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01:5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美文章摘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高;写作方法
一、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方法
1.养成摘抄的习惯
写文章最好的方法是积累,积累一些素材和文章材料,这样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因此,为了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例如,学生可以多背诵语文课文中的优美文章,这样时间长了,就有了积累,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利用自己背诵的优美句子,同时也增加了作文的亮点。
2.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要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在阅读了课本文章之后,要习惯于写一到两篇的小短文练手。因为很多优秀的文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扩散思维,所以要立足于课本,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让学生在读后感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的兴趣。在学生阅读了课外优秀文章之后,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进行背诵,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预感,积累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自如。
3.整改语文课文
这方面不仅包括对现代文故事情节的扩写,还包括对文言文的扩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改写现代文的故事情节,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应该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把诗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这不仅培养学生扩写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二、总结
总之,初中作文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以后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新的语文作文教学理念,放弃那些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错误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的写作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教材,采用改写故事情节,摘抄优美句子,扩写文言文词句等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找出更加适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以此来解决初中语文的高耗低效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它自上而下,大势所趋。怎样用新的课程标准来规范引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一位老师大概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吧!就我个人而言,我教学的主旋律是密切联系生活,重视引导学生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文字,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力求一切都在生活状态中进行。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新课程要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我要求学生课外写观察日记、写读书心得;搜集对联、广告、宣传标语等,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告诉他们“两耳关注窗外事,利于读好圣贤书”。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七年级上期开始,除了基本的课堂作业本以外,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日记本和抄写本。日记本记下点滴的生活感受,力求真实、具体、生动、有个性。摘抄本要求分类积累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经典美文等。每周一查,好的摘抄本要求学生传阅、借鉴。有时利用课外时间帮学生积累,发现的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活动课上集体摘抄、背诵。大量文质兼美的诗文若能烂熟于心,自然就会“腹有读书气自华”,写起文章来也会轻松自如。
我在教学《观舞记》时,曾大胆调配时间,取舍教材。这是冰心在观看了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后所写的观感,思想内容浅显易懂。
1.调动想象力,领会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所表现的美,也不是难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是我确立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备此课时,我正在抽空批阅第五次作文,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普遍缺点,让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当作学生作文的范文来学习。所以这篇自读课文,我安排用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反复朗读,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背诵其中的精妙句段。第二课时,句式仿写,练习后再借鉴本文写法修改第五次作文(重点从语言上、布局上辅导修改)。写得好的句子,要求同学之间转抄积累下来。有几位同学讴歌母亲的句子打动了我们,王琳琳写到:假如我是杯中的一片茶叶,我就要为你消除无尽的疲劳;假如我是家中的一床棉被,我就要为你抵御寒夜的侵袭;假如我是窗前的一缕阳光,我就要为你带来生活的温暖。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你的女儿,我愿给你以宽慰,以帮助,妈妈,你能相信我吗?兰红焰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飞鸟,我就在你的天空中画一道美丽的弧线;假如我是一条鱼儿,我就要为你的大海增添一朵美丽的浪花;假如我一颗星星,我就要为你的夜空闪烁光芒。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一张普通的卡片来表达我对你深深的爱意。妈妈,我爱你!下课时,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把本节课中积累的巧用修辞来讴歌母亲的文段工工整整的抄在一张纸上,放在妈妈面前,观察妈妈的表情,揣摩妈妈的心理,听听妈妈的话。到学校后说给大家听听,最后,要求把这一过程再写到日记上去,谈谈自己的感受。由文字而触发,又落脚于学生的说话写文,这是我教学本文的初衷。注重朗读训练,注重语言习得,注重积累运用,强调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突现人文性,这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改精神的诠释。
2.在一次课外活动课上,我班数学成绩突出,语文能力一般化的小男孩余鹏,一跃而成了班级的小诗人,许多中等生也有突出表现。我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的“押韵”技巧,讲了押韵基础知识后,我出了上句:床前明月光,要求学生:(1)自己创作;(2)必须押韵;(3)一句或几句都行。同学们兴趣很高,整堂课有大半学生起来展示自己的创作,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写得较好的,我就让全班同学摘抄、朗读。他们尝到了当诗人的乐趣。余鹏作诗多首。有:床前明月光,杨鹏(余鹏的同桌)熬鸡汤,抬头啃鸡腿,低头喝鸡汤;床前明月光,将士在边疆,杀敌有无数,何时归故乡。胡泽皓有诗:床前明月光,表弟开冰箱,拿出大冰棒,吃得非常香。胡文林诗:床前明月光,游子思断肠,心里挂念娘,策马回故乡。小胖子林正生有诗: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有人来敲门,喊他搓麻将。在本周的周记上,大多数同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次活动的过程、收获,写出了对类似语文活动的热爱、呼唤!有人说,打油诗,是文学大花园里一朵朴素自由的小花,但我想说,学生眼中,同龄人那得到了老师肯定的诗,就是最璀璨的花。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还解决了作文“无米之炊”的苦恼,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向社会、向心灵开放,只有实现了和学生生活对接的课堂才是最受欢迎的。
语文是一块肥沃而寂寞的园地,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剔除燥气,从纷纭、喧哗与浮躁中抬起头,静静地为它守望、等待!我们相信:勤勉、执着的耕耘者定会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
【关键词】作文教学放飞心灵
教师要讲究顺其自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并重视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高效地训练,教育学生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重视教育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写作。
