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时间:2022-05-14 05:1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第2篇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07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0.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摘自新华网、搜狐网、《广州日报》)

相关链接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无显著危害作用,但它却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奇思妙想救地球

除了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拯救”地球。尽管有的“拯救”方法过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找到一个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学家相信,他们每年可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科学家选择英国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进行了首次试验。根据这项技术,发电站不再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而是通过液化技术,经由一条废弃不用的输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学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纳500万吨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将之储存在那里达1万年以上。

第3篇

在上海组建成立的DNV软件开发中心在未满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拿出了两个最新的研发成果――环境监测评估系统(EPS)和资产完整性管理(AIM),很快受到了业内的追捧。2008年11月10日,DNV副总裁兼软件部总裁李绍龄在上海表示,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也已经离我们很近,不能淡化能源危机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DNV将继续以环境监测评估为主导,致力于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被高度关注的今天,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在内污染物排放,已成为从联合国到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具有道德血液的企业重视和关心的议题。然而,在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对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成果的计算,却成了一道难题。如何科学量化,必须拥有一套完整、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据介绍,DNV率先研发的环境监测评估系统,主要为中国本土船舶、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业实施节能减排的量化监测和评估。

当船舶航行于大海上时,船员可以每天通过邮件将相关数据发送至岸基部门,岸基部门根据DNV提供的软件进行碳排放量的监测与评估。通过邮件、网络查询或跟踪,报告排放量情况,比较一定时段内的排放量和理想标准的差距,船舶和企业可以很快找出需要改进的环节,并有效监控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DNV认为,依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由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对船舶的碳排放或其他污染物排放进行量化,无疑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理想解决方案。据悉,目前这一系统已先后被挪威等国家的一些新造船厂、挪威国家铁路局等采用。

据了解,DNV率先推出的节能减排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在时间与效能上大大领先于国内同行。李绍龄表示,全球运力快速增长,这些运行船舶对温室效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执行公约,但这种没有统一标准和监控的状况不会持久下去了。在谈到应对危机时,他坚持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全球气候变暖却是世界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必然不会持续发展。他告诉记者,应对上述挑战,很多国际组织已经开始行动。他本人身体力行,已经参与国际帆船组织,正在为绿色梦想摇旗,为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呐喊。

就DNV而言,除了船舶领域,更关注工业企业的工程资产管理。针对中国很多工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生产任务繁重,运转设备老化快,安全制度尚不健全等因素,DNV按照度身定制的资产完整性管理解决方案,主要通过综合评估设备风险、生产风险以及人员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企业在管理和消除运营中的潜在风险上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设立独立软件开发机构的船级社,DNV软件部目前在上海已集聚了近20名专业软件开发人才。在融合为船舶、海洋工程和石化工业开发高质量软件50余年的经验和积累百年的行业工程知识的基础上,DNV软件部建立了一系列运算模型和计算公式。

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DNV先后为中国造船、海洋工程和石化等多个工业领域提供了较多的软件解决方案。据透露,在推出“环境监测评估”和“资产完整性管理”系统后,DNV上海软件开发中心还将有新的研发成果问世,目前,正在研发的为中国企业度身定制的软件项目包括设备管理检测优化解决方案(ORBIT+IDS)、海事产品系统(NPS)、基于风险的检测(ORBIT)等,预计不久将完成并得到应用。

第4篇

2010年出现的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范围广、强度大、致灾重的特点。

全球变暖惹的祸?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已经观测到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未来将有可能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突出,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更是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如欧洲极为罕见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连出现高强度的高温热浪。美国在过去的近10年内出现的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是创纪录的低温天数的两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现的高温热浪、洪涝灾害事实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IPCC的评估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繁出现?

以气温的变化为例,如果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从概率论上来讲,在平均温度处的天气气候状况出现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端偏冷或极端偏热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气温的平均值增加了,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也可能会频繁出现,破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等极端事件也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保持不变,则这种情况下偏冷天气出现的概率会减小,不大可能出现极端偏冷天气;但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也增大了,那么极端偏冷天气仍然有可能出现,只是出现概率会比以前减小。

对于强降水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从气象学原理上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分蒸发加大,致使水循环速率加快,导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的频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质疑之声

虽然大多数的科学家都非常认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仍然有一些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提出质疑。

首先,一些科学家质疑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不是仍然存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2010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的北美、欧洲和东北亚等地气温异常偏低,冰雪灾害频发,这使得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已经停止或发生了逆转,未来全球气候甚至可能会转而进入一个微冰河期。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10日的报道,包括气候学家拉蒂夫(Latif)在内的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宣称,英国当时的异常严寒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目前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气温将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20~30年。由于海洋中的海水温度变化具有60~70年左右的自然循环周期,他们认为海水温度的这种自然变化可能对全球气温形成比预期要大的影响,海洋的周期性变冷可能会抵消一些全球变暖的效果,这可能导致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效应的抵消,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停止。

