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

时间:2023-01-23 13:5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备安装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FX2N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与PLC、触摸屏技术、变频技术等内容。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提倡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培养的背景下,该门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实验室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院校实验设备有限,学生需要多人共同使用同一台设备,在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会花费大量时间来调试。文章旨在通过引入FluidSIM软件来缓解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软件仿真的方法来确保所制订的控制方案和程序编写的正确性,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系统调试。

1“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概况

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天煌教仪生产的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为主要实训载体来实施教学过程。根据实验装置的结构组成,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后分为4个大任务,分别是:送料单元系统安装与调试;搬运单元安装与调试;输送与分拣单元安装与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2教学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概况为:(1)教师发放任务单,使学生明确任务要求;(2)整体方案的制定。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完成整体方案设计,包括气动原理图的绘制、PLC接线图及PLC程序的编写;(3)任务实施。学生根据气动原理图完成气路的连接和调试,根据PLC接线图完成控制回路硬件接线,完成PLC编写程序并下载,最后进行系统联调,实现任务要求;(4)任务考核与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任务考核表,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和评价。对于完成拓展任务的同学,额外加分,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总结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于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论述,小组之间共享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理论技能水平。学生在下一个任务中可以减少犯同样错误的概率。

2.2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1)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硬件接线及下载所使用的程序,与整体方案不一致。(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故障,无法判定是软件的原因还是硬件的原因。(3)学生对设备不熟悉,会造成大量的元器件损坏,给教师带来大量的维护工作。(4)学生既要完成方案的制定,又要动手需要大量时间,课程时间较为紧张。(5)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老师无法进行拓展任务的考核。

3引入FluidSIM的课程实施

3.1FluidSIM简介

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液压与气压传动仿真软件,例如:FluidSIM,automationstudio,AMESIM等。其中FluidSIM较为适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FluidSIM是由德国著名公司Festo开发的一款集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仿真软件。该软件包含FluidSIM-H液压仿真和FluidSIM-P气动仿真两部分。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采用的是FluidSIM-P软件。该软件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的气动元件,可以直接将元件拖拽至工作界面然后进行回路的搭建。回路搭建完成后可以通过仿真初步检测气路的正确性。仿真过程中能够清晰形象地看到气动执行元件的动作过程,且软件能够自动检查气路连接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使用者进行修改。FluidSIM-P不仅可以进行气动回路搭建和仿真,还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对回路中的控制元件进行控制。该软件的气缸上设置有标尺,可以模拟磁性开关的位置检测功能,获得传感器信号。另外FluidSIM-P4.2版提供了DDE/OPC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与PLC控制系统进行联调,实现机电气的联合调试。

3.2FluidSIM与PLC联调

FluidSIM与PL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要借助于第三方。对于西门子PLC,可以采用FESTO公司开发的Vswitch软件为第三方。Vswitch软件所提供的协议转换模式中的一种就是VswitchforFluidSIMandPLCSIM,利用该软件可以实现FluidSIM-H与PLCSIM的通信,但是DDE通信方式只适用于西门子PLC。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中选用三菱FX2N系列PLC为控制器,教学中采用对应的GXWorks2为编程软件。GXWorks2是三菱电机推出的三菱综合PLC编程软件,是专用于PLC设计、调试、维护的编程工具。该软件自带仿真器GXSimulator,与传统的GXDeveloper软件相比,提高了功能及操作性能,变得更加容易使用。因此本系统的仿真,只能利用FluidSIM-P软件提供的DDE/OPC接口中的OPC通信方式来实现三菱编程软件GXWorks2与气动仿真软件FluidSIM-P的联合调试。工业标准(OLEforProcessControl,OPC)规范目前已得到工控领域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的承认和支持,包括OPC服务器和OPC客户端两部分。OPC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目前市场上常用的OPC服务器有西门子PLC专用的PCAccess,三菱PLC专业的MXOPCServer以及KEPware公司开发的几乎支持所有常见PLC设备的KEPServer软件等。以KEPServer为桥梁实现三菱PLC与FluidSIM-P的通信,必须具备实际的PLC装置,而MXOPCServer可以实现三菱仿真器GXSimulator与FluidSIM-P之间的通信,不需要PLC实物,能够真正地摆脱硬件的制约。因此在本课程中采用MXOPCServer作为OPC服务器。以MXOPCServer为OPC服务器,实现PLC与FluidSIM-P软件通信的过程为:MXOPCServer服务器读取FluidSIM-P软件中气动系统的按钮及传感器信号,然后将该信号写入GXWorks2仿真器。GXWorks2仿真器根据用户所编写的PLC程序决定输出状态,并将输出值写入MXOPCServer服务器以供FluidSIM-P软件读取。“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4个任务均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仿真。

4结语

将FluidSIM软件仿真引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与GXWorks2进行联合调试,仿真结果形象直观,可以确保方案的正确性。学生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硬件的连接、调试及故障的排查上。教师可以通过检测仿真结果的方法来验证拓展任务方案的正确性。该措施极大地缩小了故障范围,减少了故障排查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许璐 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红娟.项目化教学在“机电设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0):212.

[2]林晨.结合FluidSIM软件与THPYC-1A型实训装置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J].学术研究,2014(22):284-286.

[3]李现友.FluidSIM在液压与气动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3-76.

[4]卢志芳,於红梅.基于FluidSIM软件的液压传动系统仿真实训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2):168-171.

[5]王晓辉.FluidSIM仿真技术及其在液压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143-145.

[6]岳玉环.基于FluidSIM与PLCSIM液压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2(6):27-29.

