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4 13:0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第1篇

一、信息技术代替演示实验,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教师的工作说大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说实惠点就是天天面对学生,授新课、复习、考试、讲习题,翻来覆去的重复,直到学生会了为止,老生常谈,淡化无味,学生没有新鲜感,你还没去他就烦心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就像吃冷粥一样。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像学生看电视剧,看了这集还想看下集。怎样做到让学生天天盼着自己去上课,那就是一个教师自己的艺术了。所以,教师这个神圣的名称,应该有他独到的特色,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了我们恰到好处的机会。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恰恰抓住了这个高科技,熟练地应用到了我的课堂,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化学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节课时,我就搜索了大量有关化学物质的图片,有生活中常用的铁锅,有身边的高楼大厦,有路上跑的汽车,有吃的方便面、饼干、瓜子等,有穿的衣服、鞋子等,依次展示给学生,立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个个渴望的眼光,想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好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课堂气氛充满了色彩,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闪电般产生。我就想:“这样的课堂还愁学生不学吗?”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的教书生涯转眼过了20年。回忆过去,我感慨万分。我数了数自己用过的备课本,足足有几大摞。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办公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学校人人有电脑,我们上完课,可以随时编辑自己的学教案,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过程不如意的地方,回来立马改进,因为电脑就在身边,等再给下个班上课时,已经是改好了的教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电脑的联网,给了我们集体备课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QQ聊天的形式,商讨学教案的编写。我们还和兄弟学校手拉手备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升华。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真是无处不在,例如,化学教学中的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上课时又要给学生讲,又要写出复习内容,又要观察学生的神态,看他们是否听懂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如何等,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忙个不亦乐乎,没有效果。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一切都迎刃而解,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达到了较好的化学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前研究是化学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家家有电脑举不胜举,这就给教师的课前备课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的学案中,就有预习导航这一项,教师把这个内容通过电脑网络发给每个学生,比发给学生一大摞卷子好多了,因为电脑对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很快作业就做完了。有时,还可以在其中讲个小故事,或放一段自己的讲课的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你的作业有所期待,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好学的精神。

三、总结

信息技术给化学教学带来的好处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应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服务。

作者:赵景凤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程庄镇程庄初级中学

第2篇

各位高手们,你们谁那有免费的flash动画设计论文呀?急用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

各位大侠我因为要写论文想知道上海市2003--2005年度汽车保有量。先谢谢

语文论文美术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英语论文历史论文德育论文教学论文数学论文音乐论文生物论文自然论文体育论文地理论文摄影论文劳动技术农村教育毕业论文素质论文医学论文电子电器学思维科学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书法篆刻论文创新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免费论文下载。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各位大侠帮忙啊!要写论文急急急2003\2004\2005\2006中国汽车出口额以及出口辆2003年2010年4月保定市(含22个县)微型汽车的保有量是多少?汽车排放技术应用分析?请各位大侠帮帮小弟,毕业论文!急求在word2000中写的东西.

第3篇

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4篇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中小学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目前我国职高德育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为了加强课程改革满足当今社会环境下对职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同时也增进社会的长远发展。 加强职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对职高学校德育建设理论基础研究,小编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职高德育论文题目课程改革体系以供大家参选。

1.论国画艺术手法在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2.职高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研究

3.大众传媒冲击下的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4.探讨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5.对职高德育课程改革研究

6.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高德育模式研究

7.初中,职高德育教育衔接问题初探

8.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9.课改契机下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时效性研究

10.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11.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1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13.从细节做起——基于“鲁班文化”的职高德育管理策略

14.在真实性评价统领下建构职高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15. 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16.论学案导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17.增强职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初探

18.浅析如何提高职高德育课的学生学习兴趣

19.职高德育课作业的实效性探析

20.提高职高德育课堂设问有效性初探

21.评《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2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23.创设情境,优化职高德育课堂教学

