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时间:2022-08-13 06:1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核算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供给与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须首先对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对于SNA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SNA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论文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人的、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对核算信息与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体系的“外部利润”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经济主体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由各相关利益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就会形成有关核算改革方面的集体行动,以便使这项改革按照满足他们要求的方向去演进。他们会提出各种变革的具体措施,如变革现有的调查方式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市场数据;对服务行业新的分类与核算;非正规部门活动进入核算范围;增加信息产业方面的新内容,等等。总之,集体行动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发挥作用。

第2篇

论文摘要: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第3篇

记者:为什么要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试行方案做了哪些重大改进?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新方案)是以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即联合国1993年SNA(The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即国民账户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为基础,论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出来的,与1992年颁布的试行方案相比,这次主要做了以下若干方面的改进。

第一,取消了《试行方案》中保留的国民收入统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的内容,从而新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

第二,删除了《试行方案》中——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就实施新核算体系答记者问本刊编辑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的规范操作性不强的内容。经济循环矩阵是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张矩阵表式,调整帐户是用来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这两部分内容都包括在《试行方案》中,尽管它们都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其操作性不强,因此,新方案取消了相应的内容。

第三,增加和改进了一些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新方案增加了国际投资头寸表,用来反映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情况;改进后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用来反映主要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及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及其变动情况。这些核算表为分析对外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第四,规范了有关交易分类,提高了国际可比性。新方案参照联合国1993年SNA的分类标准以及我国最新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统一规范了产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交易分类,在兼顾我国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国际分类标准,增强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相互转换的可能性,提高了国际可比性。记者: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有哪些薄弱环节?许宪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较短,目前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核算范围不够完整。从理论上讲,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所有对外提供服务的生产,但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一些部门核算的并不完整,如房地产业中,非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从事的以赢利为目的房屋出租活动尚未核算进来。

最终使用核算的范围也不全,如固定资本形成中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转移费用没有全部包括进来。另外,目前还没有很好地估算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活动。第二,目前的季度核算是累计的季度核算,还没有进行分季核算。第三,不变价的计算由于受资料的限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由于我国还没有编制服务进出口价格指数,不变价服务进出口不得不借用有关的价格指数进行推算。记者:新方案将贯彻到哪一级?是不是乡镇一级也要搞国民经济核算?许宪春:原则上,新方案只要求在国家、省(区、市)两级实施,实施中国家与省级核算内容也略有不同。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统计基础差别较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需求也不一样,新方案对省级以下(比如,地市级)的地区不作明确要求。统计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原则上,我们不主张在乡镇一级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人员素质和资料来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乡镇一级一般不具备这些条件。记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哪些主要作用?许宪春:第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又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等。第二,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统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数据检验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因而能够提高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之间的衔接程度。同时,当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容易发现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因而能够起到协调各种类型经济统计数据的作用。第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科学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详细的数据,它包括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它既是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财金等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的手段。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同时,如果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准确,存在虚报浮夸等不真实的因素,将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形象。第五,国民经济核算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工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这样产生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数据可广泛用于国际比较。记者:现在公众能获得哪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许宪春:适应对外开放和增加透明度的需要,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统计资料公布制度,公众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长速度,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一般在季后二十天左右公布。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可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查阅。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为初步统计数和核实数,初步统计数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公布,核实数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表。此外,专门出版了比较详细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历史数据。投入产出核算资料:我国每逢2、7年度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本表,每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2、7、0、5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表都有专门的出版物。资金流量核算资料:我国按年度编制资金流量表,相应的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上发表。

国际收支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数据,国际投资投寸表正在试编,尚未公开。资产负债核算资料:我国正在试编年度资产负

债表,资料尚未对外公布。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无论从总量和效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一直以来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人们开始不断反思现存的生产方式,以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这种不计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更无法真正的反映全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此背景之下,对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领域。

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通过开采利用森林资源,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过渡使用导致了资源的耗竭,并附带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

黑龙江省伊春是一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林区城市。小兴安岭纵贯全境,行政区划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因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而闻名遐迩,素有“红松故乡”的称号。

伊春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森林资源最为突出。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截止 2011 年底,伊春市森林资源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4.2%,活立木总蓄积量 2.7 亿立方米。伊春市境内的红松原始林,其面积和保存完整性均为亚洲第一。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同时,其境内还拥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等各种珍稀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 110 余种。

伊春市作因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众多问题。不得已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但是森林资源对于伊春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正确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时调整发展重点,依靠木材深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局面,对于伊春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1.1 传统 GDP 的弊端

随着资源、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传统的GDP 核算体系是以耗竭有限资源的方式来加快经济的增长,传统 GDP 的核算体系单一的以通过市场交易和价格衡量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为依据。因此,传统 GDP 核算体系忽视了维持经济的持续生产能力,最终而将导致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在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因素均被排除在外,不予核算。与客观规律更加违背之处即为:在该核算体系中,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成本、费用。这部分不仅仅不会减少传统 GDP的总量,反而凭借其实际发生的经济效益而被加入 GDP 总量之中,不减反增,与实际、客观规律严重不符。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林业生产总值统计仅仅统计采伐森林和营林等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收益,基本忽略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的森林资源自身价值、森林资源浪费的成本、森林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损失。

通过上述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反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与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的缺点和不足。如果继续沿用,不仅会造成经济指标的混乱,甚至会造成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当今时代,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不能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指标,应该得到创新和改进。

1.2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文献综述

结合传统 GDP 核算的缺陷和开展森林资源绿色 GDP 的必要性两方面内容,联合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挪威、日本、墨西哥等在内的众多国家,已开展了以资源核算理论、方法、模式的创新研究。

1.2.1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 1992 年颁布的《21 世纪议程》:“提倡研究将森林所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各种方法,建议创新、采用和加强核算森林经济和非经济价值的具体方案。”在接下来的时期内,众多国家和国际机构针对森林资源的绿色 GDP 核算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2章 森林资源核算相关理论研究

2.1 资源核算理论基础

2.1.1 资源价值-价格理论

资源的价值-价格关系问题的本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从资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另一个是从生产价格如何推导到市场的实际价格问题。

面对资源价值-价格这一系列理论,应该以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为开端,经过大卫李嘉图的一元劳动价值论,直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源价值-价格理论体系才日渐完善。而其中以马克思所创造的价值价格理论最为着名。

在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生产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在数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统一性。即: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以及平均利润总额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恒等的关系。

“商品价格本质上就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的价值货币形式表现”。通过分别对“商品生产价值”和“商品产品价格”概念的界定完成,这样就可以将前后两个因素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某种理论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源价值与价格理论中,前者是基础和前提,而后者则为延伸和扩展。

2.2 资源核算基本方法

2.2.1 传统 GDP 核算基本方法

从价值形态看,GDP 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GDP 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GDP 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GDP 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式,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成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 3 章 借鉴国外先进核算经验及

