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5: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锻炼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下面就以老刘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些秋季的运动方案。
50岁的老刘今年夏天每周锻炼身体3次,每次快走30分钟,每次消耗热量大约是150~200千卡。加起来每周的体育锻炼消耗大约不到500千卡。计算起来还是不够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1200~1400千卡的运动消耗量。老刘要想达到合适的运动消耗量,最好过渡一下,给他的建议是(见右表):
锻炼解析:
1.最近老刘的健康体检尚未发现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但有轻度脂肪肝,体重稍稍超重,腰围比以前多了2寸。虽然已有体育锻炼的意识,而且有行动,但运动总量不够。要建立终身运动的概念,不是与他人的竞技运动比赛,而是和自己较劲,就是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的过程。不过对于老刘来说比较容易,因为他已经开始有规律地锻炼,只是需要调整内容。
2.秋冬季的运动量可以比夏季增加,但不能突然增加。开始每周从总量450千卡增加约一倍到800千卡/周。然后再逐渐增加达到1200~1400千卡/周。
3.在初秋的过渡期方案之后,可从四个方案中任选一组。如果采用方案2中的每天走路上班消耗热量最容易累计增加,也最容易做到。
4.锻炼计划中至少有中小运动量的有氧运动或间歇运动(有氧和无氧)、伸展操(拉伸转动所有的关节),最好有力量训练(在健身器械上进行)。这三类运动互相不能代替,各有各的作用。
5.中小量的有氧运动包括走路、太极拳。属于有氧和无氧间歇运动的球类中较缓和的乒乓球、羽毛球。老刘在这两类运动中的心率可以达到100~130次/分之间,持续时间稍长一些(30~60分钟之间),最有利于他的心脏以及控制体重、防治脂肪肝。
6.伸展操包括瑜伽类、运动前所做的关节活动以及广播体操,其特点是慢慢舒展到自己的最大限度,而不是快速拉长。
7.中年男子最好将一些力量练习纳入到自己的训练计划中。例如依靠自身体重进行的力量练习:每天20~50个俯卧撑(速度不要太快)、10~20次引体向上;利用2公斤重的小哑铃平举、上举等上肢负重练习;依靠外加阻力的力量练习:在健身器械上做小力量重复次数多的上下肢练习。如果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外加阻力练习比较安全,效果也会好得多。不过没有指导也可以做些简单的,关键是要有恒心!
初二的时光已经过去了,随着暑假的到来,我需要制定一个关于我学习、娱乐以及锻炼的暑假的计划。在暑假的这段时间,我会尽量的去完成它,增加自己的知识以及体质!
学习的计划:我一定要学习多一点数学,奶奶从中国带给我了碟,在这个暑假内,我要用它帮我学习,保持全班第一的成绩,要不然被人家追上了,那就不好了,要保持原有的成绩,还要尽量把奶奶给我的数学练习册给做完;我要尽量学会更多的英语,把英语成绩提高,更上一层楼,尽量读更多的英语书,就可以知道更多的知识了;我知道了我的英文老师的邮箱号,所以又不懂的尽量问她,这可以锻炼英语,有可解决困难,还要多和同学说话,这也可以锻炼英语,多背单词,练练口语,还有多读句子;在暑假里,我还要多看书,尽量把从国内带来的书都看完,增长更多的历史以及哲理知识;如果可以的话,就去教堂或补习班补习...
