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

时间:2023-01-29 14:06:06

课程教学

第1篇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在目前社会上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亟需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微课程与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微课程是慕课和进行微课程教学的基础,设计和制作微课程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下面就目前教师们普遍关心的微课程及微课程教学的话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微课程及其录制

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1]。更简单易于理解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且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技术门槛低、制作易上手,传播成本低等特点。微课程制作时要突出“微”、“小”、“精”的特性。微课程只能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在某一个微课程中,知识的讲解不能涉及过多内容,面面俱到的讲解不是微课程。

有不少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并不是微课程,只是一段微视频。因此我有必要澄清对微课程的一些错误认识。微课程不是教师以前讲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版,更不是一节常规精品课的视频切片。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也不是原有课件的简单分割或重复,而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重新进行深加工。有些教师制作的微课程从本节课的引入到知识的讲解,直到布置作业,一应俱全,把一节普通课的内容浓缩到十分到十五分钟内,这显然不是微课程。

1.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流程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有一定的流程可以遵循,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选题、设计与制作。

(1)选题。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整理一个清单,将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到五个知识点,并列出这些知识点的清单。

(2)设计。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创新地设计出不同的信息化教案,包括Powerpoint课件中图形、动画的设计,其他视频的引用,图片、Flash动画的插入等。

(3)制作。课程的信息化教案设计好以后,主要以PowerPoint为载体,然后利用录屏软件或用摄像的方式录制微课程(一般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录制好以后,对所录制的内容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如去除噪音、添加字幕、在视频前面添加片头等。

微课程的制作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要根据课程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制作形式。以下是一些微课程制作的常用形式。

(1)PowerPoint动画的视频。根据知识点,特别是一些知识的疑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要通过PowerPoint动画来展示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对教师的PowerPoint应用技术要求较高,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教师一定要掌握PowerPoint的应用技能。

(2)公式讲解的视频。对于理科的教学常常涉及很多公式,可以利用PowerPoint先制作出这些公式出现的动画形式,在讲解的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公式慢慢随着讲解的进度逐渐出现。再配以书写笔的标注进行讲解,如果全部用笔书写,会出现由于书写不规范占用过多版面的情况。

(3)插入Flash的视频。一些质量很高的Flash动画, 也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 可以直接插入到PowerPoint文档中,然后对插入Flash动画的PowerPoint屏幕进行录制。当然也可以对Flash动画文件进行个别内容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

(4)插入视频的视频。很多微课程在制作时,需要配合一些视频进行讲解,需要的视频不一定都要自己录制,可以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进行剪辑后插入到PowerPoint文档中,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讲解。或通过录屏软件在后期制作时把视频插入到已经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中。

(5)利用Word文档进行试题讲解的视频。对于Word文档中的试题,可以利用书写笔进行书写讲解,然后直接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

(6)画图板(绘图软件)制作视频。电脑中自带的画图板或绘图软件,由于可以方便地调出各种不同色彩的笔,也能够方便地绘制出一些简单的图形,因此很适合小学教师制作微课程时使用。

2.微课程的录制形式

(1)微课程的录制软件

制作微课程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用录屏软件进行屏幕录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不仅可以将录制的内容保存成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还可以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和编辑,对声音进行降噪或重新配音。Camtasia Studio功能比较强大,可以满足微课程录制的基本需求。另一个录屏软件是国内的“屏幕录像专家”,它也可以录制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且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也可以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或重新导入声音,但是对视频的再编辑功能有点欠佳。如果不需要对录制的视频重新编辑,添加艺术效果,后者也是不错的选择。两款软件都能录制出高清晰的微课程。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其他录屏软件。目前,在PowerPoint2013版本中,利用微软最新的Office Max插件,可以轻松地录制出微课程视频。

(2)微课程录制过程

实际的录制过程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书写,然后用录屏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电脑屏幕上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界面。常用的有:①PowerPoint放映时的界面;②绘图软件显示的界面,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板、绘图软件(如绘图软件SmoothDraw);③Word界面等。总之,只要是电脑屏幕呈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将其录制为视频文件。目前,录制界面通常是PowerPoint界面,它可以呈现各种图形和动画,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很有帮助。对于小学低年级,可以用绘图软件SmoothDraw,它更多侧重于书写功能,可以方便调整出各种颜色,也可以插入简单图形。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角度而言,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要努力使微课程视频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知识性。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PowerPoint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置技术,还要注意PowerPoint课件的设计艺术,如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的搭配,选用的字体字号及其设置;还要掌握视频的裁剪编辑技能,屏幕录课软件的应用技能。另外从视频制作的角度,要努力提高微课程视频的视觉效果,使微课程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

