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保审计论文

环保审计论文

时间:2022-06-25 23:0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保审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保审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审计 政府审计

一、发展环保审计的意义

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可以揭示出环保资金的使用、环保项目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及相关部门以自身的长远利益及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严格遵循环保法规,争取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保证实现国民经济更好更稳定的良性发展。从长远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和环境有关的活动实行强环境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保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缺乏理论基础,影响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环境审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方面,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很多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以及方法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环境审计在实务操作时缺少理论指导。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层和其他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更是认识不足。由此可见,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环境审计工作很难落实。

(2)环境审计主体比较单一。当前,中国实施的环境审计和其他常规审计一样,仍然是以政府审计作为主体,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只是少量的参与。单一的审计主体难以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环境审计难度大,审计工作人员有限,这势必会削弱审计监督的力度。

(3)环境审计立法缺失。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这又导致审计部门就算加入到制定环境法规的工作当中,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也很难开展对企业的环境审计时,没有足够的审计手段,会导致潜在审计风险出现。

(4)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范围广,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状况是,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审计思想较为传统,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很难,这就制约了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开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按照环境审计执行的主体可以把环境审计分为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大类。现在,国家审计机关正在调整对与企业环境审计的范围,今后,大多数的企业审计工作会交由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来共同完成。不过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环境要求的企业,对于他们的环境审计工作,还是要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为主导,这是从国家审计机关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的角度来考虑的。我国的审计部门要以国家环境审计为主导,以民间环境审计为中坚力量,同时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一种必要力量与前两者结合开展。

(2)中央和地方协调,加强对环境审计的法规支持。由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时,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这样审计监督权都有所减弱。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解决地方政府环境法规不健全的问题。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是政府环境审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界定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进行分工,说明清楚他们相应的工作范围内可以依据的内容,使各级地方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而且能够在工作中协调合作。

(3)发展环境会计,增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讲,必须要在主观上先树立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当做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并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来记录、计量和报告环境责任信息,这样才能给环境审计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相关资料,把环境的影响计入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价格,要正确地进行计量、披露和报告,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优化环境审计人才结构。环境审计本身的特性比较特殊,对于技术和专业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国很多的审计工作者却是从财会部门转到审计部门的,这就导致他们对环境审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清楚。在我国现阶段审计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可以阶段进行。首先,应结合实际对审计人员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再教育和培训,增加审计人员环境学的专业知识,把他们培训成兼具财务会计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可以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加入审计工作小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协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环境审计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

[2]李雪,杨智慧.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J].财会月刊,2004(5)

[3]李雪,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2006(4)

第2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现状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55-02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文章就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然落后。我国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虽然在一些主要期刊上有一些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论文, 但未形成主流观点。在环境审计实践方面,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与规划的很少,只有海尔等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环境审计与规划,而在社会审计部分,几乎是空白。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环境审计工作方面,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善,相关法规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而且,现有的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资源的破坏。

2.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我们都知道会计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对于环境审计也一样,必须要有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保证,而且要有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传统会计对环境不确认不计量,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无法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目前也没有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大都不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监督,企业也逃避了破坏环境而需要付出的责任。审计不能离开会计而单独存在,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尚不完善,也无从谈起环境审计的继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感觉最困难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4.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民间审计介入不够。目前,我国环保资金大部分是国有资金,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这样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民间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这些都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有效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5.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1.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首先我们应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对于已经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对于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着手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

2.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要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3.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断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当中,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政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全新的环境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机制,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4.扩大环境审计主体,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而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3)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08(4)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中国审计,2009(15)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西部财会,2007(7)

6.李国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想.2008(9)

7.张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滋,王德开.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08(9)

9.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0.宣杰,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11.周建霞,薛增琴.环境审计的现状、目的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07(13)

12.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8(2)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 审计 低碳经济

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环境危机、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主体,督促其重视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管理,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在新时期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环境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环境成本的考量,它贯穿于企业决策过程和活动分析中。良好的环境管理系统是降低环境不利影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成本审计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系统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能积极引导企业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实施低碳生产。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

正确恰当地定义“环境成本”是进行环境成本计量、核算以及环境成本审计研究的基础。目前,对环境成本的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环境的边界宽泛,很难提出一个十分科学、完整的定义。比较让人信服的“低碳经济观下的企业环境成本”可概括为:企业为预防、避免和减少因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或修复已对环境产生影响所需承担的各种成本费用。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环境的管理成本、与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本、产品制造过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销售过程的环境成本。具体见下表。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引入有助于推动环境成本审计的发展

在企业环境成本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确立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使审计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低碳生产是其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就是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理念与环境成本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其次,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兴起,环境成本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融合这些新兴学科的思想,并在环境成本审计工作中发扬光大,从而保持环境成本审计与时俱进的特性。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开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建立与繁荣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调整经济结构,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面对其他国家的竞争态势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类审计主体作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积极作用。环境成本审计,尤其是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成本审计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其积极的作为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向低碳化靠拢,从而加速构建我国低碳经济体系。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要点

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企业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情况。通过检查和评估,确保企业环境成本支出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一)真实性审计

真实性是指企业是否如实反映了环境成本披露和报告的内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执行情况、环境成本会计处理方法、重大环保活动披露、重大环境污染等进行真实性审计。

1.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采用或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所遵守的具体原则。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主要涉及企业对国家有关环保政策法律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企业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守,是否构建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并且有效运作。

2.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审计时,审查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是否合理、计量方法是否恰当,环境成本核算是否正确。原始数据记录是否详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清晰。与报表披露的环境成本数额是否相符,审查有无人为调节环境成本,操纵环境成本支出,粉饰环境成本报告的现象。审查企业管理者是否把一些无关环境成本的金额挤进了环境成本项目中,审查形成环境成本的各个构成因子估价是否正确、合理,是否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以适量的金额列入企业财务报告或独立环境成本报告。

3.重大环保活动披露审计。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有义务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管理等相关情况,同时还要公布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成本支出的数额。审计部门应该审查企业在这些重大环保活动方面的披露是否充分。

4.重大环境污染审计。指审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给土地、水、空气等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衡量“三废”排放标准的措施是否到位。复核环境污染的预防、维护、处理、治理中成本支出的确认、计量是否准确。审查企业营业外支出、预计负债等科目中所列的环保罚款支出、或有支出的真实性。

(二)合法性审计

合法性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以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准绳,来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达到各种环保指标。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发生环境违规行为,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应充分关注企业是否有这类环境违规行为,评估其给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合法性审计应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具有排污许可证,有无经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设备是否安装、运行是否正常,对污染物的排放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等。

