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2:1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科医生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科医生培训管理是医院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在新形势下,医院应结合全科医生培训特点,在医院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全科医生培训需要的培训管理系统。本文就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医院信息平台;全科医生
1前言
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全科医生的综合素养越高,才可以给居民带来质量越高的卫生服务,因此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全科医生主要是掌握保健、预防、康复以及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医学知识,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生,而不是以治疗某一专科疾病为目的,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基层主要开展疾病预防、居民健康管理、常见疾病诊疗或转诊等工作,保障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1]。虽然我国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全科医生不足、全科医生学历低下以及医生队伍不稳定等情况,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基层卫生服务[2],所以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体系,因而基于信息平台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建立有其必要性。
3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全科医生培训管理效率,采用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作为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所使用系统为WindowsServer2008,并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融入Sybase数据库以及PowerBuilder开发工具,结合全科医生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系统[3]。
3.1培训管理
该模块是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模块,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和教师的互评、课程维护管理、成绩考核管理等方面。临床教师对全科医生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并填写和上交评估表,同时全科医生也可以填写教师评估表,并上交教务办人员。全科医生可以通过该模块了解培训负责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评估表状态,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动态查询全科医生的评估表状态以及全科医生基本信息。教师和全科医生的评估表递交之后,教务办管理人员需要对教师和全科医生的评价表进行汇总,并对汇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每位教师和学院的具体情况。教务办管理人员通过“培训管理”这一模块,不仅可以了解评估表填写情况,还可以了解全科医生的科室轮转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全科医生的轮转科室、轮转时间以及指导教师等,给临床教师合理分配维护工作,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全科医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通过该模块查询到课程安排,能及早做准备,能使培训效果更好。
3.2资源下载
在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中,“资源下载”模块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课件资源和学习资源的上传和下载以及院内邮件功能,临床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课件、专题讲座、培训资料以及典型病例分析等上传到FTP服务器,使全科医生能够通过该服务器随时下载学习资源。另外,通过该模块还可以将医院的医疗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比如医院可以将病人的各项基本信息和临床检查和诊治情况录入到系统中,然后使得医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输入病人的住院号就可以搜索到病人的电子病理以及临床检验结果等内容,能够方便全科医生培训。
3.3信息维护
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维护,信息维护主要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及防止信息更改等方面,从而起到信息保护的作用。在该模块下,教务办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教师和全科医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变动评估表的内容和评分标准,使其更符合实际需要。其次,教务办管理人员可以对全科医生的各项基础信息和工号分配等进行维护,对信息的更改进行必要控制,设置教师和全科医生的权限。
3.4身份验证
身份验证是保障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教师和全科医生进入该系统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通过输入自己的工号和密码后才能登陆系统,获取相应的信息,根据教师和全科医生的工号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并给予不同的权限,例如全科医生只能看到对教师的评估表,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资源,而教师只能看到全科医生的评估表,可以在该系统上传和删除教学资源,只有教务办管理人员才有权限控制该系统的所有模块。
4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的实现
4.1丰富了全科医生的培训内容
与其他培训不同,全科医生培训具有培训对象起点高、培训周期短和培训知识需求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如果使用一般的培训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通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医院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使用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对全科医生展开培训,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培训管理模式的不足,接受培训的全科医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培训,尤其是对于工作比较繁忙的全科医生,这种培训方式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全科医生通过登录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全科医生对教学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教务办管理人员及时更新和上传学习资料,丰富全科医生的培训内容。
4.2促进了教师与全科医生之间的交流
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中的院内邮件功能,能够加强教师和全科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培训的效率。临床教师通常都比较忙,除了开展专题讲课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工作,空闲时间非常少,所以可以用于解答全科医生疑虑的时间比较少,而通过该系统的院内邮件功能,能够给教师与全科医生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教师能够在空闲时解答全科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虑,从而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4.3充分发挥医院信息系统资源的优势
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是在医院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的,该系统具有非常丰富的医院信息资源,通过该系统就可以查询到医院临床检查和治疗的各种信息,全科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下载和学习,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和总结,不仅可以增强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增强全科医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
4.4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在全科医生的培训管理中使用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使全科医生的培训管理工作变得更为便捷,简化了工作流程,可以有效提高全科医生的培训效率,使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向信息化和规范化转变。另外,教务办管理人员通过对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中的全科医生培训情况以及教学与全科医生之间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全科医生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使医院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向精细化迈进,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医院应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平台资源,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系统,简化工作流程,使全科医生培训管理更为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全科医生培训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作者:迟文烁 单位:苏州科技城医院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8(23):2498-2501.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
6研究生教育。从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年10月—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第二阶段:年1月—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
第三阶段:年—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关键词 区域医疗联合体 全科医生 儿科诊疗技能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19-03
The role of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enter under the mode of medical consortium
