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乡发展建议书

家乡发展建议书

时间:2022-04-26 10:2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发展建议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乡发展建议书

第1篇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创造发展的过程,既是衡量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标志,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学会真情实感的表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习作的成功与喜悦。

一、以“情”激趣,让学生享有真情实感的体验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作文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性实践活动,集中了学生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情感思维,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到“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有了、情感,文章才会显得有血有肉。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努力创设情境,积极营造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让学生在体验中,萌生情感表达的欲望,学会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

记得在教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学校临时有检查,我未能准时到班上课,也未向其他教师和班干部交代,约莫十多分钟后才到教室。当时的教室一片混乱,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谈笑风生,有的在探头张望,有的在呆坐养神,有的在推推搡搡……我真想大声训斥一番,但又一想,毕竟是自己迟到,怎能把火发到学生身上?突然灵机一动,从容地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我让学生把刚才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想法,以及教室里的气氛如实写出来。学生对这一做法十分好奇,先是哄堂大笑,继而议论纷纷,之后迅速拿起笔写了起来,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学生写的作文,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真情的表露,点燃了学生心中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以“实”增趣,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好个性作文,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人世间的万种风情,从中体验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我曾经在班级学生中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作文,他们甚至会认为:“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写好写坏也无妨。”然而,在学习了如何写建议书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学写建议书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合理的建议,以建议书的形式写给校长。学生的兴趣很高,将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以及一些自己的想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如:学生在校期间的喝水问题、课间活动的活动单一、校园垃圾乱丢现象、希望成立红领巾广播室、聘请班级卫生安全监督员……等,我把他们的一些建议书,交到学校,没想到有些还真的被采纳。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自己的写作派上用场了,别提多高兴了,写作的兴趣更浓了。我又因势利导,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作文题材,如:《我的自画像》、《家乡美》、《假如我是――》等,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作文投递到校园广播室、创办班级小报、汇编个性作文选。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播出刊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畅享着成功的喜悦。

兰、以“思”添趣,让学生点燃心灵智慧的火花

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科幻故事、语言童话。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学生特有的心理和兴趣,决定了对科幻故事的情有独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学生在偷偷地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起初我还想阻止,但又不愿意扼杀学生读书的兴趣,后来干脆放开手脚,不但让学生看,还让学生大胆练写,使他们能够尽情发挥想象,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有的放失进行指导。例如我选择了:《铅笔盒里的悄悄话》、《龟兔赛跑续编》、《新编守株待兔》等多个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兴趣很浓,文章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心灵智慧进发出炫丽的光彩,使我看到了孩子美好的希望……

大千世界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记录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表述人世间真真切切的情和感,点燃孩子心灵智慧的火花,谱写人生绚丽多彩的篇章。

第2篇

一、近年来“三争”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争取项目方面:项目工作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呈现出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迪赛诺生物制药、上海纺织产业园、某某港码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仅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二)争取资金方面:近年来,我市争取资金总量逐年大幅递增,呈现非常喜人的势头。20__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88%;20__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15%;20__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18.3%;20__年仅上半年就到位各类扶持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38.9%。

(三)争取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发扬“钉子精神”,不怕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某某港一类口岸获得国家批复、某某经济区区域环评获得通过;交通、国土等部门利用与上级部门的良好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取得政策上倾斜与扶持,有力的支持了项目落户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市近年来的“三争”工作主要特点

(一)认识统一,全社会“三争”的浓烈氛围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三争”工作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争取政策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目标责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工作督查、落实、奖惩机制,集中全市上下的精力和智慧,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借助市外资金来强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经常对“三争”工作进行调度、督查和调研,并亲临谈判桌与外商老板谈判,亲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上级部门跑项目要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士气。

(二)重点突出,对接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成效显著。随着某某港一类口岸的正式开放,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沿海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给我市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全市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筛选与国家资金投向相对接的重点项目,精心做好前期准备,有的放矢加大力度跑,收到了良好成效。仅今年上半年,抓住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实施通乡公路硬化工程的机遇,争取了4100万元的省道332改造资金、3200万元的国道204改造资金、2865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积极向上申报争取了新丰镇土地整理、南阳镇吉兴等村土地整理、网河地区土地整理等项目,共获得近亿元的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畅通渠道,“三争”工作外部环境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某某籍在外人士的联络,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充分发挥“人脉关系”来助推某某经济发展,是“三争”工作的一大法宝。通过成功举办系列招引活动,聘请“三争”信息联络员,组织各种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在外老乡,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乡热情,与许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许多老乡表示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通过跑市跑省、跑部进京,经常到上级部门联系工作、联络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来我市视察工作、检查项目、了解困难,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与中央、省、市许多部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三争”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来。

(一)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项目库,几个职能部门虽储备有项目,但零乱、分散,且储备的项目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更谈不上项目建设信息网的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二是资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有的单位信息闭塞,工作被动,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项目资源,不积极捕捉“三争”工作的有关信息,使不少机会白白流失。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单位平时与上级部门和在外乡友不联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帮忙,“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所以人家往往只是表面应付,甚至产生反感;有的则是跑回一个项目后就对上面不闻不问,不继续进行感情联络,搞一锤子买卖,往往是“跑一个项目,丢一个码头”。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三争”工作基本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制约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我市虽然有专业的招商局,但是懂业务、会招商、会争取政策资金的人才太少。如何挖掘项目,如何准备项目资料,如何项目信息,如何包装项目争取有关支持,有了项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许多部门的同志对此一脸茫然。由于缺乏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识,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常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项目落实难度较大。有的单位对项目重争取轻服务,认为项目跑回来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导致许多项目迟迟不能上马,甚至流产、夭折。一方面,一些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

