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时间:2022-11-10 12:1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商业银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据调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工作对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内部控制工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内部资产的控制工作不严格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对不足,资本不够充裕,容易给银行的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而在资金控制上由于受制度不严谨、人员素质不够高等因素影响,内部控制力度还不够大,进而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此外,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率比国有商业银行要高得多,贷款的集中度增高,投入多、产出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仅降低了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业绩,而且影响了银行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完成,更多的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配合程度不够高,甚至出现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够高,在账务处理、借贷款项目稽核、流动资金处理上都不够严谨,容易出现错帐、呆账,坏账,进而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配套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就笔者的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来看,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配套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控制机制还有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即便有也存在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监督机制的价值不能充分的体现,反而由于监督机制部门的存在而增加了银行的日常营业成本,增加了内部控制部门的负担,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上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银行内部绩效的提高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能够引起业界人士的共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标准,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同样如此,为有效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绩效,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符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其次,要遵循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优化的流程,精简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尽量减少工作人员不必要的负担;此外,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坚决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加强各个岗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尽量做到全员参与,以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运行与否,所以为了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效果,对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任用上都要有比较好的方案,首先要严格准入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选用要选择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分层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培训,加大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此外,要定期举行会计内控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观摩参观、会计内控理论研讨和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内部控制氛围;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力度

监督力度的加强是减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提高其内部控制监督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严格银行会计内控运行监控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特色设立专门的会计内控工作领导协调部门,该部门的负责人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严格监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完善银行的会计内控监督考评体系,要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行业状况具体设置内控考核评价指标,对会计部门内控运行情况、会计人员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衡量和评价,以提高内部监督的绩效;第三,要善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定期聘请外部中介机构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对本行会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和评估,以弥补会计内部控制的不足,使得银行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进行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金融资源的优化和培养,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推进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现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内部控制工作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行业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是需要业界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得以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爱民 单位:河北唐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丰润支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经管毕业论文。

1. 美国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状况

在美国以联邦储备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制中,商业银行处于基础性地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州银行基本都办理农村的贷款业务。其商业银行利用接近农民、设置普遍、机构多、贷款迅速、手续简便等优势,广泛地开展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此外,多年来几千家设在小城镇的独立商业银行,其资产总额中有40%~60%用于农业,因此特别称之为乡村银行。同时,农户的长期贷款必须以不动产作为抵押,中短期一般以机械、作物和家畜等产品作抵押,有的还要提供有效的担保。

美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比较好,在支持美国农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促进的作用。2005年,美国农业保险企业共实现保费收入51.9亿美元,赔偿责任金额达到546.2亿美元,承保面积达到3.21亿英亩,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为3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总增加值的1.5%以上。联邦农作物保险的运作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为联邦农作物的保险公司,其次为具有经营农业保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层为保险人和农险查勘的核损人。

美国政府于1916年通过《农业贷款法》。法律规定,政府拨出巨款,建立农业信贷体系,以农场主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1934年7月通过了《联邦信用社法》。法律规定,联邦信用社管理局的作用、职能、信用社股份保险和中央流动性安排等具体内容。美国1938年制定的《联邦农业作物保险法》以及1994年颁布的《美国联邦农业作物保险改革法案》。法律规定了联邦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公司的支持。

2. 印度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状况

印度是农业大国,作为农村金融的主渠道,商业银行流向农村信贷的资金远未充分的满足农户需求,因此,印度政府在1968~1980年依据《印度银行国有化法案》对银行进行了两次国有化体制改革,强制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直接控制国有银行资金。印度推行与实施这一政策,使其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向农村提供银行机构的营业网点数量,2006年农村地区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较1969年增加了11倍,达到57369个,每家商业银行所担负的金融支持的农村人口数量也相应的大大降低,每个网点的服务人口数量从1969年的74000人降低到2006年的18000人,银行贷款中的农村地区贷款额大大增加(从1969年的不足2%提升到2006年的15%左右),减轻商业银行压力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的热情。印度的商业银行不但向农民提供购买抽水机、拖拉机等高价值的农机具以及开发果园、养殖牲畜等方面的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向土地开发银行、采购粮食的机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机构等提供农业贷款。自1976年,印度政府为解决印度、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少和农村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依据《印度区域银行农村银行法案》设立了区域村镇银行,专为信贷服务比较薄弱地区的贫困户提供农业信贷支持。同时,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方式,按商业银行的原则进行经营,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有特定的贷款对象,向贫苦农民提供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的消费贷款。每个地区的农村银行皆由一家商业银行主持,其资本金由中央政府、州政府、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20%和30%。

1904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信用合作社法案》,在法律层面对信用合作社给予了规定。1912年印度政府又颁布《印度合作组织法案》,使各种信用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经过几十年的完善,1972年印度建立了系统性全国性保险机构,并实行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州政府按比例分摊经营管理费用全部由国家负责之后。于1979年的《农业保险法》,确立了印度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印度于2000年颁布《关于农村保险人对农村社会的责任》,对于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比重和数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国外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银行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金融支持的基础。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经管毕业论文。更多详情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第3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关系贷款;核心存款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71-04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结构、功能比较完善,产业类别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高速发展的县域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国外经验来看,设立社区银行是解决农业资金支持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县域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县域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

社区银行就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1],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资产规模不大,二是在有限区域内服务和运营,三是属于现代商业银行,四是具有独立性,即自主决策权。发展社区银行,有助于减少县域信贷资金外流;有助于引导、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其向正规金融转化;有助于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业领域,减缓“房贷”的增速。因此,在我国县域经济体系中,探讨县域社区银行设立的可行性尤为必要。

在我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主要包含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合作银行等)。而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虽然银行种类很多,但农村信用社一直是资产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工作人员最多,与农户联系最紧密的县域金融机构。从机构网点情况看,2007年全国共有12.4万个县域金融服务网点,其中县域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为2.6万个,从业人员为43.8万人;中国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10.6%;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41.5%[2]。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逐步退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支农情况看,截至2007年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余额13 99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 618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 884亿元,农户联保贷款达到1 137亿元。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达到7817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8%,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受惠农民超过3亿人。

从社区银行的特征来看,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最接近社区银行。一是资产规模因县域经济总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规模不大,在几十亿至几百亿元之间;二是在有限区域内服务和运营,主要是在当地县域范围,虽然上级行业管理机构(市级办事处、省联社)对多余资金可以跨地区调剂,但也需要取得县级联社同意,且一般都是有偿使用。三是县级联社属于一级法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决策权,具有信贷产品决策权。四是正在向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目前按合作制原则管理。合作制具备四个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赢利性,所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不完全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主要是股份制改造还不彻底,但和商业银行一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开始按市场经济原则运作。

(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发展情况

1998年后,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国有大型银行大规模从县域、农村撤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特性使其不愿承担巨大贷款成本,而从县域经济大量退出,且县域设立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随着流程银行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管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对作为主营业务的贷款业务,仅有建议权、推荐权,而无审批权,不符合社区银行特性,也不会成为区域性社区银行。

就目前状况来看,邮政储蓄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属于由原来的纯储蓄机构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初级阶段,受到资本充足率、风险防控能力、员工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一些商业银行的正常业务还受到严格控制,小额贷款虽然快速增长,但占比依然很低。就将来发展状况来看,股份制改造并择机上市的长远规划使其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模式转变,如中国农业银行模式,虽然其县域分支机构将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可以成为服务于县域社区的国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但依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县域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城市信用社逐批改制、组建而来,至今全国已有147家,遍及除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10年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78 52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3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受地域限制,资产规模不大,大部分在500亿元以下,属于中小银行范畴。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以城市经济为依托,在市区范围内经营为主,虽然近几年有发展到其他城市和下延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的趋势,但由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将其定位为中小银行,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为主,而且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市场影响力也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横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纵向发展到县域也是采取股份制银行的策略,仅选取经济发达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县域城市商业银行43家,覆盖率仅32.2%,全部为不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分支机构,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更适合建设成为以市区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社区银行,而不适合打造成为县域社区银行。

(三)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情况

“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机构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6家。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65.5亿元(5.1万农户),小企业贷款91.2亿元(0.5万户),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2%和50.4%。根据银监会规划,2011年末要在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设立1 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 027家”[3],约占90%的份额。目前村镇银行大部分设在县城,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设立1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商业银行,可以在中心城市设立管理总部,但总部不能从事金融业务,设立3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商业银行,可以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总体上讲,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县域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100万元,属于一级法人,是为当地农户或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贷款审核条件、利率决定机制等方面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所以县域村镇银行符合县域社区银行的条件,可以考虑纳入县域社区银行来规划和发展。但由于国外金融机构逐步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出现非本国公民控股的村镇银行,如中国银行目前就与淡马锡控股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公司开展设立村镇银行的合作。