微课程的教学

录制微课程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的录制要呈系列化,即按照课程的章节顺序录制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学习,通过使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每个微课程时间较短,同时可以在任意移动终端呈现,这改变了原来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生个性化地选择,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即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自主学习。

1.翻转课堂教学

如何把微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目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目前谈论的比较多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创建微课程;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课程,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做作业。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从新课的引入,到知识的讲解,直到最后布置作业,全在课堂中完成。由于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是针对班级中等学生而进行的。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实际上一半知识不需要教师讲解即可理解明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半知识在课堂上听一遍是听不懂的,因此课堂上常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而作业的完成、巩固复习以及知识的内化是在课下进行的,而课下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常常又没有办法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成绩分化。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在课下,即普通浅层知识的学习在课下完成,学生利用微视频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梳理,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然后再讨论提出本组的问题,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将知识的内化(即深层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讲解和辅导。这样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数字化微资源整合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而国外的学生自己可支配的学习时间较多,中国的国情是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平时书面家庭作业较多。如果多学科的平常课堂教学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很难实施。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适合于学习较自觉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同时要实现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一定要有网络平台做技术支持,即通过网络平台对微课程视频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检测,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等功能进行辅助教学。

在目前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功能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同时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社会、家长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又鉴于我国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即白天上课时间较多,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不少学生在课下没有时间(或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不愿意)观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数字化微资源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仍然可以观看微视频。在学生课前进行浅层知识预习的情况下(可以布置适量预习的微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把各种微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组合成一节好课。这些微课程资源可以是自己录制的微课程,也可以是网上下载的经过加工了的微视频,把这些微课程、课件、微视频等微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这是目前符合现代中国学生现状的做法。

微课程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中使用,也可以在课中讲解时使用,更可以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的学习。但是,微课程仍然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可以替代教师的作用,它只不过是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如果真正能够把微课程应用得好,既有充足的微课程资源,同时有完善的网络平台进行技术的支撑。微课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确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语言表达的能力、思考探究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评审指标解读.ppt》,2013年2月28日.

第2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工程实际 积极和主动 教学质量

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教学工作的成效,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近几年来,笔者承担了水利工程类、电厂类等工科专业班级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二、引导学生认知力学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厂类、水利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而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的力学问题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应变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直观性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使用教学模型和实物进行教学演示,如讲解“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约束”时,让学生看固定铰链联接的模型;讲解“空间力系”时,看直角平行六面体;讲解“齿轮的受力分析”时,让学生看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通过工程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工程实物与力学模型相对照,即可使学生增加有关工程和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理性认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行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

如果教师能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化为具体易懂的实际。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在讲静力学公理一节“作用与反作用公理”时,我问学生:如果大家想买一个弹簧秤,并想校对一下它的精度时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秤一个已知重量的实物。我又问:如果没有实物呢?多数同学都沉默了,这时我拿出两个弹簧秤,并使两秤水平钩在一起,然后用手施力于弹簧秤上,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说:两秤的读数相同。我解释道: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通过对几个弹簧秤的实验,就可以买到一个标准的弹簧秤。

五、尊重、关心学生

用心去呼唤,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不但没有忽视他的存在,而且对他很重视,很关心。由于职业中专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多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很大。有的学生想学但自控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如果他们认为老师忽视了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导致自暴自弃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记住学生的姓名,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姓名脱口而出。辅导时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能提出具体问题,我就主动和他们谈些简单易懂的问题,对汉语较差的朝族学生注意多交流,多辅导。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真心帮助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对待学生方面,我一直坚持没有不可原谅的缺点,也没有不值得表扬的成绩的原则,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心就被拉近了。

六、因材施教,进退适度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教师而言,我认为教师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卖弄知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不讲,该快的地方要快,该细的地方又要讲细。如果讲快了,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效果不佳。可是在一堂课中对一个问题重复过多,学生就会感到罗嗦、厌倦。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涣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效果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紧凑、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紧凑、联想”就是快慢适宜,不罗嗦,每讲一个问题都尽量联系到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加深了记忆,又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讲《材料力学》四种基本变形:“弯曲变形”时。我首先要以提问的方式或抢答的办法复习以前将的三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剪切变形,圆轴的扭转变形。另外《理论力学》中的三种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结构力学》中解超静定结构的三种方法: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都可以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讲授,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

