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类论文

金融类论文

时间:2023-02-08 00:3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类论文

第1篇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金融类开题报告范文。

一、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之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之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 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 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 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金融类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经济学。

第2篇

作为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该行业涉及领域较多,一般可包括银行、 保险、 证券、 信托等多个领域。基于这些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了金融类专业。在设置的金融类专业中,包括多项内容,具体有金融管理实务、 保险、 证券、 投资理财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需要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需要大量的从事基础性工作、 程序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符。

完善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等金融行业内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基于此种形势,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呈现上升之势。因此,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就要将目标明确,主要是满足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以证券业为例,自《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以来,从事证券业务的证券经纪人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取得证券经纪人证书[1]。但是,实际上,达到规定要求的(具有执业资格)经纪人不足百分之五十。因此,在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校方应制定与金融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虽然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较多,但是,其对于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培养出具备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

在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现行的金融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教学的最终环节,集实践性、 综合性、 探索性、 应用性为一体[3]。这是检测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保证金融专业学生将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努力探索并建立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一般而言,构建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应根据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从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以下将作以具体分析。

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主设置专业课程。就高职院校教育课程设置而言,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行业发展情况下考虑毕业生就业形势;二是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达标情况。基于这两点考虑,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实施设置。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其综合“应用能力”一定要符合基本标准,因此,在这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技能。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一定要合理。可以结合金融行业专家的分析论证和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而设置课程。简而言之,该课程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经分析总结,针对高职金融类专业能力要求有三点,一是通用能力,具体包括英语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二是基本能力,具体包括熟悉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基本业务操作知识和业务流程,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三是专业能力,具体包括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管理等银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产品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根据上述能力要求,院校设置课程内容,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要仔细安排。

选择符合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要先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特点和岗位(群)人员的需求。细致分析后,了解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才便于选择课程内容。将各个需求进行模块化分割,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专业课程内容中,一定要包含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合金融类专业的企业有三种,一类是银行类方向。其岗位包括综合柜员、产品营销、客户理财、银行信贷管理,针对这些岗位可分别安排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岗位基本技能、金融服务礼仪;商业金融服务营销、商业银行业务、网络金融;理财策划、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核心课程[5]。一类是证券类方向,其岗位有综合柜员和证券经纪,据此,可安排证券经纪业务、金融服务礼仪;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等核心课程。一类是保险类方向,其岗位有保险销售,可安排保险实务、保险营销、寿险实务等核心课程。此外,专业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时间段内,应该将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与操作技法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免难以适应市场。

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目前,高职院校所实行“双证制”是主流趋势。具体而言,即金融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际需要有两个证书,一个证书是学历证书,证明自己学习的知识符合校方教育要求;另一个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达到从事该行业的要求。现如今,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银行业都逐渐加大了对从业者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持证上岗。在此情势下,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更接近金融行业的录用标准。为此,从业资格考试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唯一途径。因此,校方可据此组织实施教学,针对“双证制”进行完善。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在设置时,需要考虑职业资格标准(银行业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内容,有效的将二者对接,减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进而培养出行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金融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在本专业教学体系中,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可开展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突出行业的职业能力,精心设计实训课程。为了让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系统化的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实训项目。譬如,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和穿插部分专项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一半理论课程和一半实践课程;第三学年,理论课程占少部分,实践课程占大部分。同时,调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有顶岗实习的机会。

关于校内实训,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各个系统对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国际结算、保险精算技术进行教学,从而实现金融实验教学的目的[6]。同时,还要建设金融实验室,创建模拟场景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

关于校外实践,校方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创建出真实的工作环境供学生进行见习、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到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便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关于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期),校方应联合金融机构,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指导,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训练,尽快的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在此期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以此增加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了确保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可行性,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也是最难完成的一项内容。分析金融类专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它的综合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确定专门的指标,以确保衡量标准的有效性。另外,在确定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实践过程中的控制和操作进行全面的考虑,以确保评价指标构成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针对金融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应该综合校内实践 、校外实践评价内容,细致评价。

