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

时间:2022-12-13 04:2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乳品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乳品安全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奶业如今似乎到了瓶颈期,三聚氰胺事件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乳品业今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2008,6:17-19.

[3]魏琢.看蒙牛品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J].2008,1.

第2篇

关键词:奶源建设 万头牧场 规模效益 生产函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期间,在国企代表见面会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蒙牛开始自建奶场、提高奶源收购标准、加强产品研发、改进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这个过程可以保证蒙牛不再出现以前发生的事情。并表示对蒙牛集团未来的信心,是和整个中国乳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希望能够以新的经营理念、质量检测水平和严格的要求来提升产品质量,获得消费者对蒙牛的信心支持。

表1 2008年各主要乳品企业盈利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报数据。

据资料显示,蒙牛今年将完成自建牧场12座,奶牛存栏11万头,并斥资30多亿建设规模化牧场,到2015年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截至目前,现代牧业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有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伊利也计划增资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在呼和浩特建设1.5万头规模的牧场。上海光明也已建设了自己的海丰万头牧场。河北三元宣称在3-5年时间建成2万头奶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经历三鹿事件教训之后的新西兰恒天然表示要在中国兴建万头规模牧场。

表2 2001-2009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及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10。

二、研究意义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之下,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乳制品也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品之后的人们生活必需用品。乳品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推动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饲料种植业、种业、包装印刷行业以及运输业在乳品行业繁荣的同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见,乳品行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带动农民生产致富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为乳品行业的稳定发展敲响了警钟,这次行业性的危机表面上看,是供需矛盾导致的一次产业危机,实质上则是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的暴露: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规模养殖建设给予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对于分散的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面临的生产安全问题更加可控,也可较好地在奶源上控制牛奶安全。悄然之间,“万头牧场”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每一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奶牛养殖搞规模化发展本身没问题,但过度的规模化却不可取,其在经济效益上也未必是最佳。万头牧场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难做到有效控制。万头奶牛的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饲养环境条件恶劣,所产原奶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管理经验不成熟,万头牧场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由于空间的有限,动物几乎没有活动范围,降低了动物的福利水平。因此,建设万头牧场,不能赶时髦,更不能过于盲目,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奶牛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对于中国乳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就奶牛牧场规模分析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并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本研究针对牧场建设规模的选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牧场的效益,进而采用数学规范法,计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研究结果为大规模牧场的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与帮助,使乳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都做过很多研究,涉及奶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但对奶牛牧场规模问题方面的研究则很少。以往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营的研究

规模经营是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报酬(Return to Scale,也被称为规模收益)等概念相伴生的一个概念,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一般指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以一定数量的规模化结合进行的经营。规模经营作为经济问题的提出早在18世纪末叶就开始了,但作为以独立经营实体为单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规模经营研究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研究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各种条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规模经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等。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是从建国以后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具备扩大农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为防止农业的萎缩,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同时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农业规模经济的方法有边际分析法、统计回归法、线性规划法、比较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系统优化法等(钱贵霞,2005)。关于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对粮食等作物的生产上,而很少关注养殖业规模经营的。

(二)奶牛规模养殖的研究

对于奶牛养殖规模的研究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才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的,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这以前,只有张芳等(1993)通过对华北地区集体奶牛场和个体奶牛户的效益规模和经济规模的研究, 提出了适度经营规模: 集体奶牛场45-75 头;个体奶牛户15-40 头。在此规模下能兼顾总收入和每头奶牛盈利, 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朱娟等(2009)指出农户散养作为我国主要的奶牛养殖模式,农户受益较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并根据对奶牛养殖主要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散户的问卷调研,对散户的成本收益情况作了定量分析,认为散户的经济效益与养殖规模、养殖组织模式、养殖技术和奶牛品种等因素有关。在6~10头的奶牛养殖规模下,奶牛生产性能最高,奶农净收入最大。雷有玲(2009)对奶牛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她认为要提高奶牛规模养殖, 必须要依靠科技, 重视疫病防治, 遵循养殖规律, 才能更好地发展奶牛业。王莉等(2011)指出,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奶牛规模养殖发展速度加快。但目前奶业也面临效益不好、防疫难度大、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难题。作者结合宏观数据资料和对奶牛主产区河北省的实地调研,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奶牛规模养殖的发展应循序渐进,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经营特点、饲料供给潜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环境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模。陈念红(2010)等运用VRS 的一阶段DEA 模型方法,测算了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规模效率来看,中规模的规模效率最高,散养的规模效率最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奶农养畜规模很小(2-10 头),为此,他们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奶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尤其是鼓励养畜能手放弃种粮食而专门养奶牛(羊),并给予适当的补助或政策优惠。任文军(2008)认为规模饲养奶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提倡集约化奶牛饲养, 但决不能搞形象工程, 盲目投资。要知道奶牛养殖投入大, 风险也大, 而且相应的配套条件也必须要跟上, 尽管国家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发展养奶牛, 可要与国外发达国家齐步同轨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发展千头万头的大型牧场要慎之又慎。

上述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的,只有朱娟等人的研究中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对牧场最优规模问题的研究,除了研究粮食等作物的经营规模外,还没有对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的研究成果。因此为填补这一不足,本论文针对奶牛牧场的规模效益和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进而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得出当前奶牛牧场的最优养殖规模,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合理规模的牧场、完善奶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分析不同规模的奶牛牧场对其经营与收益的影响部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确定奶牛牧场最优养殖规模部分,运用了数学规范法构建了最优经营决策模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本项目主要是研究规模问题,因此根据调研数据,把牧场按照奶牛头数进行了分组。为了分析不同养殖规模的效益对上述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表示养殖规模的虚变量,来说明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奶牛养殖规模对收入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形式为:Ln(Income)=c+αLn(labor)+β1n(cow)+γ1n(fee)+b1D1+b2D2+b3D3+b4D4

其中:Income为牧场养殖的收入;Labor为劳动力,以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工日数来计算;Fee为物质费用,包括精饲料、粗饲料、配种、防疫医治、人工费用以及油电费用;Cow为奶牛头数;D为不同规模组的虚变量,数量要比规模组数少1个。α、β、γ分别为劳动力、奶牛头数、物质费用的弹性系数;b1, b2, b3, b4 分别是虚拟变量的弹性系数。每组的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规模报酬系数RTS。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递增,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增加的比例等于产出增加的比例;当RTS

(二)最优经营决策模型

将生产函数代入效用函数,牧场场主的最优规划可简化为:

MAX U= PA·ALαKβHγ- WAL- PKK- tH + p1WI(T-L) + p2PR(R-H)

M/ L=αPAQ/L-WA-p1WI = 0

M/ K=βPAQ/K- PK = 0

M/ H=γPAQ/H-t-p2PR = 0

H*即为牧场主的最优养殖规模。

五、项目的针对性与价值性

在新世纪里,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奶产品的安全问题,同时也关注产区的生态环境、奶牛饲养方式及动物福利状况等。这是全球化的大趋势,代表着人类食品消费的未来。而三聚氰胺、性早熟、蒙牛毒奶等事件几乎把所有乳企推至风口浪尖,国内奶源屡屡遭受质量质疑。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原奶主要有三种来源,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占比约为20%,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较小,仅为10%-15%,而散户养殖却占到70%以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原奶质量低的根本症结所在。为了解决危机,很多专家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但是大规模牧场养殖模式的快速扩张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针对最优规模的选定以及促进牧场健康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论文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经营规模对收益的影响。进而利用数学规范法建立奶牛牧场规模经营决策模型,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奶牛牧场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曹志军、杨敦启、周鑫宇、刘玉满. 当前我国

奶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09.(3).