启示..................19 3.1 国外主要国家实践成果对比分析......................... 19

3.2 对伊春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启示.................... .... 20

3.2.1 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绿色核算试点............................ 20

3.2.2 应该构建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20

3.2.3 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1

第 4 章 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模式设计.................23

4.1 基本思路.................... 23

4.2 模式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24

4.2.1 设计依据........................... 24

4.2.2 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4

4.2.3 可行性分析.............................. 25

4.3 森林资源核算数据来源、处理和转化..................... 28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37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37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37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38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38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38

5.2.2 伊春市林木价格的确定........................... 39

5.2.3 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 41

5.3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核算............... 43

5.3.1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 43

5.3.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核算................ 50

5.4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1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2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52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

前四章对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而本章将对黑龙江省伊春市 2007-2011 年森林资源核算做实例研究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伊春市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小兴安岭主脉由此向东南延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630 毫米,年均气温 1.0℃。1948 年开发建设,1958 年建市,现为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辖伊春、南岔、翠峦、友好、新青、西林、美溪、金山屯、五营、汤旺河、乌伊岭、红星、乌马河、上甘岭、带岭 15 个市辖区、嘉荫县及 16 个林业局,代管县级铁力市。是中国重点林区之一,有祖国林都和红松故乡之称。如图 5-1 所示。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1 年底,(1)森林资源面积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3299831.7 公顷,占总面积的 84.16%,无立木林地面积为 76249.6 公顷,占 1.94%,其它面积为 544539.5公顷,占 13.89%。(2)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 275532946(立方米),在活立木总蓄积量中,活立木为 242349369(立方米),成熟林、过熟林、人工林分别为 13287853(立方米)、1299296(立方米)和 33183577(立方米)。而因林业经营活动所减少的活立木蓄积量为 973025(立方米)。(3)实现木材产量358983(立方米),在木材产量中原木产量 343036(立方米),薪材产量 15947(立方米)。在原木产量中,直接用原木产量 164373(立方米),其他原木 178663(立方米),分占 47.91%和 52.09%。(4)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 1751683 万元,其中营林生产 38171 万元,木材采运 36805 万元,林产工业 289703 万元,多种经营 899207 万元,旅游业 154173 万元,其他产业 333624 万元。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伊春市 2007-2011 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伊春市森林资源的实物统计量如表5-1 和表 5-2 所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针对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因此,对于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研究是具有十分巨大的研究意义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初步探讨,针对森林资源核算问题,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问题,离不开对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的界定和完善,论文指出,在森林资源的价值理论方面,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核算部分,应遵循的价值理论应该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效用价值理论进行;而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部分,应该遵循消费价值论作为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通过将森林资源自身的价值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值调整,以完成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目标。

(2)资源价值核算方面。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自身较为宽泛,因此对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应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重点资源种类,分区域、分重点的完成某一地区的重点资源价值核算,进而在核算的基础上,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得出当地的绿色 GDP 数据。

(3)核算实例方面。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算,并纳入了伊春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之中。但是在核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森林资源市场价格确定方面,数据较少,同时对于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支撑数据略单薄。因此,在未来也是研究的重点突破点。论文的最后对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整,发现伊春市的传统 GDP 核算方式确实没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伊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结合伊春市绿色 GDP 的数据,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6.2 研究展望

第5篇

[摘要] 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外测算方法繁多,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外测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的测算。为此,本文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其概念和类别,提出了未观测经济估算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其为找到适合中国的测算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未观测经济 测算 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法制法规不健全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未观测经济出现急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的类别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对它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其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在我国,很多学者称将其称为不可观测经济。《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1.地下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指出,为了逃避各种税收,避免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隐蔽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生产又分为地下生产总额、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地下生总额简称地下生产,指所有的地下生产,不论其是否已包括在GDP中;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指未被记录在基础数据中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指未包括在官方公布的GDP中的地下生产。

2.非法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销售、分配或持有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者由未经许可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不同,因此,非法生产的种类也不完全一样。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非正规部门生产:通常情况下,非正规部门由主要目标为某些人创造就业岗位、取得收入而生产货物和服务的单位组成。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生产范围、形成国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单位的组织水平低下,基本没有分工,规模较小,劳动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

4.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为自身最终使用的住户生产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5.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统计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统计时企业覆盖的不够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进行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测算方法

1.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一般可分为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式、尝试模拟出被未观测经济活动所吸收的货币量,再估计出货币流通速度,两者相乘可以大致估测其规模,为估测未观测经济规模提供了新的思路。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是通过直接的访问调查,取得某部门或某地区未观测经济活动的相关数据。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可采用调查分析法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的规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居民自改革开放之初便以开展住户调查并持续至今,多数地区所具备的相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统计资料在年份上既无缺漏亦无弄虚作假的行为,只要工作量允许,可采用“居民家计调查法”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规模。

3.收支差异法:未观测经济中取得的收入可通过消费和储蓄等形式表现出来。立足于收支平衡,通过对收入和支出差异的分析,可估算出地下收入的规模。赫金斯曾经指出:“国民收入的收入角度测估值通常比支出测估值要小,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如下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在官方统计中却都显示了出来。”现实统计中,从理论上来讲,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和支出法的估测值应该相等,实际不等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的存在。收支差异法测度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主要优点是,数据容易从官方统计中获取,且方法简便易行,我国很多学者尝试了使用该法对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度,例如王巧英等用收入支出差异法对我国的1999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成功进行了估测。

4.货运量估算模型:以全社会货运量和GDP为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估测GDP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其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GDP的理论值,与官方GDP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5.税收测算法:该法基于抽样调查,对调查单位采用强硬的手段,使其严格服从调查者的要求。将被调查者上报的真实收入于此前自行申报的收入进行对比,从两者差值中测算出逃税漏税总金,从而估算未观测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 蒋 萍. 未观测经济: 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 统计研究, 2009, 26(3): 70-75.

[2] 李金华. 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8):108-122.

[3] 李朝洪, 程黎黎. 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决策, 2008, (5): 33-35.

[4] 刘丹丹. 未观测经济与相关概念辨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4): 23-27.

[5] 李朝洪, 程黎黎. 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3): 32-37.

