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选调生培训个人总结

选调生培训个人总结

时间:2023-01-30 21:2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选调生培训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选调生培训个人总结

第1篇

一、思想方面:转变观念,重新自我认识选调

在近两个月的工作中,我感触很多,感受很深:作为一名年轻的选调生,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必须在战胜自我中不断提高,不断超越。找准位置,自加压力,在平凡的岗位上打基础。对选调生这个概念,我是用四个字来概括理解的,那就是“忘记”和“想起”。所谓的“忘记”,就是在工作中,不因为自己是省委组织部下派的选调生而飘飘然,感觉高人一等。所谓“想起”,就是铭记责任和使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组织信任和培养。作为选调生要看重实干,看轻享受,看重奉献,看淡索取,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出扎实的基本功。

二、学习方面:勤于学习,甘当“小学生”

工作以来,我感觉到虽然我是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但是对于工作经验方面还是一名小学生的角色。面对困窘,我这段时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在工作中或工作之余进行了学习。

(一)、努力学习回族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由于我是汉族,虽然在校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了解一些回族文化,但是对于回族文化的深层次了解是不够的。为了今后更好的干好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和借阅了《中国回族史》、《传》等关于回族知识的书籍,真正的了解了穆斯林文化,我觉得对这块热土有了更深地感情。

(二)、加强工作中岗位知识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工作中深深地感到岗位知识的缺乏,比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四双”、“一薄六册”等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和向老干部的请教,我了解了相关知识。同时还在工作中以及工作之余自觉充实自身的文秘知识,先后学习了《办公室文秘写作》、《机关应用公文写作》等,我相信在不断的工作积累和学习下,我会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三)、勤于动笔,增强文字功底;大胆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大量地翻阅办公室、档案室的文件资料,虚心学习前任秘书们的经验、做法,我从研究已经成型的材料入手,细心揣摩,边写边改,并请领导和老同志帮忙把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进行修改,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定稿。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同工作实践大胆结合,积极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学习如何撰写和信息、简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总结、提炼的能力。

两个月以来,经过领导和老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自己共起草文件20份,上报信息10篇,撰写了《立足创建求发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2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年镇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年镇综合管理责任书贯彻落实情况汇报》等总结汇报材料。

三、工作方面:

(一)、立足工作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谦虚谨慎,求亮点,出实效。

党政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的综合工作部门,是上传下达,联系协调各方的枢纽。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如果安于现状照搬照抄,满足于说得过去,虽然天天辛苦,日日忙碌,工作也只能是平推平庸,很难有亮点,出实效。鉴于此,我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工作要有事业心。在工作中我努力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好办公室形象,不管是接电话还是接访都尽全力做好“份内”之事。二是谦虚谨慎,树公仆意识。镇党政办公室是重要的窗口,其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整个镇党委、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必须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与上下左右相处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真心诚意的为群众服务好,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公仆意识,心中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三是实践吃苦耐劳的作风。为保证在年末各项工作考核前整理好材料,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作为一名选调生在工作中我充分发挥自己年轻力盛,负担小的优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实践吃苦耐劳的作风。

(二)、团结同事,努力工作

在工作中,我注意团结同事,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与同事争名利、争长短,任劳任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严于律己,不把小事当无事,不把小错当无错。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讲团结、讲正气、讲原则。

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件领导交办或同事、群众托付办理的事,我都会千方百计地去把它做好,决不“看人下菜碟”。对于领导交办的事务,要印发的文件,我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向领导和同事及时传达,保证了领导交办的事项按时办完,文件准确、及时发放。

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几位秘书出身的领导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对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服从领导安排,积极深入基层锻炼

在年镇村级和村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中,我主动要求参加。在深入基层中,不以镇干部自居,尊重每一位村干部和群众,和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主动积极与群众、村干部接触、学习,我对镇情、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理论指导实践还有欠缺。二是服务质量不够高,存在粗枝大叶现象,主要是自觉服务的意识不够,细节上做的不周到。三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需要提高。

五、今后工作中的一些想法

根据我近两个月的感受,我觉得我今后在做好党政办常规工作外,要做到以下几件事:

1、根据自己的专业,建立龙山镇党建网和龙山镇政府网,来更好的宣传镇和开展网上办公。

2、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觉得我镇的档案、文件收发管理还不是太规范,我向镇上领导已请求承担整理工作,在春节过完后进行一次整理工作,把原来的文档进行系统地归类、装订,再就是配合党、政秘书做好规范文档管理的后续工作。

