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职业发展

医学生职业发展

时间:2022-09-22 03:1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职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职业发展

第1篇

1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1.1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脱节

医学教育与学习具备特殊性,且较为复杂。若忽视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可导致较多问题[2]。大多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未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职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导向错位,无法对医学生就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多医学院校突击进行就业指导,且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仅在教育阶段及临近毕业时对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略医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及职业规划,造成部分医学生就业观念淡薄。与此同时,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时,所采用教学方法主要为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能力、指导及操作等方面的教学,且师资队伍较为简单。医学院校低年级医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动力,且对未来没有规划,而即将就业医学生则在考虑是否应继续学习,选择职业时犹豫不决,且临床实习时态度松懈。部分医学生过于自信或自卑,导致其在就业时产生焦虑、逃避等不良情绪,对择业及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择业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社会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大学生思想水平随时代在进步。医学生职业格局及职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但总体来说,医学生职业选择及职业价值观仍未成熟。若在择业产生疑惑或矛盾,可能导致择业意向模糊,稳定性及适应性较差[3]。与此同时,部分医学生过于着重经济效益,导致择业较为随意,易放弃,或不愿从低岗位做起,选择继续学习逃避就业压力。医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择业技巧不够或不知如何进行决策,择业随意多变。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对其印象不佳,导致就业难度增加,难以顺利就业。部分临床医学生对工作期望过高,在职业选择性增加时,倾向于大城市及大医院,而忽视其他工作,也可造成就业困难。学生对就业指导不认同,说明部分医学院校所进行的就业指导形式、方法未满足学生择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对其未起到较好指导作用。

2原因探讨

学校教育及医学生均对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理解不足,从而导致误区。大多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认为仅在毕业后才需考虑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问题,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观念上的误區及落后可导致医学生忽视职业规划教育,部分医学院校仍采用初期职业教育,仅在临近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或仅对高年级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而在大学学习阶段忽视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仅开设理论知识课程。若未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可能干扰对医学生就业选择,对其发展方向造成较大影响,且对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及变动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医学院校应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医学教育工作。此外,部分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由相关工作人员在临近毕业时开展,且仅限于职业辅导及教育。因从事职业教育老师指导专业性较差,且指导水平有限,部分问题无法较好得到解决[5]。若医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产生困惑,或需放弃所学专业重新进行选择时,难以提供意见,无法较好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现行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法较好满足医学生就业需求,部分院校甚至采用思想教育替代就业指导教育,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产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抗拒。

3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3.1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有效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应正确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工作。其要点在于对医学生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就业形势及就业特殊性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进行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并将职业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从而制定稳定而长远的职业目标,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为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与此同时,通过对医学生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学习就业技巧,还可有效提升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调节不良情绪,从而保障医学生可顺利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并保障高质量就业。

3.2多样化教学形势

就业指导课应具备参与性、实践性、实用性等的特点,且对教学方法不断做出创新,尽量避免采用以往教学方法,应较为多元化。除在课堂上对医学生进行授课外,还可将职业特点、就业形势及专业特点等方面相结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灵活化、多元化及新颖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可进行师生互动,如课外拓展,体验教学等,可有效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大多医学生人文社会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较为薄弱,因此,应积极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对其进行正确就业指导,可有效减轻医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就业效果。

3.3提供常态化教学保障

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特殊性教育课程,应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并提供教学所需的教学条件、教学经费及科学化教材等,可有效推动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医学院校应着重课程建设,保障就业指导课程可得到有效支持,且经费上得到保障,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进行。医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种类较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教材编写实践性及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其学习要求,无法对医学生就业指导学习起到较好效果[6]。因此,医学院校可结合就业形势、就业特点等方面,并遵循科学性及合理性原则,编写适合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4小结

为保障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性,可对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指导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另外,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从而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医学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水平,可减轻医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冉素娟.浅析临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J].重庆医学,2010,39(5):618-620.

[2]黄姗,何坪,周天寒,等.“供给侧”战略下中医高等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20):2867-2868,2880.

[3]谭苏.新医改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78-79.

[4]李沛,周艳阳,黄蕾,等.四川省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2):2300-2304.

[5]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380.

[6]张爱云,杜安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医学与社会,2010,23(6):94-96.

(收稿日期:2017-02-21)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指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逐渐凸显。医学生的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如何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提高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成为医学生职业指导的难点和热点。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促进医学生充分就业,成为当前医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有四方面的内涵:(1)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而不仅仅是求职者;(2)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3)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4)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医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具体化,是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心理诉求与求职意向等,并进行个人职业需求分析,树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观和职业理念,不断提高医学生就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 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

2.1 医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纵观当前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的职业指导现状,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诸多问题渐趋显现,具体表现为:在教育阶段上注重毕业生职业指导,忽视大学五年的职业规划与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择业技巧和包装,忽视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指导;指导队伍以年级辅导员为主,结构单一,因而容易导致以下问题:低年级医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迷茫;高年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间彷徨,职业定位不明确、临床实习松懈,面临择业时,或盲目自信满不在乎、或自信不足过度自我“包装”;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择业观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很多医学生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倾向于县级医疗机构以上的大城市、大医院就业,而对县、乡镇及民营私立医院就业关注度较低。