第2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师资水平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向技能培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已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局面,各省市也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指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大赛确实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但是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将大赛的成果如何转化成一个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并惠及到大多数学生,这是一个很大课题。本文以笔者学校课题―《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中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为契机,以大赛“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等项目对电气专业群建设改革促进为例,所得以下几点思考。

1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了专业设置的方向

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其专业设置必须紧贴市场需求。技能大赛紧扣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大赛竞赛的项目是组委会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并听取行业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设置的。我校电气类专业群包含了电气技术、电子技术、制冷空调设备安装与维修、智能楼宇设备安装与维修。每一专业都有与之对应的竞赛项目,我们根据竞赛项目内容,对每个专业设置进行相应调整。

如每届大赛都设置的“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项目,考查的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术,涉及了电气控制技术、PLC编程、变频器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以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电气控制线路和气路的安装等技能。我校根据大赛对选手的技能要求,重新调整了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如新开设了触摸屏与变频器课程,重新制订了PLC与电气安装的课程标准,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改理念,使我们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紧扣市场需求,突出实用。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的改革

技能大赛围绕职业能力的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策划竞赛项目,竞赛设定的工作任务就是典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突破单一学科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设计的制作项目。

如“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就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DDC系统与门禁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这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设计多门课程交叉知识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例如我们在《安全防范技术应用》课程中,果断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将这门课程分解为三大模块,即门禁、监控、安防,模块学习完成后再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学生既熟悉了各模块,又对综合系统安装有了初步了解,完全符合现代安防企业工程需求。又如我校制冷专业以往一直使用R12制冷剂的家用电冰箱作为电冰箱模块的教学设备,根据“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大赛内容,R12制冷剂及其相关制冷设备已被淘汰,我校及时更新相关实训设备及工具材料,以确保教学内容和生产应用的同步性。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以实用为度从而突出实践性。

3职业技能大赛改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技能竞赛是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的试验田,发挥技能竞赛的以点带面作用,如何将竞赛培训中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应用到专业教学中,使竞赛成果惠及到每一位学生,这是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研究,我们从竞赛的项目要求中分析提取出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再将这些要求对应到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去,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或建设精品n程,在一个个项目中实现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

如我们根据“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大赛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冷库制冷工艺学习工作页》、《制冷维修综合技术》,根据“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在课堂上,教师行成“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师生行成了“在做中学、在学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竞赛方法引入课程和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最终实现让每一个中职学生具备较高水平和技能,让学生自信、成功的迈向社会。

4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技能大赛教师专业能力是关键。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涉及范围广、难度大且超出正常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

以“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为例,其命题方式灵活,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泛,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知识上既包括制冷原理、工程热力学知识与制冷工具的基本操作等,又包括电子电路的阅读分析及电气故障的分析排除。考察的要素涵盖了职业岗位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在更加全面的知识层面进行竞赛的准备。只有专业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比赛训练,提高比赛的成绩。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教师下企业实践、参加行业培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并直接参与实践性环节的指导。我校还以技能竞赛为契机,组织电气专业教师到其他兄弟学校、企业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专业研讨。得益于技能竞赛平台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电气部专业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为电气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中开拓了视野,积累了更多的实战经验,提高了自身实验教学及综合技能水平。

5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

技能大赛既是对参赛选手的考察,也是对职业学校实训设备的检验。技能大赛要取得好的成绩,硬件设施是第最根本的,这就促使各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我校通过比赛发现硬件设施的短板,对症下药,加快整改,促进了学校的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训中心的建设中,我校电气专业部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建议。自2007年参加技能竞赛以来,电气专业部先后改造了电气自动化实训中心、智能楼宇实训中心、制冷与空调设备实训中心,并与2014年与企业共同合作,引进了一条SMT生产线,建设SMT实训中心。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由企业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为学生今后就业真正实现“零距离”。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与推动功能,将技能竞赛的形式与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中,根据竞赛的要求建设专业群,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教改成果转化也有着积极意义。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产---赛----教”结合,从而打造强势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智、肖爱武:《电气控制技术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的研究》.《职业教育》2009(1)

[2]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

第3篇

【关键字】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化工设备安装特点

1、风险大

化工设备采购合同牵涉金额大, 加工周期长, 施工和试车人员的大意很容易在试车过程中出现事故。超大、超质量、超高设备运输过程风险较多, 发现问题返修较难, 处理时间长影响整个建设项目进度, 因此抓好设备各阶段的过程验收是重中之重。

2、 技术含量高

各种产品的生产设备千差万别, 构造各异, 耐高温高压、耐腐蚀设备比比皆是, 制造技术含量高。而在化工设备中, 超高、超大、超质量、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造成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复杂化, 安装的好坏对建设项目能否按期投运及安全运行影响很大。设备制作过程很容易出现问题, 如设备上开孔尺寸偏差、设备各部件的定位错误、材料的代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等设备到了施工现场或就位后再发现问题, 处理起来将会相当麻烦。

3、工种交叉多

化工项目涉及土建、设备、管道、仪表、电器专业, 每套化工生产设备系统安装都少不了设备、工艺、土建、电气、仪表、防腐等专业协调, 同时需要设计、制造、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参与, 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化工项目中不锈钢设备占很大比例,施工过程涉及专业多, 各工种交叉作业是难免的。

二、管理要点

1、选择好质量的控制点

质量的控制点是指,为了确保在化工设备的实际安装作业过程当中的化工设备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的控制对象。在其关键的部位或者薄弱的环节设置质量的控制点,可以有效的保证所安装的化工设备质量能够较好的达到预期的要求。

