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时间:2022-10-21 07:0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第1篇

发展至今,风景园林中成荫空间设计手法已较为成熟,即在各类绿地空间中应用植物造景,即乔、灌、藤本以及草本植物配置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的自然美及植物群体美,同时配合园林建筑营造形成荫影地,满足园林游赏的舒适性。

2成荫性空间类型

2.1林荫道

林荫道:成荫的林下道路空间,这是城市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成荫空间类型。指两侧树木茂密、浓荫夹道,供居民步行通过、散步和短暂休息之用的道路或带状绿地,如法国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街、北京的正义路。林荫道的设计形式主要有3种:(1)林荫道设置在城市道路车道中轴线上,如上海肇嘉浜路。此种设计形式的优点是双侧居民有同等的入内休闲机会,同时可以高效地组织过往车流;缺点在于市民进入林荫道时必然横越车行道,既不安全又影响交通。因而,此种设计一般适用于以步行为主或车流量较少的街道。(2)设置在道路一侧,一般为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以利于植物生长;或沿山坡地、沿江可观赏优美景色的地带。(3)林荫道设置在车行道的两侧,与人行道结合,这样市民无需穿越马路,安全方便且不影响交通。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耐冷耐旱的树种择优选用,如梧桐、银杏、松柏等。其中以长势快、树冠枝叶大、绿化和遮阳效果好的树种为主,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同时,还需考虑道路宽度、沿街建筑物高度及周围景观环境。华南可考虑香樟、榕树、桉树、红锦树、黄槿、木麻黄、梧桐树、白桦树、松树、蒲葵等。东部、中部地区可以选择香樟、广玉兰、枫杨、重阳木、梧桐、银杏、女贞、枇杷、鹅掌楸等。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可用当地现有的杨、柳、榆、槐、臭椿、元宝枫、松树、落叶松、刺槐、银杏、合欢等。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应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本土树种。同时,结合城市特点,优选骨干树种、市树或市花,如北京市市树国槐和侧柏。林荫道旁各类绿地可植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可以选择一些耐阴的小乔木和灌木,如大叶冬青、木槿、虎刺、九里香、大叶黄杨、海桐等。公路绿带一般位于郊野地区,可考虑选用少许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2.2疏林草坪

疏林草坪:树木成片栽植的土地,是森林的一种,即稀疏的森林。和森林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树冠。在森林中,大部分树冠相连。因此,阳光不易到达地面,形成大面积阴影;疏林会让阳光穿透到地面,但仍然提供一些阴影。在疏林中,也能找到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疏林在空间设计中多与草地结合,成为“疏林草地”,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同样能有阳光照射,草坪开敞空间提供游憩、活动场地,而林下的半开敞空间,景色多姿,变化丰富,深受游人喜爱。疏林草坪应选择有较高观赏价值、生长健壮、树冠疏朗开展、四季有景可观的树种。这种林下的草坪空间较为私密,是公园绿地中极受欢迎的一类区域。

2.3城市广场绿地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城市广场绿地是需要考究的成荫性绿地类型之一,因为广场绿地本身的条件决定无法大面积林植树种,因而怎样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成荫性景观效果并提高游人使用率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游客较为集中的集散广场,如出入口广场,要有草坪,更要有树荫,对于“城市广场中是否应该多种树、少种草”,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像城市中的广场、花坛等,如果把草地都改造成树林,虽然绿化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但空间却大大浪费,降低了公共绿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土层较浅、行道宽度不够的地方,种树就更不合适。因而,广场绿地要尽量利用少株、单株的种植来塑造成荫性景观空间。

2.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中的成荫设施,如座椅、体育活动设施、儿童活动场、休息平台等,只有搭配成荫空间,利用率才会高,不然就成为摆设。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大量学习国外景观,广场建成后空无一人。这样的广场大多暴露在夏季烈日炎炎之下,植物配置惨不忍睹,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没有适宜的休息空间与舒适的体验场所。现如今绿地中休息座椅形式已经日趋多样化,从最初的条形座椅到如今的环形、方形等,座椅再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座椅周围的绿化环境。一般选择在林地边缘,阳光直射下可以形成阴影区域的位置安放休息设施。乔木冠幅要较大,分支点要高,夏季无落果、飞毛现象等。考虑心理安全因素,在乔木下应栽植低矮灌木及草本花卉,形成竖向丰富的层次结构,作为人们休息时的安全庇护。广场规则种植林中,围绕每个乔木种植池形成一圈休息场所也是不错的设计。

2.5其他类型成荫空间

倒影设计:水边植物树种,选择冠幅较大、形态优美的树种进行栽植,并且与水中倒影相映生辉。自然驳岸的水边常栽植柳树,南方地区树种选择性较多,如水杉、落羽衫、竹类、水松、木芙等。这些树种体态柔和,与自然水岸相融。规则式驳岸则不需要大量树种,密植成水边林地的效果,可以选择单株观形树种栽植于水中平台上,冠幅一般在2…m左右,不要太大,甚至观干植物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许多利用阴影形成景观效果的空间类型,如园林建筑、景墙与植物的结合,居住区庭院景观的设计,园林入口处的标志植物,以及通过爬藤植物做成的景观长廊等。

3成荫景观的弊端

成荫景观环境会因自然现象的不足而造成一些不利条件。树荫东照西斜,一天之中随太阳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因此,阴影区域在一天之中不断变化,无法固定;同时,由于季节变化,植物形体变化较大,林下阴影空间完整性较差。游人跟随树荫的步子移动,暴露在太阳之下的区域就会被人们舍弃。另外,由于大乔木分支点较高,西晒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弥补。

4以北京市各类城市公共绿地为例分析植物成荫性景观空间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结语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 著.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 著.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牛力.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第3篇

    水在自然和人工大环境中以很多形态出现。这里讨论的水空间一词来源于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一种以水为重要元素营造空间气氛的特殊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从城市周边生态湿地,城市河流滨水空间,到广场中的水体幕墙,街道水体轨迹。各种尺度的水体空间设计,对于儿童的考虑针对案例情况会有不同的层次,这里讨论的是广义角度下对于特殊人群的儿童,设计师需要考虑的要素。正如Herbet Dreiseitl在2005年对于城市广场的报道中描述的,“她们在波流中寻找小鱼,往水中丢石头,变得欢快,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儿童特有的行为方式再次引发设计师对于水公共空间的关注。这篇论文的目标,是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水空间对于儿童的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讨论了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由于缺乏水空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给出了设计上的建议。

    首先水空间对儿童在心理健康、身体成长、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户外玩耍在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并占每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的活动,通常发生在户外活动场地。活动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与活动空间的信息量有直接联系,活动场地提供的信息性,安全性,启发性与趣味性,对于启发儿童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场地需要提供给儿童探索和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水特有的性质,可以使环境和儿童形成互动关系。但在一些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的场地设计中,儿童被动接受信息,这种互动关系难以形成和稳定。这里以着名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为例,其中充满各种快餐式文化符号的卡通形象和环境设计,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停留在填充与被冲击的关系上,对儿童的创造力难以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与之相反,儿童在各类城市公共环境中活动是主动的,尤其以水空间为代表,儿童的活动过程充满创造和发现,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Carolyn Francis在1998年发表的《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一书中提到,由于广场水空间设计中常用的跌水,落水等垂直空间手法充分的扩展了水元素在声音、形态各方面的多样性。儿童身处其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材料,观察其运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对声音韵律更加敏感,对美学变化也有更多体验,儿童可以同时在光,几何变化,空间体量增减等方面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的互动体验。环境多感官的刺激,引发儿童探索意识,启发想象力,激发参与意识。“儿童手脚并用参与到动态环境中,对于变化作出反映,在动态环境下儿童之间更易发生互动。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引入水空间应得到重视”(Herbert & Dieter,2005)。

