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场考察报告

土场考察报告

时间:2022-02-11 01:3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场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场考察报告

第1篇

2006-02-05 10:12

考察报告-----记神东公司学习考察

神华新疆公司碱沟煤矿

常博

一、考察目的

根据神新公司的发展规划,结合公司的战略方针,将新建及扩建一批大型煤矿,全面提高神新公司的煤炭产量,使公司在新疆煤炭行业起到统帅地位。神新公司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采煤方法已有原来仓储式、滑移顶梁等采煤方法改进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法,煤炭回采率、工效都明显提高。但为更好实现矿井的高效及资本密集型发展,实现大型矿井群的形成,就神新公司的现状和发展而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必须在生产技术装备及管理思维开拓方面进行大的改进,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学习的经历:

此次学习主要是全面解放思想,有重点的进行蹲点式学习。

2006年1月5日由乌鲁木齐起程来到银川后转乘至神东公司。首先一路上的感觉是煤炭市场的供需热,焦煤的高需求量。从银川至神东公司一路上小煤窑及拉煤车繁多,而且众多小煤窑均打出了焦煤粒、焦煤粉出售,并有多处的“土”法炼焦煤坊。

1月5日夜间11点半左右来到神东公司,进入神东后一路上的感觉:第一,公司工业场地范围大,布置紧凑;第二,产量高,突破亿吨;第三,煤变油工艺的积极开拓,投资140多亿新建了煤变油项目;第四,公司各部门分工细致,对设备的存储、维修细化管理,说明了机械化的高度要求和发展;通过设备的良好保证促进了矿井的高产高效;第五,厂区规范、整洁、人性化发展,后勤服务管理的高要求与市场化发展。

到达神东后第二天,便来到神东公司下属的补连塔煤矿进行蹲点学习。补连塔煤矿是神华集团煤制油供煤基地中的一个大型现代化矿井,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南,属乌兰木伦镇所管辖。补连塔煤矿井田南北走向长度6.31~14.4Km,倾斜长6~14Km,面积130.9Km2。矿井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优越。主采煤层厚度大、倾角0~3度、层位稳定、储量丰富,煤层瓦斯含量低(0~0.19m3/t),煤层埋藏浅、顶底板较稳定,易于管理,煤层属于中硬以上,韧性较好。煤层属于易自燃发火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煤系地层总厚187.3m,含煤系数10%,共含有煤层14层,主要可采煤层为三层:1-2煤层平均厚度5.03m;2-2煤层平均厚度6.75m;3-1煤层平均厚度3.16m。井田地形总趋势为北部高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平均海拔标高+1170m~+1125m之间。

补连塔煤矿具有两个综采自动化工作面及四个连采队。矿井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2005年矿井生产原煤1750万吨,2006年计划生产原煤2000万吨。矿井单工作面原煤生产约100万吨/月,连采队单面掘进量约2000~3000米/月。

矿井材料、设备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经辅运平硐至主运大巷通过工作面运输巷到达工作面。矿井煤炭运输通过工作面顺槽皮带经三、二、一部集运巷进煤仓再落至主井皮带运至地面原煤储装仓。矿井材料、设备及煤炭运输环节简单、运输能力大、运输方便、安全程度高。保证了矿井高产高效的实现。

矿井煤层构造简单,条件优越,煤层硬度大。井筒、主要大巷及工作面顺槽巷基本采用矩形断面,井筒、主要大巷采用锚喷支护,工作面顺槽巷采用锚杆支护及锚索辅助支护,局部破碎段采用锚杆锚网联合支护,支护效果较好,巷道断面在20m2以上。大断面巷道保证了材料、设备的整体下放,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能力。

矿井配备的是大采高长壁式自动化综采工作面,通过电脑软件程序实现了采煤机的割煤与液压支架的移架、前溜的推移连动。工作面采高5.2~ 5.3m。对采煤工作面的几点介绍:1、工作面工序:煤机割煤移架推溜、检修。工作面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全面采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管理。2、工作面班人数10人,负责工作面所有工序及标准化工作。人员配备少,节约劳动力,工效高。3、工作面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三机配套合理,设备运转平稳,停机率低。4、煤层条件好,煤质为褐煤,硬度大、裂隙少。工作面采后,顶板可随着支架前移可自行垮落充填采空区,顶底基本不留煤,煤炭回收率高。5、矿井通过皮带巷与材料运输巷的立交方式解决了相交问题。

矿井连采队工作面工序为:煤机割煤装入运煤车后经运煤车转入给料机破碎后经皮带运出。每个工序进尺约为15米,采用澳大利亚进口锚杆机进行支护打锚杆。工作面实现了先进的采掘一体化,工序简单、安全,工作面设备少。

此次考察同时参观了哈拉沟及榆家梁煤矿。哈拉沟煤矿单井单面年产千万吨,矿井职工人数不足百人,充分体现了高产高效 。榆家梁煤矿两个综采队,四个连采队,矿井实现了全国最长工作面360米,安装了210副液压支架。两个矿工作面皮带与串车组合一布置,均布置在进风顺槽,主要是减少了皮带司机的粉尘污染。这一点完全体现了矿井的人性化管理。

三、通过这次的参观考察,得到以下几点感触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2篇

此篇考察报告旨在透过考察时所见所闻略加分析,并不见深,仅为考察团成员的拙见。四个部分可见一斑:“惊鸿一瞥”只为浮光掠影般的视觉,“纵观横览”意在不同角度透视日韩教育现状的感觉,“侧目顿悟”为在感悟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他山攻错”则在于更深的启示和探究。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一、惊鸿一瞥

鞍山市赴日韩教育考察团,以团长赵仁强为代表,一行25人,于2004年5月16日至5月25日历时10天,在日本的大阪、尼崎、京都、箱根、横滨、东京至韩国的釜山、济州、汉城、安山进行了教育考察活动。期间对七所学校进行了考察访问并拜会了日本尼崎市政厅、教育委员会,韩国安山市政府、教育厅。短暂的日韩两国部分城市学校的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片天的景象。

景象之一:丰富而有创意的学校风情。5月17日我们参观考察了日本尼崎市立立花中学和立园田南小学。进入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整洁、干净、大方。不十分醒目的横幅校牌嵌在围墙上,青翠苍绿的花草树木装点着校园,清雅朴素的教学楼、别致的会客厅,格调不一的学生教室,一尘不染的地面,无不显现出清洁整齐纯朴。那一天我们注意到了墙上没有电脑制作的彩绘喷图,室内没有考究高雅的装饰和布置,就连教育目标也是员工的徒手之作,班级的目标条幅更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作品,朴实的话语,孩子般的情调,诸如自勉、自励、自信、不欠课、不迟到等字样,让我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我们巡望正在上课的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电脑操作、手工制作、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音乐、美术等特长展演,丰富多彩,轻松自如。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立园田南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正进午餐,创意就在于是孩子们自己的值日小组长给大家分午餐,头戴白帽子,身着白外套,带着白口罩,卫生清洁,那种小主人的形象,甚是可爱。5月24日我们先后考察了韩国安山市的东山高中、松湖高中和松湖中学(小学组考察小学)。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各活动室内学生们在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日韩的学校的确充满了丰富而有创意的异国校园风情。

景象之二: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尤其是日本无论是宾馆、学校、商业景区还是街面、居所,所到之处真的堪称“纤尘不染”。虽说城市的街面狭窄看似拥挤不堪,但却井然有序、整洁利落、清新雅致。整齐划一的停车场,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路,显示了井然的交通秩序,空气清爽湿润,一展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种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让我们流连。

景象之三:勤劳文明的市民风貌。一踏上日本国土,日本人的待人礼节,热情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文明。公共场所你听不到大声喧哗,看不到随地吐痰和随处吸烟的人。这种纯朴文明的风尚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人的勤劳更是难得可贵。据日本的朋友介绍,日本人每天工作都要到夜里十点多钟,在日本赚钱的辛苦是国内所不能比的,如果早晨你乘坐地铁会看到匆匆的人群,那是日本人繁忙紧张的工作的开始,所以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文明而又勤劳的民族!

景象之四: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景观。新建的关西机场,林林种种的经济开发区,二十一世纪未来港,横滨世界杯会场,尼崎市艺术展示大厅,最大的丰田汽车制造台场,现代企业的多种投入,繁荣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产品,无不显示出日韩两国经济的发展景观。

短暂的十日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片天。

二、纵观横览

透视上述景象,从不同角度分析日韩的教育现状。

1、从日韩的学校看教育的理念。日本学校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强调“生存教育”,“强、正、优”是立立花中学的指导精神;“自学、心丰、健康”表现立园田南小学的办学特色。韩国学校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来社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强调“孝”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东安高中的“正直、勤勉、亲切”,松湖高中的“健康、勤勉、创意”都突出了主题。生存能力,劳动服务能力及职业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在日韩两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社会实践则是日本学校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教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的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们在日本的几个景区,都可以看见中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日韩教育理念的转变既符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从日韩的环境看教育的功能。日韩两国除自然的湿润条件外,人为的环境建设令我们称赞(特别是日本)。首先是全民性的环保意识,这是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保护环境是每个日本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视环境为第一生命,因此修关西机场政府要为市民解决防污染和防噪音的配套设施,重工业企业要远离市区。游览景点的路面除柏油路外,铺就的都是防噪音和污染的碎石。所以在日本空气清新,路面整洁,居所内听不到喧嚣。另外日韩两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教育功能的又一体现。日韩两国都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但资源利用得好,我们所看到的没有闲置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浪费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土地的使用可谓是“惜土如金”,从环境的角度看到了日韩的教育效力。

