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3:0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体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情分析:
本校小学五年级共四个班,本人担任五1、2、3班教学任务,五年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能正确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在主动参与体育游戏与活动。五1、3班学生运动能力较平均,五2班学生相对其他2个班级体育素质比较好,但存在着男、女的差异比较大,所以,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广播操质量和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基本体操、小球类、技巧、游戏、地域性体育项目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等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的兴趣,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各项体育活动内容,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和体验运动的技术与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平衡、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引导学生学与练的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并在一定的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养成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等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要求:
每堂课教学,都应把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综合目标的载体,教学中要关注四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
教材的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在“趣”上做文章,发展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定及体育教学成效检验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为主要考量指标之一。同时,大部分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状作为考核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相关体育教学活动及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随着前者的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与提升。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适时调整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及教学方式等。鉴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性,笔者以西部某省普通高校为例,对其现状展开分析,同时围绕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1.西部某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通过对西部地区某省几所高等学校的广泛调研,发现当前该省普通高校在测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时主要参照以下五项身体素质指标:身高、体重、坐位体前驱、肺活量、50米跑及800/1000米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区别来说,在所得的五项身体素质具体数据上,三、四年级的综合指标低于一、二年级学生。其中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基本满足健康标准,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这两项的达标率大致为65%;在坐位体前驱项目上,处于达标范围的学生比例大致为67%;在肺活量项目上,这一比例大致为40%;在50米跑及800/1000米跑测试项目上,依然是三、四年级测试结果差于一、二年级学生。在这所有五项测试指标中,肺活量达标率相对最低。就总体的测试结果而言,相比于女生,男生在这五项上测试结果处于优势。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采取上述五种测试方法,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要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
通过上述调研,同时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当先在该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基本将体育课程安排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学阶段。当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就无需参加体育课程了。因此就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讲,在历经前两个学年的被迫式体质训练后,进入第三学年,在缺乏体育课程及体育考核的状况下,其极少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应的体质健康锻炼。此外,自第三年学年开始,大多数学校就开始安排大量专业课程,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随之加大。再加上此时学生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其开始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接触机会及参加各种社会实习活动。上述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共同导致高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下降。第二,占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学习后,会逐渐养成一些不良嗜好。例如吸烟、饮酒、沉迷网络、作息不规律及不食早餐等。上述现象的形成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现有的教育体系。虽然高校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达到成年标准,但是在心理素质亟待完善,其认知程度及自我约束能力缺乏,以致养成诸多不良习惯,从而导致自身体质健康水平降低。第三,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此时,大多数的学生无暇或者无意关注自身体质健康,一味觉得体质水平不是当前考虑的问题。因此,没有养成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得体质健康状况逐渐降低。第四,就西部地区而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自身教育资源等客观与主观方面的影响,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环境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体育教学人才队伍不足、相关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落后且缺乏、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知,重视程度不足等。
2.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促进提高学生素质的对策
关于上述在调研中分析的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基于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环境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加以改革。当前体育必修课多集中在低年级学生中,当学生升入三、四等高年级后,学校应该讲体育相关课程设置选修课。通过学分及相关制度约束学生必须在三、四年级选择完成至少一项体育选修课程。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参与体育相关锻炼的时间及数量强化其在这一阶段的体质健康状况得以维持。第二,参照发达地区的体育建设俱乐部模式,建议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摸索与建立这种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锻炼方式。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与热情,在增强体质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健身的理念,陶冶其情操,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第三,推动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将有同样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有效组织起来,就体质健康提升途径展开共同探讨及相互学习经验。同时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促进学校整体良好体育锻炼风气的形成。第四,就体育考核而言,建议学校在教学中采取学分制考核制度。通过系统统计每个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与相关内容难度,进行科学计分。将体育学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及奖金评选的必要参考项目之一。第五,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力度,投入一定的精力与财力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体育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充实等。
3.结语
通过西部某省的普通高校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发现存在诸多影响体质水平提升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出发,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看法,以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改革应运而生。论及教育,新课改就是一项重大举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小学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传统的体育课堂枯燥无味,注重于固有的运动训练,且很多学校由于体育经费紧缺,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活动单一,另一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近年来体质下降的现状,都迫使小学体育课堂需要进行改革。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浅显性和趣味性,因此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传统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中去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有效地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去,不但使得体育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课堂更加有活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好的游戏帮助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迅速进入良好的状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在游戏中享受体育课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与人交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民间体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性质。通过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内涵,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能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昆山市同心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参考阅读了体育游戏学,中外体育民俗文化,民间体育游戏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教材,另外,通过检索筛选出了20余篇学术期刊,并逐一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②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昆山市同心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发放问卷120份,每个年级30份。关于民间传统游戏融入课堂小学体育课堂的调查问卷来研究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现状,问卷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5张,有效问卷115张。
