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时间:2022-03-01 04:5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第1篇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

摘 要:自辽宁省2012年实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学校将先进教育理念与现有信息技术相融合:一方面,通过构建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8]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山西电教,2015(1):138-145.

[9]陈晓伟,胡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42-144.

第3篇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的新手段和新形式,也为学习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也日益深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工作带来了全面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教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了转变,深化了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手段。

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体现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数字化,要求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育过程在体现智能化,教育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充分体现开放、交互、协作和共享的特点特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目标。国家也多次相关规划、政策、法规来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以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必备的几种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英语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化,英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重要。同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为英语教育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其中提出了生均座位数7个的最低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水平,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部门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对于网络建设、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热度非常高,但对于英语教育的信息投入则不足,对于英语教育信息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严重认识不够,而且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更新和建设。

2.2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均衡

在高校英语教育信息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势,没有能够为英语教育提供支持。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90%,而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一共仅占10%,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

2.3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不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女老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基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女性普遍对信息技术具有恐惧心理,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普通不足,这也导致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英语老师的课件制作普遍比较粗糙,内容普遍比较简单,形式相对不够丰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吸引力显得不足。

2.4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质量不高

高等学校基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本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地和使用地,信息技术在高校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对民间以新东方为代表的英语培训机构,高校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不丰富、教学沟通的信息渠道不畅等多个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3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软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首先是必须构建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这是英语教学应对信息化浪潮,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是网络设施,信息化是在网络上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通过网络来构建信息资源(英语教学素材),现代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网络一般是采用ATM进行分组的交换网到以ATM+TCP/IP网络协议;其次,英语教学基于其包含语音教学的内容的特性,很早以来就有语音室建设,这也是最原始的信息化硬件建设。现代语音室建设包括网络服务器、学生学习终端、教师主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视频交换机等设施;再次,硬件的建设是为了支撑软件的运行,因此也必须加强数字语音软件的采购、英语学习的资源软件、英语教学的素材软件、其他资源如电子课本多媒体体光盘和数字课件等;然后,?@些数量巨大的音频视频资源需要高密存贮设备来进行保存,所以必须配备调整的基于网格的网络服务器和具备三级缓存的高存贮的硬盘设施。

3.2 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为英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但更需要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软硬件设施,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设备,能够把资源的使用率发挥到最佳;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对课程进行设计,要能对英语教学软件的功能开发充分熟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利用英语教学信息设施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利用这些设施来提高自身,为更好的英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英语教师要能够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通过多元化的视频和音频以一种科学性、启发性和逻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要点、把握英语学习技能、掌握英语学习规律、发展英语思维习惯、拓展延伸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还体现在英语教师的认识、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体现在英语教师在信息社会行为的信息道德素养,体现在了解、搜集、评估、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体现在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信息调查、信息鉴别和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促进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升华。

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校园网络 安全现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

(2)设置合理的访问策略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传播,信息技术已渗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及思维模式,这标志着人类已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由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则是教育信息化,教育在信息下背景下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各种新兴教育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大量涌现在深刻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大力推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入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现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历史实践证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时期,能否培养出顺应信息化时代,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创新的“信息人”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信息化教W能力最早是由我国学者胡小勇、祝智庭提出的,他们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传统素养、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三部分组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相关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马若明老师 (2005)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充分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环节最优化。他指出信息化教学的态度和思维、运用信息技术的智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等都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组成要素。王卫军老师 (2009)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全面掌握信息技术为前提,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条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手段,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为宗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能力。他认为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包含四个方面,即: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智慧。何克抗(2010)认为: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检索、开发、利用、管理与整合的能力。顾小清(2011)认为: 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教师除了具备对于信息资源获取、分类、加工、传输等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具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成功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实施、优化和创新,并且富有信息化教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纵观以上文献,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我们达成以下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知识、技能与情景互动的结果,是指教师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支撑,将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优质高效地融合。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完善者,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依赖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单一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缺乏感官刺激,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求知欲望不强的学习状态。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教师应具备信息化教学思维和理念,努力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快提高对信息化教学内涵的认知,更新原有教学理念,积极以日常教学重难点为切入点,利用信息资源与信息要素,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可听、可视、可交互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二)苦练内功,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借助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将人类的历史文明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是经验的接收者,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互动。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教育的封闭、单一状态被彻底打破,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数字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数字化、共享化,教师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将教学软件、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关键环节设计信息化切入点,借助信息化教学媒介创设出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突破课程重难点。

(三)开展竞赛,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为了贯彻落实这项规定,自规定制定以来,教育部已经联合相关行业,组织开展了各项大赛,近三年来参赛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信息化教学大赛成绩己经成为展示中职学校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信息化教学大赛在促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及发展中作用突出,主要体现在:增强参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动机;提升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参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持续发展。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既需要自身积极主动的去改变,也需要管理阶层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做好管理工作,同时需要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进一步提升。重态度、强监管、抓培训、建平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2012(8).

[2]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06).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环境;教育生态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73-0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环境已不是狭义上的空间范围,而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群落的概念,它是以现代教育为目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集中协同控制多种现代视听设备,以及灯光幕布等环境设备,营造现场演示与实时交互的教学系统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教学环境和非教室类多媒体教学环境(如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音乐厅、大礼堂等),本文讨论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是从多媒体教室教学环境来阐述的。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本文把多媒体教学环境看着是一个有机、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提出平衡、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对策,期望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规范建设、科学管理及未来发展提供些参考意见,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现存问题

1.规划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与社会环境、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体制有关,而且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再由于缺乏严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往往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来建设,而无整体统一的规划,再加上受到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就能满足全校教学的需要,往往需要分期分批来实施,多媒体设备品种繁多,规格不一,导致设备的不兼容,而且多媒体设备可拓展性弱,只是满足基础性应用,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设计与规划。

2.设计方案问题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分期分批建设的,常常是每一次建设中标的都是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厂家理念不一样,其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功能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师就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这让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增加了不少的麻烦。

物理环境、设备选型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一个规范问题,由于无标准可依,建设方案工作组只能根据以往经验、调研情况以及知名厂家提供的设备与集成服务来制订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建设的兼容性。而厂家设备的生产也无统一的标准可依,厂家相互平台兼容性也不够,这也造成了后期建设的瓶颈问题。

3.系统集成问题

系统集成同样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各个施工厂家有各自的理念,系统提供的参数指标各不相同,提供的系统原理方框图、设备布局图、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接线图及说明文件也各种各样,有的甚至就没有集成图纸,就简单配置与连接成型。

施工进场注意到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施工准备上也比较充分但在施工操作上,如辅材的质量、线缆的铺设、设备的安装、细节的处理等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教育生态系统。各级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1.规划问题的生态学分析

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规划来看,首先缺少良性体制的支撑,现行的行政体制与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冲突,采购与使用分离,行政力量参与较多,所以不可能做到系统的全面的顶层设计。其次是缺失动态平衡的观念,长远目标不明确,只是关注了前期设备简单的堆积,较少考虑后期的运维、应用与发展等,认为一旦软硬件到位,后续应用就会自然跟上,对应用规划和成本绩效没有做特别的设计和考虑,再加上对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的缺乏,前期工程与后期先进技术的衔接不合理。最后是缺少以人为本的观念,忽视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顶层规划设计最基础性、最硬性、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依据,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体现更多的人性关怀;对教师来说,同样忽视把教师作为教育生态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教师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忽略了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者的人性关怀,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得不到解放,服务价值体现不了。正是缺少了这些生态观的考虑,多媒体教学环境也就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最终导致了系统在整体优化和实践应用方面出现的呆滞局面。

2.设计及系统集成问题的生态学分析

从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及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是缺少顶层设计,导致“花盆效应”(也称局部生态环境效应)。没有详尽的长远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的指导,缺少先进的发展的理念作为支撑,每次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环境的改革,缺乏面向使命(环境与人的融合)释放效能的设计思路,如果仅局限于满足目前的某一功能需求,脱离于校外多媒体环境的发展,还在最习惯、最容易的传统的建设中,会很容易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其次缺少标准,从基础教室条件到音视频技术都缺少相应的标准,只是凭经验使然,更做不到互联互通。值得庆贺的是最近刚颁布的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之《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给我们的后期的建设带来了福音。最后是缺少人性关怀,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实现自主发展,我们看到,教室的投影的亮度并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幕的画面,座位的设计并不能排除视角的盲区,多媒体讲台的设计不能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更谈不上人性化。

