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设计论文

种植设计论文

时间:2022-06-06 17:22:08

种植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造型基础理论;园林种植;种植设计;实际应用

构成理论是当代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基础,其重要核心位置不容忽视。构成研究是视觉艺术的基础理论,又把视觉传达艺术作为其中心思想内容。构成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后期被引进我国,把视觉形象作为构成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功能就是探究和建立视觉形象的手段,虽然这种理论进入我国时间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累积和实践,逐渐被大范围的应用到各领域的设计中。

一、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地位和作用

(一)构成理论在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位置

造型艺术设计包括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设计,而园林设计就是众多设计方式中的一种。园林设计则是通过巧妙的使用地形、水体、周围建筑、山石的形状以及植被特点等要素,来达到对景观进行塑造的一种视觉造型方式。植被是园林进行设计期间的主要材料,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是整个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植被的种植设计直接影响着园林设计水平的高低,其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1]。而造型理论的基础就是构成理论,其直接影响着设计概念的形成、构思的生成等方面。在园林整体设计过程中,构成理论对植被的制造、植物材料之间的配合、色彩的合理运用以及植物空间形象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

(二)构成在植物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作用

构成理论由平面、色彩以及立体等三个方面构成,并把这三方面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植物在不同方向上的配置、种植图案或者是文案设计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从而为园林整设计提供概念支撑。色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评定一个园林的好坏首先就是从色彩元素上着手,只有色彩搭配合理,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二、构成理论的实际运用

(一)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

平面构成中包含了很多法则,而形式美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其中包含了园林整体的比例、尺寸、对称性、均匀性、归一性、节拍、想象、境界等内容。因为不管是任何一种造型及构图都需要协调好比例、精准的尺寸,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形象间的变化。越接近对称的图形或造型就会越产生协调、自然等特性,给观赏者一种质朴的美感,满足人们常规上的视觉感受。均匀则是在不对称的造型或者构图上寻找到均衡点,使用这种方法对植物种植形象进行塑造,就会使其形象变的灵动、活泼,拥有自然感觉的美,在视觉意义上寻求平衡,其是一种统一共性的要求,同时还要达到整齐、协调的艺术成效[3]。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具有归一性质的时候,只有单纯归一才能够让美变的更加强烈。但是只顾统一而缺少变化的设计,就会影响到观赏者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美观的迅速凋零,不能长时间进行保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变化,知识感官的刺激性缺失,因此变化才是调动观赏者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这种变化要建立在规范整齐的基础上,没有规律的变化,就会导致设计时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节拍的产生同样也是建立在规律的前提下,一种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出现多次、连续、规律的运动感。

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都会以自身视觉经验出发,通过有效地方式对观赏者进行刺激,使其能够很好的进行联想,进而促使设计按照设定的目标来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观赏者的思想推动他们由眼前的形象延伸到别的事物上。因此,园林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性,让人们对园林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联想。

(二)平面构成形式的应用

种植设计中反复的形式设计,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的方式。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人们记忆的一种方式,可以形成一种规律性强的节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一旦节奏重复就会出现单调、无趣的现象。趋近于反复构成的轻微转变,又不像反复形成后具有严格规律感觉,但是其中包含的韵律感却没有消失。

(三)色彩理论的实际应用

首先,色彩的属性就是色相、亮度、色彩的鲜艳度等要素的总称。种植设计决定植物之间采用哪种配置,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植物的色彩属性来决定的。植物配置实际效果的好坏与否,就可以使用色相以及亮度进行决定。因此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过程中,禁止将两种亮度接近的植物种植在同一区域内,特别是两种植物的实际亮度都很低时,更不能放在一起。而两种植物的色相相同,亮度不同,其相应的配合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在种植过程中,植物色彩鲜艳较低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情况;为了提升空间范围,就要选用一些鲜艳度明亮的植物[4]。

其次,园林植物是通过其不同的色彩对美进行表现及展示,由于植物颜色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人们最为真实的感受就是通过表情来体现的,种植设计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能够通过颜色来提升设计的表现力。由于植物属性的不同,人们观赏后产生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植物的明度不同,鲜艳度对其影响的程度较为次之,影响最弱的是色相。其感觉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设计的配色方案。从设计构图方面来看,颜色较深的植物应该位于设计整体的最下层,颜色较浅的植物在上层最为合适。要是想要达到活泼构图的目的,就要把植物颜色进行对调,并且要保证面积及体量上与上层植物的平衡。而用于建筑装饰的种植设计,就要选择颜色较重的植物,提升植物设计的稳定性能。

最后,还要充分注意到园林植物色彩和性质之间的不同,因为其可以产生视感上的不同。例如,红色、橙色等暖色系颜色就会让人们有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则会产生一种较冷的感觉。因此,在寒冷地域的园林种植设计上就要选择一些暖色系倾向的植物。温度较高的夏天就可以选择一些冷色系的植物,在感官上给观赏者最好的体验[5]。

结论

总而言之,构成是造型理论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生活中要围绕在这一核心周围来完成相关设计。根据园林种植设计的实际要求,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和色系,尽可能刺激观赏的视觉和感官,从而达到园林建造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桂琴.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4,(14):114-114.

[2]张卫涛.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119-120.

[3]张智晖.探析城市环境建设下的园林种植设计及其保护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4,(11):165-165.

第2篇

1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体现了典型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美与善能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对生命的完善,善使人共生,美使人共享。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文以载道,乐以教化,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之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审美情趣的物质体现,饱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不变的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崇高之美。儒家的美学观点是建立在道德教化基础上的=《论语八情》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而引伸出儒家的一个重要美学观点:美善结合。即美的事物应该是表里合一的,是美的形式和美的思想的统一。荀子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尽美之体和尽善之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美和善的结合应该得体,要“合情合理”、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艺术中,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梅花最为欣赏,他称颂梅花“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他的诗词中,梅花俨然是一位具有崇高气节的君子,具有冰雪之姿、风骨傲然。东晋的陶渊明以爱菊著称“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比颂了菊花的高洁以及卓尔不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花”,然而它不与百花众香争春斗妍,单选谷雨潮,在百花盛开之后开放,是为“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谦虚礼让、宽厚容人的品格和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蜡梅之标清,木犀之香胜,梨之韵,李之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又“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都是美善“和同”思想在园林植物设计审美中的具体体现,凡此种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不胜枚举。

儒家美学思想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脱的心情,诗歌中的菊花象征着旷达,诗人借此希望自己也可以像菊花一样不同流合污;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从菊花身上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品质,写出“菊性介烈……天姿高洁。”宋代大儒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赋予莲以最纯洁的品质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做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高度赞扬了这些植物的高尚品德和“美善相乐”的最高境界。兰花虽处幽谷,却芳香依旧;松柏大雪压枝,却傲然挺立,成了顽强不屈的君子的象征。儒家认为,美与善作为精神境界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美比善高尚或深刻而完备。善是道德的起点,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既“全”又“粹”只能是一种理想。他在论述礼乐的功用时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杜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所以“美善相乐”不是“美”去俯就“善”,而是“善”去攀登“美”,唯有如此,也才能共有“乐”。

