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8:3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修实训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实训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在汽修实训教学中,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以气缸盖的拆装这一实训项目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
把气缸盖拆装有关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汽修专业知识。
所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它主要是指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综合在一起应用于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提高汽修专业理论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汽修实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塞连杆组的理论知识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可以把活气缸盖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上难于弄清的知识,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直觉中,使他们加深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气缸盖的拆装课堂讲解与演示
课堂讲解与演示是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提出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生动的实物与动作形象,从而提高操作规范性。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演示操作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示范教学,使理论上所学的内容与所演示实物要一致。如课堂上讲的是气缸盖的拆装,那么在演示中就要摆出气缸盖的零部件。为此,实训课堂上多利用已经报废的汽车,把它的各部件都拆卸下来,作演示教学用。这样,就能够较顺利地使学生把已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定向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二)语言讲解要与示范动作相统一。教师在气缸盖的组拆装示范操作中,要做到边操作边讲解,语言简洁明确,重点突出,讲做统一,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感知过程,以便在头脑中形成完整而牢固的表象。
(三)演示操作与问答相联系。在实训教学演示中,教师经常与学生问答,对提高学生实训技能至关重要。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带着明确的目的观察老师的操作。可在学生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所学知识。如在演示气缸盖的拆装时,向学生提问:机体组由哪些零部件组成?让学生明确组成的零部件名称。通过这样的实际观察和理论所学知识紧密联系,既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以后的理论和实训教学都有好处。
三、让学生独立完成气缸盖的拆装实训项目
所谓独立操作是指学生在明确气缸盖的拆装理论知识,掌握其操作方法后,对气缸盖进行亲自动手拆装。但在这个学生独立操作的阶段,教师要旁边给予恰当的指导。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汽修专业教师就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使学生明确实训项目操作的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操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汽修技术的具体要求时,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自觉性,积极而刻苦地参加到独立操作的练习中去,这样的实训操作效果才会好。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要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同时,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必须有步骤地进行,由外向内、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等。教师发现操作中的错误,应及时给以指导和纠正。
(三)实训结束前的总结,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训结束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了解自己操作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是否符合汽修技术的规范要求等,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操作步骤和动作行为,为下一次的实训操作打下基础。
四、汽修专业技能实训“导生制”教学模式
把一部分品德端正,热爱专业,遵守校纪校规,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汽修实训的导生。借助导生的帮助,在汽修实训过程中协助教师做好技能辅导,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操作技能的帮助,实现实训目的,保持对汽修专业的浓厚兴趣。导生本身也可以在实训操作获得不可多的锻炼经验,对他们身心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导生是本专业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而作为教师实训教学的助手,在理论和实践中帮助“落后生”,可以为有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互帮互学,在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而活跃的实训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导生制是一种真正能兼顾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汽修专业实训施行导生制一定会受到广大的汽修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五、 实训项目进行达标考核
(一)达标考核应该坚持在实训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既可以了解实训教学效果,又可加深学生掌握汽修基本技能的程度。
【关键词】农村职校 汽修专业 联合办学 作用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连年激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社会急需大批汽车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我校为适应市场发展,在2007年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由于农村职校办学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双师型师资缺乏 、设备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专业招生陷入困境。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机制之后,我校与当地一家技术力量雄厚的汽车维修企业达成共识,学校与企业联办学,企业直接参与汽修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深度合作。实行校企联办后,汽修专业迅速成长,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成效显著。
我校汽修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校利用企业的影响力、技师资源,促进招生、师资培训和教学实训等工作;企业利用学校场地、生源,解决人力资源后备、员工培训和企业发展等问题。双方共同招生,协同教学和管理等,学校请企业技师指导专业课教学与实训,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开办维修车间,接纳学生见习和实训,学生的实训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校、企、生三赢。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试论校企联合办学在农村职校汽修专业中的作用:
一、校企联合办学带动汽修专业招生
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因此招生工作是职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普通高中不断扩招,而且社会对职校有惯常疑虑,许多农村职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在此情势下,我校汽修专业以“以就业带动招生”和“以出口带动入口”为招生指导思想,学校招生工作人员与合作企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采取一系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共同开展招生工作:1.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汽修专业在师资培训、实验实训建设、经费投入、见习与就业等方面的政策;2.宣传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不闭门造车,根据市场的需求、用工单位的需求来设置;3.在教学管理上不墨守成规,突出校企合作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岗位需要、技术需要、管理需要来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4.在专业课授课上充分利用企业中技术精湛的技师力量现场教学,实车实训;5.在学校管理上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企业用工的标准规范学生的言行;6.邀请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和企业现场观摩,展现实验、实训设施,介绍专业就业前景;7.除开设专业普通班外,还开设专业特色班如企业班、经管班等,同时根据企业用人计划提前运作、策划,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实行有选择的“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计划。以上七项措施,有效打消了学生和家长担心学不到有用知识、掌握不了有效技能、发愁毕业以后的就业门路等疑虑。通过校企双方努力,我校汽修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合作招生使学校与企业都获得了双赢,学校利用企业(包括技师)的影响力破解“招生难”问题,企业结合自身需要吸纳了高素质人才,同时充分储备了技术工人,消除了“招工难”的后顾之忧,另外,企业还能减少员工再培训环节,节约了资金开支。
二、校企联合办学对汽修专业师资力量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农村职校汽修专业不少教师由其他类型教师通过转岗培训转型而来,他们虽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专业知识,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能够胜任课堂管理和理论教学等工作,却缺乏相应专业岗位上的工作经历,传授复杂的专业技能显得有些困难,理论教学课时远多于实践教学课时,造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只懂理论,缺乏操作能力,最终形成薄弱的师资与专业授课不相适应的矛盾。校企联合就可以解决这个瓶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第一,我校在课时安排、教材选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征求并采纳合作企业技师的有益意见;第二,邀请企业技师上技能实训课,教师跟班观摩并配合上课,从中吸收技师技术与经验;第三,校企双方共同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学校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送至企业培训学习,邀请企业专家培训授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水平,逐步促进职校汽修专业师资技师化,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
三、校企联合办学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汽车企业与维修行业的飞速发展,行业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自动变速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车载诊断系统等在汽车上的普及,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职业教学和实训“三段式”(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在校企合作这一框架下,我校汽修专业和企业密切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实现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校企双方整合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由理论或实训教师共同进行现场教学、现场管理、现场模拟、现场动手,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性质,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在这种教学合作模式下,对师生都有促进作用:在学生方面,这种模式既解决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短板,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真正体验企业环境,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进行定位。这种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在一起施教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学职业的不职业,学技能的动手难”问题;在教师方面,教师能够边教边学,可以不断收集一些在课本上无法得到的信息,经过对现场教学的总结和对资料的整合,把结论(成果)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进行研究、修改,形成一套完整翔实的教学心得和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联合办学在汽修专业技能实训中的作用
目前,多数农村职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实训基地需要高投入,二是一些学校教学重理论、轻技能,缺乏“双师型”师资,为此,我校汽修专业力求 “以实训带动质量” “以质量促进发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实训教学和教师培训,弥补校内实习实训设备不足,汽修课程大大增加了实训含量。一方面,学校把企业的技能系列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糅合在一起,使以技能为中心的体系与行业的岗位体系相吻合,让教学有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就业导向性;另一方面,学校还根据汽修专业特点,通过查阅维修合作企业的台账统计,归纳出频率高、最需要掌握的维修技能,据此提出职校重点技能和核心实训项目,依据典型车型维修手册,列出每个实训项目的技能规范,制定操作流程,结合专业教师与维修技师意见,总结出在实训中规范化传授技能的新方式。此外,学生通过在合作企业中学习与实训,不但能够迅速把自己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锻炼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目的,还能有机会融入企业,体验企业的生活,感受企业的环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优良作风,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做铺垫。
综上所述,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引进的校企联合办学,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最终实现校企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技能”三赢。
【参考文献】
[1]曾俊香. 关于县职校发展问题的思考. 广西教育,2009(7C).
