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18: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形势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我国存在着复杂且多样性的社会矛盾,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
如今,我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达4000美元。伴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大范围的争议局面就愈发明显;而国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均导致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被放大。因此,出现在住房、腐败、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等问题上的矛盾成了此阶段的主要矛盾,呈现出多样性、激烈化、全面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被激化。但事实上,社会矛盾的激化正是下一轮改革的推动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金融危机过后,依靠吸引外资以及出口这条路在我国显然已走不通。
由于我国在全球劳动分工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当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时,这就值得全球各类经济体反思: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确实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担忧,因此中国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迅速增大。而中国在外贸领域遇到的一系列摩擦和矛盾,都是因依赖于过去吸引投资用于出口所带来的。此模式若继续延续,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国际矛盾。因此,利益的多元化,不仅要求中国妥善解决沿海及内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将产能充分利用,不断满足各类利益诉求,而非单纯考虑出口带来的利益。
3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依靠不断地改革,抓住每个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取得了成就。如今,面对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压力,中国仍然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就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把整个制度,而是在不改变现有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进行制度的改善,这是改革的本质。
当前,国内外形势较30年前有了巨大变化,因此,此轮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特点:改革的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明确、多元化导致社会争议增多、改革机制不同,以及以民生推动为主线。
中国过去改革的经验证明,改革需要经过一系列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方可成功。如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不能走回头路,而需要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即“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包括资本走出去与形而上的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就是要在全球范围之内配置资源,谋划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粮食的难题。当然,这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有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胸怀。其次,形而上学的走出去,就是思想、意识要走出去。在全球规则发生变化的时代,不仅需要人才、生意走出去,还需要让研究走出去。
此外,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学术的、理念的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而我国的教育在国际化上还没有完全转向,如何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评判现行的国际制度,教育年轻人学会辩论,学会去说服别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须要做的。
同时,如何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制度制订过程中的讨论,关系到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在国际上站得起来的大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订,在国际范围内据理力争,树立中国的理念,这是我国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做的。
倘若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名副其实的大国地位,就需要做到中国人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并具有绝对的说服力,同时,独特的管理方式、改革办法以及社会管理体制也是我们追求大国地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国家全面复兴的过程当中,总结经验,营造新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新的价值观、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增多,出国研修、交流学习已成为当今卫生类职业学校与国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已成为护理专业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单词记的少,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和热情,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恐惧感。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负面的、消极的英语学习心理,战胜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才有可能逐步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英语成绩。
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中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英语应用能力在今后就业、工作岗位上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潜意识产生要强烈学好英语的意愿,明确学习目的。老师通过向学生阐述国际形势,我国的劳务输出和服务贸易状况,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优越的待遇和福利, 讲述医护人员到国外发展的成功事例和失败的教训,解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将医学术语融入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缩短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为此,教师在教学生认知单词和课文前可以精心设计课件,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形象化。
2.以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永远是兴趣的好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老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互动情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老师在课堂上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由2 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病人与护士,表演病人与护理人员的对话,如“How are your teeth”?“not good, it is aching”,“When did you last see a dentist”? “Maybe one year ago”(您的牙齿怎么样了?不太好,我感到很疼;您上次看牙医是什么时候?大概一年前吧)。通过努力创设真实的现场情景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从静态的听课状态转变成动态的互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三、总结
如果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的用英语和同学或病人交流,那么她们不仅对英语,还对专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实践练习。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英语则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件苦事,他们可在良好兴趣带动下较快地入门,为今后开展更深层的学习作铺垫。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进出口 银行
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以国际贸易为服务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完善,国际贸易要求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融资重点往往放在各种常见的贸易融资操作流程和贸易风险、贸易欺诈等等表面的问题上,并未根据我的基本国情和相关银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且依据客观分析去确定融资对策,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作为一项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有关的融资活动,首先它具有综合性效益,收益率高,利润丰厚,是现代银行有效运作资金的理想方式之一;另外它也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作为国家贸易传统意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广义上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所有融资活动,即狭义的常规贸易融资,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狭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和信托的结算业务时,对进出口企业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融资便利,其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押汇、票据贴现,进口项下的押汇、信托收据、提货担保等等。
2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贸易融资涉及多方面的风险,并且我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相关处理程序上比较落后,而且国家本身也缺乏相关的健全的风险监控机制,所以造成了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简单,不同于发达国家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就实际应用而言,各银行的业务范围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相结合为主,而对于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复杂的业务涉及范围有限;其次是我国国际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这源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制,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成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这就意味着,非国有体制的企业则相应的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进一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转型。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这和我国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同样的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方,也同样面临风险缺乏有效防范,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作为政府方面,一方面我国并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环境,而且,我国的进出口信贷体系并不完善。这都是我国当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应克服的问题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面对日趋复杂与国际化的国际贸易融资,考虑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我国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为了紧跟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处理风险信息,建立国家级别的风险信息中心,完善风险信息机制,即时公布信息,以作为银行和企业的参考标准,防范于未然。
3.2 不断创新改革融资手段
由于我国当前融资形式单一,业务素质落后,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不断拓展业务,提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融资方案,扩大保付、福费廷等国际主流业务,以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业务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要切实调查相关单位的资信状态、企业经营能力、盈利状况等等,同时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方,实行贷后监督跟踪调查等等,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降低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应建立相关体制培养通晓国际惯例,熟悉技术操作,精通信贷业务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3.4 健全法律体制
由于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会让本来就存在很大金融风险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无法可依,会加剧风险的不可控性,同时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专业商务平台
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与资金成本,也规范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规避了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实时更新与交流经济信息。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形势不断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变革。(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东北财大博士学位论文.2003.
