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02:0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题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首先小数除法涉及的知识面广。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除法计算题都是被除数越除越小,而现在第一次出现了商比被除数大、整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整数等情况;其次,在小数除法操作过程中,涵盖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最后,算理算法难度大不易理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比如小数点问题、试商问题以及不够除问题等等。这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难点,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力不从心。于是,小数除法的学习变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挑战,不少学生声称讨厌除法,尤其讨厌小数除法,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了放弃小数除法的学习。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产生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小数除法计算正确率的想法,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与方法,希望帮助一线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转变对学生错误的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和年级组老师激烈讨论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我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小学生小数除法计算出现的错误有哪些特点?
2. 在小数除法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要减少小学生的错误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文献法,即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一方面论证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更有严谨性。调查法,本研究通过试卷调查法来收集学生在小数除法中出现的常见错误类型以探究其错误原因。本试卷初测为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二个班的全体学生,发放试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试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与此同时我还采用了访谈法,对小学五年级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通过分析我发现了学生在小数除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小数点移动错误。同学在把除法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过程中,被除数的小数点与除数的小数点移动位数不一致,如18.9÷0.27学生往往错误转化成189÷27。
2. 商的首位位置写错。有的同学在计算中把商的首位商错位置,如计算43.5÷29,首位1应商在个位上和被除数的3对齐,而e商在了十位上和被除数的4对齐。
3. 商的小数点点错位置。如28.6÷11,商应是2.6,商的小数点在2的后面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一些同学把小数点点在了6的后面,和被除数的末尾对齐了。
4. 商中间的“0”漏商。如计算3.64÷52,商应是0.07,有的同学漏商了0,直接商7算得了0.7。
5. 抄错题。一是抄错符号把“×”写成“÷”,或者“÷”写成“×”;二是抄错数字。
根据以上的错误类型,我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教师必须加强算理教学。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同学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算理、算法不清晰,现行教材五年级小数除法单元基本上每节课都有学习新的计算题型,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同学在课上不能及时理解算法、算理或很难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补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
2. 重视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从访谈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估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就题讲题,只是解决教材中有估算要求的部分,很少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自如。由于训练较少,学生的估算意识也较低,对于估算的运用也不能够达到自觉。这就需要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估算的意识,在教学小数除法单元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计算结果商的小数点位置出错或是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不一致的想象,这正是帮助学生树立估算意识的好时机,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估算来检验,从而体会到估算的好处,自然下次再做题时学生就会想到利用估算,先检查一下。
3. 练习形式尽量多样化。通过阅读书籍学习他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教学中我总结了提高学生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每天课前2分钟的口算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和对除法算理的理解;每天的课堂作业和周周练,都提前精心设计作业题型,力求少重复,多变化,有层次,使作业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学生提高学习的工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对课堂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归类分析整理,研究出了对待不同类型错误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4. 培养、指导学生收集错题集。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对错题分类整理,定期再试,以提高计算的熟练度;开展对重要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对学习难点细致剖析;通过研讨课、错题分析课、解题指导课等不同课型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收获。
通过这次自己尝试独立的课题研究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收获真的很大。
首先,通过阅读和本次研究有关的杂志书籍学到了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底气。
第二,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的开展落实,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时地对课题主持人进行的专业培训,通过这几次的培训,我学到了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读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在这里我要感谢培训专家们精彩专业的报告,是他们引领了我成长的方向。
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市高中教育教学情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先后对我市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4所高中,即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承担课改实验的生物教师共有9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教师中女性和年轻教师比例多,且学历高,其中二次学历和大专学历各只有1人,其余均为一次性大学本科。教师专业性强,但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在承担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教学任务过程中,新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大多数教师都反映有些力不从心。
2、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计划安排
生物教学计划除三中以每周2课时从高一开始外,其他各校大多都均从高二以周课时为4课时开始开设,具体时间是2005年8月。只有一中第一学期为2课时,第二学期为4课时,且每节课为40分钟,其他各校均为45分钟。各校周六均补课1课时,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按计划各校将在2006年5月前先后结束必修1至3的学习。预计将在高三第一学期中旬结束选修模块的学习。
3、实验开设情况
由于高级中学新建于2005年8月,实验楼还未完全交付使用,故实验课暂时无法进行。其他学校的实验开设情况也不甚乐观。如必修1和必修2的实验共有16个,包括5个探究实验和11个验证性实验。其中一中完成了9个,三中只完成了4个。
4、每学期的考试情况及学分的认定
除高级中学每学期分期中、期末进行两次考试外,其他各校(主要指一中和三中)只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了一次通测。其中,一中以分层次考试形式进行,即(1)(2)班用一份试卷,(3)(4)班用一份试卷,满分100分。(1)(2)班共92人,均分72.5,最高分92,最低分36,及格率约90%;(3)(4)班共81人,均分68,最高分92,最低分26,及格率73%。高级中学学生总人数为520人,期中均分为49.5,及格率为24.2%;期末均分为59.4,及格率为52.53%。三中参加考试学生为209人,满分为55分,其中均分为28.7,最高分53,最低分11,及格率39.4%。
由于每个模块结束的时间与学段不符,故影响了学分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第一模块以平时成绩和认定卷综合认定;第二模块通过制作生物模型、研究性报告、平时成绩及月考成绩综合认定。凡合格者每个模块认定2个学分。
