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7:4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先是3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这份《意见》列了一个很长的改革清单,包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
接着,3月19日,第13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指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在改革方向上,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
这些改革的框架出来,当然让人欣慰。官方和民间都清楚,改革再停滞,它将无法再挽救自身,而中国社会的未来也可能越来越暗淡。如果这个社会,被捞取了以往改革成果的“特殊利益集团”绑架,自我拯救能力越来越衰竭,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但也要看到,现在提出的“改革”,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并不必然就让人们增强信心,人们在期待之余,也会担心和怀疑―担心有的改革是不是止于一种姿态,而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怀疑有的改革,会不会像过去一样,转化为一种权力资本的掠夺?
网上有句话―“这已经不是一个用子多曰几下就能忽悠人的时代了”,由于“改革”这个词一度被权力资本弄脏,它也有这种心理效果。
所以,今天的“改革”,已经具有了凝聚最后的社会信任的性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它必须玩真的,必须真正“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而绝不能浅尝辄止或变形走样,否则,将充满玩不下去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类似于“背水一战”。已经没有多少伸缩性空间可以让它因各种原因做不到如下三点:继续解放思想、敢于对特权开刀、吸取变形走样的“改革”的教训。
比如在社会管理的解放思想上。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全能政府”,全面控制社会,到今天,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宏观上,政府当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但到了下面,由于“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政府的主导实际上变成了政府的控制,“社会自治”难以激活,社会组织的弱小,不足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导致社会矛盾一直存在,甚至尖锐化。这几年来,各地进行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共同点是思想解放还不够,还在“政府主导变成政府控制”的思路上打转,放不开手脚。
不打破特权,几乎是过去的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特征。比如在公车改革、大部制改革上,都预设干部不混同于一般人民群众,在改革不触动自己利益上具有特权。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不仅难以杜绝干部公车私用,或者仍然配公车,甚至把补贴合法地变成干部的福利。而在行政体制改革上,竟然出现大部制改革后有的单位有10几位副局长这样违反法规的事情,把大部制改革简单变成单位的加减。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要求。把保持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把完善政府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把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国内发展与提升开放水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三)继续完善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三、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一)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负责)
(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研究制订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负责)
(三)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形成新型食盐供给体制和盐业管理体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四)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国资委牵头)
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一)出台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负责)
(二)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负责)
(三)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物处理保证金制度,制订出台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并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负责)
(二)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健全监督机制。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控机制。(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和收入管理制度。完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和使用管理制度。(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负责)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的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信息共享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机制。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外汇局负责)
(二)修订出台《贷款通则》,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
(三)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机制。健全创业板市场相关制度,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财政部负责)
(四)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开展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制订偏远山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研究制订农村抵押担保条例,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负责)
七、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指导意见。修订国有建设用地划拨目录,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牵头)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制订出台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国有农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制订出台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负责)
八、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改革
(一)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和监管制度。(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负责)
(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解决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及城市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政策并扩大试点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
(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城市和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一)出台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并启动相关试点工作。(教育部牵头)
(二)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制订出台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意见,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转制任务。(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四)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部牵头)
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一)研究制订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牵头)
(二)研究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外资审批程序,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制订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法制办负责)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制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为全面启动改革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加快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制定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和代建制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发展改革委、法制办负责)
(三)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管局负责)
十二、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任务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改革经验。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改革试点工作,将专项改革试点放到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和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发展改革委牵头)
一、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市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朱惠权副市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报告,花建慧市长认真分析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急需高技能职业人才,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围绕市场来办学,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确保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共抓教育的格局。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蚌政[**]64号),从提高认识、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巩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大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联系实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调研工作。为做好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工作,我们在去年市政协职教调研基础上,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经局领导审阅后报送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学习先进地区职教工作经验,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劳动、财政、农委、教育及三县分管负责同志赴山东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考察学习,这次考察活动规格高,调研的内容广泛,对如何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形成的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意见。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6月2日-3日,省委副书记张平率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到**进行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张平书记一行在实地考察我市部分职业学校、听取了4所职业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张平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省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科教兴皖战略、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要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实施就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三、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工作。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今年全省职业学校招生要比去年增幅20%,由于我市去年招生力度大,职普比位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市今年招生增幅任务重,困难大。为完成今年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任务,在年初的职成教工作会议上,已将招生指标逐县、逐校分解。为保证今年职普比例协调,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实行职教招生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职教招生一票否决,印发了《**年**市初中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和《**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职普比例,今年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比去年提高了60分。各职业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招生宣传,除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招生广告外,各职业学校还组织力量深入到学校、班级、考点及农村初中进行招生宣传,职教中心等学校还发放了教育券,对农村学生到市区职业中学就读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职成教科还与基教科合作,编写了**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报考指南,市区所有职业学校都在指南中具体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加强数控技术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下,我市职教中心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就150万元匹配资金问题及时向市长、分管市长报告,从新增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并作出书面承诺。同时职教中心修改了校园规划,拟新建2000平方米的数控车间,已购置了价值70余万元的数控车床、铣床。
四、做好省“三重”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在市工艺美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骨干专业、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学校、五河龙潭湖职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种养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遴选了部分项目申报省“三重”建设项目,经省专家组评审,固镇任桥职中机电、工艺美校服装、**二职高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专业,怀远马城职中“阳光生态园”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截止目前,省“三重”建设我市均有项目。
五、做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工作。今年对口高考实行“3+X”改革,为适应改革的需求,我们及时转发了省教育厅《**年**省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方案》,在毕业班老师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学校适应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同时对市区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为做好对口高考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我们对监考教师进行了考前培训,印发了《**市**年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务工作手册》,将考试工作各项内容编印成册,既使考务工作人员熟悉了考试的各项工作要求,也使考试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做好县区考生的食宿和安全工作,我们在两个考点启用了学生宿舍,对600余名县区考生统一食宿,封闭管理。今年全市共有1088人达到建档分数线,其中本科达线79人,均超过全省平均比例。
六、做好职教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我市职教科研、教研水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举办了**年**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已收到论文56篇,课件10个,优质课15节。目前正组织力量进行评比,并从中推荐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赴省评选。推选17位骨干教师参加中国职教学会专业教学委员会。同时,注重职成教干部、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选调1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全省职业学校农学、机电、数控技术等专业培训。
七、做好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工作。《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发施行后,我们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与行政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检查评比,特别对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项要求。各民办教育机构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协同所在县、区教育局对民办学历教育学校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结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对每所学历教育学校都印发了年检情况的通报,提出了学校今后努力和加强的方向。根据民办教育机构审批权限,我们将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下放给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移交了有关原始档案资料。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向省教育厅申报了私立行知高中联合办学材料。
八、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今年我科共办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件,其中局领导领衔办理2件,市领导领衔办理1件。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事先了解意图、办中征求意见、办后当面交流的办法,每一份建议、提案都与建议、提案人当面交谈,互相沟通,办理工作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均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在办理马局长领衔的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9号《关于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扶助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时,我们两次与建议人取得联系,答复初稿经马局长审阅后,我们又当面征求建议人的意见,根据建议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又对答复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办理工作受到建议人的好评。
九、认真做好市级目标任务督查督办工作。根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关于**年市级目标任务分解工作要求,我们把职成教科承担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招生增幅10%的任务作为重点予以督查。职业学校招生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预计中考成绩公布后将迎来一个招生。各县、乡镇、村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讲座、办培训班、播放影碟、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电脑、园艺花卉、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系列培训,已完成培训22.2万人次,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11%。与市教育电视台合办的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专栏节目由于时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在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十、加强科室建设,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工作标准,严明工作要求、严肃工作纪律,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严格执行机关工作纪律暂行规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科务会,研究职成教工作现状及改革发展的措施,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下半年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确保职业学校招生目标任务的完成。
2、开展职教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并从中遴选优秀作品赴省参评。
3、组织《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宣传工作。
4、做好职业学校“三重建设”督查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鉴定工作。
5、开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
6、举办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
7、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
8、组织成人高校函授站年检及成人中专、成人高中毕业验考。
深化认识 保持定力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是贵州同步小康建设“短板中的短板”,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推进扶贫开发是贵州的最大民生。请问贵州在弥补这块“短板中的短板”方面成效如何?