其次,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才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并不能解释观测到的全球变暖。他们认为,IPCC报告中气候模式所显示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通过调整计算机气候模式中的物理参数得到的,但这些物理参数的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相关性并不高,因此也不能支持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度变化的结论,如20世纪40年代之前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并不迅速,但全球气温却存在_个变暖阶段;1940~1975年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迅速,但这一时期的温度却在下降。IPCC的评估报告则认为,工业化革命以来太阳活动造成的直接辐射强度要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小一个量级,太阳活动在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IPCC认为,如果仅考虑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作用,气候模式无法模拟出20世纪中叶以后的全球变暖;只有同时考虑了自然因子和温室气体的作用,才能够模拟出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从而证明了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由于IPCC得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来自于计算机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因此还有一些科学家对计算机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计算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气候模式没有考虑太阳变暗和变亮的影响,如1985年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全球变暗),1985年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全球变亮)。但是,当前的计算机气候模式对此并没有考虑。第二,气候模式不能真实地模拟云和气溶胶的作用。各种不同模式的模拟结果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模式对云的处理和云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不同。由于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使得北半球比南半球分布着更多的硫酸盐气溶胶,从理论上讲由于气溶胶的“阳伞效应”使得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太空,因此北半球的变暖幅度应该比南半球更小,但观测结果恰恰相反,北半球的变暖幅度远高于南半球,这说明气候模式所模拟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纬度分布上的观测结果并不一致。第三,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方面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对区域尺度上降水变化的预测非常差,有时不同的气候模式对同一区域降水变化的模拟结果可能会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依靠计算机气候模式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可靠的预测。第四,计算机气候模式也不能解释许多

观测到的气候特征,如极区温度变化,特别是南极的温度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值不符。

全球变暖仍将持续

事实上,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未停止或逆转,未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由于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式上升的,人们平时所感知到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年际、年代际波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全球气候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变化趋势下并不排除在个别区域或个别时段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例如,过去近百年来我国的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但同期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却降低了0.45℃。又如,2010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6℃,为1880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但我国陆地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是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因此,应当从全球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来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一定要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着地球上所有地区同步发生同样幅度的变暖现象。在全球气候呈现总体变暖的趋势下,在个别地区仍然会有可能出现个别较冷的时间段,但出现的次数会更少,冷的程度也不会那么剧烈。例如,2009~2010年的冬季,由于北极地区异常偏暖,暖空气进入加拿大,将冷空气向南推进,加拿大人度过了一个暖冬,但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天气则变得极端寒冷多雪;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地区则炎热得异乎寻常。因此,虽然个别地区或个别年份都有可能经历最冷或最热的天气,但作为一个整体,全球气候在最近的30年里一直沿着持续变暖的趋势在发展。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观测资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这3年(2007~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也都处于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暖10年之列,2010年3~6月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几个月份,其中2010年6月是1985~3月以来连续第304个比20世纪平均温度偏高的月份。从今年的观测事实来看,2010年很有可能是1850年以来最热的年份。

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仍然在以每年2个ppm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6月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392ppm;并且,由于海洋的热惯性作用,即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能够保持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的气温仍然会继续上升。

难以准确预测的气候变化

大家都知道,在天文学中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是可以提前很多年就准确预报出来的,在海洋科学或水文科学中像是潮汐、洪峰等水文现象也可以提前作出准确预测,但对气候变化,人们却很难提前准确预测,只能预估出一个大致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天文学中,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是都可以作为一个质点来处理的,这些质点之间仅通过万有引力发生作用,万有引力的大小又仅取决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因此,决定这些质点运动状态的控制方程就非常简单,提前很多年就可以准确预测它们的运动状态。海洋中的海水流动虽然不能简单地作为质点来处理,但海水的运动也是遵从流体力学原理的,在已知的外力(如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也是容易预测的。

大气的运动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大气从本质上看也是流体,但它是气体,气体是可压缩的(遵从气体状态方程);大气的组成中除了成分相对稳定的氮气、氧气等气体外,还有状态多变的水汽,水汽在大气中存在多达几十种的相变方式,通过不同的相变来成云致雨,这些都决定了大气运动状态的控制方程组会非常复杂,再加上大气所受到的外力也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风洞或水槽之类的实验设备来研究气候变化,只能通过计算机气候系统模式来模拟和预测。

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气候系统模式是最重要的气候预测和预估工具,气候系统模式本身以及利用模式来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都是可靠的,但却难以提前对气候变化作出十分精确的预测。

因为气候系统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混沌系统,这决定了它的运动状态存在一个可预报的时间尺度,超过这个时间尺度之后,由于混沌系统内非线性的误差增长会超过初始信号的强度而使预测结果失去意义。发现大气具有混沌特性的洛伦兹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南美的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其产生的气流扰动经过放大,最后会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也就是说,即使初始误差很小,这个误差经过非线性放大,最后也会达到惊人的地步。

另外,对于混沌系统的预测同样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使是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采取同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好比一个人在高山上滑雪,虽然他每次都是从山顶的同一个位置滑下来,但到达山底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

此外,地球的大气还受到大气以外的其他因子变化的影响,这些系统目前并没有被我们很好的认识,因此,在气候研究和模拟中要对未来气候状况作出像日食、月食或潮汐预报等那样精确的长期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时间来检验

2010年2月23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了一份关于围绕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争论的声明,声明认为IPCC评估报告反映了当前对有关气候系统、演变过程以及未来预估的科学认识,肯定了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最全面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结论。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也刊登了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发表的公开信,信中对IPCC的评估结论给予明确支持,并指出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能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但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其正确与否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这让人们想起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100个教授签名联合反对相对论;爱因斯坦知道后说:如果能证明我错了,一个教授就足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也将会成为检验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论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尽管如此,面对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需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

相关链接

“全球变暖”35年

35年前,也就是1975年8月8日,美国著名的气候学家、地球化学家华莱士・布勒克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我们是不是处在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预测,地球即将转入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期。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式宣布了“全球变暖”概念的诞生。

第5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影响

1 面临的现状

全球的气温正在渐渐上升,过去的300年里,全球温度上升超过了0.7℃。在20世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至少上升0.6℃,政府间气候变化调查组(IPCC)的研究称,到2100 年全球气温比1990 年时至少要上升1.4~5.8℃。在未来的10000 年间,全球变暖现象将有什么样的发展?专家预测,下个世纪将是全球变暖发展最猖狂的1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如加剧的空地运动,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 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