LI Xin1, DU Zhaohui1, FANG Weimin2(1.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2. People’s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work for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 medical consortium platform in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Since 2013, experts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medical consortium and senior pediatrician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invited as the teachers to retrain 11 general practitioners after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for improving their pediatric technical skill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for 2 working days a week, and the “1+1” mode used was that a pediatrician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worked in pair for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Center, they followed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or a half day for 3 months. GP clinic ability of the trainees and the teaching specialist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training expired. Results: Aft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the number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rose from 30 to nearly 200 visits every mon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of GP self-assessment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motion. Conclus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medical consortium mode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general practitione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
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作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区域内若干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在于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1],在医联体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和社会关怀在内的日常初级卫生保健[2]。2012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二、三级综合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模式,开展医疗合作,患者通过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网络逐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3]。
近年来,区域医联体开展的医疗合作主要为成人内科疾病诊疗、预防和慢性病管理等,但很少在专科、尤其是儿科诊疗方面开展合作,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具备胜任儿科岗位的能力。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设置了儿科及儿童保健门诊,配有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各1名,儿科门诊就诊月均量为800人次,疾病高发期单日门诊量近100人次,其医疗资源明显无法满足本区域内儿童诊疗所需。
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全科起步阶段或成熟阶段,全科医学教育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作用[4]。因此,自2013年以来,中心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11名全科医生(简称规培全科医生)开展了儿科技能再培训,聘请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家对规培全科医生进行了儿科带教。培训分儿科专科医生和儿科专家门诊带教2个阶段,规培全科医生分批进入中心儿科轮转,每次培训1~2名全科医生,轮转后进入儿科专家带教模式。儿科技能培训后,全科医生在全科或儿科门诊进行接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带教的学员为中心接受5+3的11名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
1.2 方法
1.2.1 门诊教学
规培全科医生每周2个工作日进入儿科门诊工作,按照时间分批次将中心内11名全科医生送至儿科门诊进行培训,采用“1+1”模式即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坐诊的方式进行。第1个月由全科医生协助儿科医生诊治患儿,1个月之后由全科医生主诊、儿科医生协助诊治,全科医生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专科医生回复和进行协助诊疗,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全科医生经过中心儿科门诊培训后,按照时间分批次跟随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儿科专家在中心开展每周半天的儿科门诊教学,采用“1+1+1”即1名儿科专家、1名儿科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的合作工作模式。专家门诊限诊15人,以全科医生为主处理儿科患者,儿科医生和专家从旁协助。门诊结束后坐诊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专家进行点评和讲解本次门诊所诊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1.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学
中心除采取传统门诊带教方式外,还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PBL)。在这种“1+1+1”的教学平台中,专家引导全科医生提出符合临床逻辑的问题,讲解总结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5]。
1.2.3 标准化患者教学
从事儿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沟通能力,中心引进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由所有全科医生共同探讨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
1.2.4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评估
中心与中山医院全科医疗系开展全科教学模式时,为评估教学成效,制订了全科医生门诊能力评估表。儿科轮转时为评估医生的儿科技能学习效果,轮转前、后由全科医生进行自评,同时由专科医生对轮转医生分别进行评估。
2 结果
全科医生经过儿科技能培训后,开始在全科门诊或/和儿科门诊接诊儿科患者,2014年中心全科医生开始介入儿科门诊工作,儿童诊治数量从最初每月30人次上升到近200人次。由此可见,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儿科技能培训带教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2.1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得到提升
全科医生介入儿科诊疗后,利于建立儿科、儿童保健及全科医生儿童医疗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范围并保证服务质量。培训前、后的儿科门诊接诊能力评估表分数也有所提升,评估表采用9分制,1~3分为有待改进,4~6分为合格,7~9分为优秀(表1)。
评分结果表明,全科医生自评和专科医生评估的接诊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病史采集全面性、复诊时间选择、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等方面提升最快;但在安抚家长情绪、获得儿童配合度、咽部体检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专家带来了儿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儿科和全科医生知识体系,使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及需求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服务[6],推动医联体内服务体系下儿科诊疗的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进行诊治,疑难杂症及急症在专科医院诊治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将成为儿科接诊量最大的一线工作人员[7],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8]。
2.3 利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专家进入社区带教使专家与全科医生有机会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养全科医生更加有的放矢,以满足社区医疗的发展和需求[9]。
3 讨论
儿科诊疗技能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包括医师对待培训的态度、带教师资的匮乏和需建立长期培训政策及标准等等。
3.1 部分全科医生对儿科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
儿童疾病变化快、诊治儿科患者费时费力、经济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等综合原因,导致部分全科医生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3.2 带教师资不足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其分科也越来越细,而对社区儿童出现的生长发育、心理问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等疾病,需要多专科专家深入社区,分时段进行带教,无形中增加了专家带教时间安排和衔接上的难度;传统儿科医生培养侧重于小儿内科学,专科医生则欠缺相关的全科理论,只着重于疾病本身,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10]。
3.3 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建议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需要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符合长期运作的政策和标准,三级医院需对各专科专家的带教工作进行时间上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在社区开展教学门诊的专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只有完善的政策和标准才能促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展专科技能培训;社区专科医生应有机会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室进行进修学习,带教时才能具有更好的全科思维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相应的薪资奖励机制,保障全科医生承担专科工作时获得合理报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将承担基本医疗重任,全科医生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保证,因此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全科医生专科培训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闻有成. 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 经济参考报, 2012-12-14(7).
[2] 陶然, 吴华章. 国外医疗联合体模式研究概述[J]. 国外医学: 卫生经济分册, 2015, 32(3): 97-110.
[3] Lakhani M, Baker M. Good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ll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J]. BMJ, 2006, 332(7532): 41-43.
[4] Harrison J, Harrison CE. Developing 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vision in primary care[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2, 15(2): 185-192.