第一部分是校内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的评价主要针对上述提到的校内实训环节实施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实训室课程实训和其他课程实训。针对实训室课程实训活动的教学评价 , 其评价指标可设置三个,一是实训教学条件,具体指实训室建设和教师配置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可具体针对实训室硬件建设、实训室银行、证券教学软件建设、指导教师双师比例、师生比配等进行评价。二是实训教学组织过程,具体指实习准备、实训指导、实训纪律。在评价过程中,可具体针对实训大纲及指导书、实训材料准备、指导教师日志填写、创新指导、教师纪律、学生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实训教学成果,具体指实训成果。在评价过程中,可针对实训内容操作考核、实训总结 ( 含分析或投资报告)进行评价[7]。在一定阶段内,按照上述评价指标进行评定,以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师资结构。

第二部分是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之外的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及社会调查等进行评价。与校内活动评价相同,构建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实践教学条件(基地建设、教师配置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实习纪律等)、实习成果(实结等)三个方面。通过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模式。

第3篇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税务师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7日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税务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但在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不突出、操作技能差、应用能力低等现实问题,因此构建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依托金融特色,精心设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表1、图1)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目前,学校财政税务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

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图2)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第4篇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是不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对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而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不断进行改革并逐步具备适合自身的特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其教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

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整体。为此,在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课程成绩优劣的传统做法,而应大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既要考核理论学习的成效,更应考核实践教学学习的成效。在理论考核方面,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及期中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课程论文、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最后,考核的主体也应多元化,课程教师不再是考核并直接给出考核成绩的唯一主体,学生小组内成员之间、不同小组学生之间、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训教师、校外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单位等均可成为学生学习成效及能力(素质)水平的考核主体,如此则可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乃至有效消除单一评价主体评价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及偏向性,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第5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缺陷 信息披露

一、引言

我国的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以下简称五部委)于2008年5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五部委2010年4月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中的评价指引规定,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缺陷情况披露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配套指引》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两个主板上市公司施行。[1]那么,关内部控制缺陷的规范,尤其《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在上市公司中运行如何?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状况如何?本文针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2]选取该地区2014年3月1日在市的133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并对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揭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规律性。

二、总体分析

通过查询巨潮资讯网,发现东北地区133家上市公司中,有110家披露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未披露比例为17.3%。据中国上市公司2013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知,2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246家未披露,占比9.96%。可见,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水平如何呢?

(一)内部控制评价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情况

统计发现,东北地区133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缺陷认定标准的公司有49家,占比36.84%。而在全国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73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33.02%。内部控制评价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缺陷上市公司数量

统计显示,东北13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34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比25.56%;而在全国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503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比22.63%。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数量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内部控制缺陷内容

总体来看,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在东北34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中,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3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一般缺陷。而在全国503家披露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中,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要缺陷;40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一般缺陷。在全国仅有的8家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东北地区就有2家,即长春经开,北大荒。

三、具体分析

东北地区34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他们具有哪些分布特征?

(一)板块分布

34家上市公司所属板块市场来看,这34家上市公司全为主板上市公司。21家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全未披露任何缺陷。究其原因,与主板公司相比,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相对简单,成长历史较短,不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二)交易所分布

34家上市公司所属的交易所来看,18家是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其中包含仅有的2家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16家上市公司是深市上市公司。可见,深交所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情况明显优于上交所。可能原因为,上交易所于2007年4月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指引》,该指引中的第十四条提到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应当确立自愿性信息披露原则。从2007年开始,上交所信息披露实务从强制性披露转变为自愿性披露阶段,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对待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可能比较松懈。

(三)按证监会行业分布

34家上市公司全为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类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行业,其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状况优于非金融类企业。究其原因,有关金融、保险业的内部控制的指引规范颁布较早,甚至早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颁布,金融、保险业的内部控制基础夯实,内部控制水平高。

四、总结与建议

东北地区1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现有34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中2家为重大缺陷。从披露公司数量、认定标准和内部控制缺陷内容上看,东北地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还不够科学,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从交易所、板块和行业分布上看,34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主要为上交所、主板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针对以上现状,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明确监管重点;企业自身应加强内控环境建设,明确内部控制职责与工作重点;外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更加明晰的内控审计方法和实务指引,明确、统一内控缺陷的认定步骤和认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审计机构的共同努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定能改善。

参考文献

[1]陈亚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沪市A股2009~2010年报的经验数据,社会科学辑刊,2013,2:109-110.

