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13:5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职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心理、生理、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心理方面,易焦虑,情绪异常。在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缺乏精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在情感方面,易情感失常,体现为职业观热情和动力的丧失。在认识方面,自我效能评价下降,体会不到成就感,产生职业厌倦。在行为方面,职业压力大的教师会行为冲动,减少与学生的交往,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同时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积极性低。
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
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老师都表示目前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据统计,有38%的老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41.7%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而对于抑郁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手段来减压,近90%的教师遇到压力选择“逃避”和“消极等待”。
调查显示,有64.2%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63%的教师甚至还表示后悔选择这个职业。仅有12%的老师表示学校曾提供过心理知识培训与辅导,这远远跟不上需求。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数据显示:(1)超过80%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近30%被调查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3)近40%被调查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20%被调查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5)超过60%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压力还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高度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问题,详细了解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各种原因,并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的压力,给广大教师“减压”,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二、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应试教育、工作负担、角色职责、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和教师自身等六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因素
虽然目前国家和社会在不断地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升学考试的成绩仍然是各个中小学的主要成绩。高校中各种的资格考试,例如英语、计算机等也是高校评比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的重要参考。因此教师面临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子们。
(二)工作负担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匕。
(三)教师角色职责因素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源。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际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各种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接触面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课前知识,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教师职业的权威性不断削弱,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教师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压力。另外,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角色冲突的特点。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比如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朋友、教育科研人员等。正因为教师扮演着如此多的角色,所以当角色无法协调时,角色冲突也就产生了。当教师不能很好地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就会造成了心理矛盾和冲突,加重心理负担。
(四)社会地位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社会的变化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冲击很大。不乐观的地位、工资和职务提升前景也是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在教师整体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他或她在学生中的权威性。
(五)学历科研职称因素
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学校及其教师都非常重视。
当前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培训、进修、读研和读博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广大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但是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除了教学成绩外,学历因素和科研因素都占很大的评定因素比例。教师为了评定职称,除了提高学历层次外,还要通过承担课题,等方式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否则不但能影响职称的评定,还能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学历职称因素对教师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评定职称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致使教师心理压力更加严重。
(六)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不尽相同,每个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如此。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压力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性格内向、敏感等。因此在处理日常工作时经常会处理不当。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容易造成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
另外一些教师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每个教师都会面临各种的压力,有的教师能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并缓解,而有的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所以难以摆脱压力。长期的压力积累以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结语
以上对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初步分析。应该认识到正确地应对教师职业压力,对缓解目前存在的教师职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当前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教师就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必须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需要。教师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生目的;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价值;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生态度。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它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热爱学生,要有慈母的情怀
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必须具有慈母般的爱心。爱心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爱护和关心上。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教师在教学及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比较偏爱,甚至对他们的错误很少批评。而对“后进生”批评多、表扬少、甚至做出有辱学生尊严的事。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全面负责,把等同的爱奉献给每个学生,常言说:要想受人的尊重,必先尊重别人,这条原则更适应于师生关系。
三、严格要求,具有具体的责任感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一个对学生放任自流,只会培养庸才的教师,当然谈不上是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高度尊重上,这才是爱的高度体现。
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教师对学生要严柔相济、严中有度、严而有方,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学习上、思想上以及行为和生活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职责。
四、以身作则,具有优良的师表风范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端行正,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知道,学生学习,除了向书本、其他媒体学习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向教师学习。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位人民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重要要求。
五、克己忍让,具有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经济上很富有,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奢望权贵,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否则就会动摇信念,影响自己的工作。克制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谋名位私利,甘于清贫,甘于奉献是人民数师必需的品质。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复杂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如学生调皮捣蛋,作业敷衍了事,更有一些程度差的、不懂事的学生故意与教师作对,甚至辱骂教师。凡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以理智战胜感情,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急不躁,平心静气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和自制力。
六、知识渊博,具有优雅的学者风度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懂得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作为教师要想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自身要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的教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渊博的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七、谦逊谨慎,具有教学相长的智者态度
