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02:4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教育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解决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应引起我们党风廉政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当前,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仍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仍有很多,就是村委盖个章也有可能产生“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我们龙居镇实行公章“代管”后,有效地遏止了此种腐败想象的发生。对于以上这两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基础上,通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才能取得好效果。
其次,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要组建好队伍。在镇级要组建廉政文化建设义务宣传队,在村级组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五老”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要成立组织机构。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紧密结合当前乡镇工作的实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在组织全镇妇女开展活动的同时,举行了“廉洁文化进家庭”签名承诺活动,镇纪委统一印发了《家庭助廉承诺书》,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家属签名承诺,要求干部家属充分认识家庭助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拒腐不沾,做反腐倡廉的“内当家”。
二、从阵地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镇村廉政文化设施建设。乡镇可设立廉政文化一条街,村级可建立“一亭”(清风亭)、“二室”(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警示教育室)、“三廊”(廉政宣传廊、廉政书画廊、廉政故事长廊),宣传党纪国法,展出廉政书法、漫画、故事等作品。“三廊”可与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等结合起来。“清风亭”可与新农村建设群众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在“二室”购设廉政文化图书、影视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活动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村可建廉政文化大院。去年,我们率先在高家村建立廉政文化试点,制定了廉政文化村建设制度,设立了廉政文化宣传栏,依托文化大院建设一条长约1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历史廉政人物、廉政故事、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书画作品。依托村里的小康电子书屋开设了廉政文化室,在室内存放有廉政教育书籍,张贴了廉政宣传标语和廉政格言,配备了廉政教育光碟,坚持每天向村民开放。
三、从创新形式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口味,抓住群众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家授课、图片展等形式,并结合全区电影700工程,镇纪委专门购置部分廉政警示教育片,在各村循环播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陈出新出“特色”。我国有几千年的廉政发展史,廉政文化素材取之不尽,关键是如何加以挖掘整理。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革命历史题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乡土教材。我们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先后推出了勇救落水儿童的王付明,赡养烈士母亲的史国栋等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印成宣传画册,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通过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廉政戏曲节目,在农村群众休闲时传唱演出,使农民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盐垛村庄户剧团自编自演的小吕剧《随礼》展现了新时期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自然景观好的地方也可以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生态廉洁景观村落,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镇村,但镇村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镇村和市区文化资源,通过送廉政戏下乡、送廉政书刊下乡、送廉政设施下乡以及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等方法,形成市、区、镇、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2017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一
今年过年,我们家人特别齐,兄妹亲戚都回去了,真是个团圆年。这次回乡过年,一改往年假期整天在家聊天、打牌的习惯,而是全家人一起来了个访亲出游,看了看家乡的变化。
家乡交通
老家在吉安县指阳乡,属于山区,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前几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干部才终于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花些心思。村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它给老家人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
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家乡文化生活
每年过年,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就在村上的小店里,麻将、扑克、骨牌样样有,往年特别多。今年,村干部倡议全体村民大年初一进行宗族集会拜年,并举办了一些拔河、扛菩萨等积极健康的过节方式。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多,年轻人回乡结婚特别集中,新式婚礼流行,强调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正在散播。
家乡教育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老家培养出一个真正走出农村,脱离农业的孩子虽说要不了上百年,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邻村黄老师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总是感叹:这些年,学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已经被废弃。紧靠公路新建了一所村小,修了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配备了微机室,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等也都有相应的配套。可是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并没有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热情,目前初中毕业,高中没念几天就辍学在家的农村学生特别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家乡养老
平日里村里人口少,留守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春节人气空前旺盛,一改往常的冷清气象。在家驻守多年的
老人们这个时候是最开心的。但是,年过到了初七、八,农村青壮年又都回到了大城市,留下来的长辈、小孩子们,他们缺少温情关怀,精心呵护。他们的困境该怎么走出?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山村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家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教育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二
我的老家在九江市庐山区新港镇,春节期间,我按照县直属工委转发的《关于开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2017年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利用过年回家向13户亲朋拜年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了不少来自家乡的第一手信息。现将回乡调研的成果报告如下:
一、家乡的变化
首先,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这次春节回乡所见变化最明显的便是矗立起来的一栋栋新民居,由于新港镇附近大范围道路改建及工业园新建,许多村民经历了征地拆迁还房,新房为电梯房,普遍建在九江石化总厂-新港-806厂沿线,13户亲朋中有8户参与拆迁活动,现已搬入新居过春节。
第二,交通和网络有较大改善。新港与九江石化总厂周边地域已全面改造,处处都有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网络铺设范围广,家里13户亲朋分别位于新港和九江石化的不同地区,但家家都有宽带和wifi,与外界联系更密切了。
第三,经济增长、务工创业机会增多。在滨江东路建成了石化工业园(庐山区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多家中大型企业落户于此,为周边百姓提供了大量岗位,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如今可以在家门口选择就业,家乡人民门口就业和三留守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私家车数量明显增多。
二、家乡存在的问题
第一,留守老人问题依然存在。奶奶家位于老新港集镇中心居民区,回家大扫除时发现,周边青壮年面孔罕见,仅剩老年人在家的情况居多。据了解,全镇80%以上的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包括在九江市内定居,但老人不舍离乡,宁愿与孩子两地分居也要守在老宅。三留守如今多变成了单留守,留守老人存在的起因有所变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新港小学、新港中学、九江石化中学有的校址搬迁,有的校舍翻新,硬件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距离市里的学校还有较大差距。据笔者接触发现,在镇村级学校读书的孩子,高中转到市里读书后,难适应教学节奏,加之原先初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高中与城里孩子相比,排名在班上处于中下游,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心理落差,进而更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恶性循环。笔者认为,乡镇学校在强调提升文化教育水平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第三,过于注重城镇化发展,忽视农村潜力,造成资源浪费。此次回家乡,仔细观察发现,闲置房屋、耕地增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等新型产业模式的覆盖面狭窄,新农村的新流于表面,旧农村的分散型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发展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如何加大新型产业模式的宣传推广,引导更多的农民朋友参与进来,并做好闲置耕地的规划利用,是当前乡镇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
二、调研工作总结的问题。
通过与调研对象的交谈了解到,大家认为2015年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本身的出发点很好,也确实起到了较大成效,明显感到乡镇干部更加务实,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吃请现象也看不见了,对于大多数干部,群众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也有反映问题的,还是有极少部分干部,尤其是领导,玩双重标准,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不善倾听,工作态度蛮横。大家希望今年能继续加大三严三实的开展力度,希望能在区级网站上增加乡镇干部的考评成绩公示及点赞模式,让百姓能为自己敬爱的干部点赞,同时也能对不实的考评结果进行监督举报。
大家对我省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企盼主要有以下六点:
1、企盼能有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2、企盼乡镇领导干部下基层能常态化,少宣讲,多倾听,少诉苦,多务实。
3、企盼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根源上解决三留守问题。
4、企盼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西奥多・舒尔茨曾言,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新农业的发展,最缺乏的是“新”农民。新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基本素质。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科技素质的高低、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是助推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中之重。
培养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要将提升农民的素质作为推进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点,大力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提升农民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农村的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多学、学好知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生力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保证逐年增加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与城区的差距,出台优惠政策,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尽量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并尽量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保证城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性。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318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各方应从制度层面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调整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以强化纪律约束,维护财政秩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二、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而美、加、荷、德、日等农村职业培训率高达70%以上。开展农村职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工作。对于种植大户,应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加以重点培训,将其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同时,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强化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激发农民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只有努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急需的大批人才,才能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推进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长期处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的宗法文化影响下,农村社会的落后思想与文化根深蒂固,致使反映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文化在农村很难得到发展。因此,提升农民素质就是要在农村构建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用先进文化替代落后文化。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农村文化资源匮乏,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以推动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集会,千方百计地搭建文化平台,不断探索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文化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例如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送戏剧、送图书下乡活动,农家书屋工程,政策宣讲、科普培训、卫生保健讲座下基层等等,对于推动优质资源输向农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意义巨大。其次,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与机制。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以活跃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再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推动“三农”出版物的发行,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夯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基础。总之,构建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氛围,提升农民的素质,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1世纪,知识就是效益,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脊的。培养新农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依靠知识,创造财富。通过开发农民的潜能,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知识指导生产劳动,从而创造财富。培养新农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农民的学习习惯,再学习能力,让农民经常学习,科学劳作,增大劳动中的知识含量,培育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农村社区。为此,可以组织农村管理者和农民定期学习,为农民提供互相学习、借鉴、参观的平台,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指导日常工作,从而减少各种损失,提高收益。可以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生存理念,中国农民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主力军。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新农村在新时期树立新风尚。对农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得保障。