娱乐、锻炼的计划: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可以四处走走,到处看看;有时间的时候就到外面和朋友们玩玩,到外面去转转,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锻炼锻炼;坚持每天都跑步十分钟以上,尽量跑远一些,跑的快一些,尽量每天跑一英里,那也就是一千六百零九米了,用20分钟足矣跑完1英里,所以尽量每天跑20分钟,这可以增强我的体质。
希望我可以做到这些,提高我的知识,增强我的体质。希望在这两个月多几天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尤其希望在英语和数学方面我会有大大的增长,八年级的时候会有比今年更好的成绩!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lanning exercise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the 169th Hospital of PLA, 180 patients survival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9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were given planning exercise after the stable condition.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the last follow-up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exercise tolerance time and 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605.6±82.5) min, (31.9±6.0) L/min]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537.2±79.4) min, (27.8±4.9) L/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SDS severity index and SAS scores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0.43±0.06), (43.5±3.9)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0.51±0.06), (47.3±4.7)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exercis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social functioning, role emotional, mental health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improved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80.4±7.6), (73.9±6.2), (58.4±7.2), (63.0±5.8), (79.4±8.4)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62.7±7.0), (53.5±6.1), (52.5±4.9), (55.7±6.3), (63.2±7.1)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lanning exerci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state. In the future nursing care, individual nursing care pl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better,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lanning exercise; Cerebral hemorrhage; Motor func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脑出血约占脑卒中的25%,是一种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的脑血管病变疾病,且存活患者常遗留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后遗症[1]。计划性锻炼是一种运动疗法,近年来在多种患者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关注[2]。为分析计划性锻炼改善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笔者选取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存活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脑出血存活患者,所有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相关标准确诊[3],并接受保守治疗;且排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或病情严重恶化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官疾病的患者,入院前合并精神障碍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计划锻炼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1~76岁,平均(62.9±7.1)岁;平均出血量为(51.9±6.8)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2例,脑干21例,脑叶16例,丘脑21例。常规护理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2~78岁,平均(61.7±6.8)岁;平均出血量为(52.5±6.4)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4例,脑干20例,脑叶18例,丘脑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脱水、降颅压、促进脑细胞恢复、营养神经等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护理[4],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24 h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护胃肠道、营养支持等,并保持大便通畅。
1.2.2 计划性锻炼 计划锻炼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接受计划性锻炼。首先对其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防止其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导致的并发症,其后按照锻炼计划实施:热身运动10 min,跑步机低强度跑步25 min,健身自行车蹬车运动20 min,放松活动5 min,共计60 min,每周2次,共锻炼12周[5]。锻炼时应有相关医护人员在旁指导,并准备好相关急救设施,以处理突况。
1.3 随访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嘱其出院4个月后再次门诊复查,并检查其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变化[6]:①运动功能:以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进行评价,其中运动耐量时间以不间断运动时间评估,最大耗氧量以运动平板实验极限心率换算;②心理状态[3]: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其中SAS与SDS均由20条目构成,焦虑总分标准分设定为50分,当评分>50分时判定为焦虑,当≤50分判定为非焦虑症,根据SDS总分,计算出SDS严重指数,当指数为0.5作为抑郁诊断标准,其中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运动功能情况
两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均较入院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心理状态
两组末次随访时患者SDS严重指数、SA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生活质量情况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活力虽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针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拯救其生命,而是更注重存活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一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脑细小血管动脉破裂引发的脑出血可导致局灶性神经缺损的发生,并导致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缺损表现,对其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可造成严重影响[8-9]。因此,如何较快地促进患者神经恢复、提高其预后质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各职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教师〔2016〕3号)中第四条之规定: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结合地区实际,现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调研)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教师实践锻炼(调研)的重要意义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人才需求,掌握最新生产工艺流程、前沿技术,收集整理企业典型案例、并应用于教学。通过实践锻炼(调研)促进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促进工学结合。
二、教师实践锻炼(调研)的目标任务
1.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
2.调研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市场需求,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方向打下基础。
3.对接专业相关企业,增加学校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合作企业储备量,择优寻求校企合作。
三、实践锻炼的形式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五年实践锻炼(调研)累计时间不少于10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
四、相关要求
1.结合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各职业院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校教师实践锻炼计划(附件1),并按要求上报教育局。
2.根据岗位特点,合理确定锻炼(调研)内容。各职业院校2019年寒假下企业锻炼(调研)教师人数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不少于80%,人均调研时间不少于20天。专业课教师以进企业实践锻炼为主,同时开展相关方面的调研;公共基础课教师主要利用寒假开展社会调研,也可结合课程等参加实践锻炼。
3.加强对实践锻炼的管理与监督,确保锻炼实效。各县市职业学校、地直职业院校对参加实践锻炼(调研)情况进行自查;教育局结合各职业院校上报的计划不定期进行抽查。
4.程序要求。
个人申请---教务科审核---学校领导审批(附件2)---签订实践锻炼协议书---总结汇报