2.2 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开展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职业指导,既要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又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能更好地面对渐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2)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实现医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力措施。医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自身职业素质不高、职业意识不强,本质原因是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全面推行职业指导,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意识,让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掌握相应的职业知识,能有效帮助医学生顺利、充分、高质量就业。

(3)开展职业指导是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根据医疗市场的就业需求,对医学生开展强化训练,帮助医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及符合个人特质的情况下实现顺利就业,从而有力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3 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能明晰职业方向。通过科学的评测方法,明确每位医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适合的职业道路,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使之人尽其才,在步入社会化进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2)医院能有效挖掘人才。职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认清职业目标,完善职业规划。通过对就业形势、医疗单位用人需求的深刻了解,能有效调动医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促进双方沟通交流机制的顺畅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医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更好地满足了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医疗单位而言,极大地节约了招聘成本,提升了招聘的成功率。

(3)医学院校能调整教育结构。开展职业指导,医学院校可以了解医疗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量,据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有效保证培养紧缺型专业人才,实现“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医学院校的整体实力。医学生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能更好地实现充分、顺利就业,医学院校的就业率也自然提升,办学方向和方式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4)社会能降低失业率,提高创新能力。运用职业指导,提高医学院校就业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同时,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指导,能更好地指引有创新意识、有风险精神的医学生在客观分析社会需求、有效掌握市场形势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基础上更是提高了社会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对医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3.1 加强教育,引导医学生向基层就业

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号召,在开展职业指导事要鼓励医学生转变观念,到基层就业,通过宣传基层就业典型、经常到基层医疗单位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医学生了解和适应基层环境。要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到基层就业,后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深造,可以通过二次或多次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2 要积极拓宽医学生职业指导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顺应时展的现代职业指导应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全新的职业指导平台。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师资力量的优势,引领网络职业指导的开展,实现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将职业指导的快车驶上“信息高速公路”。改革职业指导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请入社会、请入医疗单位,实现职业指导的“第二”、“第三”课堂,让医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规划社会性实践,既增强职业指导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能在职业实践与锻炼过程中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专业与职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有效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角色转变。

3.3 建立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建立实效性与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推动医学生的职业指导。针对医学生设置的职业指导课程,课程跨度应为5年,可分为3个阶段;课程体系应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职业素质为导向,不同年级阶段特点为基础,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职业生涯开发为目的。第一阶段(1~2年级)让医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职业兴趣、性格等实际情况,以树立职业意识为目标;第二阶段(3~4年级)旨在培育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质,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职业目标,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三阶段(5年级)突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用于临床实践,运用人文知识分析、解决医疗问题,在此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提升职业技能。

3.4 要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指导

应不断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指导队伍。提高职业指导师的指导资格,强化对职业指导师的实时培训,推进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队伍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

按照联合国人口与医生比例统计,我国仍然属于医生缺乏的国家。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需求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医生地域分布不合理,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医疗投入失衡等诸多原因,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处于绝对优势。医生数量趋于饱和,每年能够接收毕业生的岗位有限,层次逐渐提高。传统的就医观念,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却无人问津。两者巨大差异,对医学生就业观念的导向是明显的。据有关资料表明,近五年来,省会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基本持平且略有下降,专科生则下降明显。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学历层次在硕士研究生或以上,最好是具有有执业医师资格、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医学应届本科生来说,这些条件都是难以达到的。以至于更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采取暂不就业,继续考研深造,取得高层次学历,为实现理想的就业努力着。医学院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逐年降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

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势必助推医学毕业生就业高期望值的形成,出现“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共存

虽说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已经深入开展多年,也已初见成效。基础医疗投入逐年增加,设备、设施等条件大大提高。但是到大城市看病、到大医院救治的求医观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大医院人满为患,生意火爆。同时多年来医改提出的解决“以药养医”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地区间、城际间医疗单位的差距没有明显缩小。这些客观存在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医疗资源不均衡,造成了医疗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大医院不断扩张,岗位需求不断增加。本科生要实现进大城市、大医院只能采取考研究生提高学历,形成了现今的医学本科生有业不就铁杆考研现象发生。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的就业率,也间接影响到整体卫生事业均衡发展。要想彻底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现象,必须从根源下手。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入,限制现有大医院扩张,全力发展基层医疗单位。实行医药分开,同工同酬,是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成为可能。

三、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

现今的医药卫生制度,直接影响着医学毕业生就业意向。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平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医疗资源,出台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去,是解决以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措施之一。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统筹全局,系统设计,循序渐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它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都存在着不同的深层次矛盾。彻底解决以药养医的状况,缩小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收入差距,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的政策,医学生毕业将不会再以提高学历为到大医院求职而选择不就业为唯一选择。

(2)加强医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学校应该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应该科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含义。学会适应环境,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要引导学生适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业中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要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先生存、后发展, 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择业观念。要敢于拓展就业领域,不拘泥于单纯的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