    第二个方面,着重讨论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水空间有助于缓解粗放型城市化压力下,自然环境的缺失,将对于自然的体验带回给儿童。Mary Rivikin于1997年在《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一文中写到“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吞噬了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特别是自然环境从儿童生活环境中抽离”。例如,城市硬地与适合儿童活动的户外空间比例失衡,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所必须的动态和静态交通空间,满足新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各类建筑空间,满足动物植物生长条件的环境等等,这些都被城市空间中消费型空间取代。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对于大量住宅用地的需求将会对适宜儿童活动的公共开敞空间造成威胁。正是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容积率大大提高,各类高层建筑作为解决人口需求和降低经济成本的方法,越来越得到推广,随之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低层建筑环境下,儿童可以较安全地接近户外空间,与之相反,高层建筑重新定义了室内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关系,出于特殊人群对于安全性的需要,儿童接触户外活动空间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Randy White于1998年在《Children's Outdoor Play &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urning to Nature》一文中论证了儿童长时间处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被动地接受大量娱乐行为方式,对儿童行为交流障碍症发病率的整体上升趋势有直接影响,书中提出了包括鼓励儿童接触生态环境等应对策略。因此,城市规划体系中,出现的生态湿地作为平衡城市生态气候的策略,也在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里引用生态湿地的定义,“‘生态湿地’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并能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Lewis,1979)。从上述描述中不难发现,生态湿地以保护和营造适合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为目标。在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到动物和植物,并产生互动,对于儿童成长,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帮助。因此,针对这个现代生活方式必然面临的矛盾之一,生态环境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里的水体空间之一对儿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虽然,水体户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有着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消极的影响需要给予批判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居住空间占最大比例,尤其对于儿童,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型最高的空间类型,也是儿童与水体空间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场所,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性。但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却缺乏对于儿童安全性的考虑。“调查表明,发生在浴池、喷泉、濒水池的儿童安全事故占由环境因素引发的儿童伤害案例的30%。由于水源清洁问题,水体空间中设置的石材以及水体本身对于儿童会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父母会尽量避免儿童离开视线活动的范围,相应的儿童接触到水体空间的机会相对减少,儿童的创造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会收到限制”(Clare,1998)。同时,日本着名儿童心理研究学家仙田满根据儿童活动地点的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充满信息和变化的趣味空间。但城市中部分居住区的发展采用密集型发展方式,注重土地的经济价值,压缩绿化和公共空间为单一中心,使用率低,缺乏易于儿童接近的活动硬地和水体空间,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之一,在于由于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和趣味性而无法吸引儿童,儿童转而选择在街道,停车厂和居住区入口处玩耍,反而较少光顾位于住宅之间,父母视线可及的的公共活动空间。大量的交通流不仅增加儿童安全隐患,也影响交通空间的效率,矛盾因此形成。因此,将水体空间引入居住区有重要作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水体设计应以儿童行为方式和身体尺度做为出发点,丰富设计手法,扩充设施类型,规范法律法规,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

    (1)选址应当尽量远离车行道,避免让儿童活动场地和周边环境脱离联系,形成视觉死角,以防止犯罪、车辆等对儿童构成的威胁。

    (2)改善可接触水体空间的分布密度,在增加儿童亲水机会的同时,保证安全性。除此之外,水体空间引入到居住区环境中,可以改善区域生态气候,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3)活动场地的水体设计主要是采用自然水体,自然的驳岸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环境。水不宜过深,应按年龄或身高设置不同深浅的水池,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小区内水池比较深时,应适当将临岸水体做浅,水底处理尽量不采用非常光滑的方式,为不慎跌落的人上岸创造一个过渡的空间。

    (4)对于流水景观的设计要点,除了注重与周围的建筑、绿化、地形、山石等要素形式协调统一,追求流水形式的同时,需要在亲水空间中按照儿童身体尺度,依据儿童活动轨迹设置踏步平台与设施类型,满足连续跨越和防滑的需求。

    (5)跌水设计也是水体设计常用的手法,它是流水景观的演变,是利用竖向高差,由水道产生突然性的地形高差变化而成。对于儿童,水深应当受到控制,深度按国家标准实施,不宜大于30厘米,水体和边缘设置防滑。

    (6)依据项目情况考虑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源清洁。

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商业空间; 设计要点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地产项目发展迅猛。同时,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对土地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开发要求更加迫切,于是城市综合体这一新兴物业形态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高端商业复合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和城市升级更新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体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拥有写字楼、购物中心、公寓、酒店、文化娱乐中心等三种或以上能够产生收益的业态; 建筑面积一般在 1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它还特别强调城市、建筑、市政设施的综合发展。

1、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特点

1.1多元化的空间形态

从城市综合体多元化的功能内容来看,包括大型商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服务式公寓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特定空间形态,以满足不同功能使用。

1.2生态化的空间形态

所谓生态化的空间形态,即在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中运用绿色技术,营造出建筑与生态共生共融的空间形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它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应是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空间形态。城市综合体内部亦是园林式的绿色循环空间,通过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绿化休憩庭院等多种设计手法,使得整个城市综合体内部称为一个循环往复的绿色生态系统。 [3]

1.3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每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无论从体量,规模,功能亦或是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整体景观或是街头小品等多方面衡量,都将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1.4集约化的空间形态

城市综合体在一个相对完整而又有限的城市区域内,通过土地功能的合理混合利用,集约紧凑地组织运行城市功能,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建筑合理结合利用在一起,通过互相联系,彼此间激发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能动关系,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职能集聚效应,彰显了1+1>2的功能扩大优势,从而形成了主导功能、多功能、复合功能、集约化、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空间。

2、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要点

2.1 平面形式的设计

平面形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平面形式:

2.1.1线性的平面

线形的平面就是指各个功能商业空间大体上沿着一条线排列的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形、折线形与弧线形 (图1)。线形平面主要道路一般是12~15m,次要道路为 4~6m。此外,为了不至于单一,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交叉、转弯、收放等;同时考虑上、下楼层间的视觉效果,以便增强购物的气氛;再者,还应考虑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设置一些绿化、喷泉、休闲、演艺或展览的场地,来丰富空间的多样性。

图 1 弧线形的平面图 图 2 展廊型形的剖面

2.1.2辐射形的平面

辐射形的平面,即不同功能的商业空间排列路径由一个处于中央的公共点向特定几个方向伸展出去,常见的有L形、T形(或Y形),十字形以及风车形。

2.1.3环形的平面

环形的平面,常常是以一个以及多个形状比较规则、规模比较大的中庭或庭院为全部商业空间的中心,其他的商业功能空间围绕其周围来展开。环形组织核心空间突出,凝聚力显著,将不同功能商业空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形成环行的流线。它的适应性很强,能够配合各种基地的状况,现代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常常采用这种平面的结构模式。设计的时候应当合理的布置中心体与四周空间的交通路线。

2.14群聚形的平面

群聚形的平面,是指利用各个功能商业空间相互联系的亲密程度来连接,纵然没有环形平面紧密性和规则,但是各个功能商业空间有序的组织形式能够产生对称、轴线等视觉方面的秩序,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能够适应多变用地。

2.1.5网络形的平面

网络形的平面,就是将上面几种类型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灵活而且连续的空间网络结构,让顾客轻松自然的休闲购物。

2.2 空间节点的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织之中,路径交叉与空间连接通常会产生空间节点,设计的时候一般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它们设计成为中庭、庭院、广场、大厅或者过厅,也就是所谓的吸引核。还应当在这些空间的节点处集中设置适当的交通设施, 作为指引人流的交通集散枢纽。

2.2.1 功能定位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可以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和功能的要求等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交通中枢,并且应当有主次之分。例如主要的中枢是中庭或者中央大厅, 一般要和主要入口相连接, 以便于分配总人流;次要的中枢是过厅或者小庭园等,以便于再次分配人流。

2.2.2 尺度的分析

节点的空间尺度应当在功能定位基础上来进行,应当与功能相互呼应,不应当过大或者过高,如果尺度的处理不恰当,就会产生空旷感或者压抑感。人最佳的视线范围在45°内,能够使人感觉到亲切的尺度一般是20~25m,所以,对于一般多层贯通的节点空间例如中庭等,应当设置为3~7 层,这种空间尺度既显得开阔又能够让顾客感觉到亲切。当然,这只是把握空间尺度的一个角度,它还与很多因素相关,设计的时候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2.3交通流线的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来讲,交通的流线就是其组织命脉。拥有良好的交通流线组织形式,就可以将商业区空间清楚的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消费者能够迅速而且方便地抵达商业消费的目的地,并且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消费的环境。

2.4生态技术的设计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就是指以绿化为主体,将水、雕塑等与建筑的空间进行合理而有序的组织,充分利用声、光、色、空气等一系列自然要素,来创造处丰富怡人的空间效果的设计方法。人来自于自然,并且依附大自然,人从本性上来讲是渴望回归自然的。然而现代的社会却使得人们远离了自然,长期的生活在人工环境之中。所以人们就更渴望回归于自然,呼吁人造环境应当自然化。所以,如何将自然生机带入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之中,就成了室内设计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结语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人员,应紧密结合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平面与剖面形式、空间的节点、交通的流线、生态技术以及商业氛围等方面,加强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空间的效益,在确保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实现城市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邹晨亮.大型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探究[O].上海: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8.

第5篇

关键词:火车站门户;空间设计;复合性

ABSTRACT:Portal space station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to the complex nature of urban space.Around the railway station square layout of the lot of urban design mixed-land, railway land, residential land, commercial land 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focusing on building a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and pedestrian system, the green landscape as a binder, the purpose is to raise the lot of urban land complex features.

