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15:1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行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用服务使用成功是指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贷款资金全部由合作银行提供。阿里金融根据积累的用户数据挖掘出用户信用状况,从而对用户授信,1-5000元的信用额度可满足用户的日常支付需求,同时可以解决手机购物中的支付体验问题。
信用服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实体机构支持。信用服务业承担着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播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狭义上说,信用服务行业包括征信行业、资信评级业、信用担保业、保理业、商账追收业、信用保险业等。从广义上看,信用服务行业还包括为信用交易提供信贷和各种支付凭证、信用证等的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产品主要是由信用服务各行业提供的信用信息、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以及信用金融衍生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分包法》简介
《分包法》规定,国外资本在日本设立的企业,只要其在资本金和交易内容上符合《分包法》的条件,就同样要受到该法的规制。考虑到我国在日本设立的软件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得软件开发的承包订单,而且目前还没有能力和关系从原始发包商处获得订单,因此更多地是处于《分包法》中所定义的接包商的角色,归属于该法的管辖范畴,而且处于被保护者的地位。所以知晓《分包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可以在必要时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日常商业活动中,仅仅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第一,经济交易中的参与者是否能够做到有法必依?执法者是否能够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第二,除了法律法规对日常的商业行为具有约束力量以外,与各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商业习惯也同样制约着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所以说,为了使初次进入日本市场的我国软件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的全貌,我们除了知晓法律条文以外,更要了解在现实中日本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是如何进行交易的。
下面我们首先根据2009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部公布的《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的数据,对日本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的最新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研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给UFJ综合研究所的课题,委员长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松岛茂)对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2009年5月的《2008年〈分包法〉的实施状况及其促进企业间公平交易的措施》,对信息服务行业的违法状况做一总结。
日本软件行业现状
日本的经济产业省每年都要实施对特定服务产业的实况调查,这里的特定服务产业指信息服务业,具体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其中软件业包括:(1)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2)程序和使用说明书打包在一起的行业应用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3)嵌入式软件和游戏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包括:(1)利用电脑的数据计算;(2)数据输入(data entry);(3)数据库作成;(4)客户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5)市场调查和舆论调查等各种调查服务业。
根据《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2008年日本信息服务业共有17,746家企业,从业人数为857,877人,全行业的销售额为19.8455万亿日元(现1万日元约为750元人民币),分别比前一年增加21.3%、9.1%和5.4%。其中,软件行业的企业数为12,313家、从业人员为618,519人,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约占信息服务业的75%。
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按从业人数)构成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0人以下的企业约占全部的40%,30人以下企业约占70%,而100人以上的企业不到全部的10%,由此可见软件行业的企业人数普遍较少,这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非常相似。
从赢利情况来看,2008年软件行业的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人均销售额为2,39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0万元),年间的营业费用(具体内容参见表2)为12.7442万亿日元,全行业的营业利润率约为14%,人均营业利润约为33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知,2008年日本软件行业的人均工资约为59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4.4万元;全年度的软件外包支出47,475亿日元,其中,委托国内软件企业外包(本土外包)金额为46,622亿日元,委托国外企业外包(离岸外包)金额为853亿日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55倍。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内容来看,在14.807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中,作为主营业务的软件开发的销售额为11.4655万亿日元,其中受托软件开发9.9535万亿日元,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512万亿日元(包括行业软件1.582万亿、游戏软件2,616亿和基础软件1,922亿日元)。
考虑到日本国内软件从业人员的高工资和较低的离岸外包业务总额,作为初步结论,我们可以认为日本的离岸外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表3为负责日本软件行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及其相关行业政策建议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的调查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在日本的离岸外包中已经占据了60%。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完全可以利用既有的先发优势,扩大对日本市场的外包业务。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来源分析可知(见图1),制造业是最大的客户,占2008年全行业销售总额的23%,其次是同业委托占20%,金融保险为19%左右。从地理分布来看,软件行业公司总数的34%、从业人员的50%、销售额的62%都集中在东京,其次是神奈川和大阪。
分包商和接包商的交易状况
对于日本软件行业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的了解,可以以两个不同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作为依据,即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于2004年2月公布的《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和UFJ综合研究所于2005年3月公布的《关于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等的调查分析》,从调查时间来看,资料比较陈旧,但是目前掌握该行业实际情况的仅有的两份调查分析。
首先从资金规模来看,资本金在5,000万日元以下的软件企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0%左右,3亿日元以上的企业约占13%;在资金和人事上不附属于任何企业系列的独立企业约占77%,其余的则接受了计算机生产商、通信企业、海外企业等公司的50%以上的投资。
根据《分包法》的规定,一旦分包商和接包商之间的交易成立,则分包商应立刻以书面形式将记载了相关内容的书面文件提供给接包商。相关内容包括:双方企业的名称、信息成果物作成委托日期、接包商交付的产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分包商接受产品的时间和地点、分包商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检查(验货)的地点和完成时间、支付的报酬及其时间、支票支付时的相关事项、有偿提供原材料时的相关事项等。实际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56%的接包企业在所有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分包商的书面文书,80%左右的接包企业回答说在80%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书面文书。
当对分包商没有提供书面文书的原因进行调查时,源于“商业习惯”的回答占43%,源于“原始发包商未能提供详细说明”的回答占40%,源于“没有发生过任何麻烦”的回答占24%。由以上数据可知,商业习惯在决定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提供书面文书的方式,邮寄占82%,面对面提交占52%,传真为44%,其次是电子邮件为39%(多项选择,故和值超过100%)。关于书面文书的内容,80%以上的合同记载了《分包法》所规定的内容,唯一例外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现实中,只有40%左右的合同记载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这些回答中,回答知识产权归于分包商的占全部的71%。
为了保护接包商的利益,《分包法》规定了11种分包商的被禁止行为,即恶意压价、拒绝接受产品、无理退货、单方减少支付金额、变更合同内容、报复行为、迟延付款、捆绑销售、给接包商带来经济损失的无理要求、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要求接包商提前对分包商的原材料货款进行结算。
针对上述被禁止行为的发生频率,图2为接包商的回答,图3为分包商的回答。综合二者的回答可知,50%-60%的软件外包交易中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在11中被禁止的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迟延支付货款和分包商的恶意压价。《分包法》中的恶意压价指分包商无视市场的公平原则,单方面提示并强迫处于弱势地位的接包商接受合同成交金额。在另一份(即《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调查中,接包商同样回答有30%左右的交易金额是由分包商单方面决定的,两份调查的数据结果相似,说明具有可信度。按照《分包法》的要求,交易价格应该由一方面提出后,双方以此为基础经过协商以后决定。调查显示现实中的做法往往是接包商首先提出参考价格。
《分包法》的执行状况
2008年,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各类违反《分包法》事件3,273件,对其中的2,964件采取了措施,包括对2,949起提出警告(公布违法事实,但是不公布违法企业名称),对15起提出劝告(公布违法事实,公布违法企业名称);同时命令这些违法企业中的50家“单方减少支付金额”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2,022名接包商共支付29亿5,133万日元的补偿款;命令39家“迟延付款”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1,456名接包商支付2亿3,481万日元的利息。在上述违法事件中,涉及到信息服务业的共有54件,其中51件为延期付款,另外3件为其他违法行为。
为了了解现状和获得违法信息,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每年定期向各个产业的分包商(资本金在1,000万日元以上)和与其有业务关系的接包商发放调查问卷。2008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34,181家分包商和160,230名接包商的调查结果。
接受处理的2,949起违法事件的行业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制造业最多,共有551起,占全部的19%。实际上日本1956年制定《分包法》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解决制造业中分包商恶意利用优势地位损害接包商利益的问题。半个世纪过去了,制造业仍然是相对的重灾区。2004年开始接受《分包法》规制的信息服务业由于违法事件小于100起,所以被列入了其他行业之中。
图5反映了违反11种被禁止行为的1,374起事件的具体分类情况,其中迟延支付的比例最大,高达63%,其次是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违反提供书面文件义务和文件保存义务的事件共有2905起(因为同一家分包商可能违法多项内容,所以上述合计大于3,273)。
如前所述,2008年信息服务业的分包商违反《分包法》的事件共有54起,其中51起为延迟支付。在公平贸易委员会列举的主要被警告事件中,有两件涉及到信息服务业。警告内容分别如下:
(1)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a公司以软件内容与合同不符为由,在事前规定的时间内拒绝接受产品。
(2)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j公司由于非接包商的原因变更委托内容,事后拒绝承担由此产生的附加费用。
几点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针对受《分包法》保护的软件行业(但是不只仅于该行业)的接包商而言,可以做的初步结论如下:
(1)负责《分包法》实施的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是个有作为的机构,主动通过定期实施调查问卷了解行业现状和违法事实。实际上,由于分包商和接包商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对等,处于弱势一方的接包商由于担心各种形式的报复行为而很难主动向执法机构申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如2008年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的有可能违反《分包法》的3,324件事件中,接包商主动申诉的只有152件,不足全部的5%),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问卷为其申诉提供了渠道。此外,该机构还通过对重点行业和屡犯企业实施监督而求防患于未然。
