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11:5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育历经近30年的改革,在创新教育模式与体制建设上也取得诸多成就。但在时代脉搏高速跳动的信息社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不匹配的现象,现行的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首先,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够清晰。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企业会计部门的实际需求;某些目标与学生水平相脱离,效果反其道而行。
其次,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美国职业会计师团体对会计人员能力做过调查,提出会计人员应具备七大类27项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及运用能力,决策能力,会计、审计与税收知识,企业与环境知识,职业道德,领导能力,其中只有第四类是会计知识。
第三,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依然只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会计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应该以认知案例为主,但是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比较简单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教材中的模拟练习题来充当案例,纸上谈兵比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基于以上所述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从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的建设和实施入手开始构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基于CDIO理念建设会计学专业导论课
CDIO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周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背景,要求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设定了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其中第四条标准是:工程导论引导学生对工程的兴趣,并为工程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凡是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专业均应开设导论课程。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专业导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是什么(专业的本质和内涵)、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培养专业兴趣)、学什么内容(掌握哪些知识)、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初步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CDIO理念指导下,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一共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
(一)理论教学部分内容设计:
1.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内容、设置原则,了解会计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理解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专业的联系和区别。
2.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内容,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了解会计职业的发展,使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形成书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3.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4.课程与项目体系。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公共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项目体系,让学生熟知未来学习的课程及各种实践活动。
(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设计:
1.借助ERP沙盘模拟实践引导学生认知企业,学会分析企业经济业务,初略建立会计、财务概念。
第一,认识沙盘模拟企业——制造企业。
通过沙盘盘面介绍制造企业,各部门职能,认识企业。
第二,了解部门及岗位设置——职业定位。
介绍各部门及岗位,如总经理、财务/会计主管、市场/销售主管、生产/研发主管、供应主管等,进行角色定位,增加职业岗位归属感。
第三,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要素(会计要素)。
在盘面上直观看到并给学生讲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
第四,盘点并编制报表——初次接触财务数据。
边解释边教学生如何编制报表,让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让他们感觉简单!
第五,企业运营——通过运营流程,了解业务、分析业务。
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流程,了解各岗位工作职责,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业务发生带来经营要素的增减变化,切身感知资金的重要性。
第六,再次编制报表——增强对报表项目的认识。
再次引导学生编制报表,增强对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的理解。
第七,第一年经营做完后,分组讨论问题:
企业经营需要哪些要素?
企业怎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企业的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企业怎样才能实现更多的利润?
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的认识,初略建立会计、财务概念。
2.熟悉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或校办企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聘用校外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来学校讲课,结合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向学生介绍生产流程、岗位分工、财务工作的内容和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有感官上的认识,对工作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导论课实施过程中,将复杂、抽象的ERP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开发在“做” 中来“学”;注重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系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以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简介:
关键词: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理实一体;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7-02
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career quotient 简称CQ),即职业商数,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会计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等,具体表现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风险意识,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坚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保守职业秘密,具备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求新追优的工作精神,具备正确的择业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的职业态度。
一、会计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是适应企业人才选拔的需要。调查表明,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仅是学历和证书,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除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企业还希望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2.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3.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问题之一。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成为其个人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改变目前高职专业教学中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将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素养要求的现状分析
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熟练的会计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品格、从业经验、综合素质、学历、基本技能等几个方面比较重视,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首选。实践证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优良的职业道德意识。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职业。会计人员具备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才能提供出诚信的信息产品。如果会计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则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带来损失。近年来,会计公信力受到了挑战,会计面临“诚信危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公信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职业道德意识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
2.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取得他人的支持,更要以良好的心态去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对内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对外要具有谈判、联络、交际的能力,能为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会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才能了解对方并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做好会计工作,这也是会计职业素养的良好体现。
3.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法律意识。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行为已成为法制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会计如何面临逐步健全的法制化社会,已成为会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时期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务、法律、市场营销和外语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4.超前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疑惑。作为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及务实的工作态度,就会得过且过,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因此,新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
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并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
1.构建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按照社会需求及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的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设置职业能力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技能、经济法实务、会计基础、财会法规与道德、出纳实务、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统计原理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成本核算实务、企业理财实务、审计实务、会计报表分析理实一体化课程。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建立了模拟企业、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品质。在课程教学中融会计职业素养教育为一体,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创设会计职业环境,引进企业文化等形式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设职业拓展课程。在职业拓展课程中设计了ERP应用、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行业会计比较、企业管理、会计英语、市场营销、专业选修课,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职业素养和能力得到更深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文素养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按照会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会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会计职业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会计品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职业道德教育,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精神。在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的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通过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把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锻炼和提高能力。(2)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贯穿始终。将职业指导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四个模块,并贯穿始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使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就业指导模块,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毕业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调适就业心态,提高面试技能。通过创业指导模块,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掌握开创一个小型企业的基本流程和必需的相关政策法规。
