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专硕论文

会计专硕论文

时间:2022-04-20 22:3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专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专硕论文

第1篇

致谢一: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自己在兰州大学的七年求学生涯即将结束,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在求学生涯即将结束之际,我要向在我成长的每一阶段默默帮助、关心和支持我的母校、家人、老师及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母校,她给予了我们这些兰大学子值得珍藏一生的礼物,她教会了我们宽容、务实、坚忍,她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新起点起航。

同样,我也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万红波副教授。从步入“相亲相爱一家人”,跟随导师求学巳将近四年。四年里,我成长了很多。在专业涵养上,导师深厚的理论素养及精湛的专业技能令我佩服,我以导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在生活上,导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世之道。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辛勤培育我的万红波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最后,感谢我亲爱的父母和可爱的朋友们,漫漫求学路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关怀,我不能有今天的成缋。谢谢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更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起点。点点滴滴,铭记于心

致谢二:

通过几乎一年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说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在此我向所有对我提供帮助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正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和真挚关心,使我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杨明教授。杨老师在我的研究生期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莫大帮助和鼓励。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成稿,杨老师对本文的帮助启发极大,针对本论文的撰写给予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建议。

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受益匪浅,他常视学生如朋友,无私的精神以及开朗的性格也影响着我。三年来杨老师言传身教,使我的理论知识大有提高,而此次论文更是凝聚着杨老师的心血与智慧。其次,非常感谢美术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各位老师在开题报告时给出的宝贵意见,对日后行文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要感谢跟我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是你们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一直陪着我,为我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庇护,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我、支持我、教诲我的人,在此,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致谢三:

毕业论文撰写结束也就意味着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告一段落,回想到三年求学与从准备到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点点滴滴,心头难免感慨万千百感交集。感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曾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交大这三年,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还收获了友谊,你们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首先,能够师从舒群老师门下完成研究生学业是我幸运,舒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深深影响了我,他的悉心指导促进了我硕士论文的顺利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舒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知识和帮助。舒老师的治学风范和人格魅力时刻鼓励着我在奋斗的道路上。在此,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黄明进和母亲李莉,感谢他们二十多年来对我的辛勤培育,为我遮风挡雨,亦师亦友指导我人生路上心无旁骛大胆前行。

另外还要郑重感谢我在蓝顶艺术区考察调研期间给予帮助的各位艺术家、艺术机构经营者、相关艺术和生活机构从业者以及蓝顶的其他朋友们。谢谢各位对我的毕业数据和资料收集给予大力支持,无私提供各色材料,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最全面与有力的材料保证,各位前辈身上的“蓝顶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激励我迫切地想为这个茁壮成长的艺术群落作出自己的贡献。蓝顶的熟悉、人情温暖让我感动又庆幸,庆幸能在这个美好的群体中成长。

面对即将结束的学校生涯和即将展开的人身新画卷,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期待,希望承载着恩师、父母和同窗好友的祝福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致谢四:

时间过得很快,两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两年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在近五个月时间的工作忙碌和坎坷,让我体会到了写论文的那份安静和思考,回头看着两年的时光,我要感谢那些教导帮助鼓励过我的人。

两年的时间里,我作为一个非本专业的学生,感到了很多的压力,尤其是同学之间带来的,他们的学习功底是扎实的,而且解决问题也非常快,但是同学会不断帮助我,使我的压力减少很多,还有就是这两年我的各位老师,对于我的学习都特别耐心和认真的帮我,而且在平时还会经常关心我,所学的会计专业需要考的证件很多,老师会经常教我怎么学习会效果更好,我感觉这两年在学习上不仅得到了很多快乐,而且真正的学到了很多知识。

作为一个专硕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论文的陌生,是我最大的障碍,字数量和案例数据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在写论文的时候总是考虑不周全,在这里我要特别的感谢我的导师颉茂华老师,论文辅导我已经找导师不下二十多次,他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并且在我毛糙的时候让我静下心来,这不只是对我论文的质量提高,更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锻炼,在我以后的人生、学习、工作道路上都是一个好影响。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颉茂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这里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想特别感谢他。

