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新课改论文

数学新课改论文

时间:2022-07-15 23:2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新课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新课改论文

第1篇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小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为此,我们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体现教学的民主,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从而透过表象,达到对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达到的规律性认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灵活评价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一个特殊的过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能够指挥并激励着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在传统教学形势下,考试几乎就是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试卷考试形式,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就必须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建立起以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我认为在考试中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在试卷中设置知识考查题、能力考查题以及素质考查题,运用更加灵活的习题形式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更为全面的更高要求。这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以观念为向导,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改革,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富有活力而高效的魅力数学课堂,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达到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刘瑞环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五实验小学

第2篇

一、探究课改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分析其内在联系

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同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属于间接知识。当我们学会了这些知识就要用于我们的行为指导。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下,能积极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想学、乐学,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满足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去学习,学会了如何学习,会思考,会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贾素菊 单位:河北省武强县实验中学

第3篇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当前,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种类比较多。老师不同教学方法就千差万别,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规划,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难易的搭配,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的制定未必就能带来学生成绩的变化,很多情况下,老师制定了教学方法,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教学中不能实施,或者是实施起来并不能收到想要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贴近性,不要只追求新、变,而失去了教学方法的真正意义。一般情况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出现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通过板书在讲台上讲解,然后学生进行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极大的缺点,首先,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数学课上并不积极。其次,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学习主体,而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使得思想受到了束缚。再次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听,因为数学是一种连贯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所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听到就会导致后面的整个内容都不能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足够多的知识。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中有很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并没有一定的基础,采取这种方法,会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这种方法降低了教学进度。使得教学缓慢,而且学生理解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提取精髓,摒弃糟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为了紧随教学的改革,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方法的总结,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有自身的数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教学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高年级数学教学对学生日后升入初中、高中学习数学有着极高的影响力。高年级数学教学不能只进行数学的知识的讲解,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应该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紧跟教育发展的形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实施。

作者:施晓静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向阳乡中心校

第4篇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如在教学《正负数》的课前,我做了如下的教学预设:1、和学生做相反的游戏,揭示课题。2、通过计算六(1)班和六(2)班的比赛得分,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正负数的求和可以用抵消的方法。3、利用检查员检查5袋味精质量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求两袋或几袋味精的和用抵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预设了两个问题:①若检查员检查的第6袋味精与净含量相比为0克,那么这袋味精的质量是多少呢?(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以谁为标准,就把谁看作0。)②第1袋味精的质量和第2袋相差多少?第2袋和第3袋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借助“太空游戏”的例子来教学正负数的求差方法,而这个例子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我把教材进行了重组,将正负数的求差与求和放到同一个例题中教学。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老师在第二个例题上进行了合理的教学预设,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后面的几个问题(求太空人两项活动间的时间差、求温差等)学生都能迎刃而解。

二、有效生成必须不拘预设

记得有一节课,我和学生们正在探究用公因数的知识进行“约分”时,有一学生突然喊道:“那样一步一步约太慢了,我可以很快找到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用最大公因数约分比较快。”他这一喊打断了我的教学进程,我思考片刻后把时间给了他。他站起来说道:“我发现只要用分数的分母减去分子,所得的差就是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约数,用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约分只要约一次就可以了。”他还举了很多例子:如24/30,30-24=6,〔30、24〕=6;6/8,8-6=2,〔8、6〕=2;20/25,25-20=5,〔25、20〕=5。课前我可没有想到这些,这个设想是否成立呢?它引起了我和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对它作了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多次的举例验证,大家得到了结论:此设想只对找某些分数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有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分数。例如:25/60,60-25=35,〔60、25〕=5。此插曲过后,师生重新投入到了“约分”的学习中。

虽然这个意外使我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进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课堂上此起彼伏的争议声无不说明学生是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中。

如果教师拘泥于预设,怎么会有精彩的生成?

三、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平等、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我们要使学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从而使学生情绪激昂并不断闪烁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课堂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 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庆祝教师节,同学们做花,小玲8分钟做10朵,小英3分钟做5朵,谁做得快?我原先的预设是学生可能会根据两人的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来比较。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之后,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我把小玲做的时间和朵数同时除以2,8÷2=4(分钟),10÷2=5(朵),这时,两人做的朵数一样,但小玲用的时间多,所以小英做得快。”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夸奖他聪明。一位中等生受到启发,说出了另外一种解法:“把小英做的时间和朵数同时乘2,3×2=6(分钟),5×2=10(朵)。这时,两人做花的朵数一样,但小英用的时间少,所以小英做得快。”正当我表扬他反应快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小玲做花的时间是小英的8/3倍,而做的朵数是2倍,所以小英做得快。”听完他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鲜活闪亮的思维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创新过程。

四、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计算比赛,男生算第一组题:

①27×8+73×8= ②(10+125)×8=

③32×48+32×52=

女生算第二组题:

①(27+73)×8= ②10×8+125×8=

③32×(48+52)=

第5篇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多组热点关系需要探析.本文着重从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合作为中心还是以竞争为中心,以发现为中心还是以建构为中心,以基础性为中心还是以选择性为中心进行深入探析.