叶 韬: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扶贫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国发2号文件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同步小康为引领,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示范区相结合,与小康创建相结合,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减贫摘帽”工作相结合,与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相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扶贫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推进呈现良好态势。2011年至2014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218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扶贫开发逐步实现了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
: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贵州有无可资借鉴的扶贫经验?
叶 韬:贵州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实施精准扶贫、驻村帮扶、贫困县考核等措施,创造了系列“贵州经验”。
一是贵州扶贫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国实现了“两个率先”;二是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建设为全国作了示范;四是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集团帮扶“三类帮扶”成效明显;五是创造了毕节试验、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印江经验、威宁实践、迤那路子等成功经验,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
2015年5月6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贵州视察扶贫工作时特别指出:“总结贵州经验,让我看到,贵州的扶贫开发实践回答了在全国非常有意义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只要认真干,贵州能做到,谁还有理由做不到?第二,贵州怎么做到的,这对全国也很有意义。”
:如何充分认识现阶段我省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叶 韬:虽然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占全国8.9%,并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扶贫产业发育不充分,产业链不长,助农增收基础不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狭窄;四是片区扶贫未落实到位,与基层扶贫攻坚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衔接不到位,跨区域协作不到位,导致各自按传统程序开展工作,农户到村到户得益较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受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扶贫任务艰巨繁重。现在,离2020年只剩下五年多时间,要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明确目标 精准发力
:近期贵州出台了《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6个配套文件(简称“1+6”配套文件)。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和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如何认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要性?
叶 韬:为确保全省在“十三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在3年时间(2015-2017年)内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以上,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基础设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任务,使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是确保我省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如何理解和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叶 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就是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完成对象精准识别;二是实施分类脱贫管理;三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四是扶贫对象精准进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精准扶贫是“点”,片区扶贫是“面”。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将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点”的问题,同时将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乡(镇)、到村,解决连片村、连片乡(镇)、连片县等“面”的问题,实现“点”、“面”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关系同样也是“点”和“面”的关系。产业扶贫是片区扶贫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精准扶贫、片区扶贫和产业扶贫之间的关系,通过大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小产业帮助农民脱贫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创新机制 提供保障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进一步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为扶贫工作清除体制?
叶 韬:按照“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我们坚持用改革方式破解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创新考核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实行国家、省、市、县考核“一把尺子”、“一个体系”,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进一步完善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机制。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管道”,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机制,着力破解精准扶贫中“管道”不畅问题,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现在社会上关心扶贫事业、关爱困难群众的人越来越多,关键是要通过好的机制和办法,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扶贫的载体和渠道,创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扶贫大格局。
:2014年,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开始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省市两级由审批资金项目转到了监管资金项目,县乡由实施项目转到了决策、审批、实施和监管为一体的“负总责”体制。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省市县乡规范运作的“四到县”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依法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在审计法规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如在绩效审计法规中的具体操作规则不够明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的处罚决定意见主体和依法执行处罚主体的双重身份,同时欠缺应对干扰审计工作行为的可操作的强制性措施、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引起的解决问题难及对整改落实情况缺乏制约等问题。所以要想高效发挥审计的作用,需全面完善审计的相关法规。
(二)部分审计对象的法律意识薄弱
有些审计对象不支持和配合国家审计的工作,或阻碍和干预审计过程。在对待审计要求整改的问题时,态度不够端正,仍然存在整改不力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监查的效果。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低
当前审计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具备法律、经济及计算机等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太少。个别审计工作人员停留在仅关注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性的层面,而资金绩效的审计能力不高,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的需求。
(四)审计方法缺乏创新性,有些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都处于信息化时代,许多行业都采用高新技术来辅助企业的管理发展,如社会保险、金融业等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在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还欠缺,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了审计的深度及广度。在促进审计全面覆盖过程中,存在审计管理不力,制定审计计划及内部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甚至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及评定体系。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要实施依法审计工作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在新常态下,国家的经济、政治结构及治理体系都得到优化提升,经济运作及权利运行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深入贯彻审计法律制度,要求审计在立法时必须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且同时保证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在公正公平、维护法治的前提下,做到立法科学,建立多层次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再围绕确保审计监督权独立性、推进审计全面覆盖等目的,加强完善审计立法体系。在审计从侧重审计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合理性向审计监督综合能力提升的转型期中,应加快明确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对象、广度及深度、操作程序、相关部门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审计成果的公告等,同时制定相关审计准则及工作规范。保障审计立法与其他立法体系之间不产生脱节现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执法权限,制定审计处罚决定执行追究法律责任制度,完善审计策略,规范审计行为。
(二)加快推进审计的全面覆盖
审计全覆盖是指将全部公共财产、国有资产与资源的管理配置以及所有相关机关、人员都包含在审计范围内。需采取管理所有公共财产、国有资源及资产以及全面的、动态地管理涉及部门及人员的审计手段,主要侧重于审计监督财政支出配置与支付转移、管理运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违规违纪案件线索,捍卫法纪,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减少管理运营成本,制约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资金使用行为,推进政府在投资建设项目时慎重决策及行为规范,加快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加大对重要项目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
国家审计应加大社保、资源、财政及金融等重点整改领域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通过审计推进行政管理运行与权力运行政策措施落实,打造规范化的、公平竞争性的经济发展的环境。基于确保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增强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保基金的筹集、整合到合理配置以及保障性农居项目、基本生活保障、教育科普等资金的审计力度。
(四)有效发挥审计的反腐功能
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善于发现关键领域中存在假公济私、擅离职守、贪污受贿等违规违纪问题,并对案件涉及人员展开深入调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促进强有力的防腐反腐制度体系的形成,高效发挥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全面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努力共建廉政、让民众信任的政府。
(五)提升审计工作策略的创新性