一、全面留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要挖掘写作的源泉,并引导学生抒发个性化的理解和见解,抒发真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思考得出作文的思想和观点,凝聚学生的感情,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充分运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提高见识,开拓视野,并抒发深刻的思想,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就能够更加顺畅,抒发出真实的见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体活动和课余活动中提炼出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繁荣的市场经济,家乡生活变化等,充分而全面地记录家乡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丰富写作材料,将所见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并通过细致全面的观察,将事情写具体,并充分展现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认识世界,并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素材,提高学生选材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激发儿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产生表达的愿望,小学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并开展学雷锋活动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等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写日记和周记,写好读后感等,让学生充分尝试写作的兴趣,并在班级组织信息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收集写作的材料,写出独特而有个性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个性的文章,创造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文章,并细致而富有真情地描写学生的作文,并教师及时给予好的批语,给予赞赏,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并促进学生产生写作的持续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留心广阔的生活,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物,指导学生写出生活化的文章。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书写出更加富有生活情味,时代特点的文章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校园的变迁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重视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素材,重视在学生写作的时候让学生文思如泉,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
二、努力学好语文,充分积累素材
语文教师要重视选好语文素材,讲究典范的经典的文章的引入,并给学生指导,教育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可以穿好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并学会表达思想,教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育学生广泛阅读,增加课文的运用能力。并教师重视在学生阅读中享受到美文的作用,重视谋篇布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引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摘抄优美的词语和语言,重视平时的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准备课内的摘录笔记本,重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将好词和好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进行相互的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根据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重视课外阅读,引导扩充素材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引导小学生做好阅读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诗名篇,充分积累语言,提高写作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并多读课外书籍,和报刊等,不断扩充知识储备,补充写作的内容。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童话故事,散文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作名篇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事物的千差万别,绚丽多彩,并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重视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句段等,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积累,并重视自己摘录,摘抄好的词句,并写下心得体会,为写作增添色彩。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语文课改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都发生了有益的转变,语文教学一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但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在语文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立足新课标,让课堂丰富多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上好一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方面,只有将主导和主体保持和谐一致,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更浓,思维很活跃,再加上电子白板等现代资源的使用,让语文教学过程变的多彩多姿,比如我们在讲完必须3的小说单元时,我们就给学生放映了《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两部影响,让学生从文本和影视作品两方面对这两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高,趣味性很强。去年讲《包身工》这篇文章时,我让班上的学生自编自导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表演出来,同学们争着扮演“芦柴棒”、“带工老板”等,让他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形象的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二、立足新课标,巧抓基础、夯实基础
教师的主导之功,贵在导航。主要表现在“四巧”上,即巧抓“听、说、读、写”四个点。“听”,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课前三分设演讲,丰富积累调情趣;诗文教学巧讲解,陶冶情趣;平日上课多交流,听觉灵敏思维活。“说”,是指以教师巧说引导学生多说,主要表现为:课前练诵读,课堂评说练思维,课下交流练说话。“读”,主要包括阅读和朗读两个环节,这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将朗诵贯穿始终,我所教的两个班,都要求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这样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全班同学的读书声可以“提精神”;第二、达到复习的目的;第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阅读这一环节,我平时应推荐一些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好书目,且将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而后将自己认为有益的优美文章、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做成摘抄,并写出摘抄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一时候每周二下午的课就上阅读课,主要阅读选修教材里面的文章,然后积累字词,写读后感。“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集中展现,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这也正是大部分学生畏惧语文的最大原因,因为他们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感可发,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激励、多指导,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写摘抄、写读后感等,将写作与平日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写作水平。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文言实词、虚词、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归纳总结等,这需要我们帮助并且监督他们完成的!尤其是背诵文章,需要教师的帮助,扎扎实实的夯实才行。
三、注重情感教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者,要抓准贯穿于每篇课文中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感情体验,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心灵。讲完《老人与海》,发现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子”对学生的影响颇大,语文练习、周记中随处可见桑地亚哥的“影子”,尤其是老人的“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为一些后进生的座右铭,感觉他们真正理解了这一形象,并运用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情感支持。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饶,让他们找到自我,重塑信心,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课改,让教师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习并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
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大量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充分,表达才能丰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是“读”与“写”,“读”要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需要的,“写”要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大量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小学阶段,如何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让阅读真正成为习作的前提和基础呢?