第2篇

[摘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并予以确认,对于正确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而目前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模式和价值模式存在着难以操作、主观性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源计量的完全成本法,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分为初始人力资本和后续人力资本,对二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别计量,并进行核算。该模式可以全面地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推行。

一、引言

(一)知识经济时代计量并确认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传统的以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旧的经济形式――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下,知识和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取代了土地、厂房、原材料等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与此同时,传统会计的模式却仅承认实物资本而不承认人力资本,会计账簿和报表中记录和反映的也仅是财力、物力资源,而不包括人力资源,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计量并确认人力资源,修正原有的会计模式,构建新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现有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自人力资源会计于本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和价值法。前者从投入的角度,以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为原则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具体又分为人力资源计量的历史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等。后者从产出的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将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或全部时期创造的价值(通常以工资代替)折现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入账价值,从而实现计量,该种计量模式具体又可以分为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随机报酬模型、补偿模型等几种方法。近年来,从引进、借鉴西方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开始,我国会计理论界提出了劳动者权益会计、生产者剩余人力资源会计等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理论,在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了新的模型,如未来净产值折现模型(文善恩,1996)和生产者剩余计量模型(刘仲文,1998)。但人力资源的计量难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还存在着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有待验证、与现有会计模式难以融合等问题。

(三)目前在人力资源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现有的人力资源的计量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成本法和价值法,每种方法下又有不同的模型。但是二者各自有致命的弱点。首先,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仅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如招聘、培训等)资本化为人力资产,虽然可以很好地与现有会计模式结合,但没有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全部价值;其次,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将人力资源在未来创造的经济价值折现为人力资产,一方面结果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与现行的会计模式完全背离,难以融合。所以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方面困难重重。

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完全成本法,既可以与现行会计模式融合,又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全面价值,从而解决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难题。

二、人力资源计量的完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所计量的人力资产的内容

完全成本法人力资源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人力资产,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者自身投资形成并投入企业的部分,可以称为初始人力资产;二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部分,称为后续人力资产。

初始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人力资源)加入企业时向企业投入了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由劳动者在加入企业之前通过个人的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企业使用,离开企业时可以带走。

后续人力资产是企业取得、开发或使用人力资源时投入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自行“购建”的,是企业自行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应归企业,职工在经过培训后离开企业时,应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赎回”。

(二)完全成本法下人力资产的具体计量

1.企业初始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初始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其价值即为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即劳动者为形成某种程度的劳动能力所发生的投资成本。这一投资成本可通过建立如下的模型来计量。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而卫生保健等投资相对于教育投资来说数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上面模型中的投资成本可以用教育成本来代替,而n可根据不同劳动者的教育年限来确定。在实践当中,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均有据可查,故而这一模型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我国学者周天勇根据该模型运用有关资料计算出了在我国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本的价值量为:

初中生:6944元 高中生:19496元 中专生:23134元

大专生:56887元 本科生:69350元 硕士生:110204元

博士生:165320元 博士后:202064元

该价值量是根据正常情况下达到某种学历所需投入的成本,也即马克思价值论中所说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至于有些人并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却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某种学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该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低于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仍应按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该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即具有相同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所处的层次一般来说是相当的,即使他们不一定都具有相同等级的学历,仍应按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该层次人力资本的价值量。

依照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例,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毕业数年后,一般可相应地评为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技术职务。因此,以专业技术职务界定的各类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量与以学历界定的各类人力资本价值量可大致对应如下:

员级――大专:56887元 初级――本科:69350元

中级――硕研:101204元 副高――博研:165320元

正高――博后:202064元

2.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产,是指将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环节发生的投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部分人力资产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投资成本予以计量。其中,投资成本的受益期在当期的,应予费用化,从当期收入中补偿;受益期在一年以上的,应予资本化,增加企业的人力资产,并根据受益期限合理摊销。这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投资的结果,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其所有权应归企业。员工在离开企业时,尚未摊销完的这部分人力资产,应由员工购回,所有权归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职工在企业对其进行长时期培训后离开企业,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结论

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新的计量方法――完全成本法,得出以下结论: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对其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并披露是企业提供完整会计信息的需要。传统会计模式下不提供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难以显示企业的真正实力。