[5] 郭林杰, 吴浩, 唐承薇. PBL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215.
[6] 赖伟, 许海风, 万文. 论中长期医疗改革重要任务: 推进医疗同质化[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6): 1-3.
[7] 苏苗赏, 徐漫欢, 张海邻, 等. 香港与内地儿科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及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 44-45.
[8] 魏登军, 黎夏. 国外分级诊疗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2): 8-10.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全国城镇人口约59 379万人,按照全科医生资格与配置要求的最低标准,城市社区需配置近12万名中级及以上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具有全科医学技术资格人员仅占配置需求的9.0%,注册全科专业占配置需求的5.3%,且具备全科医学技术资格或执业注册人员中,排除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虽然岗位培训人数多,但培训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医生、医士等初级资格人员。
一级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承担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全科医学专业优势的地方。这些机构迫切需要全科医生,不改变全科医生现状,必将影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实现。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发展很快,上述情况明显改观。
全科医生的工作特点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为患者、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服务,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和负责式管理。全科医生或社区医生被认为是保证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个体化卫生服务的中心环节。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处理各种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广泛,但其工作环境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主要依靠更广泛、扎实的基本功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继承了传统的同时,又结合现代时尚,是横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专科知识都在这儿汇集,缔造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实践。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
全科医生应该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应具备:(1)首诊接诊能力;(2)基础诊治能力;(3)急症急救能力;(4)慢性病管理能力;(5)患者教育能力;(6)协调转诊能力;(7)建立和维护长期医患关系的能力等。
下面我们综合介绍一下这几种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采集病史,患者往往以症状和问题来诊,首先要了解就诊原因,全科医生应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患者进行正确、全面的体检。
我曾见过一位从外地转来的40岁妇女,胸水,肺部病变,当地CT检查、多次抽胸水检查被诊断为结核病,行抗痨治疗半年疗效不好转诊至北京。在京体检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做穿刺检查,病理诊断为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明确。这位患者未能更早地明确诊断就是因为未作全身检查,未检查锁骨上淋巴结病变。
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和解析 在选择化验检查前,应做到针对性检查。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能对号入座。如肝功能(ALT)升高,胆红素升高,不能就认为是肝炎,也有可能是胆道疾病。类似这种将胆石症患者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并转诊至传染病医院的案例屡见不鲜。
临床处理 经过详细询问病例,仔细查体和正确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给出初步诊断,进而做出临床处理,处理时要按思路先对患者进行评估,有时就地处理,有时需要转向上级医院。处理包括如何处置,用什么药物,还是进一步检查,查什么?进一步观察,一边处理一边观察,观察什么项目?这都是处理时应该考虑到的。
急症急救 在社区遇到急症机会很多,全科医生首先应具备识别急症病例能力,对社区急诊患者建立初步诊断后开始急救,进行评估,依据病情和社区中心技术能力、仪器设备条件,考虑在社区能否处理,如何处理,以全科医生掌握紧急处理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给予及时恰当处理,使急症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效救治。如不能处理,应及时转院,转院前做两件事:一是医生转院前处理,如对急性中毒患者,在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后,给予洗胃、吸氧、输液处理,有条件者给予解毒剂及对症处理;二是转院前准备,联系上级医院,写好病情记录和相关资料,检查结果一起送往所转医院。
慢性病管理 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按每种慢性病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管理,遵从双向转诊上级医院医嘱,对下转患者进行管理,做家访、门诊观察、定期服药,用药的观察项目,病情变化,用药副作用等观察。
当然,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含宣教、家访,培养全身观念、整体观念,与社会、环境、人文统一观点。
全科医生的培养
全科医生肩负着繁重的防治任务,而社区对其服务需求很高,期望值也很高,所以要求全科医生必须接受培训。培养全科医生要使他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慢病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素质,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患者、家庭、社区提供初级卫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成为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及健康资源管理者。
全科医生虽然不需要达到专科医生的深度和水平,但却应该在常见问题上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把先进知识提炼出来,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使得全科医生能良好的理解、掌握并应用自如。比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处理,不需要全科医生掌握溶栓、冠脉造影,支架等技术,但需要初步有个了解,使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一全面了解,指导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做哪些处理工作,评估预后等。
关于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具体问题,主要需要在培训基地和临床技能方面进行培训。首先,应该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以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应该具备培训条件,并通过验收合格的单位成为基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二、三级医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培训基地,共同完成在社区和医院不同的教学任务。基地应有合格的教师队伍,能够讲课和代教,有足够的教学条件,门急诊人数,病房床位和教学设备等。
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要以症状为导向,以社区需求为重点,“授之以渔”。采用举例教学使之掌握基本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及综合能力。采取讲课与分散讲课相结合,利用一切可能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多种形式如讲课、病例讨论、联合查房(或专科与全科一起查房)。网上会诊、双向转诊、全科沙龙、案例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根据需要设置讲课内容,采取模块式教学,设计若干模块,根据个人需求,以自选课程为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案例培养 提高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
十多年来,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北京医学培训中心为培养全科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提高全科医生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非常有益,全科医生队伍已初见雏形。理论培养固然重要,但技能培训同样重要,技能不是单在课堂上就能学到的,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是另一回事,能力是理论与基本功的结合。