KEY WORDS:Railway station gateway;Space design;Mixed us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火车站门户空间是一种高复合型的城市空间,是空中门户、路上门户与水上门户三种门户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人流量最大的城市空间。从区位上说,大部分火车站门户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并和中心区保持着便捷的交通联系;从功能上说,火车站门户是城市与外界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的重要通道和场所,具有相当高的复合型特点;从形态上来说,火车站门户是旅客和游人进入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窗”。火车站门户在区位、功能、形态上的独特性,时期成为城市门户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火车站周边土地建设密度高、强度大、用地类型相对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其三维城市空间具有高度复合性,同时也决定了用地功能与空间的重构是这类地段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2.设计目标

火车站门户空间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城市。门户空间与周边城市地段在功能上的协调互补和空间上的渗透融合才是其优化组构新系统的重要途径。提升火车站周边地段的城市用地复合,是一个核心的目的,但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模糊的目标。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从形象、模式、生活和活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1.城市新形象:新型城市级中心

2.城市新模式: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共生

3.生活新社区:促进城市活力,丰富市民生活

4.经济新发展:城市经营取得良好收益

3.交通系统

火车站地区作为未来城市级中心,承担着全市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对外联系等职能,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尤为重要。

(1)提高区域内的机动性水平

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提高区域内的机动性水平,增强交通的多样性及选择性,进而增强区域内的交通可达性。

(2)合理组织过境交通及到达通

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使过境交通及到达通相互分离,减少不同性质交通间的冲突。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提倡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及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4)积极倡导绿色交通

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发展自行车、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形成一个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相结合,互为补充的风景宜人的新型城市中心。

为尊重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的原则,在火车站地区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环境,通过林荫大道、商业街,以及庭院式广场、公园,将各商业区及居住中心联系起来,形成步行网络系统。

根据步行交通的特色,可以将步行系统划分为:商业步行系统、绿化步行系统等两类。商业步行系统由火车站核心区商业步行街、商业街两侧林荫大道以及各公共设施间的联系通道组成。绿化步行系统强调步行的休闲性,绿化景观的舒适性。

研究确定火车站地区及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在主要客流走廊上布置公交干线。公交线路可以分为:对外联系公交线路及区域内公交线路两类。

对外联系公交线路是火车站地区与枣庄其他城市中心及居住中心间的公交联系。由于火车站是重要的城市级对外交通设施,并且火车站地区一般也是城市未来的中心之一,因此应加强火车站地区与其他城市中心及居住中心间的联系。

若在火车站地区设置公交首末站,为公交枢纽,不仅服务于火车旅客,也服务于市民对火车站地区商业设施的使用。在长途客运汽车站设置公交次级枢纽。公交站点根据线路走向及合理的站点距离(600-1000)米进行统一规划,站点300米服务半径的覆盖率在50%以上,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在90%以上。在主要公交客流走廊远期可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道,疏解主要干道的交通拥堵。

4.景观系统

火车站地区是城市门户,也是未来城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反应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城市特色,多层次、多类型的原则,建设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景观系统。

火车站地区开敞空间由绿地、广场、通道、节点构成。绿地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带状公园;广场主要是火车站站前广场、商业休闲广场、生活广场。通道主要包括交通性通道、游憩性通道。节点主要是景观节点。

火车站地区开敞空间通过通道进行组织,由通道将各绿地广场串联起来,在通道交叉点等重要地段设置景观节点。

组织火车站地区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成尺度宜人、空间丰富、层次感强的城市空间。

围合、半围合、开敞空间:

核心区城市空间氛围围合、半围合、开敞性空间。

开敞空间主要有3个广场,广场周边由低层及多层建筑界面限制,形成视野开阔,景观丰富的开敞性空间。广场也是城市的主要开放性空间,在景观设计上以硬质场地为主,结合草地等软质场地,以及雕塑、喷泉等标志性景观,成为市民生活的中心舞台。

B.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

从空间感受角度出发,核心区城市空间可分为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主要为3个广场空间以及长途汽车站前广场,公共空间提供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场所,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

半公共空间主要为各大购物休闲及办公楼房的自有绿化广场。半公共空间是各大型公共建筑的配建公共设施,满足各大型公共建筑的人流集散功能以及提供城市景观。

私密空间主要为各居住区内部的集中绿地。位于各商住及商业建筑围合空间内部,处于相对较为宁静的环境之中。居住区内部设置有集中绿地,满足各居住区内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5.结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火车站广场普遍具有较强的综合,对其进行城市设计需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对广场的总体布局、空间体系、交通体系、环境设施、文化内涵和生态体系等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诸要素达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增强市民的交往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茹斯·康罗伊·戴尔顿.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J].世界建筑,2005,(11):41-45

[3]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26.

[4]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第6篇

关键词: 高层建筑物;消防设计;电气设计;空间设计;安全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progress, construction is also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but the building itself, its basic function remains unchanged, infringement is resistance to natural force. Therefor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safety design is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design from several aspec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electrical design; space design; safe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由于城市资源的限制,建筑出现大量的综合性的高层建筑,建筑设计朝着绿色化、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人性化、绿色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这为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建筑的安全性设计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比如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能否满足人员的安全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从整体规划安全设计、电气安全设计、消防安全设计、防雷设计及空间设计等方向对当前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当前高层建筑的设计实践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当前建筑安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代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来说,消防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1)整体建筑大型化、裙房体量大、数量多;

(2)建筑功能多; 分布形式多样

(3)人员密度大,诱导性差,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堵塞;

(4)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困难;

(5)易燃物多,装修的化工品用量大且极易燃烧;

(7)着火后所产生的气体、烟尘严重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部门的救援,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危害;

(8)高层扑救消防用水量大,供水、排烟、登高都很困难,不利于地面消防行动的展开,扑救难度较低层建筑困难很多。

2建筑安全设计范围

安全设计是个广泛的概念,是为防范使用者受到生命、财产的损害而进行设计的,是建筑设计研究的分支,也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整体规划安全、电气安全、消防安全、防雷设计及空间设计。

2.1整体规划安全设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建筑选址、环境勘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招投标等,并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制定初步的施工方案,在这一阶段,参与的人员主要有业主、管理人员、以及规划设计人员等,由于此时的建设环境和建筑构造还没有成形,一般不会出现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情况。但规划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需要对后续工程的施工和建成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和识别,这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和控制。规划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要从现场调查着手,对建筑设计进行危害分析,预测在施工阶段和使用维护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通过分析地质条件,周边交通,地下管线,空中电缆,施工环境,安全评估,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同时,还需要对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和维修等问题制定出对策,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2 电气安全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电气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电气系统的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层建筑的安全运行水平,因此做好电气系统的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做好消防电源与配电系统的安全设计,由于高层建筑的用电用户比较多,因此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性,一般会有多种方案可以考虑,一是供电电源来自两个不同的发电厂,当一个出现问题时可以保证另一个正常运行,二是供电电源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三是高层建筑的电源来源区域变电所的同时,自备发电设备。由于在小区设计中,第二路电源一般不会选择使用发电设备,且容易增加设备保养和油料储存等难题,因此在对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源与配电系统的安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

其次,要做好高层建筑的应急照明设计,因为当建筑物发生火灾等灾难事故时,应急照明系统会给人们的疏散提供相应的光线和方向。因此,在应急照明的设计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疏散楼梯、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前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防排烟机房的墙面、消防水泵房等部位的显眼位置安装应急照明设备,这样可以保证人们的及时发现。

2.3 消防安全设计

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的撤离,能够满足人员的流动和疏散上的要求。同时,要设计相应的照明系统和采光设施,使居住人员在疏散中能保证安全快速的撤离,避免踩踏等伤害的发生。此外,在高层建筑的楼道要合理的配备消防器材和疏散通道,保证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可以及时的采用灭火设备进行灭火,确保人员疏散时的高效率,消火栓的位置应保证同层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实现两个消防栓的水枪同时到达。

2.4 防雷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时,也应当对防雷系统在整体上按照保护需求进行防护措施的设计,并结合建筑的结构特性对防护处理方法进行选择,在极易出现的位置进行加设避雷网等相关的有效措施,也可以钢筋为导线向下引至土地,做避雷针等防护的装置,在建筑物的屋顶设置避雷带。

2.5 空间设计

建筑空间安全设计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指为了避免建筑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而进行的设计,它是建筑设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安全设计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建筑的前期策划阶段到中期施工阶段和后期试用阶段等都要确保其安全性。同时,每个阶段又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建筑水暖电设计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建筑空间安全设计既包括结构安全、电气安全、防火安全、以及安全设备等,也包括建筑安全规划、安全防范设计、场地安全设计、以及降低施工风险的建筑设计等。在进行建筑安全规划时,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调查进行区域安全规划;同时还要研究城市灾害源、城市应急资源、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机构的设置等,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此外还要针对灾害情况制定减灾防灾和避难策略。在进行场地安全设计时,要分析建筑场地的周边环境,划分安全防范的等级,并设置缓冲区,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而安全防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防范犯罪的发生,因此要特别对走廊、电梯、厕所等空间加强安全设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需要顺应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尽快缩短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栖身的场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空间的安全设计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更是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杰战.王征建筑空间的安全设计初探[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7,27.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健康设计,环保节能,人性化