2、认真抓好作业技术交底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作业技术交底是对所进行的施工作业方案的明确化、具体化。作业技术交底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施工的具有方法、对施工的质量要求以及验收的标准,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对施工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问题的相关应对措施以及应急性解决方案等。

3、 努力加强化工设备的基础验收

在化工设备的实际安装之前,一定要认真的做好设备安装的基础性验收工作,主要是从检查化工设备的基础的位置以及外形尺寸两方面入手,认真查看预留孔洞的位置是否正确,而对于大型的设备更要慎重仔细,以防止造成化工设备安装之后出现倾覆以及基础下沉的状况。

4、 切实做好质量记录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记录资料,可以较好的反映该项化工设备安装的过程,对于日后设备的运行以及维修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5、 协调组织好各相关专业的施工

协调组织好化工设备、仪表、电器、防腐等各相关专业的施工,努力加强设备的质量控制以及现场的协调,以确保化工设备安装过程的顺利进行。

6、 做好新装设备的使用、维修技术培训

在化工设备的实际安装过程当中,要及时的安排好设备的制造单位以及化工设备的安装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现场技术培训工作。以便为化工设备安装投运之后的安全运行提供较为可靠的人员技术保障。

三、化工设备安装管理注意事项

1、化工设备安装前期管理注意事项

(1)熟悉安装合同及相关技术资料安装合同及相关技术附件资料是组织施工及设备验收的重要依据,参与化工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认真熟悉,掌握供货范围、质量要求、交货条件、性能保证以及合同条款,为设备进场、安装、试车、验收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2)审核生产安装单位提交的设备安装施工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安装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操作证书,象电焊工、起重工、电工、铆工、钳工、管工等,符合要求方可上岗。检查作业条件是否具备,象运输通道、水、电、气及消防设施,主要材料机具劳动力是否到位;安装过程中防辐射,防坠落,防震要求是否有相应的保证措施,当气象条件不利时,是否有相应保护措施等;检查设备安装中采用的各种检测仪器是否符合计量规定,精度等级,是否符合工程安装要求等。

(3)设备到货验收注意要点,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弄不好会给后续工作造成很大麻烦。对有包装的设备应检查包装是否受损;对无包装的设备要进行外观检查及附件、备件的清点;对进口设备,则要进行开箱全面检查,若发现设备有较大损伤,应做好详细记录及照相,尽快与运输方或供货方交涉处理。对解体装运的设备,应尽快组织工地组装,进行必要的检测、试验。

2、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管理要注意的事项

(1)做好施工队伍的选用及管理

施工队伍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安装施工特别是化工设备的安装施工,对施工队伍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要求施工队伍能吃苦、能打硬仗,而且还要求施工队伍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管理人员要有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经验,拥有先进、精密的安装设备,安装人员要有适应化工设备安装的知识和技能,看得懂施工图纸并能够按照施工图进行操作,同时施工人员要有较高的素养,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对施工队伍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切实地加以执行,确保施工队伍在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以一流的技术、认真负责的态度、谨守操作规程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

(2)做好化工设备安装的基础管理

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基础管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否安全、有效地进行化工设备的安装。因此,必须加强对化工设备安装的基础管理。施工单位要组织好技术人员充分熟悉化工设备安装区域的基本条件,如基础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标高基准线、纵横中心线、预留孔中心线是否有明显标注,沉降观测点是否适合等,同时,尽快熟悉施工设计,对化工设备装配图理解非常透彻。做好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准备工作,做好开箱查验和对化工设备零部件及系统等不见的管理工作,将安装工程所需的辅助设施准备齐全。

(3)加强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管理

对整个化工设备安装施工来说,最核心的管理应当是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管理,首先是对放线的管理。放线是化工设备安装施工最基础的工作,放线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设备安装施工的进程,因此,要挑选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担任防线员,严格按转施工图标明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基准线,将偏差控制在±20mm 以内;其次,要加强有垫铁安装的管理,对有垫铁安装,要切实做到合理布局垫铁位置,确保垫铁表面无飞边、没有氧化层、平整光滑、垫铁的面积适宜设备的安装并配对使用,垫铁在放置时,要与基础接触良好,放置方法要符合操作规范,在化工设备通过垫铁找平、找正后,要认真检查有无松动、垫铁与基础的缝隙是否符合安装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焊牢处理;第三,要加强有无垫铁安装的管理。对无垫铁安装的找平、找正,管理的重点在于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调整螺钉和二次灌浆的操作;第四,加强对地脚螺栓放置的管理。在放置前,要认真检查地脚螺栓是否符合无氧化层或者油污的标准,在放置到预留孔中是否与地面垂直等,切不可因为小部件的放置而疏忽大意;第五,加强对化工设备就位、找平、找正的管理。化工设备的就位、找平和找正是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必须加强管理,切实控制误差;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灌浆、轴对中、装配、清洗、试运转等工作的管理,确保化工设备安装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立,张广柱.化工设备拆装实训中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2006.

