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评估个人总结

德育评估个人总结

时间:2023-02-13 11: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评估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评估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道德;德育目標;评估体系;过度功利

1995年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的《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德育标准和内容,但实施德育的必要性无可置疑。大学德育是多数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一次接受系统的德育,且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大学德育不论是在整个德育体系中还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一、德育的目标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主要作了政治修养的规定,同时包含有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的要求。我认为德育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计深远和为社会构和谐。

(一)为学生计深远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大学德育是这一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品德需要长期养成,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作用。个人品德不是专业的技能,不能直接展现,它发自内心,通过个人的言行展现,因此德育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与规范,德育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准备,就要让学生掌握处理这些关系的尺度。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可以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诸如政治素养、友爱、自制或者是遵守纪律等,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甚至是保持内心平静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二)为社会构和谐

德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只有拥有良好品德的民众,才能组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大学德育也是对新一代社会建设者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品德教育。不同的时代对个人品德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德育要传达给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重要贡献。

二、高等学校德育评估现状及原因

(一)高等学校德育评估现状

首先,虽然《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已颁布实施,但德育评估在许多高等学校中并未完全实施,部分高校的师生对德育评估很陌生,这一现象使得国家教委拟实施的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展开。

其次,已经开展德育评估的学校,在院系评估上有着很大的欠缺,学校对院系德育状况评估多数没有在全校展开,一部分学校进行了党建评估,一部分学校进行了工作考核,并没有实现全面的考核评估。

第三,虽然对学生品德的考核评估实施较好,但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中,往往将学生的行为过度量化。这一类型的评估只能对学生一部分外显的品德进行评估,而学生内在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没有实现。量化评估看似科学客观,但过于武断,只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追求有效快速的成果。因而也就使得大学德育的效果浮于表面,难以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同。

(二)高校德育评估问题突出的原因

高校德育评估出现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不清。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仍不清晰。其次,评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德育评估更甚。中国的学者尚未对评估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评估的方式方法以及制度流程方面有着很大欠缺。第三,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特征,使得德育评估也过度重视对结果的评估。最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要对学生的心灵实现影响,但是德育过程是否成功的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了印记很难直接看到成果,因此对学生品德的评估中往往由于无法测量诸如意志品质等内容而将其忽略。

三、相关对策

首先,清晰认识德育本身。在德育的内容里,不仅要有符合社会要求的爱国情怀、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等,也要有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从而在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坚持正确价值观、实施正确价值观的能力。而在方法上,更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品德素质、心理状况进行不同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认同德育,践行德育内容。

其次,深入学习评估学理论,从而建立适合中国德育实情、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采用合理的评估手段,实现对德育实施过程依据事实,动静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全面与重点结合、阶段性与总结性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结合的完整评估。

第三,适当避免功利性,面向长远的未来,最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成果,而不能要求在短时间的学校教育中就取得结果。

最后,德育评估要适度量化,不能唯数据,不能过度信任量化评估的科学与客观,过度量化反而会使得评估结果不准确,失去其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胡金秀,王岚.大学德育新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01). 

[2]张忠华,张典兵.对德育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11(1). 

[3]李绍伟.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4]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06):25-32. 

第2篇

文章摘要:我特别珍爱这份工作,也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努力加强政治学习,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歙县教师师德公约》,学习中心校师德评估办法及细则,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现就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总结如下:一、遵…… 】本人从教二十余年,一直从事农村边远山区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特别珍爱这份工作,也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努力加强政治学习,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歙县教师师德公约》,学习中心校师德评估办法及细则,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现就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总结如下:

一、遵纪守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崇尚科学,反对.教育学生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建立建立“四有”目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时.

二、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早上班,迟下班,出满勤,近年来,未请过一天病事假.

三、团结同事,建立教师集体,维护学校荣誉.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与得失,爱护公共财产.关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事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四、爱岗敬业,认真备课,上课,精心设计作业,及时批改反馈,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检测有分析.上班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培养尖子学生,又注意发展优等生,既注意中等生,又注意转化后进生,不歧视后进生.