【关键词】技工院校 汽修专业 一体化教学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因此不仅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对其技术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技工院校汽修专业方向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学到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是教师教学改革所需要探索的方向之一。
一、技工院校汽修专业教学现状
汽修专业如今的教学状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生、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1.学生。由于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或未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目标也不明确。但这些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会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寻找实习工作机会,在保障经济来源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汽车维修操作知识。
2.教材。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普遍内容较多,比较繁杂,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教材所讲授的知识脱离了生产实际,与汽修行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
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学习到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由师生在汽修专业一体化实训室开展理论、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理论讲解为中心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转变,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确定工作目标,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主动学习理论和实习技能,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摸索拓展增强自身能力的方式方法。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还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高素质蓝领技术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得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用丰富的汽车文化知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且基础知识和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认知相关专业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厂生产线、汽车维修4S店和学校的汽修实训设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正确引导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投入学习之中,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由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参与,促使学生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然后为学生定制两种身份,即学生和工人,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职业习惯,严格按照汽车行业的企业要求让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尽早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2.充分运用实训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一体化教学。由于汽车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和汽修基本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导致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无法产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遵循理论知识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相结合,形成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利用真实的实验设备进行直观教学。比如讲授离合器结构时,教师演示离合器的主要零件实物,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认识离合器的整体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在讲解发动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通过发动机台架,将系统的每一个零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方便学生直观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差速器工作原理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汽车维修相关模拟教学软件,对普通差速器的工作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帮助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接受,从而使他们明白汽车在转弯或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两侧车轮以不同转速行驶的原因。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抽象的汽车工作原理,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17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后续课程包括了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网络信息系统等课程。由于越来越多的电控技术、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汽车基础电器掌握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为合格汽车修理工,现代汽车上的四大部分基本上都离不开电,同时又与机械部分相辅相成,因此在汽车修理时不可避免的要懂得电气基础,这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介绍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一般包含了基础电路、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器系统等知识章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蓄电池、充电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灯光仪表系统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和 常见故障检修; 常握几种典型汽车电器系统的布线及控制原理;具备阅读分析电路图能力。
2 目前《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笔者近些年在高职院校中教授该课程的实际探索,以及参观多所高职院系的教学实训场地。结合学生实际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分析,得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
2.1 实训条件陋
汽修专业实训室在初期建设中,往往存在实训内容不清晰、建设方案不完善、设备采购不合理等诸多问题[3]。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场地小、设备少,甚至个别学校没有实训车辆。直接造成多数学生无法进行实训,严重制约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2.2 过多讲授理论知识
因为教学实训条件的制约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过多的在讲授理论、缺少实践[2]。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汽车基础电器》教材内容主要是分类、结构、原理等理论性知识,讲授时使得学生觉得课堂乏味,也使得学生缺少职业院校的实践训练。
2.3 教师实际经验少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讲课理论性强,实践技能不足[4]。受学校培训条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自身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汽修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在课堂上只能讲理论,制约着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
3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学探索
3.1 合理建设实训室
在购置设备时,建议购买3台同一型号实训汽车(例如捷达、桑塔纳),3台与实训汽车型号相同的实训台架;6套以上的汽车电路测试灯、万用表、拆装工具;各种保险丝、继电器、灯泡、开关、火花塞、点火线圈若干;发电机、起动机各6台;以及购买已经损坏电器元器件。以上所有设备都为符合实训车辆使用的电器配件,以便更好的合理使用电器件。
在建设《汽车基础电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时,要合理布局:在角落配置工具房。以中心区域做为教学区,学生课桌可以摆设成6个环形小组桌;靠墙的一侧为讲台和投影布区域。实训台架和实训车辆在教学区的三侧摆放。如图1所示。这样使得教学完马上进行实训,实训完后进行总结提升,教学实训交替进行。
实训室管理人员可以由《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师来兼任。在平行班级课程安排上,建议一个班级课程进行完后再开始下一个班级课程,同时4节课程连上。这样既可以防止实训室混乱,又可以保证故障未排除完时下节课继续进行。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在编写教材时,每个章节都要安排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的任务单;增加基础电器实际案例分析等。学生可分为6个小组,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可分配为3:7,理论章节讲授完,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关基础电器故障要求各组进行排除。例如在电源系统章节设置蓄电池虚接故障,在灯光系统设置大灯不亮、转向灯右边亮左边不亮、起动机无法启动、车窗升降机无法升降等故障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完成课堂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充实理论知识。
3.3 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院校须支持专业教师多参加相关进修和培训,例如中德诺号师资培训班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支持专业教师到汽修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得专业教师的得到更多是实践工作经验。
4 结束语
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根据基础电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对汽车电器系统故障进行诊断、检测和维修。通过更多的实车操作,学习故障排除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吕丕华.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2]李银英.浅议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课程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58-159.