③逻辑推理法
在相关文献与数据的整理与统计中,通过对比、演绎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推理与分析,以期为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④数理数据分析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利用体育统计知识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合,处理,供分析参考
⑤实践探讨法
为了证明所选课题的准确性,在昆山市同心小学进行实践教学试验来检验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算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意义
①能够学习和继承民间传统文化,发扬民间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仅存的也只是通过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言传身教而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缺乏研究,面临失传的危险。而将民族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来,可以让孩子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师生从“玩”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随着民间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发展,可以不断改进、创新,以至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发扬光大。作为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去重视它,收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时代的光芒。
② 能促使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民间传统游戏大多是以娱乐为主,又以团队为多,这些游戏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游戏中明白合作的意义,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游戏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养成帮助他人、互相帮助的良好品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③ 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通过查阅《新课程标准》了解到将民间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是可行的,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④能促进学校特色教学的形成
依据课改的趋势而言,需要我们形成特色教学的理念,才能适应新的潮流。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培养自己的特色路线,就体育而言,民族民间这块并不被重视,因此需要我们去开发利用民间资源。就同心小学而言,目前正在逐步开展并成特色,主要以长绳为主,辅以踢毽,双摇绳、斗鸡等等传统体育游戏。
2.昆山市同心小学民间传统游戏融入课堂的调查现状
①小学生对民间传统游戏的认知度
民间传统游戏是小学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锻炼方式,而把民间传统游戏融入课堂的推广的难易也取决于小学生对于这类游戏的认知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按年级从低到高来划分)四年级表示听过并且了解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1%,而没有听过的仅占3%;五年级表示听过并且了解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0%,而没有听过的仅占8%;六年级表示听过但不了解的占71%,没有听过的比重为0。(见表1)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游戏的认知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比重越大。
② 小学生对于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态度
小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态度对于我们在体育课堂上开展这类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此类运动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我们开展课程的难易程度。从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表示学习再紧张也要参加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3%,可要可不要,不喜欢的仅占6%;五年级学生表示学习再紧张也要参加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不喜欢的仅占3%;六年级的学生表示学习再紧张也要参加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7%,学习忙就不参加的占33%,不喜欢的比重为0。(见表2)总体而言,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游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兴趣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外在因素的存在比如课业的繁重、升学的压力以及电脑游戏、电子产品等的影响,可见现在小学生对于传统体育游戏甚至是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占总体的比重逐渐降低,说明小学生对于传统体育游戏接触越来越少。另外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加,有的宁愿放弃参加民间传统游戏。
③小学生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时长和频次
进行民间传统游戏的时长和频次能够反映出其自身的地位,活动参加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说明越受到小学生的关注和喜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年级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频次每周3至4次的比较多,占总体比重的72%,每次时长在30至60分钟的比较多;五年级学生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频次每周1至2次的比较多,占总体的47%,每次时长在30至60分钟的比较多;六年级学生参加的频次每周3至4次的比较多,占总体的37%,每次时长在30至60分钟,而几乎没有的占33%。(见表3,4)据调查还了解到同心小学已经逐步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活动,由此可见,小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参加的次数和时长都比较短,需要去宣传与提倡传统体育游戏的好处,以促进小学生延长参与的时间。另外,学校也应该增加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特别是高年级,可以舒缓升学考试的压力。
④小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意愿
在小学体育课堂里加入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变原来比较枯燥的体育课堂,使得体育课堂更加活跃,有乐趣。而学生作为主体,首先要了解他们对于在体育课堂里加入民间体育游戏的意愿,学生乐于去上课,教师才可以非常顺利地开展。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兴趣很高,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00%、89%、53%,而不希望的仅占3%。所以,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意愿还是挺高的。
⑤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与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
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先辈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是我们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应该去学习和继承的,并且将其发扬光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流失。所以,从体育文化而言,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同样,小学生可以在日常的体育课学习中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据此进行了关于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是否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认为对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大作用的占被调查的81%,认为没有作用的仅占9%;五年级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92%,没有任何作用的占3%;六年级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66%。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去或多或少对于学习传统的文化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有助于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
3.影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不利因素
①人们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薄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民间文化传统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和淡忘,就体育传统文化而言,首先政府部门缺少一定的引导宣传作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承的引导者,需要我们去重视所有的体育文化,将其不断改良、创新、记录、传承给一代又一代。民间传统游戏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趣味性,将其融入体育课堂里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视。
