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件传输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

时间:2022-07-06 14:4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件传输协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件传输协议

第1篇

关键词: VxWorks; FTP; 分包传输; 在线更新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4?0050?05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le transfer method under VxWork

WANG Hao1, JIA Liang1, LI Yong?tian2

(1.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2. Beijing Fangtian Changji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a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online Flash update of DSP application program in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is downloaded to the system controller memory by means of the Tornado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uilt?in FTP server, then encapsulated into packets to transmit, an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update is realized. The program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when data dump space is less than the size of data transfer file, and the subpackage transmission in several times is required. The entir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performed in the Tornado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hich is able to complete the subpackage error?free transmission of application fil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software program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cheme can achieve a good Flash online upda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package transmission and data accuracy, and can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VxWorks; FTP; subpackage transmission; online update

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性能也得到不断提高,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从而使得嵌入式系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中,美国Wind River System公司于1983年设计开发的一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VxWorks凭借其可移植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VxWorks提供的系统接口要比其他操作系统丰富,因此选择它来作为嵌入式采集系统的软件控制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开发的效率[2]。本文应用Motorola公司的MCP?750PowerPC嵌入式CPCI单板机作为系统控制器及北京方天长久科技有限公司的FTC?6010作为数据采集板组成数据采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了数据采集板有可能工作在不方便拆卸的场合,无法使用下载器对数据采集板上的DSP进行应用程序的更新,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实现对数据采集板上的DSP应用程序进行在线FLASH更新,从而摆脱下载器的束缚。基于以上考虑,规定了一份适合于本数据采集系统需要的分包文件传输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用C语言封装了一个基于VxWorks下的功能模块,此功能模块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DSP程序在线FLASH更新,满足了开发的需要。

1 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介绍

1.1 系统总体结构及软硬件开发环境

数据采集系统基于CPCI总线实现,系统总体结构及软硬件开发环境如图1所示,上位机Tornado IDE(VxWorks集成开发环境)通过以太网络和MCP?750PowerPC嵌入式单板机相连,MCP?750作为CPCI总线控制器通过CPCI总线控制数据采集板(FTC?6010),同时通过串口输出信息到上位机,便于操作。

图1 系统总体结构及软硬件开发环境

1.2 DSP应用程序在线FLASH更新时数据流向

图2简要给出了DSP应用程序在线FLASH更新时数据的流向,上位机使用FTP通过网络 将应用程序的二进制文件下载到系统控制器的内存中,再从系统控制器的内存中通过CPCI总线将文件传送至数据采集板上DSP外接的FLASH中,最后实现FLASH的更新。在传送过程中,由于系统控制器与数据采集板上的DSP需要通过DPSRAM进行交互,而DPSRAM的存储空间有限,此时就需要将应用程序文件分包进行传输,传输协议的制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需要保证数据传输正确,传输过程不丢包。

图2 DSP应用程序在线FLASH更新时数据流向

2 FTP文件传输

2.1 FTP介绍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TCP/IP 的一种具体应用,工作在OSI 模型的第7层, TCP 模型的第4层, 即应用层。FTP要求客户向服务器提供用户注册名和口令, 服务器拒绝非法用户的访问。但是链接一旦建立成功, 一个或多个文本或图像二进制文件都能被传送, FTP 不必担心可靠性和连接的管理, 因为FTP 依靠TCP 正确执行这些功能[3]。Tornado开发环境自带FTP服务器,常见用于系统成功引导后,下载VxWorks的运行时映象,需正确配置用户名,密码和路径[4]。

2.2 VxWorks下FTP程序的编写

可以直接使用VxWorks提供的几个API函数进行FTP程序的编写,实现从上位机将应用程序文件下载到系统控制器的内存中的目的,这里主要介绍三个:ftpXfer、ftpReplyGet和ftpCommand,几个函数的原型和主要用法如下[5]:

ftpXfer的作用是初始化通过FTP传输的文件。

STATUS ftpXfer

char * host,

/*ftp服务器的IP地址,点分十进制,格式类似于"10.0.0.1" */

char * user, /*访问ftp服务器的用户名 */

char * passwd, /*访问ftp服务器的密码 */

char * acct, /*一般不用,直接填写为空字符串就可以了*/

char * cmd, /*发送给FTP服务器的命令,例如读取命令为"RETR"*/

char * dirname, /*待访问文件所在的目录*/

char * filename, /*待访问文件的文件名*/

int * pCtrlSock, /*存储返回的文件描述符,也就是常说的fd*/

int * pDataSock /*存储返回的待访问文件的文件描述符*/

此例程按以下顺序发起通过FTP服务器传输文件:

(1)建立一个连接到指定的主机上的FTP服务器;

(2)在指定的主机上设置好用户名,密码和账号;

(3)发送文件传输类型命令;

(4)发送文件所在的目录以及文件名命令;

(5)将指定的转移命令和指定的文件名作为参数,建立一个数据连接。典型的传输命令为STOR %S:写入到一个远程文件;RETR%S:读取一个远程文件。

由此产生的控制和数据连接文件描述符分别通过pCtrlSock和pDataSock返回。

调用这个程序后,数据可以被读取或写入到远程服务器返回的文件描述符pDataSock中。当所有传入的数据被读取(读取数据套接字由EOF表示)和/或所有传出的数据已写入,应关闭数据套接字fd。

这时候应该调用函数ftpReplyGet(),用来接收控制套接字的最后的回复。

int ftpReplyGet

int ctrlSock, /*连接FTP control socket文件描述符fd*/

BOOL expecteof /* TRUE = EOF expected, FALSE = EOF is error */

若没有错误,应调用函数ftpCommand()关闭control socket。

int ftpCommand

int ctrlSock, /* 连接FTP control socket文件描述符fd */

char * fmt, /* 待传递的ftp命令 */

int arg1, /* ftp命令的参数*/

int arg2,

int arg3,

int arg4,

int arg5,

int arg6

如果FTP命令不涉及数据传输(例如文件删除或重命名),pDataSock应该是NULL,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建立数据连接。函数返回为OK或ERROR(有socket不能创建或不能进行连接)。

FTP文件传输的全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VxWorks下FTP文件传输过程

程序关键代码如下:

/* initiate a transfer via a remote FTP server to read a remote file */

if(ERROR==ftpXfer(UNIX_HOST,USER,PASSWD,"","RETR %s",W_DIR,FILE,&ctrlSock,

&dataSock))

{

perror("Error in initiating a transfer via a remote FTP server");

return ERROR;

}

/* read the remote file data to buffer */

while((NumBytes=read(dataSock,buff,sizeof(buff)))>0)

{

buff+=NumBytes;

}

if(NumBytes

{

perror ("Error in reading"); /* read error */

return (ERROR);

}

close(dataSock);

/* Get an FTP command reply to see whether EOF is encountered */

if(ftpReplyGet(ctrlSock,TRUE)!=FTP_COMPLETE)

{

perror ("positive completion failed");

return (ERROR);

}

/* Send QUIT FTP command */

if(ftpCommand(ctrlSock,"QUIT",0,0,0,0,0,0)!=FTP_COMPLETE)

{

perror ("QUIT FTP command positive completion failed");

return (ERROR);

}

close (ctrlSock);

3 分包文件传输协议的制定与实现

3.1 分包文件传输协议制定

通过本文前两节的分析和应用,文件已经成功的从上位机下载到了系统控制器的内存当中,本节着重介绍如何从系统控制器的内存中将文件封装成数据包分次传送给DPSRAM,如何通知DSP将数据包取走,如何得到DSP的应答之后传送下一个数据包,如何判断数据包全部传送完成等,简而言之,就是分包文件传输协议的制定,图4用流程图的形式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下面以数据包包含的信息要素为例介绍分包文件传输协议,每个数据包包含以下信息要素,如图5所示。

系统控制器将数据包写入DPSRAM之后,会发起DPSRAM左端口中断,DSP检测到中断后从DPSRAM中取走数据包。

控制命令字的主要作用是告知DSP,此数据包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是用于FLASH更新用的,需要将其写入FLASH中。