[3]张宪辉.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实训设备的合理化配置研究[J].科技资讯,2015(10):181-182.
[4]张冲,赵亮,宋捷.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双导师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08):59-61.
[5]张克明.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项目 项目教学法 汽修实训教学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而解决具体问题,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能培训学生的关健能力而备受推崇。
二、什么是项目
通常理解的项目是制作一个完整的产品,如生产一辆汽车。但是,在汽修实训教学中,我们对项目的理解没有必要局限于此。掌握一项技能也是项目,如“拆装发动机”“检测发动机传感器”“维修车门踏板”等。因此,项目没有必要非得是完整的产品。一般地,项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2.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3.有具体的成果展示。
三、项目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
1.咨讯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项目,制定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以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能够说明:学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学生要想达到要求必须做什么。
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备课,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围绕项目引导学生学习实施项目所需的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
2.计划
学生分组,设定行动方案。根据课题需要和学生人数,采取自愿结合的原则分成小组。划分小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力争各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特点方面平衡。如理论成绩不同、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的搭配,以保证项目实施。各小组在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找出工作要点,组内成员分工。
3.决策
学生自我信息收集。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方法,根据项目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如查阅手册、图表、网上搜索、现场调查等。学生可在查资料和教师讲解中获得完成这个项目所需的知识。讨论方案时,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给学生以框架性指导,教师只提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自主找出解决办法,优选项目实施的最佳方案。
4.实施项目
每组根据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现场操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退到幕后,进生实时观察,了解各小组工作进度,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5.检查
完成阶段性工作或在阶段性目标后,首先,学生要相互交流工作成果。之后,教师要对各组的成果进行点评,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空间和平台,达到发展学生关健能力的目的。
6.评估
评估形式有两种,即小组评估、教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两方面:(1)各小组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目标的达成情况、工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等。(2)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健能力的评估。其中,关健能力包括工作和方法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心等。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分,提出改进方向和整改措施。
评估的目的是肯定成绩、查出问题、总结经验,不仅限于给每个小组和成员划定等级。
四、项目教学案例: (学生12人,时间:五天)
项目:维修一块变形破损的车门踏板。
教学目标:学生能维修车门踏板。
学习内容:砂轮切割机切割、弯板机弯板、敲、打、磨,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刮腻、喷漆实践操作。
学生已有知识:对负吸整形、敲打整形、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刮腻、喷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1.明确项目目标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坏损的车门踏板,引出项目教学的目标――维修车门踏板。
2.将学生分成A、B两组。制定小组方案,收集信息,讨论方案。
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以及网络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广泛收集相关知识和信息,制定实施的最佳方案。两组同学选择了两个不同方案:A组计划对车门踏板整形、刮腻、喷漆;B组计划切割下坏的部份,制作新的车门踏板替换。
3.讨论方案
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项目方案进行展示,并说明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可操作的可能性,其他同学对其方案可提出质询,宣讲者给予解答。师生共同论证两组计划的可行性,由任课教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综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决定本次实训采用B组方案,并且师生对B组方案再共同讨论、修改。制定出最终方案。
主要内容是切割下坏的部分,每人制作一块新的车门踏板,每组中选取好的一块,补在车上,再整形、刮腻、喷漆。完成车门踏板的修理工作。
需实施的工艺有:
(1)砂轮切割机切割。
(2)弯板机弯板、敲、打、磨。
(3)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
(4)刮腻、喷漆。
4.项目实施
每组根据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现场操作,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观察指导。
5.检查
每天下课前半小时,各小组相互交流工作成果,并由教师做点评。
6.评估
项目实施后,各组实行交叉检测并给予相应评分。最后由任课老师对项目整个过程讲评,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分,提出改进措施。
经过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估后,表扬某组同学在最后的刮腻、喷漆步骤做得细致;某组同学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环节做得漂亮,并且非常注意安全施工。教师又对同学们在这几天中哪些环节中出现的失误做了点评,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每位学生的关健能力以表格形式作出评估。
五、汽修专业实训中使用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学习内容不同
传统的汽修实训教学往往以“某个知识点”作为授课内容。比如,学习“二氧化碳保护焊”时,就只作这一方面的实训。学生不能将这一技能与实际的汽修挂钩。使用项目教学,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的是如何完成哪个汽修项目,不仅在过程中学会的是哪些单个知识点,更是直接与工作相连系,培训出的是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蓝领工人,是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的操作技术工人,这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
2.教学形式不同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修;微课教学;应用
一、汽修专业微课程教学的要素和特点分析
微课从定义来理解是指课程内容精炼、围绕教学标准或者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视频为载体来呈现课程重难点内容。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针对某一个小知识点来开展教学或者组织内容,一般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8分钟是教学效率是最高的,一个微课的课堂容量是有限的,它可以称之为是一个课例,但形式和内容上又小于课例,一般为十几兆或者几十兆,能实现在线或者下载的浏览,界面友好易于操作,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教学资源的组织主题鲜明有特点,迅速切入主题,立场统一,一个微课就解决一个主题,不拖泥带水,选材内容要贴近生活或者专业,让学习者迅速找到感觉,知道我在学什么,通过学习我解决的问题或者知识点、技能点是什么,通过微课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比较,选择微课学习的方式是不是最优质最高效的。微课学习后,要能及时的进行反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测验,这种测验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测验和对微课程本身的评价。这些就是我对微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微课教学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在发动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内容我就以微课程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在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时,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整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于是我把技能操作的过程微课化,分段式,将某个元件的检测方法首先录制成微课,放到校园平台,让学生课前先学习,通过微课后面的考核内容后,才有机会实车操作,这么做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微课的内容,由于有了前面微课教学的基础,学生实车操作时效率大大提高,也延长了实训车辆的使用寿命,不至于造成车辆的早期损耗。这样教学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微课的内容有了理性积累,通过实车操作有了直观认识,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大大提高,技能和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延长了记忆时间。
二、汽修专业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分析