五、廉洁从教,爱护学校财产,勤俭办学.不从事有偿家教,不接受家长的礼金礼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不强迫学生购买教辅书.

六、衣着大方,仪表端正,课堂上感情真挚,举止文明.

今后,要继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德育人,永远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教材;教法;改革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来是与时俱进的。在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对亚洲现存的一切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新加坡亦不能幸免。但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中,新加坡最早最成功地抵御了这一危机。21世纪来临之际,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未雨绸缪,于1999年4月发表声明,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适当的修订。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

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详见表一)。

表1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推行

推行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年级

小一和小四

小二和小五

小三和小六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认识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稳定。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教学内容。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

(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3)规劝: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实践所学到的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4)环境:学校的环境、活动的展开以及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增强在课室内所教导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

(5)经验:学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和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

因此,应该制造机会,让他们去关心别人、负起责任和做出决定。

(二)《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各个德目的要求,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麦卡锡博士的四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为了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能。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激发学习动机——联系经验。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某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形成概念——仔细思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得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资讯。(3)练习与应用——付诸行动。即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4)进一步去发现——经验内化。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学习,并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综合的多媒体教材,包括教师手册、学生作业和视听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灵活应用教育部国民教育处、教育部其他署、电视机构和新加坡报业控股所制作的有关教材。改革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旧貌换新装”,“装”进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读光碟里,换上了用崭新的资讯科技配制的“新瓶”。

(三)《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励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通过表达个人经验、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小组讨论和个人反省等活动,达到以实际韵行动改变行为的效果。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新加坡教育部积极探讨,引进西方各种有益的理论,予以创新,建构新的德育方法,以适应当代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传递法(CulturalTransmissionApproach)。

文化传递法是直接灌输道德或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累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通过故事、朗诵、直接问答、角色扮演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故事、寓言等的道德情景中,让他们辨别正误,知道是非,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2.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Approach)。

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轻易下判断。在教学上,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价值澄清法(ModifiedValuesClarificationApproach)。

价值澄清法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得出来的,分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去做选择,因而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指出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以“澄清”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4.道德认知发展法(CognitiveDevelopmentApproach)。

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时是灵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视哪一种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及视学生的认知阶段而定。此外,教师可采用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

(四)《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评估

为了使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教育部还改革了评估方法与标准。由原来教育部统一考试和评估改为教师可自行拟订评估模式,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鉴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1)行为/品行检核表;<2)公民与道德教育作业;<3)简单的专题作业(反映学生对道观念、价值观或原则的了解和领悟,并可以从中观察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合作程度及其行为举止),如在评估小学学。生第二学期《公民与道德教育》科的等级,教师应该把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情况考虑在内(见表三)。

表3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评估

等级

A

B

C

评估标准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十分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有时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等级

A

B

C

评估标准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十分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有时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没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二、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学校德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要根据时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内容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只有紧紧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学校德育课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针对国家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分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必然造成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倾向。在这一新的形势条件下,如何解决学校德育统一的主流文化价值与现实生活中家庭、社会产生的非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问题,使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校德育教材要多样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还广泛地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也要改变过去单调的教科书的面貌,使学校德育教材多样化,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将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第4篇

一年一度的述职在今天拉开了帷幕。能有一大块的时间静静地坐下来,审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一年的得失,感触很多。述职,我个人理解为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工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总是不能那么客观,自我批评意识不够,自我抬高意识很强。所以,如果我今天的述职有失偏颇之处请在座的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纵观过去的一年,我只是和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一样,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份工作,做到勤勤恳恳教书,踏踏实实做人,下面就简单地向大家汇报一下。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工作中,我用我的真心真情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平等地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引导他们迈好成长的步履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担任五(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肩上担负着双倍的责任。时间真的是很有限,但我必须对我的学生负责。我以十倍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不断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教法,期望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拓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对于我的学生我在尽我所能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分管工作耗费了我的一定的精力,花在学生们身上的时间相对少了,对此,我总觉得心怀歉疚。古人云:“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地面而成的。同样,教学经验和方法也是靠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更注重研究如何启迪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教书育人。