一、以本为本,积累运用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的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的词语达一万六千个之多,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以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这些词汇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优美词句积累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巩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身边相似的景物――汉江,再把景物按“江边――江面――江水――江里”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学生在观察、写作的时候有章可循、有话可写,自然写得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二、课外阅读,积累沉淀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对各年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我会在不同的年段或随课堂教学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向学生有针对性的推荐课外读物。如向一、二年级学生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格林童话》等富有故事情节的童话、语言、民间故事;向三、四年级学生推荐《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三毛流浪记》等书;向五、六年级学生推荐《最后一头战象》、《城南旧事》、《西游记》等和课文有关联的名著。学习了《》,指导学生阅读二万五千里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写法上相近的内容,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游记;学了《自然之道》,让学生阅读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读物《我和狮子爱尔莎》等;学了《草船借箭》,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普及本)……在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文章梗概、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才能有效地把别人的语言、思维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思想,在以后的习作中才能信手拈来、恰当运用。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是的,素材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泉源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积累是“语言表达”的仓库,是创新的基础。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积累十分必要,老师、家长应引导儿童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整本的书。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厚积薄发,为儿童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8-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也是时展的需求。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关于动物描写一组的课文时,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找,还有哪些有名的作家写身边的小动物,是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推荐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师生共读一本书。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故事会,比一比谁课外故事讲得好。2.我知道,看谁课外书读得多。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3.推荐一本好书,你最喜欢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全班再进行交流,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更吸引其他学生也有读书的兴趣。4.我喜欢的词语,最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是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班上进行朗读展示;同时,鼓励学生用读书积累的词语来说话,或模仿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句式练习等等,这些做法都深受孩子们喜欢,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课外阅读也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做到读一本书,至少有一得的收获。同时还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一、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一)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二)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
(三)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1.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3.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四)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二、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一)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二)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97-02
语言表达不仅是一种叙述方式,更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对于个体成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学的主要精力集中放在“读”与“写”方面,忽视了语言运用,导致关于表达的教学止于表层。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转折阶段,他们的表达习惯、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也在这一时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往往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内心敏感,却又经常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烦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多样指导,积累表达素材
初中生一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学校与家庭为主,思想普遍较为单纯,因此,在语言表达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尽管心中波涛暗涌,却不懂如何用言语表达。那么,教师要怎样帮助他们摆脱“语塞”的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语言素材的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开展“模拟语境”“口语真人秀”“如果这样说”“你说,我听”等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刀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对不同性格类型、不同语言风格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这一板块的教学主题主要围绕“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景色描写展开,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融入作者细腻情感的四季描写,意境优美,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但是在实际表达中,学生往往只能望“美文”兴叹,当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优美的景色时,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组织语言。为了强化他们对语言知识的运用,丰富他们在描写四季美景方面的表达素材,笔者利用“感受自然”这一综合性学习模块,开展了以“四季赞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有关赞美大自然的优美散文、好词好句、诗词歌曲等,并进行筛选、摘抄与组内分享。在活动中,对于学生阅读、摘抄的内容范围,笔者并不加以限制,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摘抄名人佳作,有些学生从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词中寻找素材,如摘抄梁静茹《宁夏》中的歌词“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等。在摘抄与分享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当一回“现代小诗人”,以“四季赞歌”为主题,模拟课件提供的范文,写一则小短诗,并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将小诗展现出来。
二、完善评价,增强表达信心