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等。例如,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加利福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尤以1998年的情况最为严重,估计导致世界上16%的珊瑚死亡。有关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有可能在2050年前致使全球1/4物种灭绝;如果不减少CO2排放,到2050年CO2增加1倍时,气候变化将致使全球物种栖息地缩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5.6万种植物和3700种脊椎动物灭绝。

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后果是物候的变化: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卵孵化、产卵都在提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

很多野生动植物病原体对温度、降雨量和湿度非常敏感,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暖可以增加病原体生长率和存活率、疾病的传染性以及寄主的易受感染性。定向的气候变暖对疾病的最明显的影响与病原体传播的地理范围有关。多世代循环的病原体世代的数量和其他病原体的季节性增长,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可能通过2种机制增加――更长的生长季节和病原体生长速度加快。气候变化最有可能影响在陆地动物身上传染的病原体的自由生长的阶段、媒介阶段或带菌者阶段。科学家认为,最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导致了带菌者和疾病在纬度上的转移,这个假说得到了实验室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表明:(1)节肢动物带菌者和寄生虫在低于临界温度的时候死亡或无法生长;(2)随着温度的升高,带菌者的繁殖速度、数量增长和咬伤动物的次数也增加了;(3)随着温度的增加,寄生虫的生长速度加快,传染期加长。最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变化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海洋和陆地的病原体,包括珊瑚虫病、牡蛎病原体、作物病原体、里夫特裂谷热和人类霍乱。气候变暖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已经并且继续改变疾病的严重性或流行性。在温带,冬季将会更短、气温将会更温和,这就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在热带海洋,夏季更加炎热,可能使寄主在热度的压力下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危及两栖动物的壶菌、鱼类冷水病和昆虫真菌病原体等几种类型的疾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流行的严重性将会降低。

3 对策

需要政府、行业、社团和个人共同努力来应对这个十分紧迫,而涉及范围又十分广泛的工作。例如由于物种分布范围和迁移路线随气候变化的改变,在现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可能因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失去保护很多物种的效力,因此我们需要更大的保护区体系。在保护区的设计中,在诸如位置选择,保护区面积、区域划分,建立走廊等问题上,需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气候因素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对此做出相应的反映。

加强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热点地区关键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那些扩散能力弱、生活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物种,不能对气候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可能是最易于受到气候变化伤害的物种,最需要加强保护。因此,要加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具体影响的研究和监测,并积极寻求适应性应对办法,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变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生物多样性为重要依托。因此,无论出于对生物多样性物质贡献的需要,还是环境贡献的需要,全人类必须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

参与文献

第6篇

2010年11月9日,由国际广播协会(简称AIB)主办的“2010最佳国际传媒奖”在伦敦揭晓,《地球的温度》获得本届比赛的最后大奖――受众投票产生的“大众选择奖”。这是AIB首度颁发“大众选择奖”。

“大众选择奖”的特点

1.国际(广播)组织参与

AIBl993年成立于英国伦敦,它是一个包括广播、电视、移动媒体的国际性、非盈利的联合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成为一个覆盖广播、电视、新媒体,特别是国际广播的信息中心。AIB逐年评选“最佳国际传媒奖”,旨在促进国际媒体问的交流,推动新技术格局下世界传媒业的进步。由于AIB独特的跨国界、跨文化和跨媒介性质,每年参加“最佳国际传媒奖”角逐的参评组织来自世界各国,甚至不乏全球主要的国际广播组织,如CNN、BBC、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

本届新设立的“大众选择奖”入围节目的选送组织,除了联合国以外,都来自国际电视台。评选结束后,AIB还会把“大众选择奖”获奖节目隆重推荐给CNN、BBC、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国际广播组织,以便让更多的受众看到这些节目。换句话说,一旦站上了AIB“大众选择奖”的领奖台,也就意味着这家媒体、这个节目站在了全世界面前,借助AIB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文化的界限,产生影响世界的力量。

对于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凤凰卫视来说,获奖与否确实不重要,拥有受众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BBC、CNN,凤凰卫视在节目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总量方面还略有逊色,而《地球的温度》获奖,让我们看到善于使用数字广播技术的受众们,对于凤凰卫视的肯定,对于这个节目主题的认可。

2.关注全球性主题

“大众选择奖”授予的对象是“最佳气候变化报道”。“气候变化”既是关系每个人生存的重要问题;又是一个全球性的主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或许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一主题,6个入围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思考:CNN抓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从会场内外的变动来展示全球首脑争夺未来世界发展权的艰苦谈判以及谈判背后隐藏的力量争斗;VRT(比利时公共电视台)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人如何从自己做起,并影响家人来减少对环境的改变;BBC以格陵兰岛冰盖融化问题为由头,通过专访形式,采访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部长级人物,以尖锐的质问来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星空卫视通过追踪一个人的足迹来观察亚马逊流域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联合国选送的系列节目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玻利维亚的冰川融化及其对城市用水供应的影响,以及洪水对越南的袭击、对低洼沿海雅加达土地的吞噬;凤凰卫视的五集系列节目全方位深入剖析了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通过中国国内及国际上的种种个案,诠释了碳汇市场、清洁发展机制、气候交易所等一些为解决全球暖化而被创造出的新概念,展现了从中国国内到国际为改变气候变暖而做出的努力。

AIB的总裁西蒙・斯班思维克(Simon Spanswick)认为,此次“大众选择奖”的入围节目都是高质量的,它们显示出广播工作者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是如何反应的,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网络和其他社会媒介来影响受众、激励受众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承担责任的。

