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

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

时间:2022-10-07 16:3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

第1篇

“我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做点有用的事情。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写一本《高速水流力学》!”

这是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间特殊的病房,房间里堆满了书籍、论文,床头有一块横板,随时可以成为移动的书桌。比起其它病房,这里更像一间书房。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癌症病人,身上输着液、插着引流管,剧烈的疼痛时时袭来,他却伏在病床案头上奋笔疾书。

这位74岁的古稀老人,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元岐。作为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电建工程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他5次获得国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刘元岐是山东济宁人,从小家境贫寒的他,读书格外用功。1954年,从山东大学工学院毕业后,刘元岐来到当时我国唯一的水电勘测设计部门———北京水电总局设计处工作。1958年6月,刘元岐受国家派遣,赴苏联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加里宁工业学院学习。留苏期间,他每晚都学习到深夜,他说:“赴苏联学习的机会,是国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用无数优质的农副产品换来的,我们怎能不拼命学习、拼命工作?”

1962年,刘元岐学成回国,咬破手,用鲜血写下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决心书。这年7月,刘元岐来到云南,先后到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和中国水电十四局工作。在云南的40年,是刘元岐不遗余力奉献的40年。40个春秋,刘元岐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为以礼河电站、六郎洞电站、西洱河电站、鲁布革电站等水电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实验研究工作呕心沥血……

遇到科研中有争议的问题,刘元岐从不盲从权威,总是勇于实践,成了云南水利工程学界出了名的“倔老头”。刘元岐说:“做人要诚实,我就不赞成有的专家原来一个意见,一听领导的意见马上转了,我就要研究你转得对不对,转的对我支持你,你转的不对,该提意见我还提。”

1964年,我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开发建设的梯级电站———以礼河三级电站铺设1820多米钢管后出现技术难题,由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出现意见分歧。一部分专家主张将管道炸掉重修,当时在业内尚属“初生牛犊”的刘元岐,力主进行现场实验、反对盲目炸掉。通过艰苦而危险的管道实验,证明进行局部补救的管道完全能使用,为电站工程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宝贵时间。

2002年,刘元岐患上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刘元岐开始了与病魔和时间的赛跑。当时,云南能源产业正面临“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选择问题,刘元岐与多年至交、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王崇理合作撰写了《新世纪的云南能源》。2004年,病魔再次袭击了这位老人,他又被确诊为右侧腮腺导管癌再次入院治疗。今年3月,发生肿瘤骨转移,8月病情再次恶化……

“一定要在走之前,把我这辈子工作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争取能对后人有点用。”刘元岐走上了一段更为艰难的旅程,开始了18万字的《云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写作。

前不久,倾注着刘老毕生心血的《云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出版了,抚摸着这本湛蓝色封面的著作,刘元岐止不住老泪纵横。

第2篇

人物简介:

郑守仁,1940年生于安徽颍上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任葛洲坝、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工程设计。他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精心设计优质工程

1974年,郑守仁风尘仆仆从贵州乌江渡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起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当时正值“”后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在导流围堰施工的几个寒暑,郑守仁几乎天天蹲在现场。办公住地离现场有五六里路,他每天至少跑一趟,大多时候是每天两三趟,风雨无阻。施工进入最关键阶段,郑守仁干脆昼夜“泡”在工地。头班的工人下班了,他又参加第二班的施工,当第三班来接班时见他还在工地,工人们都从心底里敬佩他。

1986年秋,清江隔河岩工程匆匆上马,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技术决策和设计重任交由长江委全面负责。搞工程的都知道,大型水电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技术设计颇费时日,不能一挥而就。然而,隔河岩工程虽然有前期工作的基础,并且1970年曾有过开工的准备,但工程从决定动工到导流隧洞招标,时隔仅一个月。工地一片荒山野岭,现场设计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开始。时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的郑守仁,既要千方百计组织力量突击招标文件,又要分出精力四处奔波,联系解决现场设计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设计任务火烧眉毛,必须争分夺秒。郑总和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爱人高黛安索性在工地“安营扎寨”,夫妻俩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夫妻俩天天和钻探工人一起吃食堂,有时从工地回来误了吃饭,就泡两包方便面草草对付。宜昌距隔河岩不过几十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又有车接送,但郑总和爱人却很少回宜昌的家。7个春节,夫妻俩就这样在工地囫囵过去。

