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业会计比较论文

行业会计比较论文

时间:2022-11-08 03: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业会计比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业会计比较论文

第1篇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会计工作人员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策,并且充分结合相关的会计方法,以便于形成具有不同的会计方法。面对不同的会计方法,企业要科学、合理地选用,从而充分确保会计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公路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比较落后的会计实务

自从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了会计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并且在我国的会计工作计划中引入国外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在1992年,我国将中外会计进行比较,并且比较中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促使我国会计实务的顺利发展。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始开设会计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且也翻译了国外的与会计相关的著作。在1993年,我国建立起会计平衡公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确立起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根本的会计报告体系。在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中,要引入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且充分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确保财务管理向着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这便使得我国的审计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大大加快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虽然我国的会计理论比较超前,但是我国的会计实务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国会计理论比较注重研究会计实务,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改制以及重组的相关情况、兼并、破产等情况。由于在研究会计理论对一些特点问题比较重视,并且对会计实务操作的问题不够重视,例如:会计工作不够规范、监督力度比较小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

2.2 有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会计实务法规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已经了30多项会计法规制度,并且这些法规制度不仅能够监管科学管理会计资料,而且能够使得会计工作人员的利益得到保护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得以实现,以便我国的会计工作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在会计工作中,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大大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改革,促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较快的发展。

现阶段,会计实务的法规比较落后,虽然一些纲领性的法规已经出台,但是一些配套的法规不能紧跟上法规的步伐,这就要加大会计具体操作的困难。从理论上来讲,会计法规应该与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要统一起来,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却不是这样的,在《会计法》中对会计法规的发展不够重视。由于我国的财务会计与所得税法存在不一致性,并且在会计法与审计法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致使会计实务工作无法得以顺利开展。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选择会计政策的备选方案的机会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实务工作的随意性。根据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并且在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下,要选择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方案。比如:在进行存货计价工作的时候,要从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月末移动加权平均法中选择一种计价方法;然而在提取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时候,要从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中选择一种折旧方法;在选取方案的时候都没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在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要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方案,并且在选择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统一性的原则。

2.3 不合理使得成本以及资本的管理

在公路整个项目中,由于涉及的资金较大,公路工程的生产周期较长,这就使得对成本和资金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公路工程中,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存货等材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料都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可以抑制公路工程的成本。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原材料等,这就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影响成本的因素除了成本的控制,还有工程款项是否能够及时收回,在公路工程行业中出现拖欠款项会使得企业所承担的利息增加。由于在公路工程行业中资金比较分散,这就使得公路工程行业对资金的管理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在公路工程企业中,会出现诸多无法收回的账,进而使得这些账目变成了坏账,导致公路工程行业中的资金外流。

3 解决公路施工企业会计失真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做好新旧衔接,从而能够顺利实现平稳过渡

对于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新制度的认识,并且要充分发挥新制度在提高会计信息以及推动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发展发面的作用。与此同时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层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能够使得新制度在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旧衔接的时候,①要全面清查公路施工企业的资产,并且要核算企业现有资产的原价以及其他方面;②按照新的制度建立新的账目,并且要原有账目的金额过渡到新账目中;③正确运用新会计科目,并且要按照新的会计制度来编制资产负债表,确保过渡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新的会计制度,并且要不断提高会计的电算化技术水平,从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在管理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成本的时候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并且要更新管理软件,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的信息得以共享。除此之外,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并且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从而能够使得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变得更加清楚。

3.3 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预算实施全面管理

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体系,而且要不断降低由于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除此之外,还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员工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使得预算管理得以完善。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公路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应当强化监督职能,以便于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新租赁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研究》毕业论文陈述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88。我所选毕业论文题目是《新租赁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研究》,下面我将针对我所写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论文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我之所以选择本课题是因为现在很多公司都有涉及到租赁相关业务,作为一名会计专业学生,以及未来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我想通过研究新租赁准则的主要变化与影响,从而探究新租赁准则下企业会计人员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填制,为将来工作中遇到租赁业务提前做好准备。

新CAS21租赁准则对原有租赁准则进行了较大改动,对于租赁的识别、分拆和合并,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售后租回交易,列报,衔接都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上述一系列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制定,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因此,不再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看似微小,可实际上会导致企业财务指标的巨大变化,使得财务风险增加,如果没有正确的去应对这些变化,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对外融资,因此,对新租赁准则中的主要变化和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要经济全球化,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标准走向统一,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所以在这种形势下系统全面的研究国际租赁准则与我国租赁准则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合理的借鉴国际准则的改进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讲,能够充分展现新租赁准则的进步,深入发现我国租赁准则与国际租赁准则的联系;从实践意义上讲,可以对新租赁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将要面临的问题提出妥善的建议和办法,从而使得我国的租赁行业更加的规范化,使相关企业的租赁业务有更好的会计处理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CAS21的颁布背景进行阐述,然后在此背景下将国际租赁准则与国内新租赁准则的主要变化内容联系起来,着重针对国内外租赁准则对会计处理的影响进行研究,找出新旧租赁准则带给企业的变化,再通过东方航空和海澜之家为例,以CAS21为实施条件研究新租赁准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最后总结新准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4部分,一是分别对CAS21和IFRS16的主要变化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针对国内外租赁准则下承租方的会计处理相比较原来租赁准则的变化和新会计处理的方法;三是通过选择受租赁业务影响较大的两个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两个企业2018年财务报表,假设新CAS21租赁准则实施的条件下,寻找企业部分财务信息的变化并预测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四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并从政府、企业、企业会计人员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上述就是我针对所写论文的基本阐述,请各位老师给予宝贵意见和指导。