面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特别是一些与投资项目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如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入园企业的选址和开工建设带来难度,也影响了后续项目的引进。四、做好“三争”工作的对策建议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资金是地方经济的“催化剂”,政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扩大招商引资、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必然要求,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投资向基层倾斜、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与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三争”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树立全新“三争”理念。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新的“三争”理念,着力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能争”意识。树立“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不怕丢面子、不怕遭失败”的“三争”精神,自觉绷紧做好“三争”工作这根弦,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由我负责”,形成“领导带动、活动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三争”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会争”意识。“三争”实践证明,仅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知道如何争取才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既要了解有关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时调整“三争”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善争”意识。各单位要注重“三争”工作的技巧,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和外地老乡、客商的感情联络,广交朋友,广结人缘,用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上级领导和投资者的信任,建立起真实友谊,保持长久关系,为“三争”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扎实做好“三争”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建议建立全市项目总库,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建立项目建设网站,全方位收集项目信息,全面整理和规范项目,及时开发和补充后续项目。一旦有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有前途的项目,向上争取就有了依据,民间投资就有了方向,外商投资也就有了载体。二是要加大项目筛选和储备力度。把项目建设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产业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对象不论外和内,千方百计多储备项目。三是要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市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和外商投资热点的趋向,紧紧盯住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搞好与当前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相对接的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第3篇

一、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觉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教学中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经有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发现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讲地图概念时,问学生在哪儿见过地图吗,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回答:公园、车站、书报等。及时表扬他们之后再问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呀,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到利用导游图在景点旅游,从学校平面图上寻找考场位置,从县城城区图上看到周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道建成通车时,问学生那么什么是地图呢,学生会目视老师欲言又止,等待老师点拨。这时拿出准备好的县城规划图、本县政区图、公园导游图和一些照片,让学生比较地图和普通照片的异同,学生很快会得到地图的三要素。此时概念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这时观察力更敏锐,想象力更丰富,智力活动效能也大大提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从而为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可以结合教材开展本地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城乡交通介绍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展望未来,学生们兴奋不已,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更加坚定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在初二第一学期,开展了爱家乡手抄报评选活动,要求以本县境内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为主,适当利用图片、照片加以补白衬托。活动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手抄报上洋溢着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课程肩负着确立学生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时代使命。乡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并列,共同作为地理课程的两大学习载体。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实际,介绍本地环境的过去与现状,分析环境的破坏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如在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中学生了解到:有的农田,焚烧秸秆产生烟雾,造成交通障碍,空气污染,呼吸困难;大量使用塑料袋薄膜造成白色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在本县水资源状况调查中,学生知道了本地全部饮用水和绝大部分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而近年来地下水急剧下降。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程度,增强了节水意识并自觉开展节水活动,还针对学校用水情况向学校提交了建议书,得到领导肯定。同时积极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等环保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自觉地保护环境。

五、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4篇

关键词:创新;综合实践;课程;主题;探究;搭建;展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实践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做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能完全彰显课程的精彩。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呢?

一、 确定主题——要让学生心动

所谓确定主题,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所以,确定主题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好活动的主题。

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因此,在选题阶段,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出发,根据选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心动,逐步萌发不可压抑的探究兴趣和和活动欲望。如,为了引导学生研究家乡的野菜资源,在活动前,我出示家乡民谣:“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 读后让学生思考:读了这首儿歌,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了家乡的野菜,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野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出示一些家乡野菜的图片,请同学说出它的名称。由于学生对家乡的野菜并不陌生,他们大多数都能比较兴奋地叫出野菜的名字,就是遇到不认识的,我也引导学生先记住它的形状,鼓励他们课后自主去研究它、认识它。这样我就顺势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野菜飘香》。这时,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我们家乡的野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研究什么内容?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归纳分类,最后形成研究子课题:

1.野菜的种类 2.野菜的生长 3.野菜的吃法4.野菜的营养价值5.野菜的经济价值

学生围绕研究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自行推选课题小组长,自主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 实施探究——要让学生行动

毕竟“心动不如行动”, 因为行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会更加精彩。所以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活动欲望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走进一个更加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在这开放的时空里,通过调查、参观、访问、整理、研究、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活动,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完全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多种探究的能力。

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研究课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探究活动。研究野菜种类的小组,先成立采访小组,通过采访有经验的老农或自己的长辈、邻居,了解家乡到底有多少种野菜,然后组织小组成员,到田野里、小河边、马路旁、山坡上去采摘各种野菜,把它制作成植物标本,再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采访他人或查阅资料,了解所采摘野菜的名称、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等。研究野菜吃法的小组成员,他们先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各种野菜的吃法,然后再成立调查小组,去调查家长、邻居或厨师,了解其它各种野菜的吃法。最后他们通过相互交流或查阅资料,编写出家乡野菜的菜谱,并自己亲自动手,在家里制作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野菜佳肴,和自己的家人或同学分享。