数学新课改有多组热点关系,比如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合作为中心还是以竞争为中心,以发现为中心还是以建构为中心,以基础性为中心还是以选择性为中心,这些热点关系值得我们去探析.

1币越淌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数学课程改革前,数学教师基本上独霸课堂,唱独角戏,师生间的活动较少.数学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这是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新课改倡导数学教师要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筹划者.新课改提升了学生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地位的巨大转变是数学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标志着学习时代的到来.新课改前,数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新课改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师围着转的太阳.可以看出,数学新课改倾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完全偏向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错误的.在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数学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币灾识为中心还是以能力为中心

乍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无可争议.大家一致认为要大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试立意也应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数学新课改以能力为中心似乎是无可争议的.应该说,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也是数学新课改的初衷和愿望,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赞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能力的要求较含糊,不太具体,也较难操作.相反的,不管是数学课程标准还是按标准编出的教材,数学知识点都清楚明白,具体明确,条理分明.以知识为中心仍然是数学新课程的特点,这一点如今还是含而不露的事实,不容否定.如今学生的知识点还是抓得那么扎实牢靠,这也是师生不可否定的事实.可喜的是数学新课改已渐渐向能力为中心靠近.虽然探索之路漫长艰辛,可喜的是这一步已经迈出,并且会越迈越大.在这个知识与日俱增的时代,知识正以指数倍增长,再以知识为中心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愿我们一起奋斗努力,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迅速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未来和希望.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的不良现象,下一步就是各方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但愿数学新课改能早日实现真正以能力为中心.

3币院献魑中心还是以竞争为中心

数学新课改前,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学生之间孤立隔膜,这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再加上学校对考试成绩排名论次,这更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只以成绩高低论英雄,这种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据张奠宙教授了解:一个班的数学成绩第一名者在成绩单上批了一句:“让不服气的瞧瞧”,这简直是课堂文化的垃圾.数学新课改不许学校排名次,通过建立合作小组强化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课堂虽小,五脏俱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在这微型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合作与交流,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学会合作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总体上说,数学新课改是倡导以合作为中心的,这是学生之福,教师之福,社会之福.合作是壮大力量的有力手段,也是通向成功的宽阔大道.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合作,共同双赢,共同成功.

4币苑⑾治中心还是以建构为中心

20世纪60年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曾风靡全球.21世纪的今天,数学发现法重新升温.数学新课改倡导探究发现,把数学发现提到新的高度,但绝对不能以发现为中心.因为探究发现在绝大多数数学课里都不能进行,即使能进行,花费的时间又太长,学生因个体差异发现的进度又不一致,以至于用得少,效果又不好.发现的想法是好的,可惜发现的过程太曲折,只能偶尔试之.建构主义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虽然建构主义门派众多,但都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已形成共识.建构主义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有力工具,承认以建构为中心,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但以建构主义指导教学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而陷入极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坑.

5币曰础性为中心还是以选择性为中心

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属于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理应以数学的基础性为中心.数学课程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适合广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并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这就要求适当删减过去那些繁、难、偏、旧的数学知识,选择有时代气息的,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进入新课程.以基础性知识为中心是数学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但基础又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数学基础,选择数学基础性知识要与时代与学生同行.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偏差.选择性要求数学新课程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是教材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新课改力争实现在数学基础性上的选择性,实现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共赢.