(三)效益性审计

目前企业都很重视环保投入,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结果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成效做出评价,审查其有效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尤其要关注各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低碳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在为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成效,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而奋斗。审计内容主要是企业投入环境成本项目的经济性,看有无资金浪费;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资金利用后产生的效果,即对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投入环境的成本是否取得预期收益,项目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环境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是否合理。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具体实施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产品设计研发环节、材料采购环节、产品制造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环境成本支出。通过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企业低碳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对产品设计研发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环境成本直接支出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很低,其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但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选定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到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设计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会影响到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所以,企业在设计研发新产品时,除了考虑满足用户的需求外,还要注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已将污染预防考虑到设计之中,挑选的材料是否是绿色环保材料,能否循环利用。是否采取了低碳环保技术,是否考虑到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以使企业日后的污染治理费用降到最低。

(二)对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完之后,需要根据设计对材料的要求去选择材料。在材料的选择、运输、保管等各个环节,都会牵涉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是否贯彻、执行了绿色采购理念,以低碳环保采购为宗旨。采购材料时,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是否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2)在材料的运输、储存和保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低碳经济理念,环境成本支出有无超出合理的范围,环境效益是否达到企业设定的环境目标。(3)在选择供应商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是否更多的考虑了低碳经济行为。

(三)对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的产品制造环节无疑是环境成本支出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料。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该环节企业需要推行洁净生产,促进绿色生产力,同时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的管理,争取实现“三废”的零排放。开展洁净生产的好处在于实行污染事先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能从根本上避免末端治理的弊端,注重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关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洁净生产审计和生产废料审计。

1.洁净生产审计。审计部门首先要对企业的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管理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寻找出业务流程中哪些方面和做法不符合洁净生产。根据标准和制度,评价企业的产污、排污状况和企业环保执法状况,分析产污原因、做出评价结论。对企业实施洁净生产的实际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既可使企业的低碳目标更加清晰,又能明确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企业加强洁净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2.生产废料审计。企业的生产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效的生产废料管理通常包括三个层次:(1)减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尽量通过更洁净技术的使用、产品和流程再造以及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防止生产废料的产生,努力做到生产废料最小化。(2)再利用:当不可避免地产生生产废料时,可以将废料进行归类,从中回收所有可循环利用、对未来有用的东西,保证材料被重新利用、回收。(3)处置:对那些无法重新利用的生产废料,不能直接倾倒,应该严格按环保的手段处置。

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废料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产废料,如何管理这些生产废料。企业是否采用先进的方法将生产废料最少化、消除或再循环利用。企业是否参与生产废料交换计划(将生产废料出售给其他公司作为原材料,或买进其他公司生产废料作本方原材料)。企业是否制定了严谨的应急预案来应对环境的突发事故。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查找环境失效的地方和损害,通过对实务的调查来保证生产废料处理标准和制定的政策都得到了落实。

(四)对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作为最终产品的提供者,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除符合购买者的功能需求外,还必须承担环保责任。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普遍倾向于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如果企业生产、销售环境不达标产品,则必承担信誉以及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所以,销售部门在分析竞争市场,收集消费者需求时,需要尽可能考虑消费者对环境方面的需求。并将这一诉求反馈到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能使企业在设计、采购和制造过程中就将环保因素考虑在内。

在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以经济且有效率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服务。消费者的环保需求信息是否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销售后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提供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企业是否采取了某些措施及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企业的环境目标,是否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持续进步。

低碳经济的引入扩充了一般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将低碳经济纳入企业环境成本审计指标范畴,能够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视角去评价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优劣,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考虑低碳经济后,环境成本审计会更加注重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以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少的碳排放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X

(注: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审计厅课题,项目编号:222;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重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WSK206;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201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2SJYB20;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ZY2012015)

参考文献:

1.魏志华.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J].审计研究,2012,(3).

2.原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6).

第4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带动,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在山西这样的煤炭资源大省,伴随着煤炭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周边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将环境会计引入煤炭企业的业务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收益,合理评价企业绩效,对促进经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的出现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事项。它不光计算企业的内部成本与内部效益,还对企业相应的外部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核算,要求企业不仅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同时还要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进行补偿。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的发表,使环境会计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问题才受到各国政府及组织的普遍关注,并陆续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美国环境保护署支持并发表了《绿色分类账:公司环境会计个案研究》、《环境会计个案研究:AT&T绿色会计》等研究报告;丹麦通过了《绿色会计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麦企业必须公告绿色会计报告;日本先后了《环境会计制度架构》、《环境会计制度绩效的衡量》与《环境会计制度报告的表达》三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会计逐渐活跃起来。在此期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逐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些企业也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等。进入21世纪后,国家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随后,制定和颁布了《水污染保护法》、《大气污染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山西煤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省随着近年来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导致了当地含水层的永久破坏,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净储备量减少。这对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内陆省份来说,资源问题更显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坏砂岩含水层约4 996立方米,灰岩含水层体积约为808.2亿立方米,破坏地下水净储量71 388万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导致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急剧减少,水库储备量大幅下降。实际表现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怀仁小峪河、孝义兑镇河、阳泉桃河、晋城河域的河量锐减,造成1 678个村镇约81.27万人口,10.82万大牲畜饮水困难,97 802亩水浇地变成旱田。同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煤炭开采也对国土资源产生严重破坏。据统计,山西省矿区面积已达8 000多平方公里,煤矿开采总面积约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积达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积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范围超过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矿区土地破坏面积高达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成为了全国矿区土地破坏最严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发展煤炭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煤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在煤炭企业中开展环境会计核算,才能进一步明确资源成本、环保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界限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其次,随着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增的资源成本、环保成本等核算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对煤炭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不能再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标准,必须通过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相关环境指标一同考核,才能全面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经营价值,并使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目标,逐步将矿区环境因素纳入到经营决策中,从单纯的追求经济价值转变为追求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对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成为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运用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在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尚未制定出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其次,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理论认识还不一致;最后,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将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得到实施,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环境会计的实施要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进行,要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普及。这一点在对环境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的煤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应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来进行披露,这是对环境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将已有的先进成果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行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构建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同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条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试点工作,以两本账并行的方式进行。一本为基本账,为不计环境资源损耗的原始账;另一本为辅助账,为记录资源环境损耗的绿色账。通过两套账并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最后扩大操作范围。

(三)设置有关会计科目

在煤炭企业中设置环境会计的相关科目,应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为纲领性理论指导,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业的会计具体规则与核算办法,使其能够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体现出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会计中的信息特征。