第6篇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一:

题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摘要: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术、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主动配电网以及传统电网中的应用。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二:

题目: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

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三:

题目: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第7篇

1.对研发产业统计范畴的探讨

对研发产业进行统计,首先需要明确研发产业的涵义。理论界普遍认为,研发产业是研发活动外部化的结果。但如何认识研发产业的内涵与特征,还是一个新问题。2000年美国缅因州科学基金会资助完成了对“缅因州公共资金用于R&D的评价研究”,在该研究成果中,出现了R&Dindustry的提法。国际著名的R&D杂志网络版,设有专门的R&D产业指导专栏。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将R&D编入产业目录,其代码为5417。1997年,GregoryTassey提出了“研究密集”产业的概念,这一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医药、科学仪器等。我国学者于2000年开始使用“研发产业”术语。胡鞍钢认为,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三方面知识能力的将是三个新兴产业:R&D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国内学者高汝熹等在分析上海研发产业发展前景时,对研发产业进行了定义:“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李京文和黄鲁成则认为研发产业时从事研发活动、提供研发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和机构。

笔者认为,要明晰研发产业的统计内涵,必须把握其本质特征。首先,研发产业发展以知识资本密集为基础。研发产业是高素质人才云集、人力资本充裕的产业,知识密集是研发产业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研发产业必须具有满足消费的实质内涵。研发产业是为满足人们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其成果或服务要通过中介转让给需求方。研发产业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形式方面,必须通过市场行为运作,属于商业行为。如果不通过市场,无论是研发活动本身还是研发产品和所提供的研发服务都不具有研发产业的性质。这也是区分内部研发活动和研发产业的根本区别。

最后、研发产业是生产和销售服务及中介推销等所有具有研发性质的生产活动的总称,即包括研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也包括研发服务活动。虽然研发产业也提供知识含量较高的、高技术的物质产品,如新产品原型、试验工厂、试生产等,但主要提供不具备有形物质载体的无形资产、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

学术界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类:一类认为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另一类认为研发产业是专门从事研发活动、并提品或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这样研发产业的统计范围就出现了差异,对研发产业的统计核算也就出现了两种口径。前者认为只要从事研发活动就列入研发产业的统计范围,口径较宽,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核算比较复杂,对资料要求较高,而且与现行统计核算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后者认为只有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机构和单位,并且其研发成果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和转换才能列入研发产业的统计范围,口径较窄。从理论角度看,两个口径、两种研发产业内涵都有各自的立脚点,但是从产业分类和统计核算的角度,我们认为将研发产业界定为窄口径的研发产业更为合理。

我们认为研发产业是指专门从事研发活动,并且能通过市场提供研发产品或研发服务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并且合同研发是目前研发产业的主要形式。从属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服务对象就是企业自身,其研发成果并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和转换,我们暂时不把它列入研发产业的统计范围。

结合研发产业的定义和我国产业分类标准,我们认为研发产业统计核算的范围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现代商业服务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鉴于我国研发产业的发展实际,研发产业统计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有条件的指标先起步,逐步推进。

2.建立研发产业统计指标的任务何必要性

2.1建立研发产业统计指标的任务

第一,全面反映研发产业的发展成果。全面反映研发产业的运营状况,系统反映研发产业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和内在联系,以及研发产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

第二,提供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的依据。科学的信息系统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研发产业统计核算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宏观管理需要,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第三,正确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比较。研发产业统计核算体系既要反映研发产业的基本特征,又要与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等相衔接,便于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做比较。

2.2建立研发产业统计指标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研发产业发展自身的需要。随着研发活动外部化、市场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研发活动日益呈现具有产业化特征,研发产业化趋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知识经济的到来强烈地震撼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研发活动的许多成果运用于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使这些行业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如何来刻画这种变化以及如何从定量方面来衡量研发产业,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认为对研发产业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一套有关研发产业的统计核算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这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研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不可抹杀,在经济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为了有利于在经济建设中有据可依,必须建立一套统计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对我国研发产业进行定量刻画,来反应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向知识经济迈进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核算体系,还可以与外国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来反映我国的现实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数量依据。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研发产业的定量描述和综合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北京研发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

鉴于我国目前研发产业统计核算基础相当薄弱,统计方法尚待逐步完善,设计研发产业统计核算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国民经济核算的总原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国民账户体系(SNA)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按照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进行。因此,我们以研发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出作为统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客观地反映研发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但是只靠这一价值量指标不能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来动态反映研发产业的变化趋势,不能够全面的考核研发产业行业的运行业绩。为此,还应再增加一些辅助指标和综合经济指标,以全面反映研发产业的特点、经济规模、效益、水平。

3.1基本核算指标

研发产业基本核算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两部分。其中总量指标是从总量角度反映研发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研发产业从业人员数、基层单位数量、研发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研发产业增加值指标。其中研发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核算是对当前从事研发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进行统计核算,是各国在评价某一特定产业发展水平时普遍的做法。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因而反映研发产业就业水平的统计指标是研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发产业基层单位核算是指对从事研发经营活动(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组织的核算。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定,基层单位也称产业单位。它是按生产同质性原则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通过核算和分析从事研发产业活动基层单位的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强调核算研发产业基层单位的意义还在于,以往有关产业统计核算只注重对就业人数核算,这种方法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产业的真实发展水平。但是与传统产业相比,研发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知识高密度型行业。往往是一个单位只有少数几个人,单靠高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就可生产小数量可观的产值,如果只从就业人数角度去分析研发产业发展水平显然是欠缺的。而通过核算研发产业基层单位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进而更好地实现研发产业核算的目的。

对研发产业从“生产”角度出发进行的核算。它以价值核算为基础,以增加值核算为核心,把研发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有利于分析研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反映它在国民经中的比重。对其投入产出及最终成果进行完整的核算。以获得研发产业发展现状的全部价值信息。

3.2辅指标

研发产业的辅指标主要是指反映研发产业特点方面的指标,主要考虑到研发产业提品的特殊性,专门设置这一指标对研发产业主要成果进行核算。其中包括: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量、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科技论文数量、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我们统计科技论文数量主要是指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

3.3综合经济指标

第8篇

关键词:绿色GDP,SEEA,国际实践,启示

TheGreenGDPAccountings’InternationalPracticesandApocalypsestoChina

Abstracts:Asthelimitationsofaccountingsystems,thetraditionalGDPindexcouldn’treflectthenegativeimpactsofsocietyandeconomydevelopmentsonnatureresourcesandenvironmentqualitiesfaithfullyandcomprehensively.Toovercometheselimitations,theGreenGDPaccountingsystemsisintroducedandwellacceptedbythegovernmentsandpeopleallovertheworld.Inthisthesis,wefirstdemonstratetheSEEAsystemanditsmajormethods.ThenwecomparefourtypicalcountriesthatworkwellindevelopingtheirownGreenGDPaccountingsystems.Accordingtothecountries’experience,webringforwardfiveproposesforChina’sGreenGDPaccounting.

