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教育管理

高职教育管理

时间:2022-08-09 01:42:15

高职教育管理

第1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要结合时展要求,对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探索。本文主要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结合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现状,顺应教育时展的需要,探究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导下,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管理专业性及对管理方法的探究,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除了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云端技术的运用,对教育信息的处理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评估系统的工具性能及教育决策自身管理的相关问题等,都需要进行认真反思。

1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1.1个性化的教育思维

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的差异,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创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2]。但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数据信息的分析,帮助高职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师等,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对教学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拓展

大数据发展时代,反过来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其扩大了教育评价的范围,除了传统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包括对课程、教师甚至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评价,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次,促进发展性教育评价观。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大数据的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喜好,为高职教育总额性评价提供了思路。

2高职教育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分析

2.1高职教育管理的大数据特点分析

(1)大数据为高职教育管理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如师生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庞大,且变化性和生成性较强,这些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会产生一些干扰或者促进的作用。(2)高职教育与教学活动是同伴而行的,其对象也需要包括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原始数据(活动、结果等),这些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即时的处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碎片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行为过程[3]。(3)大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作为教育海量数据的云端存储库,也是对教育大数据处理的专业化平台,管理层面也要按照管理策略的具体要求,建立简洁的数据模型,从而实现高效管理。

2.2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建立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演变,教育模式也在随之变化,出现了多种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将其自身的理论作为基础,针对的角度也会有不同。我国对国外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研究,除了在理论或者是思维层面的研究外,还对教育管理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尝试着从大数据管理模式为基础,对管理实践教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大数据的支持,主要是借助云处理技术,建立系统的管理,处理教育云大数据,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师生教育等,提供全面的多终端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4]。在高职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断提升为高职生服务的质量,提高教育分配的合法性,保证教育资源的相对公正,这也为高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教育资源,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这也是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表现。对高职教育来讲,对人力资源和教育人才及人才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其中所包含的财力和物力资源,是教育资源能进行配置的基础;知识资源主要是指教育知识,所谓的资源也主要是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经验等)隐形的资源,这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另外是技术资源,如教育技术、管理教育等,这其中重要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有云应用管理服务需要满足教育需求,从而真正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数据教育管理主要是为了打造智慧教育,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从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的现代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从而能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这就要按照需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特定的高职教育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变革发展,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发展中,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积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的技能型职业人才,大数据的应用,为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思维,也能借助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学生的个性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认识到大数据时展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研究,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姗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6,(39):67-68.

[2]魏伟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0):60-63.

[3]熊发政,李育强,陈英齐.浅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J].才智,2016,(23):74-75+77.

[4]白威.大数据理念下高职院校系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14):23-24.

第2篇

一、高职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滞后性成为巨大瓶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实践环节比较落后,同时公共基础课程也未受到重视。课程设置雷同于本科院校甚至是中职学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实践课程比例设置随意化,公共基础课程缺乏与专业、岗位的深度渗入。课程体系结构性失调,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完整,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弱。

2.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成为最大隐患

虽然专业调整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不争共识,但功利性占据了高职管理观念的事实核心地位。由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发展体制,各高职院校违背了教育规律,强行增开热门专业,忽视自身传统优势,直接造成专业设置混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低下,最终导致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出现的怪相。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已经叫停、内涵建设成为主流的今天,专业调整的盲目性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洗牌”,增生出教育资产重新定位的强大压力。

3.社会认同的偏激性成为强大阻碍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支持重心也从规模投入转到师资条件、专业发展等内涵方面。然而,必须看到,政府投入、师资配备、招生生源等仍然明显低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教育上。近年来由中职或技校升格为高职的大批学校,师资、设备等力量捉襟见肘,发展缺口较大。作为以对接市场、对接岗位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缺失,投入节奏偏缓,将导致职业教育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低水平教育”。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1.以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高职教育发展氛围

第一,从院校内部而言,要进一步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大系部在经费、教学、人事和学生方面的管理权,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处理好系部之间的平衡问题、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以及师生比例的确定、课酬的计算与发放和实验实习经费划拨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力度和法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确认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宏观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加快职业教育法规的出台。

2.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第一,要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引导力度,新增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具体用于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与企业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挂钩资助补贴,与企业挂钩的高级经营管理科技人员深造和在职职工岗位培训的资助补贴。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突出投入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教育财政拨款的追踪问效、动态管理和公共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第二,要调整教育经费结构。逐年扩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比重,改革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方式。除部分用于支持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建设外,主要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推行课题合同制、重大课题招标制、跟踪考核制和挂钩扶持制,完善课题竞标办法,重点支持可获发明性专利、能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瓶颈的课题,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对从社会、企业获得项目经费的,给予相应的配套扶持。

第3篇

[关键词]唐之享;政府;高等职业教育;作用;启示

Abstract:ThecontentofTangZhi-xiang''''sArticleClumpofEducationisprofound.Itmainlydiscussesthegovernment''''sfunctionsanddutiesin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undertheconditionofmarketeconomy.Itholdsthatthegovernmentshouldlead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roughkeepingtotheorientationofschool-runningandsettingupgoodinstitutions,andplayanimportantroleinmacro-control.