加大组织方法、质量管理和审计方式的创新力度,科学整合配置审计资源,改善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完善互助协作、互补共利、资源共享的审计机制。在组织项目过程中,将预算执行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有机融合,进行统一整合、利用与管理。同时提高审计电算化水平,增强高负荷的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财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结合审计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六)抓准问题,摸清原因,并进行严格整改
加大审计中问题整改落实力度,是顺应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也是加强审计的监督职能的手段之一。同时保障了财政资金与国家经济的安全,促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因此,应该严格监管审计对象认真实施审计整改,并将重点领域整改落实情况单独列出作为一项重要审计项目,并把整改情况公布出来,促进审计对象积极及时整改、规范其行为。
(七)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可以采取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工作实践等方法来帮助审计人员学习国家整改政策、财会管理制度及综合分析能力等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判断审计事件、深入挖掘、揭示问题并做出公正的、科学的评价能力,使他们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建设素质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审计队伍。
(八)坚持依法审计,树立良好形象
依法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及其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依审计程序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它不只是审计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完整性,同时要关注财务收支实施过程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审计思想建设不断增强审计领导层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等各方面意识,提高其政治觉悟、专业理论水平,为依法审计奠定好思想基础。然后是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严格治理审计队伍,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立法督察机构,高效发挥纪检及审理复核的作用,强化审计干部行使审计权的执法情况以及审计工作的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从严处理,确保廉洁从审,坚决树立维护审计机构公正严明、廉洁奉公、依法办事的社会形象。
(九)积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重点关注审计的重要领域及关键环节,注意发现机制性及体制性等潜在性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给予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审计建议上既要统筹全局,也要做到切合自身情况,确保可行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服务部队出效益 精心揽储创佳绩
今年以来,作为专门负责军队片揽储任务的客户经理,我始终坚持以“服务部队、增强效益”为宗旨,按照省分行《关于开展X活动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在驻XX军队、武警系统认真进行揽储。截止10月底,共建立了部队账户21个,余额达X万元, 创造了日平均余额X万元、日平均净增额X万元的佳绩。
一、结合实际加强学习,把提高个人素质作为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
XX地处盆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全市人口较少,收入普遍偏低,揽储任务十分艰巨,相比而言,面向部队的揽储业务开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行的效益。因此,全市各大银行都把揽储触角延伸到部队作为重要举措,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吸引部队存款,竞争非常激烈。我于去年10月份调到客户服务营销中心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部队,如何在部队开展好揽储业务,成为我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所从事的工作经常直接面对部队客户,很多人会觉得,和部队打交道比较容易,到部队揽储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但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在部队揽储并不比一般的揽储工作更轻松。在地方,多多少少有亲戚朋友和同学,接触面较宽,办事情要容易得多,但在部队,谁也不认识,必须靠坦诚的态度、诚实的为人、丰富的学识使对方信任你、认同你、接受你。因此,我认为,要做好揽储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在接触过程中给对方展示出良好的素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始终以端正的态度加强业务理论、规章制度学习,并以此规范各项业务工作。今年,我行在基层营业单位员工中,广泛开展了规章制度宣讲教育活动,我以此为契机,进行理论和业务的强化学习。学习过程中,我认真笔记,保质保量完成心得体会,按规定参加考试。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使自己个人素质得到提高,也增强了做好部队揽储工作的信心。
二、全心全意服务部队,把提高部队客户忠诚度作为工作目标
今年我行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以资产业务的发展来带动各项业务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各项工作水平,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把我行建设成为省内先进的精品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工行各级领导对部队揽储工作都非常重视,X行长多次强调:“部队客户是我行的优质客户,与我行有传统的良好关系,对我行的综合贡献度高。我们一定要以‘服务部队、增强效益’为宗旨,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既利于部队建设,又促进自身发展,进一步树立起工行在驻X军队中的良好形象,达到‘双赢’目的。” 根据这一思路,我为自己确立了“服务部队出效益,精心揽储创佳绩”的工作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揽储措施。
一是与部队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加强联系。现在部队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如果没有人介绍,想直接和部队的分管领导及财务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事。刚和部队同志打交道时,我曾经为此碰过很多钉子,但俗话说得好: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只要抱着永不放弃的劲头,付出超常的努力,不轻易言败,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年底,我在X部队找到财务处长X上校,希望争取他的支持,但刚一开始,他都推说工作繁忙,不愿进一步接触。后来听人说,原来他有一个亲戚在别的银行工作,经他们手的所有钱款都存到了那家银行。为了找开突破口,我悄悄打听到X处长的生日,并且在不久后他过生日时给他送去了一束鲜花。不料他因感冒正在医院输液,我闻讯后立即自费购买了一些礼物到医院看望他,祝他生日快乐、早日康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X处长及他的家人被我的诚意深深打动,出院后,X处长当即将存在其它银行的钱款全部转入到工行。此外,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和老兵退伍、新兵入伍等重要时段,我都在部队和银行间联系,促进两边高层互访,推动各种共建活动开展。在我的积极努力下,工行和部队系统落实了高层定期座谈制度,多次邀请驻X部队团以上单位主要领导到工行参观指导,切实维护好高层关系;还邀请家属在工行工作的军队干部举办金融服务恳谈会,向其全面介绍工行的业务情况,通过他们征求广大官兵对我行的意见;定期组织同部队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和文艺联欢。
二是加强对部队宣传工作,积极向他们推荐我们的新业务。只要工行有新业务推出,我都及时到各部队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把新业务的各种优点告知财务部门和广大官兵,请有关科室宣传资料。今年,我共向部队推荐了代寄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财务POS、支付密码、现金管理等十余种新业务,单位和官兵在使用后,普遍认为这些新业务方便适用,灵活快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存款需求。由于部队、官兵热心新业务,通过他们的试用、宣传,起到了及时推广新业务、扩大工行影响、塑造工行开拓创新形象的作用。
三是及时征求意见建议,尽量满足各种需求。今年,我共在部队发放《部队客户意见反馈表》1000余份,及时了解部队官兵对我们工作中的意见、建议,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我经常带部队财务部门的同志到工行参观,介绍工行运作情况,将工行的服务项目、内容、程序、有关规定等进行详细介绍,并真诚地请部队官兵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进行打分,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及他们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密切关注部队系统客户资格的市场信息动态,加强同客户沟通;重点向客户营销我行优质个人金融、住房贷款、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特色服务项目,开发客户潜在需求。通过征求意见,我们共采纳部队官兵的合理化建议20多条,制订整改措施12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部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部队官兵都会找到我调换新钱、零钞等,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春节之前,我也会主动打电话询问他们在有关方面有无要求。通过这些措施,使部队官兵看到我们对他们意见建议是真正重视的,培养了他们对工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对揽储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三、面对困难无怨无悔,把集体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对我国下一阶段信息产业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意见。
信息产业部管理协调工作经受“非典”检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信产部党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在高度重视一线生产人员和离退休干部职工、同时,还统筹安排和落实政府部门和通信、电子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
通信部门树立大局意识,加强管理、协调与维护,网间互联互通质量明显提高。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及时安排,各通信企业密切配合,在全国29个省(区、市)开通了“95210”防止“非典”专线电话。部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了互联网信息与手机短信的安全管理,并组织起草“通信短消息管理办法”。通信企业为各级地方医疗防疫机构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大量优质电路和中继线,建设了全国性的和省一级的宽带视频通信系统。
电子科研单位研制出专用于“非典”防治的超高频移动X线机、用于体温快速识别的红外热像仪、用于杀灭病毒的臭氧消毒机等一批新产品。
电子企业积极研制抗“非典”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帮助医疗防疫部门利用电子手段采集、分析数据,对迅速诊断和排除疑似患者、控制病毒传播做出了贡献。
干部职工发扬勇于奉献精神,向医疗部门捐赠了大量钱物。
下一阶段,信息产业部将按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处理好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将发展、改革、监管等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深入。
加强宏观指导,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非典”对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负面因素逐渐显现,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工作。对此,王部长指出要按照国务院的精神,对照年初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制定、完善和调整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业务政策,落实好现有的产业政策,并积极向国务院和有关综合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把我们的政策意见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进一步改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由于非典疫情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疫情对行业影响的滞后性,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分析,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点,把影响周期预想得长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点,把工作预案制定得周密一点,努力把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各项发展目标的完成。同时也要看到,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具备了克服非典影响、战胜各种困难的雄厚物质基础,而且,对非典的影响也要全面分析,疫情的发生,使人们进一步认同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客观上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网络和各类业务应用新的需求,从而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因此,要全面分析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保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对非典带来的影响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分析预测,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在行业指导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和领域的政策指导与服务。