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必要性
1.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目前,很多先进企业正在进入文化管理阶段,对新员工不仅要求有熟练的技术,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例如责任感、爱岗敬业、时间观念、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等。学校要想使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取得实效,就必须引入企业文化。用鲜活的企业文化来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促进德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德育课的改革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用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企业问题来吸引他们,在认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把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等生动的文化要素引入到德育课堂,能够使德育课从经院殿堂中解脱出来,将理论与企业的用人实际紧密集合起来,在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德育课服务于企业的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都要求技工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要完成服务企业的使命,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素质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日趋强烈的高品质要求。
4.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应该一上岗就能立即开展工作。但是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矛盾时,更多是源于无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这恰恰是不具备企业文化适应力的表现。这种不适应也阻碍了学生在岗位上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不仅要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零距离”就业,也要关注学生在就业能力上的“零距离”。这就需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课从入学起就实施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两三年的学习期间,不断的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零距离”对接。
二、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途径
1.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吸纳企业文化精髓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技校学生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收集热点、难点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在学习与未来工作紧密相连的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走进德育课堂的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是多元的,但企业文化又有着共同的内容或共性特征,例如:责任文化、质量意识、竞争与合作、诚信精神、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等。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吸纳这些企业文化的精髓,注重学生企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变革教学方法,感受企业文化魅力
教师要提高德育课的时效性,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讨论某一企业的文化,讨论前一周将主题告知学生,学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或者可以分成小组,通过宣讲小组报告来主动走近企业文化,这样教学就会充满朝气、生机和活力。另外,也可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德育课堂打造成一个微型企业,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的企业员工,通过情景模拟真切地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力量。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形式也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3.采用柔性考评方式,增强企业文化适应力
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也应由单调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变的柔性考试。在考试题型上可采用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答辩等方式;在考试方式上可采用自评、他评、团队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通过柔性考评的指挥棒,引导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调研报告
资助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A880095;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J125YB137);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更为客观地了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对重庆市4所高职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495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95人,学生4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9.2%。另一方面,对这4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学院负责人及教师进行了有关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师资情况、教育形式等九项指标进行研究,并形成统计结果。
2 研究结果
3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很了解仅占31%。有61%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职业能力教育,有5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方面重视程度一般,有56%的学生希望参加有关职业指导或职业素质、能力拓展的课程、培训或讲座,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及部分对应企业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缺乏认识,学生在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中学习不到职业技能和知识,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3.1 对职业能力教育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较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但在如何培养上以及形式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教育对象的定位上是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职业能力发展体系。高职院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把学生职业能力纳入整个培养教育,在调研中有55%的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教育了解一些,10%不了解。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意义、概念、目标等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在理念认识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在认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学生就业是否有帮助这项调查中,有62%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许多老师缺乏职业能力指导实践,很多学校只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不能贯彻职业能力教育精神,因而普遍认为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或者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开设讲座等形式即可。
3.2 职业能力发展体系缺乏系统完善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目前最大问题是经验不足,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有所增加,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处于开发初步阶段。这也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在是否了解求职前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调查中,有50%的不清楚,有41%的只能达到了解程度一般。而通过对学校职业能力发展的调研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一,实施职业能力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目前,职业能力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高职院校具备高质量的有经验的职业能力指导教师严重匮乏,有72%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缺少职业能力教育师资,多数是依靠企业兼职师资。第二,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施通常采用的讲授式的方式,实践过程比例少。导致学生被动认知,没有真正把握职业能力的实质。在课程种类上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效果不太明显。第三,在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活动上,主要是讲座等形式,占形式的66%,而专业课程只占30%,而通过专业实习提升职业能力的只占6%。
3.3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对于学校职业能力开展现状的评价不是很高,在对学校目前对学生职业能力重视的程度还不满意,有53%的认为学校重视一般,这也反应了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与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能力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对于整个体系与评价,多归属于就业系统,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在评价上缺乏方法,在考核方式上灵活性不足,特别是对职业能力教育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考试层面,没有真正反应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特征。
4 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与高职院校相适应的学生职业能力机制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当前不少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能力培养轻基础.重实用,过分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忽视了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功利性的影响.高职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落差,虚荣心强,攀比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态度、方式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违背,也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要多样,尊重学生选择.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如何做好帮助“学生的成才”的工作是高等学校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体现。在培养方式上从课程开发、授课形式、选课方式、活动开展与培训、项目学分认证等环节注重宣传、交流、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调动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
职业能力要实现知识学习的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不少学生不仅欠缺文学知识、艺术知识.而且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手,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4.2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4.2.1 科学的设立负责机构,使培养机制全面辐射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设立专门办公室,配备相应管理团队。按照院、系、专业、班级四级体系设置。各班设立班级职业能力拓展小组,各级联动,形成一盘棋,凝聚全方位力量合力推进职业能力开展。
4.2.2 深入科学调研,定点专业或岗位配置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必须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思路相适应,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中,积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多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形式。
4.2.3 注重活动策划队伍和师资支撑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拓展项目的内涵建设
加强职业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联合企业行业人力资源总监、社会名人、高级技术人才等邀请来以访谈、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还应加强学校自身师资的培养,通过外派挂职锻炼、行业实践等手段提高师资素质,丰富学校职业能力师资结构。除了常规的基本活动外,开展包涵职业修养、技能操作、基础知识三大块的各种形成的活动竞赛。逐步形成职业化、企业化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2005.