第3篇

关键词:跨学科;案例研讨;职业技能;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33-04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规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要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该规定所谓“应用型”,指的是法律人才所具有的法律实务技能;所谓“复合型”指的是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应用型”与“复合型”的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涉及到建立“国内—海外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教师实务知识更新、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教学管理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笔者认为,“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以上诸项工作之核心。因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决定了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而前两个培养机制的建立并非高校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当前高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必须把“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置于重中之重,用最大的力量来抓出成效。

一、跨学科课程设置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复合型”知识指的法科知识与非法科知识的结合。对于法科学生进行“复合型”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法学教育的潮流。在美国,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其法学院的入学条件之一是已经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已取得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文科或理科学士学位。这种模式把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入学环节保证法律教育的跨学科性。美国法学院的这种“本科”被称为J.D。在美国,要想从事律师等法律事务工作,只能读法学院的J.D,而且大部分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只对有J.D学位的人开放。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的法律部门在招聘时更看重的是J.D教育[1]。英国法学本科教育大致与我国相同,是高中升大学后的本科起点教育。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每6年对全英的高等院校进行审计和质量评估。其颁布的学科基准声明(Subject enchmark Statement)是对学科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标准。其于2007年颁布的法律《学科基准声明》之附录A把法学专业分为四种:纯法律专业、法律与其他学科混合学位专业、兼/辅修法律学位专业、法律适用技能型专业[2]。由此可见,英国把法律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两种教育方式——混合学位、兼/辅修学位视为法学的两种学位模式。澳大利亚法学院提供三种本科教育模式:一种是三年制的法学学士,这是对已经获得非法学专业的学士学位的人员提供的一种法学教育,其需要专职学习三年(兼职6年),各科成绩合格可获得法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Laws,LLB);第二种是四年制法学学士学位,与我国的基本相同。第三种是五年制法学学士学位,即双学位教育(双LLB),学生获得法学与另外一专业混合的学士学位,这种教育模式是绝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这种双学位模式[3]。在混合法律课程要求的背后,其基本思想是为法律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文科教育,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和技能。因此,大多数提供法律课程的澳大利亚大学作出规定,要求学习法律的学生必须将法律学位与另一个学士学位综合起来,除非已经完成了先前的大学学业。最受欢迎的传统混合课程包括艺术、科学、商业或经济。而在几所大学里,学习法律同时攻读的学位有:社会科学、媒体研究、金融实务、亚洲研究、新闻学、旅游、通讯和信息技术。商业方向的学位并非是唯一的可与法律混合的职业性学位,然而他们在混合法律学位课程中是最受欢迎的[4]。日本法学本科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法律知识和素养的教育。据此,日本形成了“法学部”和“法科大学院”两大法学教育机构为载体的法学教育格局。“法学部”属于本科层次的法学教育;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法科大学院”属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法学教育,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学生由“法学部”毕业生和“非法学部”大学毕业生组成,其比例为7∶3。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法科大学院”以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教育为主,现行司法考试内容是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而设计,只有法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法学部”注重基础和素质教育,学制为四年,前两年很少学习专业课程,基本上是通识教育,后两年才进行专业教育。[5]。其法学职业教育的任务留给“法科大学院”完成。法国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特别强调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专业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使受教育者经过3至5年逐步细化的法学学习,成为能够胜任某一法律领域工作的人员。其学生在法学本科3年修业过程中,前2年的教育基本上属于通识教育。所有学生学习内容相同,从第3年开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规划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法国法传统上实行公、私法分立。法学教育也因此划分为公法类学位与私法类学位。但从全国看,法国法学基础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及邻近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主要部门法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应用知识与技能三大类。为了增强法学教育的跨学科性,法国最近几年加大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多样性。目前,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导论、法学方法论、法制史、法哲学、比较法、经济学与经济史、会计学、货币与金融问题、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体制、政治社会学、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等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法律就业市场不仅特别需要“术业有专攻”的学生,而且格外青睐“复合型人才”,如要成为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商事律师,除了要具有律师资格外,通常还要具有在工商管理学校、政治学院等大学学习的经历,最好是取得工商管理硕士文凭[7]。法就是社会生活的事理、道理,或者说,法是用专业文字表达出来的生活道理。广泛掌握和理解社会生活的知识,深入体悟生活道理,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所以,法学人才必须是掌握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根据以上世界各主要法律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必须把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法学人才,作为当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任务。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度行政统一化体制,高校的教学自较小,各高校的法学院目前在学生入学条件(例如是否要求学生已经具有一个非法学学位等)和学制方面(在校学习期限)不能进行太大改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法科学生进行“复合型”知识培养之途径就只有两条:一是在16门主干课之外增加非法学课程,将非法学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是,这方面的可操作幅度很小。二是引导、鼓励法学本科生辅/兼修二专业学位。这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大。学生可利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时间来再修一个非法学专业的学位。如果在校四年修不完另一专业的学位,可以在法学本科毕业后的1年时间里继续攻读该非法学专业学位,同时准备司法考试。法科学生攻读另一个非法科学士学位,是以上所列国家法学本科培养的潮流。现在,中国有些大学的法学院已经开始了跨学科的学位教育,其模式各有不同。

