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07:4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在世,能有多少知己??
有多少成就??
有多少~~~~
抓紧时间去拼吧!!
初中三年,我简直是混混而过,荒废了多少时间??
在这三年里,我为写小说用了多少时间??为篮球用了多少时间??为所谓得爱情用了多少时间??我也无从算起啊!!
现在我虽然在重点高中,但学起来已不想原来那么轻松了。初中为自己找借口说学英语是不爱国,可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得愚蠢啊!!!!
现在学英语虽说不迟,但在英语上要花多少时间??在其他的科目上有会浪费多少时间??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欲哭无泪,不怪别人只怪自己目光不长远。
傻啊!!献此一文一告诫想同我一样得同学,谢谢。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事物值得我们感恩,然而我认为,我们最应感恩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美丽的家园。万物复苏的春天,百花齐放,令人心旷神怡。诗情画意的夏天,花儿争奇斗艳,难道不令人心动,不令人赞叹吗?色彩缤纷的秋天,红叶似火,傲霜,美不胜收!到了安静的冬天,大自然便给了我们一个洁白干净的神奇世界,引起我们无边的想象。
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她的无限美景,而且还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逐渐长大的我们,就像大自然中的一棵小树。小树要接受阳光雨露的洗礼,我们的长大也会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但是我们不怕,小树被雨淋过才会更茁壮,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我们也会像小树那样在风雨的考验下更好地成长。
感恩自然吧!感恩大自然的一切。感恩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景,感恩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快乐,感恩大自然教给我们的道理。
感恩自然,是一种快乐的心态;感恩自然,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亲爱的朋友们,学会感恩自然吧!
感恩大自然演讲稿【二】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这次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自然》。
感恩自然,是因为大自然是我依赖生存的家园,如果我们的大自然受到破坏,我们也将会受到家园危害。
怎样感恩自然呢?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像我一样,一张纸,两面用,有人说这样太丢面了,其实一点也不丢面,如果中国的13亿人两面用,就可以少用无数的纸,一个月下来,就可以节约390亿纸!390亿张纸就要砍掉一个甚至几个树林!几张纸两面用,就有多少点绿化被节约,所以,少用纸也可以感恩大自然。
节约用纸可以保护绿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如:弯腰拾起一片纸,在家中种一两株盆栽,节约用一些水,把滴水的水龙头拧紧,这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们都可以做到。
来吧,朋友们!让我们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少扔一片纸,少废一滴水。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更好一点儿,来吧,朋友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感恩大自然演讲稿【三】
每当我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每当我倾耳聆听,就能感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每当我做深呼吸,就能闻到来自大自然的芬芳。大自然赋于我们那么多,我们应该有所回报,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恩。
蔚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自由的鸟儿……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它给了我们生存的物资能源、环境能源,让我们的视野变得丰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我们应该感谢自然的美好,放下所有杂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感受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内心。
豁达留声
妇产医院里婴儿的哭声,像征着一个宏伟的蓝图将呈现在人的面前。学校里琅琅的书声,雄伟的高楼大厦将层层掘起。呜叫的警声,竭止无数人犯罪的脚步。豁达的蟋蟀奏出的和谐之声,给我的启示是小时候从妈妈的话中悟出来的。
三年级放暑假时,赶好妈妈公司也放假,我们就到乡下的姥姥家度假。傍晚,雨停了。妈妈说:“夏天雨后的景色美极了,另有一番情趣,在城市里是享受不到的,咱们到幽静的田间小道散步去。”憋了一天我连声称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去。”刚被雨水洗刷过的青草像抹了油似的又光、又绿、又肥厚,稻苗也不倒挂金钩了,像出鞘的利剑刺向天空。道边不知名的野花笑开了脸,列队迎接来自大城市的小姑娘——我。雨后的景色好美,雨后乡间小道的景色更美。
道边,一群蚂蚁列队过来,其中有一只蚁王带头,它的个头比其他蚂蚁大很多,还有带翅膀的蚂蚁,那肯定就是蚁后了。面对巨大的虫子,蚂蚁不紧不慢,在蚁王的指挥下,形成包围之势,有的前拉,有的后推。庞大的虫子,在蚂蚁的包围下慢慢移动。
碧绿草丛里,蟋蟀全神贯注地趴在草叶上,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时而奏出激情高昂的《斗牛舞》曲,欢迎蚂蚁获得战利品凯旋归来;时而奏出《威尼斯狂欢节》来庆祝暴晒发蔫的小植物因获得甘甜的乳汁——雨水,而重获新生;时而奏出欢快的《化装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我。
我陶醉在蟋蟀们天籁之音的欢歌声中,如醉如痴。不知何时,妈妈已轻轻地走到我身边,友善地拍拍我的头,说:“孩子,你看那些蚂蚁,一生忙忙碌碌,它们只是为了填饱肚皮;而蟋蟀却把歌声奉献给大地,虽然它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它却有远大的志向——理想,为大地唱响和谐之歌。豁达使它的歌声回荡在大地上,回荡在人们的心坎上。”
是啊,豁达留声。胸怀大志,享受人生,为理想歌唱,他的豁达会像歌声一样回荡在人心。而目光短浅,忙忙碌碌,像蚂蚁一样只为填饱肚皮,他的一生是体现不出多大价值的。
【关键词】森林学校;儿童;大自然
一、森林学校教育概述
森林学校教育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瑞典,当时一名退伍军人在森林里通过歌曲、故事,真实体验教儿童有关环境的知识。森林学校最早被丹麦人接受,很快就成为其早期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后英国也有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最早出现在1995年的赛莫萨特。[1]
森林学校,指在某一地区的林地环境里,儿童通过自身的发现与探索,进而得到经验的实践过程。森林学校所学习的内容更类似于小学所学的自然课程,但是中国小学的自然课程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很少存在儿童亲身的实践过程,所以中国小学生只能留下对自然的向往。如今的城市到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教育技术也是飞速发展,但是任何玩具都代替不了沙子、泥土和水带给儿童的乐趣,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的是把自然还给儿童。
