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课程总结

心理学课程总结

时间:2022-04-18 18:2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第2篇

在历年的课程改革发展中,针对课程与文化之间关系有两种相关理解:一种为把“学知识”称之为“学文化”,把所说的“课程”称之为大家说的“文化课”。这样在词语上的意思混同反映了多数人在认知上的偏差;即文化就是知识,而在逻辑上及其在实践中课程又被简单的认为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而已;第二种是课程彻头彻尾地完全制约于现有的“法定文化”的规定和大意,而且经常机械地、死板地、麻木地和盲目地服从于这样的所谓政治化的社会文化。不管运动心理学课程是否作为理论常识的一种载体,还是以后成为现有的法定文化的“奴仆”,在其某种内容和形式上,一直是在政治化的社会文化中为课程改革所规定的航道上正常地运转。这最终原因就是“课程起源于文化”。这就明确了《运动心理学》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最基本使命。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文化实践

1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即“课程、文化与人”。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研究的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活动是有其目的性和人为性的。一般的社会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社会的自我完善,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其课程改革的目的不单纯是课程自身的运动变化和自我完善,更多的是基于理想、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因此,如何呈现三者间的协调发展趋势就将成为大家具有争议的话题。

2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作为主体具有其多样性。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有其目的性和人为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由于各国的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等的不同,文化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存在着差异。就算是在同一个国界里,其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具有不同意思层面,其文化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截然不同。因此,此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由谁来完成等等问题成为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本课程教师的学历、职称均有了新的提高。现有6名的主讲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人,博士1人。

2 在教材建设方面

我们为了及时准确地吸收国内外运动心理学课程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一直坚持每隔2、3年就进行教材的修订,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先后出版了《运动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

3 在教学大纲和考试方面

发动全体运动心理学教师编制了运动心理学教学大纲,并且充分吸收了现代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全国兄弟体育院校运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经验,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动心理学教学大纲体系。同时为了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编写出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为了做到考教分离,每学期都要求任课要求教师出3套试题以加强和完善试题库建设。同时,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改研究,近年来共承担教改课题5项,发表教改论文近10余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 在教学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运动心理学教学的管理制度

(1)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的集体讨论教学工作计划。(2)任课教师必须有规范的讲授提纲,学期末必须提交教学总结和试卷分析等。(3)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教学。(4)坚持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学年不少于4学时。(5)坚持高级职称教师讲授专业课制度。每学期都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学院的运动心理学教学任务,每年高级职称教师开课率达到100%。(6)坚持青年教师初次上课试讲制,青年教师需试讲合格方可上课。(7)坚持院系领导随堂听课制度,加强对运动心理学课堂教学情况的检查和督促。(8)坚持任课教师上公开课制度,每学期至少举行1-2次公开课,以利于教师相互之间的教学观摩和交流。(9)坚持教学研讨制度,每学期举行二次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改革讨论会,以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特色

1 教学内容建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注重把“科学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思想融入课堂,充分体现“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特色。

2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文化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

3 注重为竞技体育服务。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是吉林省各级教练员培训主讲教师,经常为国家网球、射击射箭运动等项目管理中心的运动员、全省教练员进行讲学,为竞技体育服务且传送文化知识。

课程改革成就

1 《运动心理学》课程组成员所编著的《运动心理学》教材,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优秀教材。

2 《运动心理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且于2010年评为省级精品课。

3 《运动心理学》课程组成员中的两名教授被评为2004年高校科研先进。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4]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87-88.