1.资产类科目:应设置“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累计折耗”等科目,分别反映煤炭资源原始价值的增加变化、结存情况及煤炭资源由于开采、使用等累计折耗的价值。

2.负债类科目:应设置“应付环保费”一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同时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 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情况。

3.成本费用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矿区环境安全成本”、“煤炭资源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矿区环境治理和恢复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的内容。

4.损益类及利润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及“环境利润”科目。“环境损失”科目反映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被勒令停产造成的损失;“环境收益”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时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科目反映核算环境收益和扣除环境成本、环境损失及税金后的净额。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中大多数财会人员只具备基本的财务技能,整体素质不高,而对于环境会计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来说,它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因此,环境会计要在企业中得到实施,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首先,为了确保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煤炭环境政策,使得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要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有效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将环境会计的理论与煤炭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

(五)建立审计加强监督

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资金的投入会逐渐加大,环境会计核算将日趋完善,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煤炭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挥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职能。中国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一要实现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和实施细则;二要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来审核和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使煤炭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自愿地推广环境会计工作,使保护环境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环境会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会计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合理运用资源,促进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具体应用、财务核算及相应的科目设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领域,要注重加强环境会计的应用,为煤炭企业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支持,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进虎.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运用探讨[J].会计之友,2010(7).

[2] 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阿如汗.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刘银玲.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与构建[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丁东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7] 赵红.我国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戴利(美).超载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超级秘书网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投资 环保投资 生态补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生态问题是颇费物力和经历的。建设时不考虑生态问题, 省了小钱, 待日后产生了问题再去治理, 就要花大钱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 节约生态投资, 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 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国内研究综述

生态投资是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但是与生态投资有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生态投资相关课题发表了一些论著,如张福庆,董唤霞发表了《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提出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走生态投资建设之路,以实现“五个转变”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的本质内涵。该论文侧重于号召有关部门发展常规投资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的投资。汤尚颖和徐翔发表了《准确理解生态投资的内涵》,文章指出随着环保投资的界和内涵不断延伸,环保投资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生态投资”环保投资及生态投资的内涵。在区分了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的内涵之后,指出生态投资从范畴上看应包含: (1) 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3) 生态产业投入。马国强发表了《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文,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论述了我国目前的生态投资状况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选择的必然性,之后在对比国外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的一些建议。牛荣在《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态投资补偿的含义和探讨进行西部生态投资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来解决西部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公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诸多现状,提出了增强生态投资的一些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述有关学者的相关论文和有关部门的官方报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对环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针对有关的生态投资内涵,以及生态投资的补偿机制等有了专门性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有关生态投资研究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生态投资课题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论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投资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投资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进入现代化比我国要早很多,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早已经历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其中对于生态的投资,也较之我国早了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中,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的莱斯特R布朗在其《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就在分析了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之后,提出了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最终得出要通过降低生育率以稳定人口、调整经济的手段(包括财政引导、税负转移、补贴转移、许可证交易和对财政调整的支持等)、加速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转变等来改善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书中其实就涉及到了生态投资的主要议题:生态投资的来源,生态投资的多样性和生态投资的方向。加拿大学者布莱恩纳特拉斯, 玛丽奥特梅尔著有《与虎共舞:环保导向带来企业成功》一书,介绍了公司、政府、非营利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如何在满足持续财务绩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同时,加大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投资于生态环境,承担更大的社会和环境责任。

而具体的关于生态经济的学说,国外和国内一样,也是从环保投资中引申出了生态投资的概念或是就认为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是同一个内涵。如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环保投资包括:(1)环保设备的投入;主要是指“三废”处理和污染控制设备的投入,用于自然保护和提高城市环境舒适性的设施投资;(2)环保服务投入;(3)洁净技术和洁净产品的生产投入。而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于生态投资的诸多领域。西方国家对于生态投资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去体现,发达国家中,瑞士生态环保投资主要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家庭三部分承担,三者的比例大致相当。在投资方向上,废弃物的管理花费最大,占整个环保投资的1/3 强,空气和水污染的防治费用次之,各占25%左右。而加拿大则设立了环保开支账户(EPEA) 作为环境和资源账户体系(CSERA) 的一个分支,其范围包括发生在污染治理和控制、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环境监视、环境评价和环境审计、土壤改造等方面的费用,但是,提高健康水平、美化环境等方面的费用则不包括在内。其投资的主要方面有:(1)关于环保的家庭开支。家庭环保开支是指居民对控制和减少日常生活对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而支付的费用。(2)政府对环保的现金和资本支出,包括中央政府之间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3)商业资本运营对环保的支出。而意大利对环保投资的分析以账户的形式反映在区域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并影响着环境政策。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已着手对环境税进行研究和实践。美国生态环保产业通过联邦和州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发行市政债券进行市场融资、企业自筹和公私合作(PPP)模式筹集更多的资金。而日本则通过建立财政投资于贷款项目基金、政府金融机构支持融资、会计预算和非政府组织(NGO)的融资来满足其生态投资的需求。

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生态投资概念是由环保投资概念演化而来,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环保投资的范围界定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活动;忽视了生态产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难以真实反映生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但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我国新时期生态投资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因而,本文的着重点之一就在于剖析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扩大生态投资的多元投资体系加以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理论讨论来看,生态投资的范围并不统一,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下,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保证我国社会沿着这个方向顺利发展,必须深入对生态投资的研究,进而能够准确反映生态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综合生态投资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关于生态投资的研究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对于生态头的定义众说纷纭,还没有统一定论;关于生态投资的研究课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国内研究只是单纯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现实社会指导作用的研究,对于这些都有待更多学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M] (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龚玉荣 沈颂东:环保投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2

[3]陈克新:环保投资:筑就金融海啸防波堤[J].中国经济导报. 2009.2.5

第7篇

关键词:IPO;募集资金;效率

一、创业板环保企业IPO募集资金分析

(一)创业板及环保行业IPO募集资金概况

创业板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年底,总共有355家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这35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发行价格为29.71元/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5.79倍,计划募集资金共873.00亿元,这些企业最终实际募集到总额2310.39亿元的资金,大量的募集资金为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期间在创业板上市的环保行业25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主要上市年份集中在2010-2012年。25家样本公司计划募集资金61.1亿元,实际共募集资金192.7亿元;平均资金超募率为2.2,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5.18,远远高于创业板同期54.6的市盈率。这25家样本公司IPO存在严重的超募现象,对于样本公司所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环保企业募集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从样本公司披露的报表可看出,多数企业未能在上市之后按照计划承诺的约定按时保质的将募集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截止到IPO后一年末样本公司募集资金的平均投入率仅为52.85%,由下图可以看出:

图1-1累计投资进度图

公司投资进度缓慢,募集资金闲置在银行未能发挥资本的优化配置,造成资源错配,使得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弱,也是样本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体现。

(三)超募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从募集资金的情况来看,样本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超募情况,25家环保企业在创业板IPO实际共融资192.7亿,比计划多出两倍多。

样本公司超募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补充公司的临时或者永久性流动资金,而且补充流动资金的数额较大,这是超募资金最主要的用途。第二,归还银行贷款或者其他负债。第三,进行收购和并购。第四,购置公司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等。

二、创业板环保企业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描述性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从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经营业绩两个方面着手。选择代表经营业绩的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和代表运营能力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这四个指标对样本公司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分析。

本文选择2009-1012期间上市的环保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在IPO前一年、IPO当年、IPO后一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样本企业上市前后共三年的指标变化来综合分析样本公司IPO募集资金的运用效率,透过经营指标的趋势变化来描述性的分析样本公司的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二)样本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总体分析

据统计,25家环保企业经营指标情况如表2-1所示:

样本公司营业总收入在IPO之后出现了规模的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在IPO当年出现了较大下滑,上市当年增长率下降明显,在IPO后一年增长速度便开始出现较大幅度提升。主要是由于IPO募投项目距离产生收益具有一定的建设周期,一般一至两年。可以看出IPO募投资金对推动企业的规模营扩张,营业收入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样本企业在IPO当年以及IPO后一年里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说明多数样本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募集资金,募投项目并没有带来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不同步,说明利润来源是靠IPO募集资金项目规模增长带来的利润的短暂增长,而不是投资项目产生预期高收益所带来的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这种利润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

从样本企业每股收益的角度来分析IPO募集资金的使用对股东盈利能力的影响。具体而言,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如下图所示:

图2-1样本公司IPO前后每股收益具体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除了天壕节能、三维丝2家公司在IPO后每股收益出现上升以外,其余所有公司每股收益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样本公司募投项目一般建设周期在两年内,有部分募投项目预计产生收益的时间在一年以内,但是由于高达36%的样本公司上市之后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原来计划承诺的投资项目发生改变,使得募集资金的投资进度严重滞后,于是许多企业盲目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募投项目迟迟不能产生收益,同时许多公司选择送股的方式分后,使得股本规模不断扩大,结果就导致了每股收益的快速下降,募集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净资产收益率在IPO当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IPO的发行增加了公司的权益资产,IPO所募集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无法产生收益,使得IPO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大程度上被股权资产的增加所稀释;IPO后一年,部分企业募投项目开始投产,产生一定的利润,使得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减缓,但是由于样本公司净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快于利润的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IPO后一年继续出现下降。

三、创业板IPO环保企业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提出

经过前面对样本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描述性分析,知道创业板上市的环保企业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较,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板IPO环保企业募集资金投入进度与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H2:创业板IPO环保企业IPO前经营年限越长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越高。

H3:样本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否对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具有负效应。

(二)变量说明和模型设计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A)来代表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替代指标进行研究,这是衡量股权资产获利能力重要的因素。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各类经营指标中下降最为明显的就是净资产收益率,说明样本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堪忧。因此笔者利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替代指标来分析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也即分析影响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

基于上述假设,本文利用三个因变量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如下表3-1所示:

因变量说明

I1:募集资金累计投入率IPO后一年内募集资金累计投入量/IPO募集资金总额

I2:企业上市前成立年限企业从成立到上市前持续经营年限

I3:管理层持股IPO当年管理层是否持股:1:持股;0:未持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计量统计软件,得出如下回归表3-2结果: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I1的系数为正,说明募集资金投入量对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这与H1假设相同。公司投入募集资金越多,对于净资产收益率将产生正的效应。

I2的系数符合我们的假设,公司成立越久对募集资金的利用将会更加合理。但是,由于样本上市前公司成立经营的时间总体而言都比较短,所以对于上市后公司的绩效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I3的系数符合假设,样本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富效应,不惜以牺牲公司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行为短期内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累计资金投入率和上市前成立年限都对募集资金效率产生正效应,有助于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即对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结果符合我们当初所做出的假设的。

四、提高创业板环保企业募集资金效率的建议

(一)优化公司的股权分配和规范公司内部运行机制

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环保类企业大多成立时间不长,公司股权过分集中于创始人手里,造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公司决策缺乏合理性,个人主义色彩严重。因此,应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分散大股东持股,这样有利于建立公司内部的决策制约机制,促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二)建立可行的募集资金内部监管使用制度

为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规范,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流程,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募集资金管理专户,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和变更应做出合理完整的制度安排,并及时向董事会公布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其次,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加强对公司募集资金的检查,并及时向内部审计委员会上报检查结果。

(三)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首先,监管部门应当要求提高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相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规范上市公司各类报表中的募集资金使用说明,公司应当定期聘请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加强对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规范,提高超募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募集资金的惩罚力度,提高公司违规的成本。(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勤,陆满平.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02(1).

[2]高有才.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3.

[3]马亚军.企业融资效率及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1).

第8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而分析了当前中国实现“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绿色GDP"核算的主要对策和措施。从而让人们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不足,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且污染面积增加,污染领域扩大,给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由于现行的GDP制度没有反映出在产生利润的同时所耗减的环境资源,及造成的环境退化及破坏。也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利益,甚至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通过绿色GDP核算,将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恶化这些环境效应货币化,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源有价,环境有价。

绿色GDP核算方式可以反映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减少,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让人们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国内外绿色GDP理论研究与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界各国政有以及一些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就如何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1972年,托宾(James Tobin )和诺德豪斯(Wil-lien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Welfare ),主张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杜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

1989年,卢佩托等(Robert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 ),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

1997年,Constanza和L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一1981),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属于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第二阶段(1982一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转型阶段,MPS与SNA两种核算制度并存。

第三阶段(1991一1995),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1968年修订)。

第四阶段(1995一现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修订)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阶段。

1.2传统GDP的缺陷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即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这一问题对当代中国而言尤其值得注意。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1995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8%,与此同时,中国单位产出的自然资源也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加强“绿色控制”促进协调发展的报告中也指出这个指标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没有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纳人其中。例如病人愈多,医疗产业就愈发展,GDP就愈大,所以说传统GDP指标不是以人为本的衡量指标。

1.3绿色GDP的内涵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确切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理论上,绿色GDP二传统GDP一自然部分的虚数一人文部分的虚数。传统GDP仅仅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它假定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但在交易过程中到底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它并不能加以辨识,因此GDP中包括有损发展的“虚数”部分,从而造成了发展的不真实表达;与此同时,它只反映了增长部分的“数量”,尚无法反映增长部分的“质量”。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