高层建筑的蓬勃崛起,不仅给城市增添了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娱乐、购物等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人们生活外部空间变得狭隘、高层建筑的室内通风排污变得困难、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高能耗高物耗等,均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同时消费者对住宅这种特殊商品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选购时对住宅的外部环境、内部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生活便利,更要居住健康。洛阳东方今典4号,5号,6号高层住宅的设计在外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内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材料的选用、对自然因素的利用等均体现了对居住者身体健康的关注,体现了住宅健康设计的理念。

1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洛阳市洛南新区,紧邻洛浦公园,场地基本平整,地块条件较好。该项目一期工程包括4号,5号,6号楼及其裙房、地下室,总用地面积11.67hm2,总建筑面积200474m2,地上总面积184774m2,地下总面积15700m2。4号楼为一梯四户塔式住宅24层,5号,6号楼为通廊式高层住宅22层。

2总体设计

2.1场地概述

该地块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多条城市主干道环绕四周,市政设施配套完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均已通达地块,尤其是紧靠洛浦公园,地段极佳,区位优势极其显著。4号,5号,6号楼位于一期工程最北段,北面朝向牡丹桥头,正对东方今典规划商务区,南侧为正在建设中的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区,东侧紧靠洛宜公路。

2.2总体布局

进行总体布局规划时,结合洛阳城市现状、周围自然条件及环境因素,综合考虑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公共设施布局、建筑群体组合、绿化系统等,在紧邻洛宜公路一侧及最左侧设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车库设人行、车行分流,便于人、车流的出入和疏散,地下可停放590辆车;地下室设有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配电间及空调机房。地上部分设167个车位,建筑四周道路环通,满足车辆通行及消防要求。

2.3立面风格及室外景观环境和绿化

该建筑紧邻洛浦公园,立面采用大块玻璃窗处理,居住于其中可享受优美的室外公园环境。同时,在保证布局紧凑、合理,交通通畅、便捷的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绿化(绿化率38.42%),创造和谐、幽美、明朗、亲切、大方及富有个性的居住生活环境。

3建筑设计

3.1建筑单体设计

4号楼24层,为一梯四户塔式住宅,设两部高速电梯满足垂直交通,两部剪刀楼梯满足疏散要求,户型面积110m2~130m2,平面布局紧凑,标准层使用系数70.5%。5号楼,6号楼均为22层,功能为通廊式住宅,其中5号楼布置小户型,每户面积47.11,可为单身白领提供居住休憩的理想空间;6号楼布置较大户型,每户面积95.66m2,可满足居住会客等多种功能。

3.2基于健康的室内设计

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在非采暖和空调季节,住宅中重视引进自然通风,并争取在夏季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节能),同时在公共空问如大堂、电梯厅等部位也加强自然通风;窗户的功能从重视“景观”和“采光”转而更加注重“通风”,并且实现大流量的通风,通过增大窗口和改革开启方式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色景观,提供有利于健康的室内环境。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这种能实现“通风、对流”的住宅更加符合居住者对健康的要求。

注重住宅室内污气及有害气体的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厨房、卫生间的污气和有害气体,解决常规竖风道串烟、串气、串声等现象。采用绿色、环保和无放射性建材,保证居住者的健康。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节能、低污染和节能的健康住宅。将卫生问功能空问进行细化,浴、便、干、湿分开,利于居住者的共同使用,减少卫生间的清洁工作。建设集中管井改善住宅内部的空间环境。尽量减少物业维修管理对私人领地的干扰。机械通排风系统设计,重点解决烟风道技术问题,健康住宅选用的新型专用的烟风道系统、接口配件和新型抽排风设备,均具备简便、直接、高效、独立等特点。

3.3现代科技设备的使用

1)照明系统。包括一般照明、应急照明、电源插座的设计。一般照明有室内照明和室外照明两个部分。应急照明有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照明,主要设置在重要的机电用房、公共场所、走道及楼梯间等处。气体放电光源以采用电子感流器为主。当采用电感镇流器时,应首选功率因数高的,cos~o=0.9以上的节能型镇流器。

2)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在首层或地下一层设消防控制室,公寓及配套公建部分按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设计,采用两总线方式。其中公寓每层走道及户内设火灾报警按钮(含对讲电话插孔);其他各部分根据使用功能设置相应的智能型或早探测器。消火栓处设消防泵起泵按钮,消防用电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分层设置火灾事故广播,平时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是否兼作背景音乐。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设置备用照明、安全照明和疏散照明。消火栓泵、喷洒泵、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联动控制系统及手动控制系统。

3)电信、综合布线系统。为方便管理集中设置数字程控自动交换机房,电子计算机房设在公共区域内,根据工程性质综合布线采用干线星型拓扑结构方式。建筑群干线及建筑干线子系统数据传输选用多膜光纤电缆,语音干用非屏蔽(utp)两类大对数电缆。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分级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连接硬件设备。住宅的电话线路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可与计算机联网并可接入城市网络。

4)楼宇自控系统。对通风设备、变配电系统、动力设备和公共照明(外景及地下车库)、给排水系统、热力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及环境检测系统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控制系统采用集散方式。

5)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监控系统;保安巡更系统;门禁系统。

第8篇

关键词:寒地;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儿童的生活即是游戏。”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儿童人口数2.22亿,占世界儿童人口的13.8%,占全国人口的16.6%。空间是游戏的承载体,住区是其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场所,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儿童游戏空间缺乏早就成为社会问题,导致整体城市人文建设中的缺陷。因此,针对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儿童的空间权益是儿童权利在城市空间中的集中体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引起国外的关注,继年来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实践造就了当今国外儿童游戏空间理论较全面的体系发展。但在我国相关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忽视国情发展与地域特征,理论与实践脱轨

近年相关研究人员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一些优秀理论研究的成功实践引进我国,以望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创想提升。但国外的全开放自由冒险式游戏场理念在东西方的地域、民族文化与国情发展的迥异的背景下不是十分适宜。查阅近五年来的相关著作及论文,其共同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空间研究框架粗犷,结论概象化,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及对实际落实问题全面细致的思考,以致理论与实践各自为政,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纽带关系,实质停滞不前。

2. 研究方法和范围局限,结果与实质的偏差

学术研究方法单一,整体包含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运用理论研究法,对儿童游戏基本理论及场地设计的解读和诠释,缺乏对复杂真实的儿童游戏现象的深入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发展。另一种则倾向于对儿童游戏实践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提升。二者思维及视界范围均不够广,针对问题表象,多就单一的空间要素点进行研究,提出构成标准,而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挖掘和实质性的思考,导致研究结果与实质的偏差。

3.缺乏结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就“空间”论空间

对游戏本质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忽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儿童与游戏、空间载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习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预想解决儿童问题。习惯将儿童游戏场与住区内其他公共活动场地分割开,缺乏系统研究及整体理念,就“空间”论空间,导致实质问题根深蒂固。

二、调查范围及对象

鉴于儿童空间现状及设计理念的缺乏问题,2013年3月开始对长春市多个住区开展实证研究,并强调不同区位环境、设计理念和设计实施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现状调查并和综合分析。

2.1调查范围

选取分别为位于长春市南部,东部及西部的较具代表性的,分别为九十年代新城市主义模式下具备完整意义的长春明珠小区、二十一世纪初建设的具有“街区”特征的亚泰花园综合住区以及散点式分布的锦江花园住区展开为时四个月,由冬季到夏季的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使用状况及儿童的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2.2研究对象

据初步调研结果显示,3~6岁学龄前儿童对住区内儿童活动空间有较高的利用率,由于该年龄段儿童不具备完善的沟通表达能力,外界匮乏对其活动规律的关注,因此,研究对象界定为该年龄段的儿童(见表2-1)。

2.3研究方法

针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结论建议的得出进行夯实基础。

2.4基础理论研究

经过理论研究分析表明,儿童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形成认知

认知理论体系认为:“儿童基本上是通过自身的感觉来认识事物的,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当所获取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感,对看到的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引起注意的事物时而形成的环境意向,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形成对环境的认知。”

2.4.2空间具备可造性,诱发儿童兴趣

库珀. 马库斯和亚历山大分别在其著作《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和《建筑模式语言》中强调:“一些冒险性及无定式空间场所是真正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游戏空间模式,其更能激发儿童内在创造欲与表现力,引发儿童的兴趣活动。”

2.4.3“旧活动”的持续,引发“新活动”的产生

《交往与空间》中提出:“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空间形式、人与活动之间的复杂紧密关系,空间布局位置的可达性及尺度形式的亲人性是活动发生的空间诱导因素。时常有活动发生,从而引发更多的自发性活动的产生与持续。