二、课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必修1、2的教学,总体上能按课标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有些内容的实施并不完全顺利,如调查活动、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部分探究实验等活动以及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如遗传和变异模块的部分内容等。
(一)学生对教材的看法
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生物教材图文并貌,内容丰富、新颖,涉及面广,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有时代气息。且能以新的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也对新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具体归纳如下:
1知识不能系统化新教材每章之间的联系较少,且知识概括不太全面。如必修1第二章细胞器,只是简单介绍了细胞器的概念,而细胞器的功能却在第五章才有详细的介绍,这样使得知识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零散,章节之间跳跃性大,学习起来比较难把握重点。
2知识面宽但不够深新教材涉及到很多知识,但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仅停留在表面。
3图片过多注解太少新教材图文并貌,固然好看,但却没有主要的文字注释,缺乏导向性。
4新课改让我们似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新教材知识面广,但在编排上稍显粗糙,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我们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
5课后习题太少,没有配套的练习册,实验少,且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课外知识少,且课内外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好;计算题没有具体的公式等。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收获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编排上更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广泛关注生物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同时,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所以要想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挺立潮头,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涉猎新知识,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动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多而广,但许多知识都是“蜻蜓点水”一代而过,甚至有些知识过于超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2与教学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太少,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几乎没有,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3由于各校都是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所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疲于赶课,造成有些内容“囫囵吞枣”,“吃夹生饭”。教师、学生都有被赶着往前走的感觉,学过的内容没有时间内化。
4个别内容安排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多数探究性内容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了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且思维活跃,但课后的检测、反馈的结果却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
5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受课时、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作为教师又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改为讲实验。
6任课教师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选修教材。而高三才开设选修内容,将来学生如何应对高考?
7通过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未降低,反而加深了难度。如新教材的许多实验、事例在现行的高三教材中都能扑捉到,说明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它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讨论、探究等方法获取知识,这使大多数学生暂时无法适应,导致课堂活了,但成绩却不满意。
三、调研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
㈠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1.教学缺乏设计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比较落后,常满足于教材的按部就班的传授。具体表现在教案是教材的翻版、是知识点的罗列,教案中对整堂课的总体教学没有设计,对如何发挥导言的激趣作用(有的教师上课根本没有导言,‘开板就唱’)、知识如何呈现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本课的上下内容如何衔接、关联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等缺乏设计,因而课堂上缺乏生机,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体现不够
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们仍比较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讲得多,教学方法单一(讲述法),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采用语言直观,无图无模型,教学的交互性、直观性体现不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挫;另外有些教师知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课堂上老师的多问和学生的多答,至于所提的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问题的思维含量如何,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却很少考虑,即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简单化、庸俗化,在实施中表面化、形式化。因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㈡教学中科学性把握不准,知识出错或点拨不到位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更新较快,各校新进的生物方面的教学书籍又较少,有些教师自费学习的意识又不太强,且各校均采取年级组集中办公制度,因而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又苦于无资料可查和与人研讨,导致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的错误问题点拨、引导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㈢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材,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也不关注,很少进行教学相长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凭主观臆断进行教学,知识跳跃性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㈣生物实验和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的开设率极低
因为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校没有生物实验室(如高级中学正在筹建中)或室中缺设备,因而导致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设或开设率较低,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各校也基本上未开展。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1.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
各校要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通过自学和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掌握课改方向,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向45分钟要效率。
2.各校应重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组、年级组双轨并行,并切实抓好教研组的建设,使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坚持经常,落到实处。如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大纲和教材,互相质疑,且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研讨、听课、组内研讨课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要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徒,年轻教师多听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等,切实提高各年龄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具体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设问的思维含量。要善于运用多样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电教媒体的作用(板图板画、挂图、模型和幻灯机、录放像机、电视等),另外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购置相关的挂图、模型、投影片、光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自行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有条件学校的教师要注意制作和储备电脑课件,即通过优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4.积极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