郑总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他无声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广大设计人员。大家都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一切为了保证工程用图。画图的桌子不够,就用床板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因为设计的“粮草”供应充足,被称为“亚洲之最”的隔河岩导流隧洞不到一年就提前竣工通水,为工程提前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1993年,带着葛洲坝、隔河岩两大工程成功的喜悦,郑总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委的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受长江委党组的委托,负责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要描绘这一巨型工程的设计蓝图,往往要挑战技术极限。郑总作为长江委的前方总指挥,他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勘测、规划、水文、科研和设计各方面的工作,确保三峡工程的技术供应,并直接驻扎工地,组织现场的技术服务。

为了使三峡工程的设计细致周密,郑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的著名权威、学者和专家,郑总十分敬重,并虚心请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落实。由退居二线的老专家组成的长江委技术委员会是郑总十分倚重的“智囊团”、“聚宝盆”。这些老专家为三峡工程的论证、上马倾注了毕生的聪明才智,是三峡工程的宝贵财富。因此,郑总每年都要请他们来三峡工地考察,这些老专家的点拨、提醒,让他受益匪浅。

虽然郑总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又是前方的“一号首长”,但他从不将个人意见强加于人。技术民主、科学决策是他的一贯作风。每遇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要组织开会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慎重作出决策,并主动承担责任。十年来,在他的组织、主持下,长江委关于三峡工程的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共举办300多次,现场设计技术讨论会达1600多次,形成的会议纪要达4400多万字,由他亲笔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共250余期、200多万字。这些看似繁琐、枯燥的工作简报和会议纪要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郑总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三峡工地最真实、最细致的写照。

人们常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郑总就是长江委设计工程师的灵魂。三峡工程每一项重大设计、每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郑总的心血和汗水。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为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郑总的双肩一边驮着神圣的使命感,一边驮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的心中,工程质量高于一切,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大会小会,他必讲工程质量,反复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他叮嘱设计人员,要牢记当年在葛洲坝的谆谆教诲,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部工程、每一个项目工程的验收,他都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同时也严格要求参建各方。

1996年春节期间,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该坝段都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正月初一一大早,郑总忧心忡忡地赶到施工仓面。施工单位认为大过年的,验收可能会轻松一些,并已作好开仓浇筑准备。但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郑总就是不给面子,他力排众议,指出基础处理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要不折不扣地按设计要求将基岩裂隙和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好,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后果难以设想。他的这种对工程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参加验收的各方代表。最后,施工单位按照他的要求,当天下午就将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这才同意进行验收。

2003年末,廊道发生漏水现象,郑总心急如焚,就在12月31日的夜晚,在人们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郑总却专门请长江科学院的爆破专家一起,冒着寒风、踩着积水到廊道里仔细检查渗漏情况。从工程开工到大江截流,从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到大坝巍然耸立,从临时船闸通航到永久船闸建成,十年如一日,他为三峡工程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默默地履行着组织赋予他的职责。

1997年,郑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三峡工程重点部位的基础验收,他仍要亲自到现场,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团结参建各方严把质量关。曾长年跟随郑总的现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由衷地赞佩道:“郑总为了三峡工程质量能达到一流水平,就是舍弃他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大胆创新,攻克难关,确保三峡截流成功

众所周知,葛洲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郑守仁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苦苦探寻破题良方。1981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惊涛拍岸,郑守仁在堤头整整守了一周。最终,他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并被采纳。截流施工中,大大减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1997年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2~3倍,而且江底是20多米深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三峡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世界更是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