24.加强职高德育工作努力服务经济建设

25.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职高德育课学法指导

26.职高德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27.科学构建新时期职高德育工作体系

28.职高德育课不妨渗透English教学

29.主题学习在职高德育课的实践及有效性探究

30职高德育课情感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探索

31.职高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浅议

32.职高德育课教改渗透成功学理念的尝试

33.让职高德育课焕发生活魅力

34.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35.浅谈如何做好职高德育课教师

36.职高德育课案例教学探微

37.浅谈职高德育课堂的导入方法

38.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39.谈职高德育课中的“活动单导学”

40.浅谈职高德育课新课导入注意事项

41.网络环境下职高德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

42.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43.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44.职高德育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案例

45.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46.以学生为本激活职高德育课

47.浅谈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激励艺术

48.实施启发式教学,上好职高德育课

49.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

50.浅谈职高德育教学

51.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52.盛开职高德育之花

53.对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4.新时代下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5.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56.职高德育案例

57.职高之德育教育

58.职高德育成功的秘诀

59.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60.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61.激活职高德育课堂

62.职高德育教育论文

63.职高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64.职高德育工作案例个案分析

65.职高德育课堂管控探索

66.渗透职高德育课教学途径.doc

67.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68.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kjq

69.在职高德育课中渗透美育

70.关注职高德育成效共话职高德育创新

71.县职高德育科研课题实验班开展

72.鄞州职高德育工作又添新彩

73.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74.情”与“法”并重,上好职高德育课

75.职高德育论文范文_职高班主任德育论文,职高德育论文

7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78.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与困惑

79.职高德育课程教案

80.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81.(职高德育高三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次月考

82.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83.我市普职高德育工作会议在市职教中心举行

84.职高德育路线图

85.浅谈职业高中德育课的情境教学

86.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如何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渗透德育

88.新形势下实现职高德育管理模式

89.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90.职业高中德育问题研究

91.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2.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93.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

94.78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5.田东中学职高德育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96.职业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9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98.职高德育高三第四次月考及答案.

第6篇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本人自工作以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付出终有回报,在XX市第四轮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在20XX年度学校教师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0x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XX班见习班主任和0116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XX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XX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0419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XX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

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XX年XX市专题学习网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20XX年3月开通个人主页《教学与课件资源交流》(校主页七色彩虹教师空间曲长利个人主页)作为一个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20XX年9月本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溧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在毕业班教学中,所带毕业班XX班和XX班一次性通过了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和理科综合考试。所带XX班一次性通过省单招技能考核。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 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 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 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 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 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 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 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 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 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 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第7篇

【关键词】MIT;信息技术;“信息化校园”项目;大学教学;评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78―04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有着悠久的利用技术变革教育的传统:1983年至1991年与IBM和数字设备公司合作启动实施了“雅典娜项目”,其主题为“计算机真的可以帮助本科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吗?”该项目从技术和教育两方面对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计算机技术和交互图形技术)可能引发的高等教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使1983年教育信息化预算只占MIT总预算3%的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9年至2006年MIT又和微软(由微软研究院具体实施)合作启动了“信息化校园”(iCampus)项目;其间又于2001年4月启动了“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信息化校园”项目进行评介和分析。

一 项目简介

1999年启动的“信息化校园”项目是MIT“教育技术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经验,使之成为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促进智力共享;鼓励机构间合作的新模式和创建广泛的大学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项目总投入为2500万美元,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育,探索技术变革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潜力与可能,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革命性变革。具体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对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结构――远程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可能;新型写作评价工具软件探索;辅助学习的新型工具(远程辅导与远程导师系统等);基于网络的虚拟博物馆。

2 整个大学教育范围内整合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方法――比如基于大规模协作的工程设计尝试,复杂系统的研究,超越传统学科课程的界线创建以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3致力于大学教育环境的变革――例如为大型社区提供远程和终身学习,数字信息技术对学术出版的影响等等。