二、国外社区银行发展情况及借鉴

国外银行业中的绝大部分银行是中小银行,而这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绝大部分属于社区银行,大都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如在美国,45%的银行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48%的银行资产规模介于1亿美元~10亿美元”[4],截至2004年,美国银行业中,93%(超过7 000家)的银行可以被划为社区银行,而仅7%的银行被认为是大银行。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而社区银行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平均来看,社区银行资产中的81%~86%是由小企业存款形成的。

(一)国外社区银行发展优势

第一,经营效率较高。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1987年,伯格、汉威克、哈暮夫雷认为,资产高于1亿美元时,银行通常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1989年,劳伦斯提出总资产少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具有规模经济性。根据2004年的数据,小型社区银行盈利资产回报率是5.65%,中型社区银行的盈利资产回报率为5.73%,而大银行的盈利资产回报率仅为4.82%。这说明社区银行的经营效率要远高于大银行。从不良贷款率及租赁比率看,中小社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及租赁比率仅为0.2%,比大型银行低0.14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社区银行的经营效果要高于大型银行。

第二,产品服务费用较低。从2003年度美联储报告,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中小型银行“在支票账户、可转让的支付明令账户以及储蓄账户上可以使银行账户的费用降低18%~42%。在账户最低余额要求方面,小型银行在无利息的支票账户可以使得银行客户节约36%的成本,在存折账户可以比大型银行节省58%的成本。这说明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社区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较少,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强于大型银行。”[4]

第三,具有较强的关系信贷能力。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信贷客户的“硬信息”是其考量的最重要依据,如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债务情况、财务报表、信贷报告等,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则不大愿意放贷。这样大型银行所追逐的客户自然成为体制健全、运营规范、账务明晰的大型企业。但在社区内的个体投资项目一般都属于不透明的借款人,如小企业、农场主等,而对于这些不透明的借款人的“软信息”处理需要了解本地情况,熟悉本地人脉关系的业务人员来做,这恰是社区银行的优势所在。近期的研究也指出“当关于个体投资项目的信息内在地是软信息时,大型组织的公司就处于比较劣势”。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社区银行提供了70%的农业贷款、40%的小额房地产贷款和1/3的小企业贷款。

第四,可以获得较大份额核心存款。核心存款主要是指业务存款和短期存款所组成的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持有的10万美元及以下的账户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24%,但持有的金额更高的账户的存款仅占存款总额的15%。前面已提到,大型银行的核心存款占所有存款的34%,而中型银行占39%,大型社区银行占44%,中型社区银行占57%,小型社区银行占65%,乡村银行占67%,这说明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其核心存款所占比重就越大,这些存款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流出银行,也为银行和客户建立稳固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国外社区银行面临的发展问题

第一,金融业的并购是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银行并购可以为银行带来地区性互补、业务互补、产品交叉销售等便利,同时扩大了市场占有量,而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信息科技技术在银行内部的应用和创新。虽然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利润总量的增加、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但如前文所述,其盈利资产回报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资产运用效率在下降,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效应。目前,通过并购来实现银行规模的扩张依然是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便捷之路,这也是美国银行数量减少,但银行经营场所增加的重要原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中小型银行倒闭破产数量急剧增加,这也为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大型银行创造了扩张的机会,诸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巴黎银行等以较小的代价壮大起来。

第二,社区银行发展对政府依赖程度过高。政府外在推力是社区银行发展的保障。从国外社区银行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社区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837年诞生第一部银行法以来,美国连续出台的多部法律都为社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严禁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严禁竞争等政策。法国也曾出台措施帮助社区银行进行创建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日本政府从存款保险制度、相互援助制度、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等方面对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给予扶持。这些都说明,除了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外,政府扶持成为社区银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也具有较高的风险,不利于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保大弃小”的政策是小型商业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社区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不稳定性较高、信用度较低,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随着实体经济和房屋贷款问题的不断恶化,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不景气,开发商欠贷不还,致使资产规模较小,且涉足房地产行业的众多中小型银行倒闭。2010年美国共有157家银行宣布破产,是近18年来破产银行数量最高的一年,但破产银行资产总额为921亿美元,远低于2009年的1 697亿,多为资产不到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三、我国县域社区银行发展及路径选择

我国现阶段扶持和发展与县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区银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社区银行在为民营中小企业、农业提供融资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且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本文上述对我国县域银行业体系的分析,县域社区银行的设立和优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深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将其改造为社区银行。国外很多国家社区银行“最普遍的设立方法也是先有信用合作社,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社区银行。”[1]原来的信用合作社作为基层社区银行,在基层社区银行的基础上成立地区社区银行。考虑到我国县域银行业体系中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将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转制成为符合社区银行特征的农村商业银行是首要目标。

第一,将基本达到监管当局改制标准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直接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拟通过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必须符合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审慎性条件,如不良贷款率低于5%,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所有者权益大于股本,按规定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等银监会规定的各项指标;同时,对于发起人,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随着县级农村信用社“达标升级”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信用社将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农村商业银行将成为我国县域社区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我国先后在张家港、常熟、江阴、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地区建立了85家农村商业银行。但“改制农村信用社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现代企业规范化改造难,民间资本由于对沉重不良资产包袱有畏惧情绪,积极入股有一定难度等。”[5]

第二,对目前不符合监管当局改制标准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逐步推进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后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时间较长,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业务基础,但由于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股权分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盈利能力低下,风险依然较高,距离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对于这类农村信用社应该先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对其进行规范,首先“将资格股全部转化为投资股,然后按股份制原则对其规范,建立灵活的股权配置机制,从根本上改造和和完善股本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其进一步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做好准备。”[5]

2. 引导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型社区银行。组建村镇银行是一种引导民营企业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尝试。当前,“民营企业没有历史包袱,产权明晰,市场定位比较准确。但由于民营企业资本受利益驱动可能存在过度扩张的冲动,从而产生金融风险。由于银监会规定筹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是商业银行,且在村镇银行的控股比例不低于20%,其他自然人、法人及其关联方投资所占股份不得高于10%,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业股东控制社区银行,从而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但仍然存在民营企业股东联手控制社区银行的可能。据了解,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5]

3. 将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与现有银行相比,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发展贡献更大。”[5] 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10年末,全省已经开业并纳入统计的小额贷款公司161家(开业3个月后正式纳入统计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92.39亿元,全部实现了盈利,实现营业收入(利息收入)63 408万元,净利润23 420万元,上缴税金及附加6 13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88.06亿元;全年向17 192个客户发放了20 168笔贷款,累计贷款156.98亿元。“积极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民间闲散资金组织和运营起来,则更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难以实现,但从长远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2]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0.

[3]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6).

[4]林显强.中国中小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张淑芳.浅析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路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5).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ty Community Bank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Foreign Community Banking System Comparison

Kang Shu-sheng,Zhao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解决对策;金融创新;双赢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既有利于强农惠农,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发农村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按照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精神,农业银行立足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在金融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完善和涉农信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特殊的金融企业,在面临着我国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行需求也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在笔者看来,农村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结构不合理

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后,通过清道核资、增资扩股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但是,相比较现代金融企业的公司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所持一股份有一表决权”的原则并未完全实现,组织机构不健全;改革后,仍然沿用原来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机构重叠,职责划分不清,导致管理决策混乱;同时,还存在内部管理不够完善、营业机构内部恶性竞争、协调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突况时反应速度较慢,进而导致竞争力低下。

1.2银行管理理论与实际决策需要不适应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大多仍延续我国以往传统经济管理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来源主要是旧式的机器、传统的技术,而与如今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涉及不多,偏离了在创新管理形式下的知识经济时念。所以,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已经不适应现资决策的需要。

1.3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适应,无法实现与“三农”需求的对接

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农村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便被赋予了承担支持“三农”的使命。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参照已有的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来调整自身的金融业务。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学习,而是在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业务品种上,盲目地增加了大量的“填平补齐”的业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片面追求产品服务品种的齐全,而不顾是否适合自己,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低下。这种只是照本宣科的做法没有正确看待农村市场本身,因而不能与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相应的供需对接。

1.4基层管理不到位,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服务渠道延伸不够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处于基层的营业机构,总行对其管理和控制十分有限,这就造成基层单位内部容易出现“一言堂”和用人制度“一家军”的局面。从而使对基层管理人员制约的力量得到削弱,不能对违规操作进行有效抵制,对基层营业厅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的覆盖率还是相当的低,大部分网点还是注重城乡结合部和城区的设置,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点设置基本为空白,导致城乡布局和区域性分布的严重失衡,从而使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性不强。在银监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显示,我国有“零金融机构乡镇”2868 个,仅有 1 家金融机构的乡镇达到 8901 个。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低,服务渠道的延伸远远不够。

1.5政策性、商业性业务划分不清,业务范围过于集中

政策性、商业性业务划分不清,不利于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和增强支农效果。信用社同时承担商业性和政策性的业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也没有进行界定与划分。这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划分不清情况下,一方面不能够对信用社经营成果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容易产生信用社经营者、监管者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信用社向商业化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旦政策扶持不到位,就会加重信用社经营负担,不利于信用社长远发展和实现其改革目标。二是难贷款的问题难以解决。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和农村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必然会把本来就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安全性、收益性高的客户,贷款条件必然将有所提高,商业化的经营趋势更加明显,农户贷款难问题仍会持续,支农能力和范围将受到影响。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活动大多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行业银行分散风险,也不利于其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实现双赢的对策