三、现状问题及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3.1现状问题

通过21个小区的调研发现,近40%的小区内无儿童游戏活动场地,而在具有儿童活动场地的小区中100%的小区仅停留在“场地+游乐设施”的简单传统模式,儿童基于场地内容活动形式单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1缺乏地域性特点的塑造,空间形式与内容单调

75%的住区儿童游戏空间形式及场地内容传统单调,在应必备的“场地、游戏设施、空间高差与私密性的变化以及冬夏季节特色差异”这空间内容的四大件中往往仅包含前两者。不具备吸引儿童进行持续性活动的空间内容,数量及面积不足,内容及场地的关系无明确合理的设计。忽略地域气候特色,而北方独具特色的作为冬季儿童户外活动最具吸引力的冰雪游戏在住区内也无此空间的设计考虑。

3.1.2缺乏考虑儿童行为心理与游戏特点,空间设计布局不合理

在空间布局上,缺乏考虑儿童行为心理与游戏特点,不能提供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设备及进行多种游戏选择的设施与活动空间,游戏设施尺寸不适合儿童身体比例,用地面积普遍200左右,据国家规范内容规定,其尺度规模只符合组团以下级别,形状及位置因素导致其面积有效使用率下降到50%以下。空间缺乏复杂性,所提供的环境信息缺乏刺激性,不能满足多种感官体验的需要。

3.1.3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制定模糊,设计空间缺乏具体数据

我国在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相关规范还很不健全。目前仅有《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2002年版)中提出应该在居住区的公共绿地设置儿童活动场地,但是对于具体的活动面积、指标、规模、构成要素、质量水平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并没有细致说明。

3.1.4管理制度上的盲区,导致审批上缺失限制力度

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儿童空间缺乏概念意识,设计人员在做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对儿童空间并不够重视,在场地设计时还仅为参看以往案例及规范图集的方式进行设计,没有真正参照儿童心理及生理需求、游戏特征的研究成果,更无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也经常会因为甲方的经济性要求而临时取消,或在施工时临时改变用地、缩小尺度面积。而开发商的大打“教育牌”也仅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对儿童的关注度仅停留在表面,未真正从儿童心理出发,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3.2 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此分析主要侧重于自身生活的需要以及环境的“诱因”。 “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需要。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应作为高质量游戏空间的设计基础源头理论而得以高度重视。儿童活动空间为了达到一定的舒适性,并注意不被现实所同化,成为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所需的可利用的活动领域。一般行为心理需求分析主要体现在一以下三个方面:

3.2.1环境理论

3~6岁儿童以已有知识基础――发现新奇――激发求知欲为结构进行持续的环境认知。因此,丰富、多变、趣味的物质环境便是儿童不断获取新认知和获得成长的基础。此外,与各年龄段的人群接触,有益于其开放视野,更全面的认知周边世界。

3.2.2场地布置

考虑游戏活动的安全性,突显位置场所的边界位置,填补儿童安全意识差的不足。场地设施具备灵活性、可变动性以开发儿童创造性及探索精神。提高空间的丰富性来满足不同的空间体验和活动需求。

3.2.3实质需求

儿童活动具有季节性,时间性,同龄相聚性,随意性及就近连续性与亲自然性的等特征。如何将活动特征与空间环境很好的融合,实际访问得知儿童活动的实际空间需求(见表3-1)。

四、住区儿童游戏空间优化设计建议

我国当今仍属于儿童研究的萌芽阶段,各方面体系均不成熟,值此提出一些具体可实施性措施和突破性设计建议及思想方法:

4.1注重人文思想建设,强调规划编制的思维导向

规划师应秉持整体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传统思维,进行综合权宜思考设计,将儿童游戏空间列入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尤以住区空间为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建设,打破角的思维模式,将“视重点”转向儿童,进行“亲儿童型社区”的打造,对其需求进行社会性关注,为其在城市中的空间权宜争夺一席之地。

4.2结合实地调研的理性分析,关注儿童行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法探究

当代儿童的活动状况多为环境物质条件决定行为,形成惯性需求,场所形成往往简单,缺乏理论依据。而理论研究则偏重于从儿童行为心理出发进行环境物质的设计创造,缺乏现状资料及场地调查。出现实际现状与理论研究的断节现象。

因此提出将二者调和,使三要素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综合性思考。

由儿童行为心理需求及实际场地条件出发进行结构的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互促性回环设计法。

4.3按照不同的空间结构层次,创造适合儿童活动的场地和领域

4.3.1正式性游戏场所

空间结构

主要活动场地以“完形”为主,予以相接灵活多变的空间提供进行趣味探索性游戏活动。具备动静分区等空间结构层次(如表4-1)。

竖向设计 利用小区内的微地形,如土丘、斜坡、平地或台阶坡道创造出丰富的地势空间变化

(二)选址位置

将儿童游戏场地结合设计形成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可达性,形成位置便捷易达儿童多发生的活动多附近逗留活动居民对其产生隐形的看护作用的模式,以促进儿童安全活动,避免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增加活动发生的随机性以促进儿童自然聚集,避免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增加活动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促进家长之间的邻里交流。

(三)场地分区

儿童活动场所不宜有视线不能及的死角,因此不提倡设置私密空间。以开放性空间――半围合的半私密性空间结构为宜。满足其开敞式玩耍及躲藏等趣味需求。应3~6岁儿童社会意识的逐渐更变,宜设满足其集中与单独等不同活动需求的场所(表4-2)。

(四)空间布局

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空间布局设计不应定式,可设置一些可以动的器具、材料、半成品及空地等,满足儿童的多变特征,使孩童对此进行控制改变,创造想象,通过游戏改变游戏环境进而发生更多的游戏来满足需要,而不仅仅是去适宜环境与设施。

(五)地域特色

考虑北方冬季寒冷多雪的地域性特点,可结合小区湖面、水池、山坡进行设计或以单独的硬质铺装场冬季浇灌等形式设定冰雪游玩区。以为儿童进行北方地域特色提供场地。儿童的自发性活动受季节及天气的影响较大,在北方儿童冬季活动受限严重。在住区内应设一个室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以便在季节及天气不便利户外活动时也可提供活动交往场所。

4.3.2非正式性游戏场所

儿童活动遍布小区的公共空间,除去专设的儿童游戏场所,一些广场、绿地、街道等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儿童群体安全及方便,在住区形成连续性空间,使儿童活动随处可行,不单一局限。

4.4注重实施的可控制性,强调规划管理的全过程

合理建设之后管理部门应对游戏场地进行妥善管理控制,配置智能监控系统定位,进行定位图像回传,使家长及保安更好地对儿童进行监护,为儿童安全有效活动提供保障。

4.5加强规划审批力度,保证规划编制的有效落实

建议在控规修规阶段加强方案指导性,对规划审批进行支撑控制,保证规划编制的有效落实。

4.5.1场地面积

按人均活动面积3.2,儿童比例17%计算,不同人口规模的住区设置相应面积的场地。大型综合性住区应按居住级别分类,小区级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设施配备完善的儿童游戏场所,组团间各一个绿地游园级游戏场地;用地极为紧张或公寓式住区可降低相应要求。

4.5.2日照要求

在儿童活动最集中的9:00――11:00时和14:00――16:00时应满足场地二分之一以上的的面积不在阴影范围内,并有配备种植落叶树木以满足夏季乘凉,冬季不挡光的需求。

4.5.3场地与周边建筑的D/H

场地正南满足上述日照要求向不宜有高层建筑遮挡,建筑与场地间宜有D/H=1:1的退让距离。为了满足视野的开阔度及公共空间的舒适感,场地与周边建筑的D/H应不小于2。

4.5.4设施配备

按不同级别进行合理的的场地配置(表4-3)。

五、结语

本文仅以寒地为特定区域点进行研究探讨,其他地区因地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差异而各自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此希望全社会,尤其是规划专业人士能够广泛关注儿童的行为心理需求,增强深入、细致、客观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儿童乃至其他社会群体打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及生活环境是我们规划人务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对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克莱尔. 库珀. 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克里斯托・亚里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3]扬・盖尔(Jan Gehl).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5]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七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广场空间调查与分析 心理需求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hangsha Furong squareFurong square crowd, and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ehavior of crowd psychology demand, explore meet all kinds of users demand for multi-level square space,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Furong squar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ideas to create a popular city square space.