②小学生参加民间传统游戏的时间较少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这样一个年纪,应该遵循学生生理特点,让学生们可以有一个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玩耍”起来,让学生们在传统游戏的愉悦氛围中放松和调节心情。根据我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每周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时间大多在2-3次,每次时长在30分钟以下,游戏时间受限除了被足球、篮球、跳绳运动替代外,主要的是被新兴的电子竞技游戏所吸引,从而很少接触传统游戏。久而久之,小学生就对传统游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造成了传统体育游戏受限甚至逐渐消失的局面。作为体育来事我们应该帮助小学生去培养兴趣,通过把传统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来提升小学生体质,以期塑造健康体魄。
③场地器材的受限
民间传统游戏相对于寻常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大多都是需要一定的道具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教育性、民族性,但由于道具的缺少甚至没有,导致只能有部分学生参加。此外,还有因为场地受限,不能进行传统体育游戏,有些学校场地太小,很难进行集体性的追逐类的游戏,就昆山市同心小学而言,正常情况下,8个班级一起上课,上课班级较多,追逐类的游戏较难进行。综上所述,要想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民间传统游戏中,学校场地、器材道具方面要供应充足。
④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监督
在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过程当中,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民间传统游戏的进行就会缺少重要保障。小学生处于低学龄阶段,对于传统体育游戏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模糊,教师应该尽可能简化难度,使得组织更加容易。在游戏进行中进行必要的管理,防止摔倒、受伤的情况出现。所以说,组织民间传统游戏要做到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推动学校传统体育游戏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与建议
①结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民间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是可行的、必要的。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新的课程资源,是体育教学一项新的发展方向,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来不断将传统游戏改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去改变传统游戏的规则、方法,甚至更进一步延伸出去,使得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在可以保存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还可以适应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适应学生身体各方面机能的需要,这样才能体现出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教育性和娱乐价值。另外,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学习文化、传承历史的殿堂,所以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是抢救、发展和弘扬民间体育的最佳途径。根据同心小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1).80%的学生表达出的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还是很高,他们认为民间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是有必要的。
(2)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民间传统游戏的认识表现为不仅是单纯觉得好玩,而且在游戏中可以学到各种优良的品质。
(3)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活动频次是逐渐减少的,可能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不能参加,但学生心里还是非常希望参加的。
②建议
(1)同心小学的日常教学中已在开展长绳、短绳等民间项目,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同心小学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两个游戏,在不改变原有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创编一些更有新意的东西,如将长绳原本的单绳摇改为双绳,短绳的单跳和双摇改为花样跳绳等等。
(2)就目前同心小学的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的情况来看,表现为形式比较单一,传统民间游戏的开发比较少,建议同心小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尽量多去发展更多的民间传统游戏的项目,如滚铁环、斗鸡、抖空竹等等。将传统游戏结合现代观念,开发符合现代学生生理心理并且喜爱的课程项目。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公共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量减小了,运动负荷量过小就不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学生体质的增强效果不大,通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科学的安排公共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实现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运动负荷 安排
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体育观念的形,上好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体育素养是一切素养形成的基础,良好的体育素养也是人格健全的基础,因此公共体育课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大学公共体育课现存问题
(一)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化
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内容的单一,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较低,不愿意上课等现象。从体育课设置和课程形式看 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设置相对比较单一,大学一、二年级开必修课,三、四年级基本没有体育课,且每班每周只有2学时。笔者对多篇文献整理后发现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很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教学内容单一,设置的比例也变化很小从而导致教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传授教学内容,而学生的成绩、技能等却不尽如人意。
(二)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化
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有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主要为一、二年级修课,三、四年级选修课,其中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选项课。只有33.3%的学校开设辅导课和保健课,但多拘泥于形式。基础课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教学内容多数是中学,甚至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如蹲踞式起跑、铅球等,教学内容简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被淡化
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被淡化有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快乐体育和学生的主体性等,导致公共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减小。客观因素是在教学大纲中教材的安排以及一些技术、动作难易程度的要求不合理。现行《大纲》虽然在旧《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改进和修订,但仍有许多方面没有与实际教学中的情况相联系,学生很难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二、合理安排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一)安排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教学原则
通过对多篇论文进行总结后发现,运动负荷的安排基本都符合: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2.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3.合理的运动负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4.合理的运动负荷要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5.自愿性原则:学生可在两三个项目中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6.自主性原则: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导者、调控者;7.突出自身锻炼与能力培养原则:以锻炼学生身体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品德教育为主,对个别不喜欢活动的学生做思想工作。
(二)合理安排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订好的教学内容付以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体育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方法的协调运用,通过不断探索和运用创新方法,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结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整套体育教学方法,做到多法综合,互配使用,互为补充,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较低,活动场所受限。调查结果显示:有视听设备(电视、录像、音响和多媒体等)并进行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学校只占60%,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开发教学(CDI)和电视摄影微格教学的学校为0。这一方面说明重庆高校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特殊效果和高效率作用。如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凸显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所创设的真实情境,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三、总结
(一)运动负荷的安排要在体育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对工具,手段的综合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是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活动。
(二)体育教学手段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的设备,根据实际情况交叉使用高科技设备,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一定要遵循体育课运动负荷安排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灵活运用体育教学的原则,比如多种原则一起使用,使体育教学科学合理的进行,同时也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再谈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J].2013.