评价就像一架天平,有效地平衡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又能间接地推动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评价的运用远远不够,一方面没有将评价贯穿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始终,没有发挥评价的效能;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与说服力,评价形式生硬,缺乏多元参与,学生并没有充分的作为评价主体的话语权。这样的评价对于已经初步具备抽象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初中生而言过于简单乏味,对于激发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语言表达的信心并无太大的益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用语的趣味性与针对性,丰富评价的内容,活化评价形式,构建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管齐下的评价模式。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丑小鸭》这一课以自传的口吻讲述了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故事,形象生动,内容简单,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且有重温经典童话的趣味。如何由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白只要不懈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理想的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此,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的小组评价量表,各个小组以丑小鸭形象现身,通过完成各种表达活动获得前进的能量棒。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将“丑小鸭”的形象渗透教学始终,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一样,需要不懈的努力。在语言拓展训练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我是丑小鸭,我为自己代言”的脱口秀,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由“丑小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分享自己的小愿望或者大理想,并说说自己要怎样通过行动把梦变成现实。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评价了学生的表达活动,还增强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信心。
三、推动展示,促进表达运用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其语言个性的好时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努力为学生的风采展示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挑战与表现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意识,促进语言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实现表达的多元互动,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说”与“用”的机会。
一、认真准备,积累素材
平时,学生们看到老师捧了作文本过去,大部分人常不自觉地哀叹一声,笔者心里同情学生的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好好地加强作文训练。学生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反应,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生活平淡,没有吸引阅卷者眼球的内容,他们愁的是没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难出佳作。从学生考试作文的实际来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或讲别人的长篇幅的故事,这样有“凑数字”之嫌;材料陈旧,常写父母亲恶劣天气送雨具,生病了送医院的故事,缺乏鲜活、有力度的生活材料,这样的作文容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难得高分。
初中生作文材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平时学生要养成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及时记下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感触的事,博览课外读物,咀嚼时文英华,多摘抄背诵精彩的语句段落。笔者也精选了一些现代诗,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断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整理了一些名家如毕淑敏、泰戈尔、周国平等的语录,还有《读者·言论》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熟读背诵。
考试前夕,学生抽出一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翻翻家庭生活的老照片,和家人聊聊,回忆以前的乐事、趣事,整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故事,写成几个片断;也可以整理一下自己平时写的日记、随笔、杂感、作文练笔等,回忆自己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精彩故事,写成片断文章;还可以浏览报纸杂志网络,关注时事新闻,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考场作文的题目对选材的要求都很宽泛,几个方面的材料多准备一些,写作时自然会游刃有余。
二、深入思考,巧妙立意
考试作文常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文章的“立意”。
中学生的生活大多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越接近考试,学生生活难免更机械单调了,考场作文就是要善于从平淡的生活故事中挖掘提炼出深刻的内涵,这是阅卷老师最为欣赏的。作文立意要从大处着眼,纵向开掘,树立由小见大的意识,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细节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比如,有的考生通过记叙自己和农民工偶遇发生的小事情,挖掘出农民工“精神上的大”和自己“皮袍下的小”;有的考生通过记叙自己旅游时的三次经历,将海安人和外国人进行比较,总结出“国民素质要从小事抓起”。深刻的立意会使得文章脱颖而出,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较高的分数。反之,语言再优美,立意偏离要求,分数也高不上去。
笔者要求学生阅读中考热点作家如季羡林、周国平、毕淑敏、林清玄、丁立梅、鲍尔吉、肖复兴等的作品,也常向学生推荐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这部作品内容取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旁征博引,平实幽默,真挚深刻。读这些美文,思考大作家在选材立意上的方法,定获益匪浅。
三、适当练习,合理借鉴
学生考场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老师的功劳,更是学生勤学苦练的结果。平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运用到实战练习中,提高选材立意的能力。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鉴平时看到听到的优秀作文,借鉴别人在选材立意、构思谋篇上的优点,比如拟题的抒情性、思辨性和文学性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点谈谈借鉴的问题。借鉴要有度,借鉴的是方法,不是素材,也最好不是情感。有的学生背了别人的精彩语句(特别是一些精彩的开头),觉得在某篇新作中正好可以用到,心中欣喜,舍不得删减,哗哗写来,一不注意就一个小节五六行文字了,有时甚至是两个小节。这样的借鉴痕迹太明显,也冲淡文章中心了,虽然辛苦背了,也借鉴了,却起了坏的作用。
如果确实有些精彩的内容不错,想全盘照用,一定要注意跟自己的文章是否和谐,是否恰到好处。比如题记,确信是亮点就用,不是的话哪怕是再优美、再独特的语言也坚决舍弃。要牢记:借鉴决不是不自然的生搬硬套。也有个别同学搬用优秀的课外美文或在其他试卷上做过的课外阅读,甚至有同学照抄自己当时做的试卷上的语段,这样的行为冒险而幼稚。虽其情可勉,但其行可蔑,大凡有点尊严的读书人都是不屑去做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一、深思熟虑,做精明的导演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期初,我对照新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课备好是把课上好的前提。王荣生博士指出,上课前要充分估量学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老师给予帮助,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学习内容,揣摩不出的教师给予帮助。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我在备课时坚持一个观念: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疑难,探究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设法创造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随机应变,做灵敏的主持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有所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围绕着这个目标,我的课堂教学分五个环节。
1.序幕:课前3分钟表达