3.借助数字广播技术

“大众选择奖”的评选是借助数字广播的传播手段来完成的。与其他奖项由专家和委员会选举产生不同,它的评选方式是让大众通过AIB的网页在线浏览观看上述6个节目的内容简介,以及一个2分钟的节目宣传短片,然后在9月20日至lO月7日的两周时间里,在线注册,最后投票选出它们最喜爱的一个节目。

不难看出,这一奖项实质上是AIB通过票选,来收集世界不同角落的广播受众们对于气候变化报道的直接反馈。一般来看,参与网络票选节目者是传媒受众中“积极”的受众,既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又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与媒体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需求。

获奖原因分析及启示

《地球的温度》之所以获奖,与这个节目表现视角的独特、节目主题的价值直接相关,简单来说,这个节目获奖是基于受众需求的结果,实质上,它的成功来源于在全球性主题的报道中融中国与世界于一体的报道方式。

从表现视角来看,这个节目以全球性的视角,将中国与世界融合在一起。节目的主题是全球变暖和环保,但是,它在展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斗争时,直探“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的问题实质,明明白白地告诉受众,这个问题不仅是全球的环保问题,而且是涉及全球各个国家发展的问题。无论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方式,节目始终把中国的问题与世界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视角宏大又单纯,既是对全球问题的探索,又立足华人立场关注中国社会,符合凤凰卫视目标受众的需求。

从叙事手法来看,采用了客观叙事的手法,不回避问题的复杂性,简单而清晰地梳理了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发生的各种分歧和冲突,从哥本哈根大会始料不及的无果而终,到对于气候变暖怀疑论调的沸沸扬扬。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强化矛盾。在展示矛盾复杂性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的新型植物培养技术,介绍了丹麦公民在节能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措施,这个节目始终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用事实说明,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为之采取的行动始终与世界各国的行动直接相连。

从社会功能来看,有助于提升受众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并激发参与环保的行动。节目摄制组横跨地球南北,遍寻气候变暖已经在地球每个角落所留下的印记,从中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到四川小山区的造林,帮助受众认识气候变暖对每个人的直接影响。节目善于使用个案来说明世界与中国的融通,例如“碳汇”,获得联合国CDM认证的中国四川大渡河造林项目,将给刚刚遭受大地震创伤的羌族人民带来新的经济资助,改善社区的生活。这些个案展现了从国家到个人实践“低碳减排救地球”目标的行动,激发和鼓励受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环境。

第7篇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

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 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此外,利用灌木和林业“三剩物”发电以及种植油料能源林发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汇,又减少排放,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政策;措施

1碳排放过量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及现状

至今为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给人类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碳排放过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经过近十几年来科学家对全球海平面高度和全球平均温度等数据的监测发现,两极地区冰雪大范围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明显。很多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目前看来有好有坏,但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弊大于利。

1.2碳排放过量主要由全球工业化导致

自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而全球气温升高又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大旱、大涝、气温差异大等极端天气,给人来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1.3全球碳排放过量还将持续很久

科学家根据现有数据做出预测,如果世界各国仍沿用如今的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并将进一步诱发全球气候的很多变化,甚至比如今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2实行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碳排放过量问题,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全球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

2.1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很少,因此实现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些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也是我国如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我国能源使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风能、潮汐能等,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另外,还应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2.2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环境的好坏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我国很多城市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充满大量的有害颗粒,人类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后,很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疾病。另外,很多地区的酸雨天气造成建筑等腐蚀,庄稼颗粒无收,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为了改善民生,保证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每一步上,从各个方面解决气候变化和高碳经济带来的民生问题。

2.3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气候变化如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需要我国的努力,更需要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气候变化不仅仅关乎一国,它关系到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签订了许多公约,使世界各国得以公平合作。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满足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减少迅速的国家也将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有助于树立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从财税政策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完善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与碳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中追求低碳经济的目标,因此,党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2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在政策上给予低碳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具体到财税政策上就是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从而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同时,国家应该在总体上制定相关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并鼓励全社会企业来积极完成。在宏观上,国家应积极主导经济的发展方向,给我国工业化企业指明道路,帮助其改变自身高碳排放的发展方式,使其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4总结

因此,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应在法律制度方面给予支撑,并在国家政策上给环境友好型企业适当的支持,其次国家应对其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牢牢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给全社会制定出相应的目标,给我国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2-8,40.

[2]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67-70.

第9篇

关键词:低碳 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破坏自然,干扰气候的行为也如影随形,造成大气,水,生物等各要素的不协调,推动着气候向既不利于自然,又不利于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的方向变化。

1.气候变暖情况概述

1.1温度的不断升高

关于气候变化的数据是由仪器观测得到的,因此,从数据中去了解气候变化的事实是最为直观而且准确的。根据200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自从1901—2000年之间全球气候上升0.6度左右,而IPCC在2007年度的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近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中,它指出从1906—2005年全球气候温度上升0.74度左右。相比较第三次评估报告要高出很多,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升高,而且是趋势在加快。

1.2冰川在消融,海平面不断上升

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冰川的不断消融和海平面的上升。有观测表明,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经或正在退缩。

冻土地深受气候变暖之害。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层的顶部,温度普遍上升了3摄氏度左右。

1.3各种极端天气

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变化,例如,热带风暴,飓风的不断出现,旱涝并存的情况不断发生。

1.4大气成分的不断变化

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毋庸置疑,在全球各地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它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认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射出的热红外线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其特性导致的温室效应,即将热量捕获在地面—对流层系统内,从而保持地面温度。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过多,则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地表温度升高。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发展一些低碳,环保的新技术

对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的多种可能性,科学家们投入了许多的精力进行研究。虽然还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类的生活将因巨大的气候变化受到不利影响。而面对未来,人类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呢?