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及其业务发展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是专门从事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的专业公司,其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出售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成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个人征信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的个人征信服务业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发达,而是经过了长期发展和多重变革才达到了的发达程度。
(一)个人征信服务业从不发达逐渐走向发达
美国个人征信业务发展较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个人征信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信用交易不够发达。虽然19世纪中叶美国就开始了信用交易,如厂商以分月付款形式销售钢琴、缝纫机和汽车等商品,但美国的信用消费大规模开展则始于二战之后,战争回来的人们对买车、买房、受等对的巨大需求加速了信用交易的发展。美国1969年的信用消费交易额达1100亿美元,是25年前的20倍,截至2001年底,美国信用卡发放量为14亿张,抵押贷款余额为4.7万亿美元,消费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信用消费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基本消费方式,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消费者申请信用消费时,信用授予方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况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消费规模迅速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美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的交易量达到每年11.4亿份。
(二)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从充分竞争向垄断竞争转变
自从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诞生起,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2200多家的高峰,这些公司都向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整个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格局。随后的发展中,经过充分的竞争和市场选择,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市场形成了以EQUIFAX公司、益伯利(Experian)北美公司和环联(Transunion)公司等三大全国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主体,其余400余家小型或地方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共存的市场格局。一方面这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保持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竞争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不断完善,为美国个人征信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在相互竞争中也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不仅小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保持合作,而且三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三大公司相互之间也保持着合作关系,其合作内容不仅有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也有行业标准和规范制订方面的合作。
(三)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服务对象从系统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银行信贷服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改变了专门为银行服务的状况,其服务对象逐步扩大。这方面的成功开端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shrill公司服务。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已经多元化,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险公司、零售商、公用事业公司、雇主、租赁公司、商账催收公司、消费者等。
(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工作方式从手工操作向化操作转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手工作业”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主要方式,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派出人员向各银行等部门收集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纸和卡片等各种原始统计,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用报告,然后向社会出售。20世纪60年代之后,电子迅速发展,尤其是机技术的成熟和计算机的普及,为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收集、数据库管理和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操作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向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取,例如环联公司2001年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亿美元,而通过因特网出售的电子信用报告达到4亿美元。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也日益扩大。目前每月有20亿条消费者信息进入美国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库中,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大规模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实现。
(五)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从单一的信用报告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之前,消费者征信报告几乎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唯一产品。20世纪50年代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始重视新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以占领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仅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作为争取客户的有力手段,而且将其作为新的利润源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谓上的变化反映了其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新的历程。起初,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叫信用局(Credit Bureau),“Bureau”来自于法语,意指“将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由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最初只是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汇集形成信用报告出售,而不提供其它服务,每一家公司很象一个“Bureau”,所以美国人习惯性地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为信用局,随着消费者信用调查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逐渐多元化,用信用局(Credit Bureau)已经很难准确说明这类公司的业务性质,因此从2000年后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本不用“Credit Bureau”这一称谓。
(六)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规范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转变
20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专门法律规范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运作。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信用数据开放和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诸如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公平授信、诚实放贷等问题。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强烈要求出台规范个人征信服务行业的法律,并于1971年出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现在,美国一直在制定与完善关于个人征信行业的法律。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个人征信服务业也在完善的法律的规范下运作。
二、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业务运作
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已经形成了从信息收集、产品与服务开发到销售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运作模式,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收集
消费者信用数据收集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始点,是信用产品与服务开发的基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信用授予方,如银行、储蓄信贷机构、信贷公会(Credit Union)、银行卡公司、零售商、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企业雇主等,收账协会,政府部门以及专业性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目前,环联公司(Transunion)拥有7000个数据供应机构,它们不间断地向环联公司提供数据,从而使环联公司有能力、有资源每月对2.2亿消费者资料进行12次的数据更新。
消费者征信公司公司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工作方式是主动的,不需要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都愿意将消费者的信息主动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而且信息提供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信息都是免费的,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为此还得专门配备设备和人员。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四种渠道收集消费者信息,一是信息提供方主动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数据,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大型零售商以及某些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等部门通过专线传递的方式定期(至少每月1次)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信息,消费者的信息一旦更新,或者有新的消费者信息,它们就立即按照既定格式通过专线传递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二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动和零售商、企业雇主以及其它信息提供方接触,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三是通过社会第三方获得,如对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采集大多都是通过社会上的第三方提供,由于政府公共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通常不愿收集这些信息,社会上专门有一些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然后有偿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四是从其它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获得,通常采取有偿的方式,这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合作的主要内容。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消费者信用数据的收集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不得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根据美国法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得收集有关消费者的下列信息:支票、储蓄和证券帐户的信息;驾驶记录;犯罪记录;医疗记录;保险单;收入;种族、信仰、倾向。
(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首先将收集到的信用信息经过多道程序筛选使之成为“合格”的数据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如益伯利公司(Experian)将数据提供方提供的原始数据经过六个步骤进行处理,审核其真实性、合法性及标准性之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中,然后再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信用产品与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对信用数据反复筛选和加工是个人征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非常重视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目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消费者信用打分和衍生产品与服务。