3、从日韩的文明看教育的实效。日本的文明首先体现在“人本位”的思想上。尼崎市市政大厅公开办公,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盲道直接修入市政厅内,公共场所有残疾人用的轮椅。特别是义务教育人人平等,即便是残疾人也享有同等待遇。我们参观的日本两所学校都设有障碍儿教育机构,以保证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崇尚人性,伦理道德教育也很突出。学校设有“人权”、“人性”学科教育,东山高中的“爱邻居”、立立花中学的“爱父母”都是质朴实在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的另一个标志是严明的法制。日韩都是一个有着健全的法律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强烈的法制道德观。交通指示灯起到了交通法规的指挥作用,没有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街面的便当、连锁店里、自动售货机、公用电话等设施安然无恙,公民的自觉道德意识维系着社会的治安。至于公共场所无吸烟、无大声喧哗、自觉站队等更是习以为常的规则。日本没有网吧,政府规定电玩城不许未成年人进入,那里绝没有学生。日韩两国的另一个文明标志是讲诚信,单就购买商品而言,你不用讲价,因为产品质量敬请放心,货真价实。这种国度文明,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实效性及实用价值。

4、从日韩的经济看教育的改革。从日韩的商品价位权衡国民的收入,据了解日韩的商品价位多高于国内的商品价位。再看商品的数量,特别是日本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从小到大,既先进又实用,又符合国民的需求。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日韩的经济正在全面飞速地发展,这一发展反映了日韩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开放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改革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侧目顿悟

此次考察不仅从感性上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日韩的教育现状,在理性上也让我们感悟到日韩教育发展的态势。

1、 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①教育目标的新思想。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首先反映

在教育目标方面。“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创造自主为能力”的办学经营理念是这两个国家的共性。所以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气氛充满了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氛围里培养能力,提高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得以彰显。我们考察尼崎市立立花中学时,学生们自己组织欢迎仪式,迎接中国教育考察团的到来。学生们亲自制作日式甜点让我们品尝,用独有的日本茶道欢迎这些异国朋友。当我们踏进立园田南小学的校门,展望着孩子们的教室,每个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手工动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韩国汉城安山市东山高中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幅幅一册册都出自学生的构思和设计,他们用汉语为我们演唱自己编辑的歌曲。这种教育目标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

管理模式上。他们重视教育社会化影响,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都设置家长运营委员会,学校的主要机构都有PTA(家长委员会)家长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学生家长自愿指导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管理图书馆。学校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宜,与学校共同完成管理工作,这是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除此,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视,韩国安山市政府和教育厅分管独立,但市政府每年主动投入教育,以此来达到城市间的竞争和发展。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向社会化方面发展。

③教育资源的共享。日韩两国教育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的选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实行轮换制,或七八年或三五年交流一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此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交流,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没有择校的现象,一律就近入学,没有所谓的“名校”,这一点是符合日韩两国的教育法制和体制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很高,东山高中教师100%都是研究生毕业,日本学校教师配置也是高学历并具备综合能力,小学教师从一年至六年都要掌握和运用所教的全部学科。

因此,新的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运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2、卓有实效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特别是教育更应该是真抓实干。在日韩两国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实”处所在。

“实”的第一着眼点“自主能力”。学生动手、学生会做、学生愿意做。小学一年级值日组长给组员们分午餐;小学二年的学生做值日时双膝跪在地上擦地。“实”的第二着眼点“自做”,学生在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调查参观考察,小学五年级走入自然上自然课,六年级要进行毕业旅行等。在“做”的过程中去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实”的第三着眼点“减负”,过去评价日本和中国一样,学生负担重,压力大,而如今日本教育改革则在这方面真正得到落实,他们注意到给孩子们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想象,真正解放自己。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使日韩两国的教育出现了快捷的发展。

四、他山攻错

中国有句俗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踏上日本国土时的一刹那,这种感觉油然而起。目睹日韩的建筑、文化、风俗、礼仪及教育,无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再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基石让日韩两国借去而炮制雕琢了多少精美之玉,我们不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走过看过之后,我们寻到了答案:他山攻错。

1、“古为今用”的内涵重在传承。中国的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孔孟的教育理念,古老文明的教育精髓,应当作为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拓展。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会全盘的接受,而是巧取精华。他们巧取妙用集东西方优势为一体,使之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教育的优势互补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日本的“和魂洋才”告诫我们自家的文明要传承,“敝帚自珍”这是古为今用的深层内涵。

2、“洋为中用”的关键在于创造。日韩两国乃至于欧美等国,在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的教育内容,入时的教育形式汲取并创造,这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此时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便是创造,创造了才是自己的,这将是洋为中用的关键。

3、“去粗取精”的实质更在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适宜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推动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都是中国教育改革中应当吸收的营养,更是应当弘扬的精髓,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快速发展。

第3篇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岛。” [4]p536大禹除了继承了其父的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还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相柳使地可以播种谷物。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4]p489除鲧禹治水外,还有治水英雄河伯,《山海经・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4]p349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有一个河伯帮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约‘吾河精也’。授于河图,而还于渊中。” [2]河伯献河图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间接来说,河伯也是功不可没。

(三)应龙相助发洪水。《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

尤。” [4]p491应龙在蚩尤之战的关键时候蓄积洪水,使黄帝化被动为主动,应龙除了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并且还杀了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4]p480-491综上所述可推断南方的洪水灾害或许与应龙有关。

二、洪水神话后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论-文-网LunWenNet_Com]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第5篇

关键词: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影像记录;亚鲁王史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2-05

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士・艾尔雅维茨(Al? Erjavec)在论述“山脉摄影与民族个性的建构”主题时,将林达・诺奇林(Linda Nochlin)在《视觉政治》(The Politics of Vision)一书中谈及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时的观点――“一个人必然属于他那个地方”(One must be of one’s place)用于思考摄影与民族个性建构的关系。当我们将摄影用于民族的田野考察时,摄影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指向文献记录。但在对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进行考察时,尽管我最大限度地避免着“艺术化”的表达,却仍难免给考察对象造就一种“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使得影像呈现的考察对象一方面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是构造的。这种困惑,正如阿莱士,艾尔雅维茨(Al? Erjavec)所理解的那样,“它不仅表明了一种结果或者自然界的事实(具有特别意义的),而且还通过选择及认真地对图像进行剪辑和利用事先已经存在的象征性境况,来重新塑造这种结果或者自然事实。”①以此为体验来理解图像传达的“一个人必然属于他那个地方”,则我的摄影不仅记录着考察对象真实的归属于某一文化群落,某一真实地理空间,同时也是在强化和构造着关于这一文化群落的地理和文化的想像。有意味的是,贯穿我的考察对象紫云麻山地区苗族丧葬仪式过程始终的是该地发现的苗族亚鲁王史诗文化。作为史诗,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亚鲁王史诗并不仅仅寄存于语言符号,事实上它存在于该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始终,包括执行仪式的人本身、仪式的目的和功能、仪式物件以及仪式地点。同时,这一史诗作为该地区苗族的起源传说、英雄传奇,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因此,凭借着影像手段进入记录的我,一再陷入影像与语言符号、真实与想像的互换与互相补充的思考和表达中。

这篇考察报告,仅仅是我对考察对象所作的一种初步的表达和探究。在目前的表达与探究中,影像是我最直接的方式,而文字则起着弥合影像的真实性与构造性的作用。

一、区域概况

(一)麻山地区概况

麻山地处我国西南的偏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麻山苗族地区是地理区域划分(区别行政区域),区域范围涉及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黔南州的长顺县、罗甸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县。因其以高山岩溶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低,宜耕宜林面积很小,地表水渗漏强烈,蓄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干旱严重,加上耕种方法相对原始,劳动工具简单,广种薄收,产出率低,基本上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紫云县12个乡镇有6个乡镇属麻山地区,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麻山地区的56.58%、54.63%。

(二)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概况

此次涉及亚鲁王史诗调查范围是在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宗地和四大寨两个乡镇。

宗地乡位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东与长顺县接壤,南与罗甸县毗邻,西靠本县大营乡、猴场镇,北与水塘镇相连。全乡总面积287.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24.6公里,南北最宽22.6公里,地处黔中山区麻山腹地,地貌为石灰石岩溶峰丛,山脉纵横交错,地势较为复杂。全乡下辖22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289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

四大寨乡位于紫云县城西南面,距县城32公里,东与水塘镇相邻,南与猴场镇接壤,西与望谟交界,北接火花乡。全乡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岩溶地貌仅出现在卡坪村的三个村民组,山中峡谷地貌的特点是坡陡且切割较深,境内峰峦迭嶂,山体遮蔽大,光照时间随山脉走向变化较大,小气候类型特殊而复杂,岩溶地貌地质形成破碎,地表渗漏强烈,地下水埋藏深,地多田少而贫瘠,耕地零星分散,利用率低,能够种植的是洼地和岩缝,可谓是“一碗泥巴一碗饭”(图1)。四大寨乡全乡共辖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组,121个自然村寨,3673户,18575人,其中少数民族17590人,占94.7%。四大寨乡的名字是由当时以卡色、猛冲、晒瓦、高坪四个少数民族大寨子而定名的。17个行政村基本上没有通组公路,部分村寨还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占主体,交通落后,群众经济政治意识落后的极不开发,极不发达的地区(图2)。②

二、考察涉及的环境、物、人

(一)地理环境

麻山地区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表结构,常年干旱缺少雨水。生活和生产水源主要来自储存雨水。植被以灌木为主,结合少量乔木。农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局部地区有少量水稻种植。

麻山苗族的传统建筑房屋,共分3层,最下层是圈养家畜的,中间一层是人居住场所,最上面用于放置一些少量的粮食,大量的粮食有专门的粮仓。人不能从正门进出,都是从旁边的侧门进出。(图3)