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是教育家、哲学家,又被后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对实践幼儿教育影响重大,福禄贝尔相信游戏对儿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高层次,而森林教育更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它比任何的人为环境都更具有魅力和探索的深度。
二、森林学校教育的推广价值
现在多数的幼儿园都在进行着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缺少让儿童亲身体验的教育内容。而教育者的真正任务是安排一种不使学生厌恶而又能引起学生活动兴趣的经验活动,由于它促使学生获得渴望未来的经验,所以它的作用比直接获得适宜的经验还要大得多。[2]由此可见,森林学校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幼儿园及社会并没有将自然教育放到其应有的位置上,在幼儿园中并没有渗透这一教育,更没有创设相应的环境来实施这一教育,导致儿童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很多儿童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城市中,由此儿童成长也集中体现出一些问题:
1.户外游戏的时间少了
城市里的儿童没有可以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自然没有了户外游戏,没有机会奔跑、追逐,所有的游戏时间被电子设备所占用。现代儿童的肥胖程度很高,不能进行合理运动就是原因之一。
2.与同伴进行社会交流、游戏的机会少了
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而且也有了“四二一”的新型家庭,每个孩子都是被娇宠的独生子,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大多数儿童不会与人分享,以自我为中心,也不知道与人合作的意义。
3.电子设备占用了儿童的大多数游戏时间
先进的电子产品,不仅受到成人的青睐,也让许多儿童喜爱不已,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三周岁的小女孩,非常聪明,聪明到玩手机游戏也不成问题,而且成瘾,每天都要玩一两个小时,家长非常苦恼,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也束手无策,既怕伤害儿童的视力又制止不了。
对于目前儿童成长出现的诸多问题,森林学校教育理念所显示出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二)森林学校教育的推广价值
1.有利于儿童在自然中发展自己的技能
在森林学校的教育中,儿童所要得到经验的过程都是“做”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尤其是身体技能。在森林学校中无论儿童的年龄、能力,都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发展技能。
2.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空气浴是“三浴”之一,每天坚持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可使幼儿得到空气浴锻炼,保证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户外活动中的正规或非正规体育活动又能加强幼儿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幼儿周身血液循环。同时,幼儿的机体得到充分地运动,动作变得灵活协调。因此,户外活动能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骨骼的生长。[3]
3.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与团队协作能力
对森林学校教育的共识就是无论儿童的能力如何,他们都能通过学习从中受益,可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活动中,儿童们是需要一起去解决问题的,年长的儿童可以照顾年幼的儿童,培养其责任感;而年幼的儿童可以从年长的儿童那里学到他们的经验,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儿童的教育也不光是为了增长知识与技能,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也至关重要,森林学校的教育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增强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自主学习
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无不吸引着儿童的心,儿童一定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有所发现,这样就学到了自然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幼儿的专注力时间。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机械式学习,而森林学校的教育方法正好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索发现,由被动变主动,是一种自主式学习。
5.增强儿童的幸福感。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大自然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教育的源泉。儿童可以在森林里奔跑、躲藏,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可以纵情玩耍,排遣心中的不悦,使得儿童获得幸福感。当然,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一定要到大森林里去筹建幼儿园,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安排外出活动,结合森林教育的理念,让幼儿得到来自大自然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森林学校教育在当前幼儿园中的实施
森林学校式的教育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经验,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学习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完成的。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能够感受到各种知识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即使森林学校的教育模式较难开展,相对于所能达到的目的,我们也必须努力达成这样有益的学习模式,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也更加切实地实现了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一)当前幼儿园进行森林教育的现状
事实上,在农村幼儿园中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农村的幼儿园中儿童可以在田地,池塘里游戏。在城市的幼儿园中,森林教育的理念并没有被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连户外的活动都是少之又少。