Keywords:GreenGDP,SEEA,InternationalPractices,Apocalypses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往往被当作衡量一个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主要标志。然而由于编制体系的缺陷,传统的GDP指标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depletion)和环境品质的降级(degradation),这样往往会导致经济发展陷入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浪费的粗放型发展误区,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弥补传统GDP在资源和环境核算方面存在的诸多缺陷,一些政府组织和国家逐步开展了绿色GDP帐户体系的编制和试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介绍联合国SEEA体系的核算方法和总结先进国家试算的经验教训,本文对我国的绿色GDP核算工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绿色GDP核算的SEEA体系简介

与传统GDP指标相比,绿色GDP核算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品质的降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纳入了核算范围,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福利发展的真实水平,从而为各国政府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世界各国绿色GDP核算主要采用三种模式:联合国建议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学者Peskin倡导建立的“环境与自然资源核算项目”(ENRAP)和和欧盟统计局发展的“包括环境帐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等。目前联合国的SEEA体系(Systemof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绿色GDP核算实践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我国正在进行的绿色GDP核算也正是在SEEA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本文拟先对SEEA体系的核算流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SEEA对绿色GDP的核算是在传统SNA体系基础之上进行的。1993年联合国颁布了新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1993年版SNA),其与1969年版SNA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便是引入了SEEA这一卫星帐户来建立起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

目前联合国已经了1993年SNA、2000年SNA和2003年SNA等三份重要文件,标志着绿色GDP核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日趋成熟与完善。根据2003年版本,SEEA核算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帐户构成:经济与资源环境间流量的实物与混合帐户、经济帐户和环境交易、物质和货币形式的资产帐户、考虑消耗降级和防御性环保支出后对SNA的调整帐户。其核算的最终货币化结果便是绿色GDP和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二者计算的具体公式是:

绿色GDP(gGDP)=传统GDP-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品质的降级

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绿色GDP-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长净值(NDP)-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品质的降级

自然资源的消耗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其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传统的SNA体系中并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性资产进行处理,所以也没有核算其价值,它们的价值损失当然也没有在GDP总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在SEEA中则考虑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具体而言包括矿藏和能源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在核算方法上,SEEA主要推荐使用三种方法:(1)净租法(netrentapproach):主要用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核算,其等于资源的市场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此方法相对而言较为简便,但有两个很强的假设:一是资源具有市场价格,二是资本收益的增长率等于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2)净价值法(netpresentvalueapproach):既两年间资源价值的净现值之差。这种方法理论性较强,但由于需要估算资源的使用寿命与市场利率,因此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3)使用者成本法(usercostapproach):也就是现在消耗的资源对未来使用者的成本。同净价值法一样,其也需要估算资源的寿命与市场利率,故步骤较为繁琐。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核算通常使用净租法,而对于可再生资源核算则使用前两种方法的居多。但在具体的核算与定价实践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争议与困难。

环境品质的降级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品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核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维护成本法(cost-basedmethod),也就是在目前最佳的可行技术条件下,对于一项没有采取防治措施的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品质降低,实际应投入的污染防治成本。计算公式是:污染对环境品质的降级=污染排放量×单位防治成本。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且所需资料较少,缺点是缺乏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没有考虑到环境的自净效应等;另一种方法便是损害法(damage-basedmethod),就是将因环境品质下降而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损害(包括主观和客观)予以货币化。其价值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评估环境损害的程度,二是民众对环境资产的愿付价格(willingnesstopay)。这种方法能充分评估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福利损失,但其核算的主观色彩过于浓厚所以方法尚不成熟,因此目前仅有少数国家按此方法进行核算。就两种方法的核算结果而言,一般认为损害法核算出的消耗要大于维护成本法的结果。但由于简单易行,目前维护成本法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核算的选择。

二、先进国家绿色GDP核算的实践

目前按照SEEA模式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0多个,但由于SEEA只给出了绿色GDP核算的整体框架,而对帐户的结构、资料的来源、核算的范围和方法等并没有给出统一而完整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际核算工作,其中一些先进国家的实践不乏可借鉴之处:

(一)日本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密度较大,自然资源贫乏且各类灾害频繁发生,故无论政府和民众对可持续发展都较为重视,在绿色GDP核算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日本的绿色GDP帐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环保支出帐户,目前日本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但这部分支出并没有列入绿色GDP价值核算的最终结果。(2)矿产、土地及森林的使用等自然资源消耗帐户,对于这类资源的消耗的估算主要是使用者成本法。(3)环境质量质损,方法是维护成本法,覆盖的范围包括了较易核算的CO2、SO、NO2和污水等,特别重点关注了温室效应。(4)SEEA指标体系及调整后的EDP。在1999年日本公布了第一次的绿色GDP试算结果,其后在2000年又公布了改进后的第二次结果。根据其核算,1985年、1990年和1995年日本的EDP占NDP的比率分别达到了98.34%、98.86%和98.85%,这几个比例在已试算公布绿色GDP的国家中是较高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国民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高度重视。

但是日本政府也承认上述的试编结果是粗略和不准确的,因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绿色GDP核算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完善环境统计体系,为核算提供更为扎实的统计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日本也在积极尝试根据NAMEA帐户编制混合核算帐户,同时也开发了诸如环境效率改进指数(EEII)等来监督与促进生产企业和相关行业改进技术与设备,提高资源的最终使用效率。

(二)韩国

韩国也是较早根据SEEA体系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国家,其绿色GDP帐户主要由下列四个子帐户构成:(1)环保支出与环境帐户;(2)可再生资源的资本帐;(3)非生产性资源的资本帐;(4)环境恶化损失帐户。在核算方法上,对于环境降级带来的损失核算采用维护成本法,主要涵盖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对于自然资源消耗、可再生性资源部分主要是根据全面调查的结果,生产性资源部分则包括森林、渔业、矿藏和土地等,按照市场价格乘以数量进行估算(廖肇宁,2001)。表一给出了韩国公布的绿色GDP试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韩国EDP占NDP总量还是比较高的,而且该比重还在逐年上升。

表一韩国试算的EDP占NDP比重(%)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95.996.696.997.197.397.197.397.4

资料来源:联合国SEEA(2003)

(三)瑞典

瑞典的绿色GDP核算从1996年以后便成为政府的例行工作,近年来联合国统计署更是将瑞典作为样本国向世界各国推荐。目前瑞典已建立起来的帐户包括:自然资源存量帐户,如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帐户;资源使用和废弃物的流量帐户帐户;环境保护支出帐户,包括环保支出费用、环境有害物体、温室气体排放等。瑞典的绿色GDP帐户编制中有两个特别引人关注之处:(1)在瑞典的SEEA核算体系中,对于传统GDP中包括的环保性支出在绿色GDP核算时予以扣除,这也就意味着其将防御性环保支出列为中间使用而非最终使用。(2)在核算环境品质降级方面其采用的是损害法,如核算酸雨造成的损害时,要评估其对森林、农作物的损害和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甚至房地产价值的负面影响(Hecht,2000)。以房地产为例,对于由环境腐蚀所造成对建筑物的损失由剂量-效应函数和再投资成本决定,由房地产贬值带来的损失则由政府税收的价值量进行估算。根据其官方公布的材料,1997年瑞典EDP的总量为2005.68亿美元,占未调整前NDP总量2024.70亿美元的99.06%。但是从瑞典核算的指标体系和核算范围来看,其距SEEA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也影响了其核算结果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四)菲律宾