Keywords:TangZhi-xiang;governmen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function;enlightenment

唐之享于1993年1月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协助省长分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2003年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后,也主要是联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他是先作为一位组织上安排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而与教育结缘。除了他为湖南教育事业所做的实际贡献外,一部集多年教育实践与思考之结晶的《唐之享教育文丛(撷英集)》(以下简称《撷英集》)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位教育管理者的情怀和教育研究者的睿智。

《撷英集》共10个部分,145篇文章,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近二十年来湖南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演绎了作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等视角对教育问题的思索。本人作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对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尤为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一个国家或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可以折射出它的经济与社会的发达程度。唐之享认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建设经济强省必须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在政府,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当时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他的这些观点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细读《撷英集》对于职业教育的探究,本人受到不少启迪和鼓舞。

一、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充分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举办者,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正如唐之享所指出的,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只有政府才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具有法律的规定性,也是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教育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撷英集》始终贯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灵魂和核心,详尽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指导思想、根本的政治保证和最终的培养目标,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观点系统化、理论化。唐之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它规定着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学方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作为政府,在体现国家意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等方向性问题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有益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是法规与政策、制度的制定者。1996年,我国颁布和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完善和健全。唐之享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P1084)他还从多个方面指出政府应如何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如:省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政策,使各项法规得到更好的落实;我国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需要政府牵头,逐步科学的、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劳动稽查,通过劳动准入制度,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政府要建立教育教学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宏观管理文件和质量评价标准,来规范和评价学校的办学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行业、企业和市州政府举办,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办学责任、办学行为以及劳动制度等等,省级政府必须建立督导制度,通过督导来引导、规范各方面的行为[1](P856)。

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超常扩展,“从招生看,2005年全国高职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0%提高到2005年的53.10%,年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学生规模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0%,比1998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0%”[2]。但是,就整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尚未完全定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强,办学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宏观调控是极为必要的。

1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主要是通过对示范院校的建设来实现的,政府应通过示范院校的建设,来引导区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正如唐之享在2002年时所指出的“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批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学校来引导。一方面骨干示范性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起着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骨干和示范性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龙头,起着带头和引导作用。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政府的职责”[1](P857)。

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预见,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通过这批示范性院校的探索,必将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职能由计划调节变为宏观调控。唐之享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调剂、引导和促进作用,但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仍然在政府,即使行业、企业办学,也要靠政府去发动和组织”[1](P857)。1999年4月,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建议书”(草案)中也有与此一致的观点:“政府不应从构建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中撤退。没有政府制定、协调、经费支出和标准设置方面的领导作用,终身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无法达到。”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控手段主要有政策手段、法律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在政策手段上,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来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例如: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湖南省颁发的《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及管理办法》等等。在法律手段上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规进行规范。制度手段则是通过建立投入体制与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唐之享认为,各级政府“应帮助学校进行资本经营,盘活资源,多方面吸纳教育资金,如吸收银行贷款、国外教育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等,并在征地、基建等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1](P824)。经济手段则是政府通过设立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的专项经费直接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投资,或者通过贷款贴息、配套投入等方式拉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唐之享着力强调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参与、政府主导与学校自主、政府投入与院校自我发展等四个关系。他的这些论述,不仅仅在于强调了政府的责任,也明确了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

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自主创新,打造一流的示范院校,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唐之享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还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正在指导着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崇尚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教育;高职高专;调查;统计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nthehumanequalityoftheundergraduatesinzhejiang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llegewasmadebythemeansofquestionnaire.Byanalyzingthestatisticaldata,thepaperofferssomeproposalsforthehumane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colleges,whichincludestobuildreasonablecoursesystemofhumaneeducation,focusontheconstruction

ofimplicitcourses,offeractivitycoursesofhumaneeducation,improveteachers''''humanequality,constructtheplatformofhumaneeducationontheInternet

andsoon.

Keywords:undergraduate;humane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college;investigation;statistics

本文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共调查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不同系、专业、不同年级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1034名)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这样有代表性的理工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其学生参加人文教育的情况、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期望等,指出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1.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

本项调研主要从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情况。

文学方面,学生大多数爱好文学,能从文学中汲取精华,在校期间普遍能够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但对文学名著的取舍方面较倾向于中外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对中国古典名著则较少关注。如有33.7%的大学生仔细读过《骆驼祥子》,21.8%的学生仔细读过《简爱》,19.7%的学生仔细读过《围城》,而仔细读过《诗经》的仅占5.5%,仔细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仅占15.0%。

历史知识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33.2%的同学回答不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26.3%的同学答不出欧洲文艺复兴的具体时间。

艺术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8.1%的学生不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人,有个别同学甚至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这说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教育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资源。

哲学方面,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到大学生对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些同学赞同传统美德,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同者74.8%),“助人就是助己”(赞同者68.7%),“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赞同者66.8%),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助人为乐、心系国家、为社会作奉献等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同学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如本次调查中涉及哲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有:“自私是人的本性”,“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钱能使鬼推磨”,持赞同人数者竟分别达到“60.0%、67.8%和45.3%,面对这样一些答案,我们不能不反思,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是高职高专学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体看来,学生文学历史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对音乐、艺术知识了解相对较差。在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上,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更加现实,在讲奉献的同时不忘索取,在重集体的同时也注重个人,在为别人服务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服务。