(二)森林学校教育的实施
保育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更多人会考虑到儿童到自然环境中的危险系数,从而放弃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只要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顺利完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1.森林学校教育的准备
(1)参与儿童必须在三周岁以上
自主活动要求儿童有一定的能力基础,所以儿童的年龄必须在三周岁以上,而且森林教育中提倡混龄教育,这样所获经验的空间才能更广阔。
(2)要求比率较高的人员配置
森林学校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活动设置为小组活动,所以师幼比例很高,通常是1:4,此外还可能有别的指导人员。
(3)规化出可活动区域的林地
森林学校必须为儿童规划出可活动的范围,还有出行的路线,这样才能控制自然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已确保儿童安全。
(4)教育内容须在最近发展区内
森林学校的活动内容可能会有探险的部分,例如要想让儿童学习点燃篝火,必须让他先学习如何靠近篝火,然后再逐渐学习点燃篝火。
2.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出行天气,出行路线,活动区域,人员安排,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的主题内容,紧急情况的处理等。例如要让儿童观察四季,就必须有计划性的隔期出行,如果有始无终,最后儿童获得的经验还是残缺的。活动的内容也应该给予儿童各种实践机会,不能对儿童安全顾虑太多,应该放开手让儿童成长。活动后也应该有阶段性的反思与评价,以便日后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森林学校教育。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4]可见,幼儿的发展不仅指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行为与个性的养成,还应该转换到更广阔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幼儿教育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促进直接接受教育的幼儿个体的发展。[5]森林学校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回到大自然中去,去体验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目的,也是对儿童心灵的净化与。更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和谐,在令人身心愉快而又奇妙的情境中,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感悟力和热爱之情,自然会赋予儿童最真挚又不为回报的爱。
参考文献
[1]莫琳•戴利,伊丽莎白••••拜尔斯,温迪•泰勒.早期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
[2]杜威.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5.
[3]张永红.浅析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湖南省政法干部教育学院学报[J].2001:52-53.
他清瘦的脸上,有一双温和的眼睛,嘴角总带着安详的笑意。花白的头发闪烁着光泽。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和藏石收藏家张源老师(图中右一)。由于街道、社区党委对社区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张老义无反顾地为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默默地奉献了10多年,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什么使这位著名的书画家成了社区居民的贴心人。“一个是我爱我们的社区,另一个是责任。”他话语不多,却能明显地感到老人心中有爱,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赏石悟道”,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社区田书记介绍,金台里社区位于黄金地段,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民素质高,社区里住有很多在文化单位工作的居民,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国文联的,中国海关的,首都经贸大学的,朝阳医院的,因此大家在追求居住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外,更希望有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生活。为了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居民精神饱满、身体健康,使和谐社区建设更推进一步,社区成立了社区文体协会。张源老师等社区许多的书画家就是在这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社区百姓服务,心甘情愿且热情高涨。张老自担任社区文体协会会长以来,组织开展弘扬书画艺术活动,同居住本社区的书画艺术家与诗人组织了金台书画社、金台诗社等,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在文化建设方面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社区发展的道路,已把金台里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社区,多次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表扬,吸引了许多外宾前来参观,很多的新闻媒体都做了报道。如今,社区在文化建设上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诗社已连续三年获得朝阳区诗词研究会授予的先进诗社称号;社区书画班的学员以百姓书画装点文化长廊,成为金台里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营造了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
此次采访中,也正好赶上社区为迎接党的十的召开,在社区二楼的活动室里,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金台里社区喜迎十,翰墨结缘,赏石展示会”。张老拿出了多年收藏的部分藏石供大家欣赏,其珍品让大家大饱眼福。张老亲题的四个大字“赏石悟道”挂在墙上十分醒目。
据悉,迄今为止,张源老先生已收藏各类奇石一万余件,并将它们按艺术范畴分类,如人物、山水、花鸟、长城等系列,如一块产地是内蒙古的戈壁石题为《赤色为尚》,石头的颜色是朱红的,似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舞银蛇》,是一条巨蟒在雪白的山涧里飞过;产于山西的题为《梅印石中》的石头上,竟呈现出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也有组合式的,如产于青海、甘肃、河南三地的《三宝争艳》,良辰美景、天作之合的情趣跃然石上;一块黝黑的石头上凸出了《昭君出塞》的风采,《月白》恰好勾勒出一个脸谱的形象,这不正是在当阳桥上吓退曹军百万兵的张飞吗?那眉眼神韵真让人叫绝;而题为《鱼》的一块石头上,有一条在水中游动的鱼,看着这条可爱的精灵,欣赏者的眼里似乎都想变成一条庄子眼中自由的鱼儿……
收集观赏石,成就惊人卓著