(3)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点。建立以政府指导、市场导向, 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时而全面地获取就业信息,学校或学院为建立用人单位信息系统,并保持长期联系。按照医学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调整学生的期望值,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积极鼓励医学生创业、为创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帮助。积极随访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适时调整培养方式,以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要通过信息服务,形成“学生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促进就业”的大学生就业良性循环体系。

医学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 就业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做好医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学校、医院、毕业生本人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医疗改革的进一步进行,医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终将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第4篇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15123)

摘 要:职业认同决定了医学专业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付出,对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对410名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呈中上水平;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经济收入差异;父亲学历对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母亲学历对医学生的职业探索有一定的影响;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在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专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以提升学业成绩和专业人文精神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最主要途径。

关键词 :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问卷

1 前沿

医学专业大学生将是医疗行业的主要工作者,其对职业的态度不仅决定了自身的职业发展,更对患者的医疗效果有着间接的影响。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1],这一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于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职业认同的形成是通过个体与教育实践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乎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职业风险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态度。

现有的职业认同研究多关注教师、护士、农民工等职业,针对医学专业学生这一即将成为医生的潜在职业团体的研究较少,且在研究问题上未能达成概念上的统一,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认同等概念经常混淆。在研究的理论价值上,现有关注医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采用实证方法探讨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较少。实际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并不乐观,邱秀华调查发现,虽然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总体上较为积极,但大部分学生的职业意识仍处于茫然且较为功利的状态[2] ,学生接受社会价值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不够充分。彭银英比较了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新生的职业认同,发现临床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要高于护理专业的学生。[3]

为了了解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在年级、性别、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以期揭示医学专业学生职业

认同的基本特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医学专业学生,共410人。运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处理,保留有效问卷374份,有效率91.2%。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8岁,其中男性154人,女性220人;大一学生151人,大二学生111人,大三学生112人。

2.2 方法

本研究对郝玉芳编制的护士生职业认同评价问卷[4]进行了修改,编制出测量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医学生职业认同问卷。原问卷共17题,包括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和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等5个维度。修订得到的医学生职业认同问卷共10题,采用Likert 5级计分,根据同意程度的高低对“很不同意、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进行1-5不等的赋值,问卷所有题目均为正向计分。新编问卷包括职业目标、职业探索、职业成就三个维度,分别表示个体选择医生作为终身职业的坚定性、个体通过积极交流和自我反省促进对职业的认识、个体清楚职业对自身发展的有益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8,3个维度的解释量为71.238%。运用AMOS6.0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χ2/df=2.699 (χ2 =86.382; df = 32),RMR =.044,RMSEA=.091,NFI =.924,CFI =.982,IFI =.998,TLI =.996,PGFI=.537,问卷结构的拟合程度适宜。

2.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

3 结果

3.1 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

对问卷的各维度总分及问卷总分做描述性统计,计算各维度及总问卷的条目均分。各维度的条目均为通过各维度总分除以各维度的条目数获得,分数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或相应维度的水平越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总体评分为38.79±6.36分,各维度条目的均分都大于3分,表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总体上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中,职业目标的得分最高,依次是职业探索、职业成就(见表1)。

3.2 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的性别、年级、父母学历、家庭收入、专业满意度、学业成绩排名的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差异,其差异性采用t值或F值统计。

3.2.1 职业认同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比较男、女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差异,数据显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职业目标和职业探索上的得分高于男性,但男性的职业成就的得分高于女性。整体上看,女性的职业认同情况要优于男性(见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个年级学生的职业认同,发现不同年级的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在职业成就维度上,大一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优于大三学生的职业成就。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职业成就会有所降低,反映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比较各类别的平均分,发现职业认同总分和各维度都呈现出随着年级增长而降低的趋势(见表3)。

3.2.2职业认同在父母学历和家庭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比较父母学历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分别对父母学历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不同父亲学历的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父亲学历为大专的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总分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父亲学历对职业目标无显著影响,但父亲学历为大专的医学生在职业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父亲学历对医学生的职业探索无显著影响;父亲学历对职业成就有显著影响,具体为父亲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的医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见表4)。从以上数据结果来看,相比职业探索,父亲的学识对子女的职业成就、职业目标有更大的影响。

不同母亲学历的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三个维度上,母亲学历对职业目标、职业探索、职业成就均无显著影响。两两比较发现,母亲学历为大专的医学生在职业成就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本科的学生,表明一种低学历母亲会促进子女自我职业探索的趋势(见表5)。

由表6可以发现,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在家庭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家庭收入高的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要优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

3.2.3 职业认同在学业成绩和专业满意度上的差异比较

比较不同学业成绩的医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差异,发现总分及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对职业认同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成绩末位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低于其他成绩排位的学生,成绩越好,学生的职业认同越高。各维度呈现出相同的趋势(见表7)。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专业是否满意在职业认同上的差异,发现对专业满意的医学生在职业认同及其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见表8)。

4 讨论

4.1 职业认同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男、女医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女性的职业认同的得分要高于男性。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社会对男性的职业期望往往高于女性,女性对职业的选择多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男性则需要兼顾兴趣、家庭、社会等多方因素,男性的职业选择职业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年级上,大一学生职业认同最高,但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而降低。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基础性课程的专业性不高,保证学生易获得成就高。进入高年级后,医学生开始接触到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压力加大,当学生的教育期望受到挑战时原本的职业认同将降低。