2绿色GDP核算

2.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 )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

2. 2绿色GDP核算体系

2. 2. 1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

2. 2. 1.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

GDP二艺各行业增加值

2. 2. 1. 2收人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 2. 1. 3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2.2.2绿色GDP核算方法

2. 2. 2.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一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二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艺各行业增加值

2.2.2.2收人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一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一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 2. 2. 3支出法

绿色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人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人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

3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竺谈谈绿色GDP,中指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上的,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产品和劳务一进人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一个产品值多少钱,得在市场销售中才能确认。这就是说,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唯一来源。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损失就没有计人在内。简单地说就是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说:

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如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4推行“绿色GDP’,的对策和措施

4. 1推行绿色GDP要从下到上做起

要完整、准确地核算绿色GDP值就要从基层做起,先要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成本,环境效益核算,再做好区域环境成本及效益的核算,最后才能做好绿色GDP的核算。

4. 2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作好环境成本的计量,不仅要会计学的理论还要有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不具备环境科学的知识。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生态知识的培训。

4. 3建立和健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关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所以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与环境业绩有关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一般直接计人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这使得会计部门很难给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管理层在决策中也就无法就企业的环保措施、减少废物流产生量做出相应的反应。

开展绿色审计,有利于对计量了环境成本的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如实地反映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政府开展绿色审计,即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4. 4采取一定的国家强制手段

国家要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遵守。从企业的审批、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把关。从源头杜绝企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现绝不留情严肃处理,做到处理一件就一定解决一件。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70年代末就制定了(环境保护试行条例),之后又将此条例完善为《环境保护法》。

4. 5将绿色GDP产值与政府绩效挂钩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经济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都是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许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是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以及环保型企业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一些忽视的指标补充进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使他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4. 6给予企业一定的环境保护激励

企业将环境成本记人到生产成本中,特别是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这必然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而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对计量环境成本充满热情,只有当企业会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效益时才会调动企业的自觉主动性。如,对环境保护有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一定的激励基金或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切实得到好处,鼓励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

4. 7实施IS01400()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转变,绿色消费成为当今消费的潮流。而IS014000认证无疑是给了企业一个绿色的认证标志,有了这个标志,企业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就更具竞争力,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

第9篇

论文摘要:重点介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绿色营梢战略。

环境问题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题,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技术壁垒已悄然取代日益削弱的关税壁垒,成为限制中国产品顺利出口的巨大障碍。分析了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问题,并为突破绿色壁垒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具体战略。

1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现状与问题

1.1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

大多数企业没有树立环保观念,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追求近期的经济效益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得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另外不少企业认为绿色营销必然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增强,绿色营销能更好迎合绿色消费心理、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效用,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企业则赢得更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必须更新成本观念,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模式,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绿色营销观念,实现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1.2企业的生产方式滞后,不能满足绿色产品生产要求

我国企业仍然沿续投人高、产出低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1.3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

绿色营销对我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挑战。首先绿色产品必将取代非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而我们的企业却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其次,产品的包装至今仍是一味追求坚固、精美、豪华,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再次,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人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再其次,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还没有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最后,促销方式陈旧,特别是一些先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还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意。

2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2.1注重绿色教育,大力进行绿色宣传,努力营造绿色时尚

我国目前人们的绿色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其次,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绿色消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时尚。这样才能培育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2.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强化绿色质量管理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产品是清洁生产的产物,要生产绿色产品就必须采用清洁生产方式。这不仅需要观念的突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和技术改造,并且切实付诸实施。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但企业必须注意增加绿色科技投人,尽量采用易于回收的低污染材料,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工艺与设备,努力减少生产中的各种危险及以废弃物;尽可能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加强对产品的废物处理,减少排污量。

2.3推广环境认证,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事业

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企业能否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利润。我们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的相互认证,并通过推动IS014000系列标准的执行,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保护环境,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在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下,通过税收等措施加以调整,并加大对环境成本外在化行为的制裁和处罚,强化企业环境成本内在化的主动性。

2.4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企业必须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在产品、包装、价格、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 2.4.1抓好绿色产品的开发

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面对大量的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及时开发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产品要使用无公害、易分解的新能源、新资源;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节能降耗;要力求资源的回收再生,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后的废弃物无环境污染。

2.4.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绿色营销的引擎,要把以促销为主的包装观念转变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包装观念。绿色包装应该采用组合型、复用型等节料包装物,应选用纸质等易分解、无毒无味材料,应增加对消费者使用和处理包装物的宣传及处理方法说明。

2.4.3合理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人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要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商品的定价要以有利于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商品的绿色形象度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实行新产品定价策略。在国内市场上,绿色产品的价格定位则必须面向大众消费者,与同类产品的比价要力求保持基本平衡。可灵活采用目标价格策略、心理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

2.4.4选好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要注意选择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以便维护绿色产品的形象;要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或专柜,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简化供应配送系统及环节;要建立全面覆盖的销售网络,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要在选择经销商时注意该经销商所经营的非绿色商品与绿色商品的相互补充性和非排斥、非竞争性,谋求中间商对绿色产品的虔心推销。

2.4.5开展绿色促销

促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有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绿色促销的核心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第10篇