张源老先生介绍。他所收藏的石头来自大自然,其最后的归宿还是大自然,而不是独自享用。因此,一旦社区赶上了什么大的活动,他都要不辞辛苦地拿出部分珍品供社区居民欣赏。他说,人们通过欣赏这些自己多年收藏的奇石可以充实业余生活,有利于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和道德观念的提升,让大家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同时以石为师,就是以石所蕴含的精神教育自己、修炼自己、约束自己、启示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处世达观、浚泊明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张老生于通州大运河畔。古老的大运河,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启迪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并练就了他对于一切美丽事物的独特审美眼光。也正是这种眼光,让他和藏石结缘。张老说自己第一次接触奇石是在1958年,他去四川参加修筑大桥。当他来到重庆长江大桥写生时,看到无数从岩基中打出来的一块块晶莹剔透、形色各异的雨花石,让他深为震撼。“当时那种感觉就像触电一般,让我眼前一亮。我轻轻地把玩着它们特有的造型、质地、色彩,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啊!太高兴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奇石收藏了。我精心地挑选了好多石头扛回宿舍。等我回北京时,竟堆满了半个屋子。回北京时,我找了几个大牛皮袋子装着它们上了火车。可那个时候,我自己工资低,家里又有4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拮据,只有靠平时出差捡上几块,属于自娱自乐的范畴;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个人收藏奇石。因此,我真正开始收藏奇石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了,社会的大环境与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了,才开始正规地奇石收藏……”
张老与石对话,感悟到了——石,聚天地灵气、集日月光华、厚万物丰采的禅机,从石中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与灵性;更启迪了他超凡的想象力,因此他通过赏石画画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灵感。从石、石从书、石从画,历经几十余年不间断的收集观赏石从而成就惊人的著作。小至掌上把玩之物,大至重达几百斤一块的作品总重达二十余吨之多。“在艺术的事业中,能做一块基石,就是最大的欣慰”。也许正是这种虚怀若谷与对“真”的执着,让张老艺术之路愈加绵长而悠远……
张老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回报,他曾先后荣获中国书法事业贡献奖,中国文联万里风采贡献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成就奖……但他说,自己能为社区的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最感幸福。1
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造型;装饰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家具艺术。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具类型琳琅满目,家具品种更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家具在造型、装饰等艺术特征上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家具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黄金时代。
一、明清家具概述
1.明式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明式家具指明朝时期所制作的家具,特别是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流行的家具样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吸收宋元两朝家具艺术发展经验的同时,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益求精而青出于蓝。明式家具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条件密不可分,也是历史发展、家具艺术发展之必然。明代初期,统治者采用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手工艺与前朝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明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当时园林及其他建筑物的建造,贵族阶级更是大兴土木。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家具行业的发展兴旺,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也让家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得以提升。
2.清式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清式家具形成于清代早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清代早期家具仍保留明式风格,直到康熙末年、雍正、乾隆至嘉庆这近百年间,清式家具的风格才逐步凸显,在造型结构、品种样式等方面都有创新之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江浙一带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建造行宫,行宫中摆放的家具更是品类繁多,如象牙制品、花梨屏座以及铜器、瓷器、玉器架垫等,都进行了诸多纹理修饰。在皇家的影响下,各级官吏竞相效仿,为了彰显王公贵族的尊贵而相互攀比。这种社会风气对当时家具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西欧古典艺术风格盛行,一些西欧家具随着海禁的开放而慢慢进入中国,为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明清家具艺术风格对比
1.造型风格
明式家具在造型上追求朴实、简练,线条特别讲究,给人一种强烈的线条美感。线条美体现在明式家具的造型中,多为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和变化,水平线平稳端庄,垂直线坚韧挺拔,斜线则具有方向性和流动性,曲线则体现柔韧的美感,给人一种流动、舒缓之感。清式家具装饰精美、浑厚大气,体现出一种气质凝重、安逸沉稳的神态。为了强调这种沉稳的神态特色,清式家具的造型比较威武、高耸。其中造型最具特色的是清代太师椅。座位下面较宽的束腰表现力极强,绝对尺寸比很多明式家具大,这就使其体重感明显加重。除了座面宽大,其靠背也十分圆润饱满,四个脚较为粗壮,整个造型浑然一体又细致入微,显得十分庄重。
2.装饰风格
