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

时间:2022-05-21 00:4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

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医学研究朝着“微观”与“宏观”两极方向加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仅着眼于疾病与羸弱的消除,而且要达到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二是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医学科学迅速前进,超声、MRI、DSA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医学模式由“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必将有愈来愈多的融合;三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带来医疗服务模式的革命,全球性的Internet信息网络使医疗服务从单个或小范围扩展到全球性网络化服务,医护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开展远程医疗会诊、进行健康教育,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医疗护理知识、咨询健康问题。

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健康观念的更新;整体护理的迅速推广;高技术带来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技术手段的自动化、现代化;器官移植技术、生殖技术等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的增加、社区保健功能的加强等等,所有这些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应当具备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硬的护理专业理论与技能、健康教育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之弊端

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

1.学制。

过去护理本科的学制为5年,由于学制长,带来了不少问题:长学制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问题,使部分人观念上较难接受,造成生源困难;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不能尽快改善高层次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依附医学教育模式,护理特色不明显。采用与临床医学本科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课程结构,基础医学课程在教材、授课内容、掌握重点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不符合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临床护理专业课教学内容以疾病诊治加护理要点为主,医疗内容占据大量课时,结合护理的教学内容太少,与临床护理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脱节。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室教学与临床的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和社会的脱节。

(3)课程设置多而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多、分科细,过分强调各学科课程的完整性。以基础医学课为例,我校设置达14门、940学时之多,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公布的护理本科基础医学课程中只设置了解剖、生化、生理、心理学导论、微生物与免疫5门课程、390学时。这种课程结构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4)人文素质教育薄弱。人文课程设置仅能在“两课”中有甚微体现,距离构建一名合格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所需的人文素质相距甚远。

3.师资队伍。

临床护理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上,师资以临床医生为主,由于不具备一定的护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往往造成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在实习带教上,呈现出大中专毕业生带教本科生、低学历教高学历的现象。

三、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必须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确立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是: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培养一支高素质临床护理骨干教员队伍为根本,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适应医学科学发展以及军队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能力型、素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把学员造就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校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

1.改革学制。

我国目前仅有本科护理院校18所,12亿人口、120万护士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95%。而美国仅有2亿多人口,1997年统计注册护士26万,护理学士占32%,护理硕士占9%,护理博士占1%[2]。如果把学制由5年改为4年,可以缩短培养周期,改善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根据我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学制由5年改为4年,配套以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与调整,完全可以构建一名合格的护理本科生所必须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五年制相比,四年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教学资源,还可以提高招生方面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在四年制的基础上,改变“三段式”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比例,整合课程设置,加强各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将基础与专业有机结合,临床与专业融合。如表1所示,改革后基础医学课所占的比例明显缩小,人文社会科学课、公共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的比例明显增加,基础医学课的学时比例明显降低。

(1)拓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除“两课”外,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设了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医学管理学等课程,新增了哲学、大学语文、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贯彻“以病人为中心”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避免人文科学与护理实践的脱节,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加强工具课程教学。除增加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学时数外,开设了医学统计学,新增了医学信息检索与交流(讲授文献检索及运用Internet网信息)。

(3)突出护理特色,整合课程设置。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新的学科专业目录重新整合,如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有关内容与实际结合,开设了病原生物学与医院感染学,减少了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有效地压缩了学时。按照护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及临床上的共性特点,将原来独立开设的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口腔、皮肤等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临床护理学Ⅰ、Ⅱ、Ⅲ,按照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情判断并发症治疗原则护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病情观察、身心维护等临床护理职能以及从护理人员角度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特色,重视危急重症监护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急救护理学。

(4)改革见习、实习模式。实行早期接触临床,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学员分组进入病房,进行课间见习和课间实习,并结合临床理论课开展床边教学。学员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学会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需求,将所学理论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不同的见习、实习模式。临床护理学Ⅲ、中医护理学采用课间见习,临床护理学Ⅱ、急诊、心电图采取课间实习,内科、外科、手术室、ICU安排在第8学期集中实习。这种模式有利于学员充分利用病人资源自我学习。在见习、实习中,由护师全程带教,培养学员的专业思想,提高学员结合护理实践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5)规范选修课教学。选修课对于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完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新计划中,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员毕业前必须修满12学分(每20学时记1学分),为拓宽学员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特别规定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占应修总学分的1/3。把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健康教育学、科研方法、临床人际行为学等5门课程列为指定选修课。

3.改革毕业考核评估方法。

毕业考核评估必须能够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评价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我们把考核评估确定为4个部分:临床护理学理论考试(占40%)、护理专业技能考核(占30%)、综述与开题报告(占15%)、临床护理学课程授课(占15%)。

4.加强师资培养。

要确保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培养一支临床护理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由护理专业师资全程独立授课。我校在护理系成立了临床护理教研室,制订了《聘请临床护理教学兼职教员暂行规定》,根据教学需要,从临床医学院聘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任主管护师3年以上或具有高级护理职称的临床护理人员为兼职教员,给予相应的岗位培训和待遇,每个聘任期为2年,并要求理论课授课教师参与见习和实习带教工作,以期经过几年的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2篇