3.职业素养融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职业能力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使学有所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设有专门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分别就诚信教育、廉洁教育、技能训练、环境育人、有效沟通等内容。确定课程目标及其基本内容,以职业导向为基点,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到每门课程,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加入了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与途径,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凝练和升华。
4.职业素养融入实践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制订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组织、标准、规范及考核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模拟企业”—“会计岗位实训”—“ERP”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三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教学创设出各种职业场景,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其中,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实现“职业化”。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建立多个校外职业素养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订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使企业急需的人才能让学校尽早进行教学、储备,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孙永林.会计职业素质结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0,(09).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职业 职业道德
一、前言
会计职业是一项对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要求都非常严格的职业,它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毫无疑问,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迈进一个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如此,社会的进步在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二、会计职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面临这样一种现状,那就是基础会计在需求方面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然而高端会计人才却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现状的产生有这样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会计类的毕业生太多。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虽然会计的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基础会计工作人员却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二是专业不扎实。虽然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但很多毕业生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取得会计职称的注册会计师和取得ACCA资格证书的人就更少了。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就业主要集中在内、外资企业、会计事务所、教室和公务员、理财咨询这样几大部门里。其中最多的是内资企业,内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待遇相对较少,发展潜力也不明显;其次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会计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待遇也比较好,但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当的高,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再次就是事务所,事务所待遇和发展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工作量非常大,甚至是繁重,但是在事务所工作特别有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再次就是公务员和教师。公务员和教师的稳定性当然不用说,但是对于会计工作来说,公务员和教师在发展方面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就是理财咨询。理财咨询是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工作类型,一般情况下,工作环境好、工作压力低,是目前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会计从业人员带来全新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内容,会计行业与其它专业慢慢的融合,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选择范围上有了更宽广的路径与更多样的选择机会。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会计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信息的发展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无论是知识的广度上还是知识的深度上都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从知识的广度上来讲:“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其它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国企业不断深入到中国;同时国内市场经济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会算帐,会记录,会为员工发工资这么简单,而是要求会计能够看懂财务报表,了解资产负债状况,掌握内控、预算、资产投资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会计能够精确的运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目标工作。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单位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也在向其掌握的财务知识方面倾斜,因此为了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会计从业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
2.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将面临更深刻的变革,无论是从行业状态、管理方式方面还是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职场素质与智力资本等要素都已经划入了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之中。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合理的行为规范与优秀的品行,更包括复合型知识结构与坚强的职业操守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阶段,会计职业方面存在的一些与新时期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假账问题,导致做假账等问题出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素质太低。由此,应下大力气,多措并举,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与道德水平。
四、多措并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新要求
1.全面提高素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环境千变万化,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升级,会计工作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大。同时会计职业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宽泛,从人们日常的生活到宏观的经济领域都少不了会计职业的参与,所以,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会计工作者要着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学精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领域不断延伸,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像金融、理财、工商等知识都是一个综合发展型与开拓进取型会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会计信息与时俱进,会计专业名词日益更新,几个月不学习就会落伍,所以,作为会计工作人员还必须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要注意钻研苦干,经常浏览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做到独立思考,从容面对。
2.对职业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规划会计职业道路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就是抓住机会,合理规划。一般而言,对一个会计而言,前三年的时间是积累知识打基础的时间,从校园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虽然具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锻炼,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开始工作的三年就是培养自己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三年,在这三年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适应环境,学会承受挫折,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为进步打下基础。职场与校园生活不同,需要我们多思考,多规划,如果碰到难以治愈的困惑可以找职业生涯规划师进行咨询,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实前进。需要强调的是,刚步入职场的人们面对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细心、冷静,不断的调整自己,乐观的对待工作和生活。其次,要避免陷入两大错误的观念。一是对待遇的过多关注的误区。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缺乏经验,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刚入职的工作人员不要过分的去关注工资,要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与素质的提高;二是避免走人以兴趣为主要选择的误区。兴趣不应该是我们工作考虑的第一位因素,只有当我们具有兴趣并且掌握兴趣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时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不要本着“兴趣至少”的原则去找工作,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合理抉择。
3.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首先要养成的是心态,良好的心态是一切工作的开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培养对职业的热爱之情。既然选择了会计职业就要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与信念,尊重会计职业,喜欢会计职业。其次要不断学习,在提升自律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会计工作人员在对外披露信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经济法规、财务管理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工作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人员要想在会计这条道路上走的更高、走得更远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小结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即将毕业的大学更生应该科学分析,权衡利弊,明确现在市场上需要的是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同时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身上拥有的是什么,缺失的又是什么,通过不断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1-01