北京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技能考核采取案例分析方法,模拟一个去社区站或社区中心看病的患者,从开始接诊处理,到患者离开社区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这种考试更能够反应全科医生在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考核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生都能对病例给予恰当的诊断和处理,但是,也有少数医生处理患者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设定一位40岁男性患者,酒后次日发热,伴咳嗽畏寒,既往健康。这一酒后伴呼吸道感染症状,理应询问呼吸道相关病史,查生命体征,了解神志、血压、脉搏等。但是我们个别全科医生未作这些检查,漏掉了此患者早期的休克表现(BP为90/50 mm Hg)。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开具检查结核菌实验,以除外肺部结核,做肺部CT和B超,查胸水(案例告知:胸部有叩浊,但听到湿性音,胸部X线只报告肺炎)等,这些检查显然是没有必要做。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诊断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案例告知呼吸次数24次/min)胸部X线结果也不支持这个诊断,为什么会想到ARDS?此案例存在体检不规范、不正确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也是使人人都能够享有医疗卫生保健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1]。随着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不断更替,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引用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成为了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为使各个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对全科医生进行充分利用,本文特意选取了我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64名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多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卫生服务机构中的64名全科医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选取标准:本文所选取的64名全科医生均经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持有全科医生注册资格证。
1.2方法 对所选取的县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64名全科医生采取自制的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均有全科医生本人进行填写[3]。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当前工作内容及现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工作时间及范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在进行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所选取的64名全科医生的提问则由相关经过培训的报告调查员进行回答和指导。本次调查共发放64份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4份,整个调查过程中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设计的主要查考依据为《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在本次调查之前,对相关的调查人员进行了集中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调查人员均能够对本次的调查内容及要求进行准确掌握[4]。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分成了三个种类,为基础医疗服务、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及其他工作。通过对64名全科医生在过去1w时间内的三项工作内容所占的工作时间比例进行调查得知,在64名全科医生当中,有34人认为其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中的基础医疗服务占了总工作时间的55%以上、有9人认为其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中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占了总工作时间的52%以上,除了这两项工作之外,64名全科医生均认为其他工作内容在过去1w的工作里占了工作时间的50%以下。
在被调查的64名全科医生一天的工作当中,其最常进行的工作项目按多少次数比例依次分为急诊救治服务6人(9.3%)、出诊服务15人(23.4%)、转诊治疗服务18人(28.1%)以及常见病治疗服务25人(39.1)等。在64名社区全科医生过去的一周中,其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比例次数依次为大型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护理、非传染性慢性病管理以及社区健康人群信息管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64名社区全科医生中,有46人觉得其工作时间分配不够人性化,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52人觉得当前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在分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影响了其在进行工作过程中的诊疗效果;49人觉得其工作范围不够明确,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
3 讨论
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进行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根本条件。根据相关的国内外全科医疗发展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常见疾病以及多发疾病的主要寻诊对象便是社区的全科医生,其在国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
在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便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以及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全科医生便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的实施者,但由于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中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使得全科医生不得不在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肩负着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这样的现象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生无法在其工作时间内专注于对社区居民的基础医疗需求进行服务和管理,其临床操作技术也很难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有46人(71.9%)觉得其工作时间分配不够人性化,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52人(81.2%)觉得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在分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影响了其在进行工作过程中的诊疗效果;49人(76.7%)觉得其工作范围不够明确,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得知,当前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时间进行重新的分配和制定,并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团队中的人员构成进行合理安排,将不同的工作按内容形式均摊给团队中不同的人员,这样的做法可以使社区内的全科医生能够全职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诊治服务。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在为基层社区进行卫生服务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故基层社区的卫生服务团队应对全科医生的职责和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制定明确的全科医生从业范围,以期为今后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方炳,梁万年,崔树起.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J].卫生软科学,2010,1(22):29-34.
[2]牛志敏,李淼晶,王国军.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05):38-39.
[3]曲毅,钟丽铃,须捷平.浦东新区社区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操作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09(21):2412-2416.
