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

时间:2022-09-28 21:0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转口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转口贸易

第1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 转口贸易 现状及增长空间 分析

转口贸易是在信息不对等,货物所有者为了赚取差价而不是对货物的实物实际占有时形成的一种国际交易方式。近几年来,我国的转口贸易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和多样化运作方式,转口贸易外汇收支大幅增长。笔者拟从转口贸易外汇收支角度,通过对其定义、运作方式、特点、存在问题或不足等几方面内容分析,建议进一步扩大我国转口贸易定义外延,且认为以我国保税区为中转的转口贸易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转口贸易发展背景及现状

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基于有些国家或地区地理、历史原因以及政治、经济因素,其所处位置适合于作为货物销售中心,他们输入大量货物,除一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主要是为再出口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且这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特殊的关税优惠政策和贸易政策,中转费用不高,从而形成了以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为中转地的国际著名转口贸易港,但近年来,不但以上述港口为中转的转口贸易在继续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保税监管区域、保税仓库等也成为转口贸易的主要中转地。

二、转口贸易定义

目前,对转口贸易的定义,《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中称转手买卖(Goods under merchanting),是指居民从非居民处购买货物,随后便向另一非居民转售同一货物,而货物未在居民经济体出现。商务部定义的转口贸易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即交易的货物可以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经过加工(改换包装、分类、挑选、整理等不作为加工论)再销往消费国,也可以不通过第三国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并不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分别同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交易。

三、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根据货物流通渠道的不同分为不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和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不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是指由于经验、通讯设备等的缺管,出口商通过第三国与进口商发生买卖关系,且将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这种方式下,货物并未在第三国进出口。这是转口贸易最初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是指中间商先将从境外进口的货物运抵第三国中转,择机再将同一货物从第三国出口至另一进口国。该中转的第三国已由原来以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国际著名中转贸易港为中心发展为保税区、保税仓库等为中心的转口贸易。

根据同一货物是否集中转卖,转口贸易又分为以下形式:一种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从境外出口商处进口转手至另一境外进口商的货物是同一货物,即该货物的数量、重量或品质等内容都未发生变化。另一种则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从境外出口商分几次在不同时间购买同一货物并集中存放于第三国保税区仓库,随后,该境内中间商又于买后的某一时间出售同一货物中的部分数量产品给境外另一家进口商,其虽为同一货物,但该货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且第二种形式又演变出第三种形式,以具体事例说明,境内企业从某一境外企业分两次在不同时间购买其存放在中国境内保税区仓库的电解镍共计800吨,其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随后,境内该企业于购买后又以高于买价的价格出售其中的201吨给原先的境外企业,其出售后银行根据企业的申请说明申报在“转口贸易收入”项下,但进出口商却为同一家进出口商。经与银行有关人员了解,该进出口商实际也为中间商,它更多是以转口贸易形式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作商品的差价收益。笔者认为,上述前两种形式应归入转口贸易,但第三种形式下的境外企业,因境外进出口商为同一非居民,不符合转口贸易定义,其更适合申报在“一般贸易收入”项下。

四、转口贸易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转口贸易收支差额或收益率较高

从国际收支统计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转口贸易收支呈现较大差额净收入,其转口贸易外汇收支收益率极高。形成原因是:境内企业先以一般贸易进口方式从境外进口货物转至境内保税区保税仓库寄存,同时领取“货物进入境内保税区仓库清单”,但该批货物以何种方式最终交易需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以境内转口商A企业为例说明。首先,境内A企业从境外进口一批货物后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并将货物寄存境内保税区仓库等待另一购货商,若该购货商为境内企业,则A企业将原先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的货物核销,以一般贸易支出成交。若另一购货商为境外企业,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汇发[2011]11号”)实施后,境内企业必须先到银行修改申报交易编码,即由“一般贸易支出”修改为“转口贸易支出”后才可将转口贸易外汇收入款项入账。但汇发[2011]11号实施前, 若该笔货物以转口贸易出口,企业只申报“转口贸易收入”即可,之前已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的数据基本未作修改。这是造成从数据角度计算出的转口贸易收益率大大超过常规值的主要原因。

(二)结算方式较固定,收入多为电汇,支出多为信用证

近几年来转口贸易业务中,其付款以90天远期信用证为主,收款多采用电汇。从境内企业角度来看,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尚未好转情形下,资金安全、快速回流企业账户是首要之事,于是在结算方式上企业更希望尽快收回货款,同时延期对外付款。而目前转口贸易结算方式正好验证了这种“先收款后付款”态势。据悉,境内企业要么是先收到购货商货款,再以电汇形式支付给供应商,即先收后支,要么是先开远期信用证给供货商延期付款,而以TT电汇方式先行收回货款,即先支后收。这两种情形主要发生在汇发[2011]11号实施前。该文件实施后,境内企业只能用先支后收结算方式,且提前收回货款不能支付转口贸易支出,即企业应以自有资金支付进口货款。反映在国际收支数据中即是某一时点转口贸易数据表现为收大于支,并形成当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倒挂局面。

(三)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居多

当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中,除传统意义的转口贸易外,以境内保税监管区域作为中转站进行买进和卖出的转口贸易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如其中一家境内企业,其今年以来转口贸易外汇收支1.52亿美元,其全部以境内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另一家转口商则有80%左右的转口贸易来源于保税监管区域。目前,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将从境外A国进口的货物存入境内保税区仓库,在一定时日转卖给境外B国,另一种是直接购买境内保税区产品,转卖给境外B国。形成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的原因,一是境内企业所购买的商品价格在国内外时有差异,且有时国内价格高,有时国外价格高,境内企业将货物寄存保税监管区域仓储、取得货权后,往往不急于出货,而是在权衡国内外市场价格后再决定处理货物的方式,如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价格,则将货物转卖出去,收取货款抵减进口付汇,如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境内企业自行报关进口,销售至国内,由从事转口贸易变为一般贸易进口。于是境内企业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有时作“一般贸易支出”,有时作“转口贸易支出”。二是近年来我国保税监管区域的仓储功能日趋完善,通过保税监管区域还可规避关税、增值税等诸多问题,且商品已以实物存放于保税区,企业不用过多担心诸如运输损耗、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风险,而只需了解境内保税区内存放货物类型、数量等即可,于是以境内保税区为中转的转口贸易随之快速发展起来了。

五、转口贸易增长空间展望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货物流动快速便捷,交易双方信息源变化莫测不对等,保税监管区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货物吞吐能力不断增强等外部环境进一步宽松情形下,转口贸易业务仍将继续快速增长,由此也演变出多种类似转口贸易的形式,笔者认为只要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有真实的货物贸易背景,以同一货物为中心,将其转卖于境外两个不同的非居民机构或个人,就应归入转口贸易。而由此形成的转口贸易业务即将继续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以保税监管区域、自由贸易港等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有望快速增长,并将超越“货物不经过第三国”的传统意义上的转口贸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六、相关建议

(一)将保税监管区的转卖业务纳入转口贸易

笔者认为,重新定义《国际收支手册》中转口贸易概念,扩大其外延范围,使其与商务部定义的转口贸易概念一致,将通过保税监管区域的进口转卖业务也纳入转口贸易中,可进一步统一商务部、外汇局、银行及企业对转口贸易、进口转卖等概念的理解;并及时制定专门的转口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及操作规程,明确转口贸易的货物贸易监管定位,对收付汇性质做出界定,明确规定进口转卖业务的国际收支申报问题及收付汇时所需审核的相关单证,方便银行操作和外汇局监管。

(二)区别运用“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在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相关政策法规、操作规程等出台同时,建议重新修订汇发[2011]11号内容,由“一刀切”全部实行“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调整为区别运用“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保证有真实货物交易背景的境内企业进行正常的转口贸易业务。如银行与海关联网核查境内企业存放在保税监管区域内货物清单,外汇局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境内企业转口贸易收益率等方法,对有真实贸易背景、收益率稳定且在正常值范围内的境内企业可适当放宽运用自有资金的比例,在其自有资金不足时可利用提前收回的转口贸易外汇收入抵用转口贸易外汇支出,从而缓解这些企业资金不足压力,也减少虚增的结售汇金额。