第2篇

感触很多,近两个月的工作中。感受很深:作为一名年轻的选调生,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必须在战胜自我中不断提高,不时逾越。找准位置,自加压力,平凡的岗位上打基础。对选调生这个概念,用四个字来概括理解的那就是忘记”和“想起”所谓的忘记”就是工作中,不因为自己是省委组织部下派的选调生而飘飘然,感觉高人一等。所谓“想起”就是铭记责任和使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组织信任和培养。作为选调生要看重实干,看轻享受,看重奉献,看淡索取,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平凡的岗位上练出扎实的基本功。

二、学习方面:勤于学习。

感觉到虽然我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以来。但是对于工作经验方面还是一名小学生的角色。面对困窘,这段时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在工作中或工作之余进行了学习。

(一)努力学习回族文化知识。

虽然在校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了解一些回族文化,由于我汉族。但是对于回族文化的深层次了解是不够的为了今后更好的干好工作,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和借阅了中国回族史》传》等关于回族知识的书籍,真正的解了穆斯林文化,觉得对这块热土有了更深地感情。

(二)加强工作中岗位知识的学习。

比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深深地感到岗位知识的缺乏。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四双”一薄六册”等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和向老干部的请教,解了相关知识。同时还在工作中以及工作之余自觉空虚自身的文秘知识,先后学习了办公室文秘写作》机关应用公文写作》等,相信在不时的工作积累和学习下,会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锻炼成才。

(三)勤于动笔。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大量地翻阅办公室、档案室的文件资料,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虚心学习前任秘书们经验、做法,从研究已经成型的资料入手,细心揣测,边写边改,并请领导和老同志协助把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进行修改,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定稿。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同工作实践大胆结合,积极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学习如何撰写和信息、简报,不时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总结、提炼的能力。

经过领导和老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两个月以来。自己共起草文件20份,上报信息10篇,撰写了立足创建求发展,抓好党建促经济》2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年镇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年镇综合管理责任书贯彻落实情况汇报》等总结汇报资料。

三、工作方面:

(一)立足工作实际。谦虚谨慎,求亮点,出实效。

上传下达,党政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的综合工作部门。联系协调各方的枢纽。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必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如果安于现状照搬照抄,满足于说得过去,虽然天天辛苦,日日忙碌,工作也只能是平推平庸,很难有亮点,出实效。鉴于此,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工作要有事业心。工作中我努力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好办公室形象,不论是接电话还是接访都尽全力做好“份内”之事。二是谦虚谨慎,树公仆意识。镇党政办公室是重要的窗口,其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整个镇党委、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必需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与上下左右相处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真心诚意的为群众服务好,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公仆意识,心中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三是实践享乐耐劳的作风。为保证在年末各项工作考核前整理好材料,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作为一名选调生在工作中我充分发挥自己年轻力盛,负担小的优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实践享乐耐劳的作风。

(二)团结同事。

注意团结同事,工作中。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与同事争名利、争长短,任劳任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严于律己,不把小事当无事,不把小错当无错。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讲团结、讲正气、讲原则。

任何一件领导交办或同事、群众托付操持的事,办公室工作无小事。都会千方百计地去把它做好,决不“看人下菜碟”对于领导交办的事务,要印发的文件,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向领导和同事及时传达,保证了领导交办的事项按时办完,文件准确、及时发放。

几位秘书出身的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协助,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对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服从领导布置。

主动要求参与。深入基层中,年镇村级和村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中。不以镇干部自居,尊重每一位村干部和群众,和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主动积极与群众、村干部接触、学习,对镇情、民情有了进一步的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虽然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论指导实践还有欠缺。二是服务质量不够高,存在粗枝大叶现象,主要是自觉服务的意识不够,细节上做的不周到三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需要提高。

五、今后工作中的一些想法

觉得我今后在做好党政办惯例工作外,根据我近两个月的感受。要做到以下几件事:

建立龙山镇党建网和龙山镇政府网,1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更好的宣传镇和开展网上办公。

觉得我镇的档案、文件收发管理还不是太规范,2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向镇上领导已请求承担整理工作,春节过完后进行一次整理工作,把原来的文档进行系统地归类、装订,再就是配合党、政秘书做好规范文档管理的后续工作。

第3篇

大家好!

拼搏奋进促发展,精雕细琢育人才!全院师生捧着累累的硕果,怀着满腔的热忱,昂首阔步迈向XX年。在此,我谨代表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向拼搏向上、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学生干部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正是因为你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院今天的发展与进步!

