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毕业总结

计算机毕业总结

时间:2022-01-28 08:1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毕业总结

第1篇

回首三年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勤奋的我将以永不服输的韧劲融入社会。

通过二年的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工作的乐趣,但同时也锻炼了我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适应与协作能力;且勇于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热衷于计算机、网络、销售等相关领域!所以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用行动谋求信任!

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最后附言

只为成功找机会,不为失败找借口!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 就业 流向 分析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博弱、技术功底差。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部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硬件这方面在目前看来就业人数已供多于求,而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上还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也由于高层计算机技术的深奥,各方面技术的结合,使得高层技术岗位人才十分的贫乏。由于竞争的激烈,同时学得不深,有的学生虽说学此专业但是就业时也转入其它行业的也数不胜数!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1.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是我们生活的灵魂。例: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3.专业知识技术好,基础知积功底好,社会知识渊博。

4.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大部分是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

5.具有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著”和“勇气”的领导。

6.诚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守公司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数据

1、主要区域:

2、单位性质:

四、综合分析

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从总体而言,计通学院就业行业及单位以灵活就业为主,占到了总比例的71.85%。国有企业为3.45%,三资企业为2.47%。自主创业0.49%,升学人数为3.7%。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信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铁饭碗”的观点,而是适应形势发展,投身到了充满生机活力,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去。

第3篇

1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0世纪末,计算机在工作、生产中的应用,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暴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它常规使用操作;学校的计算机类知识更新过慢;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如以前那样火爆了,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通过对八百余家计算机类企业的调研,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等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要求比较集中的项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上进行研究,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沟通能力、道德修养、执行能力显得如此重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调查企业对高职学生培养工作的主要意见或建议,排在首位是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应对策

根据此次调研和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高职校要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搞好调研,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定期与不定期进行专业研讨,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及适应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化技能的培养。通过长时间调研,我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方向有: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动画制作;而物联网技术目前正在做专业调研。

2.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需要和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培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2.4 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实训室

改变以前单一的实验室格局,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项目训练的要求,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2.5 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解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问题。学校与企业沟通,研究课程的设置,以及学时的合理性,理论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强化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时分配还要考虑专转本学生的需求,相应的增加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时。

2.6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道德修养

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职业认知能力。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到的许多困扰,大都与对职业的认知不足有关,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优势、特长等个性特点,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有利于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2)提高沟通能。在调研中,企业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最高;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需要提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人交往沟通需要真诚、勇敢、相信他人、礼节等,还有许多的技巧与方法,这要在社会实践中去体会和总结经验。

(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每人都要踏实工作,增强自己在团队中的影响力,特别作为一名领导者,不是权力的象征,学会团队协作,相互配合完成既定任务。

2.7 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好的就业质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最好肯定。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入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介绍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国家出台很多创业政策,鼓励学生自我创业。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问题;改进实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未来计算机技术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泛,应用也会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中职计算机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衔接不上 , 与企业要求相对滞后。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能真正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少,即使从事了计算机技术相关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只是做一些简单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其原因是计算机课程设置脱离了就业的实际需要,实用性不强,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实训不注意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 中职学生实训实习意识薄弱。中职学生年龄先对较小,与社会接触少,]有什么工作经验,不知道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导致中职学生实训意识薄弱,不重视学校的实训环节,对实训缺乏主动性。

(三) 具备丰富经验的实训师资短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中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许多中职教师宁愿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也不愿做实训指导老师,造成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偏低。中职实训师资的“短腿”,形成了实训基地找相关企业要资源,有相关经验的人才却因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不愿意来学校支援的尴尬局面。

二、中职计算机实训改进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第一,建立中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加大企业对实训参与力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职责,确定实习内容和考核办法,最后由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有效的工作经历证书 ;第二,与配合度高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主要合作有 :优化整合双方的技术人员、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等,共同承担生产和教学任务 ;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的更新,需要从合作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参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 ;同时相关的实训设备也要跟上实际的步伐,不能长期用老旧的实训设备;学校和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课程教材等。企业的需求是中职院校确定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中职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是出路。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处理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搞好中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中职教师既要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技能课的教学,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师都有具有相当学术水平,但是在承担实践教学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中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因为这是办出中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我们培养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能够快速适应相关工作,这对中职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