6苯崾语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这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学与评价理念必然要有所转变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我省也将在今年秋季实行高中新课改。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同时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一、新课改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课改的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往课程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实施的。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其变化的具体表现为课程功能发生了改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在课程设置上,高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下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课程设置与培养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为高等学校输送新鲜血液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这么狭小的范畴,而是要以学科作为载体与工具培养挖掘学生在这个阶段应具有的能力与潜能,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空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以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为重,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被动性,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完全相悖。而恰恰由于这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建构性学习的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合作性的以及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将在新课改过程中被逐渐深人。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下,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应抛弃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选择了关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把每项教学任务都看作是帮助学生长大成人的机会。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与激情。同时,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帮助他们设立目标,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可以达到目标。价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评教学过程评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再好的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情况也不及教师对学生长期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得准确。因此,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评价制度会淡化成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从而扭转教师死教、学生死背的教学方式,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对学生发展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促进功能。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注重质性评价;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策略,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一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堂教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第7篇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还应自己树立典范、博览群书,以便课堂上能将各种知识随口道来,学生就会因教师的博学而钦佩效仿。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刚开始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坐端正、集中注意力;默读,不要出声;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不要逐字逐句读;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猜生词词意的习惯。

三、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有趣味性;其次,还要有可读性,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如,世界名著的简写本《书虫系列》《床头灯系列》《秘密花园》等。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所说:“每个人应当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

四、文章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文章的长度要由短到长。很多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他们由最短的小笑话、漫画或者如一些学习辅导报上的小资讯读起。这些小文章往往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有趣而且简单,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文章的内容要由具体到抽象。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报刊上的小说等,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然后,再渐渐过渡到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五、阅读的形式多样化

每天坚持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书面材料。或者收看电视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或是电影等等可以被称作“有声阅读”。

六、阅读要适量、持之以恒

每天要求的量不多,阅读一两篇英语课外读物,但是要经常提醒学生贵在坚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总之,教师的指导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自我提高、自我创新。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魏月玲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原来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的教与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关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要求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析。

一、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优化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影响。所以,结合新课改的教学培养目标,把“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仅要在专业知识知得深,还要在其他知识方面知得广,社会的网络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提早成熟,知识面比较广,这要求教师跟上时代进步,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扩展知识面,以便在课堂上有足够的知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人”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人”,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中心”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念。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清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和组织学生学习、协调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新课标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做到“因材施教”,缩减差生和优生的之间的差距,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建立平等的教和学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构建活跃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

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征相结合

初中数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征进行编排,教师应根据地区差异性,在数学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数学教材是教师课堂的参照物,不是绝对标准的课堂教学的顺序安排。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成长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次序进行调整。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慢慢赶上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程。

六、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第9篇

关键词:数学,自学能力,提高

 

0.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这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迫切需要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获取更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校要“学会学习”,努力“培养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若把知识比作黄金,则良好的自学能力犹如“点金术”。

高中新课改已全面展开,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单纯着眼于应试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注入新的内容,把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层次的,需要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笔者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1.选拔尖子以点带面

应该说高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已达到令人较满意的水平,因为他们已经历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学习,又通过了中招考试的选拔。可实际,很多高中生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学习障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特别是升学率的影响,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很多高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不容乐观,甚至对数学厌学。因此,高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高一新生开始抓,要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艰巨任务执行。

首先,对自己所教高一新生的数学素质、自学能力、兴趣等进行细致摸底,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建立相应的档案。然后,从中选拔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数学优秀生,对他们作重点的、优先的自学能力提高指导和训练。

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科技发展科技创新不是仅靠课本知识,重要是靠实际能力,要会学,会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意识有目的训练自我学习能力。增强数学自学的信心。

责任感:不仅自己要会学、学好,还要带领全班同学学习、帮助同学学习。利用责任感、荣誉感促使他们提高自学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同时形成班级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以点带面,整体提高。

勤奋与方法技巧:“勤能补拙”,要使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办不到的。 成功的花,必须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免费论文参考网。”勤奋者,必须经常不懈地自学,使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免费论文参考网。勤奋的同时也要不断总结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在读懂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定义、公理、公式的情况下,从分析例题中得到新的解题方法,多思考、推敲、应用和推导,不断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些优秀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技巧,组织他们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鼓励和关心:自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例如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理理解不了,或者课本的例题能看懂,习题仍不会做等。困难会常有,困难正是考验意志的时候。困难面前,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可以让他们缓一缓,陪他们到花园中操场上放松放松,或邀到家中喝杯茶吃顿饭,也许灵感突发,困难迎刃而解,学生会因老师的关心和蔼更加努力。免费论文参考网。关键是困难面前,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放弃。自学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也是常有的,可以激发自学的信心,但绝不可放松严格要求.。面对学习的进步,应该寻找不足之处,善于作出辩证的评价,总结出经验,提出更高的目标。

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自学过程中,同学们的进度可能不一样,有的已远超正常教学进度,对他们的作业要重点批改,单独测试,同时指出新的目标。他们有时可能不愿坐在教室听讲,可安排他们去办公室、阅览室学习。有教师课堂上讲得很细,每一步计算唯恐学生不会,不少同学感觉在浪费时间。同时还要创造敢说敢想的令学生愉悦的软环境,经常把他们新奇的另类的想法与大家讨论、检验一番。