认真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由于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桎梏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王部长非常重视,他提出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真正从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上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以转变职能,营造公平、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目标,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施政府监管。在这一大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当前,要将解决互联互通不畅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硬措施”,逐步理顺网间结算关系,合理处理利益分配问题,加快建设网间通信监控系统,加大协调和处理力度,确保网间通信畅通。对于阻碍甚至破坏互联互通的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坚决予以查处。要依法规范电信资费价格管理,遏制恶性价格战的蔓延,继续做好电信设备入网管理,加大对通信服务质量监管力度,维护用户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快有关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管理。继续做好无线电管理的各项工作。电信分拆重组后,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还未形成公平、有效、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扩大电信企业经营范围、建立普遍服务机制等问题,还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要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监管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监管的若干意见》,做到规范竞争,反对无序竞争。加强进口管理与调控,积极运用技术、环保标准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手段,维护贸易平衡和产业安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和分析,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作为产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做好指导与服务,推进产品出口和利用外资工作
对于产业出口和利用外资工作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非典疫情带来的影响,王部长指出要加强对出口工作的分类指导,把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分析深、分析透,及时掌握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保客户、保渠道、保定单、保市场。要认真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非贸易壁垒的研究,提出重要商品技术壁垒应对预案,妥善解决贸易争端。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当前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形势很好,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继续保持这一好的势头。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大约为15%,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的80%是三资企业创造的,通信业对外合作的比重也很大。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对信息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全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针对一些外商对非典疫情的疑虑,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对外交涉和增信释疑的工作,打消外商的疑虑。要使外商了解,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影响是暂时的,我国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外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利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绝不会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要重视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服务,做好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如出口退税延迟等,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以我们积极主动的工作,增强外商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信心。好的势头来之不易,投资环境受影响对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外商搞好服务要作为当前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大公司战略
王部长强调:为了提高我们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的指导,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积极推动国务院18号文件等相关政策的落实,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抓紧实施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指导意见,并做好试点工作。启动数字电视专项,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化视听产品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培育。电子发展基金等资金的使用要按照产业政策向重点领域倾斜,支持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支持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项目,不要“撒芝麻盐儿”、不搞扶贫,“四两拨千斤”,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争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支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实施大公司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推动,为企业改制,改造,改组搞好协调服务,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努力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04-02
当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有条件下,全局实现我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比较困难,然而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地区等)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2010年9月无锡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和《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及诠释》(简称《指标及诠释》)。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志,“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验与实践在无锡市全面启动。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探索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
一、“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内涵
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阶段说”把教育均衡发展划分为低水平均衡、初级均衡、高级均衡、高水平均衡四个阶段:低水平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初级均衡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追求教育过程和条件均等阶段;高级均衡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内部建设,追求质量均等的阶段;高水平均衡是指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得到合理优化配置,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
无锡市经济相对发达,义务教育处于与高级教育均衡相当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在努力追求实现高层次、高标准的高水平均衡。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高位均衡发展阶段。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丰富内涵:
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无锡市义务教育现已能够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充分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均等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通过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学校办学各有特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发展各项指标实现总体均衡。二是发展内容方面,教育在总量和结构上与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平衡,义务教育公平体系逐步完善,确保高位均衡发展的公平与平等;关注学生认知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发展,树立有责任公民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确保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鼓励学校立足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提供适切而有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特长和潜能。三是发展目标方面,积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提出高位均衡发展,既说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处于比较高位的水平;又表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服务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社会发展目标,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二、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及功能
