约瑟的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倾向机械论到倾向有机论的转变。李约瑟在生物与化学之间搭桥,开始受到机械论的驱动,但后来却被有机论所征服。这一转变为他日后“皈依”中国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以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点上,李约瑟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科学史。在这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著名科学史家辛格(CharlesSinger1876-1960)。辛格是牛津大学医学、科学和文学三个博士学位的获得者,精通医学史、解剖学史、生物学史和科学通史。他的夫人也是一位科学史家。李约瑟有幸通过剑桥大学的化学史家帕廷顿(JamesRiddickPartinton,1886-1965)的介绍认识了辛格夫妇,以后便成为辛格家的常客。在那里李约瑟读到了大量的科学史著作,包括丹皮尔(WilliamCecilDampier,1867-1952)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和萨顿的《科学史导论》。在那里李约瑟还同辛格夫妇讨论了许多的问题,他们保持着终生的联系和友谊。

在辛格的帮助下李约瑟开始在科学史方面初露锋芒:从1925年到1942年,先后出版了《插图本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史》、《胚胎学史》、《近代科学的背景》等专著;先后发表了“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从胚胎学史看科学发展的限制因素”、“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论文。为其日后写作SCC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以上论著可见,李约瑟科学史的兴趣有所改变:即从“专史”到“通史”;从“内史”到“外史”;从“科学与哲学、宗教”到“科学与社会”。其中关键性的影响来自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李约瑟协助辛格(主席)筹备并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苏联代表的发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著名物理学家、莫斯科物理研究所所长赫森(BovisHessen)的报告《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开阔了他科学史研究的视野。1937年鲁桂珍等中国留学生的到来,以其毫不逊色的才华使李约瑟为之震动,由此产生了了解中国文化、比较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念头。1942—1946年的援华之行,使李约瑟有机会与许多中国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深入地接触,从而加速了他科学史观的形成,甚至改变了他后半生的道路。

三、科学史东西方比较的三个问题

在李约瑟看来,科学史不仅是连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而且也应当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SCC正是这样一座雄伟的桥梁。它充满着东西方比较的色彩,通过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近代科学实际上包含了旧世界所有民族的成就,”,“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象江河一样奔向现代科学的大海。”(〔7〕,p.195)具体来说,李约瑟的功绩在于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古代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到底有多少贡献?第二,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第三,现代科学革命中的“有机自然观”是否根植于中国?整部SCC正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而层层展开的。

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李约瑟写作SCC的主要动机,在“本书的计划”中李约瑟强调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上各个世纪中,中国人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2〕,p.41)提出这个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以往西方人写的科学史,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而很少提及东方人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人受儒家正统的影响,看重社会伦理,轻视自然科学,因此,不但没有写自己的科学史,而且在正史中也很少记载科学发现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萨顿虽然承认“光明从东方来。”(〔6〕,p.116)但其所指的却并非远东。而冯友兰对中国的了解虽然透彻,可还是断言“中国没有科学”。(参见〔7〕,p.266)李约瑟竟然不受其影响,也可算是一个奇迹。

李约瑟的最大功绩在于,从大量被儒家学者视为“异端”或“杂著”的文献中;甚至于从人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民谣、诗歌、绘画、雕像等)发现并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它们足以表明中国人在许多方面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二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2〕,p.1)英国记者坦普尔(RobertTemple)利用李约瑟收集到的资料,并在其指导下写成通俗读物《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蓝》。其中列举出中国古代科技的“100个世界第一”,让世人能在SCC尚未完成时便得以先睹为快地领略其中的点点滴滴。其实“100”只不过是一个有份量而引人注目的数字,作者的结论是:“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参见〔1〕,p.503)这一点连中国人本身也感到惊讶。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以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为逻辑前提。即“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执了先鞭呢?”(〔7〕,p.7)李约瑟认为这是“比较科学史的领域中最诱人的一个问题”。也是“文化与文明史中一个最大的问题”。(〔7〕,p.56,p.36)正因为如此,李约瑟在他所有涉及SCC的演讲、报告和著述中不厌其烦地一再发问,而且又常常不急于作答。因为这个问题广泛涉及地理、水文、经济、政治、学术和习俗等众多的相关因素。要理出一个头绪决非易事,恐怕第七卷(结论)的出版也未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