痴呆症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很多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家属感觉其并无明显好转,然后就中止了治疗。一名痴呆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可能只有8~10年存活期,在此期间很多人受错误观念影响,一听说痴呆症是不能治愈的,就会直接放弃治疗。
讲到这里,李焰生教授脸上表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他说作为医生,希望患者能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用长度来衡量生命,除了长度,生命还有其宽度。在我们没有能力延长生命长度的时候,可以尽量拓展它的宽度。因此,治与不治,对患者和其家属而言,生活质量的差别是很大的。“痴呆患者从生病到死亡大概会有8~10年的存活期,虽然用药并不能延长其生命,但是经过治疗,这8~10年间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可以有尊严地活着!李教授这一句“有尊严地活着”,让记者内心为之一震。
全科医生,未来痴呆症防治的关键
在谈到未来痴呆症的防治问题时,李教授不无忧虑地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未来痴呆症患者会越来越多,痴呆症的防治仅靠三级医院的少数专科医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上海这种老龄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这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问题,全科医生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未来如果能像现在欧美国家一样,由全科医生负责痴呆的防治,不仅能减轻三级医院的压力,节约医疗资源,而且对患者来说也是一大福音,家门口的诊疗服务会让患者更安心、更方便。”接着,李教授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世界老年痴呆日”和“国际痴呆月”活动,他们同上海全科医师协会共同组织,在上海选择了4家医院对各区域的全科医生进行了系统的有关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培训,以期加强全科医生对于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了解与重视。在培训过程中,李教授还特地参考国际标准并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问卷,问卷中除了涉及诸如什么叫痴呆,痴呆有哪些类型,有什么表现,如何进行诊断等一些基础知识之外,还专门对全科医生对于痴呆症的态度、接触的痴呆患者数量,以及是否同意将痴呆患者的诊治管理落实到社区等问题做了调查。
“总的来说,全科医生对痴呆症的基本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经过调查我们对未来痴呆症的防治也是很有信心的。”李教授宽慰地总结到。
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任中华神经病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卒中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现状;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全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739家,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的3.5%,据《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全科医师不足6万人,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万人口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我国需12万~18万名全科医师[5]。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大量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全科医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数量充足、业务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资源面临不断流失,使得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数量极度不足。
3.2全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不够
本科教育方面:全国目前约有近30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本科学历教育[5]。全国目前有上海、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及规范化培训的普及度不断扩大,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全科医学专业还未得到全面推广,许多落后偏远地区也远远没达到普及规范化培训的条件,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任重而道远。
3.3全科医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什么样的全科医师是合格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全科医师资格考试后的全科医师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考核,与国际标准有什么差别,目前还没有全国级别的全科医学技能考试考核,无法客观、有效、真实地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成果加以检验。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科医学培训要求考核形式呆板,造成人财浪费,效用底下。
4未来改进方向和目标
2002年,卫生部等11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全科医师制度。虽然与美国、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全科社区医疗体系相比,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师质量和社区医疗卫生差距较大,但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投入保障逐步扩大,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进展:
4.1增加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数目及
全科本科生数量面对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革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壮大教师队伍,并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满足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6]。
4.2提高社区全科医师待遇,吸引更多的全科医师
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及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吸引力,使得全科医学生想进来,留得住。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于某高校座谈会上指出:“强基层”不但要“强人才”,还要“强政策”、“改观念”,要高高举起全科医学的旗帜,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这是检验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全科医师的待遇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全科医疗的队伍中来。
4.3全科医师培养做到规范化、全国化、制度化
前几年我国各个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始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3年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8周)、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100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32周)和CDC实践(8周)。经过这样的培养,全科医师才能上岗,该模式得到广泛认同。简称为“5+3”模式,培训基地主要建在各个三级医院,后期4个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由于制度未真正成熟,带教医生对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培养中待遇非常低下,导致很大一部分培养中的医师纷纷跳出了培养计划,重新选择了专科或者转行,一部分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经过3年大医院的轮转,也不愿再到基层工作。所以我国对全国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加入全科医师队伍的这些人要有足够的重视,且创造更多的晋升和提拔机会。才能使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水平。
4.4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参与
全方位深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政府、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合参与,使继续教育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医学人文素质,多管齐下,未来的全科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才能造福亿万群众。另外,三级医院办社区,是我国现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些较成功的例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必经途径,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锐意改革,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方便的医疗场所,才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祝丽玲.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9-70.
[2]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80.
[3]王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认识[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2):141.
[4]杜雪平,钱宁.复兴医院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37-1038.
[5]龙淑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医药前沿,2012,2(11):18-19.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1
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我们过惯了在大学中慵懒散慢的生活,自身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但当我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时,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行不通,然而,我却有幸地参加了--医院20--届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自己的内心是深有体会。