[2]王艳东.高职院校IT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0.
[3]黄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2010.
[4]马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协同创新;廉洁教育;主体;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66-02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多元融合、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成为“依法治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协同创新的概念及思维可以为高校廉洁教育的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使高校廉洁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实现突破。
一、协同创新为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的机遇
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论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并引发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念的爆发。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与拓展,协同创新概念已由最初的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具备了更为深刻的理念。例如,有学者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大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合作公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基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协同创新视域下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解为经管类高校聚合多个专业的知识以及优势,协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类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对未来从事经管类行业的大学生进行带有独特职业道德教育色彩的廉洁教育。
二、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
江苏教育纪工委课题组曾对全省20多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廉洁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省高校普遍接受廉洁教育的大学生少于教师;大学生接受廉洁教育的主要渠道集中在“各种媒体”和“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集中学习、报告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两个方面。这一调查代表了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普遍状况,而专门提出“经管类高校”这一概念,主要是经管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以经济、管理、金融、财税、法学等为主,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领域与钱、权、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属于腐败易发和高发的领域,因而,在大学期间提前介入廉洁教育是极为迫切与必要的,因而专门提出论述。而结合省教育纪工委的研究报告以及经管类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该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是理论研究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失。尽管国家和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高校廉洁教育的开发与研究,但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关于高校廉洁教育的成果并不丰硕。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以“高校廉洁教育”为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仅有400多篇,而论著中,案例实务型论著和教材居多,理论研究型论著不足,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及活动指导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指导。
其次是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与任务,且互相割裂,实效难以体现。大学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一直都比较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廉洁文化进校园”为主题指导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但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因此只能浮于表面,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大学生廉洁教育越来越缺乏实效,难于突破瓶颈现状。
其三,经管类高校在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廉洁教育方面几乎空白。经管类高校主要以经济、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为主,大学生未来就业也多集中在这些领域,这些领域均属腐败问题的高发领域,因此,将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与廉洁教育相结合尤为重要。然而,一直以来,经管类高校欠缺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
第四,高校廉洁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分属各个不同管理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尚未理顺。例如,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要计入《形势与政策》公共课2个学分,但很多高校并未开设这门课程,廉洁教育课程便无从谈起,学分更是无从计算;此外,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也并无硬性考核机制,只是要求二级学院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入职教育时加入廉洁教育内容,并无完整量化的考核指标;高校纪委、宣传部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院并未形成统一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模板,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缺失。
综上所述,高校尤其是经管类高校由于协同创新机制与理念的缺失,使大学生廉洁教育陷入困境。专业之间的割裂发展、师资的无法共享、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等,无一不阻碍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进展。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创新
基于以上情况,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至少可以从专业融合开发教学内容、课堂教育的设置、教育形式的创新以及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利用专业协同,构建新的教育主体。廉洁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廉洁思想、廉洁规范、廉洁制度和廉洁行为等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成果。既包括历史上的优秀廉政传统,也包括现代反腐败形成的理论成果。鉴于这一概念,廉洁知识应见于历史学、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一系列专业中,亟待整合与开发。因而,经管类高校可以组建廉洁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将这些专业有志于研究廉洁教育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师资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开发。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大力支持研究开发,可以采取委托研究的方式,以课题形式召集相关高校进行研究或联合开发。江苏省曾以南通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召集全省13个高校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视频课程的开发,各高校选出专任教师参与课程讲授与录制,由研究中心负责修改与统筹,作为省内高校廉洁教育的通用教材。
其次,利用知识协同,打造专业师资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教育。课堂教学的缺失是大学生廉洁教育陷入瓶颈与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专业的协同,开发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材和理论著作、实务指南,以此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教育的师资可以是校内外教师,也可以是实务界人士,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将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思想教育、离校前入职教育的必修学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这些教育不再浮于表面、互相脱离,而是切实有效地进入课堂。
第三,与实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廉洁教育。经管类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关乎人、财、物的重要岗位,这些毕业生到岗位后,其自身的廉洁指数与廉洁精神会直接影响到毕业学校的形象。因而,一方面,可以邀请实务部门、社会单位协同开发创新廉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理论研究的深度参与、实务经验的提供、社会需求的供给,这些方面都为经管类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就业单位回访等方式邀请社会单位来校采取座谈会的方式,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未来社会岗位对于廉洁方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与实务部门或社会单位协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反哺还是未来工作情境的初体验,都不失为有效有利的方式。
第四,在大学生廉洁教育管理中,协同高校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建立合理的考评管理机制也尤为重要。这里至少包含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实效的考评。在以上团队形成、教育内容开发、课堂形式确立、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用人单位协同,开发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例如,大学生廉洁教育师资队伍的定期培训与成果展示、课程效果的调研与评分、学分的确立、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反馈、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质量的反馈等,都必须作为考评体系的重要指标。此外,这一考评机制还可以纳入对于二级学院或是部门的工作考核中,要求二级学院设定目标,量化教育内容或进行形式创新。
总而言之,协同创新的概念与理念不仅为高校廉洁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论,还为经管类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专业特质,这一理念必将使大学生廉洁教育结出丰硕成果。
注:
①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
②江苏省教育纪工委课题组.江苏高校廉洁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J].廉政文化研究,2010,(06):76.
③熊小青.基于实效性的高校廉洁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1,(02):81.