(三)明确“收大于支”的收益率

目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的收益比率应是多少,无论是外汇局还是银行都无参考依据,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提供并定期公布转口贸易业务中常出现的大宗商品的买卖差价数据依据,如铁矿石收益率1-5%、聚丙烯1%-2%之间等以便于银行、外汇局查阅和参考。若超过规定比率的则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材料,以防止违规企业与境外关联公司联手、借助转口贸易名义将异常外汇资金随意跨境流动。

第2篇

摘要:内地加工装配活动对香港中间人的依赖有其历史原因,也与加工产品进出口市场存在不对称信息有关。中间人理论认为,只有存在不对称信息和逆向选择的市场才需要中间人,中间人必须具备鉴定产品质量的资格和能力,必须有良好的信誉、较低的交易成本并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通过对香港转口内地产品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进口方的GDP、内地与有关经济体政治关系等是影响香港中间人地位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内地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增进市场信息的流动,减轻对中间人的依赖,但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仍将存在,内地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仍离不开中间人。

关键词:加工装配活动;转口贸易;中间人理论;中间人;

一、引言

加工贸易价值链由上游部分(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中游部分(加工装配)和下游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通常认为,上游和下游部分由发达经济体垄断,中游部分安排在发展中经济体。相应地,加工贸易利益则按U形曲线(也称微笑曲线)在不同环节进行分配,其中位居中游的加工装配环节附加价值最低,与上下游环节参与者灿烂的笑容相比,其微笑似乎有点苦涩。

Grossman、Helpman认为,生产专用零部件需要进行数额很大的专业技能和设备投资,所以,发展中经济体因技术、人才和资本短缺,收入水平低下和国内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基础,缺乏设计新型零部件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专业化零部件多数是在发达经济体设计和生产的。零部件设计和生产市场具有垄断竞争的特征。相对而言,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各经济体加工企业在加工装配环节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装配份额的最主要因素,它的相对提高将丧失加工装配环节的竞争优势,该项活动就会迅速转移到成本相对更低的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主要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事加工装配活动,经济体之问及经济体内部加工企业间的完全竞争将利润大大压低,加工装配环节只能获得微薄的附加值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内地自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加工出口由1980年的大约6.5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1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3.6%上升到54.7%,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内地获取加工装配环节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相对来说,内地加工企业赚取的利润还不如香港中间人多,但是,目前仍有70%~80%的加工产品通过香港转口,那么,内地加工企业为什么如此依赖香港中间人呢?

二、内地的加工装配活动源于香港加工产业的转移与中间人的参与

在内地的对外贸易中,香港贸易商主要发挥中间人的作用。一方面,内地是香港转口产品的最大来源地;另一方面,内地也是香港最大的转口市场。虽然转口品中既有一般贸易品也有加工贸易品,但近年来在“原产地为中国内地经香港输往其他地方的转口货物”中,加工贸易产品所占比重一直在80%上下波动,这说明转口产品以加工产品为主,主要涉及内地开展的外向的加工装配活动。

香港开展转口贸易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初期转口规模不大,影响也很小。在1949~1978年期间,香港是内地通向西方的重要桥梁,内地与某些国家本就不多的贸易往来,大部分是通过香港转口的,不过,这一时期的转口规模较小(1972年香港的转口总规模仅有41亿港元)。改革开放后内地通过香港的转口规模迅猛增长,2004年达到了18931亿港元,相对于香港当年GDP的149%。1980年以前,香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和日用电子产品等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在掌握了生产技术和营销渠道以及丧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后,香港将其生产设施转移到了内地,开始成为全球贸易尤其是连接内地对外贸易的中间人,并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采购、订单获取、融资及营销等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服务领域从事研发和商业服务,尤其是在与内地贸易和投资有关的领域从事商业服务,所以,香港中间人是内地加工装配活动启动和发展的功臣。

香港中间人有两类,一类是集中间人与生产商角色于一身的贸易商,他们首先从国外接受生产订单,然后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对之进行初步加工,之后提供给位于内地的加工企业,并在加工产品出口到最终目的地之前先运往香港进行检验、验收或分类包装,因此,他们从事的足外向的加工活动与质量分级服务。其实,这些贸易商在内地改革开放前就在香港从事加工装配活动,随着香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他们将加工产业转移到了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这些贸易商则通过香港总公司继续对位于广东的加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管理。香港的另一类中间人只为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提供服务,并不拥有生产设施,是名副其实的中间人和内地加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

内地主要加工产业的生产订单最初并非来自香港中间人,而是来自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大零售商。大零售商可以通过中间人发出采购订单来调整全球的加工产品生产,以降低商业库存。此时,中间人的作用主要是匹配小规模生产商与大规模买方,并寻找在成本、交货期和质量方面符合国外零售商要求的生产者。

内地加工企业向某个目标市场出口产品有两个途径:直接出口和通过香港转口。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只有直接出口,转口数据可以从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获得,由此可以计算出通过香港的转口比率。1988~2005年间,内地通过香港的转口额和转口比率见表1:

可以看出,内地通过香港的转口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但转口比率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说明香港在内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相对下降,原因值得探究。而且,香港中间人既压缩了内地加工企业的生产利润,也增加了跨国公司的采购成本。他们为什么还要容忍这样的中间人存在呢?这种现象也值得关注。

三、中间人理论

(一)中间人与中间人理论

一些市场之所以需要中间人,是因为该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通过中间人就可以解决此时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解决因此而导致的市场效率下降的问题。中间人既是买方也是卖方,但又与普通的买方卖方不同。第一,中间人要比普通买方购买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产品。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信誉,中间人就必须具备鉴别产品质量的能力,必须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使自己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第二,比起进入市场不久,产品销售数量也不是很多的卖方来说,一个想在市场上长期生存的中间人必须依靠销售高质量产品以赢得较高的声誉。

Biglaiser首先提出了中间人理论――质量分级中介理论。他将产品分为两类:低质量产品和高质量产品,高质量产品以高价销售,低质量产品一般以低价销售,但卖方也可能为卖得高价而欺骗买

方。在搜寻对方时,买卖双方都要花费一笔固定成本,如果卖方宣称他所出售的是低质量产品,买方也是一个低质量产品的需求者,双方就马上成交,因为这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卖方低价出售低质量产品的信息是可靠的,这意味着具有完全信息的市场不需要中间人。但是,当卖方宣称他所销售的产品是高质量并索取高价时,情况就不同了。一种可能是,买方是一个专家,拥有鉴别产品质量的能力,此时交易仍可以很快达成,市场仍是有效率的;另一种可能是,买方可以通过投资而掌握检验产品质量的技能,或者通过中间人来完成该项交易,如何选择取决于所费成本的高低。

就像买卖双方搜寻对方时需要付出搜寻成本一样,中间人在寻找买方和卖方时也要发生搜寻成本。由于中间人参与后交易次数翻番,因此,当交易成本较低且交易效率提高能够完全抵消增加的交易成本时,中间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在一个差异化和充满不对称信息的产品市场上,需要借助中间人来促成交易。中间人不仅可以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以通过对不同质量的产品进行分级,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中间人的信誉担保机制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增进市场福利。

(二)对香港转口额与转口比率变化的解释

加工产品是差异化产品,迎合了发达国家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但是,隆国强等人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港资和内资加工企业主要是通过中间人出口加工产品的。这是因为在内地开展加工装配活动的初期,内地加工企业以港资企业为主,通过香港对产品进行质量分级继而转口到发达国家,是港资企业的普遍做法,也是他们获得转移定价的主要手段;隆国强等人的调查还发现,超过3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一定非要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他们更愿意利用中间人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对此,隆国强等人的解释是,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的成本太高和不能及时获得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是造成部分加工企业过分依赖中间人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香港中间人不仅能提供供求信息,还能对加工产品进行质量分级并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还提高了交易效率,中间人的参与对内地是有利的。因此,在内地加工装配活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香港的转口仍在增加。

