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04:0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贸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37-01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专家舒伯这样说:“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个人意志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联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1]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通过对个人自身特点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人而且执行力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设置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以便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理想。
随着全球一体化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人才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无法胜任工作。以转变国贸专业学生培养方式来适应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所能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以此为前提,本了相关的调研,希望能指导国贸专业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提高他们在创业和择业中的竞争力,以此实现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及问题
首先,国贸专业学生要知道一个先决问题,毕业后选择工作并不局限于本专业,选择工作最主要需要考虑的是自身的人生规划以及兴趣爱好,只要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努力用功则行行都能出状元。国际贸易专业主要涉及的技能,以及以往毕业生反馈的经验,国贸专业最主要的就业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 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当然出国或考研继续深造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次,由于市场需求的需要,很多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国贸专业,在几年的时间内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贸专业的就业不容乐观。但随着信息产业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局势逐渐形成,中国与国际上的经济贸易交易迅速增加,这也就给多元化的复合型国贸人才一个更广阔更有前景的就业舞台。
第三,我国外贸专业人才严重供需失衡。一方面进出口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和相关经贸单位严重缺乏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不少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又不能顺利对口就业,就业压力加大,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
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有战略性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国贸专业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由于个人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而且各种职业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工作环境,对从业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确立个人的阶段发展目标,为实现人生理想打好基础。其次,深入了解自己的特质,充分发挥内在潜能。要做好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技能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这样可以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明确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和工作,逐渐理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逐渐理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发展路线,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增强国贸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把变被动就业变为主动择业。要时刻记得好的工作是靠实力争取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个人实力的竞争,这种实力主要体现在智力、能力、潜力上。要提高这些能力,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通过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大学生在职场发展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改变目前被动的就业现象。国贸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使个人的求职就业更加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从而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不够深入精细。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不断深造学习实践,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从全局调整和掌控个人事业发展方向。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个人市场竞争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纪拓.赢在职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2).
关键词:能力导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贸”专业人才的能力系统
(一)基本的岗位能力
通过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就“国贸”专业人才的基本岗位能力做出概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岗位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其岗位定义分别如下。
报关员。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
报检员。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单证员。指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凭借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
外贸跟单员: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
外销员:指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他们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有的还要牵涉到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
从以上“国贸”专业的岗位描述来看,“国贸”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谈判、签约、审证、制单、审单、跟单、投保、运输、报关、报检、结汇等,是一项综合能力。然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毕业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包括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在掌握了相应的岗位操作能力后,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任剑等(2009)将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细分为10个方面。但从创新能力应有的含义来看,国际贸易知识的整合能力、国际贸易知识的迁移能力、国际贸易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其中最能反映创新能力的三个方面。其中国际贸易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国际贸易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观点的能力。国际贸易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国际贸易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能力。国际贸易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处理不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信息的能力。显然,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基本体现了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因此,如何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培养国贸专业毕业的创新能力,将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型的重要方面。
除了创新能力外,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那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又是什么呢?胡旭微(2008)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结构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刘艳(2010)认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体,主要包括创业精神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三个模块。
本文认为,国贸专业毕业生作为经管类专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还需要从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能力;更强的决策能力;更强的领导能力;更强的团队协调能力;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如何培养这些创业的能力,又成为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二、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能力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专业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再根据模块的组合设计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框架。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核心技能,并将其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并将其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核心能力体现在外贸实务操作的核心技能上,因此,根据这些核心技能遴选课程才是正确的方向。根据前文的分析,外贸实务操作的技能体现为谈判、跟单、运输、报关、报检、结汇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因此,这方面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当然,仅按此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甚至是学科基础。在这种条件下,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而学科基础课程则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