[2]蒋凌宇、赵军;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关键词:会计;一体化;会计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代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注重技能转变为注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更新会计教学理念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努力探索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扎实的会计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形成职场需要的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企业选拔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我们通过近几年企业到学校选拔学生的考核内容和教师到企业调研的结果分析发现,现代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历和证书,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不仅希望学生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希望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能力等会计职业素养。而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在招人时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加重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中职会计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还存在问题。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企业对于会计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是却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些学校在会计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有效果良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会计职业素养方面都只是通过开设德育课来完成。由于中职生源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学生对于德育课很不重视,导致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不少学生的职业素养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三)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对会计职业素养的深度认识。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心理还不成熟,从众心理较严重,并且大多数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心理上的自卑和失意,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上都存在着欠缺,更没有意识到已经身处在人生的转折点,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准备。这些将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难以较快的融入到职场中,甚至会与职场发生冲突,使个人在职场的成长受限。
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校与职场“无缝对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和职业适应能力,有效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职场的“时间差”。
二、在会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会计职业素养的内涵
我们认为,会计职业素养就是会计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我们可以借用管理学中的“冰山模型”来解释职业素养的内涵。一个职业人的全部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浮出水面1/8的部分就代表着这个职业人所拥有的学历、学识、获得的荣誉等显性素养,这一部分体现在中职会计学生身上的就是他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证书等;水面以下的7/8则是这个职业人的理想、意识、习惯、行为态度、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在素质,具体的就体现为他所具有的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隐性素养。而这一部分隐性素养则正是我们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所忽视的或者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我们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进行好好培养的部分。
三、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渗透素养意识
我国的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一方面是普遍出现生源危机,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并不能从事跟会计相关专业的工作。中职学校遭遇的双重困境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可以用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新的思路来解决这些关乎学校生存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不仅应该把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而且要给通过入学教育、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具有自我成长、自我素养的意识,真正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我们按照社会需求及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了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不仅包括《会计基础与实训》《会计岗位技能》等培养会计专业技能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而且还开设了《沟通的艺术》、、《团队合作》等12门会计职业素养课程贯穿学生3年职业生涯的学习。我们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品质。同时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真正做到跟职场“无缝对接”,有效缩短学生跟职场的“职业差”,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较多的采用分组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将学生分组组建模拟财务部,每组的学生分别按照财务部门的人员设置,担任财务主管、会计、出纳等职务,并且由财务主管根据组员的能力确定岗位,分配任务。同时,我们将会计业务的处理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分解,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停的轮换岗位。这样同样的操作资料会随着学生不同的业务能力、处理方式、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这时候,讲师就根据这个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职场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并适当作出指导,引导学生往职业化方向发展,于无形中将我们职业素养的精髓渗透到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同时,我们将课堂模拟职场,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我们将学生和员工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学习过程和生产产品过程合一。老师成为“师傅”,学生成为“员工”,学习就是生产的需要。这样学生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在学习和工作中会以“职业人”的身份去衡量自己,会尽可能多的用“职场思维”去思考问题,处理事件,于无形之中养成会计职业素养。
(四)完善实训教学,践行理实一体
我们建设了将教室和实训室功能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代表零售商业企业会计的校园超市实训基地,代表制造业企业会计的校办工厂等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场所。学生在这些场所里边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专业技能,可以在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的同时,有效的促进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拓展训练游戏、专题讲座、技能竞赛、职业素养践行小分队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实践活动丰富我们的实训教学。目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上岗资格和专业技能,而且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五)渗透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
在渗透了会计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下,我们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中。我们除了将企业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贯穿于会计一体化课堂的始终,而且还将实训场所包装为企业的“车间”,将教室、宿舍、食堂、走廊等公共区域都挂上了行业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名人名言等,让学生随时随地看到、想到、悟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强化师资力量,服务课程体系
在师资建设中,我们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优秀的会计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学校的“职业素养文化传播中心”,系统的学习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有效的融入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还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提高业务水平;也派遣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此外,还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从企业、行业中聘用会计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跟专业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与教研活动,带动整体师资队伍会计职业素养的提高,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七)改革课程评价,创新培养模式
我们的课程评价体系基于会计实训的全过程,实行技能、态度、能力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内容,采用阶段测试、课堂观察、专题调查、问卷调查、项目报告、论文答辩及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实行校内教师评价、企业与社会评价及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等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模式。这样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会计职业素养,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技能、素养双养成。
四、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
我们东莞理工学校经过近4年在会计一体化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通过对09级至12级近650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职业人”,学会了用“职场思维”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成长意识超强,都会有意识培养职场需要的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下毕业的学生更加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有效地提高了会计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就能就业,就业后就能胜任,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2012(4)
关键词:会计实训 职业化 渗透
职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及个人的重要竞争力。简单地说,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必须实现职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等几大转变,其中职业化的转变对于这些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高职院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这样的转变中担负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让会计实训课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实训课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化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会计实训课的教学项目单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训资料更新慢,实训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会计实训课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化的标准,制定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的形象设计等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化标准,使学生通过会计实训课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内涵。
二、强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要避免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实训内容上,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功能之外,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仿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计软件进行一系列诸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技能,会计实训课程中可以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先让学生以手工模拟的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业务,然后将手工实训后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再输入到电脑里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利用会计软件把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三、利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要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好,应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依照“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模块进行,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通过参与真实的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实训课的教师应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力量的职业化。