【关键词】 分管床位;带教模式;护生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时期, 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获得临床护士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1]。现阶段院校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的岗位需求。山东邹平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 每年承担着多所护理院校护生的实习教学任务,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 使护生成为适应新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专业人才, 本院护理部转变带教模式, 于2012年~2013年在“一对一”带教的基础上, 将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方式应用于护生的临床实习中,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实习的护生60人, 其中男生4人, 女生56人;年龄19~23岁;大专40人, 中专5人, 本科15人。教学护士为通过授课能力、民主评议、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等项目选拔, 均为N3护士。将6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人, 两组护生年龄、实习时间、轮转科室安排、考核以及带教老师的职称、学历及教学资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带教方法 两组护生均由科室教学护士带教, 前四个月实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护生入科前先由护士长或科室教学组长介绍工作环境、常见病种、物品药品的放置及实习注意事项等, 然后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法, 一名学生跟随一名教学护士, 护生所有的教学任务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后四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观察组在“一对一”带教基础上分管患者, 每人分管1~2名轻症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每位护生从患者入院迎接患者、自我介绍, 到收集资料、疾病宣教、出院指导, 都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实施。首先护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找出其健康问题,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生充分履行责任护士的职责, 参与所管床位的医疗查房, 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护理效果。在此过程中, 带教老师充分放权, 严格监督及检查, 让护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护生操作时做到放手不放眼, 对护生护理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给予指导;对护生的沟通能力、病情观察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培养;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发现问题, 让护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护生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病历书写由带教老师每日检查, 所管患者的医嘱由带教老师协助处理;每日下班前半小时由带教老师进行问题解答, 护生就当日护理患者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老师进行咨询, 无问题时由老师对护生管理患者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 巩固护生当天在实践中所学的内容。

1. 2. 2 评估内容及方法 实习结束时, 由护理部教学负责人和各科室教学组长组成教学考核小组, 统一进行理论、操作及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应用自行设计的测评表, 包括病情观察、护患沟通能力、护理评估及整体护理能力等分项, 每分项占20分, 总分≥90分为优,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一般。护生填写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患者填写对护生满意度问卷调查。

1. 2.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并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经4个月带教, 观察组护生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 1 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 2 两组护生对带教满意情况见表2。

2. 3 患者对两组护生满意情况见表3。

3 讨论

3. 1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 可提高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护生初到临床, 一切很新鲜, 学习积极性较高, 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 护生实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实习后期, 护生因对各项工作较熟悉而产生懈怠情绪, 表现为工作不积极, 被动应付, 这样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自主分管患者的模式, 让护生找到了自身价值,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临床护理工作(特别是自己所管床的患者)出现问题时, 会大大激发护生的主动性, 及时主动询问带教老师或查阅课本或相关资料,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患者解决需求, 使护生的职业成就感得到体现, 自身价值得到认可[2]。充分调动了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与良好的工作习惯。

3. 2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利于护生感知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 体验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据对本院2012年38名新护士调查发现, 有50%新毕业护士对优质护理的内涵有所了解, 58%的新护士知晓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 其中13.4%来自学校教育, 实习医院培训占50%, 其他途径占36.6%。以往, 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大部分是功能制护理, 把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分为若干部分, 未能把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整合在一起[3]。由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工作量大, 带教老师有时会忽略临床教学, 只会安排学生干这干那, 传授知识和讲解较少。或把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护生(如测量生命体征、领药等), 而技术性操作和护理文书书写相对较少, 护生不能体验到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优质护理的开展, 关键是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并对护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 提出了更高要求, 护士不再是“打发护士”, 而是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协调沟通、健康指导、治疗护理于一体,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所有护理、治疗、健康教育均由护生来做, 使护生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 工作流程更加清晰, 有利于护生在第一时间感受护理工作模式, 对优质护理内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3. 3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护生分管护理患者, 对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护生明确学习目标, 不再具有盲目性, 找到自身差距所在, 从而努力学习, 有助于“整体护理理念”的培养。护生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 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专科理论、护理查体及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是护士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自主护理患者得到提高, 为护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顺利适应护理工作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4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对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6.7%, 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0.0%, 虽经χ2检验所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从数值上来看, 存在明显的变化。分析其统计结果无意义的原因可能与调查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3. 4. 1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由于护理工作量大, 带教护士常忙于日常工作, 容易忽视理论讲解与操作示范, 护生看得多、实际操作少, 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掌握状况。对护生缺乏人本管理, 把护生看做“劳动力”, 缺少心理关爱[4]。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 让护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有归属感, 能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 同时带教老师检查护生的工作或师生每日下午问题答疑时增进了护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护生的需求, 并给予帮助与支持, 提高了带教满意度。

3. 4. 2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助于患者和带教老师满意度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护生只是机械性执行带教老师的命令, 甚至在老师指派任务时, 流露出抵触或怠慢情绪, 有的护生重治疗轻护理, 怕脏、怕累、责任心不强[5], 导致带教老师对护生不满意。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 工作积极性高, 主动服务意识好, 主动深入病房关心患者, 主动观察病情变化, 主动完成所管患者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向管床医生和带教老师汇报, 保障了患者住院安全;护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增多, 有利于患者与护生之间相互了解, 提高了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曾有多名患者在最满意护士选项中填写护生的姓名, 护理部还收到专门表扬护生的感谢信5封。

“一对一”带教师徒式跟班模式在实习后期会导致护生的依赖心理大幅度的增长, 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服务意识大大下降, 而采用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能促使护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新时期护生带教模式的改革, 使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帮助护生树立上进心、责任感, 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情感, 有利于护生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模式, 促进护理人力资源的健康成长[6]。

参考文献

[1] 朱云杰,郑光峰.分层次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3):330.