[2] 周海平.国际金融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3).
[3] 关平安.国际商务新操作.中信出版社.1994(1)
关键词:新媒体;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和目标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当代的教学特点,教学要紧密结合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其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深层次问题,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2沈阳体育学院学生特点
沈阳体育学院是一所专业类体育院校,学校里体育专业学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体育专业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从其生源类型看,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但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很多从小就开始了从事体育专业的训练。文化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学习主动性;从学习的特点看,体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空间以室外活动居多,不像其它专业那样以室内为主,学习形式多为动静结合;从其性格的特点看,体育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会积极表达,展现给大家;从其适应性特点看,体育生平时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中刻苦训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3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新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媒體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树立。
4沈阳体育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要提高媒介素养,关注并深人研究社会热难点事件,特别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难点事件。教师要自觉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媒体信息资源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2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并不缺乏运用新媒体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缺乏运用新媒体的把关人。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种媒体信息混杂其中,部分垃圾、有害信息对广大学生产生着侵扰,这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倾向、道德观念、社会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网络识辨能力和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4.3改革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精心筛选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程导人,从事件分析人手,由事件分析导人所讲理论。在导人热点事件时,既可以由教师进行分析引导,也可以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应关注新媒体,结合教学要点系统分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4.4构建新媒体交流平台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自主开发形势与政策的辅助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置主题,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客观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新媒体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坚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形势政策教育体系。
4.5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方面,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全面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运用以及个人日常表现,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理论考核可采取针对课堂内的日常开卷小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结业闭卷论文等形式。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理论进程
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会计改革的历史,会计准则国际化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内会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笔者主要对前人的研究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求能够直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
一、国内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理论研究的综述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划分
综观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过程,经阅读发现国内众学者对其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个别年份意见不一。
1999年以来曲晓辉、陈少华、杨金忠、陈瑜等学者认为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阶段性研究内容综述
1、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会计准则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的研究评述。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于1985年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重要开端。经查阅发现该阶段基本没有学者就该类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理论研究。
2、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会计准则协调阶段的研究评述。从1992年学者开始关注该问题并作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我国三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展开:
(1)第一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2年2月在深圳市召开。朱海林(1994)主要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英、法、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或草案进行了比较。
(2)第二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4年12月在上海召开。冯淑萍(1994),唐国平、施芸芸(1994),熊动员、唐国平、朱海林(1995)就研讨会讨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作归纳,阐述要正确认识五大方面关系,其中第一点即为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
(3)第三次会计准则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普遍认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是我们改革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之一,但中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江川(1997)主要从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关系人及其动机来分析财务报表的编制者、用户、审计者和政府机构对待会计准则的立场,对于如何长期有效地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3、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会计准则趋同阶段的研究评述。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大方面:
(1)规范性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葛家澍就高质量会计准则从1999年到2002年发表了三篇相关研究论文:
葛家澍(1999)针对1997年9月美国证交会主席ArthurLevitt在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的演讲《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评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具有的特征,从而得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葛家澍(2000)系统评述两个方面的动态:一是FASB对于Arthur Levitt提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反应,二是关于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葛家澍(2002)回顾五年前在美国讨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继续阐述两个主要问题。
②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对策研究。盖地(2001)将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表明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充分认识存在的“小异”,最后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对于其实质众多学者达成共识,差异原因、对策分析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实证性研究。我国从2000年开始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国际趋同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国际趋同程度和国际化效果的实证研究。
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实证研究。王华、丁友刚、赖红宁(2000)突破定性分析,进行定量研究。以范,德,塔斯等欧洲会计学家的相关论文为参考,介绍国内和国际定量协调化的衡量方法。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2004)以《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前后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A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来判断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程度。