MIT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多年来教育技术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正在取代传统的幻灯投影片、电影胶片、打字机等,师生不用再跑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然而较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MIT的领导者坚信教育技术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创造无限的可能,而“信息化校园”项目的实施能够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重要的、可持续的积极影响,能够为MIT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信息化校园”项目主要包含两大主题:一类是“为高等教育提供Web服务”,另一类是“转变(transform)课堂”。第一类主题主要致力于解决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源在大学和学院中应用的“信息孤岛”问题,如何使全世界的大学能够共享优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包括“信息化校园框架”、“数字实验室”、“数字学习--基于网络的开放资源教育平台”、“MIT在线评估工具(iMOAT)”、“新一代移动教室”等子项目;第二类主要关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改变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被动传输、接受知识的现状,探索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强调协作共享的课堂文化,主要项目包括“借助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航空航天工程系的改革与探索”,“借助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机械工程系的改革与探索”,“课堂交流者项目”,“探险:从图片中学习”,“为了教学的游戏”,“做中学:哈佛-MIT健康科学与技术部的改革”、“在线学习:技术支持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育”,“机器人世界―基于项目学习的技术结构”,“新加坡:创造全球教室”,“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TEAL)项目”等等。

MIT认为通过“信息化校园”项目的实施,已大大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全校一百多门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明显地丰富和扩展了五千多名学生的学习经验,现举例如下:

1项目实施中对全校注册人数最多的《电磁学》课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基于“主动学习环境”的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并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各类模拟工具和操作实验资源;

2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由传统的面对面讲授形式改变为在线讲座和自动作业评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模式;

3将以往基于教师讲授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造为小组参与式研讨、虚拟实验和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4由教师参与创设了网上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模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实体实验室空间,大大方便和扩展了学生的实验活动;

5尝试将电子游戏和虚拟环境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6借助先进的视频技术使学生在创建多媒体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

7 借助信息技术将“设计”思想贯穿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变革;

8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将强大的网上学习社区与面对面学术研讨环境有机整合;

9探索教学资源在学院层次、甚至是全校范围内的协作与共享;

10除此之外,本项目还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研究性项目。

“信息化校园”项目在大学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500多位研究人员(包括近三成的工程学专业教师)参与了该研究项目;有近150门课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影响到了75%的学生群体;该项目涉及到近150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学生注册人数超过7500人;大约400名教职员工、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项目,占MIT教师总数的10%(占工程学院教师总数的20%);大约40篇博、硕士论文都是基于此项目的研究而公开发表的。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了与美国三十多所大学和十几家公司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微软产品开发团队的交流。到2006年3月止,基于此项目已公开发表70篇学术论文,300多场学术演讲,90多篇报纸杂志的报道,25篇网上出版社物的报道,在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引发了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 “TLT小组”对此项目的总结与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信息化校园”项目实施的情况,及时总结项目的经验和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信息技术在MIT应用的未来提出建设性的有益指导,MIT委托TLT(Teachi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y)小组(一个非营利性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价工作[1]。TLT小组对MIT全校师生及相关部门进行了150多次访谈,对项目的系列文档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主要针对以下五个子项目进行了重点评价:1数字实验室项目(iLabs)--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设计实验,并且能够远程操纵实验室设备并收集数据;2在线评估工具项目(iMOAT)―借助网络能够对大规模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评价与管理;3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项目(TEAL)―基于探索、讨论、实践和可视化的教学原则对大一新生两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导论》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4 XMAS(Cross Media Annotation System)项目--该项目是MIT“莎士比亚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借助XMAS系统(特别是视频)通过在线讨论、展示等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莎士比亚戏剧;5xTutor项目―xTutor是一种基于XML的、可扩展的、可定制化创建网络课程的工具。

对以上五个项目评价的总体结论如下:

1 以上五个项目的实施促使MIT学生的学习更加真实(authentic)、主动,更具协作性,具有了更多的反馈。

2 TLT小组认为任何一个创新项目如果不能够扩散推广到其他部门那么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亦即:只有多个部门和更多用户互相支持协作才能确保创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信息化校园”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与障碍,大多数的部门和机构并没有建立支持引入和采纳技术创新项目的激励机制,繁重的推广任务全部落到了已承担、参与“信息化校园”项目的组织管理者及各项目组成员身上,没有任何激励与支持措施,同时又缺少相应的推广传播渠道。

3 虽然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和扩散举步维艰,但在某些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与影响―比如网络上的部分软件资源已可以公开免费共享。

4 TLT小组认为如果MIT的领导层面能够重视“信息化校园”项目的推广工作,那么实施起来就会容易许多。TLT小组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物理空间的距离反而会增大其他大学与MIT合作的机会―那些积极关注该项目并主动寻求合作的大学往往是美国之外(国立新加坡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中国台湾中正大学等)的学校。

TLT小组在项目总结中得出的主要经验和建议如下:

1为了能够使教育更加真实、主动,更加具有协作性,具备更多的反馈,大学或学院的信息化部门(Academic computing)、教/学中心、远程学习部门、图书馆等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改进相关的部门必须协同合作有组织地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当提供适当的方法以评估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效果;MIT“信息化校园”项目的组织及参与人员应该系统回顾总结所有的创新项目以便为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扩散提供支持。

2为了确保教育技术创新项目的有效推广,应该奖励那些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持续坚持教学创新改革的教员。大学或学院需要制定政策支持和奖励所有学习、吸纳、共享并致力于自身教学创新改革实践的教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或教学中心的专业人员应该共同合作为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所需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该为教师提供多种专业发展的机会、与国内外同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公司企业在赞助教师进行技术变革教育的各类探索创新项目时,应坚持与其他院校、同行共同改进、协作发展的原则。

3应有意识地促进、培育大学内各学院之间及各大学之间教学改进的联合、沟通和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或学院应寻求鼓励师生与本专业校内外同行经常讨论的方法与途径;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该对那些长期以来在某一特定学科课程教学领域坚持全国范围内协同教学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公司企业应该探索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为(全国范围内)同类课程教师教学的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及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MIT需要进一步研究跨系的联合教学问题和各类教学实践的影响与教学资源、经验的共享问题。

4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高等教育-企业之间的联合模式。

5为那些至力于教学创新的、教授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员们(同一所学校甚至是不同学校的教员)提供共同设计教学、开发软件、评估教学、合作共享的机会。

三 “信息化校园”项目对教育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TLT小组基于对以往大量研究文献的追踪、调研并结合自身的经验,确信“技术的适当应用可以改进教育的结果”: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转变他们做事的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活动进而改进教育结果。勿庸质疑,计算机能够使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计算机可以扩展教育的时空,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学习、混合学习等,同时更便于传统教育系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同时TLT小组也深刻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创新推广活动将是十分困难的,改变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对容易,然而在一个专业范围(甚至是大学范围内、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持续改进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否有技术角色的参与),他们借用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Thomas Woodrow Wilson的感叹:对一门课程进行改造甚至比墓地的迁移还要困难(It is easier to move a graveyard than revise the curriculum)[2]。

MIT教/学实验室(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TLL)的Lori Breslow认为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婴幼儿阶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变化着,教育技术将对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与变革目前尚未明朗[3]。美国学者E.G.博格同样认为“新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是关于高等教育使命的一个尚在开展的主题。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从目前非常初浅的早期发展来看,我们已经注意到,高等教育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的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进展中肯定会有一些令人沮丧的副作用需要考虑……”[4]。

Lori Breslow及其所在的部门TLL同样也对“信息化校园”的主要项目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关于教育技术的影响与作用得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结论[5]:

1 成功的教育技术应用在于满足了某类特定的教学需求,而这类需求是传统媒体无法满足的―MIT的“信息化校园”项目再次印证了五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理论:媒体不是一种中性的传播工具,它们具有各自的偏好、特性及局限。某类技术在一些方面可以做得很好,而另一类技术却只适用于其他特定的任务和需求。Lori Breslow等的研究证明教育技术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方面是具有优势的:(1)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比如主要针对大一物理教学的TEAL项目);(2)加强非文本媒体的素养(比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XMAS项目);(3)扩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比如iLabs项目);(4)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比如TEAL项目)。

2 教学中引入太多的技术或技术的不适当应用都将是有害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如果学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必然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技术实际上成为了专业学习的障碍而不是有效的促进工具!(XMAS项目的实施使研究者明显认识到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熟悉技术,并且努力适应这种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TEAL项目中由于采用了复杂的课堂教学技术,开始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特别是给教师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工作)。

3 在教育技术和它们所应用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师的办公室、学生公寓、甚至是当地的咖啡馆等。研究者们得出了以下三条结论:(1)当技术的使用与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强联系时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有效的(比如TEAL项目中动画、可视化技术、桌面实验技术及个别化反馈系统等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电磁场概念的理解),但现实中如何将技术、教学法及目标有机整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即使是同一技术,针对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应用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其效果也有所差异;(3)教育技术通过改变学习环境中信息的特性而对教学产生影响,以此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但TEAL项目中发现很多学生似乎不愿意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愿意主动去建构知识。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并论文认为MIT的“信息化校园”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可以提供如下启示:

启示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的萌芽初级阶段,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还只是刚刚开始,目前尚不明朗,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达成共识,形成定论。正如前康奈尔大学校长罗德斯(Frank H.T.Rhodes)所言,我们仅仅处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的开始阶段[6]。因此,无论是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信息技术,从政策、管理体制上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先行的探索性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启示二: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虽然只处于尚不明朗的初级阶段,但他们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从边缘向中心趋近(虽然其步伐缓慢而艰难,甚至有时还会受到不友好的怀疑与抵制),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变化多样性将使高等教育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与不稳定。

启示三:信息技术的不断扩展及迅速渗透将使传统大学校园中被动接受由教师选择和传授的课程内容的“学生”,逐步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更倾向于分布式、灵活学习的、同时更愿意为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效果负责的“学习者”。

启示四: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各类专业人士还没有为这种信息技术将带来的变革做好准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转变将是一种苛求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四 结语

虽然Lori Breslow曾告诫说由于MIT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充足的资金支持,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优秀、最具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等),其信息化校园经验是很难复制与模仿的。但MIT作为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变革高等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性的创新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其实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只能根据自己的目标、战略规划及资源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那些具有世界眼光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浪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 Ehrmann S C, Gilbert S W, and McMartin F.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faculty-Developed Academic Software:A Study of Five iCampus Projects[EB/OL].

[3][5] Breslow L.Lessons Learned: Findings from MIT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2005) [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7, 16 (4): 283-297.

第8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标准;途径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改革速度时,就意味着落后甚至于失败,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中国的教授何克抗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和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和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而言,教师“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

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艺术院校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雕塑、陶艺、动画原画、写生等)的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基础和关键所在。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不够超前,信息素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思维能力,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培养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加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做好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这一职业职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

(三)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行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的进修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行短期培训;借助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教师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自我提高信息素养。

(四)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条件,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鼓励教师自学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手段。如何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建立高标准的评价体系结构具有显得尤为重要。标准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出发,建立技术层面标准,应用层面标准和理论知识层面标准。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标准,一般教师的评价量表和专业人员评价量表。

(五)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六)建立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机构

由于受我国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各个方面都仍未完善的影响,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聘用此领域有较高素养的老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障,教师良好信息素养是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1996.