数据包长度的主要作用是告知DSP即将要读取的数据包中数据空间的长度,以便DSP将其写入到FLASH对应的空间中。

图4 分包文件传送过程

图5 数据包的信息要素

数据包序号的主要作用是告知DSP,此次传输的是第几个数据包,防止传输过程中丢包。

数据写入标记分为3种:根据数据包序号,如果传输的是第一个数据包,则表示数据包传输开始;如果传输的是中间的数据包,则表示数据包继续传输;如果接收到的是最后一个数据包,则表示数据包传输完成。

CRC校验和的主要作用是便于DSP比较数据传输之前的检验和与自己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校验和是否一致,借此判断数据传输过程中有无丢数现象发生。文件总的大小的主要作用是告知DSP需要擦除多大的FLASH空间用于存储更新后的文件。

3.2 分包文件传输协议实现

协议的实现主要用到了以下几个关键函数:

(1)数据包协议头的封装

UINT32 gfWriteLong(UINT32 x,UINT32 y)

{

*(UINT32*)x=y;

return y;

}

此函数用于封装数据包协议头,将数据包协议头信息写入相应的地址空间中。

(2)CRC校验和算法[6]

本文采用一种按位计算的方法计算校验和,和DSP计算出来的校验和相比较,防止数 据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关键代码如下:

UINT32 gfCRCCheckSum(char *ptr,unsigned long len)

{

unsigned char i;unsigned long crc=0;

while(len??!=0)

{

for(i=0x80;i!=0;i/=2)

{

if((crc&0x8000)!=0)

{

crc*=2;

crc^=0x1021;

}

else

{

crc*=2;

}

if((*ptr&i)!=0)

{

crc^=0x1021;

}

}

ptr++;

}

return crc;

}

(3)应答机制

应答机制的作用是得到DSP接收完一个数据包之后反馈回来的信息(用数值表示),如为数据传输正确,则打印出提示提示语句后接着传送下一个数据包;如为校验和出错,则说明数据包传送过程中发生了丢数等现象,打印出语句后直接结束退出;如为FLASH更新完成,则说明所有数据包传送完成,且正确的写入到FLASH中了,打印出提示语句后直接结束退出;如为FLASH更新出错,则说明所有数据包传送完成,但没有正确的写入到FLASH中,打印出提示语句后直接结束退出。

关键代码如下:

STATUS gfDSPACKCMD(int handle,UINT32 ACKAddress)

{

UINT32 ACKCMD;

ACKCMD=*(*ACKAddress);

switch(ACKCMD)

{

case DSP_ACK_OK:

printf("\nData Packet Send Success and Data Right!\n\n");

break;

case ERROR_CHECKSUM:

printf("\nData packet CRC CheckSum ERROR!\n");

break;

case FLASH_UPDATE_OK:

printf("\n\nFlash Data Updates Over!!!\n");

break;

case ERROR_FLASH_DATA:

printf("\nFlash data write error!\n");

break;

default:

printf("\nAcknowledge command word error!\n");

break;

}

return OK;

}

4 实际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并在数据采集系统中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满足了DSP程序在线FLASH更新的需求。

表1 FLASH更新测试结果

5 结 论

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概述了一种 VxWorks下简单文件传输的原理和具体的软件实现方法。实际应用证明,按照此种方式编写的程序代码简单,实用,可以很好的进行文件数据分包传输。

参考文献

[1] 李署东,吴昊,杜祝.VxWorks下点对点简单文件传输的实现[J].中国水运,2011,11(1):84?87.

[2] 唐晓平.VxWorks在cPCI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3] 黄世权.FTP协议分析和安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2?3):93?94.

[4] 冯先成,李寒,张铁男.基于MPC850 VxWorks系统的BSP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40(6):39?43.

第2篇

关键词:FTP; Struts2; Web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Struts2 framework to build FTP access to services Web platform, and to realize the FTP file to traverse and check.

Keywords: FTP; Struts2; Web

中图分类号: TU3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称FTP)是TCP/IP网络上计算机之间相互传送文件的协议[1],具有资源共享,管理方便等优点。在传统的C/S结构中,用户需要借助客户端软件(如FileZilla、CuteFTP等)来访问FTP服务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和应用都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软件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将面临考验。

本文设计的平台充分利用Java程序跨平台性的特点,并采取基于MVC的Web应用开发框架Struts2, 在B/S结构的基础上应用了文件传输协议, 使用户在访问FTP时更方便和有效。

一、框架简介

Struts 是Apache软件基金会赞助的一个开源项目[2]。它通过采用 Java Servlet/JSP 技术,实现了基于Java EE Web应用的MVC设计模式的应用框架。

MVC将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Struts 框架清楚地展现MVC模型的特性[3]:

1) Controller:当用户在客户端发出请求以后,ActionServlet将负责分配该请求,通过查询配置文件struts.xml中的ActionMapping映射,找到用来处理请求的Actition类;

2) Model:表单内容被提交到ActionForm,由相应的Actition类来处理数据,通过带有封装的方法和属性的Bean来执行业务逻辑,然后Actition将处理结果返回给ActionServlet;[4]

3) View:根据Action返回的字符串将结果返回到JSP交互页面。

设计思路

1 建立工程

在Java的web项目中添加与Struts2相关的Jar包,以及访问FTP所需的类库(commons-net.jar)。

2 设计交互页面

页面名称 功能描述

LoginFTP.jsp FTP登录页面

FileList.jsp 资源列表页面

ReadFile.jsp 文本显示页面

3 编写控制层

类名 功能描述

ReadFileAction.java 控制文本读取

LoginAction.java 控制用户登录

4 实现业务逻辑

类名 功能描述

MyFtpClient.java 实现对FTP的访问

TextReader.java 读取文本文件

SpecialStr.java 字符编码处理

其中,MyFtpClient类的算法抽象如下:

public class MyFTPClient {

/**登录方法*/

public void login(String hostName, 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 连接到主机名为hostName的ftp服务器

// 输入用户名userName和密码password进行验证

}

/**遍历方法*/

public List getFileList(String remoteDir) {

// 遍历当前目录remoteDir下的文件和文件夹

foreach (FILE file : files) {

// 将每个文件夹和文件的记录在List类型的fileList

}

// 返回fileList供Action和JSP使用

}

/**关闭方法*/

public void close(){

// 使用IO包关闭流断开FTP连接

}

}

二、系统实现

1 开发环境

在 Windows 环境下运行,开发工具为Eclipse Helios Service Release 2和Tomcat 6,JDK版本为J2se 6.0。

2功能实现

1.使用已有FTP账户验证登录;

2.显示文件列表,选取和查看目录;

3.选择文本文件进行查看,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显示结果

三、结论

利用Java技术建立的FTP服务的访问具有跨平台性,采用的FTP访问组件避免了功能组件的繁琐编码,使得开发人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逻辑的实现和数据模型的建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Struts2架构还可以与Spring、Hibernate等组件相结合,将满足更多需求,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 李南方, 文件传输协议——FTP简介, 《武钢大学学报》, 1999年03期

[2] struts.省略/

[3] 官全龙, 姚国祥, 基于Struts的应用架构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年12期

第3篇

关键词:万维网;WWW;HTTP;FTP;Web服务器

WWW(World Wide Web,3W,Web)中文译名为万维网,环球信息网等。是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为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利用Internet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之上,为了方便地进行通信、交流和查询所建立的。Intern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万维网是一个分布式的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它是超文本(Hypertext)系统的扩充,所谓超文本是包含指向其他文档的链接文本,超文本是万维网的基础,在万维网中,主要使用了两个协议,分别是HTTP协议和FTP协议。

1 HTTP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提供了访问超文本信息的功能,是万维网与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属于应用层。HTTP协议是用于分布式协作超文本信息系统的、通用的、面向对象的协议。可以用于传输各种超文本页面和数据。

HTTP协议包括以下4个步骤:

第一,建立连接。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建立连接HTTP报文的请求,服务端将响应发送回客户端,连接建立。

第二,发送请求。客户端按照HTTP协议通过连接线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第三,给出应答。服务器按照客户端的要求给出应答,将结果HTML文件返回给客户端。