四、对中间人理论的实证研究:以香港为例

(一)对香港转口贸易活动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为了对影响中间人地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检验“中间人理论”这一假说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了通过香港进口内地产品最多的8个经济体,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1988~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选取转口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内地对有关经济体的直接出口额、人均GDP、港币与相关经济体货币之间的汇率、香港与有关经济体首府之间的距离、内地与该经济体的政治关系等作为解释变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用转口数据不仅包括加工贸易产品转口,还包括一般贸易产品转口,这样做既是无奈之举,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香港转口的产品中超过80%是加工贸易产品,另一方面,香港政府统计处并未将一般贸易产品转口和加工贸易产品转口分开统计,所以无法准确获取通过香港转往各经济体的加工产品数据。不过由于加工产品所占份额特别大,所得结论应该是相近的。

由于双边贸易规模扩大将增进了解,缓解进出口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轻对中间人的依赖程度,所以我们预期双边直接贸易规模与转口比率呈负相关;根据中间人理论的解释,进行广泛的质量分级是香港转口内地产品的一个主要动机,香港中间人利用其技能和信息优势,从内地选择符合要求的生产厂商,筛选出高质量的产品,再出售给采购方,以满足富裕经济体对差异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高的转口加价驱使中间人更乐于向富裕经济体转口,这意味着收入水平对转口贸易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预期经济体的人均GDP对转口比率有正的影响;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所以内地通过香港的转口额是与目的地地区的货币汇率有关联的,港币升值可能会减少香港的转口;根据“华盛顿苹果效应”(Washington apples effect),与运输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有关的固定成本将导致中间人偏爱转口相对更贵的产品,由此得出的推论是,距离较远地区的转口将会占有较大份额,因为距离越远,通过另一个港口再装船所增加的成本相对就越小,能够承担与装卸成本有关的固定成本;政治关系影响经贸关系,已为现代国际关系多次证明,所以笔者也将反映经济体之间政治关系的哑变量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该哑变量具体涉及韩国和中国台湾,本文将中韩建交前该变量取值1,之后取值0,中国台湾的该变量取值1。

(二)对中间人活动的实证研究:估计、检验及其解释

考虑如下的回归模型:

reexporti= αi+β1iln(direct exporti)+β2iln(pergdpi)+β3iln(exchangeratei)+β4iln(distencei)+β5idumyi+εi

其中i为第i个经济体,包括美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reexport为转口比率,directexport为内地对目的地市场的直接出口额,pergdp为目的地市场的人均GDP,exchangerate为港币与8个经济体货币的名义汇率,distence为香港与8个经济体间的距离,dumy为哑变量。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固定效应(Fixed-Effects)模型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面板数据模型误差项的假定不同。一般假定面板数据的误差项由两项构成,一部分是与个体观察单位有关的,另一部分是完全随机的。与个体单位有关的误差可以假设是不包含随机因素的固定效应(FE),也可以假设是包含了随机因素的随机效应(RE)。至于最终的面板数据模型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则需要利用Hausman检验来判定。本文对面板数据所进行的估计和检验,是利用STATA8.0软件完成的,最终的回归结果如下:

Hausman检验的P值小于1‰,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没,从而认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

回归结果显示,直接出口越多,转口比率就越低,说明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香港转口的主要因素之 ,也可以说,随着内地对外贸易的开展,减轻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出口中对中间人的需求。转口比率与人均GDP正相关,说明通过香港转口的多是差异化产品,也说明香港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导致进口需求增加的过程中,为促进内地加工产品的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结论都支持了中间人理论。哑变量系数为正,说明双边的政治关系势必影响直接经贸关系,从而为香港中间人发挥贸易中介作用提供了契机。不能对距离这一解释变量产生出回归结果,说明距离变量对转口比率没有影响, “华盛顿苹果效应”在香港转口中并不存在。回归结果还表明转口比率与名义汇率无关。这可能是因为,2005年以前人民币和港币都是钉住美元的货币,港币价值对目的地市场货币的升降,同时,也是人民币对目的地市场货币价值的升降,对直接出口和转口的影响是同等的,所以,名义汇率变化不再影响转口比率。

五、结论

第3篇

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一种隐蔽的非法行为,其规模难以直接测算。由于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入手,通过分析主要的可观测因素,进而间接测算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

(一)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国际收支账户分析方法,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主要受以下5个因素的影响。

1.贸易双方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

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如统计辖区不同、运输时滞不同以及再出口内涵不同①等,都会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但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其对双方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的综合影响是有限的。

2.到岸价与离岸价的差别。

世界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通常以到岸价(CIF,货物价值包括从装运港至目的地港的运费和保险费)记录和计算进口货物价值,同时以离岸价(FOB,货物价值不包括从转运港至目的地港的运费和保险费)记录和计算出口货物价值。到岸价与离岸价之差主要由出口国(原产国)运送货物到进口国(目的国)的保险费和运输费构成,大概为离岸价的10%。

3.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

中国经转口国或地区转运到贸易伙伴的货物价值通常高于转口国或地区直接从中国进口时的货物价值,这是因为转运商为追逐利润而抬高了货物价格。这部分增加值没有计入中国的出口统计数据,但被计入了贸易伙伴的进口统计数据。

4.加工贸易增加值和走私。

加工贸易商品在出口后可能被中间商购买,经中间商再转卖给贸易伙伴,中间商为追逐利润的加价行为会使贸易伙伴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加工贸易商品的出口报关价格。由于没有足够信息用于判断被中间商购买和转卖的货物价值,因此很难量化中间商加价行为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同时,货物走私逃避了海关监管,这也会造成进出口双方贸易数据统计的差异,如走私的货物价值未记录在出口国的出口账户,却记录在进口国的进口账户上。

5.贸易伪报。

贸易伪报是不法分子故意在进出口的货物价值上弄虚作假,以达到掩盖非法资本流出或流入的目的。贸易伪报可分为出口伪报和进口伪报。出口伪报,即出口商利用与贸易货物实际价值不符的报关单证进行贸易活动,包括出口低报和出口高报。出口低报是由出口商开出低于出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进口商将发票金额与实际货物价值的差额存入出口商在国外的账户,其目的是骗取外汇,躲避监管,将资本抽逃到海外;出口高报是出口商以高于出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向本国海关申报,其目的是绕过资本项目监管,使国外资本非法流入国内。进口伪报,即进口商利用与贸易货物实际价值不符的报关单证进行贸易活动,包括进口高报和进口低报。进口高报是国外供货商开出高于进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国内进口商向货币当局申请的用汇高于实际用汇,其差额就存入了进口商的国外账户,其目的是骗取外汇,躲避监管,将资本抽逃到海外;进口低报是指进口商向海关申报的进口货物价值低于实际货物价值,使本应汇至境外的贸易结算资金滞留国内,其目的是绕过资本项目管制,使国外资本非法流入国内。上述5个因素是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以及加工贸易增加值和走私的影响虽然难以测算,但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会彼此抵消,其综合影响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到岸价和离岸价的差别可按照国际惯例将其换算成统一的计价方式。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的影响也可根据中国与转口国或地区的转口贸易数据进行估计。贸易伪报是一种隐蔽的非法行为,其影响很难直接测算,但可以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中剔除主要的可观测因素后进行间接测算。值得注意的是,贸易伪报下会同时产生资本外逃和资本非法流入。出于研究目的,本文剔除资本非法流入的影响,以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与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之和,对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进行测算。