对于微课教学在汽修专业课程的教学的应用,我做过一些调研,主要是针对某门课程哪些内容适宜采用微课教学,开展微课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微课教学的优势等。通过调研发现,70%的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优势是肯定的,也乐于开展这类课程,有过微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但同时又有压力过大的方面,主要是由于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靠教师自己开发微课程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备课又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形成团队,开发效率低下。要让微课教学形成常态化,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团队,分工明确,最优势的团队组合是要有一名有软件开发和视频处理能力的计算机教师,一名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和一名语言组织能力强的教师,这样的组合能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将微课程制作和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好。例如在开发发动机机油泵的微课程时,专业实训教师将机油泵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特点描述准确,由计算机教师开发视频和动画,通过教师的配音,将可以很方便的将原理阐述清除,省掉老师大量的课上时间去讲解,大大太高了教学效率、原理阐述更加合理化更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这个微课制作的过于单调和机械,就失去其创新的特色和制作的必要。汽修专业的微课程还要方便学生的在线学习和巩固,要能设置一些关卡,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乐学。例如在开发自动变速器的微课程时,除了阐述自动变速器的作用、原理和构造外,还要将自动变速器的结构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示,通过对比来呈现自动变速器相对于手动变速器的优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接收,加强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和视频讲解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将液力变矩器的涡流、环流、和螺旋流的特色进行动画演示,流动路线更清晰,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其工作机理。对于自动变速器传动比和传动效率来说,通过微课程展示是最合适的,如果单靠教师讲解效果会很差。微课的结束部分要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以及学生课后的拓展提出要求。这就是汽修专业一门课程某个微小知识点的一次微课教学,总体结构是提出目标、分析内容、重难点的突破和课程总结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微课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微课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微课程的教学形式,现对教学步骤做一个总结,首先是故障诊断之前的准备工作,大概3分钟,通过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示工作过程和安全要点,对于错误操作或者易发问题也进行展示,学生可以现场纠错,通过纠错训练减少学生操作时的错误,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例如车轮挡块的放置,易发问题是放置位置偏向外侧,通过视频纠错很容易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靠教师讲解效果就会打折扣,肯定有学生还会放错。机油液面的检查也通过动画展示,将机油尺的刻度放大,便于学生学习。接下来就是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分析,这个内容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效率很低,一节课只能完成少数同学的学习,通过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将数据内容展示就会效果提升很多,学生就不要挤到一起来读取数据流了,至少将教学效果提高2倍以上,无形中将有效教学时间放大了,避免了有人做有人闲的情况出现,课堂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也会学的更充实,更有成就感。接下来的元件测试和线路测试更能体现微课教学的优势,如果每个人都来操作,线束插头一节课就破坏了,教学成本太高,效率过低,将元件检测录制成视频就避免了车辆零部件的损坏,教学效果同样有效。线束的测量内容时,可以将接头放大,采用动画的形式来呈现短路、断路和接触不实的效果。以上就是我在汽修专业微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四、结语
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锻炼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这样教学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微课的内容有了理性积累,通过实车操作有了直观认识,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大大提高,技能和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延长了记忆时间。微课教学可以说使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受益。
[参考文献]
[1]孙晓燕.试论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职教论坛,2008.
为了使广西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广西职业教育需要探索并建立与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传授知识”的传统育人模式,努力体现适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做中学”新理念。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简称汽修专业)经过近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以坚持“人品为先、知识领先、技能优先”的培养理念,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按照“情境、合作、交流、意义构建”的要求,实施了“以质量提升为主线,集信息化、教室公司化、自主合作化于一体”的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全面构建集“教学资源库—引导学习表—作业流程表—学习评分表”层次化的教学程序。在推进汽修专业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具有创新点和推广应用效果。
一、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中职汽修专业“三化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当前,一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睡觉、玩手机,不愿上理论课,操作课又不认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甚至造成实训秩序的混乱。同时,部分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出现动手能力差、不肯吃苦等现象。为确保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在新课改的全面推动下,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汽修专业将教学质量提升作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来研究。
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目的是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二是解决汽修实验实训操作不规范、多污染、高损耗、不安全、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三是解决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涯发展质量。四是解决如何选取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三化一体”。“三化一体”即信息化、教学公司化、自主合作化有效结合成一体。
1.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立。(1)课程创建。用于教师备课使用,教师根据自身授课课程的需要调用资源库平台中的相关资源,创建新课程,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2)课程学习。用于学生学习及教师课堂授课使用,课程学习主要以动画、视频、文字、3D等方式表达,并可以自动保存学习进度。(3)ppt课件制作。提供教学教案的模板,通过PPT调用系统内置素材资源,同时教师可以自己加已有的教学课件。(4)授课进度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信息,查看课堂结束后所在的课程节点和课程整体进度。
2.教室公司化实施。在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存进行自主合作教学时,要拥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建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即“教室公司化”。
在向企业工作环境看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解与操作手段一体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要求一体化教学的授课方式,将每个教学车间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多媒体理论学习区、拆装修理实习区、故障诊断检测区、整车综合实习区,并在四个功能区配备不同的教学设备,在每个功能区都安装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真正实现自主合作的教学。另外,对于实训车间采用与公司类似的“7S”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自主合作化。中职汽修专业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其基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客观条件是教室公司化学习环境。自主合作教学能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对学习的个别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岗位可分为操作岗位、评估岗位和观察岗位,转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上“7S”的全面落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中职汽修专业“三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中职汽修专业“三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共分为六个步骤,具体如下:
(一)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包括:制作学生可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教学设计引导性学习表单;情景创设;确定学习岗位。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学生的岗位可按以下三个来确定。其一,操作岗位。学生按照作业流程表,在指导岗位学生协助下进行技能训练,并完成相应的操作工艺单,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二,指导岗位。利用教学资源库、教材、手册、作业流程表等,信息帮助、指导操作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有责任的前提下对预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掌握,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等。其三,评估岗位。学生用具有可操作的评分表,完成对操作学生的客观准确考评。操作完成后与指导岗位的学生一起对操作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汇总,选代表对操作岗位进行操作情况的点评。实践证明,通过这样有效的组织、科学的管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中能真实地培养综合能力,加上“7S”的全面落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学生团队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三)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加以检查。教师检查作业流程表的完成情况,里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设计上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解决的方案。
(四)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知识构建问题进行讨论,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五)学生按各自学习岗位进行轮流实操学习。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操作。实操岗位学生按照预习完成的作业流程表,在指导岗位学生协助下进行实践操作,并完成相应的工艺表。指导岗位学生仔细观察操作学生的操作情况,利用作业流程表和各种学习资料,及时对操作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顺利完成练习。评估岗位学生对实操岗位的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判、考核,完成评分表的填写。
第二步:交流汇总。以评估岗位学生为主,另外两个岗位学生为辅,对操作学生情况加以汇总,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步:互相点评。推荐一名学生,根据汇总的情况对操作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明有效地点评,帮助操作学生发现问题及改进方案。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接下来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岗位完成一次整个项目教学。
(六)教学检查、教学总结反馈。教师对上述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并总结和分析整个教学得失,以进一步改进。
三、实施效果分析