首先,通过集体上课,用专业知识来提升人,通过各位前辈、老师给我们授课让我们对医疗的各个方面,各项程序都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给我们拨开了天空中的迷雾。
其次,用台医文化感染人,--医院是座百年老院,历史文化悠久,在这里人才辈出,走在医院的每条小道上,都是踏着百年的历史沉淀,“仁心仁术,济众博施”是台医的院训,在这一个礼拜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陈院长对我们这样说到,“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哲理,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第三,用拓展训练锻炼人,这是一个考验集体智慧的项目,在这三个项目中,我们三队完成了其中的两项内容,而求生这一项没有按时完成,大家心中都很难过。
后来,经过总结才知道,虽然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是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而最终可供执行的方案却不多,所以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失败,从中,我得到团队协作是如何的重要,遇见困难时要群策群力,大家不能互相埋怨,只有劲往一处使,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院领导要让我们进行这样一个岗前培训,而不让我们直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去。此时,我才明白,这是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能更好地融入到台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而事实是我们的确感到了不一般,人是要有点自知自明。
在这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是自己要努力的。院领导的良苦用新就是要将我们打造成台医明天的栋梁!“滚滚长江东逝水,怎拒那涓涓细流。”正是因为我有了台医的博怀容纳了我们。我们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所学,真的,我要感谢台医!带着我们的青春与活力,一起去探索美好的明天。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2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
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全科医师轮转不能达到要求、指导老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临床技能考核中普遍认为尽量利用真实病人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或虚拟病人,尽量客观设计考核方案、内容,流程和时间,并应增加了人文、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科医师培训正在从无到有走向逐渐规范的过程之中,带教老师对全科医师培养工作要高度重视,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用十二分的热情,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3
连续数月每月两天的管理干部培训班课程学习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多位老师精彩的讲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位老师从各自独到的角度为我开启了一扇窗,扩展了我的视野,开拓了我的思维。
我感叹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华灿烂古老的文化知道了多少?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提炼出如此富有哲理又如此科学的《易经》,它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它的左右,张老师的课我感悟颇多,让我知道怎样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易经》,64卦为我们的工作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我感叹作为一名常年与人打交道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具有多少沟通的科学知识?又掌握了多少与人沟通的技巧?尹梅老师的课就像一泉清流为我带来心灵的荡涤。沟通就像一双神奇的手可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抚平人间的沟沟坎坎。
我感叹作为医院的一名中层了解了多少管理的科学知识?又能有多少运用于日常工作中?要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谈何容易,原来管理的范围如此广泛,管理的艺术如此高深,它是一个立体的局面,横向和纵向之间相互联系,需要管理者有清醒的认识,有丰富的创造力。更让我们理解和体谅院领导的难处。
就目前全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病床及医资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医疗费用也高居不下,大医院每天住院费用高达到七八百元等问题。为缓解以上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经研究决定从政策上支持,稳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上着手,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提高医疗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截至06年年底,全国已设置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
前景:
国家实质性支持力度在加大:
1)提高报销比例。2007年五一后,北京南京两地居民到社区医院看病,不仅可以提高报销比例,在报销范围也有所扩大。
2)社区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2006年底北京2600家社区医院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购销模式,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现“零差价”销售、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目前,广州、上海、杭州等地也准备实行社区医院零差价试点。近期,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透露:广州社区医院药品将实行出厂价直供。
以上政府各项实际性措施的推出,可以看出政府已下定决心,并正在努力的把患者往社区医院引导。
另一方向,“零差价”从近期在社区医院的影响力上以及所涉及的药品品种数量来看可能暂时还不能对附近的平价药房产生影响,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慎观其变。
目前社区医院面临的困境:
一、 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信赖不足、害怕因小医院的软硬件技术有限,会影响病情的治疗而宁可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
二、 医护人员收入较低,影响人才队伍建设;
三、 病人少加上运营经费不足,面临生存压力;
四、 办公用房、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比较落后;
五、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工作效率;
六、 医生培训机会少,缺乏实际临床经验。
未来社区医院的发展方向:
一、慢性病防治、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五大功能。
二、小病诊断、全科化发展。
三、双向转诊-居民大病初诊、急救病紧急处理、在大医院治疗后转回社区医院康复。
药企如何开展社区医院工作:
企业不能盲目开展社区医院的工作,切忌一窝风,没有思路没有想法看着别人上马了,也马上拉一批人马起来做社区医院工作,风险很大。唯有针对目前社区医院发展中碰到的困难,针对性、选择性地开展工作,投入的费用的产出才有保证。
大家熟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他还是钱庄小伙计的时候就敢用刚刚收进钱庄的五百两银子接济一度贫困潦倒却有政治前途的王有龄,当然当王有龄得到户部右侍郎何桂清的荐举,被委任浙台总办之职后,不仅加息还清了胡雪岩的银子,还帮助胡雪岩一手办粮饷军械,一手办钱庄业务,奠定了他一生亦官亦商创造了亿万家财的基础。因此目前的中国药企对待刚刚起步,举步艰难的社区医院也应该是共同发展,并肩前进。
协助社区医院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帮助社区医院在居民心目中树立信心应该是药企工作的总思路,社区医院工作的主要是目的是产品的宣传+销售应该是药企的工作的大方向。
下面提供几种活动形式:
一) 全科医生培训。
社区医生都应该是全科医生,但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疗,他们不以诊断为主要目的,全科医生要对常见病以及预防保健知识应比较全面地掌握,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比如对心衰病人,全科医生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对病人予以救治,并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建议。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多所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
根据国家培训工作方案,全科医师要完成包括诊断学、传染病防治、社区急诊、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常见问题处理等内容的培训。
企业可组织全科医生中部分与产品使用有关的学科培训,可合作的部门有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省市医师协会等。
适合企业:普药品种齐全的企业可将产品知识结合在全科医生的用药知识中一起培训。
二) 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师培训
高脂血症、脂肪肝、结石病分别以11.8%、8.71% ,7.51%发病率和患病率居社区慢性病前三,慢性宫颈炎以17%的发病率高居妇科慢性病发病率首位,建议生产以上慢性病药物的厂家可介入慢性病的防治师的培育活动,将产品知识结合在保健师的培训中。
目前已经有外资和合资企业介入社区宣传,但未进入社区医生的工作,比如拜耳糖尿病知识大赛,诺和诺德等。
保健师培训项目关键是要有国家级师资力量,政府级合办单位,培训后发保健师资料证,更具公信力和吸引力。生产补益类产品的企业可介入该培训,比如维生素、补血、补钙类产品。可合作的政府机关:卫生部疫控司、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大医科院校、具有发证资格的职业培训中心。
三)全国性知识活动
可举办针对社区医院多发性慢性病开展“**病知识大赛”,可以以社区医院为报名组织点,在社区医院内公布中奖名单,帮助患者走进社区医院,为社区医院拉拢人气。
以上将产品知识与全国性大型知识活动、培训相结合的半公益性活动适合大型药企、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对于经费有限、药品品种不多的中小型药企,建议可以从简单的一些宣传入手:
四)可选择的宣传资料形式和内容
1)健康教育墙报;
2)急性病急救手册(比如高血压、中风急救指南);
3)医生个人介绍专栏,小故事;
4)春夏秋冬保健常识、养生知识;
5)国家政策的宣传;
6)时效性强的海报条幅宣传;
如“**药业提醒您,从5月1日起到社区医院配药报销比例提高10%”。此类宣传一定会受到医院和政府的欢迎。
7)产品宣传单页;
结合产品功效与常见病的预防,可包含购买产品折价优惠券等内容。
8)提供简单不易损坏的医疗仪器。也可以是供病人自助使有的。比如免费体重器、血压测试器。
9)导医指示牌。比如“**药业提醒您往前走**米是**社区服务中心”、 “**药业提供您请保管好随身财物”。
10)利用原有做省市大医院的医生资源,组织知名医生周未等到社区医院进行指导咨询,互帮互助,大大提高客情。对知名医生来说,也愿意做一些有利提高名望的公益性的事。可以由卫生部门牵头,企业来落实。
目标社区医院及活动的选择:
有选择性的选择社区医院介入工作,可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来拨来云雾来筛选这么多社区医院呢?
