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跟岗实训总结

跟岗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04 03:2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跟岗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跟岗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练一体;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对职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技能的提升。目前国内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院校30余所,其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实施内容与方法各异,存在一定的偏差,标准不一等问题。本文是在对国内开设该课程有丰富经验的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并参照城市轨道交通站务人员、行车调度员、司机等岗位资格标准,进行整合归纳,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实施标准并提新的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二、行车岗位(群)职业技能分析

深入国内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调研、总结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行车岗位群设置主要有两层:第一层为调度员岗;第二层为车站层,车站包括,站务员、行车值班员及以上。针对行车不同岗位,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最终得出职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三、“学练一体”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行车岗位(群)职业技能分析与“岗位为导向、学练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养模式的总体要求,按照专业高素质岗位技能型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校企合作共同商讨制订《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练一体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将行车组织课程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岗位实际工作,如表1所示为列车首班车出库任务,它对应企业每日运营前第一班车出库工作,任务角色对应工作岗位,任务步骤对应工作步骤即为需要掌握知识点;实践环节设计了课堂模拟实验、模拟生产实训和跟(班)岗实习三个模块,下面将重点分析实践教学环节。

(一)课堂模拟实验

课堂模拟实验是基于每个教学任务进行的实践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单项任务的动手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牢记。模拟实验进行前,教师首先引入实验背景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按照实验指导书解读实验关键实验关键流程并提出问题与思考,分小组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同时细化实验过程,然后随机抽调一组学生进行演示,演示结束按照岗位分组布置实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教学安排2个学时进行,每小组需要在2个学时内,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熟练的完成实验任务。模拟实验过程由校内理论授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并按照考核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考核,成绩最终录入学生平时实验成绩。

(二)模拟生产实训

模拟生产实训在学期末集中一周实施,共计24个学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共同编制《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大纲》《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指导书》和《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考核标准》指导文件,实施过程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

实训项目是在课堂模拟实验任务的基础上的综合提炼,共设计了4个实训项目,其中项目3是模拟实验中列车出库、正线运行与列车回库等单项训练的综合强化训练,每12-15人一组,分岗位相互轮换演练,满足考核要求后,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两人共同进行考核。该实训将单独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进行考核,如果学生考核未通过可参加补训一次,再不通过参加下一级该课程的重新实训与考核。

(三)跟岗(班)实习

为了进一步将所理论与实践知识应用到现场及进一步提升岗位实践能力,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进企业3个月的实习,实习采用师徒带教方式,由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并进行出勤与技能过程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跟岗(班)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由校内专业教师批阅给出成绩,并结合师傅考核成绩汇总综合成绩作为跟岗(班)实习最终成绩。

四、课改成效

为了尝试课改的成效,我们选择对13级平行班某两个班进行试验,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采用课改的班比未采用课改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平均成绩分别高出2.9分、4.2分,总体上看效果明显,但考虑所选的两个班级学生男女比例不一致。针对此种情况,将两个班男女学生理论和实操成绩进行单独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采用课改与未采用课改班级(纵向)比较,期中测试理论与和实践平均得分比较,前者班男生比后者班男生分别高出5.5分、3.4分,前者班女生比后者班女生分别高出2.2分、4.5分;期末测试理论与和实践平均得分比较,前者班男生比后者班男生分别高出4.3分、3.3分,前者班女生比后者班女生分别高出3.6分、5.3分。班级内男女成绩比较(横向比较),未采用课改班级期中、末考结果,理论成绩女生分别高出男生3.8分、1.6分、实践测试成绩男生分别高出女生1.4分、1.6分;采用课改班级期中、末考试结果,理论成绩女生分别高出男生0.5分、0.6分、实践测试成绩男生分别高出女生0.4分、-0.4分。从以上纵向比较得出:采用课改班级男生、女生比未采用课改班级男生、女生成绩有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得出:未采用课改班级男生与女生之间理论和实践成绩相差悬殊,而采用课改班级男生与女生之间理论和实践成绩均衡。因此,采用课改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行车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了校企合作“岗位导向,学练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内、外实训平台,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实现毕业生上岗零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西部教育,2012(6).

[2]张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装备标准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2015(219).

第2篇

本文所说的企业课程是完全以企业作为课程主体,授课教师、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完全以企业为主,课程的地点也主要在企业进行,学校方面仅仅以协助形式参与其中的一种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因其作为校方设计(计划)的课程形式存在于企业中,故本文将其定义为“企业课程”。在这一企业课程中,学生将带有更明显和明确的企业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不同订单企业的企业特征也将在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之所以将企业课程作为校企合作一个比较特殊的、单独的部分提出,是因为在校企合作的概念下,各类课程操作起来各自进行,缺乏彼此之间的渐进性、联系性和组织的系统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各类课程进行整合,将实践性更强、企业特征更为显著的以企业为绝对主体的课程归结为企业课程进行系统开发。而与企业课程相对应的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除了校方开设的一般课程、校内实训课程之外,也包括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其他课程形式,如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上课等等。

“企业课程”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校企合作,但是同其他校企合作课程相比,更倾向于企业性,更能够贴近企业实践甚至是完全加入企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订单班级的学生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实践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同其他的校企合作课程相比,企业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实战性

企业课程虽由学院设立,但是来源于企业,与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或即将上马的工作项目息息相关,它不同于高职院校老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选定的课程,也不同于实习实训基地训练时的课程,如供应链实验实训室有的技术在学校教学大纲、实训基地是必备的基本技能,而在企业是已被淘汰的,不需要掌握的;实训场所的设备和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企业课程完全是以现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具有极强的实战性。

2特定性

具体的企业课程只与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专业、甚至特定的学生相关系,并且只与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特定的时间段相联系。企业课程是存在于特定的企业内部的,而不是学校内外部、企业外部、企业周边环境,这是与其他校企合作课程最大的区别所在。

3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企业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都能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用以支持课程活动进行。企业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从狭义的定义来讲,有物质资源,如:企业工作岗位、企业仪器设备等;有人力资源,如企业管理层、企业技术人员等;有技术资源:如企业课本、企业技术标准、操作手册、企业技术等。从广义的定义来讲,还包括企业的财力资源,如企业投给职业院校办订单班的费用、奖学金、助学金、科研经费等;企业的精神资源,如企业文化等。

二、定岗双元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课程设计

1企业课程的设计思路

1.1企业课程应当符合“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培养理念。“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不断的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循环学习,因此,不管是在学习的初期、中期还是末期都应该有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这决定了现有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实习(初期阶段)和定岗实习(末期阶段)还不足以满足“校企滚动,循环学习”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在学习的中期还必须有相应的企业课程。