美不是独立于善、高于善的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外在的感性形式,大约等于今天所说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正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表达的重要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竿节节挺拨,蓬勃向上之势,而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作为竹文化的精神境界,美比善更高尚,更纯粹,更完全;作为人生境界,美比善更充实,更丰富。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由善到美、美善相乐的境界,在儒家看来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自由而高尚的境界中,美善得以合一。提高善的另一面的含义,就是给园林植物设计概念“善”赋予具体、生动的美感形式,使善成为可以激发情趣的观赏对象。中国园林景观植物种类“梅兰竹菊’、“玉堂富贵”等,都是精选出来的美善结合的超理想植物种类。从善而达到美,就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创作而言,美善相乐之美的儒家文化思想就更深刻,更自由,更自觉。

2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人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以理节情,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也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要求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植物之美时注重发掘、领悟植物所体现的人类美德,把欣赏植物美当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即植物审美中的“比德”现《论语子罕》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直接反映了儒家的“比德”观。孔子认为赋予园林植物人文涵义应该是有选择的,即以弘扬“德”为前提,从反面论述了“比德”观。儒家的“比德”观形成了植物观赏和园林植物设计中的“比德”手法。北宋墨梅画家华光著有《梅谱》,其中详述了“格梅致知”的过程:“梅之有象,由制气也。花属阳而象天,木属阴而象地,其故各有五,所以别奇偶而成变化。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房者,花之所自彰,象以三才,故有三点。曹者,花之所自出,象以五行,故有五叶……”。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花的自然形态被转译为自然、杜会哲理,暗喻自然和杜会的内在秩序。儒家文化思想认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艺术,不仅仅是具有美丽外形的自然物,更成为表现哲理,启迪智慧的人文载体。

“比德”,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园林山水植物欣赏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品格之美。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荀子》中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和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梅、兰、竹、葡、“岁寒三友”(松、竹、梅)、“玉堂春富贵”(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楚辞》中也有赞美柑橘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橘来比拟人的坚贞和忠诚,这些植物文化都在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中有所体现。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大儒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与“比德”思想不同的另一种审美理念就是“比兴”。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又如紫薇象征高官,桂花意为折桂中状元,桑梓代表故乡,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儒家比兴文化理念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儒家思想认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决定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基本理念和设计风格走向。

3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杜会感情,使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杜会和谐意义,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

“中和之美”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中和”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说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严格遵循了“中和之美”的设计理念。儒家文化思想“中和之美”的内涵,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一园林一景观植物”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景观植物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与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即“天人合一”。

儒家“中和之美”不仅有其特定的实质,也有由这种实质所决定的特定形态。这种特定形态就是“中和”。“中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赞美《关雎》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与“哀”是动“不淫’、“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所以这句话集中而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美的形态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这就是“中和’。“中和之美”最经典论述就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最核心的审美形态。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艺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苏州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利用七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营造,表达了主人的七个愿望。分别来说:远香堂,围绕“出淤泥而不染”的主题,遍种荷花,每每夏曰,荷风扑面,清香满堂。绣绮亭,取牡丹富贵之意,遍植牡丹玉兰,表明家境殷实,勤劳而致,为人处世和善厚道。雪香云蔚亭,植梅数枝点题,表明“不要人夸好颜色,留的清香满乾坤。”的傲世清高品格。待霜亭,取唐代韦应物“洞庭需待满林霜”为亭名点景。应洞庭产桔,待霜降始红之景,抒无奈隐忍之情。松风水阁,则源于“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寓意永贞不渝、不屈不挠。小沧浪,因〈(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寓明辨是非,做一个高洁的人。清华阁,创造出了志清意远的气氛,寓指即便闲散在家,也要做一个志远清高的人。如此“中和之美”的园林景观,好不令人称颂。拙政园园林植物设计和营造,成为了真正的“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境界和典范,从而获得了“中和之美”的体验。孔子论“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从园林景观设计创作到欣赏的中庸之度。儒家规定美的形态,即所谓“中和”。这种美的形态典范,孔子主张情感的宣泄要受到节制,思想情感的表达要委婉含蓄。就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审美而言,所设计的形象应有一定的整体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和谐统一,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审美强弱适度、高低和谐的整体美原则,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整体和谐统一之美的理解不能只观其表,而要进一步认识到“空间的合理性”和儒家“中和之美”的深意。

儒家“中和之美”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审美,应该是体会儒家“中和之美”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共鸣,使中国园林景观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审美形态的实质。儒家“中和之美”的理念,都是确定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时,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至高境界。在遵循儒家审美形态的观念基础上,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乐文化“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建筑、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被具体物化为对“礼乐之美”的追求“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杜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并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儒家希望建立一个高度秩序化的杜会,因此在他们眼里世界万物均有内在秩序,反映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风格上,就是用植物来表示礼教制度。例如: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皇家十三陵的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是最具典型儒家礼制文化思想影响的案例,体现了儒家礼制文化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空间秩序的影响,体现了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庄重之美。中国园林景观通常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不同风格的园林其植物景观也各有特色。其中皇家园林的景观植物设计最具儒家礼制文化的代表性。皇家园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故而植物景观设计也要处处彰显皇家气派,体现皇权文化。松柏常作为基调树种,象征其统治长存。承德避暑山庄处处可见苍劲的古松,更有多处以松命名的景点,如可聆听阵阵松涛的“万壑松风”,代表松鹤延年的“松鹤清樾”,以及“云牖松扉’、“松鹤斋”等。另外,庄内种植象征“玉堂富贵”的玉兰、海棠、牡丹,并搜集天下各地的珍奇花木,无一不体现出皇家的华丽富贵。至于“花之有使令,犹中宫之有殡御”,认为配植花木时有主仆之分,讲究“君臣辅弼”之理,则更直白地表述了“礼”的影响。儒学倡导“礼者,天地之序也”,希望建立一个高度秩序化的杜会,万物均按内在秩序发展。反映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上就是用植物来表示礼教制度。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文化中的“礼乐之美”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观文化的民族性,这些植物景观的精华一直都体现着儒家礼乐之美的文化精髓。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杜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是一种自由和理想。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皇家园林要小很多,往往充满诗情画意,自然、自由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仕文化或隐逸文化。儒家认为“乐自内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乐是情之不可变《论语》又记孔子与子夏谈诗,孔子说到“绘事后素”,子夏就说:“礼后乎!”孔子称赞他说,“起予者商也”。乐是素,礼是绘。乐是质,礼是文。绘必后于素,文必后于质。儒家思想认为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任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为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中国私家园林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它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景观。这一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完成了人性向善的天赋使命,而且还丰富了儒家“乐”文化的内涵,创造了乐的精神和情之不可变的经典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这句话的本义是人质朴的品质和广博的学识应该相称,推而广之即形式内容相和谐。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用“和”字统&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在私家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小庭院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点题的海棠仲春开放,表现了“山坞春深曰又迟”的意境。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因此古人多莳梧竹待凤凰之至“梧竹幽居”便借用这一典故,一株梧桐和翠竹数竿的配置形式形成简洁却又富有儒家乐文化意蕴的植物景观设计艺术。以上儒家经典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中,对“乐和”关系的阐述生动而具体,有比喻又有象征,在简洁的描述中给我们揭示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礼乐之美”的真谛。

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深受儒家礼乐文化思想的影响。乐使人活跃,礼使人敛肃;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礼是古典的精神。乐的精神是和,乐,仁,爱,是自然,或是修养成自然;礼的精神是序,节,文,制,是人为,是修养所下的功夫。乐本乎情,而礼则求情当于理。综观以上所述,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现代园林规划;发展