或许李约瑟的真正功绩不在于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恰恰在于提出了这个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加入讨论的行列。尽管问题的表述及本身的合理性引起了一些疑议。(参见〔11〕,p.35~p.44)但即使是批评者也还承认:“李氏难题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科学史这门学科的一面号召性的旗帜”,它“日益成为联系多学科学者进行中西科学史比较研究的纽带和桥梁”,并“成为促进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真正了解与沟通的一个文化生长点”。(参见〔11〕,p.35p.43)笔者认为,李约瑟的前两个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横扫“欧洲中心论”;另一面直砍“中体西用说”。其结果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使中国人都大开眼界,进一步认识了对方,也反省了自己。这一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个问题与前两个问题都有关系。李约瑟认为,东方古代科学的繁荣与西方近代科学的腾飞,同两地自然哲学的传统差异有关。具体来说,中国的“有机论”与欧洲的“原子论”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也各有其发展与传播的过程。问题是这些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如何?李约瑟有如下的概说:“中国的这种有机自然主义最初以‘通体相关的思维’体系为基础,公元前三世纪已经由道家作出了光辉的论述,又在十二世纪的理学家那里得以系统化。早期‘近代’自然科学根据一个机械的宇宙假设取得胜利是可能的——也许这对它们还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知识的增长要求采纳一种其自然主义性质并不亚于原子唯物主义而却更为有机的哲学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就是达尔文、弗雷泽、巴斯德、弗洛德、斯佩晕、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时代。当它到来时,人们发现一长串的哲学思想家已经为之准备好了道路——从怀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尔,又从黑格尔到莱布尼兹——那时的灵感也许就完全不是欧洲的了。也许最现代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认识的更多。”(〔4〕,p.538)

李约瑟首次为我们勾划出一条有机自然主义东西接轨而连续发展的线索。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猜测:“莱布尼兹在哲学史上起了一个桥梁建筑师的作用”,(〔4〕,p.529)应该承认李约瑟的猜测是有根据、有道理的,只不过有机自然主义由东到西的传播未必是一条“单通道”。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约瑟的这种“寻根意识”在倡导现代观念的科学家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他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以寻求新的灵感和启迪。在国内有人把它称之为“李约瑟现象”。(〔12〕,p.49)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上面三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与李约瑟的科学史观密切相连。首先,李约瑟坚信古代科学的发展必然在文化整体中留下痕迹,一种伟大的古老文明中不可能没有科学。问题是怎样把它们挖掘出来?其次,李约瑟坚信近代科学的兴衰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深入探讨这一背景就不能理解科学发展本身。问题在于怎样从中理出一个头绪?再次,李约瑟坚信现代科学的革命有其古老的思想渊源。任何伟大的自然哲学传统都不会轻易地丧失其生命力。问题是怎样从眼花liáo@①乱的丛林中寻得其根,从而发扬光大?李约瑟以其卓越的研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样板。

参考文献

[1]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上海科普出版社,1992年。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编译:《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刘兵等译,科学出版社,1990年。

[6]萨顿:《科学的生命》,刘jùn@②jùn@②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7]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

[8]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主编:《中国科技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94年。

[10]张孟闻编:《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第10篇

关键词:牛津大学;学院制;导师制

导师制作为牛津的教学传统和核心特征是以其学院制为基础的,它们是牛津本科生教学的基础,也是其始终保持卓越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牛津大学的学院制(Collegiate System)和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被喻为“皇冠上的明珠”,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回忆说:“牛津大学对我还有一种吸引力,那就是它的学院制度,这种制度至今对我仍具吸引力。”而其导师制也因 “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

牛津导师制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导师制蕴含丰富的大学教学理念,也是牛津大学理想的完整体现。

一、学院制及导师制简介

(一)学院制。

目前,牛津大学拥有38个学院,最早开创的大学学院初始于1249年;学院制开始建立和形成特色、并为世人认可则始于新学院创办的1379年;而最新成立的格林邓普顿学院则由格林学院与邓普顿学院于2008年10月合并而成。各个学院建筑风格迥然相异,却又很是和谐,让步入牛津的人体味到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正如英格兰谚语所言:徜徉于牛津小镇,恍如进人久远的历史时空。