[2] 石兵,李华英,张利平.“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大专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四川医学, 2013,34(4):569-571.

[3]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护理管理, 2010,10(4):5-7.

[4] 温玉晶.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齐鲁护理杂志, 2013,19(19):140-141.

第3篇

关键词 德育 护理 核心能力 培养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 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 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 年6 月——2011 年8 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时间为2011 年8 月——2012 年1 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2月——2012 年6 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 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 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2012 年6 月—2012 月12 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 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 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 护理学生和3+2 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 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 一) 和护理学基础( 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 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 社区实践+ 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 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国家级论文13 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9 篇,在国家级学会评比中有1 篇论文获一等奖、2 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国家级著作3 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 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 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 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 增加形成性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 实践操作+ 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 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 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 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 邱桂红. 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J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 张贵源. 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J] . 医学教育,2000, 6: 12- 14[8] 王克芳, 高庆岭.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 12 ) : 1088- 1089.

[9] 张玲芝, 周彩华, 李光兰. 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 黎燕清.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 殷磊, 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 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 吴原. 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106-107.

[13] 楼蓉蓉, 蒲杰, 丁玫, 周瑛. 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7):74-7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急救护理;实践教学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备的不断更新,培养高质量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实现与国际急救护理学教育接轨刻不容缓。《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面对急诊科室和ICU的工作特点,实习护生能否尽快地融入与急诊护理实习取决于护士是否能将常用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灵活运用于实际临床病例之中,必然更加突出强调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操作技能。本研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设计,充分评估学生和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护生建构学习内容,引导护生积极反思,着重培养护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学习或掌握的知识不能被看成由教师直接传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科(专业)认知结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成的。护理教学亦是如此,护生在校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仅仅是“灌输一吸收”的过程,护理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生置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使其为主体主动建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枯燥、抽象的医学、护理知识使抽象的趣味化、形象化,才能使护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CLD)主要由6个基本部分组成:情景、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作者本人根据两年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借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方面,同时将CID的基本构架应用于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从情景设计到反思反复循环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准备

3.1教学主体我院四年制本科护生,与内、外、妇、儿护理教学基本同步进行授课。根据CID的基本核心“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护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特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宗旨是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护生信息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2学习内容急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我校仅有36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知识的讲授,不可能做到讲授每章节的内容,为了加强本学科课程与其他临床护理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交叉渗透,授课老师仔细分析研究我院临床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调整(理论上采取以教材为模板,调整、合并、删减重复部分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中多采用综合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课后采用开放性实验,保证每个学生对操作都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3教学资源我护理学院历史较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为了在仅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院临床老师在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积极注重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不与临床脱节,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沿性和实时性,临床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进修、培训。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O余人,固定一个老师带教,这样就避免了上大课,加强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保证了小组教学的效果。

4学习设计

4.1确定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数以“休克病人的抢救和监护”实验项目为例阐述。我们都知道外科护理学中也有“休克”章节,但是针对两门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急救护理学重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技术和复苏后的监护项目的应用,所以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理论学时不够用,我们将重症监护技术和休克结合讲授,具体方法为在用2个学时课堂上介绍常用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个时候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展示并没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而后将休克放在实验室进行(2学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逐步引出抢救过程及监护项目,然后针对各个项目逐个介绍和操作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4.2设计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以多发性创伤休克为典型病例,在查阅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其完善、真实,同时确定此次情景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展开形式(病例讨论:病例汇报——讨论——答疑、点评——视频——演示——练习——模拟——讨论)。

4.3小组安排小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互动的机会,而且是学生专心处理学习情景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危重病人的抢救通常不开一个急救团队的合作,急救护理教学中尤其要向学生传授这样一种意识和精神。我校学生至入学以来的实践课都是固定分组进行,故两年多的合作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彼此有了一种默契,此外,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教师还要考虑几人一组能更好地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女休克病人抢救的配合中可将4名或5名护生分为一组。

4.4搭建桥梁桥梁是指护生在新的学科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已有相关知识并能正确、熟练运用它们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学习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每次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对学生的知识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应考虑到学生可能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对此部分知识的运用程度如何,同时上课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便于学生课前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4.5策划任务如何选择和策划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发展一个有效学习情节的核心,也是对护理老师的一大挑战。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任务(问题)是正确的、有实际意义的,其次是这个任务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设计任务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萌(对于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喜欢怎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会问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会对这些任务怎样去诠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此任务当中。当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去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必要时做出调整。在“休克病人抢救”教学时,要置学生于“急、危”情景状态中,可安排小组进行抢救配合的讨论和模拟,此时即涉及“心肺复苏术、除颤、吸氧、静脉穿刺、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多项临床操作的实施和配合”。这样一个大任务又可分为多个小任务,使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完成。

4.6安排展示展示则是让护生公开介绍自己或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在执行和完成任务(即讨论和专科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护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汇报讨论结果;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方法等。