②会计准则国际化效果实证研究。王建新(2005)运用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2001年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经验数据,分别从国际化结果和过程角度就会计盈余质量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对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分析。曲晓辉、高芳(2006)首次系统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量化研究,从编制的会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含量和会计盈余质量四个方面差异,对准则协调效果量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参考国际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结论和启示
(一)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美国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有两股势力在推动。
2、在IASC改组前后,FASB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以前的被迫消极趋同变为主动积极趋同。
3、美国当前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的制定以及所采取的趋同措施都是非常实务的。
(二)欧盟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掌握会计准则的最终采纳权和主动权
2、协调法则和准则的关系
3、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2-02
我国的核专业是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核科技工业的发展而创建起来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以及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核能的应用已经呈现了明朗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反恐斗争的需要也对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核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形势下,近年来全国部分高校瞄准了这块人才需求市场,陆续复建、新建了一批核专业。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国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提高核专业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重点介绍笔者所在学校在创新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1 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核专业人才是核技术发展及核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素。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核电,已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开始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未来十几年,我国核工业发展前景非常好,但任务艰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专业人才非常紧缺。根据预测,到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从2010年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由于实际输送到核科技工业系统就业的学生要低于核专业的毕业生数,同时现代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疗,以及现代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创新也都迫切需要具有核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的专业人才,因此,这两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核专业人才日趋紧俏。
2 核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重点不在于强调学生能解决多深多难的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强调工程素养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近几年我校约有80%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是核工业、核与辐射安全监督部门,部队(研究院所)以及医疗部门等,根据用人单位和多数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突出反映在专业化、细致化和务实性。由于核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昂贵,一般高校难以承担大型仪器设备(如加速器、反应堆等)的建设,学生很难通过校内的学习和实践对这些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有着较深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对现行的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适度改革很有必要。
3 核专业人才“2+1+1”培养模式
为突出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2008年,我们根据核工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提出了“2+1+1”的本科培养新模式,实行学校与厂矿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学校和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所谓“2+1+l”本科培养模式是指:2年校内通类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1年校内核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1年校外核专业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重点是最后一个“1”的环节。具体而言在这一年的校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部分专业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集成化教学方式,通过吸收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选择2~3个与我校有多方面合作基础的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实行联合培养,充分发挥核学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高校为社会服务,科研院所及企业为高校补缺的双赢目的。
4 核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4.1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核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定位,在继承和提升传统实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构建了“普及认知、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发展创新”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成为层次渐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公共认知实验主要是专业通识文化教育,通过核电站模型、反应堆模型、核燃料循环模型等演示实验及专业实验室参观,使学生入校伊始就对专业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尽早建立学习核专业兴趣和目标。专业基础实验侧重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专业应用实验侧重应用实践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面对专业应用的实际问题,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科技创新实验是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为背景衍生或学生根据专业与兴趣自主命题的适合本科生的实验研究工作,以研究性创新实验为具体形式,在科研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实验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
4.2 改革专业实习模式
由于一般高校是难以承担象加速器、反应堆等这类核学科的专业仪器,而核学科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都要在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等从事工程实践活动,为此,我们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对专业实习的教学安排进行了改革:时间安排上,将第七学期末4周的生产实习安排到第六学期末,把第六学期末的3周课程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末,这样既给学生留出了考研时间(第七学期末考研),又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目的性。实习方式上,由过去的整体行动转变为提倡个人或者小集体的实习活动,将以往的参观实习变为真正的上岗实习,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像正式员工一样从事生产、实验、管理等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4.3 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干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前的一次综合能力训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更好的规范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们专门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作为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工作指南。要求用作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尽可能与工程实际、毕业实习、科研课题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并适应学科发展趋论文类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多数题目来自于教师的横向与纵向科研课题,以及教研教改项目。难度和工作量尽量做到能在教学计划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通过科研课题及学科建设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积极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到科研院所、厂矿企业或公司做毕业设计,由这些单位和学校导师共同培养。根据以往经验,一些表现很优秀的毕业生很有可能被吸收就业,真正达到双赢目的。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意义
研究生扩招是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要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研究生扩招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扩招的同时,不能以降低或牺牲质量为代价。