位于村寨四周的专门存放粮食的粮仓。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并远离居住的房屋。原因是麻山苗族的传统民居都是由木材和竹材建造,容易引发火灾。只有将粮仓远离房屋建造,发生火灾时才能避免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存根本保障的粮食也被殃及鱼池。同时,为避免鼠害以及潮湿的雨水,粮仓会被建造悬空的二层,在支撑的立柱上有一块光滑的圆盘,可以阻止动物顺着立柱爬到粮仓偷吃粮食(图4)。

(二)日常生活

传统麻山苗族的生活极为简单。穿着自己染织的土布服装,住着由木材和竹材构建的干栏式房屋。出行主要是步行或者摩托车代步。饮食上以清汤火锅及汤菜为主,因为大多数区域不产水稻,大米都是由集市购买。

火塘是麻山苗族每家都有的一个设置,具有煮饭和取暖的作用。劳作一天之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周围,喝着自家酿造的米酒,吃着火锅应该是麻山苗族人每天最为惬意的时候(图5)。

麻山苗族喜爱饮酒,尤以自己家酿造的米酒为最。大多数人家都有一个酿酒的设施(图6)。

麻山地区交通状况十分恶劣,“肩扛手拉”这种落后的运输方式十分常见。甚至可以看见用摩托车转运砖头的场面(图7)。

麻山苗族在历史上曾受到布依族多年统治,因此在服饰方面有较强的布依化痕迹。妇女们在农闲时编织花边和纺线(图8)。

(三)麻山苗族重要的仪式物件

麻山苗族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信仰,那就是对自己的祖先的崇拜。他们始终认为从未远离自己的祖先,并且能够凭借各种形式的媒介,通过仪式与祖先对话。在仪式中物件起着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非常典型的日常仪式形式是“拱形的桥”、“连接的线”,按麻山苗族的说法,是“搭桥”(连接、沟通)的意思。

比如与火神对话的“拦火门”。常常会设立在进入村寨的交汇的路口。弧型的拱门上会悬挂一些木质的小刀和竹制的小水桶(图9)。

刚入土的新坟,会在坟头上用白色的棉线一直牵引到家中的一个仪式物件上(图10)。目的在于把参加葬礼的生人灵魂带回家中,以避免被死者的亡魂带走。

年轻夫妇在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小孩,便会在进村的路口设置这样的“娘娘牌”以及弧型的拱门。同样,也会用白色的棉线牵引至家中的一个仪式物件上(图11),目的在于求子。

以下涉及到两个家中的仪式物件在意义上基本相同,三个瓷碗代表三个时空层面,一是被麻山苗族称为“祖奶奶”(最早的祖先)生活的时空层面,一是代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时空层面,最后一个代表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时空层面。这两个仪式物件区别就是摆放的位置不同,求子的摆放在妇女的床头边,另外的一个则安放在堂屋的大梁上。

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上,有着2件必不可少的物件。一个是被称之为“熊伽”(图12)。前者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也体现上述的三个时空概念。

另一个称之为“盖脸帕”(图13)。 “盖脸帕”则是用在丧葬仪式中,盖在死者的面部。由死者的女儿或女性亲属提供。最中间的图案代表太阳,并有家禽、蝴蝶以及禾苗的图案。家禽和禾苗寓意这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是生活在一个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生产资料极为丰富。蝴蝶则是来源一个民族传说。传说在远古时期,是蝴蝶帮助了麻山苗族的祖先寻找回了失去的太阳。

(四)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重要的人物

麻山苗族丧葬仪式最重要的角色“歌师”,苗语为“donglang”(音),又称“老磨工” (布依音)、“开路人”,是丧葬仪式的主事人,也是麻山苗族亚鲁王(音)史诗③的唱诵人。整个麻山苗族地区目前统计有3000多名歌师。

歌师杨再华(图14),男,现年71岁,紫云县宗地乡山脚村盖脚组,师承韦仕龙,与韦老王同门。

歌师韦老王(图15),男,现年73岁,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师承其父亲韦仕龙,与杨再华同门。

歌师王天明(图16),男,现年90岁,紫云县四大寨乡卡色村水井组,师承其堂兄王老胖,现收授徒弟3人,王金光、王小文、王小前。

歌师黄老金(图17),男,现年95岁,紫云县水塘镇格凸村上格凸组,师承杨师。

歌师杨二妹(图18),女,现年31岁,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喜往组,师承其父亲杨老七。(杨二妹是麻山苗族地区会唱诵亚鲁王史诗唯一一位女歌师,因其女性的性别不能主持丧葬仪式。)

三、麻山丧葬仪式影像记录

丧葬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史诗”是一部以亚鲁王家族几千年的迁徙史为线索的英雄史诗。史诗描述了亚鲁王祖辈17代父王创世、创业的故事。亚鲁王带领苗族迁徙到贵州,定居麻山。随着历史的发展,麻山苗族史诗不断充实着若干后代的迁徙故事。对亚鲁王祖辈父王谱系的记录是从第一代王――哈迦王开始,亚鲁王是第十八代王,每代王都有300余行的记录。除此之外还有近10000余行描述了亚鲁王一生征战的故事,并细致描绘两个大战争的场面。展开战争导致的迁徙记录。史诗甚至细致将历代王族后裔和每个家族后裔的迁徙、分布传承记录到今天。目前掌握的共有26000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上万人,几百个古苗语地名,十几个古战场的描述,在麻山苗族地区3000多名歌师之间口传心记。截至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史诗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叙事形式的朗读、吟唱,也有用道白形式的问答,以散文诗式的叙述为主,曲调变化丰富,不讲究押韵,只要求押调。只在麻山苗族地区的丧葬仪式上唱诵,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

在麻山苗族地区,每逢村寨中有人去世,都会邀请本族或附近有名望的歌师到家中主持仪式。整个仪式围绕一个核心的内容――亚鲁王史诗展开。从死者何时何地出生开始,到死者的家庭成员,再到死者的父辈、祖辈,一直追述到亚鲁王乃至最远古的祖先。历时8-1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唱诵反述历史的过程,让死者能够回到富饶的祖先身边(图19)。

远方的亲戚朋友按照传统带着糯米饭前来奔丧。受汉化的影响也有送现金和毛毯的(图20)。

案例记录一

时间:2009年6月20日――2009年6月21日

地点: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

丧葬背景及框架流程:

逝者吴佣妹高寿93岁,女性。

2009年6月15日过世。

17日入棺,由歌师主持仪式,儿子抬入棺中,出嫁女儿及女性亲人回到家中,女儿作饭供奉,盖棺并停放在靠堂屋西边的家中。

19日,上午9-10点,逝者的亲戚朋友带着糯米饭、鱼、豆腐、酒、粮食陆续来到家中送别逝者。

20日晚,在歌师的主持下,家人及亲戚做最后的道别。

21日早抬上山中,入土为安。

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全景(接片、图21)

麻山苗族丧葬不穿孝服,只在身上或者是头上拴上一节麻绳即可。妇女哭丧时用一块毛巾盖在脸上,据介绍是为了掩盖不雅的哭相,是对他人的礼貌。身体不适的只能在门外哭丧(图22)。

随着歌师杨再华敲响了羊皮鼓,亚鲁王史诗正式开始唱诵。丧葬仪式进入核心的部分(图23)。

整个史诗的唱诵要持续8个小时。歌师轮流上场,手持宝剑,头戴斗笠,唱诵不同的段落(图24)。

家人和亲友在一旁听着歌师唱诵亚鲁王史诗,为死者守夜(图25)。

从正门取下的门板,做成桌子,摆成长桌饭,与死者吃上最后的一顿饭。家中男性坐在桌子的右边,歌师们坐在左边。女性是不能坐下吃饭的(图26)。

凌晨,到事先选好的墓地做画穴的仪式。用朱砂调拌糯米饭。所画图案据说为八卦。这个过程可能受到汉化的一些影响。画好之后,不能再踏入墓穴的范围(图27)。

下午就开始蒸煮的糯米饭,在由女婿或者是孙女婿舂成糍粑,给死者作为陪葬的物品。按照麻山苗族的说法,人在死亡后,生命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返回到亚鲁王王朝,回到祖先身边的世界。在回到这个世界的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困难。需要一些干粮和其他的物品。在为死者准备的物品中有放入小鱼的糯米饭、红稗、旱烟、植物种子、草鞋、竹子做成的小水桶等(图28)。

歌师穿上铁鞋,寓意死者在回到亚鲁王祖先的世界路途艰辛(图29)。

掀开靠近侧门的竹席墙体,为抬棺出门做好准备。歌师唱诵最后的史诗段落,用竹签刺死引路作用的公鸡。随即抬棺出门,家中的男性家人往棺材上喷晒酒水,送死者出门(图30)。

抬棺前往墓地。家里的女性亲属走在前面,象征性拉着白布做成的绳子。男性亲属抬着棺材紧跟其后。到了墓地后,将棺材放在一旁,等前来奔丧的亲友都离去后才挖土下葬(图31)。

四、结语

亚鲁王诗史发现于贵州麻山地区,“活态”性地存在于麻山地区丧葬仪式中。它既是虚幻的、想像的,又是真实的。它的真实特别体现为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真实地对该地区的苗族人持续产生影响。亚鲁王史诗是“在意识形象中得到表现的,不是支配个体存在的真实关系体系,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所处的各种关系体系之间想像的关系。”④用影像的手段记录亚鲁王史诗的存在样态,再现和表现了亚鲁王史诗的仪式语境和传承形式,为进一步研究亚鲁王史诗打开了研究空间。作为表现着亚鲁王历史的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实质上可能喻形着这个民族3000多年的迁徙史,通过分布在麻山地区3000多名歌师口传心授的传承延续着。该地区苗族对亚鲁王及王朝所在地的叙述与向往,使得作为能指的亚鲁王及其王朝所在地成为民族起源及民族隐避的所在,象征着麻山地区苗族族群生命的最初起点与最终归属。考察在忠于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视觉人类学的手段,通过对麻山地区苗族丧葬仪式作实时实地考察,体现环境、人、物三者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麻山地区苗族在漫长的迁徙史中表达出的坚定的民族传承性和强烈的精神回归生命意识。

本文受贵州大学文科研究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DQN2013018。

注释:

①[斯]阿莱士・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②“区域概况”中数据资料系所调查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

③“亚鲁王(音)史诗”的正式提法是据2009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项目《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名称而来.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亚鲁王”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是音译“yangb luf”,有译“羊鲁”等名称.