1.2企业课程应当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当代许多高职教育理论都非常强调定岗实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本作者认为,定岗实习是学生学习达到一定深度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定岗实习之前,还应当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比如,学生在刚入校之后学习初期的企业课程,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企业课程。

1.3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课程设置应当符合物流岗位的实践过程。企业课程是完全根据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开设,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必须遵循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的适应过程,由浅入深的开展。经过调研发现,新员工在融入企业物流岗位的过程中,通常要经历岗位认知、岗位跟学和自己操作三个阶段,企业课程就需要根据这样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立不同的课程环节。

2“渐进式”的企业课程环节设置

依据以上的思路,再结合我院“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要求,我们相应的把企业课程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分到合,渐进式的设计为认识实习、协岗实习和定岗实习三个环节,认识实习适应学生刚入校后初期的学习阶段,实践中基本上属于新员工的岗位认知;协岗实习针对学生中期的学习,属于岗位跟学;定岗实习针对学生学习已经到达一定深度之后所需要的实践环节,主要在于学生的自主操作。具体设计如下:①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岗位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此阶段学生属于“岗位认知”阶段。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这种认知也包括对订单企业的了解和熟悉,包括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相关物流设施设备和业务流程等。②协岗实习。协岗实习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独创的一种实习方式,目的在于衔接认识实习和定岗实习两个阶段,作为初步实习和深入实习之间的过渡。主要依据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安排学生去相关岗位进行企业现场协岗。在这一阶段,必须强调“协岗”的内涵,即不同于认识实习的主要依靠“看”和“听”的以“了解”和“理解”为目的的实习模式,也不同于定岗实习的“独立”操作模式,而是在企业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实际操作,但非独立操作的完成相关核心岗位的相关工作。③定岗实习。定岗实习培养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定岗实习”是让学生进入物流行业的具体岗位独立工作,自主自立完成核心岗位的相关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物流行业实际工作中,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就业和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渐进式开展,构成了真实化、多元化、现代化的企业课程体系,保证了企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相互融合

企业课程作为学生三年高职学习生涯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穿行。使学校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与企业课程互相促进,互为基础,这样才能发挥企业课程的最大作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探索,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安排如下:第1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1个学期。此阶段学生在学校在校内学习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最后一周安排学生到订单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实现专业认知的“工学交替”。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点”实习。第2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2~4个学期。此阶段依据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前14周分别在校内、教室和实训中心采用“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两周安排学生去订单企业相关岗位进行现场协岗实习。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线”实习。第3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综合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4~6个学期。第4期最后一周在校内教室和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企业计划、组织、控制与评估等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第5~6学期到订单企业参加定岗实习,使专业综合技能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面”实习。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江梁艳(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电业局,工程师。(福建福州35002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21-02

一、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未来的五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步伐,全面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即“三集五大”),这将引发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的深刻变化和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重大变革,这一至上而下的重磅改革举措无疑将对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县公司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职称等级、技能等级偏低,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专业素质的总体水平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相距甚远,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匮乏;从事电网核心专业人才紧缺;员工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管理人员冗余相对严重,生产一线留不住人才,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处于公司系统的中下游,普遍文化素质、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偏低,管理水平、新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主要做法

福州电业局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将县公司员工培训纳入全局各专业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教学、送教上门、跟岗培训、竞赛帮带等方式,将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强化各职能部门对分管专业的帮带责任,根据县公司的薄弱环节和培训需求,制定专门针对县公司的专业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项目和责任人。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帮带部门预先制定培训策划书和现场技能考核方案,明确培训和考核的目标内容。县公司人员到局本部跟岗学习,每人指定一名导师,开展“师带徒”全过程管理,通过安排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确保工作量饱和,提高县公司员工专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1.建立健全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机制

(1)建立帮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总工担任组长,各职能部室和帮带部门行政负责人、分管培训领导担任组员,统筹帮带培训工作相关事项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制定并下发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各帮带单位行政负责人作为帮带培训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班组长作为各帮带培训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部门培训员作为本部门全部帮带培训项目的联络人,明确帮带培训工作各方以及参训人员的责任义务,规范帮带培训流程,严格考核管理。

(3)制定并下发全面推进岗位资格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农村供电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修订细化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师徒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并要求各县公司遵照执行。

(4)在年初充分调研各基层单位培训需求和职能部室业务培训要求,在逐个县公司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福州电业局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方案》,将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培训任务,下达《福州电业局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表》,明确具体帮带项目、帮带方式、时间安排、项目负责人等,作为全年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开展和考核的依据。

(5)根据《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稳步推进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借助培训管理系统平台,对局属各单位(含)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成效和员工的能效进行全面量化管理。将单位培训成效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责任状、月度KPI和月度工作计划合约考核,纳入县公司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验收考核,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参与自主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励和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2.规范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过程管控

(1)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需求定期(年度)征集制度。一是各县公司负责根据本公司人员情况及工作实际,在收集、甄别、分析本公司重点紧缺专业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向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申报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二是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对各县公司报送的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初步审核把关,并报培训中心审核。

(2)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方案正式行文通知制度。帮带单位负责提早与送培单位就具体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对口沟通,结合相关岗位技能要求、计划参培者的工龄结构,把送培单位最盼、最缺的作为帮带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划书,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任务,并于计划开班前一周向培训中心报送相关帮带培训项目通知文件、帮带培训策划书、现场技能考核方案等,由培训中心统一行文并通知送培单位报名参训,从而保证帮带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3)实行帮带单位为主导、送培单位为主体的考勤管理制度。一是帮带培训单位负责为帮带培训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对帮带培训人员进行统一考勤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定点点名签到、集合学员并将学员交接给当天指导人,及时与送培单位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帮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各送培单位负责妥善做好参训人员的相关工作交接事宜,保障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专心、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和学习任务,定期与送培单位联系,并在参训人员中指定一名负责人,积极配合做好参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参训人员业余生活的安排工作,确保参训人员不酗酒、不赌博,保障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三是帮带培训原则上不得请假,帮带培训人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应事先向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并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再由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商局培训中心同意后方可请假。

(4)严格履行作业安全资质确认和安全监护制度。一是参培人员经原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并向帮带单位提交相应证明,帮带单位检查参培人员安规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岗位资格证书,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参加现场培训,并将参培人员名单报安监部备案。二是进入生产区域,帮带单位指导人负责告知参培人员工作岗位和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紧急处理措施,并做好书面记录,严格落实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加强参培人员作业过程监护,检查督促参培人员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规定,对参培人员不符合安全作业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三是进入生产区域,参培人员负责自备、正确佩戴、使用全套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现场工作负责人指挥,严格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不允许单独工作。