2.1更为高效的燃料利于技术

高效的燃料利于技术贯穿了化石燃料从开采、加工、炼制、运输、配送到最终使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比如说:化石燃料加工炼制工艺的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热能回收,使用过程中的最清洁化燃烧,废渣废气的2次利用等等。都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在短期内人类生产、生活还不能离开化石燃料的情况下,这样做能够将温室气体的排放维持在最低的水平,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2.2更为广泛的新能源技术

在未来全球气候行动中,新能源技术是最具发展前途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能源一般都是指清洁的可利用的能源,它们既可以代替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能量,又不会排放或少排放温室气体,而且很多能源都拥有成本低廉,取之不尽的优点,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并收,完全符合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

2.3更具潜力的碳汇技术

虽然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已经不是新方法了,但是在未来,森林碳汇极具发展潜力,比如说:改进树种和植被分布以增强固碳,改进对林地和耕地的管理,结合其他遥感技术监测植被、土壤的固碳能力等等。

2.4更为科学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所谓就是指以捕获并安全存储二氧化碳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进入21世纪以后因气候变暖形势的日益严峻而备受关注。

目前,已经在研发的一些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包括:将化学工厂,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分离,然后将其注入到海洋或是深地质结构层中去,向海洋投放微量营养素(如铁),和常量营养素(如氮和磷)增加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存储,此举还能帮助海洋增肥,提高渔业产量,带来额外的效益。另外,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也能够将二氧化碳有效的保存,比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生产硫酸镁或二氧化碳包合物。

3.企业可利用节能减排来改善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在执行节能减排措施时,前期投入大幅度减少,由此看来,企业还能从节能,减排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环境容量,降低经营成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

总之,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能源和资源消耗需求的大幅增加,气候变暖会增加人类对避暑降温设施设备的需求,变暖会增加对防寒设备的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必须有充足的能源,资源供应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算作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在通常条件下空气质量预报中不报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50%的时候会引起窒息,所以应当避免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去(例如储藏蔬菜的地窖),在去这些地方前要先通风。

我国政府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时代已如约而至,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预测和优化;多项拟合法;层次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化石燃料被普遍地使用。但在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化石燃料的使用给人类带来的最严重影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这一现象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去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也不例外,已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为响应政府的号召,江苏省也积极的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虽然江苏省的煤炭资源匮乏,其需求量却大,本文通过分析预测江苏省在碳排放约束下煤炭的消费量来,以谋求为战略性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全省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一、问题提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的国内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然而,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煤炭的消费量翻了近44倍,呈指数形式增长。

2007年2月至11月,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气候评估,其显示地球的表面温度上升了0.74℃,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石油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所致,气候变暖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目前,大气层温气层的存量相当于430ppm二氧化碳,其浓度已经使全球气温变暖0.5℃,且由于气候系统的惯性,气温还继续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不断上升的几率至少是50%,气候不断的上升对人类的危害将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以及国际组织和世界各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努力。从签订的一系列协约书,到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等,都是国际社会所作出的标志性的努力。在这些背景下,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中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我国还逐步加强要求,努力做好降低二氧化碳的工作,并要求降低能耗。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重要性分析

江苏作为中国一大省市,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展开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的工作,由于江苏省煤炭资源相对匮乏,而煤炭的消费量又逐年增长。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在碳排放约束下煤炭的消费量,对“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消费的结构进行预测和优化,本着节能和环保的原则,提出二氧化碳排放的约束条件,为谋求战略性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全省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二)问题的思路分析

本文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来预测未来10年江苏省主要能源消费结构。首先,利用Matabla软件中的多项拟合函数得出1985-2010年的能源,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的拟合曲线。根据所得的拟合曲线图来推测未来10年的数值,计算出拟合度,并进行拟合度检验。再分别计算出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进而得出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变化。

其次,对“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消费的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其进行优化,并筛选出预测时间里最佳的能源消耗比例,从而得出最优结果。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准备

通过分析数据的特征,决定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数学方法。拟合法是指已知某函数的若干离散函数值,通过调整该函数中的若干待定系数,使得该函数与已知点集的差别最小。

对于优化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层次分析法就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假设

(1)假设数据不存在明显性的误差;(2)假设一个度量表以根据此度量表建立模型;(3)假设影响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的五个指标是江苏省GDP年增长率、空气污染指数、人口增长率、城镇化率、煤炭价格;(4)假设只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不考虑其它因素。

(三)符号说明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首先取{r1(x),…,rm+1(x)}={1,x,…,xm},之后用m次多项式拟合给定数据。利用Matlab中的函数a=polyfit(x0,y0,m):

(1)对1985-2010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拟合

通过Matablab软件里的多项式拟合函数计算得到当为4次多项式时拟合度最好,所以得拟合曲线为最好,下图为拟合曲线。

(2)对1985-2010的煤炭消费量进行拟合

通过Matablab软件里的多项式拟合函数计算得当为5 次多项式拟合度最好,所得拟合曲线为:

F(x)=-0.03702×x5+369.6×x4-1.476x3+2.947x2-2.943×x+1.175

之后所得预测数据如下:

(3)对1985-2010的石油消费量进行拟合

通过Matablab软件里的多项式拟合函数计算得当为 4次多项式拟合度最好,所得拟合曲线为:

F(x)=-0.03294×x4+263.4×x3-7.901×x2+1.053×x-5.264

之后所得预测数据如下:

(4)对1985-201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进行拟合

通过Matablab软件里的多项式拟合函数计算得当为5 次多项式拟合度最好,所得拟合曲线为:

图四天然气消费曲线

F(x)=-0.002557×x5+25.54×x4-1.02×x3+2.039×x2-2.037×x+8.138

之后得到预测数据如下:

[

然后对其进行拟合度的检验,用误差的平方和来衡量。设实际数据值为Y,平均值为Y1,曲线拟合所得的理论值为Y2,则可得其误差平方和为∑(Y-Y2)2,均方差为∑(Y-Y1)2。若误差平方和与均方差的比值越小,则说明实际观察值与估计值越接近,曲线拟合度就越好。定义相关指数R2,其计算公式为:

R2=1-∑(Y-Y2)2∑(Y-Y1)2

通过上式,求得煤炭消耗量的相关指数R2=0.9307,因为R2<1,说明拟合度较佳,误差较小,能够对其进行拟合预测。

通过图一及所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对煤炭消耗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基数不断增大,这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密不可分,但是从煤炭消耗量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比例在逐年下降,煤炭使用效率在增大。同样的求得石油消耗量的相关指数R2=0.985,说明拟合度较好,误差较小,能够对其进行拟合预测。

通过图二及所预测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消耗量与煤炭相似都逐年增加但所占总能源消耗比例在减小,与煤炭所不同的是石油的消耗量比煤炭有所增加,所占总能源的消耗比例下降的也比较小和缓慢。求得天然气的相关指数R2=0.988,说明拟合度较好,误差较小,能够对其进行拟合预测。

通过图三及所预测的数据可以看出,天然气的消耗量在近几年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所占比例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江苏省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对环境的保护有所重视,以及对新型环保能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从得出的数据中,可以计算出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历年所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此得出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消费的结构预测以及以往各年和未来十年各主要能源所占消费比例。

由表看出煤炭所占能源比重越来越少,石油也在逐年减少,天然气所占比重基数相比其它两项要小很多,但是所占能源比重越来越大。体现了江苏省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考虑到节能目标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目标,需对未来十年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得出最节能和经济发展最好的能源消费的结构。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节能与济发展为目标层,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和天然气消费量为准则层,以预测的未来10年的数据为措施层。然后总体考察十年里各消费结构的优劣。

(i)建立如图所示的层次结构图:

(ii)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根据条件构造判断矩阵A-B1,A-B2,A-B3

A-B1=

1131517

311315|

53113

7531

A-B2=1131517

311317

53113

9731

A-B3=1537

151133

13315

1713151

(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其一般项为:

bij=bij∑n1

bij(i,j=1,2,3,…,n)

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为wi=∑njbij(i=1,2,…,n),对向量w=(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wti=wi∑niwj(1,2,…,n)

计算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n1(BW′)inW′t

经过计算,λmax=3.0384,CI=0.019,CR=0.033<0.1,满足一致性检验。

对于矩阵C1-p:经过计算,λmax=4.117,CI=0.039,CR=0.043<0.1,满足一致性检验。

对于矩阵C2-p:经过计算,λmax=4.087,C.I.=0.029,C.R.=0.032<0.1,满足一致性检验。

对于矩阵C3-p:经过计算,λmax=4.117,CI=0.039,CR=0.043<0.1,满足一致性检验。

(iv)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然后再对目标作层次的总排序,其排序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权重的大小进而确定出未来几年里消费结构优良的年份依次为:2014>2017>2016。 从预测数据来看,江苏省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煤炭消耗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煤炭使用效率增大;石油的消耗量与煤炭相似都呈逐年增加但所占总能源消耗比例在减小,与煤炭所不同的是石油的消耗量比煤炭有所增加,所占总能源的消耗比例下降的也比较小和缓慢;天然气的消耗量在近几年增长较大,所占比例也大幅度提升。

四、结论

在约束碳排放的条件下,江苏省可以通过增加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来降低煤炭的消耗。江苏省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减排目标:首先,积极开发清洁资源,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可循环经济,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最后,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鼓励企业居民使用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孙绍荣,吴晓伟.面向知识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4,(04):33-37.

[2]王继光,基于MATLAB的曲线拟合,2006.

[3]王晓莉,叶良均,徐飞,姚政权.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41-47.

[4]吴文锋,周梅华,刘满芝.江苏省煤炭消费现状及“十二五”需求组合预测[J].中国煤炭,2012(06).

第11篇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博弈论: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008-04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问题愈受关注。尽管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对各种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进行研究和验证,但是人类需要开始共同努力以减缓气候变化趋势。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温室气体减排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通过发达国家转移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ow-carbon Environmentally-sound Technology,EST)给发展中国家,可以促进后者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可以延缓全球变暖趋势。EST是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能减缓或消除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EST具有局部实施而全球受益性,即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实施该技术,全球各国均可享受到该技术所产生的环境效益。EST国际转移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将促进EST国际转移作为重要的内容,“巴厘岛路线图”中也明确了“发达国家将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先进技术”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众多国家对EST特性的不了解等原因,目前该类技术国际转移仍处于困境中。本文将对此类技术转移尝试建立起博弈模型,分析重要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促进政策。

1 博弈模型的建立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价格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满足两个基本假设:①市场参与者的数量足够多,从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②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EST技术转移行为不满足上述两个假设:①主要参与人数量非常有限,市场竞争不完全;②基于转移客体(技术)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因而,对于EST转移过程中的理性有限参与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博弈论成为了最佳方法之一。