4.7引导反思传统的教育系统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而实际上能够回想起某个事物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理解了它或者知道怎么去运用它,同一个问题,换个问法或者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学生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怎么去解决问题。故在整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学生针对所学问题或所模拟场景不断地进行反思、讨论,其做法是可以要求学生书写反思日记(例如我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产生的新观点或疑问?根据这个情景和案例我对护理有哪些认识?如果遇到此类相似而又不同问题时我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等)“在我校则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开展,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不再采用“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格式,而是根据不同实验项目,急救老师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要求设置实验报告的格式,对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关于此例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中,你组实际讨论结果与老师点评讲解的答案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对于不一致的原因你是怎么认为的?②你认为对于抢救过程中的医护和护护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最后定论符合你心中的要求和答案么?请说出你的想法。③对于休克病人的主要监护项目中,每个项目的意义和正常值你是否掌握?每个项目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你认为都合适吗?不合适的请说出你的理由?④假设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病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知识你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去处理和应对吗?为什么?⑤对其他类型的休克、抢救和护理措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⑥此次课程结束以后我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具体的提高和锻炼?⑦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个实验的话,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5讨论

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要求医护人员运用救护技术第一时间解除危机病人生命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去系统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施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仍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建构注意教学观指导实践教学不仅避免了一直以来课堂中老师唱“独角戏”的情景,更为充分实现本科护生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学生的分组方式与支持学生共同思考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学习设计的中心学生可在同伴的指导下学到不同的东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在记录小组元素时,需要回答3个关键问题,学生:您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材料:学生会利用哪些材料建构意义?设备:为了促进学习,你会如何分配设备?(采用哪些实验器材,数量多少)

5.2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对错均给予肯定的评价,久而久之,护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讨之后对想法和观点的合理而清晰解释才是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护生最终会喜欢参与讨论,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才是本科护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思想所在。注意在展示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或同伴的质疑,这样展示者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也可以激励护生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的质疑和阐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强调重要知识点的同时纠正或修改瑕疵和问题之处)。

5.3采用课后实验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实践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问题,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书写报告的过程亦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此外,通过实验报告老师还可以初步地评价教学是否达到期望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

5.4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对急救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另外还应注重自我防护意识的传授。

因课时数有限,为了增加学生的模拟训练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操作,我护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护理技能室,并给予现场指导,对于必须掌握操作如徒手心肺复苏术,还作为常规考核项目,严把操作质量。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临床实习是基础医学教学向临床医学的延伸,是医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1]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只记住了本学期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将大学期间学到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缺乏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沈阳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为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将诊断学实习课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论部分将理论知识复习,授课老师将临床病例带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在实践教学部分学生来到附属医院到病房亲自与患者接触复习诊断学内容。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由于理论部分老师空洞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在实践部分学生因为不会与患者迅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有时患者的不配合,学习效果很差。这种课间实习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内科教研室参照基于问题的学习( p roblem2based learning,PBL)模式,对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教学对象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12 班180名学生。

2. 方法

将诊断学中的症状学、体格检查及临床病例内容结合在一起,以PBL 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原有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带教老师培训 内科教研室所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老师共同学习PBL教学模式,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传统理论授课教师为同1 人;实验组自学讨论指导教师共6 人。

(2)备课 问题是PBL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所在[ 2 ] 。带教老师将临床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相关知识设计在问题之中,研究实施细节,针对细节认真备课。选择可以将诊断学知识点贯穿起来的10 个病例。病例1 为大叶性肺炎;病例2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3为冠心病教育学论文,病例4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例5为高血压,病例6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例7为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例8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9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10为糖尿病。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所提问题的重点应围绕诊断学症状及体格检查阳性体征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内容。

(3)分组及任务布置

①实验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9 班90 名学生;

②对照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10~12 班90名学生。

实验组和对照组课间实习时间均为36 学时(于2010 年9月8 日到12 月25 日完成)。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进行PBL 教学模式授课,其中10个临床病例讨论,分别为4 学时,自学讨论总结1学时,学生问卷调查0.5 学时,考试2.5学时。

实验组在课间实习前1周对学生动员培训,以了解实习方式,克服畏难情绪。为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将6~7个学生组成1组,小组成员要保持稳定,并设立组长1名。教师和组长共同抽签,确定每组选题。教师根据每组选题,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角色,使其独立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组内每个成员分别负责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独立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组长监督组员的资料收集,并将资料汇总。最后,小组合作将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答辩。

(4)课堂报告及答辩 课间实习课程开始,由各组组长依次上台对选题进行20min的报告。之后开始答辩,全组成员上台接受提问。带教老师和其它组成员根据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答辩小组的每名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

(5)随堂评价并打分 每组答辩结束后,由老师和其它组成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查阅文献资料、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小组得分为组员的课间实习个人分数,记入每名学生口腔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总分(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考核80分、课间实习20分) 。