现代化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最大区别就是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同时,空洞的说教,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请教,你便不知道他们的环境,不知道他们的能力,不知道他们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过程就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虚怀若谷。因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的知识,了解的信息,很可能教师还没有掌握,也没有了解,所以教师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应该要向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应该服从于教好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它要求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对品德行为和业务素质双管齐抓,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道德行为来教育感染、陶冶学生,甚至于更多的公民,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挑战。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高职教师不能停滞在旧的技术层面上,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成果对课程进行充实和提高,创造性地对职业技能、生产技巧进行归纳。在教学方法上,高职教师应该有创新,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路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使他们勇于动手,敢于尝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应重视创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高职在校生在人数已经达标,但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是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职业素养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职业责任感意识淡薄
在我国目前的高考体制中,一部分学生会被动地进入高职院校。在高考中失败的心态会影响到他们的在校生活。这部分带有心理创伤的学生需要高职教师更多的关爱。但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其本身就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利益的诱惑下,有不少教师将本职工作当成了兼职,在教学过程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实习中,更有教师随意地把学生丢在所谓的实习基地充当普通劳力。以上种种都说明,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普遍较低,责任感普遍较弱。
(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若不能将自己的真才绝活传授给学生,那么,他就是一名不称职的教师。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的是其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而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因存在表达不到位、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机智等教学能力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路复杂,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师范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无疑是高校宝贵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实践操作技能缺乏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院校,教师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但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存量亦非固定不变,在发挥作用时会出现消耗,若是闲置就会消退、甚至消亡。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在进入学校后,因为没有后续的技能培训保障以及自身技能操作训练意识淡薄,原有技能很快就会丧失和落伍。也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其理论知识扎实,但却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欠缺。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低下
当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在科研行政化倾向严重、职称评定终身制、权术重于学术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又没有相对科学的针对创新的评价指标,高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创新动力不足,普遍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运用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理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事业心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主要是通过人力劳动过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矛盾。”据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等的教育和指导,使教师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养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事业心,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教学,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要认真备课,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社会化理论整体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力资本的社会化理论主张,要为雇主找到本岗位所需的具有“合适”的个性品质的劳动者,能够尽职守则,服从要求,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个人“自觉”行动。在招募筛选劳动者的过程中,要科学鉴定人员所具备的个性品质是否适合本岗位。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要运用社会化理论,对高职教师岗位做需求分析,对应聘人员进行科学甄别,有针对性地考察其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个性品质,要消除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防止负面信息扩大化,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以公正合理的发展性绩效考评,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评都存在不科学、片面化问题,使得学校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形式化,教师不重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职业技能绩效考评的标准,把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操作技能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并把关键事件法、评定量表法、多人比较法及小组顺序排序法等多种考评方法结合起来,尽可能运用科学的量化标准对教师技能进行考评,促使教师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四)采取激励措施,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当前新形势下,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笔者建议从下面几个途径建设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更好的回归到伟大的教学事业中去,更好的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自我,提高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其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也应是非常高的,对学生应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坚持完善自我,坚持有自律之心,坚守自律之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德修身。同时,教师必须自警,时刻警醒自己必须正确认识和使用学术权力,遵守学术道德。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是践行和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石。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质量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机制,构建与教师价值相一致的机制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保障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具体到符合本校和教师的实际,公平考核评价教师,将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设立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3.融入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提升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一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文化内涵深厚,在学校开展文化建设,让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促进教师道德提升。让文化建设渗透到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各环节,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
二、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道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因而,在高职院校中通过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交融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作者:黄国坤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二、结语
教师是一门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传递学科知识外,更需在教学领域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面对异质性的学生观察其生活经验,聆听其心声,欣赏其独特性,善于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每位学生能依自己的个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与“学”活起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高校教师需彻底敞开心扉,融入到学生中,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拥有真实的自我,活出真正的自我,以成就自我。同时,唯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有认同感,才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返璞归真,才能发扬师道精神。
作者:刘伟单位:三峡大学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道义上对教师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进行了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八个要素,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应以宏观的视野看待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通过自身学习来开拓眼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1]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热情,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竞争意识较强,敢于创新。然而,由于缺少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从业经历及挫折磨砺,不少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比较模糊,政治鉴别能力与是非甄别能力不强,因而职业认同感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轻视理论学习,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探索精神,具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2]由于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不过,由于青年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导致教师人格难以得到有效养成。从高校视阈来看,高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建设,“一刀切”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缺少层次化,不符合道德建设规律。[3]同时,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可行性不强。此外,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比较空洞,与教学实践性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应用价值。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过于看重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关注较少。[4]
2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欠缺原因分析