[2] 张崴,王志强,陈燕鹏.状态监测在化工设备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

[3] 王德福.浅谈化工设备安装中焊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第4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在我院机电设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岗位的要求,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机修钳工的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原有课程《金属切削机床》、《钳工工艺学》、《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1.1 校企共建,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在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全程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建设工作,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共建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依据专业工作分析所确定的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制定考核标准等。

共建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增加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企业实践经历,构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制造工业产业链,在“双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1.2 工学结合,促进职业能力培养

强调“工作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课程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完成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还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需求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之中。

强调“技能和素养统一”:本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 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生产两大功能,让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设备维修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实际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通过与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任教师,针对企业机电设备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专业能力目标:

(1)能执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2)能看懂机械设备技术文献、设备主要部件功能及装配图;

(3)能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制定机械设备拆卸与装配工艺规程,选择正确的拆装方法,对固定机构、传动机构、轴承和轴组机构进行正确的拆卸与装配;

(4)能进行零件测绘,并根据零件的损坏程度重新设计,绘制标准零件图;

(5)能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机械设备、拆装和维修工量器具,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方便实用的拆装、维修工具;

(6)能根据设备状况和修理要求,编写修理工艺,确定修理方法,对机械设备典型零部件进行修理;

(7)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及保养方法;

(8)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总装配、调整、试车及精度检验;

(9)能根据设备安装要求,设计安装方案,制定安装工艺规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安装设备和工具,正确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

(10)能正确诊断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故障;

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RS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ingle base station of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clarified the principle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ew campus construction work of the institute, and summarized some specific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RS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单基站;CORS系统;CORS-RTK

Key words: single base station;CORS system;CORS-RTK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78-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发展,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但是常规RTK测量在工作范围、通讯数据链路、模糊度求解及基站设置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局限性。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与传统的GPS作业相比,单基站CORS具有投入较少、可随时升级和扩展、数据稳定、精度高、作业范围广等优点。

1 系统介绍及原理

我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主干,培养铁路、公路及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为满足教学及社会服务需求,学院立项建立单基站CORS系统。系统设计指标:覆盖整个渭南市区及周边地区、精度要求平面≤±3cm,高程≤±5cm。根据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踏勘选址、技术设计、CORS参考站的建设、网络通讯的建设、系统的性能测试,于2010年7月全部建设及精度验收完成,并投入使用。

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本系统由如下几个单元组成:GPS基站、网络服务器、电源系统、用户系统,整个系统的原理如图1所示。

单基站系统总体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2 单基站CORS系统的建立

2.1 观测墩的建立 观测墩选取在符合选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在建筑物的主承重支柱上;对于无法确定或主承柱已有其它建筑物时,可选在主承重横梁上。我院CORS观测墩设置在主教学楼(12层)楼顶,属于屋顶站。(图3)

经过观测墩基础施工、钢筋笼绑扎、不锈钢管安装、PVC线管布置、浇筑、装修等施工后观测墩就建设完成了。

2.2 机房的建设 考虑GPS信号线保护管的布设方便及机房到观测墩的信号线保护管的折线总长度不能超过60米。我院机房建设在楼顶一闲置小房间,处于观测墩正下方,面积约6平方米。从教学楼总闸拉一条强电专线,专门为机房供电,并在房间内配置空调,照明灯、网线等设备。

2.3 防雷设备安装 室外天线防雷的接地地网使用观测墩所在的教学楼的防雷地网,避雷针采用提前放电式避雷针,避雷针的引线采用双接点与防雷带焊接,焊接点做好防锈措施。

机房内的所有设备都做接地处理,机房的市电做好防浪涌保护措施,防浪涌设备性能不能低于美国MCG防浪涌设备的性能指标。防浪涌保护设备要并联装在给UPS供电的市电前。GPS接收机信号线做好馈线防雷,性能指标不低于3400.41.0098射频线保护器的指标,防雷设备安装在靠近接收机端的信号线上。

2.4 网络及软件 机房的上网方式为专线方式的ADSL,有固定的IP地址,以便测量工作时输入基站IP地址。我院CORS基准站软件为GSR Reference Station,通过近3年的应用,本软件系统表现非常稳定。

3 CORS站的应用

由于CORS站具有精度高、全天候、稳定性强、范围广等优点,我院CORS站建立之后便应用于日常教学、新校区建设及渭南周边地区工程施工服务,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如下:

3.1 新校区建设 我院新校区占地898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院的办学条件,为学院上规模、上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校区一期建设包括:教学楼、实训楼、餐饮中心及宿舍楼各一栋,建成后,可容纳5000学生入住。利用新建CORS站顺利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的地形图测量、平场标高测量、土方量计算及建筑物精确定位测量等工作。

传统的土方量计算一般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在现场拉皮尺或者统计拉土车的数量估算土方量的大小,计算结果不准确。引入CORS-RTK技术后,利用移动站观测测区特征点的三维坐标,将观测成果的坐标文件导入南方CASS软件,可精确计算所测土方量,结果真实、客观。

建筑物精确定位时,如利用传统全站仪进行放样,需先做控制测量将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引测基坑附近,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误差。而利用GPS-RKT进行放样时,只需利用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坐标进行点校正,然后即可输入放样点坐标进行精确放样,无误差积累,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定位精度。

3.2 数字地形测量 我院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是由单项测量实训场、控制测量实训场、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场、变形监测实训场、数据处理与软件应用中心组成。该基地可提供的测量教学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传统仪器的操作训练、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和施工测量等项目。

在学生进行数字化测图实训时,每组需配备1台全站仪、2个棱镜及其他附件,4名同学用时1周才能完成300多亩实训基地的测绘工作。现在,每组使用1台移动站,每组只需2名同学,1名同学负责观测,另外一人负责画草图,2天即可完成实训基地的测绘工作。充分发挥了CORS-RTK快速高精度定位的优势,与传统的测图方法相比,人员少,效率高。

4 小结

4.1 CORS在建设时要考虑可升级性及兼容性。目前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投入使用的定位卫星包含GPS、GNSS及北斗卫星,这就要求建站时要为以后的设备升级留有足够的软硬件空间。另外,生产流动站的厂家比较多,比如天宝、莱卡、索佳、中海达、华测、南方等品牌。CORS站要能够兼容市场主流的国内外接收机,扩大CORS站应用的广泛性。

4.2 在电离层和对流层强烈活动的情况下,CORS-RTK定位误差会很大甚至无法得到固定解,在工作时应尽量避开此时段。

4.3 CORS-RTK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CORS使用时要通过Internet网络、GPRS网络传输数据,如果这两个网络不稳定也会造成定位精度较差。另外,信号遮挡、多路径效应也对CORS-RTK的定位精度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阳力,吕超.CORS系统卫星跟踪基准站建设的探讨评论推荐[J].地理空间信息,2007,5(1).