关键词: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对于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废水、工业固体废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而这些污染物绝大部分产生于企业的生产。所以,环境污染既然是由企业造成的,那么,治理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责任就应当由企业所承担。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与企业自身有关,而且有关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也特别侧重于关注企业披露的相关环境会计信息,在做出理性的决策之前,利益相关者需要参考企业如实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鉴于社会责任、外部压力以及市场动机的强烈要求,企业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任务成为必然的要求。环境会计成为会计新兴的领域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环保的来临,由此,国外学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专门研究幵始出现。Buhr和Freedman(2001)选取美国及加拿大的部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了自1988年至1994年六年期间这部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渠道(单独的环境报告、年报与按照证交所要求制订的报告)之后,发现通过单独的环境报告来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日益增多;随后,对于在企业网上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Isenmann等(2002)和 Patten等(2003)都展开了相关研究。有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定性披露、定量非货币性披露、货币性披露三种。早期的研究,如Ness和Mirza(1991)对英国企业的研究表明,定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占绝大比重;类似的研究还有Niskala和Pretes(1995)关于芬兰企业1987与1992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比较研究。一些学者(如Petroni、 Inclan和AUFekrat,1996)将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具体有关内容总结为4个方面,分别是财务和会计、环境诉讼、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方面;G. Kreuze等(1996)将企业环境信息分为十二项,包括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企业"三废"回收与利用及节能情况、企业现在与未来环境义务、企业的环境成本与构成、有关法规、与环境相关的诉讼、企业有关的环保节能计划与策略、环境事故的信息以及相应的保险赔偿、企业的环境责任与影响、企业获得的环境奖励、管理层制订的有关环境监控的制度与实施情况;企业环保负责人员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等。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根据现有研究,有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所受影响因素大致可划分为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大方面。内部因素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特征(如企业绩效、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企业股权性质、财务杠杆)等因素,外部因素涉及到公众的环保意识、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有关企业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较多使用的变量包括企业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以及企业CEO两职合一的状况等变量。Y.T.Mak等 (2003)的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企业,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水平也比较高。企业所存在的行业类型对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着较大的影响,企业规模与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如公用事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就会更多一些。Lacina和Karim等(2006)选取了美国五年内有关上市公司的10-K报告和年报附注里所披露出来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的规模大小等因素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力,但是企业绩效对于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水平的影响中,其不确定性比较大。在公司治理方面,ShunWong,Simon等(2001)研究发现,企业独立董事占据的比例与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水平之间,二者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对于那些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机构的企业,则更加侧重于如实反映和披露更多更透明的相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程辉、沈洪涛(2011)对2007年至2009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主要是通过在年报中进行披露,而企业编制的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或者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虽然近年来日益增多,但是其所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却不高;肖淑芳、胡伟等(2005)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定性的描述,而且信息披露的大部分是历史信息,而非面向未来的信息,而环境会计信息所要求的可比性、全面性以及连续性却较差;王珍义等(2008)研究表明:非货币性计量仍然是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一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将冶金,化工,煤炭,石化,电力,造纸,酿造等7个行业列为重污染行业。截至2012年底,这7个行业共有上市公司502家,笔者随机抽取样本数264家。因行业性质不同与环境的相关程度也不尽相同,导致重污染行业中不同类别的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占比例大为不同。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重污染企业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状况。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重污染行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有203家,与2010年和2011年相比,有较小的增加。行业内披露比例也从2011年的71.21%上升到2012年的76.90%。在重污染行业中,化工行业的披露比例比其他行业的比例高,说明化工行业在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较为理想。重污染行业的总体披露比例都在5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环保局的强制力,政策要求重污染行业企业必须对其有关的环境事项进行披露。由此可见,强制性披露(而非自愿性披露)是我国当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特征。

( 二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上述264家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涵盖有关环保投资、绿化费等。由此可见:我国重污染行业中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完整,用于揭示环境会计的全貌还不够全面,也达不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及标准。表(2)中可以看出,国家给予企业的环保拨款与补贴在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占了较大的比例,这表明国家对环保问题非常重视,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并且协助企业处理好环境问题。

( 三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价值形式 环境会计信息可以以货币形式或者非货币形式。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形式,主要采取货币形式来披露资源费、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环保投资、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绿化费等内容;与以上内容相比较很难用量化指标定位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相关认证、政策影响等内容用非货币形式披露;排污费、资源费、资源补偿费、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等信息则是由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形式披露。从以上描述中可看出我国重污染行业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披露价值形式。

( 四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如表(3)所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采用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的形式,重要事项中反映的主要涉及公司当期发生的重大环境事项,此外,其他方式几乎很少采用。采用“独立报告”方式披露的只有一家公司,原因在于这家公司同时在香港上市,所以其年报按香港会计准则编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一个文字说明形式的定性分析,无法提供实用性的定量信息。

三、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 )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集中在一项或几项内容上,并没有按照有关《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企业缺少自愿披露的公开环境会计信息,这就导致披露内容不全面。此外,具体细节不够完善,如环境相关的资产、成本、负债等内容,我国上市公司还没有建立独立并相应的会计账户进行反映,部分公司仅限于在会计科目中反映的环境会计信息做简单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还不够完整和全面,对于信息使用者没有实质性意义。(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如表(3)所示,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因有的公司披露内容较多,有的披露较少,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就会不同,这些披露方式很难对不同性质公司的环保情况进行正确比较,并且很难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策。披露方式多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对外披露,缺乏固定且规范的形式,企业很难找到适合的披露方式进行披露,行业间可比性较低。(3)自愿性披露的企业少。主观因素决定公司自愿与非自愿的披露模式。因此,判断公司是否出于真正的自愿披露很难下定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是因国家环保要求较大的压力,也可能出于社会公众对环保较高的关注,还可能出于自身环保责任的考虑。在环保法规中,除了对重污染行业的强制性披露,国家仅仅是鼓励普通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而我国其他法律法规中更加没有提及。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司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以,大部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都是非自愿性披露。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占比例很小,而自愿性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见,其所占比例就更加小了。

( 二 )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强制性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和会计法规方面,对重污染行业的强制性披露界定较模糊,只有环境保护法规对相应的公司与行业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只是对环境信息的规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并不适用。会计法规中对环境信息的规定比较零散,无规律可循。环境会计是是一个比较冷门性的学科,简单的环境法律法规或者是会计方面的法规不能达到强制性规范的效果,因而必须建立专门对重污染行业进行强制性披露的法律法规。(2)会计规范方面缺少有关环境会计的规定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既需要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还需要有相应的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信息也属于会计信息,它的披露需要标的形式,而要使信息使用者方便并快速找到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需要统一的披露形式,所以必然要建立相应的会计规范。目前在我国很难找到会计规范对环境信息的要求,公司根本没有规范可以参考,是否披露、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只能由公司自己来选择。因此,我国必须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规范。(3)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愿望。公司通常以营利为目的,很多公司只关注短期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忽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忽视公司和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从而也丧失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愿望,自愿披露的公司随之越来越少。(4)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监管制度。环境会计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环境会计缺少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环境审计还没有得到较为完善地开展,缺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政府的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多个部门参与管理一个事件,但是出现环境相关事故需要负责时,各个部门之间急于相互推托,无人愿意负责。这样,往往使局面变得更加糟糕,到最后会变成谁都不想管,谁都管不好的局面。

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完善的对策

( 一 )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法规体系 政府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把焦点放到实务操作中,促进更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与2006年财政部的会计准则一样,应当考虑适时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形式制定环境会计的相应地位和作用,使公司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以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规范统一的标准。

( 二 )构建环境数据报告资源库 借助各种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对外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对其环境会计信息的管理效果影响尤为重大。因此,相关部门应重点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就有关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加大力度加强管理,明确规定该行业应披露的主要污染物的标准指标数据。同时,为了满足外部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降低决策风险的需要,在当今电子商务时代,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个性化,从而实现有效地披露重污染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使得众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