二、案例研讨课是学生真正掌握法学理论的唯一途径

卓越法律人才除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必须扎实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扎实地掌握法学专业知识是其具有法律应用技能的前提。没有专门知识,何谈专业技能。所以,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特别重视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都是采用“案例研讨”的方式来阐释法学理论,来进行法学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国家都是采取“先总括、后具体”,“先理论讲授、后案例讨论”的配套教学模式。仔细分析可知,用案例研讨的方法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活动,是完全符合法律知识发生规律的。法学理论来源于对生活案例的总结,或者说是对生活案例的类型化。法律调整就是从具体案例上升为类型指导的过程。自然的、具体的、不定型的生活案例,只有经过立法者的定型后,才能上升为法律规定。立法者将生活案例上升为法律规定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过程。立法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具有如下特点:(1)它舍掉生活行为个案的某些外部环节、非本质特点、差异,而抽取出其共同的东西。(2)它在思维中将生活行为个案的不同方面隔离开来、剥离开来,将所要着重研究的那一方面抽取出来,而将其他方面暂时地舍弃掉。(3)它将生活行为个案的现实复杂关系“简化”为逻辑上的关系,着重研究这种简化了的关系的变动情况及其制约条件。根据立法的这一本质,人们对于抽象、概括的法律规定讲授、学习,只有将它(该法律规定)还原到生活案例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清楚地解释它,才能学习到它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内涵。既然立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学习法律就必须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展现过程,必须将一条条抽象的法律规定,展现为它所原本来自的生活案例。法律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美国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训练学生识别争议的精确要点及顺利解决争议的能力。这种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面对争论时,能够通过筛选判例找出切合案例的法律规则,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为有利于己方的解决方案据理力争。美国的判例教学法是与学徒制、讲授制教学法进行了长时间的竞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是与从个案中寻找法律规则这一普通法体制取得优势地位分不开的。普通法的唯一特性就是实践性需要[8]。在英国法学本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门课教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主讲课(Lecture)、讨论(Seminar)、案例分析课(Workshop)等形式。主讲课一般为每周1次,每次55分钟,多数情况下,大班上课(30~60人),在教师主讲课上,学生会获得复印的书面材料或者视听材料内容的学纲,在学纲中列有每章推荐的参考书、文章等。课程内容一般是介绍该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结构、重难点等。主讲课的教学难度不大,是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而指导学生的导修性课程。讨论课一般为每两周1次,每次55分钟。小班上课,通常每个班12名学生左右,并配有一名指导教师,有时指导教师也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教师指挥和控制讨论课的内容以及进度。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和记分,有时甚至点名让学生发言,通过分数的杠杆调整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分析课,一般每两周或者三周一次,每次55分钟,小班上课(不超过20人)。5人一组围成圈,一般分为4小组。每小组选出本组代表进行小组总结性的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组分析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有无责任、理由、辩护结论和依据等。教师针对每组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9]在澳洲大学的法学院,案例研讨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例如在西悉尼大学麦卡瑟分校法学院,法律学士学位为全日制学习,包含有24门持续一学期的课程。其中16门核心课。核心课每周4学时,原则上是这样分配的:1学时讲授,2学时讨论,1学时技能指导[10]。讨论课内容基本上是案例研讨。在德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学生所修课程类型包括课堂讲授、练习课、专题研讨课三部分。(1)课堂讲授。承担课堂讲授工作的教授注重授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旨在向学生全面传授法学基础知识。教学时比较注重抽象。法学教材也注重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和分类。学生听完教授的某门课程后,期末时并不需要考试。(2)练习课。该课是必须通过考试拿学分的课。练习课主要是案例分析,考试方式包括闭卷考试和拟定论文两个方面。闭卷考试进行3次,拟定论文进行2次。闭卷考试的时间通常为3小时,内容为案例分析。论文则可拿回家去写,为期3周时间。学生只要通过一次闭卷考试和一次论文,即可取得这门课程的学分。通常情况下,闭卷考试的及格率为1/3。(3)研讨课。一般选择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题时宽时专,无一般规律可循,但总的来说比较专。学生须在参加研讨课之前的较长时间内择定题目并撰写论文。然后在研讨课开始之前提交论文,并向参加研讨课的同学分发。上研讨课时,由学生宣讲论文,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并进行论证,,然后在教授的主持下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和批评,展开讨论。教授实际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这种研讨课经常到外地甚至国外举行[11]。