谈到我的分管工作,我要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同仁。是你们给予了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是你们替我分担了肩头的重量。回想一年来的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从军事夏令营、常规教育成果展示会到江苏省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从红读征文到加碘盐征文、科普征文,从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到少先队dv短片大赛……一个个比赛纷至踏来,一项项活动应接不暇,再加上学校的德育常规工作,牵扯了不少精力,花费了不少心血,度过了不少个不眠之夜。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这一年中,我校的德育工作为评估为优秀级,少先队工作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武进区少先队基础建设星级单位。算不上什么成绩,但它是我们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年一度的述职,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疏漏和失误,实事求是地认真反思后,发现自己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中,虽有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意识,但缺乏细致果敢的工作作风,容易自我陶醉,且有很强的惰性,工作还不够主动、大胆,更谈不上潜心钻研。

2.自身学习还不够。我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同时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理应多充电,多学习,多吸收新的信息,但由于某些客观上的原因(家务忙、工作重、压力大),再加上主观不够努力,所以,业务水平进步不快,德育工作也不能做得出色加有特色。

俗话说:“旁观者清。”在座的老师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真诚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能直言不讳地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前行的脚步迈得更扎实,谢谢。

第5篇

一、加强理想教育,树立爱国之心

在理想教育中我们把“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整洁健身”、“勤俭节约”、“爱国爱民”等五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树立为祖国“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志向,作为理想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爱国”、“从眼前做起”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爱国”之实,求“从眼前做起”之真。

二、注重品德教育,从点点小事做起

在品德教育中我们把“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天下为公”等四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做到“心中有他人”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关心他人”、“点滴渗透”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关心他人”之实,求“点滴渗透”之真。

三、注重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在行为训练中,我们把“谦虚礼貌”、“律己宽人”、“诚实守信”等三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做到“言行一致”作为行为训练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言行一致”、“培养习惯”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言行一致”之实,求“培养习惯”之真。

四、全方位实验,增强学生素质

在明确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一先”、“两优”、“三结合”为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

1.“一先”,即师德教育为先 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一个新体制――校长负责、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德育主任具体负责的德育工作体制。坚持校长岗位培训和应急培训,提高校长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二是树立一个新观念――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克服德育就是校长、辅导员的事,搞几个活动就可以的错误观念。我校连续五年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在教师中培养了一大批教书育人、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三是完善一种体系――传统美德教育评估体系。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考核评比、晋级评职称的重要依据。每年都要评德育三项全能教师,充分肯定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先进校和优秀教师的工作。

2.优化“传美”教育主渠道、主阵地

三大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突出学科课程的作用,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强化隐性课程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教研部门和重点实验校要求教师做到:备课时找准知识与“传美”教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传美”教育切入点,使传统美德知识结合各科教学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亲自参与活动中感知传统美德知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劳保小学科技活动课,由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活动中领会中国古代科学家求索攻坚、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同时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了同学们创造发明意识和积极性。

优化“传美”教育主阵地。少先队组织是“传美”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从辅导员队伍建设、活动基地建设及活动等方面优化主阵地建设,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首先,我校组建起一支由专业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的年轻骨干教师组成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人人是“传美”楷模。其次,舍得投入,建起了规范的大队室、“传美”教育展室。另外,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集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新颖、活泼的活动。如:学英雄系列活动,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礼仪系列活动等,已坚持多年。

其次,实现三个结合,即:“传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我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坚持以艺益德、熏陶感染,寓德育于美育、艺术教育活动中。少年儿童具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应该怎样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教育者应顺应儿童的爱美心理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设家庭小氛围,营造社会大环境。“传美”教育必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校内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为了提高家长的素质,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开始实施之前,向家长讲授“传美”知识,提高了家长教育子女和自身修养的水平。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一是做孩子的表率;二是配合学校工作,使家庭和学校做到教育同步,通过家庭联系卡,定期与家长交流。我们还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