3. 建立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对于中职的实验室建设应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建设适应中职教学所必需的实验室应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的性质,应该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室。为了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还必须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只有在实际的场地、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熟悉各种岗位需求,他们的技能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也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色。

4. 改革毕业方法 , 培养学生创新、总结能力。现在的中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相关的要求、即使三年没有学习,也能顺利的毕业,这样不仅影响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教学的良好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在培养模式上也要与之相适应。中职学生应该在毕业时,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二)确保中职实训内容具有现代职业性。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实训内容应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这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社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需要及时引入新的技术和成果,这样学生才不会学着老旧技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况。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 1] 桑玉民.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要素及对策分析[ J] .计算机教育,2013(4):103―106.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人飞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社会、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要不断的调整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教育管理手段等。由于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观念。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基础扎实、多样化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不断进步提升的能力。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但是仍然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实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水涨船高。从简单应用到实战开发,从单机应用到云计算等等。所以,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计算机各方向的应用岗位,培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网络应用、多媒体设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应遵循学习的一般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注重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可以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全面,也可以发现学习的通用性规律。比如学生学习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以后,再学习Illustrator矢量图形设计软件就会很容易上手。软件工程管理和建筑工程管理,虽然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都具备工程管理的特点,很多知识也是相通的。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计算机类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全面,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建立一定层次的专业实训室,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利用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为他们做职业发展规划,指引发展方向。之后几个学期,应注重设计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克服困难以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在毕业实习阶段,要做好顶岗实习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类似,都会存在枯燥和抽象的内容。如果教学模式不进行变化,学生就会一直处于不思、不争、不变的状态。对于IT这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显然学生的这些状态是非常不适的。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讨论+拓展”的授课方式,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将相关学习资源放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其业余时间,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补强不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总结能力、可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门数的精简,强化选修课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学科的内容也不断革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也要随之做出改变。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总学时、总学分、课程总门数存在诸多限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就只能进行内部的修改。首先要尽量减少同类型、内容有很多重复的课程。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C语言、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这些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都是重复的,目的也都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掌握语法基础。因此可以优化合并这些课程,以点带面,将多点开花转变为一个中心,多方扩展的模式。同时将涉及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平时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需求。

五、改革考核模式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相比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其实,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是重点,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对这些是有些无能为力的。而且,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也使得考核反过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教育本身。不爱思考,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是多年来的普遍现象。为了能够全面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

六、总结

由于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只有不断的变革和优化,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闫海英,常晋义,高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13(11):49-52

[2]王虹.以个性化教学风格创最佳教学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3):51-54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在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领域,计算机专业已经逐渐成为变化最快且发展迅速的一个专业,仅仅历经了短短的十多年,计算机就被广泛应到了各个行业中,同时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数专业均相继实现了“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因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着较高的就业率。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及知识结构无法与现代企业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满足,因而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对口工作。面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技工学校应当切实地立足于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改进及创新教学模式,制订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以便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素养,从而更好地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一、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步伐是相当迅速的,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技工学校作为新时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阵地,计算机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应当与计算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而并非仅仅为了对等级考试中一些入门的、粗浅的知识加以应对,否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势必无法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相适应。学生必须学习更具有发展前景、更实用且更为广泛的前沿计算机知识。但是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2.教学目的有待明确,教学模式滞后

技工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及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但是,技工学校当前教育重视的依然是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并非是让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就技工学校当前的计算机教学状况而言,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传统滞后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对教学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造成了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系统知识缺乏,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欠缺,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就业形势由此变得更为严峻。