参加假期实践锻炼(调研)的教师结束后需上交《教师假期实践锻炼(调研)审核鉴定表》与调研报告等相关材料,完成深入企业实践、结交企业技术专家、结对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等任务。
请各职业院校基于上述安排,提前做好假期本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调研)安排及相关事宜,并将具体计划按时报教育局。
1.2019年12月20日前提交以下材料。
(1)各职业院校上报2019年寒假教师假期实践锻炼(调研)计划表(附件1)。
(2)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统计表(附件4)
2.2019年3月1日前提交以下材料。
(1)《教师假期实践锻炼(调研)审核鉴定表》(附件3)
(2)调研报告集(各职业院校要汇总为一个word文档,并有封面和目录)
教育局
附件1:
学校教师2019年寒假实践锻炼(调研)计划表
序号
教师信息
计划实践锻炼形式
计划实践锻炼(调研)单位、单位联系人
计划实践锻炼(调研)时间(年月日)
姓名
联系方式
锻炼岗位
调研内容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联系人
职务
联系方式
起止日期
累计(天)
学校督查人:
联系电话: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联系电话
学历
专业
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
所在系部
职位
所授课程
实践锻炼(调研)单位
实践(调研)锻炼岗位
实践锻炼(调研)单位地址
实践(调研)锻炼起止时间
实践岗位
内容
调研内容
教务科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学校领导签字(盖章):年 月 日
实践锻炼(调研)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年 月 日
附件2:
学校教师实践锻炼(调研)审批表
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存,一份上报教育局。
附加3:
学校教师假期实践锻炼(调研)审核鉴定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学历
职称及职业资格证
所在系部
专业
所授课程
实践锻炼(调研)企业及岗位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姓名及联系方式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
实践锻炼(调研)起止时间
实践锻炼内容及总结(不少于3000字,可加页)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调研内容及总结(不少于3000字,可加页)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实践(调研)单位岗位负责人意见
岗位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
实践(调研)单位
意见
实践(调研)单位签字(盖章):年 月 日
教务科
意 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 校
意见
学校领导签字(盖章):年 月 日
注:此表为实践锻炼(调研)结束后填写,,一式3份,本人留存1份,学校留存1份,上报教育局1份。
附件4:
学校教师信息统计表
序号
专业系部
所教专业
姓名
性别
族别
职务
最高学历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性质
1
计算机系
电子商务
张三
男
汉
教师
本科
XX大学
关键词: 全民健身计划 海南高校 体育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倡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是造福社会的宏伟事业。它的推广和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科学有序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是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开展最广泛、最普遍的地方。它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新的体育观和锻炼价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觉参加健身锻炼并把学到的健身方法贯穿始终,将终身受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更持久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准,服务社会。同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将学到的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及时传播给周围的群众,并拓展在校学习的新的理论和技术,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如何深层次地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指导学生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体育健身人才的需求呢?尽快建立一种新体育教育格局,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海南高校体育现状
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中,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配套环境还是专业人才方面,高校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就我省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院校普遍对各类外出比赛和校运动会等项目投入较大,而对群体工作重视不够。在业余训练方面,往往只在有比赛任务时才抓,平时训练较为松散。从教师方面来看,不能充分地调动其积极性,且对于工作量大、难度大、工作没有成绩衡量标准的群体工作很少有人进行组织。从学生方面来看,业余活动大多数是自发的,参与人数不固定,时多时少,活动项目以篮球、足球和排球为主,且绝大多数参与者为男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差,对自身条件也不够了解,仅仅依靠体育课堂的学习,自我锻炼的意识差,处处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大学体育锻炼。这些都不利于健身计划的实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确立目标,实施教改。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与体育终身化目标一致。首先,应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应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最后,应从个人爱好和兴趣入手,使学生掌握自我健身锻炼的方法,逐步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们身心较为成熟的阶段,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使其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能更好地体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二)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各院校领导应加大力度,重视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要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专栏及各院系的体育机构,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最新信息,不定期地举办体育卫生与保健、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及体育疗法、运动竞赛欣赏等体育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各类体育竞赛。还要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项目,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再滞留在表面,抓关键、促落实,开创新局面。
(三)明确目标,设置课程。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基本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置。一年级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必修课,二年级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选项教学。该设置的不足之处在于体育学习只局限于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三、四年级却没有安排体育课。大三、大四学生正面临学业和就业等多种压力,如果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就能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舒缓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采用大学四年制的体育教学,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工作效率。并且,在这一时期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我锻炼能力,也能为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扩大师资,提高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体育教学,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其他项目的技术水平,以及面向社会承担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能力。但许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如何教好健身课、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缺乏深刻的认识。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意识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健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推动作用。
(五)改变管理,接轨社会。
毋庸置疑,海南的公共体育设施还比较落后,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场所。因此,场地、设施相对较完善的高校也就成为群众体育锻炼的最佳去处。如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通过硬件承包经营的形式,对学生、教师及外来群众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既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营造高校体育锻炼的氛围,又有利于学校体育设施完善。
四、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海南高校应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化锻炼的意识和观念,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计划有机结合,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伯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成人教育,2010.30,(7).