参考文献:
[1]透明国际,编.全球青少年廉洁教育概览[M].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2]夏云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李亮.以案施教的心灵警示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民廉洁教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1引言
建国以来,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成为国家民族自治的基本原则,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更是巩固国家团结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播成为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开展双语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双语教育在过去一直都没有受到国家教育的高度重视,结果导致出现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只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对汉语感到陌生或是随着教育汉化,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所知甚少,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少数民族教育开展不到位的后果,既影响了国家的团结统一,又阻碍了辉煌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利于国家文化的大繁荣,因此加强对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双语教育的水平,是国家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华民族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必须要克服的困难之一。
2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开展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的界定一直以来在教育界都备受争议。狭义上讲,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以少数民族为教育对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国家的统一用语也就是主流语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现象叫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开展是国家“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管理政策的教育要求。就双语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相比于以前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受到的更多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汉化程度的急剧上升,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的脱节现象,十分不利用于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因此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拯救”,国家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事业、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双语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际开展中,从教学者的整体语言素质到教育设施的齐全度以及实际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问题,教育者在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前期的规范化培训,而导致对教学用语、教学安排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以双语为主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持续发展,没有完成最终的教学目的,同时又对教学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
3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改善措施
基于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完善双语教学要从国家加强对双语教育各方面投资入手,同时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自身也要提升相关的教育能力。第一,国家加强对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投资,同时从政策完善上鼓励相关师范类大学生从事双语教学类活动。当前双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师范类院校毕业学生缺乏实地培训,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存在偏见,对到当地从事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持抗拒态度,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实际要求,这些都对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严重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一方面需要对师范类院校以及相关院校加大教学设备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实习等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同时引入先进的双语教育理念,实现双语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此外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海外交换项目,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打破当前双语教育的瓶颈期,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毕业师范生,国家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师范生从事本民族的双语教学活动,为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第二,国家与政府应该加大当地少数民族学校的投资力度,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与教育辅助工具,保证双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存在不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普遍落后于国家整体水平,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因此不论在政策上还是在设备物资上的投资,当地政府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此外,教育部门也应该针对当地的教育情况对双语教学的教材予以统一,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基本指南。第三,对正从事双语教学活动的双语教师而言,从课堂的设计,课程的安排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安排中教师应该坚持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同步进行,对少数民族相关文化课堂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度,同时课程安排上应该定期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以类似这样哦双语交流活动,能在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基础上,提升汉语学习的能力,激发对汉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双语教学开展的目的。
4结语
面对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处于消失边缘的境况,加强双语教育的开展,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迫在眉睫。双语教育水平的提升既需要国家加强经济与政策的支持,又少不了双语教师对教学活动开展的不断完善。
作者:乌图那生·哈拉达 单位: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娟.大学生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能力培养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8):168.
[2]冯利,曾耀凤.双语教学亟需厘清的几个关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34(3):73-76.
[3]吴国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情况的调研报告——基于新疆疏勒县的调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3):50-55.
关键词:四化同步;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先导是抓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核心是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基础和难点是抓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淄博市 “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看,淄博市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深,在各行业各领域运用不够,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一是信息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二是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较大,信息化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领域应用不够,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二)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看,淄博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协调,以工立城、以工促农的带动力仍然不强。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比值越高,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越大。
(三)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看,近年来淄博市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二元结构并存,产与城、城与人在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上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城镇化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的空间有待深度拓展。
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抓住先导,扭住核心,铸牢基础。
(一)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要在全面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1.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主导行业、生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以汽车、石化、机械装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主导或特色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格化、商务电子化,做大“淄博制造”。融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产品,做活“淄博创造”。
2.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施企业能级提升示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协作能力全面升级。要特别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链协作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协作性强的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等信息平台,实现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等在产品开发、物流配送、商务交易等方面的集成优化运行,提升综合竞争力。
3.推进信息技术多领域广泛运用。着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努力建设以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产业体系、智慧服务体系为基本要素的“智慧淄博”。
(二)深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要构建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市域城镇体系,让工业化创造的社会供给与城镇化激发的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1.推进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双系调整。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淄博市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支点,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的契机,重点关注第三圈层县市主导产业布局和一般乡镇产业空心化问题,形成主导产业功能区、配套产业园、特色产业点梯级联动的市域现代产业空间新布局。
2.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双核共兴。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作为主城,应着眼于面向全国和全球集聚、配置资源,凸显其在淄博城市群和市域城镇集群中的核心引领功能。作为新区,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直管功能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汽车城等一批核心起步区,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3.推进县城与重点镇多极支撑。14个县城和34个重点镇应着眼于在市域内集聚和配置资源,承担县域经济发展和就近吸纳农村人口的任务,凸显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功能。要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和“重点镇财政收入超千万”行动计划,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产业的规模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建设一大批工业重城(镇)、商贸大城(镇)、旅游名城(镇)。
(三)持续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 “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要求,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抓好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及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端种业、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实施“富民强村”行动计划。鼓励农村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多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关键词:双语教学;中学地理教学;探索
一、引言