多次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由于深水中高堤重压,淤沙滑出,堤头随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总立即告诫身边的设计人员,实现高质量的截流,首先要保证施工安全,如果戗堤坍塌,造成设备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贻误战机,作为设计单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此后一个多月,责任心一向极强的郑总,心头一直沉甸甸的,终日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几番殚精竭虑,几番耿耿难眠,郑总集中群体智慧,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就是用70多万方石渣料把江底淤沙压住,在正式截流前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浩浩长江上耸立起中国治水史上一座丰碑,郑守仁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镌刻在上面。

继大江截流之后,导流明渠截流又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明渠截流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而且其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站稳,施工条件复杂,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截流前夕,郑总显得格外轻松,他胸有成竹地对外宣称: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这份自信源于他多次参与截流设计的丰富经验,也源于他率领的长江委设计人员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技术准备。

在郑总的带领下,长江委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对多种截流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截流方案:截流进占前,对光滑平整的明渠底部,先在围堰龙口部位抛投钢架石笼和合金钢丝网石兜,垫底加糙,形成一道水下拦石坎,以阻止截流合龙时抛投物料流失;上下游两道截流戗堤同时进占,以分担落差,降低截流难度;做好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保证良好的分流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水情和截流技术参数,进行动态决策。郑总作为这一战略方案的制订者,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以确保一举成功。

在国务院组织的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对长江委的设计技术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11月6日,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人类的伟力腰斩——导流明渠截流一举成功。郑总的预言变成了万民欢腾的现实,化作了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郑总常常语重心长地对设计人员讲:“工程设计上画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为了节约国家投资,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郑总始终坚持优化设计。他虚怀若谷、广纳良策,用惊人的毅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创下了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他的倡导下,设计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技术成果,还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设计奖。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郑总的主持下,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节省混凝土24万多方,二期工程左导墙节省混凝土16万多方,三期上游土石围堰节省土石方10万多方。据不完全统计,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量一项,经优化设计节省混凝土合计100多万方,为国家节约投资3亿多元。在这些巨额数字的面前,谁能无动于衷呢?数字的背后,是郑总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是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辛勤工作的心血和汗水。

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工地就是他的家

郑总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他是“工作狂”。他自己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除夕是在工地过的,他只记得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未能团圆。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不是蹲在现场,就是在前方办公室审阅文件、图纸,他只知道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晚上接着干,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但是,同志们的心里明白,三峡工程的10年,所有的春节,他都在工地值班;10年中的“五一”和“十一”,除了参加进京的劳模观礼,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不是一年、两年,而是10年!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一位工程院院士 ,在工地现场这种干法,谁能不肃然起敬。

也许长江委以外的人不会相信,10年来郑总只是去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而他却很少在里面呆过。去武汉开会、办事,他就住在单位招待所。委领导多次要给他在武汉安排房子,他一直不肯要。那么,他的“家”究竟在哪儿呢?在宜昌,我们代表局给他安排有一套临时住房,可以算是一个家,但就是这套房子,他也没住过一天,白天在宜昌开会,他总是当天连夜就赶回三峡工地,也不知他几过家门而不入了。

大家都知道,他真正的家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他长期与妻子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堆满杂物的小房间,夫妻俩一年四季吃食堂。直到去年,他才同意增加了一间同样面积的小房间,达到了三峡工地高级工程师公寓的标准。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后,郑总在苏州的女儿发来一封祝贺电报。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勾起他多少酸楚的回忆。郑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期以来,他对独生女儿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女儿出生在乌江渡工地,因为夫妻俩工作忙,女儿不满周岁就被送到远在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就把孩子接回来。可没想到这一忙就忙了30余年。30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女儿出嫁时因忙于三峡工程的开工,他也没能到场。现在,女儿也已成家立业,女儿的许多同事至今都不知道她还有一位搞工程并且颇有成就的父亲。