2.高职高专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人文教育需求迫切

对于学生参加人文教育活动的调查,其内容包括: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人文现状自评等。

由表可见,认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活动非常必要的学生占到了74.9%,对学生目前整体的人文状况满意的仅有2.3%,对自身人文素养非常满意的仅占全体学生的6.0%。总体看来,学生对于改进人文教育目的较为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人文素质现状并不满意,对人文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兴趣很高,这无疑为学校人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认识上的保障。

3.高职高专学生参加人文教育活动的途径:以隐性课程为主

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分布较广,其中最喜欢的是上网(57.6%)、听音乐(51.2%)、读书(45.3%)、看电视电影(34.6%),其次是参加社团(20.0%)和社会活动(19.1%)。从上述调查发现,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原因在于,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大多数同学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听歌等,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都是娱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疲劳。不过古语有云:“物极必反”,网络文化也是双刃剑,许多学子因此昼伏夜出,荒废了学业。

大部分学生喜欢参加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占34.2%,偶尔参加的占54.8%,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效果良好的仅占15.9%。这反映出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期望值较高。

对于进行人文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问题的选择,经排序位列前四位的是参加社会活动(57.7%)、参加社团活动(40.9%)、课外阅读(40.0%)及学术讲座(37.8%),而选择公选课及教师言传身教的较少,分别占23.9%及17.6%。这也恰恰反映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校园文化活动等,而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传身教还没有引起学生及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4.对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合理设置,规划管理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本次调研关于学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内容包括: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学生对开设人文教育方面公选课的认识、对公选课课程设置的需求等。

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活动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他们还认为加强人文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校园文化,其次是发挥网络的作用。

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艺术类(47.3%)、心理学和社会学(45.0%)、经济管理类(29.1%)课程,而对于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文史哲类及文化教育类)兴趣不是很大。看来,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开设的影视欣赏等艺术类课程较受学生欢迎。心理学、社会学及经管类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与学生毕业后择业、人际交往的需求相切合,也较受学生欢迎。文史哲类人文知识课程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及启迪,以提升其人文品质,使其学会做人。学生因其头脑中的功利性思想,对此类课程不重视,这一现象也凸显出学校此类课程缺乏,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兴趣不高的事实。

二、拓展高职高专人文教育途径的对策

1.在课程中学习: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听讲座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而构建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人普遍人文教师资源少,人文课程仅限于两课等有限的途径来进行。因开课教师较少,教师开设此类课程的随意性较大,结构不是很合理。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建立具有一定层次、达到整体优化的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课体系,并规定必须修习的学分。在课程设置上,一要根据学校实际,注意有重点、有选择地开设基础的人文学科课程;二要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多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本校教师开设有困难的就聘请外校知名教师,以保证充足的人文课程课源,使学生选课的余地较大。三是最好配备相应的选课指南系统,使学生在选课时根据自己的专业、层次、兴趣,有意识地选择结构适宜、难度合理的课程。

2.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张楚廷教授曾在他的《教学论纲》中说过:“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论常规课程,论教学计划表,几乎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然而,论隐生课程,论隐性文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很大。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她高质量的隐性课程。”[1]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作用不可小觑。高职高专隐性课程建设具体包括:(1)活跃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为主,包括自由参加的各类讲座、沙龙和文艺社团活动。这类人文教育活动生动活泼,为学生喜闻乐见。(2)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建设管理工作,使其不断增强容量,提高质量,强化功能。(3)征集书画作品,美化教室,在校园的主干道安装名人名言的灯箱;充分挖掘已有的校园文化景点,比如学校校训雕刻、首任校长的铜像等;整修增建蕴含育人目标、学校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文艺术景点;有计划地建设有关塑像、刻石、制作报亭、宣传栏、名人名言标牌以及环卫、导向、服务、休闲相关设施,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开设人文教育活动课

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到企业去增长见识”、“义工服务活动”、“暑假三下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空间中,开阔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2];同时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启迪智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就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和互动,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4.在专业课中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将人文教育的思想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但学校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总是认为人文教育是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课就可以了。实际上,不仅对于学校的所有教师还是管理者来说,育人的责任都是责无旁贷的。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里所言:“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使‘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3]在学校中,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尤其要重视教书并育人,以回归教育的本源。专业课教师应发挥梅贻琦校长所提出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楷模。专业课教师应注意提炼、挖掘专业科课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将之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5.在网上学习——构建网上人文教育平台

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及普及,学校学生上网人群日益增多。“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建议借助互联网络,构建一个集看电影、听音乐、欣赏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看经典中外名著的网络平台,以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生机,在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建议学校组织专门的队伍构建网络人文教育平台。内容可包括:①组织有经验的人文类教师搜集文、史、哲的经典作品上网;②要求开设选修课的教师把自己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幻灯片、案例、艺术作品)上传到网络;③在网上及时公布校园文化活动的最新信息,吸引学生浏览;④与相关人文网站链接,实现人文学习资源共享[4]。

总之,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更是如此。高职高专应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功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使人文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0-171.