(一)全面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信息化主题。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基础、教室公司化为平台实施的中职汽修专业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同类学校中具有领先水平,突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结合,全面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信息化主题,学生能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通过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展开学习,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学生学业质量提升。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与学生人品陶冶有效结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特定汽车维修职业必备的相关知识、技术与技能、职业道德与态度,同时,还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的教育,突破了传统汽修教学单纯的技能学习,明确了职业教育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将过去只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人品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技能重要。
(三)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采用“教室公司化”学习环境四大因素——情境、“合作、对话、意义构建”,并有效实施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岗位分成操作岗位、评估岗位、观察岗位,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环境里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社会合作能力,弥补了学生就业时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探索出一条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生涯发展质量的新途径,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综上所述,中职汽修专业应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使自身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现代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字:企业化教学;汽修专业;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27-03
一、企业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企业化教学模式的含义。汽车电气课程的企业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汽车4S店的完善设施,采用一体化课程模式,建成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岗位培训为一体的企业化教学培养体系。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营造4S店工作的情境,并将学生视为4S店的员工,通过统一着装、体验式教学、课内实训、校内教学4S店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等措施和办法,以达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与毕业后在4S店就业实现“无缝链接”的目的。
2.《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维修》课程特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以下简称《汽车电气》)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门核心专业课,以汽车构造及相关专业基础课为基础,通过相关教学过程,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和维修、电路图、检测和调试等知识与技能,最终能够达到独立完成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水平。汽车电气技术的先进程度体现了现代汽车的先进程度,由此,《汽车电气》课程对汽修专业学生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但这门课程理论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完整,同时实践性特别强,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所以学生特别需要一套适合的实践体系去学习本门课程。
3.企业化教学模式意义。①《汽车电气》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地促进作用。《汽车电气》课程企业化教学模式除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外,还将很多企业元素融入其中,按照企业用人要求培养学生,学生在这种企业氛围很强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及文化内涵等情况。专业掌握的好企业也更愿意接纳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符合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让学生的就业搭上直通车。②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学生就业难是其原因之一,企业化教学模式促进了就业,同时也缓解了招生难的情况。③我国的就业形式严峻,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迎合就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电气》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这一要求,是应极力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构建企业化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组建企业化教学师资团体。专业师资团体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一体化课程实施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初期会遇到各种障碍,随着进一步应用,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对于各种障碍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一体化师资团体,通过他们的总结、研讨,再对一体化课程中其他的配套内容做出调整,这是一系列的反馈过程,只有形成一个闭环的一体化实施过程才是真正符合客观需要的专业课程。
2.设立企业化教学标准。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汽修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企业化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企业化教学标准。
3.开发企业化教学课程教材和实训模式。①课程教材。教材应设定典型课程并模块化,教材的内容应符合企业化教学的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就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企业实际需求,遵循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由企业化教学师资团队编写企业化教学教材。教材也应符合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所以教材的内容是非固定的,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这也是由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决定的。②实训模式。经过在各汽车4S店及汽车维修企业调研,以一汽大众4S店为例,每次售后服务过程包括接待、作业管理、交车服务等。每个过程一般由5~8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所以在分组时以此为依据。首先选出组长主要负责全局统筹,且采用职务轮换制,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过程中每个职务及职能。对于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较多或实训设备台套数少等情况,老师可以视情况而调整。以小组划分的方法安排课程任务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方面能力也是学生工作中所必需的,也体现出汽车电气企业化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4.确定课程内容。经过企业化教学师资团体研讨完善的模块式教材是课程的指导依据。首先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根据汽车电气课程的特点将模块式典型任务当中的知识细化,将每个知识点以实物对照,且采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是实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设立企业化情境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是在做一次课外活动,最终使其达到主动接受的目的。其次,老师指导及小组协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完成接待、作业管理、交车服务等完整的企业服务流程。在这当中应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作业管理环节。特别是在故障诊断与排除环节上应全组参与,虽有各自分工,但此环节上也应让其他职能的学生辅助参与,能够达到独立完成故障排除是主要的教学任务。
5.建设企业化教学场地。企业化教学场地应满足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要求,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条件。场地的建设包括实训设备的购置、场地装修、场地使用管理规则制定等。实训设备的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配备足够的台套数,以保证相应数量的学生使用;第二,实训设备的结构设置应与实际车上结构相同,最好使用整车,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场地功能区划分及场地装修应按照仿照真实4S店来制定建设方案。这一模块可以采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
三、以4S店售后维修接待流程为例说明企业化课程实施过程
在企业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布置任务及引导,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务职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并做好安全防护与安全教育工作。4S店售后维修的程序上主要有三个环节,可在课程上应用,分别如下。
1.接待。主要任务是详细咨询维修和保养的项目,并做好记录。在此环节需1名学生完成工作。老师扮演顾客,这样既能描述好故障问题,又能引导好学生。同时老师也要记录学生的表现,以便后期评价。
2.作业管理。主要任务是通过与接待人员沟通来确定维修内容和进行维修作业操作。在此环节上需1至3名学生操作。老师应指导学生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3.交车服务。主要任务是对作业管理环节的验收,合格后交给接待,接待将车交给车主。在整个过程进行当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过程完整性,目的是与维修企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体验到企业的规范和氛围,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更贴近企业的用工要求。
4.评学。评学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情况做出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总结出相对的自身不足和优点,老师对学生评价是去衡量全组及学生个人的表现是否达到了课程设计要求,在每个学习环节结束后老师应视情况对小组和个人做出成绩评定。这也是模拟了企业中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5.评教与验正。评教与验正过程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总结及对整个教学模式中每个教学环节的检验。评教包括任课老师及学生对课程客观、全面地评价,最终将总结和检4验得到的结论,充实到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当中,使其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丽洁,任璐.模块化教学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韦秋香.论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与发展思路[J].商,2013,(14).