④Lou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p. 165.

参考文献:

[1][斯]阿莱士・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0.

[2]Lou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p. 165.

[3][英]莱顿.李东晔,王红译.艺术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6篇

关键词:灌木柳;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6-2

0 前言

杨柳科(Salicaceae)是泛北极植物区系的典型科之一,具有广泛的、多种多样的用途,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素为世界人民群众所喜爱和重视。柳属(Salix L.)是杨柳科最大的属,约550种,我国柳属植物255种,约占全世界总数的46%,是全世界柳属植物最多、最丰富的地区,在全国各省、区广泛分布,而柳属绝大部分为灌木柳,许多种类与人们生产生活戚戚相关,目前部分灌木柳种类已开始被人类开发利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灌木柳作用的逐步认识,特别是2008年多哈会议后,热爱自然、崇尚环保,倡导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对灌木柳的开发利用尤为迫切和重要。

1 我国灌木柳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灌木柳具有喜光抗寒、耐水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易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是理想的能源利用、工艺品编制的原料树种和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树种。我国灌木柳种类繁多,野生种类全国各地皆有分布。我国栽培利用灌木柳历史悠久,据资料,早在明嘉清年间,河北固安沿永定河、白沟河岸沙滩上即广种杞柳;山东微山湖杞柳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人工栽培利用的灌木柳种类主要有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乌柳(S. cheilophila)、簸箕柳(S. suchowensis)、三蕊柳(S. triandra)、细枝柳(S. gracilior)、沙柳(S.pammophila)等。全国灌木柳栽培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三省沿河地区。山东省临沂市沂沭河两岸、济宁市的微山湖周围及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江苏省苏北地区,河南省、安徽省的淮河流域,湖北省的汉江流域是杞柳的主要栽培区,作为柳制工艺品的原料,部分县市柳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柳编之乡”之美称。辽宁台安发展的主要是三蕊柳、细枝柳、簸箕柳及蒿柳。内蒙古、宁夏等沙地,山西、陕西省的黄土地栽植沙柳,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 灌木柳资源的评价

2.1 生态效益明显,是优良的生态林建设树种

灌木柳具有种源丰富、造林技术简单、成活率高、成本低,防护效益好的特点。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在沟河两岸、沿江栽植能起到稳固江道、防洪排涝、固土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在丘陵地区栽植对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明显;在农田防护林中乔灌结合使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更明显。

2.2 做为柳编工艺品的原材料,经济价值高,是编织业的优质原料,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树种

杞柳枝条是编织柳工艺品的上等原料,作为国际公认的绿色包装物和装饰品,柳编工艺品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临沂市作为山东省的主要杞柳产区及加工地,现栽培面积1.5万hm2,年产优质干条18万吨,柳制工艺品100多个系列1万多个花色品种,年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

2.3 利用价值大,应用范围广泛

灌木柳除作为柳编工艺品的原料外,枝条产量高,韧性强,可以条代木或以条代竹,是制造人造板的好原料;也可以作为食用菌开发生产培养基原料;花为早期蜜源,叶和皮是喂羊、兔的好饲料,还可沤制绿肥。灌木柳生长快,可迅速解决农民烧柴问题,是优良的薪炭林树种。

2.4 是优良的生物质能源林树种

灌木柳种类多,分布广,天然杂交非常容易,其适应性强,繁殖简单,造林容易,易平茬更新,造林成本低廉;其光合效率高,生物质产量大。优良灌木柳品种的生物质产量可达30-45t/hm2,比南方著名速生桉树并不逊色,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林树种。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灌木柳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3 灌木柳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管理粗放

虽然灌木柳林在我国分布很广,但大部分栽培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品种的选择,栽植地点多为沙化土或河滩地,立地条件差,很难做到适地适树;栽培技术措施研究少,凭经验,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低。

3.2 对我国灌木柳资源的开发利用渠道较窄

主要是用为柳制工艺品的原材料,对于灌木柳的其他作用,还很少开发。在作为柳制品的原材料方面,也仅应用其枝条,对其叶、皮等也被作为垃圾处理,严重影响了灌木柳开发的综合效益。

3.3 灌木柳栽培生产及加工标准化水平低,柳编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大部分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柳制品的品种花色及加工数量以外商订货单为主,主动研发的品种太少。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加工形式存在着水平低,产品质量不整齐,标准化水平低,很难形成名牌产品;而大部分柳编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柳编制品靠贴牌出口,也严重影响了出口,制约了柳制品产业的发展。

4 开发利用灌木柳资源的战略性措施

4.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我国的灌木柳种质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虽然灌木柳适应性强,但仍有许多树种、品种濒临灭绝;同时森林火灾、人为破坏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使许多宝贵的种质资源流失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灌木柳种质资源的保护,坚持近期计划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现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重点保存与一般保存相结,制定科学的保存和利用规划,实现灌木柳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山东省郯城县林业局首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2007年从全国灌木柳主要栽培区进行了种质资源收集,建成了具有200余个种质的异地保存库。

4.2 开展良种选择及培育

根据我国地域广、立地类型多、气候变化大和灌木柳种类多、杂交易、用途广的特点,采用杂交育种或选择育种,选定不同性状作为遗传改良的主要目的性状,选育出不同利用途径的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江苏省林科院在我国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灌木柳育种研究,进行了编织柳的遗传改良和高生物量灌木柳的选育,选育出了适宜编制高档柳编工艺品的Jw9-6和Jw8-26 ,已推广到华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守芹等通过对92个沙柳无性系的田间试验,筛选了10个高优质、高产量、高速生、高抗逆的优良无性系。

4.3 多元化种植,多形式开发

灌木柳喜湿耐涝,易繁殖,生长快,适应范围广,无论是农田还是渠旁都可栽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也可以充分利用沟边、渠堰、水旁、河滩及许多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湿地,开展“四旁”栽植,同时也可以发展林-柳间作,提高灌木柳种植综合效益。灌木柳是多用途树种,柳编工艺品林、生物质能源林、饲料林、药用林多形式开发,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灌木柳生物质能源林同发展柳编工艺品林同等重视,作为今后灌木柳发展主要发展方向。灌木柳作为营造生物能源林具有优越的条件,为灌木柳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4.4 开展专项栽培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实现标准化生产

针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目标开展专门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提出栽培管理规程。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灌木柳产品研发,进一步重视对柳编工艺品的研发,研究新工艺,开发新品种,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对灌木柳在饲料、药材及人造板等方面应用开发研究,形成新产品,扩大灌木柳产品应用领域。

4.5 成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论坛

积极引导成立灌木柳商会或柳编产业协会,做好企业的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充当行业自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行使好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灌木柳种植和加工企业尽快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举行行业发展论坛,让企业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探索较好的成长方式,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保持灌木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中国柳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5(2):114-124(1987).

[2] 王战,方振富.中国植物志[M],第20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84.

[3] 侯学敏,杞柳密植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2,1.

[4] 宿启盛,刘崇云.微山湖杞柳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1991,3.

[5] 陈鸿雕.台安县灌木柳的栽植和柳编生产的考察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90,3.

[6] 涂忠虞.柳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 潘明建.柳树的遗传改良及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4,18(3).

第7篇

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环境;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林业技术专业“五段递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三段:4学期下至5学期上。进入递进式提升阶段,并开设新内容。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五段:6学期,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8篇

[关键词] 动漫产业链 动漫衍生品 开发模式

动漫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的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是高投入、高回报率、高国际化的产业。在美日韩等动漫产业强国,动漫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中国的动漫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立起动漫产业基地,但是和国外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近年本土动漫的巅峰之作,目前喜羊羊衍生品的授权合作商已经达500多家,产品涉及音像图书、毛绒公仔、食品、手机桌面、屏保等。本文以“喜羊羊”为例,从动漫形象创意模式、动漫衍生品营销模式、动漫品牌授权管理模式三个角度,对“喜羊羊”衍生品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本土动漫衍生品开发新思路,希望对本土动漫企业进行衍生品开发具有指导价值。

一、产业链视角下的动漫产业概述

动漫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概念。一般来说,动漫产业链包括“影视动画片的制作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动漫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模式是以纯粹的艺术为基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动漫作品,最后运用成熟的商业手段在全球推广动漫作品和相关衍生产品;另一种是以市场为核心,先设计出适合商业销售的形象产品,利用形象产品的商业价值取得商业机构的资金支持完成动画片的制作,再由播出带动形象产品的销售取得利润。

动漫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是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所谓的动漫衍生品就是附带有动漫品牌、形象、文化等动漫作品素材的产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动漫相关的玩具、服装、游戏、食品、游乐场、日用品、装饰品、文具用品、主题公园等。衍生品开发环节是动漫产业链中获益最高的一环,国际上发展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在动漫播出环节和衍生品开发环节收益比为3:7到1:9。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进行的,被授权商使用授权商的动漫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并向动漫品牌授权商支付商定数额权利金。品牌授权的方式一般有商品授权,促销授权、主题授权、通路授权等。