对于“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来说,还有一块是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从目前看来,这一模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不过这方面仍然有一定的规则可遵循。因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才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产品对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因此,一般的高校(特别是学科特色较明显的高校)多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开设一些方向性的课程。如农产品贸易方向、纺织品贸易方向、电子产品贸易方向、机械产品贸易方向等。
(二)注重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全面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现在的普通高校教学中,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管理、评价等环节都是学术取向的,普遍向研究型大学靠齐。强调的还是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实际能力,必须调整教学计划,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一般来说,实践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低。这方面的具体数据尽管没有一个共识,但在实际中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是大势所趋。同时,实践课程必须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在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均应该开设实践性教学环节,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得益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总课程中应适当分配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实践性教学,确保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另外,在学习完全部的核心课程后,应该有一个课程的综合实习,用以确保学生对国贸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本文还认为,这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单独开设,写入培养计划。并能够与理论课一样,有教学大纲,有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有过程控制细及评价细则。
(三)构建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如前文的分析,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各高校中,创新创业类课程还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类创新创业课程、核心类创新创业课程等两个方面去构建能力导向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在创新与创业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开设创新学基础、创业学基础以及创造学基础等公共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和创造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让学生对创新与创业这一概念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全面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学生在掌握了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后,将会产生创新与创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授学生和创新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步骤,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开设创新点来源剖析、创新与创业精神等课程,培养学生提出方案、论证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毅力和敢闯敢干的精神。
当然,要使得这些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还需要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予以辅助。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个性。在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课内外结合。在课内,教师应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市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运用商机的能力,对创业的过程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为步入社会进行真正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外,应组织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科技活动,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兼职等创业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成功与失败。
三、结论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是能力导向型的。本文通过分析“国贸”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就如何构建以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观点。本文认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两个层次的能力:基本的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要构建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为,需要从核心课程体系和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等两个方面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最后还需要就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做出特别的安排。
参考文献:
1、任剑,柏连阳,邹定辉.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2、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极强综合性的专业。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特点
(1)重实际操作。国际贸易专业由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比较注重实际操作。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为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我们在评价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水平时,在理论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即能够分析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上能够运用贸易和营销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专业应用灵活,实训投入经济。国际贸易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满意,强调工作结果而不过分要求工作过程,使得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使得外贸知识在实际中能被灵活地加以运用。这也表明了外贸工作是一种高智力、高情商表现的工作,其工作能否取得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团队精神和情商状况,而不依赖于硬件设备条件。这样本专业开展实习就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研究
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06、2007级国贸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取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8份,有效率98.3%。(1)教学目标。由图
1,37.29%的学生认为成功学院在培养国贸人才上应该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但根据问卷显示,52.17%的学生认为学院在课程培养方式上比较传统,仍然是较偏向于理论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较多欠缺。63.79%的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一般,说明学生并没有通过在独立院校的学习成就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46.8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比例较小,应该增加专业课在整体课程安排上的比例,认为比例已经比较合适的只占到了32.75%。表1显示,国贸实务和国贸实验课作为国贸专业的主修科目受到了学生的高度重视,但也存在课堂知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弊端。从重要程度可以看出学生对外贸人才英语能力的重视。学生的最大兴趣仍然是外贸业务,但是已经开始涉及到和外贸有关的周边服务,比如国际金融和货代物流服务等。正是由于兴趣所在和对实践性课程的强烈需求,有79.31%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不足。(3)教学安排及方式。由图2,学生们认为专业课最佳学习时间集中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大一主要是学习基础科目,打好经济学基础,形成基本的逻辑构架和思维方式。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内容充实,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法往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详略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不但易于引发思考,而且易于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是有利于吸收专业知识的最优方式。但是书本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差异,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情景设定,锻炼和培养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所以在实操的教授上更有效果。
(4)就业意向。图3显示,40.87%选择与国际贸易专业直接相关的实务方向,其次是国际金融方向。随着国际运输业的发展,33.91%的学生表示希望从事国际物流方面的工作。如图4,在岗位意向层面,国贸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国际金融结算业务的浓厚兴趣和就业定位。综上可知,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是特别满意,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内容更新速度慢,必修课程较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对职业的认识也变得更深刻、清晰。学习方法从大一时的“教师教”,变为大三之后的“自己学”;学习的内容从理论课程过渡到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知识。