二、强化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应对措施

1.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构建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充分确保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业务操作技能与扎实丰富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新计算机软件及其技术的应用。所以,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紧紧跟随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步伐,持续更新及完善知识体系结构,以便于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此同时,计算机教师还应当将自身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予以不断更新,从而稳步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在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激发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那么求知欲望就会越大,进而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可以选用演示教学法,也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演示、讲解与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来讲解计算机知识,以此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相当多的教学内容无法以语言的方式描述出来,而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演示,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学生能够得到感官上的认识,而且此类教学方式具备新颖、有趣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得以激发,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相当迅速的,而要想更好地掌握与利用计算机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真正与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这便需要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有远见的教师往往会选择“授之以渔”,会注重课堂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及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行之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鼓励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动手操作中去。这样学生就会通过亲身实践掌握技能和方法,学生的思路也会由此得以拓展,再借助于比较分析,将解决问题方法的规律性加以归纳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学能力,进而主动致力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知识体系的更新中。

三、结束语

总之,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技工学校应当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尽快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兴趣,搞活课堂教学,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熟练掌握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Ant 计算机 毕业设计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性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

二、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分为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和基础研究型毕业设计两种类型,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类型。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设计实现来讲述设计实现思路及过程,这要求学生需提前部署好自己的软件作品,而答辩时所用计算机一般而言是由答辩单位提供的,只具备软件的运行环境并不负责安装相应的集成开发工具,而学生平时主要是利用集成开发工具来进行开发,一旦脱离了开发工具往往不知所措,这就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宗旨。

三、Ant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Ant是一款软件项目构建工具软件,能够让我们采用定制的方式对开发出来的项目进行编译、打包和测试,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可以脱离具体的开发工具来进行,这非常适合在毕业答辩时缺少开发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下面利用一个Java类毕业设计项目为例简述Ant的具体应用。

1.安装Ant软件

到Ant的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Ant二进制版本,它是一个扩展名为zip的文件,本文使用的是Ant 1.8版。下载后解压到某个文件夹中,例如c:\\ant_1.8,并创建一个名为ANT_HOME的环境变量,变量值设为刚才解压到的目的文件夹名,本例中即为c:\\ant_1.8(后面用%ANT_HOME%指代该文件夹),同时将%ANT_HOME%/bin文件夹加入到Path环境变量中。以上步骤需要提前安装配置好JDK环境后再进行,JDK环境安装配置在这里略过。

2.创建构建文件

构建文件相当于一个计划书,整个构建活动是严格按照构建文件的内容来进行的,所以构建文件的创建是整个构建活动的核心。构建文件是XML类型的,这不仅是因为该类型是一种通用的描述语言,更主要的是Java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操作XML类型文件的API。创建的构建文件最好命名为build.xml,并将该文件放入工程所在文件夹中。下面阐述一下构建文件的书写规则。

首先,在构建文件中创建一个工程标签用来标识该构建项目,例如本文中构建的项目名称是TankWar ,则创建标签,其中name属性代表的就是项目名称;default指的是要执行的目标名称,所谓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的任务,在这里任务名为compile,这个任务的定义在后面会有说明;basedir代表工程的根文件夹,一般设为.即当前文件夹即可。

其次,定义属性标签,定义属性其实就是定义在构建文件中要使用的变量,例如该项目要构建的项目源码位于src文件夹中,构建后的文件保存到build/class文件夹中,这时我们就可以定义“src.dir”和“build.class”两个属性变量来指代这两个文件夹,以后假设更改了文件夹名只需修改属性名即可,对应的标签如下所示:

上面${ }中括起来的是已定义的属性名,该使用方式相当于引用变量。

然后创建目标标签,目标即我们要执行的具体任务,一个工程中可以包含多个任务。假设我们执行三项任务分别是创建文件夹、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及编译源代码,则定义的标签如下所示:

创建文件夹

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

编译源代码

//name属性所指明的任务即是前面工程标签中default属性的设定值,depends属性指明一种依赖关系,表示此任务必须等待第一个任务完成后才能进行。

3.运行Ant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ant,系统将自动执行build.xml构建文件并完成构建文件中所定义的任务。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新时代的一门技术,已应用到各项专业领域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操作系统以及office软件,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职业准备课,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年,然而它却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对象的差异大,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课程要求能力目标不断加强。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在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成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低。

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依然使用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教学内容方面,忽视实用性和趣味性,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对于本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设计。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更能充分体现“面向操作技能应用”的教学理念,工学结合,基于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以专业为载体实施课程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平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下面就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设计。

3.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要求,并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通过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情景案例,使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生产任务中的各类技术文档的处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MS-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 2010、Excel 2010和Powerpoint 2010工具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使学生达到技能能力、素质能力和拓展能力目标。

技术能力方面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能力,构建并使用局域网的能力以及日常维护、排除计算机故障的能力。素质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极强的合作精神,一定的英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助的学习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在拓展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分析解决问题、思考探索的能力,同时具有勇于挑战困难,创新设计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针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特点,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案例设计,具体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工作文档制作、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设备管理五个具体工作过程。从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能力领域方面进行分析,行动领域中学生能用计算机实现各类基本软件的操作,能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文档、数据和文稿,能用网络进行工作技术文档的搜索下载。行动领域包含13个情景案例,案例内容为:岗前培训计算机基础操作、制作公司招聘启事、制作员工入职培训手册、制作员工旅游策划书、制作项目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培训文稿、制作设备操纵规程、统计设备维护费用、制作固定资产管理表、制作市场部绩效考核表、年度部门汇报业绩演示文稿、制作年终总结演示文稿、加快工作效率。通过行动领域中的情景练习,学生达到能力领域中的要求,能完成技术文档的制作,对毕业论文编撰和排版。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符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景案例中的文档主要从专业(技术文档);项目(技术)汇报;企业宣传海报制作;方案设计;产品销售情况统计;企业信息管理;职位竞聘演示文稿等中提取,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连接;教学内容选取同时考虑高职在校生学习基础、文化程度、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不同;对计算机的认识、应用能力存在的差异,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第9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本科教育 计算能力 实践环节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多,对理论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随着最近十年各大专院校逐年扩招及扩充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开展了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学生人数是十年以前的十几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前就业以设计院、科研单位、高校为主,动手计算工作专业分工明确,但现在学生的就业以施工企业一线为主,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动手计算能力,要求既能够纸上验算也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小到规范验算,大到利用软件数值计算都应该比较熟练。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的素质,提高在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土木工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根据日常教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几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往届该专业学生工作后追踪表明实际计算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结构力学课程,它的力法和位移法解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弯、压、剪、扭解题方法,对于该类课程中的计算方法和经典范例专业老师应该重点讲解,做到每个学生听得懂,理得清,更重要的是会计算,课堂上留有答疑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向这个方向倾向,考试过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多参与工程实践,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类的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见识,通过土建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从而比较顺利的掌握工程计算的侧重点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的放矢,适应几年以后的毕业后工作实际。

2.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教育,一般四年时间内会有三次实习还会利用大约一个学期的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对实践环节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设计抄袭较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似懂非懂,可能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对于从事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每个教师指导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比较合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内容的总结,从宏观处把握知识,设计过程应该熟练,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把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老师要做到每天有指导,学生要每周有验收,静下心来进行计算,借鉴相关实例,很多内容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推倒了重来,计算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决杜绝毕业设计期间长期外出实习,看似学到一些知识,实际上从提高计算能力的角度属于本末倒置。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设计方法,在开设这些课的同时,对应的随课作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以下的一种重现和反馈,课程作业应杜绝抄袭现象,对课程中应该随机设置习题课,纠正计算中的共性问题,对于该种共性问题在考试题目中应该有所体现,给学生计算的动力。