1.保证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是我国学位制度成败的关键
我国自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就强调“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学位要名副其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2002年5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以下简称《报告》)中又指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要“提高质量”。可见,在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之后,质量问题仍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2.研究生人才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将引发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会降低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了降低其负面影响,必须关注质量问题,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
3.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机制的一种形式
《报告》前瞻性地规划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质量认定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和完成论文工作全过程的规范认识,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真实情况,找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也为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依据,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内容
研究生教育过程一般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或技术)工作能力的养成。很显然,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得以实现的。课程是依据培养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仍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之一,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可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跟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组织质量控制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在我国是获得学位的主要要求之一。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最为显著的特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目标。
与科研有密切关系的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标志,是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全面训练,获得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最终考核。从历史上看,学位制度产生在先而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后。不同学位资格的制定首先是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标准而产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教育为基础,因此,当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以古代的形式还是以现代的形式产生时,学位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对特定教育水平的认定与要求。即使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关于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的规定,其核心意义仍在于为一定学术研究工作或职业岗位设立一定的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受到普遍承认的资格审核标准。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根据时间前后顺序不同,可分为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两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中都不可缺少。研究生教育的终结性成果无疑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志,终结成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控制措施的到位。研究生教育过程控制有利于终结控制,没有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的控制,要取得好的终结性质量是十分困难的。
三、当前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的不足与思考
1.对研究生的束缚过多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个性,是保证培养具有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干预过多,可能挫伤导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并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表现一,尽管研究生是按照研究方向填写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但是所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范围毕竟有限,实际上大部分的研究生依旧是选择大部分相同的课程,而缺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及可以触类旁通、拓展思维的选课机制。其二,在课程学习的考核上,许多培养单位将不同类型的课程配以不同的考核方式,似乎是灵活处理了课程考核,显得张驰有度。然而,考核方式的选择权应该是由任课教师拥有,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已完成的教学过程决定最适宜眼前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考核方式。如果先行硬性规定学位课或是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研究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其学习兴趣。此外,研究生因为年龄跨度较大,生活工作背景、社会经历、价值观、知识基础、创造性程度、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生教育还必须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式、时间的安排、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导师的专长等方面充分体现个性。
2.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软肋
重视课程学习,被认为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环节,为学位质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建设却令人堪忧。表现在:第一,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反映不了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成果,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成果。第二,研究生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与本科生课程缺乏必要的接口设计,两个层次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课程出现无谓重复或脱节现象,缺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第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不尽合理。第四,课程教学方式仍主要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缺乏研究性或探索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当前在我国,一方面是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使研究生无法开展更多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前沿问题上,国际上的著名大学和实验室设备先进起步又早,而且许多好做的工作几乎都被抢先做过了,使一些研究生失去信心,产生不想再创新的实际想法。另外,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对毕业年限的严格规定,也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往往要求做一些短平快、风险小的课题,而回避出成果长、有一定风险、创新性强的课题。因此,我国正在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评价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指标,这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攻克前沿课题的信心,也有助于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他们出创造性成果提供时间保证。
论文关键词 国际法基本理论 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 科斯肯涅米
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论上持有不同的主张,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也深受两种主流法学派的影响。然而,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为国际法理论的革新带来契机,批判性国际法研究方法应运而生。作为批判性国际法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赫尔辛基大学的国际法教授马尔蒂·科斯肯涅米在《国际法的理论和原则》和《国际法的方法论》中批判性论述了自然法和实证法下的国际法理论、原则和方法论,他认为国际法话语摇摆在相对立、排斥的观念之间,因为前提相互矛盾,所以国际法话语内在不一致。本文对科斯肯涅米的两篇文章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以探求在自然法和实证法的语境下,如何以新颖的视角看待国际法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论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法的理论和原则
在《国际法的理论和原则》一文中,科斯肯涅米主要谈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法的普遍性;二是如何解释国际法的约束力;三是国际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四是规范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之间的冲突。为了全面描述每个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科斯肯涅米梳理了国际法理论的发展史,即从维多利亚、格劳修斯、普芬道夫论述的自然法和国际法开始,一直到当今国际法学界采用的学科间多领域交叉式的研究模式,揭示了国际法存在的理论冲突。笔者认为,这种冲突最终应当归咎于“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理论冲突,文中最后谈到了“规范性原则”和“社会学原则”的冲突就是上述冲突的具体化。