三、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校企联合培养外贸人才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拔尖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成功学院提出以创业带学习,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和实际的企业运营相结合。在郑州保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及巩义市几家企业的参与下,成功学院商学系筹备成立了商务运作中心。商务运作中心工作主要定位于给企业提供网络推广等服务(已有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软件支撑)和为我系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以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为主体成立创业小组,利用保利达商贸公司提供的阿里巴巴商务平台在互连网上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商务运作中心致力于将理论学习知识和商务实战相结合,既满足教学需要,又满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要求。通过该种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我院07、08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就业率有所提高,就业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这些学生就业之后,适应工作岗位较快,工作质量较高。(2)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教学计划入手,为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修改教学大纲,探索该专业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实习实践和内容的统一。为此本文提出从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角度设计模块课程,共开设6大模块。
经过课程优化后的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进入实习和社会提供了专业基础,同时较好的完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鲁捷.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市场.中国改革.2001
(12)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陈广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后wto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加大了全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因此国贸专业成为高校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国贸专业。然而,就业市场同质导致过度竞争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就业形势变得尤为严峻。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取得了2006-2009年四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高就业率呢?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及实践进行了归纳,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当今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国贸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这一命题,而代之以“规范人、塑造人”的标准。
(二)定位不清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1]。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师整体状况,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突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三)培养模式趋同化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级专业人才”,把“高级”等同于“理论”,趋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经贸专业课题体系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人才培养要么定位于“知识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忽略了既有较广的国际经贸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导致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教学上集中表现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应用”。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为带领学生与工厂、企业参观,真正参与实践的少。
高校对教师考评机制“科研为王”一刀切,导致教师集中于理论研究,外贸实务操作教学能力不足[2]。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商业机密,外贸公司和企业不是很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能力培养
大学扩招及师资立足的制约,采取的多是上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的辅导和沟通机会少,造成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单调,学生能力的单一性(考试能力强但社会能力差)的特点尤为突出。比如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
二、独具特色的科学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大约占70%左右,学校在对国贸专业定位时,综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热土,相邻的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省份,因此,面向东盟和港珠澳(香港、珠三角及澳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基本定位。同时,考虑到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条件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总结了“立足地方、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五点要求:“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
于是,我们设置了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以提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我们设置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宽口径培养提供体系支撑。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技巧和电子商务及应用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基本知识;通过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掌握关于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商业技巧、竞争秩序,顾客兴趣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商务统计、经济评估和数据分析技巧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下企业运营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商务伦理道德,掌握一定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基本知识要求,也满足了不同职业方向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东盟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设置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等四个平台,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操作,增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国际贸易模拟和单证实务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贸易全过程,并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特色课程打造竞争优势
为突出特色,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开设了东盟经济概论、东盟贸易实务操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独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增进同学们对东盟的了解,熟悉东盟国家基本环境和外贸实务操作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开设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使平时教学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四)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形式
1.以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入点。不管教学体系设计多么完美,设想如何周全,知识传授最终都是由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完成,因此高水平教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学校每年都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老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逐步形成学生和老师通过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授课方式的改变也让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获知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生惑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创业的指导人。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倡教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是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
4.推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使教材生动具体,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推行“本科教育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除辅导员以外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导师,负责同学们对学生进行辅导,制订了定期指导和谈话制度,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结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普通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国贸;课程改革;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93-03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为教学目标,持续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鉴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完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学结合是高职国际
贸易专业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贸易急需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国际贸易业务过程复杂,优秀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操作能力。高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是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较强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国际贸易由于涉及不同的政治、语言、法律、运输、保险、汇率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国内贸易比起来操作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处理国际贸易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学院通常比较重视工科专业的实践,而国际贸易学科理论性比较强,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因而相应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