2.1建构合理的监管制度,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

严格合理的监管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构合理的监管制度,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在制度创新中,要结合所在农村的具体特点以及“三农”的要求,适应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改革的大趋势。政府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大补贴力度,将涉及农业方面的财政资金尽可能的通过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运转。在担保及保险方面,建立政策性的担保公司和农业保险体系;在市场竞争及开发方面,实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调控和政策性扶持。

2.2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可操作性

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基层管理制度的薄弱部分规章制度在基层网点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公司上层,要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提高单个自然任何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鼓励持股份额过小的股东进行股权转让,形成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将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逐步提升使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直接挂钩,促使其努力工作,减少;合理划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个层面的工作范围、职能范围,使其权责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并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在确立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2.3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政府要尽快出台《社区在投资法》,明确规定包括在县域吸收存款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义务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支持所在社区的企业和农户,承担一定的回馈义务。对于银行来说,应该针对农村资金短缺的原因众多,需要在机构准入、担保抵押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鼓励农民使用政府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银行还可以通过开发新的贷款抵押品,如农民拥有的不动产:土地、农用车、农用机械等,来增加资金的供给,从而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就需要银行认真研究所在地农业环境的特点,并向农村提供符合其接受观念与经济承担能力的贷款模式。

例如:2003年邮政储蓄资金实现自主运用后,邮政储蓄通过优先为农村信用联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使用。2006年之后,邮政储蓄通过参与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宗邮储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2007年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开始按照商业化运作,在此基础上探索为农村服务的有效形式。邮政储蓄于2006年开始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2007年此项业务在全国推广。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于2007年在河南等七省(市)试点,2008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有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商户保证贷款等四项贷款产品。服务对象主要是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

2.4开发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以单纯的公司业务为主,从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自从经济危机以来,大部分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些行业相对集中,客户占份额居多的公司,所受的损失要小得多。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自身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更要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以避免因为运营模式单一而产生的风险。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不失为一种好的业务方式,不仅能规避因经营模式单一而带来的风险,还可以改善资本充足率状况,增加收入。在开展金个人融业务时,要对个人业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业务方案。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理财投资需求、中间业务需求、投资保险等各种需要,为农村商业银行开辟了巨大的发展开拓业务的空间。在如今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电子金融产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抓住科技的尾巴,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

2.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在人员聘用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通过竞聘上岗择优选择人才,并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对现有人才进行深入挖掘,全面提高全公司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通过职工的知识层次的提升使企业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建立起本公司独有的企业文化。

3.结论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是“双赢”的选择。为达到这一目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坚定不移的按照国家的部署,进一步改革深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治理机制,深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那个和资源投入,努力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管研究(内部刊物)[R].2009(2):130

[2]孟祥华,陈士俊.《略论企业内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术管理,2006;01

[3]罗永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信合,2008;3

[4]曾颖.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J]. 新金融,2001;10

第5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法律形式是有限公司,而不是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自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身份定位的尴尬,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工商登记的企业法人,从事金融业务却不能取得金融许可证,该困惑给其生存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获取金融机构的资金和运用渠道;另一方面无缘享受财税优惠政策。[1]

1 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定位不明引发系列问题

1.1 法律适用问题

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在贫困地区先行开展发育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试点”;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和央行联合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这些文件均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没有提升到法律层面,从法律渊源上讲,位次比较低。

《指导意见》作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直接依据,也只有一些粗线条的硬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没有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与现行法律精神相左,如小额贷款公司须坚持“只贷不存”的原则,只提供贷款业务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所以它不同于商业银行,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法》,但贷款业务本质上属于一种金融行为;小额贷款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故不能完全适用《公司法》,但又必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受工商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

1.2 监管主体虚化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取得金融许可证,在法律上不是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不是中国银监会。《指导意见》规定,省级政府应明确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 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并未赋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相应的监管职能。从全国各地的试点实践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阶段的监管,主要由当地政府组成试点管理办公室履行对小额贷款企业的市场监管职责;但各试点地区成立的政府各部门联席的管理办公室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监管也容易形式化。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营后,大部分试点地区都将监管任务交给县级人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定时向县级人行报送资料,人民银行只是承担着贷款利率和资金投向的简单监测工作,并参照有关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和银行业专业监管部门均被排除在金融监管之外,而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因此出现监管盲区。

所以,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金融办都可以介入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若各部门一起严格监管,会把小额贷款公司“管死”;多头监管往往是“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其结果是“没人管”,从而造成监管主体虚化,给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1.3 后续资金匮乏

为避免吸储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确立了一个铁的纪律:禁止吸收公众存款。在我国经济环境和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后续资金匮乏,主要是由于制度设计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上限不超过2亿元(欠发达县域1亿元),但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融资需求旺盛,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两三个月后就把全部注册资金都贷出去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再贷款的管理办法,无法获得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国家开发银行的批发贷款也无缘享受,所以只有增资扩股和商业银行拆借。增资扩股无非是新增股东或原有股东增资,但受入股人数限制,实际融资效果并不会太明显。

《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且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统计表明,截至2009年12月31号,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总数是1334家,注册资本金是821.98亿元,实收资本817.20亿元,实收资本占资金来源的86.85%,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余额63.2亿元,仅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71%,远远没达到50%的水平。如此低的融资比例,并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给其贷款,而是小额贷款公司达不到其放款要求,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难题:一是,这部分从银行融入资金的定性及由此产生利率问题。小额贷款公司是工商企业,凭贷款卡从银行融入的资金,在银行看来是对一般工商企业的普通贷款,当然要按照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计息;但在小额贷款公司看来是同业“拆入资金”,应该享受同业拆借利率计息,因此二者之间找不到一个共同的利益平衡点,银行融资就无从谈起。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要求有价值稳定的不动产抵押,而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产为缺乏流动性的对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些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看来属于“次级贷款”,不能用于抵押融资。

2 专家学者探讨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定位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定位,目前我国理论界、实践运作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视角,笔者将逐一评析。

2.1 专业贷款公司

有学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可朝专业贷款公司的方向发展,即贷款零售公司,在我国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设立和运作,拥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贷款发放业务,依据自身条件从正规金融机构批发贷款,专营贷款的“批发”与“零售”,并具有自身的市场定位于目标客户群,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现代公司。论文大全,小额贷款公司。

笔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定位为专业贷款公司并不现实:专业贷款公司须由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资控股,而“草根金融”出身的小额贷款公司大股东基本上是当地民营企业,如温州小额贷款的主要发起人为当地骨干民营企业(见表1),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前的股东身份受到目前法律法规的限制。

表1: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股权结构

第6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社区银行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从对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涉及的领域都是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所不愿涉及的,如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而这些领域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讲又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社区银行,这些重要方面理应发挥的作用将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一、社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通常会介于风险、收益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而不将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列入客户范围之内,而社区银行以其独特优势使这三者对于经济结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社区银行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深入到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纺织、建筑、计算机软件、贸易以及服务等方面,为丰富一国经济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其70%的经济结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社区银行由于在定位上立足社区,对该社区的情况掌握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从美国学者根据美国当地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统计得到:截至2002年,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33%的贷款,在非常小的企业贷款(低于10万美元)方面占比超过40%,是它们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社区银行通过推动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支农资金的匮乏一直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单靠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而社区银行旨在服务当地社区,它将一个地区收集到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加上其根据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通过与借款人及其周围知情人长期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来进行贷款决策,更愿意也更主动为农场主提供贷款。这方面的表率可由美国社区银行在其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以例证。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末,社区银行发放的农场不动产抵押贷款为230.9亿美元,占所有银行发放此类贷款总额的65%,农场营运贷款发放额为280.4亿美元,占全部银行农场营运贷款总额的61%。

(三)社区银行以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为途径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以需求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重点都是放在公司业务上,往往忽视普通个人消费贷款。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由于其贷款数量少,无信用历史纪录以及缺少抵押或担保品等,通常被拒之门外。而社区银行以其信息上不对称性相对较少,以提高本地区发展为主旨等优势,愿意、也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信贷,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美国社区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社区银行是美国普通居民的良好合作伙伴,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中收取的费用更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2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存储类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机制灵活,效

益总体良好,但是却面临贷款难的僵局,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大型商业银行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控制难、费用率高等诸多问题。社区银行以其定位、信息、地区及管理运作上的优势,加上与中小企业规模相当,能够摆脱大型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相互满足彼此的需求,从而为中小企业长久地注入活力,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二)社区银行在弱化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在我国仍是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下,必须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近年来农村金融支持却呈现弱化的趋势。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坚持商业化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三大目标转变,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流于形式,多年来按照商业银行模式经营,对社员的贷款程序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贷款投向没有体现“社员优先、社员为主”的原则。社区银行根植于农村社区,专注于农村社区,利用自身的信息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传统农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一个完善的银行体系要求结构合理,不但要“多样化”,而且大、中、小比例要得当。目前,我国现行银行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小型商业银行,其比重太低,同时大银行的比重又太高。2006年末,我国银行类机构的存款市场份额中,城市商业银行仅为7.57%,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为69.13%。反观美国,2003年“社区银行”占16.72%,中型银行占29.75%,而25家最大银行合计仅占53.53%。发展“社区银行”,将有助于尽快改善我国小型商业银行比重小的局面,优化我国银行体系基

