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时间:2022-09-18 21: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论文

第1篇

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村品的生产与销售开始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也将越明显。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现代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农村企业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规模化,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3结语

第2篇

关于西北农业的发展过程,史料记载却较为模糊,有学者认为是大地湾时期向仰韶文化半坡期晚段过渡期间气候变化促使中国北方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2]。而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3]。西北地区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是西北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农业是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耕地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但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含量的逐渐降低,农耕灌溉面积及农耕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5]。所以,调整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创新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思路显得极为迫切。

2西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生产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的数量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大部分耕地和牧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绿洲和黄土高原,加之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化指标值低。大部分地区陷入了一种由落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游牧迁徙、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靠天吃饭等相对原始的农业状态。这种以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支出为代价,并借助一定的畜力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产方式,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有效灌溉率较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较少、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较小、农业生产平均用电量较少等几个方面[6]。

2.2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西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落后,阻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首先,由于西北地区地形地势多样复杂,土地较为分散,这为农业实施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带来一定难度。其次,二元的户籍、社会保障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制度的缺失又使得土地无法实现规模流转经营[7]。再次,西北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发展缓慢,且由于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时国家重工业战略方针的指引和工业布局使得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扭曲,农村乡镇企业与城市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西北地区农专合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形成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困难,极大地阻碍了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西北地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表现为在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中,农业比重过大,在西北地区农林牧业总产值构成上,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牧业、林业处于从属地位,西北地区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农业多种经营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8],粮食种植比重大、经济类作物比重小,这与西北部气候地形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的资源状况是不相称的,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利用。

2.4农业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障碍与问题的克服和资源优势潜力的开发只有通过农业的创新才能实现,然而当前西北地区农业创新能力极其薄弱。农业的外部创新环境不佳。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其自身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9]。而我国目前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农民、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均衡问题没有法律支撑,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3构建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增加农业产值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本地区的特色优势、基础条件、人力资源、财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西北地区区域内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该地区的特色经济,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发展特色经济,走“绿色农业”之路

农业结构的调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业(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二是农、林、牧各业内部品种结构的优化。根据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现状调查笔者认为,西北地区应根据各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发基础,围绕地区特色资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建立林、特、果、药养殖特色生产基地。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培养一批现代化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多产业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持续上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订单农业和涉农服务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一批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能带动生产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9]。龙头企业还可以凭借自己灵活的优势,引导基地和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凭借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链,把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结合起来,将市场范围扩大到全国地区。打破所有制、行业、区域、部门间的界限,只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不管是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还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政府技术部门等,都可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3.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需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要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强农村工业的技术装备,注重现代技术的规模经济效益,引导乡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与增值[10]。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尤其是企业化的科研院所,改变该地区科研不足的现状,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现代科研开发体系。政府、企业要不断增加科技收入,多渠道优化该地区科研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研院校和农业产业相结合,同时也要求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院校面向农业经济,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展信息交流与科技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结合西北地域特征下的特色农产品,切实以提高农业经济收入为目的,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根据西北地区实际需要,尽快建立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科技示范企业、镇、乡村,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要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继续巩固、加强原有农技队伍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机构,增强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吸收能力,引导农民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3.4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区位经济条件

交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区位条件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大部分面积在黄土高原以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相对欠发达。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瓶颈日益突现。为了改变不利现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交通发展步伐,提升承东启西、网络全国的区域通性能[11]。大力支持机场扩建、新建,铁路改造和铁路枢纽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国道干线公路主循环网络,实现区内各个市通达高速化,国道、省干道高等级化,县市到乡公路硬化,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形成本区域范围内紧密联系的经济圈。二是在邮电通信方面重点抓好GSM移动通信网扩容,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部分县市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

3.5结合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化的无机能源投入较少、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小,这给西北地区发展以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随着“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渐成热点并呈产业化发展趋势。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为西北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带来了曙光,西北地区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12],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收技术,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6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小城镇面向农业和农村,服务于农民增收。处于大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在我国农业大国中处于二传手的地位。因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具有必然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小城镇建设可以形成连片集中发展的乡镇企业或工业园区,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利于逐步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13]。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外,还能把资金、技术、信息、观念、意识等带回广大农村,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降低城乡位势差,推动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3.7农业经济网络化搭建

第3篇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局面。目前,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共同为广西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正规性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有高利贷、民间自助借贷、合会等形式。