三、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生态化策略

多媒体教学环境本是一个有机、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依据刚颁布的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之《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结合实际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状况,从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生态化的角度去科学建设,不搞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坚持耐度与最适度原则,克服“局部的生态环境效应”,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将是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主要使命。

1.建立运行机制,保持政令通畅

要想突破体制制约,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必须将重要的决策权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科研、财务、基建、图书馆等的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方针,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信息化技术方案进行把关。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可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心领导兼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秘书,详细制定本校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规范》等规章制度,学校信息化工作就会形成合力,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由此学校上下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职代会报告、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工作都有专门阐述,可见,组织的建立、完善机制的运行将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

2.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发展战略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中长期目标:面向使命(环境与人的融合)释放效能,在设计时才能处处体现这一宗旨,然后细化分级目标,支持不同类型学习,根据自身的类型进行整体设计调整,例如协作学习时设置与现实环境对应的虚拟学习支持系统、远程学习时提供虚拟实验系统等等,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和交流。其次空间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性,空间、通风、采光、内部造型、色彩运用等都要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如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提高教学效率;教室墙壁和桌椅的颜色不能过于强烈和鲜艳,避免学生兴奋好动,分散注意力。再次要慎重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要多样,教学手段要可选,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的反馈与调控,整合课堂与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还要为未来的技术发展预留空间。实施从以“物”为中心的低级态向以人为中心的高级态的战略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弥合不同种群的优势与弱势,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协调配置在以“人本”为核心的应用中使得整个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这个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3.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论证方案

针对学校的基础情况、实际教学需求和经费能力,以应用为导向,对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规模、层次等做好决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根据学校委托的项目成立信息化建设监督小组,根据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制定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确定项目工作小组的人员构成和责任人。监督小组组长由中心党支部书记担任。

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市场调查、询价等工作,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技术方案、招标采购建议书。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方案的设计需要不断的优化,技术方案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需经过项目工作小组充分调研、集体讨论形成。对于意见不一致的或有多种选择的方案,应将不同意见或各种方案报中心领导,中心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工作小组上报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校领导和设备采购部门。

项目工作小组应对所需采购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技术参数、市场价格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根据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招标采购建议书,对拟购置的仪器设备的品牌、型号、规格等进行详细描述,提出建议。除专业性较强的仪器设备外,应推荐至少三个品牌的同类产品。项目工作小组应对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进行详细的考察,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实力、信誉和售后服务等进行审查,择优选择至少3个单位,由中心向学校设备采购部门推荐。对企业信誉差、在我校既往工程建设中技术和服务质量差、没有兑现合同或承诺的单位,亦应向设备采购部门说明,作为设备采购部门对投标单位的审查依据。

4.关注标准,以人为本,系统推进,体现教育公平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组成教育主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如在设计方面应体现绿色环保和无障碍设计。欧美许多政府机关、大学和企业都接受了一些绿色环保标准,例如能源和环境设计的领导力的论证(LEED)。LEED评估系统在五个方面关注人和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能源利用率、材料和资源的选择、室内环境质量。对于多媒体教学环境而言,往往需要考虑教室的节能、绿色、环保,使用的灯光的节能性,使用的油漆和涂料等有机化合物的挥发性,课桌黑板使用材料的安全性等。无障碍设计也是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人性化特性表现,通过标准化的设计,智能无障碍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满足一些特殊人群学习者的需求。

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人性化还应体现在未来课堂能充分解放教师被技术的束缚,更多地关注于教学过程本身。如使用物联网技术,在合适的情境中用手势或语言就可以自如地控制投影、计算机、灯光等,将最适合的技术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人与物产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从本质上真正的“让技术回到教育的幕后”,让教师尽情地释放教学的激情。

对于学习者而言,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有充分实践和问题解决的机会,例如,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故障中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利用现有的场景去实践去练习实际任务。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要适合情境学习。例如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声、光、电)及物联网技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

5.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上升螺旋式的建设模型,强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余胜泉说,当技术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时,它必然会对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产生一个革命性影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正从个体认知转变为分布式认知,即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认知,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是现代人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如多媒体、移动通信、电子白板、Weblog、云计算、物联网),人们总是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或作为教学内容,或作为教育环境中的装备,但是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在教学中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并不是尖端的就是最好的,用技术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不是让学校成了新技术的实验场。

以应用为导向引领的思路则是先调研实践应用以及人的发展需求,围绕需求问题的解决,确定目标,分析条件,制订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并建立实施中的检查、监督、反馈、评价等制度。坚持以“人本”为核心,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弥合不同种群的优势与弱势,协调配置各生态因子,科学的搭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图2模型。

以应用为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会将离散的设备打通,形成信息流,让不同系统、不同部分的信息流动起来,实现无缝对接。比如,物联网真正用于教学,信息流形成之后,当教师与学生进入课堂后,课堂的设备会根据身份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学设备会自动启动进入到待用状态,只要教师发出指令,播放一段视频,这时相应的各个设备系统就会自动运作,从待用状态进入服务状态,老师无须像以前手忙脚乱地打开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等。

此模型在实践中促进信息流通,形成动态平衡:关注系统与人相连,系统自然地融合于建设业务之中,推进流程再造,有控制的打破旧平衡态,有目的地创建和发展新的平衡态;从关注眼前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融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活动中,通过有效问题的解决,螺旋式地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最终能够持续、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四、结束语

从生态的角度探寻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发展路径,完全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生态化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向。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是一个处在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多种环境因子下,由经费投入、教师能力、管理者能力、厂商技术等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我们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分析各种限制因子,坚持耐度与最适度原则,克服“局部的生态环境效应”,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教学效益,使得这样的系统能动态、平衡、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及其优化配置研究”(10YJCZH150)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年度课题“基于B/S模式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7篇

关键词: 英语录音教材;内容标注;关键词检出;文本分类;数字教育出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089-04

一、引言

在我国,录音教材是教科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纸质教科书中精选内容的音频化,在我国英语、语文、音乐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对英语这一外语类学科的教学,录音教材以其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内容质量,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辅助工具,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听觉情境,对于听说读写等外语学习基本技能特别是听的培养和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语录音教材的产生经过了素材录制、内容编辑、技术加工等音像出版的主要环节[2],在此过程中,录音教材的编辑开发单位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最近三十年来,从教科书中的课文同步朗读到教辅中的听力测试,各类英语录音教材的总数量巨大、内容多样,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录音教材的编制与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久以来,英语录音教材的管理主要是以录音磁带、光盘等载体为依托,将播音人员、出版单位、时长、主要内容等信息采用卡片形式通过手工来建立文本索引。然而,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基于人工的资源标注方式却变得日益局限。一方面,面对海量的录音教材,人工处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易受疲劳、差错等人为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目前的人工处理大多是对一些客观属性进行标引,而在智慧学习环境,更需要的是基于各种教学功能、内容语义和语音特征等信息为教师或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现有的属性标引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基于音频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提出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方案,以期在尽量少的人工干预下,自动给出大量未知英语录音教材的多层级内容标签,并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材建设和录音教材数据库应用的角度尝试探索,从而为未来录音教材乃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描述

英语录音教材是将一定的教材内容以音频形式进行呈现的课程资源。相对于纸质教科书的文本形态,录音教材通过播音人员的演绎、背景音(乐)的插入、音频技术的处理等手段,试图营造出生动、真实的听觉环境,给人以亲近感,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从本质上看,英语录音教材仍归属为音频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质,在人耳所能听见的频率范围内包括语音、音乐、环境音等类型。对于这些音频的内容,可以用反映其声学特点和人类听觉感受的低层特征以及贴近用户理解的语义特征来描述。

然而,不同于一般音频数据,英语录音教材面向教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语音部分是实现语言教学的重点。无论是内容的选择与录制还是素材的处理与集成,均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作为英语录音教材内容中的主体,录音教材的语音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形式上看包括单词、语句、对话等基本单元,在不同的学段偏重不同;从语言内容上看,在传递词句等语言表层含义的同时,还隐含了主题、话题等高层语义信息,例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 七年级上》配套的录音教材中,就大体包括姓名、足球、晴朗等关键词,并涵盖天气、运动、生日、交际等主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描述主要体现在以语言为主的语义层面,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基本单元,可以分别用关键词和主题两个层级的内容来表示语言低层和高层语义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还可再辅以提示音类别、间奏音乐类型等其他信息,由此构建出的更为丰富的基于不同层级的内容表征模型(见图1),就可用于描述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