[2]钱贵霞、郭建军.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趋

势展望[J]农业展望,2008.(4).

[3]钱贵霞、郭晓川、郭建军、邬建国.奶业危机产生的根

源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4]魏玉栋. 特殊时期见证决策的力量——农业部清理

整顿奶站扶持奶业行动纪实[J]农林工作通讯,2008.

(20).

第3篇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29-02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对食品安全乱象进行跟踪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又引起广泛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7日报道,实施四年的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修改,治乱用重典,加大食品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成为此次修法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国日本长期拥有“食品安全的神话”,鉴于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法制的传承性,日本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纵观各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都是在规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的组成和职责、进行风险分析的情形、风险分析的具体程序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视野下,比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并在参考了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作为风险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它以科学为基础,每一环节都是依据科学研究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臆断,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由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很多国家都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提高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则由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从而使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诞生的,很多国家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这就要求它不仅要从客观上保障食品的安全,还要从心理上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非常强调分析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2011年10月13日,筹备三年之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对其重视不够,相关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根据现行法律,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举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机构性质和职责相似,人员结构基本一致,但却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进行。

2.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合一受到质疑。我国现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大多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响的嫌疑,加之风险交流工作滞后,使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模式,由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承担。但是现实中各部门沟通协调性较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尴尬局面。

4.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落后。尽管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要求加强风险交流,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关于乳品安全标准的争论更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标准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允许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1986年标准分别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过50万个。难怪媒体惊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认为乳品新标准是以保护奶农为借口,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卫生部只解释道: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更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考察

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 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求,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确了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采用风险分析手段:第一,风险评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当对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上的因素,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第二,风险管理。为了防止、抑制摄取食品对人身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风险沟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向国民提供相关政策信息,为其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

为了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也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对几乎所有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剂、器具和食品包装的标准和规格等。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农林水产省设置法》进行部分修改,把风险管理部门从产业振兴部门分离出来,并予以强化,成立产业·消费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管理机构

为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隶属于内阁府,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劝告和监督。厚生劳动省作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对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实施监管。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厚生劳动省的职能已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举转变为单纯的风险管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对生鲜农产品的监管,它与厚生劳动省的区别在于侧重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现状的分析,对比邻国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一)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审核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在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当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改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分离。由新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把风险评估机构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直属于国务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独立性。

(三)强化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

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免出现监管漏洞或交叉重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专门沟通窗口,建立相互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都应当切实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建立畅通的风险交流渠道。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热线公布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使公众及时获取可靠的科学信息;其次,吸纳消费者代表参加风险分析过程,消费者代表的加入有助于促使专家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增加公众对风险分析结果的信任。最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应当理性面对媒体,及时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防止个别媒体借机炒作。

注释:

魏铭言.最严食品安全法力争年内完成修订如何重典治乱.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17/content_20580695.htm.2013-06-19.

孟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与应用.大众标准化.2011(S2).49-50.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http://chinafoodsafety.net/newslist/newslist.jsp?anniu=Introduction.2013-06-20.

周雪.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7.

第4篇

  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1

  日月交替,岁月如歌,这一年在护理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原则,结合科室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科室工作流程,细化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逐步提高护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病区管理,夯实基础护理

  今年,我科加强了病区的管理,注重晨晚间护理,使床整无皱折,并确保床单、被褥无血迹、污渍,随脏随换,制定每周一大换床单制度,确保每位患者床单元平整、清洁、舒适保证患者的清洁无污染。

  二、优质护理服务

  分别设两名责任护士,责任护士负责对所分管病人的病情观察,落实治疗性护理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做到全程全方位护理,保证责任护士管床到位,责任到人,大大改变了以前功能制护理的局限性。她们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所管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参与一些管理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得到了一些病人家属的好评!

  三、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在本年度初我们就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训计划,有科内学习和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班等形式,均已完成培训计划。科内学习是利用每天晨会时间进行基础护理、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等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强化训练,从而不断提高科内护士的专科知识水平。今年外出培训产科专科护士一名,已能单独上岗。对新入科护士有一对一的护理老师带教,尽快适应本职工作,对工作一年以上的护士积极鼓励其继续学习,并让她们以各种形式自学,提高学历,今年有两名护士取得专科学历,护士长取得主管护士职称。

  四、严格核心制度的落实,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严格床头交接班,坚持每日由夜班对全部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手术等情况进行梳理、登记,使晨间交班更详细、严谨,并随时检查基础护理情况,及时指出存问题及时改正,确保患者安全。完善护理查对制度,针对我科医生停医嘱不定时的情况,特制定了双人双班查对制度,即每天下午白班和总务查对医嘱后,夜间上夜和助产士再次查对医嘱,避免了漏执行和重复执行的现象。

  过去的一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还需深化,服务形式还需创新;年轻护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还需学习,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护理科研、论文撰写工作也很薄弱,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为医院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2

  忙碌、充实的20xx年匆匆而过,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始终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作为指导思想,以“巩固__医院,促进母乳喂养”为目标,严格按照医院和护理部的要求,圆满的完成了20xx_年的各项护理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妇产科护理工作

  今年x月份转入妇产科工作后,在工作中,我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妇产科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要想一个科室能够和谐、上进、有凝聚力、出成绩,就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管理技巧,同时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约束和影响科室的护士,积极的调动护士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合理的组织、协调、指挥科室护士完成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事必躬亲,通过我的管理和全科室护士的配合,我们科室现在可以说是井井有条,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很高,工作效率有效,成绩突出。

  1、脚踏实地,从护理基础工作做起。

  科室护士偏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专科知识欠缺,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基础护理工作入手,严格执行查房程序和交接班制度,将晨间护理与交接班作为交流平台,深入细致的开展专科健康知识教育,和人性化沟通,有效的提高病人满意度,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将核心制度落实作为本年度考核重点,逐步规范工作流程。另外,提高服务质量,从改进工作细节入手:改进查对方式,将传统的称呼病人床号、姓名,改为问病人姓名,让病人主动回答,避免查对差错发生的可能性。

  2、抓制度落实,明确工作分工,防范工作漏洞。

  将工作细化,进行分工,护理文书书写由责任护士、组长和护长三人负责,形成责任护士责任下完成病历,组长把关,护长质控的三级质控模式,有效的控制书写错误和不规范书写,提高书写质量。将工休座谈、抢救药品、实习生讲课、业务学习分别责任到人,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负责,大家共同参与科室管理,有效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3、严格产房管理,不断提高助产质量。