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是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地方,人口73万,其中藏族人口有37.85万,占总人口的50%以上,汉族人口27.7万,占总人口的38.86%,合作藏族中学正位于这个藏羚羊出没的地方,拥有千年历史的安多文化。作为一所民族中学,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作为两类模式下的地理学科的授课方法和学法的探索就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仅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地理教学就是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魅力根源,培养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藏汉双语教学就是一种将文化教育、地理教学、民族文化多元发展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二、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
要想让双语教学有效开展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双语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教学理念和教材。根据调查显示,有接近40%的学生表示,在地理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专业词汇比较难以理解,尤其是用汉语教学时,藏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接近60%的学生表示,双语教学应该绝大多数简单的知识点用汉语讲,部分专业性较强、比较难的知识点用藏语再讲一遍,也有16%的学生建议可以先用汉语讲一遍,然后用藏语全部翻译一遍。这两种方案实施起来都比较容易,个人认为第一种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汉语教材,认为老师上课的时候用双语讲究可以了,没有必要专门使用双语的教材,实际上,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使用双语教材,有了双语的注释,他们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最后,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多媒体设施对于地理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些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老师上课时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看看热带雨林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可以通过影片让学生看看地球地理环境、地质变化的一个历程。因此,学生要加大对多媒体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鼓励地理老师使用多媒体器材。
三、提升教师水平,认清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提出以后,在地区内掀起了一股热风,但是只有一半不到的老师认清了教学仍然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绝不能以学科教学质量的下降换取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双语教学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而是通过语言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师的选择方面,要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优先录用汉族学校地理学科毕业的藏族学生,最好是本地区的学生,以及一些优秀的藏语毕业的学生。聘请这一类的老师,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也精通汉语、藏语,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针对学校的老师,要定期进行培训,对藏语言老师要加强地理知识和汉语的培训,对于汉语老师要加强藏语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培训,与汉族学校多交流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知识水平。
四、培养学生能力,采用探究合作教学
地理教师要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的理念,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语言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熏陶融为一体。例如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四到六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组内进行分工,搜集资料,了解甘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特征、植被、土壤、水流、环境保护等情况,对信息进行整合,藏语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负责去搜集藏文的资料,汉语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去搜集汉语的资料,最后进行信息的处理,以双语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班级内共同交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忽视语言教学也不能过分看重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学科知识,而是要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注重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藏汉兼通的双语人才。
五、组织多种多样的地理活动
地理是不是一个只看理论知识就能够学好的学科,而是要多开展一些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例如学习气候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参观气象站,让他们看看不同的天气是如何预测出来的。还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地理主题海报、地理主题班会、观看地理影片等活动,其中地理主体海报等相关活动还可以以双语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地理记录片的观看中对课本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课外资料查询、现代化信息的接收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双语的学习也保留了民族多元的特色,促进了民族一体化的进程,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藏族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宣传工作;建筑企业;落地效应;合理化模式
从现有文献中来梳理建筑企业的宣传工作问题讨论,似乎并没有感觉其与其它类型企业有何不同,而这正是未能理清建筑企业宣传工作内在要求的一种表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以增强企业宣传工作的落地效应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不难发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政工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例如当前正在实施的践行群众路线,也反映出中央重视政工工作落地效应的内在价值。
那么如何增强企业宣传工作的落地效应呢。对此的回答,需要从这一逻辑来展开,首先需要对落地效应进行解析,而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容不同,自然所要求的落地效应内涵也就不同。然后需要对建筑企业宣传工作现状进行反思,从而来为合理化模式的构建找寻切入点。最后,构建出合理化模式来。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落地效应的解析
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对落地效应的解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助力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
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全面质量管理打破了以往只重视施工质量管理的局限,将项目设计和项目销售环节都纳入到了质量管理中去。根据企业生产的经验数值可知,企业所生产的次品有70%归因于生产管理问题。将其具体到建筑企业中,其实也并不夸张。因此,宣传工作的落地效应便在于助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二)助力全面预算管理的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也构成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项目预算制订、资金使用和资金回笼监管等环节。从价值层面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了建筑企业项目施工的约束条件,从而能提升企业的“产出/投入”比值。这也就意味着,实现落地效应还在于宣传工作能助力全面预算管理活动。
二、解析基础上对宣传工作现状的反思
不难理解,宣传工作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企业营造某种舆论环境,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意识。从而,实现宣传工作的落地效应在不改变其功能的情况下,唯有通过舆论环境营造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操守,最终通过员工的岗位实践来形成落地效应。
然而,当前宣传工作的现状却未能遵循这一逻辑:
(一)宣传内容较为广泛
作为以舆论环境营造和思想教育为主导的宣传工作,在宣传上容易出现内容较为广泛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形成不仅受制于建筑企业宣传工作的习惯势力,也决定于企业政工干部的工作意识使然。尽管不能说宣传内容的广泛性是错的,但至少对于助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则是无效的。
(二)宣传对象较为宽泛
建筑企业同样以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体,及时目前以项目小组为作业单元,但这主要局限在施工领域。为此,当宣传对象较为宽泛再加上宣传内容较为广泛后,自然就因缺少指向性而无法形成“宣传工作――员工主观能动性――合规的职业操守”的内在逻辑。
(三)宣传绩效难以评价
“横说竖说都有理”,似乎成为了基层员工对政工干部的评价之一。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政工干部善于自圆其说,而是对于政工干部所实施的宣传工作难以进行绩效评价。从而,在工作绩效无法量化的情况下务虚当然就无所谓对错。
三、反思引导下的合理化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合理化模式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关注建筑企业的经营实际
政工干部隶属于党委组织管理,从而企业党委应建立起督促政工干部关注企业经营实际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对于政工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中,应考察他们的“企业问题调研报告”,从报告的内容和措施构建上来衡量政工干部的工作努力程度。另外,建立政工干部联系企业部门的长效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明确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正在经历着房地产市场的震荡,使得建筑企业在积极拓展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未雨绸缪的完善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它将为企业构筑起坚实的资金约束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的资金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落实到这两个“全面”上来。
(三)完善宣传工作的分类管理
作为宣传工作的分类管理是指,应结合员工的具体岗位来实施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当然这里也要说明,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起重视质量和节约的舆论环境是必要的,这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来实施。但通过政工干部的部门联系机制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仍是必要的。
四、问题的拓展
1.通过创造深交朋友的谈心环境,引导干部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阳光心态”教育,提高员工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谐文化教育,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3.建立心理疏导预案,针对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群体性心理问题等,分别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干预等不同层次的心理疏导,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
小结:本文认为,应从建筑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企业宣传工作应助力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活动。合理化模式的构建可围绕着:关注建筑企业的经营实际、明确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完善宣传工作的分类管理、优化宣传工作的绩效评价等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陈方方.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魅力中国,2013(22).
摘要:回族女性研究是回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研究相比,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上都显得较为薄弱。近几年来,回族女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以历史为线索,回顾回族女性研究的曲折道路,在追溯中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探索回族女性研究的新方法、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C95-05:C913.68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2-0082-06
Islamic Women's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MA Yan
(Institute of Islamic Hui Studies under the 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750021, Ningxia Province, China)
Keywords: Hui nationality, women's studies, review
Abstract: Women's studie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ies of Hui nationality. 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studies, whether in theory, methods, or over scope of research and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 this women's studies seems weak. In recent years, women's studies have made great advan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orturous path whereby the women's studie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have traveled so as to identif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reflect on lessons learned and to explore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visions.