XX年,全体学生干部勤奋工作,开拓创新。除了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外,还配合院完成了各种阶段性工作和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很多场景让我感动:有的学生干部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学生干部放弃了休假日,很多学生干部每天晚上忙到深夜……。但大家从来没有怨言,总是在忙碌中品味着收获的快乐、成长的幸福。所以,我院才能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一个又一个业绩,一次次得到学校的好评。同学们,全院师生感谢你们!

同学们,一年紧张的工作落下了帷幕,优异的成绩见证了你们的不懈努力,也见证了你们辛勤的工作。我为你们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有所收获而感到欣慰。刚才我们隆重表彰了在一年里全院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干部”,我代表全院教师向被表彰的15名学生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这些同学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全体学生干部都要以这些同学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取,争做优秀学生干部。暂时还没有受到表彰的同学,应以他们为榜样,认真查找不足,虚心学习,不耻下问,迎头赶上。

XX年,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高素质“留、下、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立足西部、服务山乡”的思想和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为中心,以“认清目标、明确责任、三大工程、强力推进 ” 为工作思路,以“双创一巩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为契机,以学生成才工程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常规工作,强本争硕,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全面做好学生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学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工作回顾

1、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把院风、班风建设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基层团组织理论学习基地的建设,引导、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国发2号文件和党的十精神,还注意把理论学习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时事政治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思考,以理论学习推动思想发展。

2、加强党建工作,做好组织发展以及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再教育

截至XX年12月发展党员115人,转正党员87人,举办了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一年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0人次。目前,我院学生党员178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29.8%。另外,举办预备党员和党员培训班,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3、狠抓学风建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司法考试经验交流会、实习生总结及表彰会、公务员选调生考试经验交流会,表彰学习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优良学风班、文明寝室,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受表彰同学的先进事迹,做到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形成严谨、勤奋、进取的学风。

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毕业生欢送晚会、迎新晚会、迎新篮球友谊赛、欢送杯篮足球赛、教师职业技能比赛,以及承办学校的“我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 成就辉煌”和“学习王瑗瑗事迹”大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大学生征文比赛活动、清明扫墓活动、到养老院宣传爱心活动、学生党支部的参观会址活动、“学雷峰走进动物园”活动、春节赴上海、浙江勤工助学活动等,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赴xx、xx支教和参加中国人民大学“XX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等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我院共有 286人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90% 以上的学生提交了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服务团获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名学生获得“优秀个人”称号。

6、真抓实干,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实行了目标责任制,随时掌握毕业就业动态,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同时,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档案归档工作。

7、细致入微,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在12级新生中,通过班主任开展了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手册》宣讲学习活动;通过举办师生见面会和导师见面会加强他们对学院的了解和对专业的认识,让他们看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光明前景和未来,增强他们的专业自豪感;通过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到新生班级中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积极追求进步,使他们从进校开始就有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开展新老生座谈会来使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帮助他们早日树立奋斗目标,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8、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贷、助、补工作

做好贫困生工作,建立了582人贫困生资料库;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认真落实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勤工助学,为我院 18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入学贷款手续,为 5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申请特困补助,为4名找到了勤工俭学岗位,减轻了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带来的精神压力,从而放下包袱,安心搞好学习。

9、积极参加“双创一巩固”等活动,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

动员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宣传“双创一巩固”、“绿色大学”创建工作,推动了师生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带领全院师生努力工作,顺利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各项任务,有效的促进了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二、取得的成绩

(一)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学生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习风气明显上升,08级学生考研率达13.13%,英语四级过级率达39%,获得学校的嘉奖;09级的27名学生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其中10人获得了a证;10级(2)班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奖学金等各类获奖多于往年。各种体育赛事、文学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得奖率大幅度攀升,彰显思路对头、措施务实、成效可见。

(二)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到位

XX年我院结合相关学生管理制度,在加强和规范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共出台学生工作方面的制度5项,为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并将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流程化,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得到加强。

(三)教职工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一年来,全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职工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表现在教学、学生管理的沟通机制逐步完善了;各类奖、困、贷、补、助落实到位;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学生干部培训、党员党课、文明宿舍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展;辅导员、班主任下宿舍值班,为服务学生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四)招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今年招生计划115人,报到114人,计划完成率99.13%,在全校各学院报到率排名中居于第一名。今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 .35%(其中11人考上选调生和公务员,65人考上教学单位,30人进入机关、金融、国有企业),在全校各学院就业率排名中居于前列。

(五)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相对合理、优势互补、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三化”学工队伍。同时根据学院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加大学工队伍的考核力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有1名辅导员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院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院全体学生干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结果,为此,我再一次代表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向全体学生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寒假生活即将开始,在此,我给同学们几点建议和要求:

1、放松好心情。紧张而辛苦的一个学期结束了,首先要注意休息,放松身体,放松心情,过一个愉快而活泼的假期。

2、安排好学习。假期做好学习计划,按照计划按时完成寒期作业,把这学期认为欠缺的知识,利用假期闲暇时间补上,学有余力,利用寒假挑战更深度的知识,预习下一个学期的功课。

3、多多读好书。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假期里,如果有精力,一定要抽出时间,多读一些好的书籍,然后,把读书的体会同家长交流。

4、培养好品质。有机会你们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多做好人好事,既锻炼意志、品质,又锻炼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工作 大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39-0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国大学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不同程度缺失所致。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种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性,特长技能等综合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性、相对性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前提

学生走向社会前,将实现环境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就业晋升的关键一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状况,树立与经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知识基础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科学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按照人体构架型知识结构的思路,大学生应当科学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显性知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领悟、拓展隐性知识。而学生工作者应当在了解当今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要让大学生清醒的认到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增强人文修养。坚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是把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放在教育的同一支架上,努力做到使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并驾齐驱、协调发展,才能使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当代大学生要立足于社会,拥有一项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背景资源,发挥学院学团组织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利用专业社团,鼓励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科研资源,提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大赛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专业社团和各类赛事活动中开拓眼界、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成长与收获,从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广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现实途径

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的内在环节和重要途径。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变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而且也为这些能力的获得提供了平台。我们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领导、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加强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让大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机制保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力争让学生都有一个好的出路、好的去向、好的归宿。我们要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的共性教育功能,鼓励、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开设就业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广泛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竞赛活动,切实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探索构建“高教校就业联盟”,促进学生跨省就业;充分把握国家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西部”“选调生”“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持续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切实开展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一个“做人”的问题,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5篇

【题目】乡镇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培育途径探析

【第一章】乡镇年轻公务员培养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第四章】完善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体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乡镇新任公务员能力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Q 县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传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大了培养机制形成的难度。

3.1.1 公务员录用制度影响岗位适配。

一是考试内容不科学合理。调查显示,Q 县乡镇初任公务员的进入渠道 76%来自省考和国考考录,20%来自省选调生考录,4%来自村干部选拔。笔试考试的科目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其二是《申论》。面试的方式基本属于结构化面试的范畴,此方式为公平性竞争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但面试的具体内容不一定始终与实际工作有过多的联系。而公考热逐渐掀起了一个巨大的潮流,大量的考试辅导机构风生水起。因此,他们通过专业性的培训,为考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使其深入了解每种科目每种题型的解决技巧。此外,部分考生采取范进式手段来碰运气,直到实现目标为止。可以发现,经历过这种考试的考生,可能仅仅停留于考试技巧上,而不能保证自己专业性水平的提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使这些考生无法与自己的岗位相匹配。

二是招考条件过于宽泛。Q 县每个乡镇在人才战略方面,设定了门槛非常低的招考条件,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只是停留在大专以上,并不会对他们的专业等其他要素进行一定的约束。这种相对比较宽松的招考条件逐渐掀起了巨大的报考潮流,但各种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性别所占据比例的严重不协调问题。由于乡镇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强大的劳动强度等,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取男性员工。但众所周知,对于现代化的考试体系而言,女生比男生更有一定的优势。以城郊 W 镇为例,在 5年内一共招录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女生,严重干扰了城镇的资源分配等一系列工作。其次是人员安排错位现象的发生。就员工的籍贯而言,外县籍贯 93 人,外地籍的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一。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外地籍乡镇公务员都无法适应工作地区的基本环境,在认同感形成方面的难度也非常大,让他们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17]

三是录用的专业匹配度低,根据问卷调查来看,农学专业虽然和基层农村的联系最密切,但其只占比 6%,工学、法律、医药学等在基层更加具有实际作用的学科占据的比例都不高,在乡镇初任公务员团体当中,多数学生出身于文科类专业,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经济类,占比 28%,其余占比较多的科目包含了管理类、教育类、文学类等。而乡镇政府作为处理基层具体事务的机关,在面临当前脱贫攻坚战、环保攻坚战等时恰恰需要理工类和农学类专业人才。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大多对基层农村的真实状况认识不够深刻,对农村当下迫切需要的专业型技术更是了解不多,种种状况导致许多乡镇初任公务员在乡村每天的工作内容非常单一,无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乡镇初任公务员项目的中间环节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在招录时,应该考虑到乡村的具体需求,这样一来才能够避免人力资源流失,并推动基层更好的发展下去。