4.2 职业认同在父母学历和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的职业认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父母之间却表现出对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互补作用。在职业认同的具体维度,父亲的文化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就,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探索。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目标越明确、对职业成就的认识越深刻,母亲的文化程度越低,学生更具有自我探索职业的精神。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亲的文化程度影响其对子女的职业期望,继而帮助子女形成了高职业目标;母亲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子女在职业发展所能获得的支持,因此在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子女必须加强自我职业探索的能力。在家庭收入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认为,优渥的家庭经济条件会在物质层面提供个体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而对于职业认同这一心理层面的职业感受,本研究则发现物质条件对其形成无实质作用。

4.3 职业认同在学业成绩和专业满意度上的差异

因为喜欢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优秀。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在学业成绩、专业满意度上的差异分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学习成绩上,优秀的学生对专业抱有更高的认同,在职业目标、职业探索、职业成就上都显得更为乐观;在专业满意度上,满意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也更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优异的学业成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成就感,通过与外界沟通和自省的方式加强对医学的学习和理解。对专业满意的学生,首先对专业抱有先验性的积极态度,在职业发展遭遇困难的时候也抱有更为积极主动的问题解决态度,良好的行为反馈会帮助解决难题并继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从各方面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主要受个体学业成就和专业态度的影响,而较少受到家庭背景、个人信息等方面的影响。基于这一特征,为了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高等医学教育应将提升学业成绩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为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1)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目标;(3)重视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人文等学科的价值。

5 结论

研究发现:(1)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呈中上水平;(2)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经济收入差异;(3)父亲学历对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母亲学历对学生的职业探索有一定的影响;(4)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专业满意度的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2] 邱秀华.医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探究[J].高教探索,2008(2):134-136.

[3] 彭银英.护士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7):22-23.

[4] 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The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Medical Students

Mao Jiahuan

(School of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第5篇

关键词 免费医学生 定向培养 医学教育 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19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ofessional

Thought of Free Medical Students

WANG Jingya[1][2], LI Xiaobo[3], YUAN Zhaokang[1]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2]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

[3]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health cause,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the world of today.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training policy and fre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views on free medical students has comb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free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ree medical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hought.

Key words free medical students; orientation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hought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委[2010]1198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招生工作的通知》。意见规定,“从2010年起,我国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定向生与地方卫生行政机构签订“定向协议书”,对免费医学生的相关身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进行了说明。

1 相关概念的研究

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政策,既有利于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和输送急需和紧缺的人才,为基层百姓解决“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广大农村考生“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双赢的社会效益。

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该门学科的理性认识,是一种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它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对今后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持的观点和态度。①

免费医学生专业思想是指免费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国家免费培养,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一政策理性认识的观点和态度,是报考动机、学习状况、专业认识、职业认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 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及意义的研究

江西省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8所医学院校中招收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持续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政策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免费医学生是否符合政策的期望值,定向生的专业思想是否稳定,值得开展相关研究。

(1)对丰富和完善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2)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免费医学生的专业思想现况、职业认同感、职业发展方向,评价其是否达到国家政策的要求和目标。(3)对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全球普遍存在卫生人力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存在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尽管如此,各个国家在针对改善农村卫生人员人力不足等问题上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来缓解农村卫生人员不足的压力,并配套了相关补偿政策。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成熟且成功的经验。

1970年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合作项目以及Medicare激励支付项目,而且美国还举办了农村定向型医学院,建立了农村医学教育系列,保障农村卫生人力的供给。澳大利亚为引导农村的学生报考医学院,在招生宣传工作方面,医学院校开展了许多专题宣传节目以吸引考生报考,同时对农村卫生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在农村工作。为了帮助偏远社区吸引和留住全科医生,政府规定全科医生在这些社区服务3年时间,有资格获得每年5万元的补助。澳大利亚的这些吸引卫生人才留在农村工作的政策对我郭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据澳大利亚农村大学生筹划指导委员会报告,国家已把医学院是否实施面向农村的课程同教育经费分配联系起来,并且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农村全科医师奖励计划提供资助,以便开发医学院一级的农村医学课程。②日本产业医科大学则在1984到2013年期间通过资助的方式,培养产业医师2875名,这些医师大部分到企业工作,按照培养规定义务工作九年。③

3 免费医学生专业思想的相关研究

在借鉴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的免费医学生的研究也逐渐成熟起来,主要是集中在已经招收免费医学生的高校开展,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研究、教育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3.1 现况分析、学业状况、报考动机、专业认知方面

范文燕(2014)、冯秋季(2013)、钟继润(2012)、刘振优(2012)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学生的报考定向生的动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免费医学定向培养是因为家庭困难及定向生能够免学费及住宿费、包分配工作,学生普遍了解定向政策,但不是十分愿意到农村工作,其原因主要是认为“发展空间太小”;也有学生怕“工资低”,提出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社区实践教育,同时政府还要给在农村工作的医科大学生提供各种培训、交流、实践、学习的机会,创造各种平台,使他们的技能提升动态化、常态化,从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④⑤⑥⑦⑧