从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看,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超越了着重于“物”的满足的初级均衡阶段,教育资源优化已经完成。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倡导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受到诸多复杂的认识、意志、情感、欲望、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制约。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发展机制属于社会机制,即义务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的表现,是基于义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连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具体而言,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应以在教育决策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提供制度、规范、人员、物质等作为条件保障而展开。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能发挥至少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优化整合功能,能够基于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将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整合成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既是优化基础上的整合,也是整合中的进一步优化。二是能动发展功能,机制一旦建立,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对象,同时其自身还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能随着系统要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控。三是动态育人功能,机制在自身能动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和教育系统的所有成员还具有影响力和教育性,帮助促进观念改变和素质提高。
三、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1.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
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由四个要素构成:
(1)目标。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各要素中,目标起着导向作用,能否最大化地实现发展目标是衡量其他要素价值的标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保证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是构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目标。
(2)运行主体和客体。运行主体指构建和运转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力量,运行客体是机制主要作用的对象。机制构建初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运转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部门,客体是各级学校的师生。随着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会逐渐模糊,主客体呈现出交互融合的状态。
(3)运行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活动的存在,必须具有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源于全体学生(家长)希望从教育中追求更高水平的社会化,获取更好质量,在社会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的竞争心理。
(4)运行内容。运行内容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机制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对特定领域或范围施加影响。
以上四个要素整体运作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常态关联构成了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2.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由圆锥体A-BOC和圆锥体A’-BOC组成,两个锥体共用一个圆面BOC。模型囊括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初步解释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运行方式,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提供了分析模型和框架。该模型揭示了以下三点:
(1)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双圆锥体中,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的另一个目标――教育公平。
(2)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功能、内容和作用。从功能看,机制(BOC)在高位均衡发展体系中发挥着“优化整合、能动发展、动态育人”的支撑作用,整体目标指向“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从内容看,圆面由行政决策机制、师资配置机制、教师(校长)流动机制、有效教学机制四个部分组成。行政决策属于指导性机制,指明高位均衡发展的方向,为其他机制实施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师资配置属于基础性机制,为推进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人员和物质保障;教师(校长)流动属于关键性机制,是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属于表征性机制,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主要依赖并表现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3)高位均衡发展的动力。线段EF代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动力。发展初期,动力的提供者和实施者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部门。
四、机制内容的实施
1.行政决策机制
《意见》是无锡市“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依据《意见》制定下发的《指标及诠释》主要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制订了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16项主要建设指标。在保证教育公平方面,确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做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统一调整,教育经费统一安排,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对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明确规定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在全市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鼓励学校特色办学等等。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求各学校全面执行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全面提高装备管理和使用水平;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整体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2.师资均衡配置机制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较慢、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加优质教师资源的数量,让教师资源配置趋于均衡,最终提高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是明确政府责任。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统筹规划,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城乡每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为顺利推行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做好政策准备。二是改革办学评估制度。逐步取消重点学校评选制度,取消重点校、普通校之分,逐步统一义务教育各阶段学校的办学标准。三是发挥职称评聘作用。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四是撬动绩效工资杠杆。区域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师资实行统一工资标准,视情况根据各地消费水平作出微调,保证更多优质教师资源留在农村。五是加强薄弱校的师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措施,促成城乡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提高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现有师资水平。
3.教师(校长)流动机制
无锡市教育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使城乡、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真正趋于相对均衡。一是加强领导。无锡市于2010年2月开始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长效机制。各市(县)、区教育局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实际,制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工作意见或操作方案,把各镇(街道)、学校交流的目标任务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二是方式多样。加大校级领导任职和后备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开展以“校”为主的交流;推进不同办学水平学校之间干部的双向挂职。三是规范务实。各市(县)、区制定了科学的工作程序,保障区域内教师(校长)流动工作扎实有效。四是自主操作。以“抬高底部”来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的交流合作力度,促使乡镇学校以及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
4.有效教学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财政管理工作
农村财政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十一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职能转轨转换、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财政管理的重要阶段。期间,***县农税局更名为农村财政管理局,各镇财政所更名为财经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升级为农村综合改革,各种新的工作要求和新的管理模式在不断摸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2010年,县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以转换职能、规范管理、创新发展为重点,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基金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财经所管理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要求,完善制度,大力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明确工作责任。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原来农村资金、财务“双”转变为“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工作。为将工作落实到位,***县挂牌成立了***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县编办进行定编核编,保证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职责到位。全县18个镇、开发区也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已全部挂牌并落实了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全县共落实中心负责人及总会计、总出纳、会计共132人,为全县开展“三资”监管工作提供了相关政策依据,为三资监管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规程。我县今年先后颁布了《***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实施细则》(阳政办发[2010]79号)、《关于规范村级资金、资产、资源使用处置行为的有关规定》(阳农村监发[2010]2号)、《***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阳纪发[2010]20号)等文件,并制定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主任职责等八项制度三项职责。制作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流程图、集体工程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资产资源经营处置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网络图等。并为各中心配备三资监管电算化设备,建立了三资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厅),完善监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帐表据。确保帐、表相符,村级收入统一使用省厅监制的“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款收据”,村级支出上尽可能使用合法凭证入帐。三是开展财务清理,夯实工作基础。2010年对全县所有行政村进行了财务清理,按照边清理边规范的原则,全部实行三资监管工作,做到了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清理了403个村,403个核算单位,清理登记固定资产合计24527.5万元,各类债务14510.9万元,各类债权7453.2万元,各类村级收入52694.2万元,各项村级支出49767.3万元,专项资金收入13235.1万元,专项资金支出14437.3万元,进一步理顺了我县村级财务手续不全、帐务不齐、档案不清等问题,奠定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基础。