[2]孔祥元,郭际明,刘宗泉等.大地测量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经南,刘晖.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3).

[4]Richard Snay, Gordon Adams, Miranda Chin, Stephen Frakes,Tomás Soler, NeilWeston, The Synergistic CORS Program Continuesto Evolve, Proceedings of ION GPS, 2002: 2630-2639.

[5]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魏二虎,黄劲松.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实训教学环节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实训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笔者以高职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课程为例,运用 “翻转课堂”模式,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翻转课堂”模式理念

“翻转课堂”模式始于美国,是日渐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借助于强大的多媒体、网络等功能,通过教师事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上,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模式使用视频资料、信息技术重构教学过程,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关系,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学习资源,将教学方法由“教为主”转为“学为主”,课堂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场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与学生讨论互动、教师点评学习任务的场所;教师的责任不是单纯地教,更多的是去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展开前,学生事先根据教师下发的完成某个实训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前视频资料的学习。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外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观看视频的节奏,懂了的部分可以快进或跳过,没懂的部分倒退学习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学习方式灵活,避免了传统课堂的一刀切的问题。

由于知识点学生课前已初步学习过了,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内容的传递者,已转变为学习的教练、指导者,并有机会更好地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很容易就能注意到部分学生会为相同问题所困扰,于是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同类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职安防专业课程教育现状

安全防范是国内的一个朝阳行业。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院校,笔者学院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在浙江大华等国内安防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引领下完成的,顺应安防产业发展。安防作为一个公共安全与技术防范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安防工程设计、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安防专业人才。因此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胜任安防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教学与研究,专业课程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其课程教育主要是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生理论基础偏弱

高职生源除了少数几个是志愿没填好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基本上理论基础偏弱。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味按原来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话,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不懂、不愿意听的现象。整个实训过程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展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居多,留给学生实训、消化吸收、动脑思考的时间较少。这样造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性差,普遍感到学习很枯燥,更甚至会形成“教师点一下学生动一下”的局面。

2.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学习能力、兴趣有差异

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是动手能力强。他们喜欢动手去尝试,喜欢出结果,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这一特点达到学习目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发挥好了,学生能力就强。

另外,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有差异,如果保持同一种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较大,而且课堂教学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3.任务驱动的问题

目前安防专业课程基本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效果确实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长期教学下来发现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有些力不从心,原因主要在于高职排课一般是一周2课时,一次课最多4课时,不能连排。这就存在时间上的脱节,往往是一个实训任务布置下来,相关的知识点讲完后,实训的开展要等到下次课。这种时间上的脱节造成前面的理论知识点学生印象不深,下次完成实训任务时与知识点脱节,从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实训效果。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根据“翻转课堂”模式特点,结合高职教学现状,笔者以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课程为例,在任务驱动教学思路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1.课前准备

一方面需要细化工作任务要求,确定知识点,制作教学引导文。“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前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实训工作任务的要求。只有明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不是教师不参与,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行业,掌握一线对专业的要求,明确课程学习内容,然后将学习内容“嚼碎”了,分解成各个易懂易学的知识点。制作教学引导文以明确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点,知识点与实训任务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根据引导文的引导,结合知识点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还要制作课前知识点视频教学录像。视频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主要表现方式,以实训工作任务的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知识点展开制作视频教学录像。录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10分钟为宜,视频以简单、易懂、直观为易。下表是“紧急报警按钮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的知识点与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后与前面的教学引导文在课前通过网络、U盘、邮件等方式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实际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QQ等与教师进行沟通答疑。

2.课中,实训前,引入不同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已完成知识点视频资料的学习,但是不适于马上进入课内实训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教练作用,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不同的实训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如角色反串法、小组讨论法、示范教学法等。

比如在“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与调试”实训需要两人合作,因此在实训前,应先确定合作团队与职责,合理分组,避免“强强”或“弱弱”搭配,明确实训材料、工具,初步完成安装调试方案,教师根据不同团队的方案,分别提出建议,学生参考修改后方可进入正式实训环节。

3.课中,进行实训,强化技能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实训中,通过“做”才能真正获得技能,因此确保每位学生确实参与到实训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一人一设备,需要合作分组的工作任务除外。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合理的安装调试方案,领取实验器材,按照实训引导文的步骤进行实训任务。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需要不停地查看学生的实训情况。学生每完成一步,必须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骤。如发现不正确的或不规范的情况,学生必须重新前步骤直到教师确认方可继续。

教师在这个过程可以因势利导,仔细观察学生实训情况。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要及时出现解决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激起其求知欲,在不打击其积极性的基础上,单独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或者对其演示正确的实训过程。

在实训中,教师是忙碌的,基本上停不下来,或者来不及解答同时多个学生的不同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借助学习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朋辈辅学。这些学生往往能够较好掌握知识点,能较好理解学习目的,取得较强的技能,在实训中可以适当控制过程,较快地完成实训任务。在教师的确认下,他们可以辅助教师来帮助和指导其他未完成的学生。