七、结束语

“传道”须有术,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园丁,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文豪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两个思想。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我想,对于我们教师间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很适用。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尚作萍,杜成斌,陈定圻等.理论力学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力学与实践,2007,(29):80-81

第3篇

一、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语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过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语阅读课同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①阅读方法指导课;②推荐读物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专题性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新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

二、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强制性、封闭性、划一性等弊端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当前小语阅读教学存在着师生教与学的观念落后,教学时空局限于教室、学校而封闭,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封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僵化,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导致师生在课堂上搞空架分析,强输硬灌,心理压抑过大,教学效果较差。而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开放的教学理念是消除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

第4篇

1内容陈旧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目前,工程教育主要是按学科体系来设计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工程特色不突出;强调基础理论的教育,忽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按产业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更新内容;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工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欠缺,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2不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课程设计中多采用cad和办公软件,而且大量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本来就存在抄袭现象的课程设计更加严重。另外,许多学生做课程设计采用的仍然是手工和纸张工作的模式,用的虽然是计算机,但方法还是老方法,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现代设计理念无法体现,或者说就是新瓶装旧酒。

3工程设计必须符合规范和标准从目前的课程体系现状来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侧重理论推导,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专业课本来是结合实际应用的,应以掌握设计规范、设计标准为导向,特别要重视相关专业的细节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理论化的倾向明显,无法联系实际应用,不能结合专业工程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概念模糊,各种规范和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无法正确应用,更不用说对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深入的体会了。

4重理论轻实际因为大规模扩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近些年,导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又到学校工作,对专业知识掌握有余,对知识应用和实践不足,无法完满解决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因此只能起到带队管理的作用,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工科专业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普遍严重缺乏工程背景,教师授课当然就不能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不能把工程成果和职场经验充实到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教师不知何谓工程师却在培养工程师。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现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现状与教育目标显然是相悖的。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笔者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思路。

1师资队伍保障高校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专家承担参与高校的教学任务;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改变对工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方式,转变侧重理论和论文的单一化倾向。

2建立工程实践的观念具体地讲就是将实践知识和能力带入到课程设计中去,避免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脱节。当然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工程实践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课程设计环节上,要让学生基本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从教学目的以及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需要更加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工程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的能力。常规的工程设计需要大量的查图表,大量的手工计算,既费时又枯燥。然而如果运用计算机,则可以把这些繁琐的任务交由计算机来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同时准确率也高。特别的,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现代工程设计方法的能力,使学生将IT技术和专业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尽可能的采用IT技术进行设计。

4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课程设计考核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理论学习阶段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为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需要改变考核方式,如可采用口头答辩、提交书面材料等方法。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当场答辩,提高学生即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第5篇

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实施了研讨式教学并构建了研讨式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实践证明,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企业级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1]模式组织教学,教学重点在于“教”,“学”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教材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2],教师对课程内容单纯的灌输讲授,使学生认为软件工程内容枯燥且与实际开发脱节,学生对企业级软件开发理论很难获取切身体会和认识,厌学畏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得以引入软件工程课堂,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不能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难以满足软件行业对软件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研讨式教学[3]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4]。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全过程的参与,促使他们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10年以来,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2软件工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但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讲授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2]。

2.1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现有教材内容仍然以面向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作为重点;而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大行其道,如敏捷开发、RUP迭代开发、UML、设计模式、XUnit单元测试等,这些新的内容,教材甚少提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已有软件工程教材侧重纯理论的介绍,即缺乏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案例,又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课程内容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晦涩难懂。由于学生没有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教材中介绍的软件开发原理、模型、设计及测试方法等内容难以理解,甚至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就是计算机类的哲学课!”

2.2课程实验不受重视、内容零散

各高校在开设软件工程课程时,基本采用理论授课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授课为36课时,课程实验为12课时,这种课时分配方式存在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的问题。12课时的课程实验通常分为6次,实验内容零散,没有连贯性,对学生而言,并不能通过实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课程实验形式大于内容,难有所得。从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得知,他们对课程实验的最大期望是:课程实验由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分解而成,通过这样的课程实验,真真切切体会、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理论及流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2.3课程评价模式有待改进

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借助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即通常所说的“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的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3]。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付考试,考试前几天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考完立刻把所有硬记的东西还给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研讨式教学探索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考虑到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工程性的特点,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结合长期以来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经验,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更好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挑选并设计研讨课题,在授课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行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研讨式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三大流程:教学准备、组织研讨和课后完善。