学院制的地位如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在其《大学之理念》中所言:“学院制是牛桥二校的特色与灵魂,讲牛桥(Oxbridge)而不谈学院,就像莎翁的《哈姆雷特》中漏了丹麦王子。”牛津是以学生聚居来组成一个学院,即“住宿学院制”,而且规模不大,一般都在400人左右。牛津大学与学院的关系就像美国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一样,大学和学院分工协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使得牛大更象是一个“生物群落”,而不是一个“生物”。牛津大学的学生或者教师必须在某一个学院注册,成为学院的一员,同时又从属于大学里面的某个系(按专业划分)。因此,对于教员和学生来说,牛津都是一个矩阵结构,每个人既是学院,也是系的一个成员。关于大学与学院的分工,深受牛津影响的纽曼认为:“大学的教学方法是教授式的,而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导师式。大学为传授知识而存在,而学院的职能在于发展品格。”

牛津大学的学院制因其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已经影响了很多杰出的大学,例如耶鲁大学实行类似牛桥的“住宿学院”制度;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舍院”(House)制度沿袭牛津学院制的传统;美国莱斯大学的宿舍管理系统效仿牛津的“住宿学院制”。在亚洲,最著名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其书院与学院并行的制度既参照了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又借鉴了牛津的学院制。就中国内地来说,汕头大学率先打破中国传统的“专业学院制”,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住宿学院制”。

(二)导师制。

牛津各学院的重心是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导师的成绩在于培养出了多少优等本科生。学生自入学便由学院指派一名导师,学生在参加大学课程的同时每周还要抽出一定时间单独和导师面谈,向导师汇报读书心得,听取导师的评语。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确立的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关系。课堂教学的稀少,师生间每周的面谈,有时延伸至漫长假期的非正式关系,促使学生独立自主也使他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加拿大作家斯蒂芬・利考克这样描述牛津的导师制:“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而且,密切的接触令学生和导师容易建立一种密切的私人关系。导师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精神上的向导和朋友。

现在中国也有一些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但总的来说,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尚处于尝试阶段,其具体工作还流于空泛。借鉴牛津的导师制,导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考虑给予学生具体的选课指导;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指导以及心理指导。

二、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特色

当代牛津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巩固和提高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促进具有挑战性的、有活力的大学本科教学仍是其重要职能,而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导师制陶冶学生的做法正体现了牛津“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撰写一本书”的教育目标。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正是其办学的核心运行机制和重要的办学特色。

(一)凸显博雅教育。

牛津认为教养比高深学识更重要,博雅教育才是大学的职责而非专业训练。在牛津,大学通过学部来组织显性的专业教育,学院则负责隐性的博雅教育。正是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对学生的综合教养,凸显了导师制与学院制的完美结合。导师扮演着双重化身,使学生获得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智慧和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早在19世纪初,林肯学院院长爱德华・塔汉姆就提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学府,大学也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并认为传授普遍知识是大学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职责。前任剑桥副校长的阿什比勋爵对此也有一番解释:“我们对科学的崇拜,从来不及对纽曼、乔义特和柏蒂森等19世纪牛津大学人文主义者的影响的崇拜。对他们来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英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对这个教育观点的解释是:‘通才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指教导学生选修哪些学科。’”

博雅教育国际化后演变成通识教育,中国的大学也受其影响,但仅停留在宽泛的理念上。中国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主要有两大难点:其一,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进大学时都带有自己的专业属性;其二,通识教育难在开发课程。我国高考制度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国内名校纷纷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下设置四个书院进行通识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本科基础教育学院等。

(二)无阻碍的师生互动。

牛津大学的教学方式有讲座课(lectures)、习明纳(seminars)、导师辅导课(tutorials)、讨论课(classes)、实验课(laboratory coursework)。导师辅导课处于本科教学系统的核心地位,其他方式都是其补充形式。一般情况下,每门课程学生与导师每周会面一次,内容为报告、分析、讨论一周来的学习情况。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快速反应,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信心和掌握有效的工具;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展、纠正其学习习惯;向学生传递对学科领域的激情,激发其求知欲。而学生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如查阅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就需讨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积极、开放地参与讨论。