[keywords] square spac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sychological needs;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场位置、布局及周边环境分析

芙蓉广场位于长沙中心商业区,交通主动脉芙蓉路与五一路交界处,四边为街道限制,空间开放,人流量大(图1)。街道对面为银行,写字楼等高层商业建筑,竖向上则与商场、超市等公共商业场所结合布置,既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又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层次(图2)。此外,广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较长,东西向较短,因此,广场出入口多设在东西两侧。西侧三个,直接与街道相连;东侧两个,南侧一个,分别通过台阶与负一层商场相通。广场整体布局合理,可达性较好。

广场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

活动类型及内容

芙蓉广场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决定了广场使用人群的活动类型及内容。

必要性活动

由于芙蓉广场位于长沙中心区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点上,不可避免地承担了部分交通功能。因此,作为人行交通的捷径,直接穿越广场成为广场使用人群的主要活动之一。而此类人群正在进行的活动大多具有必要性,且目的性强,如上班、购物、候车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广场空间环境关系不大(图3)。

自发性活动

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活动称为自发性活动,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对芙蓉广场而言,由于其周边商业气息浓厚,居住人口密度较大,因此购物前后在广场上散步、休憩的人群以及午后、傍晚及节假日在广场上进行短时间休闲放松的周围居民,成为广场使用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类人群及其活动与广场的空间布置密切相关,要求广场必须具有较舒适的自然和人工条件,如日照、通风、视野、景观等;还要能够基本满足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与领域性、开放性与安全性等。

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及各类公共活动。由于芙蓉广场公共活动较少,且在空间布置上未注意交往空间的营造,导致此类活动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同伴、健谈的中老年人群以及因儿童游戏而相互交谈的家长之间。但是,此类活动可以由另外两种活动转化而来,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改变广场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数据统计与分析

调研过程与数据统计

由于小组调研数据不够充分,本人根据论文需要,并在同学帮助下,对芙蓉广场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补充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统计的方式,时间为周日,天气晴朗,广场使用人数较多,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下午14:30—15:00,对东南角路口进入人群进行观察,并分别记录该人群中直接穿越广场和停留在广场上的人数,分别为17和26人。

下午17:00—17:30,对西南角路口进入人群进行观察,并分别记录该人群中直接穿越广场和停留在广场上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7人。

统计结果如下:

下午14:30—17:30,每隔1h对广场逗留人群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绘制以下表格:

数据分析

以上数据显示,芙蓉广场使用人群中必要性活动发生率偏高,社会性活动发生率偏低,而在非节假日时间段内此现象更为明显,这也是芙蓉广场平时较为冷清的主要原因。(图7)

由于以上三种活动类型常常以一种交织融汇的方式发生,因此,为达到芙蓉广场积聚人气的目的,设计必须从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合理布置空间布局,创造人性化的、宜人舒适的广场空间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停留,进一步转化为自发性活动,同时通过公共活动的举办及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使广场变得人气旺盛。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吸引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停留

对于常见的事物或特征不明显的环境,人们往往会觉得平淡无奇,甚至视而不见,但新奇、超越平常尺度,或是从未见过、特征鲜明的环境空间却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利用人群这种喜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在广场设计中巧妙利用造型、色彩、光影等手段,创造独具个性、富于变化的形象或具有意境美的情境,往往可以吸引穿越人群驻足停留,并进一步发展为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图8)

满足各类自发性活动人群的心理需求

休憩、散步、观赏,无论进行哪种自发性活动,人群对广场环境都有一些共同的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广场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景观优美,环境清洁宜人,服务设施的使用舒适方便等,但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广场空间布置又有不同的特殊要求。

休息

这类人群多以坐的形式为主,同时伴随思考、打电话、读报刊杂志、观赏周围环境等其他行为的发生。同时,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空间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广场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因外部条件、行为、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而造成的需求差异。

广场选址应尽可能多的接受阳光,以满足人群冬季活动需要,同时应提供遮荫区域,避免夏季太阳直接照射;此外,由于长沙多风多雨的气候条件,布置座位时应注意背风或设在挡风物体旁,部分座椅还应设遮雨设施,以满足雨后使用人群的休憩需要。

相比之下,年轻人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较大,老年人次之,儿童对空间私密性要求最小;而性别方面,女性的领域性意识要稍强于男性;此外,行为差异也是影响空间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读书看报、玩手机、吃东西的人群对周边景观的可观赏性要求较低,而观赏的人群对空间通透性及周边景观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为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应划分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

如图所示(图9),根据边缘效应理论,在绿化四周和空间边缘设置座椅,形成私密、半私密空间,给人以亲切、安全之感;同时在台阶、植坛、矮墙

等构件设计时充分考虑其辅助座位的功能,形成半开放、开放空间。

散步

调查显示,芙蓉广场散步的主要人群为老年人、照看婴儿的家长及结伴而行的年轻女性和情侣。因此,广场的主要步行道应耐磨、防滑、平整、顺畅,并在有高差的地方设置平缓坡道,以满足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而其它观赏性空间的小路则可适当采用粗糙质感的路面材料进行铺装,以创造不同的行走体验。

此外,无论哪种类型的散步人群,都希望在行走过程中看到宜人的景观并体验轻松的户外生活,因此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铺装材料的图案及色彩组合,并沿途进行多样的植物配置,布置不同的休闲娱乐空间,从而提高广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创造多层次、多变化的步行空间。(图10)

玩耍

在适宜儿童玩耍的区域内,应强调安全性设计,如地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护栏杆进行加密,在明显的位置设置安全指示牌等。同时,空间要尽量开敞,通透性要强,并在空间边缘合理设置座椅,以便家长在照看儿童时休憩使用,并保证儿童在小范围内玩耍时始终在家长视线范围之内。

创造引发社会性活动的空间环境

与以上两种类型的活动相比,社会性活动的人群相对复杂,小到同伴和情侣,大到几十人参加的公共活动。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按人群的不同行为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划分不同层次的空间区域,既要有综合性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图11、12)

此外,大多数广场上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局限于同伴间的交往,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设计中可利用陌生人群间“情景式亲密”的心理效应,即因彼此邻近或同处于一个环境而引发亲密感的现象,营造有利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空间。比如座椅成角布置,有利于引发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创造向心空间并增加广场上的文艺演出、演讲、群众聚会等活动,增加陌生人间的交往机会,赋予广场更多无穷的活力。

广场评价及改进性建议

优点:

广场出入口布置合理,可达性较好

中心雕塑优美灵动,可以吸引部分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观望

广场铺地平整防滑,且通过纹理变化与雕塑呼应

东、南两面配以棕榈等乔木,西面则有高层建筑遮挡,使广场在一

缺点:

广场吸引点不具变化性,不能吸引熟悉广场的穿越人群及周边路过人群

未设遮雨设施,缩短了广场活动发生时间,尤其是在梅雨季节

植物种类配置及季节性色彩搭

配上有所欠缺

广场北面部分空间私密性过强,天中不同时间段充分接受阳光的同时,提供遮阴区域,满足人群因季节性差异而产生的需求差异

空间层次分明,基本可以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差异

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合理,尤其是座椅布置,充分利用“边界效应”,

为使用人群提供了方便、舒适的休闲环境

未考虑“人看人”的需求,使用率较低

座椅形式不够多样,材质为石

材,冬冷夏热,不具人性化

广场高差位置未设坡道,不方便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

广场上缺少多样性的社会性活动发生

改进建议

服务设施更具人性化:增加可拆卸的遮雨设施,延长广场活动发生时间;在有高差的位置设置坡道,方便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适当增加木质座椅,提高休息人群的舒适性。

局部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广场北部适当增加出入口,改低矮乔木为高大乔木,如梧桐等,既能增强空间的通透性,又能丰富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吸引人群使用;充分利用草坪的功能,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植物配置,为晒太阳的人群提供更舒适、更宽敞的空间。(图13、14)

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活动的多样性:适当增加廊道或高大乔木,并在廊道或乔木下合理布置座椅形式(如图所示),以增加下棋、聊天等小集体社会活动;设置向心空间区域,以增加集会、表演等集中性社会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社会性活动,积聚人气,使广场更具活力。(图15)

【小结】

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在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只有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并抓住不同类型行为间的转换关系,有针对性地创造多层次活动空间,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舒适、亲近宜人,富有活力与凝聚力的人性场所。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第10篇

关键词: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参与到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的浪潮中来,并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在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部分问题,成为阻碍城市新区规划发展的瓶颈,导致建筑基础设施滞后,盲目开发泛滥。只有进行正确的前期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才能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与协调性重组,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江苏省东海县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江苏省东海县是著名的“水晶之都”,处于江苏省北部与山东省接壤,属于国家首批重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与经济建设先进县。其连接连云港与徐州两大港口,又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江苏省东海县出现扩张与新区建设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其新区主要位于西双湖东北方向,北面达到府苑路,西面到达西双湖,南面也呈现一定程度延伸,总面积比较大,初步规划形成重点商务中心,实现商务与公共的服务。初步建设规划两条城市主干线,围绕城市主干线建设众多功能组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水晶博物馆及部分大型商务酒店及写字楼,吸引金融、文化企业投资入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在新区建设后形成功能完善,规划清晰的文化行政区、产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等城市空间规划体,真正推动江苏省东海县 “西双湖时代”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