  加强产房管理,将产科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张贴在产房内墙,强化操作流程化,落实腕带识别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腕带配戴工作,建立产房交接流程并督导实施,有效加强产妇及新生儿安全管理,同时完善疫苗注射程序,加强疫苗管理。

  二、x医院工作

  今年x月底我们收到了市卫计局转发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爱婴医院复核的通知,x月底我们提交了__医院复核申请,为了保证爱婴医院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能正常运转,在院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科根据<20xx年x医院复核方案>要求,逐条自查整改,督导落实,使爱婴医院的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于x月x日通过了市卫计局开展市级__医院复核,x月份后我们又重新进行了整改,准备迎接省级x医院复核。具体工作如下:

  1、促进母乳喂养政策的实施。

  (1)制定了书面母乳喂养政策,并传达到了所有的医护人员。

  (2)贯彻执行本院促进母乳喂养的规定和“国际双十条例”。

  (3)将母乳喂养的三个十条规定张贴在母婴所到之处。

  2、代乳品销售情况。

  在医院内禁止张贴母乳代用品销售广告,禁止销售母乳代用品,禁止公司向母亲、医护人员赠送母乳代用品和样品。院内无母乳代用品销售广告、资料及样品。均无医务人员向孕产妇及其家属推荐母乳代用品和提供母乳代用品样品等现象。我院拒绝接受免费或低价母乳代用品。

  3、落实x医院工作管理制度。

  坚持母乳喂养制度、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制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帮助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做好母婴早接触、早吸允。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含接姿势和挤奶手法。鼓励母亲进行纯母乳喂养,除非有医学指征,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和饮料。鼓励按需哺乳,针对每个个母乳困难的产妇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杜绝产科病房奶瓶奶嘴,奶粉广告。

  4、加强孕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产前通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等途径,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教育。住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宣教。待产时,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宣教,分娩时助产士必须将婴儿和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并进行早开奶。产后将母乳喂养纳入查房内容,医护人员在查房时必须对母乳喂养的好处进行宣传、指导母亲喂奶和含接姿势、手法挤奶,指导母亲早开奶、勤喂奶、按需哺乳、不限时间和次数、婴儿睡眠超过3小时或奶胀时叫醒婴儿进行喂奶,指导母亲不要给婴儿橡皮作为安慰物,以免产生错觉,加强对剖宫产术后母亲的护理和指导等。责任护士经常巡回病房,了解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是否将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宣传到每位孕产妇。出院后,定时电话回访孕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及技能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3

  20____年,我科护理工作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宗旨,认真执行本年度的工作计划,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为依据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流程,加强护理质量质控,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一、按工作量统计,共接受住院253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0人,增长率为7、6%,手术病人11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0台手术,增长率为17、5%。

  二、治疗护理处置人次1408,其中输液1174人次肌肉注射241,皮内注射100人次,输血____人次,输血浆5人次,抽血322人次,吸氧470人次,会阴护理1166人次,灌肠146人次,术前备皮142人次,导尿141次,换药250人次,口服药1976人次,脐护210人次,新生儿143人次,分娩61人次,手术114人次,理疗647人次。

  通过我们齐心协力的合作,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为了使下半年的工作更上一层楼,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下半年计划如下;近几年来,我科人动较大,低年资护士较多,为了保质保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必须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养,使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

  1、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的考核。

  2、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令其改正。

  3、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勇于奉献精神,促进其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三、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及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发展,在科室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派出骨干到上级医院拓展视野,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

  四、鼓励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保障病人安全的各项措施及规章制度。

  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大力宣传健康宣教,提高服务质量。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使护士感觉工作顺利,心情舒畅,病人因心情舒畅而利于沟通,更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沟通的护士,将着重指导。

  不足之处:

  1、护士长及带教组长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病房管理。

第5篇

【关键词】 乳糖不耐受;乳制品;动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1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51-03

众所周知,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磷等多种矿物质,是改善人群膳食结构的理想食品。学生饮用奶(学生奶)是由政府专项计划提供或通过学校途径专供应学生的奶制品。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引导奶类消费,将有助于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全民的膳食结构,并推动中国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但是,由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发生率较高、缺乏科学饮奶知识,限制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开展和推广。本文对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乳糖不耐受的分型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肠粘膜表面缺乏乳糖酶导致的乳糖消化和吸收障碍,并伴有腹胀、腹泻、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仅有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和吸收障碍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则称为乳糖消化不良(lactose maldigestion)、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或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

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将乳糖不耐受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1]。其中,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类型,一般认为其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关。造成乳糖酶基因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关闭[2],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在发生时间上存在种族与地区差异[3],发生率也存在种族和地区差异[4]。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婴儿出生后即不能适应母乳喂养,出现明显的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停止母乳喂养即可缓解。如不使用无乳糖食品喂养可能危及生命。一般而言,此种类型的发病率极低。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目前认为是在小肠上皮粘膜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腹泻、肠道手术、免疫低下和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后,由于小肠粘膜的病变和损伤,导致表面乳糖酶含量可逆性下降。

2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

由于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间的诊断差异仅限于临床症状的有无,故对于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的实验室诊断集中在研究受试者是否发生乳糖酶缺乏或乳糖消化不良方面。检测乳糖酶缺乏的方法很多,包括乳糖耐量实验、小肠灌注法、乳糖钡餐X线检查、粪便糖检测、呼气氢法、甲烷呼气法、13CO2呼气法等[5]。

乳糖耐量实验是以口服乳糖后血糖变化

3 乳糖不耐受发生率

如前所述,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群中发生率并不相同。按人种划分,在美国黑人和亚州人种发生率最高,接近100%;非洲人种为75%;西班牙裔60%;而白种人中仅有20%乳糖酶缺乏[4]。有报道显示,我国汉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75%~95%,少数民族人群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6%~95.5%[6]。姜政等[7]报道,汉族中学生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96.7%)高于藏族学生(70%)。

乳糖酶缺乏的发生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关晓辉等[8]报道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情况,其中8~12岁、13~15岁、16~21岁、20~39岁、40~60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6.7%,33.3%,53.3%,73.3%,80.0%和86.7%,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但该研究的总样本量不大,仅为180人,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在相对集中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刘青等[9]报道,3岁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30%~40%,到5岁即升高到70%以上。也有人提出,我国儿童乳糖酶的消失或降低多发生于7~8岁。Yang等[10]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的1 168名3~13岁儿童后得到3~5岁儿童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38%,7~8岁和11~13岁儿童的发病率均为88%。赵显峰等[11]亦发现,10~11岁北京市郊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80.2%。以上结果均提示,我国学龄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对儿童的饮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途径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等不良反应。随着人们对乳糖酶缺乏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如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乳制品摄入之间的矛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奶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人群乳制品摄入量的问题。

4.1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 有学者认为,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12]。有人提出,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量[13-14],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 d中摄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4.2 不宜空腹饮奶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也有学者提出,乳糖不耐受者在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牛奶时对乳糖的耐受可相应提高[15],如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乳制品,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也有研究提出,随餐饮奶并不能显著改善乳糖酶缺乏的状况[11],甚至与高纤维食品同食还可能提高呼气中氢的水平[16]。