三、体验交流——要让学生互动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关注活动的过程,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组织了学生课题研究中期的汇报交流。通过引导,各小组不仅汇报了自己的活动经过,还交流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与克服的?在活动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小组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不下去是怎么做的?采访时被人拒绝如何应对的等等……通过充分的互动,学生不但交流了活动的过程、探究的方法,还交流了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四、成果展示——要让学生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每一个主题活动基本结束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成果展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成果展示?首先要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成果展示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地想去表达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把成果当成一种“作业”。其次,成果 展示的方式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爱好特长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可引导其口述活动的经过与活动的收获;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其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制作的相关作品;擅长表演的学生,可引导他们用小品或歌舞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活动收获……不同的活动主题,应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的类型特点,引导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最优化的展示形式。如:小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演讲辩论等形式来展示;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作品展览、过程展示、讲解说明等形式来展示;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等形式来展示;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采用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一份小报等形式来展示。

成果展示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学生在主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交流了探究的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的体验。在整个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样就逐步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字: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交流

一、妈祖文化的介绍

妈祖文化这个题目,是1987年在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初步的研讨。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的加深,总的趋向是扩大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缩小了大家的分歧。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发展为波及海内外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文化版图。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

(一)寻根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妈祖信仰历经一千多年的分灵, 其宫庙和信众已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往福建湄洲岛祖庙进行谒祖进香活动, 已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信徒,和海外华人信众的平生夙愿。妈祖不仅被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为海外赤子寻根怀祖、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二)和平文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和平途径。伴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妈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营造着海峡两岸由文化认同而民族认同、进而走向国家认同的和平氛围, 密切着海内外华夏后裔的精神纽带。

(三)爱国文化——两岸关系源起的历史见证。妈祖精神显着的特点是护国庇民。在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留下中国水师依恃妈祖庇护取得胜利的传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冲破“****”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越过海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寻根谒祖。

二、世遗下的妈祖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进本源共识。妈祖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立即与大陆妈祖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增强和保持这种源与流的特殊关系,台湾各分庙都会定期到妈祖祖庙去“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活动,俗称“进香”。定期返回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的地方,而进香活动也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1987年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台湾妈祖信众前来参加,空前的朝拜热情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谒祖。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恢复两岸民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妈祖文化交流,提升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的至亲关系。

第6篇

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Overseas Sichua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为表达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拳拳之心 ,为家乡重建筹集善款近40万美元,捐赠四川省教育厅。这笔善款将用于筹建心理辅导研究所,希望在将来的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的技术,对于提高灾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起到务实的作用。

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受灾后,筹集善款凡十万美元,体现了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拳拳之心。

在四川省教育厅所组织的学生复课、校园重建、购置学生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安置学生食宿、帮助失去双亲学生重建亲情、给予灾难之后的师生以心理危机干预和有效心理援助,使身体伤残学生早日康复等方面,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的善款将专项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有效心理援助方面。其中计划项目包括:

第一, 筹建心理辅导研究所。包括:心理辅导站的建设、目前18岁以下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辅导案例全程跟踪记录(预计15~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建设。

第二, 引进和原地培养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联合中科院心理专家和国内著名师范大学的心理专业人员,共同开展心理辅导员的三级培训工作。

第三, 配置心理援助技术及设备。包括配置计算机心理档案系统、评价系统,配备心理辅导模具、配置心理健康研究实验设备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将考虑引进美国先进的心理辅导与咨询软件系统。

目前,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已向四川省教育厅基金会递交了《关于善款捐赠的使用建议书》和《援助报告》。《援助报告》中提出所捐款项的使用将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 坚持专款专用原则:所捐款项全部用于现阶段在校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 坚持科学规范原则:一切与中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心理调查、心理研究的组织和落实工作,均与四川省教育厅及受灾地区教育局取得联系,并汇报至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同时,会同中国国内高校或科学院,在灾区当地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共同开展。

第三, 坚持定点援助原则:经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后,确定心理辅导研究所的所址。以所址为中心,将建立中长期工作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需求提供持续的灾后心理辅导,将所有心理辅导方面的建设工作集中有序地开展起来,以保证援助效果,避免短期效果和混乱局面,同时也能保证对口援助的有效性。

第四, 坚持全程报道原则: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委托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内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全国百种重点期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在当地教育部门核准备案的情况下,对此项目进行推动、促进、监督、全程采访和报道。所有报道要坚持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得从负面报道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受灾学校灾后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地震灾后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受灾学生尽快修复心理创伤,重树生活信心,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相信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的拳拳赤子之心,将会抚慰家乡孩子的心灵,给予创伤后的孩子们一片温暖阳光。

从前,一群人迷失在一个山洞中。山洞漆黑不见一丝光,人们在黑暗中经过数日摸索,仍无法找到出口。有的人在饥饿和恐惧中死去,活着的人边哭泣边祈祷:要是有一丝光,哪怕只亮一下也好。

一根火柴和一支蜡烛恰巧经过这里。火柴听到人们的哭声,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帮帮你们。火柴燃亮了,光明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和希望。人们感激并赞美火柴。

火柴渐渐燃尽,但它努力坚持着。人们这时发现了旁边的蜡烛,就用火柴点燃了蜡烛。蜡烛的光比火柴明亮、稳定和持久,而火柴此时显得那么微弱和无助。

人们开始大声赞美蜡烛,而不屑火柴在黑暗中带来的丁点儿“光明”,甚至当火柴在角落里渐渐熄灭的时候都无人再理会一眼。

在蜡烛的光明中,人们走出了山洞。

问题:

1.微弱的火柴光明为这群人带来了什么?

2.火柴虽然“走了”,但它留下了什么?

3. 该怎样记住为黑暗带来的“火柴光明”和带领人们走出山洞的“蜡烛光明”?