2.1外部原因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快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网络上一些消极负面东西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出现了542017年/第6期/2月(下)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消极思想,导致道德滑坡、职业行为失范等问题经常可见,这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其职业道德也面临严重的冲击。[6]高校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和产生、发展的平台,而青年教师又站在前沿,东西方文化碰撞、多元文化交锋,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意志薄弱和分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生活、重视物质享受与金钱利益,从而丧失了价值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甚至沦为阶下囚。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一些高校也据此制定了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2内部原因
一是高校管理层过于重视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历来都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而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则很少重点关注,在职业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二是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师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高校青年教师在践行教书育人职能行为时,也没有明确的师德标准可参考。三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偏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片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少关注,也没有专门负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即使有的高校开展了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方法陈旧,缺少针对性,没有做到以青年教师为本,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人事分配、薪酬管理等制度与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不配套,未将职业道德建设与薪酬、绩效等挂钩,缺少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2.3自身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师教育培训,而且,很多都是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从“学生”到“教师”转变太快,缺少实践环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明确的信仰,无法有效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在出现思想困惑和矛盾的时候,往往习惯自己解决,甚至导致思想偏颇、钻牛角尖。高校青年教师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思想也比较激进,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张扬,而且受时代影响,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责任义务认知与担当能力不强。
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建议
3.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必须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准则,贯彻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只有提高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此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还要采取多元策略,来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基于职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拥有职业道德情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校爱教爱生,并从情感上接纳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教育教学、学校、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做到以恭敬之心爱岗敬业,为教育之优乐而优乐,恪尽职守、严纪律人。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的结果,就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提高。
3.2青年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并依法执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人性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日益明显。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做到依法执教。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违规行为的自我辨识,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自我道德建设的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和人文目标,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德才兼备、谦逊幽默、自然文明,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感化。3.3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与职业道德信念一样,都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教师在从教中坚持师德素质培养的信念。如果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在面对各种诱惑与不良影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意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重视。如果缺少了职业道德意志,那么即使有了道德行为,那也将是无根之木。职业道德信念体现了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信任和坚持程度,是教师个体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合金”,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青年教师就得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坚定道德信仰。投身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并且还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准则。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只有真正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李 玮 李述刚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4.
[2]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3]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
[4]赵国付,张亚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6).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多元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发展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教育改进社日前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程晓堂,2006)。自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和学科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也对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本文拟从研究主题方面入手,对2011年―2015年以来的国内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提出。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依然存在争议。如今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近些年来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大部分学者注重通过问卷和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获得,因此为不完全统计。考虑到期刊文献质量差异,笔者重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职业倦怠与性别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等,可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产生影响。何周春(2011)在对中国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性别不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他也指出,长期从教于重点中学的教师不容易受到不良情感的影响。然而,这一研究与王芳、许燕(2004)的研究发现相左。王芳研究认为,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比女性教师高。这一观点事实上也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得以证实。男性比女性倦怠感强烈,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社会中、单位中以及家庭中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容易对教师这一工作产生倦怠感。当然这种差异也有可能是由男女生理和性格差异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学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
王群峰(2011)在对57名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学校和职业等工作环境因素都对职业倦怠程度产生影响。“其中职业因素与职业倦怠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方面,工作环境并未对其产生明显影响。沈虹(2013)在对广州400余名高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高中教师由于工作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实上,刘晓明(2004)也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发现,环境压力(尤其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方面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症状越发明显。因此,在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在很多维度上达成了共识。
四、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对于职业倦怠的诱因和应对策略方面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乃至学术专著,相应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近年来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诱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制度、领导管理、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王宁,2012;姜凤云,贾月明,2014)。这些研究与西方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工作因素、学生因素、管理因素和教师职业发展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
总之,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包含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专著等形式,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向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尽管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也就一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不足之处在于对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只有零星几篇硕士论文,且研究的不是很深入,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He Zhouchun. Job Burnout of English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1(1), 35-46.
[2] Liu, X.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ess, Teacher Efficacy and Burnout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4, 2, 56-61.
[3] 王群锋,石婕妤. 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7:15-16.