3.2 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许多学者在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普遍认为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明确,就业能力不强,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准备缺乏,应该加强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认可。⑨

3.3 免费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许多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普遍认为应为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免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大“国家在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创新性地利用成长导师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⑩

其二,人文素养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免费医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信用行为培养、幸福观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与当地卫生部门、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否能履行协议毕业后回到基层工作,以及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不会有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也是在校期间要加强教育的方面。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免费医学生专业思想、学习现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是定位在江西省范围内,结合江西省免费医学生实际,研究其专业思想现状、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符合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在毕业后安心留在农村工作,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通讯作者:袁兆康

项目基金:赣南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培育课题,项目编号:RP201409

注释

① 付宏.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生专业思想现状之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② 赵楠,贾红英,陈迎春,左伶俐,杨帆.国外农村卫生人力策略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0-21.

③ Isse T,Nakamura H, Hachisuka K. University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Japan: 2013 alumni physician statistics[J]. Journal of UOEH, 2013,35 Suppl:47-52.

④ 范文燕,汪鑫,车向新,杨耀防,王伟业.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45-47.

⑤ 范文燕,汪鑫,车向新,王伟业.基于职业认同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2-214.

⑥ 冯秋季.河南省定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5:394-396.

⑦ 钟继润,俞轶钧,王培芳.基于多级估量法的免费医学生报考动机分析――以赣南医学院为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5:667-669.

⑧ 刘振优.订单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状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2.16:1668-1670.

⑨ 田娟,吴强,李霞.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农家科技,2011.S3:89-90.

第6篇

1.在医学校学习的时候,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方向比较随意。根据医学高等学校的调查来看,每年考上医学校并来医学校学习的学生,很多人报考医学类的学校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心愿来的,而是为了升学、按照家人的想法;或跟风等原因而来医学校的。就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也很盲目[1],没有目标。学习生涯缺少目的性、缺乏动力、觉悟低。

2.就业阶段,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来,医学生就业方面较其他专业形势较好,医学生产生了傲慢心理,对就业方面充满信心,想法还在精英教育时代止步不前,没有竞争意识等。等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太单一、渠道少。很多学生把工作方向定位在发达城市、三甲医院、待遇优厚的单位,对于最近几年新兴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和相关的职业,都有抵触情绪。

3.医学的道德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匮乏。很多医学人员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心理社会学的学习。很多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不高,除了了解医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一无所知,语言的交流沟通和写作水平都不高,一旦与患者及其家人交流时,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连和同事交往和共事都很困难。这些都导致医学生就业竞争力薄弱,与自己理想的岗位擦肩而过。

4.临床的实际应用中,专业技能水平低。医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为临床工作是从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的技能。但现实中,医学生的临床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过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练习。

5.毕业的医学生求职水平差,也是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一大表现。当今,面试是寻求职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没有出色的简历;在与面试人员交流时也语无伦次,没有变通能力。这些不足跟医学校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6.最后,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医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和现实脱节,脱离对父母的依靠产生了不安情绪等,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以正常面对挫折的心态去迎接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削弱了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为了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加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

1.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课程的内容学习,对低年级,侧重他们的职业前途,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的最近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2];对中年级,要侧重他们的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高年级要侧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增加就业能力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不但要重视课程对知识理论的传授,还要根据医学行业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发实践类的教学,针对学生在文化领域和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缺乏,进行实践练习,用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就业指导课程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要改善其教学环境,加大对课程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平时的课堂教育能够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以便于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让课程的书本和教师的思想能够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

4.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既要又极强的专业知识,也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5.创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评分系统,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确保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科学合理的评分系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地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培养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只有這样,医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顺利完成就业,为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杰.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2(2):142.

[2]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

第7篇

关键词: 专升本医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成效 成效提升策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这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实施的专升本衔接学制为医学人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我国有些高等医学院校专升本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医学人才的需求,学习成效欠佳。因此,探究专升本医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策略势在必行。

一、医学生参加专升本教育的学习动机分析

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医学生在完成专科教育之后,一部分医学毕业生有参加专升本教育的要求。总的来说,医学生参加专升本教育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找工作十分困难,在就业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这就促使医学专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升本,以增加就业砝码。

2.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许多参加专升本教育的学生生源来自农村,完成了三年的专科医学教育,并到医院进行了实习,他们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要求已经有一定了解,另外,医学知识更新快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他们要想在社会立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与理论知识水平,因此他们选择通过专升本为自己充电。

3.工作岗位中存在利益诉求。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和医院医生一起工作,感觉自身知识匮乏,学历层次较低。例如,主任医师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为了满足职称、聘任的条件不得不参加继续教育,利益诉求促使他们参加专升本教育。

二、影响专升本医学生学习成效的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医学专业专科生的培养主要以技能培养为导向,而普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选拔录取的专升本学生入学后跟下一年级学生同步教学。由于专科学制为三年又多以技能培养为主,而本科教育的前两年主要讲述理论课程,这就造成入学的专升本学生有的课程从未学过,而有的教学内容又重复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而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迎合专升本的教学需要,重理论、轻技能,扰乱医学教育的教学秩序,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毕业实习简单重复。专科生都参加过毕业实习,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有些院校由于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将专升本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同等对待,简单、重复、低效的本科毕业实习使不少学生感到厌学,无所适从。他们感觉到专升本教育是在浪费时间,只不过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并没有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三、提升专升本医学生学习成效的策略探讨