三、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方案

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的目的在于,自动得到大量未标注英语录音教材(未知数据)的基于内容表征模型的标注结果(多层级内容标签),并以此作为接口用于实现资源管理以及后端的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允许管理人员或用户进行人工干预,通过修正学习模型来提高标注性能(见图2)。

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本质上是一个机器学习问题,它借助于已准确标记的训练数据来构建学习模型,再以此为依据建立起未知数据与内容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作为该过程的主体,英语录音教材语言部分的内容标注主要包括音频类型分割、关键词检出和文本分类三个关键模块(见图3),它们依次相连,并且相应的输出项组成了未知数据的多层级内容标签。这三个模块的具体设计如下。

1.音频类型分割

由上可知,英语录音教材包括语音、音乐、环境音等类型,音频类型分割模块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类型区分开来,以供后端模块使用。该过程是依据所提取的能量、基频、过零率、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等低层特征完成的,一方面通过判断这些特征的突变点来实现音频的物理切分,另一方面对切分后的片段进行基于分类器的分类,将其归属为某些已经定义好的语义类别。

对于分类的类别,语音、音乐、静音等粗粒度类别是该过程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某一具体类型的精细分类,如提示音、间奏、自然声响等,甚至可进一步细化分层,例如,歌谣、纯音乐等音乐类型,音乐会、爆炸等音频事件等。这一部分的细化处理结果可作为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表征模型中的其他信息,并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充。

2.关键词检出

对于英语录音教材中的语音部分,首先需要给出其语言表述信息,而这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来实现。

在英语录音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播音人员的专业素养、编辑的监控管理、制作人员的后期处理等手段使得教材中的发音、语速、语调等具有严格标准的规范,由此得到的录音资源具有标准式朗读效果,可作为内容标注中学习模型构建所需的训练样本。但实际上,考虑到鼓励学生接触多样化英语的教学目标、尽量营造真实情境的质量把控等实际要求[3],部分英语录音教材中会故意包含口音、情绪变化、口语化、背景音等干扰因素,此时,针对这种相对贴近实际的发音的语音识别技术,就会由于目标与学习模型不匹配等问题而产生较高的错误率,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试图得到一词一句精准识别结果的连续语音识别,本文认为采用仅将输入语音用多个关键词进行描述的关键词检出技术则更为合适。

关键词检出是一种从无限制的语音流中识别出一组给定词(关键词)的语音识别技术,相对于早期经典的基于废料模型的处理方式,基于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Large Vocabulary Continuous Speech Recognition,LVCSR)的关键词检出在大词表、任务无关的应用环境中体现了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该框架先利用LVCSR将语音数据转化为覆盖多个候选结果的网格结构,再采用基于文本的匹配搜索在该网格中搜寻描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这种两步式处理方式既通过将原始语音数据转化为基于网格的文本表示来降低了数据存储代价,又允许在无需重新进行模型训练的情况下增删关键词词表,对于未标注英语录音教材数量不断增长、内容不断多样的实际情况有较好的适用性。此时得到的网格结构将作为中间数据以满足未来的需求更新,而关键词信息将作为内容表征模型中的低层语义内容描述。

3.文本分类

该模块以关键词为输入项,输出对应语音数据的高层语义信息――主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包括特征提取和模型分类两部分。其中的特征提取,即对每个已用关键词序列表示的语音数据进行基于文本的特征描述,在这里可采用经典的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来实现,也就是将关键词看成是离散单词,把每一个语音数据表示成向量形式,其中的向量元素描述了某个单词在该数据中的出现情况,可用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4]等方法表示。在得到VSM之后,便可根据已经定义好的文本类别标注信息采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算法来构建类模型,并通过计算未知数据与模型之间的距离来实现分类。

至此,除了表示低层内容的关键词,主题作为高层语义内容的描述,也被赋予给了每一个语音数据。此二层信息便构成了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表征模型的主体部分。

上述三个模块给出了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的基本框架,但是待处理数据的复杂性、模型的鲁棒性和适用性、语义概念的主观性等问题还是会使得完全自动的标注方法的性能不够理想,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加入人工干预。这主要需要两方人员的努力:一方面,应在后端应用模块为实际用户留有交互接口,允许人工对标注有误的数据进行标记,并反馈给标注模块;另一方面,为管理人员构建友好易用的管理界面,用以对上述标注有误的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未知数据进行人工标注,再将这些新的训练数据送入标注模块以进行学习模型的更新和优化,而这一过程可通过相关反馈、在线更新学习等算法来实现。

四、英语录音教材数据库在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技术可用于生成一个可支持智慧学习环境的录音教材数据库。与传统的录音教材相比较,录音教材数据库能够为教师、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内容服务。

仍以英语学科为例,首先录音教材数据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服务。所谓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服务,其核心问题是能够判断学习者现有的学习水平,并且能够提供与其现有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对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时都有明确的水平划分指标,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将英语划分为五级,对每一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听、说、读、写等要求,并对二级和五级水平给出了学生应掌握的单词表。基于课程标准的水平分级,我们就对经过内容标注的录音教材内容进行难度分析。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中的单词分析、背景声音、内容长度、语速等因素解析其对应听力难度水平。显然,录音内容中出现的单词属于哪一个等级水平、背景声音对主声音内容的干扰程度、语言速度等可以综合反映某一段录音教材内容的难度。通过这样的难度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学习者完成一次听力练习后识别其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依据每段录音内容的难度级别,进一步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如果配合语音识别和语音分析引擎,录音教材数据库还可有效服务于学习者口语学习。到目前为止,在教育领域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语言、语音评价,仍需要基于标准录音素材来进行,录音教材数据库则提供了海量的标准语音素材。在口语学习方面,基于内容标注,录音教材数据可以辅助语音评价系统对学习者的口语情况给出更科学的评价结果,以及对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提出强化和改进方案和标准语音范例,最终实现面向用户口语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

基于内容标注的录音教材数据库还能够结合其他类型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结合数字教科书形成完整的语言学科学习解决方案。在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和《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均提出了:鼓励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和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标注好的录音内容可以作为传统教科书出版向数字教材转型的基础。例如,录音教材数据库可以和纸质教科书内容的结合,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术和关联标识方法,形成集文字、图片、声音为一体的点读教材,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科书在英语学科听、说方面的不足。录音教材数据库的另一种与教材的结合方式,是基于纸质教材的数字版本,整合适宜信息化环境中使用的英语数字教材。基于内容标注的录音教材数据库不仅可以与教材原有的文、图内容一起形成覆盖英语听、说、读、写的数字教材,更可以通过其多层级内标签为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内容,解决传统教材个性化、针对性不强的缺陷。

五、总结与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录音教材在数量和种类上的飞速发展对其有效管理与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单一、人工的标注和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内容的英语录音教材标注研究与应用,以英语学科为例,运用了自动与人工相结合的处理方法,从多层次、可扩展等角度构建英语录音教材的内容表征模型,并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简要探讨该技术所形成的录音教材数据库的一些应用方式。这无论对录音教材还是其他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乃至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加工与,都能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随着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录音教材在数字化、碎片化、结构化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笔者认为,可能形成突破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本研究的内容表征模型中,主要讨论了以英语学科语言学习要求为出发点的内容标注,并将重点放在了语音部分的处理。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未来的英语教育可能会对录音内容的标注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加入基于说话人识别的播音人员标签、基于情感分类的情感标签等。这方面的标注信息除了要在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表征模型中留出了接口外,更需要面向具体的学习情景和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在人工干预的处理方面,本文中提到的引入人工干预是为了学习模型的更新和改进。但是这种人工干预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随着录音素材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人工工作量的递增。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通过建立具有自动判断、自动修正的录音内容标注大数据模型已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模型,计算机不但可以自己找到已有标注中存在的差错,更可能发现内容表征模型自身的不足,并提出修正方式。

录音教材内容加工的标准化是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本文中涉及的多层级内标签、后端应用模块接口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标准化。传统录音教材,无论是磁带或CD等形式,都早已实现标准化。考虑到录音教材今后仍是语言教学中影响范围极大的核心课程资源,当其必须进一步完成数字化、结构化、碎片化发展时,显然非标准化的录音教材将在教学应用中造成诸多问题。这也意味着通过进一步的标准研究来满足录音教材在管理、应用方面的新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基二〔2014〕8号.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Z].