导师制成功的秘诀在于它保证了学生与导师间无阻碍的交流,培养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建设性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在师生间亲密的互动中,导师通过文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难怪弗莱克斯纳曾用“陶冶”一词来形容牛桥的导师制,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导师制体现为师生间的“承包责任制”,利于导师因材施教,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训练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地搜集资料、筛选、加工和准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并进行连贯地表述。同时在导师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质疑,学会在导师的批评面前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也就是说,牛津的导师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主要教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极其强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学,而不是导师牵着学生一路走。牛大各个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以及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还有校方购买的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方便学生广泛地阅读。

(四)坚持权力自治。

牛大的学院是法律和财政上独立的非盈利性机构,学院成员有两大权力:选举、罢免学院院长;增选学院成员。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完整的自治权利,而且表明学院的高度自治是以院士集体行动为基础的。学院日常事务如制度制定、课程编制和安排、教材选择、经费使用、学术决策、招生聘任,常由院长和各类院士委员会共同处理,泰德・塔玻指出:“牛桥信念体系中最持久、最有影响力的信念是,大学是自我管理的学者社团。”学院内部多样化的委员会,从组织机制上保证了院士们都能就学院事务发挥必要的影响。正是学院制的这种权利,使得中世纪的行会观念在牛桥得以某种程度的保留。直至今天,牛津基本保持了中世纪以来的各种职位和机构,如校长、副校长、学监、校务委员会、教师大会、全校教职员大会等。

三、结语

促进具有挑战性的、有活力的本科教学一直是牛津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牛津学院制下的导师制正是其教养型教育模式得以运行的根本支撑,它有四大特色:注重博雅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造就一个人”;密切、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无阻碍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的能力;保持了权力自治的传统。

为了培养理想的人才,牛津保留了传统的学院制和导师制,设置了与众不同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牛津的办学理念是独特的,它和剑桥大学一起构成了世界大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莫瑞森所言:“在真正了解牛津大学的人中,没有一个理智的人非常希望去改变它。相反,他必须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存那些历经时间检验而保留下来的很有价值和美的东西。”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牛津大学的学院制和导师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将会继续下去。

参考资料:

[1] 张建政.牛津、剑桥大学学院制研究:1249-1636[M].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6):40.

[2]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D].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129.

[3] W. D.麦克米伦. 21世纪大学的学术战略――牛津大学案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5):36-38.

[4] Broek,M.G,&Cruthoys,M.C.The History of the Univesity of Oxford.V6[M].oxford:Claredon Press,1977:293.

[5] 弗莱克斯纳.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0.

[6] 李凤吾等著. 世界著名学府[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9):26.

[7] 马冬卉,赵勇. 二元体制下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87.

[8] 刘宝存. 牛津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2):17.

[9] 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63.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为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适当讲述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2.注重直观——诱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想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划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有所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3.1利用图片资料,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去比利时留学虽然不像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那么热门,但目前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也不少。比利时欢迎不管是来自于欧洲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这是他们各个大学一贯的传统。

外国学生申请比利时留学的拒签率很低。从目前在校的学生总数上看,是接收外国留学生比例最高的,有的大学接收的留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6。与大多数留学国家相比,比利时的留学费用也比较低,它是世界上少有的施行大学义务教育的国家,对于符合申请条件的外国学生,可享有和本国学生一样的待遇。可以说,去比利时留学,是工薪家庭子女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等教育自成体系

选择去比利时留学,首先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情况。比利时的高等教育分正规大学教育和大学外高等教育两种,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主要是正规大学教育。正规大学又分完全大学和大学院。比利时大约有20余所正规大学,其中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大学,如鲁汶大学、根特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也有很多年轻的大学,这些学校培养出过很多世界著名的学者,包括数量不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由于比利时国家内分法语区和佛拉芒语区两种(标准的佛拉芒语和荷兰语是一样的),比利时的完全大学依其校址所在的语言区域,用法语或荷兰语授课。比利时的高等教育体制不仅与美国、英国不同,与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不一致,都是自成体系。