2.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实证统计,2012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90.72亿元,2003年为1030.89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2012年广西农业产值为1724.05亿元,2003年为500.82亿元,增长了2.4倍;2012年广西林业产值为245.26亿元,2003年为53.80亿元,增长了3.5倍;2012年广西牧业产值为1072.77亿元,2003年为342.83亿元,增长了2.1倍;2012年广西渔业产值为331.74亿元,2003年为115.53亿元,增长了1.8倍。通过上述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从上述实证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长,广西农村金融深化指数也逐年提高,广西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即农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坚持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重新整合已有的金融机构体系,使各部门、各机构明确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引导和促使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引导多种结构和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有序发展,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有效创新,进一步放开农村市场;最后,增强金融方面的保险市场对农业的保障作用。保险市场对农业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由于农业高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稳定农业的健康发展。

2.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规和政策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引导,明确各有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大力实施对涉农金融业务的减税、免税等政策扶持,调动涉农行业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激励其对“三农”的服务行为;再次,建立政策性金融支农机制,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落实国家相关的“三农”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最后,完善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拓展农村费消信贷产品,提高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活跃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力度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重要的手段。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产品、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还要在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管理制度,保证农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深化的进程。

4.建立农村信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应积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坚决打击违反金融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快农村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农村和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广泛、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保驾护航。

5.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

第4篇

一、农业资本深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国外的经济专家针对农业资本深化对农村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正面作用已进行了明确的证实。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比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必然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代表农村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资本深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农业资本深化通过将资本—产出比的涨幅进行提升促进农民收入上升。具体来说,农业活动所需的机械或者场地等因素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使农民的收入随之增长。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有劳动投入以及整体生产率的提升。要素方面的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具有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个体对于这个进程不具备推动的意义。基于这个理论,那么个体农户的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其自身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其能够为自身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劳动投入方面,主要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存在较为重要的联系,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下降趋势。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是否属于农村劳动力进行明确判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考虑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过程中,将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在外。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生产率提升、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深化都能够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较为正面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针对农村土地的改革,使得原本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的生产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使得生产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收入也随之取得了较为重大的进步。在农民的生产状态稳定之后,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逐渐平稳,几乎处于不再提升的状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也相应的趋于和缓。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兴起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风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之中,开始了务工生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经济状况不佳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返回家乡。在此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逐渐减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农村的投资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能够对农民收入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各个因素也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1991年和2000年,农村经济呈现出负增长的状况,很能说明当时的现实问题。为了研究便利,针对农业资本深化速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表2所示,资本-产出比波动较大,证明农业资本深化受到诸多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变化。

二、农业资本对促进农村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前提

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实际上,农村固定投资状况较差,使得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资本—产出比增长率对农村经济的扰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在增长的趋势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性。上个时期的资本投入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随着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出现上扬趋势。受到资本与劳动力方面的共同影响,与农村有关的各种现实制度出现较为重大的变动,使得农村在资本以及收入方面在整体经济当中所占比例不断发生变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情况(曹跃群等,2011)。同时劳动生产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代表农村在技术方面也随之出现回落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就是为了确认农村在某些时刻的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之间存在扰动机制,互相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

针对本文中的模型进行构建,需要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要素产出弹性进行必要的确认,对其进行必要的数学处理便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模型(严九鼎,2010)。但是这种形式的模型与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现实偏离,因此使用农村资本存量能够对农村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结论对其进行必要的休整,再结合考量整个模型的资产与产出弹性的变得情况与时间的推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模型进行现实应用发现,针对1985-2010年期间的βt与γt都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这种情况说明劳动与资本在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较为正面的作用,1985-1994年的βt数值较为平缓,1994-1997年之间处于急剧上扬阶段,1997-2010年这段时间又归于平缓,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通过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资本深化效应较为明显,但是其进程的不断缩短使得农业投资呈现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只能够依靠农产品发挥作用(侯国栋,2010)。因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农产品的产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实,如果从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技术更新方面而言,需要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难以针对目前的现实问题起到良好的解决或者缓解作用。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还可以发现,根据当期的形势,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结论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三农”问题仍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中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实,从农村整体层面而言,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代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对农民而言,农业资本深化能够促使其个人的收入升高,所以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资本深化,都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针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郝慧娟单位:河南新乡学院