[2]唐舒岩.数字技术条件下语言类录音教材产品的音频编辑加工模式[J].海峡科学,2013(8):62-64.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教务教学;科研财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085-02

当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为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设计智慧校园APP是十分必要的。通过APP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让教育教学平台具有移动化、物联化、感知化和智能化特征,也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创造条件。目前,学校都普遍注重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智慧校园APP设计工作,促进其功能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改进校园生活,还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就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1“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

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在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注重信息规划和设计,把握设计要点,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同时还要注重智慧校园APP信息设计与规划,促进数据信息共享,方便获取数据资料,让系统平台的业务更加广泛,为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智慧校园APP设计中,应该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系统先进,信息资源可靠,注重数据信息收集,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库,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创造条件。校园教育教学和服务活动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效率。这样不仅能顺应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还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速现代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

2“互联网+17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措施

为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促进智慧校园APP设计水平提高,使其更好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把握以下设计要点。

1)满足师生需要。智慧校园APP设计前,应该注重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掌握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工作要点,促进设计水平提升,让智慧校园APP系统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具备智慧功能。设计过程中,为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APP应该具备智慧功能,不仅可以收集详细全面的数据,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利用。满足广大师生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推动校园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服务的一体化。

3)落实专人负责。设计和管理中应该注重先进技术应用,把握设计要点。每个智慧校园APP工作平台都应该由专业人员负责,细化工作流程,方便APP功能实现,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4)实现数据共享。重视APP移动终端建设,对APP信息工作平台进行协调和处理,把握设计要点。同时还要重视数据收集和整理,完善数据信息资料,进而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5)创新机制体制。在上述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机制体制创新,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大资金投入。要注重完善APP系统设计,有效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也让智慧校园APP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1)智慧校园校园统一APP平台。为促进APP有效发挥作用,满足广大师生需要,首先应该构建统一的APP平台,对智慧校园APP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促进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统一APP服务平台上,设有其他分支APP平台的接入系统,提供接人申请后可以进行审批与管理活动,满足广大师生信息资料搜集、使用和评价需要。通常来说,根据智慧校园建设具体情况和师生日常生活需要,校园统一APP平台包括教务教学、科研财务、档案办公、公共服务、生活辅助等多个平台。

2)智慧校园教务教学APP平台。设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丰富资料储备,促进资源共享,使其更好服务于教务教学的具体需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系统设计时要注重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快速等优势与显著特点。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程、教务、图书借阅查询等功能,让广大师生便捷、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同时,教务教学APP平台还能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优化并更新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打造全智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3)智慧校园科研财务APP平台。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科研财务工作开展。同时,科研财务工作内容复杂,为提高效率,有必要设计相应的APP平台,促进工作水平提升。智慧校园APP设计时,必须将科研财务模块纳入其中,进而高效、准确的管理科研活动。在该系统支持下,不仅能为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还方便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可以将最新业务和信息资料传输至系统之中,不仅丰富信息储备,还有利于资料查询,及时跟踪并掌握各项业务的最新动态,有效提升科研财务管理水平。

4)智慧校园档案办公APP平台。智慧档案也是办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是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之一,主要包括设备资产、个人信息、办公系统等。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能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办公信息及档案调取服务,有利于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师生通过该服务平台还能对档案信息进行在线查询,高效、快速、便捷处理档案信息资料,有效提升n案管理与服务水平。

5)智慧校@公共服务APP平台。公共服务APP平台主要为学校各项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各项公共服务活动开展创造便利。要对公共服务信息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可以在公共服务APP平台中设置迎新关爱、就业招聘、校园互动、校车服务、校园日历查询、学生事务申办等服务平台,进而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这些业务的智能化服务及预订,为公共服务工作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在该平台的支持,能够支持并改善广大师生的生活节奏,不仅便利学生日常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该平台支持下,可以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化,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真实的感受,对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推动学校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6)智慧校园生活辅助APP平台。生活辅助APP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中应该重视和关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生活辅助APP设计前需要密切与学生联系,确保平台有效满足广大师生需要,提供详细、准确、优质的服务。例如,可以设置义务报销、物暖报销、餐饮服务、住宿管理模块,为广大师生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有效满足他们生活与学习需要。设计中应该保证平台功能完善,为师生提供便利,让他们获得归宿感,从而更为有效的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

4“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应用效果

采取上述措施,完善系统设计工作,不仅满足校园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还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该智慧校园APP应用到学校之中,不仅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还推动了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让智慧校园APP在教学、科研、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增强广大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和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对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满足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需要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教师能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64-05

一、引言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提倡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深化应用,以此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1]

近年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数量急剧增长,当前已有一些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成果发表,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分类、建设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应用上,而对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力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影响着教师教学调控和教师的自我学习等。因此,研究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尤为重要,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概念分析

虽然网络学习空间早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对其概念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祝智庭等人(2013)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中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包括机构空间和个人空间,他能为不同角色实体(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创建在线身份,支持他们之间的交互联结,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记录教与学的过程和保存重要的信息等。[2]

王世曾(2012)在《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认为,个人空间是指利用软件制作的或者利用相关网站提供的平台建立的,于互联网上的,展示个人工作、学习等内容的网页。[3]

佟钰(2013)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能够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网络设计产品。[4]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见解,本研究认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是指教师在网络环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反思与评价等。

从内容上看,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包括:编写教案与备课、设计与分享教学资源、培训与研讨教学过程、布置与批改课后作业、互动交流与答疑、教学日常的总结与反思。

从功能上看,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具有:资料的存储与管理功能、沟通与交流功能、信息展示功能、通知功能等。所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网络空间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教学、交流与管理等活动的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三、研究设计

1.问卷依据与构成

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所以,本研究主要依据姚巧红副教授于2016年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第2期中发表的文章《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研究》[5] 中提出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的五个维度:个人展示、课程教学、协同互助、支持服务、专业发展。这五个维度是姚教授在基于对文件政策与重要文献观点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确立的,并利用调查问卷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研究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进行了测量,编写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问卷”,共计28题。问卷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网络空间学习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自我能力评估调查。

问卷主体部分全部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测量形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所得分数越高,表明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能力越强。

2.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参加教育硕士学习的一线教师,他们来自全国各省市小学或初高级中学,对研究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3.13%。

3.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为确保问卷能够有效地调查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语言能够较为精炼准确地表达问题,在汲取专家的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初步论证。在本问卷中主要采取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信度评估方式,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问卷中五个测量维度的总体α系数为0.969,大部分维度的α系数均远高于0.7,检验结果达到了高信度水平,表明了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信度甚佳,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对本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KMO的值为 0.88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1183.477,由于KMO的统计量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的”标准,表示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Bartlett’s球形检验也已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因此,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共同性估计值的高低可以作为项目分析时筛选题项是否合适(保留)的指标之一,[6]分析数据可知,题项的共同性均高于0.20(若低于,可考虑删除该题项),所以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前,首先对样本中变量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了检验,数据的Q-Q分布图如图1 所示,数据分布呈现正态分布。

利用SPSS的统计描述方法对本次调查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量表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统计

经过初步的统计,受调研的95名教师中,83名是女性,12名是男性;年龄分布比所占人数最多的是:25-30岁;教龄统计分布数据是:5年以下的占34.7%,6-10年的教师比例44.2%,11-15年教龄的占16.8%,16年以上的有4.2%;教师所教学科分布比例为:文科占63.2%,理科占30.5%,艺术类的占5.3%,其他为1.1%;所有教师中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有27.4%,所有教师中参加校级培训的有57.9%。

2.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了每个能力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以此用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在五个维度当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个人展示,均值为2.44。在T12中调查教师在网络空间中,展示个人信息、提升个人形象是否有必要时,43.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