[2]孙建迎.高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36-137.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优化

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是教育质量管理有效与否的先导。在企业全面管理模式下,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进行确定,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实现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特色。

一、高职教育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而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的教育质量问题,例如,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及落后的培养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要使高职质量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方式和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相适应。除了改革现有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进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教育机构和企业具有相同的本质,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将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的实践经验证实,在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应与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立足于高校的教育特征,将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为了对管理的有效性给予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基本国情,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校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色,因此高职教育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然要将教育质量作为其取胜的关键。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有效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资金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则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第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则是需要通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完成的。

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属于一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将一种技术应用性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提供给学生,并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和行业性。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涵盖以下的特征:

1.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高职教育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对人才的要求是掌握各类成熟的管理规范和技术,具备从事某一工作的能力,能提供各类服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不可或缺的是知识教育,而尤为重要的是能力训练。

2.高职教育的质量追求。

对社会是否有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职业标准的主要指标。职业教育的宗旨不是对理论进行检验,而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探寻真实世界的有效行动,是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是对职业的应用,并立足于应用,对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强化。教学评价的基点,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

3.高职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与方法。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标准,必须要学习技术标准、程序和设计方案,寻找一种手段和方法是职业标准所关心的,研究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去做。实施“双证书”制,创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观进行了更新。通过实施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规范人才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对高职教育岗位的针对性进行了保障,同时对从业上岗的适应性进行了有力的体现。

三、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

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其特色和质量,它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经相关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思想,在全球企业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高职教育应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贴近。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借鉴,将传统管理和教育的面貌全部扭转,遵循质量至上的原则,形成浓郁的校园氛围,立足于新的视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三个理念,即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检验中得来;在生产链下,产品质量责任可向生产以外的领域推广;质量不是通过检查,而是通过预防得以实现的。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也要与此对应,并秉承三个重要的理念,即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考核得到的;教育质量考核并非是通过单纯的终极性考试,而是通过预防、调控和监督得到的;教育质量可以向教育环节以外的工作上延伸。由此可知,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1.全过程。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即从设置专业、市场调研、实施的整个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毕业指导、毕业生反馈全过程进行体现。

2.全方位。

全方位是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和高职院校所有人才培养方案有关,包括就业服务、后勤、学生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作为一个系统,高职院校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3.全人员。

具体是指高职院校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个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进行强化,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活动层层落实。将质量的考评、实施和设计等一切微观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其中,以形成质量至上的校园氛围。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方法来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为了使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应以质量为中心实施一种动态的质量控制,包括课堂的、课外的和实训的一系列活动,以确保实现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存在着多种因素,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与不同的情况相结合,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四、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1.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外观体现。在以职业岗位适应性为目标下,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社会就业竞争力。所以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点是改革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采用任务驱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导向,将一定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方法进行融入,并且整合、归纳和重组相关知识,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彰显高职特色。

2.高质量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高职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人就业的通行证,是对人才进行衡量的重要尺码,彰显了高职院校为学生就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双证书的实施,重点应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对实施“双证书制”进行强化;二是为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提供保障,需要对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和名称进行规范;三是遵循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对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四是为了保证顺利实施双证书教育,需要对职业技能的师资培训进行强化;五是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各项配套教学;六是建立双证书的保障机制,并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3.拓展产学合作途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对高职人才进行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是实施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和企业、社会广泛联系,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对校内实训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将企业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进来,能够真正实现岗位要求、职业技能、产业结构与培训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通过培养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4.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应将传统教学制度中的以文化试卷考试为主、校内封闭的评价体系摒除,对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学历知识进行统筹,对行业企业要求和学历标准进行统筹,使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实现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人员由原来学校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家长、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考核;二是将终结性的、单一的文化试卷考核向过程性的、多样性的考核转变,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客观地得到体现;三是考试内容由文化试卷方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向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转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是对学生会做什么事情进行检验;四是将标准答案的考核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知识的迁移进行发展,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少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J].职教论坛,2002(05):12-15.

[2]张桂宁,刘宁生.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39-41.

[3]蔡晓蓉,孔元发.强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打造教育质量特色[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03):67-69.

[4]侯小坤.对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深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26-28.

[5]游华金.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04):88-91.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柔性管理;实践应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教育不断创新改革,以刚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开始显露出弊端,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随着柔性管理逐渐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缓解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矛盾得到缓解,丰富了高效教学管理的内涵,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1传统刚性化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很早就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管理服务理念[1],但刚性化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服务人、发展人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并且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导致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办法直接照搬本科教育的做法。传统的刚化性教育以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训,但是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适得其反,忽略了学生情感、尊严等心理因素,无法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尊重、交流、互动等都无法做到。

2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靠外力,而是从内心深处去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大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这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为培养全方位的专业化人才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刚性化管理,着重强调制度约束与量化考核,并没有顾及到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和教师工作,不能客观准确的量化考核,形成教育的功利色彩,导致管理出现问题。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折时期,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刚刚形成,刚性化管理简单的灌输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被尊重的心理,半压迫式的管理会使学生更加不愿意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柔性教育却是通过沟通交流等这种非强制性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接受这种管理,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弥补了刚性化管理的不足,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管理那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为了约束学生,将学生控制在规矩的范围内。