第3篇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2.2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2.2.2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3.2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3.3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3.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5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4.3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4.4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4.5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5.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5.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5.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5.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5.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5.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45-176

[4]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5,3

[5]范宏浩。《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辽宁财税,2001年9期,-35-35页

[6]费伦苏。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年03期

[7]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09,07.

[8]李军。略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谨慎原则[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经论坛。

[10]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J].甘肃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年10期

[13]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毕业论文动员会。

2015年10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论文选题。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2015年11月2日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论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论文三稿。

第4篇

财会人员在评定职称或考核时,经常会有撰写论文的要求。应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是对财务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内容

目前我国处于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各项制度正处于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会计制度或准则在实务中经常存在执行障碍。

实务工作者特别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财会人员碰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与思考,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形成的文章会有新的观点,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型的文章。

二是对财务知识普及与理解方面的内容

在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财务问题,不同的财会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但因为财会制度和准则的内容比较深奥,很多内容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而财会人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理解会与制度或者准则相偏差。

通过分析不同财会人员的做法,可以找出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也有利于相关财务制度或者准则的执行。

另外,应用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总结,这都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文章,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宣传财务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如对基建会计制度的会计基础进行思考,就可以针对基建实务操作中对工程进度款确认入账时两种不同做法的原因,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是调查研究类的文章

财会人员每年都要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平时也要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报。这些都是财会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由财务会计转为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

为写好相关材料,财会人员经常需要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原因提出对策,以供决策参考。

财会人员把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进行完善提升,可以形成调查研究类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调查研究类文章的实用性较强,对改善单位管理有较大帮助,对其他单位也有借鉴作用。

第5篇

“卓越人才”是指以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卓越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卓越能力的人才。地方院校会计卓越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四纵四横”的实践教学模式、巩固“三位一体”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卓越人才;地方院校;会计实践教学

一、对会计卓越人才的理解

2010年,国家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自此以后,许多高校纷纷在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卓越人才实验班进行了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卓越人才”是指以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卓越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卓越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卓越人才应该是能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能较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提供经营决策服务的管理型人才。

二、会计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现阶段,地方院校基本都把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突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与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相适应的。会计卓越人才首先应该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也就是要求地方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具备独立的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院校培养的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动手能力,它要求将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思考与运用良好结合,需要学生知识面广泛,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在“厚基础”的情况下“硬技术”。

(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和检验,即尊重行业的发展规律,紧跟企业的需求,实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会计行业本身是个涵盖广泛、注重实践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一些普遍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比如,不少企业都提出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能力,能将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英语、计算机和相关法律知识,能进行会计核算与分析等。而在这些普遍性的要求中,有的企业则会提出更具体的个性化需求,比如白酒企业可能更关注学生对税法的熟悉程度,希望其能为企业合理避税;外贸企业则希望学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处理会计事项或国际贸易单据。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这个社会需求还要更多的考虑学校所处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需要,即培养的会计卓越人才应该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比如当地如果有发展的较好的产业集群,会计卓越人才就要对该产业的发展情况、行业特点有所了解等。

三、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一)以“产教融合”作为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突出培养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采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新型教育模式-产学研教育模式作为实现途径,坚持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具体分解和实施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时,可引入“外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比如建立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人员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直接指导会计专业建设工作,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

(二)构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四纵四横”实践教学模式为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可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岗位,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应该构建“四纵四横”的实践教学体系。“四纵”即实验与实训、见习与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四大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四横”即大学四年,实现专业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每年各有侧重,一、二年级侧重基础认知的训练,以形成对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和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以课程实验实训、认识见习、课程与学年论文等环节为主,三、四年级注重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实训、模拟综合实训、专业技能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为主。实践教学课时达总课时的25%。

(三)巩固“三位一体”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了“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和就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实训平台以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为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在校内要建设好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企业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国际商务综合实验室等供学生进行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使用,并外聘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担任指导教师等多种方式满足会计专业所有实验课程在校内教学的需要,多方位跨学科融合知识,提高会计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为保证学生实训、见习、实习有实效,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平台则应以建立长期的、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为指导方针,优先选择一些对人才的专业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研发项目、联合企业开展认证培训,不仅能确保会计专业学生有实习或就业的机会,也能使学校建立起校外实习信息采集制度,并帮助实习企业的管理工作良好发展,为地方性院校建立战略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提供参考。