分享:很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努力往往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无用的,但它对事件的不断进展和最终的成功很可能是举足轻重的。请记住那些勇于探索和奉献的先行者。

第7篇

对于此次收购行为,千辉集团董事长邓应渝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千辉控股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机会。这些许可证、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邻近世界级的Oyu Tolgoi Project工程可以确保这项投资成为皆大欢喜的双赢交易。我们认为这是我们扩展商品基地并在亚洲开发项目和合作的机会。我们相信这些勘探许可证将提供铜矿、金矿和稀土矿的令人瞩目的勘探远景。”

“良好的教育,对一生产生关键影响”

邓应渝原籍广东省鹤山市。由于原因,其父亲邓如舜求学期间,随国立中央大学迁校,来到了重庆,毕业后进入重庆中国银行工作。邓应渝因此出生在远离家乡的重庆市。由于父亲从大学毕业到退休都在中行工作,并在1951年调回香港中国银行直至退休,因此较之于大部分中国人民所受到的苦难,邓应渝的成长环境相对稳定。由于父母亲对下一代要求严格,加上在香港培侨中、小学的良好教育,令他对国家民族、对个人修养和对人生的要求都有正确和深刻的认知,这对他的一生起了关键影响作用。

邓应渝1962年在培侨中学毕业,1967年毕业于香港浸信会大学(原香港浸信会书院)土木工程系。60、70年代由于当时殖民政府对统称“左派学校”和“左派机构”的歧视、打压,毕业后要找一份较好的工作是绝不容易的。

1969年,在机缘巧合下邓应渝和几个朋友各出资5000元港币成立了协利公司,做工程承包业务。从1975年开始,公司开始经营石油、中国贸易,并扩大到房地产开发、海产加工和矿产开发等业务。数年后,在该公司基础上成立了千辉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千辉下辖10余家子公司,在海外矿业领域享有盛誉。尽管如此,邓应渝仍谦称,“相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营企业,千辉集团只是一个中型矿业公司。”

之前很多年,千辉很少涉足矿产开发业务,真正大规模进入这个领域是在2003年,投资视野主要集中在亚洲、东南亚和西非等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毛里塔尼亚的六个金矿勘探权,并在申请两个铀矿的勘探准证。在尼日尔亦取得一个铀矿的开采权、两个铀矿的勘探准证;同时准备投资、兴建一个水泥厂、一个火力发电厂和配套的煤矿开采;亦在洽谈一个水力发电站的成套设备供应和机场拓建工程。此外,干辉还在南美州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

由于上述几个国家的业务已稳定,项目进展顺利,干辉己把目光延伸到西非共同体的其他13个国家和里海周边矿产丰富的国家。

的确,相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营企业,千辉集团只是一个中型矿业公司,但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取得可观的成绩,主要是具备下述几个特殊条件:千辉集团的管理阶层由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能把个人优点充分发挥。并且通过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利用对各地文化的认知,千辉可以快速、恰当地融入当地社会,广交朋友、增进了解,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先交朋友,后谈生意”

蒙古就是千辉集团尤其关注的一个重点国家。但是蒙古矿业投资有两大困难:第一,蒙古是内陆国家,水资源贫乏,采矿用水成为难题;第二,内陆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建落后,运输成本很大。邓应渝解释说,“事实上,矿业投资的难度不仅在蒙古,全世界都遇到同样问题。”

关于先做基建投资还是先立项目,邓应渝将之比喻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亚国家大部分都是缺乏港口的内陆国家,如果没有基建,就没办法开采,挖到的矿也运不出来,在当地基建完成、配套设施成型前,大量开采是不可行且没有经济效益的。邓应渝分析说,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天然资源得以保存,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已被大量开采,甚至已开采殆尽了的原因,这为发展中国家留下两块宝地:中亚和非洲。

所以先有基建还是先有项目,千辉集团已有对策和解决方法的一揽子方案,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得到各方面全面配合才能实现,难度相当高。如果能成功,将会为双方合作发展提供一个新台阶、新局面。

之所以在2009年决心进入蒙古投资,邓应渝解释说,这是因为蒙古近年完成了外商投资法和矿业法,这对投资者来说更有信心在该地区发展。

自从蒙古完成外商投资法和矿业法后,邓应渝觉得放心了许多,他认为蒙古的矿产法是合理的。他告诉记者,相比加拿大或者美国高达50%的政府分成,蒙古和非洲一般在25-40%之间,已经非常低,而且地方政府要等投资七年后,出现利润了,才能收取分成。

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邓应渝的经验是“先交朋友,后谈生意”。只有通过交朋友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民族风俗,才知道怎么和他们来往。

邓应渝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大部分中亚和非洲国家的人民都是传统游牧民族。他们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都只着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习惯于简单思维方式而不喜欢复杂的计划;守纪律的观点也比较薄弱;人与人之间重感情、重友谊。”他建议,与当地人交往、合作时必须充分接受这现实。千万不要希望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现状,只能通过长期、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加上自己实际行动来带领他们改变这些习惯。在这过程中多加了解和多加理解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要记得回馈当地人民”

2007年6月,中核集团,千辉集团与尼日尔政府共同组建了阿泽里克矿业股份公司,并在2010年初投产。中企能令于尼日尔合资的铀矿4年就实现了投产,是世界罕有的,这是和中核集团专业经验和优秀组织能力不可分的。

邓应渝认为,非洲和中亚落后国家虽然拥有大量天然资源,但因为一直受殖民者和半殖民者的垄断和控制,长期得不到发展。这些国家一方面缺乏资金来完成基本建设,吸引投资;另一方面缺乏投资者和技术来开发其地下资源,所以近百年来一筹莫展。