4.3 选用发酵乳 可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性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优于抗菌素,且没有副作用;对于癌症手术后患者放疗导致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4.4 针对乳糖酶缺乏的方法

4.4.1 服用乳糖酶 有人提出,可以服用乳糖酶来解决乳糖酶缺乏,也有文献报道服用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可降低呼气中氢含量。乳糖酶的作用效果与乳糖剂量、乳糖酶的剂量和在胃肠道内活性保持时间有关,即酶在消化道的降解、胃内的pH值、胆汁浓度、食物对胃肠蠕动的刺激等因素都将影响服用乳糖酶的效果。因此,需要在饮奶前很短的时间内服用乳糖酶才有较好的效果,这增加了该方法依从性的难度,并且乳糖酶制剂的保存稳定性和剂量都将使其成本上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这类制品的价格相对较贵。

4.4.2 选择低乳糖乳制品 低乳糖牛奶可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来避免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目前已经发展了几种方法降低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包括超滤法、发酵法、乳糖酶水解法。

超滤法即通过超滤等物理方法将牛奶中的乳糖等物质去除,以达到降低牛奶中乳糖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在去除乳糖的同时还会除去部分乳脂、乳蛋白,使牛奶的营养价值降低。

发酵法是在牛奶中加入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等乳酸菌,经一定时间和温度的发酵,利用活菌所产生的b-半乳糖苷酶来分解乳糖。发酵法生产的发酵乳,通常称为“酸奶”,其特点为乳糖含量降低、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发酵乳在发酵的过程中有40%~60%的乳糖被b-半乳糖苷酶分解,乳糖水平降低,缓解乳糖对肠道的刺激;发酵乳中的活菌可进入肠道,改善肠道菌群,在肠道中分泌b-半乳糖苷酶,使肠道表面的乳糖酶活性升高,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状况;发酵乳较粘稠,可延缓胃肠道排空时间,延长肠道菌群与乳糖的作用时间,有利改善肠道中的乳酸菌对乳糖的分解,减少乳糖不耐受状况的发生。赵显峰等[11]报道,乳糖酶缺乏儿童在饮用酸奶后呼气氢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饮普通牛奶者,且发生诊断意义的呼气氢升高(< 20 μmol/mol)者显著少于饮普通牛奶。钟燕等[17]报道,补充酸奶和益生菌可显著提高乳糖不耐受者粪便b-半乳糖苷酶的活性,降低呼气氢浓度并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发酵乳是解决乳糖不耐受者乳制品摄入的一个好办法,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保质期较短、不宜长期保存。

乳糖酶水解法是在牛奶中加入乳糖酶,经过一定时间和温度的水解,利用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来分解乳糖,达到降低乳糖的目的。乳糖酶水解生产的低乳糖牛奶,只是其中的乳糖被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口感甜度大幅升高,而蛋白、脂肪和矿物质等其他成份的含量并不发生变化,总体营养成分改变不大。并且乳糖酶在水解乳糖的同时还会部分参与半乳糖苷转移反应,生成低聚半乳糖[18]。乳糖酶可在4 ℃条件下水解乳糖,这一温度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便于牛奶在储藏温度下的操作,不会额外增加生物性污染的机会,有利于保证饮奶安全。目前已有乳糖酶水解低乳糖牛奶的实验性应用研究的报道。赵显峰等[11]、江佛湖等[19]均报道过应用乳糖酶水解低乳糖牛奶可有效预防乳糖酶缺乏儿童的乳糖不耐受状况的发生。

4.4.3 基因治疗 针对乳糖酶缺乏患者体内乳糖酶基因的时间关闭效应,有学者提出了基因治疗的假设,并在部分动物体内成功地进行了转基因的表达。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对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应尚有较大疑问,基因疗法尚不具有实践意义,可以期望其在未来发展成为最终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的有效方案。5 未来工作展望

乳糖不耐受是涉及全球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亚洲人群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极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进而影响优质蛋白和钙等营养素的摄入。在我国,一般人群的钙摄入量仅能达到AI要求的40%~50%,增加骨质疏松和老年人骨折的风险,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降低。因此,需要关注和解决乳糖酶缺乏人群的饮奶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旨在通过增加牛奶消费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学生饮用奶计划,但是该计划开展的数年间,饮奶的推广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与人群乳糖酶缺乏有关,如在上海、云南思茅和福建南平等地发生过部分饮奶学生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较严重的“心因性反应”。由于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缺乏了解,曾将这些“事件”认为是“食物中毒”,对学生奶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坏影响。因此,食品和营养学家以及管理者应加强如何预防和降低乳糖不耐受方面的宣传,研究寻求解决乳糖酶缺乏的方法。发酵乳和乳糖酶水解技术应是目前较好和较安全的解决途径。但是,低乳糖牛奶中蛋白质以及钙等矿物质的利用率是否有所变化,以及长期食用的效果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6 参考文献

[1] LEWINSKY RH,JENSEN TG,MOLLER J,et al. T-13910 NDA variant associated with lactase persistence interacts with Oct-1 and stimulates lactase promoter activity in vitro. Hum Mol Genet,2005,14 (24):3 945-3 953.

[2] RIDEFELT P,HAKANSSON LD. Lactose intolerance: lactose tolerance test versus genotyping. Scand J Gastroenterol,2005,40 (7):822-826.

[3] POULTER M,HOLLOX E,HARVER CB,et al. The causal element for the lactase persistence/non-persistence polymorphism is lacated in a 1Mb region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Europeans. Ann Human Gen,2003,67(Pt 4):298-311.

[4] JACKSON KA,SAVAIANO DA. Lactose maldigestion,calcium intake and osteoporosis in African-,Asian,and Hispanic-Americans. J Am Coll Nutri,2001,20:198-207.

[5] 何梅,杨月欣.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6):339-342.

[6] 钟燕.乳糖不耐受基础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3): 168-171.

[7] 姜政,刘新才. 藏族中学生中乳糖吸收不良及乳糖不耐受的初步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4):272-275.

[8] 关晓辉,徐洪军,张晓杰,等. 不同年龄段人群乳糖酶缺乏的临床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97-498.

[9] 刘青,金学源,李劲松,等. 用呼气氢试验方法研究小儿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状况.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6,4(1):30-32.

[10]YANG Y,HE M,CUI H,et al. The prevalence of lactase deficiency and lactose intolerance in Chinese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0,113(12):1 129-1 132.

[11]赵显峰,潘丽莉,孟晶,等. 乳糖不耐受小学生饮奶方法的探讨.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176-178.

[12]HERTZLER SR,SAVAIANO DA. Colonic adaptation to daily lactose feeding in lactose maldigesters reduces lactose intolerance. Am J Clin Nutri,1996,64(2):232-236.

[13]聂少萍,徐浩峰,黄伟雄,等. 青少年摄入不同剂量乳糖与氢呼气量关系的研究. 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3-6.

[14]乔蓉,黄承钰,曾果,等. 健康成人可接受牛奶摄入量实验研究. 卫生研究,2006,35(6):747-749.

[15] SUAREZ FL,SAVAIANO DA,ARBISI P,et al. Tolerance to the daily ingestion og two cups of milk by individuals claiming lactose intolerance. Am J Clin Nutri,1997,65(5):1 502-1 506.