第四,关闭连接。客户端接到HTTP报文请求后关闭连接。

HTTP协议是基于TCP/IP之上的协议,它不仅保证是否能够正确传输超文本文档,而且还要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等。通常HTTP报文消息包括客户向服务器的请求报文和服务器向客户的响应报文。这两种类型的报文消息由一个起始行,一个或者多个头域,一个指示结束的空行和消息体组成。HTTP的报文结构包括通用首部、请求首部、响应首部、实体首部和实体主体五个部分。每个头域由,和三部分组成。(注意:域名与大小写无关,可以在域值前添加任何数量的空格符,可将万维网的头域扩展为多行。)

通用域名首部包含请求和响应报文,其中的头域还包含Cache-Control、Connection、Date、Pragma、Transfer-Encoding、Upgrade、Via等。对通用头域的扩展要求通讯双方都支持,如果存在不支持的通用头域,一般将会作为实体处理。

一次HTTP操作其工作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浏览器分析链接指向页面的URL。

第二,浏览器向DNS请求解析IP地址。

第三,域名系统DNS解析出微软服务器的IP地址。

第四,浏览器与该服务器建立TCP链接。

第五,浏览器发出HTTP请求GET。

第六,服务器通过HTTP响应把文件index.heml发送给浏览器。

第七,TCP连接释放。

第八,浏览器将文件index.heml进行解释,并将Web页显示给用户。

如果在以上过程中的某一步出现错误,那么产生错误的信息将返回到客户端,由显示屏输出。对于用户来说,这些过程是由HTTP自己完成的,用户只要用鼠标点击,等待信息显示就可以了。HTTP采用TCP作为运输层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HTTP不需要考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后是怎样重传的,但是HTTP协议本身是无连接的,即通信双方在交换HTTP报文之前不需要先建立HTTP链接。

2 FTP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的文件传输协议,FTP运行在TCP上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FTP服务器、FTP客户端。其中FTP服务器用来存储文件,用户可以使用FTP客户端通过FTP协议访问位于服务器上的资源。FTP使用20和21这两个端口,如果采用主动模式,那么数据传输端口就是20;如果采用被动模式,数据传输端口就是21。

FTP提供以下功能:

第一,提供不同种类的主机系统之间的传输。

第二,使用户对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进行管理。

第三,提供文件共享能力。

另FTP还有两种模式,主动方式Standard(PORT方式),被动方式Passive(PASV方式)。Standard模式下FTP客户端发送PORT命令到服务器。Passive模式下FTP的客户端发送PASV命令到FTP Server。

Port:FTP客户端与服务器的21端口建立控制连接,用来传输控制信息,客户端发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服务器通过自己的数据连接端口连接至客户端的指定端口并发送数据。

FTP服务器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支持PASV模式的,因为很多防火墙在设置时,是不允许接受外部发起连接的,因而位于防火墙后或内网的客户端无法穿过防火墙打开FTP服务器的高端端口,故许多内网的客户端不能用PORT模式登陆FTP服务器,造成无法连接。

文件交换协议(File Exchange Protoco,FXP)相当于是FTP的控制器,也可以认为FXP本身其实就是FTP的一个子集,使一个FTP客户端控制两个FTP服务器,在两个服务器之间传送文件。FTP协议的任务是使计算机将文件传送至另一台计算机,它与这两台计算机所处的位置、联接的方式、是否使用相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均没有关系。例如,两台计算机通过FTP协议连接,并且能够成功地访问Internet,用户就可以使用FTP命令来传输文件。

其传输方式可分为两大类:ASCII传输和二进制数据传输。

ASCII传输模式:若客户端当时正在拷贝的文件中包含的简单ASCII码,在机器上运行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当文件传输时,FTP协议通常会自动地调整文件的内容以便于将文件“翻译”成另一台计算机存储的文本文件格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但是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用户正在传输的文件包含的不是文本文件,它们可能是程序、数据库、字处理文件或者压缩文件等信息。那么这时,ASCII传输模式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源进行翻译,与我们所希望的相去甚远,于是,出现了第二种传输方式,二进制传输。

参考文献:

[1] 沈红,李爱华.计算机网络(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周开强(1993―),男,黑龙江庆安人。

第4篇

1 物联网

物联网主要指的是末端设施和设备,主要包括工业系统、传感器以及贴在射频识别器上各种设备、携带无线终端的车辆和个人等。通过各种无线、有线,长距离或短距离的相互连通实现对数据传输。物联网就是利用传感器,实时对需要的数据进行采集、互动、连接,采集的信息的类型可以是电信号、光信号、化学信号等,利用各种可能存在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和识别。因此,可以简单的将物联网描述为,利用传感器获取物理环境信息,然后利用通信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再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对复杂信息的处理。

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设计方案

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在测井现场利用传感器获取待测油井的数据,将数据利用专用的电量将测得护具传送给计算机,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GPRS将传递到企业内部,数据最终将会被送到测控中心,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远程传输

2.2 网络传输协议

利用GPRS对数据进行传输面临协议选择,TCP和UD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协议,对协议的选择需要依据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而定。TCP协议数据的传递面向连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比较适合应用在顺序不重复、大批量的数据传递。但需要注意,TCP提供的数据传输不会对数据的便捷进行记录,因此如果数据传递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是数据包,需要对包的同步问题加以考虑。测井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对数据量的要求较大,同时网络环境十分复杂。此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如果对TCP协议进行利用,数据在吞吐率上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UDP协议与TCP相比更加简单,灵活度高,建立连接较为容易,会对数据的边界进行保留。其最大的不足它提供的数据包通信的方式并不可靠,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要十分谨慎,如果程序对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协议崩溃,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3 测试通讯方案

为了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两种网络的支持下对数据的传输效果进行验证。在数据验证过程中,利用自行编程的通讯程序对油田实地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性能有:RTK、吞吐量、时延、误帧率的平均值。根据测试结果对公众移动网络是否满足传输需求进行确定。同时,可以通过现场测试了解用户要求,使其为通讯协议设计提供参考。

2.4 设计通讯协议

(1)双发送队列。

石油测井数据传输系统,不仅要能够实现对测井中数据的传递,同时还应当实现文件的传输。测井数据传输在实时性上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文件的传输上实时性要求相对则较低,一般来说能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文件传输即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传输数据的宽带有限,为了确保测数据传递的实时性,应当对测井数据和文件传输两者制定相应的优先级机制。方案如下:将发送队列分为两列,一列为测井数据,另一列则为文件传输队列,同时应当在文件传送队列上安置一个标志,对发送权限进行限制,该标志只有则测井数据发送结束后,才会生效,标志生效后,文件传送队列发送数据,然后安置的标志将会再一次回到原位置,依次循环。

(2)后退N帧协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采用简单的协议,RTT的时延一般约为500ms,这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提高通讯协议效率,可以对后退N帧协议进行应用,这种协议处于非受限协议和等停协议之间,对其进行应用可以缓解因为传输距离过大,导致等停协议效率低问题的发生。后退N帧协议一般只在测井数据中使用,并不在文件传输中使用,对于文件传输的维护有更高层的ZMOG协议完成,在线程发送上只是简单进行发送,并不会进行等待和确认。测井数据传输系统在通讯上需要是双向的,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是由接收线程和发送线程两者相互系统工作,接收线程和发送线程两者之间的信息要能相互传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收线程应当能够将ARQ应当信号传送给发送线程,从而确保发送线程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发送任务,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元数据对象数据856字段

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和普及,读者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数据资源应当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

元数据包包含的内容是对原始信息资源(即对象数据)的描述,其作用是使用数据用户能够通过检索对相关原始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定位,并提供调取对象数据的手段,例如以ISO2709格式存放的各种文献信息和非文献信息。对象数据包括印刷文献的数字化图像、各种含有输出格式控制信息的数字化文档、其它图像、声音、录像信息。