在法国的法学本科教学中,讲授课和辅导课、讨论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讲授课一般在几百人的阶梯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指定课本,但开学之初教师会列出参考书目,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或以便条形式提出,也可以在课间或课后与老师单独交流、讨论。讲授课的教师一般由具有一定年资、威望的教授担任。授课内容以概念、原理、理论为主。但多穿插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辅导课则采用小班制,一般在20人左右,任课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在读的博士生或校外聘请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如律师、公证人、法官等,辅导课以案例教学为主,夹杂实例分析。如果说讲授课侧重法学理论、法律原则的讲解,那么辅导课则重在原理的应用和发现原则的例外。在辅导课上,教师不仅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解释相关法律原理、原则,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原则对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评判。辅导课的学生则必须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积极发言,辅导课课堂表现通常占期末成绩的30%,因此单纯从取得学分、完成学业的角度看,学生也要在课前认真做好准备[12]。通过上述举例可知,案例研讨课是各主要法学教育发达国家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讲授法学基本知识的主要形式。在上述国家的法学教育中,讲授课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所占用的学时并不多,一般占1/3左右,也不需要考试。学生要想拿到该门课的学分,必须花大力气参加该门课的案例研讨课或辅导课。案例研讨课或辅导课要考试,是该门课学习任务的最核心部分。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法律知识发生规律的。

如前文所述,案例分析或案例研讨是掌握某一抽象法律规定或法学理论的唯一方法。没有相对应的案例分析,根本无法理解或掌握相应法学原理。所以,我国应当确立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对案件事实的讨论中感悟、领会法学知识,培养自身对法律事实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与单纯的经院说教相比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把握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究案例的实现方式,并以案例教学为中心,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13]。

然而,我国法学院当前的做法与此背道而驰,一门课全部是讲授课,没有与之配套的案例研讨课。这种情况必须改革。改革的最佳方案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为每一门主干课程配套《案例辅导教材》。我国法学本科的16门主干课往往都是统编教材,各高校法学院各自编教材往往也很难突破统编教材的框架和内容。但是,各高校法学院自编为主干课配套的《案例辅导教材》,将其作为案例研讨课的参考教材,是切实可行的。为了进行此项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于本科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革讲授课独打天下的局面。每一门课的讲授课所占课时不能超过该课时的一半,另一半课时必须进行案例研讨。老师通过学生在案例研讨课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来评定其本门课的成绩。这是世界法学教育的通行做法。所以,当前各高校法学院的每门主干课的教师组,必须收集典型、疑难案例,根据法学基础课的知识点加以分类,并根据对应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并汇编成书,作为每一门法学基础课的强制性的配套教学内容。