第6篇

1.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

2.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

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

7.浅谈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10.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1.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金融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2.浅谈当前我国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5.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

16.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金融本科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8.新建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提高开放教育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0.创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优化与机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为例 

21.台湾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基于台湾东海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较

22.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23.对金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6.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

2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8.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29.高职金融本科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31.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32.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33.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35.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

36.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37.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8.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 

4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41.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42.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44.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45.英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7.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0.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1.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53.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4.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初探

56.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和教学改革——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57.试行指导性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开办金融本科试点实践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59.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60.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

61.基于R语言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62.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类本科专业为例

63.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国际金融》教学设计为例

64.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数教学体系——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65.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66.金融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设想

67.“应用型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69.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70.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3.“证券投资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中的教学探讨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7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推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

77.民办本科院校《网络金融》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80.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81.“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

82.金融国际化环境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8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探析

8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合作办学的瓶颈及应对

86.金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8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89.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

90.《金融计量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与优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

91.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92.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3.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94.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96.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97.浅析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98.闽台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存在问题与对策

9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0.关于金融统计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02.问题式学习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103.浅析本科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

105.金融专业本科层次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6.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优化设计

10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108.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0.财经类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学与经济学基础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行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纪金融本科教育改革刍议

113.浅谈影响新建本科人才培养与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数学教学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115.《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17.山东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18.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121.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为例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等金融专业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开展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1 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在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2.2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金融实践教学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高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使得金融实验室在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各高校也纷纷加强了对金融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从目前运行现状来看,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也约束了金融实践教学的发展。

2.3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另外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有金融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两者兼顾,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4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滞后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高校大多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与实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设置较多,应用类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重宏观经济理论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产品开发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习实践明显滞后,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差,掌握知识过于死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教学模式上,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从培养金融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看,完整的金融学实验课程应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这对金融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想利用接受的实时经济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模拟交易和行情分析,金融实验室至少要配备卫星接收机、实物展台、工作站终端、可堆叠交换机、中控系统等硬件设备以及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证券模拟交易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软件系统。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3.4 提高专业教师质量,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太可能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既然金融学生要提出“双证”毕业的考核标准,那么教师队伍应该实现“双师”的教学资格认定,从事金融教学的老师除了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职称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完成部分社会认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定期到金融机构学习和进修;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学校或教研室也应该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中实践能力强的领导或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务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廖霄梅.《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第8篇

《求学》:姚老师您好。说到数学,我想读者们应该都不会陌生。那些诸如“现有鸡兔同笼,数头共35个,数脚共94只,请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或者是“把一包糖分给小朋友,每人5颗多出16颗,每人7颗少12颗,请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颗糖?”之类的数学题,不知道让当年的我们梦里泪落知多少,现在又让多少不爱数学的孩子伤不起。请问姚老师,大学数学作为单独的一个专业来学习,它学的还是高中数学里的解题、运算那一套吗?我们大学的数学专业与高中所学的数学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姚老师:大学的数学与高中的数学不一样的地方很多。首先大学的数学肯定比高中数学难懂,但并不是单纯的理解为大学的数学题目难,而是大学数学的理论和逻辑性比较强,主要研究的是推理。而中学数学主要学习的是演算,理论部分很少。前几天电院一个非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已经转为博士生)来问我一个他在读论文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当我拿到那篇论文时发现,由于文章所采用的方法是错误的,按照上面的方法当然不可能算出答案。我很奇怪为什么他没有看出端倪。他说他学的是高等数学,结果现在很多数学问题模模糊糊无法真正明白,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他的科研,也看不懂人家的论文。由此可见,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数学没学精真的是致命的!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诫大家,学数学要趁早!当然,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要求还是以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为主。这样才有可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把问题解决掉。

《求学》:在大学里除了传统的数学类的专业,如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和数学打交道的专业还有哪些呢?