(三)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
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招聘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经历,工学结合方式恰好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学生毕业前掌握一定实践技能,这对高职学生就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外经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选择合理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成为未来教学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
工学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率低
由于工学结合不同于毕业就业,相对时间比较短,学生工学交替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对于企业来讲,会造成岗位空缺。为了避免关键岗位的断岗,企业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往往不是真正对口的专业岗位,而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对于一些重要的岗位,企业也不会安排经验很少的学生来做,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减少。在这些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上,学生很难得到专业性的实践,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二)学生与岗位数量比例失衡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合作企业,与这些企业有或紧密或松散的合作方式。即使是紧密型的合作企业,通常也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有限,难以吸纳所有实习学生。岗位数量与学生的比例失衡,造成学生实习过程慵散的局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多岗少,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企业岗位的供给与学生岗位的需求已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为了拓展越来越多的紧密合作型的实习合作单位,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供应合适的实习岗位,解决学生与岗位数量比例失衡的问题。
(三)企业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主体之间能够实现利益双赢。工学结合的前提是作为合作双方的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都能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彼此需要的资源。学生带给企业的收益与企业付给学生的人力成本之比是企业合作动力的基础。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公益性单位,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学校愿意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并且热情很高。相比之下,由于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企业得到的利益不多,造成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双方合作积极性不一致的矛盾,必须要做到校企双赢。
(四)工学结合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工学结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的理论型教师,这些教师实践工作经验少,难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工学结合,无法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无法对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高职国贸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的进度,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必须解决理论教学与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时间安排问题。学生在学校里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并且参加相应的专业模拟实训,对外贸业务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虽然只是停留在理论环节,但也可以为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企业需要这些有一定理论经验的实习生为本企业做简单基础的工作,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可以胜任更加艰巨的工作。
另外,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工学结合,这样既可以实施以老带新的方案,又可以保证岗位的持续性。针对岗位数量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经验比较少,在工学结合实习阶段,尚不能胜任比较关键的岗位,因此,根据岗位的关键程度安排工学结合的学生数量,从而可以解决岗位与学生比例失调的问题。
(二)学校与学生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观念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尽可能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少,因此最重要的是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讲,学生虽然经验不多,但是就其创造的价值来讲,所得的报酬并没有给企业带来负面收益,学生的劳动整体来讲大于所得,所以企业也是受益方。对于学校而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最大的目标,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和学生的合作起到桥梁与推动的作用。当学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有义务进行协调和解决,维护合作各方利益。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好,学校就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职国贸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要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为学生扩充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国际贸易专业的目标岗位主要有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上述各类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制定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前景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高职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在岗位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具备一定得管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根据社会对国贸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充分的市场分析。用人单位在聘用高职院校国贸专业人才以后,会进行岗位锻炼和培养,针对所用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不足之处,必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国贸专业的课程负责人和专业建设团队要紧密联系用人单位,掌握国贸职业岗位的要求与实际教学的差距,不断开发校企合作的课程与教材,逐渐缩小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国贸专业人才。
(四)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
“入世”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考虑专业细分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要具备市场意识,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使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以及针对性。通过专业建设,学校可以更加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合适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拓展技能训练的条件,为学生毕业就业打好坚实基础。国际贸易专业可以联合物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以及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开展相关的交叉教学,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学生可以做到一专多能,那么,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使相同的教学内容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高职国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会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要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符合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岗位要求。采用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并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
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找出岗位的共性与区别,并且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于国际贸易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的不同职业特点,综合考虑不同业务的共性,合理设置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在一年级阶段开设共同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等;从二年级开始,分设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外贸岗位的实际需要,配合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参与工学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校内的专业课程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应进一步提炼实训内容,提炼实训项目,探索实训方法、手段,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深层次的校、政、企合作。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以设置国贸流程综合实训以及单证实务实训和报关实务实训,借助相关的仿真实训软件,使学生模拟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分别赋予学生不同的岗位角色,使学生能够体验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业务内容。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以便于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了前期的校内实训作为基础,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真切地体验每个岗位的业务内容,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发现理论教学和实际业务的不同之处。通过一段时间的轮岗实习,学生对每个岗位有了直观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为日后的就业提供参考和支持。