菲律宾是目前共有两套不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ENRAP和SEEA体系。菲律宾也是目前世界唯一采用ENRAP体系来核算绿色GDP的国家。菲律宾的ENRAP帐户是在美国国际发展署的协助下开展核算的,其基本的框架由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家HenryPeskin设计,被认为是绿色GDP核算体系中最符合福利经济学原理的帐户,但其组织体系与核算方法与SEEA均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菲律宾又由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利用SEEA体系进行绿色GDP核算的工作,迄今这两套帐户体系在菲律宾仍然平行存在。采用两套核算帐户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在帐户之间形成竞争以促进双方更好的改进。但是由于两套体系在核算范围、方法和绿色GDP估算数值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导致了一定的混乱。目前菲律宾国内对这两套体系究竟该何去何从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菲律宾的SEEA帐户目前已编制完成的包括森林、矿藏、渔业和土壤帐户等,同时也要核算为减少水和空气污染排放所需花费的成本。在核算方法上,对于自然资源消耗主要采用净租法,而在环境降级损失方面,则采用的是维护成本法。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的SEEA体系只考虑了具有市场交易价格的资源的损失,而对于那部分没有市场价格的资源和环境损耗则未计算在内,这也限制了绿色GDP帐户的应用。菲律宾国家统计局根据曾经SEEA帐户核算过EDP的数值,但由于认为该结果过于粗略所以没有作为官方统计数字正式发表。

三、对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几点启示

绿色GDP帐户能够更准确地说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显然较传统的GDP指标更具有福利意义。因此完整的绿色GDP帐户可以如实地反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而促进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保护与利用,这正是近年来绿色GDP核算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绿色GDP核算的契机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联合国SEEA体系的发展和各国的核算实践无疑为我国的绿色GDP核算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必须明确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战略意义。传统GDP在核算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缺陷使其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绿色GDP帐户可以同时兼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这两个议题。从目前公布了试算结果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情况来看,其结果都受到了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调整产业政策和增加环保支出的重要依据。而且从动态发展进程来看,各国EDP占NDP总量的比重都在逐年上升。这充分说明了进行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紧落实核算我国绿色GDP的各项工作。通过核算绿色GDP,可以有效地评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并为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同时绿色GDP核算也有利于唤醒社会和民众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第二、绿色GDP帐户应以SEEA和SNA体系为框架,同时注意吸收其它核算体系的先进经验。目前国际间编算绿色GDP的帐户有数种,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争议。但就比较而言联合国SEEA体系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交流和比较。因此,我国的绿色GDP核算应主要以SEEA体系为框架。但同时也应注意吸收其它体系的优点,如NAMEA体系在实物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上更具优势,在政策含义方面ENRAP也更为突出。而ENRAP体系的核算方法则更具备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廖肇宁,2001)。一些国家在各核算体系的融合与改进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考虑到我国资源和环境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帐户的先进之处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第三、应强调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并重的原则。目前国内对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实践有重视价值帐户而轻视实物帐户的倾向。当然,以货币价值形式核算绿色GDP具有直观性,同时也利于比较。但从其它各国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国家的重点都在于实物帐户的核算,公布有绿色GDP价值核算结果的国家只占极少数,而且都不是以官方统计数字形式正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价值帐户的核算必须以实物帐户为基础,缺乏相关资源环境实物消耗的数据资料,价值帐户的核算无疑是空中楼阁;第二,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由于资源环境统计资料的缺失,各国核算时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只选择了一小部分指标进行核算,这极大地影响了价值帐户体系核算的完整性和可信度;第三,对于资源环境核算的定价方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从我们列举的各国实践来看,各国普遍的实践是对于环境降级损失采用维护成本法(个别国家如瑞典除外),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核算通常使用净租法,而对于可再生资源核算则使用前两种方法的居多,但具体该如何核算与定价目前仍无定论,这也限制了绿色GDP价值的核算。因此,实物帐户较价值帐户的结果可能更加稳健和准确。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应该强调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应加强和改进我国的资源环境统计体系建设,充实和完善我国的各类实物帐户核算,尽量达到SEEA核算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保证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在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先行试算绿色GDP的价值帐户,然后根据反馈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试算的早期,对于结果尽量不应以官方统计的形式正式。

第四、加强我国环境资源统计数据基础的建设。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制约绿色GDP核算最大的难点主要在于环境和资源统计数据的缺失,无论在范围和质量都不够完善,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无疑都会影响最终核算结果的质量和可比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统计体系也依然存在着这些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在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公开性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借助于此次绿色GDP核算的契机,可以弥补我国在资源环境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同时统计部门也要加强通环保、农林、矿产、国土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最后要重视绿色GDP的政策宣示功能。通过绿色GDP帐户核算与传统GDP帐户的比较,可以更完整地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消耗帐户与传统核算帐户和相关帐户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产出与资源和环境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国家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提供依据。比如荷兰在完成资源环境帐户核算后发现,畜牧业的发展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重要原因。虽然这项结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荷兰政府还是在1999年决定适量减少本国的圈养猪量,这样的案例在各国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绿色GDP核算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绿色GDP的核算纠正了以往民众那种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为资源和环境的定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了充分反映资源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今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应逐步贯彻“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以督促使用者提高使用效率。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资源和环境利用情况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也不应该仅局限于以往的放任自流或者禁止排放等简单形式,可以根据绿色GDP核算的结果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比如环境税、资源使用税、排污许可证拍卖,按实际损失补偿等。

参考文献

EconomicPlanningEngency.OutlineofTrialEstimateforJapan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R],workingpaper,Japan,1999

DepartmentofNationalAccounts.NewSystemof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R],workingpaper,Japan,2004

JoyE.Hecht.LessonsLearnedFromEnvironmentalAccounting:Findingsfromninecasestudies[C],Washington,IUCN,2000

Ing-MarieGren.MonetaryGreenAccountingandEcosystemServices[R],NIERWorkingpaper,2003

UnitedNations.HandbookofNationalAccounting: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M],UnitedNationsPress,2003

VivekaPalm.UseofEnvironmentalAccountinginSweden:1993-2000[R],ERUOSTATAWorkingpaper,2003

廖肇宁.世界各国绿色国民所得帐之编制情况与趋势[J],主计月报,2003(1)

朱美琴.台湾绿色国民所得帐环境污染质损编制之评析[J],主计月报,2003年(1)

洪志铭,萧代基.台湾绿色国民所得帐环境资源折耗编算之评析[J],主计月报,2003(1)