动漫产业的成功运作,关键在于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完善的动漫产业链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前期制作精良、播出效果良好的动漫作品为后期衍生品开发打下基础,后期衍生品开发获利又可以为新的动漫作品制作提供资金支持。本土动漫企业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动漫播出收回成本,然后着手衍生品的开发。这一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后续衍生品的开发:

1.产业链上游――动漫形象创意阶段。一是动漫原创能力薄弱,缺乏进行衍生品开发的本土动漫品牌;二是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

2.产业链中游――动漫播映推广阶段。一是品牌营销能力弱,缺乏有效进行市场推广的人才;二是受众低龄化,消费群体定位狭隘。

3.产业链下游――衍生品开发阶段。一是衍生品开发力度不够,开发计划滞后;二是资金不足,衍生品开发环节中断;三是动漫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由于动漫产业链错位与断裂,难以形成清晰有效的盈利模式,本土动漫产业发展缓慢,国内动漫市场被美日韩等动漫强国抢占。所以必须转变以往的发展思路,探寻有效的本土动漫衍生品开发新模式,通过衍生品的开发带动整条产业链的运转,实现动漫产业快速发展。

二、“喜羊羊”衍生品开发模式分析

2005年本土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首次在电视台播出,2008年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搬上荧屏,原创动力公司品牌化、系列化、持续化、高产量制作开发,促进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品牌的传播,为衍生品开发奠定市场基础。根据“喜羊羊”目前的销售数据分析,在《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来的收入中,播出版权收益仅占30%,其余70%来自衍生产品的形象授权等。“喜羊羊”模式的成功增强了本土动漫企业的信心,这一模式有很多经验值得其他本土动漫企业借鉴。

1.动漫形象创意模式

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链的核心。衍生品的开发围绕动漫形象展开,动漫形象的外形、性格决定衍生品开发的范围、难度。而且动漫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影响动漫片的传播范围和收视率,热播的动漫片又会刺激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从“喜羊羊”的经验来看,在动漫形象创意时可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

(1)结合传统文化,丰富动漫形象

从《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国外动漫企业将中国文化融入动漫产业。但目前传统文化在本土动漫中的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时代气息。要形成知名本土动漫品牌,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元素增加动漫形象周边配件。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唐装、祥云碗、虎头帽子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配件,这些配件稍加改造就可以制成商品销售。这种开发模式不但可以加强衍生品和动漫本身的联系,而且节省衍生品开发再设计的时间,加快衍生品上市的速度。

另一方面,在动漫形象本身设计时可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比如动漫形象可以采用木偶的形式,惟妙惟肖的形象定然会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木偶一般设计简单,比较适合衍生品的开发。中国动画片中,水墨动画片、剪纸片、皮影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等各式各样的形式,创造了世界动画片的新品种。虽然有些东西已经过时,不能和现在的大生产相适应,但是动漫创意者可以借鉴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

(2)利用流行文化,充实动漫内容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上映后博得观众好评。《喜羊羊3》的一大亮点就是对网络流行文化的应用,“给力”、“浮云”、“秒杀”、“餐具”、“杯具”等网络流行语进入动漫。网络流行语为大家熟知,从动漫人物口中听到既新鲜又亲切,更容易对动漫产生好感。动漫片本身就是动漫衍生品的广告,动漫片和网络文化的双重广告效应,对推广动漫衍生品和引导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网络流行语,网络文学也是动漫设计的重要资源。网络文学如今已不是新鲜名词,将网络文学搬上荧屏的努力已经初见端倪,一部《杜拉拉》带动了从电视、电影、图书到服装、鞋子整条产业链的运转。将动漫产业的发展和网络文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缩短人物设定、情节编撰的时间,使衍生品更快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学培育起来的消费群体,减少投资风险。

2.动漫衍生品营销模式

动漫形象设计只是衍生品开发的开始,衍生品只有进入市场其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挖掘。要想打通衍生品市场,市场营销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动漫被当做公益事业,在动漫的发展上缺乏市场眼光,没有形成有效的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是衍生品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定位多级市场,培养成年客户群

目前本土动漫企业推出的衍生品主要瞄准儿童市场,严重限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由于儿童不具有自主消费的能力,购买权最终还是掌握在其父母手中,父母往往根据成年人的消费观念来决定是否购买动漫衍生品,儿童的需要并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需求。相比其他本土动漫品牌,“喜羊羊”的衍生品市场就要广阔的多。由于爱情、社保、医保这些话题走进了动漫,成年人也可以在动漫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诉求点,“喜羊羊”成功打开成年人市场。

儿童市场潜力巨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童都是动漫衍生品消费的主力军。但从长远考虑应该开发多级市场,尤其是18到30岁的成年人市场。这个群体思想成熟,具有辨别能力,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追求时尚,虽然动漫爱好者的比例低于儿童群体,但是其消费能力却远远超过了儿童,是未来动漫衍生品市场的重要顾客群。

(2)“滚动式”开发,实现良性循环

目前本土动漫对衍生品的开发都是在动漫播出之后,动漫企业根据动漫的收视率决定是否开发衍生品。由于动漫创作者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分析,设计出的动漫形象并非都适合开发衍生品,即使热播的动漫要开发衍生品也是需要根据市场调查进行再设计。动漫是衍生品的广告,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进行衍生品开发,从形象授权到最后衍生品上市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淡化了动漫的广告效应,难以获得市场。

“喜羊羊”在衍生品开发上综合世界动漫的两种发展模式,采用“动漫―衍生品―动漫―衍生品”的开发路径。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播出,2006年原创动力接着推出动画衍生品。此时《喜羊羊与灰太狼》正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对衍生品的销售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2008年开始《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推出电影版,电影的高收视率带动衍生品的又一轮开发热潮。动漫和衍生品对市场的交替刺激,不但使得商品链可以持续运转,还为动漫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实现资金链良性循环。

3.动漫品牌授权管理模式

动漫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动漫衍生品开发很难靠一个公司完成,动漫企业一般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进行衍生品开发。品牌是企业持续获利的基础,动漫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此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严重阻碍了动漫产业的发展,本土动漫企业可以通过多渠道品牌授权打压盗版。

(1)增强品牌意识,慎重选择授权商

原创动力2006年成立品牌授权部开始衍生品的开发,现在凭借“喜羊羊”知名度,相关衍生品的授权商赚的盆满钵满。杭州康集团一款“喜羊羊”冰激凌单品就卖出500万支,2008年公司童趣类产品的销量比2007年增加了200%。在动漫衍生品开发过程中,授权商利用该品牌的知名度在短期内迅速获利。但受利益驱使,授权商往往不重视品牌的维护与发展,可能出现一些短视行为,这会大大损害品牌形象,甚至危及整个品牌。所以动漫企业在授权时要慎重选择授权商。

原创动力在选择授权商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和天络行的合作就是个典型。天络行是一家专业的品牌授权服务公司,在与原创动力合作时,已数十个动漫和运动品牌,包括NBA的授权项目。天络行在选择“喜羊羊”的授权商时非常慎重,很多都是行业中品牌意识非常强的厂家,比如永久、光明、完达山、立白。这样不但为授权商带来丰厚利润,也维护了“喜羊羊”的品牌形象。

(2)打击盗版,多渠道授权

据天络行的授权厂商观察,“喜羊羊”正版、盗版产品的比例是1:5;有关统计显示,盗版利润是正版经营商的3倍之多。盗版不只抢占动漫企业和衍生品开发商的市场份额,关键还在于损害了动漫形象。比如打着“喜羊羊”的招牌开药店,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对“喜羊羊”的打击是致命的。所以动漫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坚决抵制盗版。打击盗版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外,动漫企业还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通过多渠道授权打压盗版的市场空间。

目前,原创动力对“喜羊羊”的授权主要商品授权、促销授权和通路授权。商品授权是企业的固定收入和稳定来源。促销授权主要是和大企业合作,原创动力通过与银行、快餐连锁店等合作举办主题活动,有效提高了“喜羊羊”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也促进衍生品的推广,引导人们消费。通路授权是指被授权商可加入做授权品牌的连锁专卖店和连锁专卖专柜,统一销售授权品牌的商品。商品授权是最容易受到“盗版”侵害的渠道,促销授权和通路授权一般不会受到盗版的影响。所以动漫企业在衍生品开发时除了通过降低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打压盗版外,可以适当增加促销授权和通路授权的比重。原创动力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主题公园――“喜羊羊游乐园”,这也是动漫企业发展比较成熟时可以考虑的一种授权方式,这样可以整合所有动漫资源,将品牌价值最大化利用。

三、结论

本文以“喜羊羊”模式为例,总结出本土动漫衍生品开发模式,包括动漫形象创意模式、动漫衍生品营销模式、动漫品牌授权管理模式。在动漫形象创意阶段,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增加动漫形象周边配件,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另一方面,将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结合,加快衍生品上市速度,减少投资风险。动漫衍生品营销环节,一是将衍生品的营销定位在多级市场,保留儿童市场的同时培养成年客户群;二是借鉴“喜羊羊”的“滚动”开发模式,通过动漫和衍生品的交替刺激占领市场。在动漫品牌授权管理上,首先,增强品牌意识,慎重选择品牌授权商,促进品牌长期成长;其次,品牌授权以商品授权为主,辅以促销授权、主题授权和通路授权,发挥各种品牌授权渠道的优势打压盗版。

中国动漫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中国动漫产业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产业链,获利最多的衍生品市场长期被国外占领。本土动漫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动漫衍生品开发模式,推进本土动漫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 殷俊,谭玲.《动漫产业》[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伟,曲江滨.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河北动漫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84.

[3] 查国伟.国产动漫的突围之路[J].传媒,2005,(1):18-21.