1.根据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动机,细化培养目标。专升本课程设置强化以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减少对重复内容的讲解,增加和临床有关的技能培训,更能满足专升本学生岗位职责的需要。针对我国全科医生缺乏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标准化课程设置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注重健康教育、医患关系沟通、预防保健等课程的设置,提高我国基层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另外,增设和执业医师考试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不仅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而且规范我国医生队伍。

2.开设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习课程。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都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他们参加专升本教育,除了一小部分是为了获取文凭,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他们厌恶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规范自己的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设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习课程,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进行理论学习,由点到面地使学生不断走向临床,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对专升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根据新医改的需求,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专升本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医学知识,还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专升本课程设置应当不断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医学模块课程体系,打破原先单一、传统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医生职业道德及服务意识的培训与教育,培养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平,刘波兰,邱莎莎.提高成教“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10:794-796.

[2]卢春艳.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对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定量调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07-110.

第8篇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最大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现有临床专业学生9400多人。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新医改方案,适应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我校遵循临床医学的专业特色和教育特性,围绕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医生孵化基地的目标,开展了以“基础”“ 台阶”“ 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职业所需)为一体、内涵丰富、深得“学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突出社会需求,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9篇

医院专科化对临床实习教学的积极影响医院专科化发展有利于临床学科建设,促进专科疾病诊治水平提高,并促进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体有3个方面。①专业化的医生精通专科知识,熟悉专科疾病的诊治及预防知识,践行标准的临床路径和规范的治疗过程,他们作为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时,具有更强的专业素质。②专科化病区为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提供了该专科疾病的各种病例,通过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实习生提高对专科疾病的认知度,培养其对专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③医院的专科化发展使科研有重点,实习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科研思路,提高科研技能。

医院专科化对临床实习教学的负面影响医院的专科化建设临床科室将疾病诊疗组细化,科室人员知识结构专业化,收治病种分组精细化,使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接触疾病病种比较单一,这与临床实习教学计划应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临床视野受到局限,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受到影响,不利于实习生对于疾病诊断能力的提升和临床思维的培养[1]。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脱节。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联系临床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由于专科化的发展,临床带教教师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回顾,导致医学生获取知识的连贯性降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②基本技能训练不够扎实。医院专科化发展,使分类精细化医院接诊的病人病种相对集中,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能接触到的病种不是常见病、多发病,导致医学生对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规范和临床路径所知有限,对其相关临床技能和基本操作的学习不够,影响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培养[2]。③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对医生职业责任和职业发展的认知过程,通过临床实习,医学生可与病人、同事和带教教师等各种不同人群进行交流,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环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与疾病打交道,找准自己兴趣和特长,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然而,专科化建设使医学生获取信息受限,对自己未实习的科室专业知识和工作环境等情况了解不足,一些学生在选择进一步深造时,不能做出合理选择,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开展。

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的应对措施

为了积极应对医院专科化建设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负面影响,保障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制定适当的措施,针对性地改进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医院的专科化发展有机结合,从而确保临床实习质量。

制定合理的临床实习计划根据医学生培养计划,临床教学应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医院的专科化发展与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医学院校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紧扣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临床实习计划,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和规范,以巩固医学生的理论知识。

拓展临床实习场所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化建设,将很多基础疾病、常见疾病分流到基层医院,使基层医院成为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集中地,基层的医务人员对常用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更加准确。安排学生到基层医院实习,增加医学生接触常见病、亲自动手实践训练的机会,拓展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习病种的覆盖面,以有效地跨越专科化导致的临床实习局限性[3]。通过在基层医院的实践,强化医学生临床思维,有利于实习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教学医院还应设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加强对实习生模拟技能训练的力度。医院专科化的发展使学生在临床的技能训练受到限制,学生没有接触临床诊疗工作,而临床技能可以通过技能中心的模拟训练来完成。另外,医学生在见习期间可以到技能中心参加临床基本技能学习,实习期间则可安排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扩大学生技能训练的范围和提高医学生技能水平。

合理安排临床教学内容在医院专科化的背景下,临床实习时间短与临床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医学院校应将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临床教学是指在医学生接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阶段,安排见习或短期实习来接触临床,如开展熟悉医院环境,感受医疗氛围、了解就医流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了解基本的医疗诊治过程和治疗技术,为实习与继续教育奠定基础。早期接触临床能让医学生认清职业使命,激发学习热情,初步了解医疗诊治过程和治疗技术。临床实践教学是指在医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时开展临床见习与理论教学并进,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分科室进行轮转实习的方法。临床实践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医学生结合实际强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医学生更加了解临床治疗过程,熟悉临床路径和疾病诊治规范。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复合式教学安排,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的整合,可以促进医学生学科思维的整合[4-5],并提前了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关口,延长了医学生接触临床的时间,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尽可能了解不同专科,全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过程和基本技能操作,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专业体验专业体验是指在医学生在基础和专业学习及后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实施的体验教育,它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对职业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4]。例如,在医学动物实验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要用人性的光芒庇护一切生命,医学生的仁人善心,正是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最为宝贵的情操。在解剖实验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这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要把生命观教育延伸到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当生命体验教育运用于医疗实践中,会使学生对生命观产生理性认识,更会形成感性的直接触动[5]。如当学生亲身体会到病人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体会到家属面对亲人身患重病的焦急与期盼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医者对于病人的意义,才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社会体验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医学生步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今后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与光荣,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教育者可通过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医疗下乡等活动,引导医学生积极投身现实社会生活,使他们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进而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