( 三 )设立相关审计监督机构 加大力度设立相关的审计监督机构,针对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准确性、有效性与完整性进行积极有效的鉴定和监督。作为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它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审计鉴证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告于社会公众面前的必要条件,经过审计的企业会计报告如果有造假现象的发生,就会挫伤广大投资者对整个证券市场的信心,并且使其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把牢这个关卡是必须的。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全面、处理环境会计相关业务的水平不够标准,造成披露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状况不甚理想。为此,政府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熟练掌握环境会计理论知识及实务操作技能。

( 四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在披露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对于企业各级管理层以及事务所的违规行为影响颇大。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证券监管机制,从而降低管理层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正确披露企业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行业中,披露企业非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各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于非财务信息的详细分析等,这些信息逐渐成为投资者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关注的因素。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以在招股说明书或者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也可以在公司网站或在各地政府官网。由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产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比较多,可以先作为试用点,等积累到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到一般的行业。

参考文献:

[1]殷晓红、陈世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略探》,《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

[2]许家林:《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3]肖淑芳、胡伟:《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4]何少娟:《环境会计的确认与报告初探》,《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企业环境报告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集》2001年。

[6]李建发、:《论改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焦若静、耿建新:《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8]张白玲:《环境核算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9]许家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信息;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审计

[摘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信息逐渐成为人们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而企业的环境报告是人们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文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分析出发,探讨了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问题。

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政府环境法规的日趋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的关系日益紧密。对企业的广大关联方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关联方的信息需求,为了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也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有必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为规范地对外报告环境信息,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正逐渐兴起。

而审计界,特别是对民间审计来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环境报告审计加以研究和探索也很有必要,这是社会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试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角度,探讨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问题,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

根据环境会计的实践和有关理论论述,环境信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

(一)环境财务信息

环境财务信息反映的是环境事项给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所谓环境事项,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指南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环保事项的考虑》,主要由这样四方面组成:一是积极从事预防、降低和修复环境污染或者是致力于保护资源的活动(包括自愿的、合同规定的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二是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后果;三是对其它单位或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损害的后果;四是由法律法规要求而导致的负债。这些环境事项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影响:如可能损害资产,从而需要减低它们的账面价值;由于违反法规而需要预提用于赔偿、诉讼、清理的准备金;由于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经营成果方面,主要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环境支出,包括环境管理费用、排污收费、罚款、污染清理支出、恢复支出、停工损失等。这些财务影响即构成了环境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

根据环境财务信息的性质,对其确认和计量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下进行,也可以通过现有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当然,为使信息使用者获得更明确的信息,仍需要改进财务会计的处理和报告方式。而对环境财务信息进行专门的和详细的披露,具体可通过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项目,或增加附表、补充报表来揭示。不管其具体披露方式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信息也需要独立的民间审计师的审计鉴证。包含环境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了,从环境会计角度看,它也是环境报告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非独立的方式。我们可称之为“非独立的环境报告”,把它作为我们环境报告审计的对象之一。

(二)环境绩效信息

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应环境责任的要求,企业需加强对其所使用的资源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报告环境绩效信息。

对于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在理论和实务上还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从各国学者对环境绩效报告的论述看,虽然看法不尽一致,但还是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来:(1)和环境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同,环境绩效信息宜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可称之为独立的环境绩效报告。因环境绩效信息若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揭示,必然造成信息分散,从而不利于对环境绩效直接得出结论。而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将使环境绩效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绩效进行恰当的评价。(2)与财务报表不同,环境报告的编制可能更多地使用非货币指标。由于环境问题的特点,相当一些环境问题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指标。当然,随着环境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可能实现货币量化,用经济和财务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但可以想见,那样的经济和财务指标与传统会计中所理解的也将大不相同。(3))环境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质量指标的达标率等;环境绩效指标和计量结果,如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的计算分析。(4)编制环境报告可同时采取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多种方法。(5)编制的环境报告应和财务报表一样是通用报表,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6)环境报告也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审查验证。

二、环境报告审计问题探讨

(一)非独立环境报告-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

如前所述,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指对财务报告中的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执行该项审计的审计人员仍应是注册会计师,从审计类型上看,仍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可继续采用财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验证;审计过程中仍应遵循现有审计准则。

对这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略有不同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诸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等所有重要方面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要求公允地予以披露而表达意见。那么考虑到环境问题,审计人员的目标还包括要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此来证实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报告)中对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的项目已经公允地揭示。

2.审计依据有所变化

毫无疑问,环境审计中有关环境法规将成为新的审计依据。另外,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从长远看,务必制定权威的会计准则来明确地规范环境事项给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到那时,这些会计准则将成为审计人员判断环境财务信息披露公允性的依据。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制定了这类准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已有的会计准则来作判断,这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3.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一方面,由于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与环境知识、环境法规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环境及法规知识,来对这些项目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判断。因为环境法规往往很复杂、具体,环境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已超出了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工程师、律师等环境专家的工作。但不管如何,审计人员还是会被要求有足够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以发现因违反法规行为而导致财务报表重要错报的情况。

另一方面,因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特别是对未来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在确认和计量时需要更多的判断、估计,这显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还未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的情况下。

4.审计风险相对较大

一方面,环境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专业性的特点,难免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从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财务后果看,也孕育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企业为破坏环境而承担的成本和负债数额可能非常大,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如二十世纪北美最严重的灾难性事件——Hooker化学公司案例中,Hooker公司为其几十年前的废料掩埋行为被判承担了约2.6亿美元的清除费。这种巨额的支出会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严重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可以设想,一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后来被证实没有正确完整反映出环境支出、或有负债这些信息,虽然并非审计人员的过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声誉。

因此,对这种非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以及该行业所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了解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认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涉及或有负债的认定或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充分了解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环境固有风险;必要时寻求环境专家的帮助等。

(二)独立的环境报告——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问题

非独立的环境报告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比较熟悉的业务,而环境绩效报告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下面着重从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审计技术和方法及审计依据这几方面来分析这两类报告审计的异同。

1.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

(1)从职业道德水准上说,不管是非独立环境报告还是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独立、客观、公正。所谓独立,是要求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既具备形式上的独立,又具备实质上的独立;所谓客观是指审计人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使主观与客观一致,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所谓公正是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

(2)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上来说,两类报告的审计有较大的差异

①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更多的环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环境绩效报告中技术、实物等非货币指标占很大的比例,即使是货币指标也可能和传统财务会计中所理解的大不相同。对这样的报告进行审查验证,对环境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远比会计、财务、审计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和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相比,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环境专业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业务本身要求从业人员除懂得财务、审计知识外,还要涉猎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技术上认清考察对象可能受到影响的媒体——空气、水、废水、危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衡量被审事项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审计报告也就没有充分的说明力。