3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3.1柔性管理中的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为精髓。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民主意识,从思想与行动上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自觉性和凝聚力,只有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才会重视教师的存在感,让学生自觉的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

3.2柔性管理中的互补性

一味刚性化的管理制度自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柔性管理,必然会导致纪律松散,柔性管理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立足点,没有了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就等同于失去了开展柔性管理的机会。柔性管理下形成的对学生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恒久性,而有了刚性管理管理的基础,当学生与教师成为和谐的一体时,所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也就自然的迎刃而解,所以,只有在刚柔并济、比例适度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去寻找刚柔管理上的融合点,才能真正的、完整的、高效的完成高职教育管理。

4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运用

4.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柔性教学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是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承受着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而柔性化管理可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明确,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制约被管理人,而是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始终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避和改善传统刚性化管理模式中的弊端与不足,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实践行为[2]。

4.2提高教职员人的整体素质

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人员,如果只是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制度约束,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的灵活性。教师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地位。柔性管理的基本方式就是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一种认可,想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教师首先就要做出表率作用,走出条条框框的约束,积极创造与学生的宽松育人环境。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每一个动作行为,对学生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方,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在学生之中的威信,还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用自己处事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影响,让学生在表率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善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

4.3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柔性管理是以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而校园文化是凝结学生跟老师、学校的精神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优秀的、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发展,还会激发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带入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有利于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认识[3]。

4.4在柔性管理教育中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以刚化性的模式管理校园,所以,学校内所存在的激励机制也比较单一,偏重于惩戒模式,使其无法发挥出良好的激励效果。将柔性管理理念带入校园的奖惩措施构建中,不断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完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加大对其潜能开发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5在高职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所需注意的问题

柔性管理与刚性化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者则是靠制度的约束,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应用柔性管理时,应遵循管理效果的滞后性,不要忙于求成。同时,也不要制定太多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学生,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制造更多宽松的弹性空间,通过学生的真诚交流、平等互信、感情激励等,逐步实现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地发挥潜在积极性。

6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鲜明,每个人都在强调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前提下,如果还是坚持利用刚性管理的制度去约束学生,反而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柔性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学生管工作的主要趋势。但同时,与刚性管理相对比,柔性管理也有自身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综合两种管理方式,不断地思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子.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J].东方教育,2014,111(11):256.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管理模式 研究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管理者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最终的目的,而检验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率。为了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适应一线的工作,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时浮

一.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模式

1.构建灵活的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更加多元化。很多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工作,因此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针对这种学生管理者要及时进行沟通,发现他们真正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帮助他们进行专业的转换和就业规划的调整。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相对于在学校学习他们更愿意进行自主创业,针对这种情况,管理者也要给予支持,同意他们延迟毕业时间,如果创业成功也可以尽早毕业。因为,相对于在学校学习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实践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尽早进入社会锻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学校要适当的支持,但不是无条件放宽政策,如果创业失败,还是要安心回学校学习。

2.完善学分制

学分制是根据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数量进行打分的机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可以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学分制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课程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而定的,是学校统一安排的,选修课的课程安排是根据学生自主爱好而定的,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现在让学生自行安排所有课程,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那么就会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都是学校安排的,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很少。而每个学生的特质不同,时间安排不同,对学习的需求标准也不同,但是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就某一学科而言,学生可能会因为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方式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相反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多一点的选择,那么学生接受课程的频率和效率都会加强。

4.专业开发与设置

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首先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方面需求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热门专业,会计和电子商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还有就是电子商务人才,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新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针对这种热门产业管理者要加大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同时,在设置专业时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热门专业存在于很多高职院校,所以只有做得有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

二.教师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掌握着绝对的教学权威,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种目的性不明确的教学和管理,将会影响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1.教学引导应遵循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教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问题,要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学引导的设计方案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比如说课堂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在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高职教育相对于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有一定的自由行和选择性,因为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因此,如果学生能提前了解课程的内容,就可以有选择的进行上课,这样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比较合理,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导学的重点是课程的内容。教师要对导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内容设置之后要有一定的习题安排和思考问题。习题的设置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检验,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堂练习,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找到教学侧重点。而问题的设置锻炼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进行学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独立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课堂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于重点难点教师要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讲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要适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教师简单带过,没必要花费同等的时间去讲解,浪费课堂时间。如果有个别同学不理解,可以单独与教师进行交流。但是课堂上,还是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重。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对教师产生的依赖性,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减轻的。因此,在进行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适当放手,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并逐渐适应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学习的手段

1.讨论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机会太少,学生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也没有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毕竟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通过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2.提问启发

害怕提问是学生的通病,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害怕被提问。因为提问具有随机性,不仅是问题的随机性,还有就是人员的随机性,教师不会提前告诉提问的内容和人员,因此,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没有认真听讲,就会回答不上来教师的提问,造成尴尬的局面。所以,适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实践启发

理论是教学的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高职教育的学生将来有很大可能在一线进行就业。因此,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适当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或者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来的就业。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4.案例启发

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接触具体事例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辅导教学中有目的的布置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学要基于课本,但是不能依赖于课本,要进行适度的扩展,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5.联想启发

联想启发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件事情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其他事,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说,学科之间的联想,在讲地理知识时可以想到在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联想启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6.直观启发

高职教育的学生大多学习的是技术,技术就会涉及很多教学器材。但由于经费、空间的限制。很多器材学生只是听说过,是在教师的描述下进行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的见过。因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尽量多的给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展示,给学生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直观启发教育可以让W生加深对教学的印象,效果更佳理想。

7.解析式启发

对高职学生而言,就业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书本进行知识的讲解,很多时候书面语言过于复杂,会把原本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因此,解析式教学是很好地教学手段,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将书面的知识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或者教师亲自进行实践演练,一边操作一边解说,效果更佳理想。

四.结语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关系到最终的教学结果,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管理者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进,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手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伟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6,(08):130.