第4篇

[关键词]咨询心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99-02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运用咨询心理学的基本方法,针对各种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活动。本课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案例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渗入到咨询心理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观摩演示教学、心理学影片赏析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咨询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咨询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从中感悟作为咨询人员应如何有效体会、了解来访者的心态,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理咨询。

一、案例分析教学贯穿教学全程

案例教学法是咨询心理学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教师使用典型的案例,以团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引发小组讨论者的反思,在实践中增加参与者的经验,案例教学包括收集案例原始材料、分析讨论案例、总结和反案例等几个过程。[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我国知名心理学专家以及《心理访谈》等经典的心理咨询案例的录像,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并交流感想与感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以心理咨询案例录像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讲授教法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经验不足等特点,增强了他们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能够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深刻感受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了解心理咨询过程各阶段的前后衔接,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访者心理问题和心路变化的历程,认真体会专家进行面谈和摄入性谈话的角度和技巧等。该方法是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较直接和迅速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咨询技能技巧。在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时,主要是采用分组讨论、专题式讨论、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讨论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二、采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实践操作中,应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情境开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来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该方法的教学程序是:两人一组,分别确立咨询师和来访者,模拟演示咨询完整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分享感受,由班级的其他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任课教师做总结和指导,其他同学评价交流,教师点评共享提高。在模拟的过程中,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来访者和咨询者,在扮演的过程中亲历心理咨询过程,其他学生观察;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和咨询者双方进行反馈,在角色扮演中训练学生应用心理咨询技巧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行为训练法系统脱敏训练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由两名学生组成的演示小组,在演示过程中将系统脱敏疗法应用的步骤等做演示,演示结束后,首先由演示者自我总结主要的收获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其中的不足等。根据咨询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和程序,角色扮演过程中,通过对咨询过程的间接体验,对于深化咨询理论的理解,积累心理咨询经验是非常有效的。[2]

在开展模拟训练之前,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技能、案例等资料,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方案,如需要设定的实验情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在模拟演示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引导者和调控者,当学生模拟到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当学生的模拟表演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给予正确的引导。模拟表演练习结束后,参加模拟的双方即时地对模拟过程进行反馈,全体同学参加讨论,找出模拟表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对此次模拟表演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表演中用到的沟通技巧,以及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亲身体验和经历咨询与被咨询的过程,体会作为咨询者与被咨询者的心理变化,也将本身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把学习的咨询理论应用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之中,学习应用如面质、自我开放、共情等技术,逐渐掌握心理咨询的技能。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向技能操作能力的转化, 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对心理咨询的反面的示范进行分析,可以很好的找出咨询中的不足与错误,以促进咨询技巧的掌握。

三、团体训练的咨询实验课训练模式

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咨询技术练习和咨询方案设计,将团体活动引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感受、多合作,强化了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团体训练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作为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情感和心理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团体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4]

咨询心理学实验课堂上的团体和普通的团体辅导有不同之处。首先,团体训练的成员是同班同学,领导者是任课教师而不是普通的咨询师,团体成员之间非常熟悉,在交流时更能理解互相的想法。团体成员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更多的了解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认知和感受,在团体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但是也可能存在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可能会担心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而保留自己的评价,难以深入。在团体训练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参加的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分组。小组成员尽量彼此较陌生,小组的组数、组员数、组员构成情况要恰当,组数要适宜,人数尽量均等,男女生合理搭配。每小组以6-8人为宜,一次活动大概4节课,每周1次。其次,在活动前可采取民主征集的方式制定严格的团队的规则,规则是维护正常、健康团体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任课教师要营造一种信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带领团队开展各项活动。

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心理学影片赏析重视直观教学,对以心理咨询为题材的影视进行分析,将影视片段融入理论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对《咨询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如精神分析疗法一章,《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采用“导-看-评”的模式,在观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观看中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情绪和体验,观看后进行评述和讨论。

实验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对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改革,以及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心理咨询等方法进行咨询心理学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77-79.

[2]孙爱民.高等师范院校实验课程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62-64.