姚老师:有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计算机类、信息科学类、物理类、生物类、医学类等。像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设有数学学院,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再细分到应用数学、优化组合、纯数学、计算机科学、保险精算、商业管理及数学、数学及会计、统计、数学教学、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运筹学、商业管理及数学等方向。中国的大学现在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我曾建议我们交大也建立一个数学学院,每年招生1000人,前两年在数学系集中学习数学,后两年向与数学相关性很大的专业进行分流。这样做既能够保证数学人才的培养,也能保证分流后这些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并促进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可以说一举两得。

《求学》:据我们了解,姚老师本科阶段是在师范类大学学的数学,后来是在综合类大学读的博士,现在是在上海交通大学教书。那能不能介绍一下师范类院校的数学专业和其他综合类院校的数学专业有什么不同呢?

姚老师:师范类大学是以培养老师为目标,它除了学数学,还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还有实习的时间也比较长,主要是学习如何进行教学工作。而在综合类大学学习,首先它实习期比较短,其次它是以科研为主要目标的,也就是培养“陈景润”的,所以在教学的难度方面比师范类大学要难。当然,如果你想在大学教书的话,那还是得去综合类大学学习,因为大学教师需要你的科研能力非常突出。像我最后读博士的时候也是进入了山东大学这类综合类大学读的,后来又进入武汉大学数学院做博士后,之后是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这才能进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书。女生的话,我个人建议去师范类大学,男生的话我觉得比较适合去综合类大学。但这也不可以一概而论。

《求学》:现在国内的数学学院或者说数学系在方向上是如何划分的呢?

姚老师:不同的学校划分的方向也各有不同,像我们的数学系就分了四个方向,分别是:纯数学、计算数学、金融数学和信息数学。

《求学》:不同的方向上在课程的侧重点上有哪些不同呢?

姚老师:数学家的工作有点类似于大侦探,解数学题的过程有点像侦探破案,已知条件就等于提供了线索,根据这些线索不断推理、延伸,最后找到答案。在本科阶段的课程上,基本上都要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点集拓扑、测度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主干课程,有些方向要学随机过程,这门课主要运用在概率方向上,而有的方向需要学泛函分析,这门课主要是研究函数的类型及发展。

《求学》:在院校的选择上姚老师对我们考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姚老师:如果你希望打好数学的基础,在院校方面,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这些“985工程”、“211工程”的数学名校自然是首选,他们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辈出。这里要说的是南开大学,南开大学这二十年来在数学方面的进步很大,主要是1989年陈省身教授回南开大学任教,推动了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南开大学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统计学;学术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有: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其中前三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求学》:说了那么多,感觉大学的数学都是在学理论的东西,这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姚老师: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还是很大的。数学培养人的严谨性、逻辑性、高度的抽象与概括能力,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无法给予的。比如你在整理大量信息的时候,你需要怎样整合它们、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如何把这些信息整合归纳?这就需要数学归纳法。还有平时的辩论,别以为这只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专长,其实学数学的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击中别人的七寸。因为数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都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

《求学》:最后就是大家关心的毕业问题了。

姚老师:数学专业的学生最好的出路是深造,你有数学基础,很多专业都非常欢迎你,特别是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导师,一听说你本科是学数学的,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了。因为你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和逻辑性决定了你的深潜力和高培养价值。

《求学》: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的访谈就到这,感谢姚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第9篇

7月5日,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国际金融资产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金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EMBA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签约仪式。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谭翔浔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卫教授和中金研究院副院长李小军博士出席签约仪式。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谭翔浔博士表示,到目前为止,经开区内注册资本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14000家。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开区领导十分重视区内企业家能力培养和企业家队伍建设,近年来,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引智力度,此次西安交大EMBA云南班将为经开区乃至云南省企业家提供一个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是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具有EMBA办学资质的高等院校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自2007年以来,在教育部公布的年度学科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连续6年排名始终保持在前2名。孙卫教授表示,西安交通大学EMBA 项目,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面向高层管理者特别开设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班每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四天在职学习(周四至周日),学制18-24个月。凡完成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授予并颁发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制发)。西安交通大学EMBA 的课程教师30%来自境外著名大学,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70%是国内著名教授及社会精英人士,拥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及先进的实战管理经验。