1.1建立完整概念模型

定义如下EST国际转移主要参与人:①技术受让国、转让国分别定义为该国所有个人、法人、合法组织的集合,具体包括政府、企业和所有公民;②政府定义为所有公民选举出来的国家政权机构,负责制订政策、管理国家;③公民定义为所有生活在该国的人民的集合;④企业定义为直接转让或者受让技术的组织。根据各参与方关系建立完整概念模型如图1。

1.2建立完整博弈模型

基于技术转移双方均为自由决策,没有联盟的特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转移EST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

博弈模型中假定条件如下:①所有参与人都是理性人,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②同一国的公民与政府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互相博弈;③技术转让国和技术受让国就是否支持技术转移进行直接博弈;④技术转让企业和技术受让企业之间就技术转移(转让和受让)进行直接博弈;⑤企业决策过程中不受公民的直接影响,但政府基于公民对其政策支持率大小的考虑,会接受公民诉求的影响,并将采取措施对企业间的技术转移进行支持或者不支持,满足公民的需求。

政府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采取的行动主要是针对企业行为制订政策,其态度为{支持,不支持}中的一种;公民针对政府对企业的态度作出回应,为{拥护,不闻不问,反对中的一种;企业采取的行动为{转移,不转移}中的一种。因此代表各自国家的政府进行宏观博弈,转让双方企业进行微观博弈,均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见图2。

1.3国家之间宏观博弈分析

宏观博弈即政府间进行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参与方就是转让双方政府,分别采取支持或者不支持技术转移的行动。转让国政府的支付函数为获得公民支持率和管制费用。受让国政府的支付函数为获得宏观经济收益和公民支持率,并付出补贴费用。

博弈战略式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分析出:①不管受让国政府是否支持技术转移,转让国政府都会支持技术转移:因为在受让国支持的情况下,转让国如果支持,将获得高公民支持率和管制费用,收益大于不支持转移情况下仅获得的低公民支持率;在受让国不支持的情况下,转让国如果支持,将获得高公民支持率,收益大于其不支持情况下仅获得的低公民支持率;②因为转让国政府总会采取支持态度,那EST转移是否成功开展,仅仅取决于受让国政府是否支持。后者若支持,将获得高公民支持率和宏观收益,但是得付出补贴费用;后者若不支持,将仅仅获得低公民支持率;③因此,博弈均衡将可能在(支持,支持)和(支持,不支持)中产生,具体是哪个结果,取决于受让国政府的收益1(=高公民支持率+宏观收益-补贴费用)和收益2(=低公民支持率)之间的比较。

作为技术受让方的发展中国家中,如公民的环保意识相对低一些,当政府采取一项支持EST引进的政策,带来的公民支持率升高幅度不大,但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付出的补贴费用较多的时候,如果技术引进带来的宏观收益也不足以抵消补贴费用,政府将宁愿不出台支持政策,结果形成了技术转让方政府支持转让、受让方政府实际上不支持引进而技术转移最终不发生的局面。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转移方面就出现这样的局面:发达国家支持本国企业转移该类技术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后者却没有很大兴趣引进。

但是如果出现如下情形,将可以出现(支持,支持)的结果,并最终促成环境友好技术的转移:①技术引进国的公民环保意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国政府在出台支持环境友好技术转移政策时能获得较高的公民支持率;②被转移的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和扩散性,技术被引进后,经过引进方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带来较大的技术扩散成果和宏观经济收益;③在支持本国企业引进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受让国政府提供的补贴资金大幅度增加。

1.4企业之间微观博弈分析

微观博弈即企业间进行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参与方是双方企业,分别采取转移或者不转移技术的行动。参

与方的支付函数是在技术转移项目中获得微观经济收益,其博弈战略式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转让国企业用i表示,受让国企业用j表示。

从表2可以分析出,只有在uj>=0且ui>:0的情况下,才出现(转让,引进)的均衡结果;其余情况下,出现(不转让,不引进)的结果。一般情况下,ui和uj有如下表达:

ui(P)=P-(ci+ci)-S(ri)・s'-ti-Gi(1)

uj(P)=B(rj)-(cj+cj)-P-tj+Dj(2)

其中,c为交易价格,ci为转让方在双方确定转移后的转让成本,ci为转让方在双方确定转移前的转让成本,s(ri)・s'为技术转让而减少的出口销售额s(ri)与销售利润率s'的乘积,ti为转让方在转移过程中缴纳的税收,Gi为转让方在转移过程中缴纳的管制费用;B(rj)为受让方获得的增量收益,cj为受让方在双方确定转移后的受让成本,cj为受让方在双方确定转移前的受让成本,乃为受让方在转移过程中缴纳的税收,Dj为受让方在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补贴资助。

因此,对于某个拟定交易价格P,只有ui(P)≥0且uj,(P)≥0,才会出现纳什均衡结果(转移,引进)。

2 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述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企业间EST国际转移的主要因素为企业、国家和国际社会三个层面:①企业层面的项目投资回报率等;②国家层面的国家税收、管制费用、补贴资金水平等;③国际社会层面的环境项目补贴水平等。另外,公民环保意识水平通过干预国家政策成为了重要间接影响因素。

结合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状态和社会实际情况,对上述因素变动影响技术转移均衡状态的情形进行分析:

(1)随着时间延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气候变暖”意识都将增强,各国公民对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率将增大,发达国家政府对技术输出的管制费用将减少,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技术引进的补贴资金将增加,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技术转移的成本降低,技术交易量会增大。通过促进技术转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效果将增强。