第5篇

王文增 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

律的科学。作为一门课程,在体育院校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沈

阳体育学院已有多个专业开设《运动心理学》课程,包括运动训

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及应用心

理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本文将针对生源为运动

员的大学生所修《运动心理学》课程教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

的教学模式。

一、《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比较单

一,一般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以记笔记

看书的方式听课。有条件的学校会安排 2-3 次实验课,这些实验

课也大多是基础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与实际运动情境联系较少。

这样的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此学生的听课主动性差、

参与性低,教学效果不佳。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没有考虑本课程

特点造成的,所以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应当考虑以下两个特点:一

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是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运动心理学是其母学科心理学在运

动实践领域的运用,将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运动领域相

关情境结合到一起,具体来说包括:(1)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

运动现象;(2)运动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3)在运动中遵

循、利用心理学原理提高运动成绩。所以运动心理学与运动实践

领域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实践,只

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文所谈《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对

象为参加单独考试进入体育院校学习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二级及

以上等级运动员证书。 这些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 首先是运动员,

其次是大学生。他们参加过各级各类运动比赛,具有运动经历,

体验过运动领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从事《运动心理学》教

学的教师并不都是运动员或体育院校出身,运动感受可能没有他

们的学生丰富。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授课具有天然的缺陷,

忽视了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经历,没有很好利用他们的专业背

景,教学很难深入到深层次运动领域。所以要想提升教学效果,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

生听讲,课中穿插提问或讨论,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大多

数时间被动地听讲,实质为填鸭式教学。我们认为改变这种教学

模式应从根本上入手,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把课堂一半时间还

给学生,使他们成为那部分时间的主体。相应地前半部分时间由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学生听讲;后半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谈

对知识的理解,例举运动实践案例说明相关原理。

具体操作程序:在本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将教学模式向学生进

行介绍,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责任和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章

节分配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专项或兴趣点组成小组,课

余时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教学进度进行到小

组相关内容时,小组推选代表讲授小组研讨内容,同组学生可以

补充内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自己的观点(要求

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对其他小组提出至少三次以上的

问题或谈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二)观看比赛视频,分析运动中的心理现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运动员大学生都有参赛经历,他们对大型比

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能够体会到运动员在比赛一瞬

间的心理感受。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中一些经典的

运动场景,可以引导运动员关注体育比赛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

象,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分析运动员当时的心理状

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观看撑杆跳高女

皇伊莲娜•伊辛巴耶娃的比赛视频,她在比赛间隙干脆在场上找个

地方躺下,盖上毯子蒙头睡觉。这种场合当然是睡不着的,伊娃

实际上也就是躺在毯子里闭目养神,偶尔会站起来看看比赛的进

度,这段时间她就是场上最悠闲的人,比赛似乎与她无关。伊莲

娜•伊辛巴耶娃实际上是在进行心理训练,调整心态打好比赛,教

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她的心理训练方法等。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收集经典的体育比赛视频,这些视频要

与授课对象的运动专项有联系。课程讲授到相关内容时,教师给

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如

果是比赛成功的案例,请学生谈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是失败

的案例,请学生提出应对策略。运用头脑风暴法,每个案例不要

局限于少数学生,要尽可能地鼓励多名学生从不角度来分析。最

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三)现场观摩运动情境,在运动中理解心理学原理

运动员大学生的课程分两大部分,一是专项训练,二是理论

课学习。《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将该课程的讲授与学生

的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利

于学生提高训练比赛成绩。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感受具有即时性,

他们在训练比赛中所体验到的运动感受非常深刻准确,一旦结束

训练比赛回到课堂时,他们的感受就会有所减少,不利于探讨和

分析。所以教师可以与专项训练课教师沟通,安排部分学时的运

动心理学课程在专项课中进行。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专项特点,结合运动心

理学相关知识,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专项课教师。前一次

课,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下一次课,带领学生在专项课训练

结束时谈感受,谈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请专项课教师进行点

评。

(四)邀请优秀运动员走进《运动心理学》课堂

优秀运动员有着丰富的运动比赛经验,邀请他们到课堂向学

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探讨,可以帮助

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独特的品质,学到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技