1 现代园林设计概述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产生

现代园林设计,就是把园林设计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将地形、绿植、园路等自然环境的设计创作融入到生活场地的构建之中的过程。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最早产生于西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现代园林的设计经历了其萌芽、发展至逐步壮大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园林设计受到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影响,逐步呈现出其发展的多样性,并出现众多发展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态主义现代园林、大地艺术现代园林、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园林、解构主义现代园林、极简主义现代园林等,都具有鲜明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等因素影响,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园林设计更多的遵循了生态原则,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群落,如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等。我国的现代园林设计开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园林设计仍然承袭了我国古代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1906年由无锡乡绅筹建的“锡金公花园”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现代“公园”。

1.2 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基本理念

1.2.1 现代园林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

现代园林设计也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自然风景设计,其主体都是人。在园林设计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使园林设计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审美原则的现代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中心思想。将自然风景巧妙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提高现代园林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使人在生活中受到自然风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愉悦感,是现代园林乃至所有设计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1.2.2 现代园林设计要注重生态保护

发展现代园林设计的“现代性”和保持园林设计的“生态性”,是对现代园林设计师们的新考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困扰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的重要使命。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对人情绪的影响,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生态性、实用性、舒适性、观赏性是非常重要的。

1.2.3 现代园林设计是一次艺术设计过程

园林设计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创造。现代园林的设计吸收了戏剧、音乐、建筑、美术等学科的特点和精髓,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设计形式,产生了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系列艺术新形势。现代园林设计师不仅是景观设计的设计者,更是一位艺术家,将自己追求的灵魂境界融入到艺术设计之中,并赋予园林设计以生命里的创作者。无论是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还是东方现代园林设计,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和地区文化色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1.2.4 现代园林设计要注重设计的创意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设计思想的创意性,是不断推陈出新、促进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的基础。设计师自身对各领域学科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再将对这些艺术领域的自身领悟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使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意境和创意性,是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毕生追求的核心。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图形、文字和结构的结合,更应该令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种强烈心灵感受。

2 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这一概念是由群落为概念形成的,其目的就是结合人们对植物的不同习俗而搭配形成的,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对植物群落设计需要注重人们的感觉,以人为本来进行设计。为什么说城市园林规划中合理的设计植物群落是十分重要的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压力迅速膨胀,通过合理的设计植物群落,可以为人民的休息和赏美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并能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理想效果,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 优化城市的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污物和废气排放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环境,但是植物却能对这些有害气体和飞尘有效的吸收,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植物群落来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并减弱生产生活的噪音,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城市园林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设计,将难以达到优化城市环境这一目的。通俗来讲,植物群落的设计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只有布局比较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的植物群落设计才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并达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规划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逐渐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规划较好的植物群落,必然无法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必然会局限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是植物群落设计合理,可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富有朝气和创造力,同时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可以改善生产生活,更新城市的面貌,对于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必然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2.2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总体局面还是较好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仍然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植物群落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植物的生存环境,其次就是植物群落间的结构配置。一般来说,我国城市分布的地区对植物群落设计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地区环境的优劣就决定了植物种类的丰富和长势,这一点在我国的南北方城市上体现十分明显。从我国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来看,虽然我国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可以用于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种类比较少,北方地区的城市植物结构甚至只有五十种左右,与之相反,南方在植物群落设计上可以选用的种类大大高于北方。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进行规划,否则便取得不良的效果。另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不能片面的注重植物群落的观赏性,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植物群落见层次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体现。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目的。

3 园林设计中现论运用产生的问题

3.1 园林规划设计重规模、好奢侈风、西洋风,设计脱离生活园林规划设计片面追求规模大,不注重实用性,片面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主观感受。在建筑设计中,一味崇拜西方文化艺术,不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筑风格走“西洋化”路线,如现代居民区常常出现的“欧式建筑”“俄罗斯风情”等等不伦不类的“洋建筑”,不符合国内居民的审美观。初期的新奇心理一过,易产生审美疲劳。建筑材料追求高档化,大量堆砌雕塑、种植古树等,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浪费。

3.2 设计环节缺少态度严谨的技术保障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偏重文字描述而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施工工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如植物品种搭配错误、绿化设计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功能单一、景观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等问题。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该是一个经过充分讨论、严谨计划的过程,文字描述的效果都需有明确的技术支持,不能在设计中“纸上谈兵”。

3.3 植物设计运用少且误区多

植物设计和运用是现代园林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其根源笔者认为应该是设计者的知识缺陷,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导致设计单纯追求植物的单一特性,应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更有甚者严重忽略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归根究底,园林设计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其手段是利用自然景观或建筑令人赏心悦目的特性,创造出美感和舒适性的功能建筑群落。可以说,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的园林设计中,植物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使用误区。不能充分利用植物杀菌、降噪、除尘、降温、绿化等功能。如割裂和漠视植物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将其单纯的看作是园林设计的一部分而不予重视;简单的把植物看作是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使用“材料”,僵化植物使用功能,把植物景观设计等同于其他建筑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仅重视其使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面对复杂设计环境时,感到力不从心知识匮乏,难以应对现代园林设计出现的问题。

4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特点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考虑群落结构功能关系为前提条件对植物进行配置的一种技术方法。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要具备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要求更加严格,园林植物群落必须满足功能性特点。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因此在对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时,在划分园林空间时,通过不同植物对人类活动空间进行装饰是首要问题。同时要依据合理的环境要求,在树木花卉栽种时考虑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配置,植物相互之间的搭配也要科学恰当。园林植物群落在艺术美学设计的指引下,构建出的园林能够满足园林植物群落的艺术性要求和欣赏性要求。在园林中构建多种观赏类型的植物,科学运用园林植物群落配置方法,满足不同观赏者的审美需求,给观赏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5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发展

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们展开了园林植物植物群落设计研究。在植物群落功能结构相同的条件下,将植物生态群落分成7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抗逆型、观赏型、文化型、防护型、知识型、生产型、保健型等。在植物经过以上7种分类后,针对不同植物适应与不同的生态群落类型,进行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可以把基本单位定义为植物群落,在不断拓展绿地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的研究,明确植物在大自然中都是以群落状态生存的,通过接近自然的林业以及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以现有的人工植物群落为基础加以保护、改造和发展,尽可能完成回归自然的理想。在关于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研究上,从考虑设计功能目标、设计群落结构特征以及设计景观美学特征等角度出发,进行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选择研究与配置研究,促进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不断改善。

5.1 规范技术定位

技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技术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要有一个规范合理的技术定位,从而有效发挥其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以植物的机构功能为首要考虑因素来开展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实现植物景观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效融合,满足植物和环境在生态适应上达成共识,在将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由艺术构图原理表现出来。通过将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基础内容之一,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规范合理的与园林艺术结合开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满足植物景观构建的美好愿望。

5.2 确立园林植物群落单位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过程中,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的设计方法,对以小面积园林绿地建设为代表的植物景观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根据地质、地形、功能分区等自然与人工设计要点,确立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群落单位,实现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为今后园林植物群落的景观发展、生态效应等方面动态研究的创造了有效条件,也满足了植物群落设计科学规范的发展需求。