3.1.2 公务员绩效制度影响考核公平。

绩效考评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关键的职能。主要含义是:评定者通过对具体方法的有效使用,参照相关的实际标准,准确地分析现存的绩效信息,最终科学地评价这些整合的信息。在每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它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绩效考评手段有很多,比如 KPI 等。

现如今,我国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始终局限于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假如一直根据这种考核结果来进行一定的奖惩,肯定不会发挥出人才的实际促进作用,也不会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无法最终实现考核的组织目标。且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过于简单,无法科学地衡量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即使已经将考核方法进行了规范化的界定,但是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难以保证所有部门都能够准确地筛选出优质的考核方法。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部门严重忽视平时考核的重要性,单纯地停留在年终评优上。在结构化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初任公务员一致认为,用人单位基本不会过多地在乎他们的年终总结,在考核的时候只是随便应付一下,获得最高年终奖的人中,关系户居多。这种随意性的考核手段必将使不公平现象经常出现。此外,就考核对象而言,不管是他们的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18]

3.1.3 公务员培训制度影响职业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公务员培训的外部环境变化多端,对公务员提出了更大更多的要求。但是,政府始终单一化地对公务员展开一定的培训。即使有的公务员已经对自己的培训过程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但这些规划非常具有笼统性,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培训流程等。这也从侧面说明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没有实际地考虑到员工与具体岗位的配合度。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力量支撑就是全面的职业培训计划。假若用人单位内部单纯地制定了一些职业目标却无法制定高度匹配的实际培训计划,那么职业目标的实现难度会显得很大。

现如今,我国在对公务员培训的机制中,大多停留在对培训目标的指定、培训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可以发现,这种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原则性与粗放性。但是这种形式化的培训方式以及格式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公务员的成长,对他们的学习兴趣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职业水平的提升,无法实现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识。所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样制定科学的培训体系来促进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思考与处理的问题。

3.2 消极的单位行政环境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培养机制。

3.2.1 薪酬待遇偏低影响队伍稳定性。

Q 县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财政收入体量很小,停留在保工资、保民生的艰难水平。由于财力紧张,该县的乡镇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2017 年该县乡镇初任公务员月收入在 3000 元左右,而在试用期的基层公务员月收入不足 2000。在该县 2018 年平均 4000 元每平方米的房价面前,面对高企的物价和全社会不断提升的平均生活水平,乡镇初任公务员在县城都很难维持体面生活。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由于乡镇初任公务员普遍处于婚恋期,处于成家立业的起步阶段,消费旺盛,不少人都会在结婚前在县城乃至市区购买商品房。每月的房贷支出和通勤交通费已经占据了工资的绝大部分,甚至个别乡镇初任公务员每月房贷支出比工资收入还要高,还要靠父母接济才能维持收支平衡。再加上近年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乡镇政府公务员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与在城市工作的公务员相比,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对于十几年寒窗苦读考取公务员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乡镇初任公务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经济双重压力,近年来在经济收入考量下离开的乡镇初任公务员不时出现。[19]

3.2.2 依赖型人际关系影响公平晋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权威通常比具体的职务更加重要。此外,人情风的文化根深蒂固。首先,家庭类人情风主要包括已经深入相关管理机构中的亲戚、朋友等。不管是职位的升迁,还是实际工作的流动等,都牵扯到一定的裙带关系。其次,社会组织类人情风主要包括已经对社会道德产生一定破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等。

有 46%的乡镇初任公务员觉得当前工作单位的晋升依据主要是内部员工的个人基本能力;有 48%的乡镇初任公务员觉得当前工作单位的竞争环境非常公平,没有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有 45%的青年干部觉得当前工作单位的晋升依据主要是绩效考核评价机制;50%的单位都能为内部的员工提供公平系统的晋升体系;69%的单位都能为内部的员工提供不同种类岗位的实际任职要求;52%的单位都能为内部的员工提供科学的晋升体系且督促其严格执行;24%的乡镇初任公务员认为当前工作单位的晋升依据主要是关系。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发现,乡镇初任公务员对当前工作单位的晋升标准并不是很满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阶段内大多数工作单位的晋升机制都不够完善且严重缺乏公开公平性,甚至个别单位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的违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将挫伤某些有能力的初任公务员的积极性。腐败链条的始终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平公正选拔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的公平晋升与国家利益产生了巨大的破坏。[20]

3.2.3 形式主义氛围影响工作积极性。

单位的科层组织对实现行政效率的提升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各机构的形式主义十分明显,使得相关行为活动始终存在着墨守成规、办事拖拉等形式各异的问题。长期以往,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种充满惰性的条件下,行政活动根本谈不上任何的效率。