[2]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苏家文,赵少雄.海南大学生休闲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12,(5).
[4]袁存柱,王颖.对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5.26,(1).
[5]马应才.海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含义:挂职锻炼是一种公务员交流的形式,指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经受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隶属关系。
特点:挂职锻炼带有一定的指令性和计划性,在什么时候,选派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和单位去挂职锻炼以及让公务员挂什么职,锻炼的时间多长等问题,都是由机关决定并与接受挂职人员的单位事先协商做好计划而组织实施的。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时间过长会影响原单位的工作安排,时间过短则有可能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对挂职锻炼的去向范围规定的是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总结我院11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的对策。主要是围绕手术前后存在的问题,分层次提高护士的专科知识,定期进行经验交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动态的功能锻炼计划书,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 ,男67例, 女49例 ,年龄52~93岁,平均74.5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78例,股骨颈骨折38例。
1.2治疗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78例均采用C臂X线下复位PFNA髓内钉固定。股骨颈骨折38例中的17例采用C臂X线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2髋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2.1护理人员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普遍存在着护士编制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专业功能护士。功能锻炼没有连贯性[1]。
2.2病人缺乏功能锻炼重要性的认识,髋部骨折手术后,大部分病人因为怕疼,不愿意进行功能锻炼。
2.3功能锻炼操之过急,部分病人痊愈心切,认为手术治疗成功,骨折固定牢固,一旦被允许活动时,会有一种失而复得心态,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往往会背着医护人员,报着侥幸心理强忍疼痛超负荷运动。结果导致因功能锻炼中用力过大,负重过早而造成损伤及发生并发症。我院就有2例转子间骨折病人因为过早下地负重导致髋内翻畸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人发生脱位。
2.4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一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功能锻炼认识不足,指导没有连续性; 二是对髋部解剖生理功能认识不清楚,缺乏功能锻炼全过程的专业知识,致使病人不能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另外只注意了局部锻炼而忽视了全身锻炼[2]。
3实施对策
3.1 提高骨科护士专科知识,每周科内固定安排一个下午进行业务学习,高年资与低年资轮流讲课。高年资讲课时低年资要提出不同意见,低年资讲课时高年资要指出不足之处。每次讲课结束进行考核。经过2个月的学习,科室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3.2 我院建立了完善的髋部手术前后健康教育处方,以生动的图片配以简明的叙述。让老年患者从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受,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进行功能锻炼指导[3]。结果同以往单纯指导功能锻炼相比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8%的患者非常愿意配合功能锻炼。
3.3 术前为每一位患者制定详细功能锻炼计划书,术后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指导督促患者,每日有效果评价,责任者签字[4][5]。通过建立功能锻炼计划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患者的异常[6]。根据患者情况随时修改功能锻炼计划书。功能锻炼计划书的制定,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3~5天。
3.4 加强护士业务学习,每月举行一次科室护士座谈会,交流功能锻炼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定期指派护士外出学习进修。
总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能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的康复,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
参考文献
[1]何丽红.高龄髋部骨折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
[2]陈秋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7).
[3]刘冰.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5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01).
[4]谷春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3).
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新年计划?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也是很难提高的。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自己无需再努力自控,又能让新年的健身计划不再落空?
答案是:有!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规律,并懂得加以应用,人们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新年健身计划变得不再是纸上谈兵。当然,有时这是需要付出一定金钱代价的。不过,与身体的健康相比,这点金钱上的花费是完全值得的。
建议一:购买健身俱乐部会员卡
举个亲身实例。多年前,我刚回清华工作时,一位金融系的同事送了我一张健身卡,是他在学校附近的健身俱乐部办年卡时获赠的免费30次健身卡(价值3000元,如果按照门市价每次100元计算)。当时我非常开心,决定好好锻炼。
后来锻炼效果如何?大家估计已经猜出来了。虽然我知道自己应该加强锻炼,却除了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去之外,便再也没去过。事实上,在主观意识里,我还是经常想去锻炼的,可却总是因为工作繁忙或者临时的偷懒而没有去。一年之后,这张价值3000元的免费健身卡就在我手里作废了。
为什么这张健身卡我不珍惜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免费的。因此这里没有“沉没成本”效应。所谓“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容易因为以前在某件事物上的投入而继续投入。换句话说,人们并不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都纳入其中。相反,如果那张健身卡是我自己花3000元买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至少,在刚交完年费的头一两个月里,我会去得比较频繁,要不然如何对得起我掏的这3000块?由此可见,“沉没成本”的影响也不无好处,至少它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频繁地去健身俱乐部锻炼,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花钱办理会员卡会增加“沉没成本”,让你即使因为心疼钱,也会更频繁地光顾健身房。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没成本”效应对人的影响也不是牢不可破的。在前面健身俱乐部的例子里,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刚交完年费的会员在第一个月里锻炼会特别积极。可是再过几个月,他们就来得少了,再往后慢慢的就不见了踪影。这是因为,“沉没成本”效应会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减,直至消失。最后,在年底健身俱乐部年卡即将过期时,你又想起来了,并赶紧抽时间又去了几次,是不是?