五、改进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
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在实训期末在学生上交的凭证、账簿、报表上计分,再结合实训期的出勤和表现综合给出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客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单人现场测试和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单人现场测试就是在学生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基础上,将实训考核内容由学生在考核现场进行实际处理。另外,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后,可以在实训考核成绩中加分。在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中,必将引导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而产生对职业的期望,也就是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逐步形成过程,可以更好地唤起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驱动力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贯穿于会计实训课的各个环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才少,而是所谓的人才都不够“专业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与管理工作一线的实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课的教学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我们要在会计实训课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同时,把会计职业资格考证的标准融入教学各环节,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注: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近年来,随着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进一步推广实施和税法陆续改革,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1.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
通过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周期长,单独胜任会计相关岗位难度大。原因就是高职会计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借鉴本科院校经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未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导致学生不能零距离就业。
1.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素养培养不被重视
当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专业课为主干课,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轻视职业素养培养,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又非常高,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刚进入企业时缺乏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
1.3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实践操作训练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影响,重视专业理论教育,没有凸显高职院校特色,对会计实践操作设置课时不足、内容不实、教材不成熟、考核方式落后,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1.4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缺乏创新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重视财务会计、轻视管理会计,重视会计核算功能、轻视会计监督功能,有些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较为滞后,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实施,因此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应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现阶段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紧密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首要原则,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要务,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应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根据高职会计的社会目标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2以人为本培养职业素养原则
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作为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有能力有素质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
2.3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原则
高职会计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遵循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实践技能实用、活用的原则。在对会计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设计时应把握课时充裕、内容扎实、教材具有针对性、考核方式全面等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
2.4前瞻性、动态性原则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要与会计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相适应,要求高职会计教育积极适应会计行业发展步伐,适应会计、审计准则的推广实施,站在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新,知识要点要准。同时要注重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动态性,现在学生就业工作不是终身一个岗位,而是不断换岗,学生应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关键能力,不仅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程中要注重增加信息量、增加能力训练案例、拓宽能力训练范围、拓深能力训练程度,培养学生专业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与创新
3.1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紧密对接市场,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突显高职会计特色。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专业对接产业、紧密对接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会计职业能力,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打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确定会计专业初次岗位需求与发展岗位需求能力结构,并以能力结构为核心,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3.2课程体系设计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开发课程,必须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对会计职业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包括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专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证书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会计从事人员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确定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并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将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技能、素养有机融合、有效结合,为课程体系设计打下基础。
3.3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完整体系,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很难形成合力,培养会计职业能力效果不明显。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强调“能力本位”,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特点,依据会计职业能力标准,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会计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把对应教学内容从传统教学各门课程中列出,按照技能的特点形成教学模块,每一模块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将该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技能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设计,强化对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
3.4开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有理论课、实训课之分,由于受教材束缚,理论课与实训课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一般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人为地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割,没有形成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统一,相互没有融合、相互没有促进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是将岗位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的重要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出“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是高职会计体系设计的关键。每一个教学模块,深度整合岗位核心知识点和岗位关键技能点、基本职业素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理?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5课程体系设计内容中嵌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
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原则,将《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中,将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学生既能获得学历证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为学生取得“双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增强了学习专业积极性和专业兴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嵌入科目为: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经济法》,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I》《经济法》《财务管理实务》等。
3.6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
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实现“三个融合”:模拟实习与真岗实习融合、单项技能操作与岗位综合技能操作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融合。通过“三个融合”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7人才培养全过程嵌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会计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通过职业素养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多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将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规划意识、职业的感性认识和职业的超前意识,邀请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关键词:会计学;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1、毕业目标:0培训就业;
2、1~3年内目标:达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的能力与素质;
3、5~10年内目标: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应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层交叉培养,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会计分工岗位知识;第三层次――财务管理岗位知识;第四层次――综合会计业务运作能力;第五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层次――会计执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