结果

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及荣誉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没有了依赖和观望情绪,相互合作,对老师准备的临床病例进行全面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做出的幻灯片形象、生动、有个性。比如我们在肺炎的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高热症状,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鉴别分析。由于答辩中会涉及到一些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还主动学习了尚未开始学习的与诊断学有关的内科学、重症医学、以及以往学过的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今后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讨论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 roblem based learning) ,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自学、讨论到总结,以利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 3]。PBL教学的实施包括3个阶段: ①提出问题或假设; ②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 ③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4] 。PBL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教育学论文,PBL授课提倡的是一种能够促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5],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终生学习的本领,其潜在价值和对其最终的评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关键。临床思维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具体病例进行有逻辑的、清晰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临床资料,根据病例的特点,分析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从而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本研究中,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合作,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分析,或查阅异常体征的资料,通过查阅诊断学或内科学,集思广益,通过探讨理清思路,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课本上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的培养是PBL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前提因素,尤其在引入PBL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6 ] 。在对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具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知道自己面对哪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搜集什么样的相关知识来帮助问题解决。

带教老师不仅要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的相关知识问题,编写教案,而且对学生的指导需要更深刻宽广的知识体系和更为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不容忽视。按照医学院校常规,课间见习带教老师多为年轻教师,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但也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我们教研室要求在我们进行PBL教学改革的初期,PBL的授课教师均为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授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这对增强带教老师的自信心,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我们的学生们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整合提炼能力。因此在课间实习前我们对学生讲解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我们将临床病例提前1周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分工合作。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依赖情绪,也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PBL教学模式中,随堂评价在每一组讨论结束后都要进行,以口头的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指导教师的评价[7] 。以往,我校的诊断学考试成绩中其中有20分是检体的考试成绩。在PBL实验组现在改为每组答辩结束后留出10 min,由老师和其它组的组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科普文章的写作、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将成绩记入到诊断学考试总分中,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PBL对教学的要求,也体现了课程改革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由于PBL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应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的备课外,还应掌握答辩时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在这次探索中,带教老师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对需解决的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今后, 教研室应多组织教师开展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观摩,提高对带教老师的要求,鼓励授课教师多听课、多学习、放开思想,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

其次在对PBL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PBL学生反映对知识点的掌

零散,没有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十分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所以在PBL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完整的教给学生教育学论文,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存储和问题解决。

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初次接受PBL教学的学生会反映自己对教学案例描述的每一句话都存在疑惑,例如对病例症状的描述如发烧,腹痛等,都会查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这就造成学生盲目提问,盲目学习甚至有时未能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磨合,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了每门学科的重点教学目的,会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作为学习的第二要点。所以在PBL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教学案例的编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发挥PBL教师对初学者的指导作用教育学论文,使PBL教学案例涉及的范围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低级同化现象和盲目提问,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PBL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PBL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这一改革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8。PBL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单一大课系统讲授的不足,但PBL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难度,要全面推进这一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早期PBL教学,提供足够的经费;另一方面要建立PBL科学评价体系。我们相信教育学论文,只要勇于克服困难和阻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1]余荣杰,吴雄飞,刘 刚,等. 实习医师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 754 - 5.

[2]慕景强. 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3, (6) : 37 - 41.

[3] 李 昊,张洪福.《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J ]. 安徽

医药, 2007, 11 (9) : 861 - 2.

[4] 沈建新. 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22 (2) : 36238.

[5]陈幼华,黄淑华.PBL教学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

志,2000,15(8):501一502.

[6] Hitchcock MA, Mylona ZH.Teaching faculty to conduct p roblem2

basedlearning. Teach LearnMed, 2000, 12 (1) : 52257.

[7] 台保军,王革,黄翠,等.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口腔医学研

究, 2007, 23 (1) : 1122113.

[8]陈晓林.问题定向教学法在中等卫校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

育,1989,(6):32.

第6篇

关键词: 卫生高职 高职教育 养成教育 大一学生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卫生高职,卫生高职类学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包括临床、护理、影像、药学、检验等专业,把医学类本科4年或5年的学习内容压缩为3年,卫生高职的学生在校不足2年,实习1年,尽管通过教学改革强化教学效果[1],但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仍对卫生高职学生提出了挑战。卫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基层一线医疗机构的就业主力军,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则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面对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力是执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关键要素,直接决定了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近几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如何做好卫生高职新生的养成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理论

当今卫生高职新生多是“95后”的独生子女,中学阶段一度重视应试教育,生活中家长承担了学生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德育状况都比较重视理论教育,普遍缺乏行动意识,脱离了知行统一的思想,知而不行的严重后果更加迫切要求实施养成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3]。

二、卫生高职大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文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在校不同专业的一千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845份,调查基本上覆盖了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专业、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和问题。

(一)文化基础薄弱,自信心不强。

高职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卫生高职类学校文理科兼收,江苏高考采取3+2模式,文科同学及很多理科同学高考没考化学或者生物,这些同学学一的基础课比较吃力,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部分学生的专业是校内调剂,对所学专业的社会实用性持有怀疑心态,对自己将来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没有信心。

(二)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调查问卷表明,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强烈的进取心。有些同学从高中步入大学,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了,而卫生高职大学一年有大量的基础课程,本科两年的基础课程压缩为一年,需要大量时间理解和背诵。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习惯不同,一时还无法完全适应大学阶段自己赶着、跑着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习自觉性差,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往往有较高的不及格率。

(三)多数学生热爱生活,但独立生活能力欠佳。

当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多是“95后”的独生子女,调查问卷表明,大部分高职一年级学生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老师同学融洽相处。然而,由于受中学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一年级学生在中学阶段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考虑的都是与学习课本习题有关的问题,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额外的精力顾及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以至于很多一年级学生几乎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甚至连叠被子、叠衣服都毛毛糙糙。