5.3 深化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分为来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园林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植物之间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植物树丛相互的组合,不同观赏角度的植物构图、颜色等;然后是配置园林植物与园林其他构成要素,如水体、假山、建筑、道路等,将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植物构景艺术特点等作为重点考虑设计要求。如我国杭州西湖的园林植物配置情况,把园林植物按照各自不同的观赏特性分成各种类型,例如将冠型植物分为椭圆形、球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匍匐形、垂枝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等类型,配置植物从颜色、树丛疏密度、立体、平面等方面构建植物的艺术图形和艺术风格,园林植物群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园林植物与植物相互配置为主体进行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工作,进一步将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与要求融入其中,不断深化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内容

5.4 注重环境效应和背景,构建园林植物群落服务平台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园林实际的环境效应和环境背景。在功能结构关系的生态学设计原理科学依据下构建特定园林植物群落,使得园林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的有关研究结果日益完善,说明了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与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对园林植物群落做到全面有效的了解,规范合理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我国要重视对园林植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广大园林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基础研究,积累园林植物生长数据,植物分类特征及其图片、生态习性及分布、开花时间与景观特点等,促进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科学持续发展,为科学绿化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

6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考

6.1 发展现代园林设计景观理论,注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要建立节约意识,注重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化发展。重视园林设计的理论研究,但是也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光专注于理论研究而忽略实际施工问题,造成理论先进而实际施工难度加大,造成资源的浪费。

6.2 设计体现出人与景观的和谐

某建筑在设计之初,我们给予每位建筑大师一块空地,大师根据地形地貌加以设计,因此北区每栋建筑都出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之手,它饱含着每一个设计师无穷的创意和毕生的理念,每一个作品的精致和特色表现了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功力,强烈的表现出设计师本人独特的设计风格。

建筑不拘泥于什么表现形式,它要和自然环境、内部景色、楼与楼之间及整体环境共生和谐。在园林景观设某建筑配套图计方面,融合白云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集合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韵味,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创造大气、自然、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间奇景。

6.3 完善园林设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行业的鱼龙混杂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纠纷等问题,需要大力整顿园林规划行业,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相应法律,如完善注册园林规划设计师签字制度、规划设计收费标准等。这是促进我国园林规划行业不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用现论进行园林群落规划设计,更是在现代技术运用基础之上,发展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研究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参考意义的解决办法,为更多的园林规划设计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升级空间。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2]王爱军,金泽乾.论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J].中外建筑.2007(09)

[3]黄杰梁.浅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第4篇

【关键词】寒地;别墅景观;植物配置;文化

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概述

1.1寒地城市概念

其实关于寒地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能通过广大认知的定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寒地城市,大致是指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它通常包括北半球北纬以北,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伴有阵雪、昼短夜长现象的城市。与我国南方相比,寒地的环境景观形象相对厚重、朴实庄重,但同时也会造成景观设计过于的单一、环境色彩与形态相对贫乏的缺点。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生活环境质量,随之而来对景观设计的高要求、对景观设计的日益重视,从而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变。

1.2景观设计学理论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到现阶段理论体系已基本健全,景观设计学理论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围绕的关系,强调人与土地相协调的关系,这也是景观设计学与古典园林设计的区别。

1.3寒地居住型别墅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本原则:衣食住行是人类活动的四大主题和内容。居住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质量不但要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地域文化原则:寒地景观最突出的就是冬季的寒地自然特色,表现不同文化区域上的无限发展变化。比如吉林市松花江形成的冬季雾凇成为我国独特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类的发展原则和目标。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秉持此原则为中心,不应该用破坏环境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要尊重自然环境。所以在别墅景观设计建构中,要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多利用再生环保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家园。

1.4环境营造概念

环境营造,即围绕人这一主体,通过人为参与建造主体周围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营造,在汉语语境中更倾向于通过营建手法,达到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

2影响寒地景观营造的其他要素

2.1寒地的太阳辐射

冬季的寒地居住区太阳升起晚,落山早,随着建筑楼阴影面积的扩大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降低。因此在寒地地区设立居住区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太阳资源,尽量避免在太阳不照射的地方设立人们活动区。所以要满足居住者对所处环境的温度要求是进行寒地景观营造的要素之一。

2.2寒地水文条件

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是降雪,雪或雨夹雪。寒地城市的清洁最大压力就在于降雪,而寒地城市所面临的不光是降雪带来巨大的清雪工作,而交通事故的频发是降雪带来的巨大难题。由于地域特点,气温相对较低的寒地城市,绝大多数植被无法适应寒地的生长条件,冬季景观较为单调,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别墅区中适当的地形变化。在大雪纷纷冬季,降雪覆盖在相对变化的地形上,层层不已,增强了寒地冬季别墅区外环境的美观性。

3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及策略

在寒地景观设计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为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满足水平要素。

3.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

3.1.1不重视寒地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对寒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开展和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设计中存在生搬硬套和模仿已有的设计理论现象。这就导致了实际的作品成果满足不了当地的功能性需求。

3.1.2缺乏当地的景观特色

对于当地的景观设计没有一个属于当地的景观特色,缺乏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人文风情,民族,地域的研究,这样就造成了地理上的区域景观雷同化、设计手法单一、缺乏设计特点[2]。

3.1.3设计与施工容易脱节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不少设计者不愿意下工地,参与施工现场,导致设计与施工有脱轨的地方,所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2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策略

3.2.1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乡土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种类

据调查统计,2000年沈阳市栽植的树木有83种,长绿灌木3种,落叶灌木41种,但能在沈阳陆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可达482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273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品种却不足百种。由此可见寒地的乡土树种还有挖掘的潜力,因此挖掘和育种乡土树种对丰富植物配置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3]。

3.2.2注重冬季植物的生长及景观特征,突出冬季植物景观特色

冬季是大部分植物的休眠期,这就显得冬季植物配景对别墅环境的影响。对于冬季植物的生长,冬季植物的形态颜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充分使植物展现其独特的一面,如使别墅冬季景观可观,就必须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特点。再次,可以利用冬季植物枝干颜色、宿存果实等进行造景。

3.2.3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改造时一定要“亲近”自然,做到再现大自然,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大自然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维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直指活动区域的分界或者是活动区域在不同人们的视角中划分的边界。塑造寒地别墅外环境景观空间方面,地形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首先是地形具有很强的空间围合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结合植物等景观元素,起到巩固围合感的作用,再次塑造空间地形与自然的结合,丰富别墅周边空间环境景观[4]。

4结语

寒地别墅区景观设计要针对实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传统的山水理论、风水学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后现论等相关理论,提炼研究出寒地别墅区景观的设计原则。居住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让人们有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从而使人们自然地感受到寒地景观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与交融。

【参考文献】

【1】朱少华.北方寒地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769-15770.

【2】白若甫.论别墅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09(31):21-23.

【3】朱小地,张果,孙志敏,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9(03):56-57.