二、856字段在元数据中的应用

在数字图书馆中,如何把元数据与对象数据进行有机的结合呢?其结合点又在哪里呢?我们知道,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是数据得以交流和共享的基础,图书馆所积累的数据资源能否跨平台迁移,关键要解决标准的问题,因此,扩充机读目录格式,增加856电子资源定位字段以连接元数据和对象数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856字段,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Electronic Location and Access)包括定位与检索电子资源所需要的信息。当文献资源或其子集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获取时,可在书目记录中启用856字段。另外,该字段也可用于定位与检索书目记录中著录的非电子资源的电子版或其相关的电子资源。856字段应当属于元数据,在CNMARC中,没有关于此字段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根据UNIMARC进行扩充,以满足对电子资源访问的需要。

对于856字段,具体定义如下:

指示符1:用来定义电子资源的检索方法。如果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检索方法获取,那么该字段可以重复。

#无信息提供

指没有提供关于检索方法的信息。

0电子邮件 (Email)

指通过“邮件传输协议”(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称MAIL TP)检索电子资源。

1文件传输协议 (FTP)

指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称FTP)方式检索电子资源。

2远程登录(Telnet)

指应用Telnet等远程登录方式检索电子资源。

3拨号入网(Dial-up)

指通过传统的电话拨号入网方式检索电子资源。

4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指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简称HTTP)检索电子资源。

7检索方法在$y中说明

电子资源的检索方法不是通过定义的指示符值来表示,而是通过记录在子字段$2的标识性代码识别。

指示符2:未定义,空位

现就一些常用字段应用作以介绍。

$b检索号码 (有则必备,可重复)

包含与主机相关的检索号码。如果文献是Internet资源,它指的是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如果用电话拨号上网,它指的可能是电话号码。这一数据不是静态地存储在某一地方,而是经常变化且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

例 856 3#$alocis.loc.gov$b140.147.254.3$mlconline@loc.gov$t3270$tline mo

de (e.g.,vt100)$vM-F 06:00-21:30 USA EST, Sat. 08:30-17:00 USA EST, Sun.13:00-17:00 USA EST

注: 本字段是利用电话拨号入网方式获取电子资源的实例。包含主机域名($a)、IP地址($b)、用户可以和资源提供者联系的email地址($m)、仿真终端($t)和检索时间($v)等信息。

$d路径 (有则必备,可重复)

$d包含的路径信息用于说明文件存储位置的逻辑目录与子目录名称的序列。

$f电子文件名称 (有则必备,可重复)

$f包含存储在子字段$d指定的目录/子目录下的电子文件名称。

例 856 1#$d/pub/EIS/vol*no*/adobe$f*.pdf$lanonymous$qapplication/pdf

注: $d记录路径,$f记录文件名称,$o记录操作系统,$i记录登录信息,此处为匿名登录,$q记录文件的格式类型。

三、856字段的实现方式

以MARC记录格式为基础,通过856字段描述网络化电子资源的特性、连接方式和提取操作要求。MARC是图书馆描述、存储、交换、处理以及检索信息的基础,经过不断发展已被图书馆用来描述和存取电子信息资源, 856字段可利用MARC记录描述网络化电子资源(包括网页、电子期刊、telnet系统、FTP站点等)的特征、连接方式和提取要求。

网络用户通过浏览器各种元数据输出结果,都将采用动态页面方式产生,传送到用户端的信息格式符合HTML语言的基本规范。为改善显示效果而嵌入的特殊内容,可以采用三种方式:ASP、JAVA SCRIPT或ACTIVE X控件。

对于各种数字资源,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解决办法是:

数字视频文件:各种视频信息采集,并通过在页面文件中嵌入ActiveMovie对象定义,实现以Web页面方式实时传输,实时播放视频流式文件。

数字音频文件:各种音频信息采集,并通过页面文件中嵌入ActiveMovie对象定义,实现以Web页面方式实时传输,实时播放音频流式文件。

连续多幅图像文件:各种图像信息采集,并通过页面文件中嵌入Java Script定义信息,以Web页面方式分页(帧)传输图像,并可翻页或查看指定页(帧)。

电子图书:利用快速扫描仪,将多页图书正文打包形成PDF文件。

通过这种处理,图书馆就能够在原有元数据的基础上,通过856字段这个切入点,把相关的对象数据(电子资源)连接起来,并且,在查找到相关的元数据信息(例如书目信息)之后,就可进入相关链接,访问其数字资源,一步到位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北京图书馆,华艺出版社.

第6篇

一、流媒体技术的传输方式

流媒体技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顺序流式传输,主要是指利用超文本传输协议传送文件的传送方式;另一种就是实时流式传输,指实时广播,或者是应用实时流协议等的传输方式。

1.顺序流式传输方式顺序流式传输方式就是指按顺序下载多媒体文件数据包,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内容,但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使用已下载的多媒体文件部分,并不可以跳转到尚未下载的部分。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也可以进行顺序流式传输,而且还不需要其他特殊的协议,所以顺序流式传输也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另外,由于用户通过顺序流式传输方式下载的多媒体文件是无损下载,加上这种传输方式需要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前必须通过时延,所以这种传输方式多用于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保证播放的最终质量,并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情况,如讲座、演说与演示;也不支持现场广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顺序流式传输方式属于点播技术。

2.实时流式传输方式在采用实时流式传输方式传送文件的时候,需要进行实时传送,所以这种传输方式最为适合现场广播和随机访问,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快进或后退,观看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的内容。但采用这种方式传输多媒体文件时,需要保证媒体信号带宽和网络连接相互匹配,这样,传输的多媒体文件内同才可以进行实时使用,但这也意味着图像的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状况

1.远程教学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远程教学提供了声音和音频,通过增添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传统的单一性等负面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线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学员也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自由地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或章节,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另外,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提高远程教学的互动性,师生不仅能够相互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最后,部分大型或跨国企业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这些都是归功于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直播网络视频随着时代的进步,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第四代媒体技术之一。加上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快捷性,有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都趁着这个时机,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频的直播,其中,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在网络上直播视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目前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高质量影音传输,令不论是什么环境的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利用媒体技术观看多媒体信息。

3.进行电视电话会议如今经济全球化,不少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都通过视频会议商讨企业的发展前景,而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它数据网络,双方进行视频或语音开展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系统与流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流媒体技术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以及对带宽的有效利用性,实现视频会议内容的广播和录播,满足视频会议的如上需求。

三、结语

第7篇

做为一种具备极高数据传输率的无线技术,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已被提出多年。但是直到现在,众多厂商也还不能够就其标准达成一致,同时没有任何UWB产品上市。今年晚些时候在UWB开始嵌入到从PDA到数码相机的任何数字设备之中时,这种情况或会发生变化。但可能不会只有一种标准存在,至少目前将有两种标准,这意味着即使消费者的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脑都嵌入了对UWB的支持,它们之间可能也无法直接通讯。

由于在UWB的标准上两个竞争的集团一直在推动各自的建议,IEEE为UWB发展统一标准(802.15.3a)的努力已经陷入僵局两年之久。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其中一种标准获胜,也可能使双方达成某种妥协,但在UWB上似乎达成妥协没有可能:两个集团都在推动自己技术的发展,都展示了自己的原型样机,并在年初获得了FCC的批准。

UWB论坛是第一个展示可运行系统并获得FCC批准的集团,该论坛由摩托罗拉倡导,成员有100多家,大多为小型公司。另一个竞争集团WiMedia联盟则较晚展示了其系统,该集团只有35家成员公司,但基本都是些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该联盟由Intel发起,吸引了包括诺基亚、索尼和惠普在内的其他一些主要供应商。论坛和联盟都允诺了相似的性能,即在数英尺距离上提供500Mbps数据传输速率,但在物理层和MAC层上,两个标准具有很大不同。

即使硬件产品可以同时支持两种版本的UWB(目前还没有厂家做出此承诺),但在应用层上,两种标准的协同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大多数UWB建议者的远期目标是将连接PC与显示器、DVD碟机与电视机等线缆连线变成为无线连接。短期来看,主要应用还将注重于文件传输、便携电脑之间传递PowerPoint演示文档或从数码相机上传照片。仅就WiMedia来看,在其上运行的文件传输协议至少有不同三种。