(二)提高认识,落实措施,确保惠民政策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征收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宣传力度,讲清政策、正确引导农民医疗消费观念。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和征收督办工作。严格执行省下发的《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收工作的通知》,统一由基层财政所征收,严格按规定收取农民缴费,坚决制止滞留代收代垫农民个人缴费的行为。进一步抓好基金进度编报与资金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编制基金征收进度,从征收之日起,按日编制收入进度表,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行了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管理办法。我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任务数2109.92万元,到12月上旬完成征收任务1368万元,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0.33万人,农村参合比例达到92%以上,参合率达到90%。二是规范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工作。按照“政策公开、据实核算、直补到户、阳光操作”的原则,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依据农业部门核实面积,将补贴资金按政策规定的时间打入账户和存折上;同时向每个农户发放监督卡,告知农户全年应补贴资金额度。监督卡全部用电脑打印发放,提高了发放效率,减少了填写误差,也便于查找、统计、调档,并能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农民负担及惠农补贴信息,增加了公开性和透明度。2010年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发放粮食直补1001万元;农资综合直补4068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737万元;油菜良种补贴22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70万元;汽车摩托车及家电下乡补助资金1786万元,发放农户14.86万户,发放监督卡14万余份。
(三)加强指导,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初,以突出工作重点、细化考评要点为原则,下发了《关于2010年度农村局在各镇(区)财经所开展考核评先工作的通知》文件,年终采取查、问、看、访的方式,对财经所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通过考评工作,大大加强了农村局对基层财政工作的管理力度。二是抓好学习培训。坚持把学习培训是当作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派送7个镇10余人参加省培训,举办了两期财经所业务人员培训班和所长培训班,近90人参加了培训,重点学习村集体“三资”监管、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操作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基层财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通过考评奖励一点、按工作任务量分配一点、支持基层财政建设补助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等办法加大对基层财经所的经费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基层财经所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创新机制,巩固成果,全力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公益性“以钱养事”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能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对全县“以钱养事”公益的人员进行资格考试,实行竞聘上岗,资格录用制,聘用期为二年。通过考试竟聘,既保障了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全县共聘用358名服务人员。目前已预拨服务报酬930余万元。二是搞好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改革工作。根据省要求,我县对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改制为企业,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所有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全面纳入养老保险。目前,我县良种场职工纳入养老保险5170人。三是全面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今年,省综改办将我县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关于印发〈***县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阳政办发[2010]85号)。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册、操作流程图及申报样本材料,采取上街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办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组织各财经所所长和业务人员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业务培训会,并组织人员深入村、组进行了现场指导。我们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决议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事签名表》等10个相关申报表格,要求各村按“项目申报流程图”规范操作,真实准确的填报表格;按照先议后批、先批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严把“公示关、审批关、验收关、拨付关”,确保奖补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收到效益。2010年***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行政村有283个,319个项目,今年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指标2056万元(其中本级投入奖补资金7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农村财政管理工作面向全县农村,问题非常复杂,在监督管理上往往出现一些漏洞。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加大问题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细化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职能。
强化监督忠诚履职
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多年来大余县审计局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为大余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凭着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
在审计业务中,该局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创造一流业绩作为工作目标,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审计业务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四年多来,该县审计局共完成审计项目159个,查出违规金额3 425万元,为县财政增收节支1 828万元,查处“小金库”、账外账58个,涉及金额1 651万元,查出“三乱”行为25起,涉及金额32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41个,送审金额3 060万元,核减金额410万元;提出审计建议95条;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事项8件,已被纪律处分12人。大余审计人辛勤的汗水铸就了骄人的业绩,该局连续四年被赣州市审计局评为“全市审计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省审计厅评为“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两个审计项目被省审计厅评为“优秀项目三等奖”。
依法审计亮点频呈
全面履行职责,服务地方经济。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仅在去年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16个审计项目中,为县财政节省资金306.86万元,更为政府建设提供了全面、稳定而有效的监督保障服务。大余审计人对审计业务不懈努力、甘于奉献和付出,换来了丰硕成果:在对某公司开发建设该县新城镇农贸市场项目前期投资的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不辞辛苦多次到现场勘测土方回填工程量,核减该项工程量9 393立方米,在已审核确认工程投资额的基础上,再核减该项目工程前期投资额159万元;对县城钨都广场的审核,在有关单位已核减工程价款40.92万元的基础上,再核减工程价款5.76万元;在对县城陶园城房地产开发项目征地拆迁补偿以及市政工程资金投入情况的核查中,严格按照合同条款,逐条逐项进行核查,为县财政增收节支70.87万元。
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该局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注重抓大案要案的突破,四年多来查处了一系列在全县有重大影响的违纪违法案件,涉案金额都在10万元以上,其中某局一案涉及金额高达200多万元,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涉案人员9人。在对原某小学校长离任审计中发现,该小学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形式将资金转到账外,私设“小金库”、账外账4个,涉及金额176.14万元;将单位资金转入个人储蓄账户,公款私存50.3万元;部分支出超范围、超标准、乱支滥用;虚报预算拨款,多获取财政拨款“吃空饷”78.68万元等情况。该局依法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涉案人员3人,涉及金额318万元,县纪检监察机关已对3人立案侦查,追究其责任。
协助办案成效明显。在联合有关部门查办案件中,该局积极协作配合,不推诿、不失职与渎职,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去年,该局协调配合执法执纪机关,查处了某局两年内将出售安置房及办证费存入个人存折,公款私存金额达236.27万元;2005年至2006年截留资产处置收入私设“小金库”计68.7万元;低价和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合伙私分办证费用约3.82万元。
投资审计稳步推进。该局在协助县财政局、国资局对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贷款资金使用及梅关景区旅游开发工程情况进行清理时,不仅摸清了贷款资金的资金流向、理顺了景区开发工程项目资产负债情况,而且还审核出应扣减财政拨款2.45万元;在协助县财政局、教育局、国资局对梅国中学资产清查过程中,核实了资金来源,查实了资产存量,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效益审计大胆实践。在审计方式上,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在审计内容上,以揭示查处损失浪费为主;在审计目标上,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去年该局共完成效益审计项目45个,审计后增收节支82万元,审计后避免损失629万元,审计提出建议32条,被采纳的审计建议20条。
文明审计构建和谐
构筑防线,注重廉洁自律。廉洁是公正的基础和前提,该局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注重审计队伍廉洁自律。从教育入手,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纪党规、政纪法规和上级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使全局党员干部和职工时刻警醒,自我约束,不触碰“高压线”;从防范入手,该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预防腐败的工作制度:制定了反腐倡廉工作意见,重申了审计工作人员廉洁从审“八不准”规定,健全了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从监督入手,该局着力打造“阳光政务”,推行政务公开,该局将单位领导分工、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审计工作的程序、审计工作的纪律等,通过公开栏和政府网向社会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局党员干部职工都能够做到廉洁从审,树立了审计干部队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学习创新,提升队伍素质。“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这个充满激情的口号不仅是大余县审计局开展“五比五赛”活动的主题,也被各被审计单位广为熟悉。“五比五赛”活动一是比学习,赛水平;二是比技能,赛贡献;三是比作风,赛质量;四是比勤奋,赛敬业;五是比清廉,赛形象。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去年年初该局先后出台了《大余县审计局2008年宣传、信息、调研工作方案》、《大余县审计局机关工作、学习制度》和《大余县审计局关于开展“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比严谨细致作风、评精品优秀项目、赛水平技能贡献”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
型提供借鉴意义。