[2]崔海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李奇颖.高职教育西班牙语教学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3.

[4]鲍建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144-145.

[5]张秋玲.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179-180.

[6]刘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3-94.

[7]余少英.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改革的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35-38.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的发展,各经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把它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需求而诞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是现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功能,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就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培养适应生存、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这要求高职院校优秀的人才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之上,而高职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点: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管理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实现教学质量标准的根本途径。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呢?本文运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评价。

1.教学质量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以培养适应生存、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不仅仅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及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能力。还需要丰富的政治素养,热爱国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满足的在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只有培养这样的人才才是教学管理的目标。

2.就是在教学管理中要体现特色。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性的特色人才,如果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没有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其自身的优势。虽然说这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但是特色是质量的重要构成要素,质量中包含特色。质量是一个学校办学的一种共识标准,来源于学校教育与生产建设的结合;特色是社会实践的累积、提炼。没有质量的特色,就不能算真正的特色,没有特色的质量也很难被社会认可。所以在教学管理中要加强特色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优势。

3.教学管理质量应切合实际。因为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各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生源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各高等职业院校应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且还要针对社会的需求,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等方面建立标准,使高职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实现“提前培养,同时使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有所用,还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闭塞,没有树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和教学体系观。多元开放的教学需要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而我国面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封闭,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淡薄,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高职院校主要的是培养专业化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潮流,依然设置着多个在社会上已经没有需求的专业。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单位不能发挥作用。

2.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采用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相区分的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事实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这样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协调效果较差。

3.教学实施条件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场地、师资等教学条件,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其自身的资金而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例如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懂得实践操作的优秀教师;缺乏与岗位工作要求紧贴的教材以及用来实践操作的实训基地。这样造成了学生无法接受最好的师资教育和操作场所,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4.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没有及时地根据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根据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其次就是高职院校的聘用机制不健全,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且聘用了部分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有就是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这样就加大了院校的管理难度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难度。

最后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师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奖励,而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老师更为认真和细心的教学。

5.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管理改革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学管理质量体系却存在漏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对过程控制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好的过程哪里来好的结果,所以加强过程控制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然后就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存在着漏洞。

6.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试为主,在考核内容上主要是教材上的死的知识点以及老师课堂讲授的范围,造成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分离,有的高职院校只有理论考核,这对于强调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来说无异于没有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对策本文主要从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设、教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这几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是管理实体存在的

形式,是管理活动的基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一个责权清楚、层次恰当、结构严密的整体,成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强有力手段。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各级管理系统以及各分支系统,明确职责,将授权、监督、协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组织系统能够全方位地协调好教学管理中的矛盾,提高组织系统的效力。

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如何完善管理队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吸收和引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能够为管理系统带来新的管理思想,还能刺激原有的管理人员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要确保引进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真才实学,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不懂得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人员。并且原有的管理人员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扬弃,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在原有的管理人员中,有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已有多年,的确拥有很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只有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将经验和先进的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的工作。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而且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2.严格教师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资源,对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管理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各专业对教师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要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老师,不仅仅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运用于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来壮大教师队伍,提高职院的整体教育水平。高职教师不仅仅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针对那些应用型强的专业,例如烹饪技术专业、计算机运用专业,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实践中去,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也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主要的管理。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如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试等环节。管理人员要对每个环节提出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授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也主要是看授课的质量如何。要营造一种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氛围,多增加学生讲、练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应该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并使其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保持。所以必须要多方面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特别是要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

四、注重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也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依据。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并且依据各专业的教育要求制订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包括科目的安排、课时的数量、指定授课老师以及最后的考核等内容。完善的教学计划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和安排上适应生存、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定期检查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定期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以督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安排,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工作,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实行“三全”管理,即德和才的全面质量管理、分阶段由始至终地全程质量管理和对师生员工的全员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手段,取得教与学的真实、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统计和分析以评价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尽相同。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就要遵循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未全面落实,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空置,造成教学管理向应付检查转变,沦为形式化[1]。

(二)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味追求学生超高的考试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检测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等级。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自我发展严重受限,逐渐转变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只是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教师老龄化是目前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偏大,就连普通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这一现象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时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虽然,年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基层实践锻炼,在授课时往往以理论为主,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仅要明确认识管理理论,更要明确认识高职院校本质规律,全面掌握教学管理的内容等。因此,以下两点必须得到重视:第一,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教学质量,即教学要围绕教学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的模式制度,对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第二,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意识,完善建立一套工作认知制度,促进全体教师正确树立教学管理质量意识,有效掌控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责任落实贯彻到整体教学过程中。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有机整合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教学文件等规章制度,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要保证权威性、公平性,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另外,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应充分结合其需要,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加强全新制度的建立完善,保证教学制度紧跟时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及水平持续提高。

(三)建设师资队伍

1.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工作以达到人才培养、维护教学秩序及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更交替,市场对人才提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持续变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对其系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较高要求。针对如此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超高综合素质和合理结构的教学管理队伍[3]。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需从方方面面入手,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员。另外,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教师,使其全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学科知识等教学要素;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入校兼职教员,让学生学习工作经验和最新操作方法;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定期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其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得教学内容以外的宝贵知识经验。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必须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华惠.新形势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5):235-236.