科斯肯涅米在文中谈到,国际法的普遍性在国际法诞生之初就存在,例如16世纪关于西班牙对于印第安人统治合法性进行的讨论。为了证明荷兰争取海上权益的合法性,格劳修斯创立的“自然权利学说”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法”指出权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的特征,国家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他们都要受到“自然法”的约束,这种普适性是论证国际法普遍性的理论基础,因而“自然主义”理论是支持普遍国际法的。“实证主义”强调国际法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实用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而二战之后多元化的国际法理论也可以佐证国际法的普遍性理论。笔者认为国际法的普遍性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民族国家的增多,国家之间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也日益增加,国际法管辖的范围也在扩大。普遍适用国际法中的条约和习惯性规则是处理现代国家关系的前提,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国内稳定发展与国际和平和安全休戚相关,根据实用主义的观点,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守国际法下处理国际关系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科斯肯涅米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笔墨都在论述约束力的问题,既然国际法的普遍性已经得到了公认,那么国际法的约束力则是保证普遍性的关键所在。文中提到国际法约束力的依据依然存在着争议,最初是“内部解释”和“外部解释”之争,而笔者根据科斯肯涅米的分析认为,这最终还是归于“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之争,它承接着普遍性的两种主义之争。学界与实务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斯肯涅米认为上述之争不利于国际法学者在国际争端解决中解释约束力的问题,转而提出“合法性”解释的概念,但这仍然掩盖了争论的实质问题,因而关于国际法约束力解释的争论依然会持续下去。笔者认为这或许更有利于国际法的遵守和实行,因为随着国际法约束力的深入探讨,尽管各方仍统一解释问题未达成一致,但是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各国已经就处理国际关系所遵循的规则达成共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以公然违背,否则就会受到制裁,例如《联合国》的颁布和实施。所具备的约束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国际社会也认可的约束力,因而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有力的解释。
文章最后讨论了当代国际法理论中的趋势之一,规则主义原则和社会学原则的冲突。在评价这种争论时,笔者注重将规则主义原则和社会学原则溯本清源,即规范性原则和社会学原则的核心或者实质是什么。科斯肯涅米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他只是指出规范性原则和社会学原则的差异,规范性原则是关于法律渊源、法律的适用和解释的原则,而社会学原则是关于国际法的目标和影响的原则。笔者认为规范性原则强调规则的完整性,必须予以遵守,规则的多变性不利于规则的稳定和遵守,而社会化原则强调国际法要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如文中提到的国际法宪法化,如有些学者和律师主张联合国的合法化,这就要求国内法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影响着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国内法或积极或消极的应对都会影响国际法规则的确立,因此二者出现冲突也是必然。
二、国际法方法论
马尔蒂·科斯肯涅米在《国际法理论和原则》中论述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就论证国际法的理论和原则产生的争论,这必然会影响到国际法方法论的应用,而理论和原则直接指导着国际法方法论的执行。笔者认为《国际法方法论》一文贯穿着“自然主义国际法”方法论和“实证主义国际法”方法论之争,科斯肯涅米指出国际法方法论有规范性和具体性之分,规范性包括正义规范性和渊源规范性,具体性则涵盖社会学、政策导向、工具主义和法律工程学等领域。文章最后主张两种方法的相互融合,采取折中主义的办法,结合两种方法论的优势形成的方法论才会使论述国际法的法律依据富有说服力。
正义的规范性是指要重新回归正义、神的意志或者假设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或者人类应该享有的权利(如人权),这显然是“自然法”的思想,但是往往较为抽象,无法具体言明人类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具体含义,而且不同的国家在国际交往时会根据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决定自身的正义理念、需要和价值观。这显然会造成国际法规则的随意性,一国按照本国的意志和利益实施的行为在他国看来很有可能是违背国际法的。尽管国际社会就国际正义、人类享有的权利有着一定的共识,但是“自然法”的不足之一在于概念的模糊性,这很容易造成国际法理论依据的分歧,削弱论据的说服力。而作为补充,科斯肯涅米提出渊源规范性的命题,这是对于正义规范性的补充,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规定,国际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其他辅法律渊源,笔者认为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作为主要的国际法渊源,清晰地指出国际法的规范依据,这是正义规范性的具体化和补充。国际条约规定了缔约国应当遵守的国际法规则,具有约束力。如科斯肯涅米所言,国际习惯是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实践,而任何时间都必须包含同意的方面——法律确信,法律确信的存在保证具有规范性效力,国际法论据的约束力得到更明确的保证。然而,科斯肯涅米也指出渊源规范性存在的问题,这让论证更加的严密。
就具体规范性而言,它凸显了“实用主义法学”对于国际法方法论的影响,如国际法与社会学的结合,运用社会学原则理解国际法的论据,而以政策为导向、工具主义和法律工程学的理解模式扩展了证明国际法依据说服力的途径。笔者认为美国以政策为导向的国际法模式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国际法学者在争端解决中更好地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科斯肯涅米看来,工具主义则是减少了法律的规范性效力,因而它容易瓦解成为现存制度性权力宣传的工具。笔者觉得这种担心也是存在的,因为国际法在工具主义下会成为一国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法律工具,而不再是维护国际法律体系的统一和稳定,坚持法律的工具化,那么国家在实施国家行为时完全可以不顾及国际共识、他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体系的完整性。对笔者而言,国际法规范性的工具主义会导致国际法规范理解的简单化,国际法规范不只是用来维护本国的利益,还要促进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人类幸福,单纯采用工具主义显然会片面地将国际法视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国家意志利益的体现,这与《联合国》的规定也是背道而驰的,国际法方法论模式的选择应当对这种方法论的解释予以警惕。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科斯肯涅米提出了折中主义的观点:国际法依据的原则方法——一个集中于规范性,一个集中于具体性——都不能胜过另一方。二者需要彼此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国际法方法论论证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对二者的关系而言,正义规范性的方法论在实践中会遭遇到困难,分歧的理解和主张只能让国际法体系更加复杂化,渊源规范性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但是就如何解释其约束力上仍然无法自圆其说,具体性则是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突出实用主义的作用,将国际法的理论依据与国际社会的现实相结合,为正义规范性和渊源规范性寻求国家实践的支持。理论和实践本身就是相互渗透,单纯地沉浸于理论而不能直面国际社会的现实,或者以本国的偏狭理解固执地执行工具主义,这都不能够充分地建立国际法的方法论。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助;农业研究;方向
一、农业经济的现状概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不会因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而下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各国研究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虽然说农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但是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时很容易忽略一个经济的现状,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果始终站在自己国家的农业经济的角度上去思考别国的经济,很容易失去实效性。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搞好农业经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必须要看清自己经济发展的劣势。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发展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者,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更是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就“三农问题”而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同时也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庞大而农业经济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的农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努力也出现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农业种子上的研究极大了改善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的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上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的专业农业研究团队等纷纷对中国进行科技和资金上的交流以及资助,为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文就农业经济的管理研究热点以及资助方向上具体谈谈关于中国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根据国际权威性期刊和热点论文来进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那么根据最新的国际性权威杂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频搜索论文的相关数据,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自由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关于农业资源保护的问题。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同时农业也应该朝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经济的自由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农业资源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资源农业用地,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越来越受关注。