明式家具的装饰为局部装饰,小饰件配置,精于取舍,有明快简洁、清新自然的风格。因为明朝时期崇尚自然之美,所以工匠十分注意木材的天然纹理,天然的木纹图案是明式家具的灵魂。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工艺与手工艺完美结合,将自然纹理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感,它没有过多繁缛的装饰,以素雅为美。纹式题材大多取自动植物,寓意雅致,更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一些小部分的装饰仅仅是在结构上承担支撑、加固的作用。重要的部位通常以雕刻、镶嵌等手法进行小面积的装饰,做工精巧,构图自然,有层次感,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局部的装饰衬托出整体的简约、大气,大部分的木纹不加雕饰的效果,又体现出局部装饰的精美、秀气。清式家具的装饰风格与明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神韵是明式家具的精髓,而清式家具的点睛之处在于外形的修饰。清式家具的风格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和工艺结合运用,在装饰上以多、满、富贵、华丽为主,突出耀眼、华丽的视觉效果。与明式家具相比,清式家具常为通体装饰,不留白,将木材的天然纹理全部掩盖,在每个面、角都能看到密集的奢华纹饰,工匠通过圆雕、浮雕、双面雕、透雕等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将龙、凤、云纹、如意纹、莲花纹等喻示吉祥的纹样雕饰在家具各个部位。雕工精细入微、不惜功力。为了体现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工匠无所不用,装饰材料十分丰富,工艺手法层出不穷,镶嵌大量金银、玉石、宝石等不同材质的装饰材料,采用描金、彩绘手法,只为获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家具史中的瑰宝,拥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两者殊途同源却又各有千秋,不论是明代家具注重神韵的精妙手法,还是清代“衣着华丽”的精湛工艺,都是我们在家具艺术中研究学习的重要篇章。
作者:赵忠鼎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rmonious idea is the main idea that Chinese pursuits. There is a summarization and distillation in Zhang Zai's work of "Ximing".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xplored Zhang Zai's harmonious idea and its modern value from two aspects such as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nd people are my brothers and all things are my kind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 张载;《西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Key words: Zhang Zai; "Ximing"; harmonious idea; 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304-02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Q03)。
作者简介:苏振武(1952-),男,陕西武功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华文明本质上就是一种“和”的文明[1]。回眸传统,挖掘那些积极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张载在《西铭》中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如何相处来观察社会,从儒家的本根发生学上为当下社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理想范式: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如何做到“民胞物与”,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铭》中的所蕴涵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
1 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
《西铭》是张载在学术探索上的思想结晶,不仅代表了其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而且也包涵了他的全部著作精华。冯友兰在其晚年讲到“张载《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时,以他自己的“境界说”高度评价了《西铭》的超道德精神,认为“《西铭》所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3]分析冯先生的阐述,可以看出《西铭》所包含的就是一种和谐思想,精神境界、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和谐追求。下面就《西铭》的和谐思想逐一论述之。
1.1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天人关系是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人来自大自然,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既是这个体系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即从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重新实现二者的合一[4],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家整体思维的基本特点。
儒家从积极入世的方面提出“天人合一”,注重人在天地中的主体价值,不仅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而且还认可“天”的超越性。孔子主张多言“人事”而少言“天命”,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汉儒董仲舒积极宣扬“天人感应”,强调天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张载则认为:“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6],其实,这就分开了天人两知。这是因为,张载要克服和清算秦汉以来的“知人而不知天”之“大弊”[6],将自身的理论任务致力于构建儒家的宇宙论哲学。然而与之相反,佛、道两家大多都是从消极避世的方面表述“天人合一”,即使他们谈“宇宙”和“本体”,然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否认现实人生的条件下,提出的回归自然。所以张载说:“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6]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儒学是“知人不知天”,而佛道两家是“知天而不知人”。对于儒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佛、道的片面性,张载从独特的视角,重建“天”的超越性,全面地、真正地处理了天人关系问题。
张载《西铭》开篇言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6]”显然,张载一开始就把天、地、人三者统一起来。张载以“太虚”之气为天,“由太虚,有天之名。”[6]“太虚”在张载哲学中是一个超实体的终极存在,“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6],“万物取足于太虚,人亦出于太虚,太虚者心之实也。”[6]这样以“太虚”为“天地之祖”,自然就会认为万物一体,从而为天人合一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对于“天地之帅,吾其性”,王船山解释为:“帅者,志也,所谓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性所自出也。”[7]张载言:“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6]“性”所涉及“虚”,就是“太虚”。张载从整合虚与气入手进而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于是,天与人在张载的“性”论中得到了统一。张载说过,人能“大其心”,则能“合其心”,就是超越自身形体之小,而与天德合一。“天心”即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6]但天地之心,只是以生物为本,并不是真有一个“心”,心则只有人心。人“为天地立心”,就是以人心为天地之心。“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人之德性亦与此合,乃是己有。”[6]人能大其心,去其形体之小,心便是性。心虽是己有,却能体现天地生物之心,这就是为天地立心,实现了“天人合一”境界。可见这种天人之学是有体有用,体用合一。