从2008年开始,我校汽修专业选手每年都能在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大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连续5年的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20银的好成绩。技能大赛不但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推动着我校办学模式转变,引领了我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我校汽修专业不断壮大发展。
(一)技能大赛促进校企结合,推动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现实中,尽管中职学校渴望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我校正是通过在中职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得企业的认可,吸引了一些企业参与、合作。先后与别克、大众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一方面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捐助、辅助建设实习基地,提供行业规范,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企业要求合作培养汽修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成立了通用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订单培养)与盈众班(上海大众汽车厦门盈众集团公司订单培养)等联合办学。我们以“通用班”“盈众班”作为突破口,根据技能大赛项目,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增加顶岗实习基地数量,“订单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在教学改革中,依据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深人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并以技能大赛的考评为依据,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基本做到“双证书”毕业。
(二)技能大赛引领汽修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大多数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结构大多按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而且大多数汽修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教材的处理缺乏实践依据。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这一重大缺失,造成了汽修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课程应如何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工艺要求等对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随着技能大赛机制的逐渐成熟,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由行业的专家、行业带头人策划,结合行业需要、企业文化、文明安全操作的规范要求,技能大赛的内容、规格逐年提高,具有前瞻性。职业大赛项目与内容随着职业岗位需求不断的变化,为专业课程的改革作了很好的导向。我校汽修专业依托技能大赛,在教学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教学改革。将大赛思想及规范融人教学内容中,将教学内容结合行业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采用模块结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做与学结合,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我们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各阶段的校本教材,使教学有了很强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职技能大赛强调突出专业特色,在技术要求上注重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要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培养出水平过硬的学生,指导老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解读大赛的思想和要求,还要求指导老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大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我校围绕技能大赛的“双师型”队伍的快速建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师资培训措施。年轻教师轮流到汽车企业顶岗实践;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由汽车企业考核;聘请行业专家对所有专业老师进行定期培训;所有工具、仪器设备供应商必须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达到合作企业要求。专业教师不断的培训学习,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局。此外,中职技能大赛还促进实训教学装备的发展、扩大学校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汽车行业培养维修人才,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改革起到很明显的导向和助推作用。
二、技能大赛走向功利化,影响了中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技能大赛的巨大作用,使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出现急功近利、“应赛教学”“精英竞赛”的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竞赛的公平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中职教学有重蹈“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覆辙的倾向
在“普高看高考,职教看大赛”理念的驱动下,有些中职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片面地把技能大赛成绩当作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这必然导致技能大赛走向功利化,使各参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并且愈演愈烈。各校为抓大赛、选尖子、忙集训、要成绩,制定一系列制度,奖励与考评结合,抓比赛就象抓“高考”一样。为了获得好名次,参赛学校往往举全校之力抓大赛、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赛教育模式。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被动和片面的发展,而且把学校工作引上片面追求获奖率的歧途。以厦门几所职校为例,参赛学校普遍在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开始选拔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参赛的选手,进行比赛项目的专项训练。由于目前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师资缺乏和教学实训设备不足的现象,为了在比赛中出成绩,学校往往只重视少数被选有望获奖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同时容易把整个职业教育纳人与职业技能大赛对口的系列训练。选手经过层层淘汰选拔,越选越精,训练内容也越来越“专”,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在参赛的前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些学生普遍会被停课进行专门训练,反反复复训练比赛的那些规范动作,这种方式的培训既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技能知识,又限制了老师教学的方式。不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指导方式上,属于完全的应赛教育。这种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式的应试教育与大赛的初衷相背离,与整个职业教育基础性教育教学相脱离。教学工作放在技能大赛的几个尖子选手的强化培训上,学校大部分师资和设备都集中在这些选手上,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带动大多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损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长此以往,将会失去了举办技能大赛促进技能教学的作用,也不利于参赛选手个人的全面成长,势必会束缚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频繁的汽车技能“选拔赛”,成为中职学校和专业教师的一个负担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显著的。技能大赛制度的建立,按照“多元整合、政府统筹、企业支持,学校参加”的运行原则,要通过校、市、省、国家层层比赛。参加技能大赛也已成为各所中职学校的一项常年性工作。以厦门为例,技能大赛制度要求县、校技能比赛一般安排在12月份,省赛市赛在3月份、4月份,国赛在6月份。为了在省赛、国赛中出好成绩,抓竞赛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贯穿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由于汽修专业师资紧缺,大部分专业教师都身兼多职,集教学、班主任、指导老师及选手等于一身。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赛前准备,老师都感觉身心疲惫,对正常班级管理工作、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为应赛而给学校带来的财力、物力的压力往往也让学校感到“喘不过气来”。为了应对随着行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大赛内容和项目,中职学校每年往往必须要花一大笔经费,不断购置大赛要求的设备、工具和量具,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三、让技能大赛回归本位,真正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
要避免技能大赛偏离初衷,避免走人误区,让技能大赛回归本位,必须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应对,这样才能更好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更好服务于学生。
(一)技能大赛应基于全体学生的正常教学,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技能大赛的作用,克服急功近利的“精英竞赛”倾向。技能大赛是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提高,才能避免走向“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极端。端正思想,使大赛立足全体学生,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竞赛观,让竞赛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要树立人人成功,多元成才观,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技能大赛要基于全体学生的基层教育教学抓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并感受技能大赛的激励作用。技能大赛要与中职学校的日常技能教学有机结合,将技能大赛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赛促教,让技能大赛运行回归本位,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享受到平等教育。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大赛奖励制度
技能大赛要健康发展,不能脱离中职日常教育教学,更不能只以技能竞赛的名次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应不断研究大赛模式,制定合理的大赛奖励政策,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的极端倾向,使中职学校能回归理性,正确对待技能大赛,学校将参与技能大赛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参赛的中职学校理性对待技能大赛,做到丢下包袱、轻装上阵,将参赛的重心放在汲取每届技能大赛的经验与教训,梳理与总结作为今后技能教学策略与方法调整的重要依据。学校和选手要以平常心参加每一次竞赛,不要视大赛为负担,整体的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了,技能竞赛成绩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技能大赛应填密科学谋划,让技能大赛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现状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技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学习在汽修专业中起到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学生必须对这门课有了熟悉的了解,打好坚固的基础,才能对以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汽车故障分析与诊断等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好的体会。并且《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学习与岗位实际环境、学生职业素养与情感、学生成才志向相互呼应。同时,该课程开设较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树立操作规范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汽车运行与维修专业中专的教学中,之前都是通过《汽车构造》和《汽车维修》两门课程分别进行发动机的构造知识和维修知识的学习。后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整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的找到工作岗位,如果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汽车发动机维修任务”为前提,以“汽车发动机系统、机构或维修”为线索,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分析