回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汇聚了九百八十多万回族儿女(据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回族人口为981.68万人,其中:男性500.21万人,女性481.47万人,性别比为103:98),分布于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回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文化渊源却深厚而又久远。在回族研究中,回族史(包括回族通史、回族地方史志、回族专题史、回族人物传略等)、回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回族碑刻、谱牒、传闻、文献资料、口碑资料等)、回族教育、回族文化(包括报刊、宗教典籍、文坛、科技等)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回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日臻成熟。回族女性研究是回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回族女性和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上升到大学科体系的“妇女学”,也包括针对社会中各种回族女性问题所进行的学术理论活动。回族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回族女性现象,解决回族女性问题,预测回族女性发展,推动回族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同步前进。[1]
一、回族女性研究回眸
回族女性研究作为回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伴随着女性研究的迅速崛起而产生,其研究视野和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关注婚姻家庭、教育等范畴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拓展。
1.综合研究
丁宏的《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一文从宏观上阐述了回族妇女研究的大文化背景,认为回族女性文化从属于回族的民族文化,反之,回族文化也寓于回族女性文化之中。回族女性文化比男性文化更具有回族传统文化的特征。[2]在其《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中又最早提出回族研究中应引进性别观点,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3]水镜君认为回族女性研究应关注社会性别理论,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借鉴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原则,重新评价妇女在历史上的角色、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妇女成长历程的研究。[4]骆桂花以民族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依托,总结了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理论基础、面临的困境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并认为现阶段的回族女性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族女性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回族女性解放、回族女性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研究;另一类是应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回族女性现状和女性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即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等、发展的主题,研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女性问题。[1]
2.回族女童教育研究
回族教育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回族女童教育也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回族女童教育研究是回族女性研究的发端。
20世纪80年代周卫先生对同心县韦州乡回民女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宁夏回族女童教育问题开始了思考和研究,遂将人们的视野引入了地方回族女童教育。此后20年间关于回族女童教育的文章有三十多篇,主要涉及宁南山区和青海省等贫困地区的回族女童教育,尤以同心、固原和麻莲乡等地为多。[5][6]在对回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研究者还从宏观领域对回族女童教育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把握。他们针对回族女童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区域不均衡和性别不平等,学生巩固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女教师数量少、质量差,城乡差别显著,女童教育质量和效益不高,女童教育处于不利的处境等的存在现状,分析认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贫困、宗教文化及传统观念(性别隔离、早婚习俗和舍女保男思想)的制约、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教育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等的不适宜)是造成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
随着对女童教育的关注日臻成熟,其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更新与突破,一些社会学领域中的新概念被引入到回族女童教育研究中。罗彦莲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回族女童教育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在对同心县韦州镇调查的基础上,与同心县其他几个乡镇的教育状况作了对比研究,提出发展回族地区的女童教育应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回族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和整理回族传统文化中尊重知识、鼓励求知的人文资源,并提高当地回族群众对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分工的再认识,以期逐渐打破固有的社会性别定位与社会性别分工,使当地两性社会,尤其是女性社会趋于健康发展。[7]马忠才以分层与流动的社会学视角建构了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模式,他认为回族女童是底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化和传统边际的回族女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她们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助于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在三种社会流动途径中(婚嫁、外出务工、大中专升学),受教育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给予人以相同的回报,就业难等不利因素使回族女童只能在边缘中守望。可见,回族女童向上流动的空间是狭小的,机会是有限的,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女童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平等,社会流动机制才会公正,才能大力提高回族女童的教育质量,帮助她们实现社会流动。[8]
此外,朵天玉对回族女童教育方法及特点进行了探讨;[9]王万和分析了教育与回族地区反贫困之间的关系。[10]
3.宗教与回族女性研究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核心,是回族研究的大背景,也是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与特色所在。戴建宁、高桂英、赛里迈・桂莉梅、肖芒阐明了伊斯兰教对回族妇女社会生活和意识观念的影响。[11][12][13][14]
2002年水镜君《中国清真女寺史》一书,从清真女寺这一宗教视角,阐述了中原回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内蕴,拓展了回族女性研究的视域。由此也引发了对回族女性宗教教育及生活状况的广泛探讨。杨文炯认为女学的产生是文化挑战的必然产物,是文化自觉的创新。[15]毛巧晖以山西长治的回族女寺为个案,分析了女寺的现状,及其在回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这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16]马强认为妇女教育不同于妇女解放,而回族妇女所受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距离高层次的妇女文化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17]松本真澄认为“接受过非正规教育的女性,在正确理解《古兰经》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家庭、社会中的是非曲直,可以说女子的非正规教育在女性的自我实现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8]赵春肖对西宁地区的清真女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19]马燕以同心女学为个案,探讨了女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强化,认为女学是回族社会文化传承机制的调适,表现了回族妇女的文化自主能力和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0]
4.社会发展与回族女性研究
广义上来说,社会发展涉及到回族女性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对回族女性的影响深刻而巨大,主要反映在回族妇女生活方式、观念意识的变化上。
赵慧、马东平、闫国芳等都探讨了回族妇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引起了回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21][22][23][24]陈延超通过海南三亚回族的例子,分析论述了在市场经济下女性角色转变的特征、原因和影响,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回族女性逐渐由家庭主妇角色向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双重角色的转变、由双重角色行为模式到双重角色思想观念的变革,以及造成这种转变的经济压力、性别生物差异、社会文化等因素并指这对社会和民族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助于民族现代化。[25]
李安辉通过对河南、山东、海南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地位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从妇女权益保障意识、参与政治生活意识、享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展示了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针对妇女参与意识薄弱、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影响婚姻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等问题,提出了在消除落后观念解放思想、关注社会性别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探索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途径和措施。[26][27]刘淑媛也提出了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的继承权在实现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文章探讨了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主要应从完善继承法律制度、妇女自身和宣传健全的继承法律思想三个方面着手,保障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的实现。[28]骆桂花指出: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在传统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调适、重构,并随着文化自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适应以及实现这种适应的路径和保障。[29]
另外,回族妇女的生存现状也引起普遍关注。杨旭芸、马燕坤和肖巍都通过对回族妇女家庭物质状况、教育、文化生活、健康状况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意识等的调查,说明了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其脱贫问题进行了探讨。[30][31][32]
5.婚姻制度与回族女性研究
长期以来,对回族妇女的研究依附于对婚姻制度的研究,换句话说,人们因为关注和研究回族婚姻制度使得回族妇女的状况被反映。马平认为回族“妇女外嫁禁忌”作为“民族内婚制”的表象之一,表达了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宗教情愫和民族文化习俗等内涵。[33]刘太玲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34]王晓燕认为表象上女子不外嫁是族外婚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它反映了回回的认同,这种回汉认同不仅局限于宗教本身的认同,还应包括伊斯兰教的文化和习俗及其建立在该文化和习俗之上的心理素质的认同。[35]
除了对婚姻制度的分析,人们还对婚姻现象中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高回松认为回族女性早婚主要由于半封闭的族外通婚制度、法定婚龄强制力失败、父母“早卸担子”的想法、回族女性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36]杨志新对西北回族农村中的早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37]
另外,骆桂花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中的择偶观、生育观、性观念等层面探讨了社会转型中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38]又从社会学的角度的出发,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39]
6.文学与回族女性研究
回族女性文学研究在学科中比较边缘化。因为回族文学是非主流的,那么回族女性文学及其研究就更是非主流的。尽管如此,回族女性文学也在夹缝中不断生长,发出自己独特而又坚韧的声音。
对回族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的研究是回族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赵慧的《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散论》[40]和《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41]马梅萍的《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42]苏芸《感悟回族女作家的生命意识》[43]和《含而不露的女性视角与民族书写――回族女作家马玉梅小说解读》、[44]王峰的《纯净而深沉的生活之歌――评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笔下的女性世界》、[45]王欣欣的《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评长篇小说〈天眼〉》、[46]马博忠《谈〈月华〉的穆斯林妇女作者》。[47]
也有对回族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马燕的《略论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审美形象》、[48]白草的《论艾芜小说〈月夜〉中的回族女子形象》[49]等。
7. 其他
回族女性研究还涉及到习俗、妇女社会地位、回族妇女传记等领域,有马平的《西北回族的性别回避与禁忌》、[50]刘鑫民的《从回族语言看回族两性文化》、[51]南文渊的《西宁市回族妇女地位考察》、[52]丁宏的《回族妇女人物传略》、[53]王晓明的《从“洪门”教主的孙女到副市长》[54]等。其中秦均平从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管理和消费决策三个方面描述了回族两性地位,表明回族女性的经济地位已有很大的提高,家庭主导已经是两性平权型。[55]李安辉对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时代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回族女权的发展速度又是渐进的、缓慢的。[56]李安辉的《试析回族妇女的抗日活动》阐述了1937-1945年回族妇女的抗战活动。[57]
二、回族女性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目前,对回族女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单一的女性现象方面,对回族女性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还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回族女性研究缺少理论建构,或者说正在建构理论框架。而且相当一部分回族女性研究与社会宏观环境脱节,使许多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而无法做出深层次的解释,以至于很难通过回族女性的状况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现实挑战做出应对。
面对未来,今后的回族女性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回族女性研究应关注不同地区回族,做好关于女性的民族志
科学研究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如果没有或缺少可靠的资料,那么科学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回族妇女研究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系统全面的资料。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田野工作。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所以不同地区的回族妇女发展状况都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做妇女民族志,不仅要描写回族妇女中的精英阶层,而且要把普通回族妇女也要写入历史,纳入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范畴中来。
2.关注不同的研究领域
以往的回族妇女研究领域比较传统,涉及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对回族妇女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涉及到。而且还有更多的领域未曾涉足或鲜有所及,诸如回族妇女的心理、状况等。
3.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回族女性研究的成果虽然丰硕,但大多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也很陈旧。今后的回族妇女研究不仅要拓展研究内容,而且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去重新审视回族妇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后,回族妇女的研究能够对回族妇女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服务实践的作用。
4.致力于回族妇女理论的建设
回族女性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女性研究理论领域不断地拓展视野,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同时开始反省自己的“西方中心”;与此同时,非西方国家的女性研究在“本土化”的旗帜下对学科“重建”做着强调和努力。因此,回族女性研究应追随中国妇女研究本土化发展的步伐,尽快地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回族女性研究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2]丁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3]丁宏.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J].回族研究,2002,(3).