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技能也有更多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与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共同合作,进行沟通。审计人员要有根据证据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要有对于审计项目所在地区的文化和作出积极反映的能力。

③从培训以及认证上说,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及通过一定的资格认证后才能进行环境审计,这种认证不同于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证。如在我国,只有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前期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并在之后接受在职培训,通过一定标准的审计人员才可能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2.审计技术和方法方面

很明显,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也有别于常规的绩效审计,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通常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计算等也适用于环境审计,但是这些方法要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用于环境审计,其对审计取证的重要性也有所降低。除运用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外,也必然要求运用一些不同于常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非审计技术”,而是相关学科的方法。如为验证诸如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指标的真实性,需要环境测量的技术和方法;对披露的环境效益和费用信息,需要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验证其合理性。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净贡献的大小。它不同于纯财务上的分析。企业财务上的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费用和效益问题的评价,而费用效益分析是指从全社会角度考虑费用效益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公害事件屡屡发生,经济学家开始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决策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价。近十年来,我国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作了不少工作,除了宏观区域的费用效益分析之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也作了尝试。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将是企业环境绩效报告的重要内容,对此内容进行审计,自然要用到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为环境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直接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等方法来对环境质量效益和环境质量费用进行评价。

3.审计依据方面

第12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protection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Shizhu Power Pla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lanning environment-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summarizes th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thermal 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关键词: 火电项目;环保精品示范工程;管理策划

Key words: thermal power project;environment-protec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management and plan

中图分类号:TM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79-02

1 创精品策划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在投产后能否持续稳定地运行与工程建设质量直接相关,工程建设质量又与其建设过程中的策划、实施状态有关。为强化基建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参建单位创精品意识,重庆石柱发电厂新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石柱项目)将管理关口提前,于项目开工前对工程建设各项内容进行策划,提出管理思路、确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措施。

2 创精品策划的模式

创精品目标通常以质量指标、进度指标、安健环指标、经济指标、环保指标、档案管理指标、考核指标、综合管理指标等进行描述,石柱项目按照上述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不同的创精品管理措施。通过整合工程建设资源和管理力量对各分解目标、措施进行统筹融合,以达到局部创精品向整体创精品过渡的目的。

创精品策划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工程特点,确定创精品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创精品领导小组;成立创精品考核小组;建立和完善工程创精品管理机制;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坚持全过程创精品。

3 创精品实施的主要内容

3.1 创精品实施总则 工程概况:项目所处地,机组型式与容量,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厂区总平面图等。

工程建设目标:对工程的基本定位,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程,明确争创国内或者行业奖项;细化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环保目标、形象目标。

工程建设总思路:确定工程管理总体思路,细化设计管理思路、质量管理思路、工期管理思路、工程造价管理思路、安健环管理思路等。

创精品机构组织机构及职责:成立以项目公司基建领导为组长,以项目公司总工、监理总监、设计院设总及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为副组长,以项目公司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创精品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负责创精品工作。成立以安全管理、建安质量、调整试验、技术指标、档案管理、综合管理为内容的六项考核小组,通过量化、细化各项管理内容指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考核。成立以外聘专家为主要成员的创精品顾问小组,发挥专家人才库的优势。

3.2 安健环管理 安全管理总体目标:根据国家、行业、集团的安健环方针,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安健环管理总体目标,分解为安全管理目标与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体系。明确总经理、总工、总监、各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成立由项目公司总经理为主任、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为副主任、其余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施工安全委员会。监督完善项目工程安全教育工作流程、安全会议工作流程、安全监察工作流程,并保证其正常运转。

制定危险源辨识及控制体系,做好重大危险源评估和登记,制定应急预案,成立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规则制度及实施细则,严格管理安全培训、现场消防、紧急联络、安全防护、高处作业、放射源作业、有毒害作业、三废处理、粉尘作业、密闭容器作业等要点,制定安全文明施工奖惩、考核体系。

3.3 设计管理 完善设计管理体系,由总工负责总体设计管理,明确各参建单位设计管理职责:监理单位组织图纸会审,提出设计优化意见;施工单位参加会审,完成二次设计;设计单位做好设计配合、出图及设计交底;工程部做好提资、设计配合、图纸催交、参加会审等工作。

3.4 工期管理 建立进度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重大问题;制定工期管理保障措施及管理流程图,规范管理工期进计划的审批;严格过程控制,制定图纸、设备、资金、人力、机具的保证措施,完善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应对措施。

3.5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以集团公司精品示范工程及集团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标准及工艺要求为样板,打造集团公司同类型机组的标杆。制定各类工艺质量标准,并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实施细则,充分开展二次设计,以达到工艺质量创精品的要求。明确工程总体质量目标,明确争创国内、行业奖项。对比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生产指标,制定重点指标控制措施。

3.6 物资管理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项目公司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监造单位明确责任,制定设备招标管理、乙控甲供物资招投标管理、甲供乙委物资招投标管理、设备监造催交管理、设备物资现场管理相关控制措施。

3.7 档案管理 依据《档案法》和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规定、标准,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责任,落实档案管理职责,重视档案的过程管理,制定档案流转流程。制定档案的形成、归档,竣工文件的验收和移交的保障措施。

3.8 综合管理 对工程管理所涉及的合同管理、技经管理、财务管理、监察审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党群管理也进行相应的策划,全方位保障工程建设。

4 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

通过对石柱项目创精品策划与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出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为火电项目创精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分析工程特点,确定创优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创精品领导小组立足工程实际,突出工程亮点,编制创精品策划初稿与参建单位共同审查,宣贯创精品理念,完善策划报上级单位审核批复(N立足工程实际,突出工程亮点,编制创精品策划初稿)Y印刷出版,下发执行由施工单位根据创精品策划,制定工艺质量保证措施,开展二次设计,坚持样板引路,编制创精品实施细则坚持全过程创精品,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检验细则是否适应工程实际(N由施工单位根据创精品策划,制定工艺质量保证措施,开展二次设计,坚持样板引路,编制创精品实施细则)Y通过全过程持续改进,达到全过程控制的效果,达到创精品策划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推进作用。

5 结束语

创精品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缩小与国际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石柱项目通过创精品的策划与实施,策划于前期、贯穿于过程、着眼于细节,不断优化提升,打造出12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工程亮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文锋.创建火电厂精品工程档案探析[J].中国档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