(四)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在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训练科目、实践(实验)指导等方面,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改革和调整。加大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课程比重,适当延长实践课程课时,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创新性实验实习。同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利用地方院校构建的综合训练平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组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中,对论文选题、难度、工作量等做出明确规定,课题要求必须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任务,符合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使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生产一线和社会实际。

(五)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会计卓越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把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突破口,完善会计专业与社会需求相融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的“三平台”课程体系。在会计卓越班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申报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可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班”的集中实习管理和指导模式,即将合作企业的实习生产环节前移至学校教学实习环节,根据教学和企业需求,由会计专业学生统一组建实践教学班,校企共同研制企业培养方案,由青年教师带队下到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也可以积极探索“互联网+实习”的分散实习管理和指导模式,实现教学创新。

(六)开展课外培训和活动丰富实践教学活动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学习效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学科竞赛成绩来体现。地方院校可以组建带有明显会计专业性质的学生课外学习团体,如“会计论坛”、“会计兴趣协会”等,还可以多联系当地政府、企业举办会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等。这些课外培训和竞赛活动能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陆坤等.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9):124-126.

[2]李琳等.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3]安晶.卓越人才实验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7):64-652.

[4]杨志军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7):50-52.

第6篇

“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火在商业前沿,零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纷纷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抢占市场,争做新零售排头兵。而魔都上海,在新商业下又被誉为“新零售之都”,除了市场趋势的红利外,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

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硕士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硕士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硕士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硕士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硕士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硕士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數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第7篇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会计的毕业论文。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核算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可以理解为公司组织内部化职能。会计核算按照账务处理程序可以理解为自取得原始凭证开始,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填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会计核算可以认为是公司主体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譬如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主体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涵盖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方面,所以公司会计主体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市场契约达成的效率和效果。

一、会计信息披露及质量

会计随着企业组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弥补市场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逐步加强。现实市场环境中,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无法掌握和知悉公司的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会充分收集、挖掘、整理公司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认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潜在投资者、供应商等。公司的债权人最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通过对偿债信息的搜集,完成对债务人长、短期债务到期履约能力的评价,以便确定合适的借款利率及担保条款;潜在投资者一般密切关注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投资获得超额的资本利得和分红收益;大多数公司都要谨慎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商对自己的信赖程度会影响到货款还款期限、现金折扣等方面的优惠程度,而这些方面的优惠幅度也取决于供应商对购货公司财务综合实力的判断。公司利益相关者能否及时获得这些信息,直接取决于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和自愿程度,而公司会计主体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披露能够提高利益相关者决策判断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其决策风险。

二、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逻辑分析

从公司经营本质上说,公司的管理当局主要提供两类信息给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公司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机会以及关于这些机会的信息。信息经济学相关原理认为由于不完全信息会导致决策者行为和结果的预期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可能是遗漏、错误的表述或者仅仅是缺乏可行性所引起的。所以有时即使是公司管理层披露了公司真实情况,但是只要利益相关者持怀疑态度,仍然会产生不确定性。除了未来普遍的不确定性,更多的关于过去和现在的不确定性使得资本市场参与者不能有效地预测未来公司的现金流量。事实上看,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程度导致利益相关者在利用会计信息时缺乏信心,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构成了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风险。

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风险与报酬成正比例的基本规律。如果两个投资机会能够提供相同的未来预期现金流量,但是其中一个公司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那么该公司的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必然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来补偿这个不确定风险。从公司综合成本而言,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更高的回报会增加公司的资本成本,从经典的股票价格模型和债券估价模型可以得出债券和股票的市场价值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相应投资者期望回报率进行折现的现值,折现率的提高意味着期望的回报率越高,资本成本就越高,会使得公司的股价下降,从而公司的股东财富很难实现最大化。

三、会计信息供给的悖论式理性选择模型

公司会计信息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和知情权。从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需求环节来说,作为会计主体的供给方在现实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他们可能在提供信息的类别、时间上占据主动地位,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很难知悉,所以会计信息监管部门需要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减少会计信息供给寻租的空间,救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弱势地位,所以可以将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过程看成不同数量、不同主体的博弈过程,一个特定公司主体可视为单人博弈,行业中双公司披露主体则构成了双人博弈,监管机构与公司会计主体则构成双主体博弈。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会计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会计审计。

第8篇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将建立碳交易市场作为控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政策工具,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减排国家落实减排行动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从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碳交易的实践看,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激励制度,通过向参与者强制性地分配碳排放配额,并允许配额在碳交易市场上买卖交易,使得参与者能够以尽可能低的减排成本进行选择,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个国家宏观上的碳减排目标。

在国际上推行的各种碳交易体系中,欧盟的“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cap-and-crade)已被发达经济体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它对于促进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碳减排是富有成效的。应该注意的是,欧盟的“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基于工业化已经完成、结构变动趋于平缓、碳排放峰值已经跃过的发展状况,因此,如何理解和借鉴欧盟的经验,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与欧盟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但人均碳排放水平低,碳排放的结构变化仍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提出了基于碳强度的相对减排目标,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实现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碳交易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和讨论的问题。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将广东、湖北两省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五市,列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深圳积极推进碳交易的试点工作,同时,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学者、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专家,成立了不同的研究小组,就碳交易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成果集中在“本期论题”发表。