二、基于“卓越会计师”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卓越会计师应按照校内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即实行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3+2”培养模式,是指校内对学生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三方面进行阶梯型培养,同时在校外以“社会精英会计人才”担任的社会兼职实践教师在其所任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认知”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包括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财务岗位运作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创新”包括创新、创业能力两部分;“执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校外培养部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精英会计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社会即能成为合格会计员工投入工作。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
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
(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
(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
(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丽琼,王菁华,梁旭雯,王浩林.“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8.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问题;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但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德育贯穿始终,并且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内涵丰富,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研究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坚持“德育为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结合的统合体,其中品德是一个人的素质的根本。所以,以德育为先、加强德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意义重大。
2.随着我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中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目前却日渐荒
芜,两者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将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崩溃,在多种生活压力下生存的人们也将无法找到精神栖息的家园和精神的支撑。所以,如果德育
的功能不足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造成的后果是很难设
想的。
二、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的溺爱
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他们在电视文化中出生,在网络大潮中成长,除了在校学习,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我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期望、保护、溺爱已成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依赖性强,自信心缺乏,上进动力不足,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2.社会的冲击
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出现了,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这些都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三、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诉求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精神的重要形式,在人类生活的展开,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民俗民风、日
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纯朴的道德品行,还是少数优秀人物在历史与现实的紧要关头,在特殊的道德境遇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是我们今天乃至后世赖以生存的丰盈的精神资源,今天的道德教育应回归个体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呵护普通的人与事,并凭借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显现并敞开那通达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的可能路径,由此而在呵护日常生活的同时引导个体超越日常生活、超越庸俗、超越个人狭小的天地、走向他人、走向世界,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走向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完满,走向个体人格精神的实现。
道德教育就是启迪人心,让我们把握生命周遭之中的幽暗情怀,让我们找到自我生命通向他人与世界的一脉情缘,让我们领略幸福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珍爱自己的同时,深深地爱世界、爱他人、爱我们生命际遇之中的真情牵挂。
四、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引领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要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
不可。”
陶行知认为,对一个人来讲,其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来讲,德育则是最重要的。他在《新教育》一文中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做人之道。”
1.我校财会专业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工作宣传;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和统一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单位的内部管理服务;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不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将各媒体报道的经济新闻、
经济事件等作为案例补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财会方面的期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针对现实中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组织专题讨论。举办专家讲座或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做专题报告,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识别真假会计信息的标准,规范职业行为,固守职业道德底线。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开展会计学科的入门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就业环境分析、行业情况分析,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
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训,将职业道德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操作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感知。让学生感悟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形成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引导学生思考会计造假对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危害,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道德情感,
从而建立职业道德高贵的精神层面。
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坚强的毅力、高尚的品格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2.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网络道德问题明显。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网络心理问题突出。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人情关系疏远。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
引起学生的警惕,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理论闪耀着智者的光辉,成为教育工作者实践的准则。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其未来从业所必需的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而不应有所偏颇。
把问题学生当做研究对象、对症下药,一步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坚持科学的态度、探询的精神。善于反思,生发教育的智慧,原则与爱心结合,尊重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逐步转化。问题小的,多以帮助为主,问题较严重的,该警醒的要当头棒喝,该“动手术”的要让他知道痛,该惩罚要惩罚,没有办法的,不放弃是一个原则。
参考文献:
[1]邹国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6(18):67-68.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以赛带练;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折射出来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
1.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的开设及内容的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教慢,因此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开设方面往往都会借鉴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甚至部分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基本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我们知道,我国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有区别的。本科院校是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的。由于二者在目标定位上就存在着差异性,那么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本科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内容设置,那就必然会偏离其培养目标,而使得高职教育缺乏其应有的教育教学特色。第二,课程得开设及内容得设置方面也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会计主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还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其他行业的会计知识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来进行讲授。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80%以上是分布在中小型商业、服务行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企业工作。所以,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与就业后所需知识的需要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工作后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到位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调查,结果了解到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利用毕业的实践实习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实习必须要在单位的财务部门或相关专业岗位才可以实习到有关的专业知识,而财务部门的工作或相关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一般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专业部门的核算工作流程,因此,毕业实践实习的这个环节并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要求。而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得依靠我们校内的实训场所来进行解决,这种现象是当今各类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近几年的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情况来看,也可以证实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是很薄弱的,这与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让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真正的实际训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但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基地及真实的会计实训资料,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简单地看看及练习相关会计业务,而不能真正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结果使得学生对整个会计的实务操作只能是一知半解。
1.3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课程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而实用性强、新颖性高的考试模式比较欠缺。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只能使得学生以背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1.4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虽然人数在数量上来说是不断增长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教师只是考取了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并没有真正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大多数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依然是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理论教材进行讲解,使实训课程演变成为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练习课,而多数的实训课程更是流于形式,这样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