[4] 沈虹. 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 王宁. 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动机;工资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及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近五年来国内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的内容包括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
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例如,赵燕婷对甘肃省三县129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采用利克特5点计分量表,研究认为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职业待遇得分最低。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等人对河北省14个县112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与赵燕婷的结论一致。罗超、廖朝华对云南省鲁甸县160名特岗教师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特岗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表现出对其职业的低认同感。廖朝华从特岗教师的地位及作用、特岗教师的工作感受、职业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省鲁甸县159名特岗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特岗教师心目岗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绝大多数特岗教师认可其自身的作用;以满分10分为标准让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打个分数,平均分约为7.3分,这表明大部分特岗教师对特岗教师这一职业较为满意。刘祯干对安徽省LQ县68名特岗教师从对特岗教师职业的热爱度、教师工资满意度、特岗教师同事间相处、校领导关怀以及期间离岗想法、特岗教师幸福指数等方面调查了岗位认同状况,结果如下表。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高于量表的平均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主要包括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差异的分析(包括学校的级别,即小学、中学和学校所在地农村和乡镇)、年龄的差异分析、教龄的差异分析、不同学历的差异分析。
1.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
在查找的五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进行了分析。例如,赵燕婷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和武慧芳等人的《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前者研究发现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男女特岗教师在职业认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预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职业情感、职业待遇、职业胜任感、职业体验、职业技能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研究发现男性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低于女性,这与男性自身对个体的期望与做一名中小学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2.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赵燕婷的研究得出,城镇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于乡
村。在乡村工作的特岗教师与乡镇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中,只有在教师职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上,两者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类型、教龄的差异
赵燕婷对特岗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认识、职业的情感评价最积极的在22~23岁之
间,23~24岁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情感评价下降,到26岁以后又有小幅回升。同时,从事特岗教师职业三年的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年、两年和一年以下。
4.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
的研究
赵燕婷对甘肃三县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工资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占到76%,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预期、职业体验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技能与职业胜任感上没有差异。总体来说,对月工资水平越满意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素的得分上就
越高。
三、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提出的相关建议
由于各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也有差异。但有两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一要提高特岗教师的待遇,确保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满意度;二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性关怀,重视特岗教师消极情绪的疏导,多渠道减轻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赵燕婷和廖朝华提出要加强特岗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师成长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解决好合同期满特岗教师的安置工作,努力减轻特岗教师的边缘感与不安全感,构建政策信息的沟通平台。
国内对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缺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同时这也说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课题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青海广播网[EB/OL].http:///xwlist.jsp?id=94294.
[2]孙美红,钱琴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59.
[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 理想 主体观念 职业伦理 成就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24-01
一、理想是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动力
教师职业幸福依托于职业行为,而行为产生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即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理想是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动力。如果一个教师缺少理想,他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即使在种种规则和条例的约束下,他也会付出劳动和汗水,但却不能从中收获幸福。回顾那些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往往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理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学毕业前夕,就认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此生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
职业理想不仅使教师站好三尺讲台,更站出精彩人生。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傅惠钧说:“这些年下来,觉得比起论文、专著,自己最想要的成果是学生的成长。”为此他坚持把最新的感悟融进课堂,有些课连着上了十几年,但年年上,年年新。他说:“一门好课,需要用一生来经营。”他喜欢和学生交流,并细心观察每一个人的特长。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学生有语言学专长,就一路指导,带她参加顶尖学术会议,直到把她送到北大读研。
二、主体观念是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评价标准
教师职业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追求希望—实现理想—获得幸福”过程,其中还存在着教师自我评价环节,即“主体观念”,它决定着教师能否感受到幸福。
主体观念的确立取决于主体需要和社会规范两个方面。它们可能正向契合,也可能逆向违背,这时,我们要做何选择?孙英认为:“应该选取比较强烈、比较持久、比较迫近、比较确定、比较纯粹、增值性较大、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较多的幸福。”
确立了主体观念后,行为本身固有的社会性价值就会被弱化。因为此时教师对价值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观念,而不是大众认可的、普遍的行为意义。汶川大地震中,为了给30余名学生打通生命道路,张辉兵、王周明、汤鸿三名老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河南乡村教师张明春为了保护学生而勇斗歹徒……在主体观念的评价标准下,一切外在条件都失去了意义,他们的行为直接导向了自身和人类的双重幸福。
三、职业伦理是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阶梯
教师职业幸福应该是主体观念和职业伦理的统一。前者决定教师是否感受到职业幸福,而后者则决定教师感受到的幸福是否正当。
职业伦理能使教师的职业幸福更上一层楼。因为一般的教师职业幸福来源于职业理想的实现,而职业伦理则使幸福的来源融入了行业尊重、社会认可等诸多元素,使其涵义更为广泛,更加具有多元化的价值。
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遵守着职业伦理,在所谓的“规范”“道德”中踏实追求最初的职业理想。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师十佳”“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得者黄朝表自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坚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中激情洋溢,课后认真解答,固守着传统与“老套”的教学方法,而且一守就是28年。虽然近三十年的教学让他对教科书早已了如指掌,但却始终不敢马虎,按照学生的变化经常修改教案。他说:“上好课是我的基本职业道德,但作为学生求职路上的领航人,我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四、成就是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维系力量