第10篇

在我国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大城市的大医院,造成大城市大医院的人员供不应求,小医院以及乡镇医院的人员缺乏,这种情况造成了90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现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医学生改善心态、适应社会、准确地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1]

1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1.1 高校扩招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录取比例也不断增加,造成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逐渐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或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提高了要求,形成了高学历求职者的不断攀升,导致教育过度投资,增加了工作岗位的竞争度和医学生的心理压力。

1.2 医学生自身条件

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会因学生的自身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产生依赖、焦虑、自卑、自傲、犹豫不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自卑的心理上临床专业要弱于公共卫生专业;在性别方面,女生在焦虑、自卑等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犹豫不决和自傲等方面明显高于女生。本科三表的学生在犹豫不决、自卑等心理方面要高于本科二表;同理,本科二表和本科一表也是如此。

1.3 医学生就业选择倾向

首先,三甲以上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待遇和医疗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乡镇医院,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接触的病例多,能够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其次,城乡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不同与差异,使得两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作为一名医学毕业生大多数更愿意留在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到乡镇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2]最后,偏远山区的医疗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疗人才缺乏、交通不便、治疗体系不完善导致乡村等不发达地区的就医困难,而面对这种情况时,大多数医学生们都不愿放弃舒适的大城市生活,去远离自己家乡的偏远山区,当一名赤脚医生。

1.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截至2015年,各省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训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使得步入乡镇工作者也能在大型综合类医院学习丰富临床经验,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但这延缓了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时间,医学学习的年限进一步延长,从而增加了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家庭负担。

1.5 医患关系的复杂化

医疗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本应是利益的共同体,可却因为医患沟通的不够、造成医疗纠纷的增加,医院的服务水平、医术水平、医疗治疗费用等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紧张化。[3]由于国家政策导致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不够,医务人员人数与患者人数比例较悬殊,医疗资源紧张使得医生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不配合。同时由于医疗法制不够健全,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保护力度不足,双方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甚至产生伤医事件。

2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的建议及对策

2.1 提高自身学历与技能

面对现在医疗事业环境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90后医学生应努力学习使得自己步入更好的医学院校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正在全面启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医学生可以在大医院得到更加丰富的资源,充分地掌握临床知识、技能。总结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展知识面,不断地用临床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对于90后的在校医学生,各种见习课、实验课以及实习过程中,均有很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的临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医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城乡差别过大问题也逐渐解决。即使现在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相对较差,但90后医学生应克服困难,乡镇、农村地区的人民更加需要专业的医学生。

2.2 成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时仍迷茫彷徨、不知所措、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甚至产生焦躁、依赖、从众、逃避、自卑和嫉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4]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咨询机构,广泛的了解各地方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聘用具有职业生涯辅导能力和就业心理沟通能力的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这些学生给予指导和服务。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识别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打破学生心中传统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尝试参与与医学相关的新兴行业的工作,不要只局限于对口专业和医院的临床工作,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满意度。同时应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要注意调整家长的心态,家长不应该过分强调就业层次,以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医疗工作需要医务人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不断地交流配合的合作过程。作为90后医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在重视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沟通的技巧。积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时,应尽可能的做出准确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避免语言过激专业术语过多,同时请求患者的配合以及家属的协助。另外,换位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以病人的切身利益为最优先的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的隐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保密。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综合性大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深刻阐明了改革创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1]。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较多,但有关综合性大学医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创新素养的研究则相对空白。着眼于医学教育规律,探讨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问题,对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1.1 新是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

在当今时代,随着疾病谱、人口谱、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2],医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深入,致使新知识、新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成果的发明与转化也呈现出周期骤减、范围扩大的特点。伴随着这一趋势,医学人才不仅要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知识、更新理论、革新技术、引领发展。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在医学从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取得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1.2 创新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学科的本位是探索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解决科学问题,服务人类的健康[3]。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医学学科的本位价值,而学科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依托创新的人才。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与解读,而应该思考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其推动学科发展、服务人类健康的潜能[4]。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要着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成为引领、传播创新理念的主流力量,促使创新理念渗透到医学从业者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中,提升整个学科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更要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成为推动医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1.3 创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导向

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历史使命已经向综合性大学发起号召。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5]。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综合性大学必然承担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这是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目标,也是综合性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学科的时代导向。