[2]马立.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3):200.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高职;管理;改革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原则及分析

(一)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具体分析看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教学效益,在关系方面,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教学质量会因为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下滑,二投入和收益也会受到只追求社会效益的影响,是其不具正比关系,所以,更需对二者进行协调,而有效的管理正是协调的关键,为了获取最大效益,让相应的各个环节发挥出最大的能量,需借助合理高效的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具体的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是教学,而教育环节的主体无疑非学生莫属,于传授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等,教会其思考、动手及自主学习等能力,这点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结合教学开展的规律和本质,教师应注重教学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要素间的关系应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明确主次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鼓舞和带动,并通过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整个教学的开展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做好管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1]。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一)教材方面

目前教材过剩、不足和过时成为了高职教材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秋季招生人数和专业调整的存在,学生人数会相应出现变化,这时春季征订的教材数量就会出现上述问题,且当前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目标也是动态的,随市场需求变动,这就对教材的编订提出了更高要求,时常出现重新编写和印刷的情况,教材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二)课程设置方面

具体而言,其以课堂教学为主,尽快提高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等的变化,势必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从而让课程设置跟随市场需求发展,为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营造模拟市场条件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三)教学方法方面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了更多选择,对其的应用,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了课程的直观讲授效果。教师队伍组成中,在运用多媒体教授方面,年龄偏老的的教师等可能不太适应,这也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需注意的问题,所以,硬件和软件的同时更新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这样方能与市场接轨[2]。

三、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高职教育市场化进程中,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学生的思想行为,扩招后的办学场地逐渐分散等,加大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等的难度,学校的可控制性减弱。针对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采取弹性机制,借助引导和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知,使得学生进校门就能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并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体系,显然现有的仅依赖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考试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市场更需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具体的应增加三大部分的考核内容,首先是考察课堂内外的实践,其次是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再次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加上基本理论的考试,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才是学生真实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和展现[3]。

(二)强化对教师的管理

具体实施中,先应适当考核教师的科研水平,需每年结合职称高低和岗位不同来进行,有效督促教师,侧面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的研习情况;其次,应结合教学实施,进行业务竞赛,为了增强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可以分别设置个人和团体竞赛,从而真正意义上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再次,需要对教师进行评议,具体落实方面,先是学生的评议,对于教师教学的态度、方法等,学生可采用填写问卷形式来评价,接着是教师背靠背评议,也就是相互间的评价,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交流经验等,后续则需进行学校评议,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听课和检查来实现,学校需组织督导团队,继而将优秀教师塑为典型,发挥“名人”效应,最后则是行业的评议,对于职业环境所需人才的规格,行业人士了如指掌,让他们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等,将更具针对性,更能接近市场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中,应当认识到教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及重要性,并在仔细研习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育教学管理对策,结合起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流,真正促进对高职院校教育方面的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力,黄艳,任楠.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48~249.

[2]李仁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及其管理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51~55.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

党的十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期望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无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一创新职教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职教理念创新,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其中办学理念的创新至为关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定位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错误的定位,结果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耽误发展的大好时机。正确的定位,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336所,在校生超过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口红利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少,高职院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将来只有那些创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崇技尚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打造高铁职教品牌”的办学思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对接高铁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专而精”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借助我国高铁产业蓬勃发展,“中国高铁”成为一张新名片,高铁产业正迈向世界,铁路人才需求旺盛的时机。我们首家以“高铁”命名职业院校,倾力打造“高铁品牌”,高铁成为我院的办学特色,成为一块有吸引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先后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和“省文明高校复评”,学生规模超过1.2万人,招生、就业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创新职教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学生就会抛弃我们,学校生存就会遇到危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近年来,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真心实意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三个一切”落到实处,全方位搞好服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近五年,我们投入千万元用于校园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热水维护、数字化监控、消防设施等,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安美丽的校园,还不断优化奖勤助贷工作体系,制定措施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专项创业经费,推进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体验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多样化活动”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以上。