据李小军博士介绍,中金研究院是昆明中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一家专门研究私募股权(PE)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机构。昆明中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经过短短2年的发展,公司目前管理资产达到28亿元人民币,业务涉及国际国内贸易、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和农林、矿业、影视文化、生物制药、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作为云南省第一家专门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研究的学术机构,目前中金研究院共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18名,所有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60%以上的研究人员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李小军博士表示,在当今西部商业机会凸现,东西部经济交融的新时期下,西安交通大学EMBA 云南班不仅能为云南企业家提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本地商业资源,也将成为其他地区企业家切入西部发展、把握西部巨大商业机会的最佳途径。此次西安交通大学EMBA云南班将结合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专门增加金融类课程,西安交通大学和中金研究院将以最实用的课程、最优质的师资和最贴心的服务欢迎广大企业家学员。此次西安交通大学EMBA云南班主要面向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重庆5省1市招生,预计今年9月份开学。

第10篇

现金流在险值(Cash Flow at Risk,CFaR)是研究者在在险值(Value at Risk,VaR)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非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风险度量工具。CFaR度量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公司未来某一时刻所面临的现金流的最大短缺额,其将公司所有的风险敞口融合为一个单一的数据来指导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决策。与先前度量企业现金流风险的财务指标、波动性指标方法相比,现金流在险值技术更加简单明了,数据需求量不大,而且受到科学的统计方法支持,越来越受到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者及许多著名咨询机构的重视。

二、文献综述

CFaR技术的发展是学术界与企业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共经历了简单估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基于敞口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简单估计的方法早期的学者和从业者根据VaR的原理,利用简单的公式估计了现金流在险值。在假设现金流正态分布,并且已知其波动性和期望收益的前提下,CFaR值被定义为现金流的短缺或现金流预期值与真实值之差,其计算方法如方程(1)所示:

CFaR(95%的置信水平)=1.65×现金流的波动性(1)

根据不同的置信水平,现金流波动性所乘的参数1.65也相应地变化。这一方法简单易行,但在计算现金流波动性时直接把所有风险因子的影响考虑到现金流的变化量中,没有具体刻画出风险因子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卢煌平,2009)。

(二)自下而上的方法J.P. Morgan (1999)提出的公司风险矩阵(Corporate Metrics)为衡量公司在总体环境下,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影响公司现金流量波动所产生的风险。这种方法属于由下而上的技术,试图区分出暴露在市场风险下的现金流成分。该模型要求必须明确指出所有暴露于市场风险中的因素,分析过程繁杂且须对公司非常了解,比较适合公司内部人士使用。此模型特色在于可以确认市场价格与公司现金流量的关系,只因省略一些重要的风险来源,导致估计出的在险值不够准确。

叶佩如(2002)利用CorporateMetrics模型评估风险现金流量,实证上采用源兴科技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在95%置信区间下,因市场价格变动将使股东遭受的现金流在险值为新台币一百零三亿元。不足之处在于该研究只采用一家公司,时间序列资料不足,预测结果的说服力较差。

(三)自上而下的方法 Stein、Usher、LaGattuta and Youngen

(2001)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技术,认为历史资料已充分反映面对所有风险的影响,通过使用同行业中与目标企业相似的其他上市公司净收入变量的比较方法来计算CFaR值。作者依据资本额度、获利能力、产业风险及股价作为分类依据,采用基于可比较方法的大量研究来改善时间序列长度不足的缺陷。此模型的特点是分析过程较简单且没有参数设定,可以避免设定复杂的模型,且一旦建立出模型即可应用在任何非金融公司上。该方法不足在于样本中的目标公司可能与平均水平的公司差异很大,有可能既不能提供基于市场风险的CFaR值,也很难通过轻易的调整来计算。