(5)专家挂帅,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在综合考虑帮带对象、帮带需求的基础上,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各级专家人才、劳模、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竞赛教练、个人前六名选手、班组长、业务骨干专工作为指导人,承担理论辅导和现场业务技能训练指导任务,为帮带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及系统化模块化培训方式,侧重技能操练。根据培训规律,集中培训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安排技能项目的操练,采用老师讲解示范,参训人员分组分批操练观摩,老师指导点评的方式帮助学员逐步适应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程序步骤、工艺和规范。指导人统一对每个参训人员的技能掌握情况、熟练与否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及时反馈至参训人员。三是跟岗学习以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为主要方式,保证一定的工作量,切实提高帮扶人员动手能力,以工作带培训,以工作检验培训成果。

(6)实行跟岗学习一周一总结,期满总考核和日常随访制度。一是指导人负责为每位跟岗学习人员编制《周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并对计划完成情况实施跟踪。跟岗学习人员于每周学习与工作任务完成后认真填写《周工作总结》。本周计划和上周总结于每周二之前报培训中心备案。二是帮带培训期届满时,帮带培训部门会同培训中心和专业职能部门,组织专门针对帮带培训人员的现场技能考核,并对帮带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鉴定意见。

3.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度

一是培训中心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全年帮带培训项目应于11月之前完成。帮带培训计划中未明确具体帮带培训项目执行时间的,由送培单位和帮带责任单位积极协商确定并报培训中心备案。因送培单位未能按照计划时间送培或怠于送培而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送培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因帮带责任单位原因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帮带责任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二是经期满考核鉴定优秀的,参照《师徒培训管理办法》给予指导人适度绩效奖励。

4.结合竞赛开展帮带,以赛促培,以考促练

将竞赛调考作为促进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构筑“金字塔”型竞赛体系,搭建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海西・榕电杯”竞赛平台,以一个本部单位员工搭配两个县公司员工的方式组队,由各小组组织本小组内县公司竞赛选手跟岗培训,做好赛前集中培训调考、跟岗学习、赛时观摩、赛后总结,以赛促培、以考促练,锻炼新人,促进经验交流和推广。

(1)“海西・榕电杯”继电保护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均已于2011年5月23日至7月13日之间结合营前变验收和鼓山变综自改造等项目分期分批完成了赛前跟岗学习任务,2011年7月14日至8月4日分三批安排至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培训中心县公司大二次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每批一周,对三套线路保护和三套主变保护装置进行试验和调试,以线路保护试验和调试为主。

(2)“海西・榕电杯”送电线路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2011年7月18日至28日统一安排在鼓山输配电实训基地进行第一阶段集中培训;集训技能项目主要为“110kV线路耐张塔更换单串合成绝缘子的操作”、“110kV线路停电补修导线”两项技能项目的竞赛规范化训练;理论辅导以送电线路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高级工部分)所有题库为主要内容。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期间每5天安排一次理论笔试,集训结束安排技能考核,于2011年8月1日至14日安排跟岗学习,2011年8月15日至24日安排第二阶段集中培训。

(3)“海西・榕电杯”调度自动化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已于2011年7月底分期分批安排跟岗学习,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培训内容包括网络线、2M线制作及测试,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自动化主站系统问题排查,数据库操作,调度画面绘制等。

(4)“海西・榕电杯”办公应用软件竞赛,县公司人员于2011年6月23日至26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基础应用培训,于2011年7月17至19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深化应用培训和公文写作培训。

5.将兼职教师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定期举办涵盖县公司的兼职教师年度轮训,每年至少举办1期县公司兼职教师技能项目考评工作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县公司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促进县公司技能考评工作的规范化。

6.专家人才传艺授课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根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排,结合福州电业局专家人才众多的优势和一线员工对技能提升的强烈需求,全面开展专家人才传艺授课活动。认真搭建培训讲座平台,为福州电业局各专业专家提供授课机会,为全局员工(含县公司)提供专业学习、跨专业拓展,专业深入学习机会,开办专家传艺授课24期,授课专家24人次,参训学员638人次,其中3期应县公司要求送教上门。

三、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成效

第4篇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第5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物流行业保持持续高速地发展。2010年全球物流市场规模为7.7万亿美元,2014年发展至8.9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5.6%。2015年全球物流市场规模达到9.2万亿美元,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将达到新高[1]。国内物流业也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而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对物流行业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对物流行业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人才成为紧缺型人才,但与此同时,却能看到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并不理想,供求失衡使得这个矛盾日渐突出。

1.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物流成为新的第三利润源,很多企业看到了物流行业隐藏在冰山下的可观利润,物流人才成为十二类紧缺人才,各大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这里面不乏未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需求盲目跟风开专业的学校。从师资角度看,大多数老师都是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变成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或者从高校毕业的比较侧重理论学习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有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所能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书本里的理论知识,缺乏实操教授。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情况不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并不能很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节。学生在学校里面所学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但企业更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这就导致企业用工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和不匹配。从物流企业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流公司的业务更多的集中在运输、配送环节,大多数人进公司后都是从基层做起,对单、送货、打包等机械重复的工作会让物流专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择业期望值高,不愿意承担辛苦的工作,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在毕业的时候没办法找到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潜意识里不准备进入这个行业,而企业也更愿意招收社会上有物流实操技能的技工而不愿招收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

所以,尽管物流行业急需专业人才,职业院校每年给社会输送了大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两者之间很难达到供需平衡的一个理想状态,这成为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归结起来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匹配。如何衔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首要考虑因素。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必经之路,学校和企业若能通力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将为学校学生也就是未来企业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

2.实训基地建设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实训基地旨在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的仿真训练环境,实现专业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具备较强的适岗能力。同时,基地可以为物流行业助理物流师等相关职业资格的考证培训工作、教师科研、学生课外活动等提供服务。

2.1实训基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人”意识。

物流实训基地可以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运作,营造严肃的工作氛围,学生可以在实训中找寻到职业人的意识,通过体验进而产生职业责任感。物流工作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彼此衔接,这就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信息录入环节对拣货、打包等环节产生影响,进而对配送产生影响,实训基地可以提前把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连环错误在模拟的环境中展示,促使学生提早进入职场状态,培养职业意识,形成危机感和责任心。

2.2实训基地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现代物流实训基地以供应链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系统平台为载体,以条形码、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GPS等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为实现手段,构成一个系统化、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环境,尽量还原实际的物流工作。老师可以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内化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特别是信息录入环节,如果在实训室模拟整个录入单据环节,学生对单据录入的格式或者快捷键的使用将更容易上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带来一些实际工作案例,相信对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3.设立实训基地,促成职业教育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用工的更好对接,应该建立好物流实训基地,并且寻求多方面合作,用好实训基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3.1校企合作,共建物流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导方向是为企业输送物流实践性人才,如果仅仅凭借课堂教学而与企业方面没有交流,学生出去找工作很可能面临空有理论无实践能力的尴尬。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会成为职业教育的诟病。而校企合作能在教学环节引进用工单位的参与,了解用工需求,在实训环节侧重教学,使学生体会在“做中学”的乐趣,快速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场能力,从学生身份过渡到企业员工的时候不会显得不适应。另外,学校教学受限于场地和资金的不足,若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将弥补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而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若根据用工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出能更快上岗上手的员工。与此同时,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作为企业的员工户外培训基地,有良好合作的教师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对于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双赢。