(二)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在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数据,特别是转口贸易数据进行CIF/FOB转换①和相应调整后,先计算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然后再从统计差异值中剔除资本非法流入的影响,就能计算出中国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和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两者之和即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1.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MEit=PIitCi-ΔV()it-DEit(1)式(1)中,MEit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在t年出口项下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PI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Ci为贸易伙伴i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到岸价与离岸价转换系数(2),经过转换,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都调整为以离岸价计算的贸易统计数据;ΔVit为中国在t年经转口国或地区转出口到贸易伙伴i的转口贸易增加值;②(PIit/Ci-ΔV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DEit为中国在t年对贸易伙伴i出口的货物价值。式(1)中,ME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低报出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i=1,2,3,…,n)中国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ME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高报出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中国出口高报导致资本非法流入的规模测算值;MEit=0,说明没有出现贸易伪报行为。因此,中国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为:CFE=∑MEit,MEit>0(2)2.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MIit=DIitCi-ΔV''''i()t-PEit(3)式(3)中,MIit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在t年进口项下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DIit为中国在t年从贸易伙伴i进口的货物价值;Ci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进行贸易的到岸价与离岸价转换系数(CIF/FOB),经过转换,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都调整为以离岸价计算的贸易统计数据;ΔV''''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经转口国或地区转出口到中国的转口贸易增加值;③(DIit/Ci-ΔV''''it)为中国在t年从贸易伙伴i进口的货物价值;PE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对中国出口的货物价值。式(3)中,MI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高报进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i=1,2,3,…,n)中国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MI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低报进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低报导致资本非法流入的规模测算值;MIit=0,说明没有出现贸易伪报行为。因此,中国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为:CFI=∑MIit,MIit>0(4)综上,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值(TCF)等于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CFE)加上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CFI),即:TCF=CFE+CFI(5)

二、样本选择与处理

在具体测算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时,需要对理论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及其样本数据进行选择和处理,以提高所做测算的合理性和精确度。

1.样本期为2001—2011年。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关税减让措施,相继落实了各项改革承诺,中国与海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和机会。从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考虑,2001—2011年的样本数据是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一些权威统计机构提供的,而且截至2011年,研究所需要的年度样本数据是齐备的。因此,本文选取2001—2011年作为样本期,样本数据为年度数据。

2.以香港作为中国与贸易伙伴转口贸易的第三方。

香港是著名国际自由港。一方面,中国内地是香港转口货物最重要的来源地,2001—2011年香港转口货物中,原产地为中国内地的货物价值为19541亿美元,占转口货物价值的62%;中国内地也是香港转口货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时期香港转口货物中,转口目的地为中国内地的货物价值为15219亿美元,占转口货物价值的48%。另一方面,香港统计和公布的转口贸易数据比较详实,包括中国转口到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和贸易伙伴转口到中国的贸易数据。可以认为,选择香港作为中国与贸易伙伴转口贸易的第三方较为合理。

3.对转口贸易样本数据的处理。

为消除香港转口贸易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就需要知道香港转口贸易具体的转口目的地。因为现有样本数据只包含中国内地通过香港转口到贸易伙伴的整体货物价值,以及贸易伙伴通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的整体货物价值,并没有细分到具体国家或地区的转口货物价值,所以本文首先计算中国内地通过香港转口到贸易伙伴的总转口贸易增加值(∑ni=1ΔVit)和贸易伙伴通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的总转口贸易增加值(∑ni=1ΔV''''it);然后将它们从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的总体差异值中扣除,以消除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另外,考虑到香港转口的到岸价与离岸价的差别,本文借鉴相关文献,特别是杨汝岱(2008)所做的研究,将中国到香港的CIF/FOB转换系数Ca和贸易伙伴到香港的CIF/FOB转换系数C''''a均按104%进行计量。香港转口贸易的整体增值率为[转口额-(进口额-留港自用)]/(进口额-留港自用),根据经济学家进行的估算,中国内地转口贸易增值率比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约高出10%,贸易伙伴经过香港转出口到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增值率按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计算。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和香港转口贸易增加值的测算结果见表1。4.主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选择。由于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选择对最终测算结果有较大影响,为测算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本文需分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并计算两者之间的统计差异。本文在选择贸易伙伴国或地区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它们的市场化程度高、资本管制少、统计数据也齐备;二是选择与中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它们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价值占中国全部进出口货物价值的比重大,以此测算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结果就更加准确。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英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比利时、丹麦、芬兰、澳门、越南、波兰、土耳其、伊朗、南非、巴西、墨西哥、巴拿马和智利等32个国家或地区的样本数据。样本期内,这些国家或地区在样本期内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平均占中国全部出口货物价值的87%,其向中国出口的货物价值平均占中国全部进口货物价值的80%(表2)。

三、测算结果及其说明

第4篇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对外贸易

1、引言

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1997年由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泰国货币泰铢而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25%-70%(何慧君,1998),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为维持汇率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亚洲地区及受此影响的其他国家经济衰退也对香港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香港对外贸易出现了将近一年的负增长。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范围不同,导致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也有差别,香港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也不同,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利于香港在世界经济运行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佛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际贸易属于一种经济活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活动。Cantor和Mark(1998)、Baxter和Crucini(1995)等人的早期研究确认了国际经济波动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石红莲(2010)认为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波动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进而向全球范围扩散。经济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以及资讯等渠道传导的。陈学彬、徐明东(20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两个主要影响渠道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王会强、(2010)重要从收入、价格、汇率、外商投资等方面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对外贸易的三个部分比较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

2、对外贸易指标变化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衡量对外贸易的指标主要有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周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汇率等方面作用于对外贸易。本文主要从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三个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2.1 对外贸易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贸易额进入全球前十,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贸易地。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外贸规模的减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8年1月份香港进口和转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1997年11月开始出现港产品出口负增长,并持续十多个月。国际金融危机中,港产品出口负增长首次负增长出现于2008年3月,进口和转口贸易均于2008年11月开始负增长,并持续将近一年。分别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三年的月度贸易额增长率,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进口贸易、港产品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增长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两次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影响的范围和时间长度却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的影响力度明显比东南亚金融危机强,但后者影响持续的时间更长,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74%,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50.64%,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44%,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38%,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1.96%,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16.73%。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2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6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6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5个月。此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影响波动明显大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对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先于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属于暂时性的冲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属于长久的影响。

2.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说明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分别取6个月香港十个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额增长率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香港进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香港从日本、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瑞士以及泰国等国家的进口,而从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危机中,主要影响香港从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韩国和瑞士等国家,而从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进口影响则相对较小。港产品出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香港与中国内地、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香港与美国、台湾、瑞士和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对与香港贸易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的时间先后有差别,对香港与瑞士、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相对较晚一点。转口贸易去向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与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的贸易影响比较大,与中国内地、美国、德国、台湾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较小,而与英国的贸易额还处于上升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与美国、德国、韩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对香港与中国内地、日本、印度、台湾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较小。

2.3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政策,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份额相对比较小,使得香港产生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香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主要商品的进口、港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出港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杂项制品、矿物和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电动机械、仪器用具及零件等降幅均超过或接近30%,转口贸易中降幅超过10%的有四种产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口、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而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的进口和转口均有所上升。

3、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的机制比较

3.1 金融危机的收入效应影响比较

金融危机对贸易最直接的影响是以收入效应降低贸易对象的实际购买力,即主要影响香港的出口贸易,香港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东南亚以及西欧国家,两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南亚的经济,从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1998年实际GDP增长率迅速下降,日本1998年增长率为-2.05%比1997年下降了3.61个百分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增长率分别为-5.71%和-13.9%,比上年下降了11.48%和17.84%。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机会影响了香港的整个出口市场,美国收入减少后,对香港的产品和劳务需求就会降低,直接导致香港出口的减少。同时,美国是全球进口大国,与诸多国家保持高度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贸易,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进而影响香港对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出口。

3.2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影响比较

价格效应主要影响香港的状况贸易,由于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两次金融的价格效应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机制具有差异。亚洲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而20世纪末香港主要是与中国内地、日本、西欧以及美国之间进行转口贸易,与东南亚的转口贸易比重比较低,故而通过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大。国际金融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直接导致本地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减少。但是,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包括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从而降低一些企业的进口成本,这个有利于香港的转告贸易。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3.3金融危机的汇率效应影响比较

东南亚和韩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对香港的出口竞争力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由于实行联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7.749~7.730之间,相对其它亚洲国家货币间接有大幅度的升值,使香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有相当大幅的减弱。在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的一些商品价格下跌,如1998年初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比1997年9月降低了10%,涤纶切片、纤维和棉纱等产品也因韩国和印尼等国的低价倾销而价格下跌。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美元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影响香港对美国的出口。