为了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要经常沟通,针对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交换意见。学院要积极拓展新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提供含金量更高的岗位进行实习,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
(六)加强指导教师实践锻炼
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中起到关键指引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应用的导师。为了解决某些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为一线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让这些教师通过在企业里实际参与业务,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反馈相关的信息到教学环节中,并且可以增强后续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的工学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这样让学生和教师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得到更多的企业学习的经验,为日后教和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外贸公司主要的人才组成,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的合格人才,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并且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社会不断输出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杨靖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林英,齐守泉.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新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行业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0-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之相适应,全国过半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两旺。但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类型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进口产品增长迅速。而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以贸易流程模式为主,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遇到重大挫折。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一是总体人才需求量减少。二是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改变。这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11年成为红牌警告专业。这种局面逼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作为地方院校,其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1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及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重点产品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贸易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的50%以上。在这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从事外贸首要的要求是懂产品,懂技术。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案仍停留在外贸这个“表”上,没有深入到行业技术这个“里”。只有外表而无内核。这导致高科技企业往往从工科学生中招英语好的进行培训来从事国际贸易。在此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必须进行行业课程的设置。
二、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本校而言,在培养模式上将加强行业和实践课程设置,重点打造湖北省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机械、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系列完整的企业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实施“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2”是指国贸专业学生入校后的第1、2学年共四个学期主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共进的培养。在理论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调查研究等实践性课程教学,教师由课堂主导转变为课程辅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其中第1、2学年的培养方式又分为:
第1学年主要做专业学前教育,指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重点做英语教学和经济类课程教学,狠抓学风建设。第2学年至第4学年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每个专业导师负责所分配的学生的所有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论文等。第2学年主抓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个“1”是指第3学年进行行业分方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上分3个行业各开设4-6门行业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贸易这个表皮,也掌握行业知识这个内核,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行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挑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组建公司,以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业孵化。第二个“1”是指第4学年进行校内加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以学生创业公司为依托,带动全体学生进行行业经营实践。校外实践以基地实习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到各行业进行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的行业课程。行业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反映出来。根据前期的调研,企业普遍需要的是懂行业知识和国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在行业选择上重点放在机械、信息、生物制药上,另外对服装与纺织业也进行调研,如有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开设服装与纺织品行业课程。
2.加入创业课程。在大三、大四开设创业课程。在大一、大二重点抓理论学习和调研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大三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挑选有创业意向和较成熟的创业思路的同学进行创业重点扶持,作出创业特色来。
3.课程的国际商务化和国际化。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强调的是对整个商业流程的掌握和国际化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被国际商务专业所取代。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国已经反映明显。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适应国际化趋势,一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商务化。二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化教学。(1)专业课的国际商务化。国际商务专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扩展。专业课程涉及到各类法律、管理、财务、企业运营等。本次教改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加入国际商务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做准备。(2)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现在的国际贸易主要交流语言是英语。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要建设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专业英语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鼓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学习第二外语。
四、配套措施的改革
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要有必要的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
1.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在专业学习上,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都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和学术沟通。教师只管课堂教学,学生认为教师就是上上课而已。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认为是学生水平太差。二者之间缺乏深入的专业和学术沟通。鉴于此,本校国贸专业计划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自第3学期开始,根据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双向选择,将每个学生分配給专业导师,由专业导师负责所指导的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用3年的时间来进行师生间的充分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
2.完善实验室建设。本校国贸专业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新建了国际商务实验室和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注重人群实验,主要进行分组研讨和理论的应用研究。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注重贸易流程中分角色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专业贸易环节模拟。
3.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变化,教师的理念、方法、方向也要随之而变。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为教师跟进学术前沿,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创造好条件。
4.建立完善的教师自我学习机制。定期在教师间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位教师轮流推荐书目,作为主持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教师间的读书会发展完善后向学生推广。鼓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名著、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和社会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毕鹏,魏吉才,尚东昌.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8).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
[3]陈艳玲.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4]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5]吴国松.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途径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08).