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基本产品,是它们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美国信用交易额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信用报告的需求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形,20世纪70年代,每年报告的需求量大致在1亿份左右,2001年达到了11.4亿份,目前每家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均购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用报告,都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信用卡公司不仅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发卡的依据,而且将其作为监控信用卡持有人信用状况的工具。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协会(ACB,2001年1月更名为CDIA,theConsumeDataIndustryAssoci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质量较高,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中仅有0.02%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存在错误,以致导致消费者信用申请被否定。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美国信用报告协会(CDIA)设计的标准格式提供的报告,该报告是最基本的信用报告,被称为表格2000,表格2000要求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提供如下信息:(1)消费者信用交易的记录,记录的是消费者借款和还款的流水账,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均收入信用信息记录;(2)公共信用信息记录,主要收集记录政府公开档案类信息,只记录负面信息,如法院记录和警察局刑事处罚记录、消费者欠税记录、违章记录等;(3)就业信息记录,一般提供消费者的雇主、职务、收入、服务年限、工作或岗位变动情况;(4)个人身份信息记录,主要提供消费者的家庭和消费者的住所、安全号码、出生年月日、家庭成员和配偶情况等;(5)查询信息记录,包括信用局向所有使用者提供信用报告的记录。二是针对客户的特定需要“量身定做”的信用报告,是对消费者信用信息的一种深加工。三是“三合一信用报告”(3-in-1 Credit report),是EQUIFAX专门开发的一种信用报告,其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一消费者收集的全部信息整合形成的信用报告。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打分是信用授予方提供授信的重要依据。虽然银行不必须按照个人征信服务公司对客户的打分发放贷款,但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客户的打分较高时,银行一般就直接给予贷款,自己不再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如果客户分值较低,那么银行基本就直接拒绝放贷。美国大多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提供消费者信用打分服务。
衍生产品与服务主要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利用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的除了信用报告和信用打分之外的、与消费者征信关系并不大的其它产品和服务。衍生产品与服务种类繁多,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信用授予方的需求而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帮助客户寻找目标客户和新的业务、帮助客户对其客户进行管理、帮助客户和其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二是针对消费者需求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EQUIFAX公司针对消费者身份欺诈开发出的“消费者信用监视(Credit Watch)”,只要消费者每年向EQUIFAX交纳49美元,消费者的任何个人信用信息发生变化,EQUFIX就有义务在24小时之内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变化通过E-mail发送给消费者,以保证消费者随时监控自己的信用状况,该产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1年最好的产品”。再如,EQUIFAX公司开发一种“在线产品”,即消费者“信用打分模型(Score Power)",消费者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信用分数,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不断模拟式地“变更”自己的信用记录,由于不同的信用记录将得出不同的信用分数值,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信用行为,并在今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力图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的销售
在美国,对个人信用报告的销售有专门的规定,如《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消费者有权取得自身的资信调查报告和复本,其它购买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只能用于信贷、保险、雇佣、获得信用卡等合法的商业交易等目的,否者都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对非征信报告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没有限制性规定。
对信用报告的销售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线销售”,数据需求方(主要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进行联接,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每位客户都给予特定密码,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登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库,收索需要信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根据客户的登记记录就知道需求方使用情况,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二是出售纸质信用报告。对其它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根据产品与服务的性能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特点
(一)市场化方式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主要运行机制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与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对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没有任何准入限制,市场优胜劣汰的充分竞争是维持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运行的主要机制,市场化、商业化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主要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订规则,进行监管,建立起一种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二)独立性和中立性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立足之本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全部是由私人部门组建成立的,既不受政府的控制,也独立于各商业银行,是独立于机构、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第三方,如益伯利(Experian)公司是英国公司GUS( Great Universal Stores)plc的一个子公司,GUS plc是一家从事零售、房地产投资和信息咨询服务的持股公司。EQUIFAX公司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Transunion公司是美国大型集团Marmon Group的一家子公司,而Marmon Group是一家向世界50多个国家提供500多中产品和服务的非金融集团公司。从实践上来看,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为客户提供的信用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其基本理念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和政府关系密切,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贯彻了政府的某种旨意,而如果和银行保持联系,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和银行有某种交易,这都不利于公司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正是这种独立性和中立性保证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自身较高的信用。
(三)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
除了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规定政府公开合理的个人信用数据外,美国没有相应的规定私人部门必须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但在现实中,信息提供方都会自愿而且免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在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时还得配备专门人员和专用设备,但是信息提供方在购买信用报告时却没有任何利益体现,如价格上的优惠等。我们对此一直困惑不解,当我们向银行提出这一时,他们的答复让我们深有感触。如果大家都不提供信息,那么消费者征信行业就不能发展,而且自己提供的仅是部分信息,最终得到的是消费者的全部资料,因此,自己提供信息不仅利己,也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信用”。另一方面,消费者较高的社会信用意识也是促进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消费者个人非常珍稀自己的信用,他们时常关注自己的信用状况,正是消费者对自己信用状况的关心,各征信公司针对消费者开发出大量的信用产品。
(四)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重要利润源泉
美国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获取的关于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基本一致,都采取统一的信用报告格式,它们的征信报告差别不是很大,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报告的价格上,价格就成为信息需求方选择哪家征信公司的依据。消费者征信报告的价格从20世纪70年代的2-3美元降到了目前的0.2~0.3美元。据CDIA介绍,目前美国各征信公司出售报告并不赚钱,甚至赔钱,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通过价格竞争出售征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征信报告保持住自己的客户,在保持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再向客户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依靠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赚钱。目前,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销售额都占整个销售额的50%左右。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利润,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普遍处于亏损或盈利微薄的状况下,它们依靠什么维护庞大的数据库,依靠什么及时更新数据,又依靠什么提供优质的信用报告,那么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便可想而知。
**饭店协会携手**饮食行业协会、**餐饮行业协会、**市饭店协会、**市饮食行业协会、**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等十大兄弟协会历时半年,通过对几千家各种模式餐饮企业的调查,完成了首次全国餐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并于今天《20**中国餐饮企业调查报告》,对中国餐饮行业进行最详尽的统计研究,并剖析餐饮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哪种餐饮模式利润最高
按特色餐饮、快餐、小吃、火锅四种业态测算,三大指标分别是:就利润率而言,特色餐饮8.76%、快餐5.2%、小吃10.4%、火锅9.6%;就年人均劳效而言,特色餐饮202000元、快餐35985元、小吃59940元、火锅49100元;就企业每平方米营收而言,特色餐饮14437元、快餐13960元、小吃4683元、火锅3743元。
二、老字号重现发展生机
在接受调查的餐饮企业中,80%的企业开业年限超过3年,50%以上则是具有十年以上的历史,74%的企业为民营。老字号企业经过这些年的市场锤炼,重现发展生机,在30强品牌中占10席,老字号跨区域连锁扩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餐饮企业中,已有62%开展了特许经营,并把其视为品牌扩张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餐饮企业人才缺乏
从财务能力来看,企业对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表示担忧。餐饮企业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占据了企业成本费用的最大部分,分别为37%和12%,且均比上一年度有所上涨。从人力资源状况来看,企业一线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缺乏。企业员工流动率依然较高,平均达到了56%,影响了企业服务品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员工结构以40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下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有所增加。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有42%的企业年度培训经费占薪资总额的比例超过3%,平均达到3.6%。
四、越发注重集团化发展