能。

具体操作程序:任课教师在开学初联系优秀运动员,根据他

们的运动项目向他们推荐一些选题,请他们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

准备。当课程进行到相应阶段时,请他们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

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先期调整教

学进度。在开学初,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安排,哪

一章节采取哪一种授课模式确定下来。在一个学期的授课期间,

各种模式可以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

业背景优势,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第7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小学生所处的校内外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影响其成长发育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对小学生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的小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同时,《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目前高科技充斥的信息社会环境里,青少年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增高,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学习过度焦虑、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家庭教育的过失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脱不了干系,但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对其心理问题的出现负有主要责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过硬,行为失范,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等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心理学类课程处于核心地位,在完成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探索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新途径,使心理学的学习实现多元性的目标,既为小学职前教师的培养提供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这对于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好处。

    二、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现存问题的剖析

(一)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学习需求

过去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概念、原理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多,而操作性阐述得少;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而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而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少,由此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学类课程抽象、难懂,概念成堆,理论性太强,学完后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造成心理学类课程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压力也在增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生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更迫切需要学会处理好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水平差异的影响,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涉猎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在发展中迫切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内容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要,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然而学生只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会用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提高,往往会觉得心理学课程类的学习内容很“虚”,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去用。另外,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往往被定位为一种知识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技能的培养,没有与学生的自身成长、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活动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错位;这实际上也妨碍了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许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讲课中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等理论的解释,缺乏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原本在学习之前对心理学类课程抱有强烈兴趣和渴求的学生,在听了老师如此照本宣科的讲授后很失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学习目的不明确,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致使学生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无法从心理学类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不会解决自身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此外,有些教师也在尝试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三、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思考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要求,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此外,依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在课程中不断更新与补充内容。

(一)课程目标定位的多兀性

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属于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它不仅承担着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职前教师心理学类课程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未来小学教师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建构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小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小学生的交往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诊断和解决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3]。由此,把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为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二是为学生自身的现实心理生活提供指导,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前一个目标针对师范生未来做教师的规格要求,后一个目标则针对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为此,将原来的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调整为以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主纲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加强了课外实践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拓展行知空间

在以往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心理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儿童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测评与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其中前三门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后四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设置建议模块要求,将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设置为三大块,即儿童发展、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生心理辅导。在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研究上,不过于拘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未来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在知识的教学中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进行解决小学生发展与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必过分强调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将复杂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和简单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才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训的特色,才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1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手段的更新。

通过小组讨论、随堂实验法、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既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又使心理学类课程成为对师范生有吸引力、实用且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前讲练、学生讲课的形式,引导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去关注最新的学科知识,善于关注生活中及小学生的心理现象,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对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学生在讲练过程中能够提早熟悉教学环节,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拓宽教学的时限;利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观察、思考小学教育,实现大学与小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髙度整合。

(四)加强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第8篇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由于幼师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深奥难懂,讲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却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指导性。幼师心理学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教学目的的师范性上来。对于刚刚步入幼师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基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们的认知及个性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学习心理学,总想自觉不自觉地把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内心体验的误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统,或是自我矛盾。可见幼师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应包括引导学生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学、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师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 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 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 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既要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试题与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测试。成绩的评定方式决定了教与学的取向,在对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时应以注重基础、注重能力、注重创新为指导,合理确定动态评分原则。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强调过程考核。过程考核要细化成几个模块:课程参与情况+课堂互动+平时测验+实验(践)情况课后作业,每一模块有一定的权重,系统规划几个模块的评价体系。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幼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幼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应确立科学的成绩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建立系统的成绩考核的管理规范。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言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80期.