第5篇

1.拓宽浦东农业的发展新空间

浦东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糊舰麵,大量陳驗占用,使翻絲业发励空剛冑纖小。目此,棘駆魏贼业,自外寻撤展领是必然的选择。

2.可以满足人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愈加注重。要求农业生产者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要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水、土壤、空气的要求很严格。域外广大农村、山区,这些地方基本保持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无污染的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出的农产品能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

3.建立上海后方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上海农

产品市场。上海大都市,人口众多,日消耗农产品量大。农副产品的供应一直是上海的重要工作。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到域外去发展农产品生产,以供应上海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禽、蛋、猪、蔬菜、大米的生产到邻近的省市开辟生产基地,直接供应上海,这对于上海大都市农副产品的供应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大大缓解了上海的农产品供应紧张度,使上海大市场农产品供应更丰裕。

4.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双赢的格局

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利用资金、技术投资当地农业,不仅发展了企业的自身,也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大量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如温室花卉、温室蔬菜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投资地一下子跨进农业现代化的门槛。花卉、种苗、瓜果的组织培养法,高效高产种苗的推广使用,农业产业化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的运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上海企业既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又提升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带动了当地农民种养业的发展,使农民致富,也使双方都获得了好处,实现了双赢的格局。

二、发展域外农业的战略举措

浦东新区区域面积狭小,又因城镇化建设和市政建设等用地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浦东农业要有新发展,发展域外农业是最好的选择。发展域外农业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植浦东新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浦东新区的区位、品牌,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优势与域外农业知名企业、品牌、环境、物种、劳力、土地等资源及行政、政策、市场等优势相结合,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早规划早部署,积极发展域外农业经济。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浦东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开辟域外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浦东新区背靠上海国际大都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大,到域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可生产出“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丰富市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当前应加快如下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建设:第一,建立畜禽养殖加工基地。现在,在域外发展的禽、蛋、鸽子、生猪等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不够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以上海良元集团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冷鲜鸡的加工能力。上海良元集团在江苏海门建有加工基地,在目前域外加工能力900万羽的基础上,再扩大1一2倍,做大做强冷鲜鸡的加工产业。第二,建立禽蛋生产基地。以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强”牌鲜鸡蛋是上海的名牌产品,被上海列为免检产品,在上海享有很好的声誉。它在江苏南通市有鲜鸡蛋生产基地,年产鲜鸡蛋2300吨。在苏北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建设苏北鲜鸡蛋生产基地,进一步满足上海市民对“阿强”牌鲜鸡蛋的需求。还可把“阿强”牌等品牌的鲜鸡蛋推向全国。第三,建立生猪生产基地。目前在域外建立生猪基地的有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西吉安饲养生猪5000头的基地,上海旭丽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通建有10000头的生产基地。以这两个基地为基础,禾1自斗、胃力成^低进一步扩大生产生猪的规模,把它们打造成实力强大的域外生猪生产的基地,使其成为上海猪肉供应的前沿基地。第四,建立稻谷生产基地。上海沧海桑田有限公司在江苏、浙江、山东建有水稻生产基地14万亩,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在江苏、东北建有40000亩水稻生产基地。以此为基础,发展域外水稻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第五,建立花卉、种苗出口基地。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在辽宁、云南、大连、江苏、北京、陕西等地建有花卉种苗基地,规模达到2373亩,产值达到4700万元,80%出口,可以此为基础,大力拓展花卉种苗产地,使其成为花卉、种苗的出口基地。第六,建立药材基地。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在云南发展百合、铁皮石斛等药材种植也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药材种植业,打造较大规模的药材生产基地。第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上海新凤蜜露专业合作社、上海新城农产品有限公司、盐城台农开发公司、上海越亚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在上海市郊区松江、金山、奉贤、辽宁省的阜新、江苏省的盐城建有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0亩,生产的蔬菜70%返销上海。

2.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发展域外农业经济。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对外发展农业多数以单兵作战的形式进行,往往势单力簿,经不起风浪,收效也差。只有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或集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域外农业。

(1)粮食生产联盟。上海沧海桑地有限公司和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这两个农业企业是粮食生产的大企业。域外生产规模接近18.44万亩,加上本地区的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生产区域涉及到江苏、浙江、山东及东北三省,产值达到6亿多元,如果这两个企业联合起来,再加上中小粮食种植企业的参加,企业的规模将更加扩大。