从集团化发展来看,餐饮企业越发重视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并注重中央厨房、种养殖基地和餐饮食品加工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计算机联网管理和餐饮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新晨
五、应关注消费者忠诚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忠诚客户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主要通过会员卡、优惠卡方式实现,但是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调查显示,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人群比例达39%,有预订习惯的消费者比例并不高,平均仅为37%,传统上签单消费的消费者比例已下降至很低。
关键词:神秘顾客;酒店;质量管理;运用
在酒店行业有这样一句话,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酒店和普通生产企业提供实物产品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服务产品,而且生产过程就是消费过程,没有检验环节。因此,酒店会使用各种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如全员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岗位责任制、严格的操作规程等等。但酒店营业时间长,服务人员常常会独立面对顾客为其服务,每一个服务员的工作质量会影响到顾客对酒店的评价,这会给管理中留下空白点。因此近年来,我国酒店业开始大量使用神秘顾客调查对酒店的服务进行评价,以此提高酒店的质量管理水平。
一、神秘顾客调查的含义
神秘顾客调查在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眼中还是新鲜事物,其首先产生于美国,进入我国不过十多年时间。是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在规定或指定的时间里扮演成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以事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蓝本,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实地体验并逐一进行评估或评定的一种商业调查方式。
由于身份隐秘,可以在真实消费环境观察员工工作状况,神秘顾客调查是市场调研行业中能够最为精准地获取资料的的服务项目之一。主要应用于对耐用消费品和服务行业的监督及顾客购买习惯的深入调查,例如酒店、餐饮,汽车,以及家用电器行业等。调研主要采用观察和模拟消费者行为和语言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现场服务质量检查和竞争者同类产品销售情况对比等,在调查过程中不暴露调查员身份是其主要特点。
美国的一些大型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国际连锁餐厅;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大型连锁商店,首先把神秘顾客调查运用于服务营销领域,这些国际连锁的餐饮和零售企业,为了让所有连锁店都能给顾客提供同等的服务,除了注重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销售和服务的标准进行制订及贯彻落实之外,还需要引入第三方对自身服务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于是神秘顾客应运而生,这种由第三方专业服务评估和顾客满意度研究咨询公司惯用的方法传入中国还只是上世纪末期的事。
虽然神秘顾客调查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其在服务质量管理中的显著成效赢得了很多服务类企业的青睐,酒店行业尤其是高星级酒店近年来纷纷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服务质量管理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神秘顾客调查在酒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神秘顾客调查是非常适合酒店在服务质量管理中使用的一种辅助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
(一)、服务质量评价作用:显然,酒店聘请神秘顾客的首要目的是希望其帮助自己了解服务过程的真实状况,并对涉及酒店软硬件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地评估,系统性的找出光靠内部力量难以发现的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加以改进,达到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目标。酒店的神秘顾客访问,需要对酒店的整体环境、直接面对顾客服务的相关人员(包括前厅接待员、行李员、保安员、大堂副理、楼层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康乐设施服务员等)、所有的服务设施、设备的使用状况,服务流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的体验和检测。这种检测,因为是以神秘顾客的体验为中心,对酒店为顾客服务的各个区域均会涉及,所以评估结果是真实、全面并具有参考意义的。
(二)、服务质量检验作用:神秘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检验作用也是基于评价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酒店作为委托方会有一套服务流程的标准,这种日常性的行为准则和服务标准是服务人员的工作蓝本,而神秘顾客通过感受和观察酒店的软硬件服务,并与服务标准形成对照。通过比较规范化的标准流程、酒店的执行状况和实际的顾客感受三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服务的检验和改进提供参考。
(三)、服务质量提升作用: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显性的,根据评估结果的施治行为,即第三方评估机构会根据神秘顾客的检测结果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酒店服务人员可以据此有针对性的改进服务;其二,是隐性的,在长期的神秘顾客的跟进检测中,酒店服务人员时刻准备着有神秘顾客来检测,在主观意识上不会放松对服务的重视,这只无形的手比较容易指挥着酒店的服务人员保持一贯的优质服务。
(四)旅游管理部门进行星级饭店访查采用的重要手段。200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星级饭店访查规范》中明确提出访查员在酒店以神秘顾客形式出现,访查时间为24-72小时,涉及酒店包括厨房在内的为客人服务的所有区域,员工仪容仪表、服务流程、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相应星级标准均在评估之列。此举破除了之前星级饭店一评定终生的状况,一些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酒店也受到摘星的处罚,在星级饭店中引起不小的震动,更加重视根据星级标准对饭店进行严格管理,我国星级饭店的整体服务质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神秘顾客调查在酒店运用的注意事项
神秘顾客调查对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应该评估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其它管理措施有的放矢地使用。
(一)、神秘顾客的选择
其实神秘顾客并不神秘,只是他在服务人员不知道的情况下出现。但是,酒店在选择神秘顾客时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首先,他需要对酒店行业的特点和工作规范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 还需要熟悉神秘顾客的工作流程。
据了解,神秘顾客作为一个舶来品,他们的检测报告的制作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行业标准的,外行很难得知,可以说是被垄断的,只有成为神秘顾客检测协会(MSPA)的成员,才有可能了解到这个行业的秘密。目前中国MSPA成员寥寥无几。
神秘顾客这个职业其实在欧美等国家早已经风行数十年,还成立了世界性的行业协会。做神秘顾客看似轻松惬意,其实也不那么简单,事先要经过培训,主要是在网上进行。在“中国神秘顾客检测网”上面有些初级的培训内容,例如:神秘顾客入店检测时最需要注意的五大部分:1.清洁度,2.客户服务,3.质量控制,4.可能导致危害的因素,5.产品摆放和库存。其中“客户服务”这一项规定“这类的检测一般用于入店后对服务员给予的服务质量的检测,其中包括从神秘顾客入店到离开的每一个环节的服务质量;例如是否在顾客进店时使用问候语,是否仔细地询问顾客的要求并耐心地提出适合顾客要求的建议,是否在顾客离开时留下客户的联系方式,是否帮助顾客开门并说再见等等。” 做神秘顾客虽然白吃白喝但是并不轻松。扮演神秘顾客最重要的是观察力,有些酒店会让你假装投诉,看服务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和能力;有的客户会要求神秘顾客消费时表现出不满,观察服务人员的处理方式。另外,由于委托的任务细节很杂,做任务前要牢记问卷问题,这就需要超强记忆力。执行完任务后,神秘顾客要填写问卷调查报告,有些问卷甚至会达到十几页的篇幅。
因此,在选择神秘顾客时应该尽量找熟悉行业的相关人士,但是为了不轻易让服务人员察觉,还需要他们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同一个人员不能多次使用,神秘顾客的观察力和文字水平可以帮助其写出高质量的暗访报告。
(二)神秘顾客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神秘顾客调查中首先注意选择专业人士,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选择:从酒店自有客户档案中选择,请专业公司派遣,通过各种媒体招聘。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选择,各有利弊。
2.在神秘顾客使用上要注意频率,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增加成本,造成员工过度紧张,过少则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能过分依赖神秘顾客调查,要把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神秘顾客调查只是作为一个检验的手段。否则员工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影响其积极性。
现阶段,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近年来,“互联网+”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快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不容小觑。研究表明,中国电子商务业正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中国信息经济的基础。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也是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6月底,全球网民数为24亿,其中22%来自中国。
从阿里巴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便可窥见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作为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阿里巴巴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之一。超过千万的企业会员与数亿注册会员。2011年中国网商规模已经突破8300万人,淘宝网卖家已经超过600万家。《2010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为2118亿元,同比增长105.4%。由此可见,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细化了传统企业的经济社会分工,信息化、系统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生产流程更加清晰、易于管理,优化了组织结构,整合了现有资源等;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刺激了其相关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物流服务行业、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等等,扩大了经济市场,刺激了消费,提高了经济贸易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可以反映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可以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预测及决策的支持服务,所以研究存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及其内在转变
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等,这些都是电子商务诞生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消费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蒸蒸日上的电子商务产业备受瞩目。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促进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从表面上看,电子商务扩大了市场、刺激着消费,提升了国民生产总值;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着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物流服务行业、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往深层次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消费方式,细化了工作分工,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商务贸易的效率。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局势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网络系统也日趋完善,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电子商务逐渐登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表面上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二是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行业的诞生和发展。
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消费等方面,无论是工农业、国际贸易还是家庭理财、个人购物都能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实现,电子商务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大环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贸易的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及服务多元化、服务质量提升、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更是刺激了消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生产总值。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相关服务行业相继发展起来,例如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电子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物流服务行业等。它们是电子商务的辅助行业,支持着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变化适当革新。电子商务一个行业带动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内在转变