第9篇

摘要:案例教学法一直是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常用的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总结归纳了部分高校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及学生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 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 1 ] 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J ] .中国教育学刊,2004(l):48-51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成长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知识结构现状调研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我心理成长分析等方法对某高校在校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结构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知识薄弱,通常将常识等同于科学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概念模糊甚至混淆,对心理学发展和历史知之甚少。就调研样本而言,调研结果显示,86%的大学生不能科学地描述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92%的大学生不知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94%的大学生承认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大学生能分辨出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表述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等。在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心理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漠然和被动。如机械地应对成长转折出现的问题、面对家庭变故和危机茫然而唯命、对自身因成长和环境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茫然失措等;调研中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42%)、人格和气质方面的知识(55%)、心理学有趣的实验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47%)、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78%)等;在应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关心神经症类(55%)、抑郁(78%)和性心理(70%)等;需要迫切掌握的心理学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技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中的技能更加向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缺陷

201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校必修课的时代到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各高校均按照文件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从目前学习效果、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来讲,离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仅就课程内容而言,其内容存在诸多需要重新设置和调整的方面。

(一)没有给学生构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必须介绍“心理”的内容,才能涉及健康的问题,而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容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目前课程内容几乎只涉及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等,对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即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涉及较少。其结果只能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断章取义,甚至孤立和片面对待相关心理问题。如“自我”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是研究比广泛的领域,没有给学生介绍清楚之前,是很难深入涉及“自我意识”以及相关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学内容学科化、程式化,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去较远。课程内容选用了与其他学科相类似的模式,即内容介绍学科化和程式化,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差,直接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无趣的心理感受。如“人格”在心理学中业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然而课程内容介绍时比较浅显,同时与性格和气质的辨析没有深入和结合实际。

(三)方法和措施脱离现实,具体技能欠缺。教材在介绍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时显得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相关技能显得抽象,操作性不强。给学生的感受是似乎都有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情绪管理”中不良情绪表现及调适。

(四)同理案例少。教材在列举案例时,基本是按照医学案例介绍模式,学生在阅读时感到烦闷无趣。从而造成可阅读性和指导性差。同时与时事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启发性和警示性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设置创新的途径

本研究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和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缺陷,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实际运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一)传授给学生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正常人群及其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为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同时还包括以异常心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实践研究。前者为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后者为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提供了实践指导。二者分离必然造成知识和技能的脱节,从而人为地割裂知行关系。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知晓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结合相关技能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比如,给学生介绍了情绪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知识之后,他们就能提高应用相关技能时自觉和主动性。另外,对心理学知识全貌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和动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涉及和探究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

(二)案例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以保证解决措施和途径的简洁、易行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案例作为理论和技能的对照,从而指导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案例必须具备启发作用和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同时案例最好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及时反映和跟踪在社会上有一定震撼性和影响性的实例,比如2013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林森浩的投毒案等。

(三)技能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条抽象的归类和总结,不能介绍是什么,应该介绍如何做,提供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具体化、有操作性和模式化。如人际关系中的“赞美的技能”一般教学内容显得比较抽象。应该在真诚的基础上,将其归纳和提炼成可操作和可借鉴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行为模式,让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例子进行操作练习,见表1。

赞美的操作步骤 表1

表述的内容 举例

1. 描述你观察到对方可以赞美的现状(如工作情况、衣着、举止、言语、成就和创新等) 1. 小王,你关于创业的主题设想太有创意了,符合我们现实条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认知:指见识或知识层面的提升;(2)情感:用积极情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这个主题让我不仅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而且长了见识,真是让人兴奋

3. 肯定对方的努力:时间努力、情感努力、脑力努力、身体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羡慕和不足:(1)羡慕别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创造力,适当做到对方这种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诚证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点 4. 真是让我很羡慕,这种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四)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时尚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时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当今科技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新生事物让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网购等。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喜欢和接纳时尚,而且引领和创新时尚,同时也要应对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针对这种现象,积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便捷、乐趣和自豪。

(五)重点解决大学生集中体现的心理困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技能。心理问题涉及面较广,在课程内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谈,其结果只能是基本层面的了解,在解决实际心理困扰时显得苍白无力。本研究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读和分析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经常面对和迫切想解决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愤怒(61%)、焦虑(71%)和无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成长具有意义感,而该课程也可以、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出的漠然态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们的教学漠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这里不是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补充和筛选,而是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建构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有帮助。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而是掌握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心理及情绪构造,我们才可能绕过原来那种以虚构且完美的理性之人来探究课程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恋栈。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郑军.心灵简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计心理学 教学方法 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94-002