1) 参考药店的管理方式对社区医院进行A、B、C分类。因每家社区医院所处地居民数量、设立的时间、医生从医经验人源、影响力、决定了每家社区医院开药量相差很多。可以从医药公司的进货流向上进行寻找进药量大的社区医院。北京杭州广州实际直供零差价,则从指定的医药公司拉流向。企业可寻找按三月平均总体进货量进行排序、也可以拉出相关重点竞品或同类产品总量进货量进行排名,找出目标社区医院。
2) 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社区医院:在老年人居多的旧社区与新建小区,人口年龄比例不同,用药的品种也相关很多,比如老年人居多的社区,人血管,高血压药等保健药需要多,新建设小区,儿童用药、计划生育用药、职业病防治的需要高。
3) 对于全国有分支机构的药企,前期社区医院工作也未必全国同步开展,要参考当地社区工作规范化,发展业态,政府重视程度来选择哪些地区重点开展。比如:北京、南京、广州是社区医院先行的城市,药企可以考虑在这些城市先开展工作。
4) 郊区的社区医院因离大医院较远,有时可能人流量反而比市区的一些社区医院大。
5) 不同体制的社区医院采取不同的方法。
目前社区医院有以下几种形式:
从私人诊所转制挂牌(多为特色门诊,有一定的忠实患者,经济利益需求大);
属甲级大医院的分支机构(管理较规范,医生轮岗,人员不固定,工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前身为原区级医院(科室较全,管理较规范);
新设立社区医院(医生较少,多为全科医生、对医学知识临床经验需要大,管理上一般为收支两条线)。
不同体制的社区医院管理方式和利益述求点不一样,要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建议从组织规范、架构明晰的社区医院和人流量大的个人诊所先展开工作。
企业社区医院代表的配备:
1) 采用OTC代表:好处:拜访路径设计经济,拜访效率高、有与药店合作的经验。缺点:与医生沟通素质要求、可能无法胜任,工作非专人专项,经验的总结和工作的深度受限。
2)从精明能干的社区代表中挑选:好处:有社区工作的经验,与社区干部、居民有一定关系,熟悉社区内部关系,组织能力强,可胜任举办讲座等活动。缺点:优秀的社区代表难找、
3) 重新招聘:不建议使用,因为对企业产品不熟悉,第一次拜访失败率高,容易使医生对企业不信任不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
总部:设社区开发总监、平衡公司内外资源,特别是与政府机关有大型合作,更需要一定级别的人统抓这块工作。另外,需配备编写相关资料的专业人员、拜访内容、墙报宣传内容。
目标:增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通过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为目标的“示范工程”活动, 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任务: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2、通过学习使全科护士掌握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确保取得实效。
3、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分层管理、体现能级对应。并制定相关职责。
方法及措施:
1、1-3月(筹备启动阶段)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达到思想认识。
2月组织科室护士结合本科特点,开展护理服务专题讨论。
2、4-10月(组织实施阶段)
a、4月科室组织高年资护士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学习工作经验。
b、5月试行分组排班,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
c、6月-7月组织全科护士制定适合本科室的职责,工作流程,并运用实施。重新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根据每组责任制工作量多少考核。夜班按工作量补贴。体现多劳多得。
d、8-10月结合我院开展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工作职责,加强主观能动作用,协助医生实施诊疗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生沟通,随时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e、严格落实护士分层专科培训计划,加强低年资护士三基培训考核力度,括展高年资护士知识层面,将边缘学科知识渗入到培训内容中。创新传统教学,尝试采用幻灯片教学形式,考核随机化的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中心目前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社区实践基地、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第二批全科医学科培训基地社区实践基地、上海市第三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上海健康医学院社区联盟基地、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基地。
作为新一轮上海市社区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中心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做实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加强基层中医能力及实践社区卫生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就医获得感。
1 合理配置资源,扎实网底基础建设
嘉定新城马陆镇座落于上海西北郊,导入人口占全镇人口近三分之二,根据城镇建设和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中心合理配置辖区卫生资源,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镇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服务站除全科门诊外,还提供中医药服务、出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慢性病随访、孕产妇管理、重点人群服务及健康教育服务等,服务项目占中心总服务项目的40%。2015年, 20个家庭医生团队下沉各村(居)委,在辖区内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 坚持惠民为先,做实家庭医生制服务
2011年起,中心启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2014年通过竞聘方式组建了20支“1+1”(1名家庭医生、1名助理)家庭医生团队,明确了家庭医生的主导地位,制订了涵盖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模式、辖区情况、签约服务、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病床管理、分级诊疗和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的工作手册,让家庭医生工作开展有据可依。