詹家昌、郑登建(2005)以决策观点推导企业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风险,引用由上而下方法建立制造业的风险现金流量衡量模式,将现金流量区分成营运决策、投资决策及供应链管理决策现金流量,同时定义影响此三项主要决策的风险因数后,采用历史资料估算影响决策因数的未来走势及波动。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法,评估不同决策情景对风险现金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企业所面临营运决策风险及供应链决策风险较其他决策风险更加重要,而投资及研发决策所产生的风险,除了电子业外其余产业都不显著。

(四)基于敞口的方法鉴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法存在不足之处,Andren、Jankensgard and Oxelheim (2005)提出基于风险敞口的计算CFaR的技术。这种方法首先分析影响现金流的风险敞口并建立模型,接着估计敞口系数,这些系数可以反映宏观经济和市场变量是如何按预期影响企业现金流的,然后通过模拟估计出现金流的分布,最后计算出公司的整体CFaR以及在宏观经济和市场风险条件下的CFaR值。敞口模型如方程(2)所示:

XtDC-Et-1[XtDC]=?茁0+?茁1(?仔tDC-Et-1[?仔tDC])+?茁2(?仔tFC-Et-1[?仔tFC])+?茁3(StDC/EC-Et-1[StDC/EC])+?茁4(itDC-Et-1[it]DC)+?茁5(itFC-Et-1[it]FC)+?茁6(PtDC-Et-1[PtDC])+?着t(2)

其中Xt DC 是第t期用本国货币计价,以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变量的现金流;πt DC 和πt FC 分别表示第t期以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计价的通货膨胀率;St DC/FC 表示第t期的即期汇率;it DC 和it FC分别表示第t期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利率;Pt DC表示第t期以本国货币计价的核心产品价格;Et-1[.]表示各变量在t-1的期望值;εt 为随机扰动项。

迟国泰、吴珊珊、许文(2006)在指数平滑法和VaR方法基础上,以预侧企业现金流量为目标,以现金流量波动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EWMA――VaR的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该模型是对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逐年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现金流量的均值,提高现金流量的预侧精度,其建立了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风险约束条件,为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依据,模型还建立了整体现金流量预测区间,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做出财务决策。

施照斌、常传磊(2007)在文中给出VaR和CFaR的定义,介绍了利用CFaR对公司新项目投资的控制上的应用,并分析了利用VaR和CFaR进行风险管理的不同公司的不同特点, 不同公司适用不同风险度量方法。最后结论得出银行和金融公司是VAR的主要使用者,没有可交易资产的公司即非金融公司更适合于使用CFaR作为风险度量方法。

曾中(2007)实证上以台湾上市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为对象,利用2000年第3季度至2006年第2季度共计23笔季资料的折旧前摊提前息前净利(EBITDA)作为衡量现金流量的依据,并以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消费者物价指数、一银三个月定存利率、领先指标综合指数及费城半导体指数等总体经济指标,估计现金流量估计模型,进而评估现金流量风险值。实证结果显示,影响半导体厂商现金流量的总体经济风险因数分别为费城半导体指数、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及领先指数综合指标,且由样本外预测能力比较得知,同一产业内处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公司其所使用估计现金流量的模型及模拟方法不同,与文献上的结论相左。