五、强化管理评价,提高教育实效性

第6篇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强化德育实效性,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创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检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贯彻落实和推广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即中山会议)及我市的这一会议精神。

1、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广中山市“部门联动,教化育人”的经验、阳山县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2、认真总结我市学习推广中山经验的做法,在全省学习推广中山经验座谈会上作汇报准备。

(二)组织学习和试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组织力量对各地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2、组织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并对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阶段性考核,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育人效果好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四)配合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骨干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从*年起,省用2-3年时间,对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主管德育校长和主任进行轮训。轮训形式是采用省集中培训和市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市将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动“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1、督促参与省聚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按时按质选送优秀课例。

2、加强对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六)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今年我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的资源组织学生上好“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六课,引导中小学生用“小眼睛看大发展”,了解身边的变化、家乡(社区)的变化,共同见证祖国、家乡(社区)、学校、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为家乡、学校发展提建议、做好事。

2、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

“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感情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与校长的互动。通过书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悟、承担责任。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题,表达感谢学校之情;二是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策。

(七)组织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

为配合全省和我市实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广大初中生认识到报读高中阶段学校就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引导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学习,作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一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由思品和综合实践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教育;三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作宣传引导。活动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年春季学期为试点阶段,*年秋季学期为推广阶段。省将于*年春季开学后对各市、县(区)政治课教研员和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开展相关教师的全员培训。

(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三预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今年的C证培训,除市集中培训外,还将实行县组织,省、市派专家指导、授课的模式,加快C证教师培训的步伐,同时争取省的支持,在我市开展一期B证培训;二是抓好省级示范学校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幅射指导,提高实效性;三是抓好“*”第一批实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第二批实验课题能立项;四是配合省的工作,推动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

2、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培训心理活动课辅导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积极推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校园文化。

引导中小学校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总结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评选一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十)加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

1、与司法部门抓好“法制漫画”的评选和展览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学法活动。

2、抓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凤城生态园基地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基地活动抓好普法教育。

(十一)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力育人工作机制。

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巡回演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

一、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现状

1.对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德育理念培养缺乏正确指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中职学校只重视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德育工作,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隐性工作,可抓可不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日益加剧,再加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中职教育的功利性彰显出来,很多职教工作者只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关注一个健全的人应具有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校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没有意识到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意志这个核心竞争力。这种理念指导的必然结果就是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德育,必然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不健全。

2.现有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形成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师生参与

很多学校在制定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教师的实际参与。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制度并没有完全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意愿。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建设的主要力量,教师与学校德育制度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只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施以的一种近似量化的管理,而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组织制度的建立

中职学校应当进一步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德育领导体制。在学校层面,首先要确定党委、行政主管领导,成立党、政一体的职能工作部门,把德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分解德育职责,明确德育内容和标准,履行德育职能,规范实施德育,制订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检查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学校对校内部门、单位和师生个人的检查评估力度,实现“三育人”的德育格局和德育机制。

“三育人”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既做管理者,又做教育者,要充当管理育人的主体。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优质服务发挥育人效果,关心、爱护学生,使青年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陶冶,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学校要突出人本思想,做到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体现人文关怀,使德育管理人性化。

2.研究整体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框架,创新中职德育途径和方法

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评价体系及德育运行机制、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及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研究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方式,总结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整体化的德育体系。

创新中职德育方法体系研究的重点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工作规律,抓住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积极进行德育课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实训活动、教育载体、建立德育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紧紧围绕中职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就业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等有效方式,使中职德育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突显人文气息

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是努力创建校园大型活动精品,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以民族精神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结合国家助学金政策,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第8篇

    网络德育不是对现实德育机械的、简单的网络化模拟,而是植根于网络土壤中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德育形式

    网络德育不同于现实德育

    网络德育是德育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体现,是互联网和德育的联姻,是现实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实施,是德育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必然趋势。为了有别于网络德育,我们提出现实德育的概念。所谓现实德育就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综合教育的实践。