如果你是这种购买健身俱乐部年卡之后健身频率快速衰减的人,你该怎么办?
建议二:不要再办理年卡,而改为办理月卡
很简单,如果你希望多去健身而不在乎多付一点额外费用,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再办理年卡,而改为办理月卡。虽然,月卡费用乘以12个月通常比年卡费用要贵一些,但是这样每个月的续费都会提高你去健身的频率,因为每个月交钱时你会心疼。而当你心疼钱的时候,你就更加可能去积极健身,希望把交了的钱“赚”回来。这种办法,其实就是减少了“沉没成本”效应随时间的衰减,从而推动你更加频繁地去健身。
研究数据表明,如果健身俱乐部允许会员办月卡,那么月卡会员每个月的平均锻炼次数会比年卡会员显著增加。这样不仅对会员的健康有好处,从长期来看,对健身俱乐部也有益处。因为,到了第二年续费的时候,谁会更可能续费呢?当然是那些经常积极锻炼的月卡会员。因此,对于健身俱乐部来说,提供健身月卡,不仅有利于提高会员的锻炼频率,也有利于提高会员的续约率,从而提高健身俱乐部的长期收益。而如果健身俱乐部人气不够,也会影响新会员的加入——谁希望到一家人气冷清的健身房去锻炼?
再退一步,如果你比较有钱,办理月卡要交的钱也不会让你心疼,从而导致“沉没成本”效应低,健身频率低,那该怎么办?
建议三:花钱请教练
请教练的费用自然不菲,但是对于部分收入高而健身自控力低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仅仅他人的存在就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更不用说专业人士的监督了。同时,请教练也增加了费用和相应的“沉没成本”。由此可见,多花钱请教练监督,你的健身计划就不太会落空。我的一位好友、复旦大学教授,用这种办法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体重减轻了近20斤,恢复了标准体重和健美身材,令我几个月之后再见到他时佩服得五体投地。
花钱请教练,既可以因为专业人士的监督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也可以增加费用和相应的“沉没成本”。
建议四:奖励或者惩罚
在美国,有些健身俱乐部实行了一些奖励或惩罚制度来鼓励人们坚持健身。在和健身俱乐部签约之后,如果你坚持健身达到一定次数以上,则健身俱乐部会给你一部分的会费返还,以奖励你这位“健身达人”;而如果你健身次数太低,那么健身俱乐部就可以从你当初签约的信用卡中,直接扣钱以惩罚你。有不少健身自控力低的人发现这样的奖惩制度非常有效地促进了自己的锻炼。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都是用金钱的“沉没成本”以及金钱奖惩来促进人们去健身。从本质上说,由“沉没成本”或者金钱奖惩而产生的锻炼动力,并不是真正的锻炼热情。如果一个人真正喜爱锻炼,他会觉得锻炼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没有沉没成本,他也会积极安排时间锻炼。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锻炼确实很难变成一种兴趣。如果自控力又低,那么,以上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促进你的身体健康了。
最后,如果你收入非常有限,无法通过以上花钱的这些办法来促进锻炼,那该怎么办?不要担心,这里还有一种办法。
建议五:朋友之间互相监督
这个不花钱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监督。今天,社交媒体的流行、智能手机上的健身App以及运动手环等让这一点变得尤其容易。建个健身小群,群友们每天要求彼此必需晒出当天的健身成绩,你会发现,有了朋友的鼓励和“点赞”,自己就更可能坚持健身,枯燥的锻炼也慢慢变得有趣起来。
关键词:体育锻炼 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小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十分注重学生的身体状况,但是大多数家长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给学生补充营养,忽视了体育锻炼的作用。21世纪的小学生们在网络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户外运动时间是很少的,他们宁愿选择在家里上网、玩游戏,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当代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大这一问题不可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依旧很大,这种压力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上课精神不集中等等,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各种优良的品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体育通常是以竞技的方式进行的,竞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竞技尤其是团体竞技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当通过团体的努力获得胜利后,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的,这和体育的精神是吻合的。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运动对于学生的毅力和耐力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长远影响的。
体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无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第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好玩爱动,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具体可以采用“课堂导入—教玩结合—奖励表扬”的教学步骤。课堂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学生的第一步,课堂导入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进入,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动画开启课堂,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体育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无趣的运功变得有趣起来,传统的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老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要不忘奖励表扬,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影响。
(二)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
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因此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提醒规范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计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科学合理就是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项目的时间安排要合理,例如早上晨跑、课间两操、饭后散步、打球等等,计划可以自行制定,但是一定要符合科学习惯,符合自身特点,否则得不偿失。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慢慢加大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改变运动方式等等,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素质制定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参差不齐,个人计划也要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学生爱好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跑步耐力很好,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