2高职院校“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主要是通过看书、做作业来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理论考试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与行业所需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深层的改革。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认为,“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所谓“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和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会计系鉴证国家、省级或行业等各种规范式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层次的技能比赛,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一是针对点钞技术、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系部为单位开展个人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及小组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和综合比赛;二是针对会计专业不同岗位课程的实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会计岗位技能比赛;三是针对会计综合模拟、沙盘模拟、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及其应用等混岗实训课程的要求,以小组及班级为单位组织趣味性的会计比赛,这样边赛边练、以赛带练,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收效。成果如下:在2012、2013、2014年、2015年、2016年全省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大赛团体赛中连续荣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在2013、2014年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等;在2016年第十届“新道杯”会计人才技能大赛山西省赛区荣获第一名,国家二等奖。实践证明,“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近几年来,各种竞赛中所体现出的对选手实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具有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第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参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对辅导教师要有很高的要求。辅导教师不但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加强化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第三,有助于推动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是可以借鉴各种大赛项目的,因为各项大赛内容设置及技能要求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所需的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
3高职院校“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深化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启发
3.1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
(1)设置突出的实用型课程,力推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目标。首先,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修订中要注重增加实训类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及内容比例,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及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会计学理论教学结构和内容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会计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整合课程所需内容,调整课程架构体系。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所教授的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合并和压缩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同时依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会计、网上贸易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外贸企业会计、营销策划等,使学生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3)改进教学教授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系统内容。高职院校应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充分讨论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耐心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思辨能力、处理问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2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来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构建包括规章制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三方面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相关的政策。此外,依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层次进行定位,分别设立创新目标、创新活动、创新实践三个模块,而分层次、分模块化的创新培育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路径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2)广泛地全方位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实践。第一,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岗位的案例进行实战,再结合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各门课程的传统单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具体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利用两周至3周的时间给学生集中进行各项目实训,将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在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典型案例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学习。学生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将其安排到一至两家企业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实习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学习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的实际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践实习工作后,除对实践实习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后,应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实践性强的技术应用方案。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应该更多的结合自身顶岗实践实习的实际工作。目的使得学生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加深对企业会计实践实际工作的认知,并能够对所实践实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全面的了解,针对发现的问题并能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杨星钊、刘世立.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展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3]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4]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在横向方面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保险机构,在纵向七则应立足于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保险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胜任工作,工作的内容就是学习的内容,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就是课程的内容,完成工作和任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标准就是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职业能力的素质标准就是考核的标准。
(二)确立“岗课证赛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地方性与行业性体现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要着眼于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在职业岗位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能力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岗课证赛深度融合”是指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企业一线行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立由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及相关的能力目标。把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在各学期根据学习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
二、“岗课证赛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一)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平台,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依据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教学内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课程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如图1、图2。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课程考核相结合,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学历教育。教学内容选取应针对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服务企业的需要。获得各种职业证书是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条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范围,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可针对有关证书的考试范围来设计。
(三)手工与电算化模拟双轨并行建立四段一体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四段一体是指在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通过“认知实训一分岗位模拟实训一生产性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逐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或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珠算比赛,点钞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数字书写大赛,分录大赛等。提升学生技能锻炼兴趣,创造技能训练氛围,达到技能强化目的,各种奖励措施的落实更能激发学生技能,强化兴趣。(五)改革毕业论文撰写方式高职毕业环节应凸显“应用性”特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深入到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了解、熟悉现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工作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且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我院改革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将毕业论文融入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包括“企业简介、实习岗位流程介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小结”五部分。
(六)以区域文化为依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我院的校训就是“心修自然,强技养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为此制定了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计划,校企联手,优化育人环境,坚持每学期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如由会议管理、展馆布置、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创业教育、职业规划、会计职业道德、社团活动等课程组成的校本课程和由入学教育、荆楚历史文化、书法、摄影、艺术欣赏等课程组成的人文素质课程。形成以荆楚文化为底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办校园文化节、书画展、摄影展、楚文化等各种文化素质讲座,开展广泛的社团活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和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联系社会,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氛围。