关键词: 应用型外贸人才 培养 行业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 教师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外经贸事业高速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在外贸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却出现外贸人才紧缺的局面,这成为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国贸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而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但在毕业生就业中,却出现了一方面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对全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在外贸毕业生供给上普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该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非常接近,结果导致专业培养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特点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专业设立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老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开设国贸专业近四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初步予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借鉴。
一、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符合市场需要
外贸活动最终都是依附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商品而开展的。入世后各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他们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既具备一定商品知识,了解行业背景及工艺流程,又具备外贸专业素质的行业性外贸人才。但目前大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外贸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有关商品和行业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涉足的行业和商品知识一无所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有行业特色的外贸人才,避免外贸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已成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重庆科技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对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
我们在对省内十余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受访企业均认为高校很有必要结合行业背景来培养外贸人才,以缩短人才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提出“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较强
的现实适用性。
二、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模式的实施――行业方向的选择
培养行业性人才,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行业方向。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选择。
(一)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培养方向便于利用地方条件培养人才。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利用地方条件进行学生实习活动,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这是因为地方外贸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品其涉及的相关企业也较多,为学生的业务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纺织服装产品一直是我省出口位居前位的优势产品,相应地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因此,我们选择了机电和纺织两大外贸行业作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依托。
(二)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便于保证与行业相关课程的开设。
高校选择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真正实现对行业性外贸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行业知识体系,必然要设置相关行业课程,突出行业和产品基本知识的学习,高校必须有开设行业相关课程的能力。我们选择机电和纺织两个方向,也考虑了我院完全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我院机电专业已有近50年开设历史,在机电行业方向中的《机电产品基础》、《机械制图基础》、《工业产品造型赏析》等课程以及金工实习等,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指导;在纺织品服装行业方向中的《纺织服装产品概论》、《服饰文化》、《服装欣赏》、《服装品牌战略》等课程,也由我院艺术系、营销专业及在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兼职的教师来担任。
三、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建立基础、专业、行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应用型高校可以以“基础+专业+行业”的形式来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体现出国贸本科专业既注重基础性、理论性也重视实务性和行业性的特点。我们从这一思路出发,建立了本专业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课程体系。
1.“两平台”即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通识课程体现在校本科大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为本专业作为经济学科门类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这“两平台”都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
2.“N模块”即为专业课程内容,由系(院)层面设置并负责管理,可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作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由此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特色。在“N模块”设计上,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四个模块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组成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
(1)专业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从国贸专业所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考虑,开设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紧紧围绕外贸业务技能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课程,除有专业英语课程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还采用了双语教学,以适应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涉外性及业务专业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要求。
(3)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模块。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敲门砖。虽然高职类的外贸人才主要是“能力本位”的证书者群,但本科人才也应具有全方位的素质,既可在第一线,也可从事管理工作。为此,该模块围绕适应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考证的需要,从这些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等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
(4)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模块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模块(二选一)。按照行业产品介绍―行业发展―行业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行业国际商务操作的思路来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到行业和产品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行业中如何实施外贸工作。
3.“一拓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工部门组织实施。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行业操作水平。
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加强实践环节,以保证理论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有所落实,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学时分配中应加大课内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会通过实验模拟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设计项目,以保证实验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从第三学年开始,应组织学生到公司或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加强直观认识。学校应结合行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我院现已构建了外贸场景教学实验室,能够开出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外贸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在这些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我们都以机电和纺织这两个行业所涉及的业务为背景,突出应用特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中,集中实践环节达到30周。省内外已有三个实习基地采用本校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者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四、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行业培训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师,将难以把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很好地融合与优化,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行业性外贸人才更是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行业外贸业务的操作工作。因此,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尤其是与行业人才培养对应的行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1年以上)实际运作,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取行业实践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今后将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政国.我国纺织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培养对策[J].经济师,2006,(11):181-182.
[2]钟雪梅.培养行业性外贸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3-15.
1、国际贸易(国贸)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2、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3、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5、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6、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7、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8、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分析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44-02
[作者简介]丁锋(1979-),男,山东青岛人,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实务与法律。
一、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在现有的文献中,职业院校关于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行讨论,针对性更强,并且在成果数量上也比普通高校多。例如李敏(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探索”,赖玮、王琪(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提高高职学生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现实意义”,许彦斌(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运用‘模拟公司’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陈楠(江西师范大学)“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
普通高校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宽泛。例如,胡心宇、熊晓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傅海霞(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程中海、罗芳(石河子大学)“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呈增长趋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为了逐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尽量缩短所招聘的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通过比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一些省属高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现大部分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国贸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贸易理论的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投入,甚至不少人认为培养实践技能更多应该是职业院校或者企业做的事情。国贸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一般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与理论类课程相比学时明显偏少。随着社会对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国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贸实务课程的考核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单纯笔试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三、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上机模拟、参加竞赛、获得职业证书、企业实习等途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报检员、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信用证专家考试等。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和“POCIB大学生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
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受到实习人数、公司保守商业机密等限制,往往收不到预期实践效果。另外,不少高校因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没能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所以对安排学生上机模拟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学生初次接触实践内容时,运用所学理论难以较好完成实践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自身要完全把握贸易流程,熟知每个单据的填写要求,对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运用了然于心,才能胜任学生实践的指导工作。所以,实践教学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青年教师是国贸专业教师的主要力量,其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贸专业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成败。但是,从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大部分缺乏到外贸企业、银行、报关企业、货代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因此,与其一味地抱怨企业逃避培训新员工的责任,不如从自身挖掘潜力,探索出一条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赢之路。
四、改革国贸专业实务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国贸专业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单一考试的方式进行,比较偏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而缺乏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因此应改革国贸专业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采取以取得职业资格证或取得与本学科有关的竞赛奖项来对接实务课程。
进行本门课程考核时,一方面,可将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国贸实务课程的考核中,使考核内容更多地参考职业标准,达到“以证促教”“以证促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和“POCIB大学生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并将历年来的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的考核中,使课程考核更加贴近企业及岗位技能要求,实现以技能大赛促进课程教学,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可以将在修课程期间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本课程的考试,即“以证代考”,也可以将参加各级各类基于真实业务的外贸职业能力竞赛获取的奖项来代替考试,即“以赛代考”,形成多种形式的灵活考核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彦斌.运用“模拟公司”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2]胡心宇,熊晓亮.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贸,2013(3).