第5篇

关键词:植物形态;日用陶瓷;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7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日用陶瓷从传统的实用器走出来,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个性化的日用陶瓷逐渐倍受关注。在批量化生产带来的机械化,情感缺失的弊端下,自然、清新的设计成为当代人们的诉求,因此趋于返璞归真的个性化日用陶瓷广受青睐。虽然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取材广泛,但直接将植物形态纳入日用陶瓷设计之中的,是最简单、最直接表达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方式之一。

一、植物形态概述

“形态”是设计学中常用的词汇,在语义上含有“外形”和“神态”之意,形态则是两者的结合。植物形态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形态包罗万象,大到宇宙,小到种子细胞。随着自然界的演变,植物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就像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大树,这些都显示了植物形态的千变万化。大自然是植物形态的创造者,自然界存在几十万种植物有机形态,这些植物本身有着完美的的形态。纵观人类设计史,人类利用植物形态去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事例历历在目。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到了锯的设计原理到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见到了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发明出了轮子,并做成了车等,这都无疑展现了人类创造性利用植物形态的伟大创举。

二、日用陶瓷设计中植物形态的运用

(一)植物形态与设计

置身大自然,我们不禁为植物所带给我们的自然形态所震惊,大自然是真正的设计师,她孕育了世间万物,并以她独特的魅力触及我们的心灵,她所呈现的植物形态是设计者不断创作的源泉之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植物紧密相连,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利用植物的过程。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道法自然”则体现了人造物不言而喻也就是效法自然的,自然是设计之源,设计而又高于自然,设计者只有结合科学的设计方法把自然植物形态进行提炼,才能被日用陶瓷设计所用,独特的植物形态语言赋予陶瓷产品新的生命活力,也激发了人们去热爱生活之情。

(二)植物形态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归自然被世人崇尚。作为日常使用的陶瓷产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其视觉上所传达的独特自然气息。充分利用自然植物赋予的一切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自然植物形态是日用陶瓷设计的源泉,植物的功能,结构,色彩等方面都可为日用陶瓷所用,但主要还是从植物形态入手,植物形态可分为:具象植物形态和抽象形态仿生。

1.具象植物形态

具象植物形态是透过人类直观的感官体验所看到的自然反应,是把植物形态逼真再现的过程。具象植物形态有着无可比拟的趣味性、有机性、自然性,消费者都能认可并乐于接受。在日用陶瓷设计中景德镇的珐琅瓷把植物形态的有机性运用自如,堪称一绝,它不但是一种生活器具更能作为收藏观赏所用。由于具象植物形态复杂的形象很少受人推崇,具象植物形态如果设计不当,生搬硬套,一味的复制,容易出现粗糙生硬,缺乏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造型过于复杂,就不能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2.抽象植物形态

抽象植物形态是用简洁的形态反映植物本身的特征。抽象植物形态是在具象植物形态基础上对植物形态分析、概括出来的结果,它的存在与具象植物形态有着少许的区别,但是本质相似。这种相似也是因人所宜,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但是往往能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感觉,这种抽象植物形态不仅能满足植物形态本身所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而且它精简的外观造型适应了批量化大生产的需求。

三、结语

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对植物形态的运用为日用陶瓷设计增添了生命活力,日用陶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整体。对植物形态的分析、提炼过程中,无论是具象植物形态,抽象植物形态,其最终都是为了提升陶瓷产品情感化、个性化魅力。植物形态与日用陶瓷设计相结合虽然强调对于设计的艺术诉求,但并不意味着缺乏科学认知,只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日用陶瓷产品的最大价值,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真正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国荣,杨明朗.产品造型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园林为支撑的环境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及花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能够从事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完善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现状

在当今“跨学科、多技能和全视界”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环境艺术专业中景观板块的核心课程体系――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是当今全国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短板。全国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主要分为三类:土建专业为基础的综合大学、以农林类为基础的园林院校和艺术类为基础的专业美术院校。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有着坚实的园林植物教学基础,所以农林类院校偏重于园林植物认知,对于园林植物应用教学也是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主,缺乏对空间意识的培养。土建类和艺术类院校对于园林植物教学培养基本处于空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也是2009年才引入园林植物学课程,共48学时,主要讲述园林植物识别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设计初步与表现2、3分别引入园林植物认知和园林测绘两部分教学内容,但是还不成体系,无法达到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尚未形成层级关系明确的园林植物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3)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4)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特点相匹配。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构建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知常见的园林植物的特征及应用,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并设计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植物造景设计的程序,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以及了解现场绿化施工等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要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首先要了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然后对所有的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梳理,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情况,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然后把模块化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结合到现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渗透性的融合。(见图1)

2.理论与实践并重。园林植物类课程具有实践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在课程体系规划中要凸显实践教学的地位,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手段,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3.教学特点。基于建筑学学科背景的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把空间意识培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植物空间的基本理论,在这样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视野才能更为开阔、对植物造景的理解才更为深刻、未来的从业范围才能更为广泛。

(三)n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培养分为四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和园林植物类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的都集中在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和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在基本不改变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划分的模块(见图1)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当中,并增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室内植物应用》等选修课。(见表1)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环境艺术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靠实践性教学来强化。脱离了实践性教学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目标。立足现有条件,本着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教改要从园林植物观察与识别,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园林植物景观测绘和种植设计四个环节训练,结合这四个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此,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作为调查参观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日常养护工作当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苗圃或者到施工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种植设计是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训练,种植设计训练可以纳入到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中环境设计一、环境设计二、景观设计和综合环境设计这四门课当中,完成该环节的实践教学。

三、结语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更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更要注重完善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点,优化专业知识体系,促进我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4):145-147.

[3]白志川,王海洋,李先源.《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45.

[4]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9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ty

―Tak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Jian-hu

(College of Ar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第7篇

关键词:绿化工程,问题,要点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1.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1.1.1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

1.2.1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

1.2.3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论文大全。论文大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有研究表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的生态效益才相当于10 m2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

1.2 绿化维护成本高

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人工干扰的高度胁迫,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

1.2.1是外来植物品种的盲目运用。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前不久从报上看到某城市花几十万元种植了四株南方植物,结果仅每年的养护费就高达近十万元。

1.2.2是由于绿地设计时植物品种较单一,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比如群体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现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结构非常单一的草坪景观呢?据统计:草坪种播或铺设草皮工程造价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费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数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种,费用更甚。论文大全。

2.城市绿化要点

2.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2.2合理选择树种

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甚至只要能种活就好。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2.3乔、灌、草合理搭配

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证明,每20 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乔木,6株灌木是最合理的种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绿化方式无论从景观、植物配置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认可。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2.4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和规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才是最好的生态。因而要努力营造接近当地自然的生态,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改变以往总是把杂草除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做法,适当保留杂草与落叶,让森林自我调节,这样既营养了森林,又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森林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

2.5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3.结束语

总之,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而,要有能力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追求生命与美的相随相伴,渴望精神境界质朴的感动与愉悦。

参考文献

[1]徐盛恩.城市绿化不容忽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07):166.

[2]朱东光,孟令忠,邹磊.城市绿化重要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04):282-283.

[3]王凯.垂直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05):344-345.