二推进内涵发展

校园建设是增强办学实力的一个“硬实力”。但真正让学校发展可持续性的是学院的内涵发展,是“软实力”。近5年来我们投资4.5亿元建设“数字化、职业化、共享性”的新校园,办学条件不断夯实,规模越来越大,校园越来越美丽。同时,我们也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我国的高铁产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如火如荼,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着力建设“六纵六横”铁路运输网。为此,我们抓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着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高铁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淘汰停办5个与办学定位关联度不高,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新增7个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高,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接高铁产业链上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以及多元服务环节等,我们重点建设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四大专业群。依托行业办专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产业对接,实境育人,先后与11个铁路局、16个工程局、12家地铁企业、7家地方铁路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融入产业链,成立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南方高铁人才培养基地”、“先科桥隧学院”和“电务工程学院”,践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还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们相继与10多家地铁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人。教育质量关键在老师。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等环节,建设“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达到90%。在校园内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互动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建立校企“相互培训聘任,定期易岗锻炼”的柔性流动机制和教师能专业教学、能指导实践、能技术开发的“三能”成长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奖优罚劣,形成扎实工作,合理回报,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多多开设人文通识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我们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高职过程导向教学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资源,推进空间课程、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空间、二维码等形式进行沟通,共同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成功,归根到底看培养出的学生怎么样。高职学生只有具备敬业精神、高度负责态度、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才会拥有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近两年来国家连续在“五一”期间播出《大国工匠》,挖掘多位顶级工匠的典型故事,宣传“工匠精神”。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其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实践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南方高铁杯”高速铁路精测精调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特等奖、三个单项奖;在全国第六届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优秀作品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在湖南省第三届测量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5年我院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以上。

三提升管理水平

教好学靠老师,办好学,靠治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教政法[2016]1号),我们形成了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配套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是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总负责,负全责,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工作负全面责任,把各自承担的参与的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年年有成绩。按照学院章程,不断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院系两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升教学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制订了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实行了教学部门年度考核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成绩并重的考核机制和网络APP考核平台。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学分制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学分制。推行选课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坚持和完善督导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管理制度,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达到让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完善实习实训实践管理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实践信息通报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探索与企业一起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深入践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校风、学风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现一个学校好坏的风向指标,校风、学风如何直接反映在学生管理上。因此,我们创新“信念引领、榜样示范、环境影响、文化促进”的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职业规划和指导、安全教育等。继续开展半军事化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按照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训练学生职业习惯。近几年来,我们学院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学风优良,被湖南省评为“文明高校”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EB/OL].中国教育网.

第12篇

(一)德育目标不切实际。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应全面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和谐性。而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一律套用固定的德育目标模式,搞“一刀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

(二)德育内容陈旧滞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通过德育,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出现的社会问题。但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人故意回避的感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片面强调人情味,淡化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注重自我教育,放松了系统灌输;突出了“感情投资”,忽视了引导教育学生提高觉悟。使德育工作出现了“以包代教”、“以奖代教”、“以乐代教”等等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三)德育方法陈旧老套。在德育教育工作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要求高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就大了,我们的一些德育工作者却未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德育方法陈旧老套。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空洞说教,科学缺位;“漫天撒网”,盲目应付;“杀鸡儆猴”,集体“陪训”;攒集问题,“数罪并罚”;瞻前顾后,“隔靴搔痒”。

(四)德育教育形式主义。高职院校的一切德育活动应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主题,在进行这些活动前应考虑到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能收到实效。而在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根源,它最终会导致德育工作失去信誉。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一)德育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学生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受众,由于他们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和阅历、心理素质及所学专业存在着差异,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也理应存在层次性。首先,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教育重点,实施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教育。这一群体的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思想觉悟最高,最高理想教育在他们身上势必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在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影响其他群体的青年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其次,在青年团员及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群体的学生在学习实践及生活实践中,最能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在这一群体的青年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三,除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外,还应重点抓好公民道德教育。“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是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对这一行为准则的规范体现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尤其是在国际德行的培育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抵制黄色信息污染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的传播而引发的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异。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在这一层次上,必须调动一切显性的或隐性的相关课程,使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能与中华民族传统相承接。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过去,德育教育强调学生按照社会统一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改造功能。在内容上,着重强调理论的指导原则和社会理想化模式的建立,忽视了对社会两面性的认知和了解。方法上,着重强调课堂的灌输、说教,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体制的变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要符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平台。

(三)创新形式,追求德育教育的实效。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形势,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边融合,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握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层次性,从人生价值标准角度去探讨、设计、建构德育的科学性。在效应上,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环节。德育教育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结构和特色,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上要体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积极创新德育教育途径,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在千方百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之外,还要通过课堂讲座、党团组织建设、道德创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学生身体力行。通过社会实践如军事训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来鼓励学生接受锻炼,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所蕴藏的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竞争进取。长此以往,便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也能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生活,促进大学生逐渐养成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道德品质。

(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当前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辨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德育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掌握前沿的动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前瞻能力。德育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德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广大学生。德育教师还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善于协调、勤于沟通,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其次必须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德育教学方式。在讲授德育课时,要正面教学为主,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技术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摄取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五)以情感人,发挥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德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感情决定着思想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可以说爱是德育的生命线,是德育的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多么先进的管理制度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这是因为通过情感沟通与交流,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消除学生对高校教育的厌烦与抵触情绪,有利于消除思想品德教育的诸多弊端,如简单的“板着面孔唱高调,脱离实际戴高帽”、“你讲我听”、“你讲我背”的死板说教方式,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同时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引起师生们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灵的共振。

总之,高职院校德育只有在德育目标、层次、手段、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构建起适宜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