2 创新素养培育视阈下综合性大学医学生的特点分析

2.1 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

综合性大学办学实力较强,高考录取分数较高,尤其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列。因此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遍成绩良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由于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实验课程,在高年级还会经历长达1-2年的临床见习及实习训练,这造就了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医学生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知识资本,而较强的动手能力则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独特优势。

2.2 知识结构单一,思路相对闭塞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设置多,考试难度大,致使医学生普遍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虽然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多领域的知识学习平台,但由于在当前的医学高等教育中,高校普遍为医学生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需要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业内容的自主选择空间很小,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较少,对社会时事了解不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同时,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学生缺乏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探究和思考,考虑问题的思路相对闭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2.3 职业规划明确,创新动力欠缺

医疗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医学高等教育必须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方向性,因而与人文类、理工类专业宽泛的就业方向相比,医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较为单一,几乎所有的医学类毕业生都要到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会从事研究工作、销售工作或到政府机关部门就业。明确的职业规划推动着医学生主动提升学业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动力。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多局限于取得成果、、申请课题、辅助导师,以便为将来的毕业求职增加砝码,却很少有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生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质量,阻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3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3.1 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

课堂教学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创新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综合性大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医学生特点,建设专门的医学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还应借助多学科平台,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人文、科技、时事、互联网相关的选修和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丰富前沿知识,拓宽交叉学科视野,为创新素养提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目前综合性大学中专职创新教师数量较少,创新教育多由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兼职负责。这些“兼职”老师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少。而且医学生的创新一般集中于医学相关领域,没有扎实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一般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创新指导。因而综合性大学医科应该建设一支有医学专业背景、兼具创新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导师队伍,并通过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等激励方式,保障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投入。

3.2 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仍占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导致医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主动性。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应当更新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例如,目前已经被众多世界医学院校采用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我引导式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

创新的过程始于问题的提出,而这些问题大多来源于实践,而且最终要靠实践去解决。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设有实验课程和实习训练,但由于院校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考试升学压力繁重等原因,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尤其在本科阶段,实验课一般是“老师领着做、学生照着做”,临床实习也一般局限于病案整理、资料递送等简单重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较为有限。

3.3 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实践

医学学科的总体氛围趋于严谨沉闷,学生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综合性大学应当积极开展医学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成果,构建科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促使学生在自由常新的成长环境中养育创新情怀。

学校还应将创新素养纳入医学生评价体系,搭建创新竞赛平台,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将创新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营造充满创新热情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主动提升自身创新素养。

总之,创新素养培育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现实特点,采用科学路径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系统培育,以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01).

[2]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3]刘昕璐.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谈“十三五”愿景:让医学院成为交大跻身世界一流的“排头兵”[N].青年报,2016-03-04(A08-09).

第1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4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的生命尊严、质量、价值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维护、追求与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互动与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对医疗从业者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医生是一个对道德性和专业性都要求极高的职业。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上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纪守法、人道主义、追求卓越、交流意识、医学伦理、文化信仰、实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医、兼顾效益、科学批判和维护医德等十二条。英国的“明天的医生”培训规划提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地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不迷信。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可见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尽人之才情和个性而为伟大之医疗。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科学课程的内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学内容被逐渐压缩,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实验室技能的训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再次得到强调。③④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提出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我们国家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学伦理学类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之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较差,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侧重于医学史,而且采用大班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欠丰富,因此教学效果亟待提高。⑤医生只有自己具备了人性的尊严,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性尊严;医生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才会把病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当的救治。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医生的大学教育起始阶段开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文课程形式,丰富人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医学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诚大医”。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开发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课程,利用文学、艺术、影视、体验等多种教育形式,采用讨论会、体验活动、专题研讨、病区参观等学习载体,以阅读、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为学习形式,开发涵盖课堂课下的立体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1 教学材料

在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一本教科书也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拟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加缪《鼠疫》,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托马斯・曼《魔山》等;电视剧《白色巨塔》、《心术》、《柳叶刀》、《永不放弃》;电影《大夫》、《人到中年》、《护士日记》、《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桥》等。

2 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大班授课制,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材料选定课程主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负责引导。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到实现,将“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下教学采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病区、参观医学博物馆、角色体验和学生社团研讨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中完成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教学。

3 意义与讨论

医学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道:“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生命的质量、价值和尊严,让医学科学的发展始终沿着造福人类未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2)平等:“天赋人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都是不容侵犯的,在医疗体制不完善,医患对疾病认知不平等的情况下,医生和医疗机构都不能凌驾与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导病患作出选择。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义”,医学学科、医疗体制、医生培养、医患关系,都是一门门科学,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靠行政指导、舆论引导或医生个人的无私奉献是无法在根本上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4)医生的个人发展。过去讲医学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势群体,假定医疗机构和行政体制无须作为,片面的强调医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实际上,在讲人文主义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医生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即医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荣誉和个人成就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在医而言是职业荣誉,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已经不成为重要的难题,但是人文素质的缺失、医疗条件局限和医患矛盾的恶化已经凸显为当代医疗系统的重要问题。教育探索与实践表明,在医生培养的基本阶段开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医学发展,又解决医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对于缓和医患矛盾的现状,促进医生职业发展,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⑥

注释

①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04-205.

② 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