2013年3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成都调研时提出,要“大力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根据这一要求,在综合分析工业发展阶段、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的“1313”战略,即:构建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明确“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
对这13个产业的发展,就是集中资源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和石化等基础较好、前景广阔、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4个产业,打造引领成都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有一定基础、前景较好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都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优化发展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基础较好、市场稳定但增长空间有限的4个产业,打造成都工业发展的压舱石。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0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万亿,汽车、石化、节能环保、食品、轻工成为千亿级产业。
2013年,成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淘汰落后产能,以点带面全面加快成都工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都市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内外并举、高端引领、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聚集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3年,成都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7%。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西部领先,形成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成都市是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计算机芯片封装规模全国第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居中西部第一;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一些重大产业领域和技术环节在西部都具有明显的高端优势。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仅在2013年,成都市就组织实施了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107个、淘汰落后产能88户,启动了55户印染企业调迁。开展了178户省控、市控涉重金属工业企业综合防治,78户企业安装重金属特征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设备。据四川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3年成都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3%。
与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成都市工业发展也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初期,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与乡镇(街道)发展规划协调性不强、关联性不强,工业与城镇形成了“两张皮”。
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注重建设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等硬件配套,注重围绕生产的要素保障,而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充分,对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这就出现了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状况:太阳西下,工业区是一座“死城”,城市(镇)是一座“睡城”;太阳升起,工业区成为一座“堵城”,城市(镇)又沦为“空城”。这种潮汐式上下班,既导致交通拥堵,也为产业工人就医、子女就学、生活娱乐等都带来不便,也留不住人才。
近年来,成都市着眼于这些现实问题,从“十一五”末开始,就提出了“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思路,并先后建立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规划环评“五位一体”规划体系,出台了产城一体发展的具体工作意见,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深入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郫县安德镇“三化联动”、蒲江县寿安镇“特色城镇拉动”、双流县公兴镇“重大项目推动”、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带动”等产城一体发展的成功模式。特别是蒲江县寿安镇,其“产城一体”探索实践,走出了比较成功的路子:园区道路全部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园区内的建筑,追求复合功能,如高端研住综合体、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以产业链相联系的厂房综合体,将城市功能有机融入,使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游憩区、配套服务区融合,避免因土地不断扩展而破坏优良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成都市将着力在“三个进一步”上下工夫。进一步创新产城一体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产城一体发展政策保障;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并形成可以推广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方法,全域推广产城一体发展。
民营经济在成都市工业转型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20万户,从业人员290余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65%;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84亿元,增长12.2%,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达48.1%。
2014年,成都市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强民营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狠抓任务落实,2014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在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总量、比重、规模“三个突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上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做强民营经济支撑主体;三是强化政策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在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四是优化政务服务,坚持和完善市、区(市)县两级民营企业座谈会制度,实施民营企业与市、区(市)县领导“直通车”服务,逐步构建起“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同时,在两化融合方面,成都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下一步,成都市将根据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按照以评估引导企业、以示范带动企业、以平台服务企业的策略,从需求角度着力,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智慧政府、智能交通等领域,以社会信息化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一是推动两化融合企业联盟建成第三方服务机构,以评估和评价引导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建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狠抓一批“两化融合”重点试点示范项目,带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三是做好工业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带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恰好也是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关键年。
“产业升级”战略是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之一,深入推进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是成都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最近,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
上半年,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坚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开展,部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1.坚持统筹兼顾,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协调。幼儿教育:召开0-3岁早期教育工作座谈会、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我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高早教指导服务质量。目前全市116乡镇(街道)都依托幼儿园挂牌成立了早期教育指导中心。认真编制全市幼儿园创建规划,加快优质幼儿园建设步伐。积极发挥市学前教育共同发展促进会的平台作用,通过学习交流提高幼教管理水平。义务教育:健全初中、小学学籍数据库,加强学籍电子化管理,严格审批学生转出、转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的监管,严防辍学现象发生。出台《2010年市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以及《2010年市小学毕业水平考核办法》,严格执行派位制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上。高中教育: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进一步落实公办高中招生“三限”规定,规范招生行为,确保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分别招生3.35万人和3.7万人的硬性任务。今年高考工作做到精心组织、精致管理,高考成绩再创新辉煌。全市参加高考41369人,二本以上达线11062人,比去年达线总人数增加10%,其中普通类8034人,体艺类3028人。特殊教育:继续实施合格特校建设工程,大力提升特校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水平。预计今年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等事业发展指标将全部达到或超过年初目标。
2.坚持重点突破,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完成教育现代化创建规划。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向前推进。从2009年到2011年,是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阶段。从2012年到2013年,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从2014年开始,是提升品质,纵深发展阶段。督促指导各县(区)对照市创建规划和省教育现代化的16项指标要求,结合当地全面达小康进度的实际,制定创建规划和年度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项目。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半年车桥中学、都梁中学2所中学创建成为省三星级高中,21所幼儿园创建成为省优质幼儿园。下半年将有2所普通高中申报省四星级普通高中,3所职教中心接受省四星级评估,29所幼儿园接受省市级优质园评估。三是大力推进重点县区创建教育现代化。在加强对全市面上创建教育现代化督促指导的同时,今年重点指导督促金湖、洪泽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3.坚持优质发展,教育均衡取得实效。一是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工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投入资金1.53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1.15万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全市共落实抗震鉴定经费近2千万元,对全市768所中小学、8023幢校舍建筑、512.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逐一鉴定,明确C、D级校舍202.4万平方米。大力实施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年初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顺利建成,已在项目学校开展推广应用试点工作,并研发“网络同步助学”系统,将远程教育延伸到家庭。大力实施“龙芯电脑”推广应用工程,全市284所学校被列为省帮扶学校,目前这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扎实推进装备标准“三进二”,上半年8个县(区)教育装备投入1160多万元,新增实验室27口,实验仪器设备80多万元,添置计算机400多台,图书6万多册。实施“优质资源下乡工程”,免费发放中小学英语录音教材336491套。二是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组建71个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其中中学教育集团24个,小学教育集团22个,幼儿教育集团25个,涉及77所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集团校间有序开展交流帮扶活动。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着力指导洪泽县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以此带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认真做好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有利于稳定”的原则,已初步拟定市直有关改制学校方案。