三、强化法律思维与方法、法律应用技能和社会能力的教学内容

法律思维与方法课,主要指《法学理论》、《法制史》、《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法律方法论》等课程。现在,世界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强化法律思维与方法课的教学。法律应用技能包括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协商和争端解决能力、法律调查方法的能力、辩论和说服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现在,法律教育代表性的国家的法学教育都大幅度地增加了教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课程。美国法律教育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学生侧重于实用课程的学习,对理论性课程关注较少。除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外,各法学院均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每年都要学习法律写作和职业道德课程。法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十大技能: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协商和争端解决能力、法律调查方法的能力、法律通讯和信息利用的能力、沟通和谈判的能力、组织开展法律工作的能力等。为了保证未来律师的素质,有的法学院还非常重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和学习,如俄亥俄州在1975年要求各法学院院长宣誓学生已经接受了10个小时的《职业责任法典》的教育。印第安纳州要求学生必修“法律伦理学”之类的课程[14]。在英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第一学年学生要学习的四个模块均是必修课:职业技能、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公法、合同法、刑法;第二学年,学生要学习四个模块:三个是必修课,包括土地法、侵权法、欧盟法,选修一门;第三学年,学生要学习四个模块:只有一门必修课是衡平和信托法,其他三门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各个法学院各不相同。[15]这些课程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应用/问题处理;三是专业资料收集和研究;四是分析、评价批评性判断和综合分析;五是自主学习;六是与人交流和文字表达;七是其他技巧。澳大利亚的法学院现在也日益将重心放在所谓的“技术”课程上。在法律学士学位教育中学院教授给学生的技能主要包括:(1)多领域的一般技能,如会见顾客、洽谈和纠纷调处、分析和解决问题、书面和语言交流。(2)特殊技能,包括辩护、起草文件、法律研究(特别是集中在有关计算机化研究方面)、伦理学和职业责任。(3)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广泛的法律工作环境,如私人法律服务、政府部门、公司法律部门、法庭、社区法律机构等。(4)目前法学院正在力图推出法律实践训练计划(PLT),将其并入法律学士学位教学计划中[16]。总之,上述所列国家的法学院不断地增加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类的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社会能力培养课。这些社会能力包括:会见顾客能力、洽谈和纠纷调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辩护技巧、起草文件、出具法律意见能力、团队能力等。这些国家的法学课程不断向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向拓展,甚至专门为培养上述某一项能力而专门开设课程。为了顺应法学职业教育的趋势,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的课程必须向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方向拓展。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一些部门法、专项法的教学中,把法律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其中,针对某一专门法,讲授一项专门技能;二是开发培养某一种法律职业技能的专门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引导学生选修。另外,我国的法学院还要开发一批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课程。这一课程群主要承担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任务。要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发生如下变化:变“传承性思维”为“创新性思维”;变“过度抽象思维”为“经验、例证型思维”;变“过度逻辑思维”为“发散、跳跃、非逻辑思维”;变“寻找必然性思维”为“破除标准答案思维”。教师也要改变教育思维,变“培养学术大师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工巧匠的目标定位”。承担上述法律思维与方法教育的课程群包括《法哲学》、《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法律解释学》、《律师办案技巧》、《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思维观念和方法论哲学》、《知识发生学》、《法律逻辑》《西方法律思想史》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前一阶段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应当如何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其对法学基础知识、理论、制度和规则的认识,提高其法律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慧.论律师界对美国职业性法律教育之影响[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学报,2008,(3):105.

[2][15][英]卡罗琳·斯蒂文斯.英国法学教育质量的标准和保证——英国QAA2007年法律《科学基准声明》述评[J].张朝霞,译.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1):124.

[3]栾爽.澳大利亚法学教育透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学报,2010,(10):91.

[4][10][16]许洪臣,张琨.澳大利亚法学教育发展概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06,107,108.

[5]辛崇阳.日本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3):88.

[7][12]张莉.道器一体,学以致用——法国法学高等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5(1):45,46.

[8][美]詹姆斯·马克塞纳.美国的法学院制是否可以作为日本法学教育的模式?——比较视野下的先决问题[J].王进,译.法学教育研究,2010,(2):237-238.

[9]张胜利.英国法学本科教育和律师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以英国西英格兰大学(UWE)法学院为例[J].天津法学,2011,(2):105-106.

[11]肖德芳.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6,(9):124.

[13]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4):58.

[14]韩慧.论美国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38.

[17]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J].比较法研究,2004,(1):111.