(三)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不是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还要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了解体育运动的常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运动要适度,不是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就容易产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运动量过小根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度运动;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的基本知识,比如每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每项运动的诀窍和技能、每项运动要遵循的规则等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一定要保障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体育运动之前要教学生做准备活动,以免产生由于关节位活动开而导致的受伤情况,此外,对于运动过程中突发的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观念。
参考文献:
[1]康黎岚,周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福建体育科技,2009(3)
一个良好的开端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是让锻炼能够坚持下去的首要条件。
对老年人来说,要结合环境条件因素来选择。比如,利用居民区及周边的健身设施,到广场和空地去,多参与伙伴或团队的集体活动等。
中、青年人的运动项目,还可以根据自身因素量身定制。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心理有不同的影响,建议想挑战自我的人,依照自身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改善心理状态,参与者自然愿意继续下去。
1 如果想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最好选择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
2 觉得自己胆量不够大,那么尝试一下游泳、溜冰。
3 想让自己处事更果断,可以参加乒乓球、网球等活动。
4 如果遇事不够冷静,就选择慢跑、太极拳等平缓的运动。
5 做事总担心完不成任务,考虑跳绳、俯卧撑等容易计量的项目。
6 想改变自己过于逞强的个性,可选择攀岩等难度大、技巧性强的运动来磨练自己。
让锻炼变得简单快乐
抛开“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的念头吧,试着让锻炼变成你生活中有趣的部分。在锻炼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来避免枯燥的感觉。找一张白纸,分别列出你对参与锻炼活动正反两方面的看法,这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了“锻炼”的好处。比如改变自然环境和场地设施,到公园、到野外、到不同的体育场馆去:或者尝试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时关注身体状况的改变以及锻炼水平的进步,如果感到满意,就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一个高水平的教练能对锻炼进行科学而有效指导。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争取家人的理解和鼓励等,会减少锻炼的退出率。遇到意外情况,对原计划做临时调整。比如,你原计划在周五下午进行跑步,结果有朋友来访,那么可以临时把计划改在周六早晨,邀朋友一起进行,这样能增加对运动行为的控制感。
全面考虑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和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是科学锻炼的基础。
一份科学明晰的计划是让锻炼能够坚持下去的保障。下面我们针对那些惯于久坐的“懒虫们”,以最简单实用的步行运动为例,说明应该遵循的运动程序。
这一阶段不能强调运动强度,只要求做一些很轻松的步行活动。一开始的距离,应该是以能够很容易完成,没有疲劳感为宜,然后逐渐增加距离,直到能够达到一次步行4~5千米的水平。
当达到第一阶段目标后,运动强度就要加大。可采用走跑交替的方式,即在运动中先走一段,然后适当跑几步,紧接着再走。不过要逐渐增加跑的距离,至身体感觉舒适即可。
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47—01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并且缺乏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相反,学生如果对锻炼有着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在体育教学中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合理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二是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并变成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是基础。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如果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而且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了解生理卫生常识及合理的锻炼程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锻炼。
2.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与学的需要及可能,制定科学严谨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组织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并经常进行督促检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厚,必然会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而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教师要设法将学生良好的锻炼态度和锻炼兴趣转化为锻炼习惯。
三、把握两个因素
一、提高思想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1.激发学生兴趣。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2.指导学生科学健身。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3.加强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体现学生主体性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课堂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媒介,因此体育教师应把握体育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六、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在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良好锻炼习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