第9篇

王桂显(执笔)

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形势,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05年6月16日至7月1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农业园艺职业培训中心、Jamie Grants农场、Banchory农场、国家制造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维多利亚州初级产业部和新西兰的国家资格认证局、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等部门考察访问,与有关管理、研究、教学人员和农场主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对两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有关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在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通用英语。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足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干热,雨水稀少,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大陆。新西兰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相望,由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近400万,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3/4以上,平原狭小。绝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温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农牧业在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都已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农用土地面积4.55亿公顷,2000年农业人口有41万,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亚热带水果等。天然牧场辽阔,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羊和羊毛驰名世界,羊的存栏数和羊毛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肉、乳畜牧业十分先进。农业总产值390亿澳元,占国民总产值3.8%,加上加工后的部分所占比例超过10%。新西兰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农牧产品占国民总收入的3/4,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人均10只(头)。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新西兰麻和水果等,粮食不足自给。

在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澳、新两国农牧业资源的丰富和生产的发达,我们到的季节虽然已是这里的初冬,但整个大地依然都由绿色的植被所覆盖,在郊外参观的旅途中到处是绿草葱葱,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在大自然中悠闲的生活着。其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不虚传。

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1、主要发展历程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全面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期。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二战结束后,由于大批的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同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一线就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的教育思想,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使职业培训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培训质量,保持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政府认为应推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政府组织产业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培训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此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审批和技能考核鉴定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培训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组织管理体系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职能明确,机构设置清晰、体系完善。澳大利亚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在教育培训部设立“职业培训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体系构建,指导、协调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政策;向联邦政府议会提交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和经费保障议案,下达全国的指导性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划拨该项政府拨款。各州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统筹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监督,负责对政府培训项目进行招投标,负责监督培训质量和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等,并且各州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于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新西兰有联邦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培训部负责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职业培训实施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分为四类:①联邦政府办的TAFE学院,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有些TAFE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有些则附设在高校内。其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化,学制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灵活多样。②成人与社区培训机构,主要提供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人员岗位流动提供岗前技术培训。③私立培训机构,国家鼓励私立培训机构参与对TAFE学院竞争,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职业培训竞争机制。④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一般负责初级培训,开展实用型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再教育等。在上述职业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属公众性培训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量收取学费(澳大利亚收10%);私立培训机构的经费,一部分靠收取学费,另一部分通过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招标,获得政府拨款;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则主要由产业协会和企业负担。

4、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由政府和产业协会组建成立的,并经认可注册的机构。如考察团访问的澳大利亚制造业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中心、新西兰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这些专门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负责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包括了解国内外企业、学员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经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颁布。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还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依据和咨询。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行业资助,与政府有工作协议,并接受政府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的拨款。据新西兰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Lan shepherd先生介绍,该机构每年有1200万元新币的经费,其中70%是政府拨款,30%是建筑业资助。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澳、新两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社会普遍认可,证书作用明显,含金量高。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雇佣者以此作为上岗、确定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免除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六级,其中一、二级为初级,三、四级为中级,五、六级为高级(相当于我国职业学校的大专和本科);新西兰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十级,其中一至四级为普通职业资格证书、五、六级相当于大专,七、八级相当于学士,九级、十级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特色

1、学分制修业

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技能鉴定的内容,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全面、详实,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要求,而且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具体细化分解为学分,学员可以通过累积学分完成学业。这种学分制修业方法使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其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全部(若大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或部分(若大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得到承认。这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由于课程设置为模块式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同时,职业培训机构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分段攀登,更为在职人员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效率和效益。

2、注重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集团建立有广泛的、有机的和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获取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企业集团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往往都无偿地予以提供,及时纳入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培训需求,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大部分的学业是在实践基地、行业企业或农场完成。对学员的技能鉴定,也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适应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运作与监督,对职业培训有很好的认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含金量。

3、实行资质管理

政府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通过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经过认证注册的培训机构才能有资格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拨款。担任职业培训的教师一般要有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受过教育专业培训和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其聘用的教师成为产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聘自于产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的老总、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考察团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资格认证局,是联邦政府教育培训部下设机构,负责组织质量审查组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认证注册,对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评价认可。其对培训机构认证收费每小时100—150元新币,一次认证收费一般为1600元新币左右。认证注册有效期为3年,期间培训机构还要接受质量审查组的年度监督审查。对审查出的不符合项,培训机构要予以整改,问题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消注册。

4、市场机制运作

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根据职业培训框架和培训计划,确定职业培训项目和指标,以职业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身份,在有资格的学院、社区、私立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进行招标,哪一个职业培训机构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证率高、就业率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的“特殊商品”,中标者获得该项政府投入,以此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成为政府发展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促使职业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鼓励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市场竞争,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

5.技能鉴定便捷

由于职业技能标准是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分解叠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员修业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其能力符合某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即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获得该项的学分,待全部通过某个级别若干个功能模块的技能鉴定,积够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置于职业培训机构,其鉴定活动受控于认证注册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由职业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格式。这种培训与鉴定的结合,既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按职业技能标准更新培训内容,也使学员根据自己的精力与培训要求,灵活支配时间完成培训课程。同时,国家鼓励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市场化,通过市场激烈竞争,刺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四、体会与建议

澳、新两国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两国政府都把职业教育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来认识,投入巨额资金,颁布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制度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求职就业的通行证,得到求学者和雇佣者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差,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业行业的实施,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国家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人才队伍是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广大“农机人”的共同事业。结合澳、新考察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协调农机系统内、外部关系和政策,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部署,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目标,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人员,纳入考核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制定配套政策,强化主导作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农机行业其他职业(工种)就业准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在农机大户培训、购机补贴、跨区机收、维修网点审定、整顿农机市场等业务和项目中,对人员能力和职业资格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与行业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政策约束力和利益驱动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机行业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社会认知度。 注意收集和整理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提高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机械事故和故障,增加获证人员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科普宣传、年审年检等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作用的宣传。同时,通过组织业务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为推动农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农机行业职业培训方法和技能鉴定模式研究,探索单元化教学、学分制修业、模块化鉴定的途径,促进农机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衔接。以促进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鼓励涉农院校和农机化学校推行“双证制”,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机行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研发,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同时,通过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逐步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5、夯实基础工作,保证“证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新工艺,分析行业新职业、新需求,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使其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已颁布职业标准的实施和统编职业培训教材、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利用。同时,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化中专和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双师制”,使农机职业培训的教师具备讲师和技师资格。按照“统一标准、教材、试题,统一鉴定工作程序,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保证工作质量,使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

五、其他考察情况

通过接待我们的Des McGarry先生和昆士兰大学Jeff Tullberg教授的介绍以及到Jamie Grants和Banchory两个农场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而且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在几百或上千公顷,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生产效率高。如考察团到的昆士兰州多尔比市附近的Jamie Grants农场和Banchory农场,分别拥有土地5千多公顷和2千多公顷,这两个农场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小麦、高粱、棉花和向日葵等,前者平时有3个人从事生产和经营,后者平时只有1个人打理。Banchory农场的主人诺瑞斯(译音)先生告诉我们,他有拖拉机、小麦播种机、高粱播种机、植保机和运输车各1台(辆),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都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农忙时(主要是收获)从服务公司雇请帮手和作业服务。可见科学的生产方式、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是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较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Des McGarry先生向我们介绍“免耕、轮作和固定道作业”是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三要素。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造成土壤压实,不仅增加了机械动力的消耗,而且不利于雨水入渗,降低土壤的蓄墒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方式,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的行距、机组的轮距和作业的幅宽等,在农田中划定出若干组一定宽度的固定机组作业道,适当调整机组轮距,使每次作业时机组的承重轮都能在固定道上行走。据Jeff Tullberg教授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固定道作业方式比传统的非固定道作业方式:一是避免了机组在松软的土壤上行驶、在压实的土壤中播种,可以节省机组50%左右的牵引力,减少能耗,减低成本;二是避免了土壤被轮胎反复碾压,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蚯蚓含量(Jamie Grants农场实行固定道作业1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增加到1.8,蚯蚓含量增加20%),适宜作物生长;三是减少压实土壤面积,利于雨水入渗,增加土壤蓄墒能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四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据介绍澳大利亚为了防止土壤风蚀和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初期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难度,政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先后启动了大量的研究、示范、培训项目,并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民在机具购置、改进、税收、用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按照Des McGarry先生的估计,目前全国有30%的耕地实施了少耕技术、40%的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澳大利亚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运用。如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免耕精量播种、施肥、喷药和固定作业道划定等作业控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澳大利亚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推广该项技术,提高了有益 借鉴。

注: 赴澳、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成员

第10篇

系统,达到对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显示、统计分析的目的,

便于保护区以后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关键词:敦煌;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图层;漫游

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Develop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ofDunhuangYangGuanNationalNature

ReservewithArcGISsoftwaredevelopmentplatformandC#programminglanguage,toreach

thepurposeofmanaging,displayingandstatisticalanalyzingthedataofDunhuangYang

GuanNationalNatureReserve,sothatitisconvenienttothedailyprotectionand

managementoftheNatureReserve.