有一件事是郑总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那一年,参加完高考的女儿趁着暑假,兴冲冲从苏州来到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现场,她想亲眼瞧瞧长江上这座最宏伟的工程,分享父亲创业的喜悦。这是父女俩第二次见面,郑总多么想多陪陪女儿,带女儿参观亲手修建的大坝,弥补沉淀在心头的父爱。可是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他就对女儿说:明天吧,明天爸爸一定陪你去看工程。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总榜上有名,奖金5万元,可他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资助近百名工地职工子女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另1万元寄回母校,赞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1995年,郑总荣获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每人1000元。

这10年来,郑总陆续得到的稿费、讲课费以及院士津贴等,也大多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和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

长期待在工地,郑总积劳成疾,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压。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不肯。单位领导几次让他到外地疗养一段时间,他也不同意。每次吃饭,他总是去得很晚,没赶上吃饭时间,就吃碗面条,或拎上两个馒头。三峡总公司领导非常关心他的饮食,要在餐厅给他开小灶,他一口谢绝,每天和大家一样,揣着饭卡排队买饭。

第3篇

为做好我市200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根据黑人发[2007]70号文件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评审时间安排

(一)全市申报高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8月1日--8月17日(各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见附表1)。

(二)全市申报中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9月17日--10月24日,11月20日--30日进行评审(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2)。

申报中、高级职称人员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需携带如下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一式三份、中级一式二份)。

2、人事档案和考绩档案(事业单位还需提供年度考核备卡)。

3、现任职资格证书。

4、有效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证书。

5、毕业证书、继续教育证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6、评审标准规定的有效论文、论著、成果证书等。

7、同级改职人员、学历破格人员、流动人员需提交《审查表》一式一份。

8、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人员,须填报《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

上述提供的各种证件和相关材料均为原件。

二、评审范围及对象

凡在牡丹江地区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等各种经济实体)工作,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含一年以上临时聘用人员以及中医学徒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所有制性质,只要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申报评审条件,均可自主申报相应职称评审。

三、部分专业申报评审方式和要求

(一)对卫生系列晋升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含正常晋升副高级职称人员)均采取水平能力测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水平能力测试的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对统计系列晋升高级职称人员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已参加全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可申报高级统计师职称评审。

(三)依据铁道部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改革铁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职改[2005]2号)精神,受铁道部委托,从今年起,哈尔滨铁路局所属单位的会计、审计系列职称评审也实行属地化管理。

四、部分专业执行新的评审标准

为了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省人事厅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对中小学校教师系列和卫生系列的《评审标准》进行了修订,凡今年申报这两个系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按新的《评审标准》执行(具体见黑人发[2007]71、72号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两个系列新的《评审标准》做好推荐工作,其它系列(专业)《评审标准》也将陆续修订。

五、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具体要求

(一)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1、公派出国学习、进修、讲学及从事科研工作一年以上的,或自费出国进行语言培训、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及正规学校进修一年以上的;

2、独立完成外文专著5万单词以上,或独立完成译著、译文累计6万汉字以上,并经出版和发表部门证明的(译著、译文含汉译外、外译汉);

3、在乡镇所属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4、在地市及以下所属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5、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6、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7、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

8、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BFT考试合格证书的;

9、取得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卷面总分60%以上的(含四、六级合格证书);

10、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全国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一直有效;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内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外语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二)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计算机知识考试:

1、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2、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3、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取得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

4、取得人事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考试合格证书的;

5、取得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两科以上合格证书的;

6、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计算机知识考试合格成绩人员,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计算机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六、关于市级学术(学会)论文的要求

为了保证各类协会、学会论文的严肃性,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申报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提供市级协会、学会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获奖论文证书的同时,需向市人事局提供相关文件和名册等佐证材料,否则所提供的论文不能作职称评定的依据。

七、任职时间的确定

计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凡在这个时间前达到退休年龄(延聘人员除外)或任职资格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都不允许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通过人员的任职资格时间从2007年9月1日算起。