2.分组学习以面提点

光顾及少数优秀生,丢下大多数同学,显然不是有良心的教师所为。使每位同学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教师的职责。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尖子生平均分配到各小组,由这些尖子生带动帮助本组同学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同学们主动向尖子生提出问题,也促使尖子生不得不更加主动自学提高自己,从而以面提点,整体提高。当然,教师对每小组都要倾注爱心,关心鼓励,作出方法技巧的指导和倡导勤奋的教育,帮助每组创建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不断提高。

3.真正改变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尽管新课改已全面展开,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等并没有真正改变,穿着新课改的新鞋走应试之老路不是少数。特别是一些校领导制定的评价方式只顾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多媒体成分等,根本不提“能力提高”的问题。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自学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不仅得益于一时,而是终身受用无穷。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新课改的理念仍需继续深入推广,相适应的教育方式、评价方式急需改变。

4.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步在学校推广使用。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跨越书本的界限,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可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有关的数学软件,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等理解得更深刻,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浓。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软件的应用和编写、数学网站建设等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而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态度,奠定他们人生道路上不断自主创新创造辉煌的基础。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道路崎岖漫长。新课程呼唤教师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教师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自学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自觉接受自学的训练。美好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是短暂的,更多的是离校后的自学。只要有自学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多快,总能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第10篇

老师是镇第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科教研员。在百花争妍的教育春天里,她用尊重和信任,铺设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以良好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培育学生成长;以严谨的作风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她执著追求,辛勤耕耘,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付出,赢得了回报。(写成绩)

一、深入课改,正当排头兵

在新课改中,她敢为排头兵,身先力行,把新教材的理念、参加新课改实验培训和教学中探索出的体会和经验,以讲座、示范课、案例分析等形式展示给广大老师。她还撰写了《小学数学备课教案》、《心算口算训练》、《数学寒假生活》、各册《练习与测试》等十余篇论文。她带领年轻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并以课题实验为载体,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各年级教学中,推动学校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年轻教师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理论水平也跨入先进行列。许多教师承担县级、市级公开课、研讨课,在我县创新教育和新理念教学比赛中获奖。由于成绩突出,(她三次获省市县相关荣誉)

二、勇于探索,争树新模范

教而不研则浅,刘跃彩老师在数学教育教学的多个领域,如学法指导,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艺术,试题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学习,为了加强理论学习,紧跟教育发展潮流,她利用休息时间广泛阅读,吸取理论素养,利用网络电视观摩特级教师讲座和讲课,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认真学习和揣摩教学方法,领悟先进的教学思想,并且学以致用,她多次承担各级各类比赛课、研讨课、示范课、送教下乡课,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在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活动中,(成绩)

一枝独秀不成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她不仅自己不断进取,还充分发挥模范到头作用,带领学校老师共同进步,她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上课,从教学的设计,到语言的艺术和教态的亲切,都细心进行指导,在她的帮助下,几位青年教师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三、求实创新,争做先锋岗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从走上讲台起,刘跃彩老师便精心思考设计每一堂课,从结构的严谨、思路的通畅、语言的优美、板书的精炼,乃至每一节课的导语、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次的质疑、每一堂的总结,都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方式独具匠心。如何让人人喜欢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她有独特的方法,她尝试将语文课的情景教学法与数学相结合,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她的数学课上,有趣味故事、有游戏活动、有成语、有诗词、有学生当老师,她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充满了童趣,乐趣和情趣。她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好、学活,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因材施教。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如痴如醉的喜欢上了数学,并将这种喜爱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十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一直处于年级的前列。

十几年来,不论是当班主任,还是做任课教师,她都能做到以勤育人,以情感人,每天她早早来到教室,督促学生晨读,中午吃完饭,她的身影又出现在教室,巡查并叮嘱学生午休,放学后,她最后一个为学生关好门窗。刘跃彩老师以她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同事的敬佩,领导的肯定。

第11篇

新课改优秀个人事迹材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 年 月,我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员。为了更好的将课程改革在我的课堂上体现,我参加了市里,学校,及区里的各级课改培训。为了将所学习的培训内容更好的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等与课改相关的书,向学校里的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取经学习。回顾这段课改的教学,从一开始的生搬硬套到后来慢慢的课堂中自然而然的应用新课改的精神,每一次的上课都会给我一个新的触动。