[4]水镜君.在对话中探寻中国清真女寺史――兼谈回族学建设中理论、方法的探索与创新[J].回族研究,2003,(4).
[5]周卫.同心县韦州回民女子小学办学情况调查[J].宁夏教育,1987,(Z1).
[6]周卫.宁夏回族女童教育问题初探[J].宁夏教育,1991,(12).
[7]罗彦莲.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现状的文化与社会性别诠释[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8]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流动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9]朵天玉.回族女性特点及教育方法探讨[J].宁夏教育,1987,(11).
[10]王万和.摆脱贫困和愚昧的必由之路――麻莲乡回族女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人民教育,1997,(2).
[11]戴建宁.试论回族妇女信仰伊斯兰教的心理特征[J].回族研究,1992,(2).
[12]高桂英.伊斯兰教与宁夏回族妇女问题[J].回族研究,1995,(2).
[13]赛里迈・桂莉梅.回族妇女盖头浅谈[J].中国穆斯林,1999,(6).
[14]肖芒.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的健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15]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的位移[J].回族研究,2002,(2).
[16]毛巧晖.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1).
[17]马强.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调研[J].中国穆斯林,2003,(2).
[18]松本真澄.中国西北伊斯兰女子教育――以临夏中阿女学和韦州中阿女学为例[J].回族研究,2003,(4).
[19]赵春肖.西宁地区的清真女学[J].攀登,2005,(1).
[20]马燕.从清真女学的兴起谈回族妇女的文化自觉――以宁夏同心县城区女学为个案[J].宁夏社会科学,2007,(2).
[21]赵慧.化旧立新 发展前进――宁夏回族妇女发展新时尚[J].中国穆斯林,2000,(6).
[22]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3]马东平.论回族妇女在社会劳动参与中的性别隔离――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开发研究,2003,(5).
[24]闫国芳.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25]陈延超.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变――以三亚回族妇女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3).
[26]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27]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研究――以回族为例[J].民族论坛,2007,(2).
[28]刘淑媛.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29]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
[30]杨旭芸的.永平曲硐回族乡妇女调查[J].大理师专学报,1995,(2).
[31]马燕坤.经济变迁中的回族妇女――来自滇东北龙头山乡的调研报告[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2]肖巍.宁夏长沟村妇女状况调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33]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34]刘太玲.试析“回族女子不外嫁”习俗[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5).
[35]王晓燕.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36]高回松.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浅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3).
[37]杨志新.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妇女早婚习俗调查与分析――以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4,(1).
[38]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4,(4).
[39]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06,( 4).
[40]赵慧.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散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4).
[41]赵慧.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J].宁夏大学学报,1997,(1).
[42]马梅萍.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5,(4).
[43]苏芸.感悟回族女作家的生命意识[J].昌吉学院学报,2006,(2).
[44]苏芸.含而不露的女性视角与民族书写――回族女作家马玉梅小说解读[J].昌吉学院学报,2005,(4).
[45]王峰.纯净而深沉的生活之歌――评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笔下的女性世界[J].朔方,1994,(10).
[46]王欣欣.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评长篇小说《天眼》[J].民族文学研究,1997,(3).
[47]马博忠.谈《月华》的穆斯林妇女作者[J].中国穆斯林,2005,(5).
[48]马燕.略论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审美形象[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4).
[49]白草.论艾芜小说〈月夜〉中的回族女子形象[J].回族研究,2005,(1).
[50]马平.西北回族的性别回避与禁忌[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2).
[51]刘鑫民.从回族语言看回族两性文化[J].修辞学习,1995,(6).
[52]南文渊.西宁市回族妇女地位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1993,(1).
[53]丁宏.回族妇女人物传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2).
[54]王晓明.从“洪门”教主的孙女到副市长[J].中国妇女(中文海外版),2002,(4).