1.改进教学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既有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汽车维修与一般的机械操作工不同,汽车维修完成一般的工作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典型的故障判断排除方法进行学习,但是实际上碰到的更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在汽修专业起着很重要的连接作用,因此不能因为理论枯燥而荒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学习。在课堂上对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讲解时,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应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训练,以实践训练巩固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变得直接和生动,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触,也提供了学生进行理性分析的机会。(2)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各种动画演示材料的使用,活泼生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为认识运动和变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增加了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的学习热情。(3)采用汽修专业教室。既是理论课的讲台,又是学生的实训场所。实训和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相辅相成,边听边看,边看边做。这样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和巩固。(4)拓展学生知识和技能。依托各种教学手段,比如对外的技术服务和网络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拓展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通过市场和网络,不断更新和改进所学的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把汽车发展前沿的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把切身的修车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2.实例讲解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能的机器,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如:汽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发动机最早诞生在英国,所以,发动机的概念也源于英语,它的本义是指那种“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在对发动机理论知识教学讲解时,如果直接按照课本内容的安排,单纯的对发动机进行介绍认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教师要想学生好好听讲,认真学习发动机的理论知识,吊住学生的胃口是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能事先了解到学生感兴趣的车型,从学生的喜好入手进行教学,从学生喜爱车型发动机的系统和原理具体讲解到整个发动机的知识和操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
3.加强实训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将要工作的地方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应当建立相互依托、共建双赢的的校外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的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去进行参观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明白未来将要从事职业具体的工作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外聘教师,在现场为学生进行讲解,同时拉拢企业为学校专门提供实训工作台,实训教室和实训设备,课程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培训。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将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减少学生角色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和不适应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洽。
4加强学生技能的考核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汽车维修 专业课程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出行离不开汽车,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在当前的汽车维修课程教学当中,培养的汽修人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缺乏维修经验、所学知识泛而浅的问题。
一、当前汽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在汽车维修教学当中,存在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汽修课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精通于汽车上的每一个小零件,各种汽车的构造等现象,但是理论脱离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汽修专业与普通高校的学习有所不同,考查学生能力的最终是一台摆在眼前的汽车而不是画满汽车构造的试卷,如果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回归到实践中,那么无论教师的讲课内容如何改革,都不能向社会输出真正有用的汽修人才。
2.课程教学内容与所需内容不符
在实践操作当中所需的知识都是由理论教学课程中得到的,但是在当前的汽修课程当中,教师所讲的理论内容的重点,并不是实践操作当中所需的,致使学无所用现象的出现,学生真正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不扎实,在操作当中就难免遇到困难。并且由于汽车市场时时更新,许多教师依旧使用已经落伍的材料进行讲解,致使学生的知识与现实脱离,在实践中遇到更多的困难,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3.教学与实践没有配合进行
在汽修专业的学习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同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将课堂效率最大化的做法,无疑是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整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这就要求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同一节知识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一些汽修课程当中,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没有充分沟通,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的内容相脱节,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当中,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难以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汽修专业的学生当中,大多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无法就读普通高校的学生,想将学生调动起来,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的教学现状是,不考虑课堂气氛、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听课质量,一味地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很难令学生真正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二、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在汽修专业当中,要提高维修水平,关键是对汽车构造有充分的了解,如果一个人对汽车的内部构造一窍不通,那么即使他学到多么精湛的维修技巧,也无法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应尽量全面细致,为学生打好基础,令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不必再回头重新弥补基础的漏洞,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技术核心关键到位
在汽修的实践当中,学生完美的操作,还需要依靠到位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当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所有汽车维修当中所要了解的技术,融入日常的讲课过程中,如此才能让学生掌握核心技术,让实践操作更轻松。
3.学生自行拓展
教师在理论教学当中,除了传统教学当中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外,还要引导学生拓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汽车维修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拓展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汽车市场当中,提升汽修人才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及时掌握最新的汽车类型、技术革新等,才能在不同的维修问题面前表现出色。
三、工学结合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1.改善实践条件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有完整的实践器材供学生学习。可以说,实践器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一些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就是因为器材的缺失,或者几百人的汽修专业只有几台机器供教师操作,学生缺乏实地操作的条件,就没有机会提高实践操作的水平。为此,学校不仅应当增加机器数量、质量,还应当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改进学校的器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机器零件和汽车革新技术,以便培养适应市场的汽修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应立足当时的理论教学,紧随理论教学的脚步,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时间,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操作,难免会遇到空有知识却无法下手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引发他们对学习进行反思,从而填补学习中的知识漏洞,使实践教学更高效。
3.注重工学结合
在汽修专业当中,不仅仅包括汽车维修和故障检测,还有服务、销售、汽车保养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因此,汽修专业的教学要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将这些知识先分类、后整合。采用模块化教学,让课程分配更清晰,以工分类,以学整合,利用实践经验,将所有知识分成几个大块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教学中将重难点内容加以整合,促使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外,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要时刻立足市场当中而不被淘汰,就要利用所有资源自学。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念,引导学生将汽车维修的所有知识通过努力整合起来。
在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当中,工学结合是最可行最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充分了解学生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最应该掌握的技术是什么,如此才能让整个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并且,工学结合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在教学中兼顾二者,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打好基础,为社会输入更优秀的汽修人才。
参考文献:
[1]柳炽伟,魏胜君,齐建民,郭美华.“工学结合”汽车运用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01).