成就也存在于教师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征程之中。理想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希望构成的,每个希望的实现就是一个成就,诸多成就汇总就实现了教师职业幸福。可见,离开了成就,幸福就无从谈起,只有它才能真正体现人作为价值主体和生活主人的能动性。
成就是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维系力量。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成就中汲取积极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能从中体会到满足感。每一个成就都是对教师的正向肯定,都将推动他继续追求下一个希望。
对于教师职业成就的定义,四位获得“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奖”的师大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傅惠钧觉得“比起论文、专注,自己最想要的成果是学生的成长”。黄朝表认为成就是对“传统”的坚守,是“作为教师对教育的一种责任与坚持”。蒋冬花不奢望学生有高智商、有“能耐”,只盼学生拥有专业热情。朱宗顺把“尊重并挖掘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作为最大的职业成就。无论是这些默默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无私耕耘于乡间的园丁,抑或在光芒背后执著坚守的指路人,可能,他们对教师职业成就的定义更接近于这个概念本身,也更值得我们借鉴和赞赏。
因此,树立清晰的职业理想、确定正确的主体观念、遵循既定的职业伦理、获得主观认可的职业成就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有效之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杨斌.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论文摘要:学者们用“成熟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状况的标准,同样用职业成熟度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标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过程,提出了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进而指出如何促进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措施。
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
成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标准。成熟者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人。成熟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任何一种成熟,都孕育着一种新的起步。成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识、情感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是从进入教师职业准备时开始的,以后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职业成熟度越高,其教育工作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过程。
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
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衡量标准的总的原则是既考虑到作为成熟者的普遍特征,又考虑到职业特点。由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就共性的东西讨论一下。
1.职业理想与责任感。成人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在职业实践中进行的。那么对于他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即职业理想与责任感,就成为衡量其职业成熟度的首要标准。由于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教师必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倾注于培养人的目标上,这就是成熟度高的表现。
2.职业能力。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能力外,还要具有一种综合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表现。
3.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是指工作所追求的结果获得成功并带给他本人需要满足时的内心感受。任何人都有成就需要,而且成就需要有高低之分。职业成熟度高的教师,不断提高职业修养,树立积极的长远目标,当这些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后,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成熟度高的人,往往成就感也高。
4.独立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不仅标志一个人已经挣脱了对他人的依赖,走上了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而且是成熟的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熟的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精神,能够独立地和主动地开展多项复杂工作,能够变通地处理事情。
5.意志力。人生际遇坎坷、遭逢风浪,是常有的事。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在顺境时,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时,对人生也不丧失希望。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影响因素复杂,而这些也是对教师意志力的考验。克服困难越多越大,意志就越坚强,表明其成熟度越高。
6.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成熟标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职业虽然相对稳定,但教育内部的变化还是很多的。教师的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耐受力及对其的调节力。其次表现为正视现实的不可改变性和自己本身不可改变的弱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获得对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控制。因此,成熟的教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7.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系统。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自我发展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是成熟的第一步,也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基础。成熟的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自我具有反思能力,同时具有接受自我的能力以及具有运筹、调控自我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系统。如果说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的话,那么发展自我则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教师的自我发展系统既能体现职业特色,又能表现个人才能、智慧的发挥。成熟的教师有一种不断进取、接受挑战的精神,不断寻找机遇,寻求“高峰体验”,善于寻求催化自我成功的刺激物,善于变化行为方式,使工作和生活丰富多彩。
三、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促进
1.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职业成熟度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积极性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状态。它表现为内部心理活动(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和个性的)和外部活动(行动的)的发生及其努力程度。积极性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及能动性。积极性不会自动产生,它要有内部需要、外部诱因以及由需要转化行动的动机。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使人们工作行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教师积极性途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目标的吸引去激发工作动机,如目标激励法;二是靠奖励的吸引与惩罚的压力去激发工作动机,如强化激励法;三是通过改变主体态度来激发工作动机,比如感情激励法与参与激励法。
2.教师职业培训。从某个角度说,社会的人的成熟过程,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中实现,教师的成熟度也在学校情境中体现。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就会成为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一种方法。虽然许多教师在进入职业之前曾受到专业训练,但是工作以后,特别工作多年以后,进行职业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职业培训可以丰富或更新专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培训时间,反思自己工作历程,提高对职业工作的认识,这也间接为教师成熟提供一个时机。总之,人生就是无止境地完善学习的过程。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例如,职前培养,在职业培训(分为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自学及学校有计划地对个体教师的帮助。
3.加强教学、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活动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帮助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总结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经常搞科研活动,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局面。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一般方法有教材教法研究,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总结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科研调查与实验,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学术交流等。
4.完善教师职业的管理措施。教师的职业成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成熟度。
一般的管理措施:1.制定恰当的成熟度标准。这些标准要体现教师个别差异、注重教师连续性与发展性,同时提高教师角色意识。2.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如要树立正确的考核指导思想,要有可行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考核要经常化、制度化,要有系统的考核、评估资料等。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继续教育的计划,组建相应的机构,对教师提供系统的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