第8篇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径点蓊台,墙遮翠柳,闲亭面面开疏牖。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徐崧《踏莎行》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蓣浮艳艳花。

——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中国传统园林,伴随着文人山水文化,以描摹自然的奇思妙想为基础,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威严壮观的紫禁城、清凉秀丽的避暑山庄、浪漫多情的西湖十景……莫不是古典园林的产物。

中国园林不仅是景观的载体,更是历史的烙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今的园林已经从庭院设计过渡到城市公园与开发绿地的设计与规划中,与其他设计行业相似,园林设计也充满着创新、神秘与文艺的色彩。走进这个专业,你将会了解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如何将中国红和中国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也会了解到设计大师如何用两个巨大的正方形空间记录纽约双子楼倒下时的一声哀鸣。

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不少同学将园林专业误认为是“种树”与“绿化城市”的专业,这有可能是将其与园艺专业混淆了。研究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繁育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的是园艺专业。它与园林专业的设计导向不同,园艺专业更侧重生物微观方面,以植物栽培与养护、土壤肥料为主,生物方面则会学习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而在园林的营造中,更多的是运用地貌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方法,尤其需要绘画技法和文学知识,并且还涉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建造一个城市公园,哪里挖方造湖,哪里堆筑山石,都离不开园林专业严谨的理论体系;哪里休憩游览,哪里娱乐游戏,则体现出一个设计师独到的眼光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如何栽植树木以实现季季有花香,月月有花色,如何保护场地中原有的历史文物,更是对设计师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考验。当你漫步在公园小道上,疲劳时,突然显现于眼前的休闲广场与餐饮设施会让你顿时神清气爽;当你在生态园区度假,依山傍水的度假村配合着茂密森林的天然氧吧,更能让你体味健康生活的美好。这一切,都是园林设计师与规划师辛勤工作带给市民的享受。

理工与艺术在这里擦出火花

日前,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原来的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风景园林专业合并为风景园林专业。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部分代替了原来的农学学士学位。之前不同名称反映出来的更多是该专业在发展方向的不同。综合总结来看,园林专业根据不同的院校类型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些理工类大学开设的“建筑型”园林专业,它们大多依托院校自身强大的建筑系而发展起来。在园林设计中,这类院校的学生更注重空间的感受,强调运用建筑空间的组织手法组织园林景观。例如设计一个广场,会通过西方“流动空间”理论,让广场的活动路线更加自由,为的是减少划分空间而给人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在表现方面,该方向学生的明显特点是对于建筑的描绘更加细致,这往往是由于整个课程体系对于建筑的重视而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空间设计、材料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建筑理论课程也更强调实际的动手操作,例如构成设计往往会将概念做成实体模型。其雇主主要包括景观设计与施工企业、房产类开发公司、园林局等行政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公司以及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等。

二是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些农林类高校开设的“植物型”园林专业,它们从农林院校的特质出发,充分结合了农林类高校植物学的强大实力,在强调设计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于植物的运用。对于一个在建的园林景观,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搭配什么植物。比如要降低成本,他们会优先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以及耐旱型的植物和自播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如果想要建设季相分明的园林,则配置异龄树种,比如说种植富于季相变化的乔、灌、草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而要想实现生物多样化和种群稳定性,就要种植适应能力强、种源多,栽植后恢复生长势头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的植物,如美国红栌、秋红枫、地中海荚迷等。在课程设置上,这类高校会增加一些植物体系课程,例如园林植物概论、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植物保护、植物栽培等。植物设计是“植物型”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大型的设计公司往往也相应配有植物设计部门。相较于方案设计,植物设计需要有良好的植物学基础,特别需要设计师了解本土树种,并在实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构造立体合理的生态系统。

在艺术类专业中开设有园林专业的第三极——环境设计,相比前两种园林专业类型,就课程体系而言,环境设计专业在工程方向及植物方向课程较少。部分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课程内容包括了室内设计、陈设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环境系统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具有偏向于陈设艺术的特点。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其他两类型的园林专业,它们还可以选择平面设计(广告、海报、刊物)以及展示设计(策划类、策展类)等工作。我们平常看到的精美海报、现代感十足的杂志封面、大型活动的现场布置,就出自这些艺术天赋十足的环境设计师之手。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院校的招生中,考生要格外注意招生时间与学费等条件,合理评估与选择。

风景园林促进城市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别墅建筑;景观设计;表现;应用

一、别墅建筑景观设计的含义

别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与景观的共合体,其包含了建筑艺术文化、时代潮流、生态环境、景观园林文化、高科技配套设施、优质的服务、室内设计理念等等,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文含义的渗透、精雕玉琢的工艺。就别墅建筑景观设计而言,通常设计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带,为消费者提供了适宜居住和栖息的独特住宅,从室内空间的各个功能区域延伸到面积不大但富有诗意栖居的室外景观环境,达到生活与幻想的环境。别墅景观设计包含了别墅建筑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外景观设计,如果单单考虑建筑、植物绿化就失去了别墅本身的价值了。别墅景观设计包含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及景观文化,如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景观园林、景观文化、配套设施、人文艺术等,还有就是优质的服务。无论是墙体设计、屋檐设计、景观小品等都要精雕细琢,并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内涵。其建造的环境在优美的地带,提供人们栖居的住所,从室内空间的各个功能区域到室外的景观环境都给人以舒适优美的享受。

二、别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别墅的特点在于空间更加广阔,居住功能划分更加细致化,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拥有私有的庭院空间,环境绿化比率较高。别墅设计与景观设计就是在于研究别墅空间中,景观、植被的合理分布。创造一种可循环,可持续的低碳环保空间,使其符合形式美法则,更加人性化。需要进行资源、生态以及材料和功能的划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要合理分布植被景观,符合居民居住、休闲的景观需要,提升生活品味,展示绿色、人文的人居环境形象。一个完整的别墅设计不论从选材、建筑结构还是配饰的搭配都应该是全面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对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地理的规划与整合。只有景观设计与别墅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算是一套完整的别墅设计。

三、别墅建筑景观设计的表现与应用

(一)别墅建筑景观设计布局的表现与应用

窗体顶端别墅景观设计的布局是整个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通过景观设计中的造景、铺装、建筑物等元素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整个景观园林的布局效果。利用简洁丰富的花卉与植被、景观小品造景等形成曲折搭配的景观效果,曲折的园路配有花卉与植被形成庭院幽深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布局的方位。某些植物对于水分、阳光的需要不同、质感的差异等,在进行布局时要充分考虑景园的水路问题、阳光光照问题、土壤成分问题等的方位所在,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的效果。通常在布局设计过程中,植物建在采光效果极佳的区域,或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而进行布局,朝南方向为最佳。但采光效果较差的区域,也就是背阴处,可以建造成阴地植物的观赏区域。

(二)别墅建筑景观设计色彩的表现与应用

影响别墅建筑景观设计风格的因素之一包括别墅景观色彩。确定别墅庭院色彩主色调的一个技巧,就是运用建筑的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色彩。色彩设计会结合建筑物本身的色彩与景观造景元素相结合,尤其是与花卉与植被的色彩相互混搭。通常建筑物的色彩较为单一,成深色、灰色较多,因为花卉与植被的颜色较为复杂,所以主体建筑物的颜色不宜复杂,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色彩效果,避免色彩错中复杂。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在花园中栽观叶植物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可以栽种一些色彩鲜明,有强烈对比的植物,增加花坛的明亮度,比如橙色、黄色、红色和紫色的观叶植物。

(三)别墅建筑景观设计植被的表现与应用

别墅建筑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外部景观还是室内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植被的衬托与造型艺术。室外景观赋予了设计师在园林造园方面更多的设计灵感,不仅能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更能反映出设计师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专业能力,以及对当前景观设计所具有的时代潮流的掌握与创新发挥。对于园林造园的植被方面,对于喜欢中式风格的居住者来说,更多的会选择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作为设计来源;对于喜欢欧式风格的居者来说,更多的会选择欧洲景观设计元素。无论哪一种,其在庭院中都是以灌木植物为主,将花卉穿插其中,或者建造些凉亭、木桥等。花卉一般会选择生长周期较长、能满足四季观赏的品种。对于具有经济条件的、喜爱花卉的居住者来说,在花卉的选择方面种类较多,品种复杂。但无论什么花卉与植被,最重要的是后期保护设施与配套设施,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四季时令的、观赏性极高的花卉与植被,需要四季变化的配套设施,如暖棚、水养、湿度等;而面积较小的、花期较短的花卉与植被,在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则会较小。总之,别墅景观设计中花卉与植被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配套设施,这样才能保护好景观植被。