发展中国家一样受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天然资源、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并利用全球一体化这种不顾别人的不平等游戏规则来压榨他们的廉价劳动的剩余价值,耗光他们的资源、破坏各国的自然生态,最后还要倒打一耙,将这些国家贴上“不民主、缺人权、不环保”的标签。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牺牲了部分工人、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积累一定的资本、市场、技术和管理能力,保证了发展中国家得以向前发展,并有能力和落后国家合作,在互惠互利的

条件下帮助他们开采所拥有的天然资源,这样既可让这些落后国家取得资金、实现现代化,而自己亦取得所需资源,打破发达国家垄断,不再受制于他们目前所操控的市场、供应和定价权。幸运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多年的积累,大部分都拥有可观的外汇储备、较高水平的技术力量和不可低估的开发能力。

据邓应渝判断,非洲和中亚地区的70%的铀矿开采权都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那些小公司手里等着被炒卖,其余25%在观望,真正开采的不到5%。他在给非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写的《建议书》提到:“只有亚洲国家才是非洲国家的真正伙伴,因为这些国家需要资源,不管你是什么价格,它都愿意开采,而不会去炒卖。”

千辉在尼日尔的项目还没开始盈利,造福当地人民的工作已经着手在做了,2005年千辉成立一个世界矿业基金,为当地搬迁户、贫穷地区提供生活支持,比如打井、建小学,就业培训等等。等到目前几个项目都有利润了,千辉还会协助当地进行绿化沙漠,把中国抗沙漠化的防风林经验引到非洲去。邓应渝认为,“这个计划需要很多钱。但是只要项目有钱赚,这些回馈社会的工作就一定要做。我的观点是,钱要赚,但是要赚得合理。”

“海外投资必须谨记七项原则”

通过5年多的频繁往来、深入了解、共同合作加上与各国官员沟通,千辉集团已掌握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未来投资方向。邓应渝总结了在落后国家投资必须谨记的七项原则:

第一,没有利润、利润太低、没有前景的项目,千万不要考虑。如果要花7--10年时间和大量投资而无利可图,不如放弃。比如像有战争或频繁有的国家,尽量别去。不稳定的国家暂时不去,避免把风险推高。

第二,在取得较好利润的前提下,应该多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照顾、培养年轻一代,展示中国并非是新殖民主义者。

第三,建议中国企业要尊重当地,尊重当地生活方式,但同时要懂得保护自己,避免产生不必要矛盾。与他们交往、合作时必须充分接受这一现实。千万不要希望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现状,只能通过长期、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加上自己实际行动来带领他们改变这习惯。在这过程中多加了解和多加理解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建议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状况、融入当地社会,在经商、赚钱的目标下多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配合当地政府的需要,在不影响投资计划的条件下,满足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第六,不要把自己习惯的一套强加于他们。一定要把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本地化,减少冲突、减少误区。

第8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新探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日渐受到教育者们的青睐。近年来,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性学习尚未有完整体系,且还没有完全普及,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找出更佳的开展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学;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学习框架,以某一特定的课题为研究学习对象,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具有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的学科,适宜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们在早前的学习生涯中已经积累出不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团体合作的意识也有所增强,若政治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教学中,必会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从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一下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途径。

一、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的传授,很少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政治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因而学生就被禁锢在狭小的课本内容范围内,缺少机会张开思考的翅膀。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也会随之索然无味,达不到政治课智育、德育的教育目标。

正所谓教育要“知行合一”,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习如何正确运用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的层面上升到行动的层面,让学生的所学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二、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有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下去,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大概包括:学习教材,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1.学习教材。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课题选定的载体。只有在学习了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启发学生对相关的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研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用画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形式有很多,但都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在这个步骤当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而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要贯彻政治教学的理念,善于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科,时事热点,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例如在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国粹京剧的传统演绎方式和现代创新演绎的转化,突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成果。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相关信息。然后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京剧的创新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但更好的是学生从视频或者课文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引申出更有价值的课题。

3.进行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实践性的环节,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大概流程就是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找资料,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课外实践等活动,主动去开展研究学习、寻找结论。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课题自行商量,制定出相关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还要具体,详细,行之有效,要求包括研究策略、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地点、研究方法等。

其次,制定好学习方案后就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或个人经验,以协助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活动。继续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为例,倘若学生要研究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到当地的文化局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体味其中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另外,假如发现当地的戏剧文化有衰落的趋势,学生们还可以呈上有价值的建议书,重振家乡戏剧的辉煌。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亲身感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实践的兴趣,激起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爱乡之情。

4.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结论是学生对本次研究成果的最终成果,通过把零星的研究资料归纳、概括、总结成具有逻辑性的文字,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有效根据。在这一过程,教师应该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励学生努力实践的行为,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当然,倘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善意提醒,以求得更好地进步,继而使学生对本次研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弥补不足。

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广泛推及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政治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作用,从旁辅助学生独立思考、亲身实践,适当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最终培养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香.浅谈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新学习的对策[J].理论园地,2011(3):04-05