由此说明,当前教师已能够运用网络空间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大部分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特长、文艺作品等放在空间供大家欣赏,这对学生来讲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课程教学是五个维度中分数最低的,分数为2.07,这说明教师没有高效地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不强,教学改革意识不高,还不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7]可以方便教师的备课,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方便师生的沟通和学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对问题“你经常用网络空间备课吗”的调查中,55.8%的教师选择了“偶尔”,45.3%的教师在他们的空间中,认为“偶尔”整理并使用空间内教学资源满足自己的教学。

由此可知,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学资源的查找、整理与应用方面能力不足,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不高,网络学习空间对教学暂未体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3)协同互助、支持服务、专业发展这三个维度的分数相差不大。网络空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环境和条件。

在协同互助维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与其他教师、学生或家长进行沟通,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及时分享信息和意见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已能够掌握及应用。

在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也都能够利用空间进行资源共享、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教学活动等,只是次数相对较少,还应不断加强,全面高效地享受空间带来的便利。

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实际水平分析

通过教师自我能力的评估,了解到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实际水平。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各个能力维度的自我评估值均值主要在3(好)与2(一般)之间,五个测量维度的实际水平评估值都低于3。

由此可见,尽管当前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但是并未达到网络学习空间的能力要求水平。我们将五个能力维度的自评均值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如图2),分数最低的是课程教学。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自评分数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维度得分较低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水平的自评分数也较低。可见,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方面已刻不容缓。

4.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与教师基本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对教师的基本信息与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经检验,教师基本信息各因素整体检验F值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即均未违反方差同性质假定。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在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调查样本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在学历方面,本次调查样本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有8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3人,可能由于被调查的教师学历大部分集中在“本科”,进而造成差异性不显著。学校层次包括小学、初中、其他,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方面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不与教师所在的学校层次有关。

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虽然不与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关,但是数据表明却与学校的性质有关,学校的性质,即所在学校是否为乡、镇重点,区、县重点以及省、市重点。数据如表3所示。

从上述方差分析摘要表中知悉:除个人展示外,均达到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表示不同学校性质的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存在。

5.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五个能力维度的共线性问题。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Pearson的相关系数|r|≥ 0.8时,认为两变量间高度相关。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教学与支持服务这两个能力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8,支持服务与协同互助两个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818,这两组能力均呈现高度相关。

由此说明,具备较高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服务能力(信息支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8]的教师,他们在课程教学或协同互助这两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对的较其他教师强一些。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仍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以使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6.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预测作用及贡献分析

为了弄清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几个层面对网络学习空间教师能力是否有显著的解释力,研究其联合解释变异量的多少,我们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Enter法),因而五个预测变量均会进入回归模型中,其进入顺序依次为“个人展示”、“课程教学”、“协同互助”、“专业发展”、“支持服务”,被选入的自变量顺序与自变量对校标变量的重要性无关(结果见表5)。

Durbin-Watson检验统计量可以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自我相关,当DW统计量数值愈接近2时,表示相关系数愈接近0,表中Durbin-Watson的值为1.902,说明数据没有异常点。由于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只有一个回归模型,因而R2改变量等于R2统计量0.687,所以五个预测变量共可解释“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效标变量68.7%的变异量。

从表6可以看出,五个变量的容忍度(允差)值大部分在0.200附近,VIF值均未大于评价指标值10,表示进入方程式的自变量间多元共线性的问题不是很明显。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的标准化回归模型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0.043*个人展示+0.278*课程教学+0.283*协同互助+0.192*支持服务+0.135*专业发展。在回归模型中,五个预测变量均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 效标变量有显著的影响,“课程教学”与“协同互助”的Beta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这两个预测变量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有较高的解释力。

五、结论与建议

1.抓住重点,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

通过对问卷整体的描述性分析可知,教师年龄分布比所占人数最多的是25-30岁,即新教师或者说还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所具有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稳定,对如何组织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的还不够,年龄较大的教师对网络空间教学方面还存有抵触心理。虽然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利用空间进行课前准备等,但数据反映出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维度分数较低,效果表现欠佳,还未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

因此,教育管理者对这方面应高度重视。首先,要不断强调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来优化当前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各层次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战略地位的深度理解,加强教师紧迫感。其次,组织开展有关网络教与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与整理能力。

2.建设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频数

从差异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只与学校的性质有关,即重点院校中的教师相比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其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要高一些。

对于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频数类的题项,教师们的选择绝大部分都在“偶尔”这一选项上。可见,应用次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由于重点院校会随着三通两平台政策的出台而相应地制定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去激励教师持续应用。虽然新鲜的事物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如何长期持续地关注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络学习空间激起了教师网络空间应用的热情,但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及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会逐渐下降,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流向于表象,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对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发展,学校应建设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外在动力的作用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形成一种习惯,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丰富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当前,大多数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有着积极的认识,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服务维度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支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可见,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中,仍需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以培训。

教师们对于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已基本掌握,但在较复杂的网络应用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整理与使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此外在网络空间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方面也比较薄弱。

从基本信息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调查中的所有教师均参加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培训,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却仍不理想,所以应改变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

近些年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采用的是专家报告、教师笔记记录的方式,或者是集中培训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这种培训方式不利于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与学系统的掌握。因此,我们要丰富当前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卢蓓蓉.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6):5-8.

[2]祝智庭,管珏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3]王世曾.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40-142.

[4]佟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吉林省教育社区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3(12):26-29.

[5][8]姚巧红,武亚男,李爽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4-28.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微视频 农村学校 途径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86

当前农村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近三年,但目前教师和学生在这块资源的利用上还不尽如人意。教学作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的人以一定的内容为中介指导学的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实现有效教学。但将网络资源作为媒介,把这个双边活动衔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引起我们去思考“优秀资源”的优化应用问题。下面从网络教育类视频资源的现状开始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学校的网络视频资源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目前网络视频资源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在国家公服平台与教材配套的课堂实录大量晒出,应该说提供的资源完全满足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但现状是:少部分教师从教学实践层面已开展了网络视频资源教学应用研究,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视频资源整合应用的研究则鲜见于报纸杂志,在教学中根本没有使用,长期下去,很可能落到优秀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窠臼。

二、微视频与网络视频资源的关系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题材广泛,涵盖小电影、片段、影视剪辑等多种视频形态,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者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存储小等特点。

课堂实录等传统的网络视频资源因为大单元、大容量、时间长、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便于精准定位学习点、不便于网络传输和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模式等缺点,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和全国各地教师一道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晒出课堂实录近万节,这些资源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利用,起到高效的作用,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根据走访调查,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完整的课堂实录不适合教学实际,只有选择课堂中的部分微视频片段,整合到教学应用中才能产生较高的效能,才是一线教师的需求。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视频资源和微视频资源主要区别与联系已经很明确了,关键在于把面上的网络视频资源转化为点上的微视频资源,对农村教师来讲技术又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微视频在农村学校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根据前面问题的分析,在农村学校高效利用微视频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1.提高农村教师的微视频收集和转化能力,创建微视频资源库

当前,网络视频资源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但微视频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学校要组织教师建立微视频资源库,集体共享教师收集到优秀微视频。然而很多网络视频只有部分符合教师教学实际与教学需求,这种网络视频是不是就不可用了呢?当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将网络视频转化为微视频的能力,所以对农村教师进行微视频制作能力的培训,是解决农村教师开发微视频问题的关键。近年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讲学习效果更是不佳,对于Camtasia Studio 6.0版或者Camtasia Studio 8.0版的微视频编辑方法最好开展集中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微视频资源库的建立。

2.提升农村教师微视频应用策略,助转课堂的实现

农村学校由于所处的环境,留守儿童近三分之一,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主要形式,因此靠父母监督孩子的学

习几乎没有可能,爷爷奶奶由于没有文化,孩子课后问题的解决、课前自学的监督等都没有很好地做到位。如果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安排启用微视频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在课中主要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微视频的杠杆作用,实现农村课堂的翻转,必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当教师体验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后,其自觉行为也将进一步推动微视频在农村学校的高效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3.加强农村学校微视频应用的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展教师关于翻转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在微视频的应用过程中,不同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思想进行主题交流,形成共识。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让教师有成就感。

开展教师关于翻转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微视频的优化和有效教学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新课程要求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来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校本教研把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作为研讨问题。可将微视频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解难的平台,以此促进和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四、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启示