[16] 乔蓉,黄承钰,杜辉章,等. 牛奶不耐受膳食改善措施实验研究. 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成都,2006:100-101.

[17] 钟燕,黄承钰,阴文娅,等.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者的作用研究. 营养学报,2005,27(5):401-405.

[18] 南庆贤,毛学英. 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中国乳品工业,2004,32(12):22-26.

第6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成本、质量、品牌,而是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商誉的战略层面。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也在逐步被重视。然而,仍有很多企业会将利润和社会责任简单的对立起来,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只会缩减利润,进而忽视社会责任,导致食品饮料行业安全问题等层出不穷。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以食品饮料行业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萌芽于19世纪末期,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走向融合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是卡罗尔(Carroll,1991)和克拉克森(Clarkson,1995),根据克拉克森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卡罗尔的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承担的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政府以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理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于20世纪7O年代,虽然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不少企业的认可,但仍有较多的不同看法和误解,从而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兴起之时便大致出现了三种观点:正相关论,负相关论和不相关论。正相关论的代表性学者是Bragdon Marlin(1972)、Bowman Haire(1975)、Parket EilBert(1975)、Heinze(1976)以及Sturdivant Ginter(1977)等,这些学者以会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绩。负相关论的代表人物是Vance(1975),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的业绩。因为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发生相应的成本,相对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其他企业来讲,这会使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因此会导致企业业绩下降。不相关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lexander Buchhol(1978) 以及Abbot Monsen(1979),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业绩之间没有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实证分析研究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社区责任、政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用规范分析研究消费者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合本文研究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2: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3:企业对社区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4:企业对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5: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6:企业对供应商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7:企业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食品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中剔除S、ST、SST、*ST、S*ST或含有B股、H股的特殊上市公司,剩下49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将以此为样本,搜集其2007年~2010年的年报的相关数据并录入,形成本文实证分析的原始数据。然后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文样本公司年报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

(三)变量设计 变量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绩效指标,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公司的根本目标是股东权益或股东价值最大化,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既可以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所以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即ROE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择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Carroll(1991)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将其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直接利益相关者有:股东、债权人、供应商、企业员工、消费商等,间接利益相关者有: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社区责任、政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具体如表1所示:

消费者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很重要部分,由于公司年报中未对相应数据做出披露,难以从中获取有效的定量数据,故本文将在结论部分从定性角度分析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本文文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公司财务绩效ROE与速动比率、捐赠收入比、资产税费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2、3、4、6。与员工所得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否定假设5。只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股利分配率与RO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以上因素,说明公司财务绩效与公司社会责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各社会责任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无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提取,所以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二)回归分析 以公司财务绩效指标ROE为因变量,以选取的8个衡量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为自变量,按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由表3可知,八个社会责任指标中只有员工所得贡献率和资产税费率的sig值小于0.05,即对ROE有显著影响。其中,员工所得贡献率对ROE有显著负影响,说明当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好时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会造成负影响,因为当企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过多时缩减了企业的净利润,这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资产税费率对ROE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企业承担的政府责任越多,公司的财务绩效越好。因为当企业主动较好的承担政府责任时,可能会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能更好的落实,两者能维持较好的共赢关系,政府可能会有近一步的政策倾斜,在两者的良性循环中,企业的财务业绩便获得增长。其他的六个指标虽然与ROE相关,但是表现为不显著。另外研究显示模型调整R方的值为0.307,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一般。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首先,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有相关关系,其中企业对债权人、社区、政府、供应商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有负相关关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无相关关系。其次,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负影响,即企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过多会不利于公司财务业绩的增长;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即企业较好的承担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公司财务业绩的增长;企业对股东、债权人、社区、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或无影响或有影响但不显著。

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的直接来源,没有消费者企业就不能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企业必须主动积极地关注消费者需求、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造就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对于食品饮料行业而言,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更是意义重大。若企业忽视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则很可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不合格等一系列威胁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出现,这些现象无疑会造成群众的信任危机,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会下降,导致企业营业收入相应下降。可见,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有相关关系,当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越好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越好,反之越差。

(二)相关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理念决定格局,企业要想在当代经济环境中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将其融入公司的发展战略中来积极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其次,行动落实理念。企业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经营计划来确定行动主题和内容,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如下:针对股东责任,关键点是企业要重点控制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股利分配率两个指标,保障股东资本的增值并及时分配股利。针对政府和社区责任,关键点是企业要依法纳税,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社会公益捐赠。针对员工责任,关键点是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安置退休职工。针对消费者责任,关键点是企业要抓住企业生产认证和产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研发成果的转化。最后,保障维护行动。具体如下:国家要建立相关法规,保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政府要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如企业诚信评价制度、质量、环境和社会责任综合管理体系等。强化健全监督、检查、执法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以及工商活动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媒介和消费者协会、工会等社会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以促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琳、费松婷、王再文:《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食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何小平、曾庆平:《从“三鹿事件”谈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3]李碧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的解读》,《企业经济》2006年第6期。

[4]章寿荣:《浅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江苏商论》2005年第11期。

[5]陈旭:《乳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周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8]王俊生:《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东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7篇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土地总面积1031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3716万hm2,林地面积约30167万hm2,草场面积约7万hm2;丘陵山地占58%,风沙地占8%,平原占23%。总人口193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阜新地区人均耕地约0137hm2,农村人均耕地超过014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无疫病区。该地区属于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平均在711℃~716℃,活动积温337716℃,年日照时数282617h,是辽宁省日照时数最好的地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发量1789mm,无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场广阔,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粮食年产量15亿kg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kg,大部分可用做饲料,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阜新拥有健全的种畜繁育体系,原种猪场、关山种羊场、阜新种牛场在全国种畜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11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1年12月8日,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4年的转型实践,阜新市经济转型思路渐渐清晰,即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以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方针,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构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变单一经济结构为多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把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导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培养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以煤为主的黑色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建立起阜新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着重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努力建成为辽宁省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12阜新市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综观4年实践,“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渐渐清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业也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三种产业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寻求一个链条式的综合式产业。阜新市大力发展了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由种养业向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延伸,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园区和农业专业小区;大力发展了以优质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1211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阜新市现已引进和培育70多家龙头企业,包括河南双汇、内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兴发、东阿阿胶等国内有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肉羊、白鹅、肉兔、杂粮、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总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第一阶段的布局,初步构筑起接续主导产业框架[2]。2121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26510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700531万元,增幅达26412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156%,增幅较大。农业(小农业)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业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达12318%;牧业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达6410%。4年来,林业和牧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畜牧业迅猛发展,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1213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经济转型给阜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突出表现在以高油大豆、专用玉米、杂粮、食用菌、花卉、专用马铃薯、红干椒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阜新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特点是打造绿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户企业、4个产品、约423313hm2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6户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①。特色种植业中,杂粮发展尤其突出。在转型中诞生的香香食品集团、五彩杂粮公司、化石戈谷业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组织杂粮生产,使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05年种植的约4113hm2杂粮中,为上述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就超过约0167hm2。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牵动,使小米乳、绿豆乳、红豆乳为代表的阜新市杂粮产品以独特的风味迅速打开了市场。2121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继2001年国家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阜新市又相继建立了29个专业小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已成立14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10个研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小区配套设施相继完成。212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仅在2003年的农村投资中,除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电网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性投资外,分布在乡镇的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完成7亿元的投资,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型4年来,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21311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和辽宁省的支持多是针对具体项目,多是一事一议,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社保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没有特殊之处,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具备优势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效应[3]。21312项目立项审批难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规划上报规模不大,与国家开设的专项项目对路少,很难进入国家计划,在项目争取上处于劣势,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很难。同时,国家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设用地指标,许多转型项目因用地审批问题而搁浅,土地问题已成为阜新市招商引资的瓶颈。21313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项目资金筹措难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阜新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能力较弱,对一些重点项目很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阜新市是信贷贷差地区,许多信贷资金靠拆借筹措,不良贷款率较高。除4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银行———阜新市商业银行,在4家国有银行中,工行、建行审贷权已经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报送权,没有审批权,经济转型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213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调查问卷显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盼望尽快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体系,能获得正确市场导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盼望建立权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强迫命令;盼望健全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制监管。