[55]秦均平.家庭经济与回族两性地位述论――回族两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之二[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根据《**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转发省民委〈关于组织开展三江一线四个特困民族脱贫发展问题调研〉的通知》(内部明电 [20xx]3号)要求,我局成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于20xx年6月11日,深入**族聚居的花山乡芦山村,以查阅资料、 召开村干部座谈会、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对**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就**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今后脱贫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族人口分布情况
20xx年末,****族人口为1301人,在全县13个乡都有分布。**族人口在70人以上的乡镇有锦屏、文井、大朝山和花山4个乡镇,其中,花山乡569人,文井镇463人,锦屏镇112人,大朝山东镇80人。**族人口占行政村总人口20%以上的有一个村,即花山乡芦山村,**族人口为305人,**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2%。**有部分**族是苦聪人恢复**族称谓的。
二、**族经济发展状况
****族大部分居住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区和半山区,区域海拔为1200米至2580米。为立体型高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度。粮食生产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和豆类为主;畜牧业养殖猪、牛和羊;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有核桃、茶叶、蚕桑和烤烟;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副业收入。调查表明,20xx年,**族人均经济纯收入1200元,人均所得粮食280公斤。在**族人口中90%的为贫困人口。
三、**族地区自然资源状况
****族大部分居住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区和半山区,区域海拔为1200米至2580米。为立体型高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度。在森林、气候、土地等方面有一些发展的潜力,主要是:
1、森林资源 **族居住地区森林覆盖率都在50%以上,森林植被状况良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茶叶、核桃、蚕桑、烤烟等产业有潜力,适宜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子。
2、气候资源 **族人口居住地区,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度,适宜发展立体式的农、林、牧等产业。
(3)土地资源 **族人口居住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多,适宜发展蚕桑、核桃、茶叶、果木、烤烟等经济林产业和经济作物。
四、**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族大部分与汉族、**、哈尼族等民族杂居,生活习俗基本上延续汉族的生活习俗,无语言文字,无特殊的建筑风格,不信仰宗教,无特殊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与**同过火把节。
五、**族生产生活方式
**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无其特殊性。
(一)生产情况
在种植业方面,**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粮食作物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和豆类,绝大部分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种植泡核桃、茶叶、蚕桑、烤烟甘蔗等。
养殖业也方面,**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饲养猪、牛、羊和家禽,以传统的饲养方法饲养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饲养的较少,养殖生产水平低,出栏率不高,养殖产业效益低,基本停留在养牛为耕地,养猪、养鸡为过年的发展水平。
(二)生活状况
**族群众大部分居住于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经济贫困,生活条件还比较差。绝大部分农户居住的房屋为土木结构的瓦房,目前还有一部分为茅草房、木片屋和杈杈房,无水泥地平,卫生条件差。绝大部分**族群众没有现代家庭生活用具,如电视机、摩托、电冰箱等。
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状况
调查表明,20xx年末,**族地区不通简易公路的自然村还有20%左右;人畜饮水困难人口还有400余人,占**族总人口的30%左右;人均高稳产田地0.5亩,大部分**族农户没有沼气;水利化程度仅达15%。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一)**族教育状况
**族地区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98%,小学毕业率98%;初中入学率98%,初中辍学率20%左右,初中毕业率80%;初中升学率10%左右。
(二)**族科技状况
**族地区科技发展缓慢,村委会一级虽然建有科技文化活动室,但是科技图书配备少,可供**族群众学习的不多。**族群众的科技意识淡薄,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左右。
(三)**族文化状况
**族地区文化发展缓慢,**族群众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的村民较少,**族群众居住的村民小组一级无文化活动室,无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四)**族医疗卫生状况
**族地区村一级都有卫生室,配备有必要的医疗器具和药品,村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100%的**族群众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族群众有较强的计划生育意识,能较好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无计划外生育的情况。
(五)**族广播电视状况
**族地区大部分无电视转播站,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困难,有电视机的农户自己购买卫星地面接收机收看。村一级大部分未通有线电话。
(四)**族人才培养情况
**族大部分与**、汉族等民族杂居,教育文化发展缓慢,**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低,**族受教育年限为 年 ,无**族本科生,**族的文化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八、**族脱贫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面
1、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族群众产业发展步伐慢。由于**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气候冷凉,烤烟、蚕桑等短、贫、快项目无法覆盖,**族产业发展步伐慢。
2、**族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普及推广难度大。**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滞后,**族群众文化素质低,长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接受新技术能力差,新项目、新技术推广步伐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3、**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族群众经济收入少,贫困面大,自我发展能力低,又无国家的特殊扶持帮助,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文化体育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贫困,群众无能力投资文化体育设施,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设施。
2、**族居住的村民小组无科技室,缺少供**族群众学习的科技图书资料。
3、**族聚居地区村无有线电话及电视转播站,**族群众群众收看电视难。
(三)人才培养方面
**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质量低,**族人才缺乏,无**族本科生毕业人才。
(四)社会生活保障和民族团结方面
1、**族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部分贫困人口,发展难,致富难。还有一部分为茅草房、杈杈房和木片户,这些**族农户居住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在**族人口中约30%的享受农村低保。
2、**族大部分与**、汉族、哈尼族等民族杂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能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进步。
九、**族脱贫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解决**族群众发展问题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对策措施
1、扶持发展**族的总体思路
(1)设立县级扶贫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帮助**族群众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交通条件,解决能源、人畜饮水等困难。
(2)因地制宜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族群众发展蚕桑、茶叶、核桃、烤烟等产业,建立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增加经济收入,逐步解决经济贫困问题。
(3)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实现**族地区的村民小组有文化活动场所、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目标,改善**族群众的就医和文化娱乐生活条件。
2、扶持**族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
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实现**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增加对**族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善**族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建设支柱产业的方式,带动**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1)加快**族地区水利、交通、能源、农田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沼气洁净能源,到20xx年,实现每个**族自然村通路、通水的目标,解决好**族群众的用电、交通、人畜饮水等困难,增强**族群众的发展后劲。
(2)做好**族地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帮助**族群众发展畜牧、蚕桑、茶叶、烤烟等产业,因地制宜的培植地方经济支柱,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到20xx年,**族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以上。
(3)增加对**族地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到20xx年,实现每个**族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室、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进一步改善**族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条件,促进**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族人口素质。
(4)增加对**族地区科技推广的投入,举办种植和养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族地区科技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族劳动者素质。
(二)扶持发展**族脱贫的初步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促进**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以提高**族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加快**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为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中心,结合**族地区实际,编制以**族为主的片区综合开发扶贫规划,以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分类制定年度发展计划,进行山、水、田、林、路、电、科教、卫生、广播电视、环境与生态保护等综合治理,促进**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目标。
(1)发展措施
a、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族扶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b、设立县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族地区的人畜饮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
c、以村委会、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分步推进。
(2)发展目标
20xx年末,达到以下目标:
a、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
b、村级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每个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场地。
c、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d、每个劳动力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农业科技普及应用率达90%以上。
e、人均拥有0.8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地,100%的**族自然村和农户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f、户均有4亩以上的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80%以上的农户用上洁净能源沼气。
(三)对中央和省对**族脱贫发展问题采取的特殊政策、帮扶措施和扶持重点等的建议
1、对**族扶持发展政策措施的建议
建议中央和省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族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对**族扶持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及扶持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1)扶持重点
对**族的扶持重点,应放在帮助改善交通条件、解决能源困难、基本农田地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经济产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住房困难等方面,对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特困**族群众给予异地搬迁安置。
(2)扶持目标
a、经济目标
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
b、基础设施目标
人均有0.8亩左右的高稳产农田地,户均有4亩以上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和能源困难得到解决,户均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安居房。
(3)扶持方式
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实地调查,以村民小组或者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族扶持实施方案,给予分期分批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