(2)生猪生产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有生猪生产基地的是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和上海旭丽禽畜生产合作社,分别在江西吉安和江苏南通,饲养规模是5000头和10000头。虽然只有两家,但生猪生产水平是国内领先的,生产总规模年出栏肉猪可达十多万头。祥欣公司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苗猪和肉猪生产基地,具有一流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他们组合成产业联盟,集先进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再发展中小生猪生产企业和养户,就可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生猪和苗猪生产的产业联盟,对稳定市场供应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禽蛋生产、加工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农业投资生产中,禽蛋生产、加工最具规模,有5个企业在江苏、安徽、新疆等建有生产基地,饲养蛋鸡35万羽,种鸡11.8万羽,肉鸡290.5万羽,肉鸽901万羽(含1万只种鸽),饲养总规模达到1238.3万羽,两个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800万羽。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大多数集中靠近上海的江苏苏北和安徽等地区。这个地区总饲养量达到1218.3万羽,占到98%。肉禽加工企业全部在江苏的海门和泰州地区,这6个肉禽生产和肉禽加工企业(其中1个既生产又是加工企业)。这里不乏知名品牌,上海汇绿禽蛋生产的“阿强”鸡蛋是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良元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冷鲜鸡的大型加工企业,它的供应量占到上海市冷鲜禽肉供应量的50%,立春鸽业的冷鲜鸽是上海第一的供应企业,其他如红宝、郁盛、旭丽、志忠等专业合作社都负有盛誉。他们的结合不仅知名度、信誉度好,而且生产设施先进、饲养管理科技水平高,它们的联合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的一体化联盟。

(4)花卉、药材、种苗联盟。现有的花卉、药材、种苗企业是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和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花卉、药材、种苗的公司。涉及的地区有云南、江苏、北京、陕西、辽宁、四川等省市,生产规模较大,生产面积4393亩,总产值达到2.08亿元,出口比重占到50%。这几个企业的联盟,可以高科技为生产手段,弓丨领花卉、药材、种苗业的生产和出口潮流。农业企业产业联盟可以到工商企业登记,成为一个合法企业组织。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紧密型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困难,因为涉及到资产、人事、财务等一系列事情,以及各个企业的意愿等问题,事情比较复杂。好处是,实力强大,比较能够协调,工作效率高。松散型的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容易,筹集点注册资金,成立个董事会,就是在对外交往中,用产业联盟的名义而已。好处是,组建容易,意愿性强,对外影响大,威信高,容易幵展工作。

3.发挥浦东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做大做好域外农业。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祥欣种猪、新场矮脚青菜、上海翠冠梨、红刚青扁豆、阿强鲜鸡蛋、良元冷鲜鸡、立春冷鲜鸽。稻米、花卉、药材、种源农业,在上海和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发扬光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首先,要对知名企业物种进行梳理。其次,要推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外发展养殖业。第三,要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帮助域外农业提升现化化水平。第四,要发展商务平台等营销网络,提升浦东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二)实施“引进来”战略就是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

两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用全国、世界的农业资源来发展浦东新区农业,实现农业新增长。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的基本构想: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要走“内强总部,外拓基地”之路。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把企业总部、行政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设在园区内,在外建设基地,办工厂,设窗口。在国内和国外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资本外移、产品外移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做法:

(1)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跨国公司等知名的农业企业。把重点放在吸引农业高科技企业和最具活力、高附加值的农业企业。浦东新区要抢占先机,形成一个生产基地遍布国际、国内,市场网络连接国内外的农业总部集团群。

(2)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浦东新区50万亩的耕地,要发展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像荷兰、以色列国家那样的农业设施、科技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型农业。

(3)培育市场实力,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浦东新区有两港和上海大市场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在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首先,发展经营队伍,发展经营型企业。第二,组建物流平台,使物流顺畅。第三,组建国际国内营销网络。第四,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接起来。

三、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到国内、国际发展农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进而发展国际农业总部经济是客观的必然,它是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浦东新区的农业和域外农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发展。为此,提出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发展

机制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的发展机制是发展的必然。从政府层面来讲,在区政府应建立域外农业发展指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制订域外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订“走出去”和"引进来”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协调投资地有关方面的关系,研究域外农业的投向,全面掌握域外农业企业的运营情况,做好域外农业企业的保障工作。