(2)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关内容是发达国家的非经济性因素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状况和经营结构的影响,同时还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给问题。食品供给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食物政策也成为全球化的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国考虑的因素。
(3)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农业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样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来说,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对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的国域性,导致各国农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而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与该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分不开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就包含了农业的实际发展局面,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是一个体系。
(4)农业的R&D的研究活动。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同样它更加是个科技时代,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热点围绕着农业科技上面来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化发展的趋势。
三、农业经济的资助方向
上文着重分析了一下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热点,我们也能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市场特征,同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的应用要不只是浅显简单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体科技化水平低下,结合我国学者在跟踪国际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利用本身在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素材和国情的便利条件而搜集得丰富经验和素材,笔者认为今后对我国农业的资助主要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WTO农业市场贸易自由化建设。这一点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虽然说是一国的发展根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WTO带来的市场化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在实践中的需要。
其次,农业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研究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难跟上国际的标准。在农业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资助,能有利于我国研究成果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可持续性农业的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其实不只是单纯的农业,与之相关的有包括环境、生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进行与之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转基因农业。此领域不仅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际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此方面大力资助。
参考文献: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新的日语专业国家标准要求日语专业不再是强调技能为主,人文为辅,而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要有人文底蕴。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精神。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建设要有特色,就必须以人文理念为中心,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方法等进行改革和研究,逐步建立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日语专业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日语专业;中国文化要素;人文教育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23—02
本论文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立项号为JXYJ2014020的研究课题。
收稿日期:2014—08—16
作者简介:潘静惠(1971— ),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及文学、文化。
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结构。
一、省内外研究状况
2011年3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登载了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程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的题为“关于理工科院校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的论文,指出了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新形势下,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以此促进专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目前,有关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先行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也仅限于对重点本科院校的研究,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日语专业建设的研究则更属少见,因此,无法满足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故填补此类研究的空白为大势所趋。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外国语学院在新时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的办学理念和以培养应用技术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为主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近期公布的辽宁省日语专业评估中,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被评为新建本科院校第一名,而学生出口好是关键要素。
我院日语专业的学生出国人数逐年递增,2014届114名毕业生中目前有14人出国,考取学硕3人,专硕一人,其中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有3名学生,考入长安大学研究生院的有一名学生。
虽然我校建校刚过十年,还很年轻,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已经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一些985、211高校,并且扎根发芽。同时,出国的学生也进入日本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知名大学继续深造。还有高质量的就业,如进入IBM等世界500强企业。日语专业的学生传递着“传帮带”的精神,建立了考研群或出国群、就业群,学长和学弟、学妹间互帮互助,共享信息。
为持续保持我院日语专业在辽宁省稳居第一的优势,进一步梳理日语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日语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建设特色日语专业迫在眉睫。虽然在先行的研究中有关于特色日语专业建设的研究,但都是以重点大学或专门的外语学校的研究为主,新建本科院校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比较少见,所以该研究实属重要。
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日语专业的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建设特色日语专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大都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所以,建设特色日语专业尤为重要。
(一)根据《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精神。同时,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素质良好的多元化日语专业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人文基础薄弱,因此,导入“人文理念+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人文理念培养的效果将是日语专业今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日语教育中,让学生用日语学中国、学日本、学世界;用日语讲中国、讲日本、讲世界。通过根植人文教育,使得学生在任何行业中均能表现出独特的人文优势。日语专业最终培养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掌握某一种技术,又具有人文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日语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尤为重要。
(三)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课程设置上,既应注重丰富学生的日语语言及文学知识,还应更多地导入中国文化要素,培养其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内容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要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技能传授的转变。
(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要办好特色日语专业,就要建立健全满足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的结合。实践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在日本文学系列的课程中,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编、自导、自演,形成多媒体课件。课下学习时间的有效延长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能够促使他们进行最佳实践。