关键词 高职 国际贸易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LI Xiangping, WEN Xiaoqiong
(Hu'nan Mechnical & Electr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n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proposal.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training
1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模式根据校企合作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以下几种:第一,“2+1”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相关课程并衔接了职业技能的校内实训。第三学年是校企双方各派指导老师,学校和企业根据国贸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实习。这种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还未毕业就接触到企业,在工作中获取了实际经验,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节能和就业力。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运用较为广泛。但是从目前来看效果不明显,仍然存在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中,学院不能统一规划管理。第二,订单式模式。学校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办学的合同,学校根据企业的国贸人才的要求,为企业设立专门的班级,同时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就无需在企业接受培训,就可以直接入职,大量的缩短了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和资金。这种国贸人才培养订单模式要求合作的企业规模要大、人才需求量也要大、人员流动性强,这样才会有较多的岗位提供。但是据现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这种长期的订单模式几乎是没有,这是外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通过对我院2008-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每个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只有1~3人,这不能满足订单特色班的要求。第三,工学交替模式。限制条件较多,外贸企业对短期实习的学生基本上是不欢迎的,学生也要有积极的工作愿望,并且外贸企业必须离学校比较近,才能解决学生工学的矛盾。我国部分高校在学校内成了创业园,为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英国工学结合模式又叫“三明治”教育。我国工学结合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师资、办学实习的场地和设备、先进的行业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通过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并运用了工学交替,让高职学生一部分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还有一部分时间就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业,通过企真实的职场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了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把课唐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可获取操作能力的企业现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国贸专业的建构
3.1 制定国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
推行“双证书”制度,制定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标准。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我院可以通过聘请外贸行业的专家和货运专业人员,建立专业委员会,让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贸易行业的联系,准确把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分析外贸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打造国贸专业的职业特色,同时发挥我院现有的自身优势,推行“双证制度”,这是促进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关键因素。 同时,在国贸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的体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造“双证课程”。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既结合国贸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获得了后续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国贸专业的人才奠定了基础。教学中要将外贸业务员、报关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外销员、船代货代等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和重点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和考证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
打破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课程的项目教学,编写项目教学的教材、引用项目教学的实训软件,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变到引导启发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国际贸易软件操作平台和项目教学来完成,学生通过国贸操作平台,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模拟真实外贸交易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到公司整个外贸的流程中去,让学生身历其境,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
配套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开发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国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并且是需要不断巩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原则要以横向拓宽一般能力为基础,同时兼顾纵向深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功能,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和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要结合以下对象考虑:第一,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包括有一定规模并且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大型企业,进出口规模比较小的外贸公司;第二,中介服务公司、国际货运公司、报关行等;第三政府机构与金融机构,包括海关、商检局、银行等等。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锻炼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大型外贸企业可以接纳更多的学生去实习,国际货运公司可以提高学生的处理货运订舱投保等能力,商检局与海关可以提高学生检验检疫、报关方面的知识,银行主要是可以锻炼学生审证的操作技能,并且提升给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的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要群策群力。首先学院自身应该从各方面调动起来,全员开动,可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往届的毕业生或者主动与企业联系,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没有实训基地数量的保证,工学结合就是海市蜃楼。其次,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服务与区域经济,着眼于长沙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培养机电产品贸易相关人才,并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机电产品的介绍,服务与重工产品的出口。第三,政府出面.可以减少很多沟通方面的困难。最后,要强调的是,必须与实训基地要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需要不断的维护,不能流于形式。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模式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就提高了对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国贸专业的老师要多下企业挂职锻炼,定期顶岗操作。从各方面了解外贸业务,进出口产品的工业流程,商品的价格成本构成以及国贸行业发展的动态。只有在企业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外贸操作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纸上谈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KY11B1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就业环境;自身素质;就业趋势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伴随201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万亿美元,增长超20%。