4.实训后,成果展示评价

实训后的成果评价是对学生成果的认可,是巩固完善学生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神圣的,每位学生都期待这个结果。教师应保持合理公正地态度,从器材工具选取、方案制作、安装调试情况、实训过程与结果、设备使用损坏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必要时针对课前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性,提高学习兴趣与操作技能,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5.实训后,点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

实训结束后,归还实训器材,然后由教师组织开始该实训的交流与点评,采用的方案一般有学生自述法与教师归纳法。

学生自述法是指选择几位学生讲述其实训过程与实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其他学生聆听与指正,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取长补短。

教师归纳法是指教师点评本次实训,将在实训过程中看到的或解答到的问题提出来,强调学生该避免的不合理操作。这种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会出现老师讲什么对不上号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点。

最后,教师会布置学生回去作总结,书写安装与调试实训指导书。

6.以考促学,改革考核方式

“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时,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高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小结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了“任务驱动”思想,细化了各个知识点,把所要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按由浅入深、够用、现学现用的原则分解到一个个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了实训工作任务后,知识点就学好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职业道德,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喜欢课堂,能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促使学生能扎扎实实学到专业知识并应用到实际中去,为行业培养合格的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第7篇

一、“三小”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小”教学模式是指“小班制、小项目、小竞赛”教学模式的简称。“小班制”就是指将班级规模规定为一个班级30人,不得超出30人。

“小项目”是指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将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机地融入一些小项目里面,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和工作任务,能轻松地学到这些知识和技能。

“小竞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一些小竞赛项目。通过竞赛不但能强化记忆,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

二、“三小”教学模式的特点

1.采用“小班制”,便于班级管理和开展实训教学

首先,采用“三小”教学模式,由于班级人数少了,班主任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散管理,实行因材施教,便于班级管理。

此外,采用“小班制”还能有效地增加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便于开展实训教学。

2.开展“小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先设置好一系列难度适中的小项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把那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慢慢地就对学习产生兴趣了。

3.“小竞赛”让学生表现自己,重拾自信

定期组织一些小竞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小竞赛,不仅能获得荣誉,还能表现自己,强化所学知识,提高竞争意识,最后重拾自信。

三、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三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专家论证,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科推行了“三小”教学模式改革。为了确保“三小”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1.改革措施

(1)细化专业方向和限制班级规模。在制订招生计划和招生宣传的时候,招收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电梯安装与维保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且限定每班人数不多于30人。

(2)实行专业科负责制和扁平式管理。由专业科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三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专业科全面推行小班管理。在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里积极开展小项目、小竞赛。在日常教学检查与评估时,将开展“三小”教学模式改革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3)改革课程体系。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作为两个专业方向共通的课程,而专业课程模块则分属两个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全部采用项目教学教材,在内容上,所有教材都由一系列的小项目所组成。

(4)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减轻教师的授课任务,在进行文化课学习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将两小班合班授课。而对于专业课教学及实训教学,则实行小班制教学。

(5)将原有的实训室改造成适合“三小”教学模式的实训室。课堂采取设备专机专用的管理办法,即要求学生一学期只能在规定的一台设备上进行实训,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实训设备,如出现人为破坏和损坏设备的现象则按价赔偿,全班学生共同监督。

(6)每学期至少开设2到3次小竞赛,以竞赛促教学。

2.改革成效

(1)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通过“三小”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课堂上一人一台实训设备,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明显减少了,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三小”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动手做一系列的小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喜欢动手实操而厌恶理论学习的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用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3)降低了教师的管理难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少了,班主任可以轻松地掌控学生的动向和辅导学生,联系家长也容易多了,降低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学生人数少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第8篇

锅炉设备及运行是高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必修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备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必备的电厂锅炉设备和运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现电厂锅炉运行、安装以及检修工作的零距离上岗。

课题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调查问卷,得到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反馈:枯燥、抽象的理论计算;难以理解、想象的设备结构及系统的口头讲解;锅炉运行的操规背诵,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节,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与本科院校学科体系下培养的学生相比,存在着理论知识不足,操作能力不强,就业处于相当的弱势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做了精品课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课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实训设备的不足,职业分析不到位等,整体课程设计受到影响,为了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我院购置了大量的实训设备及仿真系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在这些基础上,教学团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工作。

本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专业对应岗位群、任务分析为依据,与企业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化的课程开发设计,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依托发电厂仿真实训室、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的不同教学环境,进行基于过程导向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严谨性的要求。

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施。

一、确定课程目标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进行系统开发,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在前期,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与他们探讨,总结电厂相关岗位的主要职责,所要完成的任务,并一起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企业工程师、值长等分析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整合为不同的课程,其中,表1的能力整合为课程锅炉设备及运行。所以表1中的三种能力就是本门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组织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操作实践为主线、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设计理念,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依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所以,课题组经过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具体课程内容组织(见表2)。其中,模块二中的任务来源于电厂的典型任务,模块一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锅炉设备及整体布置而生成的教学载体。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每一个学习情景中,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主动完成任务,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任务的实现学到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人。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四、考核方案

本课程采用有针对性的考核形式,具体考核形式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情境测验、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企业技师。

采用综合评价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实训考核占50%。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评价后都会得到一个成绩,最终实训考核为所有任务的平均成绩,占最终评价的50%。

(2)教学过程考核占30%。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专题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主要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讨论问题情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操作训练情况、出勤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3)期末考核占20%。以卷面形式组织,主要涉及锅炉操作工、锅炉运行值班员技能鉴定的笔试题。