3.1教学准备

指导教师在每一次研讨前,需作充分教学准备。首先,需基于此次研讨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对受教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受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以确定研讨课题的难度及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并调动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调查方式可采用小组面谈、组织调查汇总、调查问卷等方式。学生调研工作是保证教学准备有效开展的必要基础。教师挑选并设计恰当的研讨课题,是研讨式教学准备的核心流程。在选择和设计研讨课题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基础研讨课题难度适中。如果学生对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感到陌生,不能通过一周自学研究解决该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如果学生认为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太过简单,则会轻视研讨式教学,因此应深入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学生知识结构挑选并设计难度适中的研讨课题;其次,研讨课题数量适中,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多,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压缩学生课外自主时间,学生疲于应付,视研讨式教学为负担;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少,不能有效覆盖教学重点难点,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第三,研讨课题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案例,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基于实践,提出改进办法或者设计新的实现方案。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结构和课题挑选的原则,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将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进行分解,结合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研讨课题设计,并将上机课时作为学生课题研究专用课时,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通过指导和交流,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困境和状态。表1列出了该课程的研讨课题名称以及所涉及核心知识点。基于学生调研的基础,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件。微课件制作必须小而精,以满足学生研讨课前准备为目标,覆盖研讨课题涉及的重点知识点及学生调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知识点。微课件制作是高质量教学准备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研讨规则并严格执行,教师花费心血精心挑选设计的研讨课题,难以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重视,可能会出现大量学生课前研究课题敷衍了事,课题研讨无人发言、少量学习积极同学把持讲台等情况,教师白费心力,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提前两周布置研讨课题,并制作研讨课题的微课件,讲解该研讨课题所涉及的核心知识;

2、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研讨,项目小组采用全班随机分组,以做到分组公平,杜绝学生抱大腿、搞小集体;

3、项目小组人员3~4人,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否则让部分小组成员滋生打酱油的思想,小组成员不宜过少,否则学生自学研讨任务较重;

4、课堂研讨采用学生小组演示讲解和学生问答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的小组由教师随机抽取,一位同学负责演示,演示完毕,台下同学可随机挑选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讨论,讲师负责引导和总结,并当堂给出研讨成绩;

5、小组演示时间不宜超过6分钟,学生研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教师应适时控制每小组演示及研讨时间,以在90分钟的研讨课题上,即让小组有足够的时间演示和研讨,又能让足够多的小组得到上讲台的机会。

3.2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

如仍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研讨积极性,损害研讨式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构建与研讨式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模式,调动并提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讨论的积极性。软件工程课程一共进行6次课题研讨,贯穿整个学期,加大课题研讨的在总评成绩的比重,让课程考核由期末一次性考评转变为过程考评,教师可通过研讨式过程考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与指导。课程评价模式可如下:课题研讨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知识点考核30%,课题研讨成绩教师当堂给出,研讨课题做的比较好的小组会受到极大鼓舞,研讨课题做的不好的小组会感受到压力。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为高校课题注入了活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将会享受到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的快乐。但由于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在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研讨课题的选择与设计需花费教师大量额外的精力和时间,经过受教学生反馈后,仍需不断优化和改进;第二,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在研讨过程中消极抵触,应付了事,老师因为精力和时间关系,难以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针对此问题,可采用高年级学生助教机制,协作老师指导、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第三,学生在研讨自学过程,会向教师提出一些课外的专业问题,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外花费额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研讨。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2]范庆春,周秋平,王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6):64-67

[3]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8-71.

[4]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5]尹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5):77-80.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型 课程教学 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0-02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缺陷:教学内容上不脱离教材,教师常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上,教师以灌输式为主;教学考核上,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平时成绩亦仅限于考勤、作业,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只是期末时突击,应试现象严重,等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亟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适应21世纪对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什么目的呢?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知识体系,都有其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课程教学应至少达到如下的目的:一是知识传授。学生应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技能。二是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学习、研究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与能力,而且还应培养学生一般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三是综合素养。包括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等。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在知识传授中又以教师传授为主。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且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师讲,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忽略了学生主体怎样学。

从系统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课程教学过程可以看做一个综合的开环系统,它包括三个子系统:教子系统、学子系统及评价子系统。其中,教子系统又包含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教学目的确定、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批改、答疑等,学子系统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问题研讨等,评价子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对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因此,我们应让三个子系统运转正常,特别是要让这三个子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教学过程系统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综合素养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挥上述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因为未能理清三个子系统各自的基本功能及联系。基本上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课程成绩又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换句话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重视了教师是如何教的,至于学习是如何学的几乎不管,只要考核成绩合格就行。