2.建立域外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域外

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在外投资或在运营过程中,解决暂时性资金困难。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浦东新区农业企业自愿交纳的资金、银行的借贷、政府的支助等组成。基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制订详细的发放,还款的规则和程序,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发放。基金的借贷实行低息制度,低于银行同期利息的50%,基本保证不亏本和略有增长为标准。基金实行第三方存款的方式,实行银行资金监管制度,并把使用情况月月向浦东新区域外农业经济指导机构汇报,以此,保证基金安全使用。区财政、银行等金融部门应拿出一定资金,帮助建立域外农业互助基金;对于困难企业,财政给予一定贷款贴息资金;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应给予域外农业企业低息和无息贷款,帮助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本地的农业保险部门要延伸保险区域,本地的域外农业企业在外地的农业经营项目也应包含在保险范围内,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统计部门应把浦东新区在域外投资发展的农业基地和加工项目所产生的农业产值和出口产值统计在浦东新区农业总产值在内。

3.制定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有关政策政策是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建设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保证。因此,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建设成败关键是政策的保证。

(1)财政金融政策。除国家财政、金融部门直接对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直接扶持外,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如外资、国资、民营资本参与对总部园区的建设。

(2)土地政策。在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尽量挤出土地,落实总部园区建设用地,在价格上,可适当定价,在各项费用上可适当减免。

第6篇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低碳经济模式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其它社会要素发展的发展还不具备完全兼容性,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入农村,仔细分析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解决措施,下文中将详细论述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

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第7篇

1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总结

虽然我国的农业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但还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巩固,例如上面提到的在产业结构方面,以及信息互联网的应用方面,还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训方面,这些都是目前农业方面还没有做到位的,在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转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赵晓红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政府

第8篇

农业经济或称劳动经济,在传统意义上仅指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据统计,自然经济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是劳动者的体力而对智力要求不高,体智比例约为9:1。而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智力因素上。在当代,农业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生产关系、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农业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提高方式、模式以及相应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三农”问题处置方式的影响。

2城镇化趋势和小城镇的作用、影响

2.1农村城镇化趋转

在经历了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以后,我国农村城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将占国民总数的65%~70%。在城镇人口不断提高的同时,小城镇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也会升级。最终不仅带动农业经济的创新化发展,也会加大增强内需市场的经济发展。

2、区域性的小城镇群将大批涌现。在小城镇集群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基地或者工业中心城市的关联度也会显著提高。

3、"共同富裕”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4、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公出,走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将成为最大的目标诉求。

5、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趋势将不断增强。现在这些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将会最大程度地改变呈现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现状,并使相应的政策或技术体系得到完善。

2.2小城镇的作用及彩响

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具有以下作用:地方性的行政中心、小型区域物流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作用、城乡文明交流的桥梁、区域性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乡镇企业的活跃中心等等。小城镇的这几点作用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一、小城镇作为地方性的行政中心,拥有一定的人口聚集作用,并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链条。

二、小城镇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硬件等条件的建设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并充分发挥小型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

三、小城镇的创新型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布局,往往由农业作为基础,以工业为导向,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最大方向。

四、小城镇成为地方的经济中心之后,其相应的精神文明发展建设工作将会被凸现出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小城镇的发展,往往使其成为区域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专业建设性人才的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重要经济发展因素得到相应集中,并以全局性的功能性发挥为最大选项。六、在我国,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小城镇的功能展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往往会根据发展战略或者技术、人文等环境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3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3.1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横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都是在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约束下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华侨、港寒台的地理和亲情因素进行城镇建设布局。西部模式主要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工业特色进行了小城镇发展的延伸性工作。浦东模式是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跳跃性转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利用民间资本上进行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布局的调整。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是对国家战略的一种因势利用并不具有资本集中利用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缺少必要的市场选择因素w。

3.2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与反思

第9篇

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水资源、农机、化肥、人均耕地和家庭国定资产等等。其中,所存在的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游负向影响。在现代化的今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提高,不仅仅是依靠增加经济投入,还要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农业内涵式增长,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以下笔者利用随机前沿技术对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