五、改革效果

第9篇

一、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现状

针对建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以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为例,部分院校存在如下问题:1)盲目扩招,学生的就业方向专业性不够强;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化;3)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不够升入,实践环节薄弱;4)土建和安装不分家,偏重土建,弱化安装;5)重视强电、建筑给排水和空调工程,弱化空调、供暖、弱电,通信等工程;6)重视计量和计价,弱化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等。毕业季节,用人单位和学生出现“两难”问题,单位需要安装工程方向,基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岗位时缺乏自信和不知所措。

二、安装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分析

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管道、供暖工程、空调工程、建筑智能系统等图纸的识读,熟悉各安装专业工程技术规范、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建设管理制度,熟悉安装工程各专业工程的计量规则,具有较强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能编制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熟练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软件,有一定的资料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包括施工工艺、专业识图、工程量计算、计价、编制经济性文件各环节的内容;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化练习,实物化练习;重视毕业实践环节。

三、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深思

(一)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离

目前我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包括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仅有部分院校分离了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独立设置安装工程造价专业,增设:管道识图与工艺、管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作为安装方向专业知识的强化,使安装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安装工程常用材料,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附件,防腐与绝热保温,变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等。而上面这些知识和土建专业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建筑市场对安装造价人才的需求也趋于更专业化。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建筑水系统、电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防等各个专业工程,而各个专业工程的预算与报价,又涉及到算量和计价两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灵活和熟练地计算工程量和编制经济性报告。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就业前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合理设置校内外的实习、课程实训环节、毕业综合实践,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合理地设置实践题目难易程度、专业工程规模及范围的选择。

(三)安装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造价软件在造价行业中的深入应用,相应的安装计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品牌越来越多,如斯维尔安装算量软件、广联达安装算量软件、算王、鲁班算量等等。这些计量软件总体的设计和运行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手动布置或者识别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运行计算机后台的计量程序,得到相应模型的工程量清单[2]。不同的软件有自身的特色,在操作平台的难易程度、模型的完整程度、算量的速度、准确度方面都有不同的差异,各高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笔者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教学的经历,小规模的安装工程采用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进行算量过程和结果的对比,会发现手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上会有所优势,但规模稍大的工程,软件算量有明显的优势。软件的应用属于一种技能操作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算量软件的应用只需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软件教学中应该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可以较快地熟悉与掌握其精髓。

(四)赛教结合模式

工程造价行业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展示各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平台,也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笔者参与过几届大赛,从选拔、集训、总结,看到赛教结合方式的优势所在。大赛中安装方向的竞赛内容为:根据专用图纸,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内准确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包括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创新思维题目。参赛团队相应设置集训课程为:《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课堂教学和实物认识实习,实训模拟教学。集训时间虽短,但从工艺、识图、计量和计价,各方面的强化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常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零散,知识系统的形成缓慢,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赛设置的创新思维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延展和创新能力。安装工程造价不是计量计价的重复过程,现有领域内存在知识盲区和陈旧的思想。而创新思维题目的出现,更督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市场导向;中职生;职业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0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行业技术领域更新加快,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高中职生职业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然而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职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升,但中职生职业技能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因此,在市场导向下研究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技能极具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职业技能分析

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经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本文所指的职业技能主要指中职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职业技能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中职生操作技能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企业衡量中职生合格与否,主要看其专业技能,考察其是否胜任本职工作;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否掌握岗位需求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是否勤俭节约,有吃苦耐劳精神;是否达到本专业中级工水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

二、目前中职生职业技能暴露出来的问题

尽管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上捷报频传,人们往往用“技能在手,就业不愁”来形容中职生,但是繁荣表象下面难掩中职生的“先天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1.学校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中职生就业岗位是一线操作人员,但技能培养恰恰是一些职业学校的薄弱环节,不少学校缺乏基本实训设备和师资,只能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学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战能力,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2.学生方面。中职生多为15~18岁之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对未来生活和所从事职业充满幻想,但对走进企业、独立生活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许多学生对技能操作训练不够重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经常发现本应在车间进行实训的学生在外面游荡。还有些学生受普教学习方式影响,重视文化课轻视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差、技能不过硬;有些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因此,中职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企业要求之间有很大差距。

三、中职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中职学校应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个环节上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依市场需求确定培养方向。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因此,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以北方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多年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专业布局:利用技工教育与中专教育的宝贵经验,将普通中专的专业与技工学校的工种对接起来,如将普通中专的工业设备安装专业与技工学校的铆工、管工对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车铣刨工、钳工对接,把专业分解成多个工种开展招生、教学培训和就业安置,为企业选择员工、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清晰、明确的概念。

2.根据经济发展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是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因此,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要瞄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职学校要走出校园,主动上门、积极联络相关行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用工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和论证。

(2)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伴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中职教育也必然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以辽宁省为例,随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等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钢铁、石油、石化、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相应地,职业教育也必须加速调整专业结构,及时开发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如工业设备安装、机械加工、金属热加工、机电一体化等。

(3)要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具有一定灵活性,适时适度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培养方向;必须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宽口径专业与岗位针对性专业的辩证关系;必须按照技术领域未来发展需求预测专业发展方向,达到适时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一般而言,所设立的专业应该是在分析研究今后3~5年里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学校所属产业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或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独特性的专业品牌。

3.围绕职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离校后能否直接上岗、转岗及后续发展。针对统编教材的不足,可以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适用”、实践课“实用”的原则下,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内容设置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实际。我校自2005年开始尝试在各专业实施教学改革,把《物理》教学内容分散在《工程力学》和《电工基础》课中讲授,《计算机绘图》结合《机械制图》讲授,《专业工艺》结合学生实习期间讲授。整合后,技能课和理论课的比例由原来3∶7变为1∶1,如工业设备安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每学期理论教学9周,专业技能实训9周,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