[2] 吴锦毅,李祥.学校体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吴纪饶,曹士云等.运动生理学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五年级第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能为目标,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能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五年级有四个教学班,共有学生近200人。在四年级经过了刻苦的锻炼,在五年级又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活动中相关的技能技巧都比较熟练,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上体育课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三、任务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队列队行,并且能灵活地根据口令进行站队。
2、使学生熟练掌握50米、100米、200米、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跳高等项目的技术要领和技巧。
3、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4、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5、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方法措施
1、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按时完成体育教学常规。
2、加强体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每一节课都上的有意义,学生有收获。
3、合理使用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技巧的教学。
4、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体质。
5、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6、加强对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五、活动安排
二月 复习基本的体育课知识及队形队列
三月 跑的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速度
四月 跳的训练,提高学生爆发力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67-01
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我校的大课间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体质状况、学校场地大小、器材多少等情况,由学校体育教师安排活动内容。针对我校学生的体育活动课教学的情况,新旧教学模式学生喜欢的程度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到了不错的结果。
一 研究的时间、对象
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止,为实验前摸底阶段。从2009年至2010年6月止,为实验研究阶段。研究对象是四年级的全体学生。
二 调查方法
我校四年级学生424份问卷调查表,全部回收,均有效。将调查题目设计成为选择题进行问卷调查:体育活动课,你喜欢原来的,还是现在的,为什么?
三 实验前传统的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那种不闻不问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课上玩手机、聊天、打架,处于混乱的状态;课程的效果是极差的,造成学生体能下降。学生对活动课内容的安排也不感兴趣,积极性也不高。
四 现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加强体育活动课的管理。为确保体育活动课的正常开展,我校成立了由年级组长和体育教师的评优小组,采取“四定三查”措施:定教师、定内容、定器材、定场地,查备课、查活动记录、查活动效果。评估小组也不定期地对体育活动课实施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到学期结束公布评比成绩,与年终奖金挂钩。(这点很重要)
第二,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促进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断提高,能以正确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得到锻炼。
第三,充足的体育活动器材,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课服务。
第四,规范、完善活动课内容。各年级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来确定。这样,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面性。首先,延续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课上的动作要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喜爱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安排于体育活动课中,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意识。体育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练能力,也能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六,优化活动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活动课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重视学生体育自主学练能力和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其次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针对活动课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抽测,并在每学期按年级组进行教学比赛及群体性活动比赛(如投篮大赛、花样跳绳等),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实验,学生对动作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采用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教学模式比传统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地且带着问题地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讨论,教师只需做正确的、及时的指导,使之轻松愉快的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不提高吗?
五 建议
要想学生的体质大面积地提高,体育教学活动课卓有成效。那么,学校必须做到:应将体育活动课教学变为有目的活动课、兴趣培养课,从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课中玩得痛快,练得踏实。
关键词: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课教学 俱乐部 改革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及其体制改革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共体育课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使教、学相长,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质,也使体育教学的教育性质与身体活动的本质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本课题正是力图通过实践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改革我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体制,参考“俱乐部”的活动与组织形式,创出一条符合我校体育教学与发展的新模式。
1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现状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亦称总会,为社会团体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当今高校一种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中国矿业大学实施的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该校在每学期开学前,学生在一周任何时间内均可选课,也可在一周的任一单元的相同课程(俱乐部)的任一教处上课。其考核办法是,学生在一学期内在某一俱乐部修满规定学时,该俱乐部允许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技术、比赛、身体素质,均采用绝对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是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学应达到的统一标准;而相对评价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幅度来评定成绩。上海中医药大学对高年级本科生实施模式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其方法是,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能允许更换项目,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考核办法是:三项结合,即体育锻炼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随时评定相结合。从我国某些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看,与国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差别。如英、美、法等国家大学生体育教学俱乐部在学校里是一种主要的健身和竞技的组织形式,在管理上基本是较松散的。而我国某些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形式单一,过于集中。从解决课内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来看,在该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中反映不明显。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也未能看出应有的成效。
2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状况
2.1课程设置我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按《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我校大一和大二安排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安排体育选修课。本课题实验前,一年级上基础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每周两课时。课题实验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是一、二年级按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分班上课。最近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明确了任务与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大学体育教学及其改革。