朱云鹏.绿色国民所得帐发展理论原则与架构之评析[J],主计月刊,2003(1)

罗白樱,陈和宏.绿色国民所得帐――环境与自然资源评价方法之探讨[R],工作论文,2004年

吴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5年(9)

李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台湾地区行政院主计处.台湾地区绿色国民所得帐

第9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会计学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中外会计审计史、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代会计理论。至今为止,郭道扬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会计契约论》(雷光勇)荣获了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郭道扬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7年“京都会议”到2007年“巴厘岛会议”,各国政府为拯救人类向“污染型经济”发起全面宣战,并确定了建立“绿色经济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家与政治家构建了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框架,而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明确了务实研究的行动纲领。当前,在总体上,虽然高层次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已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但却缺乏基础层面的务实性研究,针对这一点,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会计第二报告体系”建立方面。由于内容广博,难点很多,故在此仅论其纲。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既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持续发展了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于:(1)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在处理好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2)辩证处理好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可持续性,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3)会计控制要在资源可持续性消费、财产权益与生态权益之间,探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探索新的平衡控制点。

二、在全球社会范围内,必须认识与发挥会计控制在实现良性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们虽然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力求解决“良性互动”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应当看到不少切实性的重要问题却一直悬在空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一直囿于一个怪圈之内,使其成为研究中让人十分懊恼、困惑的问题。事实上这是缺乏解决“良性互动”基础性问题的缘故。实现“良性互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层面的财务控制问题,它可以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在实处,真正实现资源消耗低、污染轻微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一是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问题,它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资源消耗结构问题,不断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重,不断降低污染型消耗与降低环境成本,为改造“污染型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一个最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大家和一些权威依旧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待财务与会计,那么这个问题便很难解决。

三、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历史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人类开始从全球社会范围研究良性互动问题。目前,可以作为解决第二报告体系建立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文献对从综合性标准确定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二是联合国所属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尽管这个文件基本上是原则性的,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此外,可作为研究文献基础的还有英国的《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丹麦的《绿色账户法案》,以及把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等。

四、实现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支配社会经济时代的根本转变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产权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进入到市场经发展阶段后,产权经济已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命名,产权价值运动强有力地支配着企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世界,是被产权支配、控制的世界。

围绕产权的反映与控制,500多年以来,近、现代会计以资产、负债、资本与权益为主导性会计要素,并以此构建与发展完善了会计的第一报告体系。该体系以产权及其权益为核心寻求平衡关系并通过控制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同时,它还通过系统披露与揭示产权占有、产权价值投入与权益增值状况,为单元利益主体权利竞争性决策服务;它通过现金流量的披露与把握,保持独立经济单元的正常财务状况,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正是在“产权为本”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舍近不求远,朝前不顾后,一味着眼于经济发展而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事实上把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可以讲,这一点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大悲剧。

当今,会计要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实现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会计的第二报告体系,并在报告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反映与控制的重点,纠正以往工作的片面性。同时,要在第一报告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两大报告体系进行整合,即把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对产权价值运动的系统反映与控制方面,也要把工作的另一重点放在以“人权为本”,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并把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使会计控制工作成为保障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计第一报告体系与第二报告体系的关联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在史前时代,人类首先通过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来解决了人种的繁衍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解决人种的正常繁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的生存权的时候,生存权便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由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既是建立第二报告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在两大报告体系之间明确关联点的关键。

从根本上追究,环境恶化产生危害的集中点是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力,也是最根本的权力。失去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片面坚持以“产权为本”,造成经济失控与发展扭曲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失控的具体原因又在于资源耗费失控、失衡,以及消耗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失控。从第一报告体系考察,会计对资源耗费成本的反映与控制是极其片面的,它既放弃了对环境成本的单独考核,更没有通过比较对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考量与分析,因而,它在权益计量、确认与效率评估等方面也是虚而不实的。以往把环境信息作为附列的部分来列示,事实上这样做就连附带反映与控制的目的也达不到。

所以,本文从会计控制工作一体化角度出发,把会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确定在“权益”方面,第一报告体系以“产权为本”,系以“权益”作为施行控制的支点,而第二报告体系则充分体现以“人权为本”,把施行控制的重点放在“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相统一的方面。保障人的生存权是施行控制的根本前提,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控制的目标,达到“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的统一。必须指出,实现“良性互动”,并非让人类一味削减必要的耗费与放慢发展速度,也并非听之任之继续走以往的老路,而是通过切实控制,从根本上改变耗费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彻底消除“污染型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第二报告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

以下所讲框架属于设想性质,尚有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研究、验证与改进。1.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1)环境治理投入;(2)环境成本;(3)环境损失;(4)生态权益;(5)资源耗费;(6)资源非正常性耗费;(7)资源损失;(8)不可再生资源耗费;(9)水资源耗费;(10)污水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1)水资源防污治理投入;(12)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3)大气排污治理投入等。2.该体系中第一报告――“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设置。相对第一报告体系中的三种主要报告而言,本文将其称为会计的“第四报表”。3.“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用以分析与评价生态权益。4.“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通过对水资源的专项反映与控制,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5.“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用于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6.“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按企业所属行政区划,按指标进行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说明自检、自测与自控情况,揭示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表明改进意见。

该报告体系中的各报告从一个侧面,或从综合的方面,体现以“人权为本”精神的贯彻情况,整个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耗费与环境“良性互动”方面,借以分析与评价报告单位对“生态权益”的保障、维护情况,最终把控制点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保障方面。

七、第二和第一报告体系地位与作用之比较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当生态环境成为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主导性方面的时候,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二报告体系,才能解决新环境下的会计控制问题。并且从以“人权为本”,保障与维护人的生存权方面讲,第二报告体系的作用是第一报告体系不可取代的,并且要切实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报告体系的重要程度理当排在首位。

八、第二报告体系编报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资源会计,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跨入21世纪的“十五”期间,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仍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将从大规模生态赤字时代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时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源和其他资源两大类,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传统会计的资源范围以资本资源为主,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前,在中国以至全球正在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应当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方面有所作为,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貌从会计的角度加以反映和审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用的决策工具。现代会计的新分支―资源会计,随时代的召唤应运而生。本文将就建立资源会计核算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促进其发展。科技论文。

一资源会计及其现实意义

所谓“资源会计”,就是从会计的角度全面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循环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全面核算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工整理出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资源会计信息。它从会计的角度系统地专门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之一的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和再生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同时又以整个生态循环的视角来考察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并运用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资源会计的研究对发展中的中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他将成为21世纪会计科学领域里发展和研究的一个新的视点。