课程教学过程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三个子系统的作用,这就需要进行教改、学改、考改。同时,从学校这个更高一层的系统来看,还需要给教学过程系统提供良好环境、进行优化管理,这就是管理方面的改革,即管改。“教改、学改、考改、管改”,就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我们认为,第一,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教师教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二,成绩的评定是一根指挥棒,成绩的评定应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的表现,增加平时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这些过程包括作业、上课发言、指定阅读、广泛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10多个环节。第三,给予学生正面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其“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综上,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下文以广西大学数学模型课程为例,说明其教学过程优化的具体方法。

二、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过程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正以空前的广度与深度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自20世纪末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数学模型被引入高校,同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广西大学自1989年以来就已经开设这门课程,2006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作了进一步的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数学模型课程定位: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应教会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即算数学的能力与用数学的能力。其他数学课程基本上是教学生如何算数学,数学模型课程则教学生如何用数学。因此,数学模型课程在高校数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其他数学课程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课程教学目的:第一,知识传授。培养学生数学模型课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模型,基本概念包括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建模的步骤、模型分类、建模方法分类,基本模型包括初等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离散模型、随机模型、稳定性模型、层次模型,等等。第二,能力培养。包括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培养,如模型假设能力、双向翻译能力、处理初等模型能力、处理动态事物能力、处理模糊事物能力、处理随机问题能力、数据处理问题能力、应用数学软件能力、处理评价问题能力、处理预测与决策问题能力等。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等。第三,综合素质。包括数学文化素养、奋力攻关顽强意志、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等。

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第一,教的过程优化(教改)。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原则,融入教师科学研究成果内容,融入最新学术发展内容,例如,增加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方法建模、指数标度法等教师的研究成果;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每一次课堂教学,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以启发式授课为主,留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与讨论;每一章均预留时间供学生讨论;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课题并加以解决。第二,学的过程优化(学改)。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为主体,每三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课上发言,期末提交一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小论文。学生不仅要从教师的授课中学习,还要从相互讨论中学习,从实际问题中学习,从课本以外的数学方法中学习。第三,评价过程优化(考改)。期末考试成绩不再占大头,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过半。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发言、研讨、小论文等内容。期末除考试外,还举办一次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在教师的主持下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发言,全班学生提问研讨。

三、实施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效果

广西大学的数学模型课程有如下几类:数学类、管理类、电气类、全校选修课、新生研讨课等。2009年以来,开始实施教学过程优化试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优化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数学模型课程的第一次课,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数学模型,为什么数学模型在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什么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热烈的欢迎,还介绍了当今时代的两个显著特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对数学模型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们布置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学生的到课率非常高,课堂氛围活跃。

第二,形成良好的研讨型教学情境。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研讨式的讲解引导了学生研讨式的学习。例如,有一题目,某人在早上8:00出发到下午5:00到达山上,第二天从山上8:00沿原路下山下午5:00时到达山下,试证明这人在这两天中的某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问题本身不是很难,经过教师的启发,有学生从两人同时上下山必相遇解释了这一现象。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能否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证明?第一次学习数学模型的学生不一定能证明之,此时教师用启发式教会学生利用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加以证明。最后教师提问:如果这个人第二天出发或到达的时间发生了变化,命题还成立吗?类似这样的一步一步深入研讨,让学生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

第三,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数学模型课程中一个个的案例,全都是实际问题,全都是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教学过程也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挑选一些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现实联系的紧密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建模知识应用到其所学专业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改变了期末考试才紧张的现象。由于数学模型课程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了一半以上,平时的学习过程记入平时学习成绩,这使得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与研讨。同时,因为在教学过程优化中,我们要求学生上台发言讨论某些问题,“逼”得学生不得不做好准备,不得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从而改变了期末考试才紧张的现象。

第五,提高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成绩。数学模型课程教学的优化,使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增多,数学建模的能力增强,主动要求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为一种风气,每年到报名时多达三五百人。2011年广西赛区选拔全国大学生夏令营参赛队,四道题目的第一名均是广西大学的学生;2012年夏令营的选拔,广西大学有2个队同时入选,这在全国是罕见的。这两年广西赛区参加夏令营的队均来自广西大学。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西大学获全国一等奖1个队,二等奖7个队,创广西高校参赛以来的新纪录。

第7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61-03

程序设计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程序设计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算法的基本思想,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程序设计问题。

一、程序设计课教学现状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笔者发现程序设计课教学总体上过分注重计算机语言知识的讲解、机械式训练,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通过多年的《C程序设计教程》[2]、《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3]及《Java 程序设计》[4]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师上课PPT用的多,讲授的内容多,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听的多,做的少,下课后面对众多的内容无从下手,学习热情慢慢减弱。很多学生在实践课上不动脑筋,纯粹是验证程序,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算完成调试任务,课后不会自主学习,同学间缺少合作。