(四)有一定的文明意识,但文明行为有待规范。

基础文明素质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主要指大学生日常基础的礼貌文明意识和规范的文明行为。调查问卷表明,多数大学一年级学生文明意识较强,在日常行动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参差不齐,与国家和社会对其应达到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有些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都不能严格遵守,基础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五)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少数高职学生由于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职业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学生的专业是家长代为填报,或者由于分数偏低,校内调剂到其他专业,导致这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专业思想动摇不定。

三、卫生高职大一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加强养成教育实施,对于卫生高职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可以起到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的功效,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实施养成教育会对高职三年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加强法制教育和制度规范,这是实施养成教育的起点。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卫生高职大学一年级学生法制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加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法律观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大学一年级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专题报告会,组织社团进行宣讲,举办形式多样的法律交流会和座谈会,积极引导他们用法律的视角分析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用基础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一年级群体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学生自己的组织进入社区,调查掌握老百姓当中常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法律宣讲,用自己已有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统一。

2.强化校园制度建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学阶段,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管理手册》和学校相关制度等,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严格作息制度是加强养成教育的基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作息制度规定了学生上下课的时间、学生按时作息的时间、出早操的时间等,作息制度从最根本上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宿舍管理制度决定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

通过组织或者让学生自发组织以爱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倡导注重基础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在图书馆和教学楼内“禁止大声喧哗”;在等校车和餐厅买东西时,自觉排队,不乱挤插队;长期开展“节能减排”、“低碳”进教室、进宿舍活动,倡导大学一年级学生环保意识,渗透养成教育思想。

(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这是增强养成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工作。

1.加强班风建设。班集体作为校园的基层单位,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职一年级良好班风的建设,首先,选拔同学认可度高可以作为有力助手的班干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召开全体干部例会,所有班干部汇报自己负责的工作,最后由辅导员根据各班情况并结合当前任务布置相应的班级工作;其次,通过集体自习、主题班会、宿舍建设等加强对全体学生的管理;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如给学生设定目标分数,如果分数达不到预期,辅导员将与学生谈话,及时掌握问题;如果问题严重,则要与父母进行沟通,以此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重视学业[3]。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之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合共同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直观性,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物质,主要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校园陈设等各方面的设施。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持久地发挥积极影响,使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在无意识中得到净化,情感上受到启迪,持续稳定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4]。卫生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不仅是技术教育,“术”不能离开“仁”,“医学在求真的同时更应该求善,医学的求真是为了求善”[5],因此,医学人文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以行业人物的模范作用帮助新生树立专业认同。行业内带头人或有影响力的榜样人物一般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帮助新生对医学这个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邀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校友介绍从业感受和经历,让新生与医学专业工作者近距离接触;同时,让学生去医院等医疗单位体验医学行业的真实感受,凸显就医导向和职业生涯规划作用,让学生提前了解医学行业的从业条件,以便在大学期间加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6]。

四、全员育人

卫生高职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营造养成教育氛围。大一学生入校时就及时获取家庭信息,并把班主任和学校常用联系方式反馈给家长,以便与家长及时沟通,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为增强大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合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荣誉等各种资源,并对各种资源优化配置,使之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佳效益。

养成教育作为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当前高职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中国基层医疗人员的水平。卫生高职大学一年级阶段最主要的是培养一年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等。加强大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为中国基层卫生部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白苹,丁凤云.职业技术院校整体教改的实践问题[J].考试周刊,2014,92:14.

[2]秦雪.山东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评价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5.15.

[3]马维娜,孙立波.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问题解决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1):187.

[4]鄢建江.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6.

[5]王大军,刘瑜.“95后”医学新生养成教育模式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01:102-105.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ZHAO Guo-jun,JIANG T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35):136-138

【Abstract】 Analysis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o find possibl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that urgently need to be solved in med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thics defects in medical students,and proposes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al schools, teachers, practice, cul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unseling agencie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moral; Approaches to ethics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Guilin,Guilin 54100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6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务工作人员比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是由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仪态行为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2]。然而,当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滑坡,主要体现在部分医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医德水平不高等方面。抽样调查发现,约20%的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有些人为了追求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些人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地位而学医。有的医学生竟然认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当医生能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在对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内的600名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做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去;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0%的人表示《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作用较小;91%的学生表示“两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学时太多、效果欠佳;64%的人认为医德医风教育在大学阶段开课为时尚早[3]。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因为医学生只有具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成人、成才[4]。

2 医学生职业道德缺陷形成的可能原因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学被归到自然学科当中,简单的把医学等同于生物医学,医学当中所包含的社会学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偏少,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普遍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把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5]。

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职业意识,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启蒙价值,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小资、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这个职业应该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意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6]。目前,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强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这一部分群体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了隐患。