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阜新市转型4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阜新这样一个资源枯竭、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尽快转变,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理性思考。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2)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打造特色产业链。人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的消费逐年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今的国际农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单个生产企业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经营成本、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对农业资源实行纵向整合、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民营为主,依靠科技支撑。民营为主是解决经济发展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在转型投入上,坚持以民营为主,地方政府应为民营经济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一、二产业延伸,促进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4)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世界潮流,也符合阜新市情,是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旋律,阜新市要力争建设成中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不仅包括绿色食品,还包括生态、环境、政府服务、人文和消费。

4加快发展阜新现代农业的改进建议

国家应尽快建立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长期有效机制和统一政策扶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最终使直接投资项目转变到政策扶持项目。例如,对阜新规模较大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国债资金予以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承包农业园区或养殖小区的下岗职工和农户,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对利用矿区复垦地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创造的企业,应少征或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免征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等。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转型成败的关键,高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政府团队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市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清理地方性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标准化、公开化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411重视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政府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服务软环境,树立环境经济理念,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城市品牌。对各类投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努力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其次,尽快建立健全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气象服务、政策和法律服务以及市场营销在内的相应机制。412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几个知名品牌,以知名品牌宣传阜新新形象,以阜新新形象带动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应重点扶持象福龙生物科技、比牛哥乳业、田园实业等管理科学、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企业,通过辽宁省和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宣传这些品牌,在打造出全国知名品牌的同时宣传阜新转型中的新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这样既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招商引资。413重视生态建设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在首位,搞好外引水源和域内水源项目建设,抓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41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增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水平。同时,要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提高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扩大、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415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三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对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五是加快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体系。416“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既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重点方向,政府就应加大对相关企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实行“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的政策。在扶持中,政府应注意多采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应鼓励银行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还贷时间,考虑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贷款补贴或者提供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5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分析,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市振兴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探索一条符合阜新市实际情况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之路,不仅实现阜新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为中国118座资源城市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这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平稳实现渐进式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光1支柱产业强阜新[N]1辽宁日报,2004-12-16(3)

第8篇

[关键词]特点和要求 化难为易 三图一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02-03

一、新世纪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学习考核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食品工厂设计是高等学校食品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在培养本专业面向新世纪复合型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求学员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自觉学习,广泛收集资料并积极模拟练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时间较长,课程学习的考核几乎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由于它既要求学员记背一些枯燥的条文,而又难以对更有实际意义的绘图能力进行考评,因此早就有人产生过改革想法。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手工制图进一步转向电脑制图(CAD),再加上HACCP等质量新标准及环保工程等内容的增加,使得本课程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爆炸使大学生除本课程外的其他必修、选修课程内容增加,毕业论文课题的增多又使毕业生的可选内容增加;再加上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业由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出现了就业率降低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当与教学时间发生冲突时,对教学效果影响更大。这些变化使食品工厂设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考核办法改革越来越迫切。

近十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校将理论课时由上世纪的40学时减少到2003年的32学时,后来认识到新世纪工程师教育其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应加强之后,则进一步将理论教学时间减少为2009年的26学时和2010年的24学时,而相应增加了1周的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在这种背景下,为探索工程类专业课程考核的适用模式,本课程自2010年以来进行了课程考核的改革研究,其中课程设计作为一个大作业涵盖在考核改革之中。

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改革情况及分析

(一)改革目的

通过改革,探索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形成性考核和期终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以及难易程度等;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各个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

(二)2011年实施情况

1. 2011年方案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即安排3次小作业,每次按总成绩的10%计算。期终大作业(三图一书:即自选题目,绘制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总厂平面布置图三张图纸,编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两项分数合计为理论课程最终成绩。而3次小作业又作为大作业的基础,有机地将课程设计的难度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2. 2011年实施情况

表1 2011年3次小作业完成情况一览表

3. 2011年实施情况分析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设计任务书。

考核形式:每个学生自己选定1个题目,并编写设计任务书(按教材第6页要求进行)。

考核时期:讲完第一章后,后1周内在课堂上即时完成。

完成情况:题目容易,大部分学员完成作业情况优秀,符合标准要求。

存在问题:

① 小部分学员拟定的题目没有具体规模;

②部分学员设计任务书内容不完整,甚至有个别学员将设计任务书理解成学习任务书,说明根本没听课。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工艺流程设计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考核形式:以第一次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内容为基础进行(参考教材第46-47页间附图及其他资料进行,每人手绘或CAD制图)。

考核时期:讲完工艺流程设计后,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符合要求。

存在问题:

①部分学员思想重视不够,抄袭现象严重,被要求重做;

②个别学员所绘图纸不规范,有随手画的;有缺标题栏的;还有缺箭头或标注的。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以第一、二次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及工艺流程内容为基础,参考教材第3章及其他资料进行。

考核时期:第3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半数以上学员完成情况较好,不少学员态度很认真,完成作业优秀,但也有近一半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4)课程设计作业

表2 2011年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一览表

鉴于许多学员准备考研和忙于找工作,54人要54个完全不重复题或差异性大的题比较困难,大作业允许1-2人一组,但强调不同组间不允许出现互抄重复现象,因有前3次小作业为基础,图纸问题少了,但经济效益分析方面出现的问题又多起来,因此有必要增加1次平时小作业。

(5)小结

三次小作业都进行过批改讲评,有的退回重做,没退回重做的,也已指出其问题,提醒他们在课程设计大作业中注意改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视不够:由于2010年发现制图是学生大作业的一个难点,故本次将其定为小作业提前让学生消化,但同样因为思想上不重视,有不少学员因制图课学得不好和投入时间较少而没能按时交作业,还有学员所绘图纸错误多;2)交来的作业有抄袭现象,均被退回重组。因此,决定从下一届起:一是要让学生更加重视工厂设计这门课;二是应将课程前移,避免考研和找工作的负面影响;三是加强学生手绘或机绘图纸的能力培养;四是课程设计前增加1次小作业。