到目前为止,WiMedia联盟只展示了一种应用层协议:无线USB,该协议同样主要由Intel提出。对于其他协议的计划仍在进行当中。例如WiMedia上的本地IP,以及IEEE1394(又称为火线,最初由苹果公司提出,是USB的一种竞争方案)在WiMedia上运行的无线版本。USB和火线之间的不兼容问题已经持续多年,这使得很多高端PC只能同时容纳两种接口。消除线缆可能会使这种问题更加激化,因为这同时会消除两种规范对应的物理接口,而正是不同的物理接口才使用户能够分辨使用的是哪种规范的接口。

第8篇

关键词 流媒体;点播;构建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0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带宽不断拓展,网络的应用更加丰富,网络信息已经从原来只用文本、图像、声音文件,发展到视/音频信号组合等大容量形式文件。近年来,流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使这些文件的播放更加方便、快速、流畅,并实现了教学资源、会议、讲座通过网络直播、点播,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改变了网络教育的传统模式,促进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流媒体技术简介

流媒体技术也称流式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视/音频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上网站服务器,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流媒体在播放前并不需要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等待几秒或十几秒后,流媒体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所以,在播放过程中用户避免了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Intranet上下载完成才能观看的缺点。

目前,比较流行流媒体技术及产品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Media;二是苹果公司的QuickTime;三是微软的Windows Media。其中Windows Media 与Windows集成在一起,使用方便,用户最为广泛。它主要包括Media Tools,Media Services和Media Player3部分:Media Tools提供了一系列的流处理工具,Media Services是流媒体服务器端的程序,它支持单播、组播、广播和点播等多种媒体播放方式;Media Player是客户端的播放应用程序,它负责媒体的播放,主要文件格式有.asf和.wmv等。

Windows Media技术提供了一系列流式媒体服务工具,用以创建、制作、、播放和管理等一整套解决方案,还免费提供了开发工具包(SDK)代二次开发使用。为网络流媒体播放系统组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就以运用Windows Media软件,提供流媒体点播解决方案。

2 网络VOD传输方式

VOD (Video On Demand)即视频点播技术的简称。视频点播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项全新的信息服务。它摆脱了传统视频受时空限制的束缚,解决了一个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想何时看就何时看的问题。VOD常用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2.1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以观看,而且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那部分,而不能要求跳到还未下载的部分。顺序流式文件可以放在标准HTTP或FTP服务器上,可用标准HTTP服务发送,而不需要特殊协议,它不支持现场广播。

2.2实时流式传输

实时流式传输中,音视频信息可被实时观看到。即用户想从那开始看就可以从那开始看,在观看过程中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实时流传输与顺序流式传输不同,它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如QuickTime Streaming Services、Real Services与Windows Media Services。这些服务器允许你对媒体发送进行更多级别的控制,因而系统设置、管理比标准HTTP服务器更复杂。实时流式传输还需要特殊网络协议,如: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或MMS (Microsoft Media Services)。

顺序流传输的实现方法简单,但播放进程只能按顺序从头到尾,在网络教学应用中不能控制。比如,对于重点难点,老师需要反复播放某一片段的内容,采用顺序流就无法实现了。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利用微软的Windows Media,实现实时流点播,使校园网中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控制视/音资源,以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到课堂,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网络化。

3 校园网实时流VOD系统开发

我们要求校园网络中的多媒体数据以实时流形式传输,它与传统的文件传输数据不同,多媒体数据一旦开始传输,就必须稳定的速率传送到用户桌面,以保证播放效果。网络拥堵、进程中断、I/O瓶颈都可能导致传送延迟,引起数据流传输阻塞。下面笔者以我校校园网为基础,以Windows Media提供的系统软件为例,探讨流媒体点播系统的组建。

3.1校园网VOD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1) 可以让一个节目在同一个时间内供多个用户同时点播;

2)提供全屏播放,暂停、停止、快倒、快播、跳播的功能;

3)提供A/V数据库的增添、删除、查询等管理能力;

4)支持节目名的检索,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查找到想要的资源。

3.2系统组成

为了满足校园网VOD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实现校园网络流媒体的实时流式传输,我校VOD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节目源:摄像机、电视机、VCD光盘;

2)A/V捕获和压缩编码:A/V捕获卡,编码软件Media Encoder,将捕获的A/V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后送到多媒体播放服务器,采集格式是微软的流媒体格式,如:.asf、.wmv等;

3)Windows Media Services:设置点播服务,运行流播放软件播放视/音频;

4)终端工作站:使用IE浏览器,用于实时点播A/V节目。

从系统硬件结构看,它与一般的一个点播系统没什么区别,实时流的实现关键技术主要是在软件上进行必要的设置和对播放器编码程序进行控制。

3.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1)Windows Media Services的设置。在Windows Media Services上设置点播服务站,将要点播的视/音频文件映射到该站点上,这是实现实时点播的一个技术关键。如果将点播视/音频文件映射到IIS服务上,就无法实现对流的实时控制,只能顺序流传输,HTTP方式只能以顺序流的方式播放流媒体。

可以说,“点播”指的是一种典型的文件传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将单独的数据副本从源位置发送到请求该数据的每个客户端。设置点播站后,所播放的文件实际是通过Media Services的点播站,其传输协议是mms,其URL由服务器名、虚拟点播站名和流文件名(*.wmv *.wma *.asf)组成。

设置 Windows Media Services 的过程极其简单:

(1)将Windows Media 文件(*.ASF 或* .WMA)放置在运行 Windows Media 管理器的 NT Services 上的 ASFROOT 目录中。

(2)创建 ASX 或 WAX 文件,该文件是页面与 Windows Media 文件之间提供链接的、文本形式的元文件。对于 ASX 文件,代码如下所示:

(4)更改 标记中的路径,以使其指向Windows Media 文件。

(5)将该文件保存到 Windows Media 文件所在的同一个文件夹中,并将其扩展名从 .txt 更改为 .asx 或 .wax。

2)A/V节目编码。为了使录制视/音频资源实现实时流点播,首先要对其进行编码。在用Windows Media Encoder对节目编码时要做注意二点,才能够实现节目随着拖动播放,一是在设置文件输出分发时,应选择“文件将从windows Media服务器传输”;二是文件保存时要选择“将索引添加到文件”。如果没有做到这两点,则需要用Encoder重新处理,或者用Windows Media Tools将文件重新编辑一下。

3)终端工作站配置。在点播工作站,可以用Media Player来点播服务器中的资源,对于将Media Player嵌入网页的代码设计者可根据所用网页制作软件进行编写。

4 结论

本文的设计实例是笔者借助于本校原来完善的局域网组建的流媒体点播系统,设计、开发符合我校视频点播的应用要求,目的就是将教学、娱乐、资讯与网络集成在一起,实现交互和实时的管理和服务,以更好的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改善教师教学的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传输系统;集成信息化;校验码;事件;监听机制

引言

目前,随着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需求,使用集成平台处理业务、数据、信息已经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数据、文件之间共享被越来越多的集成应用系统所使用,如实时监测数据文本、图文图纸、资料文件等,需要构建一套企业集成类信息化平台,对作业现场各子系统数据进行集成与应用,达到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的目标。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上传的及时性与数据的连续性,以保证对现场环境的实时监视,以保证对预警和故障的及时处理;同时在应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现场数据的连续性分析,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常规的文件传输系统更适应于下行多于上行传输的场景。而在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平台上,客户端对上传文件的需求更为强烈。客户端存在有大量的文件需要上传至服务器,以实现数据处理、解析与存储备份及文件归档存储与备份等。常规的文件传输系统有以下缺点:一、上行与下行不对等,更注重下行传输;二、传输权限不易控制,权限认证手段种类繁多,步骤繁琐,例如FTP模式;三、对于大量小文件和频繁传输的场景,文件传输效率低下,多数情况下需要验证请求再传输。