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更加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与革新,电子商务也渐渐从深层次上(即根本上)改变着经济的发展方式:传统商务活动消费方式的改变、工作分工的细化、组织结构的优化、经济贸易效率的提高。
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逐渐变得多元化、系统化、产业化、信息化,如影随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条形码技术也逐渐完善起来,新形势下的经济贸易也在不断地发展与革新中。
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媒介,以电子化方式为消费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另外细化了传统企业的经济社会分工、责任具体到人、企业管理系统扁平化促进了企业的科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生产流程更加清晰、易于管理,优化了组织结构,整合了现有资源,提高了企业经济贸易的效率。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
电子商务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等各种经济形式的方方面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商务贸易方式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增长点。尤其是阿里巴巴美国成功上市,更是创下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交易,仅天猫“双11”一天的交易额,便超过870亿元,宣告着中国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也必将是未来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刺激了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扩大了传统商务贸易的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广泛应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效果尤为明显,不仅给传统的商务活动带来了重大变革,而且还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国家GDP的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另外,电子商务的出现整合了传统企业的现有资源,优化了传统企业配置,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刺激了其相关服务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蒸蒸日上的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分析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可以反映出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水平,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出电子商务的现状、预测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另外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还可作为电子商务企业预算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美国是最早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的国家,目前已拥有较为先进的测度指标体系、科学的测度流程、优秀的测度研究组织,而我国测度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测度研究分析,结合基本国情,选择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方法。
(一)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流程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流程主要包括:建立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分析来源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测度指标及方法的调整,测度实施,测度结果分析。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研究的首个步骤,是测度研究的根本。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指标主要有反映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产值、收入的各项指标。
搜集、整理、分析来源真实的相关数据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的可靠依据。数据如果失真研究便失去了意义。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流程将测度过程标准化,减少了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保证了测度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实证分析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广泛,不但给传统的商务活动带来了一场变革,而且还刺激着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经济贸易方式的同时,还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整合了现有资源,优化了组织形式。要想充分了解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必须通过严谨的测度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水平。
本文主要针对近五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实证分析。建立适当的宏观测度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分析近五年的可靠数据,选择适当的测度方法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
1.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主要是从反映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收入及产值三个方面测度研究宏观上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主要的测度指标有: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收入的比较、电子商务总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
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B是指拥有独立的电子商务商城的两个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比较著名的有:阿里巴巴,慧聪网;B2C是指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商城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贸易方式,例如京东商城、唯品会、卓越亚马逊、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凡客诚品等;C2C是指一些在购物网站上开店的个人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最典型的就是淘宝网了。同样,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是B2B、B2C、C2C这三种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总和。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量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应用企业电子商务从业人数、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相关人员数量,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收入也自然是这三方的收入总和。电子商务总产值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产值及应用企业电子商务产值。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占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收入的比例、电子商务总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这四个测度指标是宏观的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反映出目前电子商务产业的规模、收入情况、产值,也就是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
2.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测度方法的调整。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的测度,需要汇总、整理与分析大量数据,并以这些数据作为支撑。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除了利用了现有来自官方渠道资料外,还整合了部分权威机构的数据信息。统计资料以《中国统计年鉴》为主,以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统计调查报告和市场监测、研究报告为辅。鉴于本文选择以时间节点作为研究对比序列,所以在数据整理中,重点对2010-2014年数据进行了时间跨度的安排。
《中国统计年鉴》中,全社会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指标。除此之外,为了更大限度地提升本次测度的准确性,资料来源方面,还增加了如艾瑞咨询机构的研究数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4年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报告》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和《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等。
根据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要求正确选择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以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而测度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绩效测度方法、主成分分析测度法、层次分析测度法、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法、模糊综合测度法等。而本文则选取绩效测度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业绩、成就分析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得到的定性或定量测度的方法。它流程复杂、不宜操作,主要适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为了提升研究的精确度,本研究在绩效测度的同时,还做出了细微的调整。
最后对来源真实可靠的数据带入相应指标公式中进行测度计算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测度研究结论,反映出目前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的规模、产值、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3.测度实施及结果分析。本文表中数据均出自官方及权威机构,来源可靠,可对其进行测度指标计算和分析。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B2B交易额+B2C交易额+C2C交易额 (1)
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2)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 (3)
由表1、表2及式(1)、式(2)、式(3)可得表3所示结果。
从表3可知,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的比例逐年增加,且其比重约为市场交易规模的9.96%至15.8%,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市场交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由表4可知,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逐年稳步攀升,并且比例较大,证明了电子商务的规模不断增加,对人们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就业人员收入比全社会就业人员收入较低,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薪资水平不同,基础服务业的就业人员较多且收入低。表5显示其薪资水平逐年提升。
表6显示电子商务的产值逐年提升,占GDP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电子商务促进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3%,电子商务产值每提升1%,GDP即增长0.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进行阐述与测度研究,以测度指标体系的计算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蒸蒸日上,其产业规模、收入情况、产值情况大体均反映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化的新经济活动,电子商务在对于扩大流通、改革管理与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的作用。而在外在表现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GDP的增长,同时还优化了就业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可问题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费了。”美国著名商人约翰华纳梅克的这句话已经流传100多年了,但时至今日,很多传统行业的营销只能依据经验选择广告投放,而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数据反馈。