(三)2012年实施情况

1. 2012年方案

具体方案是:将本课程的排课时间由大四第一学期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即安排4次小作业,每次按10%计算。期终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两项分数合计为理论课程最终成绩。同时向学生推荐CCAD绘图软件,其易装易学易用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

2. 2012年实施情况

表3 2012年4次小作业完成情况一览表

3. 2012年实施情况分析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工艺流程设计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考核形式:参考教材第46-47页间附图进行,CAD制图。

考核时期:讲完工艺流程设计后,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符合要求。

存在问题:仍有部分学员因思想重视不够,所绘图纸不规范,有缺标题栏的,还有缺箭头或标注的。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设备车间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以工艺流程内容为基础,参考教材第3章内容进行。

考核时期:第3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该图需按比例绘制,要求精准,难度比工艺流程图要求高,虽然多数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仍有25%的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总厂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参考教材第2章内容进行。

考核时期:第2章理论课(实际调到第8章之后)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多数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也有少数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考核形式:在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人力配置、辅助设施设计、公用系统设计、安全食品与质量管理、环保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建厂总投资计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考核时期:第9、10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绝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仍有10%的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5)课程设计作业

表4 2012年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一览表

由于2012级学员的课程在时间上避开了考研和找工作的忙碌期,以及有前4次小作业为基础,虽每人各选1题独立完成并强调不允许出现抄袭重复现象,其课程设计作业完成情况仍然比上一届学员普遍要好。

(6)小结

四次小作业和课程设计都进行了批改讲评,总体来说完成情况不错,学员们也觉得收益很大,达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是:普遍反应教材普适性不够,参考资料比较零散难找。

三、总结和展望

(一)总结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的试验探索,我们发现现在的理论课+课程设计的课改模式比以前的单一理论课(开、闭卷考试)模式更受学员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特别是平时上理论课时配套的小作业对课程设计的影响比较大,一是适当地分散了课程设计作业周的压力,二是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对小作业的批改讲评能让学生掌握设计绘图等重难点。如2010年发现制图是学员的弱项,故2011-2012年的小作业安排了2-3次制图作业,结果课程设计中制图出现的问题大大减少。2011年发现经济效益分析学生掌握不好,2012年增加了一次小作业,结果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问题大大减少,这是课程考核改革的最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由于只有1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因此,不少学生反映时间有些紧,尤其是考研的学生压力明显,因此应将本课程适当前移,避开考研复习及找工作忙碌期,也可以考虑增加0.5-1周课程设计时间。

2.食品工业范围很广,食品工厂类型其实差异很大,复杂的如大米加工厂、小麦制粉厂,其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繁多,生产车间多达6-7层;简单的如面包、饼干厂,几台设备、一条生产线,一层楼即可布置下来。参考资料除谷鸣、程凌敏等编的少数几种书外,现有教材和参考书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偏向和特点,因此学员在作业时普遍反应教材、参考资料零散,适用性不够。期盼业内有更多偏向性教材或参考书出现。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亮,钟海雁,任国谱.《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24-26.

[2] 王丽华.中国食品安全的道德审视[J].大学教育,2012,(10):90-91.

[3] 张海红,刘贵珊.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2,(5):82-83.

[4] 何东平.食品工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张国农.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谷鸣.乳品工程师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7] 程凌敏.面糖食品厂工艺设计[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监管;食用

一、引言

食用油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较大,消费频率较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普及,顾客购买食用油的现象也在逐步增加。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食用油也不例外。例如,地沟油,食用油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这使得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些问题的发生暴露出了我国食用油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没有建立覆盖整条供应链的监管体系,各部门职责相互交叉而造成监管漏洞。由于食用油供应链各个环节相互影响,都可能存在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造成威胁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给出了构建食用油质量监管体系的一些建议。

二、食用油的监管及研究现状

(1)监管现状。食用油的生产和供应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油料预处理、毛油压榨、精炼、包装、装箱入库、贮存运输和销售。这其中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各环节之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的情况,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这就使得食用油供应链存在较高的质量安全风险。目前我国对于食用油的监管涉及卫生监督、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等多个部门,这就导致了监管过程中缺乏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在许多环节出现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真空的现象。2010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意图加强对于地沟油的监管。但是,同样由于涉及部门众多而导致意见实施以来地沟油仍然屡禁不止。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食用油在原材料生产和收购环节由农业行政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流通环节属于工商部门管辖;最后如果形成公共安全威胁则会涉及公安部门。但是纵观近几年来的地沟油事件,它们都是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破获的,质监及工商部门出现了监管缺失的情况,这就表明我国的监管体系存在着不足。具体而言,我国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法律,但是我国的法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食品安全所涉及的法律条款众多,但是相对分散,这也导致各地对地沟油的处理结果不尽相同。其次,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是2005年10月实施的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这一标准与欧盟和日本的同类标准相比存在标准偏低和不完善的情况。并且我国的标准的时效性较差,部分标准的已经超过20年未得到重新修订。最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准入制度存在着重许可,轻监督的情况,相关的部门只重视对申请企业相关条件的审核,而对发放许可证后的监督却并不重视。并且各个检查部门分别建立检测机构,投入资金购买相近的设备检查结果不能共享造成设备利用率较低,资金出现浪费现象。

(2)研究现状。由于近几年的食品质量问题愈发严重及目前食用油监管中存在问题较多,已有部分学者对食品质量安全及监管进行研究。李书国(2005)分析了我国食用油市场的质量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赵瑞峰(2008)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广西省的食用油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陈卫康(2009)对国外的监管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意见。蒋慧(2011)指出要在立法上区分食品、药品和毒物的概念和标准,通过比较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我国的差异,重新界定和阐述了监管权限。慕静(2011)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端,并基于供应链角度,在分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成因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体系。陈秉恒,钟涨宝(2013)基于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原因。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分散性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埋下祸患,产销各环节的评价体系的差异性导致了安全监管难。倪妍(2013)分析了国内食品监管的现状,并指出监管模式为多部门联合监管的模式,将监管环节划分成段进行监管,而这种模式往往职责不明,定位不清,导致监管失灵。这些研究大多从食用油生产销售的整体角度出发,没有针对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措施。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针对食用油在流通中的各个环节,即食用油的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设计了一套由第三方检验检疫机构统一对食用油生产流通进行监管的监管模式。

三、监管模式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那么食用油的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和供应环节、压榨环节,包装环节,仓储环节,运输到销售终端环节。基于食用油供应链,本文对食用油各个环节的监管模式进行阐述。