本结构,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

按照上面的定义来衡量,目前国内还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社区银行。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不仅要有大银行,而且要有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大银行有大银行的优势,社区银行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且覆盖城乡的社区银行体系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将现有的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1、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差别很大,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应坚持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改造的重点应是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已不再适合选择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它们地处发达地区,经营状况良好,已具备与大银行竞争的实力,已发展成为跨区域甚至全国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改造应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循序渐进思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这些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良莠不齐。为稳健起见,可以先选择一些位于发达地区且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社区银行改造试点,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中小企业发达、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充裕且干预较少、民间资本较为充沛的地区。试点成功取得相关经验后,再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广。最后,改造之前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社区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权明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其他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私有企业所占股本的比例很少。城市商业银行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此,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其向社区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2、城市信用社。从规模大小和服务对象来看,城市信用社应该是社区银行最主要的改造对象。九十年代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信用社开拓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目前的城市信用社面临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良资产比例高、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将城市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必须鼓励外资和优秀民营企业入股,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快解决历史包袱。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应当适时对其经营目标、业务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政策支农的主要性质。2006年中国银监会表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趋向,10年内将分批逐步过渡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我们认为,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造成社区银行,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仍然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社区银行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4、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因为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需尽快积累在农村发放贷款的经验,建立成熟的经营机制,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二)将民间金融组织引导规范成社区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盛行往往体现了一国金融深度不足,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融资需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民间金融组织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金融监管当局与其屡禁不止,还不如因势利导,通过引导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成规范化运作的小型社区银行,同时对组建的基本条件、管理制度、业务范围、运作方式、监管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样既方便了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能够满足农民等小规模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对于培育分工协作、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配套措施。为打造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社区银行体系,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颁布类似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法律,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二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作用在于提高社区银行的社会信誉、增强人们对社区银行的信心,为社区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三是要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四是参照美国经验,成立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四、结论

总结国外社区银行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银行在其定位(立足于社区)、信息(熟悉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小)、地区(运作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条件灵活,手续简化,运营成本小)上不可取代的优势。鉴于我国尚不完善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是重中之重等这些现状,我们总结出社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引出了在我国实践社区银行的相关路径和措施。我们确信社区银行的建立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体系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省农村地区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批准号:L11CJY037)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分析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一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融资最重要的原因是维持生产和经营费用;二是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农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缺乏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三是农村公共体系的金融需求。农村科教文卫建设需求数量巨大的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是提升农民素质,在基础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等多方面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辽宁省形成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以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金融需求。水利化、机械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市场提供资金。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供给分析。一是农村合作机构是农村金融信贷的主要供给者,农信社占全省农业贷款余额绝对比重;二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三是政府财政资金供给。由于农业弱质,国家需要给予农业一定补贴,支农财政资金相对于需求而言,略显不足;四是农业的自我积累资金。这部分资金多数用于农业生产,但其规模大小要受到收入情况的制约;五是社会关系和高利贷。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关系型资金借款无法满足需求;六是一些国际融资和企业借贷。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功能弱化。由于政策调增,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粮油面流通环节,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作用,业务功能单一,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业务上仅处于起步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大量萎缩,撤并效益较差的贫困地区基层网点,转投大城市和回报率较高的城镇。

(二)农村信贷利率高,资金外流数额逐年增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融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担保,但农村担保主体匮乏、担保能力有限,使得农村金融在融资过程中丧失了有效担保机制。同时,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无法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这些都推高了农业信贷的资金利率;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贷款难的问题突出,资金无法满足辽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就功能而言,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完全处于市场自由发展的放任状态,使得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再有由于法律框架建设问题,其除了面对一般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外,还要面对得不到市场保护的非市场风险。

三、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信用环境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逾期过高,企业间互相拖欠债务普遍,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和欺诈失信等严重冲击着商业信用关系和消费信用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率为25%。作为社会信用的个人部分,信用观念淡薄;同时还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由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无法考察客户信用程度,更不能对其实行监控,从而给银行增加了信用风险。

(二)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各方的博弈失衡,影响博弈的公平和公正,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对借款人资金运用的目的、风险及还款能力等信息无法准确获知,财务制度和信用体制不完善也使得借款人无法向银行传递准确的借款信息,使得金融机构处于信息的劣势一方,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惜贷或者提高贷款利率来规避风险,压缩了信贷供给量。

四、完善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体系健全和深度拓展。辽宁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发展较慢、结构失衡,亟待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规范和发展银行借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国有商业银行要办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依法自主借贷,扩大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贷款,增加银行借贷市场份额。证券市场主要是培育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使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富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制包装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

(二)建立真正适应农村金融需求、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深化改革商业银行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和人格化,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在农村的机构应按照效益为原则,自主进行机构撤并或重组,逐步退出效益低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资金来源结构,提高自身筹资能力,增强服务农业的实力。

(三)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村银保互动机制,适时引入“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的双驱模式。在农村小额信贷审批环节,将农户的保单质押纳入有效的贷款担保物范围,建立好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发展多元化的保险供给主体,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可由政府出资,但保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农业保险业务,充分利用其专业的资源和经营技术;引进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上比较成功的外资保险公司,以吸收其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政策性保险,由政府进行相应的财税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菊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与解决筹资难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营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一)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发展现状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不断向前,包括交易规模、行业市场影响力以及服务范围等方面。然而,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存在着许多机制弊端。比如,来自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挑战;网上银行被盗事故频发;钓鱼病毒、虚假邮件链接等。在技术建设、系统平台安装与防护层面,存在诸多漏洞,致使安全问题成为了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拓展客户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此外,在网络营销、网银业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业务创新性不足,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商业银行那一套业务流程,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其次是营销模式单一、服务品质较低等,这也是限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阻碍因素。基于该大背景环境,从国家金融产业战略格局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层面出发,立足于新时期市场内外部形势与发展要求,探寻并采取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来促进网上银行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前行,最终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21.8%,连续十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网上银行个人注册用户达7.8亿户,网上银行企业用户1500多万户。网银客户这一数据,相同于日本总人口的5.8倍。从总体发展态势上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用户与交易规模均在不断增长,以2014年为例,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在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上,同比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2%以上,尤其是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了120万亿元,增速均在30%以上。在网银用户规模上,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在前两位。在网银用户覆盖人数上,工商银行超过7600万户,建设银行超过5000万户,两大银行市场份额占到了57%。

(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商业银行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迅速、快捷、高效。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便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这一系统平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业务咨询服务,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这是传统银行运营模式一直在追求、又无法实现的一种“优化式”服务理念。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在业务处理层面,依托于电脑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并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以建设银行为例,开通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看到的信息。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以同时接纳多达5万名网银用户同时办理各项业务,这一点无论是对于银行客户还是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运营来说,都节省了时间、节省了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运营的效率。2.不受地域限制,随意操作性强。与传统银行相比较,网上银行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必在各地分支机构分别办理相关的银行服务。简单一点讲,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网上银行都可以为自己的网银用户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以建设银行来说,近两年新推出了特约取款服务业务,网银用户无需银行卡,只需要通过绑定手机终端来开通相应的服务,便可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来完成该笔取款交易,随意操作性非常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实际需求。3.运营成本低、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网上银行与淘宝、京东网店一样,主要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作为基础,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并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网银用户来说,他们只需要通过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相应的服务操作即可。此外,网上银行信息存储量大,并且信息数据更新快速,可以为网银用户提供最新的金融市场动态、业务信息、外汇信息、投资理财信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宣传和调查等,来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并解决用户最关切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潜在驱动关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业的发展,前文中也比较详细的介绍过了。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随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业务的发展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如上述所言,我国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到管理实践等层面,一直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之中,以此来更好顺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金融业务创新转型。总体来概括,影响最为深入的当属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因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本身就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管理的范围,并且零售业务还是与个人、家庭联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业务。特别是在我国国内,庞大的用户人群,市场拓展空间比较广阔。换言之,拥有了这些客户群,便拥有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也正是基于此,由于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互联平台的重视。相比较之下,传统运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资本技术支撑下新兴的产品服务机构平台相比,在针对客户提供服务、创新产品营销策略这一块,相对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往来形式。正如上述所言,在这种大背景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营销和服务理念创新转型发展领域有了强大的原动力。2013年国民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阶段,对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来说,也处于一个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黄金时代”。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6%。当然,从2013—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幅度均保持在8%以上。由此可了解到,城乡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再加上人们投资理财的意识不断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刺激着储户个人、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在空前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采取必要的手段、方法、策略积极推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创新。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转型发展的困局