《开放导报》开设“本期论题”专栏以来,第一次将“本期论题”的论文覆盖到本期全部内容,这是一次积极的探索。能够实现这个尝试,主要得益于深圳碳交易研究课题组提供的丰富的研究成果。鉴于论题文章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为便于阅读,我们将“本期论题”划分为三个栏目,即“碳交易市场理论探索”、“碳交易市场国际经验”和“深圳碳交易市场实践”。

在“碳交易市场理论探索”中,《建设可规则性调控总量和结构性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探索与深圳实践》一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规则性配额调整和结构减排的概念(Kegulable Cap,Structure and Trade),认为这是适应中国现阶段国情的碳排放交易模式。《基于有限理性重复博弈理论的碳配额分配机制研究》,则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碳配额分配机制的设计问题。《碳排放权会计问题初探》,提出了企业应该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新问题。

如何借鉴欧盟的经验,是“本期轮题”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文章主要来自深圳碳交易考察团提供的第一手考察报告,《学习借鉴EU-ETS经验与建设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欧洲三国访谈录》,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这一成果。为了便于阅读,报告以访谈的方式发表。考察团成员还整理了有关欧盟碳交易注册登记簿、德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架构以及欧洲能源交易所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为资料也一并发表。此外,“本期论题”论文涉及深圳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圳碳排放特征、火电行业和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以及碳交易的立法、交易平台建设、“三可”机制等内容,这些论文既体现了深圳的实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本期轮值主编:唐杰 郭万达

第9篇

关键词:律师业;会计核算;收入;费用;成本费用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61-02

我国1970年恢复律师制度,并于1996年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经过近50年的恢复和发展,律师业在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律师事务所规模不大、竞争力差,但也有一部分正在成长为大型事务所。在它们的成长中,会计核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随着国外大型律师事务所纷纷涌入中国,改善我国律师业的会计环境很迫切。良好的会计环境将使律师行业的发展更具竞争力。

律师业的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针对性不强、合理划分收入和费用困难等方面,这些问题也进一步造成了税收征管的困难。

一、律师业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

律师业恢复的初期,我国律师业没有专门针对律师行业的会计制度,多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当时许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基础的核算体系,因此早期的律师事务所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费用。

1993年我国划分并建立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明确了服务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中介机构的律师业虽然属于服务业,但它的收入、费用确认比较困难,因此使用服务业会计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000年,我国实行除个别行业外的统一会计制度,但中介机构会计制度仍未实现统一,因此,律师业的会计核算仍然比较混乱,表现如下:

1.会计制度无法统一,有的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有的执行商业会计制度,有的按照司法部的讨论稿执行。

2.会计制度执行方面,由于部分律师事务所规模较小,核算较简单,会计人员多为兼职,有些甚至未经过系统财务会计培训,因此,许多律师事务所达不到会计法律规定的基本要求,没有能力准确反映收入、费用,导致律师业的收入分配和纳税基础不明确。

3.律师事务所会计账户设置过于简单、随意。200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通知》(国发办(1999)92号)和《司法部关于下发的通知》(司法通〈2000〉100号)的规定,我国的多数律师事务所进行了组织形式改革,脱钩后的律师事务改制为合伙事务所或合作事务所。由于会计水平的限制和运作模式不同,多数律师事务所仍沿用旧会计核算方法。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财政部 2001年11月29日颁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1]61号),2002年正式实施,律师事务所参照执行此核算办法。

虽然(财会[2001]61号)是历年来最有针对性地法律,比如增加了“职业风险基金”、“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职业责任保险费”明细科目、“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业务协作费”明细科目、“盈余公积”科目下设置“共同基金”明细科目,但由于律师事务所的特殊性未考虑很多,还是不能彻底解决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些地区出台了地方法规来解决一些问题,1995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律师业财务会计制度》、1999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律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2003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律师事务所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试行)》。为此司法部于2006年4月11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司发[2006]5号),要求健全落实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律师流动管理办法、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等规章。但该行业需要一部针对性的会计核算办法。

二、律师业的收入费用确认和划分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确认和划分中的主要问题

只有合理划分收入及其所在期间,律师业的应税所得才能得到合理确认。律师事务收入包括服务收入,无形资产转移收入和租赁的收入等,来自于法律服务收入是最主要的。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除风险的事中或事后交费、法律援助的无偿等情况外,一般是收费在先,即收取法律服务费后法律服务才正式开始。

1.如何合理确定法律服务的总收入。实际工作中,多数案件要跨月、跨年度结案,这就产生了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与之相比,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主动的确定服务期限。因此,在权责发生制下,划分聘用律师各期的收入和事务所与合伙人跨年收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直接影响到当期净收益的确认,影响合伙律师所得税和事务所营业税的征收管理。