初一时讲成语故事,初二举行美文荐读,初三开展演讲,按日轮流,人人必须登台展示。这一系列活动,呈递进式发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特定的情境引出好奇点,引起学生的疑惑、惊讶,能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首先播放刘欢演唱的《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我故意问道:“这首歌出自哪里?”他们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电视剧《水浒传》。我顺势引出课文内容:“《水浒传》中是谁倒拔垂杨柳?他是怎样的英雄好汉?”学生对课文主人公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3.发展: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新知识,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接触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前,我要求学生:(1)找出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用文中的词或句说说你的读后感;(3)说说西双版纳的美;(4)思考作者如何表现美。
4.:围绕主问题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也就是思维空间较为宽广的话题。设计主问题可以避免把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主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结构、语言、内容均可考虑。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题:“课文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层的生活?两部分内容能否互换?”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加深了理解。所以,主问题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5.结局:质疑解疑,水落石出
宋代的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自主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最大,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主动探究的习惯。教师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和引导,或启示,或追问,或引向深入,或拓展开去,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用投影打出一幅“三夫叩石垦壤”的插图,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错误,学生通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对插图提出了几点质疑:(1)“三夫”握工具的姿势不正确;(2)“叩石垦壤”的工具不能用四钉耙;(3)山上的草木太少。我提示学生,劳动姿势问题要访问父母及农民,挖山的工具要依据山的地质状况而定,草木的多少要视历史上的物候情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表示有兴趣作这些研究。他们找资料、访农民、问专家,热情高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相机而动,适时而导,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和归纳。
三、高屋建瓴,做广博的引路人
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是读写能力。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厚积才能薄发,博采众长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同样,擅长写作的人对语言文字会更敏感,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也更强。毋庸置疑,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此开道铺路。
1.引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课文只能是引子,所选的只是经典片断。我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欲望,阅读相关作家全部文章的欲望。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让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我让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除了名著,我还引导学生读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读物,读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笔头,增强语感,感悟人生。
2.摘抄。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摘抄是其中较好的方法。初一年级,每天让学生轮流交流一句名言警句、一个成语故事,共享精华,一年下来,学生的积累相当可观。初二年级,让学生摘抄好句佳段,为“美文荐读”作准备。
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孩子缺少生活体验,写起作文来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指导习作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因为生活环境局限,对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怎样开头落笔。在此种情节况下,我们首先应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记忆中的兴奋点。如看到“长江”这个词,让学生说说曾经看过的长江,再观赏长江奔腾不息的视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见过月亮吧,什么样?把月亮、江面联系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月亮又圆又亮,照在江面上,水面亮闪闪的,这是多么美丽的图画呀!由江水可以想象出很多东西,而月亮可以代表亲人团聚、家庭美满,由此展开想象,还可以联想起许多的古诗名句,引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平时经常凭借具体事、物,启发丰富想象,结合发散思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二、阅读摘抄,内化语言
学生有了创作的欲望,总是急于表达,但“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平时的语言积累,写起作文来总是干巴巴的。平常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诵读美文,但通过抄写、背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成语、诗词、名言、警句都需要积累,但积累如能有的放矢效果更好。我通常这样做:在作文课前,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与本次作文有关的精彩片断,如本次写景,就摘抄有关写景的片断;下次状物,就摘抄有关状物的片断。每天摘抄好词、佳句、喜欢的段落,并教会学生按人、事、物、景、活动分类摘抄,人物再分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小类,每天摘一小段,安排小组长检查摘抄记诵情况。久而久之,学生脑中就逐渐形成语言库存,作文时就能够手到擒来。
三、坚持日记,积累素材
要鼓励学生记日记。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办法……”日记,可以作为初学作文的途径,多写、多练,能积累素材、培养语感。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做有心人,将所见、所闻、所说、所做、所感、所悟,选择感觉新、印象深、有趣味、有意义的记下来。篇幅可长可短,可以写成三言两语的片段,也可以写成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的篇章。可以从二年级起开始鼓励学生写日记,从一句话开始,要求很简单:写准确写清楚,做到言之有序。源自生活的不间断的日记为作文积累了素材。事实证明,凡是日记写得好的学生,作文总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甚至能言之有理言之动情。
四、想写敢写,精彩纷呈
有了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语言的积累与丰富还不够。因为阅读、摘抄是吸收,是语言的积累;写作是释放,是语言的运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储备了语言而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于写作无补。怎样运用语言组合成优秀的作文呢?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想写敢写,在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之后要求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在丰富多彩中的学生却经常感觉作文“无话可说”,这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不高有关之外,学生不愿或不敢将自己的有些生活内容、心理感受写入作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写进作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内容便“鲜活”了起来:《老师,请不要拖堂》《朋友,你错了》《给同桌的约法四章》……真可谓异彩纷呈。
五、学会评改,笔下生花
【关键词】响亮 语言积累 早读 语文课堂 培养语感
作为一个基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讲授公开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虽然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语文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课本。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有句俗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迎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这股春风,如何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必须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经过自己和一线语文教师多方的实践与探究,我得出以下粗浅的见解:
一、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读书规矩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读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扫清思想障碍。并且我们拟定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
“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时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朱熹曾经强调“整顿几案,正身体”,读书要有“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二、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先归纳如下:
1、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程度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是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预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正字正音,为教学扫清障碍。复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的指导,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再创作。
2、声情并茂的领诵
美国心里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38%+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人物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在早读中,老师常常参与朗读或范读,有时由教师领诵。同时也可以有意培养一些学生成为有特色的领诵者,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使用这种范读或领诵的方法,直接把正确和积极地“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3、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
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的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
三、让“响亮”成为语文课堂的本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场,课文就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记得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那么“响亮”的诵读,将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以《背影》为例)。
1、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的浓郁父爱。同时,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他们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增添一种魅力。
2、声情并茂吟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五、六、七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她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再让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等方面点评,我作最后补充。
3、蕴涵思考地诵读,体味美境。
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里的“三个自然”。“终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经意地反复出现,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于平淡中见神奇。可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诵心悟。
4、全神投入地美读,感悟真爱。
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再配上音乐,并要求响亮地、全神贯注地、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间有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5、贮蓄诵读的激情,唤醒灵感。
一、重视积累的好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兴趣的培养,都要从积累中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积累,而“语文主题学习”正为语文知识积累提供了便利。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同类素材融会贯通,要求学生人人准备语文素材笔记本,不论字、词、句、段,还是诗词、佳句、优美文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就记录下来,并注意分类汇编。为了鼓励他们,我们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让学生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不光摘抄了,我们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少则几个词、几句话,多则一个片段、一小篇文章。或者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大家阅读。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有感而发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不仅荟萃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二、熟读成诵的习惯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古时要求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胸中藏有诗百篇”。如今要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除此以外,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以此来不断充实他们的语言库存,并让其从中领悟和体味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直至背诵,坚持不懈,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以思维导图为索引,回顾、贯穿、整合、提升的习惯
引导学生画出相同主题、同一作者或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思维导图,做到单元课文、主题学习丛书及歌曲、名言、名著等课内外比较阅读,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使教学过程成为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融语文学习与人生教育于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丛书中的《母亲的目光》《母亲的“存折”》《母亲的羽衣》《妈妈的味道》《母爱夜无眠》,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情歌唱《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白发亲娘》《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妈妈我爱你》,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广泛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背影》《柔软的父爱》《父爱的高度》《父亲给我的世界》《父亲是我一生的时钟》等文章。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都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受母爱的细腻与温柔、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为此,我布置了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洗脚,谈谈你的感受;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忘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通过开发和整合课内外学习活动资源,课内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课外迁移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感知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老师学生家长同阅读、共提高的习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只是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只能制造出装知识的袋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许多文章和名著如《爱的教育》《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让家长自由选读,也可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家长的参与,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