比利时高等教育的大学阶段学习分三部分,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即first cycle,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入门教育,这一阶段短的要2年,长的3年。第二阶段是second cycle,是本科阶段,也叫学士阶段,一般短的要2年,长的竟然达到4年。比利时的First/Second Cycle相当于英美的大学本科,总的算起来需要4年(绝大多数课程)、5年(工程类课程)、7年(医学)几个种类。海外学生通常要在上本科前加上一年的语言学习。完成First/Second Cycle学习的学生,结业后可得到Licentiaat学位,这个学位比学士学位高一点,比硕士学位低一点。第三阶段是专业学科的研究阶段,又分the Advanced Academic Programmes(GAS/GGS)相当于硕士,和the Doctoral Programmes相当于博士,这一阶段又统称为博士论文阶段或大学后的专业化学习阶段。在比利时,大学本科毕业可直接注册攻读博士学位(这一点与德国相同),时间大约需要2―3年。持有Licentiaat学位者如果继续深造一年,就能得到更高一层的本地学位GAS或者GGS,这个学位与英美国家的Master同类。

在比利时,要拿到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博士课程没有固定的期限,要根据研究工作的状况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也有的学生跟教授研究了五六年之后还没有得到学位。

申请条件不苛刻

比利时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对学生也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大学教育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本国公民上大学非常容易,只要申请者有合法的相当于高中的毕业证书即可。此外再无其他的限制和要求:比如入学考试(除了医药、牙科、土木和建筑专业之外)、年龄限制、高分要求、智商考试等,也没有地区的要求。

比利时的这些入学政策也适用于外国留学生,中国学生只要拥有正规的高中毕业文凭,或者拥有大学学历,基本上都符合要求。无论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自学成材通过考试者,只要获得的学位得到国家的承认,都可以申请进入比利时大学学习。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一个评估,虽然比利时大学承认的学历,也能接受入学申请,但在宽进严出的政策下,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学位。

比利时的大学都是独立招生,为确保外国学生能在比利时顺利完成学业,比利时对外国学生也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政府和校方都订有完整的条例,用于招收和管理外国学生;各所学校也都有法律上的和自己独特的录取要求。因此,学生在申请前最好先与这所学校取得联系,查阅这个学校的招生要求。

一般来说,学校对留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语言方面的,根据学校的授课语种,要求留学生提供荷兰语、法语或英语熟练程度的证明,如果达不到校方的要求,校方会要求留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一些大学会对录取的留学生开设为期一年的语言补习班。

总的来说,比利时大学对外国学生的要求不像有些国家那么苛刻,对于外语成绩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你是准备到比利时攻读博士学位,则必须对英语、法语、德语或西班牙语有足够的知识,这取决于他们的研究项目和工作环境的要求。

从去年以来,比利时各大学在录取时对中国学生的要求逐渐严格。由于外国学生每年到比利时留学人数的成倍增长以及各国学生的不同表现,比利时的录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对中国学生态度的变化尤为明显。比利时政府曾颁布过一项国际学生2%限额的法令,此后各个大学在录取外国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时,对语言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据了解,这是因为有些中国学生在那里的学习表现不太令人满意。有的学生语言基础太差,跟不上课程,论文的写作能力也很低;有些学生的品行不太佳,还有的中国学生打着留学的名义,却热衷于打工赚钱,忽视了学业。这些都引起了比利时有关方面的注意。

申请要注意哪些情况

首先是准备的材料,包括:

1. 学生本人的简历(包括论文和著作);

2. 最后的学历证明(你是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成绩单;

3. 到比利时的学习计划;

4. 品行证明、健康证明(需要公证);

5. 攻读研究生都需要两封教授或导师的推荐信。

其次是比利时的大学的学期安排,一般每年9月底至10月初开学,次年7月结束。多数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第一学期从10月初至12月底,第二学期自次年1月中旬至4月中旬,第三学期自4月下旬至7月中旬。也有少数学校实行两学期制,中间放假。