2.2学生情况目前除承担了01、02级本科约6OOO名学生外,还兼任了“开放学院”02级约1400名学生和“网络学院”02级约60O名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任务。每周有247个教学班,35名在岗教师人均约7.1个教学班,人均周教学课时约15节。在9个教学单元中,平均每个教学单元有约27.4个教学班。可见,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学环境与条件差,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任务显得就比较重了。现在教学课程在教务处指导下,由体育部协调教研室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的软硬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安排。
2.3师资情况现有教师36人,按专业方向有:体操2人,田径12人,足球5人,篮球5人,排球3人,艺术体操2人,乒乓球1人,武术4人,羽毛球1人,游泳1人;其中男教师25人,女教师11人;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11,讲师12人,助教13人。目前,我部教师的专项业务和知识技术结构不够广,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偏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及学生的实践需要,我们采取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和自学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2.4教学场馆情况现有公共体育课教学场地:室外篮球场13个,排球场7个,足球场1个,标准田径场1,游泳池3个;室内健身房一个,篮球场一个(兼羽毛球场),艺术体操房一个,乒乓球室2个(20张球台),室内教室2个,体育教学器材若干。所有场馆及器材设备均与体育系专业课教学共用。毫无疑问,现有的公共体育教学场地与国家有关规定比较差距太远,缺VI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制约了教学改革。
3课题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83篇,专著5部。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
3.2问卷调查法:对全校2OOO级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15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
3.3实地考察法:课题组成员赴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部份高校实地考察,观摩学习。
3.4专家访谈法:利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主任会议与各地专家学者进行面谈,了解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并发放问卷9份。有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88.9%
3.5实验法:以99级120名学生健身班为试验点,进行局部俱乐部式教学。对其身体素质、形态指标等进行测试。
3.6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专家调查结果
由调查可知,同行专家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的都是“三基”模式,他们对俱乐部教学模式了解也不太多,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只能在部分地区采用俱乐部模式,有75%的专家认为在高校中推行俱乐部教学没有多大意义,25%的专家认为完全有必要。有37.5%的认为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新世纪高等师范体育及其教学的改革有很大的意义,但有62.5%的专家则认为其促进作用并不大。从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专家对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对“贵校是否已经实行了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问题,回答“计划准备实行”的占50%,对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困难的调查表明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不足,学生运动水平不高,其次是体育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不足。这说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较运动处方模式、“三基”模式、“三阶段”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难以运作,但大多数学校都有愿意尝试这项教学改革。
4.2对我校体育普修课学生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可知,“你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安排最好是?”有176人,占44.11%的同学认为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以俱乐部形式上选取项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有80人(占20.05%)认为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上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安排体育课;有70人(占17.54%)认为一、二年级以俱乐部形式上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安排体育课;有l1.77%的学生认为四学年均开设体育选项课。以上可知有61.65%的同学赞同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现行普通体育教学一年级设基础课,二年级设选项课的体制满意程度调查表明,有222人(占55.63%)回答“一般”,有120人,占3o.cr7%的同学“喜欢”,说明现行的体育课在不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能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对“试行俱乐部教学体制,即让学生在一、二年级中均选择自已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你认为这种教学形式好不好?”有230人占57.64%的同学回答“好”,有89人回答“很好”,这说明有79.94%的学生是同意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为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意向参考。
在对俱乐部式教学体制在一、二年级两个学年中可以“2年学1个项目”25人,占6.26%;“每年学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有149人,占37.34%;“每个学期学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有175人,占43.85%;可见,学生更多地愿意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性,上课内容的多样性,这些也正是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学生对于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选择,采用网络自主选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216人(占54.13%)同意此观点,而且对“你认为现在我校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问题的回答,有297人(74.43%)持模糊或否定态度的,说明学生不太满意现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自身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学内容不新颖,也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3体育健身班实验结果分析
实行健身俱乐部式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即在每周同一任课教师上课的每一个单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还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教师,即在每周内上不同班的健身课教师,学生均可以选择,由于不同教师上课的组织形式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不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度。教学形式也不局限在健身馆,教学内容有篮球、排球、田径、足球、游泳等运动项目,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1学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表1、2、3可知,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胸围、大腿围和上臂围均呈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平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也呈显著性的改善。而肺活量则呈非常显著性的变化。在身体素质方面除了50m跑没有显著性变化外,立定跳远、引体向上、lO00m跑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学生不仅课堂上活跃,而且课外活动也非常积极,从而改变了体质状况,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因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我校体育课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
5讨论
5.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和现代俱乐部活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为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寻找到大学生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改变了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重复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性研究,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体育运动的健身、健康问题。从体育健身班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增强体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性的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高校体育及其改革,必须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新世纪时代特色和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5.2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三自主”,即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研究的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环境。目前,为了克服我们现在教学条件不足环境不良的状况,我们采用了科学管理、统一安排、合理调配、拓展时空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拉长了上课时间,增加了俱乐部教学项目,由原来安排的9个项目增加到l5个项目。但是,拓展时空拉长上课时间,实践证明还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不少学生反映上午1、2节上完体育课后,对下面3、4、5节的专业学科课程会有一定的影响。从运动生理的视觉来看,上午1、2节上体育课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如何,还有待研究。而下午9、10节安排上体育课,则因教学占用了体育场地而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使教学与课外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5.3强化特长,培植兴趣,发展个性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俱乐部型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法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较之传统型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同时,改变了体育教学的消极和被动局面,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学会”到“会用”转变的目的。