第9篇

关键词 社会课教学 开放性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70-02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型”人才,“开放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开放性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证明,单一的“呈现――接受”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师生关系定式,只能使学生“重知识结论,轻探索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死记硬背多,设问置疑少”“眼睛向内多,放眼世界少”。其违背的不仅仅是社会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核心原则,也排斥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就社会学科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既是针对传统的“呈现――接受”教学模式,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其为主动、积极发展着的人而提出的,也是适应了现阶段以“选材精、设问巧、立意深、题型变”为特征的开放性考试的教学。从教学的目标和条件看,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课堂和课外两个主渠道,创设师生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和贯彻“平等”“民主”“引导”的师生关系定位,促使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从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看,在实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问练习和评价的开放性的过程中,努力体现“三多四把”,即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求新、自我求异。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现实依据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看,由“以人为本”演绎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教学的学力目标已定位在学生的基础学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发展性学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上。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主导作用的。作为教学效果一个重要评价方式,现阶段社会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和导向――开放性试题的增多。以“试题开放不封闭、答案多元不唯一、评分采意不采点、观点新颖可加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开放性试题,直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学的全方位挑战和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开放”课堂教学,从“教”的开放到“学”的开放,由“教”的开放带动“学”的开放,这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开放教学内容,社会政治课要以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东西引进课堂,如新的实践、新的观点、新的文章,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关心、思考、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直接引用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事例信息外,开展课外阅读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加大课内阅读并引导课外阅读,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本知识要点。如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一节的教学中,我组编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情况资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提炼观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的开放,主要是指师生活动的多向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教情、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造成一种多向互动的激荡状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碰撞中解读知识、培养能力。

1.讨论式教学。讨论法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作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如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以“如何评价秦始皇”为题进行讨论式教学。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应予以否定”;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通过交流、讨论、辩论,最后达成了共识。

2.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当然,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如在《秦朝统一》一课教学中,就可以以“为什么秦国能最终统一全国”为题,以前后座位4位同学为一小组,选好组长,共同讨论,最后由组长向大家汇报。有的小组概括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有的小组认为:秦王雄才大略,采取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有的小组认为: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的小组还提出:战国时期,长期战争,人口流动较频繁,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这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从能力的角度看,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如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确定了《黄泽江水质状况变化的调查》方案。广大学生分组或问卷调查,或走村访户,或实地查看,得出黄泽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当地化工厂、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引起的。得出结论后,广大学生或写标语,或写倡议书,或给化工厂写建议书,提出污水处理方案。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不仅从现实的感性的材料中解读了课内的理性知识,也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公德教育。

(三)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在理解运用题中: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修改历史教科书上歪曲侵华史实,把侵略中国称为“进入”,否认,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作为中学生你将怎样做?

面对这道题目,绝大多数同学都作出了满意的回答,都能联系已学历史事实有力地抨击日本右翼势力的谬论,同时也表明自己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强烈责任感。如一位同学答道: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发动全面,日本军队大批侵入中国怎么能说成“进入”呢?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有大量的人证、物证和史料可以证实,举世尽知,曾经入侵中国的日本老兵东史郎公布了自己当年的日记,更有力地证实了这一史实。任何否认侵略、否认史实的做法,都是掩耳盗铃,必然遭到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和世界正义力量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当年,我国之所以遭受日本的侵略是因为我国贫穷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国家经济建设蒸蒸日上,我们要珍惜宝贵的光阴,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为国家的强盛和家乡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学(下转第75页)(上接第71页)业评价除了平时的考试外,其社会实践活动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验,我感受到这一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效果是明显的。具体表现为: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在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中引入“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合作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课学习的兴趣。调查显示:95%以上的同学认为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对社会课固有的印象――枯燥、呆板,社会课变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乐尽在其中。

第10篇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面对这个 “荣誉”,王复明连说四个“感谢”。在王复明看来,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都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环境,“我很幸运”。

从农村娃到博士后

王复明从事研究工作的这么多年,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在干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却都是和水有关。无论是高速公路病险工程,还是地下管道灾变防控,王复明坦言,他的研究最终解决的都是水引发的灾害。“因为我踏入社会的第一课,接触的就是水灾。”

1975年8月,王复明刚高中毕业,就赶上了抗洪。那一年,驻马店发生洪水灾难,洪水太大。虽然他的家乡离驻马店约300公里远,但洪水还是冲毁了他和乡亲们筑起的两道堤防。

1977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后,王复明志愿学水利,考取了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本硕连读七年。跨入郑州工学院的大门,学习自己喜爱的水工建筑专业,这是他儿时做梦都想不到的。1987年,他这个农村娃在而立之年拿到了大连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英文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他这个工学博士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医生”。

近30年来,王复明针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无损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美国到中国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路面结构反演方法,被国际专家认为是反演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并承诺为他全家办理“绿卡”,但王复明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谢绝了美方挽留,期望早日投入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大潮。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

当时的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还是个新生事物。王复明要继续开展他在留美期间从事的高速公路反演理论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没有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没有设备就只能“纸上谈兵”,而引进一套动力无损检测系统需要16万美元。他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写了一份又一份科研项目建议书,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哪个部门和单位,要一下子给他这个刚从美国归来的年轻人解决16万美元的试验设备用于“冷门”课题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一次次的尝试和期盼,一次次的失望和打击,极度的焦虑和苦闷,使他终于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复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筹钱解决试验设备问题!出院后,他说服了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终于凑齐了设备款。他说:“为了早日走出没有试验设备的困境,自己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豁出去了。”

设备买回来了,但王复明却又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由于当时业内对于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并不了解,很多单位不愿意让他去做检测试验,甚至有人认为这项技术不符合中国国情。