周敏、王春峰、房振明(2008)运用风险敞口模型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等计量方法,为非金融类公司管理层、投资者和分析家提供一个简单具体而直接的现金流不确定性的评判指标。通过对VaR和CFaR的比较以及对CFaR度量模型发展脉络的分析,发现CFaR技术更能刻画出非金融类公司的财务风险。以詹家昌等建立的模型为基础,结合Andren、Jankensgard and Oxelheim (2005)等的基于风险敞口的现金流在险值估计模型,首次将现金流在险值概念应用于我国内地非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对其现金流风险进行评价,实证上以广电电子和金杯汽车为例。但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变量选取未包括利率、汇率和产品价格等其他可能影响公司现金流的市场风险因子,未能进一步分析如何使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程工具进行风险对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彭国红、董国庆(2009)指出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对贷款公司进行信用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信用风险度量的工具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方法主要是基于贷款公司的资产状况或违约情况,度量贷款公司违约的概率情形,不能准确地衡量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因此,其研究中探讨了CFaR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刘宝发(2009)沿用VaR 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对CFaR 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CFaR 的蒙特卡罗模拟法和方差协方差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分析, 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CFaR方法在非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卢煌平(2009)实证上以上市的8家煤炭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共计7笔资料中的折旧前摊销前税前净利作为现金流量的代表,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申银万国煤炭开采指数、90天拆借利率、消费者指数等总体经济指标中找出影响现金流量的总体因素,实证研究基础上预估2008年下半年的现金流量,并计算出CFaR、条件风险现金流量及各变量套期保值的成效。结果表明不同公司利用不同模型进行估计会更准确一些。通过对现金流量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套期保值,得出对90天拆借利率进行套期保值所得到的效果最好。可见,模型的选择仍然是一个难点,并且在实证研究中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模拟自变量时,并未考虑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后续假设联合正态进行估计。

王春峰、周 敏、房振明(2009)指出在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兴起的背景下现金流管理理论由传统的流动性管理、盈余管理、平衡管理及创值管理亦进入了风险管理时代。其研究中阐述了现金流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现金流风险对企业价值、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信息披露及市场微观结构等影响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结合公司财务和金融工程技术对现金流风险进行度量和规避将成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研究中指出加强风险规范和管理组织的研究有助于现金流管理理论的扩展和应用,此外开发新的风险建模能力和设计新的衍生工具交易种类(如环境(污染)衍生品、天气衍生品及经济指标衍生品等)来对冲风险是现金流管理发展的前沿。

娄静、韩立岩、刘金霞(2009) 遵循风险现金流外生化及可比公司估计的思路,以行业合并类为基础,提出现金流及其CFaR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非金融公司经营现金流影响因素,估计出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经营净现金流的结构方程及其CFaR经验分布,并对行业合并类经营净现金流风险值进行测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CFaR技术经过各学者的研究,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又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上CFaR技术已逐渐被公认为是非金融类公司度量现金流风险的工具,并将其与数量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理论研究相对成熟;实证上分别在电子、煤炭、电力等多个领域进行实证研究,检验CFaR技术的实际应用性,部分研究已尝试将度量结果与套期保值相结合来降低企业现金流风险。但实证研究仍相对较少且研究范围较窄,存在时间序列偏小、实证模型不适宜等缺陷。另外,虽然利用风险分析及辅助工具对现金流风险的度量已经进入了实务操作阶段,但有关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规范及对冲工具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eff Youngen, Daniel LaGattuta, Jeremy C. Stein and Stephen E. Usher .2001. A Comparables Approach to Measuring Cash-Flow-at-Risk for Non-Financial Firm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3,100-110

[2]周敏、王春峰、房振明:《基于VaR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研究》,《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3]彭国红、董国庆:《CFaR方法及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4期。

[4]王春峰、周敏、房振明:《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研究最新进展》,《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7期。

[5]J P Morgan. Credit 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 [M]. Risk Metrics Group, 1997: 45-48.

[6]Nicolas Andrén,Hakan Jankensgard et al.Exposure Based Cash

Flow at Risk an Alternative to VaR for Industrial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5, 17(3): 76- 86.

[7]詹家昌、邓登建:《 企业决策对现金流风险值之研究》,《财金论文丛刊》2005年第10期。

[8]许光华、李见发、谢孟芬等:《现金流量风险值之研究》,《财金论文业刊》2005年第3期。

[9]施照斌、常传磊:《公司整体水平上基于VaR和CFaR的风险管理》,《财经界》2007年第8期。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外语院校学生都会在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且会根据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整,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大学生今后所要从事职业要求。学生在就业后经常会出现行业知识缺乏,不懂本行业专业术语,导致企事业用人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等,或陷入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又急需就业,却没有合适的单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计划将外语院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和目前外语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际运用与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点,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外语人才。同时最大可能地达到学生所规划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多方位发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各领域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并指出现阶段外语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方式