3.2重视信息化教学,打造现代物流实训基地。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水平的目的[2]。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物流行业不仅对速度提出了要求,更对从业者的信息化操作能力提出了标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物流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实践课上得到展示。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操作等设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大环节是如何运用的,最好跟企业同步,所用设备、软件系统跟企业实现零对接。像单证录入实训模块,模拟整个货运业务单据的录入,审核;像仓储实训模块,仿真现代物流仓库,模拟仓储进出货物,补货等环节中的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运用,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掌握自动化仓储运作流程;又如叉车实训模块,可以提供学生在硬件场地条件不过关的情况,通过模拟叉车仪器练习叉车运作,熟练地在指定路线排除故障,顺利将货物进行移位,增强职业能力。

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学校应该借助实训基地开展多形式的教学。通过“以赛促学”的理念参加一些物流专业竞赛,也可以通过和企业联系,跟企业的员工进行竞技切磋。在这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能从比赛中总结提升很多,而竞赛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进入残酷的职场会带来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低就业。

参考文献:

[1]速途网.2015年国内物流行业分析.http:/// content/659012.shtml.2015-12-04.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平台建设;教学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44-02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内容层面,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目前,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理念,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为代表,借鉴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念,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形式,找出促进实践专家职业成长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课程的序化。二是教学组织层面,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目前,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2+1”形式,三年教学时间中的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操作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在实训基地中的顶岗实习为主,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学习部分专业课。二是“工学交替”形式,通常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与做紧密结合。三是“订单式”形式,学校在招生前即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然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因材施教,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培养。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国内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技术与路径上均创新了很多合作的模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上,无法在合作深度上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依据,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第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较弱,无法形成与企业合作的对等地位。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尚有差距,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科研技术能力较弱,无法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在员工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第三,企业和学校利益不均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利益出发点着眼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无法感受利益所在。

在目前高职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加以建设,以此来弥补制度的缺失、能力的薄弱和利益的均衡。目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

1 “学校主导型”平台:这种平台以职业教育联盟最为典型,由学校牵头组织一批行业内的企业,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校企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企业接受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企业与学校互派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技术工程师;企业捐赠部分设备,支持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2 “联合共建型”平台:这种平台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代表。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3 “实体结合型”平台:这种平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教育实体,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董事会,双方整合最优质的资源,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教育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教学产业园的建设

1 基本概念。教学产业园是指根据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行政或市场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集聚一批以满足职业教育专业群工学结合需求的企业,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具备职业教育教学功能和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的区域。

2 建设思路。以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战略融合、机制保障、功能对接、人才互用、信息互通、设施共享”为建设原则,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引进企业群,围绕企业需求集中建设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三方资源,构建立体化职业教育育人环境,形成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高地。

3 建设内容。

(1)教学产业园的建设机制。由学院提供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地、部分设备,设立基本的企业入园标准和基本职责,入园企业必须对应学校相应的专业群,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工学结合岗位,岗位群能对接课程群。同时园区明确对企业的服务项目和配套政策,如学院每年的专业设备预算资金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专项建设资金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和企业生产的要求,可用于补充企业生产设备。企业根据要求提出申请,园区管委会进行条件审核,批准后企业方可人驻园区,与学院建立明确的合作关系,享受园区的配套政策,同时履行企业基本的教育职责。

(2)教学产业园的管理机制。建立教学产业园管委会,统一负责教学产业园公共事务的管理和配套基础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学产业园管理规定,对入园企业进行考核评价,不断吸收调整入园企业的类型和层次。管委会内部设立教学产业园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教学单位成员、企业成员组成,负责教学产业园中的教学指导工作和企业教学任务的协调工作,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设置工学结合岗位,监管入园培训质量。管委会下设若干个工作机构,可与学校教学单位的工作机构合署办公,用于管理教学产业园中具体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3)教学产业园的教学模式。教学产业园教学阶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阶段,是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之外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培养的阶段。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的要求,设置不同难度的入园训练岗位,第一个层次可以是跟岗轮训,第二个层次可以是协岗实训,第三个层次可以是定岗培养。第一、第二层次的入园训练项目是通训项目,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专项训练,以体现因材施教。三个层次的训练岗位要求范围上从宽到窄,从深度上由浅入深,从教学形式上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所有项目均是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训练要求是体验、参与、顶岗。

(4)教学产业园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园区行政管理模块,实现园区各项行政事务的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园区工学结合教学阶段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政府涉及本行业的政策信息,行业内最新的技术信息、生产供求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建设统一的网站信息数据中心,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共享。

(5)教学产业园的配套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的资源集聚优势,联合本科院校设立行业研发中心,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产品研发服务;与政府合作建设本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如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可成立精密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密检测服务;成立科技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诸如专利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等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服务;成立公共培训中心,引进优质培训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服务。

教学产业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一种新思路、新途径,是在高职院校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建设构思,是一种集约化的建设思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更需要获得地方政府在配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4

[2]王淑萍,基于大学科技园的高职学生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50-151

第7篇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校企合作的实施形式

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中厂

所谓 “校中厂”就是校企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车间搬进校园,学生可以进车间上岗,学校还把企业优秀员工请上讲台,诊断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作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延伸,“校中厂”不仅成为为企业进行定点配套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基地,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为企业培训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实施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企业整体提升员工素质服务。通过“学生+教师”进行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使学院获得企业大量的技术改造、产品维修、产品加工、员工培训等项目,同时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院的教学任务,并能够实现“以产促学”的目标。

2.厂中校

所谓“厂中校”即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学院与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制定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双方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驻厂工作站为载体,保障学生实训正常有序,实现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兼职教师和企业文化等资源,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厂中校”进行真实岗位实践,亲自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设备维修流程、项目组织、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掌握先进的维修知识与维修技术。“厂中校”不仅为企业培养了急缺的高技术准员工,也为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厂中校”的优势将随校企的深度合作更加突显。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所谓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有计划地选定顶岗实习岗位,确定顶岗实习内容。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纽带,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要建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厂锻炼项目等;学院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职工培训、人才培养等。同时,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接受锻炼,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以校中厂、厂中校及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以教学教改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以就业作为校企双赢的硕果,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荣,增强办学活力,机构组成如图所示。

1.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和相关企业双方组成,系部选择一些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氛围浓厚、行业特色鲜明、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中型能源企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合作企业,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主要职责:

①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

②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③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

④对专兼职教师培养提出具体实施细则;

(2)成立工作组

专业建设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组、教学团队建设组、顶岗实习管理组、技术服务组和校企合作工作组。工作组主要职责:

①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组: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制定建设计划和管理办法并进行硬件管理。

②教学团队建设组:负责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并对其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③顶岗实习管理组:依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识岗、跟岗、顶岗)的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④技术服务组:开发与应用新技术,开展课题研究、新产品研制,培训企业员工。

(3)运行机制建设

①建立例会机制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若干次工作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各小组工作,总结分析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各小组定期向专业建设委员会汇报工作进程。

②建立兼职教师的选聘与激励机制

企业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的候选人,教学团队建设组以兼职教师在试用期内的态度、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以及学生对兼职教师评价等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依据,对于考核合格者聘为兼职教师并签发聘书,其课时津贴按照学院规定发放。年底对兼职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兼职教师日后续聘的依据。

③建立顶岗实习的动态监控评价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兼职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定期将学生的出勤率、技能提升情况、产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客观评价,其评价结果经顶岗实习管理组审核后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成绩并上传到学生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对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被推荐到企业优先录用。

④建立互派挂职交流机制

按照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双送”、“双挂”的要求,通过定期、不定期进行双方互访、举办专题讲座、教师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等活动,形成系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派挂职交流机制。

⑤建立产学研结合、校企双赢机制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提供的平台上,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并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协商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校企双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根据学院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于主持和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人员,给予政策支持和津贴补助。

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机制

学生入学后,每学期末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兼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素质养成等进行客观评价;学生毕业后,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三年内学生的岗位任职情况及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将毕业生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第8篇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时间里的工作进行反思,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实训总结通用版范文_2021年实训总结报告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实训总结通用版范文

一、实习目的

学校安排我们大四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就是让我们对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在接触社会的实务操作过程中,加强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使我们很快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20__年2.25到4.8日我在____有限公司进行了有关财务方面的专业实习。现作如下实习报告:

一、实习单位概况

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GCT),是由广州港集团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共同投资经营的专业化国际集装箱码头,于2001年7月1日正式成立,其前身为1983年成立的黄埔集装箱公司,管理和经营新港港区共4个集装箱泊位。GCT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水运、铁路、公路交通网络,是中国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海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GCT以广州港为依托,融合吸收了经营世界中转枢纽港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利用其广大的客户基础和航运网络,促进了集装箱运输业务的迅猛发展。

二、实习岗位的简介

本人在工作岗位是负责公司财务部门工作。公司财务部大概有十五个人,财务经理是一位非常乐于帮助新人的经理特意安排了公司信贷经理和主办会计带我,她们对我特别照顾,我很幸运,跟了两个从业10多年,会计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虽然自己也是财务管理专业,但缺少实践经验,而且有一些就算是在学校也学不到的。就是一种对事业的专注和勤奋的精神。

我们三个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主办会计先带领我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她乐此不疲地逐一将我介绍给公司不同部门的职员。在回到办公室时,她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人际关系不能只局限于这小小的办公室,就算办公室很大,也要走出去接近外面的人,尤其是经常跟自己打交道的人!“人认识的多了,事就好办多了!”刚来的第一天,她就给我上了一课。她很年轻,英语也很好,我把她作为我的榜样!她告诉了我团队的重要性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告诉我虽然他可以教我每天需要做的流程但经验是需要我自己去积累的,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真正体会到了。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会计来说经验更是重要。我还是在学习的阶段,所以一般比较简单的工作都是由我负责,比较复杂的都会交给部门的老前辈们来做,主要还是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实习。我们主要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做好公司每个月的账目,并且核对账目,让公司领导知道每个月所得的利润和亏损。

三、实习内容

本人于20__年2月25日至2014年4月8日在____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主要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习、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针对于此,在进行了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税法》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1、负责编制公司会计凭证,审核、装订及保管各类会计凭证,登记及保管各类账簿。

2、按月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并进行分析汇总,报公司领导备案决策。

3、负责监督公司财务运作情况,及时与出纳核对现金、应收(付)款凭证、应收(付)票据,做到账款、票据数目清楚。

(1)原始凭证的核签;(2)记账凭证的编制;(3)会计簿记的登记;(4)会计报告的编制、分析与解释;(5)会计用于企业管理各种事项的办理;(6)内部的审核;(7)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8)其他依照法令及习惯应办理的会计事项。

各项会计业务应包括预算、决算、成本、出纳及其他各种会计业务。机关中报表的编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务,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向机关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准确、全面、及时,然而当前的财务报表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疾步跨入信息社会。

网络经济正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作为网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基本上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段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所有的有关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

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虽然只学了基础的会计知识,但也能把整个会计报表做出来,也算是很大的收获了。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关于会计报表以外的知识。制好凭证就进入记账程序了。虽说记账看上去有点像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都是接触英语。但在这一个月中所接触的会计却让自己的知识有所提高,看过会计的一些书,里面的很多成本,资金,固定资产等等的会计科目都不懂,但却在这实习中得到了操作,慢慢的也让自己感觉到得心应手了。

所有的帐记好了,接下来就结账,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账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前辈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账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在这实习阶段我主要的工作还是负责公司里面的一些小事情,帮忙长辈给予布置的工作任务。对于学习的我,很多事情不熟悉,需要学习跟改进的我都会做好笔记,事后对其改进和注意。慢慢的对于会计这行我也有了实际工作的一些经验,同时在这短短两个月的实习期间,也形成了对会计热情。会计是一项不可马虎的工作,每一笔业务经济都需要我们认真详细的校对。这些也是自己所属专业领域里所没学到的知识。虽然学到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方面是自己尚有欠缺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好好的吸取教训,做好所有的工作,努力做到更好。正所谓没有只有更好!