(1)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中职生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法增强其学习兴趣;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模式,广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测评。对中职生的考核应该从“重知识不重能力”转变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我校从2005年逐步改革了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将学生成绩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总结性考核两部分:平时学习过程考核占30%,主要根据出席情况、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数量和质量、解决问题能力来确定分值;期末总结性考核占70%,采用答辩的方式评定成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一定要求的综合性作业或实训作品。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要制定实施方案,可查阅技术规范、书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学生要向考核委员会展示作业或作品,陈述实施方案,回答考核委员会提出的相关问题;考核委员会根据完成综合性作业或作品的质量、方案陈述,以及问题回答情况综合评定成绩。2005年我们在管工、铆工、钳工三个专业试行,目前已向其他主干专业推开。该考核办法体现了由选拔考试向达标考试的转变,由记住什么向会做什么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受到学生欢迎。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实训设备和场地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目前,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足和设备老化、落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中职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校方创新办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养等方式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习与生产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中职学校应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到位、重在利用的原则,把添置实训设备和建设实训场地作为重要任务,力争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还要注重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

5.实施校企合作凸显技能针对性。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校企合作有一定理解,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运转机制;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只是简单地作为实训基地,没有形成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产教结合体制。鉴于企业对办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政府应“牵线搭桥”,为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制度安排对校企合作企业予以优惠,促使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大力加强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以工学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工学结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相互交替,边学习边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在校内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际操作,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迅速。

(2)以订单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订单”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大量事实表明,订单培养的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快,职业技能针对性强,适应工作岗位快,用人单位满意程度高。

我校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钢结构制作工艺》、《船舶装配工艺》、《船舶焊接实训》等课程。教学中采用“宽基础、窄培训”模式,在“宽基础”阶段(通常为一年半左右),主要进行扎实而全面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在“窄培训”阶段(通常为半年),主要培养学生的拿手专长。对学校而言,“窄培训”克服了教学盲目性、封闭性,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宽基础”保证其有较宽择业范围,能顺利转岗、有后劲,“窄培训”帮助其完成校企“零对接”;对企业而言,得到了符合要求的、技能达标的合格员工,由此实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6.依靠“双师型”队伍提升学生技能。目前我国对“双师型”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要求、培养、认定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这集中反映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仍然以论文、专著等学术标准为主。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参与工程实践、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术人员。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办出中职特色的关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安排强化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教师编制标准,科学确定专兼职教师比例;要逐步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的、灵活的用人机制;要制定和完善中职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吸引行业、企业中有技能专长的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任教;要深入贯彻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政策吸引提高企业参与师资培训的兴趣。中职学校要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并将培训效果与年度考核、晋级、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挂钩;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培养专业带头人、职教名师;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参加国家及省级技能培训,打造其“双师”素质。

培养中职生职业技能是中职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生就业优势将遭遇潜在危机,因而必须加快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把劳务职教变成技能体系下的成才职教,把简单技能下的低质量就业变成技能体系下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1篇

1引言

近几年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展迅速,引领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 通过大赛,规范了学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很多院校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比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大赛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运用,对专业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交流。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方面企业很难配合学校,而职业技能大赛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从2008年开始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都是在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后拟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职业标准,又能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201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的项目主要有智能电梯装调维护、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机械创设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自动化线安装调试等。根据大赛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众多院校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学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立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护、机械设计制造等三个方向。

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抓住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时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大赛项目的特点和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选择。摒弃了陈旧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程,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并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院系借鉴技能大赛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即成为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大赛的内容和评分要求,适时改进授课计划和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促进了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随着机电技术的飞速发展,PLC、变频器、触摸屏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大量应用,也在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自动化线安装调试等技能大赛中应用,反映了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赛前培训,以及指导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的实践,锻炼师资队伍。

4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仅是参赛学生技能和水平的较量,也是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的比赛。参照“自动化线安装调试”、“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等大赛项目,以及“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我院电工电子、低压电器维修实训室等进行更新建设,同时一些院校与相关公司共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生产线,从公司引进电梯设备,扩建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变频控制实训室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加强了校企合作关系。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为主要内容,平衡校、企、学生三方利益。

第12篇

关键词:维修电工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一、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1.指导思想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依据,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贯彻 “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设想,以电工技能人才需求为基础,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工业园区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岗位的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实训以课题为主,根据课题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安排,进行模块化教学。第二学年结束教学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第三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3.专业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的去向以及企业调研,维修电工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机电行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检测、安装调试、制造检验、使用维护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下:一是在电气制造企业可从事的岗位有电气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制造施工及质量管理。岗位能力要求为电气设备的制造、组装及质检能力,设备安装及施工能力。二是在设备维修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检修。其岗位能力要求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能力等等。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现实,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与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岗位技能三个模块,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二、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的教师应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去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训指导,通过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再去带实训教学,然后再去任专业课教师。

2.教学实施过程

推行示范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推行项目教学法,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校推行的示范课程建设,组织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除设置“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电工仪表”等电工基础课程外,按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先进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标准,将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的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把电气设备检修和操作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总项目和分项目。采用典型任务驱动方式,制订项目运行标准。在电气设备检修中应该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气图原理、电工基础知识、电工电子仪表使用、电气系统故障检修方法等等。

3.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工作规范》《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教务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严格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组织班级抽考等方式,严控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协同专业系,成立“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