八、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希望各有关单位本着全心全意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宗旨,做好政策宣传和有关人员的申报工作,确保全市职称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单位要层层把关,切实保证评审质量。申报人员向评委会提交的材料要规范、齐全、真实,评审表中的内容要填写清晰、准确、无漏项。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把关,不得弄虚作假,不得违反省市有关规定。

(三)无主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人事(技术)档案管理单位为主,向市人事局职称科申报。自主择业的干部由用人单位推荐,自主择业管理部门审核后上报。

(四)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需填报《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免试人员审查表》(见附件3),由所在单位审查并公示一周,经各县(市)区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将该表连同各类原始证书和其单位出具的正式证明等材料一并报市人事局。

(五)各单位在上报申报人员有关材料时,同时上报申报人员推荐名册(附件4,需打印)及人员信息数据盘。

(六)未对本单位《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人员进行更新和补充并上报数据盘的单位(含未建立数据库的单位),请于7月30日之前上报,逾期不报者,其涉及职称评审及日常管理等事宜不予受理。

各地、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可登录牡丹江职称在线()查阅有关职称工作的政策规定、评审标准、时间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政策咨询,下载相关表格。

附件:

1、全省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表

2、2007年全市职称评审工作日程表

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水库管理;设计;应用

作者简介:徐燕华(1962.07—),男,本科学历,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副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库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0引言

水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水库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规范水利信息管理,改进水库信息管理的手段,提高水库信息的查询效率,为水库工作提供多种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在水库管理中设计与应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促进水利资源管理的不断完善,加强水库管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提高水库管理的时效性。

1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功能

水利信息化是指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手段,合理地开发运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不同信息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从而使水利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逐步走向智能化。水利信息化主要在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而WebGIS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具体表征,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进与扩展地理信息技术的一项新的技术。

(1)一般而言,WebGIS的水库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水库管理信息的存储、检索、综合、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集成,提升了对水库的全面管理水平,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带来了新的技术平台与信息支撑;

(2)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为水库信息提供专门的算法分析与专业的模型构建,通过深层次分析各种水库的数据,为有关的水库管理部门提供准备的计算结果与科学的决策依据;

(3)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用WebGIS可以收集有关水库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信息系统在服务器端的扩展与升级,将系统升级引发的高效工作迅速分享到浏览器,达到信息高度共享的目的,提高水库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功能;

(4)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为水库的防汛部门提供水库容量、降水量等多方面的防汛信息,为防止出现汛期提供信息参考依据;综上所述,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要依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的原则,通过一体化的解决途径来实现水库信息化的管理,为水库的管理与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主要可以从设计目标、开发模式、系统集成三个方面来进行。

2.1设计目标

从设计目标来看,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需要一套软件,这套软件能够为实现水库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来提高水库管理的水平,并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开发模式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Web技术,采用当前主流的B/S模式开发,包括浏览器、Web服务器及数据服务器三层结构,该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满足水库管理部门不同层级用户的实际需要。

2.2开发模式

系统Web应用程序模型采用的是MVC模式,主要由视图、控制器及模型三个层级构成,分别应用于处理不同应用程序中的数据显示、数据逻辑及用户之间的交互。框架的设计则采用Internet技术来搭建系统的平台,实现数据接口规范、结构设计分层等技术,促进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加强系统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2.3系统集成

从系统集成来看,依据系统开发的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及经济性等特点,利用JavaEE的系统设计,通过Servlet、Ajax、JSP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系统集成。

3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通过编写外部的接口模块,从各个系统数据库中及时的调用观察到的数据等基本的信息,形成水库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信息资料,这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开端环节,该系统的整个环节包括基本信息、防洪调度、兴利调度、水雨情、安全监测、系统管理与综合管理等七种功能的设计与应用。

3.1基本信息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基本信息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会将水库管理的基础资料进行电子化,形成一个在线的容量较大、信息全面的资料库,可以在线对水库的工程图纸、重点实时信息、水库特征参数及管理法规等进行快捷的查询,实现水库信息获取的高效性。