收集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了解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学生的职业规划。

本问卷以我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对象,结合学校的就业调查,对东语学院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西语学院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总计进行了近2000份问卷研究,并通过网上回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合计1304份。在老师和各学院学工部门及学校招就处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课程改革教学的评价,整理出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的不完善导致的就业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数据收集。下面截取问卷调查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同学有578人,约占总人数的44.3%,选择比较明确的占502人,约占总人数的38.5%,而明确的同学则只有224人,只占了总人数的17.2%。由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很低,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自我评估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职业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自身的潜在优势未能很好的开发,降低了自身毕业后应对竞争的能力。从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缺工作,而职场却又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即称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监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你觉得在对外语院校哪些选修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来适应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A. 管理学类 B. 法律类 C. 教育类D. 机械类 E. 金融类 F. 纺织类 G. 经济类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经济类和金融类的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和21%。

于此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需要完善的占52%。从各别抽样调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认为,目前经济和金融专业比较有就好的就业前景,进修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图表反映出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受学生的欢迎度较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增设经济金融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认识到了一些专业商务外语证书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等考试,也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步入外企的一个砝码。

图1

三、课题研究改革方案及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必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教育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活经常被认为是“混文凭”,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所以很多高校也想用优秀的毕业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显得颇为重要。笔者认为,深化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实质性突破,把专业的价值和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结合语言教学,尽早抓起针对各类学生学习类型、方式及就业方向有关的各类指导,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二)选择性原则: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特色的各种课程,并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言类专业所涉及的职场需求,不拘泥于专业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职业能力。

以校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条件,根据校情,建立新的选修课程机制,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培养及输送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设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增加面试技巧及职场礼仪的专项讲座等。

总之,对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及目标规划尚不明确,缺乏求职方面所要具备的综合条件,只注重课本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在较大空间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谈会或实例教案,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其了解市场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性和规划性。另外根据本校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安排和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会计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商法的选修课程,这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也从另一面也能避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使就业朝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春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03).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金融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8-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经济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高专学校紧跟时展步伐将金融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纳入财经类学生学习的范畴。金融学教学改革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加强与其他各类学科联系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在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下,不断创新理念,为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财经类人才而奋斗。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教学仍十分的落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尽快提高改革步伐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笔者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研究讨论,以便同仁相互借鉴。

1.现阶段高职高专金融学教学特点

⑴金融学作为现阶段一个热门专业,其学科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金融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则是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

⑵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金融信息的传播占据了信息的主要部分,当很多学生从媒体、杂志等看到有关金融方面的信息时,基于不懂的原因,就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由此可见,为何金融学已发展成为一大热门学科。

2.进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学习情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由此可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⑵在传统金融教学中,常常以研究宏观经济模式为重点,而忽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但在脱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未免会显得十分泛泛,缺乏实际的支撑。

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学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不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落后,陈旧,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自主性。

3.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步伐

3.1改革教学内容

所谓高职高专,就是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金融高素质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行改革时要关注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⑴问题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由教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然后大量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⑵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意在模拟真实的金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程模拟方案。例如: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由学生自由竞选公司职位,待确定各自职位后进行公司的运作,如何运作生产线、生产何种产品、何时注册公司开发新型产品等,都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实践课程,它在培养学生金融思维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⑶竞赛教学方法。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类似学生职业规划的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这种竞赛的举办会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

3.3 改革考核制度

教师不再为学生勾画考试重点,而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卷、实践考试、课堂测验、口试、提交论文等,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的建议

⑴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一种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丰富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业务素质课、实践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⑵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双导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项能力。

⑶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因此,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微观经济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掌握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

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去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做到及时了解经济的最新动态,从而造成知识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及金融专业人士为学生教授金融课程。为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动态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快,金融经济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由此高职高专的教师应时刻关注金融动态,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知识,使教学模式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较快的进步,使教学模式在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全新金融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最大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