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可能导致额外工作时间,也可能增加总的法律服务收入,如果按照完成进度估算当期收入,将造成会计利润的虚高或虚减。实务中,现金通常在服务开始时收取,然后按提供劳务完工百分比结转收入,但法律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总额可能增加的不确定性使收入的确认和划分存在一定难度。律师所如果简单地实施通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无法合理划个会计期的营业收入。

2.如何合理划分律师间的合作收入。律师行业普遍存在着律师间合作办案和共同取得收入的行为。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律师间、律师与律师事务所间、律师事务所间的大量共同业务收入是会计收入确认的另一个难点。

3.如何合理划分律师收入和客户资产。事务所与客户间存在代收代支款项,税务机关有时并不认同该业务,要求对该笔业务纳税,迫使律师在承接业务时不得不放弃部分业务,或让当事人自已处理这些中间业务。律师在执业中也常常会持有委托人资金或者财产,称为信托业务,会计人员也需要划分信托业务和律师业务收入。

(二)成本费用的确认和划分的主要问题

律师事务所的成本是指律师事务所及其工作人员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所支出的,与办理当事人相关法律事务有直接关系的工资性支出,办公费等。律师事务所的费用是指为了维护律师事务所的正常运作的管理、宣传、水电等支出。

1.律师事务所某些费用数额巨大且难以确认。律师办案费用因服务事项等而不同;可能导致高额差旅费用、通讯费用等支出。会计人员在确定支出是否确实用于事务所业务开支时比较困难,这直接导致了律师事务所费用确认时的困难。

2.某些项目的用途具有不确定性。实务中,当事人在委托开始时预支款项给律师事务所时,很难确定哪一部分是办案费、哪一部分是律师服务费。其实际的成本开支及律师的服务费用需要等到案件结束后才能确定。而根据《关于律师事务所办案费收入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5]479号)的规定:律师事务所在办案过程中向委托人收取的一切费用,包括办案费等,无论其收费的名称如何,也不论财务会计如何核算,均应并入营业额中计算应纳税额。而司法部2006年4月13日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律师事务所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代委托人支付的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公证费和查档费,不属于律师服务费,由委托人另行支付。这也增加了合理划分费用的难度。

3.对中间业务的代收款、代保管资金管理的管理。在律师事务所业务中存在代为收取、支付保证金、鉴定费、评估费等中间业务,法律尚未明确相应办法,没有设立相应的委托人账户对该部分资金进行专门管理,该部分款项与事务所的收入、费用等容易混淆。

4.在成本、费用具体的扣除标准上,国税发[2000]149号通知中专门就办案费用的扣除作了规定。律师事务所提成律师在办案过程中产生的办案费用在律师事务所报销的,在计算其收入时不得再扣除其收入30%以内的办理案件支出费用;律师的办案费用不在律师事务所报销的,其办案费用的扣除标准在律师当月分成收入的30%比例内确定。当然,也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强化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查账征收的通知》(国税发[2002]123)号规定:对作为律师事务所雇员的律师,其办案费用或其他个人费用在律师事务所报销的,在计算其收入时不得再扣除国税发[2000]149号第5条第2款规定的其收入30%以内的办理案件支出费用。一旦选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就不能随意变更,而实际上费用的变化是不确定的,这就不能适应律服务类型的多样性。

三、对策

(一)合理设定律师费用的费用扣除率

使用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不甚合理,容易造成实际的扣除数额部合理。对于调查过程中费用较大,而且收费通常较低的刑事、行政诉讼案件费用可制定较高的扣除率。而民事诉讼案件、非诉讼类案件可制定较低的扣除率。而对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费用,尤其是教育培训费和业务招待费用灵活地确定适当的扣除率。由于其他行业都没有成本费用扣除的限制,对律师行业是否也能按实际情况扣除。

(二)尽快建立律师业的会计制度

建立律师业会计制度体现了法律对律师服务的特殊性的重视及对律师行业发展的支持,从而促进行业内各类型律师事务所的均衡发展,提升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上海市律师协会财税法律研究委员会.财税律师业务[M].法律出版社,2008.

[3]吴成云.论我国律师事务所税收征管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任旭梅.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纳税及筹划[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2).

[5]齐金勃.律师事务所税务筹划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第10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发展;作业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85-02

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的是完全成本法。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2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1952年其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作为研究成本会计的杰出理论家,他坚持: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三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解释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表示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主要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会计若要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是应该根据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案例、论文和著作才引起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库伯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全方位的分析。库伯还和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走向应用。

20世纪末,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开始对ABC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许多会计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探讨作业成本法的论文和专著,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和术语,ABC的理论亦日趋完善,并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更促使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早的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是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第六期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随着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生产制造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地批判,而作业成本法则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

3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运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20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作业成本的推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记账;税务;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15-02

随着中国记账业的不断发展,记账业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阔,税务逐渐成为代RIP-,账的一项重要内容,税务事业日渐兴旺,在记账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税务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活动,不仅有利于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而且对国家税收政策的顺利贯彻落实具有积极作用。现在中国税务已处在生存与发展、竞争与整合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管理体制上仍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执业秩序还比较混乱,严重制约了税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本人就目前记账下中国税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