二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

资源会计主要研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中的消耗与补偿问题,并以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此,它的理论基础除了一般会计学理论之外,还与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具有一定的联系,各学科的某些观点也对资源会计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着重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可持续发展经济现象中所体现的普遍的、必然的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性,探索使现代经济成为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经济和它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对资源生态循环规律的揭示,可以对我们研究资源会计的内部要素结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资源经济学着重研究如何经济、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种资源。在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自然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资源保护的逻辑,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政策,自然环境的保护,污染排放控制等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及其有关资源的开采、定价和租赁等问题的理论构成了资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中各个具体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侧重从人、资源和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讨人类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元关系。在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对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济学中有关环境治理,保护资源及其经济效益测定的方法体系,可以作为资源会计有关资源耗费和资源成本等问题研究时的重要参考。科技论文。

发展经济学专门探讨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从落后形态发展到现代化形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政策,它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尤为注重研究不同国家的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和国民收入的高低等问题,在探讨欠发达国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标准才有资源的最优分配时,着重强调应当根据不同的目标函数和发展阶段来选优。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上,它所涉及的资源分配、用于发展的国内资源、资源的部门分配、外国资源与经济发展、资本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等问题及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源会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资源会计的研究范围及方位

资源会计作为会计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一般会计的共性,同时,因其反映和监督对象的特殊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资源会计属于一种区域性会计,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方法纳入国民核算体系的研究优先项目计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并要求该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一个自然资源的卫星账户系统”。按照我国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要求,资源会计主要是“研究完善不同层次(国家、省、县)自然资源核算指标的体系及定价核算方法”。长期以来,资源会计被划作为区域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核算方式上也是以实物量核算为主,因而,他还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目前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暂时可限定在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会计问题,研究的立足点既可就某一类别资源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可就某一实体资源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四资源会计的方法基础

由于资源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资源会计目标要求上的特殊性,资源会计的基本方法就应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可由资源会计核算方法、资源会计管理方法、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与资源循环效益考核方法四个部分所构成。资源会计核算方法是资源会计的基础方法,它主要涉及到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对各种资源的存量和变量进行核算,在形式上有价值核算和实物核算,主要采用价值核算。由于资源会计从本质上讲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因此,其具体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沿用财务会计在核算上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会计科目的设计、会计账户的设置、成本费用的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资源会计管理方法主要涉及到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经济循环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控制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资源经济循环各个阶段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检查、考核和反馈等各项具体工作。资源价值计量方法是资源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主要有资源价值评估法、交换价格分析法和统计信息分析法等。资源循环效益考核方法是专门用来对资源循环过程和结果所预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它应当包括资源生态循环效益考核的方法和资源经济循环效益考核的方法两个部分,其主要方式是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界定考核指标的基本构成因素,确定各因素数据资料的有效来源和确定组织考核的时间间隔等。基于以上认识,资源会计方法的形成基础主要有:

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的基础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已经成形的会计方法的全面运用,如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二是部分会计方法的选用,如成本计算方法、折旧的计算方法、费用的摊提方法和税收会计方法等,三是对部分会计方法的改造,譬如会计报表的方法就应当在财务会计报表基本种类和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增设必要项目。

2.相关会计学。相关会计学对资源会计产生的影响主要范围是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经济效益会计等,影响的主要方式有:一是相关会计方法的引入与借鉴,譬如社会责任会计中的计量方法等,二是相关会计方法内容的改造与创新,如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负债的理论与方法等。

3.统计学。从会计与统计的发展历史上看,统计方法与会计方法存在着天然的交叉使用的问题。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会计从数学属性方面而言,它与统计学是相同的。资源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信息,以有助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与通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目的基本一致的特点,就必然会使其方法体系与统计方法存在多方面的联系。科技论文。

第11篇

【论文摘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是用来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持续上升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必然的,共有三方面的原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本地区市场的影响,使用“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是:用外贸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例如,我国200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3.1%,比198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表明20年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外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大提高,但这里没有考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分析中,为观察对外贸易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需考虑进口和出口的双向影响。计算“外贸依存度”,方法是:用净出口(对外贸易出口减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另外,还有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和特征 

 

(一)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发展速度超过gdp增速的情况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在此,我们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外贸依存度。 

第一种算法是用外贸(包括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占gdp的比重计算,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算法。按照这种算法,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外贸依存度只有9.8%,此后持续上升,到2005年已高达63.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4.2%,进口依存度为29.7%。 

第二种算法是外贸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就是工业的外贸依存度,这种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不可贸易品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世界银行就采取了这种办法计算和比较各经济体的对外开放程度。按此计算,1978年我国工业外贸依存度为22.1%,2004年为152.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78.2%,进口依存度为73.9%。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但不同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出现很大差异。1980年到199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由12.6%上升到30%,10年间提高约17个百分点,这段时间外贸依存度增长较快与改革开放初期外贸基数很低有关。1990年到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到39.6%,10年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在这段时间内,外贸依存度出现波动,其原因一方面是外贸增长受汇率调整、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外贸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2001年到2005年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最快的5年,到2005年,外贸依存度上升到63.9%,5年间提高了约24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和2004年是外贸依存度增加最快的时候,几乎每年外贸依存度上升8~9个百分点。这段时间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速度之快是全球少见的。 

从外贸依存度变化还可以看到,伴随着长期的贸易顺差,1993年以后,我国出口依存度持续高于进口依存度。如果对两种外贸依存度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外贸依存度与外贸依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78年,我国工业外贸依存度是外贸依存度的2.3倍,而到了2005年变成2.4倍,变化幅度很小,其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比重变化不大。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的原因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既有体制上的原因,又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亟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第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加人世贸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外贸经营主体积极性提高,导致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第三,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逐步增加,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我国“世界工厂”的功能日渐形成,促使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第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造成资源、能源的消耗高速增长,需要大量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如2004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就高达45.15%;第五,世界经济持续好转、美元不断贬值等因素也为我国出口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导致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 

 

三、外贸依存度的快速提高对中国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国际化,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规模迅速膨胀,各国的外贸依存度总体上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来势迅猛,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大幅度攀升也是一种必然。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与国际接轨的道路。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属于中国自身,而且属于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国际层面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煤炭资源 资源耗减 耗减成本

一、引言

环境成本,按照其与环境资产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用货币表现的资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自然资源的储量。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会耗费各种资源,如能源资源、植被、水等。其数量的减少就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能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我国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产生的外部性已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且治理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依然未能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表现在对能源资源耗减成本的忽略上。能源资源耗减的外部性不仅影响能源资源在当代人们中、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更严重影响了代际分配问题,即能源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子孙之间的公平配置问题。由于煤炭等大部分能源资源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在当代被过度开发,就会损害后代同等使用它的权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消耗量占到全部能源的70% 以上。因而研究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煤炭资源耗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作为切入点,运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山西地区某家采煤企业的资源耗减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出发,对该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开发利用中的使用者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进行比较,以考察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理论分析与核算方法