(一)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机制不完善以我国中西部分地区来说,当地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信息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对应,因此也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限制。在这种局面下,信息的普及建设与传播显得非常困难。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以及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配套,成为当地发展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阻碍因素。关于这一点,通过电子商务贸易上的差异就可以展现出来,再加上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对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态度不够积极,在整个地区内很难确立统一化的标准,因此,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及零售业务产品与服务的推行相当困难。

(二)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安全交易受到威胁根据相关的市场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网上支付安全信心不足,这一点主要源于网络的安全隐患,像木马病毒、破坏性的网页链接、电信诈骗等。在网络经济时代,Internet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安全陷阱就是其一。不过,在互联网知识经济全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相比较于技术层面上的限制,网络安全性问题则是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最大因素。基于此,建立安全支付系统,并在CA安全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相关的数据性传输等问题,强化对用户身份和交易平台的监控。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网上银行平台建设及评估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格局。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层面,缺乏与网上银行相配套的法律监管体系,包括银行与银行相互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以及个人用户与银行之间。

(三)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取得的效益尚未显露因为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服务推广等环节,其效益属于一种规模经济效益。简单一点讲,指网上银行在盈利策略上,并没有通过互联网用户点击收费,也没有靠广告来赚取相关的利润。也就是说,网上银行赚取的利润,主要还是依靠着主营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或者拓宽传统业务,来实现将银行规模壮大的目的,包括业务量、交易量。从这一点完全可以得知问题根源所在,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城市银行,大多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投入往往大于回收的效益,这是一种建设性的东西,注重的是资本的积累。这一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所不同。因而,很多商业银行机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市场规律,面对迟迟不盈利,就盲目认为网上银行没有效益可言,慢慢的对此产生畏难情绪。

四、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的转型创新

(一)转型发展策略探析1.转变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零售业务与市场渠道转型,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层面。无论是像工商、建设、邮政、农业等几大龙头地位的银行机构,还是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各城市地方商业银行,要想在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格局下立足,最先首要转变的就是经营发展理念。对此,应当重塑运营管理机制,通过上升到行业战略发展层面,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零售业务的影响,最终有助于将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运营理念,切实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体系中,并作为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建设内容来对待。如此一来,便可前瞻性地制定战略行动路线规划,继而将各管理环节细化、细分,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贯彻落实下去。包括在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商务、信息整合与客户咨询服务等全过程领域,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客户体验。2.加快向创新型银行转型。关于这一举措,要切实兼顾两大类内容。首先,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迎合整个金融产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其次,依据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技术优势,加快服务模式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渠道创新转型对策立足于发展实际,看清当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整个金融市场的外部挑战。就拿支付宝来说吧,支付宝在国内的地位和Paypai在美国的地位基本相似,PayPai是世界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支付宝则是我国国内规模最大、交易额最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当然,支付宝的高速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冲击,本文认为,这种调整和冲击是必然的,并且是很有必要存在的,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有威胁才会有动力,这一向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所以,商业银行在看到挑战、威胁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发展的机遇。支付宝在短期内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肯定有成功的“秘诀”,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特点层面,探寻一些发展规律。支付宝在业务发展层面上,一直秉承着不断创新的理念。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吸引客户的青睐是密不可分的。支付宝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源于背后强大的科技水准,内部科研人员所占比例非常高,甚至超过了营销、服务、运营岗位的工作人员,完全实现了电子化服务。这一点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学习,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来说,其客户群非常多,要想保留或者继续挖掘出更多的潜在客户,必须从服务层面上入手。比如,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引进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深入了解网银支付模式及其发展规律,积极拓宽产品,加大创新力度。此外,在安全问题上,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以及银行实际,不断完善创新服务模式,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同时,建议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强化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可以拓展C2C市场。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2]胡康晋.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顾客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3]李国峰,常戈.互联网金融时代零售银行经营转型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4(7):53-57.

[4]那涵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研究[J].时代经贸,2014(6):43-43.

[5]倪超,郑青青.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J].厦门科技,2016(5):37-42.

[6]潘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关于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实例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

[7]孙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基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6(1):36-40.

[8]邵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型商业眼行零售客户服务营销策略——基于顾客参与的视角[J].上海农村金融,2015(3):15-18.

[9]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11):96-98.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体系转型 研究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基本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指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以独立机构和专职人员为基础,以相关法规、制度为依据,运用专业化审计技术和规范化审计流程,针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及风险治理状况所进行的客观的监督、评价和确认、咨询活动,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顺利开展而提供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和各种工作要素的整体,包含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运行机制、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保障等有机组成部分,涵盖了内部审计从管理、思路到执行、运作的各个方面。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是商业银行为提高内部审计效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调整措施,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工程,对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

1.转型经济学在关注国家、社会和文明发展转型的同时,也强调微观经济主体在发展中要注重转型和改革。转型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应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转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研究学科,虽然其研究对象主要为体制的转型、国家或社会的转型以及文明的转型,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经济问题,包括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并把企业转型的研究领域涵盖到企业产权改革、绩效改革、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深刻转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一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信息化潮流中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推行自身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型,而一个适应银行新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状况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保障商业银行转型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主动转型,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强调企业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应覆盖企业各项活动的全过程。2004年4月,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颁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提出企业要确定自身的风险偏好,并有效识别和管理可能影响其发展的潜在风险,保证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风险的管理应包含从战略制定到各项活动的全过程①。ERM框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是贯穿整个组织的持续性的过程,用以识别、评估并确定如何应对及报告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机遇和威胁。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发展中面临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诸多风险,且在社会深化转型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的复杂化和聚集化程度也大幅上升。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体系转型,促进内部审计与转型发展战略相适应,有助于商业银行构实施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

3.银行再造理论强调银行要对传统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提升银行的整体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企业再造理论,认为企业应以一种再生的思想对自身进行审视以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推崇流程导向。1994年,保罗・阿伦的《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引入银行业,认为银行流程再造是“围绕流程核心的再思考和再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组织绩效方面的巨大改变②”。银行再造的核心是通过对银行传统流程系统的审视和重构,调整经营策略,改变银行绩效,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国内金融业竞争,必须将西方银行再造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银行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商业银行流程再造中,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内部审计体系,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也是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经验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普遍独立性强,重视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完善,同时十分重视审计人T的培养和选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调查总结,国际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③:以往对于财务审计工作及财务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评价职责逐渐转由注册会计师等银行外部审计师来履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则是为外部审计师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对法律和监管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价职责逐步转向由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来履行;首席审计执行官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包括提高审计师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跟踪那些被审计活动,强化内部模型的审计和评估,以及更加重视风险为本的审计,以提升内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以下经验也很重要:

1.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先进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普遍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通过垂直化管理的审计组织体系,实现内部审计机构与被查机构利益的完全分离。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确保独立的人、财、物等审计资源配置权。同时,可以参与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必须调整内部审计导向,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当前,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实现向风险导向型审计思路的转型,大多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针对重点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开展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注重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同时也通过有价值的建议,帮助银行提高价值创造。在审计手段上,非常重视电子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3.必须重视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会通过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及后续教育等手段,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随着银行业务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应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经验,以保持风险识别的敏锐力。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制度的针对性,以维护审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转型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由最初的合规审计、舞弊审计发展到现在的风险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化审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④。但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1995年《审计法》颁布之后,时间并不长。2006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出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专项法规才真正确立。随着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日益健全,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当前,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银行纷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加复杂,而内部审计体系在运转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影响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

很多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得到保障。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参与利润和价值的创造,没有必要配备充足的审计资源,有的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甚至存在利益依附关系,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还未完全实现董事会垂直、独立管理,缺乏相应的审计资源分配权限,无法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有效配合,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无从保障。

(二)内部审计职能履行不充分,审计考核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数据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阶段,以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主,而对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重视不够,c国际银行业当前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差距明显。同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参照中后台人员进行考核和发放薪酬,普遍未建立独立的薪酬绩效机制,造成人员考核与日常审计工作脱节,影响了审计队伍的稳定和审计效能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审计标准流程不规范

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不系统、不完善,未形成健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主要依赖经验总结来制定下一步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不统一、问题词条不规范,未能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标准,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强。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和审计具体操作中较大程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强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实现数据标准统一、信息系统整合,提升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但这些信息技术并没有深入、有效地运用到内部审计体系。很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系统数据获取渠道,以实现对运行数据的快速收集和整理分析,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审计模型和审计系统以实现对风险的准确揭示、预判和对其形成原理、发展趋势的分析,造成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被大量闲置、浪费,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五)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审人员的占比为1%左右,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为5%,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曾经发文,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达到员工总数2%⑤。同时,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方面没有严格要求,造成审计队伍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员工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弱,而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和独立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让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银行发展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六)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与成果运用不足