面对冷遇和怀疑,王复明却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开着检测车,带着研究生,渴了喝开水,饿了啃面包、泡方便面,困了在路边打个盹。每天在公路上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着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在高速公路上奔波,过度劳累使他数次住进医院,但一出院他又忘我地投入到公路检测试验中去。

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他的团队拉着检测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从省内到省外,既做技术讲座,又做现场演示,还提供免费检测。他们先后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各类技术讲座100多场,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

从“发明家”到“院士”

长期检测积累的大量数据使王复明对我国高速道路的各类病害了然于心,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无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医治这些病害。传统的“开膛破肚”式的公路维修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还影响交通、污染环境。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道路养护任务越来越重,亟需新的维修方法。他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高速公路非开挖维修新理念,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展开多学科联合攻关,发明了高聚物精细注浆技术,解决了我国高速公路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典型病害处治难题。

这项新技术不需开挖,无需养生,先对道路进行无损检测和病害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高聚物注浆技术进行针对性修复,十几分钟就可恢复通行。2007年,河南省交通厅和科技厅联合组织实施该项技术示范工程,选取了车流量大、重载车多、病害严重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采用该项技术,80天内处治病害2.4万处、30多万平方米,一次性处治完好率达95%以上,比传统开挖式维修方法节省工期75%、节省经费53%。

地下管道灾变防控是王复明关注的又一项技术难题。

我国有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管道渗漏、沉降时常造成道路塌陷、环境污染或爆管爆炸事故,传统开挖维修方式明显不符合城镇化发展需求。王复明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足尺试验研究,发明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开创了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技术方向。广州市广州大道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邻居民楼和国防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采用该成果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迅速恢复通水。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198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二位获奖者。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在工程现场第一线。也许是40年前高中毕业参加河南“75・8”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每年到了汛期,他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时刻密切关注水情,多次志愿带领团队参加救灾。随着公路唧浆、铁路沉降、堤坝渗漏、隧道及基坑涌水、地下管道开裂错位等工程抢修难题逐一被攻克,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工程医生”。每当接到工程抢险抢修电话时,他总是力争第一时间到达抢险现场,展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乐于奉献的精神。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上书国家科技部,要结合自己的团队专长为救灾和重建贡献力量;2010年8月,河南省白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他连夜赶到了最危险的唐河段,带领团队4天4夜抢修渗漏和管涌80余处,保障了高险堤防安全度汛;2014年10月,某高速铁路通车在即,20多块无砟轨道板出现不均匀沉降。王复明带领团队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环境下,连夜修复了沉降的轨道板,保障了该高速铁路按期通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某段渠道面板坍塌,他又带领团队进行抢修,及时排除了险情……

正是因为王复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受到了国务院和河南省政府的多次表彰。2015年,在接受“院士”这项荣誉时,王复明说,“院士”这个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因为大家将会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我要更加严谨、认真,还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我研究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攻克。”

第11篇

1.“望子成龙”的教育氛围下习作的异化现象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想起此话,我们就为孩子们感到悲哀。尽管孩子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在“望子成龙”的教育氛围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们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必须有艺术专长,每门功课必须优异,不管智能的差异,都需要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的孩子整天被迫泡在学美术、练书法、弹钢琴的“艺术天地”里,被浸没在解奥数、学习作的题海里。长期奔波于家庭——学校;家庭——艺术培训点,这三点两线之间,切断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生活对习作的现实关照,从而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妹,有时爷爷和奶奶都会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们的老师们头上都有几根银丝,每当半夜,老师的窗前总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这样的习作能经得起社会和实践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的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使他们感悟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吗?

2.师长重视习作,儿童惧怕习作的不协调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重视习作的训练,重视习作技巧、技能的培养,都在花大力气抓习作教学。然而事与愿违,有好大一部分孩子,把习作看作学习中的拦路虎,惧怕习作,看见习作题目就心惊肉跳。究其原因,学生平时的习作训练,往往是教师、家长把孩子封闭起来,习作教学计划只是根据教材的计划,不顾城乡差异,不分生活差异,不顾个性差异,按部就班统一要求完成课本中安排的练习。有的习作内容要重复多次,有的习作内容孩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要孩子“冥思苦想”创造,以至有些孩子“望文止步”“望文害怕”。

3.习作教学中实用主义泛滥,习作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而是以考试的题目唯马是瞻,经常进行猜题、压题,引领学生反复训练。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教学中浮光掠影似的上过一回,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会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差距,不会从学生的习作中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导致学生处在半梦半醒之中,稀里糊涂之间,还没有明白写物的方法,又被引到了写人的圈子里。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习作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

4.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贫血症”“软骨病”现象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之高下,决定文之优劣。当然,今人与古人对“道”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这里说的“道”是广义的,包括是非观、价值观、理想与情操等。诚然,国人刚从英雄崇拜的梦中醒来,就栽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被淡化,使得许多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的学生连呼:道德为何物?我们在批阅作文时,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要么是空喊口号、高谈阔论;要么是文弱无骨、虚张声势;要么浅薄庸俗、空洞无物。他们完全在无病,装腔作势地“做文”。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如何放养以得“本”呢?这关系到方方面面。针对孩子习作缺“本”的原因,本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习作的“三优”环境