第11篇

国家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越来越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国培等各类培训项目经费,但培训效果却不尽于人意。这是因为在职教师半生不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不怕不懂,就怕一知半解告诉我们传统的课堂学培训模式,是导致在职教师培训热情不高,培训目标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因此,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等依托网络教学的培训项目成为当前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我校也适时提出通过建立教师在线培训工作坊和一体两翼来破解教师培训瓶颈,一体是以教师自主校本研修为主体,两翼分别是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这些都迫切需要网络在线培训平台的技术支撑。

根据培训目标和教学系统的建设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个性化推荐学习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基于个性化推荐学习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系统是一个跨平台、跨数据库、可扩充和可移植的系统。系统通过智能学习到访者的特征和使用痕迹,调整使用者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题库,同时,根据使用者的学习情况自动分析使用者的潜在学习需求,推送课程知识,供使用者自主选择学习。大部分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采用网络数据库存储, 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相关工作

本系统平台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关联规则挖掘来实现个性化推荐学习课程知识。个性化推荐服务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新闻网站等各个领域中。个性化推荐服务根据用户兴趣的相似性来推荐资源,通过研究不同用户的兴趣, 主动为用户推荐最需要的资源。个性化推荐技术主要有三种:基于规则过滤技术、基于内容过滤技术、基于协作过滤技术。该项技术是提高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数据挖掘领域的拓展,利用关联规则实现基于规则的过滤推荐成为主流。文献提出了一个简单高效的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挖掘算法Predictor,该算法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可以满足实时页面推荐的需要, 同时该算法还可以进行增量挖掘。文献Weiyang Lin 等也是提出一种高效的关联规则算法来实现个性化推荐。

关联规则也称为关联模式,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是一种较好的信息推荐方法。是形如:A(年龄(X,20...30),职业(X, 学生))B(购买(X,笔记本电脑))的形式。挖掘算法首先由Agrawal 等提出来和研究,Agrawal 等提出基于频繁项集的剪枝算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然后由频繁项集产生强关联规则,这些规则必须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支持度(support):P(AB),即A 和B 这两个项集在事务集TS 中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confidence):P(B|A),即在出现项集A 的事务集TS 中,项集B 也同时出现的概率。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规则称为强规则。给定一个事务集TS,挖掘关联规则问题就是产生支持度和可信度分别大于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关联规则,也就是产生强规则的问题。为了降低个性学习推荐系统的研发难度,本系统引擎模块通过接口调用比较著名的成熟开源数据挖掘平台Weka 实现相应功能。

二、系统平台设计

整个系统划分为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个性化学习推荐和互动管理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含若干功能模块。

三、系统核心技术的实现

(一)学习行为捕获

学生的在本平台系统中的学习行为主要体现为其在平台上的访问行为上,包括页面浏览行为和超链接点击行为,比如,用户在各个页面之间的跳转关系、在单个页面上的鼠标、键盘操作的访问行为。用JavaScript 脚本即可跟踪和记录学生用户在系统内的访问行为,从而捕捉到用户先后浏览过的知识点和资源、浏览时间和持续时间等信息,这是获取用户个性化信息的关键的一环。获取用户浏览的知识点和资源行为目的是为了分析该用户是否真正学习过该知识点和资源,共学习了多长时间,以供后期的推荐做参考。

(二)学习行为识别

考虑到可能存在用户只是误访问了知识点和相关资源,或者因各种原因访问了但只匆匆一看,则这种情况并不能算正在学习过该资源,所以不能将用户点击过的知识点和资源记录都保存,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需要计算并判断用户在知识点页面停留的时间来确定用户是否学习了知识点和对应资源,如果超过了预定的时间,就获取用户的编号、用户学习的知识点的编号保存为用户学习日志数据表一条记录。另外,为了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可把知识点编号构建成字符串类型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用户学习行为表里。在这里,通过加载课程页面时执行一个Ajax 方法,在Ajax 异步请求方法里面加入定时器setTimeout,在定时器规定的时间内发送一个请求调用后台的方法并把相关参数传递到后台,后台就把数据保存进数据库里面。系统实现时,假定学生浏览访问该资源的时间大于等于五分钟(300000 毫秒)即可认为该学生学习过对应知识和资源,对于用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不会重复记录,在后台代码加了判断。

(三)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

首先获取用户的学生注册的基本信息、在线练习测试成绩、学习行为记录数据等进行预处理后,通过调用Weka 进行分类和聚类确定学生所属群体,然后将学生注册的基本信息、在线练习测试成绩、学习行为记录数据与互动管理子系统中的评论信息、评分信息和教师标导信息结合构建事务集,并调用Weka 的数据规范化处理和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进行数据正则化处理与数据挖掘,发现给定置信度和支持度的描述用户学习兴趣的规则,以及挖掘学生学习的技术路线图然后进行用户匹配和信息推荐,向当前访问学生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和教学资源,最终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

第12篇

2、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落实全省重点项目现场会议精神为契机,一是全力推进“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及时掌握动态,适时提请市领导现场办公,分片组织现场推进,协调解决问题,明责加压促动,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跟踪推进省部属企业扩张再造项目。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项目、天铁铁前系统改造工程、新兴铸管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峰峰集团煤化工项目、邯矿集团2×30万千瓦矸石电厂等项目要积极加快进度。三是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申办力度。组织项目专题申办小组,积极推进邯黄铁路、石武客运专线、邯长和邯济铁路复线前期工作。加大青兰高速二期建设、邯武快速路以及主城区“两路四延”工程等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力度,力争尽快建成。

3、谋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协调推进美的北方基地项目,全力确保美的集团年产350万台空调项目顺利建设。积极推进中船重工邯郸高技术产业基地制氢装置、特种气体、空气净化设备、OPC鼓等24个系列产品项目,力争汉光产业园和派瑞科技园项目一期尽快开工建设。

4、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力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协商引进的中船、美的、中棉、中化、中粮“四中一美”项目,做好跟踪对接,争取尽快开工。会同配合有关部门、县(市、区),加强与中纺集团、恒天集团、美旗集团、冀东机电、中国五矿、中国外运等战略投资者的跟踪对接,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5、努力化解要素瓶颈制约。成立铁路项目和运力跑办专题小组,加强与铁路部门热线沟通,加快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缓解重点企业运力需求;对腾龙纺织、彦亭活性灰、邯郸县无缝钢管等省重点项目,与土地部门联合争跑,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对新峰水泥、德源纺织搬迁改造、海盛威高仿真面料等存在资金缺口的项目,协调金融机构与项目业主现场对接,缓解资金紧张。

6、开展节能减排集中行动。对100家能耗大户,邀请国家级专家分行业指导研究循环经济技术路线;对100项重点减排工程,进行一次集中现场督访;对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建台账,定时限,指导有序淘汰。

1、关于立体化交通辐射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主城区中轴延伸工作,20*年中华大街南延至马头全部贯通;机场路南延至成峰公路,20*年启动前期工作,力争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开工建设邯武快速立交桥工程,2009年建成;20*年完成柳和街、岭南路、百花大街等城区内10条群众关心的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邯郸与周边的立体交通连接,强化我市中原地区物流中心地位。

2、关于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问题。认真落实省委“三年大变样”要求,三年内启动旧城区73片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启动建成区内50个城中村,完成拆迁量80%。20*年城中村改造启动拆迁改造13个村庄,实施拆迁60万平方米。

3、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建筑节能工作,市主城区新建居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节能65%、50%的设计标准,各县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达到60%。做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工作,市主城区太阳能应用率20*年底达到30%,2009年底达到50%,2010年底达到100%。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建住宅的楼梯间照明、庭院照明、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照明技术。

4、关于建筑市场管理问题。坚持总量控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市场竞争主体实力。强化行业管理,实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大建设市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规范竞争主体市场行为。实施市场退入机制,对违法违规市场主体,要建立不良记录制度;情节严重的要清出建设市场。

1、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颁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夯实环保工作基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注重调研和善于思考,不断提高领导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咨询、听证、联席会议等制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首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河流生态补偿,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严格环保目标考核。