本地生活O2O商家投放广告的困惑则更为明显,一个是由行业属性导致的预算有限,一个是可供投放的选择范围小。表面上看起来,交易模式更为简单明了,但是最后发现交易模式的成本其实也不低,而且有些“用力过猛”的交易方式甚至会对品牌带来损害。
怎么选?媒体模式还是交易模式
其实本地生活O2O营销有两种模式,媒体模式和交易模式,在一直要求闭环的O2O交易模式时代,仿佛谈论O2O媒体模式的广告已经成为一种有点不合时宜的做法。
然而,传统品牌商户的真实诉求是,不管是媒体模式和交易模式,只要最终能实现品牌的增值,进而增加店面营收,都是好的投放方式。
换句话说,所谓媒体模式,就是通过展示信息来触达用户,其本质无非是要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谓交易模式,就是商户可以清晰看到该次营销活动之后的所有交易数据,而其本质是要优化客单价和客户数量相乘之后的营收结果。
本地生活服务行业营销费用投放的难度如同本文开头提到的,效果无法计量。而且,跟快消品行业不同的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利润比较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尝试性投放。
据一位餐饮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客单价低于200元的中餐行业,正餐的利润率只有10%左右。
此外,本地生活O2O行业属性决定了营销方式的复杂性。用户从吸引关注到真实消费的链条会比较长,来搜索餐饮、KTV等信息的用户也许是今天有需求,也许只是随便看看,即使当下做了消费的决策,也可能因个人行程改变或者临时改变意见又取消到店消费。
而此前很多商户如果选择传统媒体渠道进行投放之后,只能被动等待一个广告周期之后,从商户整体营收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效果。
鉴于商户对交易模式数字量化的需求,团购这种O2O营销模式曾经风靡一时。通过选择团购这种方式,商户可以清楚看到有多少用户购买套餐、多少用户到店消费。然而团购这种营销模式本质无外乎用折扣资源加佣金费用来换取用户的关注,其实也是一种营销。
虽然极端的折扣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用户的关注,但是站在商户的角度,这种极端的模式很难带给品牌任何提升的效果,甚至会对品牌价值有一定的损害。
行业人士李昊曾经做过测试,如果做力度很大的团购营销活动,此后用户留存率会极低。因为这部分用户大多是冲着价格而非菜品或者服务来消费的,而做一些优惠券类的尝试之后,在乎口味的用户会比在乎价格的用户留存率更高。
如果是单纯看到广告来进行消费的用户,虽然数量相对少,但是其能否留存最大范围取决于店面服务、菜品口味,而不仅仅是价格。因此,商户在选择O2O营销的时候,不应该拘泥于媒体模式还是交易模式,而应该根据商户本身的阶段性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投放方式。
数据告诉你费用去哪儿了
俏江南营销总监赵锡刚曾经试图去百度购买关键词进行营销,然而“大闸蟹”关键词150元每次点击的价格让其望而生却。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投放这种泛平台确实没有性价比可言。而大众点评是集中吃喝玩乐信息展示的平台,来大众点评的用户本身有很强烈的吃喝玩乐的需求,这是一个指向性比较明确的用户流量来源。
据大众点评与艾瑞咨询联合的O2O模型调查报告显示,在大众点评端的每一万次曝光,分别能给餐饮客户带来3次的到店消费,而在美容行业,这个数字可以上升到7人左右。休闲娱乐行业的平均数字为2群。根据艾瑞网调研结果显示,外出就餐平均3人一桌,以上海餐饮美食商户为例,大众点评网的每10次千人曝光即可带来12个餐饮美食消费者,按照大众点评此前公布的上海地区单人单次人均消费价格100元进行计算,上海餐饮美食商户在大众点评网上每10次千人曝光即可带来1200元营业额,相当于每个CPM产生120元实际收入。
该数据是详细跟踪了大众点评用户的核心行为要素得出的结论,即采集大众点评2万人,艾瑞咨询集团75万人作为数据样本进行调研。选出“签到留言、写点评、上传图片、预订确认、团购验证、地理定位”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标准,用户符合1种或者以上核心行为要素即可作为一次到店行,并对同一账号多次行为进行去重之后得到的结果。
当然,万次点击到店消费次数是一个变量比较大的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商户,其用户到店比例高达万次点击30次到店以上,这源于商户本身的品牌效应以及菜品图片制作比较精美等原因。
其实,一次完整的传播包括内容+渠道。内容就是商户品牌、折扣、画面、菜品介绍等,渠道则是大众点评用户的点击。如果传播渠道是固定的,那商户完全可以通过内容优化来提高用户的到店次数。
不过,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优质的资源都是稀缺的。因此需要投放广告来占据更好的位置。据大众点评副总裁李描述,大众点评目前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3亿,点评数量超过3600万条,收录商户数量超过1000万家。用户会集中关注其中的一些商户,而非平均分布。
据调查显示,做过推广的大众点评商户,其商户主页展现曝光的机会是未做过推广商户的4-15倍,从商户主页带过来的平均团购售卖量是未做过的11倍(其中,丽人是14倍,休闲娱乐是5倍);同期其点评数积累速度是未做过推广商户的5-8倍。
以上数据就是商户进行营销投放之后的结果反馈。此外,这些数据还有更多利用价值。据绿茶的董事长王勤松分享,绿茶每去一个新的城市进行投放,会在大众点评投放广告或者预售优惠券进行测试,看一个城市用户的反应来分析本地用户对绿茶品牌的认知程度,根据这个数据反馈制定如何做进一步的O2O营销。
人才需求持续扩大
一个基本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人才需求的孵化器,根据笔者所在公司不久前的调查报告,今年的招聘市场整体呈现出需求持续扩大的走势。2015年前两季度超过九成的公司制订并实施了招聘计划,这一数字显示了市场上巨大的人才需求(如图1)。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在今年的招聘市场表现异常活跃。这一方面与国家对众多基础建设的支持分不开,另一方面,现在的国企人才更希望在毕业几年后通过跳槽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和自我价值,而不再抱着终身服务于一家企业的念头。猎头的触角也更多地接触到这些国企人。相比之下,在华外企的招聘需求虽然旺盛,但并没有国企一般有高达90%以上的招聘率。随着我国经济度过靠招外商、引外资的初级阶段,不仅取消了很多曾经倾斜于外资的政策,更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力度,例如知名药企GSK被查,随即牵扯出对整个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外资药企的监管。这一举措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外资药企的招聘。
薪资增长放缓
与旺盛的招聘需求相对应的是薪资涨幅的放缓。往年绝大部分雇主会认为20%的薪资增长在跳槽中是正常的体现,但今年有更多的雇主希望薪资增长可以不超过10个百分点。
从2015年上半年的实际招聘反馈看,10%
以下的薪资涨幅占绝大多数,达到83.1%,达到30%以上涨幅的职位仅占总数的1%。这一结果也是GDP增速降低的直接反映,如果去年公司的营业利润下降,那么今年的招聘预算一定会受到限制,中国社科院在去年12月的一份题为《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的报告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报告指出,综合经济增长、企业经营业绩、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中国的工资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增长。
薪资增长放缓的另一因素是雇主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思路的转变。各种员工福利方案提供企业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佐证。一味地提高薪资,一方面造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并没有降低员工的流动率。有效地保留员工,更需要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而薪酬福利仅仅是从经济角度制造归属感的方式。在与候选人沟通职位的时候,99%的候选人都会问到公司年假、生活补助、健康福利等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福利方案,即使薪资有所涨幅也很难让候选人提起兴趣。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薪资涨幅上也各不相同。与巨大招聘需求相反,国有企业并没有给出如其需求那般的薪资增长,在超过10%涨幅的比例上国有企业最低,仅有11.9%的职位给出了多于10%的涨薪,无论欧美或者非欧美的跨国企业都有超过1/4的岗位给到这样的涨幅。关于国企与外资企业的人才之争由来已久,它们各具优势。然而就薪酬这一点上来说,外资企业显得更具优势。随着国家对于国企员工福利的控制以及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国有企业正在以更平等的角色进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如果不能跟随市场的脚步进行薪资调整、一味坚持固有薪酬体系,国有企业的胜算将会非常渺茫。
传统行业有待复苏
招聘需求总体旺盛,但行业之间的差距却是在所难免。每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利润模式、发展环境各不相同,使它们在招聘需求上差异颇大。总的来说,新兴行业、专业度高的行业招聘率会更高,而传统行业则需要更多因素的刺激。
“互联网+”的提出,使2015年成为互联网行业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年。电商及移动互联网的双边拉动,令该行业的人才抢夺前所未有地紧张起来。这里既有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因素,也有国家政策扶植的效果,另外,该行业的高利润率和高成长性又吸引了众多风投的加入,进一步刺激了行业发展。将资金与扶植转变为招聘需求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IT互联网行业在今年下半年的招聘趋势依然向上。法务服务行业作为高精尖的专业以及其特殊的社会服务性质,很难被经济所影响的特点,成为唯一一个招聘率达到100%的行业。而这也与往年的情况相近。传统行业作为发展成熟的行业,在没有新的利好刺激下很难获得更大的市场变通。据分析,机械行业有望成为今年的热点行业,该行业在两年前还举步维艰,但随着国家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尤其“一带一路”项目的启动,机械行业立即成为最先受益的行业。
不同行业间的薪酬涨幅情况显得相当复杂(如图2)。在大多数行业涨幅放缓的同时,医疗健康以及法务咨询行业却独领,这两个行业在20%以上大幅涨薪的职位比例均超过10%。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共同之处:都是发展成熟的行业,行业薪资都比较透明,层级划分明确,同时也都具有对于经济环境依赖较小、专业度超高、对人员能力依赖度高的特点。例如在法务服务行业,一个职位的薪资由它所在的公司类型、专业领域、职位等级和工作经验基本可以确定其薪资范围,如果想要招聘相应等级的员工,过程可谓是“明码标价”,雇主方务必付出相应的涨幅,否则很难吸引到合适的员工,因为市场中的每个人对薪资情况都有了解,对于各个公司的架构也很容易掌握,薪资的涨幅就自然而然了。另一个相当热门的行业是电商互联网行业,除去行业本身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的延伸与转型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例如服务行业大量展开的O2O营销方式,再比如传统零售业向线上销售的转型,催生出更多对于互联网行业人才的需求。
一线城市饱和,二线城市引燃希望
尝试经商的滋味,增加自己的阅历,早日步入社会,体验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了解更多社会知识。
二时间:2010年7月13日——2010年9月20日
三地点:xxx药店
四内容
我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是在暑假中拉开序幕的,刚过暑假的我们还沉浸在可以吃喝玩乐的悠闲中,父母又早已踏上了挣钱的路,由于家在农村,父母挣钱不容易,每天早起晚归,除了田间劳作,还要找点额外的工作以维持生计,供我们上学,于是我想利用假期,借这次实践活动的机会,找个工作做。
2010年7月9日,我便带着希望与渴望,开始了我找工作的历程。艰辛的找寻并没有使我如愿以偿,很多地方的招聘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我说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回同志你的。”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第二天,总结失败的教训,白正自己的位置,我来到了xxx药店,向主管说明自己的来意,并承诺一定好好表现,主观和、见我恳求热切,就将我留了下来,并同意我第二天可以来上班了。
第二天,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上班。一开始,主管把我叫到一个女孩的跟前,要我跟着她学。看着她不停的拿着商品看来看去,我也拿着商品看,见到有顾客来,她就拿着商品竭力的推销,而我只是站在旁边,试着说“好,很好”之类的话,满以为这样可以卖掉,可顾客却不屑一顾,走了。我站在那里,望着女孩,她并没觉得委屈,依旧看着商品,依旧推销着。也许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许多的失败或挫折,只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就没了压力。当我环视别的员工时,也是在认真负责的推销着商品。
第一次站在柜台前,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望着眼前的人们,听着这杂乱的脚步声,我心乱如麻,眼前的人们牵引着我的目光,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又少了几分紧张。刚开始,面对顾客,不知要说什么才好,只是被动地把顾客提到的药品拿到他们手中,然后在一一把它们放回。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我也一天天的磨练着自己。面对顾客,我能轻松自如的向他们介绍商品的种类,用途等等,见到熟识的顾客,也能主动的热情的打招呼,聊家常。
在一个似大似小的空间,有着我的快乐与欢笑,也有着我的烦恼与忧愁。有时,也会遇到一些胡搅蛮缠的顾客,会因看上一个商品问了又问,心里十二分的不耐烦,脸上还要露着笑容,嘴上还要向他们介绍着,解释着,而最终却又没买,有时,也会遇到年老的顾客,说上一大通,他们也不解其意,只是呆呆的望着你,呆呆的站在那里。但不管怎样,我们这一代人对长辈应是毕恭毕敬,对小朋友应是热情友好。“顾客是上帝”是服务行业的宗旨。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马克思信用理论
一、重温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信用的界定
马克思信用理论是在研究了19世纪英国信用制度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他在分析生息资本在贷出者和借入人之间的运动时,给信用下了一个经典定义:“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按照马克思的意思,信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价值运动表现,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马克思还强调,借贷双方的信任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贷出资本到期要按时偿还;在还贷款的时候要有报酬。一旦信任关系被某一方破坏,那么就不存在信用了,同时破坏信用关系的一方也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条件。
(二)信用制度的起源