对于主干专业课,比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单层厂房、地基基础等都会相应的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它从微观处着眼学生的纸面验算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多,给个具体工程背景,参照现行规范规程进行设计和验算,解决学生上手具体问题比较困难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真题真做很重要。作为专业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做到一人一题,类似题目数字也要变化,防止学生抄袭,能手写的设计尽量手写,抄一遍也会增加学生的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课程设计答辩制度。

2.4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技能,此处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办公软件EXCEL中公式的编辑到利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算法,从CAD辅助制图到CAE辅助工程,从结构力学的力学求解器到MATLAB和PKPM软件的使用,甚至利用大型计算软件ANSYS计算与分析结构,学习期间都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由熟悉到精通的学习,对于工作中计算方面独当一面大有裨益。

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肋,学习中正常的计算机应用还可以,比如CAD画图,但是其他软件计算方面存在缺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和实际工程存在偏差,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果必修课的形式在时间上不允许,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当然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要求。最后的毕业设计推荐使用手算示范和整体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3.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基本方法练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希望对土木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2]赵玲.土木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定向班“;订单式”培养;毕业实习模式;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实践教学是加强理论知识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创新意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兴校之本,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厅字[2011]17号文件精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从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10届。定向班采取大学、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2016年首届定向班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目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模式,但是针对用人单位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完善定向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满意的定向学生。

二、研究目标

(一)需要达到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能创造灵活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更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积极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3.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

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完全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适应性也更强。

4.找到适合定向班联合培养的毕业实习模式

(1)实习技能培训方案;(2)实习管理制度;(3)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2)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基地,增加实践机会。(3)把定向班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大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

三、适合定向班的毕业实习培养模式

(一)实习技能培训方案

1.规范与丰富培养方案。

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之有效地培养方案。首先,在培养的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编程以及应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倡导应用式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订单式”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用人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踏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合理、更具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主要是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特色是否鲜明。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的课程设置要更加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应需求,培养目标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基于这种考虑,要求学生既要精通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必须掌握更多的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又要考虑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独立性、综合性与平衡性,同时还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以下四大模块的知识体系,即: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技术课程;三是职业规划课程;四是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课程;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共性,又必须贴近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3.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的评价等。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来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安排;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学校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与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培养一批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高素质”,不仅体现为学历高、职称高,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精于教学、勤于实践、乐于奉献,作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二)实习管理制度

(1)实习前,学生写好实习申请和思想汇报交给学院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各学期考试成绩情况,确定该生是否具有在定向单位实习的资格,安排符合要求的学生到岗实习,有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另行安排实习事宜。(2)学生回到就近定向单位实习,学校指派一名辅导员老师,用人单位根据到岗实习学生人数确定相应负责人员共同负责定向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宜。此外,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提前制定出实习与岗前培训一体化的“岗位型”实习模式,以此实现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无缝链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认识和了解到自己往后的工作性质。(3)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定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行为方式,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统一着装等,按照用人单位的准员工标准进行“岗位型”实习。(4)在实习期间,由辅导员老师和各用人单位负责人来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工作。辅导员老师定时向实习学生发送email邮件或者通过电话询问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定期走访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情况,以此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5)用人单位制订出定向班特有的学生守则和员工守则,让定向学生在到岗实习前学习了解。通过完善基本制度,督促学生时刻以准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为期四周的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为每一位实习生评分。将实习成绩排名公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对于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差,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教育,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实习考察工作结束后,要将本次实习的经验总结,为下次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文献检索,全面了解国内外对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定向班毕业实习管理制度方面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本研究。

(二)研讨法

围绕定向班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与用人单位座谈,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方案实施进行讨论,辩证的讨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实践法

运用此方法,边研究边进行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的试点、优化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中研究,使此课题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经验总结借鉴法

总结定向类班级联合培养实施方案的优势,并对相应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本次研究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特色

研究目标明确。根据计算机定向班培养方案,在宽厚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强化毕业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职前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系统的观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定向班毕业生实习培养方案,作为现有实践教学的补充。与用人单位需求联系,注重实际应用。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结合,重点突出项目成果对定向班实践环节建设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二)创新点