很多商业银行内审部门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化审计工作方式,未建立专业化的内部审计计算机平台,在审计预警、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分析等时效性上存在明显滞后。审计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固化,在对审计资源的统筹配置上较混乱,难以实现对审计项目节奏的实时有效控制,同时,在审计结果、审计建议的跟踪督办等方面也不及时,不利于与被审计机构间加强沟通交流,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有可能消弱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既是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大背景下,银行应对整体经济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克服现有困难和不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银行再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实践

成都农商银行由原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于2010年挂牌开业,2011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100亿元,2015年末资产规模达6400亿元。作为一家在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近年来发展迅速,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位居全国农商银行系统前列,以其为样本,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2012年以来,该行按照董事会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步伐,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审计职能、技术手段、考核激励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确立转型目标――建立“集中化、垂直化、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内部审计体系

1.集中化、垂直化。是指依靠内部审计机构的集中、垂直管理对内部审计资源和工作加以统筹,通过规范化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充分整合,充分挖掘、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潜力,提升审计效能。

2.标准化、精细化。是指通^构建标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各项管理要求的标准化、精细化。

3.专业化、信息化。是指依托银行开放、智能、互联的数据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和技术工具的使用,实现对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的全方位获取、整合、应用和共享,提升审计发现能力,扩展审计覆盖范围,实现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大幅提升。

(二)确定转型思路――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

有了转型目标,如何确定转型思路便成为转型的关键。成都农商银行在深入研究国际内部审计的内涵变迁与发展趋势之后,决定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即将风险控制和增加价值作为评价内部审计转型成效的终极目标。

1.贯彻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确定多样化的审计战略的一种审计思路。内审部门通过风险识别,帮助管理部门规避风险,采取正确的行动来防止高级管理层。该类审计是以对风险的系统分析为出发点,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进行独立的评价⑥。它是较之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更为先进、科学和全面的风险审计。

2.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但可以通过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帮助银行降低风险,规避资产损失,增加获利机会,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创造。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形成有价值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它以利润中心作为自身定位,既记录耗费的成本,又衡量和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⑦。将增值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方向,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在帮助银行防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水平。

(三)转型实践――持续深入的系统工程

根据确立的转型目标与基本思路,几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持续深入的工作举措。

1.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垂直化改革,建立垂直化的组织体系和报告路径。历时半年,完成职能上收与人员分流,于2012年6月底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体系建设。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后,取消了郊县支行的稽核审计部,而在总行直属的稽核审计部下设直属室和片区审计中心,统一对总行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开展审计活动,并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内部审计体系包括审计制度及流程建设、人事任免、薪酬福利、工作计划以及绩效考核等均由总行统一管理,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通过实施确认咨询服务,强化审计监督服务职能。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工作思路,大力拓展内部审计职能。通过经营情况审计,反映各机构和相关业务的经营状况及风险控制情况,为管理层加强管理、优化决策提供参考;配合机构建设需求,开展相关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机构发展与人员任用提供支持;配合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开展各领域专项审计,着重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促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这些审计不仅确认了问题,强化了监督,更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良性沟通与合作,促进了被审计对象的价值创造。

3.通过开展绩效薪酬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了内部审计绩效薪酬改革。一是根据银监对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全行平均薪酬水平的制度规定,将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部门人员的360度常规考核改为独立的考核机制,使做出实绩的审计人员薪酬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研究制定了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标准,从工作过程、质量、成果、执行力和纪律等多个维度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同时完善审计人员激励、晋升、评估机制,提升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梳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推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流程规范。一是按审计管理制度、案件防控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个维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新的审计工作标准;二是梳理审计工作流程,制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统一计划、立项、准备、实施、报告、终结、档案管理等流程规定;同时制定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行为约束;三是制定项目时限管理、整改跟踪、审计费用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审计效能管理;四是在现场审计中推行“三级复核制”、审计组长负责制等规程,完善了责任机制。

5.改善内部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技术。一是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审计力度,持续关注重点领域、重要业务、重点环节,形成对主观故意、弄虚作假等严重违规行为持续有力的监督效应。二是设立非现场审计室,通过非现场经营数据抽样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建立非现场审计分析模型,为现场审计提供信息参考,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三是建立风险监测模型并定期对重要业务领域开展监测分析,就发现的风险点和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调研及审计,挖掘揭示了大量借名贷款、搭桥贷款、多头授信、抵押物悬空、资产流失、与客户发生资金借贷等隐蔽性较强的问题,有效释放了潜在风险。四是重视对董事会的审计工作汇报,加强与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沟通,推动问题整改和风控措施的落实,并实时开展后续审计工作。

6.加强审计人才选拔培养,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以垂直化建设为契机,在原有内部审计队伍中全面开展考试、考核和岗位竞聘工作,对人员进行优选与岗位调整。二是在行内、行外同步开展招聘工作,补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持续抓好人员培训。推行“周培训-季度专题培训-年度集中培训”的递进式培训机制,提高员工审计能力。四是以项目质量控制为基础,通过审前培训、以老带新、审后总结等办法帮助员工积累审计经验。五是鼓励员工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通过专门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自学行为进行奖励。

7.建设推广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搭建现代化的审计工作平台。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垂直化管理后,即启动了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并于2014年推动该系统投产上线。该系统的上线,为内部审计工作搭建了一个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风险预警、作业控制和绩效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该平台实现了对主要风险的持续监测,能够为现场审计高效挖掘风险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该平台也是现代化的审计工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功能菜单,实现审计作业的流程化管理,还能以图表方式展现全行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可以直观地为高级管理层提供动态经营信息。

8.健全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一是加强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审计执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就重大事项集中审议;建立审计计划管理机制,按年、按月控制审计布局,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每周集中汇报项目进度,督导工作进程;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强化对项目质量的把控。二是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通过下发审计意见书、建议书,督促被审计对象全面掌握审计结果,彻底整改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整改专题培训、收集责任人整改承诺书、制定整改进度跟踪表和典型性违规问题通报等方式,督促被审计对象务实有效地落实整改措施。良好的沟通、严格的整改,有利于巩固审计成果,确保实现控制风险、增加价值的目的。

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经验及启示

总结成都农商银行的经验,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体系转型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和要素。

(一)构建权责明晰的内部审计体制

独立性与客观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构建权责明晰的内部审计体制,以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成功的基石。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普遍存在缺乏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报告路径不明确、职能范围不恰当等问题,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重构,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通过对审计资源的垂直集中管理等办法,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职能。

(二)界定符合战略的内部审计范围

界定符合战略的内部审计范围是现代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存在内部审计范围过窄的问题,缺乏对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的持续关注,不能对内部控制状况等做出有效评价和建议,更未对包括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等在内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充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要厘清与合规管理等内控管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第三方监督者的职能边界,但更要围绕银行的转型发展战略,按照风险导向和价值增值目的,拓展职能范围,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贡献。

(三)建立符合内部审计特点的薪酬绩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激发审计人员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当前,很多商业银行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薪酬绩效制度,内审人员在银行中的地位不高、薪酬不具竞争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组织开展薪酬绩效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审计工作特点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四)规范统一的内部审计标准及流程

建立规范、统一、明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流程,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关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消除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加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五)提升有助于风险识别的内部审计技术

提升内部审计技术,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步骤。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的问题,对风险的评估和监测难以脱离数据不足的制约,对审计结果的评估和审计资源的调配也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制约了审计资源的运用和风险问题的发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有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数据监测及信息化工作平台为支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六)培养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

人力资源是审计组织最核心的资源。拥有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中的关键着力点,是提升风险发现的敏锐度与风险监控防范能力,而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的培养,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

(七)实施持续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升审计效果的必要环节。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审计资源利用率不高,审计发现的问题查而不纠甚至屡查屡犯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审计工作质量特别是整改质量缺乏持续控制措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对后续整改工作的跟踪,以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贡献。

注释

①Casey,Christopher.Corporate valuation,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management: AstochasticDCF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December 1,2001,135(2):311-325

②PaulH.Allen.ReengineeringtheBank.NewYork,Mcgraw-Hill, 1994.

③周志宇,徐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金融会计》。

④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⑤郝成.《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差距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8年。

⑥李冬会.《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2月。

⑦张洁.《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徐政旦,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2]劳伦斯.B.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3]《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银监发〔2006〕51号.

[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l audit in banks and the supervisor’s relationship with auditors,August2001.

[5]周冰.基于中国实践的转型经济学理论构建.学术研究,2008年3月20日.

[6]《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美国COSO委员会,方红星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版.