第4篇

关键词:黄河科技学院;品牌建设;CIS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55-03

一、黄河科技学院的办学现状

黄河科技学院创立于1984年10月。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专科),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民办黄河科技学院的基础上建立黄河科技学院(本科),实施本科学历教育,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现有在校生将近30 000人,专任教师1 200人,外聘教师5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将近50%,青年教师80%具有研究生学历。各学科专业都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标兵等荣誉的教师100余人,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500余人,使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紧密结合。办学二十九年来,学院坚持“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办学方针,以“厚德博学,砺志图强”为校训,实施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强,奉献和创新精神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办学二十九年多来的历程,使黄河科技学院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

二、黄河科技学院卓越品牌建设的意义

在1998年以前,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是稀缺资源、卖方市场。经过从1999开始的高校扩招,中国高等院校的数量、高等教育的规模都有了巨大变化,开始进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从2005年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稳定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内涵提升上,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设。黄河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建校最早的民办高校,更应当审时度势顺潮流,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内涵提升上,放到品牌建设上,跳出同质化竞争的误区,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办好高水平民办大学。品牌建设对于黄河科技学院尤其需要重视:

(一)黄河科技学院受到各类办学高校的激烈竞争,需要知名度的扩大,需要重视品牌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存在普通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下设独立学院、职业高等院校四种办学的形式。其中普通公办高校最具有竞争力,独立学院因与公办高校联合具有品牌的优势,职业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性,有较高的就业率保证。竞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生源的竞争,在高考招生中,考生的填报志愿一般为,首先考虑公办高校重点,然后为非重点,其次为独立学院,最后为民办高校。而黄河科技学院就是在民办高校之中,所以要取得优质的生源必须重视品牌的建设;第二,专业竞争,在民办高校中,所设立的专业多为大众专业和社会近期热点的专业,其中的专业中,与一些专业院校比较没有竞争的优势,因此黄河科技学院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形成学校鲜明、社会公认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三,在毕业生之间,存在压力,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一本、二本的学生,然后考虑三本,同时用人单位有毕业院校的歧视,认为毕业学校知名度高,其毕业生就优秀的惯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打造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培养出与众不同、有专业特长、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成分复杂,在个别学校信誉缺乏的情况下,黄河科技学院更需要提高美誉度,需要加强品牌建设

勿庸置疑,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健康发展,但个别学校办学目的不纯,办学条件差,虚假承诺,违规招生,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害群之马的做法,不仅使其学校自身的信誉丧失殆尽,也损害了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该下大气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美誉度,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三)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最有远见的做法就是加强品牌建设

2010年后全国各地高考生源都将呈逐渐减少甚至较大减少趋势,作为其主要生源地的河南省,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85.5万人,比2010年95.2万减少了近10万人,2012年河南省的高考人数更是减至82.5万,高校有统招计划便不愁生源的局面将为之改观,高校间的竞争势必变得激烈。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各有利弊、各有优势,但总的来看,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劣势更多一些,主要是在办学经费上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支持,金融环境不太乐观,较大程度地改善办学条件受到资金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黄河科技学院更应在管理、效率、学生及社会满意度、品牌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此来提高社会美誉度、社会影响力,提升竞争力。总之,品牌建设关系到今后黄河科技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黄河科技学院必须创新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从增强核心竞争力入手,积累优势,形成特色,并使这种特色经久不衰,成为高质量的标志、社会美誉的源泉,从而铸造出闪光的品牌。

三、黄河科技学院的CIS策略

(一)CIS的主要内涵

CIS理论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MI作为组织观念、精神和战略系统是CIS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源动力,是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和依据;BI是MI的动态表现,是在企业经营理念指导下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VI是MI的静态表现,是通过广告、商标、色彩等一系列具体语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固化为静态的视觉形象,便于消费者辨认和传播。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塑造企业形象的有效工具。

把CIS这种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入教育管理中,主要是用来研究学校形象和学校文化的学问。是指学校为了塑造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合的沟通手段把独特的学校经营理念,学校文化和经营管理活动传递给内外公众,以凸显学校品牌的个性和感召力,从而使内外公众产生认同、移情和价值上的共鸣。