二、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理念分析

(一)生态建设,人居和谐

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生态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新区的规划与设计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资源优势,遵从当地的山水布局及生态性网络,借助资源的整合形成清晰的布局发展脉络。可以以山位天然建设屏障,以双湖为自然曲水流觞,实现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创造园林式的生态聚居地。

(二)注重整体,团块状发展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于城市规划整体性认识不足,导致城市道路分割严重,大小不一,错落繁杂。在进行新区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突出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形成连续的城市内部建设空间,增强空间本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构筑其完整连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东海县的城市新区设计与规划中将环形的绿化带作为各地块串联的纽带,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规划结构。

(三)动静区分,商住两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商住两用的不同特点,商业区的繁杂与居住区的安静设计理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在城市新区空间规划时要合理设计住宅区与商业区,实现二者的分离,做到动静有序,互不干扰。除了住宅区与商务区,城市新区在规划布局时还要配套设计农贸市场及小学、中学等一系列公共建筑,实现多样的城市新区功能,在新区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通过合理的城市新区规划与设计减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住宅造成的干扰,又能保证城市发展民众公共基础服务的有效满足。

三、江苏省东海县城市新区空间规划设计分析

初步拟定江苏省东海县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时分为核心商务区、中档居民住宅区及环形生态公共基础绿化带三部分。我们结合每一部分的设计规划进行具体阐述。

(一)核心商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分析

我们初步拟定在主干道两侧建立规划商务核心区,基于小城市商业规模相对较小,沿街设市的传统浓厚,商业内核设计了商业内街与集中商业中心的两种商业空间设计规划,实现街市与大型商务广场的结合。这样设计的初衷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满足小城市居民购物的传统,另一方面便于形成浓厚的城市商务氛围。商业中心以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商业建筑群,沿着主干道向南部延伸形成主要商业地段。广场设计上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考虑与商业带相连,形成商业步行街,方便市民的购物与休闲。在商务中心的设计规划上形成以线性商业空间,连接面状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广场基于广场向外发散,形成视觉性通道,增强广场本身与城市空间的彼此呼应,使得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

(二)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分析

与商业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住宅区的安静祥和,如果说商业内核受四周用地商业活动的影响较大,那么居住区的环境相对安静,景观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定义为中档住宅区。在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中,住宅区内的建筑垂直于主干道和绿化带,形成布局整齐有序的住宅区,这样设计一方面减少商业活动带来的住宅干扰,另一方面便于接受建筑与绿化带的彼此渗透,实现较好的建筑朝向选择。组团的住宅布置上可以考虑发散状,实现规划方案整体的有序感,逐渐产生渐变的住宅效果,建设上以多层为主,兼有小高层,突出住宅建筑设计的集中化设计取向。

(三)环形绿化带的设计规划分析

除了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外,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环形绿化带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其高差较大,地段相对集中,借助连通的台地处理,实现绿化分区,将中间复杂地段设计成公共集中绿地。整体设计上的公共绿化带呈现出流线型特点,贯穿于整个规划范围,增强空间流动性,在建筑绿化带内设计健身道路及健身场地,主要停车场、绿色观光场所、主要的项目活动场地等。主要绿化带沿着住主干道分布,集中布置室外活动场所满足市民活动锻炼需求,提升品位,改善生活。

结束语:江苏省东海县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县市,在新区规划与城区扩展的过程中做好前期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商业中心的划分到住宅区域的设计再到城市绿化带的建构,每一个环节的建设与发展都渗透着中小城市设计规划最新理念,推动建构最适宜的人居环境与产业新区。

参考文献:

[1] 陆婧婧.中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

[2] 陈珍珍,朱建达.苏州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11.

第11篇

关键词:乡土景观元素;开敞空间;新城区

近年来,平顶山市按照“向西跳跃式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西部新城区建设,市政大厦、市博物馆、艺术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建成投用,新城区的沿湖城市设计也在进行整治规划,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注入了很多现代建筑景观元素,使新老城区的景观格局也出现了一些脱节。因此在城市的开敞空间注入乡土景观元素,提升鹰城人们的生活品质,使新老城共同打造美丽鹰城迫在眉睫。

1 项目背景

1.1 基地区位分析[1]

新城区是平顶山市政治中心、承接省会郑州辐射的重要战略支点、平顶山市未来重要的商业中心。新城区起步区北依香山,湛河、漯宝铁路、漯平洛高速公路在北面穿过,白龟山水库西干渠纵贯南北。规划区内有坡度较缓的丘陵分布和近70平方公里的水库面积,自然资源丰富,为新城区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新城区的规划引入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先进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

1.2 新城区开放空间

根据平顶山新城区的地理状况,其开敞空间主要包含公园、广场、山体等。

城市开敞空间在心理认知上的可识别性和意象性,以及其在人们生活体验中的“集体记忆”决定着其是否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2],因此运用乡土景观元素对其进行空间意象的分析十分必要。

2 景观规划设计主题:融注鹰城文脉,追寻鹰城印迹,打造山水鹰城

城市整体景观以北部绵延山体为屏,南部白龟山水库为镜,中部城市带状展开,组团式发展,“通山、邻水、见湖”,依山傍水形成城市“山——城——湖”层次丰富、城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渗透、呼应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山水鹰城”旨在强调以平顶山古老的文化为灵魂,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山水为手段,塑造新的鹰城形象为目标,构造经济发展、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的美丽鹰城,水岸鹰城。

3 乡土景观的设计理念

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3]。新城区乡土景观的营造从乡土风貌、乡土色彩、乡土风情、乡土风雅和乡土人物五个方面着手,巧妙地选用新城区特有的山、湖、水、土、风、乡土植物等标志性元素,打造新城区的“文化、生态、宜居、特色”。新城区的规划引入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先进理念,体现出鹰城的意蕴,再现古时应国都城之风采。

3.1 乡土风貌

乡土风貌的营造需保留、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实体性景观元素,如新城区的自然景观、乡土建筑、乡土植被等。新城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有坡度较缓的丘陵分布。山体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侧,东侧有凤凰山、紫金山和锅底山,最高海拔高度为170米,西侧有舒山和狼沟山,最高海拔高度为200米。

新城区的河流和水库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潜在景观走廊和生态廊道。被地域场所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所强化的都江堰广场就是引入了水元素形成的雾喷泉、主雕塑、小溪、下沉式水广场等等,讴歌着都江堰的水利盛事[8]。新城区也不妨从中得以借鉴突出自己的乡土主题。

由于平顶山市区处于南北两山之间的狭长沟谷地带,工业污染比较集中,气压低或无风的日子里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所以需要构建大型通风廊道和楔形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濒水建筑体现濒水建筑风格,强调整体轮廓线的塑造,沿纬一路主要布置现代、低层旅游服务设施,其后逐步过渡到高层公寓。

3.2 乡土色彩

色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一个新城来说,是承载整个城市的重要载体。新城区的乡土色彩,主要从自然色彩、人文色彩和建筑色彩来进行设定。

在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平项山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目标是近期“调整、创造景观,用自然”,远期“和谐融入自然”,使色彩成为增加城市吸引力的核心推动力[7]。依据主城区间布局的不同,各个组团分别进行色彩规划。新城区充分利用“山、水、湖”的自然景观背景和较好的光照条件,以和谐自然为目标,在城市副中心用微妙的低度色彩创造品质感。

平顶山新城区具有中国典型的人文色彩特征,通过对平顶山市人文色彩的分析,即高彩度的暖色使用频率较高。根据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新城区拟创建花园式生态型城区。新城区建筑色彩审美品味不高,缺乏国际化大都市色彩特质。滨水住宅区多为低密度的滨水建筑群,散落在青绿的自然环境中,其主色调宜选择清新淡雅的色彩,运用补色对比的手法使其从自然景观中“跳出”,达到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3.3 乡土风情

民俗乡土风情既是一个区域特有的风俗和风气,也是当地悠久历史文化特有的风俗和风气,也是当地悠久历史文化的延伸和表现[4]。白龟山湿地相传为古庇国封地,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关于应国的历史记载非常少,具有较强的神秘性,对游客有较高吸引力。白龟山湿地中间的浩阳岭出土了众多应同古墓。在其保护开发中。可将自然景观与应国占墓人文景观加以巧妙融合,从而提升白龟山湿地的文化底蕴[5]。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恢复一些原汁原味的历史生活场景,鼓励百姓参与,使新老城和谐共生于现代社会中,展现乡土风情。比如在核心区规划鹰城广场、汝窑广场,广场主题图案和雕塑体现古应国文化和汝窑文化。在休闲绿地、公园等人流集中地方,设置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的景观小品,使文化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9],再现百姓生活场景可传达浓浓乡土风情,满足现代人对回归自然,追溯历史的渴望。