5.5扩大教学的时空俱乐部教学较大地利用和使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备,扩大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目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和场馆等教学软硬条件紧缺的矛盾。
6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研究表明,目前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体育教学场地严重缺乏,学生实现全员选项后,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较大,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学的最低要求,现在我校上体育课的学生已近8000人,每天近2000学生需要上体育课,每个教学单元内平均有20个体育教学班上课,现有的体育场地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制约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按照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按文件精神,我校目前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缺口较大,应尽快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体育经费,促进场馆建设和器材设备的添置,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体育健康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建议,为了缓解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困境,目前急需新建和改善的体育场地:新建篮球场20个、更换篮球板l2副、排球场20个、网球场8个、综合馆一座,及更新健身器材。教学的软硬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我校体育及其教学改革的进程。
6.2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完善师资结构
关键词: 全民健身计划 海南高校 体育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倡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是造福社会的宏伟事业。它的推广和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科学有序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是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开展最广泛、最普遍的地方。它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新的体育观和锻炼价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觉参加健身锻炼并把学到的健身方法贯穿始终,将终身受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更持久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准,服务社会。同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将学到的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及时传播给周围的群众,并拓展在校学习的新的理论和技术,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如何深层次地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指导学生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体育健身人才的需求呢?尽快建立一种新体育教育格局,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海南高校体育现状
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中,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配套环境还是专业人才方面,高校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就我省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院校普遍对各类外出比赛和校运动会等项目投入较大,而对群体工作重视不够。在业余训练方面,往往只在有比赛任务时才抓,平时训练较为松散。从教师方面来看,不能充分地调动其积极性,且对于工作量大、难度大、工作没有成绩衡量标准的群体工作很少有人进行组织。从学生方面来看,业余活动大多数是自发的,参与人数不固定,时多时少,活动项目以篮球、足球和排球为主,且绝大多数参与者为男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差,对自身条件也不够了解,仅仅依靠体育课堂的学习,自我锻炼的意识差,处处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大学体育锻炼。这些都不利于健身计划的实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确立目标,实施教改。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与体育终身化目标一致。首先,应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应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最后,应从个人爱好和兴趣入手,使学生掌握自我健身锻炼的方法,逐步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们身心较为成熟的阶段,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使其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能更好地体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二)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各院校领导应加大力度,重视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要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专栏及各院系的体育机构,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最新信息,不定期地举办体育卫生与保健、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及体育疗法、运动竞赛欣赏等体育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各类体育竞赛。还要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项目,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再滞留在表面,抓关键、促落实,开创新局面。
(三)明确目标,设置课程。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基本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置。一年级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必修课,二年级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选项教学。该设置的不足之处在于体育学习只局限于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三、四年级却没有安排体育课。大三、大四学生正面临学业和就业等多种压力,如果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就能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舒缓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采用大学四年制的体育教学,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工作效率。并且,在这一时期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我锻炼能力,也能为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扩大师资,提高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体育教学,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其他项目的技术水平,以及面向社会承担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能力。但许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如何教好健身课、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缺乏深刻的认识。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意识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健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推动作用。
(五)改变管理,接轨社会。
毋庸置疑,海南的公共体育设施还比较落后,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场所。因此,场地、设施相对较完善的高校也就成为群众体育锻炼的最佳去处。如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通过硬件承包经营的形式,对学生、教师及外来群众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既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营造高校体育锻炼的氛围,又有利于学校体育设施完善。
四、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海南高校应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化锻炼的意识和观念,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计划有机结合,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伯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成人教育,2010.30,(7).
[2]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苏家文,赵少雄.海南大学生休闲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12,(5).
[4]袁存柱,王颖.对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5.26,(1).