3.2防洪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1)要建立防汛值班的信息化,通过防汛值班系统来加强信息化安排值班人员、管理防汛机构组织以及记录与查询防汛交接班记录等;

(2)要通过防汛物资的信息化对物资的计划申请、购买、入库、出库、使用状况、库存情况、台账设立及物资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信息化管理;

(3)要建立实时应急响应机制,当水库管理过程中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响应机制能够起到指导与处理的作用。依据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与预案内容,可对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条件、主要权限及采用措施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对事件的产生、分析、处理、结果等全过程开展流程化的管理,并根据水库应急事件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应急流程,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按照操作的程序与处理办法及时的解除水库的应急状态;

(4)要进行调度与闸门监控,可以根据水库的水位与进入、流出水库的水量等,对水库的管理提供最优化的调度方案,并要监视、查询与记录水库闸门的运行情况。

3.3兴利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兴利调度方面,兴利调度一般包括水库的供水、灌溉、发电等内容,它能够为水库的管理提供数据查询、执行计划申报并设计报表制作等功能,将兴利调度产生的兴利效益等数据输入系统,以便于查询,帮助管理人员开展效益的分析、综合与优化,充分发挥水库管理的综合效益服务。在水雨情方面,主要是实现对出入库流量、降雨量及上下游水库水位等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综合及查询展示,为科学的兴利调度与防洪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它的功能主要从数据入库、图形报表及数据查询三个方面来表征。

3.4安全监测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安全监测方面,可以对变形、渗流、压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综合、查询与展示,通过检查巡视发现水库管理过程中的隐患因素,要对隐患因素进行跟踪与追查;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将所得的数据支撑图形报表的形式,及时对水库管理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估。另外,依靠电子产品的作用,利用摄像头等其他的安全设备,对水库的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测。

3.5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方面,要实现综合管理中单元化管理、千分制管理、维护养护、业务管理及档案管理等功能,系统全面的控制水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系统管理则是通过对水库管理软件数据安全、人员职责、通讯接口等方面进行管理与分配,并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促进水库管理的高效化与自动化。

4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的部分水库已经建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库管理的自动化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库管理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因此,要利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优势实现水库管理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明化,周启何,向阳.安徽花凉亭水库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人民长江,2015(8):67.

第5篇

关键词:三湖、巢湖、太湖、滇池、水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在湖泊治理方面的探索。太湖、巢湖、滇池等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成为我国湖泊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三湖”的治理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归纳出了我国在湖泊污染控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更多城市、地区的湖泊治理做出建议。

1现阶段我国湖泊面临的普遍危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湖泊水量与水面减少。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湖泊面积由上50年代的17198km2,减少到20世纪末的6600km2,2/3以上的湖泊面积消亡。2)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在收集我国67个湖泊近10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发现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1]。3)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塞严重。以长江中游地区最为突出。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5.0~7.0m。4)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导致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2我国湖泊治理的代表:“三湖”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1太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自1991年国家启动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开始,太湖流域就开始了漫长的治理过程。1984-1994年间,太湖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1995-1998年,太湖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水环境治理起步;1998年,开始关注点源治理,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1999-2007年,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太湖治理仍然点源治理为主,2002年8月,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启动;2008年至今,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源头控制水源污染。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太湖经验是全流域点源污染排放监控,调水引流,湖滨缓冲带生境改善,“小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污染源工程处理-低污染水净化”的三位一体治河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太湖经验是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太湖最先实施河长制,成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制定太湖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3)治理成效

虽经过十余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恶化得到控制,但水质并无明显改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水污染处于高位波动。