(二)黄河科技学院引入CIS系统的具体策略

1.学校理念识别系统(MI)的建设

理念识别反映的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另一个组织的特有的精神,它是整个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也是CIS建立的基础,那么学校引入CIS系统的过程中,MI就应该代表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等等,具体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与学校定位以及形象定位等。MI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办学思想以及大学精神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行业定位和形象定位。在MI建设中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最具特色最形象的反映,是大学生存和立足的信念力量,能事事处处时时鼓励人们身体力行,达到有效的行为目标。可见,在学校MI理念识别系统的塑造中关键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文化的确立。

(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黄河科技学院围绕创建一流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建立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造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功底;宽广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黄河科技学院学生所应具备的“整合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入学到就业,黄河科技学院都是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学院在重视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同时学校重视职业技能认证培训工作,学校已具备WTO从业资格、公关、导游、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证书的认证培训资格,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目标,使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形象定位:打造一流,追求卓越。二十多年的发展不寻常,从全国来说,黄河科技学院是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专科院校、第一所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门专家组来黄科院进行评估,对黄科院的评价是“国内一流的民办高校”。说起黄科院的未来发展方向,胡大白表示,到2020年,要将黄科院办成河南的名牌大学。“我希望把黄科院办成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胡大白说,目前,民办高校的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希望民办学校不仅在数量上,更要在质量上与公办高校媲美。

在大学理念识别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大学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形成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形象,关键是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把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形象传播出去,让学生及家长接受和认同,产生价值的共鸣进而形成品牌忠诚。

2.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的建设

学校的BI即是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各种行为来表达而建立的学校形象。包括教职工教育、教职工行为规范、学校环境营造等内部行为系统以及新闻宣传、广告活动等外部行为系统,学校的行为识别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品牌的竞争,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黄河科技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三部分人组成,专职青年教师、专职退休老教师、兼职教师。提出了“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以老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结合的师资人才梯队建设计划”。 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和“名师工程”。近年来,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拥有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教授。形成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同时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重点专业、优势学科的带头人。同时做好在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完善科技进步工作条例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制度,狠抓校内外培训,在全院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严谨、开拓奋进的良好学术氛围。

(2)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继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多年来,黄河科技学院有着良好的注重科研的传统,探索建立了两级管理、三级运行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并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项目。学校领导把搭建科研平台作为申硕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初步搭起了六个科研平台。2008年,黄河科技学院还设立科研基金,用于科研启动、课题配套、科研奖励,鼓励和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大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在2012年度,黄河科技学院获准纵向项目399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954篇,出版参编专著84部,获得授权专利1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486项,年度课题奖励经费达1 099.4万元。黄河科技学院以科研促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探索出了一条民办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地方名牌大学建设。

(3)扩大学校知名度,媒体宣传为辅。学校品牌从培育到逐步成熟,直到被学生、家长及社会认可并接受,需要一个进程和途径,广泛的宣传报道是实施品牌策略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将外事学院的品牌带给千家万户。可采用定期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介绍外事学院的办学特色。

3.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的建设

学校的VI是CIS的静态识别系统,它将办学理念、组织文化、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手法应用于宣传标语、办公用品、旗帜招牌、交通工具、建筑外观等,凸显学校个性,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VI是MI的具体化和延伸,就主要包括学校的校名、校旗、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办公用品、建筑设施、校园环境等各种视觉因素。其作用就在于通过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专业特点等体现出来,以便向外界传达统一的形象信息。例如黄河科技学院在包括学校办公(信、公文纸、请柬、票据、名片、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各项设施)、学校招牌、交通工具以及各类广告等,都有非常明显的学校图标,很好地发挥诉求功能,塑造鲜明的学校的形象。

MI、BI、VI在黄河科技学院品牌的建设中,理念、行为、视觉识别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相互协调运作才能发挥CIS应有的功效。正是在这三者的整合运用中学校品牌的形象才得以塑造和传播,学校品牌的个性和魅力才能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黄河科技学院网站,.

[2] 闫德明.CIS与学校品牌形象策划[J],人民教育,2003,(23).

[3] 黄葳,李清刚.民办学校品牌内涵及培育策略[J].民办教育研究,2005,(3).

[4] 马庆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