4、结论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对香港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而且反应迅速,但是其影响力比国际金融危机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香港的实际汇率上升导致香港对外贸易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环境,欧美国家的实际需求下降,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冲击,日本、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疲软进一步加大了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的对外贸易政策比较及时和完善,从而比较迅速的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内地和香港出口中受冲击最小,能保持出口价格和销量不变或增长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陆港合作开发高科技的提法早已有之,全球的知识化、高科技化和香港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减弱都不容香港再迟疑不前。由于香港本地技术、人才、资源和成本的限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仍要借助内地,因此应充分发挥香港本地信息、资金筹集、服务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盛洪昌.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毛艳华.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作乾.香港对外贸易[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传统的支付工具之一,在促进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越来越多的企业以铁矿石、电解铜等大宗商品为载体,在转口贸易下利用信用证融资功能套取银行资金,利用境内外利差获利或从事高风险投资赚取高额利润,不仅扰乱正常的贸易秩序,而且为各类非法资金实现跨境转移提供了渠道,潜藏巨大的洗钱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一、利用信用证从事贸易洗钱的主要类型

 

(一)虚构进出易或利用虚假单据,以非法资金偿还到期信用证款项

 

操作模式为境外B公司和境内C公司事先串通,C公司向B公司进口某种大宗商品,骗取A公司代C公司申请某银行开立见票后90天付款的远期信用证。B公司持信用证在境外银行贴现获得资金,进行一系列高风险投资,掩饰、模糊以欺骗手段获得的资金性质,使其转化为表面合法化的投资收益。待信用证到期后,C公司可将非法资金偿还信用证款项,达到掩饰其非法性质和来源的目的。

 

(二)利用转口贸易将基础贸易复杂化,实现非法套利和洗钱

 

操作模式为境内一从事钢材进出口业务的A公司,在境外设立B公司和C公司两家关联公司。B公司从境内进出口一批“钢材”,然后将同一批“钢材”出口给境内A公司,A公司再将同一批“钢材”出口给境外的C公司,C公司将同一批“钢材”出口给境外最终用户。实际控制人A公司将一笔简单的国内钢材贸易流程转化为三次转口贸易流程,通过多次转口贸易操作,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境内外利差套利,而且利用转口贸易入境资金性质难以识别的特点,犯罪集团利用这条路径,将来源不明的资金从境外转移至境内,在境内经过一系列投资后,在远期信用证到期后,再将境内经过清洗的资金以偿还信用证款项形式汇出境外,最终实现利用转口贸易赚取境内外利差和非法资金跨境转移的目的。

 

(三)境内外公司互开信用证,实现非法资金跨境转移

 

操作模式为境内A公司从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从境外B公司进口某商品,境外B公司再通过开立信用证方式购买A公司的商品,以此种方式反复操作,实现境内外资金的跨境转移,洗钱主体乘机将部分非法资金混入合法资金内,用于支付到期信用证款项。

 

(四)以备用信用证合法形式掩盖大量非法资金来源

 

操作模式为某境内A企业以高于其注册资金规模的方式筹集大量现金抵押某银行,开出以A企业海外关联公司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实现利用贸易融资方式将非法资金转化为表面形式上合法化,从而达到清洗非法资金目的。

 

二、政策建议

 

(一)信用证运行规则中应嵌入反洗钱要求,顺应国际反洗钱形势需要

 

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是信用证业务运作的法律依据,但在条例中缺少防范洗钱风险的相关规定。国际商会应参照国际反洗钱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40+9项建议,评估当前国际贸易融资欺诈和洗钱风险,修订补充信用证业务原则和操作规范,嵌入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要求。引导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中加强对客户贸易背景、基础合同审查等尽职调查要求,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义务,在保持信用证独立性和单证相符原则的灵活性安排基础上履行必要的反洗钱国际义务。

 

(二)加强多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防范贸易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洗钱风险

 

贸易领域反洗钱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行业和部门,要求银行同海关、税务、工商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贸易数据信息共享查询机制,以实现针对可疑进出口厂商及时查询贸易背景和交易情况,帮助银行对可疑货物的贸易、生产流程的审查核实,识别判断异常情况,降低贸易融资欺诈和洗钱风险。

 

(三)贸易融资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客户的尽职调查,强化风险监控和贷后管理

 

一是调查审核贸易企业背景和交易对手。对成立时间短的企业,特别是关联公司较多、关系复杂、关联担保或互保的企业重点关注,了解企业实际控制人。核实企业交易对手历史业务情况,重点防范交易对手为上下游关联企业套取资金的风险。二是调查审核贸易商品和金额。

 

客户主营业务是否列入重点关注商品,对于电解铜、铁矿石、棕榈油PAT等单价高、具有金融属性、变现能力强的大宗商品,要确定是自用还是贸易,判断交易合理性。对于黄金、珠宝等价值高、体积小、易于标准化的进口商品,要进一步核实进口报关单、运输单据等,防范虚构贸易背景套利和欺诈行为,分析单笔金额是否合理,与客户交易惯例是否一致、与客户销售款规模是否匹配。三是审核单据。办理贸易融资服务,应审核客户的各种物流单据正本,并确保物权的正确归属,防止借用物权单据进行融资欺诈。

 

远期信用证承兑前应通过海运公司官网或船讯网等相关公共网络追踪运输货物,检查运输单据的真实性,并通过原产地证明、保险单据等第三方单据,加强与进出口合同和运输单据、仓单等文件一致性审核。贸易融资应着重贸易过程的控制,要通过现场检查了解客户生产过程,通过与物流监管公司合作,跟踪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通过监督货款发放、销售资金指定专门账户等管理方式,对资金流进行监管,根据单据反映的信息,及时掌握客户交易履行情况,防范欺诈和洗钱风险。

第6篇

保税区;国际;物流

[中图分类号]F7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65-02

保税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历时20余年的发展,我国保税区的主体功能已得到有效发挥,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开放功能不断深化,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对区域经济的经济效应、辐射和带动作用日渐显现。

一、当前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

国际物流业务是保税区的主体功能之一,是支撑保税区经济发展、服务保税区其他功能和区内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保税区发挥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桥梁作用的运作实体。由此可见,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运作模式也是与保税区的功能和运行方式紧密相连的。当前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主要表现在:

1.国际大宗进口商品向我国国内市场分销的物流业务运营

保税区是国际大宗进口商品向国内市场分销的物流分拨基地,以保税区作为物流分拨基地,物流服务运作的主体多元化,既有国际性企业在保税区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可以是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商。主要优点表现在:1、缓征进口关税,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2、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及时办理报关进口手续,保证现货交易,避免交货延误;3、利用中国保税区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活动中物流成本。总之,利用保税区作为分拨物流基地,可以从整体上降低国际进口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此类物流业务对保税区物流功能的要求,主要是以仓储、配送、报关服务、简单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服务为主。

2.我国出口商品在保税区集中配送的物流业务运营

中国作为对外贸易第一大国将保税区作为集配中心具有必然性,其主要优势表现在:1、便于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专门服务;2、有利于出口企业在商品离境之前获得出口退税,加快其资金流转;3、有利于利用保税区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的物流成本。总之,出口商品在保税区的集中配送,促进了保税区综合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出口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优质服务,降低成本,加速其资金周转。

3.转口贸易的物流运营

转口贸易是保税区的重要运营功能。转口贸易的物流服务是以区内第三方国际物流公司为主体进行运营的,第三方的国际物流公司主要为转口过境商品提供多式联运、仓储、向国际市场分拨以及提供物流信息等多方面服务。

转口贸易是保税区能够提供的一个重要服务,它要求保税区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运输条件及物流设施,同时对保税区及港口、海关等方面的管理效率要求也较高。

二、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的经济效应

通过对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运营的分析,不难发现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与此同时,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1.区域产业的拉动效应

保税区对区域产业的拉动效应,主要体现在保税区以贸易、运输仓储、展示展销和出口加工等为主要方式的国际物流服务对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保税区以国际物流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保税区内的项目往往是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的进驻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推广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2.聚集效应

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的运营吸引大量的人才、财力、物力在区内汇集,各种经济因素有机融合相互作用提供国际物流服务,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集中的表现为:企业的聚集效益和消费者的聚集效益。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吸引熟练的劳动力和企业家的进驻,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消费者聚集效益则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出来。消费市场规模的集扩大引致金融、保险、咨询、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其它相关产业的联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对发展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

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保税区的出口和转口贸易量。诸多跨国公司将我国视为其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全球定位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保税区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将充分适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从而有利于其通过保税区向国际市场出口成品和零部件,促进了保税区出口贸易量的增加。

三、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发展的建议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保税区产业发展的物流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借助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销售网络和采购网络;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物流设施,使保税区成为我国国际商品分拨中心和采购中心;探索建立保税区―空港联动,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建立运营为契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保税区与临近国际航空港的整合,即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航空港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现保税区与航空港的联动,打造新的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发展模式。

[1]刘燕.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对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8.