3.3 乡镇初任公务员自身素质制约了培养机制的成效。

3.3.1 部分乡镇初任公务员的心理适应困难。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始终存在着,公务员的内心一直崇尚权威。对于当前阶段内的行政体系而言,维权是尊、官级为准等形式各异的现象时长出现。这种官本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公务员的价值判断。初任公务员无法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实际现状与这种官本位思想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根据中国社科院在 2013 年的调查可知,在基层公务员中有将近 80%的人产生了轻度工作懈怠。体制改革、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都会让公务员面临的压力增加,除此之外,压力的来源还有承担新的工作职责以及职务的变动,这些都会给他们添加一连串的心理负担,使得公务员认为自己无法在目前的工作中一展宏图,也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继而觉得烦恼。在心理方面公务员也在面临越发严峻的问题,所以,在培训首次担任公务员的员工时,尤其应当重视开展初任公务员心理援助项目,同时还应该开导公务员,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前期碰到的应该重新选择职业还是接着发展这个问题。

3.3.2 部分乡镇初任公务员对环境适应困难。

外地户籍的初任乡镇公务员刚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乡镇任职的时候,除了存在语言交流困难,同时也需要花一些时间去适应当地的住宿、食物等各个方面。从问卷调查以及采访分析可知,一大半刚上任的乡镇公务员认为,工作和语言在陌生的乡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特别是较偏僻乡镇的初任公务员,受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于进行工作造成了影响。要想做好工作,业务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可是乡镇初任公务员因为在语言以及理解力方面与当地存在差别,难以获得当地居民的承认,这一定程度上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压,不过他们是年轻的干部,应当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所以乡镇初任公务员在闲暇时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触周围的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减少与当地居民的隔阂感。

第6篇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紧缺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数量不断增多,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县进一步澄清底数,对空缺的岗位进行了有计划的招考,这些录用人员大多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县补充了许多优秀的紧缺人才,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原来中专、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干部职工,通过党校、函授、自学考试等绝大多数职工都取得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文凭普遍偏低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三是克服了领导干部绝大多数从公务员队伍提拔的单一途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日益高涨。虽然我县的紧缺人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紧缺人才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照年报,结合各单位座谈情况,综合此次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总量不足。许多行业部门,特别是乡镇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存在有编制无人员的现象,许多单位每年申请招考公务员或事业人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仍然没有招考到人,造成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加重,部门之间工作任务分配不均。二是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原始文凭偏低,大多是通过继续教育(函授、党校)取得现有文凭,还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过去由于用人机制等原因,许多非专业技术人员被用到了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上,半路出家,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从头来学,特别是有一两年的时间几乎所有应届毕业的中专生全部被分配到教育岗位上,这一部分人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甚至有部分存在闹情绪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分布不均衡。教育、卫生、畜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专业院校毕业的,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但是许多部门,如:农业、林业等部门存在安排进去的人专业不对口,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质量的提高。四是人员编制少。许多单位存在编制限制过死,许多岗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但由于编制已满,增加编制又非常困难,所以出现了增加机构但没有增加编制,一人兼任几职的现象,工作任务繁重,不利于职工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2、人才外流严重,引进困难。目前,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由于发达地区高薪聘请,能提供优越的工作、 生活环境等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使我县的一些年纪轻、层次高、潜力大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其中教育、卫生系统流失尤为突出;二是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虽然近几年县委、政府和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招聘引进大学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县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都不愿意回来工作,也不愿意参加我县的招考,不能有效的引进紧缺人才。三是许多技术骨干被提拔任用到领导岗位,而其他新招考人员进入角色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人才的衔接跟不上,导致科技队伍的力量有所削弱。

3、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措施不力。在这次调查中,座谈对象普遍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经费不足。许多科技人员接受过的专业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成效不明显。许多单位想组织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但由于缺乏经费,使工作仅停留在想法上而已,没有得到最终落实。二是学习资料较少。许多单位学习资料很少,而科技人员所需的专业用书几乎没有,许多新的科技知识不能够及时学习补充。

4、重视程度不一,知识更新滞后。部门之间对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快,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是许多部门由于经费困难,思路不清、点子不多,导致应该进行的培训被取消或推迟,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同时,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完备的培训制度和长远规划,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的培训提高,知识逐步趋于老化。

(二)主要原因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部门单位领导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远任务或软任务,存在着“写在纸上,讲在嘴上”的现象。二是科技人员的功利倾向不断增强。存在“官本位”意识,择业观落后。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愿意到国有企业,不愿到私营企业的思想比较普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明显增强,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把经济待遇作为确定自己职业的重要依据。三是机关干部思想作风没有转变。有的机关干部摆着“老爷”架子,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对专业技术人员不尊重,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由于以上因素,致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跳槽”到经济发达、政策宽松、经济收入高的地区。