3、进一步明确重点,确保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积极实施省“双三十”、市“双百”和限期治理工程,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加快脱硫工程进度,实现钢铁、电力行业脱硫工程的新突破。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前市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4、进一步严格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子牙河流域、生态水网沿线、化工区、马头工业城等流域、区域的综合整治。全力开展环境隐患百日排查行动,加大环保后督察力度,解决久拖未决的遗留问题。

5、进一步强化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基层提供支持。搞好项目、技术、资金支持。积极为企业帮办、跑办项目,想方设法让项目早日开工。建立技术信息数据库,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切实加大资金争跑力度,争取全年争跑污染治理资金突破亿元大关,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1、强化对全市城乡规划的调控指导,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实行集中统一、责权明确的城乡规划体制,实现城乡规划机构全覆盖。确立科学的规划编制体系、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对主城区规划工作强化直管,对组团城区和各县规划编制实施加强指导和联管,对乡(镇)规划加强指导,切实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

2、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尽快推进城市四期总体规划按程序报批工作,力争年内报国务院审批;加强城市控详规的编制力度,提高编制水平,尽快实现控详规全覆盖;加大民生类规划的编制、管理和执行力度,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城市供热、供气、供水、排水、污水、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力度,超前编制,体现前瞻性,保障好市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3、施政为民,问政于民,提高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力度。完善配套的公开制度和管理办法,奠定规划参与基础;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畅通参与渠道,让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市民群众在规划的编制阶段介入参与;让市民群众、社会各界和专家意见一起成为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尤其是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项目,引入项目市民参与制,在项目方案审批的初期,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在竣工验收中,让小区居民和居委会共同参与,接受监督,体现以人为本,公开公正和公平。

4、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上下功夫。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入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在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打造城市精品和亮点。健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审查制度,发挥规委会和专家的作用,推进科学决策。同时,在体制机制、监督管理上做到求实创新,不断完善。

1、城市路网。继续完善主城区“小内环”(联纺路、陵西街、渚河路、滏东大街)主次道路改造,打造主城区畅通的城市道路环境;对连接机场出入市口的南环路等道路进行路灯亮化改造,打造我市亮丽的窗口形象;完成20条小街巷改造,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2、城市公交。搭建都市区“1+8”组团大公交线网框架,开通永年、广府古城、肥乡、成安等卫星城线路;对城区线网进一步优化,构建多点放射、便于换乘的市内公交线网格局,构筑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下大力气解决公交停车拥挤问题,完成丛台路、浴新大街、陵园路等100座候车廊及港湾式停靠站建设,提高公交硬件设施保障能力;加快车辆更新步伐,淘汰超期服役车辆,全年实现更新车辆300部,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3、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今年上半年要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投入试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现在的每日20万立方米,提高到30万立方米,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结合主城区生态水系建设以及东污水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完成滏阳河、沁河、支漳河、渚河、输元河“五河”污水截排工作,完成管线清淤和截留井施工建设,逐步改善“五河”生态环境。

4、城市供热。着力解决热源不足的问题,全面完成铁西供热锅炉建设并投入运行,督促邯电机组改造和马头电厂30万机组建设,新增集中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同时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完成9条供热干支线管线铺设,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5、城市绿化。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抓实生态水系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和谐城市环境。强力推进主城区“四河一湖”生态水系建设,初步形成水清可用、岸绿可憩、文化可品、景美可赏的靓丽景观带、水林风景线;强力推进公园绿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丛台公园、龙湖公园、滏阳河带状公园、沁河带状公园和滏阳公园“五园”建设;强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加大对309西口、五交口、中华大街南北口、107南北口、高速连接线等主要出入市口的改造工作,结合道路新建和道路改造,新建一批街头游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

6、城市供水。加快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步伐,拓展供水管网覆盖区域,提高城区供水能力;加大供水市场延伸和大用户发展,完成邯宝钢铁、纵横钢铁和邯钢新区供水工作,加大关闭自备井力度,提高供水量,降低产销差率;加快高开区自来水加压站建设进度,满足该区域用水需求;加快羊角铺水源地泵房建设,全力保证城区用水。

7、城市供气。加快供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谋划建设马头天然气站,满足当地用户需求;加大老化庭院管网改造力度,完成3个居民庭院改造工作,提高燃气安全系数;在拆除铁西3万立方米储气柜的基础上,新建完成10万立方米储气柜,确保2009年春节前投入试运行,将主城区煤气储气能力由18万立方米提高到25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强煤气调峰供应能力,满足市民生产生活需要。

8、城市防汛。针对城市防汛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加大防汛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步伐,完成改造泵房10座。完成滏阳河西岸防汛应急泵站建设和青年河综合改造任务,在抓好管网日常清掏的同时,加快防汛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泄洪排涝能力。

9、精细化管理。按照精细化要求,重点解决好行业管理工作中的粗放问题,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作业流程,强化工作考核,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标准,有目标、有责任、有检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1、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城市科学管理能力。加强理论学习不放松,深化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科学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统筹理念,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树立开放理念,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树立人本理念,提高构建和谐城管能力。

2、加大主城区早夜市和便民市场规范设置力度,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科学划定早夜市市场,严格按照“四统一”标准审批设置,“五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今年底,在主城区设置和规范14处便民市场、20个高标准早夜市。

3、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在服务能力上取得突破。以景观标准新建改建一批公厕和垃圾中转站,20*年新建15座公厕、改建12座公厕,切实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提高生活垃圾的中转能力;购置20辆垃圾自卸车和一批垃圾清运三轮车,确保城市垃圾的日产日清。同时,在主城区新增更新维护配置绿色环保果皮箱1500个,方便市民群众垃圾投放。

4、创新环卫作业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整洁程度。深化环卫作业标准化、长效化管理,主城区全面推行“称土计量法”道路清扫作业检查考核机制,扩大新型清扫工具使用范围,做到全市街路环卫作业管理的长效化目标;强力推进薄弱部位治理,强力推进小街巷和城乡结合部、环城路、铁路沿线、集贸市场周边等薄弱部位环境卫生治理,解决这些薄弱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加大两站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清扫保洁做到全天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打造靓丽“窗口”形象;增购机械化清扫车5台、洒水车2辆,20*年,使机扫率达到37%。

5、抓好垃圾项目建设,在综合管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启动装修垃圾收运工作,对有资质清运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实现建筑垃圾“零”污染目标;提高生活垃圾进厂率,对小街巷要实施定时收集沿街垃圾,做到源头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CDM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前一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加快我市新的医疗废物处置厂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建成投运。

1、建立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工作机制。在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插建)一批,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约20000平方米、400套廉租住房;政府出资租一批50平方米的二手房,约13000平方米、260套廉租住房;购买一批50平方米二手房,约5000平方米、100套廉租住房。

2、规范商品房预售监管机制。成立商品房预(销)售服务大厅,凡20*年1月1日后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均进驻房产交易大厅销售,使房产交易大厅真正成为居民选房、购房的首选场所,6月底前完成;制定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完善商品房预售合同网上备案制度,加强对商品房预售全过程监管,年底前完成;调整充实房产执法队伍,加大对违法预售商品房的查处,对违规预售商品房的开发公司从严处罚,并在新闻媒体曝光,置于广大居民的监督之中。

3、完善旧住宅区改善中涉及资金筹措、项目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制度。年底前完成10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改善任务。

1、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区域教育高地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校长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型、科研型校长队伍,有效解决学校班子和校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建立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和良性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合理的教师队伍。

2、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成果。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主城区扩强扶弱工程双管齐下,同步实现城乡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的均衡发展。20*年16个县(市、区)各建成标准化中小学2至5所。2020年以前,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任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201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围绕我市“十一五”10大产业,重点扶持汽车制造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焊接、冶金等10大特色专业。继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用人制度五项改革,激发职业教育活力。20*年至2010年,逐步谋划、实施、落实。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好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为主题的“六爱塑魂”教育和“教育教学提升计划”;广泛开展每名学生都有一门艺术爱好和一项体育爱好的“双爱好”活动。积极开展“太极进校园”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加开放性、综和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为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新入学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家庭贫困大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农村在校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进一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强弱联合、组建联盟体的管理体制,到2010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抓好校舍维修改造,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1、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加快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思路。一是完善“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民政工作科学发展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完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思路,注重改善民生的政策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注重低保与就业、医疗救助与合作医疗、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探索,促进民政工作机制的创新。