学生最好在1月底准备好申请留学的材料。从2月份开始直接向选好的学校或导师联系,一般采用书信方式,第一封信应附上个人简历和学习计划,如对方有意接收,再提供上述已准备好的材料。

比利时大学也不收诸如英美等国家普遍存在的大学申请费,如果大学没有录取你,一般还会发函告诉你拒绝的理由。

留学费用知多少

留学费用包括在国内培训外语、办理护照、公证、体检、签证等等,视各人情况而定,大致在10000―20000元人民币之间,如果是通过留学中介办理留学手续,还需一些中介费用。但是,去比利时留学的留学生还是以自办者为多。

在国外的费用主要是学费、生活费和保险费用。相比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比利时的费用应该说是比较低廉的。比利时虽小,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福利优厚、人民善良的国家,由国家支付大学开支,很多大学都是免费的,对于符合申请条件的外国学生,比利时政府也提供同样的免费教育,享有和本国学生一样的待遇。

大学不收学费,但要交注册费,一般来说,外国留学生的注册费在2.5万比利时法郎左右(折合人民币约5500元,大约39比利时法郎合1美元)。例如,在欧洲及世界上都非常有名的鲁汶大学,无论是读大学本科还是硕士,全日制课程的注册费(学费)是20000比利时法郎,约4000多元人民币,这是一般的工薪阶层也能支付得起的。要注意的是,只有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才收费低廉,有的大学也要收学费,一年的学费包括书本、住宿、膳食、交通等大约需要30万比利时法郎,所以学生在选学校时一定要查看学校的资料。

去比利时上学,需要第三者的经济担保,在签证时会要求提供,提保人要办理8000美元的存款证明以及每月500美元的汇款证明。担保人的公司应该是通过存折或者银行卡的方式发放薪水,如果是工资存折,则要有6个月以上的存款记录,如果曾经换过新折,必须请银行打印出以前的存款记录。

比利时的生活费用很高,物价也不便宜,一年的费用包括衣、食、住、行大约需要60000元人民币。

目前,比利时大学也在酝酿着教育改革,这种改革包括教学体系改革和教育经费改革。由于是政府承担着学校的经济开支,尤其是佛拉芒地区,几乎所有的佛拉芒语大学的学费都维持在非常低廉的水平,现在愈来愈多的外国学生进入这个地区学习,事实上也在分享着佛拉芒人的福利。虽然政府也颁发了一条法令,强制各个大学在招生时限制外国学生的人数,限制从非欧洲的工业化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招收外国学生,在数量上不能超过前一年比利时籍学生的2%,超出2%的学生,需支付一笔“附加费”,其数量至少是政府为每位学生所做投资的50%。例如,人文学科的学生的“附加费”每学年大约是10万比利时法郎,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而医药专业的“附加费”要高许多,大约需要5000多元人民币。

预计改革后的比利时留学费用,会比现在高一些,但无论是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学习条件、人文环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尤其对一个工薪家庭的子女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留学国。

奖学金能否申请

在比利时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不低,为了减轻学费压力,留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方法很多,有很多机构都可提供有关申请奖学金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国际合作,这种奖学金是中国和比利时佛拉芒语地区签订的文化协定授予的;发展合作,国际合作总局对研究生的奖学金,优先给予在中国还没有开设的专业的留学生,发放单位有佛拉芒语大学间委员会、比利时法语教学各大学间委员会等;各有关大学对留学生的奖学金,只要这个学生符合发放的要求;比利时教育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也会向合乎条件的国外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

举个例子,留学生可以特别关注一下佛拉芒大学联合会颁发的奖学金,这个机构每年在Belgian Direction General for Internatonal Co-operatioan(简称DGIC)的支持下,向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授予相当数量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颁发有着具体的标准和确定的名额及去向,奖学金的授予也不是仅仅以“优秀”作评估标准,它有着很强的助学金的目的。这个奖学金包括两部分:直接付给奖学金获得者本人的费用;由佛拉芒大学联合会或者大学为奖学金获得者支付的其他费用。这些奖学金可供学生支付房租、伙食费用、交通费用以及其他开支。校方每学年还向奖学金获得者支付一定数额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购买课本以及打印论文的费用。

打工补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