1.创设“情”境,优化体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性情多变,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自己经历过的事很难有深刻的记忆,从而导致习作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习作的内容和改变教学设计的步骤,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情境。教学习作《我的好 》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时,在课上我刚亮出这个要求,学生们大都面露难色,教室里发出一阵不满的嘀咕声。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习作要求兴味索然!这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何不把这习作训练的内容、要求改一改?我当机立断,示意大家把书合上,孩子们都惊讶地望着我。我亮开嗓子,轻松地说:“这文章也太难了,我们不写了!”孩子们一听,个个面露喜色,有几个还站起来高呼:“金老师万岁,金智利老师万岁……”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笑着说:“还是让老师给你们讲一件发生在我上届学生教室里的趣事吧!”孩子们都来了精神,眼睛紧盯着我,急着要听下文。“一次午睡课,呼噜王吴宏飞又鼾声大作,吵得邻桌的全超群怎么也睡不着觉。全超群灵机一动,用餐巾纸搓了两根‘象牙’,把‘象牙’了吴宏飞的鼻孔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趣事的讲述为课堂创设了和谐宽松的氛围,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顿时班级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如数家珍地和同伴说着班里的一个个“人物”。

2.组织“说”境,深化感受。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通过交流、回忆已经再现在自己的头脑里。然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随意性的,很难对事情、人物有一个正确、系统、全面的把握,往往是兴致所至,说到哪儿算哪儿。从而导致习作不连贯、不具体,把握不住习作的点和面。为此,我顺势诱导:“谁来描述一位同学的特征,让大伙儿猜猜他是谁?”朱浩军第一个站起来说:“他,是班里公认的笑星,搞笑功夫一流……”“史杰!”大伙儿兴奋地指着史杰叫起来。“他,自称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云神鱼’,因为皮肤乌黑乌黑,又有‘乌鲤鱼’的美称……”“吴鹰达!”王勇脱口而出。

3.把握“写”境,整合体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见孩子们讲的已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了,知道时机成熟,就抛出一句:“今天就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反映他的特点。”我刚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稿纸,欣然下笔,生怕让灵感跑走了似的。“他们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了!”在这次习作中出现了许多声情并茂、人物栩栩如生的好文章,其中《金老师的那双眼睛》发表在《小学生作文向导》上,《爱管闲事的爸爸》发表于《简妙作文》,《我的前桌》发表于《小学生时代》。

二、建构习作的“三化”范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宽泛的。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应拓宽写作的路子,把各种题材引入习作训练之中。

1.尝试习作的多元化。适当让学生尝试写他们喜闻乐见的儿童诗、童话、寓言等,这很符合儿童的口味。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只要是真正反映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表现童真、童趣就行。如孙涵薇同学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的诗《彩色的雨》是这样写的:雨是什么颜色的/花儿说是红色的,/是它把我染成了红色。/大树说是绿色的,/是它把我染成绿色。/大海说是蓝色,/是它把我染成了蓝色。/我说是彩色的,/是它把世界染得五彩缤纷。

2.加强习作的生活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实用文的练习,《我们的校服》一课的练习就是为此设计的。上课伊始,先让同学们说说现在校服的优缺点,以及你认为怎样设计更合理些。然后,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设计一套校服,先画出校服的设计图,然后在设计图的旁边写上设计意图、功能等内容。接着各组派出代表上台亮出自己小组的校服设计图,并向全体同学介绍设计意图、功能,允许多人参与,边说边表演。最后,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校服写成产品说明书、赞助邀请函,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发。

平时,我们经常创设这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写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招聘启事、竞选报告、广播稿、主持词、建议书、介绍信等。

3.重视习作的虚拟化。想像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在暑假自由作文中,将近有25%的习作是写想象文的,而对想象作文,我们也非常注重,经常从多角度去引导。

(1)扩展性描述,就是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的内容展开,详尽、细致地描述其具体情形。如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小溪流的歌》,进行想像作文,把自己当作小溪流,用第一人称来写,结果同学们把小溪流的内心活动描写得细腻、生动。

(2)推测性填补,就是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结局。如同学们在续写《龟兔赛跑》时,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幽默风趣,结局各有特色。

三、实施习作的“三维”链接

习作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是开放的教学体系。如果局限于每周二节作文课,拘泥于学校、教室里进行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1.校内外结合。就训练的空间而言,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外,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继而自由表达。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社区;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做适量的家务;开展“手拉手”互访活动;游览名胜古迹……拓展学生习作的空间。

2.课内外统一。作文教学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写“家乡的变迁”,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调查访问;写“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就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我们更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围绕某一个重点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自由表现,可以描写一个小物品,刻画一个人的外貌,叙述一次见闻,烘托一处场面,只要以少积成多,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3.学科间互动。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我们要重视学科间的互动,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一段刻骨铭心的舞蹈音乐欣赏,无不是作文的好题材。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与各科老师协调,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得到作文的训练。

四、注重习作的“三元”互动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即学生在写作时表现出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和情感倾向是不同的。因此,作文教学实施开放的学习评价,营造一种宽松、自主的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并付诸创新行为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1.教师简批。教师认真通读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根据此次习作的训练要求,运用简洁明了的批改符号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或建议修改。教师写的批语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摘录在“教学后记”中,备精评之用。这一过程,教师一般不给习作打分或定等级。

2.师生力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作一次认真、精当的评讲,这一环节既是对简批结果的一次反馈,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改的一次示范。可这样进行操作:

(1)肯定优点。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总结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如:新颖的题材,巧妙的布局,优美的词句,富有特色的开头结尾等。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每一位哪怕是取得微小进步的学生,以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2)指出缺点。教师委婉地指出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缺少过渡等,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拔高要求,应围绕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指出一、二点为宜。

(3)指导评改。教师可事先选择一至两篇较典型的习作作为范例,在教师引导下共同评改,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