1.实现目标

本文针对现有企业生产过程实时监测与应用平台中,基层单位小文件,多客户端,安全高效频繁传输的应用需求,设计一种基于TCP协议的远程高效文件传输系统,达到数据及时、高效、稳定传输,主要实现基于文件夹、文件创建事件的监听触发上传机制;一次握手,终身传输机制;自定义分发机制,满足多种业务应用;分块多线程传输机制提高传输效率;分级故障诊断等系统功能,同时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亦可作为企业网盘的核心技术。

2.设计实现

系统基于TCP/IP技术,采用Socket方式进行设计,面向SOA的架构思路,利用windows服务实现在服务端提供服务,定义好数据传输方式,传输协议,数据格式,同时通过ip地址和端口进行服务访问。客户端通过连接服务器指定的端口进行消息交互。程序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架构图

系统设计实现主要利用.Net Remoting技术,在windows 服务中注册文件传输服务,客户端利用Windows应用程序实现,在实现中利用分布式的设计思想,便于程序与系统功能扩展。

.NET远程处理(.NET Remoting)是微软 .NET Framework 中的一种网络通信技术,提供了一种允许对象通过应用程序域与另一对象进行交互的框架。可以使用 SOAP 以外的协议来通信,而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所操作的方法近乎相同,客户端可以不必考虑使用的协议,即可访问服务端所开放的对象。

在Remoting中是通过通道(channel)来实现两个应用程序域之间对象的通信的。

客户端通过Remoting访问通道以获得服务端对象,再通过解析为客户端对象,远程对象代码运行在服务器上,然后客户端再通过Remoting连接服务器,获得该服务对象并通过序列化在客户端运行。

3.研究内容

3.1 统一权限认证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建立统一的权限认证体系,以控制文件传输权限,权限认证主要通过客户端调用服务器接口进行权限认证,如果正常登陆,则进行文件同步及创建监听事件。

3.2 大文件分块传输与算法设计

针对大文件传输特殊性要求,需要考虑对文件进行分块多线程进行传输,因此需要设定文件块大小的阈值,如512kb,小于等于512K时为小文件,反之为大文件;大文件分为多块之后,在传输之前每块均提取自身校验码;同时向服务器发送对应的文件基本信息及分块信息,校验码与文件均进行传输;同时系统根据文件分块个数分配多个线程的传输;单块数据传输后,仍使用同样的算法提取校验码,与原始校验码对比验证以确定当前数据块是否正确接收。各分块传输完成后,根据文件块索引,实现文件合并。

图2 文件分块传输逻辑图

3.3 文件转换库的设计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考虑规定接收文件的格式,比如图片类仅支持bmp、jpg、png和gif;客户端能够获取格式规定,并对本地的相关文件实现文件转换算法,例如传输图片文件时,客户端生成tiff格式的文件,则必须将该文件转换为bmp、jpg、png或gif中的一种才可以上传。对于客户端本身操作的文件,不符合格式的文件都可以通过算法转换为标准格式的文件。

因此在文件版传输版本过程中,需要考虑文件转换库的设计,即记录客户端文件名称、文件特征码、文件扩展名、服务端文件名称、转换后文件特征码、文件扩展名,服务器在启动过程中,扫描服务器某目录下的文件列表名称及校验码,与客户端对应目录文件校验码进行第一次比对,对服务器端不存在或不一致的文件名及校验码进行同步上传,文件信息比对主要用在客户端启动时,其他时间主要通过文件夹或文件事件进行同步更新。

3.4 敏捷传输机制的设计

在传统的传输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时间轮询的方式判断某目录下文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同时对于某些文件处于变化状态中,然后进行对应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利于文件的及时传输与数据的更新,也不利于程序的设计实现,变化中的状态文件需要加锁进行处理,否则会造成文件半个的传输或者传输异常。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C#中的FileSystem Watcher组件,实现对文件系统的监视,当目录或者文件发生增加、修改、删除等事件完成时,进行相关的事件驱动,快速地启动业务处理。系统主要针对FileSystemWatcher的Changed,Created,Deleted,Renamed等FileSystemEventArgs事件,实现当客户端创建目录或文件时,通过文件夹或文件创建成功事件,激发客户端通过服务器端接口创建对应目录或文件;当客户端更改目录时,通过文件夹更改成功事件,激发客户端通过服务器端接口更改对应目录;当客户端删除目录时,通过文件夹删除成功事件,激发客户端通过服务器端接口删除对应目录及目录中文件;

3.5 故障处理及重传方法的设计

系统基于网络传输,在传输过程中,难免因为网络故障而导致的传输网络中断,在公司集成化信息平台中,需要考虑不间断运行,因此需要及时对网络传输进行诊断,并提供一定的定位功能,可通过提示窗、控制台输出、日志记录等多种功能提供故障定位信息,例如网络中断异常、文件转换失败等故障均有记录可查,可辅助解决故障,同时根据故障状态或故障类型将故障划分类别,根据持续时间进行分级报警,进行窗体闪烁或语音报警提醒。

在传输过程中,网络中断,在传输中间过程会导致部分文件的中断或不完整,在服务器端通过文件校验对文件块进行检查,当发现文件块出现传输错误则向客户端发出错误回执,进行重发。

3.6 断点续传的设计

由于实时监测平台数据完整性要求,需要对传输的数据保持完整性,因此需要考虑文件时间戳标识对文件进行本地化存储,当发生网络中断时,文件暂存到本地,网络通断时,根据文件列表,依据文件的创建时间进行顺序上传,以保证数据有序性。

4.功能测试

测试环境采用局域网内的三台机器,一台作为服务器,两台作为客户端,分别实现对服务端与客户端程序部署。

4.1 测试准备

(1)建立客户端信息目录库:客户端目录库存储服务器地址、登录账号、密码、共享路径、是否自定验证登陆。如在客户端程序配置文件中服务器地址(192.168.1.1)、登陆账户(ABC)、密码(加密源码:123456)、共享路径为D:\F1;D:\F2。

(2)服务器初始化:设定好存放路径,如:G:\Data。在服务器上创建好实际路径,并将路径名称保存在配置文件中,加载转换对应的校验码库列表(主要与客户端转换后文件对比分析)。

(3)客户端初始化:监听共享路径为D:\F1;D:\F2下文件或者目录操作事件,同时在启动过程中,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完成权限认证后,实现本地目录下文件监听。

4.2 过程测试

(1)初始自动同步:客户端登陆验证完成后,进行对应(举例D:\F1;D:\F2下)目录对应的服务器目录进行文件校验码的获取,如服务器对应G:\Data\ABC\F1目录下有一个文件D1.DOC,对应的文件校验码为AFCD1238,文件大小为1.32M,一个文件D2.DOC,对应的文件校验码为ABCD1238,文件大小为500K,F2目录不存在,则根据事件创建F2目录,则服务器上G:\Data\ABC\F2目录;客户端D:\F1下有文件D1.DOC,对应的文件校验码为AFFF1238,文件大小为1.32M,一个文件D2.DOC,对应的文件校验码为ABCD1238,文件大小为500K。D:\F2有一个P1.TIFF文件,根据对应的文件名和校验码进行判断,本次上传F1下的D1.DOC和F2下的P1.TIFF文件;

(2)文件传输:对于F1下的D1.DOC文件:根据前文示例,将512kb作为划分文件大小的标准,大于512kb的文件,按照每块512kb大小将整个文件分割成三个文件块之后再传输,传输完成后合成,进行保存,同时可根据服务器线程管理,启动线程资源分配,如服务器共有1000个接收线程,有空闲上传线程2个,则分配2个线程进行并行上传,服务器空闲线程为0,如先传递先两个512KB文件,文件传输完毕,则通知服务器线程回收,服务器空闲线程大于2,则单独分配1个空闲线程进行剩余数据块的传输,传输完成后,回收线程,所有块均传输完成后,合并所有块,完成大文件传输。对于F2下的P1.TIFF文件进行上传转换,采用SaveAs方式进行文件另存,同时将文件校验码记录到对应库中,以便于重传判别。

(3)故障处理及重传:传输过程中,通过停止网卡工作或断开网线方式进行,系统进行网络传输中断提醒,当中断故障持续5分钟,进行使用日志提醒或提示窗;故障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则报警升级,通过语音报警箱进行提醒;同时对某一个特殊类型文件进行转换上传时,当文件转换失败进行记录可查。