1 前言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设计领域,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产品设计的相应技能外,还要在对用户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要能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更好地认识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从而改善和辅助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如何让学生较为形象地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并应用于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只有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数学成果。

2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看普遍重技能轻理论。设计学被归为艺术领域,以往设计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艺术专业,设计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关注技法知识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排斥理论的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从心理上并未意识设计心理学有何作用和意义,导致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感觉枯燥无味的现象。大学教育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只能说培养了一批工匠、技术工人,不是培养真正的设计师。

(2)从教师方面来讲很多教师自身对心理学研究不够,不够深入。以往设计心理学的教师大都来自设计专业背景,没有专门从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而来,从而造成了偏重设计而无法体现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为此对于上设计心理学课的教师应该多涉足心理学,学会用理论解决设计问题。

(3)从教材方面来讲适合设计专业的心理学教材比较少。目前国内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并不多见。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版本,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针对对象不够具体细分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教学的工具,教材的好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对教学改进方案的探索

人类9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的,大量的设计作品也是通过视觉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因此,视知觉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1)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了解是模糊的,这时可以通过生活之中的心理学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适时而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正式开始讲视知觉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眼见一定为真吗?让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用PPT显示一些视错觉的图片,如图1所示的灰白阴影错觉。尽管A和B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灰色。

(2)复杂理论讲授,突出易懂性。

设计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纯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讲授当中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突出易懂性。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实际设计中意识到学过的原理知识,会去用,而不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背某个理论知识。因此,在解释刺激到感知的过程时,可以通过刺激反应与感官知觉流程图来表现,如下图所示:

而后,根据图解释说明视知觉加工过程,并告诉学生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从知觉到感觉的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着分别说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内容。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例如:讲到错觉矫正时,通过图2用于说明为了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

第12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高职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与营销人员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设置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消费者基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预测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该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必备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能力和以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情商素养,同时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提供心理学支持。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有过多种尝试,笔者也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一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解决该课程理论性强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加课程教学直观性、课程成果的应用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成为该门课程建设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消费者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设计该门课程。笔者在课程建设中明确了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其一,强调工作需要与学生需求并重。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兼顾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其二,简化理论,以够用实用为主,精讲多练,重实际操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其三,关注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模式切实可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该课程通过设计消费活动各环节和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组织消费心理活动知识,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结合营销实务掌握消费心理,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以消费者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坚持理论够用、实用,侧重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内容设计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模块,使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整,内容结构合理有序。以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的心理表现和营销人员对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把握为主要脉络,结合营销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包含了课程导入、消费者心理现象、确定消费群体、设计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营销购物环境、营销人员心理训练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周密设计消费活动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内容实施,实施中注重精讲多练。各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上,各有侧重。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施当中,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笔者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方法选用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上任务与课下任务结合,借助小组学习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课程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实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预设教学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总结,学生要通过感知情景、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成果展示和小组互评、总结当中获得提升。第二,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其一,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二,教学小组讨论法提升增强学生协作、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采用学习小组学习模式,设立5-8人为一学习小组,实负责制,组长负责与任务实施挂钩,每次任务选定一位组长整体负责。小组在成立伊始有组员讨论选定具体产品作为本小组主推产品,在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每个小组都会以选定产品实施活动。这样使得小组团队成员通过密切关注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售后各个环节,课堂上展示、说明该产品的营销策略与技巧的运用,分析该产品的产品定位、目标顾客群等,强化学生消费者主体的营销理念与分析能力,深化对营销活动的理解,将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其三,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使消费心理知识学习显性化最直接的手段,借助于学生的自我观察和销售场所实地观察调查,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对售卖场景布置、营销策略使用做综合考察。并通过撰写消费日记的方式,强化对知识运用的反思和总结。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四,典型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