马克思说,“信用制度是作为高利贷资本的反作用而发展起来”。在一些生产资料分散的地方,货币财富往往能够被高利贷资本集中起来。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财富和劳动力能够通过转化货币职能的方式得到提供,而这也为资本的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商品交换关系,货币逐渐发展到拥有了作为一般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购销、赊销的经济行为也开始在交换过程中出现,这也是信用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信用制度按其本性是永远不能脱离货币这个基础的。”毋庸讳言,随着少数私人资本家越来越集中生产资料,信用制度就演变成一种“资本本身扬弃的运动形式” 。当然,伴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再生产要求扩大,资本运动要求扩大运动范围,于是,原有信用制度的私人性质必然会发生转变,转换为适应社会再生产的性质。
(三)资本主义生产中信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信用制度推动利润率的平均化,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建立的基础就是利润率平均化的运动。资本自由转移因为信用制度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同时信用制度也能够促进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平均化,使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有了平均利润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起着转移资本的杠杆作用和利润率均衡作用的永远只有信用。
2、信用制度的建立,可以节省各种流通费用,加快再生产过程。(1)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主要流通费用,通过信用制度,以下三个方面能够帮助节约货币:“a、相当大一部分交易不用货币;b、加速流通手段的流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又可以加速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c、纸币替代金币。”(2)信用加快了流通或商品形态以及资本形态各个阶段的变化,也加快了整个生产过程,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同时也减少了准备金。(3)通货的流通量和速度可以通过信用来调节。可以用较高的信用代替现实的货币,从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减少,产生“信用作为媒介提高通货的速度”。
3、信用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股份制的出现与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财税、信贷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经营环境,所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显,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十分严重在融资难和担保难等困境,这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从而导致了企业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导致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建设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除人民银行组建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以外,许多部门从自身需求出发,自己制定标准、对中小企业搞信用评价,例如各家商业银行评估企业的信贷信用、工商部门评估企业的合同信用、税务部门评估企业纳税信用、质检部门评价企业的产品质量等,这些部门的评估仅仅只是针对企业的某一个方面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且各自评估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导致无法统一信用评价标准,加上部门之间信用信息流动性差、整合难度大,很难完整、全面地反映某个企业信用的整体水平。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统一共享的信息平台、评价标准和具有普遍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不利于金融机构对放贷的中小企业进行信息获取和整体评价,从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导致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第二,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和不良记录披露机制。由于当前不够完善的企业信用市场,加之不够明确的相关法律机制,导致企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因为惩罚措施不及时、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其实纵容了许多企业的失信行为,如生产经营活动中屡禁不止的投机取巧、牟取暴利、逃债和恶意欠息、违约挪用他人资金等行为,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信用越来越低,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企业失信的收益。我国现有的失信惩罚机制,主要限于法律制裁,惩罚手段较为单一,并且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对失信行为的事前防范措施不够具体。结果导致实践中常常出现守约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应有的制裁,许多人和企业还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造成整个社会的信用氛围难以形成。
第三,信用服务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足的现象。一方面,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开透明的社会信用氛围,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信用意识和信用风险观念的缺乏,导致对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产品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企业参与意识不强,甚至出现很多企业不愿提供真实信息或以种种原因虚构信息等现象。另一方面,就信用服务的供给来说,我国当前已有的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虽然能够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和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但是这些机构普遍都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且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完整,无法科学合理的评估导企业的信用状况。由于信用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全国性的市场,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使得信用评价的结果缺乏权威性。目前国内还缺少有实力能提供高质量、权威性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
三、马克思信用理论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启示
(一)从马克思关于信用的界定来看
信用是以借贷双方的信任为前提的,其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形成信用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形成充分信任的信用关系,必须尽可能的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因此,开发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存贷款的信用管理,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基础。应设立国家统筹管理的信用管理机构,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做出统一规划,并联合主要信息资源占有部门,进行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增加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把工商、税务、质检、海关、交通、银行、证券、保险、公安、法院、环保等多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全部集中起来,录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要成立信用行业协会,制定全行业统一的信用规范、信用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引入民间资本及外资进入信用服务行业,特别是国际上著名的信用公司投资入股,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评估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全行业的良性发展,为中小企业形成高质量高标准的信用评估报告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
(二)从信用制度的起源来看
信用的发展是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购销、赊销的经济行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自身的信用水平对于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经贸委提出要建立健全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信贷信用度。除通过媒体宣传和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影响外,对中小企业而言,应逐步提高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针对影响其信用程度的应收应付账款等突出问题,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并采用科学手段加强内部管理;另外,还要加强信用科技的研究和教育,尽快提高我国信用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队伍。
(三)从信用的作用来看
信用具有加速利润平均化、节约流通费用等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信用制度也是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组织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使得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建设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首先,要加强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信用服务行业包括信用担保行业的管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备案和数据申报制度,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信用服务行业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其次,要加强服务,建立信用信息监管和失信奖惩制度。对不讲信用、造假售假、欺诈行骗、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要组织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曝光和处罚,通过公示信用严重缺失者黑名单,提高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从而有效遏制信用危机的继续发展和蔓延。另外,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奖励,例如长期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可以享有获取低息贷款的优先权等。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或部门规章,包括失信惩罚体系,并严格执行,加强执法力度。同时有关信用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尽快颁布实施,从而对企业信息数据的使用进行规范,对信息采集使用的范围加以明确,区别对待可公开的和秘密的信息,还要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以及信息使用的权利与义务。(作者单位: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687、678、685、492、591、494页。
一、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从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信用体系能否迅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该国有关信用方面的信息和大多数数据能否比较“透明”,能否通过合法的、公开而有效的渠道被合法的征信机构及社会各界、市场主体所取得。也就是说,征信机构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获得用于完成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和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数据,社会各界、市场主体能获得市场活动所需的信用信息,是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2.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从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降低风险、动员储蓄、创造需求、促进交易等多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3.信用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当前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履约率也仅有60%左右。另据我国一些学者的测算分析和保守估计,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正是由于经济转型中缺失信用,使得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和市场风险增大,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降低。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使信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从而地方经济也得以实现信用经济转型。
二、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