1.指标的选择与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就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应用随机前沿技术能够测度个体要素的同时,还能够分析作用于个体效率的相关因素。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指标的选择,应当就当前我国农业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农业生产方式、农田灌溉、农业产出的情况、存在的不足等,进而制定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的农业生产投入指标、水资源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为全面的、合理的、有效的、规范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创造条件。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有效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分析。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来进行具体的构建。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是对农业生产方面的生产要素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利用函数的随机前言模型来构建,即为: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了解影响农业经济的各种因素,需要利用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来构建技术无效率函数,即为:在此种情况下,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展开。

2.描述性统计利用上文中所确定的指标、农业经济相关的模型就可能影响农业经济的各个要素进行测度。再对所得的各个要素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处理,了解各个要素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以及标准值,进而有效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和研究。利用描述统计法所进行的农业经济全要素测度统计,能够保证所统计的数据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可以为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和研究要想实现农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动农业经济的提升,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所进行的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和研究,能够确定影响农业经济的要素。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业生产和不同地区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高的原因。农业生产方面中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效果不佳、化肥未能有效使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业经济的提高受到影响。地区之间的存在差异主要是我国一些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耕地面积较多、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等,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提高。但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在农业方面较为了落后,这使得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有效措施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不佳的情况,应当结合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和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以此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合理、有效的应用科学技术来优化和创新农业生产,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为此,注重加强节约灌溉技术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能够给农田予以足够的水分,还能够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促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优化农用地结构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不断的发展,注重优化农用地结构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我国农用地结构进行改良,可以降低我国旱地比例,改变部分牧草地性质的土地。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三、结束语

第10篇

1.1系统框架

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本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这样设计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表现层面向用户,为其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同时显示数据以及接收用户输入数据[10]。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的中间,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主要完成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以及业务需求的设计,在数据交换中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数据访问层直接操作数据库,完成数据的增加、删除、查找和修改。本系统的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R2(图1)。系统功能分为地图基本操作、数据查询、统计排名分析、专题图定制以及发展预测分析等模块。地图基本操作实现了地图导入、图层显示、地图浏览等;数据查询模块完成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统计排名分析提供选择年份内的农业指标排名查询以及地图和农业指标数据的联动;专题图定制模块自动生成用户设置条件下的农业指标分段专题图;发展预测分析模块通过调用MATLAB函数,采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未来农业发展情况。

1.2数据库设计

数据是河北省县域农业经济信息空间查询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基础,完整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是后续系统分析的前提条件,本系统数据库包括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

1.2.1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库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库的基本对象是河北省县域名称和农业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基础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采取二维表形式按地区分年份存储,数据结构为年份、行政代码、地区、农业指标1、农业指标2、……、农业指标22,这种存储方式存在很大数据冗余,需要重新设计表格结构,最终通过SQLServer2008存储和管理。(1)核对县域名称及行政代码。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参考河北省县域行政区划图中地区名称和行政代码,逐个核对农业经济信息二维表中相关数据,保证二者完全匹配。(2)添加农业指标编码。系统中县域农业经济指标共22项,为区分各项指标,方便后续查询和分析,特采用4层共12位编码(如图2所示)。前两位表示县域,用“XQ”;接着5位表示指标类别,例如粮食面积指标编码中第二到七位用“LS006”表示,其中前两位“LS”代表粮食,后面三位是该类的序号;最后5位是指标字母简写,位数太短用“0”补充,例如粮食面积后5位用“LSMJ0”。(3)整理数据表结构。为避免大量数据冗余,将原始二维表划分成三个表格:河北县域信息表(行政代码、名称、地区类型、地区简介)、农业指标信息表(指标编码、名称、年份、指标类型、指标单位)和数值表(ID、年份、行政代码、指标编码)。前两个表格容易实现,最后一个数据表中主键ID=年份+行政代码+指标编码,为提高入库效率,借助C#语言编写了一个数据处理工具,很方便地得到该结构表格。(4)数据入库。通过SQLServer导入导出向导,将三个excel表格导入数据库。最终数据库中存储了河北省145个县域从1996~2011年22项农业指标,例如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水产品总产量、总人口等。

1.2.2地理空间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存储的是1:400万的河北省县域行政区划图,坐标系采用Krasovsky_1940,以矢量格式存储在扩展名为udb的一种文件型数据库。县域行政区划图记录147个县域边界,属性数据表格字段包括编号(FID)、形状(面)、记录者编号(UserID)、县域名称(NAME)、所属省份(PROV)和行政代码(CNYT_CODE)。