《西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张载哲学的思想精华,把人与天之间贯通起来,就能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相处。
1.2 民胞物与的和谐思想 “民胞物与”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张载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的高度和水平,主张万物、万事、人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
《西铭》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鳏寡孤独,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6]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张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幼有序、尊卑有等、强弱扶持的和谐的“大同”社会,这是对儒家经典思想的发挥。但张载的“大同”是否会等同于墨氏的“兼爱”?杨时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求教于他的老师程颐,程颐曰:“《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8]程颐以为墨氏“二本而无分”即“爱无差等”,故流于“兼爱”。张载虽说过“兼爱”等字眼,如“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6]当然,张载这种“兼爱”思想是基于封建社会而提出的,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作为我们应该继承的则是他所提供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范式。
张载在《西铭》中构想的社会十分美好。在这个社会中,人人互相亲爱,大家和睦相处,既无等级差别,又无尊贵之分,还能把别人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相处思想进而升华为“民胞物与”的和谐共融思想。
2 《西铭》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西铭》所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西铭》文字虽然较短,但是价值并不齐同。文中由“于时保之”到“伯奇也”,每句都在用典,可谓“名言警句”。 对于熟读经史的古人而言,这些用典之句会让他们有一种亲切之感;但对于绝大部分的今人来讲,若不加注解,难以搞懂。在这些用典之句中,虽然向我们阐述的是“即事亲以明事天”的道理,然而,对于“无所逃而待烹”、“勇于从而顺令”等句,未免有过于严重的封建思想,早已脱离了现实意义。《西铭》的首尾两段则不同,思想精一,立意高远,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2.1 人与自然的平等合一价值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要,甚至破坏自然。
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呼,民无能名焉”,意即尧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国君,就因为他能效法天。孔子主张以“仁”对待人、对待物,以至于以“仁”对待天地万物,即“推己及人”、“成物成己”,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平等合一。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主张对自热界的顺应,尊重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而“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则首先是由张载提出来的。他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而主张“明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则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具有终极关怀意义和永恒借鉴价值。
2.2 “民胞物与”的人际和谐价值观 在《西铭》中,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直到“凡天下疲癃残疾,鳏寡孤独,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6],可以看出,张载强调的是不管是贤人还是圣人,甚至是遭遇各种不幸的人都应该以兄弟相称。即一方面应把他人看成同自己相同的人;另一方面还要将他人看成是自己的骨肉兄弟。这不但是一种美好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怀,更是对儒家“爱人”思想的一种继承。“和为贵”、“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孔子),他所向往的是“大同之世”,也就是“人不都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友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讲“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张载的“民吾同胞”说与它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实,儒家所提出的此种爱还要推己及人以及从近到远,这就明显地表现出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品格。此种爱可谓一种人生境界,其意境十分高远,张载在以往圣哲的基础上继续追求仁,追求礼,他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就是以一种人道主义情怀来观照宇宙,增强了对宇宙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式,如果能有这种“民胞物与”的品质与情怀,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更为和谐。
在张载看来,在人伦关系中,自始至终都摆脱不了“人”的存在,“人”既不是分离的个体也不是的独立个体,其所凸现的亲情,最终回到对家和国的责任上。当今世界也已经步入“地球村”,假如“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成为解决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则这个世界就会到处“充满爱”,和谐社会就会终成现实。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2]孙玉杰.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J].新华文摘,2007,(5).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8.