[5]马应才.海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形成与少数民族生产劳动、生活、分俗习惯紧密相连,是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力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是祖国文化的宝库。
一、竹竿舞教学能融入到小学体育课堂
竹竿舞是一项民族性浓厚、开放性及普及性较强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竹竿舞”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竹竿舞利用音乐活动全身,促进身体协调发展。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运动的反应更灵活。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也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急需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项目之一。在将竹竿舞和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与互动的基础上,认为开展竹竿舞教育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二、竹竿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情,体育课上的引入只是传统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一个内容。“竹竿舞”是具民族性、健身性、趣味性及普及性等于一身的传统性体育项目,把竹竿舞引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享受到自由活动的乐趣。同时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更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加深小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将“竹竿舞”这一民间体育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正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在竹竿间来回跳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下肢力量、弹跳力、耐力等素质,特别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性和协调性。“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建立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同时竹竿舞所用的器材比较简易,如木棍、跳绳等,学生根据节奏可以在“竹竿”中来回跳舞。将“竹竿舞”作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值得推广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底和内涵,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将“竹竿舞”引进小学体育课堂并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将使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竹竿舞”在小学不同年级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一定的心理感受,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学生阶段性实践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观摩的形式,在体验尝试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实践,学生观察掌握跳平行竿的动作方法,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体验创编不同形式的跳竿方法,从而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素质,增强动作的节奏感,利用结伴过竿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乐趣。同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竹竿舞”是需要一定脚力和身体平衡力的运动,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不适宜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教练一些简单的跳杆动作及让他们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知识。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竹竿舞”已经可以渗透进去了,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不能进行快节奏或提高过竿的难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三、四年级阶段的基础学习和训练之后已有一定的过竿能力,可以从基本技术阶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打竹竿的方法,以及进出竿的基本主要步伐,过渡到提高技术阶段,从而提高学生过竿的数量和训练性,提高学生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提示、指导及在练习中对学生的引导、示范、表扬与鼓励等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从整个练习环节的情况看,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注意力和兴趣很容易分散。在分组练习时如果单调而又枯燥地重复每一个动作,则学生必然会感到很乏味,不利于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好奇心,学生总想尝试一番这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动机和愿望,体会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成功与快乐的感受,从而主动理解、掌握、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提高过竿的难度,同时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如何过竿。例如可以设计一个“闯关”的游戏将过竿的数量成本增加。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的基础上,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的练习了。
总而言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引入课堂不但使学生增强了体质,体会了运动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锻炼了身体,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延续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进一步推广竹竿舞一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关键词] 素质教育;体育教学
高职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素质教育,突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
1 高职体育教学应立足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则过多的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知识和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在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成功体育等一系列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提出了与提高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体育教学并没有完全改变以体育运动技术、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育人方式,没有真正发挥出育人的功能,体育教学综合目标没有得以很好的完成,难怪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仍停留在“锻炼身体、学习技术”的水平上。这种传统理念,往往以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代价。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要立足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改变体育学习的被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实践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
2.1 要认真识别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要培育发展个性,第一步要发现认识学生的个性。青少年个性常常隐藏在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背后,体育教师应该善于从那些优点和缺点背后识别山学生的不同个性,只有识别出不同个性才能加以引导和教育,使之逐步完善。
2.2 鼓励和支持不同个性。强求一律是不可取的。对于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不应用同一模式去强求他们,而应允许他们保留那些显得不和群、不和拍、不和时宜、不和常人、情感的特点,更不能用“狂妄自大”、“性格古怪”等话来刺激他们、挖苦他们,而是利用体育课堂,积极疏导,鼓励他们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2.3 不同的个性要采用适宜的方式去培养和发展。体育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后,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生的个性向更加成熟、完整的方向发展。
3 以拓展学生个性为主要内容,逐步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在普高体育教学大纲箍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普高体育教学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变化。每个学期选二、三项达标项目,再加上根据校情而学习的二、三项其他项目,如:一年级:田径、部分理论教材、素质练习、篮球、排球、体操、队列队形练习、乒乓球、棋类、韵律体操(女)、武术(男);二年级:田径、部分理论教材、素质练习、篮球、羽毛球、体操、队列队形练习、乒乓球、棋类、韵律体操(女);三年级:田径、部分理论教材、素质练习、排球、足球、羽毛球、体操、队列队形练习、乒乓球、棋类、舞蹈(女);四年级:田径、部分理论教材、素质练习、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健美操(女);五年级:队列队形练习、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艺术体操(女);由于高职生没有升学压力,每天下午三节课后练习三大球类的学生较多,达标项目学生可利用每周二次课外活动进行练习。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生理、心理、技术、技能、知识、能力、智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影响。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对高职生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职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意不同教材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影响的差异与互补,做到合理选配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
3.2 考核办法的改革。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所以体育成绩考核应将学生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如学期体育课成绩=课堂出勤及表现×10%+体育基础知识×20%+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40%+运动技能、技巧×30%。
①体育课出勤及表现(10分)。出勤率来自学生考勤册,具体每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早退每三次扣1分。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等:对上课学习积极,练习认真者加2分;参加课堂练习,表现一般者不增、减分,课堂表现差,不认真或不参加练习,自由散漫者扣2-8分。
②体育基础知识(20分)。学期末采用笔试,结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及有关体育时事出在30-45分钟内能答完的理论试题。
③身体素质、运动能力(40分)。选择教纲规定的四类项目,参照教纲规定的评分标准化,尽量每学期项目各异,结合本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及《锻炼标准》而定,四类项目之平均数乘以40%即得。
④运动技能、技巧(30分)。每学期选择三项作为技评内容,最好是体操、田径、球类为主,三项得分之平均数第乘以30%即得,参照教纲规定的评分标准。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质 实践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据教育部调查显示:城市肥胖学生超重与肥胖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近视率分别达到78.5%、90%、86.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学生的体质健康程度已影响到了以后的工作、生活,学生体质健康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体质健康应该从小抓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素质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方法