1 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税务定位不清。纳税人是税务的委托者和需求者,纳税人是否选择税务直接影响到税务事业的发展。纳税人的税务需求,除取决于税收法制状况外,还取决于其纳税意识的强弱和对税务的认识程度。中国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偷、逃、骗、抗税较多,他们认为,税收筹划的目的不是为企业节约开支,而是帮助纳税人偷、逃税款。这也严重制约了税务业务的发展。

2 税务独立性较弱,执业不规范。在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虽已与税务机关基本脱钩,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靠关系、靠税务机关的权力获得固定的客户。平时并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是想办法巩固和税务机关的依附关系,以此来维护自己在业务上的垄断地位,难于确保其依法和独立,独立性较弱。纳税人也将税务机构视为税务机关的特殊部门,出现问题时往往将交费作为解决办法,税务人则唯利是图,容易受纳税人左右,失去其独立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税务业务的正常开展,加剧了税务市场秩序的混乱,不仅没有降低税收成本,而且还滋长了腐败行为,增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成为中国税务事业发展的障碍。

3 行业竞争不正当,存在违规违法现象。在中国税务市场良好的法治大环境形成之前,税务的需求不可能大规模的释放出来,对已有的有限的税务业务就成了众多税务机构抢夺的羔羊。许多税务事务所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无限市场的开发上,不是“同等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价格”,而是热心于不正当竞争,竞争的手段层出不穷,一些机构采取低价收费、高额回扣、互挖墙脚、互相诋毁等商业恶性竞争的惯用伎俩。激烈的行业竞争,严重扰乱了税务的市场秩序,业务操作的不规范或不够规范使得乱象丛生。由于机构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工作难免不受其左右,在此前提下所编制和出具的会计报表、纳税资料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保证,忽视了业务质量、责任风险和社会信誉,出现了违规违法,严重损害了税务行业的发展。

4 执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税务在低水平上运转。税务是一项智能型的中介服务行业,不论是流程型业务还是创新型业务都需要税务员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但在现实的记账环境下,从事税务的执业人员往往是“半路出家”,他们所能承担和胜任的仅仅是日常的出纳、会计工作,并不是真正具有较强的会计审计能力、通晓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经济领域知识、具有较强办税经验的优秀税务人员。所以,他们只是从事纳税申报、发票领购、小型业户的建账和记账等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至于如涉税风险诊断、税收筹划高层次的新型税务业务开展很少。这使得中国大部分税务业务主要是包含附加值较低的流程型业务,而包含附加值较高的创新型业务所占份额较低。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也很难分辨前来办理涉税事宜的人员是企业内部人员还是人员,很多没有资格的公司和人员利用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从事非法的税务业务,也使得税务也水平低下。

二、对策分析

1 提高纳税人税务意识。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单个纳税人的税务知识的宣传,让他们认知到税务的实质,认知到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给企业节约开支,而不是偷、逃税款。要充分运用媒体包括电视、杂志、网络、巴士传媒的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税务发展的舆论环境,适时举行一些税务知识竞赛、免费咨询活动等,改变纳税人对税务的传统认知和狭隘看法。让纳税人更清楚知道税务的实质、过程、业务范畴和内容、责任分担状况、人的权利义务、收费状况和作用,从而在思想上提高纳税人对税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纳税人的税务意愿。同时,加大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包括物质处罚和精神处罚,从而在反面促使纳税人寻求税务方式。

2 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税务的独立性。税务机构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既不隶属税务机关,也不受控于纳税人,而是独立于征纳双方之外的第三者,依据有关法规,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我们要确保税务机构的独立地位,确保其不受税务行政机关及纳税者的左右,我们在法律支持方面迫切需要制定适合中国实情的更具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制定专门的税务相关法律,确保税务的合法地位、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范围、权利义务、责任职责、惩罚规定、资格认证、收费标准、质量监控等,让现行税务行为有法可依,同时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在国家法律的引导下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用完善、科学的法律来规范和调节税务,彻底消灭现在存在的行政税务、关系税务、强行指定等,使该行业做到公正化、公平化和透明化,早日实现税务的制度化、规范化。

3 提升税务中介机构素质。提升税务机构中介素质,主要是提高执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在记账下,普通会计人员只能担任一般工作,还应聘请部分有税务执业资格的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税务顾问等高级人才,为扩大税务业务范围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执业人员的ltPo~lk操守,制定税务人的职业道德标准,税务机构实行质量风险控制,严格监督控制每个业务操作规程。要求每个税务人谨遵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操守,对客户资料保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不得私下收受好处,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以谨慎的态度,充分了解委托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委托事项,审慎签订协议;全面取得各项基本资料,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阶段目标,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4 扩大业务范围,提升创新型业务份额。在中国目前税务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鼓励税务机构积极扩展税务业务范围。在记账下,我们的税务业务也不应只局限于低水平、低层次的流程型业务上,应加大创新型业务的份额。首先,主动出击扩大业务范围,努力走向市场去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涉税业务;其次,优化服务目标,利用自身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为其提供税务咨询、进行税收筹划、税务评估全方位服务;再次,从专业化向税务、会计、经济管理三位一体式综合服务发展,不仅要为纳税人做好一般业务,而且要积极开展税务评估、公证等涉税鉴证服务。