第10篇

(一)种类

1.信用风险

即由于债务人违约的影响,使银行资产、债权、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仅仅存在于信贷业务中,广义来看,几乎在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都存在信用风险。除了风险分布的范围日趋广泛外,对单个或一组相关借款人的大额授信导致信用风险的集中,从而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损失增大。

2.保证风险

保证贷款,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权人承诺偿还贷款的条件下,自己承担偿还贷款责任的承诺而发放的贷款。虽然在保证贷款中,贷款的信用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保证人,但是由于某些技术性的因素,贷款人仍然要承担很多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得经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银行来讲,不论是股权资本,还是债权资产,以及其他业务经营活动中都广泛存在这市场风险。

4.自然和意外因索风险

这是指因自然和意外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洪水、台风、地震、海啸、森林火灾、交通意外、安全事故等,造成借款人死亡或企业停产、破产等,往往使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

(二)农村贷款风险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

农村贷款风险综合体现了各种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种类型的风险最终都会通过农村贷款风险表现出来,表现为金融交易中的违约风险。

2.传递性和扩散性

在金融交易活动中,交易一方的农村贷款风险可能导致另一方的农村贷款风险,而另一方的农村贷款风险可能又导致另一方的农村贷款风险,如此扩散和传递下去,最终形成一个“农村贷款风险链”.

3.累积性。由于农村贷款风险具有传递性,一方的农村贷款风险可能会扩散到各关联方,引起加总起来的农村贷款风险迅速增大。从小的方面来说,如“三角债”;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等。

4.隐蔽性和突发性。农村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安排新的负债得到缓解,如“借新还旧”,使信用关系暂时得以维持。

5.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但它是一种可以计量的不确定性。农村贷款风险由于受交易的道德水平、经营能力、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就更大,因而对其进行量化和客观评价都是非常困难的。银行经营中未能及时识别农村贷款风险,造成农村贷款管理的失误往往是导致其周转困难、停业和倒闭的最直接原因。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

(一)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

目前,普遍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各农村商业银行银行也已基本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行长负责全行全面业务发展及管理工作,而贷款风险管理则是作为行长行政管理的内容之一,由行长领导下的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对风险管理重视一点的银行,会成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大多银行则是将风险管理列入贷款管理部门中,由该部门的一名或几名员工兼任,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

即使是成立有单独风险管理部门对贷款风险进行管理与监控的银行,其风险管理工作实际上也难以确保正常开展。这是因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长任命,员工则由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提名,行长任命。换言之,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其人事关系均由行长决定,从而造成这些人员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时只对行长负责,唯行长命令是从,在风险管理方面丧失了独立性,行长负责制与风险管理独立性的要求存在矛盾和偏差。

(二)贷款风险测量方法简单

在贷款市场风险测量方面,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长期以来管制严格,商业银行没有面临较大的利率和汇率风险,因此,贷款市场风险测量水平仍相当落后。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监管多采用重新定价缺口和累计头寸法等最为常见和最简单的方法。简便采用的量化的贷款风险管理方法也多是针对单个借款人贷款风险的测量与管理,对于贷款组合风险则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与分析工具。将过于简单的贷款风险测量方法运用于贷款风险识别与评估,显然在有效性和精度上要大打折扣的,在风险管理的源头就存在失真的问题无疑不利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三)信用评级薄弱

现代银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是建立在信用评级基础之上的。论文格式因为不同的贷款客户存在着种种差异,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有区别的,在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自然不能等同对待。因此,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乃至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结果能否准确反映银行真实的经营管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功能的有效发挥。

信用评级的方法有两种,即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的有赖于专业化信用评级的有力支持,在我国,由于专业化的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采用此法的可操作性差。而就内部信用评级而言,目前,我国银行大都有自己的信用评估系统,但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风险的识别、评估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并不能满足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

(四)贷款管理方法简单落后,难以防范风险

限于起步较晚,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对借款客户资信情况的判断往往是凭感觉、靠关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贷款客户的选择方面也只是临时起意,没有一个明确而持续的贷款投放政策,缺乏清晰的指导;对客户的借款申请进行审批时,操作流程不畅,往往评审委员还没有对借款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就要做出自己的决议,缺乏有效的沟通;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资金流动情况、借款人支付利息的情况、归还贷款的情况、贷款到期情况等,都要由贷款人员自己去柜台找会计人员查询,费时费力,有时还容易遗忘,造成不好的后果。

例如:锡州农村商业银行至2010年期末,该行关联交易余额分别为29584万元、8667万元(其中保证金5867万元)和8802.91万元,全部关联交易余额占本行报告期末资本净额的比例为20.99%.虽然该行披露这些关联交易五级分类形态均为正常,但从关联人身份特征看,关联自然人全部为该本行的内部人及关系人,关联法人全部为该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内部人及其近亲属控制的关联法人企业,毫无疑问,这会给该行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首先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并结合当前国内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形势,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从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及风险预警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保证贷款风险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遏制不良贷款资产,有效防范贷款资产风险,必须从商业银行内部抓起,转变管理方式以化解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其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推进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杜绝“内部人控制”现象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建立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但至今难以落实。究其原因,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任何激励过分或约束不足都可能诱发贷款员铤而走险,使银行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要通过适当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强化以风险回报管理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杜绝“内部人控制”现象。逐步完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将对经济资本的计量逐渐由系数法过渡到直接采用风险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数据,并综合考虑合规、质量、效率因素,优化KH(企业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使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发展战略的执行效果,以综合引导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二)规范贷款操作规程,对贷款进行全流程管理贷款操作规程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投放的基本准则,它的制定本身就是基于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的产生的。农村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强化科学的贷款全流程管理,真正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质量,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实行“贷放分控”、“实贷实付”,注重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资金被挪用风险。贷款的获批和发放不同步,借款人只有在向商业银行提出贷款使用申请后,商业银行再根据客户现实的贷款需求,分批分期进行授信、发放贷款,从而有助于减少贷款资金闲置、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和防止贷款被借款人挪用。

2.实施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人应按照要求对贷款流程的尽职调查、风险评价、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和支付、贷后管理、不良贷款处置等各个环节提出管理要求,要严格执行授信审查审批程序,加强放款管理,加大合规性检查力度,防控违规授信。要建立问责机制,对贷款实施全流程管理,提高贷款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促进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

3.明确贷款管理的法律责任。为杜绝贷款违法违规发放,要对贷款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例如:锡州农村商业银行金匮支行曾向无锡市青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20万元,贷款由无锡诚又信钢铁贸易有限公司担保。借款单位法定代表为山东籍人士,至该行发现贷款产生风险时,法人代表已不知去向,而企业也由于经营亏损,已停止经营。不得已,为准确反映贷款形态,该行将该企业贷款调整至次级,形成不良贷款新增120万元。从这个案例来看,银行对贷款的管理应该是全流程的,从贷款的申请到发放、再到本息的回收都需要及时全面地进行跟踪管理,否则,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或是处置不及时,就像无锡市青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一样,到企业亏损停止经营、法人代表走逃时还未能发现贷款已出现风险。

4.加强内控管理文化的建设,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内控管理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在一个以内控优先意识为指导的银行里,严密的内控体系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全面发展的保障。风险文化的建立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是所有员工建立共同价值的结果。加强员工合规文化教育,增强员工合规意识。制度最终靠人来执行,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教育管理,规范员工行为,真正从源头上防控风险。

(三)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差异化战略

第1章 导论

商业银行同质化是指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导向、业务开展、产品设计和客户定位的严重趋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稳定的存贷差,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而且创新意识和创新激励机制的缺乏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缺失也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

我国的银行业正在走向全面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克服商业银行的同质化倾向,重视业务创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创新理念,运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从组织体系、业务领域、核心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对银行服务功能进行升级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理念。这样我国的银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2章 美国商业银行的差异化战略

美国实行的是单一银行制,这种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业务应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商业银行本部经营,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每家商业银行既不受其他银行控制,也不得控制其他商业银行。这种单一银行制有利于自由竞争,银行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由于实行单一银行制,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银行最多的国家,也是商业银行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所以每家银行都非常重视差异化战略,努力的寻求业务创新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美国的这种银行体制使得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差异化战略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坚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走差异化战略方面,花旗银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花旗银行经过200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超大型的“金融超市”,它涉及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强调创新和差异化战略是花旗集团的一贯宗旨,花旗运用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做出花旗的特色,扩大自身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力求始终走在银行业务创新的最前沿。

花旗银行的差异化战略贯穿于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总体来说,花旗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金融产品的个性化

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尤其是针对高端客户,最重要的是产品的个性化、服务的高效率、交易的便捷性等。所以花旗银行在设计这一类产品时,始终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己任的理念,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这就使花旗银行在与其他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处在了优势地位。例如,1961年,花旗银行发明了象征美国金融创新开端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CDs的发明在当时正好迎合了个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需求,取得了迅速发展。CDs的发明也使花旗银行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依靠差异化战略使自己发展壮大。

2.坚持发展品牌战略

在当今银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保持长久的优势地位,单纯靠差异化战略是不够的。商业银行创造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所以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优势。花旗银行能够在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的银行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其品牌战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此外,花旗银行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全世界发展其品牌战略,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世界银行业的巨头。

3.广泛运用高科技技术

在运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方面,花旗银行走在了最前列。运用高科技技术大大缩短了处理客户业务的时间,提升了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而且又降低了成本。