(4)其他测试:网络中断以后,文件本地化暂存的断点续传测试,文件进行本地化暂存,当网络通以后,进行文件顺序上传。客户端对应目录下的文件、目录创建、删除、更新事件,服务端相关事件的响应。

(5)退出:当客户程序退出时,与服务端消息交互,服务端进行对应退出信息的记录,以防止客户端用户在文件数据传输过程中非法操作的追踪。

4.3 测试结果

通过测试,该文件传输系统高效的进行了文件的传输,解决了传统传输模式效率、稳定性及可控性问题,该系统更适合大量小文件频繁传输,有利于在企业集约化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中的数据共享集成。同时,服务端文件传输块的设计根据程序运行过程进行实时调整,以保证大文件所占比率在整个文件传输系统中的5%以下,从而避免过多的文件切块传输与合并另存,提高文件传输效率。

5.总结

本文就一种高效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论述,系统就企业集约化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中的数据、文件之间共享建立了稳定高效的传输通道,在项目应用起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期系统完善中尚需要考虑服务器端的可靠性,同时实现基于SOAP的多种协议的传输以满足越过服务器,实现SOCKET等被屏蔽的功能,以及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支持多语言及远程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珍珍.跨库集成检索系统中数据源连接器的半自动生成[D].北京师范大学.

[2]赵文涛,魏红格.矿业信息异构数据库集成模型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08(06).

[3]林怀恭,聂瑞华,等.基于ESB的共享数据中心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5.

[4]韩建国,杨汉宏,等.神华集团数字矿山建设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3(03).

第10篇

传统的视频传输具有传输延时、抖动、丢包等缺点,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网络视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随着视频编码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H.264视频编码标准压缩性能良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再结合RTP协议作为质量保证,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视频传输中的缺点,保证视频的完整、清晰、准确。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对于自适应传输机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自适应传输机制的研究现状

自适应传输机制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对网络动态进行测试评估,再通过调节适应机制以达到实时调整视频传输速率来满足宽带网速。其原理是利用视频接收端反馈到发送端的网络动态来调整视频传输以保证视频质量完好。

2 H.264视频编码标准与RTP协议的适用性探讨

2.1 H.264简介

H.264是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在H.261、H.263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性能的改进和完善,使其具备更多特性和更优的性能。比如,H.264的编码效率更高,传输的视频画质更优,对视频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能够较快恢复等等。其性能主要在于几个方面的改进:①运动估计多样化,新一代H.264具有高精度估计、多宏块划分模式估计、多帧参考估计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其不仅为相同的宏块提供了不同的编码模式使其运动矢量的数量增加,而且提高了运动矢量位移的精度,此外,为了使编码更优,提供了多个参考帧从中择优应用。②DTC变换单位变小,传统的DTC变换单位多是8×8块,但H.264以4×4块作为DTC的变换单位,其块的减小,使得视频在传输过程中更加精确。③帧内预测更加准确,在H.264中,块内提供了十几种像素来供其进行帧内预测,同时用已编码像素作为参考值加权预测,从而达到预测值精准的目的。④VLC统一,H.264的编码方式有两种,一种为CABAC,即二进制算数编码,另一种为VLC、UVLC统一编码,前者较后者要复杂,但效果更佳。H.264的性能决定其能够保证视频传输的质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2 RTP协议简介

RTP协议,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服务协议,尤其在视频或数据量大的文件传输中独占鳌头,也是最为可靠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协议实际是由RTP和RTCP构成,其中,RTP用于数据,仅仅是为了使数据根据其提供的数据源标志、负载指示等进行实时传输,另外,在数据接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RTP提供的资料对接收信息进行排序或同步等。而RTCP用于控制。在大数据流或者单独视频下,都可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并及时传送相关信息,RTCP反馈的信息能够反映出视频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延时或者丢包等情况,RTCP就相当于数据传输的眼睛,能够反馈实时的视频传输是否顺畅,并以此来判断网络的现状。相比于其他传输协议,RTP协议在H.264视频传输上更具优势,相比于UDP协议,RTP更加可靠,UDP只是针对简单的报文传输,无法保证视频传输的完整性和质量。而TCP虽然是可靠的可连接的传输协议,但是其启动慢,此外,其自身的拥塞控制和超时重传机制不适合视频传输。

3 基于RTP的H.264视频自适应传输机制网络端设计

基于RTP的H.264视频自适应传输机制系统的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服务器、网络传输、客户端,下文主要从网络端系统设计进行探讨。

3.1 拥塞控制算法

H.264视频传输一般数据量较大,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拥堵情况,从而导致丢包、延时等现象发生。拥塞控制算法主要采用AIMD算法,即

3.4 结果分析

经过实验证明,虽然改进后的算法仅仅相对于AIMD算法稍微改进,但是其对于视频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网络状况下,不仅降低丢包率,而且提高了视频传输质量。

4 结束语

视频传输是时下互联网的热点,而Internet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复杂的网络状况无法保证视频传输的质量,因此,探索新的传输方式来保证视频传输质量是当下网络研究的重点,自适应传输机制在RTP的H.264视频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视频传输质量问题,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仍需不断地探索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校林,刘利权,张杰.基于RTP的H.264视频流实时打包传输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2,34(5):168-171.

[2]李瑞锋.基于RTP的H.264视频自适应传输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

[3]盛先刚.基于RTP的H.264视频传输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第11篇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将书本知识制作成电子课件,不加以任何修饰地播放给学生,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从而无法领会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用意,对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教学拓展被逐步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其均衡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1 教学拓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教学拓展作为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高中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有效工具,其意义表现在两方面。[1]一方面,教学拓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诙谐的教学环境,降低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对发言的恐惧,在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后,采取口头或书面表扬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拓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中有探索精神并且对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有强烈渴望,才可能激发其创新潜能。教师在拓展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完成教学任务,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都可起到积极作用。[2]

2 教学拓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策略

教学拓展贯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生自学或教师辅导,教学拓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展示学校官方网站及丰富网站内容

当前我国高中普遍拥有各自的官方网站,各科教师应在所教学科第一课时将本学科官方网站告知学生并向学生说明网站中所教学科的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学科信息,从而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另外,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完善学校网站内容,将学科信息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改编成经过查验证实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在缺漏处增添新的、真实的内容,最大限度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

例如,某中学官方网站根据高中生学习需求将所有学科分为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等九大组别,每个组别中包含课时安排、课文内容及资料和成绩查询等子类别,高中生只需输入学号及密码即可进行浏览、查询和修改。尤其在进行内容修改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遇到问题时应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经历自主解决,逐步提高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增加学校网站论坛管理员

学校官方网站中可设置学习论坛,为高中生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学生可在论坛中自身遇到的疑难知识点,与全校师生进行探讨;也可在论坛中自身学习心得和经验教训,供学生借鉴参考,并且为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提供依据。如果论坛访问量达到一定数额,则需征召论坛管理员,各班选派的管理员应实行轮换制,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学校官网论坛一般会招收多名管理员,这就需要每位管理员各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论坛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在班级学校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能力。

2.3 利用校园网上传学生作业

学校机房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一般都配有还原卡,因此,学生第二天无法查询当天储存在电脑中的资料,这将不利于学生资料的保存。目前我国普遍使用Serv-U软件于电脑服务器上设定文件传输协议,便于主机间共享文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采用此种方法上传学生资料至电脑。教师需注册两个账号,一个是权限限定为除文件保存外不能进行复制、删除的学生账号,另一个是拥有保存、复制和删除文件功能的教师账号,此种方法有利于防止学生作弊。

教师在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均上传至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后,需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作品做出优劣评定。作品从传送、送达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至教师评定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无法看到非本人作品文档,即使传送出现错误也只有教师可以将其重新传送。而当教师评定结束后,可开放学生账号权限,学生可浏览其他学生作品文档并与自身作品相比较,找出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设置文件传输协议传送学生作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间交互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