2、经济相对落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小,科技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人员待遇偏低。据了解,我县的科技人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偏低,与县内公务员相比同等条件下工资待遇也相差很大。特别是紧缺人才,在发达地区的各种待遇都十分好,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专业技术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二是吸纳人才能力不强。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对紧缺人才的吸引力小,人才引进和留住困难。

3、工作机制不够活。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反映对人才管理管得过死,对编制限制过于死板,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市场,没有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同样,本地有些部门某专业技术人员很缺,而该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其他单位却学非所用,不利于工作人员能力的发挥,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措施与对策

(一)扩大总量,改善结构,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

1、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有关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澄清底数,从本单位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超前谋划,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引进所需人才,要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和目前紧缺的人才,改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积极吸引本地籍大学生回乡工作。一是发挥大学生家长的作用,由家长做好劝说工作,希望子女回本籍工作,能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二是有目的地到有关大专院校去看望本籍大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春节期间,召开有关座谈会,希望他们回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三是在引进应届大学生工作中,对本地籍大学生优先,因为本地籍大学生回本地工作,相对比较安心,且在住房等生活设施安排上比较方便。

3、在招商引资中,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把到本地创办企业的老板、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客商、引进人才、引进资金的同时,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就学、本人评定职称等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招商引资工作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扩大人才总量,得到双赢效果。

4、与科技单位联姻,共享人才资源。积极鼓励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交流、合作,多向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必要时请上级科技人才到我县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培训取得实效,不断提高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盘活存量,大胆探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1、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库。在原有人才库的基础上,每年要对学历提高、职称晋升、人事流动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人才库。同时,要发挥人才库的作用,将有关人才信息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通报,使现有科技人员能人尽其才。

2、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通过教育培训、自学等途径不断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使现有人才通过继续升造来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

3、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原则,打破部门、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及技术职称的界限,允许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4、深化职称改革。进一步淡化论资历、学历评聘职称的老办法,建立凭实力、凭业绩评定职称的激励机制。逐步实行“评聘分离”,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任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评聘职称。对已退休的事业单位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且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本人愿意、单位同意,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可以重新聘请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充 分发挥其科技骨干的优势。

(三)分类管理,加强教育,强化各类人才的培养

1、加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和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2、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公开选拔一批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拼搏。正确处理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创造各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

3、增加人才开发投入,强化人才管理。要安排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县“紧缺人才工程”人选的项目资助和补贴、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智力等开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投入回报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维护个人与单位的合法权益。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各项政策,定期进行检查督促,狠抓落实。

4、切实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与有关院校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学历的成人教育,鼓励中青年科技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更新知识。

(四)物质保障,精神鼓励,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1、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以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2、完善科研成果评奖制度。要坚持每年评审一次,对取得重大成果的,要予以重奖。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专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重要贡献,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及时表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3、重视紧缺人才参政议政。一是要通过召开紧缺人才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畅通紧缺人才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党委、政府工作意见、建议。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团,选择部分学科带头人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党委、政府的“智囊”和顾问,参加决策前的论证会、协商会,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既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又可增强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三是适当提高比例,推荐更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科技人才制度,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关注科技进步,密切联系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交朋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经常开展活动,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研究重大事项的部署、落实。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宏观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宣传、统战、人事、科技、发改、经济、财政、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和制度落实到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缓解人才紧缺现状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党政机关进人应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提出用人要求,及时上报录用计划,对于人才十分紧缺的单位,每年可合理安排适量选调生予以补充。适时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坚持计划管理、考试聘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管理,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自。对人员紧缺的岗位,特别是卫生、教育等系统要加大招考力度,增添新的力量,不断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淡化凭学历、论资历来评聘职称、评价人才的意识,严格职数管理,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真正实现“评聘分开”,逐渐缓解我县多年来高、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少,中级人才多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一、“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1]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供给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医科大学(以下统称该校)近十年统招本科毕业生为例,2004年扩招后到2010年的7年间,[3]年平均本科毕业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长了14.98%,毕业生人数最多(1805人)的2008年与(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67.6%(见表1)。大规模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促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2003年后在全国面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市地区就业岗位趋于饱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业壁垒尚未破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2004年,扩招后第一届医学本科生进入市场,去往市及市级以上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为2010年的36.1%,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为例,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项目、预征入伍、选调生等,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医疗人才建设”政策,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也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回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构建了政策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家还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统称《就业促进法》),在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法的基本思路,诸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就业促进的方针政策,并将其制度化,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就业促进法》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