(2)发达国家作为技术转让方,对本国企业输出技术减少税收、取消管制费用,能大大促进企业降低转让报价,提高交易成功、转让顺利的机会。

(3)发展中国家作为技术受让方,对本国企业引进技术进行项目贴息、专项补贴等财政支持,或者减少税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引进报价,提高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机会。

(4)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引进企业提供的补贴资金能促进交易成功的机会,但补贴比例较小时,效果不明显,如果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项目或者重点企业,效果将更显著。

(5)国际社会的支持资金,对促进技术转移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效果要强于支持发达国家转让技术。

(6)企业作为利益实体,进行涉及EST技术相关项目投资决策时,考虑到公众“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意识水平将对其未来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容量、销售价格甚至获得利润的影响,可适度调低预期此类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要求。

(7)公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影响着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如公众认同程度高,将大力支持有利于技术转移政策,而反对不利政策。

(8)由国际社会提供,或者由发展中国家自筹资金,加强气候变化相关教育培训、媒体宣传,能有效提高公众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将博弈论方法应用到低碳环境友好技术转移研究中,成功建立起双层、非合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进行了国家间宏观博弈和企业间微观博弈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要求,国家层面的税收水平、项目管制或补贴资金水平,以及国际社会层面的气候变化应对项目支持资金水平是主要直接影响因素;双方的公民环保意识水平通过干预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而成为重要间接影响因素。

第12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烟叶生产;影响;河南平顶山

中图分类号 S16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37-01

烟叶在生长过程中常受气候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烟叶质量和产量[1-3]。一旦因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而出现洪涝、大风、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就会给烟叶产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4-6]。

1 平顶山地区气候特点

平顶山地区的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其无霜期一般为217 d左右,其活动积温相对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一般为5 210~5 550 ℃。3月7日气温稳定通过5 ℃,3月31日气温稳定通过10 ℃。其6—8月的平均气温在24 ℃以上,直至10月下旬气温会降至18 ℃以下。由于平顶山地区西部属于伊洛平原气候带,东南部为南阳盆地,其东西温差相差1~2 ℃,再加上6月10日之前,气候变化异常且不稳、温度复杂多变,使得该地区常会出现热风、冰雹等天气。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顶山市一些地区气温已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冬秋季节,这对烟叶生产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平顶山市年降水量一般为630~997 mm,雨季一般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远大于6月中旬。而对于平顶山市附近的郏县、宝丰县西部常会受干旱的影响,而将雨期推迟15 d左右;而鲁山东部、叶县等南阳市平地地区,常会受盆地的影响,其降水量相对较大,且雨季到来也相对较早。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顶山市附近的地区其降水量也呈现不均匀现象,北部逐渐减少,而南部盆地地区却逐渐增多,春、秋季降雨量逐渐减少,而冬、夏两季增多,同时暴雨时间也呈上升趋势,干旱和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2 气候变化对平顶山地区烟叶的影响

2.1 旱涝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平顶山地区春、冬、夏季常出现干旱,而夏季则多暴雨,各地洪涝灾害呈上升趋势。20世纪,其出现干旱次数就有16次之多,而暴雨次数为38次。期间的局部灾害对平顶山地区烟叶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夏季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使烟叶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宝丰、鲁山等地春夏连旱,土壤土墒严重甚至是部分烟叶卷曲,同时旱情严重也给烟苗转移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政府的调节和群众的积极抗旱移栽的情况下,使灾情有所好转。

2.2 极端天气

近年来,平顶山地区大风和冰雹等极端天气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然是当地比较重要的自然灾害,毕竟其是局域性的且其危害性也较大。相关统计表明20世纪80—90年代平顶山地区大风冰雹次数是比较多的,而20世纪初至今,大风冰雹次数每年只有几次。虽为几次,但是有冰雹就会有大风强对流天气,一旦超过7级大风就会造成烟苗出现倒伏现象,以致于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郏县城关镇在20世纪初出现的大风天气,致使大量烟苗烟畦塑料棚被损,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损失。郏县、宝丰县等地遭受的冰雹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郏县 受灾较为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66.67 hm2,其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

2.3 病虫灾害

平顶山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冬季温度就呈上升趋势,而降水呈下降趋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病虫存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春季是病虫产卵的季节,因冬季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回暖早,温度上升快,就会加快病虫的繁殖速度,如果温度和湿度均适宜,病虫害就会迅速蔓延。相关部门统计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近些年来,烟叶病虫害呈上升趋势。而对烟叶来说,叶才是其收获的部位,一旦发生病虫害并蔓延,就会对烟草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对烟叶的产量质量及效益也会有一定影响。如果个别年份病虫灾害过重,就会致使烟叶大幅度减产或绝收。相关数据表明,2005年秋季和2006年冬季气温比同年偏高,在暖冬的影响下,病虫冻死率下降,越冬数量增加,再加上暖春为病虫提供了存活条件,其繁殖率较高,对烟叶的破坏性也比较大。此外,烟青虫病、赤星病、黑胫病、角斑病等不同程度发生,导致2007年部分烟田出现了绝产现象。

3 结语

烟草作为一种农业经济作物,其主要以收取叶片来获得收入。烟草在生长过程中,对气温和降水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在气温和降水适宜的情况下,烟草才能正常生长、成熟,产量才会提高,品质才会更加优良。因此,分析气候变化,掌握其规律,可以为平顶山地区烟叶生产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苏新宏.技术创新与烟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519-522.

[2] 王振海,许广恺.平顶山烟区自然条件与烟叶栽培技术浅析[C]//河南省烟草学会.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6.

[3] 郭三党,蔡宪杰,苏新宏,等.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ISM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4):475-480.

[4] 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用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