2.4 建立班级微信群

课堂教学占据了高中生校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遇到疑难知识点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可以抽出时间向教师提问并获得满意解答,这将造成学生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甚至丧失。高中生生活中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使用愈加频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QQ等聊天工具除了方便沟通这一传统功能外,更可以促进学生间关于学习上疑难问题的交流,以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某地一中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积累的问题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上传至班级微信群中,并集中在中餐或晚餐时间由各科目教师进行讲解。另外,为了监督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让学生上传实时画面至群里。微信群中的语言平实活泼,多源于网络、源于生活,类似“赞一个”等网络用语的使用提升了性格内向学生发言的胆量和积极性。

2.5 树立信息技术教学榜样

高中学习阶段,部分学生通过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业完成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让课堂知识为日常生活服务。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此类将信息技术科学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并且宣传实例的主人公应是学生周围熟悉的同学和朋友,以达到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化学试剂一般采用瓶装,使用时一般会多次提取,这就造成试剂瓶内试剂逐渐减少而空气不断增多,导致试剂氧化变质甚至失效。某地一高中生由医院输液这一生活现象引发联想,结合所学化学知识,思索出仿照吊瓶使用柔软材料制作化学试剂瓶的想法,经过网络查阅相关化学资料和反复试验,此高中生最终研制出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所和试验室的化学试剂储取装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教师可将类似事例通过学校官网或教育类网站进行宣传,并向学生讲授相关学科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促使其积极思考,并提高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系统化

计算机网络课知识很多,而且错综复杂,教材一般是将计算机网络内容按“块”组织并展开的,如计算机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等。同样,授课一般也是依教材的内容和次序进行组织,一块一块内容、一堂课一堂课讲解,因此,学生积累的是点,最多也就是面的知识,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学生仅仅掌握面的知识不是课程的目的,把面的知识变成立体的知识并形成系统,知识才能活起来、才能有用。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均没有对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介绍完成后,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很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采用穿插、联系和系统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形成系统。

1构建和配置网络系统

1.1从简单网络及其配置说起

两台计算机通过双绞线连接起来,说明双绞线4根线的作用、水晶头连线的做法、连通检测工具,交叉线和直通线用法。两台主机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用Ping检查网络是否连通,将文件夹作为共享资源。通过Ping命令的功能复习ICMP协议。

通过共享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连接主机组成小的

局域网。结合本校网络实验室设备,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配置VLAN,检查VLAN配置是否正确。据此,介绍共享集线器工作原理、特点、工作的层、网络的拓扑结构。介绍交换机工作原理、特点、工作的层,区分半双工和全双工工作方式,由交换机组成的VLAN工作原理、应用场合。

在这个基础上,系统介绍以太网的组成、以太网的扩展(包括中继器、网桥、集线器的级联)、高速以太网等。

通过路由器连接两个局域网,结合本校网络实验室设备,配置路由器的IP地址、静态路由表,主机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据此,介绍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表及其形成。进一步通过2个路由器连接3个网络,其中中间是广域网,并以此作为一个小的自治系统,配置路由器的内部网关协议RIP。在这个基础上,总结自治系统及其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如果有可能,可以对几个典型的网络案例进行分析[1]。

1.2从接入互联网谈起

通过本地IP地址和全局IP地址,引入服务器、NAT和VPN。分别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应用场合、上网的特点。

通过家庭上网,介绍ADSL工作原理、连接方法。介绍家庭无线路由器工作原理、连接方法、上网的特点。

介绍一个单位网络的基本构成,包括拓扑结构、传输介质、设备配置、结构化布线方案和接入因特网方法。拓扑结构主要突出星型结构,传输介质主要突出双绞线和光纤。以自己熟悉的当前运行的单位或者政府(例如区)网络为例进行分析。通过碰撞域和信号不失真传输距离解析采用传输介质的最大长度。

介绍工业现场典型网络构成、拓扑结构、设备配置。拓扑结构主要突出总线结构,同时介绍RS485和CAN总线等。设备包括PLC、工控机和嵌入式装置。

介绍本校校园网的构成(包括校内无线网)、本城市内校园网的连接、如何连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2]。

2把IP地址及其相关问题联系在一起

先提出下列问题:“如果学生宿舍两台计算机通过集线器连在一起,如果IP地址分别配置成192.168.1.1和192.168.2.1,这两台计算机是否无法打交道?”学生当然是能够回答的。但如果提出“计算机为什么要同时采用IP地址和硬件地址?”这个问题,有不少学生说不到位。课程总结时,通过第一个问题,复习IP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网络号、主机号等。通过IP地址分类的缺限,介绍子网和超网(CIDR)原理、计算方法及其与它们有关路由器查找路由算法的变化。通过IP地址存在的问题,对IPV6主要特点作个介绍。

通过第二个问题,介绍IP地址用于找到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而在同一个网络中数据采用的是数据链路层的帧传输,而帧采用是硬件地址(封装在MAC 帧中称为MAC地址),通过ARP可以将目的主机的IP地址查到对应的硬件地址。

关于计算机在广域网中的地址,将最简单的层次结构地址与EUI-48地址进行对比,说明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由IP地址得到网络号和主机号基础上,引入单播、广播、多播。通过上面的介绍,单播就不需要更多说明,主要是广播和多播。关于广播,说明IP地址如何表达广播地址,硬件地址如何表达广播地址,通过ARP给广播举例。关于多播,介绍IP使用D类地址支持多播,以太网多播地址表达方法以及它们的映射关系。关于多播其他内容包括IGMP,因为内容多,应该专门梳理。

在介绍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基础上,引入域名和DNS,域名需要说明域名树型结构,DNS需要说明它的作用、DNS服务器的分布、由域名查找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域名――IP地址――硬件地址系统知识链。

3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费尽心血

3.1理解两种“连接”服务

计算机网络从不同层面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服务和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而且由此产生了很多相关问题,学生不易理解,认为交给目的主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是正确的和完整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两种服务的特点,可以先大致介绍文件传输、IP电话等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有些应用到达目的主机的所有数据都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例如文件传输。有些应用(例如IP电话)实时性比可靠性更重要,个别数据包丢失或者不正确并不影响它的使用。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结,为了适应不同应用的需要,计算机网络需要同时提供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然后,从运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分别展开说明。

UDP和TCP是TCP/IP体系运输层提供的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在应用层,DNS、RIP、DHCP、SNMP、IP电话、流式多媒体通信等都采用UDP服务,而HTTP、FTP、SMTP、TELNET等都采用TCP服务。因为UDP是无连接服务,所以它报文格式首部比较简单。TCP是面向连接服务,所以它报文格式首部非常复杂。TCP为了实现可靠数据传输,传输前需要建立连接,连接成功才能进行数据传输,传输结束后需要释放连接。为了可靠建立连接,需要3次握手。数据传输时,通过“窗口”协调双方的传输节奏,通过检验和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通过确认报文通知发送方已经接收到的数据情况,等等。传输结束,需要双向释放连接。通过上面UDP和TCP数据传输穿插和比较,把许多概念联系起来,区分开来[3]。

TCP/IP体系的网际层提供的是无连接的IP服务。

在数据链路层,以前非常流行的连续的ARQ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所以,需要包含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释放连接过程,帧头部包含序号字段,用于描述当前传输的帧的编号和接收方对收到的帧确认,用FCS字段表达数据检验,用确认帧告诉发送方接收的帧是否正确。而当前流行的PPP协议的帧格式中没有序号字段,因为它是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同样,以太网也是采用无连接传输协议,所以,以太网V2标准和IEEE的802.3标准的MAC帧格式都很简单。实际上,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并不一定就是不可靠的数据传输,像以太网本身传输很少出错,由于协议简单,所以网络的传输效率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张卫,俞黎阳. 计算机网络工程[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4-289.

[2] 吴功宜,吴英.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0-224.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 [M]. 5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306.

[4] 吴功宜,吴英.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题解与实验指导[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37.

[5] 陈鸣,常强林,岳振军.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从原理到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17.

[6] 张曾科. 计算机网络 [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3-270.

Interweave, Associate and Systematization:The Practice and Think about the Summary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ZHENG A-q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