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收获了很多。

第一,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每天都是接触英语。但在这两个月中所接触的会计却让自己的知识有所提高,看过会计的一些书,里面的很多成本,资金,固定资产等等的会计科目都不懂,但却在这实习中得到了操作,慢慢的也让自己感觉到得心应手了。

第二,工作不比在学校。毕竟工作的环境不比在学校的轻松,每天都要按规定的时间上班下班,有时候工作需要还得加班,在学校上课下课都是准时得很。

第三,工作交际。在工作实习中,觉得人与人的相处并没在学校的单纯,注重的细节很多。如果不加注意,换来的会是麻烦,而这些还是要在我们的工作中慢慢的来吸取经验。一个学期的实习给我的感触太深了,仿佛一下子长大成人,懂得了更多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真谛。让我更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下面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作以下总结:

一、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

二、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

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内要相互配合整理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于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记住一句话叫“做事高三级,做人低三分。

总之,在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我可谓受益非浅。实习中让我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不足,学习的时候虽然每个只是点都懂了,没有把知识串起来,当到了实际的操作时就会不知所措,理不清头绪,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却不知从何做起。虽然我们总说应该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多多实践,多多思考才能做到,至少对于自己是如此.。同时,在和置业的人交往过程中,我总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也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注意以下几点:

1、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

2、工作中要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3、除努力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

4、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或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

5、坚持学习。不要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我把“教育”改成“知识”,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也许会被淘汰,但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宝。

五、致谢

这两个月来很感谢GCT给我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重要的是单位的财务经理和带我的两位前辈对我的教导及其他同事对我帮助。同时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肖国云老师,在我实习工作的期间也相当的关心和照顾。

以上是我的实习报告。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

实训总结通用版范文

201#年#月汽车应用分院实训基地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本年度新实训大楼的完工促进汽车实训基地的科学化、智能化、现代化,目前实训基地共有八个实训室、两个训练中心和十个理实一体化教室,建筑面积3550平米,设备总值532万元,服务于汽车应用分院的汽车检测、汽服、汽电、汽整四个专业,是一个集课内实践、集中实训、岗前培训、证书考核、和教学设备研发与一体的综合型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实训教师队伍拥有教师11名,我们这支实训教师队伍的特点的是全部来自一线企业,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这是一只教学能力强、企业经验多、个人素质高的实训教师团队。在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为了总结本学期的工作情况和不足,更好的制定下一学期的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实训基地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1、全年共完成36个教学班、九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累计授课学时9066学时,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我们没有降低对教学效果的要求,最终学生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督导评分较上一年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在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相关工作的同时全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教学事故和安全事故。

2、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及我院的办学理念,我实训多次研讨和进入企业调研活动,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计划,使我院培养的学生能够切合实际的掌握就业本领。

3、教学改革方面,我实训基地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针对高职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针对魏威校长提出实训课要以教师演示巡回指导为方向,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动起手来学到真真正正的技术性操作流程,发动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教学视频文件,使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整体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招生工作

实训基地全年接待招生参观人数4700余人次,全员加班40余天,共70余次,无一起投诉事件,并多次得到招生办的表扬

1、日常招生工作。我实训基地按照汽车应用学院的统一要求,和针对招生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午休息时间期间安排两名专人值班负责招生接待工作,轮流吃饭,避免了出现参观无人接待的现象。并要求上班期间没课的实训教师要全天在岗,确保了新生参观讲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2、周六、日,五一、端午等假期招生工作。在放假期间我实训基地安排3-4名教师全天在岗负责新生参观讲解工作。

3、制定汽车应用学院实训基地讲解稿。为了避免值班教师对讲解的实训室不熟练、讲解的话术参差不齐等现象的发生。我实训基地根据实训基地情况、就业前景、毕业生薪资待遇、专业优势、授课情况、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制定了新生参观讲解稿。更加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的参观接待。

4、地区招生工作,负责地点通化市、白山市、敦化市,累计出差21天。我个人在通化县为学院护理专业招收了王贺和李盛丽两名学生

火车站迎新过程中派出罗佳和黄靖宇共计10天,接待学生及家长共计2500人,接待满意率100%。

黄静宇老师在今年的招生期间表现尤为突出。被评为招生期间先进工作者。

三、制度建设方面

1、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实训基地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隐患一票否决制,用电、用油、门窗等都有专门负责检查。

2、制定了汽车应用学院安全检查登记表。在实训设备使用上,还制定了工具(设备)借用登记表、使用情况记录表、损坏登记表等。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人。

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1、在本学期根据就业的实际需要、经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建设新实训大楼汽车实训基地,并被吉林省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新增模拟4S店车间,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全面。

2、2016年6月汽车应用分院实习基地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全年实训基地共新建七个实训室、两个训练中心和十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新增设备总值108万元,其中汽检专业投入103万元,汽服专业投入5万元,这样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接下来示范基地的中期检查也奠定了基础。

3、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新采购6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包括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自动变速器实训室都更新了教学设备,将实训的教学内容更加应用化、实际化。

4、本学年每月组织一次教师对教学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活动,确保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五、实训基地工作表现

1、在这一年里所有教师都能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实训基地设备维护,日常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举办了“吉科工匠杯”教师技能大赛,并获得了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打造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积极性。

3、举办了学生组汽车应用分院第十一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汽车应用分院第十一届汽车汽车营销大赛,实训场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本届比赛还为我院参加吉林省2016年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营销大赛选拔了五位优秀选手。

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1、在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部分教师不够灵活。多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活动,促使教师间相互学习。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

2、尽快完善实训室建设,对于新成立的实训室要迅速提高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接下来示范基地的中期检查也奠定了基础。

3、在实训基地的汽车营销训练中心建设方面我只考虑了控制成本满足教学的问题,没考虑到装修豪华程度对招生工作的积极影响。我们要积极形成新的建设方案,在2017年上半年尽快完成新方案建设。

本学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是收获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实训基地本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团队凝聚力,在新的一年的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

实训总结通用版范文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习,我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工作能力,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为人方面,进步和提升很快很多。感触最深的要属以下几点:

1、任何工作任何岗位都应该认真细致,尤其是工作单位的人事部更需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文员岗位需要经常与很多东西,物质方面,人事方面打交道,经常要处理大量数据,大量资料和文件,这些都要求精确,任何一点细小的错误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结果。其实不光是在人事部,在单位的任何部门都应该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将这一工作作风联系到企业当中,也可谓是企业文化的一大体现。

2、讲究分工合作,分工合理,工作程序详细具体,讲究条理。各项工作互相关联,每一步都关系到整体结果,必须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最后完成工作任务。分工合作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而要结合每个同事的实际工作能力,合理的分配工作,尽量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真正做到优劣互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其实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岗匹配原则的体现。

3、与同事的相处与交流,以及和公司其他兄弟部门的协调非常重要。由于一个完整的任务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来完成,所以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突显关键。特别是人事部工作,需要和生产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以及业务部门紧密联系,因为这几个个部门的工作关系互相牵制、互相影响,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以单独运作。但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给其他部门的同事造成不便;或者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虽然不应由某个人完全负责,但确实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这时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与同事交流,尽快地解决问题,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地搞好工作。另外在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把握,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有些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亲近或疏远任何一方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我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少说话,多做事,态度真诚和谦虚,这方面的技巧,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要在工作中慢慢地学习与积累。