[2]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

第9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45-05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此后,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ey),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此后,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2010)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不同学科(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4个题项,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职称偏低,中年外语教师居多,年轻外语教师较少,缺乏后备人才,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和电子邮件,然而,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表6显示,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训的方式,占53.66%,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培训的环境占30.49%,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了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结果发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状况总体良好。其中,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较高,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还算周到,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较好。但是,此次研究也发现不少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接受的培训情况较差,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外语教师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对于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电大系统外语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履行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等责任,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以上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的,若是如此,外语教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重视,从主观上树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行动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参考国外开放大学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需要的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下的系统培训基地,为外语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外语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为外语教师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考核的标准,包括对外语教师和系统内部各级学校的考核,并对达到考核要求的外语教师和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外语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旨在能够引起有关外语教师、部门和学校对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重视。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学结合;职教文化;职业素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第11篇

文章解读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针对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着重分析了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又一大显学,信息素养成为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职院校学生是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为其所用,因此,提升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素养内涵解读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7年,信息学专家Palll(,ianrc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主要从两个层次和两个维度解读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两个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平时应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这是信息科学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表达过程中遵守的道德准则。

专业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的能力。

2、两个维度:技术角度和思维角度。技术角度主要指中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掌握不同信息工具的使用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技能。思维角度主要指在对信息的检索、分析、采纳、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信息素养较高的中职学生能够熟练、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并能够使用多媒体形式创造性的表达信息。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各个中职院校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开设.当代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但“娱乐”成为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据调查,在校园网吧里上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玩游戏,而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利用网络来查询资料的学生也大都是在作业的催促下,才被动的搜索信息,没有养成求新求变的系统资料收集的习惯,缺乏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自觉性,且学生科研意识普遍淡薄、信息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与筛选检索信息,更谈不上如何批判和创造的使用信息,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三、如何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知识与信息获取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利用意识,首先必须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信息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教学,进而影响到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1、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基础,教师如果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的培养无疑将成为空话一句。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可以从学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配置情况,局域网及因特网的通畅情况来衡量;软件环境包括为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较为完善的学习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过硬,富有合作精神的实训中心人员,能随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2、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培训。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校本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其次,确定培养的层次和内容,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别大,培训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群体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应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再次,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激发教师的内外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教学。

3、增强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到学校讲学,也可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同时,教师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对话,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树立信息意识,改善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中职院校主要的信息获取点,它拥有丰富的馆藏,优雅的学习环境与日益完备的现代化物质设施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特性、多样性与丰富性,中职院校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

1、与网络中心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为迎接信息时代挑战,图书馆必须与网络中心展开合作,利用网络中心丰富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本校所开设的专业,为读者提供馆藏书目查询服务,以便于读者查询本馆馆藏和各种书刊的借阅情况;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应与读者建立一种互动的培训关系。深入了解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及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了解他们所需的相关资料,照学科和专业,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标引,向读者提供资源导航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图书馆专题资讯网站,方便读者的学习和科研的需要;提供各类数据库检索系统,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教育网等以及创建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学校可以本校教育的特色建立设立专业的教育专题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等,使更多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学习,减少上网的盲目性,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中职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网络资源,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段式教育。针对一年级新生,为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应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首先,图书馆资源和环境的介绍,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服务内容、借阅规定等;其次,应当教会新生运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结合进行,使他们在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对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可编制简明的“图书馆导航手册”来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及评价能力的培养,如结合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使其掌握利用计算机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高年级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应强调其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的综合培养。

3、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快速、便捷条件。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提供的超大文化活动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能极大的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建立校园生活网站,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功能,建立一系列的校园生活网站,网站的建设应多渠道、多主体、多类型,如专业学习、思想道德、情感生活、心里咨询、文体竞赛等,可设立校园社团板块,让网络与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使其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中。其次,学校网络中心和团委可合作组织开展一些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辩论、网络信息咨询、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化高科技兴趣,又可把只会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在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引导他们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严格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从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加强网络监控,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对各网站及其链接进行审查,并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巡查。其次,建立校园网络行为规范,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逐步规范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重点放在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增强是非好坏的识别力,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2.王秀娟,刘傻芳,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10

4.张瑞雪.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职能[J].教育与职业,(29)

5.于雏1UI.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情报,2006.10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