4.坚持内涵建设,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一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精神宣传月”活动,召开了全市“班”命名表彰大会,命名表彰100个市级“班”。全省表彰了60个省级“班”,我市有14个班级获此殊荣。二是切实加强体艺、科技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实施“333”工程,全市创建30所体育特色学校、30所艺术特色学校和30所科技特色学校,举办了全市十四届少儿“四棋”比赛等多种体艺活动。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研讨活动。三是切实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我市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出版了《地方文化之教育传承》一书。四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组织开展了“规范办学百校行”活动,完善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招生管理方面,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出台了“小升初”改革新方案和中考办法,将热点高中招生计划的50%按照学生数定向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公办初中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就读市区公办学校。
5.坚持品牌建设,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一是认真组织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举办了全市第五届职校师生技能大赛,1200多名师生参加了15个专业大类、43个项目的角逐。我市组织280名优秀选手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得13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奖牌总数比去年增加近10%。淮阴卫校作为省赛赛点,高水平、高质量承办了全省护理专业竞赛。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市共创下获奖率第一、中职金牌数第一、中职奖牌数第一等6项全省第一,市教育局被评为最佳组织单位。二是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组织了3个全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和2个课程改革专题培训,900多名校长和骨干教师、1500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组织申报了7个省级课改实验点,其中6个实验点接受了省厅现场视导评估。积极做好第一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累计上报选题建议达450余条。三是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专业被确定为2010年市级示范专业。同时推荐12个专业参加省示范专业验收,已有8个专业接受了省评估验收。四是成功举办职教论坛。4月初市教育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等4个部门协助市政府成功举办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176个院校的专家、校长共384人参加论坛。会上有近百个单位签约了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协议,会后近两月内又有安徽、河南等省60多个职业学校来我市进行校企、校校合作交流。
6.坚持德能并举,师资素质大幅提高。一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启动实施“师德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上半年专题培训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2456人次。组织九个年级共10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参加教师近3000人。组织各年级段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28个科次。举办了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学评比活动,共有中小学、特教六门学科120名教师参赛。三是加强城乡教师交流。继续实施“三百工程”,选派200名左右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100名左右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进修。四是加强名师培养。启动实施“双名”工程,年初印发了《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于5月底评选出361名学科带头人,并实行“滚动制”管理,聘期为三年,到期后重新评选认定。推荐28名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人选报省参评。
7.坚持优质建设,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一是着力推进市直学校工程建设。淮阴商校二期建设实训楼主体工程已经建成,目前正在办理五座桥梁等附属工程的招标手续。附中田家炳教学楼总面积11000平方米,总造价1477万元,已于5月15日顺利封顶,预计8月10日前完工。淮中生态商务新城分校的230亩土地已划定,初定规模为20轨的初中,现已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工作。实小生态商务新城分校的80亩土地也已划定,初定规模为10轨的小学和8轨的幼儿园,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小学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3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正抓紧时间完成拆迁工作。二是督促指导县(区)职教中心建设。楚州区职教中心新校区目前正处于选址阶段;淮阴区职教中心扩建工程即将开始;涟水职教中心新校区8月份开工建设,明年投入使用;盱眙县职教中心已接受省四星级评估,新校区建设即将开始;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开工,下半年将接受省四星级评估。
8.坚持紧贴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领不断增强。一是全力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组织开展各职业学校负责人观摩大企业,走进大企业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到大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截止6月底,为富士康输送2900名,为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输送1300名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组织市县职业学校招生退役士兵1431名,开设了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近50个。培训返乡农民工20万人次,为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上半年,市教育局召开各类安全工作会议4次,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检查3次,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排查并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力推进学校“1+3”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学校安全月”和“安全工作先进(合格)校”创建活动。督促各地、各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和专门设备,提高学校、幼儿园的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水平。为市直中小学、幼儿园增配46名保安,给学校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校园伤害案件。上半年成功办理省市领导交办件及领导信箱150余件,处理群众来信60余件,接待来访30余次,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三是认真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上半年组织10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参加测试5000多人。积极推进我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盱眙、涟水、洪泽先后接受评估,效果很好。金湖县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作为全省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现场,接受全国部分省专家观摩,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是认真做好各类招生考试工作。顺利完成高考、中考等各类教育考试18次,总规模达36.8万人次。五是认真做好双拥、综合治理、挂钩帮扶、提议案办理、“十二五”教育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
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争先创优,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苏北领先、全省进位、特色显著”的发展目标,着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上求突破。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向前推进。从2009年到2011年,是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阶段。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率先创建,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区)从单项工作上先行推进,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2012年到2013年,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重点难点集中攻坚,全市大多数县(区)要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评估验收。从2014年开始,是提升品质,纵深发展阶段。下半年将对照各县区的创建任务,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完成三星级上高中、省市级优质幼儿园、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等各项创建任务,并重点指导督促金湖、洪泽全力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二是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求突破。建设一批优质学校,认真完成田家炳教学楼、商校二期建设,异地新建北京路小学,配合支持新城公司建设淮阴中学、市实验小学分校,督促指导楚州区、淮阴区等县区建设职教中心。继续大力实施育才兴教、校舍安全、现代远程教育、“龙芯电脑”推广应用等重点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积极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别支持、分期评估”的策略,大力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出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条”意见》,在师资培训、硬件改造、考核奖励等方面对“示范区”创建予以大力支持,进一步调动县区政府及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打造成引领全市教育发展的品牌工程。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健全和完善支教机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有利于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通过对改制学校的收回,进一步扩大市区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求突破。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广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深入实施“双名”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特级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0万名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流动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暑期教师培训,完成市级以上培训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