80年代初期,网络技术在美国的广泛发展使花旗银行感受到了网络银行对个人金融服务的重大作用,从那时起,花旗银行就开始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到了90年代,花旗银行的网络银行服务已经处在了全美银行业的领先地位。花旗银行开展网络银行为个人金融服务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其中包括:第一,不受地域的限制来吸引更广泛的优质客户;第二,降低营运成本;第三,对于客户来说,利用网络银行办理业务比到银行网点更有效率而且更加自由,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成本;第四,可以打包销售更多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服务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增加了花旗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3.1 市场导向的同质化

市场定位的趋同是指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而且各商业银行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层次分明,但各类银行都在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市场占有率。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甚至全国性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等等。

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市场导向上的同质化。各商业银行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匮乏,因此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又会出现冗余,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

3.2 产品设计的同质化

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能否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功能、服务内容相差不明显,产品、服务趋同化严重,既不能形成特色,也不能形成竞争优势。银行产品的可模仿性是很强的,几乎任何创新性的银行产品都可以无成本的相互效仿,银行产品在本质上是同质的。但是,银行产品可以照搬,服务能力和客户的认同是不能照搬的,而服务和客户的认同度恰恰是银行产品竞争力的体现。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大型外资银行在银行产品的种类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客户的认同度和服务的 满意度上我国商业银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实践上,我国诸多银行仍然以产品为中心,机械的模仿其他银行的业务创新,自身的业务种类虽然增多但质量低下,在服务和专业性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无法取得客户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品牌优势的建立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业务创新的机械模仿导致了商业银行严重的同质化。

3.3 客户定位的同质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存在明显的缺陷,各类商业银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型国企和个人高端客户上,而对中小企业、居民、农民等群体的融资需求不够重视。这种客户定位的同质化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在高端客户群体中的过度竞争,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银行风险也大大增加,更使我国“三农”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愈加突出。

客户定位同质化使得大量资金流向大型国企和个人高端客户。因此,银行客户定位的同质化会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第一,按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大量资金的囤积会降低效率,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第二,大量的银行去追逐同质化的客户群体,必然会滋生腐败现象,稳定的高利差所带来的稳定的利润必然会导致银行向大型国企和高端客户“寻租”。商业银行的寻租行为会造成我国金融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第三,银行客户定位的趋同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如果某一家企业出现短期流动性困难,各家银行为了避免损失可能会同时去催收贷款,结果很可能会造成本来有存活希望的企业倒闭。

不同的银行应该有不同的客户定位,培养主要的客户群,不应当为了追求稳定的利润盲目的将客户定位为大型企业和高端客户,而这恰恰会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所以,我国应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不同的客户群,做好客户定位,做出品牌特色,这样既能使我国的金融服务均匀化分布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的对策

4.1 提供个性化的银行产品和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客户定位同质化、产品类型的同质化,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必须要注重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是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将经营理念从原来注重“产品导向”转变为注重“客户导向”。为此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时需要对客户做出区分,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产品,由此形成“客户群”观念。传统的“客户群”是按企业和个人两大类来划分的,进而再对企业和个人两大客户群进行细分,比如大企业和小企业、老年人和年轻人等。新的“客户群”不仅要按行业、规模、年龄、职业等来划分,更重要的是要按客户与银行的往来关系以及客户本身的经营和收入状况来划分。“客户群”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

在“客户群”观念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产品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服务特色和服务文化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照搬和模仿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世界闻名的大银行都非常重视对客户群的划分,通过经营规模、商业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同级别的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又有利于银行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最周到最完善的服务。

4.2 树立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虽然竞争对手可以模仿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流程,却无法复制一个卓越的品牌。从微观层面上来说,银行业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商业银行依靠其中某一项战略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唯有确立品牌发展战略,创造出卓越的品牌,才能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最持久和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的正是这种品牌的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消费者认可和信赖的卓越品牌,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同质化问题、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国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中应注重品牌的整体打造,重视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宣传。此外,还要注重对品牌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维护品牌形象。

品牌战略是银行业发展到高端竞争后的逻辑结果。在将品牌理念渗入到自身的每一个细胞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打造一流品牌银行,促使我国银行实现从品牌向名牌的跨越。

4.3 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

银行再造是国际商业银行在信息化浪潮下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实践。它要求银行扬弃过去按职能进行分工,然后组合经营的管理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新设计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使银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银行再造是追求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的一场全面彻底的改革,其重点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银行再造是国际商业银行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后作出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选择。银行再造要求银行家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的视角来思考银行经营改革问题。简而言之,银行再造的内涵就是要实行业务流程变革。由于银行的经营具有同质性,因此银行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流程设计的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菁.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表现[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8期

[2] 周素彦. 美国银行业业务创新对我国银行业的借鉴[J].商业研究.2006年第10期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 瓶颈与问题 对策分析 模式选择

    中小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和发展,是目前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面临着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竞争,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策略完善加以探讨。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分析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中小金融机构因为所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体制、历史沿革的差异,对其内涵的认识与界定也存在差异,衡量标准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是从其服务对象规模相对较小或者本身规模相对较小来界定,国外发达国家所认定的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的指的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银行等。国内对中小金融机构也没有正式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如按照Westwood和Holland的银行划分方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大银行之列,其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中小金融机构,又如有学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专指服务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城乡中小金融机构,而史晋川等人则把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界定为中小金融机构。

    但笔者认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必须既考虑其融资功能也考虑我国的经济体制沿革,金融体系变革情况,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包含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主体构成。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分析中小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与大银行相比,它由于受资本金、地域、服务群体和分支网点的限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它却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中小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相比,具有信息优势,能有效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它决策效率高,服务成本低,个性化服务功能强等特殊优势。

    2.它充当了地方政府和农户的资金融通中介。首先,它是完善地方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等的金融服务中介,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其次,它是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引导资源向农村聚焦的重任都落在了中小金融机构身上。

    3.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生态的重构与发展。在重构中国金融生态的历史重任中,中小金融机构也被赋予了相应责任。无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还是适度规模与金融结构竞争力关联度分析;都揭示了金融生态体系的重构与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中小金融机构今天的金融地位已经无可辩驳的改变了其传统的“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多数是在80年代中期到1993年以前发展起来的,1993年以后则成为治理的对象,发展受到抑制。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通知,刺激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二次成长和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223家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85家农村商业银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但是却存在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权约束弱化,对经营者缺乏监督,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二是资本金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率应达到4%以上,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有大量不良贷款,使实际资本充足率难以达到标准。三是布局不合理。多数城市合作银行只设在中心城市,在一些中小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

    (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世界各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历史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和大银行相比,具有相对的劣势,主要表现有资本规模小,单位交易成本高,服务功能不齐全,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在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除存在世界各国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严重制约了其经营发展的空间1.中小金融机构自身问题分析。中小金融机构能否突破“瓶颈”迅速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自身问题有:

    (1)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营方式落后并且雷同。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初期不约而同的选择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城市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利用其体制灵活,没有历史包袱,享有地方政策优惠等优势,迅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比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整合,其仅仅是“撮合”,实际上一盘散沙,许多分支机构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并没有贯彻和执行整体协调发展战略,而是想利用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条件捞取更多的好处。

    (2)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之初,并不具备真正的法人资格,改革以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也尚未发挥股份制的优越性,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科学高效、完整有效的内控机制,大多数仍是政府占主导,造成了其产权结构不清晰,内部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不规范的治理结构又导致了不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且外部约束意识淡化。

    (3)结算瓶颈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单独门户”,没有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结算网络体系,结算方式单一。没有系统内的联行,异地汇路不畅,客户结算困难,资金划汇速度缓慢,中间环节复杂,极大的制约了业务拓展,这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2.外部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家在对于大型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政策上存在差别待遇。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且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歧视倾向。如在机构布局上,国有银行下伸力度较大,而中小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受到了很强的挤压,绝大部分被划定在县城范围内。国家在政策上的歧视待遇,成了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政府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过多。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求时,会倾向于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难建立起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结构优化和快速发展。

    3.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由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由于没有一部完善的《金融监管法》,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管,很多经营者利用法律的漏洞,违法违规操作,破坏金融秩序,现实的阻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合法健康发展。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策研究

    要突破中小金融机构目前的发展“瓶颈”,实现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1.必须树立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在现在中国金融生态重构与建设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小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发展理念,必须应用到金融业,尤其是对于中小机构的发展,源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更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其顺利健康发展,更好的长远发挥其作用。

    2.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为了改善目前存在的不公平的政策环境的问题,国家应给予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的必要的政策优惠,这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和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服务的对象决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先天不足以及后天的发展缺陷,这都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而不是政策上的歧视,为其营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在出现破产倒闭时,有保险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以提升社会公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以维护金融稳定。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防止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而出现的挤兑风险和银行危机,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以此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

    4.中小金融机构应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并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服务对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应尽量以地区内非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国有中小企业。从自身问题入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5.组建全国性的清算银行,为所有金融机构提供同等的资金清算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受种种因素限制,存在着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大批客户流失,严重制约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议以人民银行的结算体系为主,在剥离各家银行清算系统的基础上尽快组建全国性的清算银行,以便为所有的金融机构提供同等的资金清算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