    与网络和现实一样,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对立统一关系。网络和现实统一于人们的生活世界,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都是发生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德育行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皆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网络德育不是对现实德育的背离和反叛,而是现实德育的补充、协同、共生和某种形式的回归。作为具体的德育形式,网络德育必须遵循现实德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围绕共同的目标,依据相应的德育内容开展工作。因此,网络德育是现实德育的组成部分,是为现实德育服务的。

    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的异同是明显的。

    首先,二者赖以开展实施的渠道(或者说是德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平台、界面)不同,这是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根本区别。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均可以理解为寓德育活动于网络或现实之中,网络和现实均是开展德育活动所需的渠道。网络和现实的差异构成了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在渠道上的差别。从实施渠道这个最基本的区分看,我们可以把网络德育看作是借助互联网络,依托虚拟技术,通过符码化的中介进行的德育工作。现实德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充满着“面对面”的互动,网络德育则纯粹是“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人”的数字化交流,不存在传统的以“面对面”为主的教化过程(即使借助于数字设想和传动感应器,在网络中实现了“面对面”,这也是完全由数字化模拟出的情境)。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出,在现实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是某些网络技术进行的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进行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必须完全以网络为界面平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以虚拟化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中,依靠网络渠道进行德育工作。

    其次,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范围不同。网络的出现,是信息呈现和转换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它打破了现实中狭隘有限的信息传递模型的垄断,具备了超越一定时空的能力。网络在时间上的同步和对空间自如裁减整合的特征,使网络德育超越了现实德育以物理学时间为标准,以听距、视距、感距为空间界限,以班级或学校为实施定向的传统德育范围。网络德育已不只是我们初步印象中所闪现的远程教育,更预示着一种广义范围的教育运作。在网络德育中,处于不同空间地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不用更多考虑现实德育中划定的班、学校或社会等德育区所,以顺时态与逆时态相统一的形式,打破传统德育的时空束缚,进行德育传授和教育互动,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再次,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的管理不同。现实德育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因此管理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管理的客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管理倾向主体对客体管理。但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德育管理的主体不仅是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而且包括一切涉及网络的部门和个人,管理的客体是所有的网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由于没有严格的界限,网络德育管理能达到主客体统一,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统一。同时,网上的信息具有隐蔽性,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目前国内对网络用户还缺乏有效的控制,管理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网络德育管理信息的不可控性和管理制度的初级性与现实德育管理信息的可控性和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也是不同的。

    最后,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在实施规律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在网络产生之前,现实德育是德育的当然形态,言及德育,指的就是现实德育。因此,现实德育沿革下来的德育实施规范中,很多都带有浓厚的唯现实的实用性,他们对网络德育的指导性是有限的,不能直接嫁接到网络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来。网络德育不是对现实德育机械的、简单的网络化模拟,而是根植于网络土壤中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德育形式,这就为网络德育在实施图景上个性的确立定下了基调。网络德育必须在遵循现实德育基本原则前提下,总结归纳出适用于自身的方法、方式、内容及其评估标准等,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德育实践。

第9篇

各位老师: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我代表校委会总结本期工作成绩和不足,同样,对下学期工作思路进行早预告。

一、 本期工作主要成绩

(1)校园平安。大力推行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在学生中开展的“弟子规”和“三十佳”评选活动等,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明显好转,文明和谐氛围日益浓厚,被市委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

(2)文化高考成绩继续居咸宁市同类高中前列。理综、语文等学科被评为优胜学科。

(3)立足校本特色,特色兴校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市、县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清华、中央美术学院等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人数大幅增加,特色教育是咸宁市音体美高考三驾马车之一,其它两所为鄂高、青龙山。本学期成立体艺部后,办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4)市重点高中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市督导评估工作小组领导对我校各项工作充分肯定,有望明年实现跻身市重点高中。

(5)社会对二中的认可度提升,一是党建、二是行风评议、三是学生入学。

二、工作不足:

1、高效课堂推进在各科目之间、在教师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严重影响学校的内涵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方面无实质性突破,二是个别教师高效课堂的几个主要环节不到位。如因学情制订导学案,提前了解学情等。

2、少数行政干部坐庙思想现象严重,不认真做事、不主动做事。

3、校园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2014年工作要点

(1) 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力争实现进入市级重点高中的目标。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步调。要把实现进入市级重点高中的目标,看做是提升我校办学内涵,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来对待。

2、按评估项目指标进行整改。督导室已将需要完善整改事项分到了处室年级组,处室年级组要将每一项任务分解到人。目前差距较大的有:理化生实验教学、两小等实践活动。人事、教研台账等。明春开学后要着手实施。

3、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督导评估整改工作,不管是哪项工作,涉及到哪个人,都要不讲价钱,如种菜的问题,校容校貌的问题,养鸡的问题、晒东西的问题等。全力支持维护,绿化工作。

4、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之中。

(2)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巩固平安校园成果,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巩固现有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如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值日班长制度,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制等,把好的做法持之以恒贯彻到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中去。

2、改进班级量化评估。班级评估要和学生的学风,学生的素质挂钩,要把班级文化建设纳入评估指标,要加大此方面的考核力度。

3、加强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制订《通城二中学生奖励方案》和三十佳学生评选标准,树立典型。在校园中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气场,对有问题的学生包保给教师转化,实行导生制,对转化有功的教师实行奖励。

4、进一步兑现综治安全制度。加强综治安全日常检查,凡是在突击查寝、查管制刀具、查形象仪表、查行政教师值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都要一丝不苟实行问责。

5、争取外援,争取政府支持,争取自力更生。每位教师捐赠社科类图书3DD5本。

(3)真抓实干,把高效课堂改革推向深入,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

1、学习小组建设要实行课题化研究,课题要落实到科任教师。要加强小组长的培训,通过发挥小组长作用,使高效课堂的有关教学环节要求能落到实处。

2、科学使用导学案。导学案要有二中的特色,要结合二中学生学情,各学科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对现有导学案要进行内容增删,要从导学案的角度进行导学案的集体预设,学校继续坚持每学期对各学科导学案的备课质量进行评比。

3、提高全体教师驾驭不同课型的能力,学校继续开展每期的课堂练兵比武活动。

4、及时总结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成功经验。教科研成果推广,以 为准,与职评、评模、评先等挂钩。

(4)2014年高考成绩要上台阶。

2014届高三是我校全面推行课堂改革,实施高效课堂的首届,是创建重点高中之年,因此明年高考压力很大。

1 、对高考复习资料的使用,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资料,订正资料中的错误,大胆删去偏难怪题,对资料遗漏知识和题型进行补充。

2、考试要科学选题,规范命题,扣住考纲。讲评应达到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巩固双基,规范解答,熟练技巧,拓展思维的目的和效果。

3、辅导要有针对性,要落到实处,不做重复无效劳动,专心下来精心造题。

音体美特色教育要树立品牌效应。2013年有63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本院校,明年重点院校的录取人数要超过今年。

(5)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素质。

1、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校本课程结合学生实际,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转化学生。明年增设“师生大舞台”课时,激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

2、完善社团活动。我校已成立了十七个学生社团,明年主要是落实学生社团活动,日常管理和评比指导,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彰显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阵动。

3、加强学生两小实践活动辅导,抓好社会实践活动。

(六)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环境。

1、从2013年起,学校取消了所有一切公务活动用烟招待,包括出外,今后继续这一做法。

2、学校来人来客,除特殊情况外,招待一概在校内食堂。

3、实行直饮水,开发门店创收。

4、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实行专人管理。

5、申报教师团购房,实现教工宿舍向学生公寓的置换。

6、争取政府支持,解决重点高中办学条件不到位问题。

7、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拼搏奉献,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的学期,我们仍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同心同德,克难奋进,成功创建市级重点高中。