Keyword:NatureReserve;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the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layer

一、引言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选择一定面积的、具有代

表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来评价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发挥着“实验室”的功能,人们通过该“实验室”发现更多环境中存

在的问题,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受到威胁的物种,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建立自然保护

区就是让“实验室”置身于大自然,减少人为的影响,尽最大可能维持生态原貌的过程。

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产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这一高新技术,是指在计

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存储、操作、分析和建模,以提供对资源、

环境及各种区域性研究、规划、管理及决策所需信息的人机系统[1]。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很好的管

理和处理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把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紧密连接起来,与现实中的地理位置建立一

一对应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空间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特点。GIS是现展最

为迅速的计算机应用领域,涉及了各种各样的学科门类,应用领域相当广阔,特别是在自然资源

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显示了很强的能力和极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经济规划、管理以及环境

评价保护的一种现代化手段[2]。

随着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必将进入一个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科研实用化、

保护发展协调化的四化新阶段[3]。自然保护区的人工管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而且存在管护范围有限、管理精度跟不上、规划考虑不周等一系列问题。把GIS技术应用到自

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能适应自然保护区的四化新阶段,更能解决人工管理过程中遇

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工管理效率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二、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为成立于1994年7月的敦煌南湖湿地及候鸟省级自然保护

区,现总面积达8.8178万公顷。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南湖乡境内,是我国河西走廊

最西端有人群聚居的一块绿洲,属于湿地与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拥有荒漠殊成因的内陆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保护区中心距离敦煌市区70km,其东侧边界距

离敦煌市区仅46km,区内良好的植被对阻挡风沙东侵、促进水源涵养、调节区域小气候发挥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下游地区尤其是敦煌市的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还

对甘肃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安全,莫高窟、月牙泉、阳关遗址等著名文化古迹和自然景

观的保护,以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敦煌的天然生态

屏障[4]。

三、系统开发的技术支持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选择WindowXP操作系统,ESRI公司的ArcGIS产品

线的9.3版本为开发平台,SQLServer2000为数据库,SDX+为数据引擎,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

(一)开发平台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选择ArcGIS作为开发平台。ArcGIS是ESRI公司推

出的一个可伸缩的的代表GIS最高技术水平的GIS平台,主要包括桌面GIS、嵌入式GIS、服务器

GIS、移动GIS。该系统主要利用的是嵌入式GIS中的面向GIS的应用,即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一个

可编程的GIS工具包,利用这个工具包,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构建一个类似于ArcInfo的软件,为

用户提供一些常规的GIS功能,而ArcGISEngine是实现该功能的基础。

(二)开发语言

C#是由C和C++衍生出来、运行于.NETFramework之上的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简单性等特点。C#综合了VB简单的可视化操作和C++的高运行效率,以其

强大的操作能力,优雅的语法风格、创新的语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组件编程的支持成为.NET开发

的首选语言[5]。

四、系统功能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从保护、管理、宣教、科研四个功能出发,主要分

为自然保护区简介、数据管理与操作、专题地图、巡护路线记录、面积量算、三维呈现和漫游六

大模块。

(一)自然保护区简介模块

(1)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划分下属菜单中,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选项,通过选择,在对应的图层中

可以高亮闪烁显示其所选择区域的边界,呈现出保护区具体的功能区划分方法。除此之外,标明

保护区三个管护站的具体地理位置,方便用户了解保护区具体布局。

(2)四至位置显示

四至位置显示可以调用《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显示出敦煌阳关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在甘肃省敦煌市的具置、东西南北四周所相邻的区域名称和性质,如保护区西隔甘

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保护对象简介

保护对象简介主要有动物、植物、湿地三大类。用户通过选择要了解的对象,在视图窗口呈

现给用户相应的介绍,如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等。

(4)成立保护区的必要性

成立保护区的必要性模块主要通过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的原因、成立后对环境的

影响来体现出成立的必要性。通过自然保护区简介模块,使用户对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位置、保护对象、存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解,不仅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更有助于对软件的数据

进行操作处理,为保护区作出进一步的规划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二)数据管理与操作模块

(1)数据的输入输出

数据的输入输出功能,主要实现新数据图层的导入、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图层的导出,方

便与其他软件建立关系,联合处理分析保护区相关数据,为保护区进一步的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格式主要有矢量和栅格两种。矢量和栅格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用户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

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功能的选择,可以实现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切换。在视图窗口右上方,设置

数据格式转换的快捷按钮,通过该按钮的选择切换,在视图窗口中显示保护区相应图层,类似于

百度地图上的影像和矢量数据切换功能。

(3)图层数据的放大、缩小、漫游及鹰眼功能

图层数据的放大和缩小功能,主要有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选择该选项,输入要放大和

缩小的比例尺进行放大和缩小。另外一种是利用放大、缩小的工具,通过在视图窗口单击鼠标,

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进行放大缩小。

图层数据的漫游功能,可以使软件使用者在视图窗口中,通过移动鼠标找到需要浏览的地图

的具置。

鹰眼功能,就是在一个缩略地图上,通过拖动一个矩形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选择要浏览

的具体区域,在视图中放大显示。鹰眼功能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矩形框大小,来决

定视图窗口中的显示内容的具体情况。矩形框越小,内容越详尽、清晰。

(4)数据查询

空间数据查询是空间分析的基础,主要包括图形查属性、属性查图形,空间和属性联合查询

三类:①空间查属性主要包括空间位置查询(选择与选中的要素有东西南北方位关系的几何对象)、

拓扑查询(选择与选中要素有邻接、连接、包含等关系的几何对象)、输入图形查询(鼠标输入图

形,查询出图形中所包含的几何对象)、缓冲区查询(建立缓冲区,查询出缓冲区中的几何对象)、

点线面选择查询(鼠标单击选择需要查询的点线面要素)、SQL逻辑表达式查询(查询出满足逻辑

表达式的几何对象)六个选项,通过鼠标选择,找到最适合用户使用的查询方法,查询出被选中

的几何对象的属性信息。②属性查图形,在属性表中按住shift键进行选择,选中记录所在的几

何对象在视图窗口中呈高亮显示。另外也可以通过SQL逻辑表达式,选择属性满足逻辑表达式条

件的几何对象,其空间信息在视图窗口中显示出来。③空间和属性联合查询,利用SQL逻辑表达

式选择空间条件和属性条件同时满足条件的几何对象,在视图窗口中高亮显示,并获取属性信息。

(三)专题地图模块

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数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地理信息系统的专题地图模块,主要有专题地图制作、专题地图浏览、专题地图统计分析三大

选项。

(1)专题地图编制、输入与输出

专题地图编制菜单调用了ArcGIS软件的专题地图制图工具,能制作出保护区的相关专题要素

的地图,如植被分布图、地形图、珍稀动植物分布图、地貌图等,使现实中的几何对象在计算机

屏幕上实现可视化成为可能。目前,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ArcMap制作好的专题

地图主要有地势图和植被图两种。利用专题地图的输入功能,可以把地势图和植被图导入到该系

统中,避免重复工作。编制好的专题地图可以输出,打印喷绘为纸质地图或者制作成敦煌阳关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题地图图册,充分发挥纸质地图使用方便、便于携带,不需要外设的优点。

(2)专题地图浏览显示

制作好的专题地图,通过专题地图浏览显示功能,可以很好的呈现在用户面前。用户可以根

据自己的需求,输入专题地图的名称,在视图窗口中进行切换浏览。

(3)专题地图统计分析

制作出的专题地图,不仅可以供用户浏览,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如对制作出的专题图进行

叠加比较能够得出专题要素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对制作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分布图进行空间

分析可以得到搭建补食台的最佳地点、对保护区地形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建造望塔的最佳地点、

对地势图和动物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得到不同海拔的动物分布。

(四)巡护路线记录模块

自然保护区巡护,目前主要依赖于巡护人员手持GPS进行。由于保护区面积比较大,且每天

巡护时间有限,必然存在巡护不周全和巡护人员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巡护路线记录模块,不仅能

周期性记录巡护路线,在节省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巡护人员按时完成巡护

工作,而且可以实时跟踪巡护人员,在电子地图上时刻显示巡护人员所在位置,降低不安全因素,

在发生危险时,确保能快速赶到事故现场[6]。

(五)面积量算模块

利用面积量算模块方便用户量算保护区面积、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面积、湿地面积。通

过不同年份湿地面积的量算得出的结论,来评价和衡量采取保护措施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六)三维呈现与漫游模块

三维呈现可以使用户通过电脑,看到保护区中的景象,感受到地形的起伏变化,不用亲临现

场就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维场景的呈现帮助用户了解保护区内的详细地形,进一步辅

助局机关做出长远规划和管理。通过滑动鼠标的简单操作,漫游模块可以很快实现的从一个地点

到另一个地点,如在三维场景中观看渥洼池管护站的过程中,可以很快的滑动鼠标漫游到西土沟

管护站或二墩管护站继续浏览,因为是三维场景,就使用户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和现实

生活中一样的效果。

五、结语

本文将GIS专业工具转为普通用户桌面系统应用[7]。通过自然保护区简介、数据管理与操作、

专题地图、巡护路线记录、面积量算、三维呈现和漫游六大模块,对保护区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

信息化管理、分析,实现了人工管理所不能实现的一些工作,为保护区日后开展的规划管理工作

提出可行性建议。

该系统具有易安装、效率高、方便携带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完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该系统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比较单一,有

待进一步完善。(2)系统面向的用户有限,对保护区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待与Internet技术相结

合。(3)需要与保护区的监控相连接,方便快捷的完成保护区的保护监测工作。(4)完善保护区

数据库。由于保护区资料有限,数据库资料比较欠缺,这就为之后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局

限性。

参考文献

[1]刘南,刘仁义.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欧晓昆,彭明春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保护区的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1997,(8):95

―98

[3]常禹,徐吉炎等.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8,(1):31-33

[4]石喜亨.C#在成长[J].科技咨询,2010,(8):11-12

[5]孙坤.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R].2007,7-8.