第9篇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资源优势;中高职衔接;现代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39-04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由多所具有较好行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学校整合异地重建而成。多年来,学校在致力于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争取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同时,注重构建学生升学立交桥,从当初的“对口单招”、“3+2”高级工+成人大专,到“专转本”、“专接本”等后学历教育的成功嫁接,利用多种渠道圆了中职学生的大专梦、本科梦。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要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参加该项目的尝试工作,自2012年始分别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对接,2013年起又先后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学院等院校衔接,至今已有7个中职优势专业分别与5所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形成校校紧密合作。目前已有两届中职学生成功转段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新的模式,新的运作,使学校初步构建起现代职教体系的雏形。

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背景

(一)政策呼吁中高职纵向衔接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行业企业需要有高素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省政府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50%的生源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这为有效推动中高职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纵向衔接提供了保证。

(二)市场需要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大基数的较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提供软实力支持。

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探索建立中、高职在汽车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与服务等优势专业的充分衔接,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无锡或者江苏甚至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努力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招生过程、教学过程、学生管理、资互换、岗位认知实习、跟岗培训等各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为同类学校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提供可借鉴模板。

三、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

(一)遴选优质资源和优秀专业相对接

学校一方面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做大做强,形成学校的品牌专业;另一方面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根据无锡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等专业与本地区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衔接,系统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按需发展,强强联合,分段培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省级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或者市级重点专业,衔接学校的每个专业也分别是省市重点专业。

(二)成立试点项目组织机构

学校与相关合作院校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专项领导小组分别由联合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组成,组长由联合学校校长联合担任,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实施工作小组由职能处室和相关系部分别设置,形成了校长全面抓、分管教学校长亲自抓、教务处主要抓、试点项目所在系部具体落实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明确的工作职责,开展调查研究和交流讨论,及时解决试点工作遇到的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三)制定试点项目衔接内容及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衔接。中高职衔接首要解决的任务是科学界定好中高职分段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厘清中高职学校分别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为此,学校教务处从2012年起每年牵头组织相关衔接学校,分别组织各专业系部和衔接学校的专业系部共同探讨研制“3+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论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就业岗位以及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技能等级的递增性、能力水平的层级性,又有序划分两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形成“2.5+0.5+2.5+0.5”的优化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标准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是中高职试点项目的关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是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除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继续延展以外,许多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大致相同,有些专业在中专阶段就会把高职阶段的内容教授完毕,导致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是重复教学。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的《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工程测量》等课程;建筑装饰专业中的《美术》《构成》《室内设计》等课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课程,在中高职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如果同一门课程在两个阶段都学习,学生在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就是在炒冷饭,没有新鲜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清晰界定中高职每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尤其是相同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标准,明确哪些内容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完成并且掌握的内容,哪些内容是留在高职阶段学习的;哪些技能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哪些技能是高职阶段学习的。让衔接学校专业课程标准既有统一性,又具有独立性,并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和规格层次。经过衔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使各衔接专业在中职能向高职进行延伸和拓展,高职院校也能在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执行中得以感受其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是实现试点项目的核心。有了各专业在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还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衔接专业团队以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为抓手,根据学生对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建构中、高职阶段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强调中职课程重技能,让学生在技能的反复训练中感受职业性;高职课程重技术,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工厂或者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得以训练自己的技术技能,提升自己在工作中处理事件或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的直墙”;在高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带0.4*0.4铝合金窗的直墙及其施工质量的鉴定”。室内设计课程在中职阶段能“完成标准客房或者住宅的设计、施工和报价”;在高职阶段要求能“完成500平方米大小的办公楼、小型餐厅或者小型专卖店的设计和施工及清单计价”。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授课标准和教学内容也不同,并且具有逻辑递进关系。

4.教学过程的衔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中高职教育,以及企业岗位认知,学校有计划地在一年级安排开学典礼、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衔接学校考察交流、学年总结表彰并颁发奖学金;二年级安排学生走进企业、专业技能训练、行业专家进校园、学长进课堂等,进一步巩固专业认识;三年级进行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跟岗实践、转段考核。进入高职一年级原班主任跟班一学期,让学生走进高职学校的适应期,文化基础课老师利用区域优势,在新生入学就介入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在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时候,继续根据原课程的高职衔接内容,按照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很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又能将课程很好地延续,也比较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衔接学校有了充分了解,衔接学校之间通过有效的考察、讲座、实训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师资互换、基地共建、共同发展的目标。

5.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在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等级要求,即中职完成中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高职完成高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须取得测量放线工的中、高级证书;汽车维修专业须取得汽车维修工的中、高级证书;建筑装饰专业须取得砌筑工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6.转段的衔接。学校在招生时就明确中、高职转段要求,在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转段考核由衔接高职院校和中职校自主组织,原则上在中职第六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录取工作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不愿意转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顶岗实习,直接就业。

(四)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为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交流,从2012年起,学校定期召开衔接专业间的研讨活动。中高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老师、专业老师一起以衔接课程为核心内容,研讨授课计划、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段考核标准、交流教育教学心得等。通过研讨、互动协商的交流方式,避免了中高职教学的重复与缺失,明确了双方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时,邀请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参加,颁发奖学金和毕业证书,每年组织新生分别到衔接学校听讲座和参观教学、实训,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氛围,明确学校目标;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就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企业进行探究,走进岗位进行认识,走进师傅进行跟岗,并邀请高职院校的学哥学姐来学校进行专业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条件保障

(一)M织保障

为破解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政策难题和确保各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特邀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专家与相关学校领导共同组建试点工作咨询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项目专门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以确保项目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二)经费保障

牵头学校和对接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吸纳优秀企业的捐助,寻求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用于项目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资源建设、优秀学生奖学金、企业行业考察调研等。

(三)政策保障

健全试点项目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制定试点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确保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政策宣传。教育局将本项目的招生进入三星高中分数线,全力宣传试点项目,让市民知晓项目的优势条件。

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认识与反思

(一)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衔接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衔接学校都能按照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行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中职培育的人才质量力求达到高职的转段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有别于高中后招生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适应无锡或者江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必须构建中高职贯通式的评价体系

通过与衔接学校的协商研讨,初步构建中高职贯通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的在于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质量。让高职学校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必须介入教学过程的监控,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重点监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相关学生素质直至学生毕业离校,形成一贯式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管理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68-02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但是对于不少职校来说,学生的顶岗实习依然是个突出的难题。究其因,不少职校将责任归咎于企业没动力。其实,高职本身对顶岗实习的理解和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良性的顶岗实习制度的建立。

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校企双方都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和培养实施者。

1.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部分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待遇关心较少,也缺少相关法律文件约束。一方面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当出现纠纷时,学校只能与企业协商解决。

(2)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考虑,认为学生实习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还会由于他们的不规范操作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学习”,导致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部分学生责任心较差、缺乏吃苦精神,在工作中挑三拣四,一旦发现工资、待遇与理想中稍有出人,便怨声载道。

1.2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发现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1.2.1 企业岗位单一与学生期望多岗的矛盾