四、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部分的外语专业教育总体上要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就需要跟踪解读日语专业的国家标准。目前的各项教育评估使得高校各类专业在纵向与横向上可比,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重新梳理教学方法、多媒体、课程体系、教材、知识与技能的匹配、师资队伍、考核标准,推动对教育部和地方教委的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项目的学习,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非常必要。
同时,应确定“日语专业+技能+人文”的人才培养思路,确定日语专业特色,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合理性。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的同时,需要创新内涵式发展下的日语专业的建设理念,通过导入中国文化要素,形成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理念,逐步建立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日语专业的新模式。
[
参考文献]
[1]程光.关于理工科院校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曹大峰.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关键词: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1-03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话题。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是中国能否向尖端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生尤其是工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今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度和方向,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大批理论研究型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对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逐渐缩小高校教育和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使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可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专业也逐渐增多,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各大高校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例如,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研究型为主的研究型学位,又有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型学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发展方向[1]。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年半,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撰写论文,阅读大量文献,同时还要为找工作做准备,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研究领域。
其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化。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并没有本质区别,即教师以口授为主,学生思维禁锢,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再次,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论文答辩形式化[2]。高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与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是罗列和堆砌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宽松的论文评价标准和流于形式的论文答辩体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最后,研究生思想功利化。很多学生选择攻读研究生,其本身对科研并无兴趣,而是基于本科和研究生就业待遇的差异,这就造成研究生不能专心致力于研究,缺乏做研究所需的基本科研精神。
二、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确定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及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在保证硕士研究生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情操、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与国际形势接轨、掌握建筑领域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3]。
(二)明确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使研究生教育无异于本科教育,大部分缺乏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改革土木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例如将土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型细化到理论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等方向,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土木工程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面宽,涉及的内容广,因此,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多设置基础课程[4],使学生主要掌握学习方法,而非单纯地学习课程本身。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查阅文献到撰写论文等工作中学到做科研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或实际操作中。
其次,针对研究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现状,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鉴于土木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实践与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体制上应尽快为高校创造条件,如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需要,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高校可以为企业运作带来技术保障。高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真正掌握和更深刻地理解所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导师可以从事科研生产工作,企业导师也可进入高校学习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又可以使土木工程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得到充分提高。
再次,应借鉴国外教育体制,实行研究生教育宽进严出制度,这样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严格控制毕业论文的通过率,提高论文评价标准,避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可以借鉴国外论文评价体制,对论文的质量采用等级制度,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就业上应缩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差异,这样既避免了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又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使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真正培养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最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和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创新能力是人才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经济需要也是时代所趋[5]。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在该领域提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能在土木工程领域有所创新。由此,提高土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设立该学科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将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将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深入到教学和实践中。
就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第一,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各类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比赛和活动。如建筑模型设计比赛或软件应用竞赛,或者举办学术论坛、设置创新课题等,提高和锻炼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可以通过科学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安排,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并且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地接受,墨守成规。第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在保证研究生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四,教师也应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建议,借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于学生本身,应以更好地促进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目的,需要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高校,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认真探索、科学改革,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更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检验来找到一条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真正为国家培养出高技术人才,使之成为科教兴国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2]黄东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6):164-165.