第10篇

(一)高校德育的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采用“大德育”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校在直接德育方面主要是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即“两课”。“两课”主要授课方式是大班授课,以教师口授学生听讲为主,缺少实践环节与之相配套,评价方式为闭卷考试。在间接德育教育方面,主要依靠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的教育。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开展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脱离生活。当前高校德育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脱离生活。如前所述,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两课”教学,“两课”政治性强,理论深度大,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缺少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德育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系统全面的评价方式。缺乏有效的德育队伍建设。《中国普通高的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这将造成义务分散,最终将出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则“人人都不管德育”的混乱局面。

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导生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导生制的内涵与发展

导生制是指在高等院校内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品德高尚,成绩优异,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在品德、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对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导生与所指导学生的比例为1:10左右,能够充分的深入学生生活,做好指导工作。

(二)运用导生制创新德育形式的可能性——德育生活化下的导生制

1.导生制适应大学生内在特点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成长起来的一代,为此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独立人格和主体要求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时候“导生”可以介入德育发挥作用。

2.导生制——“导”与“生”的多赢模式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精神愉悦的追求远远大于对外在荣誉和物质的追求。他们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而导生制正是一个可以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的广阔平台。综合所述,导生制的实施适应了当代大学的内在特点和自身需求。

三、导生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施模式探究

(一)导生制的管理模式

导生处于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之下,是连接教学与管理两大体系的纽带。学校由校学生工作处(部)牵头,负责对“导生”工作进行全面的推广督促,学院负责对导生进行选拔培训和考评管理,导生在教师和辅导员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导生制就成为教、学、管三方面的桥梁,对导师制和辅导员制起到有益补充。

(二)导生的选拔与培训

1.导生的选拔

以班为单位,按1:20的比例配备导生(要求是党员),实行聘任制,聘期为1年(两个学期)。如规模为60人新生班给配备三名导生,分别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和党建这三项工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开始招聘导生,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带班主任的推荐意见,经资格考查和培训后,最终确定导生人选。

2.导生的培训

为提升导生开展工作的实效性,需对导生先进行培训。高校各二级学院总支书记及辅导员对新竞聘上岗的导生分别开德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导生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三)导生的工作职责

1.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搭建德育生活化平台

导生可以动员导生小组进行旨在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集体活动;带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术道德教育

导生作为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引导是多方面的。导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及兴趣的发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注重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3.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在导生制环境下,导生与所指导的学生是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的义务。这样导生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充实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磨练个人意志的过程中可以渗透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构建导生制评价体制

建构评价体制是反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导生制的有效方式。通过评价,还能够有效地检验导生制的开展成果,激励导生工作,明确工作方向。

1.考核导生工作实效

每学期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对导生所带的学生从学习成效、文体活动、科研创新、身心素质等进行纵向、横向对比考核,评估导生的工作实效。

2.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模式

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以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三方面的评价意见为依据对导生工作进行考评,对导生工作进行综合立体、点面结合的考核总结。

3.重视激励措施

学校学生工作处(部)对导生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结合各学院考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对工作突出的导生予以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将导生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勤工助学范畴,每月将给予每位导生一定的工作报酬。

四、结语

实行导生制顺应了教育教学规律,在促进高校发展和高校学生德育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然导生制只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是配合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生制,使其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罗剑 赵顺英 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第11篇

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三大德育工作网络:一是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二是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三是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明确责任,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拟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所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要提出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3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德育途径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至何程度,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得以表现证明。在德育教育的社会关系中,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而学校则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阵地,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为此,农村中学一方面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咨询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农村中学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农村中学还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会参与的学校德育是不完善的德育。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有许多仍是潜在的,需要学校加以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社会中积极因素的影响,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如引导农村中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上各种积极信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聘请各行各业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模范人物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并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做先进事迹的报告;不定期到城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博物馆、敬老院、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等。使农村中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学习了解党的政策,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构建起学校———家庭———农村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杨红林单位:碧玉初级中学

第12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政策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政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政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政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政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政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军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政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监督部门要做好细化工作,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对好的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后,要做好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