第7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影响;对策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也不断扩大,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805亿美元增加到3021亿美元,增长了3.7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由543亿美元增至2327亿美元;中国自美进口由262亿美元增至694亿美元,顺差由281亿美元增至1633亿美元,增长了5.8倍。到了2008年,全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0.5%,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0/o,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差额仍在继续攀升。但造成这一失衡现象的原因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中国单方面,而且中国并非中美贸易顺差的最大受益者。

一、引发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

1 中美统计范围有差异,统计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对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处理方法不同。中美两国贸易中的很大一部分交易额(25%左右)是经过香港转口完成的,因此如何处理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统计数据有很大影响。美国在进口时忽略转口贸易而将从香港转口的贸易统计为从中国的进口,高估了从中方的进口额;而在出口时,却将从香港转口到中国的贸易看做是对香港的出口,这样统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凭空增加了美对中的逆差。

其次,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只是进口以后在中国组装然后又出口,但按照原产地规则,这些产品却算中国制造,计入中国对美的出口额。

最后,美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像技术服务、金融、咨询等都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但是出于服务贸易难以被精确统计的特性,美中服务贸易的顺差应该是被低估的,这也加剧了数字显示的美对中的逆差幅度。

2 中美两国的贸易政策影响了贸易平衡。我国近几年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政策,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同产品对国际市场出口。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因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我国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双方都按这个理论来进行贸易应该不会存在如此大的贸易失衡。问题在于美国并没有对我国大量出口高科技的产品,而是采用种种政策来限制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其实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有自相矛盾之嫌,美在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同时又不想取消对中国出口限制,若美国不改变这种政策,那贸易逆差将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 全球产业贸易结构调整使中国接揽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美的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引起国家间比较优势转变,东亚其他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升级,不断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国,进而也将其对美的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因为虽然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这并没有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总量上的增加;虽然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其对亚洲的贸易逆差总额却也没有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对于东亚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逆差迅速减少。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进口增多只是替代了其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而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减少的结果。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美国便片面的夸大了中国获得的利益而掩盖了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隐性利益。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的贸易失衡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利益所得。我们并不否认“出口”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量的出口确实给中国赢得了巨额外汇、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一直存在的贸易顺差也为中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美国频频以此为理由给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对人民币升值;美国政府常把美中贸易逆差作为转移国内民众矛盾的砝码,不断引发两国贸易摩擦。中国目前对美国有极高的贸易依存度,这对于中国经济甚至政治造成潜在的危机;外汇大量流入导致中国央行必须加大市场上人民币的投放量,流通的货币量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虽然中国是顺差国但事实上真正获利更多的还是美国。两者的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向美出口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很好的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同时给美消费者带来了实惠,零售商和经销商也获得丰厚利润,而且通过消费税的形式,这些商品也为增加美国地方财政做出了不少贡献。另外,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其实并不担心存在贸易逆差。如果是贸易顺差,他只能赚到自己发行的纸币;而贸易逆差却可以使其通过自己印刷的纸币,换回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资。因此中美贸易即使顺差在中国,美国的确是最大的既得利益方。

第8篇

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可以理解为关税减免或者豁免区域。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2008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并购大战在新加坡与德国之间展开,并购的对象是德国途易集团(TUI Group)欲出售的赫伯一罗特公司。最终,由汉堡市政府和一群私人投资者组成的汉堡财团(Hamburg Consortium)以40亿欧元的价格成功击败对手,出价比竞争对手海皇东方高出近5亿欧元。至此,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赫伯一罗特公司竞购大战最终以德国人的胜利落下了帷幕。德国人终于保住了这家具有160多年历史的老牌德国轮船公司。

海皇东方虽然错失了通过收购建立起一家运力位居世界前五的大型班轮公司的机会,但上世纪末,在地区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东方海皇豪掷8.25亿美元购入美国总统班轮公司(APL),从而挤入世界顶级船东的惊人之举已经为人所乐道。

新加坡成为航运中心及在海运业许多领域成为引导力量的过程中,有两股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港口运营商PSA公司和国家航运公司东方海皇集团。目前新加坡还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修理中心、最大的加油港以及世界顶级炼油中心。拥有如此之多的“中心”光环,再加上处于亚欧交易的中心地位,无怪乎新加坡当仁不让地成为地区航运中心。而一直以来,新加坡从来没有停止它的勃勃雄心――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随亚洲经济而崛起

和所有航运中心不同的是,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699.4平方公里。1965年8月9日,由于种族暴乱,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引人瞩目,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一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50多个海岛组成,海岸线长193公里。

弹丸之地的新加坡经济因势利导地以商业为主线,建立起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运中心。

新加坡港的航运业在60、70年代崭露头角。80年代中叶后,因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东南亚经济的崛起。其航运业获得了空前的进展。1995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3.06亿吨,相当于1983年的2.9倍,并首次超越鹿特丹港,登上世界第一大港的宝座。同年集装箱装卸量达1185万TEU,约为1985年的11.6倍,仅次于香港,为世界仅有的两个年处理量超千万TEU的集装箱枢纽港之一,这一纪录最近被上海赶超。目前新加坡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自由港。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新加坡转口贸易的发展,新加坡已经从亚洲海事中心登上了国际海事中心的位置。随着世界航运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新加坡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成为全球航运中心,其海运业的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贸易和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上。

世界上最大的航运转运中心

新加坡拥有众多向外辐射连接世界各地的航线,具有高效优质的港口设施及装卸、存储、疏运能力以及吞吐能力,有配套齐全的港口服务与支持系统等等。围绕这些基本产业,还形成航运交易市场、运输市场、租船市场、造船市场、船员劳务市场、海上保险市场、航运信息中心和航运金融市场等。

作为世界著名大港,现代航运商务业当仁不让地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对GDP贡献达到25%以上,相关从业人员达120多万。新加坡采用了自由港的相关政策,实施低税率的税制政策。新加坡政府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积极引进国际港口经营集团投资海运物流,政府全力引导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权归属落实到企业。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转运中心,拥有高效率、完善的转运机制,能使货物快速、经济地转口到其他地方。新加坡港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达50.6%,低于香港,却大大高于鹿特丹港。目前,新加坡港已拥有530条定期航线、连结全球700多个港口的庞大海运网。尤为突出的是,现已拥有32个集装箱深水泊位,92台集装箱装卸桥,总能力达1310万TEU,成为世界装卸设备集约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全球数一数二的大海港和集装箱枢纽港。

作为以水水中转为特色的国际物流转运中心,新加坡缺乏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但却依靠其发达的航运业与东南亚经济中心的地位,把整个东南亚地区都纳入了她的经济腹地,形成以水水中转为特色的国际物流转运中心。这是新加坡港不同于世界其他大港的显著特点。新加坡全年吞吐量中有70%以上的货物要通过海上航线向东南亚各国转运,并有一部分向中国大陆与南亚国家转运。新加坡港务集团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运营商,其拥有的新加坡码头可提供250条航线供发货人选择,这些航线连接全球120多个国家的600个港口,并且每天都有航班前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重要港口。新加坡港务集团海事公司提供集装箱转移、卸载等海港服务,拥有经过良好培训的工作人员,以及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设备和技术。