        本文研究对象和统计样本采自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派遣数据库有效数据(以下简称派遣数据),时间结点为每年8月31日,毕业生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等17个医药类本科专业。本文操作性定义包括:(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遵循政府统一统计标准,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签约并核发派遣证的毕业生,也包括研究生录取率;[5](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为本省和其它各省(市);(3)毕业生就业层次分为省(市)、地级市、县级、县以下四类。(四)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派遣数据库分类,分为医疗卫生单位,国有、外资、其他企业、部队,城镇社区、国家项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科研设计单位五类。

        

        二、2001-2010年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实证分析

        (一)初次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6]

        2004年以来,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30%(见表1),而该校扩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待就业率为14.0%。说明扩招后初次就业率不仅保持稳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这一数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虽然该校平均待就业率为9.70%,但是根据毕业生离校前“一对一”谈话,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主动选择不就业,准备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试,其他约5%学生基本属于选择性待失业。[8]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截至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业的毕业生仍会继续积极参加各类考试、招聘活动。截止每年年底,从年终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5%。

        (二)职业和升学倾向:签约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业率包括签约派遣率和考研率,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看签约率更能代表毕业生职业获得情况。扩招前该校平均签约率为75.3%,扩招后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层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会主动考虑职业理想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看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节节攀升(见图1)。这是因为地市级以上医疗及科研机构对学历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促成报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取研究生意味着提升工作找寻的竞争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图1: 2001-2010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统计图 

         

        (三)就业流动:市场机制和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成效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地区、行业等体制性分割,不同地区,意味着在劳动保障、发展机会、工资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因此,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市级单位成为毕业生理想就业区域。调查表明,扩招前的2001-2003年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平均率占签约人数的28.29%,扩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见表2),外省签约率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旺盛的人才市场吸引近30%的毕业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见图3)。 

         

        总之,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省外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另一方面,虽然在省市一级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干预下,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就业的平稳上升,去县城、西部地区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涨,表明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期望值,就业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图4)。 

          

        (四)职业定位:行业依赖与多元化就业结构并存

        2010年该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4个专业发展到17个专业,专业方向由医学单科型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发展到医学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复合型培养模式,新增法学(医事法方向)、药品营销、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医疗保险等复合型专业。2001-2003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一直维持在50%以上,表明作为医学院校这种单科型高校对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和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因素,因为学校专业设置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下降,三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小幅提升。(见表3)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

        根据上述2001-2010年以该校为代表的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就业去向趋于理性。显然,这一变化趋势背后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推手”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更加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学生更容易掌握市场信号,并做出积极回应。该校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的增加即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厅取消对医学类专业出省就业限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主要面向省内培养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灵活的录用制度,较高的薪酬标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

        其次,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大大缓解了扩招以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扩招后大学生去往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逐步减少,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小幅上扬,参加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抬升,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心在下降,他们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对市场需求信号给予理性的回应。

        再次,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说明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本科毕业生升学带来机遇。根据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2004年34.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报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报考比例达到48.1%和44.5%;而不报考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中报考研究生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继续攻读硕士考研究生作为延缓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会提高职业找寻的预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初步呈现积极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说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预期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的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10],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从就业层次和区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中首要需求已经不是经济收入等维持因素,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成就性激励因素成为主导需要,反映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较高的成就欲望。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笔很高的投资,对高投入高回报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就业基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考虑毕业生需要动机的激励因素。

        其二,预计就业期望值较高态势仍将维持。统计数据显示,去往县、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无论是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层次上,大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强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对本科生的需求趋于饱和,市级以上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巨大反差说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较高就业期望值短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多项公共就业服务,创造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其三,寻求高质量就业,升学不是唯一出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加大,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将解决就业的途径落在继续攻读研究生上。但是,攻读研究生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对本科生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显现,本科生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把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我们教育者的新课题。

        其四,就业促进政策的负效应逐步凸显。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1]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尚未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者担忧,倘若志愿者服务期满时,该方案仍未确定,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志愿者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12]

        总之,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流动,特别是自觉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政府仍需要未雨绸缪,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资助和补偿政策,提高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8-19.

[3]我国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医学本科的学制为5年,2004年为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因此,文章将2004年以后作为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与2001-2003年情况进行比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学者提出不同统计口径,参见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近几年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0-88%,近年来全国初次就业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鉴[a].安徽省教育厅,2009.

[8]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参见:郭飞.大学生就业难与选择性失业[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医科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科学版),2006(24):59-61

[10]herzberg: frede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 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december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