(一)煤炭资源耗减理论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霍特林以“社会净价格(稀缺租金)”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简言之就是,对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在此情况下,开采者对于把资源保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这一法则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煤炭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即社会净价值就是稀缺租金。Hartwick (1977)曾指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只有把开采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投资于生产性资本,在国民收入中考虑可耗减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核算资源耗减成本,才能做到维持消费水平不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大量出现,随之一些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被相继提出,如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然而,目前就煤炭资源耗减对国民经济指标进行修正的,仍主要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美国、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考虑煤炭资源耗减的成本,对正确核算国民经济及合理制定煤炭资源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税收设计中考虑煤炭的耗减成本, 可使煤炭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避免了资源耗减越多国民收入越高的后果。 (2)国内研究。国内高明辉(2007)、唐智和(2005)以净价格法分析了煤炭资源价值。李国平(2004,2007)研究中国煤炭资源的耗减问题时采用了使用者成本法。李志学,张倩(2010)也以使用者成本法研究了中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的资源耗减补偿问题。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内涵及其范围界定 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耗减所形成的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纵观采煤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与煤炭资源耗减有关的项目大致有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本文采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真正属于采煤企业资源耗减成本性质的项目有: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资源税则不构成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 更像是国家的一项宏观调控职能,来调节目前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状态。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各种分析方法中, 持续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都需考虑待未来资源耗尽后,如何估计和选择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增加了分析难度和误差,因而很少被采纳(Von Amsberg,1993)。交易价格法需要资源探明储量的交易价格信息,因而也很难用于资源价值的一般分析。净现值法需确定未来矿产资源每期的价值,但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此类数据获取的难度大且缺乏可靠性。净租金法的主要问题是其霍特林租金增长率等于利率的基本假定能否成立。此外,应用中常常以平均成本来代替开采边际成本,这样就与净价格法(Repettoetal.,1989)无异。净价格法没有考虑资本的正常回报,而认为耗减是全部资源开采的剩余, 因而会高估资源耗减的价值。使用者成本法最早由El Serafy(1981,1989)提出,该方法具体到煤炭资源的折旧问题,就是现在使用煤炭资源对未来使用者造成的机会成本,即使用者成本。所谓能够无限维持的消费水平,是指煤炭资源开采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扣除掉使用者成本之后的剩余。关于煤炭资源耗减问题的分析,方法的选取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假定条件的数量,和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本文利用使用者成本法来估算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资源的耗减情况,是基于该方法假定条件单一,估计偏差较小,可有效避免高估煤炭资源耗减的问题,及其在实践中便于与微观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相结合的优点。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及其测算

(一)基于使用者成本理论的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使用者成本法令开采煤炭资源所得的各年净收入为 R,其中包括两部分,即可持续的永久真实收入 X 和煤炭资源开采的使用者成本(R-X)。n 为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r 为利率(即折现率)。用数学公式表示El 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的思想如下:

在此,本文不考虑 r=∞ 或 T=∞ 的极端条件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经过大规模且长期的开采,山西煤炭已经达到了庞大的开采和生产规模。目前,其煤炭产能的规模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年调出量约占全国的3/4,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2。但是,山西由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从资源环境方面来说,山西各类矿区采空区的总面积空前扩大,人均水资源短缺、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且,煤炭产能的高度扩大,近年来山西煤炭的可服务年限也在不断下降。基于此现状,本文以山西某家大型采煤企业为例,依据其2008-2011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其煤炭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山西地区某大型采煤企业财务报表(2008-2011)及相关一手资料。为取得数据,曾去企业实地调研,并且为完善论文数据,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该采煤企业财务总监及其助理联系沟通。另外,对于山西煤炭现状的评价及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的预估,还参考了山西煤炭信息网及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相关数据。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测算 本文以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为例,应用使用者成本法,考察该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在估计煤炭开采使用者成本D时,需要获得以下数据:售价、生产量、中间成本、工资总额、正常资本回报、资源储量,还有贴现率。由于本文估算的是单一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因而采用了该企业各年的煤炭单位售价。(1)估计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求得煤炭资源净收入后,就可以借助公式(4)计算出应予补偿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大小,并将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相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行税制是否已经充分补偿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耗减价值。(2)折现率。由于El Serafy使用者成本法中使用者成本对折现率比较敏感,而在折现率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本文采用2008年至2011年间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波动范围的上下限,即2.25%和4.14%,通过计算这两个利率水平下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得出真实值所在的大致区间,而不是随意地采用折现率。(3)开采年限。剩余可采年限T,是根据煤炭资源的剩余可采储量除以当年开采量而得出的。由于该企业当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无法较准确地预估企业目前所掌握的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并且该项数据涉及企业的机密,目前取得该项数据较为困难。因而,本文假设只要山西省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没有枯竭,该企业就一直存在并运营。2008年,山西按照当年的煤炭实际产能测算,在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煤炭储量只能够服务70年,所以本文认为该采煤企业的剩余可采年限T为70。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可估算出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开采净收入R 见表(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该采煤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资源收费标准为3.2元/吨。依据2008-2011年该采煤企业煤炭开采量计算出的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见表(2)。(2)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使用者成本结果比较分析。将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煤炭资源税费是否能够补偿其使用者成本见图(1)。由图(1)可见,该采煤企业所缴纳的资源税费只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2008年煤炭使用者成本,不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其他年份及2.25%折现率下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煤炭资源税费由2008年的5050388.16元上升为2009年的13469082.1元,随后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在2011年下降至11331891.2元。2.25%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13134258.64元上升为2011年的169256189.7元,4.14%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3644245.263元上升为2011年的46962001.02元。通过比较发现,该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远远高于煤炭资源税费,并且两者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3)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无法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该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由此可见,该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并不合理。以山西地区该采煤企业为例,通过计算恰好能够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的全部使用者成本的资源税费,得出该企业应缴纳资源税费的合理区间。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应为见表(3)。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并避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对于大多数的煤炭开采企业都征收煤炭资源税,但存在税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应该适当提高煤炭资源税率,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使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补偿到位。并且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税费功能交叉重复。针对这个问题,应当合并煤炭资源税和煤炭资源补偿费等其他费用,统一按照资源税的形式征收。(2)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加强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通过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同类项目的比较,也便于政府及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核算。并且在类似采煤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加大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力度。由于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补偿,因而加强这一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进行补偿的情况。(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要注意对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系统的分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量。考虑到煤炭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本文认为对煤炭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可采用存量的方法,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在会计处理时,可将煤炭企业的耗减费用看成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从而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在煤炭企业中,在成本项目里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可专门用于核算煤炭资源产品耗用的煤炭资源的价值,从而有利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和计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学、张倩:《矿产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计量模型及其应用》.《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2]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李国平、吴迪:《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4]李国平、杨洋:《中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使用着成本测算与价值补偿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颉茂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