(1)对于原材料的监管。我国目前油料市场主要由大豆,棕榈油,葵花籽和油菜籽四种作物所主导,以下以大豆为例说明监管体系的构建。食用油生产企业对于大豆采购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国外进口,国内收购,其中国外进口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全部大豆来源的80%。因此,对于国外进口大豆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对于进口大豆,应由检验检疫部门在货物入境后,按照GB1352-2009大豆标准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检验,并且严格按仓库监管规程对大豆换装存储的监管仓库进行卫生监督,避免大豆在运输、换装、存储等环节出现安全、卫生隐患。在大豆从监管仓库调离起,将该批大豆报检号、重量、运输工具号码等信息,及时传真到工厂检验检疫机构,确保运输、加工环节实现无缝隙监管。对于国内收购的大豆,应从大豆种植环节开始进行监管。由农业各级部门对化肥,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监管,将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生产标签的三无企业上报市有关部门并依法予以取缔。安排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利用传感器等工具对种植企业的土壤、水质、气体、进行实时监控,以防止污染的发生。在大豆成熟后,按照大豆国家标准对大豆霉菌、害虫、农药残留、重金属、化学污染情况进行检验。一旦发生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及时找出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大豆在出售给食用油生产企业时,应由质监局对大豆进行抽检,监督其封装运输过程,并将该批次的大豆信息包括重量,运输工具信息等及时发送给食用油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部门。

(2)对生产过程的监管。目前我国食用油生产制造企业有5000多家,它们生产能力良莠不齐,而且存在一些作坊式企业,对于这种情况,应由工商部门加大查处力度,防止三无企业制造的产品流入市场而且要严格食用油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在食用油生产企业内,由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严格监督其原料来源,防止地沟油现象的发生。核对入库的大豆批次信息与收到的是否一致,并再次进行抽检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霉变等现象。对于食用油的生产过程应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对食用油生产加工的设备进行检测,通过传感器对食用油的生产过程及车间卫生条件进行实时监控,严格监督其添加剂的使用,防止发生人为或者意外的质量安全问题。应按照SB/T10292-1998《食用调和油》、GB 10464-2003《葵花籽油》、GB 1535-2003《大豆油》、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对食用油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标准包括食用油的标签、感官、酸价(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杂质、烟点、含皂量、冷冻试验、加热试验、铅、砷、黄曲霉毒素B1、溶剂残留量等项目。当监控指标到达警戒值时,应迅速找出污染源并进行治理。生产环节监控过程如表1所示。除对食用油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外,还应按照GBT 17374-2008《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GB9688-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等国家标准监督其包装过程及包装材料,确保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依据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监督其标签,禁止虚假标注,虚假宣传。

表1 生产环节监控过程

关键控制点 显著危害 关键限值 监控 纠偏 记录

对象 方法

食用油生产环节 致病菌、化学物污染、添加剂 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SB/T10292-1998食用调和油等 产品(致病菌、化学添加剂)、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乙炔)、环境(温湿度) 气体、传感器、环境传感器,企业对产品自检 找出污染源,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监测数据上传服务器、自检报告

(3)对仓储及运输过程进行监管。由企业内的质量监管部门按照LS/T 1211-2008《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对储存及运输条件进行监管,防止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等现象。记录运输的批次信息,包括批次号,数量,目的地等并及时发送给销售终端的质量监管部门。具体仓储和输运环节监管过程如下。

对于食用油在仓储过程中主要的关键控制点就是整个仓储过程,从食用油的入库开始到开始配送这一过程,在这个储存过程中,食用油最显著的危害就是发生霉变,从而产生霉菌,特别在物流仓储设施比较简陋的环境下,仓库温度往往不能保持平衡,这种情况就容易导致食用油发生霉变。基于此,仓储管理人员主要参考LS/T 1211-2008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来对仓库内的温度条件进行设定。仓库内食用油质量监控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产品(霉菌)、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乙炔)、环境(温湿度)三个方面,企业可以运用气体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对产品进行自检,其频率主要依据传感器实时监测,从而对产品定期自检。其监控人员企业可以考虑聘请外部专业的企业检验员进行不定期的检测,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检验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出污染源,并将监测数据上传服务器,生成自检报告,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政府也要起到监督作用,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抽检,这样一来企业,专业人员、政府共同努力,加强仓储过程中食用油的质量监测。对于食用油运输过程中的监管关键控制点在于从出库到最终销售终端这一配送运输过程中,由于有时运输时间过长,运输设施又较封闭,食用油最显著的危害仍然是霉菌。在运输过程在注意控制温度前提下,还应注意运输过程中挤压现象而导致的食用油破裂。对于运输过程监管的对象集中在产品(霉菌)、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乙炔)、环境(温湿度)三个方面,对于采取的方法以及对于问题的处理,基本上与仓储过程相似。运输的过程其实是食用油的储存位置暂时发生的变化,所以整个过程的监测可以参考仓储过程。

(4)对于销售终端的监管。由于销售终端情况较为复杂,包括众多的小型粮油店,又包括大型超市等业态,要实现全部的覆盖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应对出货量大的大型超市进行重点监控,对于销售量较小的粮油店等可以进行抽检。在大型超市中,应安排第三方的质量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对于进入的每批次食用油,应与仓储运输部门发送的批次信息进行核对。加强重点区域治理,探索和建立日常监管机制,这样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强流通渠道治理,严格监督进货渠道。在有效拓展信息的基础上,积极与交通、公安等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积极研究探索有效监管方法和措施,从而防止来源不明的产品流入市场。对于小型的粮油店,应不定期对其销售产品进行抽检,并说明其进货渠道。政府应制定放心粮油销售店的考评办法,对年满一年的粮油店进行资格复审,并要求销售店索取厂家的营业执照,每批进店的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并及时做好台账。小型粮油店还要注意店内环境的改善,做好柜台整洁卫生,仓库内粮油商品能单独存放,做好温度和湿度的管控。对于出现问题的超市,要加大惩罚力度,使得销售终端站到消费者这一边,来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允许受害人进行集体诉讼,让超市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轻易脱身。这样一来,食品安全的压力,才会真正沿着整条供应链向上游有效地传导,从而从源头加强食用油安全的监管。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来彻底解决,要有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管理。但监管部门首先要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整治模式,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构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封堵漏洞,也从销售终端截流,而不是被动地原地“亡羊补牢”。以中粮集团的做法为例,其食品质量管理从工厂向零售终端延伸,新增了主动的市场抽检制度,工厂品控人员及销售人员定期到市场零售点对产品进行检查,对产品的保质期、包装、内容物等进行目测,对存疑产品,直接从零售店购买,返厂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通过零售店购买的每一瓶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其次,食用油企业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以工作组、市场部、销售部为主的媒体沟通小组,第一时间与媒体沟通,保证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基于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使得食用油安全信息能够在整条供应链得到共享。第三,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及消费者参与监管。行业协会以自律机制参与监管有助于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整合行业资源,加深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互信。行业协会自律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降低监管成本,弥补政府监管所存在的滞后与失灵。消费者是液态奶的质量安全的最大利益相关方也是最关心质量安全的一方。因此,应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管,鼓励消费者进行举报。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食用油的质量监管体系,包括原材料监管,生产过程监管,仓储及运输过程监管,销售终端监管四个部分,该体系能够有效地保证食用油在供应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且有利于食品溯源体系的构建。但是,本文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包括具体细节,各项标准等,且该体系涉及众多方面,具体实施难度较大。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银果,王丽.我国乳品安全监管失效的制度因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5-99.

[2] 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和出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6):154-162.

[3] 陈秉恒,钟涨宝.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9-55.

第10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优势劣势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李春燕.论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