(四)别墅建筑景观设计铺装的表现与应用

别墅景观设计离不开路面铺装,。路面铺装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功能上要合理,如果违背了合理的路线,任何路面铺装都是没有意义的。合理的路面铺装要考虑居住者的人群特点,从年龄、身体状况、个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考虑。这样就决定了道路如何铺装,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车库门前的铺装、入园的铺装、主干道的铺装,要牢固和防滑,在材料上要坚固实用,在形式上要简洁大方、整体,不仅要便于施工,还要利于后期的保养与维修;对于观赏区的道路铺装,应当与主干道的铺装相互呼应,不能脱离整体道路的线路,根据景观设计的设计而便于流通与观赏,对于花卉区域要与植物的自身特点而设计铺装。另一方面则是铺装材料的选择上要合理。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材质特点,还要考虑材料的图案类型与色彩。材料的材质特点决定了铺装的质量,对于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材料质量,容易损坏的区域要坚固的材质,材质的质量也决定了铺装的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另外,对于设计者来说,图案与色彩是造园铺装的重点,色彩的搭配、图案的拼装会直接影响景观设计的效果。在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下,选择合适的色彩与图案的铺装材料,可以为整个景观设计增加设计韵味。对于别墅景观设计中园路的设计,多采用我国古典园林手法,普遍采用了窄、幽、雅的造园特点。窄,是道路狭窄,可以充分节省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别墅作为私家园林,人数较少,即便有客人来访也是寥寥无几,所以没必要设计得比较宽阔;幽,可为幻觉理解,将道路设计的较为崎岖或是多变曲折的造型,增加景园的神秘感,可以带来趣味的效果,使人产生神秘的错觉视觉效果,有种身临其境、幽深的感觉,同时也会产生庭院宽阔的视觉效果;雅,是优雅,是古人对园林造园的最高境界,多而不乱、少而不空、密而不重、松而不轻,既能达到观赏的目的,又不会减少使用的价值。园路的铺张设计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可以分为加法和减法,也就是根据景观中水景、植被、建筑物、凉亭、桥等进行添加和减少的处理手法,来贯穿整个景园设计。

(五)别墅建筑景观设计造景的表现与应用

造景是别墅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别墅景观设计中造景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整个园区的亮点。造景包括多个方面,如水体造景、雕塑造景、景园小品等。造景的设计不仅与整个景观风格相统一,而且要有创新的造型和设计灵感,而这种设计必须要具有设计的灵魂,不能呆板,更不能只是为了造景而造景。水体设计是景园设计中的一部分,也是造景常采用的方法。作为庭院,本身的面积较小,不同于大型的景观设计,所以水景设计面积较小,通常会配有假山、凉亭、小桥、流水、雕塑等最为组合搭配。虽然面积小,但在建造水景时要更加注重造型精致、表现寓意、安全实用的设计手法,尤其是居住者有较小年龄的人群更要注意安全性。如果运用水池的设计形式,要考虑水池的深度,不宜过深,但也不能过浅,否则就失去水景建造的意义了。另外,就是精雕细琢的庭院景观小品。景观小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造景的灵魂所在。如何具有诗情画意、诗意栖居的效果感受,是考验设计者的水平所在。景观小品无论是组合搭配还是独立存在,均应当在艺术工艺上精益求精、精心雕琢、搭配合理、裁剪得当,做到虽然面积小但不失艺术效果,所谓小而不贱、从而不卑、相得益彰的园林景致。巧妙地组合造景元素,从景观的空间进行塑造,使得景观整体风格、整体效果、整体环境与景观小品本身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假山的堆砌技术不同于建筑物本身的建筑设计,通过图纸设计及数据,就可以进行施工建造,以达到设计者的要求,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推敲和实践摆砌才能创造出设计的灵魂。正如叠山之艺,则在于且叠山之石,须现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凿加工,否则就不自然。因此叠山之事,可谓因材施法。陈从周在《说园》中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这就是堆山的要诀。通过探究别墅建筑景观设计表现与应用,进一步思考,对景观与居住环境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生态环境是居住空间发展的基础。居住环境离不开生态环境,对景观的设计的合理运用是环境艺术础课的重要使命。具备正确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和正确的市场趋势,对设计师极为重要。无论是别墅还是其他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都应当遵守生态环境的原则。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的表达,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景观设计,在此基础上赋予别墅景观设计的思想来体现出景观设计作品的功能与价值。强调与植被结合,保护生态平衡,归根结底就是使人工建筑成为连接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纽带,通过这一手段使生态与人的居住需求达到和谐统一。通过全文的论述表达,阐明了个人观点,不仅达到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满足了环保生态的新的趋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把更多的畅想变为现实,让家园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别墅设计———色彩的搭配原则.鸣仁别墅网

[2]郑阳编著.景观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J].金属学报,1964,(07):442.

[4]许浩著.景观设计从构思到过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鲍诗度.中环境艺术设计,景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乡土植物;渠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设计依据

1.1 环境地理条件

北依107国道、汉渝铁路,东邻京珠高速,南接汉水,土壤肥沃,气候温润

1.2 人文背景

石榴红村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全村200多户,有13.33多hm2耕地,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石榴红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方向很快确定――建立农村生态社区,让绽放的石榴红遍全村,成为村里的标志物,农居按“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布局,产业着眼“吃住采游钓乐”,突出农家乡村游特色,文化活动以参观村博物馆、各类文艺汇演为主……

2 工程概况

本设计项目是对环绕石榴红村的渠道进行景观改造,渠道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走向,总长约3760m,设计面积约54000m2。

3 设计理念

景观改造以石榴红村的徽派建筑风格为景观改造背景,突出明清文化特征,体现乡土文化风情。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绿地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作用。运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各种形态、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农村原生态植物生长群落,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以现代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等现代科技理论来研究人们生理、心理到审美的各类活动;设计中溶入人的情感,心理向导,创造出文化、感知兼有的景观。

4 绿地规划特色及分区介绍

4.1 村口主渠道景观区

在满足农田灌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此段沟渠是旅游者进入村落的门户,因此有必要进行着重设计。水中种植丰富多样的野生挺水、浮水植物,坡岸种植丰富多样的湿地草本植物,乔灌木可以多采用石榴、桃树、垂柳等,除了体现乡土风情,还可以强化“石榴红”的主题。

4.2 村北渠道景观区

基本延续主渠道的设计风格,在规模上适当减弱,功能上去掉人的活动参与。

4.3 塔楼湖水景观区

该区是整个石榴红村的一道亮丽风景,塔楼成为该区的主角,因此以塔楼为中心进行水上景观的重点设计,通过设置湖面栈道,湖面泛舟,沿湖垂钓等功能,增加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湖面适当种植丰富多样的挺水植物。塔楼所处的地基进行适当改造,设置广场,供游人前来瞻仰。

4.4 村南潜水景观区

该区是村落的正大门,游客下车的落脚点,人流量较大,是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潜水区应该提供能够让游客或居民游玩的场所和功能。