在传统学科基础上,结合学校各类实践教育和用人单位职业教育优势,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毕业生实习方案,探索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定向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学以致用,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职业适应性,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

(三)应用价值及推广

本项目依据计算机专业成熟的毕业实习环节的理论优势,开展具有定向班特色的毕业实习环节的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制定出了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方案,完善了定向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定向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用人单位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确保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用人单位人才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用人单位联合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将“订单式”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中进一步推广,做大做强,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的发展服务。本次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模式共同分为三个模块:实习技能培训方案、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效果考评制度,希望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改进和提高。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生.对国家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教学模式创新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

[2]郝孝华“.订单式”、“定向班”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才智,2013.

[3]张文杰.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

[4]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都荣胜.关于公务员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模块式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9-02

一、引言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广大的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中国的IT产业正处于一日千里的快速成长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用武之地,然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口就业的比例更小。仔细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企业想要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岗位应用能力、缺乏相应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正是这样的矛盾,学生在校不愿意学,毕业的时候成了“老大难”,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专项技能,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层次的细分,将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势必改变现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计算机相关工程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计算机相关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把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拓宽为计算机相关行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面向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计算机相关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岗位及关键能力分析

根据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现状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确定了适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②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③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④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软件安装⑤影视制作、课件开发设计、多媒体加工制作⑥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工作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和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这些基础性工作。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职业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中职所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由5项专项能力组成,其具体要求如下:

(1)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和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2)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技术逐步走进信息检索领域,并与信息检索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擅于信息检索也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表现。因此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能熟练运用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中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分享成功,时刻记住团队的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团结就是力量,协同工作,擅于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

(4)持续学习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止境,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IT行业,唯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并能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专业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具有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能力;熟练的进行平面广告制作及动漫设计;初步具备开发、设计多媒体软件、网页的能力;能独立组建局域网并有进行网络操作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局域网系统的组建;能够对常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检测与维护;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能够熟练使用Office、Photoshop、Flash、Corldraw等软件。

四、能力模块划分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模块化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专项能力划分成教学单元或模块。同时,在将能力模块划分为教学模块时,要考虑中职教育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处理好“通才”和“专才”之间的矛盾。“模块化”课程旨在“专能教育”,课程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通过“模块式”的形式,以“案例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每一个案例对应一类具体的专业技能。具体将本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5个专项能力模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以就业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分析。构建了五项专项能力,以及相应的五个专项教学能力模块。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它能力模块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江文 唐俊.论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计算机教育,2009(5)

[3]杜飞明 周承华.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化教材开发与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第12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注重学历、学位,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方向过渡。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本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及学位资格的依据,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具工程背景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除了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外,还要求学生实现一个软件或硬件系统。这种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I生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因此,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研究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实践的、主动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定目标。

2 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2.1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高校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为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将CDIO理念融合在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的全过程中。从教学执行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评估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基本原理,形成一个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实践为一体的本科学习团队的整体培养机制。我们将CDIO能力大纲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全面均衡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2.1.1 采用面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一学生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题目的设置既要反映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工程背景的特点。因此,选题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大学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或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提出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和题目,再由指导教师审核确定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启发、引导学生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学生通过调研、阅读文献等手段对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后,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和工作。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内引外联”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方式。首先,鼓励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多级别的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实战动手能力;其次,构建开放培养平台,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让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缩短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可以了解计算机相关项目的开发过程,学习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人际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与大型计算机系统开发依靠团队协同完成的开发模式是一致的。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发应用系统,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成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沟通、帮助以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之后,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制订出一套解决方案,供组内成员讨论。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思路、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共同讨论知识难点,在协作学习的氛围内探究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另外,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评价的依据。

从选题、构思到团队分组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尽量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合理化建议,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不再是保姆式的监督、纠正和修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所有问题。