2系统关键技术和方法

2.1组件式GIS技术组件GIS又称ComGIS,是指采用组件式软件和面向对象技术的GIS系统。组件GIS的设计思路是将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组件,每个组件实现特定的功能,GIS组件之间以及和其他非GIS组件之间通过一些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集成在一起,从而整合成一个GIS基础平台[11],具有上手快、开发便捷、功能强大的特点。本次系统开发主要利用Su-perMap平台中的Workspace和MapControl组件。

2.2布局控件AdvantageInfragistics公司一直专注于为全世界客户提供适用于各种平台环境下的、高质量的表现层应用软件及控件[12]。其开发的NetAdvantage拥有完整的表示层组件集,Windows应用程序、XMLwebservices和web解决方案等的界面均可以通过该组件集来构建。另外,NetAdvantage控件采用了认可度很高的应用程序(MicrosoftOffice、Windows和Outlook)中的技巧和用法,让使用者很容易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用户界面。本系统使用Ne-控件,便于设计出灵活、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2.3MATLAB与C#混合编程技术MATLAB具有较强的数值分析与运算能力,在工程计算等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其不能脱离MATLAB工作环境,并且在人机交互界面方面存在很大不足[13]。微软的.NET环境能弥补这一缺点,将其引入到C#编写的系统中会大幅度减少代码量,并且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14],二者结合具有重要意义。MATLAB软件中有一个组件编译工具———COMBuilder,能够方便地制作出可供.NET调用的组件,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15]。

2.4灰色系统模型灰色预测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其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

3系统实现

3.1地图基本操作该模块借助SuperMapObject6R中的MapControl和Workspace组件实现了地图的导入、放大、缩小、移动、全幅显示、撤销、刷新、选择等操作;同时通过文本框填写查询条件实现河北省县域空间信息查询,分析结果可导出成jpg格式。

3.2数据查询此模块实现农业经济信息查询功能,可支持用户通过时间(1996~2012年)、空间(河北省各县域)和农业指标等三种方式综合查询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经济数据。查询结果显示在数据表格中,同时动态选中数据范围可实现统计分析,分析项有总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单值个数、方差、标准差等。结果如图5所示。

3.3统计排名该模块通过树状列表的方式提供河北省各地区名称、农业指标和年份等信息,用户勾选条件,设置排名参数,即可得到分析结果。例如决策者想了解河北省2011年小麦产量最大的10个县,可在树状列表中勾选河北省根目录、小麦产量和2011,排名设置中选择“<”和“11”,点击分析按钮获得分析结果。查询到的地区在地图中高亮度显示,展示其空间位置分布。

3.4专题图定制本系统中专题图定制模块以河北省县域行政区划图各地区为分析对象,根据用户选择的指标对象和年份动态查询出各地区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经济信息,并自动生成专题图,该专题图清晰地展现农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生成的专题图属于分段专题图,分段数量根据对象数目确定,范围为3~6。专题图自动按数值大小设置颜色深浅,白色表示无数据地区,图例说明每种颜色代表的含义,用户从视觉上可以快速判别出整个河北省各地区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每一个地区详细的农业经济信息自动显示在数据表格中,方便用户查阅。

3.5发展预测分析该模块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通过用户选择的农业经济指标,从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分析对象历年数据,经用户手动设置检验年份后(例如近3年),系统动态分析出预测结果,包括年份、实际值、拟合值、相对误差和预测值。使用的关键技术是MATLAB和.NET互操作技术。(1)编写并调试MATLAB函数,确保其正确使用;(2)通过MATLAB的deploytool工具编译上述m文件,生成动态链接库(dll);(3)VS中调用MATLAB相关dll。除(2)中动态链接库外,还包括数据转换文件(MWArray.dll);(4)C#语言编码,实现预测功能。发展趋势分析是依据粮食产量历年数据信息,借助GM(1,1)预测方法动态建模,系统自动显示出预测精度和未来若干年预测结果,分析结果可导出成EXCEL格式。该模块仅作为分析工具使用,用户可以查看预测误差,并不能保证预测任何对象都能达到精度要求。以大名县小麦产量为例,利用灰色系统方法分析1996~2010年数据,其中最近三年做检验,预测未来五年发展情况。从图7中不难看出,相对误差最大为3.36%,低于5%,满足精度要求。