2015年,中心在全市率先部署“1+1+1”签约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开展“1+1+1”签约、“1+1+1”转诊、慢性病长处方及延伸处方等工作,有效缓解了居民每月多次往返中心进行慢性病配药及看专家难的问题。2015年12月中心开始推进慢性病长处方工作,对签约并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稳定期患者,满足一次性开具其单次所有品种治疗性药物4~8周的用量。2016年3月中心开始推进慢性病延伸处方工作,签约患者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看病,再回到社区家庭医生处就诊,就可延续上级医院的用药医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二、三级医院用药。同时,中心内部完善了诊间预约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居民在“1+1+1”签约后,按照改革政策,可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平台为需要的患者转诊至上海市38家市属医院和156家区属医院的专家或专科门诊就诊,实现签约居民优先就诊、转诊。
3 注重服务需求,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中心为了规范管理辖区内慢性病患者以及帮助他们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启动了糖尿病运动干预。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成立了第一支糖尿病运动干预队伍,以社区医生、体育指导员和病员组长组成的1+1+2的管理模式,开展每周3次、每次90 min的运动锻炼,目前共有16支运动干预队伍,参与患者801例。同时,每年以展示表演、总结汇报等形式开展活动,提高参与患者的积极性和活动持续性,文汇报在2016年9月23日对此进行了头版报道并予以推广。
中心还开展了糖尿病全科-专科联合项目,2013年7月起以项目为抓手,依托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和三级综合医院双向转诊网络,并建立骨干结对带教机制、职称晋升服务机制、视频会诊转诊机制及家庭医生帮扶机制,提高了中心糖尿病防治能力。截至目前,共累计视频会诊33人次,直接转诊112人次,为患者构建转诊绿色通道,有效提升了糖尿病专病的管理效果。
4 关爱弱势群体,积极探索医养结合
面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中心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为辖区内不同养老形式的老人提供服务,并参与了《上海市老年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指南》的编写。中心结合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为老服务,目前已签约60岁以上老人17 339人,签约率达到96.45%。按照老人的需求及疾病情况,提供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2013年启动了癌症晚期患者居家舒缓疗护、长期卧床患者褥疮干预居家护理服务,至今已为17例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庭、30例长期卧床老人及家庭提供了服务。中心与辖区内9家养老机构及2家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了结对服务,由辖区家庭医生负责,每周上门巡诊1次,每季度开展讲课培训1次,每年为老人体检1次,每年开展义诊咨询1次,并根据老人及养老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开设了老年护理病房,涵盖老年护理病床35张,开展老年病房优质护理活动,部分解决了辖区老人对于老年护理的需求。
5 发挥中医特色,基层中医药实力不断增强
中心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的中医馆总面积达440 m2,融合挂号收费、中药房、中医诊室及中医理疗等为一体,目前共有中医师16人,其中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中心中医馆能用中药饮片、针灸、拔罐、穴位埋植等16种中医药技术开展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中心下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置了单独的中医诊室,由站点常驻中医类别家庭医生或中心下沉中t师提供针灸、火罐、电针、敷贴等4项中医药技术。按照“全+专”的培养目标,所有的中医医生在全科基础上都有所专长、有所研究。目前共开设专病门诊12个,形成“科有中医专病,人有中医专长”的发展格局。各专病门诊的门诊量也在逐年上升,达到了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的建设目标,深受辖区百姓的认同。
6 勇于探索实践,建立社区卫生新模式
渗透压这个概念是物理化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尤其在医学各科无不涉及到。然而谁发现了这个现象、谁总结了这个规律,却鲜为人知。
据记载,渗透压现象最早发现者是法国一位哲学教授,他叫诺莱特。1748年的一天,诺莱特把盛满酒的瓶口用猪膀胱包裹捆扎好,然后放在了水里,过了一会,捆扎的猪膀胱逐渐向瓶外膨突,最后猪膀胱胀破了。于是他对这个现象发生了兴趣,并开始了研究,但没有结果。
接下来着重介绍一下范霍夫。 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范霍夫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数学公式: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奠定了物理化学的基础。
瑞典有一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的人,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
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这位年轻人的论文,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受到极大启发。范霍夫豁然开朗,他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带电原子即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渗透压,就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范霍夫随即撰写了关于电解质溶液渗透压的文章,发表在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范霍夫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范霍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您好!我是一名基层的中医执业医师,多年前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2006,我考取了中医执业助理证,去年又取得中医执业证,但去注册时却把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给注销了。我现在取得了更高的执业证,但执业范围却变窄了,身为基层医生,纯粹做中医根本无法适应患者的需求,根据《执业医师法》,现在开西药就是超范围行医。请问我是否能够注册为全科医师?是否可以开西药处方?
成都市青白江人和车站卫生室 张成琼
张医生:
你好!根据成都市的政策,您可以通过转岗培训的方式注册为全科医师。只要参加成都市组织的转岗培训班,并考核合格就可以申请成为全科医师。但是,如果您没有取得西医执业资格,是不能开西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