2.1.2 以产品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

工程教育一定是以应用为目的、以产品/结果为目标、以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以“理论+经验”的“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教育。基于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主要分4个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1)构思(C)阶段。确定题目和开题,即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分组与调研方案后,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让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准备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设计任务书规定了设计题目、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开发工具、成果提交形式及完成日期等。

(2)设计(D)阶段。学生应在导师帮助下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机相关的开发不仅仅是编程,还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过程。需求分析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此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需要团队成员多次调试、讨论。设计阶段应完成对系统的体系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规范、开发工具及任务分配等的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实现(I)阶段。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 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

(4)运作(O)阶段。此阶段需要导师引导学生总结设计工作,撰写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及写作要素,同时要求导师对论文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并督促学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答辩流程采取分级审核制,也就是导师初审、预答辩小组会审、正式答辩小组终审的分级审核和学院备案的制度。导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平时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预答辩资格。学生通过预答辩熟悉答辩程序后,及时发现并修改设计及论文的不足,预答辩小组决定是否给予学生正式答辩的资格。答辩采用项目验收的形式,答辩人利用PPT介绍设计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情况,现场运行和查看源代码,并接受教师提问。最后学院对答辩结果进行抽样调查以核查成绩是否公平合理,并设计复评制度,必要时可以复审。

2.2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

重新设计的本科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该做法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避免传统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时间的冲突,以缓解毕业生的双重压力。学生在学校也有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编写代码、调试系统、撰写论文、准备答辩等。

(1)引导阶段。改变毕业设计起始时间,从大三上学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引导阶段。基于学生已学习了本科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执行流程、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等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设计的方向,在学期末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引导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调研、检索网络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2)选题阶段。大三的下学期进入选题阶段。选题过程可由学生先行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再由教师审核创新性、可行性,教师亦可以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提出课题方向,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技术支持和演示。选题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执行阶段。大四上学期是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方法、程序编写、界面的美化、程序调试等,实现毕业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阶段。大四下学期,学生开始整理文档、撰写论文、准备答辩,教师要督促学生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同时让学生整理完善计算机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文档。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文档编制和编写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2.3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

CDIO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标准11)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观点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为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评价不同的能力:

(1)评价的理念应强调学习过程,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建立是通过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获得的,评价以“过程”为基础开展,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的能力。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那样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文献检索、网络使用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同能力,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专业技能的积累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都是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可忽略的依据。

(2)评价的功能应关注工程实际,把握需求与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的设计题目多来自企业实际,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也要来自企业导师。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实践的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企业导师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品德表达了为什么干,兴趣表达了想干什么,特长表达了会干什么,能力表达了能干什么。因此,毕业设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评价的针对性、情景性与真实性。

(3)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应体现革新,突出主动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教育的关键,我们根据CDIO教学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从专业技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相应地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并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专业知识评价用来衡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核心工程技术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评价用来评估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分工、交流、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并据此对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以“分阶段任务式”的方式进行评价,摒弃传统观念造成的模式化操作过程。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而言,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及测试等完整的工程过程是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应从制度上要求对毕业设计各分阶段进行严格检查,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软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实现全程监控,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

(4)评价的过程应呈现多维度,要求客观、公开地反映评价结果。毕业设计评价过程有时会因为不同评审人员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同、毕业设计各类属性值与指标权重值的不同源 性而失去客观性。为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力求多人员、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评价工作,如毕业设计评价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综合制订。校内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学生设计阶段的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评阅教师主要侧重论文文本规范性的评价,答辩小组主要侧重答辩时学生的表现和系统演示的效果以及项目指标、功能、性能完成情况等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评估结果要体现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的结合。毕业设计评价要客观透明,评分机制要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另外,毕业设计评价最后要进行审核,以提高毕业设计结果的权威性。

3 结语

笔者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特点,分析和梳理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设计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开展毕业设计,并将改革模式应用于宁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未来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8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QQ712086967,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将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该模式更科学、合理,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延.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54-59.

[2]王娜,徐鲁雄.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2):37-41.

[3]张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