2.2巢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1980-1995年间:为了控制巢湖的富营养化污染,安徽省在制定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和安徽省碧水蓝天工程计划(1991~1995)时都把巢湖的富营养化防治作为计划的重点内容。1996-200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巢湖流域“九五”水污染防治计划》,巢湖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同时加强水利工程与控源工程建设。2006年至今,开展污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局部地段实施技术示范并推广。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巢湖经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及配套管网建设,环湖岸带生态修复。产业调整方面,巢湖经验是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三产比例。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2012年成立巢湖流域管理局;2012年实施河长制;统一规划。

(3)治理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整治,巢湖水污染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就目前来看,巢湖的蓝藻水华依然频繁暴发,水污染维持在高位波动。

2.3 滇池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我国湖泊中是开展较早的一个湖泊。1980-1995年,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始起步,以单项治污工程为主;1996-2007年,流域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初步开展内源清淤和生态恢复;2007年至今,开始实施环湖地区土地利用调整,采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水污染防治。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滇池经验是实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生态减排-管理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滇池环湖重点区域实行退耕环湖,村镇搬迁;污染企业搬迁。体制及政策方面,滇池2002年成立滇池管理局,2004年设立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10实施河长制;制定《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

(3)治理成效

通过一些列处理措施,滇池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出现了生物入侵问题,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我国湖泊治理的机制矛盾剖析

通过回顾“三湖”的治理历程与成效,可归纳出我国湖泊治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缺乏一贯系统的思路指导,一个任务计划2-4年即告结束,难以长期实施更缺乏技术整合,也造成大量工程运行时间过短,后续无经费补充与人员管护,最终荒废。

(2)法律法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各项法规、条例等往往流于表面或只是系统概括而无法落实,可操作的法规条目也往往因执行力欠缺,无法发挥具体作用。

(3)外源污染控制力度不够,湖泊氮磷负荷仍然有增加趋势,这与各流域城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措施执行力度不足有很大关系[2]。

(5)偏重污染控制,而对湖泊水位调节、生物结构调控等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涉及生态恢复核心问题的技术手段重视不足。

(6)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衔接性差,研究人员与湖泊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性不够。

4 探索创新:对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的启示

4.1 转变视角:从湖泊治理转向流域综合治理

湖泊是区域的汇水终点,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流域范围大,入湖径流多,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湖泊污染的压力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污染排放,因此,不能就湖治湖,须从流域污染源头抓起,进行综合整治。

4.2 理顺关系:理顺环巢湖发展建设与巢湖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从日内瓦湖、华盛顿湖等国际众多临湖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建设不必然对湖泊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巢湖流域自然和社会属性,研究各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划定环巢湖生态功能分区[3],在此基础上开展控源减排方案,保持城镇、湖滨带、湖体各自生态系统的稳定。

4.3 优化技术;选择适宜巢湖的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的优化组合

巢湖具有诸多自身特点和相应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技术。例如,水位变化很大,湖泊滩地和植被易损且不易恢复,因此需要在水位调节工作的配合下才有可能进行生态修复技术;流域山体磷背景值高,涉及区域广,因此要实施全过程磷流失控制技术;主要污染入湖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因此使得河道治理过程中截污断流,不截污污染入湖的状况,因此要适时开展入湖河流多源补水的优化调度技术。

4.3强化管理:统一湖泊治理理念、成立湖泊管理机构,制定湖泊管理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巢湖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经验模式,缺乏足够的资料技术支撑。在空间尺度上,难以在流域层面对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在近、中、远期的时间尺度上,难以对各项治理工作进行有序安排。治湖工作涉及各方利益,需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平衡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利益。另外,在各项治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专门的湖泊管理机构来执行。目前,巢湖处于多方治湖的态势,很容易造成责权利不明,治湖工作相互重叠交叉、或者存在盲区等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长效巢湖湖泊治理理念与机制,成立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来统辖巢湖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许其功,曹金玲.我国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及富营养化控制阶段划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11)

[2]朱喜.治理“三湖”蓝藻爆发总体思路[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3]朱青,唐红兵.创新湖泊治理与保护思路,加快巢湖治理与保护进程[J].水资源保护,2013(7):54~55

注:本文系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FSK14D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