[4]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真、美、美问题[C]//中国哲学范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25.
[5]朱熹.四书章句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78.
[6]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8,9,21,62,113,234,324,326,386.
虽然展馆的开门时间一般都是上午9点半,但是切记,提前进场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一些热门展馆的行情太热,通常半小时内全天的预约名额就会告罄,另一方面,一些展馆会在开馆前举行一些正式的仪式,往往会非常精彩。所以如果你打算尽可能“榨干”每一次入园的机会,这三天的行程还是尽量起早贪黑吧。
第一天:围绕核心园区转
主要展馆(区):中国馆、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餐饮一条街、沙特馆、日本馆、韩国馆、亚洲联合馆
参观要点:
中国馆毫无疑问是整个展区中最核心的展馆之一,对于咱们中国游客来说,甚至都用不着说“之一”。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馆的行情实在太过热门,所以我们建议要么把中国馆放在清晨第一个。要么放在中午大家都在吃饭的时候,这两个时段排队所需的时间可能会相对短一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中国馆在世博会闭幕之后依然会保留,内部的展出项目也暂时不会调整,所有游客都可凭世博会门票免费参观,所以上海本地的游客,甚至于离上海不是太远,又或者经常往来上海的游客,都建议把精彩留到以后。毕竟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参观好几个外国馆,而这些馆世博会结束之后会立即拆除。
中国馆的特色就是中国红,这个红也颇有讲究。据说设计师是从故宫红中得到的启示,从而找出一个红色的组合,所以中国馆的红色其实是“七色红”。另外,同样是中国馆,其颜色效果在白天和晚上却是不同的,白天能看到的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白天被“隐藏”的那部分“中国红”。
至于中国馆内的展出内容,也是相当诱人。等你进场之后去乘电梯,最先来到的是49米那层。那里有几个亮点,一是透明的高空地板和世博园内最佳的高空观景平台;二是来自大导演陆川的短片。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是放大在幕墙上的《清明上河图》。不同的是,这幅100多米宽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动感。41米那层是乘坐轨道游览车参观的;最后是33米那层,介绍未来中国的低碳城市。
参观完中国国家馆之后,大家还可以去旁边的省市区馆,各个省区市都会在里面有600平方米的空间,各具特色,每个人都至少可以看看自己的家乡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澳门馆和香港馆,同样是600平方米。
第二天:环游欧美列国
主要展馆(区):美国馆、英国馆、法国馆、瑞士馆、意大利馆、非洲联合馆
参观要点:
这一天的路线主要围绕欧洲展区进行,另外还有两个北美国家的展馆。总体而言,这一天参观内容的核心是文化和奖品。如果你足够幸运,一张世博会门票有可能让你赚到一颗纯正的比利时工艺钻石。
这项超级诱人的大奖来自比利时馆。比利时馆又叫比利时欧盟馆,因为占地5250平方米的比利时馆将包括1000平方米的欧盟展厅。但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恐怕参观钻石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参观欧盟展厅。安特卫普――这座比利时第二大的城市是世界主要天然钻石的集散地,所以比利时馆的主题就是钻石。据了解,自5月1日开馆日起,比利时展馆内一条钻石展览廊将展示来自安特卫普钻石博物馆的10件最负盛名的钻石珠宝、30件2009年最新的获奖作品以及闻名世界的ECC奖杯等钻石珍品。其中,ECC奖杯是一个价值超过100万欧元的钻石网球拍,由6公斤的黄金和1600颗钻石打造而成。此外,由世界第十五大的603克拉钻石打磨出的26颗钻石也将一并展出。
除了能欣赏珍贵的钻石珍品,比利时欧盟馆内还设有“裸钻厅”。参观者不仅可以当场购买裸钻并请技师将钻石镶嵌到饰品上,而且还将获得含有世博元素的钻石证书。此外,每天钻石展览廊中还将设有两小时的打磨钻石“表演”,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诸如蓝色火焰、法兰德切工等独特手艺。
比观赏钻石更有吸引力的就是赢取钻石。据此前展馆方公开的信息,该馆将在世博会期间定期抽奖。当然,参加者必须先答对一些关于欧洲和比利时概况的问题。在这些答题的优胜者中,每天将有一名幸运儿赢得去比利时旅游的机会,而每周的优胜者将有机会赢得比利时出产的钻石。