在参加课改期间,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的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好学生,看在课堂上怎么才能体现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在上完课之后认真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每学期的公开课,我都认真备课,并在上完课后认真听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评课,希望能从评课中得到启发,让自己的教学能更上一层楼。在课改的期间,我自己学习并制作了 多个课件,自己做的课件《几分之几》等课件都获得区里的二、三等奖。所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得区里的奖项。每个学期在学校听课学习本校老师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了更好的学习其他学校有课改经验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还积极的到外校听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的优质课,听他们的评课。希望通过听课,评课能更好的在我的课堂体现这些课改的精神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素质。

除了认真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参加了学校组织各种课题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整和数学教学,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等课题。同时还参加了学校英语组的各种活动,其中还和英语组合作编写了校本课本《迈向初一》。在 年的 月参加了包河区的教学课堂评比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自参加课改教学工作以来,不断的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及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把学到的理念及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课改教学工作比较出色,但是学无止境,我还要向更优秀的课改教师学习,让自己在课改的工作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困惑 理性思考

一、角色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其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不能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也深知不能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重复,开始探索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如此沉重的角色转变任务,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再者,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受原有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和威严性的影响,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放下“身段”,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

长久以来,课程问题一直都是相关部门、学科专家需要关注的,教师无权也无从过问。而此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这种变化的意义值得肯定,但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忙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与困难。这种复杂的角色转变,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教师是人,还是神?教师的核心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师能否承受住这些新角色带来的压力?

二、科研的困惑

首先,科研目的上的困惑。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定,论文撰写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集中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精力,造成科研和教学本职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矛盾,这也让部分教师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以致出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空空”的糟糕局面。因此,教师搞科研到底是为了教学还是荣誉?其次,评价制度上的困惑。学校往往是以数量为衡量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间进行评比时,该校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现在社会上各种论文大赛、报刊征稿不计其数,它们的资质是否合格?在审稿上能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这些问题都值得考量。因此,科研到底是重数量还是质量呢?最后,科研方法上的困惑。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科研工作,何况是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及方法专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科研手段仅仅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成果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搞科研究竟是凭经验,还是再学习?

三、新技术的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开始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并且逐渐接受并认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具有更便捷、更多元等优势,由此,一些教师对其产生了依赖感,忽视了其工具性、技术性的本质,不但没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有益的影响,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新技术产生了疑问。事实上,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是以保质量和重效益为前提的,借此达到转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与促进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因此,新技术的应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项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且不应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事实上没有无价值的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抛弃原有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实际操作的困惑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教师队伍的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事实上,学术界和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课程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对新课改的实质精神和目标任务有较清晰的了解,但是落在实处却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度还远不如对政府官员、富二代、娱乐人物等的关注,而且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最终结果,这使得教师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自由地施展拳脚,新课改也很可能沦落到“穿新鞋走老路”的悲惨境地。其次,多数家长不了解课程改革,在习惯了原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后,害怕课程改革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升学,对教学改革加以阻碍。最后,面对升学率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热情,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新课改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以往设置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部分学校中依旧被忽视。[1]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承载了众多的期望,其中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期许,但是在一片“支持改革”的声浪中,却得不到外部的实质帮助和支持,这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班级教学的困惑

班级教学注重实效、统一,但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关注与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小班教学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目前多数学校人满为患,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倡导班级小型化,但是以现在中国的国情看,要实现小班化教学还需时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是该让学生不加约束,完全自由地表现,还是依照往常加强管理,维护统一和纪律?怎样把握这之间的度?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毫无疑问,教学秩序必须由教师来维持,但是面对一个大容量的班级,教师更难进行操作。教师要始终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顾及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2]这些始终在阻碍着教师展开教学革新。

六、困惑后的思考

目前,教师的工作负担及精神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实际存在的困难,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

1.积极采取措施,使课程改革深入人心。

除了颁发有关新课改的官方文件以外,还可以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道中加大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宣传,以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出版,让广大教师和普通公民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目标任务。

2.加大对于教师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保证师资水平与新课改要求相持平。

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进行教师在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的设备和场地,聘请熟知新课改的专家,特别是发挥师范大学的作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解答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疑问,指导教师正确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方法、技能。

3.改革落后评价制度,将新课改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重要一环。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效果优劣。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课程改革就只能是在学校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应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建立一个多元性的考试模式,全方位地考查学生。

4.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而科研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新任务,应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作,两者虽互相促进,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不分主次。教育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更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逐步推行小班教学,以保证整体质量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和谐稳定。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减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上消耗的精力,提高整体与个体教育效率,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合理规划学校分布及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