学生希望到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多个岗位上去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当他们到工厂的一线生产岗位后,面对单一岗位,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安心实习的现象。

1.2.2 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习不稳定的矛盾。

由于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因此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沟通和直接指导,导致一些学生被解雇或自己轻易放弃实习机会,使得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1.2.3 企业对学生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现状的矛盾

企业需要能够胜任完成工作任务的顶岗学生,以确保产品质量。但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等的适应性。

2 校企良性、深度合作是提升顶岗实习质量的保障

高职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加强高职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

2.1 校企合作模式深层次发展有利于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按照企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由于企业需要具备基础功底强、岗位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人才。

2.2 校企合作模式深层次发展有利于提升双方专业人才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充实对外交流的途径,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有助于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桥梁,通过其联系更多的企业、行业等相关组织,拓展学校信息接受与合作办学事业的延伸与手臂;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宣传,学生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2.3 校企合作模式深层次发展有利于优化专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高职教育中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教材实践性不足等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提高办学层次。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共建实训室或者企业实习等形式,解决上述问题。

3 校企合作是前提:注重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要向纵深发展,就需要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理想效果,所以需要修筑一条便于双方沟通信息和需求的“合作之路”和全体人员参与的“沟通之桥”。就是找出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和让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进行的科学办法,组织一套校企合作领导班子,落实一套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使校企合作的设计蓝图得以顺利实施。

3.1 以管理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架设校企合作之“桥”

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健康发展,首先确保有“桥”。这就需要合作双方进行一定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人事架构建设。就是企业和学校的上层、中层、下层都相互挂职。挂职的目的是让校企合作双方互相熟悉对方,了解双方的需求并能够及时沟通。只有校企合作的领导班子和相互挂职,信息沟通才可以畅通无阻的往返于校企合作双方,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提高。

3.2 以课程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铺好校企合作之“路”

合作之“桥”架设好之后,还必须铺好校企合作之“路”,作为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来实施,即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面临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师资培训、学生就业有了企业的参与就迎刃而解了,企业面临的降低成本、人才培养和技术公关也变得省心省力了。

3.3 以科学管理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护好校企合作之“航”

校企合作的“沟通之桥”和“合作之路”建好了,护“路”和固“桥”的工作也要长期开展。要让信息沟通的小车长期通行,就需要定期进行反馈和监督。因此就要制定岗位责任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校企高层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定期检讨校企合作的成果和不足,定期提出改善的目标和任务。比如:成立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适时地引入企业对于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通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建立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水平。

4 强化管理是关键:建立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制

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顶岗实习顺利、有序进行,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尤为重要。为此,必须校企合作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

4.1 成立两级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学院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保障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4.2 革新顶岗实习管理的模式

一是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中参考外聘专家意见,使制定的培养计划更切合实际。二是实施“双重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要处于学生守则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双重管理下。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单位选定、校外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教师的确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行为及安全管理、实习成绩评定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三是专业技能实习与学生道德培养相结合。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信等方面教育;就业观念、就业技巧等教育;实习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等。

4.3 实施以指导、协调为主的柔性管理手段

在学院相关实习、实训等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顶岗实习管理相关实施细则,使之更具体更便于操作,以此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要深入实习现场,检查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业务指导,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帮助,关心学生生活和身体健康,稳定学生情绪并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督促学生记好实习日记,听取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审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协助指导教师教育学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学院与企业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5 科学考核是保障:严格顶岗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大多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这种考核评价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

5.1 建立“双考核制”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考核。

学生的顶岗实习考核可分两部分:一是由合作企业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工作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5.2 实施“三监控制”

一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情况的考核。学校要求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并积极运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并规定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二是学生实习期满返校后要撰写实结,学校组织学生座谈及述职答辩,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真实体会和收获。三是由学生自我管理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提出综合的自我评价意见,为专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提供参考意见。

6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顶岗实习是个永恒的课题。为了做好顶岗实习这个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实习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的顶岗实习工作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更新理念、巩固和发展实习基地、融洽各种关系,不断地提高学生做人的思想觉悟和做事的本领、增强敬业精神。以更加有效的培养贴近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全铁.试论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14).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14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国需要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研究,探索能够促进职业学校乃至区域内职业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本土的、校本的实践模式。我国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两份重要文件,2015年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已正式进入实施推进阶段。

为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机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结合前期对合作企业的调研和遴选,最终确定与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发多次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校企共同构建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w系,明确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

1校企共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结合机械行业岗位、任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以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机械零件加工制造与检测能力、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训练项目,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开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第一学期主要在学校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第二学期开设两周企业课程《识岗实习》和《零件图样识读与零件检测》。《识岗实习》使学生(学徒)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等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学徒)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养成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零件测绘与检测》通过对蝶阀D343W-16P/GKD962X-2.5C产品各零件的测量及产品图的绘制,让学生(学徒)按照标准的检测过程对零件进行综合检测,使学生(学徒)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正确绘制产品图与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徒)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第三、四、五学期,以自然周为单位安排学生在学校和合作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与训练。学徒将会接触到车削加工、铣刨磨加工、设备维修等工作任务,为学徒在企业跟岗实习以及参与生产任务奠定基础。其中校企联合课程《专业综合实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学徒亲历工程图绘制、工艺与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加工与检测以及产品装配等工作流程。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

第六学期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的工作要求,为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3.1校企联合成立本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合作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任教师组成学徒制工作小组,一方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另一方面,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师傅。

3.2试点班的选取与组建

在与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2015级专业班级中经自愿报名、择优推荐、企业面试等方式遴选20名学生成立了2015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组织签订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合培养协议,并在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隆重地举行了开班仪式。

3.3学徒管理与指导

实施“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全程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在校学习期间,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与专任教师一起,全程参与学徒班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企业学习期间,由企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师傅,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校企合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

3.4课程考核与评价

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分别对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进行考核。

学校课程的总评成绩由结课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进行评定。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记分,结课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课程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分,结课考核成绩评定以过程控制为主,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其成绩结合课堂出勤、平时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课程总结、笔试、口试、答辩、上机操作等综合衡量;校企联合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考核采取“结课考核+过程考核”的方式,结课考核占50%,过程考核占50%。过程考核按照项目与任务分别考核,考核时依据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成果或报告等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由专兼职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完成结课考核;企业课程考核与评价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结合学生(学徒)在生产实践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技能水平、实习报告完成情况,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4主要成效与问题思考

4.1主要成效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

4.2问题思考

(1)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在先招生再招工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范围,积极探索先招工再招生的中、高职衔接教育。

(2)企业师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徒跟岗、轮岗学习效果。修订“双导师”教育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权利和义务、导师的聘任条件和程序、聘用待遇和奖励等内容,是提高学徒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秘书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1):5962.

[2]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