南京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从2002年开始,为了促进南京市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南京市加大了各项信用制度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归集和应用,业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政府积极推动,形成了良好制度环境,自2002年开始,南京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就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如2002年5月10日印发的《市政府关于开展“建信用南京城,做诚信南京人”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建立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道德规范,明显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基本上健全地方信用管理法规和运行规则,逐步培育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中介机构四类诚信主体,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并在全国树立起南京市守信用城市和最佳投资创业城市的品牌形象。其后又相继出台了《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办法》、《南京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南京市统计信用评级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与规章制度。
组织体系上则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税务、工商、法院、物价、劳动局等十八个部门组成的“建信用南京,做诚信南京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政策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形成了每季度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
2.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已形成正常工作机制,根据《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2010年成立了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市“一网三库”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草拟了《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和《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并按省里的有关要求进行的任务落实。从09年底开展数据征集工作以来,共收到20家部门上报的相关信息708621条,经过整理成功入库的信息56190条。
3.联合监管应用已初见成效。政府应用部门由2005年初的4.5家,增加到29家:应用方式由简单的信用信息查询应用,逐步拓展为将信用数据全面嵌入本部门业务系统,与实际职能紧密结合、与分类监管挂钩的深度应用。通过联建共享联合征信平台,政府应用部门提升了业务综合管理能力,创新了分类监管、联动监管和综合监管机制,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税务部门应用信用数据库,提高了综合征管能力。公安、物价、人力社保、环保、南京海关等部门或系统分别在经侦、价格管理、劳动、环境、进出口等领域开展应用,并成为政府应用的新亮点。
三、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意识淡薄。有效供需均不足。从宏观层面看,由于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加之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市场信用交易发育较晚,社会信用关系普遍薄弱,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未充分认识到信用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咨询的需求意识不强。整个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信用资源的普遍化开发和利用,
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全社会信用意识的逐步增强,面对广泛存在的信用缺损现象,市场主体渴望通过特定的工具判断交易和投资对象的资信状况,信用服务行业的潜在需求旺盛。但当前的市场主体依然较多地关注于对方的规模或人情关系,实际使用信用产品不多,信用商品化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信用需求的引导不够,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审批等领域尚未开展示范应用。信用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导致信用服务市场启动困难。另外。南京信用服务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服务产品的结构和质量均需进一步调整和提高,有效供给的短缺使其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乏力,抑制了有效需求的扩张。
2.信用规模扩张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在明显下降。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GDP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信用总规模的扩大,而信用总规模的扩张也往往会带来GDP的提高。也就是说,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信用活动和信用交易的水平,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但现实中,我们通过对南京市的研究发现,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张,其对经济增长推动效率在明显下降,
研究中考虑当前国内地方经济特色以及便于数据获取,本文选择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信用)作为地区信用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我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
我们以南京市1985年至2009年数据为样本,首先对金融信用规模和GDP
水平做一统计描述(见图1)。图1中横轴代表年份,上方曲线为南京市金融信用规模,下方曲线为南京市GDP。从该图可以看出,1985―2009年,南京市的金融信用总额逐年上升,从1985的61.8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9120亿元,25年间大约增长了147.4倍。就其增长趋势看,信用规模基本呈指数增长,从长期看,信用规模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其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的GDP水平也是逐年上升的,从1985年的109.28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170亿元,约增长了38.2倍,也是呈指数型增长的,且增长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我们把金融信用规模与GDP这两个指标放到一起,来考察这两条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1985―2009这25年间,信用规模与GDP同方向变化,均持续增长;但1985―1996年间,信用规模和GDP的增长几乎完全同步,基本呈1:1的增长关系:而从1997年起,信用规模与GDP的增长曲线开始分离,信用规模曲线开始陡峭,而GDP曲线则相对平缓,二者之间的距离逐年拉大;特别2000年之后,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明显,两者之间的差距极为显著,且从趋势上看,信用规模的增长速度还在加快,GDP的增长则相对平稳,因此,二者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的势头还会继续下去,
其后,我们以南京市1985年至2009年数据为样本,对与金融信用规模和GDP水平相关的变量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这两个经济变量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地区金融信用规模的扩张对GDP增长的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见图2和图3,
通过观察金融信用规模与年度GDP这两组数据的散点图,我们发现可以拟合一条直线来代表图中这些点的趋势,以前一期的金融信用规模和前一期的GDP作为解释变量,把当期的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假设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βO+β1 X+β
方程中Y表示某年GDP较上年增长的值,X表示同年信用总规模较上年的增长额,β为随机误差。利用EXCEL统计软件作回归分析,分别得到1985-1996年间和1997-2009年间的回归方程,
y1=1.2793x1-19.369
y2=0.4636x2+141.35
这两组方程清晰说明了南京市的信用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变化,即1985-1996年间,南京的金融信用规模每多增长1亿元,将带动CDP平均多增长1.2793亿元,而在1997-2009年间。则降低为0.4636亿元。
以上分析说明对于南京市而言,目前单纯地扩大金融信用的规模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在逐渐下降,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和银行征信机构合作,加快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更多信用产品,扩大个人信用、中小企业信用以及商业信用等的规模来填补其中的空缺。
四、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发展对策
当前,南京市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因此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1.完善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针对现阶段信用缺失严重、急需建立信用体系的南京来说,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动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形成“政府用信用、企业创信用、社会重信用”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氛围,据了解,上海、四川等地都在政府招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建筑施工、银行贷款等方面,强制规定了使用企业信用报告的做法,使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真正与其生产经营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制约。江苏省则出台了《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南京市也在2006年了《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试行办法》,这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大利好。
其次,要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征信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建设实时交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利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技术,为各部门提供直接在网站上信用信息的人口,从而保证成员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时的信用信息,为政府监管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督促各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进行信用信息数据交换。
2.培育良好的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市场中介,信用中介机构是进行信用信息开发利用的有力推动者,而信用中介机构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有信用信息的正当来源,同时,要有市场需求。
南京市首先可以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依法定期经过科学认证的市场主体诚信信息。同时,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日常监督、评级评优等工作中。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信用信息的产品需求。
其次,在信用服务领域,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国内民间资本或私营企业投资信用中介服务领域。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竞争行业,既需要在数据收集、信息分析、经营管理以及市场信誉等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也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以加快技术进步和整合市场中巳具有的优势资源,以取得信用服务的权威性和规模效益。
3.促进银行和政府信用信息资源有机结合,推动全社会的信用产品开发。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下一步应考虑怎样与银行征信系统相衔接。由于银行是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主要使用方,银行征信系统就成为整个联合征信的关键部分。如何处理银行征信系统与联合征信示范工程的关系,如何处理银行征信系统与中介机构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银行征信系统“只是像记事本一样如实地记录客户原始的信用信息,然后不加任何主观判断地汇总生成信用报告……供全国所有的银行查询”(新华社报道),不涉及信用产品增值服务,信息也不全面,也不属于第三方征信,这就为银行与外部系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也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开发多种信用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包为何会在作为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主力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吸引政府、民众和媒体的广泛注意,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及发展出发,讨论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包业务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助(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