[6]杨振,王西峰等.GP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3,(1):39-42

[7]张玉龙,尚士友,关瑞华等.基于3S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9,25(8):679-768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业;目标;策略;措施

为了顺应世界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进的发展潮流,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增长疲软、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凸现、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制造业竞争力难以提高等发展桎梏,我国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作为复合型服务业,物流业被认为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对于提高经济质量、优化经济流程、增进社会福利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2009年被选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列。目前,江苏物流业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亟须实现技术现代化、功能集成化、运作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成本最优化,以便能够为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内生增长、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 江苏物流业发展亟待转型之处

江苏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汇点,地理区位优越;地处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地,综合交通网络发达;地处经济增长的热土,先进制造业、外向型经济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江苏物流业的实际发展却存在许多不足与软肋,需要通过转型升级给予弥补。

1. 比较优势不够显著。2011年,江苏物流业全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9.5%和9.9%,但是,江苏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6.51%)依然小于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6.80%),江苏物流业的比较优势不突出。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上海为11.9%,浙江为9.4%,而江苏为 6.5%,江苏物流业在长三角发展并不出色。

2. 物流成本依然居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运作成本与效率的标准。2011年江苏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5.4%,低于全国的17.8%,但是相比发达国家的8%~10%,还是不容客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流通环节繁杂、物流效率较低以外,近年来油价高涨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3. 物流手段需要更新。江苏物流业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公共信息平台不健全,已有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未实现互联互通。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标准不统一、不配套,妨碍了物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4. 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目前,江苏物流产品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物流业趋于饱和,而高端物流业供给不足。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是由原有的仓储或运输公司转化而来的,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的状态下运行。

5. 农村物流未成规模。2011年,江苏农产品物流只占社会物流总额的1.3%,远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流通主要依赖公路,过程环节多、损耗大,运输成本高。覆盖城乡的区域性物流网络的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都差强人意,物流服务的下层渗透也不完备,这也使得农村物流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强。

6.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物流业提供的是综合,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但是,目前各行业各地区在物流的监管标准、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制约了物流业一体化发展。物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总体偏少,特别是物流业各环节税率不统一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 江苏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向

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不在于数量的扩张,而在于品质的提升,为此,江苏物流业必须进一步革新发展模式,形成便捷高效、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的现代物流业体系。

1. 作业系统化。系统化与一体化是物流业现代化的标志。江苏物流业必须将传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信息等分散的、跨部门的功能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运作,以获得系统优势与规模效应。采用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得市场竞争的主体由单个的企业转变为由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进一步强化物流各节点间的关联互助,保证适时适量的库存和运输。

2. 平台信息化。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江苏物流业必须加快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供应链上信息资源的透明度与共享度,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利用信息技术精确计算与调控混杂在物流业务中的各种活动与成本,扩大活动的范围,减少交易的成本,提高物流渠道的管理效率。

3. 服务精细化。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时效实现服务精细化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为此,江苏物流业必须推进服务方式的革新,即: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提供简单位移到提供增值服务、从点线服务到网络服务的转变。大力发展适应企业专门化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定制化服务,主动承担需求预测、存货控制、自动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返回物流支持等功能。

4. 操作绿色化。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江苏物流业必须坚持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原则,建设绿色物流体系。注重优化运输路线,积极采用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以减少运输里程,多采用铁路、水运等低排放的运输方式。实施循环型物流操作,通过开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以及废弃物、返退货收集、运输,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三、 江苏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

物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苏应以工业化为基础,以社会化为导向,以组织化为动力,以国际化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全方位地推进。

1. 产业联动、城乡互动。保障制造业、物流业、农业三大产业联动顺畅、协同演进。在实体企业利润率走低的背景下,江苏制造业必须正视企业自营物流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局限性,深化专业分工,通过分离分立、合资合作、全面外包等方式将自身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剥离,以获得专业化带来的报酬递增。同时,物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规模与效率,使得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从而诱发物流服务从制造业中分离。根据江苏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将来应大力发展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医药物流、能源物流等专业物流,以链接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信息链。

将物流业与农业的联动发展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借助于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构建龙头企业+配送中心+直营店+加盟店的经销模式,整合系统内外的分散网点,提高农业流通的组织化与规模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可再生物资的回收物流,如: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

推动城乡互动与合作,构建功能齐全、等级有序、渠道稳定、高效运转的区域性物流体系。引导城市物流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将在大中城市已不具备比较优势或者市场饱和的物流企业向小城镇与乡村有序转移。整合农业、农机、农资、邮电、供销社的现有网络资源,以兼并、联合、加盟的方式,建设服务“三农”的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配送中心的检测、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设施水平,深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工程,实现农副产品的“物尽所值、货畅其流”。

2. 优化布局、提升载体。采用“点-轴”开发模式,进行物流业的空间分布、配置与组合。重点发展物流业的增长极与发展轴,由点带轴,由轴及面,将经济能量向广大腹地传导,最终形成“空间一体化”物流格局。在增长极方面,发挥南京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势;利用苏锡常都市圈的辐射与集聚效应;依托徐州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借助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及港口优势,形成四大物流中心。在发展轴方面,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与河海运输通道,重点建设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的五大物流带。通过“四核五带”的空间布局,提高江苏物流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与空间组织程度,形成重点突出、层级分明、功能完备的发展格局。

2011年,江苏有省级重点物流基地61家,今后还需要加强物流业载体建设,但是建设的重点应是促进物流基地与园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遵循布局集中、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原则,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建设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集散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的综合物流园区;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建设配套功能齐全、行业带动性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物流园区。引导园区企业信息共享、业务联动、资本互融、错位竞争。积极谋求与上海、浙江的合作,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多功能环节合理衔接、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长三角大物流圈。

3. 外向扩张,培育优强。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是物流业国际扩张的捷径,江苏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整合并购、合作合资、供应链管理、横向战略联盟等方式,更加多元化地切入全球物流体系。在对外扩张时,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组织团队、规范的公司治理、良好的行业背景,特别是要有完善的业务网络与功能性网络,以便顺利完成与国际物流网络的对接。目前,单个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的竞争所取代,江苏应积极承担省内近8万家外资企业的物流外包,参与供应链的经营与管理,从而帮助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积极发展保税物流、沿海港口物流、航空物流等国际物流类别,使江苏成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型物流枢纽地区。

目前,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已是供大于求,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彼此拼杀,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化经营、差异化营销、优质化服务,来开辟新领域,整合新构架。公路运输业可通过长期契约或动态联盟的方式,延伸现有的物流功能;水路运输业可建立以港口为依托的物流基地,形成综合性物流实体;传统仓储业可凭借仓储网点、存货管理、仓库调控、信息传递等基本服务,衍生出新的增值服务。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提供物流方案或供应链管理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探索为供应链提供信息管理和咨询服务的“第五方物流”。在组织架构上,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组织方式,增资扩股、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实现物流企业的优势互补、市场拓展与规模扩张。

4. 组织创新、技术驱动。江苏物流企业应遵循物流业组织演化的规律,同时又依据自身的经营条件,逐步实现组织形式由分散化向内部一体化、由职能化向过程化、由垂直化向扁平化、由固定化向柔性化、由实体化向虚拟化、由单体化向群体化的一系列转变。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江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建议欲开展供应链服务的物流企业采用事业部制,巨型的物流企业尝试矩阵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物流企业需要积极谋求企业间的联盟与合作,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组织、物流联盟组织、网络化物流组织等组织创新模式,以切实减少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本专用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

利用先进技术与现代设备,重组业务流程,革新管理手段,催生新的经营方式与业态流程,实现物流业的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重点推广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自动导引小车(AGV)以及物料需求计划(MRP)、分销资源计划(DRP)、零库存(ZI)等物流管理技术。构建综合运营网络、电子货币应用、交易安全保障等新型物流支持平台,保障电子商务中的支付安全与便捷配送。

四、 江苏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供给

2011年,江苏先后出台《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全省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推手比较得力,但是要想加快江苏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有些措施还需要强调与细化。

1. 优化企业生存环境。通过增值税改革试点和落实大宗商品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政策,减轻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破解财税体制与考评体制分割化的问题,鼓励物流企业跨区域布局。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市场,适当制定技术门槛,以减少小型物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对于企业实行制造业与物流业主辅分离的行为给予税收、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支持物流的社会化发展。对托盘、集装箱、物流搬运、装卸设施、物流中心、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标准进行重点梳理,通过标准化与程式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 鼓励高效使用土地。江苏土地资源紧张,而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的建设往往都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因而,江苏在保证土地供给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强土地经营管理,推行节约使用土地的鼓励政策,引导物流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例如:支持利用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提倡使用现代立体仓库;统一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借此提高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

3. 保证车辆通行顺畅。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标准,以减轻物流运输成本负担。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已出让经营权的繁忙路段,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逐步回购经营权。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完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检测水平和通行效率。在新、改、扩建大中型商业设施时,同步配建装卸、存储设施,倡导商场、超市夜间收货,以解决配送车辆停靠难、卸货难的问题。

4.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的用地政策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房产税政策。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试点。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健全农村政务网、农业商务网、地方农产品网,提供从“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5.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积极开展现代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依托江苏物联网的发展,推广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数字模拟技术、货物跟踪技术,保证物流作业的高效和准确。充分发挥江苏高校密集的优势,加大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

6. 推进职能部门协作。物流业具有涉及部门多、管理头绪杂的特点,特别需要理顺管理关系、整合发展资源。建议建立江苏省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单位可以由省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交通厅、农业厅等部门组成,旨在组织综合协调,制定相应政策。充分发挥江苏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功能,制定行业标准,实现行业自律,谋求与其他省份协会的合作,以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协调、企业跟进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叶怀珍.现代物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启蕾.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宋则,荆林波.中国流通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王智利.物流经济地理.北京:电子工程出版社,2011.

5. 吴浩.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物流联合会赴欧考察报告摘要.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2,(2).

6. 贾晓航,张建国.打造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议.经济学家,2004,(2).

7. 郑洁.北京牵手信息化现代物流产业.中关村,2004,(8).

8. 刘波.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9. 林勇,王健.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缺位与构建.商业研究,2006,(18).

10. 毛薇,金俊武,李津.发展吉林省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研究.技术经济,200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