2.3 部分医务人员的不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医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思维活跃,欠缺生活经验,品质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容易侵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关系的人道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医务人员滋长了动用医疗技术谋利的动机。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收受红包,甚至盗窃、买卖器官等,显然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相违背的。来自某医院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药占抽查病历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药经济学原则占18.6%,无指征用药的占11.2%,部分原因是与经济利益有关[7]。这些行为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成为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3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医学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和德国多达20%~25%,而我国的仅占8%左右[8]。低比例的医德教育课程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课时比例,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区分开来;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医学课堂教育中,坚持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原则,将大医精诚、医者“仁”术、“博爱”精神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树立医学生对职业和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实施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调研、个人演讲、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3.2 提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之外,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文知识结构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学的交叉结合中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科学素质教育内涵,出现了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由于多数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进修、外出学习、出国留学、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3.3 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积极文化。通过宣传医疗行业中正面积极的文化,树立榜样,讨论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等方法营造出校园医德文化氛围,让医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感受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人格,进一步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在临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维护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试者的同意知情权,要尽可能地把受试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学试验会给受试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无论这项试验有多重要或者试验成果多有价值,都应该放弃这项试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患者,绝不能把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或者是活体标本去对待,应该教会医学生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和奉献对象,并在学习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临床预防中,要树立重预防的思想,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对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监控和报告。在医院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以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前提进行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关怀。

3.4 降低环境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为医学生未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医疗行业救助、善良和公平的伦理特性,而不应该把卫生事业当成是医院和个人乃至国家的赚钱机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让医疗卫生行业减少市场化行为,回归公益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3.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加拿大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网络手段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把医疗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学生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广泛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这些做法,无疑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6 着力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思维要创新,做法要创新,不能再有所有学生上大课,搞吃大锅饭的做法。我国目前的医学生教育中,临床、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区别,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显得生硬,针对性和可信度都不高。应该根据医疗、护理、药学、预防等不同专业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疗伦理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探寻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网络信息化手段,拓展“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来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通过探讨人生价值、精神文化的力量等人文课题来不断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其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甚至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促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职业道德人格,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从而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教高[2009]4号文件.“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9.

[2]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2-384.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3(25):14-15.

[4]杨玲,韩继明.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7(3):284-285.

[5]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5(2):259-261.

[6]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15(9):880-882.

[7]王星明,王艳华. 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8(1):30-31.

第8篇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1411)

摘要: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最成功的5所理工学院之一,代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准。通过分析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工厂、经验积累与分享、货架寿命、无界化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深深体会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已融入学院的血液中。

关键词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经济积累与分享;无界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74-04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国土面积750平方公里,人口五百多万,自然资源匮乏。1959年自治,1965年独立,40年间一跃成为发达国家。2009年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2010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新加坡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政府实行人才立国战略,以人为本,重视发展教育,特别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可以说,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项最新调查统计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的比例仍在90%以上。其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为:设计及IT支持工程师(占32%);质控和销售工程师(占28%);维修工程师或售后服务工程师(占21%);行政与会计助理(占16%);其他(占3%)。几乎没有一个岗位属于操作工,充分说明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是相当成功的。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工艺教育学院(12个校区)和理工学院(5所)。每个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如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nic,简称NYP)的“教学工厂”,共和理工学院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义安理工学院的“以学员为中心,少教多学”等。其中NYP是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中发展最快、特色最为鲜明的,其前身为1961年的经济发展局培训中心,1992年耗资6亿新币成立,目前在校生1.5万人,教职员工一千三百多人。学院设有信息科技系、设计系、工程系、互动与数码媒体系等。

随着十几年的建设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此前,笔者有幸赴NYP参加培训,虽然时间仅为两周,但NYP处处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在学生心智培育、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TF)、经验积累与分享(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AES)、货架寿命(Shelf Life,SL)、无界化(No Border)、人性化管理等方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人为本”表现一:学生心智培育

新加坡通过分层教育机制让每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接受适合自己层次的教育,这本身从国家层面上体现出“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全民“望子成龙”局面截然不同。同时,新加坡政府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2004年8月22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对学校提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是新加坡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是1997年6月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建设“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愿景的贯彻与落实,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毕竟有限,素质与能力培养才是关键,诚如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尚达曼所言:“无论我们在学校学的技能多有用,也经不起时间的淘汰,变得过时”。

NYP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智培育,而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辅导与管理、国民教育、职业能力、课外活动和校园环境等渠道培养学生的理想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如图1如示。

NYP“以人为本”的精神还体现在素质和道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项目更显人性化,如辅导与管理,涉及个人导师计划、学生互助计划、专业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学习策略、项目报告技巧、人际关系、男女关系等),通过讲座、校外考察等项目在学生中开展国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新加坡——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归属地,我们要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我们要拥护“任人唯贤”及推崇廉洁,没人亏欠新加坡;我们要自力更生,我们要防卫我们的家园(社区防卫、经济防卫、军事防卫、心理防卫及民事防卫),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内容非常实在,与学生的生活贴切,易理解、易感悟、易接受。

“以人为本”表现二:“教学工厂”

将“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图2所示),实施项目主导学习模式和教学改革,以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如图3所示)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落实“少教多做”精神。

项目的评估主要根据项目完成质量和学生个体实施项目的表现而定,充分体现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从项目构思创意、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考量;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动手、解决困难、团队精神、沟通演示技巧、对学期项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评价学生个体表现。项目教学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依托“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TF)”实施,“教学工厂”已成为NYP的注册商标。

“教学工厂”是NYP在借鉴吸收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院情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强调运用学校的实训室设备完成企业实际项目,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工厂设备。

“教学工厂”由教师引进适当的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并整理成完整的项目资料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通过项目开发,实际的企业项目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实现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