三、实施效果及建设目标
(一)实施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岗课证赛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规划和认真落实,对专业进行了改造,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对外服务与交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校情和省情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果,同时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Chang Yingzheng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从当前的学生就业来看,会计类专业已成为就业市场存量最大的专业之一;另一方面,会计继续教育市场上良莠不齐,未能达到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实战能力的初衷。本文立足于高校,面向整个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借鉴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应用SWOT分析方法,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在校生培养和会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两条主线。希冀为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On one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tudents employment, accounting specialty employment mark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professional stock;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od and bad are intermingled in the accountant continue education market, which fail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work 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ctual combat ability. Based o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the whol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arket and drew on the thinking way of marketing and sal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alysis method of using SWOT in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though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task as center, grasp the two mainlines that i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accounting continue educ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to hope to provide a new thought for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SWOT 高校 会计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
Key words: SWO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continu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3-02
0引言
近年来,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会计教育的教学观念,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本文认为由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只针对在校生的培养,系统相对封闭,造成这些研究多偏于高校本位、教师本位,是基于高校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的市场评价才是最有实践意义的评价,相关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应围绕企业需求展开,将在校生的培养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本文以高校为中心,从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角度,提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
1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对象界定
本文中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面对整个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主要指面临企业招聘的会计类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在职会计人员两个市场。高校把由此形成的整个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首先能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市场意识;其次能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企业动力不足;再次高校教师的参与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2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角色定位
2.1 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企业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形成会计人才市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为核心展开,SWOT分析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要素进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一种方法。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视角,首先要识别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机会、发现威胁,结合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企业需求的评价,进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定位和会计人才市场细分,进而确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SWOT分析可以帮助高校把资源和行动聚焦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寻求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合理匹配。
2.2 SWOT分析法的角色定位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生产者”,首先需要了解高校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其次需要了解市场,了解作为会计人才的“消费者”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再次了解竞争者(本文中把市场上同样提供会计教育及培训的高校以外的培训机构作为竞争者),分析竞争者能够为有会计教育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什么样的特色服务,希望藉此发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盲点和不足。
3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高校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最庞大的会计职业教育市场“产品”(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由高校生产,另外高校还拥有数目惊人的潜在需求者(对于相关会计继续教育有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信息资源优势。
3.1.2 高校具有最强大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高校的层次性使得高校拥有各层次的专业教师队伍,另外高校还拥有会计以外不同领域和类别的专业教师,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方面系统性要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软硬件资源优势。
3.1.3 各大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培养要求中都越来越关注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如近年来,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在教学中提出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工作过程导向法等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3.1.4 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从“智能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发展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能够考虑结合会计需求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2 劣势分析
3.2.1 在校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会计教育作为传统学科课程设计,通常采取三段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在实践课程中也主要是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上机,案例教学。实习只是模拟案例,这些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岗位工作无法深入。另外各个行业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处理具有一定差别,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初级会计岗位行业针对性都比较强,而长期以来本科教学上是以工业会计为基础进行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岗位特征,也是造成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难以马上胜任工作的现状。
3.2.2 教学社会参与程度不够高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是理论研究界的专家、知名企业财务主管、财政部门等政府官员。专家们所处的角色和面临的工作与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实在没有可比性,他们的意见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之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还会受到原本的研究型教育形成的研究型知识架构的影响。来自企业的教师基于各方面原因难以真正有效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3.2.3 培训机构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林立,一类会计专业培训机构,有的为了针对某方面的资格证书、等级认证培训,有的是担任会计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都是短期教学,针对性强;另一类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和礼仪等培训,主要针对面临毕业的学生,培训目标明确、内容新颖,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较好。
3.3 机会分析
3.3.1 市场对高校毕业生会计人才需求趋向系统性近年来我国会计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项目要求明显增多,对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高校一般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全方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有能力按照不同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能力模块,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符合这一市场变化。
3.3.2 相关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开展和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五章第十七条规定“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办学单位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1]上述规定无疑是对高校以参与社会培训为切入点,提升在校学生培养水平的支持和鼓励。
3.3.3 会计人才培养市场巨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作了如下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持证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2]会计是个终身教育的职业,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光要着眼于在校生的专业常规教育,同时应逐渐将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人员准入和资格认定等培训工作纳入考虑范围。
3.3.4 财政部对公布持证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安排财政部负责制定并公布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大纲,体现了对于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最新要求,不同行业企业对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具有不同的要求,形成了统一规范要求下的众多会计继续教育细分市场。对高校教师来说,参与其中对于自身更新知识,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会计处理的差异,提高业务水平是个难得可贵的机会。
3.4 威胁分析
3.4.1 高校在会计培训市场上长期以来份额不高,对于培训工作经验欠缺主要表现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敏感,在实务操作能力的欠缺上和市场需求把握的欠缺上。
3.4.2 竞争者长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熟悉市场和操作流程