4结束语

第11篇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在不断的增加。首先,在农产品贸易纠纷发生以后,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只考虑经济的直接影响时,贸易额减少一个单位,农民的经济收入就会减少一个单位。在考虑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导致农民的收益额减少量大于一个单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的生产量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

二、产生农产品贸易纠纷的原因

1.农产品贸易操作复杂、限制繁多

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经过许多方面的限制,并且操作过程也非常的复杂,如市场准入、动植物的安全检查、卫生检查、国内的支持等,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起贸易纠纷,并且解决起来也比较复杂。如欧盟国家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标,从而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使我国失去动物源性食品的市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技术差异的限制

农产品贸易中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的直接限制减少,但是各种间接的限制却日益突出,如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等。其中技术的差异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重要障碍。就以茶叶为例,茶叶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它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欧盟提高了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的种类,有原来的29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2中,并且有些农药的标准较之前提高100倍之多。

3.农产品贸易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一般分布在亚洲的各个地区。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至亚洲各地的占据整个中国农产品的68.9%,日本市场就占据了亚洲市场的41%,可见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的程度,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降低价格,造成各国提出倾销申诉。

4.贸易自由化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WTO在农业方面制定了《农业协定》,它对农产品的自由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相关协议制定不完善,造成这些协议在执行上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各种矛盾,进而造成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的产生。

三、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的措施

1.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的顺利解决,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保证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如鼓励种植和养殖各种有机的、绿色的农产品,保证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市场的多元化,解决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如可以不断的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分散贸易市场,避免出现农产品的恶意竞争。其次,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制度和技术体系,如制定农产品贸易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体系;建立完善的预警、保障以及应诉机制;严格按照WTO规定的规则实施,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及时解决。

2.农产品贸易的相关企业积极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积极的应对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农产品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坚持以WTO的相关规则以及现在一直倡导的绿色产品为先导,不断吸取其他各国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规范企业的管理。第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保证农产品的环保。第四,农产品的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认证标准。

3.充分利用商会、行业协会的促进作用

第12篇

1.1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以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从而使得翻土平地、抗旱抗涝和播种施肥等,这些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农业活动的效率能够大幅提升,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农业活动中的复种指数能够大幅提高,许多地方能够从原本的1a1熟的模式,升级转变为1a2熟甚至1a3熟,大幅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从而整体上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后,相比于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能够更有效准确地把握播种、施肥和喷洒药剂的时机,从而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品质量,进而也能够间接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化的基础条件。在农业活动中实行了机械化后,能够有利于农业活动中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通过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的机械作业量,降低农业单位生产活动的机械损耗量,从而更好地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效益联系在一起。通过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可以有效突破我国传统的以家庭的农业经营规模为限的小农生产模式。通过大型的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运作,进行农业规模化的生产,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单位规模的成本。农业机械化的采用势必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相互促进,通过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能够在规模化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农业机械化的规模效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势必将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进而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降低农村劳动力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农村生产力提供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进而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通过农村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有效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这些农村生产力可以脱离土地,在农村内部从事养殖和培育等高附加值的非种植类农业活动。这些农村生产力也可以转移到城市中去,参与城市建设,既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又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最终不仅起到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

2通过农业机械化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2.1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机械化。深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在充分结合实际农业机械化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发与推广工作,进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自我研发与技术引进共同发展,不仅实现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和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入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先进的科技,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有突破性的进展,促进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项目,促进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平的提升。升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装备规模,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农业机械化设备和科技水平的整体优化升级,最终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仍旧很多偏远的农村区域没有充分实现农业机械化。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让广大农村都能够充分地实现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村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在财政政策上,对于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成立农业机械化的专项基金进行运作,给农业机械化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提供切实有效的国家和地方政策保障以及资金减免和补贴。也要根据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不同格局和不同特色出发,结合各地农业机械化的实际情况,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水平,最终促使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2.3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也引发了农村社会的劳动力、社会发展态势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机制,妥善解决农业机械化所引起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而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将农业机械化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对于农业机械化进行管理,因此,应当建立明晰的规章制度来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进行规范与管理,以更好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由于农民的学识水平普遍不高,目前还存在着对于农业机械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农业机械化设备使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提升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使用能力,提升农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的目标,使农业机械化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