[3]范峰,邹超英,陈春霜.浅谈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吕志涛.研究生培养中要抓好六个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2-3.
[5]沈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Fanghui, ZHAO Yongjiang, ZHAO Wen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50080, P. R. China)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稳定
前言
自去年七月份起,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过热现象,流动资本过剩、股指震荡、食品价格猛涨、燃油和钢材价格快速走高、房价扑朔迷离、能源紧缺,一直以来被人们担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7年1月份的上涨2.2%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已上涨到8.5%。
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增长速度。论文百事通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积极地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综合调控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自去年3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于今年的5月20日再次加息,并也在今年5月份第十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正严密关注经济发展动向,使经济波动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原因
1.1过度的信用供给效应
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给引发的,而过度的信用供给不仅仅跟货币发行有关系,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于国家推行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引发的。其次,是由于信贷原因导致过度供给货币使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这跟政府、社会过热需求和银行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房价虚高就是此类原因。
1.2外资流入效应
外资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也受到外资流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大大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另外,存在着地下渠道外资热钱涌入的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最终兑换成人民币赌人民币升值,导致在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过度进一步加剧。二是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是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形成供需缺口,引起物价上涨。由于供给水平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积累带动了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在工资的拉动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但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通货膨胀程度,特别是连续的、多次的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我国2008年初的大范围雪灾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县的8.0级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救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两方面原因对通货膨胀有加剧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形成的外在原因
2.1美元的持续贬值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低迷,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恢复,持续让美元贬值;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的金融,增发了5000亿美元注入金融体系,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贬值加剧,以美元标价实现国际贸易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等纷纷大幅走高。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2.2国际油价、粮价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节节升高,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的产品和交通运输的价格节节攀升,传导到其它领域的价格不断提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比如说,美国原来是玉米出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能源危机,使用玉米大力发展生物柴油,消耗大量粮食,世界市场上玉米保有量突然锐减,导致世界粮价疯狂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3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
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性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间直接的价格传递机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商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进行折算,美国、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的上涨,这也是国际价格的直接性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发展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出现问题,次贷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推动了世界通货膨胀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影响更大。
2.4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影响
2008年国际铁矿石进出口价格谈判破裂,国际铁矿石价格预计比去年猛涨70%,而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国内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大增,有的钢产品出厂价出现几千元/吨的涨幅,导致下游企业产品跟风涨价,加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途径
3.1以房价控制为目标,控制信用供给
房价控制是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的首要任务,政府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既从“根”上解决问题,又不因调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效调控的原则和目的。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信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供给,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使炒房的壁垒非常低,炒房者和炒房现象非常普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不断供给货币来解决消费信贷扩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提高炒房的难度,比如大幅提高非第一套房的首付和贷款利息等措施,同时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供给,可有效控制房价因信用供给扩大不断上涨。
3.2通过税收抑制流动性效应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也会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也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因此,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都是比较有效的,在宏观层次上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微观层次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整体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效应,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3抑制流动性过剩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几乎可以说,如果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就能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提高股票交易契税和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可通过蓝筹优质股票上市,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经济泡沫。其次,要加强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流入。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市场,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国家要防范输入型的外资流入效应,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频繁进出,提高投机的成本来把外资流入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4根据国际形势,适时出台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国际间的经济具有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入输出国的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来降低国际间的通货膨胀传导影响。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调节,比如利率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
3.5大力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平抑物价
出台鼓励和扶持措施,引导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努力生产,确保供应,平抑目前的过高物价。出台相应的鼓励和规范政策,使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同时,落实节能降耗,限制关键物资的出口,确保国内供给,控制通货膨胀。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CPI、PPI指数的不断提高,表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