由于国际运输业的日益集装箱化,尤其是面对亚洲不断增长的集装箱运输要求,80年代以来新加坡港规划的重点是发展集装箱运输设施。在1985-1995年的十年里,新加坡港集装箱装卸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7.8%,比同期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18.6个百分点,货物吞吐总量中的集装箱化比重迅速上升直至过半。为了参与21世纪新一轮国际运输集装箱化竞争,目前新加坡正在进一步增加投入,发展新的集装箱运输设施。

配套完善的中心城区,是航运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最佳保障。新加坡近年来航运商务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包括专业的金融、保险、咨询、信息等,目前已达到为每位客户“量身定做”的服务水准。它于上世纪末就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全国性的贸易文据处理网络系统,实现了无纸化通关,涉及贸易审批、许可、管制等通过一个计算机终端即可完成。同时,它通过提供优质的燃油供给服务,吸引船舶停靠,从而成为远洋船舶停靠中心。

良好的运营环境

之前新加坡航运业多个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而现在由新加坡海事和港口局(MPA)统一管理调度。尽管新加坡经济已经开辟出很多新领域,但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船运业还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成分。新加坡无疑已稳坐亚洲海事中心的位置,但如何巩固新加坡国际海事中心的地位是新加坡未来船运业发展的方向。在国际船运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新加坡船务公会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船务及海事业者提供更多的奖励与援助,以进一步加强新加坡作为国际海事中心的地位。

伦敦海运协会最近一份调查显示,在包括香港和上海在内的世界九大对航运业最有贡献的中心排行榜上,新加坡赫然在列。同时,有意思的是尽管该国在船舶加油方面设立了全球最为严格的制定,但其加油量仍在节节攀升。新加坡还通过诱人的税收政策以及缜密的法律体系赢得了不少客户青睐。该国最大船东――AP穆勒执行董事Ib Fruergaard说:“法制体系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唯一要素。”船舶登记收费的低廉、广受认可的国际航运公司方案、与工会的融洽关系,以及不分国籍、唯才是用的作风都是我们公司船舶在新加坡入籍的原因。

迈向全球

港口航运业是新加坡的经济命脉。新加坡以其港口的优质服务和高效管理名闻遐尔。从为往来船只提供装卸、疏运、燃料、维修、给养到船员的游览和娱乐,已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系统。由于新加坡地处欧亚及南太平洋海底电缆汇合点,与世界各大城市都可直接沟通,其卫星通讯效率与光缆密度皆为世界之最。因此,港口经营管理的电脑化程度很高,特别是与许多国家(地区)的港口都建立了计算机数据交换网络,互通航运信息和营运计划。新加坡港在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业绩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被权威的《世界竞争通讯》杂志评为“最佳港口”,并多次获得亚洲航运业“最佳海港”、“最佳集装箱码头”的称号。

第10篇

产品创新种类

银行融资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其本质是利用境内外、本外币、即远期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达到规避风险、绕开限制、获取收益、解决资金、结算扩张等目的。从近期银行产品创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融资类

银行融资类产品,是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为根本目的,按进出口方向来区分,主要包括出口融资和进口融资;按融资单证的不同分为押汇、贴现、打包贷款、订单融资、发票融资;按第三方参与者的不同分为保理、福费廷、海外代付、信保融资,等等。以下主要介绍直融通及跨境参融通两种产品。

(1)直融通——境外银行融资,境内银行参与

主要特点:具体是指在跨境贸易项下,银行的境外机构与境内客户签订融资合同,提供基于跨境贸易项下的融资,境内银行以非融资性参贷的方式接受境外机构的邀请参贷客户信用风险。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工商银行。

具体案例:2013年1月,MXD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外方签订了65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在境内工行的协助下,企业凭此合同与境外银行签订了“直融通”协议。按照产品约定,境内工行在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核无误后,境外银行于2月4日向MXD公司汇入1999.99万人民币融资款,融资期限是半年,年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0%,即6.16%。半年后,工行负责将企业所收货款归还境外银行。

双方收益:对境内银行来说,可以利用境外的资金,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的局面,而且由于借款主体是境外银行,境内银行不受外债管理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境内贸易融资人民币的话,其利率大约是基准上浮20%左右,即6.72%,显然直融通的成本更低些。同时相比原出货合同的收款约定,资金回笼时间提前,这样可以扩大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2)跨境参融通—境内银行融资,境外参与放款

主要特点:跨境参融通是指银行境内分行作为发起方,邀请该行海外分支机构或行,共同参与境内分行客户国际贸易项下进出口贸易融资,境内分行对参与行的融资部分本息还款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类似这种由境外行提供出口融资的产品,还包括中行的人民币协议融资、交行的出口风险参与、建行的出口再融资(2012年按规定转入表内后就暂停该产品)等。

具体案例:2013年4月,WL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公司签订了一笔250.5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为组织生产,企业持出口订单向农行申请贸易融资。农行为了解决信贷规模紧张的问题,邀请迪拜农行进行跨境参融通。5月30日,迪拜农行在审核贸易合同并报价放款后,境内农行与境内企业签订出口贸易融资协议(没有单独的跨境参融通协议),融资总额1000万人民币,融资期限半年,年利率是7%,并在空白条款中注明“通过跨境参融通获得该笔融资款”,最后将款项汇入企业账户。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由于跨境参融通属表外业务,不占用境内银行信贷规模,可以轻松解决银行因信贷规模紧张而无法满足客户贷款需求的困难,还能够赚取2.5%左右的利差收益(年化收益率)。对企业来说,订单融资手续简便,能够解决出口生产前的资金需求,而且跨境参融通的利率与境内贸易融资利率基本一致,因此在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能融资是企业的首选。

2 套利类

银行套利类产品,是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客户和自身套取本外币、境内外利差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套利产品都是与融资类产品组合在一起,其生命力也随着利差的变化不断增强或减弱。以下主要介绍协议付款及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两种业务。

(1)议付款——利用境内外存贷差赚取差价

主要特点:协议付款业务是指银行国内分行按海外机构的指示,与国内分行推荐的国内进口商(简称“进口商”)签订合同,安排海外机构为进口商通过国内分行对外支付的进口结算业务提供短期融资,并由海外机构将该融资款项按国内分行指示对外付款的业务。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其他类似的产品还包括:各行的海外代付(很多银行因为纳入表内而暂停)、农行的跨境贸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境外出口商签订706万美元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P即期。境外银行在向境内银行发放单据后,中国银行通知企业付款赎单。事前,中国银行已经与境外分行签订总协议,约定了协议付款的总额度,并在此协议框架下,境内中行与JLF商城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付款合同。针对该笔付汇,企业向中行递交了协议付款申请书并存100%人民币保证金,中行据此通知海外银行代为支付货款。半年后,企业将获得在中行的半年期存款利率1.525%,支付境外融资利率1.0%,也就是说,企业100万的半年收益将达到3万元人民币,即100*(1.525%01.0%)*6.15=3.23万元人民币。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在协议付款方式下,境内银行由借款方成为资金中介,负责联系境外放款机构的具体放款对象,它在记账方式上与原来意义上的“海外代付”有较大差异,因此无需受到海外代付项下短债指标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资金充足,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资产、外债负债,来赚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