现有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加快
根据我国外贸组织的发展,机电行业与高新技术产品日益发展迅速,在2011年1—9月,我国的增加势头发展猛进,针对农产品与产品的资源问题都是显示稳定势头增加,这样就稳定了商品机构的出口率。
1.2受到各国贸易的环境因素影响,我国贸易的增涨呈现出走低的局面。因此,
在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管理能力等。
1.3我国外贸进口的增加明显
我国对外贸进口的政策扶持取得良好成效。在我国,应该坚定发展扩展进口,稳定贸易的局面。针对多贸易进口的多方面的关注,应该加强管理。如进口贴息、降低进口关税、取消进口配额管理、简化出口程序等。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1年1-9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长40.4%,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20.5%。
1.4加快实行贸易自由战略,走市场多元角度成绩显著
在我国,加强多边合作是国际贸易组织关系,努力做好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在2011年,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签订相关协议,针对贸易相互往来进行交易生效,在我国,已经和香港、台湾、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签署十多个贸易协议。
1.5“促增长、分析结构、调平衡”相关政策着力点
加强我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原因是稳定贸易额的增长势头。但是,针对于2011年欧盟债危机问题,东非、中东的局势动荡与日本东北部地震给我国贸易的结构影响到了,因此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我国政府以“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为目的的一系列外经贸和外交政策的支持促进下,我国对各大洲进出口持续稳步增长,其中拉美和大洋洲增长较为强劲。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粗放增长方式仍未改变,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
2.2国内工资、物价和进口原料价格及贷款利息的上涨,同时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种产品的激烈竞争,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空间较小,利润不断下降。2.3国际贸易纠纷逐渐增加。
2011年1-9月,中国遭受贸易纠纷调查50起,涉及金额30亿美元。这与我国对国际市场检测预警不够,未做好市场调研,大批企业盲目涌入拉美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有关。
3.当前形势下,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就业趋势
3.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对新观念、新方法、创新理论必须要有较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要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在目前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我国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教育中,往往只强调考试成绩或开设某几门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需要大量的跨国运作型创新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流的分析洞察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开拓创新等能力。
3.2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知识的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量逐年上升。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通晓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等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层面来看,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方面的课程还不够,针对性还不够强,不能真正地满足对外贸易操作实践中需要的既熟悉国内市场规则,又精通国际惯例的外贸人才的需要。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深、外贸摩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3.3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对产品、外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这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体制、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片面的,或在某个学科内进行的,培养的是“单一”的“应用性人才”,而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重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和能力结构较为全面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4竞争意识需要主动加强
目前我国报关市场逐渐规范,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流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员工的要求是具备大专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精通Office、WPS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处理业务工作;较好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能进行英文函电处理、英文单证制作;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通行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发展动态 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要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具有缮制国际货运单据、审核货物进出口单据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软件;具有熟练运用英语处理商务英语业务、进行商务交谈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稳扎稳打,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3.5职业英语能力需要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以及国际货代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报关员人才已经成为热门的紧缺人才。但是据调查,我国报关员职业素质偏低,存在着英文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地翻译并填写报关单,不能准确回答海关关员的询问等情况,降低了通关效率,增加了通关成本。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生培养自己出色的职业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上,主要包括外语基本技能、报关与货代英语应用能力、涉外文秘与翻译基础能力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