4.5 村东潜水景观区

该区相对较偏僻,人物活动参与较少,可以进行较简单的设计,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尽量使用原生态乡土植物,突出曲径通幽的野趣。

4.6 街道景观区

以植物种植为主,乔灌木搭配,适当花草进行点缀,配至灯笼形态的路灯,和供人休息的石凳。

5 绿化种植规划

根据石榴红村环境的总体布局特点,进行具体的种植规划。环境设计的风格是以古代师法自然的构图为主,强调场所感。因此,在植物配植时考虑整体氛围的创造以及视觉和使用上的特点,根据所处的地理区域位置,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创造出特色明显的植物景观。

基于上述考虑,石榴红村的基调树种选用桃树、石榴、红枫等。在具体的规划配植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5.1 尊重生态规律

植物配植时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

5.2 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

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表现出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绚烂和冬季的苍翠。

5.3 植物与灯光的有机结合

在广场中心及边侧重点区域绿地,植物配合灯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变化,明与暗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使植物更趋生动、活泼,丰富村庄中心区的夜间景观。

5.4 推荐树种

绿化树种拟选用生活健壮,少病虫害,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树种。

常绿阔叶乔木:香樟、广玉兰、浙江樟、杨梅、乐昌含笑、石楠、蒲葵、杜英、木荷、蒲葵。

落叶阔叶乔木:碧桃、枫香、银杏、合欢、白玉兰、紫玉兰、榉树、日本晚樱、杂交鹅掌楸、黄山栾树、无患子、垂柳,意大利杨、水杉、池杉。

常绿针叶乔木:日本冷杉、五针松、湿地松、黑松、罗汉松、侧柏、蜀桧。

花灌木:石榴、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红花继木、夏鹃、桂花、碧桃、山茶、月季、火棘、龙爪槐、剑麻、花石榴、红千层。

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竺、红花继木、枫香、银杏、无患子。

攀援植物:紫藤、凌霄、木香、中华常春藤、葡萄。

地被和草坪:混播高羊茅、红花酢浆草、鸢尾、麦冬、中国石蒜。

第1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教育改革

1“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林科类、美术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必修的科目。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国内院校将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拆分为“园林树木学”、或“观赏树木学”和“花卉学”;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院校则拆分为必修课“园林树木学”和选修课“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学”。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多达100余所,美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植物学的等基础专业课时较偏重形象思维,往往在设计中很好地做搭配,而在植物具体的植物学常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而工科类、林科类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常识时相对轻松,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则会有些吃力。根据不同院校的情况和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反思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可以得出对于植物的自然分类常识、演化亲缘关系等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而在空间中的特征和植物生长习性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目前各院校对植物学复杂的教学方案和方式,我们得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系列课程教育亟需改革,并且是十分必要的。

2“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方案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中,直接沿袭了传统的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注重植物的生态解剖学和植物种类的识别,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属逐一介绍各种植物的特征,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多一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太过于依赖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对植物的生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等过分注重,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的需要,在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中,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植物学的要求主要在于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美学特性,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的专业要求相结合,以便在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在园林植物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竹类植物等进行分类,按照这样的模式分章节介绍,弱化对于,自然学科分类、植物的生态解剖学等教学,将植物的授课内容与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相结合。

2.2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植物学的教学也要结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在植物学的教学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实训实践学时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备理论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这就要求授课的方式有一些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放在野外进行,在实习基地生动地对个各类植物进行讲解,将植物形态、植物配置、生长习性等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多运用教学展示道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物道具相结合,再辅助以视频、照片资料,让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与图像思维相结合,全方面、多角度地获得真实感和体验,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2.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在理论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提出设计综合类性实验项目的探究,提出探究方向,例如,在校园中的实验项目,可以提出“校园景观园林植物配置调查”、“校园树种调查”、“校园植物天然更新”、“校园植物栽植技术”、“校园自然植物群落调查”等角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完成实验、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良好互动,多做引导和鼓励而不过多干预,让学生去体验和参与。比如在探究不同树种的栽植方式和技巧的实验中,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中去,使其对于植物的挂牌、栽种、修剪、浇水、除虫等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日后设计工作中能够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在一个阶段的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将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专业角度提出指点,将实验中未解决的问题深挖、引导、讲解,这样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生动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引发思考,探究根源,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全局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在新学科定位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基础专业课,在教学方案和内容、课时合理分配等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文章从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方面探讨课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黄清俊.园林、园艺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0.

第12篇

关键词:小区;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思路研究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属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具有美学、文学与建筑学等相关知识的人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有意识改造的策划过程。具体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畴内,采用园林艺术对地形种植植物进行特定改造,并营造建筑物等的途径与方法。园林景观的生态属性主要是从人的角度分析,通过在景观的创意、内涵、视觉方面形成独特的展现形式与特点,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要有对自然要素的概括,又要突出人工化的要素,只有园林系统可以实现。园林景观在维护城市整体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生活家园,借助大自然的优势来实现自我控制与调节。近年来,园林景观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园林的生态属性,展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立体园林群落。

2 居住区内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思路

2.1 居住区内园林景观方案的设计原则

在园林景观方案设计中,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园林景观设计应改变传统小区设计中过分强调景物的观赏性作用,而忽视了小区绿地满足人们基本娱乐休息的需要。景观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到人们的运动、娱乐、交流与休闲需求,真正做到景为人所用,以人为本。

2.2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要尽可能的保留小区内原有的植被。原有植被的保留在园林景观设计与绿地建设中是经常会忽视的一个问题,保留小区内原有的植物并不是将所有的植物都进行保留,而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与其景观效果进行分析,有价值的植物保留下来。一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原生的植物都遭到了破坏,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原生的植物要尽可能的保留下来。

其次,以互惠共生为基本原则,充分协调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互惠共生原则要求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保证2个不同的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双方均获利,比如,地衣是菌生与藻生的结合体,豆科、龙胆科中很多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案例,一些物种分泌会促进另一种植物的生长,或者2种植物均有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在园林设计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植物的分泌物会对其它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这需要设计者多多留意,尽量避免。

最后,对植物营养空间的准确定位。一般植物均会需要一定的营养空间,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并发挥其观赏性价值,植物会受到空气、光照、土壤等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规律,不同生长型的植物会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上。在小区绿地设计中,最好有2个配植层次,比如,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以有效的充实顶层,并在中间留出虚空保证视线,还能避免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而出现的“拥挤”状况。

2.3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内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注意动静的统一,这种处理主要表现在水景上,一般水景是作为第4代建筑基本设计理念,已经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认可,并深受居民的喜爱,因此,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水景的设计,强调水质与水形,保证居住区内水流的畅通,也就是所谓的活水。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水景的过程中,对水的补充、循环、排泄与净化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水景的生态属性。最好以涌泉或者瀑布作为动力,创造水位的高差感,让水体呈现自然的循环流动,产生涓流或者跌水等动态的水景效果,也可以增加水体与沙石的接触,以提高水的含氧量。另外,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也可以布置不同的植物和构筑物,比如,莲花、芦苇、石头、长廊、小亭子、花草树木等,以多种形式来点缀水体,加大景观的层次性与深度,凸显出水的灵性与建筑物的韵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属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需要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基本风格,以及企业文化进行配合使用。景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居住区内绿色景观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身心需求,同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在居住区园林景观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居住空间,更好的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