参考文献:

[I]孙中平,完善中国税务制度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2]张子芳,对发展中国税务制度的思考――税务管理角色定往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届MPA学位论文。

[3]王俏俏,税务成熟度评估模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4]侯绪庆,市场经济体制下税务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届MPA硕士学位论文。

[5]卢敏凯,建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务制度[D],厦门:厦门大学2005届MPA4硕士学位论文。

[6]尚慧,日本税务经验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

[7]周宁,浅论税务制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8]王媛媛,姚林,关于完善中国税务制度的思考叨,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9]管强,税务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5)。

[10]董树奎,统一认识扎实工作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注册税务师,2005,(3)。

第12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会计学科; 发展路径

一、前言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特定院校群体。具体而言,就是国务院各部委直属院校之外由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主管、地方财政划拨办学经费的非重点高校。地方院校的共同特征是地方管理为主、非重点、历史短或新升格。就广西来说,除个别高校外,大部分本科院校均属此类。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人才需求虽然有起伏,但总体上还算旺盛,在高考报考中更是热门专业。对于具体办学单位而言,会计学具有门槛低、准入易,学科专业资源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办学成本低,大部分地方院校均涉足会计学科,开设了本科专业或硕士点。就广西而言,14所公立本科院校仅有1所没有会计专业,会计学科或会计专业的覆盖率达到93%(表1)。但会计学是1门相对成熟的学科,无论从办学历史、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等各个方面,国内均有一批老牌院校占据了学科制高点,地方院校特别是后进入院校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这一背景下,地方院校的会计学科如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前提和现有学科格局下有所突破,显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院校会计学科的困惑

很多地方院校由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原因,其在学科基础、办学理念、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仍存在着与办学要求不相适应的困惑与尴尬。

(一)办学理念模糊,学科战略失当

多数地方院校把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如何界定“应用型”特征却有不同理解。一些院校要么仍是以研究型大学为最终目的,“应用型”模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暂时的妥协;要么继续执行原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缺乏新的办学理念。由于受制于相对薄弱的学科基础、相对陈旧的办学观念,不少地方院校缺乏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要么贪大求全,追求专业设置的数量、追求招生人数;要么好高骛远,不顾自身特点,强调与重点院校的正面竞争,忽视地方院校面向地方、面向应用、面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许多地方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缺乏对地方性的考量,忽视为地方社会服务。办学定位的偏差,带来了学科定位的失当,这样就势必使专业方向的设置偏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片面追求办学层次而脱离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研究一方面难以产生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没能解决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先天条件不足,学科资源短缺

一是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对于很多学校而言,会计学科虽然可能是最早的学科之一,但通常受累于沉重的教学负担,学科建设缺乏积累,其所依赖的各项学科条件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以广西会计办学规模最大的某校为例,不到一百人的会计系专任教师队伍需承担总共近六千本专科学生的教学任务,系部、教研室和教师本人疲于应付繁重的课时任务,中心任务难以落实到学科建设上来,团队建设、学术研究和教研教改难以扎实推进。此外,一些新近升本的地方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办学理念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换,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学科建设问题,再加上受办学经费、扩大招生、内部管理、教师待遇等因素的限制,学科建设整体上表现出先天不足。

二是资源短缺。众所周知,我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一般地方院校的资源和实力均存在较大差距,会计学科更是如此。首先,从师资队伍看,无论数量还是结构,离高水平的学科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有调查显示地方院校普遍存在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的现象,教授只占到总教师人数的19%,而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更低,只占到教师总人数的10%。根据调查,广西的这一比例更低,“双高”教师少,学术带头人缺乏,难以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和教学团队,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其次,广西等西部省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科发展条件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既缺又陋,教师工作条件、学生学习条件有待改善。

(三)制度激励缺失,发展动力不足

广西多数地方院校仍处于高考扩招背景下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学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因应配置,从而导致学科发展的系统思维和配套制度建设不足,或者没有体现学科发展的长远需要。这一状况必然导致教师自我学习、职业成长的动力不足,学科团队名存实亡。此外,由于比上(重点大学)不足比下(高职高专)不甘、资源上半饱半饥,课题申报困难、经费来源枯竭、成果难上档次,人才培养也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队伍中存在中年教师感到力不从心,青年教师前途彷徨,无心学术甚至无心教学,热衷行政、热衷第二职业。表2是广西某校会计系面向教师进行的一次学科建设困惑与建议调研活动的结果,表明在资源、动力、行为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均缺乏明显动力和活动强度。