2.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课程本身的原因

程序设计课,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少,入门难。

程序设计课本身难度大、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课注重算法思想的形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原来初高中知识以识记和理解为主,两者之间学习模式不一样。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知识,过于注重细节和语法规则,而忽略了算法思想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由于受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双重限制,造成每节课内容太多,对学生来说就会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

(3)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学程序设计不应该像学数理化课程一样死记语法规则和公式,而应该把握程序设计的核心思想——算法。学生自身受初高中学习习惯的影响,不会自主学习,事事都要依赖老师。而学习计算机语言要多学多练多看,程序是编出来的,不是老师上几节课就能教出来的;同学之间也需要养成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师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对策与方法探析

1.以系统科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系统科学理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5]

这些理论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要适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做到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对待学生更不能一刀切,要对学生模底,因材施教;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因此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例如,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按照学生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技术基础不同对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分为:游戏组、教学开发组、社会服务组等项目组。改变了教学方法后,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在程序设计课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因素。

(1)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6]

笔者把原来每节课的任务驱动转换成课程的综合设计——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模式。比如,在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的时候,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设计了若干项目:《试题自动抽取系统的开发》及《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并说明这些系统开发过程中要用到Visual Basic的相关知识,从界面的设计到过程的调用,从菜单的开发到数据库的调用,几乎每个知识点都用得上,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会留意该怎么用上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知识又能掌握各个知识点,这种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交作业时,开发出了很多实用的系统。《试题自动抽取系统》(如图1所示)已经用在各门课的试题库建设中,《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也已经部分试运行,《汽车销售系统》已初步成形,可供其他单位使用。一些游戏软件稍加修改,就可供游戏爱好者使用。

(2)综合利用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C语言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板书+上机调试”的形式,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

在Java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了用QQ工具进行教学。例如在Java程序设计课的教授过程中,让同学们安装Java开发机,教师把软件包准备好,放在QQ共享中,学生下载安装就可以了。安装过程中学生看不清路径,教师直接就在QQ 群中通过即时消息框把路径发给学生。在多媒体制作课程教学中,遇到文件扩展名不一致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格式工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转换方法,把多媒体制作学会了,还能举一反三到其它知识的学习中。因此,综合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也是程序设计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改变课程评价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考试模式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教师出题考试变成了试题库,而且可具体到每一章节,试题实现自动抽取(如图2所示),[7]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4)肯定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在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时,当教师给学生设计项目时,学生几乎还没开始学习这些课,学生们担心在期末时,根本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梳理以前的知识,找出学生可用知识和需补充知识,还需给学生明确几本实用的参考书,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循循善诱,决不能布置下任务就算完事。例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开始之时,我们就给出了两本参考书,并划出需参考的章节,这样学生就可一边学一边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教会了学生开发系统的方法,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学生在程序设计课中的对策探析

1.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程时,需要有一个入门的过程,因此要着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持之以恒,否则就会得过且过。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是其它语言和计算机软件的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了,Java语言学习有了好的基础,Flash中的结构控制就容易理解了,同样网页制作中的控制结构就好理解了;如果C语言程序设计学不好,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会很困难。只有让学生知道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与实际生活结合,引起学习兴趣

不管是C语言还是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中找问题、解决问题。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实际问题出发,才能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对数的排序,不仅可以解决比赛排序问题、成绩排序问题,甚至还可以解决图书资料的排序问题以及试题提取中试题的排序问题。这样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大。

2.学会循序渐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学程序设计语言没什么诀窍,除了多看、多想、多练、多编,没什么好的捷径。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循序渐进。从基础开始,先编顺序结构、再练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当这些基础打牢了,再学数组、函数和指针就容易多了。

3.改变学习方法

在初高中学习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比较明显,不管什么课,教师都会反复多遍讲解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大学教育,学习的内容多,知识量大,教师不可能像高中学习阶段那样一个知识点讲很多遍,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教育。大学有很多的网络课程和论坛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学习外,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

4.认真做好课程设计

每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最终结果都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中。比如:C语言课程会让学生统计本学期班级成绩和排序,学生只有认真做好课程设计,才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学生要开发《试题自动提取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项目,而Java程序设计课,学生要设计基于Java程序设计的网站开发和数据库利用,学生只有把这些课程设计做好了,学习的知识才能得到应用和巩固,如果仅限于课本知识,程序设计语言是学不好的。因此学生一定要开发设计系统才能把计算机语言学活用好。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程序设计课的探析,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学梅.《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探讨与反思[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

[2]谭浩强.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余华,何玉香.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宝林.Java程序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戈.老三论·新三论[J].教育发展研究,1987(1).