“教学工厂”在工商管理系也称“教学企业”,如客户服务中心、学生超市等。教学企业中各类商铺的商品代销合同由学校负责签订,学生只负责选择商品、销售宣传、销售服务、对外行销和核算等工作。学生用9周的课时在学生超市完成项目,培养搜集资讯、团队运作、沟通能力、处世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配合企业项目需求,采用“双轨制”教学。学生在第一、第二学年完成专业基础教学和学期项目的训练,到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分为A、B两组,B组学生又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另外一组学生参与学院研发的企业项目,经过l2周,两个小组学生互换。第三学年第二学期,A、B两组学生互换(如图4所示)。

依托“教学工厂”的项目教学法,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真实项目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专业水平经过实践锻炼也不断提高,以保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以人为本”表现三:经验积累与分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脍炙人口的短语充分表达了人们渴望助人为乐、乐于分享的本性以及每个人都想分享前人成果的“惰性”。“经验积累与分享(AES)”提供了展示人性的公共平台,将多年来教师解决的项目过程材料及相关经验导入知识库,以便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分享服务。

新加坡在1988年启动企业项目配合“教学工厂”理念的执行及与学分生分享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启动了“经验积累与分享(AES)”建设,目前已有超过5千个项目。AES的目的是:(1)建成项目经验知识库,保存企业项目之知识与经验;(2)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解决方案;(3)可以作为学生毕业项目的重要来源;(4)促进同事间的知识和经验分享;(5)在相关的课程教材里注入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6)教师可从知识库类似项目中获得启发,方便洽谈外部新项目;(7)保存NYP非项目的知识与经验;(8)提高搜索项目资料的效率。AES模型如图5所示。

AES所有项目均来自企业一线,充满了真实性和挑战性,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是个很好的检测。现在AES知识库已不局限于企业项目,还包括学院管理、教学安排、庆典安排、企业联系等重要信息,实际上成为学院发展历程重要信息的数据库。

NYP将科技成果与经验以及内部审核、学生事务、学术事务、采购、网络课程教学等均纳入共享范畴,甚至包括学校庆典安排(如贵宾饮食习惯、参访路线等)也属于共享内容。

“以人为本”表现四:教师“货架寿命”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NYP办学水平。NYP对师资队伍中“人才”的界定注重实效:不唯高学历和学校名声,只唯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专业对口),最好有参加过“工程项目开发”或主持过“工程项目开发”的经验。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很容易老化。知识老化、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会使教师压力倍增。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货架寿命”尽可能长或“无货架寿命”,所以,NYP以人为本,从教师需要出发,采取终身学习、无界化项目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延长教师的“货架寿命”,提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NYP采用各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能,如院内(外)培训、学历教育、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接企业项目、专能转型培训、国外培训、学历培训、专项培训等等,为教师的不断进步提供了许多机遇(如下页图6所示)。每个学期至少有15%的教师脱课进行“工程项目”开发。

“以人为本”表现五:“无界化”环境

“隔行如隔山”,每个人只能了解自己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往往“一窍不通”。而实际应用系统开发会涉及众多领域,一个教师或一个系的教师很难独立完成项目开发任务,如NYP开发的图书馆光碟自动借还机、环氧胶液自动注射系统、亚历山大医院医疗IT解决方案、大规模泰国教师培训等项目,单独由工程系的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工程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学院的教师共同完成。

作为一名教师,也希望能有机会尽快接触、了解甚至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为此,NYP积极创造了“无界化”环境,以有利于教师项目开发能力提升。

“无界化”是NYP的特色之一。NYP以系部为主体独立运作,各系之间共同研究、协作开发、联合承担大型项目,保证顺畅运作。“无界化”将7个学系的众多“专业科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起来,通过“科技园”这一平台使不同系部间可以自由共享、通力合作,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学院品牌。

“以人为本”表现六: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强调在整个集体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最大限度满足人性需求的管理模式。人性有三大自然属性:(1)在生理层面,人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2)在心理层面,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3)在心灵层面,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

所以,领导要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和尊重,加强教师间礼貌礼仪与相互尊重的教育,让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和尊重。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发展机会,让每个教师在学校工作若干年后不比在企业工作的市场竞争力差。

在NYP,明显感觉到学校把师生视为服务对象,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当出现问题时,管理层从来不斥责或惩罚当事人,而是检讨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避免错误再次发生。NYP的教师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教师之间相处可能会有隔阂,但是,在访问NYP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其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彼此尊重关爱,人际氛围非常和谐。每名教师入职以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学校提供学习机会和经费支持。

NYP对学生的管理考虑周全。每名学生除了有课程的授课教师外,有给予帮助和建议的个人导师,提供情感支持、兴趣关怀、家庭经济状况评估和学杂费资助等方面的专职辅导,还有帮助新生适应生活的学长及关怀网络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方面的帮助。

在NYP,每个教师都能自觉接受NYP的价值观:“肯干”精神、“无界化”团队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培育与大爱。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方面,NYP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估方式、减少班级人数、增配人力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可以更深层次、更理性地审视并解决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谁、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

致谢:本文中部分图片来自NYP培训教师的课件,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卜晓苑.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之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176.

[2]马庆荣,姚宏伟.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2):33-36.

[3]赵刘,郭胜.新加坡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4]陈桃珍.新加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以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探索,2012(1):119-122.

[5]肖树青.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