(四)成果积累缓慢,学科地位较低

学科成果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但公开发表的论文质量与数量,可以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学科发展的水平。因此,笔者通过对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分别获得全国范围和广西范围的会计学论文数据。检索方法是通过对文献题名、关键字和摘要三个部分中按照会计特征主题词“会计”、“财务”、“成本”和“审计”,抽取近十年出自广西的相关论文,经过鉴别、修正,获得有效论文435篇(表3)。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国,在同时期按相同检索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九十多万篇,数量相差悬殊。从表中显示的文献来源刊物,可以反映出论文的质量亦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广西会计学科的成果积累还相当薄弱,学科建设成果层次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三、地方院校会计学科的发展路径

(一)坚持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会计学科首先必须为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服务,并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广西近三年GDP增速分别为13.8%、13.9%、14.2%,近年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经济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伴随这一趋势,区内的投资、金融、资本市场将日趋繁荣,这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也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广西全区会计人员近30万人,其中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层次的仅987人,占0.1%,本科层次

13 211人,占4.42%,尚有53%的会计人员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总体上说,全区会计队伍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与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大形势极不相称,会计人才培养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在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要明确不同培养层次的不同目标,强调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异质性。对于本科生的会计教育强调会计知识的一般性,培养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实践的基本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专业的本科生还应掌握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才能在会计实践中有所依托,个人发展才有后劲。对于硕士研究生则应实行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作为地方院校会计学科,还要特别重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建设。美国有100多种专业硕士学位,55种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我国只有30多种专业硕士学位,5种专业博士学位。而社会对硕士的需求,80%是专业硕士学位。可以预料,将来我国可能重点发展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广西各院校目前仅有四家MBA培养单位,尚没有一家会计硕士(MPAcc)和审计硕士授权培养单位。各院校应积极准备,充分运用国家支持西部人才建设特殊需求的政策,早做谋划,在专业学位教育上取得丰收。

(二)坚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

根据优势产生的来源,地方院校办学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区域特质、行业特质或其他特质。地区优势是由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特质等本地区社会经济特质所带来的特殊知识体系和特殊需求。地区优势是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稀缺资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方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的联系有着十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院校拥有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优越地理优势。一些地方院校还拥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很多地方院校由专业院校合并升格设立,这些院校原来都依托一定的行业主管部门办学,有着很深的行业联系。在学科知识与成果积累、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有着深厚基础。这些特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支撑着学校的美誉度。

此外,地方院校一般分布在中西部,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当仁不让的参与者。如广西具有西南沿海、沿边、与东盟国家接壤的天然优势,是实施东盟战略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双边投资、贸易不断增长,需要更多区域性国际会计人才为相关投资经贸活动提供会计中介服务。据推算,五至十年内,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东盟常驻机构将新增50余家,人员近千人。而在培养走进东盟会计人才方面,广西具有天然优势和广泛前景。在会计服务和教育领域中,广西已经是最主要的中方合作省区。中国注协2010年10月在南宁设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为促进会计走进东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与标准的开发,及相应的人员培训。对于广西高校会计学科而言,面向东盟的国际会计成为自身极具竞争力的一个独特领域。

(三)立足学科现实,突出应用特色

地方院校的会计学科建设在强调必要的学术性、基础性的同时,要强调特色性、应用性,注重面向市场的实际应用需要和未来实际发展的需求,注重应用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突出应用性,一方面要将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成立以面向市场的实验中心,发现有市场潜力的原创成果,积极致力于转化为现实服务与商品,实现应用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另一方面还必须与企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构建以教学带动科研上水平、出成果,以科研推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还要着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将深厚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而其培养的人才兼具宽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以广西某财经院校为例,由于合并升格历史较短,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氛围和有力的学术团队,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当务之急是实现会计学科快速追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环境,探索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区市两级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实施和企业具体经济管理献计献策。在“东盟会计”、“成本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大投入,打造特色,在国内占一席之地。

(四)深化队伍建设,夯实资源实力

人力资源建设是学科的核心资源,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要打造一支水平高又工作扎实的学术队伍,必须按照尊师重教、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激励成才的思路,多方设法提供条件和保障,在政治上关怀,在业务上提高,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给予宽松环境,让学科内各层次人才都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激发并长期保持他们的事业心和对前途的期盼,做到在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让他们定下心来搞工作,使师资队伍适应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人才资源的来源无外乎两个渠道:引进和自我培养与选拔。作为一般地方院校,在学术队伍创建中,引进高、精人才无疑是重要举措。但在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中,地方高校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引进太多高尖人才成本高、难度大。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引进人才的机制,多引进有培养潜力的、有着“黑马”潜质的年轻学者。除了作为核心资源的人才之外,地方院校还应加强其他各种学科资源要素的建设,如研究平台、研究工具、文献资料、各种通用或专业的数据库,整合校内设备图书以及实验室资源,实现研究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才能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地区经济建设的智囊与会计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李锡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建设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7(9):95-96.

[2] 蔡娟.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4):129-130.

[3] 韩廷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38-39.

[4] 吴东霖.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研究[J].技术创新管理,2007(2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