2、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创新决策方式,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采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或信箱、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政对象的意见;二是创新执行方式,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政令畅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民政干部下基层服务日”、“民情联系卡”、“婚姻登记无假日”等为民服务新举措;在退役士兵报到、社会团体的登记等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对基层婚姻登记处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大病医疗救助程序,开拓民政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新渠道,营造科学发展的服务环境。

3、立说立行,解决好学习实践活动中群众提出的问题。一是在创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本着救急救难的原则,建立《邯郸市临时救助制度》,妥善解决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受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二是在改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方面。解决当前我市低保补差标准调整与物价上涨不协调的问题,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和低保群众界定模糊的问题。三是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适时提高低保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措施,新建、改建5所农村敬老院;加快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1、深入调研。针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政策落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几个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每个课题都有县级领导带头,7月底撰写出调研报告。

2、7月份组织召开好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观摩会。

3、抓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照《20*年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点》要求,搞好全市“7·30”民主议政日活动。

4、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两级村务公开有关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乡村两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做好村务公开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全面提高村务的质量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5、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大检查。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农村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粮食安全,丰产丰收。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近期抽调专门人员下村调查摸底,总结典型经验,7月下旬召开新农村建设观摩会。

1、切实增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2、深化“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切实加大对“黄、赌、毒”问题严重地区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

3、组织开展爱民实践和“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对话。

4、切实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窗口服务工作入手,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

5、抓好奥运安保工作,深入开展主城区大巡逻、大防控活动和重点治乱,集中整治校园周边、企业项目周边等重点区域治安秩序和网吧等突出治安问题。

6、大力加强岗位练兵活动,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

7、围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行政权力公开运行。

8、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不断净化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公路三乱”、违规越权办案等问题,抓好平安畅通工程。

9、完善“四网一机制”防控体系,扩大城区报警和监控系统覆盖面,推行治安协管员制度和“一分钱创安工程”,实行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室,推动平安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完善严打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和落实打黑、打拐、侦破命案、侦破系列案件、打击“两抢一盗”、网上追逃、现场指纹远程比对等日常工作机制,促进严打斗争深入持久地健康发展,积极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刑事发案率要相对下降,全年破案数、移送犯罪嫌疑人数、抓获在逃人员数,都要有明显提高。做好社会矛盾排处和研究处理工作,密切警政警民关系。

1、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创造良好交通条件。加快青红高速公路邯郸到涉县段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邯武快速路、邯郸至姚寨公路(人民路东延)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土地部门做好相关土地手续的跑办,邯郸至姚寨公路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邯武快速路计划2009年底主体完工。(近期目标)

2、关注群众出行,全力加快村村通油路改造工程和村村通客车工程建设步伐。根据国家《公路法》中“县、乡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的规定,积极推进出台《邯郸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从而破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缺乏难题。推进农村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年内完成150个村、300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按照主城区1+8组团式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今年完成11个农村客运站点、167个候车亭的建设任务,实现村村通客车。(近期目标)

3、加强交通职工队伍建设。进行思想作风纪律大整顿,进一步树立交通行业文明形象。

4、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建设速度与工程质量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安全、环保的工程建设新理念,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均围绕安全畅通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提高安全水平,保护生态。(近期、中期目标)

5、加快实施大交通规划,与邯郸的区位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为主框架、“五纵五横”一般干线公路网为纽带、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为支撑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在本行政区内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远期目标)

1、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今年市本级将开发2000个公益性岗位。6月份首批开发了保洁保绿保安、家政服务等552个岗位。招录工作中做好信息,把好资格审查,做好岗前培训。

2、大力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一是落实工资支付保证书制度;二是推行维权告知牌制度,“工地建到哪儿,告知牌就竖到哪儿”;三是对工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四是充实监察力量,加大解决突发性问题监察力度;五是畅通投诉举报专线。

3、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把农民工比较集中、工伤风险程度比较高的建筑行业作为重点,以建筑施工项目为参保单位,到年底将5.55万名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一是部门联动。与建筑业管理部门配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对不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坚决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二是加强稽核。将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三是摸清底数。对建筑施工单位建立动态数据库,跟踪监督;四是落实待遇。让参保的农民工及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得到实惠,增强参保积极性;

4、严厉查处部分“两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挂床、骗取医保基金现象。一是严格实行协议管理。重新修订两定点服务协议,充实完善对违规行为具体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处罚办法;二是加强现场稽查。对部分医院实行稽查员驻院稽查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住院申报核查制度。凡需住院治疗的患者,由定点医院填写住院申报表,注明病情,核实身份,并由参保患者所在单位盖章后再由定点医院报医保中心;四是实行医审稽查与处罚相分离的制度。稽查人员负责稽查违规问题和违规金额,处罚由医保部门领导集体研究,按程序批准后实施;五是实行举报奖励制度。

5、开展“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年”活动。一是开发完善指纹认证信息系统;二是社区试点。选定市内5个社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市内推开;三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四是实地稽查。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和社区逐人核实生存状况;五是异地协查。组织市直和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期核查在本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相互通报核查信息;六是核对火化人员。与殡葬管理部门联系,及时对死亡的离退休人员进行核查。

1、以生态水网建设为重点,努力开创人水和谐新局面。针对我市水资源匮乏、水生态恶化的问题,在生态水网发挥显著效益的基础上,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做好生态水网延伸与拓展,匡算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包括完善滏阳河、高级渠分退水设施、东部平原骨干河渠道建筑物配套及关键水枢纽等为重点的水网延伸工程,使其在雨洪利用、农田水利、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与效益,进一步造福群众,改善生态,提升和谐邯郸魅力。6月底前,实现高级渠向主城区通水的目标,解决沁河水源不足、水质恶化的问题。

2、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步伐,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解决全市60%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解决好民生水利的重大问题重点来抓,在2007年全面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加大“一跑三争”力度,加快工作步伐,建设投资1.448亿元,新打53眼机井,新建扩建41座集中供水站,使302个村、36.2万人吃上自来水。

3、尽快启动实施城区生态水系与防洪排沥工程,促进水利协调发展。针对防洪排沥标准低的问题,按照“拒洪入市、导水外排、蓄泻结合、兼顾景观”的思路,以整治五河(支漳河、滏阳河、渚河、沁河、输元河)、建设四湖(东南西北四湖)、沟通六条排渠(胜利沟、邯临沟、军沟、化工沟、青年沟、五仓沟)为重点,着力打造纵横交织、碧水萦回、蓄泻自如、雨洪利用的“四湖五河六排渠”的北方水城,使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立即启动滏阳河疏浚工程,保证6月底前完成河道清淤任务,扩大河道过流能力,基本解决我市主城区汛期沥水下排的难题。

市卫生局

1、继续抓紧卫生项目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中心医院东区建设,明确由中心医院承建,力争年底破土动工。市中医院病房楼、市口腔医院项目,力争年底前投入使用。

2、建立全市联网新农合信息平台,年内尽快实现全市新农合出院即报,解决县外就诊的参合群众报销不方便问题,推行新农合经办人员统筹委派制度,以“五条铁律”严格监管定点医院,严格定点医院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量进行统计、考核,给予资金补助,真正实现政府出资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目的。继续整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分期分批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培训。探索推行社区药品零差价配送。

4、加大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继续进行100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1000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市、县直医院免费培训制度。争取省以上培训奖金,对全市214个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和4000多名乡村医生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争取多方投入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

5、坚持公有医院公益性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市主城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各县(市)医院全面推开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一单通”,减少和降低患者的药品用药负担。

6、加强疾控和卫生监督,全力做好奥运保障工作。切实做好重点传染病控制、食品卫生安全及医疗急救工作,确保奥运期间不出问题。继续不放松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制工作。全力做好支援四川灾区的防疫、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工作。

7、延伸院务公开工作,完善医疗惠民工程建设。将院务公开工作下延到乡、村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疗机构院务公开全覆盖。进一步细化公示内容,要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事项、患者权利和义务等工作全部对外公开。

1、坚持密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重点加强营业税等增加地方财力的税种和专项收入的征收力度,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认真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第三产业转移,建立大众化餐饮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服务业扩大规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资金的管理,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坚持推进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支持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标准,财政补助资金由原来的40元提高到80元。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