竞争者对未被满足的培训需求者的需求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在招生中更能把握住需求者的需求心理,促销推广方式多样,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培训的短期效果。
3.4.3 高校缺乏相应机构和机制现阶段高校还难以直接与会计人才培养需求者有效对接,未能有效占有这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培训市场;现有教师评价体系难以针对满足该类型市场需求的专业教师,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4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思考
会计类专业在校生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在职会计人员分别形成两个细分市场。在校生市场人才培养中,高校缺乏的是与企业的合作和对相关行业岗位的了解,导致企业的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会计继续教育市场上,高校具有广泛、综合和规范的教学资源,未能与继续教育共享,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高校有必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两个市场结合起来,两者各有重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1 在校生的培养思路
4.1.1 引入“整体产品概念”思路本文认为把市场营销中“整体产品概念”引入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的学生也应该具有这三重特征:①核心产品: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②形式产品:具备一定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专业知识能得以更好发挥;具备组织行为和管理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和信息知识,为会计从业提供深厚的技术背景和提升空间。③延伸产品:对于毕业生从学生身份到职业身份的转换,学校应“扶上马,送一程”,毕业后应与毕业生和企业做互动沟通,帮助做好身份转换的磨合工作和后续教育工作。
4.1.2 岗位人才培养思路在高校教师参与会计在职人员培训中,掌握企业不同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不同行业会计处理的差异性,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后,做有针对性的专业岗位辅导;在了解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和毕业生就业辅导中,进一步完善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在项目教学和实训环节中更贴切的模拟实务场景,提高教学水平。
4.2 在职人员人才培养思路
4.2.1 从人才需求来看,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具有不同的人员能力框架要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分为高级会计人员、中级会计人员和初级会计人员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会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要不断更新能力要素,随着职业层级的升高,大多数能力要素的等级都会随之而有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层级的升高,还可能淘汰某些仅适用于基层职位的能力要素,而增加某些新的要素,去除某些不需要的要素。高校在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需注重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框架要求和培训的层次性。
4.2.2 不同层次高校各有优势,发挥高校教师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以高级会计人员为例,作为企业团队合作者、全局管理者,对于宽厚的职业知识、广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而高校的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都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供给。同时,这样的培训也能促进高校教师开阔视野、提高层次。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在校生培养和会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两条主线,解决当前会计人才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面临的不同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2006]19号2006年11月.
[2]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6号2005年1月.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前,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逐步将原有的培养模式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以尽快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人才。
一、跨专业、多层次、“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将“双创”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务,改革以往传统、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多层次、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从招生模式的按专业招生改革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基础课教学。第二,尝试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初次分流,即“专业分流”,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划分会计学、会计信息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知识选修课学习,积累创业知识。第三,在第五学期安排跨专业综合实训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学生可自主选择就业、专升本或者自主创业,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从业资格的相关辅导,并参加顶岗实习,针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安排学业指导和考前辅导;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加强创业精英教育,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完成企业初期孵化,学院可给予相应创业基金予以支持,以商业计划书答辩代替毕业论文答辩。第四,优秀创业毕业生离校后也可返回母校进行创业知识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基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开设创业学、创意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具体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阶段,由于课程不为人熟知,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分、学时上予以支持,形成学校内的创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外部环境。2.物质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硬件设施进行更新,需要购置相关硬件和软件,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物质基础。3.潜移默化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浸润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为后期课程跟进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
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旨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以后更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创新战略、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合同与交易、电子商务、税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学习机会,例如拟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相应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四)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个人意愿,在学生中筛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重点培养,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班级或学生社团,为立志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对学生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初创提供辅导,并完成企业初步孵化,协助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市场开拓、人员聘用以及申请创业基金等环节,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企业经营打好基础。
(五)离校后“反哺”或“回炉”阶段
当首批以创新创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必须加强校友职业发展的追踪,同时继续对毕业生创业进行指导,以辅助毕业生创业孵化成功。过段时间后,可以邀请离校后的优秀创业毕业生回母校举办创业讲座或创业沙龙,畅谈创业感想和经验教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回母校短期“回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自愿捐赠创业基金,“反哺”母校,为今后的学生创业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能力认证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培训证书,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颁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证书。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养模式,以交换生、进修生身份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在其他学校参加KAB、SYB创业培训实验班;或与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院校、企业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创业培训,成绩合格学生可以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今后创业可享受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种优惠措施。
三、“双创”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突出实践和实施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单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弊端,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一线课堂教学相融合。
(一)“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双重培养
引入导师制,做到不仅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外,还应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配备具有创业辅导资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在最后创业孵化阶段进行一对一辅导,手把手完成企业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财经类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资源,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为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一次与经济社会无缝连接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体会创业和就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
在“双创”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培养会打破原有的学制和上课方式,远程教育、远程帮助将可能成为授课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微课、案例式教学等方式提供互动性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
(四)“试错”式教学
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实践,乃至企业试运营,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各种错误和问题中摸索企业经营决策和技巧,加强团队管理和磨合,将现实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高度仿真,尽力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社会的无缝衔接,把今后犯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互动式教学“双创”人才的培养
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大家谈”,教师身份也将因此而转变。头脑风暴、siminar、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都将成为授课方式,教师将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群演”,学生将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在不断往复的互动之后,创新创业将被印刻在学生心中,使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六)赛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各级团组织可通过各类比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创业俱乐部等为基础,扶植全新的学生社团体系,同时辅助第一课堂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操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以“双创”为背景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高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
[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
[3]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