抛开物质的诱惑,在这一天的行程里你还有机会得到艺术的洗涤,尤其是当你进入法国馆的时候。从设计上来看,法国馆是“漂浮”在浅浅的静面水池之上。在这里,凡尔赛宫里典型的法国园林艺术,被没计师转了90度角,垂直地“挂”在法国馆里:传统的刺绣植坛,竟成了像电路板一样的花墙。观众排队等候时,都能得到充分的艺术感受,“那只是在树荫中享受一刻休闲宁静的时光”。
法国顶尖艺术家的真品,将成为法国馆的“压轴大戏”。七件涉及不同感官体验的作品: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让“感性城市”带上了深厚的历史感。
第三天:身体力行游浦西各馆
核心展馆(区):世博博物馆、企业馆、城市实践区
参观要点: 在前两天的旅程中,大家已经把世博会浦东园区的展馆都走遍了。很多人都认为浦西的展馆不是重点,其实只要你了解世博会,就会发现企业馆在世博会上也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甚至于很多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新技术都出现在企业馆。这次世博会组织者还提供了一个叫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地方,让大家了解各国为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努力,可以说,这一天的游览与游客的生活密切相关。
电力无疑是现代社会最不可缺少的能源形式,这一天的行程里国家电网打造的魔盒同样值得期待。魔盒长、宽14.9米,高13.9米,能够同时容纳200多名观众排队观看。当游客站在离地近3米的透明玻璃平台上,将立即感受到112块LED屏幕所形成的720度空间,它会告诉观众什么是震撼与炫目。这种六面影像,悬浮体验的“沉浸式”展现方式是世博史上绝无仅有的,再加上12路高清视频信号,24声道环绕立体声带来的震撼效果。举例来说,如果一部高清的“阿凡达”数字电影在里面播放,只能占到整个六面体中一个面的二分之一,而魔盒所展示的影片将会在六个面上形成
一个整体完全的影像,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在长达4分50秒的影片中,观众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太阳的和煦,极光的绚丽,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
而对于未来社会的交通方式,企业馆展区恐怕是最有发言权的。在18个企业馆中,就有5家展馆集中展示了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未来状态。这些馆分别是中国航空馆、中国船舶馆、中国铁路馆、上汽集团 通用汽车馆。其中,备受期待的无疑是自动驾驶技术。上汽集团一通用汽车馆直接以“直达2030”为主题,在那里,车辆的尾气排放、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都将成为过去式,而“自动驾驶”将与“电气化”、“车联网”技术同时现身。除了汽车,还可以驾驶飞机。航空馆有5台功能各异的飞机模拟器,可以体验一下真实的驾驶 感觉。外形洁白、柔软、光滑、圆润,如同一朵白云的航空馆内还有国内最先进的移动式4D展演系统,参观者坐在由系统控制联动的无轨感应小车中体验高空旅行,穿越时空、追击雷电的震撼感觉。
夜游世博亦精彩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在白天进入世博园来个“一日游”,其实选择夜晚参观灯光璀璨的世博园,也会别有一番情趣。
想象一下吧:当白天的喧闹渐渐散在晚霞之间,当朦胧的夜色慢慢笼罩园区之时,另一场“好戏”才刚刚开始。在浦西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特别设计了一场富有创意的庆典“灯光”秀。你会看见,用灯光投射成的小小“萤火虫”星星点点,和着音乐的节奏在园区内轻舞飞扬;有些展馆的外立面上还能“长”出海底的绿色水草,轻柔摇曳……亮丽的灯光配合着曼妙的音乐,真是一片流光溢彩。
在浦东园区,当你走到挪威馆前,宛若置身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那炫目的北极光配着梦幻般的北欧音乐,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定。除了别样风情的展馆之外,园区内的夜间演出也令人期待。当你走到波兰馆中,22时后的“年轻人专场”是一场疯狂的派对,伴着音乐,跳着劲舞,人们把一天的劳累、压力、郁闷通通释放。
另外,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秀《城市之窗》,同样有望成为游客夜间游园的“重头戏”。观众们将在短短的30分钟里,看到一个爱、和谐与感动的故事,体会到城市文明的进步,和都市人冷漠的外表下所潜藏的温情和关怀。这场演出有着当今最先进的舞台大型奇景式的设计,有着高科技多媒体影像,还有精湛的高空特技表演,堪称一场绚丽多变的影音故事剧。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