3.4 乡土风雅

民间传统、工匠技艺绝活等是长期的历史积累,可以传承文化和寄托情感。新城区恢复了市图书馆、艺术中心,展览馆的功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合理发展属于平顶山新城区的市民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7]。平顶山市现辖区域文化发祥较早,历史悠久,地上地下遗留文物十分丰富;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神话、传说、舞蹈、戏剧、曲艺等种类繁多的文艺形式。郊区出土的吹奏乐器“陶埙”,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已六千多年。马街书会,是曲艺艺人亮书竞艺的活动。应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以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平顶山市新城区大型文化活动,以此为主题建立相应的主题性公园。使人们更好地享受到新区鹰城文化的视觉大餐。

3.5 乡土人物

即一个区域特有的历史事件及卓越的历史人物,在新城区的保护建设中作为主要的引导线索及精神理念。平顶山历代名人辈出,文人骚客和书坛名家留下瑰丽诗篇和价值连城的翰墨刻石。所以为了纪念这些先人,更好的发扬和继承这些地域特色文化,应合理地建立相关的纪念性公园。

4 结语

合理运用乡土景观元素,使景观设计真正根植于自然,回归生活,回归人;新城区的开放空间整体景观规划应从本土文化出发,遵循乡土景观原创精神,再现珍贵的地域人文,使人们意识到本土文化的根源,加强人们对乡土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景观的热爱,从而实现景观设计的更高境界——自然、艺术与人文的高度融合[4],达到和谐美丽鹰城,山水新城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徐晓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2] 朱小平.城市门户开敞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

[3] 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08).

[4] 李欣.乡土景观元素在地域文化景观塑造中的应用——以黄埔古村建设工程为例[J].广东园林,2011,33(6).

[5] 王磊,张要民.河南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

[6] 姚晓军.平顶山市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2(11).

[7] 范艳华.平顶山城市色彩景观规划探析[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06).

[8] 玛丽·帕多瓦,刘君.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J].中国园林,2004,20(7).

[9] 李晖,朱红波.工矿城市新宾水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平顶山市新城区纬一路北侧沿街地块城市设计中标方案为例[J].建筑论坛.南方建筑,2011(5).

第12篇

一、初识博物馆

1. 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遗产的代表物品的地方, 其设计的魅力就在于交通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衔接。伴随着多种人文文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了现代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一个合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 会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的长河。即使帝王将相风云际会的尘埃已落定, 即使文人墨客讴歌颂吟的余味已散去, 但我们也就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质朴和恢弘, 文明的凄美与雄健, 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2.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缪斯, 是公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的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 其没有明确的空间划分。现在我们提到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第一个对外公开的大型博物馆, 根据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馆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区域的空间划分。

现代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相比, 其设计的概念、空间和文化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已不再是旧时的历史文化场所, 而是集保藏、陈列展览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 不仅展示人类历史文化,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延续。进入二十一世纪, 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设计被提升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 博物馆不仅具有学习、教育的功能, 它还是观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现在的博物馆规划更要注重空间设计, 即展示空间的规划与休闲场所的合理搭配。

3.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罗丹曾经说过: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 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 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 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使博物馆文化建设和科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给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以笔墨字画和古玩为主要收藏, 而且也成为科研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成为公众修身养性的城市一角。博物馆对普及地方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博物馆空间分析思路

1. 空间理念

作为博物馆空间设计,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在吸引游客的基础上更要留住游客。既要加强空间环境的感染力, 又要重视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 在观展过程中也要通过必要手段来给参观者提供沟通参与的机会。空间是博物馆的灵魂, 空间设计就是对展馆的总体设计,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博物馆建设最为重要的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博物馆建设的概念, 但是在后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但个人认为每一个参与博物馆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大胆思考和探索, 努力实现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一个好的博物馆设计, 可以使文物爱好者在玩味历史痕迹的过程中流连忘返并且回味无穷。那么现阶段就要提高博物馆的环境氛围, 如现代简约风格博物馆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要达到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的效果;中式博物馆则涵盖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欧式博物馆更多是浪漫和惬意, 通过完美的曲线来达到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如今, 当代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追求的更是环境的新颖型和文化的多样型, 不仅要加入历史的底蕴, 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间灵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中国建筑风格,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有相似之处,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对于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有可鉴之处。四合院有几进院的划分标准, 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甚至有五进四合院, 除中路主院外, 两侧还有东西跨院,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窥其堂奥, 可谓深宅大院.四合院内的房屋虽有游廊链接彼此, 但又各自独立, 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 但关起来门来又自成体系。博物馆的空间主题可采用了四合院进院式设计, 从起始、进阶、、最后到结尾的一脉相承, 串联在一起的建筑个体既有相似之处又能彰显各展示空间的个性化。每组建筑之间用中式庭院串联, 山水之景既能作为观赏用, 又能调节院中微气候, 可谓抚琴听流水, 闲坐观春秋.空间划分和建筑构成的组合使其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具体分析

1. 空间色彩设计

马克思曾说过: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博物馆外观展示设计中, 色彩的配置是表现展示内容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配置是否得当将影响整个建筑的情调和气氛, 影响观众的感情。建筑色彩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展示空间主题文化, 由于现如今博物馆的类型多样, 主题不一, 所以, 我们要根据特定场合配置不同的色调。同时, 选择适宜的空间色彩既能突出主体思想、又能衬托出建筑外观环境和文化内涵。陈列展馆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 所以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以把握观众生理和心理平衡为原则, 不外乎就要用到对比手法。

四合院建筑以冷灰色调为主, 并用灰红、灰绿、灰蓝、灰黄等色彩修饰细节。灰瓦青砖, 红门绿檐, 彰显古老质朴的平民文化。借鉴老四合院的主题格调, 即作为一个院进式博物馆在色彩选择上就要考虑建筑空间与庭院植物及自然环境的搭配, 高度统一的灰色调建筑群, 降低装饰材料用色的纯度和明度来点缀气氛。青砖旧瓦, 树影斑驳, 透露满满的文艺气息。同时配合新型镀膜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历史沉淀与当代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凸显建筑的朴质大方, 古朴典雅, 演绎不一样的文化情怀。并且在四合院传统坡屋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波浪线条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添生动新颖。在形式适宜的同时确保统一且不单调, 沉着且不沉闷、变化且不紊乱。

2. 区域空间划分

空间是博物馆设计的第一要素, 而文化的载体和展示也取决于空间。北京四合院作为庭院中心建筑, 通过精美巧妙的元素运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 庭院博物馆可以借鉴此空间布局, 使建筑群的内部布局成为庭院中隐藏的一大特色。其中,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要直接用于与展览相关的区域空间, 可以说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和核心空间的内部。同时也是划分建筑空间的核心。如果建筑空间是对称式布局, 那么展示主题空间则要放置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两边的副厅文化主题要和主厅一脉相承。所以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每一院进空间的主题要在统一中寻求细微差别, 提升大众的观赏趣味, 亲身遨游在每一个历史故事的海洋之中。其中中式庭院的景观意境也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序厅也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交通枢纽, 它引导游客水平和垂直流动。它也可以是聚会和社会活动的仪式空间, 展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内部空间, 展览厅、展览室等都是固定的空间, 但如果进行展览和陈列, 则会成为整个建筑的主要可变空间。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和考虑, 它对于室内营造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交通空间运用

走廊、楼梯、自动扶梯和博物馆建筑的坡道都是独立的交通空间。当中庭式入口大厅与与交通空间连接时, 会形成一个复合式的交通空间。此时, 除了交通的功能外, 作为中庭空间的装饰和陪衬的作用也极为显着。博物馆中的交通空间既能组织和疏散人流, 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观路线[12].如今的博物馆交通空间在兼顾交通的同时还能改造成展廊, 也为展示空间创造了一种新形式, 从而使交通作为这一空间的主要功能但也是不唯一的功能。

四、结论

通过对博物馆空间规划的学习分析, 针对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审美变迁和空间形式多元化, 展开对当前博物馆空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博物馆空间的自由化分, 在结构合理和表现形式统一的前提下, 营造出博物馆空间形式艺术表现效果。同时, 当代博物馆要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重视观众的体现和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201-207.

[2]张蕾, 孙迟, 杨丽橘。探析展陈空间中的点线面设计元素的构成[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0-111.

[3]张攀。依托西岳庙建设华阴博物馆的一点思考[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7, (12) .

[4]冼宁, 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2-113.

[5]徐波, 卢晓萌。用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提升环境设计的创造力[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7) :116-117.

[6]陆烨, 俞兰。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3) :29-31.

[7]马涛, 许柏鸣。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82-83.

[8]刘金凡, 张政, 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24-25.

[9]彭曲云, 范伟。陈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62-63.

[10]刘栋, 程越。西方艺术的逻辑化审美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38-39.

[11]杨云峰, 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 2014, (4)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