2002年1月,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从而标志着北京拥有了一个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综合教育培训基地。
2006年8月,学院承办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工业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取得了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囊括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全部“金工奖”;2006年10月,在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院长赛总决赛中,学院的三名学生取得了两个冠军和一个亚军的优异成绩。
2007年6月下旬,《教育与职业》采访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院长、高级讲师童华强。
三个接轨 腾飞的基石
成立五年来,为了贯彻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学院认真总结了多年办学的实践经验,大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学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三个接轨”。
具体来说,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所谓“三个接轨”是指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办学质量与社会接轨,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具体来讲:一是专业建设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必须考虑到企业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二是用社会化技能鉴定结果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用职业资格取证率评价学院教学质量,用学生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社会培训人员合格率评价学院办学质量;三是在学院管理工作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理念,促进学院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进和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的MES(组合技能模块教学模式)、北美国家的CBE(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模式)以及德国BAG课程开发方法等,对学院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
同时,学院运用国外先进的职教思想和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活动导向为特色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合作,聘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陈李翔书记担任顾问,同时聘请了赵志群博士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职教专家,为学院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研究进行培训和指导。
记者了解到,在“三个接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使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2002年,童华强院长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技校系统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骨干师资示范培训基地”及“全国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师资技师培训和鉴定点”。
面向社会科学管理
采访中,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前身是北京化工系统的一所化工技校。挂牌成立工业技师学院时,专业设置没有根本性转变。随着北京市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传统的化工技校已无立足之地。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反复研讨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问题。
根据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学院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撤销了与北京发展规划不相符的化工类专业,建成了以数控加工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品牌专业,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为特色专业,机电应用、计算机应用为骨干专业的、面向北京市第二产业的专业体系。
这次专业调整是学院发展史上专业建设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扭转了化工类职业院校在北京难以为继的窘迫境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目标。
值得深思的是,该院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专业调整,一方面得益于学院领导的眼光和魄力,另一方面也与学院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在管理体制上,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管理,下设教务处、学工处、市场部(招生、就业、培训、鉴定)、职教研究所和院办等机构,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年社会培训鉴定量达到9000人次。
GB/T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该院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的一项尝试。2002年10月,学院正式启动管理认证工作,经过紧张的培训、文件起草、层层审核,确定了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了《质量手册》、40个程序文件、200个执行文件,经北京世标认证公司审核,于2003年底取得了认证证书。
近几年,结合管理机构、岗位职责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不断对相关文件进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有效。
通过认证后,学院共进行了体系文件的三次换版修订,接受了认证公司的两次监督审核,于2006年底通过了认证复评,并得到了认证公司的高度评价,为打造和树立学院品牌奠定了扎实的管理基础。
教学质量 师资保证
五年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达到9380人,其中高级工和技师班由建校时的不足百人,增加到1309人。
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素质是关键。为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院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一是学院每年都为教职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对新毕业分配的大学生提出职业技能要求,实习期内必须达到高级工水平,并纳入转正考核内容;三是与数控、汽修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必须要参加学院举办的学制式技师班,为搞好一体化教学打好基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始组织全院各系组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加深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把握能力,从而进一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磨练和实践,学院造就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精技高的职业教师队伍,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佼佼者:数控系主任朱永亮是北京市数控专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数控专家之一参与了国家数控职业资格标准的编写及制定,承担着国家级《技师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在数控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数控系教师杨轶锋在2005年北京市工会系统职工数控技能大赛中荣获铣工组冠军,获得了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此外,学院还聚集了一批北京市甚至全国的专家、技能高手作为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如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金福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高级考评员宋放之等。
优秀师资的加盟,不仅把高超的技能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还为学院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投入 设施先进
近五年来,学院投入9800余万元充实和改善数控、汽修、机电、环保制药、计算机专业等各类实训实验设施,购置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训实验设备,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保证。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指导思想是“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而且技术超前”,即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在实训设备设施购置和使用上既要与企业目前生产实际相一致,又要考虑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后的生产环境相符合,并适应今后生产技术发展的需求。
据悉,学院不仅在数控实训厂房配置了国际领先的“德玛吉(DMG)五轴加工中心”、“德玛吉(DMG)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还在汽修实训厂房配置了各种现代化汽车检测、检修装置,其设备设施的配置水平远胜过一般的汽车修理厂和4S店。
目前,学院数控专业实训场地有6000平方米,设备280余台套(包括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特种工加工实训中心、高端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数控维修与检测实训中心、瑞典山特刀具应用技术实训中心、以色列思美创编程实训中心等);汽修专业实训场地5500平方米,设备400余台套;机电专业实训场地3000余平方米,设备近1000台套等。
其中,数控、汽修、环保制药和机电等专业的实训场地设置均能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等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需要。
在拥有如此雄厚的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学院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鉴定职能。成为北京市第033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点及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北京市物业管理员鉴定站等的工种技师社会化培训和鉴定基地。
2007年7月,学院的数控专业、汽修专业、环保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深入改革 成效突出
学院在筹备成立期间就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持续的探索。随着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学院于2004年参加了劳动部组织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研究》课题,并被列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八所核心院校之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近两年,学院以数控、汽修专业为重点,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的试点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并带动其他专业共同改革。
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市场调研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基础。学院采取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围绕企业、劳动力市场、学生、教师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了与数控和汽修两个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重点。具体分析过程按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层次关系,逐级递进。
课程设计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在分析企业工作任务所内含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基础上,从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层次与技能结构出发,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进行分类,设计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教案模板,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编制教学文件和校本教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成果。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设计开发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课程方案、17份课程标准等。同时,数学、语文、英语、职业道德、职业就业指导等也随着职业特点进行调整。
教学实践 这是对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成果的检验。从2005年开始,该院先后在数控、汽修、机电、生物制药、计算机等专业21个教学班中进行了职业活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效果监控。通过上公开课、观摩课,收集学生课堂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专业接受能力,评估试点教师的教学样本,并依据监控结果对教学样本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修改完善。
记者了解到,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2006年以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财政部教科文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对学院的教研教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院的教研教改代表了今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质量显著
自建校以来,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一直是学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上,学院严格遵循“质量第一”的方针,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专业理论及实训操作等各方面都严格按高技能人才的标准进行。
根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院一直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06年初,学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了关于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协议。
2006年3月举办的“以色列Cimatron公司授权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使学院成为以色列Cimatron公司在北京市唯一的软件培训基地;该公司为学院免费提供了价值338万美元的E版软件。
2006年4月,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共同举办了“北京汽车运用高级人才培训模式研讨会”。此前,该公司向学院赠送了两台整车、七台事故车、十几台发动机、变速箱及大量的汽车配件。此外,该公司还向学院提供了四、五十台价格优惠的整车,为学生的实训操作提供了充实的条件。
2007年7月,学院与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达成协议,在学院建立了刀具应用技术培训中心。
据悉,近两年来,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SMC(中国)公司、北航CAXA软件、以色列思美创公司、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美国肯纳刀具公司、圣蓝拓数控技术公司、北方红旗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汇龙青云机电设备厂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确保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职业教育方针的落实。在就业分配上,学院学生基本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即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被社会、被企业认可。
近几年,学院毕业生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生实习期间工资最高达到3700元/月。有很多企业直接到学院选拔学生,组成企业自己的“冠名班”。如SMC公司在学院数控专业组建了“SMC青苗班”、“SMC高级工班”和“SMC技师班”;北方红旗公司组建了“红旗班”;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在学院汽修专业组建了“现代班”;美国戴安公司在学院组建了“戴安班”,而且为“戴安班”设立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为每年300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