第8篇

一、教学评价实施原则

1.评价针对专业特点教学评价要直接针对专业特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观察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要注重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编程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来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以学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注重教师课前资料的准备,如有没有做好相应的课件;上课时的语言能否把程序讲的简明、可理解,能否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课后对学生作业的辅导能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程序设计的精妙之处。评价表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分类编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实验操作性强。所以评价表首先可以在学校层面制定出教学评价的总方针,然后各专业再根据自身特点,编制出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表。评价的周期不必是固定的一学期一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定。2.评价注重学生发展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就,致力于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提高在真实编程环境中的创造力。从教学的核心目标来看,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整体的素养得到提高。从知识和技能目标来讲,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技能;从情感目标来讲,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和愿望;从发展目标来讲,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将课程原理应用于相同的问题情境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设计像“教学过程能使你提高程序设计分析能力吗?”“教学活动过程能激起你的程序设计创造灵感吗?”这些重在关注学生通过完成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发展性问题。3.评价分类职称类别教学评价也要考虑教师的职称类别,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所具有的授课经验、资源积累、知识处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对于助理讲师,注重其教学基本功,传授的知识是否准确,讲授的内容难度是否适宜就可以了;对于讲师,注重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级讲师,关注其教学中独到的学术见解,对传授知识的适时,介绍学科前沿理论及发展趋势等等。

二、教学评价实施方法

1.电子评教,及时反馈取消纸质的教学评价方式,无论是学生问卷调查表,还是教师教学评价表,一律改为Excel电子表,借助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很快可以统计出各种需要的数据。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性,还使得教师从繁重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的实验室电脑,每一个实验项目结束都可以立即进行电子评教,教师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出重难点疑问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2.师生交流,共同探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填写冷冰冰的表格之外,还可召开师生座谈会。召开座谈会,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就会很愿意就程序设计类的问题向教师提问,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进而说出肺腑之言。在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人际交往,思想碰撞,是促进学生发展和专业成熟的重要因素。3.同行观察,专家指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公开课等方式,让同专业的教师可以相互听课,并且可以询问被评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思路、课后学生作业布置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情况。同行评价能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特长及其辐射作用,消除教师之间的隔离感,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同行观察,学校还可以请同专业的专家来指导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专家可以是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从当今程序设计的新思路、新软件进行指导;也可以是教研室的相关老师,从教学的新改革、新方法进行指导。四、总结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评价应遵循评价范围主体多元、针对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发展、分类职称类别的原则,并且应用电子评教、师生交流、同行观察、专家指导的方法,以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激发其专业创造性。

作者:周颖 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第9篇

1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伴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强,我们不由地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深深地反思,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先前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声音,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现例举一二:

1.1 重提高技能,轻知识传授。现今,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然而,一些活动与教学明显无关(还有一些活动仍值得商榷),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好像教师进行了知识的传授就是不在搞课改实验。

1.2 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想尽办法把课上成娱乐性活动化的课,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

1.3 重知识过程,轻知识结果。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法则的由来、甚至是一个概念的揭示,绞尽脑汁设计活动,精心铺垫,层层深入,不断细化,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反复讨论,逐步验证,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科学家,一个数学研究者,有时一节课下来连一个结论也没有出现,这样低效的课,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片面的实施新课程,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问题还能列举很多,从哲学角度上看,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二类:①形式化;②绝对化。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课堂教学毕竟是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对课程改革表示担心和忧虑,原因也即在此。在课堂上,教学被裹上了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绿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课堂上表面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表面热闹、热烈好象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常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2 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2.1 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教学应追求的境界;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率才是最好的教学。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去除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教学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强调学生吃苦耐劳,而不将学习的效率;只看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而不问师生在教学中的精力及时间的消耗有多大等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点:①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和“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②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少量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因为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③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即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表现;④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2 教师有效地教。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学的前提,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2.2.1 营造教学氛围。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②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③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2.2.2 强化目标意识。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是,形成学科“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2.3 创设问题情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2.2.4 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5 精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强化教法、学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①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②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④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⑤体现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教学有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的创新,形成一套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3 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有效教学最终是有学生学习的高效率来表现的,为此教师要做到:

2.3.1 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辨证地理解“苦学”,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3.2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专家 质疑 课堂教学 主动性和创造性 观念与理念 合作者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轻松 愉悦

记得有一次“县教研室课程专家组织全县数学学科带头人到四中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来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若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PHTOTOSHOP;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PhotoShop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使用范围最广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无论是在广告、平面、室内、动画设计,还是在摄影、出版、印刷等领域,都深受广大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同时也是职业院校计算机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面对职业院校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美术功底薄弱、审美能力、兴趣的差异,如何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够真正的面对就业的需求,笔者就目前 PhotoShop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来讲,简单的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面对电脑和网络,更加容易转移注意力,偷偷玩游戏或者上网,十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的学习。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底子薄、美术基础相对较差,但是思维相当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所以在第一次课上,教师不必急于进行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对课程感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先向学生展示Photoshop在如今的计算机设计领域的各种应用,例如广告设计海报、摄影照片的处理、卡通绘画、建筑效果图后期以及创意图像合成等典型应用实例,并从构思、色彩搭配、创意等角度做简单分析评述,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比枯燥的程序更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加深他们对本门课程的了解,学习Photoshop能够考取哪些证书、可以做的一些社会上的平面设计兼职工作、能够增加就业的砝码、能获得大约多少收入等等,并例举一些往届毕业生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渴望参与课程的学习,掌握这门技术。这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以后的教学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Photoshop课程来说,每节课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软件的专业术语和操作步骤比较繁多,如果没有在导入环节较好的设置情景就直接平铺直叙的进入学习,会使学生在每堂课开始就昏昏欲睡或者注意力被转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专业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Photoshop工具命令繁多,功能异常强大,根据职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上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学习过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过度依赖教材,而应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任务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例如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广告设计、品牌设计、书籍装帧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工作,对这些行业来说Photoshop是最常用的设计工具,所以对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涵盖各个工具和命令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快捷键,对各种特效技巧也要十分熟练;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会从事家装、公装和展示设计等工作,教学的重点就成为了如何利用Photoshop进行效果图的后期处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图像的调整命令以及一些后期处理的实用技术等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以后学生的任务需求发生了变化,也能很好的学习应用新的功能。

三、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十分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以项目任务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团队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演示成功案例,由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操作完成,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巩固对所学工具和命令的灵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且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分组回答自己小组选出的最佳方案,然后由教师做讲解演示,并将制作步骤与学生讨论的制作方法做比较评讲,进行总结,巩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最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创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学生应用软件的能力,并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单独进行辅导,提高效率。这样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在项目的进行中对知识点熟练掌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学有所得。在项目完成之后,各小组要完成项目报告,做好总结,吸收其他同学的创意方案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的方法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整体项目过程的操控和把握,并对今后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学习,从开始设计,到不断的总结、突破,要能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并设法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模仿工作后的团队模式,小组间可自由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大胆分析、尝试和模仿,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实践证明,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它的编辑手段和技巧层出不穷,想要熟练掌握运用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用、多练、多体会。照本宣科、只学习一些工具的使用和死记硬背一些效果制作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设计创新的能力,辅助他们在设计专业上能够通过先进工具实现思维创作的自由翱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就业做了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徐瑾.浅谈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方法[J].现代技能开发,2002.

[2]张志宏.浅谈photoshop课程的教学[J].科技资讯,2007.

第12篇

章节内容

第一章:商品与商品学(第一节)

学时

2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商品的概念,了解商品的构成

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什么是商品,会准确划分商品所属的层次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辨别能力

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手段

教材、PPT、计算机网络等

教学过程

教学路径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课程导入

考勤

随机点名

简要自我介绍

25

旧课回顾

新课导入

案例引入,提开放性问题激发兴趣

集体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

15

学习目标、重难点展示

PPT演示,适当讲述

认真听讲与自学结合

5

教学实施

教学环节:

1.  简要阐述商品的概念,提取关键字加深记忆,并举例解释说明

2.  随手拿一物品询问学生辨别其是否是商品

3.  陈述有关商品的语句,让学生分辨其体现的是商品的哪种属性

4.  让学生自学商品的构成的相关内容

5.  点睡觉或讲话学生回答商品构成的相关内容

6.  结合实例逐一解释商品构成的五个层次内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7.  结合实例,总结回顾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准备好相应的教程、PPT、案例等;注意课堂记录的维护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老师的提问互动环节

45

达标检测

1.练习检测

2.举例提问抽查

知识拓展

商品学研究内容的延伸:商品包装学、商品检验学、商品分类学、商品储藏学、商品养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