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对象
把四年级男、女生比例差不多,体育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前具体成绩见下表:
3.“课课练”的具体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学校特色,在教学中挑选一些简单易行的徒手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详见表2:
4.具体实施方法
(1)建立档案,关注健康
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到2009年6月,整整一个学年时间内,实验班的学生除了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一般在下课临近5到10分钟,每节课都安排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在实验前的最后一次测试中,让学生自己记录五项测试成绩,并把它保存在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练”在得法,贵在坚持
开学后的第一次体育课,教师就把“课课练”的内容与练习方法教给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课练”的练习内容。如进行球类教学,在“课课练”中就可选择仰卧起坐50秒钟三组,另外每组仰卧起坐之后可进行原地半蹲跳6到8次;如果是快速跑的教学内容,则在“课课练”中增加发展上肢力量的内容,如爬杆活动。
(3)赛练结合,激发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进行素质练习,常常会觉得内容枯燥、方法单调,提不起学习兴趣。在“课课练”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参加“课课练”。在练习过程中运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统一安排“课课练”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第一次测试成绩,有针对性地进行薄弱环节的锻炼。如立定跳远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统一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后,可重点多练习各种跳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学生素质测试成绩分析
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一个学年的“课课练”,学生的五项测试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仰卧起坐成绩进步幅度最大,提高了24.70%,学生优秀率达到86%,其实这与老师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密不可分。在实验班,教师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在家练习一次仰卧起坐,次数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制订,由家长督促完成,每周反馈一次,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学生没有自觉完成,但多数情况良好。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年结束五项素质指标比较分析
从表4中我们发现,实验班中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成绩与对照班有一定差距。立定跳远平均成绩相差3.2厘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也是不小的差距;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相差5.01个,优秀率明显好于对照班;而50米往返跑、前抛实心球、400米成绩则出现小幅提高,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距。最后运用spcc体育统计软件,对于两个班级45名学生的五项测试内容进行t检验,发现所有数据通过t检验后,P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充分说明体育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实施“课课练”。虽然实验证明两个班级没有显著差异,但“课课练”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却有着积极意义。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年结束后运动技能成绩比较分析
从表5中我们发现,运动技巧的掌握不在于学习时间的多少,虽然实验班的同学每节课要比对照班少学五到十分钟,但他们的运动技能成绩反而比对照班的学生好得多。这也充分说明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学生在技巧学习时更显得轻松、协调。通过一个学年的“课课练”,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参与,“课课练”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总结与建议
1.总结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人的知识在于积累,财富在于积累,健康更需要积累。“课课练”为学生的健康积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2)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保证体育课有一定的运动量。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保证一定时间一定质量的素质练习,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希望学生在集会中晕倒的现象不再出现。
2.建议
(1)增加“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增加学生活动和练习的时间,使教学达到条件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优化是体育教师上课的难点。
(2)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课堂组织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之以恒把“课课练”进行到底,保质保量地组织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3)体育课堂中实施“课课练”,但其练习时间毕竟有限,课外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每个学生可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从小养成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浙江公布学生最新体质报告:体质健康令人担忧》.2007-03-30.
摘 要 在这个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怎样去面对全体学生?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改革趋势
一、有关界定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
近年来,体育界较为认可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的组合。由此,体育教学模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从系统的观点看,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较为全面。
二、简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型”模式
以学习运动技术为重点是“基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增强体质,丰富体育健身理论,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不打乱原行政教学班的前提下进行混合性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有助于教学的规范化;3.有力学生集体观念和意志力的形成。但是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三段型”模式
以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基本能力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段型”顾名思义就是将体育课程教学分为三段进行:基础课为一年级课程内容,专项选修课在二年级时增设,选修课设立则主要针对三四年级。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并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但是统一的分段课程,不利于体育优秀生的快速发展,同时分段教学提高了对学校师资力量的要求程度。
(三)“混合型”(并列型)模式
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因材施教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混合型”(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基础课与专项选修课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是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该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内容要求;2.课堂教学氛围良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其主要缺点是:1.对学校师资力量要求程度高;2.不利于学习进度和难易程度的同步进行;3.分班困难。
(四)“一体化型”模式
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强化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体化型”模式即将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体。该种模式的优势是:突出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特点,有力的将课内外体育教学衔接为一体。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整体性教学增加了教学器材与场地的负担,加大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工作量。该种教学模式为现阶段高效学习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五)“分层型”模式
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教按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分和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优点是这种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它打破了系(科)和专业界限,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广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管理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前提是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未来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模是随着时代与教学课程标准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具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各高校依据学生特点和校情而选取适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其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遵循当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发展方向而呈现的开放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式”便成为了现今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电子产业与体育教学活动间的密切度不断提高,今后体育教学将以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体育课堂的开放度也将随之而不断扩大。
(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标在高校的应用,传统应试教育正逐步被素质教育所代替,高校体育教学也逐步向终身化教学发展,片面的体育技能评价已不适于未来体育教学的要求。随着体育教学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发展,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融合与相互依存将成为主流形式,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便成为了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又一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发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现代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