(2)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

主要特点:保付加签业务是指在以D/A或T/T方式结算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对进口商的信誉难以确定,要求第三方(一般是银行)对进口商的资信和清偿能力进行担保。出口商持经银行加签的单证向银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再将融资款支付上家货款。目前该产品集中在农业银行,类似的产品还有工行的保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其境外子公司HAPPY BLOOM及HAPPY BLOOM在境内农行开立了NRA账户(NRA账户是指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的外汇账户,也就是港、澳、台及境外合法注册成立的机构,在依法具有吸收公众存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签订了2570万美元的铜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A远期360天。当月JLF收到该合同项下的货权凭证后,向农行申请保付加签。在收到100%保证金并签订保付加签合同后,农行出具承兑报文,NRA账户企业据此向农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并将转卖款支付上家货款。此时JLF商城则将货权单据转卖给另一家企业,即期收到货款后进入下一轮转卖过程。这期间,JLF商城可以获得年利率为LIBOR+140个点(2.1%)的存款利息,虽然NRA企业需要支付LIBOR+120个点(1.9%)的融资成本,但企业利差仍有0.2%(前几个月拉存款高峰期利差曾达2%),加上企业可以就外汇存款通过掉期增加收益,并签订远期结售汇获取汇兑收益。经测算,企业的综合收益要达到2%03%左右。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100%保证金存款项下的保付,是一种低风险的业务,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扩大结算规模。对境内企业来说,只要有一笔初始资金,就能够实现企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变,并获得存贷款利差、汇兑收益等。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银行产品创新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使得资金轨迹改变,造成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银行融资工具的创新主要是围绕自身信贷资产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即当自有资金不足或境外资金成本较低时,就会考虑利用境外资金。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说,资金跨境已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直融通项下,增加了企业境外借款项下的收入和支出;协议付款项下,企业原有的货款支付时间推迟,即时的外汇支出变成了后期的外汇支出;跨境参融通项下,金融机构自身对外负债增加。这些都造成了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了外汇收支分析的准确性。

二是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使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银行融资产品的创新,有效缩短了办理过程和资金在途时间。如保付加签项+福费廷转卖项下,境外企业NRA账户行与境内进口商账户行一致,商业单据的流转在同一银行完成,因此从NRA企业申请到转卖资金入账,基本控制在3天左右。直融通、协议付款项下,从递交申请至海外代付仅需102天。如LF金属贸易有限公司5月8日签订镍进口合同,当天签订转卖合同,对方均为香港企业。5月中旬货物从荷兰装运后,5月23日企业收到D/P项下单据,5月24日银行协议付款并向第三方邮寄单据、申请货款,5月28日企业收到转卖项下的收入,整个过程仅20天。资金在途时间的减少,大大缩短了境内企业资金回笼或拿到单据的时间,这使得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

三是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增加了利差收益,容易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以上银行产品创新很多用于转口贸易,如协议付款、保付加签等,这不仅推高了转口贸易的发生,也因此派生出很多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例如,对于没有转口贸易初始资金的企业来说,只能通过转卖后的收入支付进口货款,但在贸易融资创新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先收后支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而且贸易融资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在做得多赚得多的情况下,将会使资金重复多次往返境内外,这就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如果按照60天的船期来计算,20天完成首轮流转,之后由于不涉及装船限制,因此基本上5010天能够完成再次流转,这样基本就能够增加408次外汇收入和支出,等于把外汇收支放大了5倍左右。

第11篇

11保税区概述

作为目前我国开放度最大的经济区域,我国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我国保税区具有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及出口加工等主要功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其还具有了商品展示的辅功能。我国保税区由海关进行监管,区域内实施一些特殊政策,境外货物在保税区可实现自由进出,不存在征收及代收关税的问题,保税区货物不接受通常模式下的海关监管,相关进出口及许可证手续无须办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保税区的货物进入国内非保税区视为进口货物对待,而国内非保税区的货物进入保税区域等同出口,保税区内的货物可实现自由的流通、加工与交易。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沿海开放城市设定了保税区,开放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为保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例如,在大连开放区设置的大连保税区,借助东北工业基地及渤海湾的发展,很快发展成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以浦东开发区及长江口岸为依托建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现代国际贸易、制造业及物流发展的关键集聚区。

由于保税区在地理位置及政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发展过程中先进管理体制的作用,我国保税区的辐射范围不断地扩展,有效地推动了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外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为保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产资源,腹地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挂钩,通过保税区贸易、物流及服务等功能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2保税区物流业务模式

第一,保税区国内出口商品集合与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保税区的商品及服务设置满足了国际市场的生产及销售需求,出口退税及结汇等贸易政策方便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在保税区较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下,企业分销环节的物流成本降低,企业承担的市场风险也低于正常交易模式。由于商品调换、理赔及补货的时间缩短,出口企业承担的损失也相应地降低。

第二,保税区吸引国外进口商品并实现分销的物流运作模式。部分企业为保证企业的现金流,达到缓征进口关税的目的,会采取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此类模式的优势在于及时地保证了现货交易,企业在利用保税区的服务设施及物流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分销环节企业的物流成本,相关进口报关手续可依照客户要求及时办理,整个过程不会出现交货延误的现象。相关售后服务更加完善。

第三,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外原材料进口及制成品出口模式。在加工贸易企业开展进出动的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物流活动,现代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保税区集结国外原材料,通过加工贸易企业生产产品,最后以出口的方式实现货物的分销,这种模式下物流操作量得以有效的提升。

第四,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物流运作模式。此类物流运作通过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转口过境商品的存储、联运、城市物流分拨及信息服务。通常情况下,境外货物经过保税区转口后,其价格会大幅度上升。现代转口贸易的实现必须有完善的物流业作为支撑,所以保税区均积极地发展物流服务。

2保税区海关监管方式研究

21保税区海关监管体系

我国保税区海关监管因监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保税物流监管及保税加工监管两大体系,依据体系的不同,海关监管设定了不同的管理程序及方法。目前,我国保税区采取封闭管理的方式,进入与运出保税区的货物均免征消费税、关税及增值税。涉及许可证管理问题的货物可免领许可证。保税区内企业的相关设备、材料及加工设施免征关税,也无须设置银行保证金台账,区域内的企业可采取意愿结售汇的方式保留现汇账户。目前,我国保税区普遍采用风险管理的监管模式,借助企业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保证了保税区信息化、规范化、便捷化及系统化的发展。随着系统操作人性化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区域成本效益的最优设置。在具体的海关监管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保税区企业的管理,建立了以企业为主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实物及单证放行的分离,通道放行具有严格的流程规范,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通道造成的影响。为保证车辆通关效率,不断地进行进出区通过手续办理作业的工作简化环节。监管体系中还配置了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简单的加工、报关、查询及信息管理功能,优化了企业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管理的成本,保证了较高的通关效率。

22目前保税区海关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我国保税区海关监管工作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给海关管理部門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为主管部门的海关与其他管理部门间无法达到有效的统一协调,由于对政策认识及执行方面存在冲突,造成保税区管理工作上存在漏洞。就境内关外政策而言,海关监管部门受法律保护可执行此政策,但国检、税务及金融部门则无法实现境内关外管理。

第二,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保税区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可以统筹全国的信息化平台。不同的保税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保税区以管理手册的方式代替信息化管理,造成海关工作效率的低下,在现代企业业务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保税区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现代加工企业零库存理念的提出,保税区物流业快速发展,这对海关的监管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海关逐单申报的制度,无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不利于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提升。

第三,较高的企业隐性成本。海关监管成本管理过分强调系统安装费用及监管车运输费用,忽视了企业的人力成本等隐性成本,随着IC监管的不断发展,利用电子平台申报的方式下,报关人员的工作时间及工作强度都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

23保税区海关监管的优化措施

第一,注重监管方式的创新。现代加工贸易转型及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造成保税区监管的层级问题不断地凸显,应通过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条例》的方式,制定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规范,在完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对政策叠加及功能整合下保税区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建立并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保税区监管区域。考虑建设进出口服务贸易统计定期报送制度,优化保税区贸易统计服务及数据,保障服务外包企业个性化服务的不断优化设计。

第二,进行保税监管作业改革。为强化保税区海关监管,应进行海关保税加工监管作业流程的全面化改革,树立企业诚信管理及高效执行的管理体系,实现监管审批向备案式的重大转变,利用现代电子底账进行保税区管理,逐步实现当下的合同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完善事后风险核查的管理方式,使得贸易加工监管部门在海关监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内外勤分离作业模式引入风险管理的机制,实现稽查、缉私、企管、审单及价格等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实现保税区海关监管的有效监管及高效运作。

第三,注重信息化建设。保税区企业与海关联网,建设二者连接的信息一体化公共平台,是促进海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应通过电子联网的方式,实现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物流监管、企业管理等业务的一体化运作,通过网上报关,网上备案等管理模式,为企业申报提供便利,提高通关效率。应结合国际市场变化进行保税区管理系统的升级优化。

第12篇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