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高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

时间:2022-10-17 14:55:36

小学高年级数学

第1篇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重心。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在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缺乏重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观念上存在着改革的浪潮,很多教师开始走向改革的道路,对传统落后的数学教学方式开始革新。但是由于一些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理解不透彻,教师的数学素养及对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教学改革盲目、追风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教学重心的局面,对教学是很不利的。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低。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的数学课堂却表现出内容枯燥、无趣的现象,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课业负担重,重复机械的内容很多,要求的规矩很多,部分学生已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数学课堂枯燥无聊,不是一味地强调题目的训练,就是实行高难度的奥数题目练习,过于极端化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会过于恐惧或厌烦,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很不利的。这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失败,同样会泯灭学生的童心和创造力。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也是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深刻地进行着,但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却并没有进行优化的配置,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而是主观臆断地进行教材的编排,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很不利的。另外,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作为支撑,使得课程过于死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他们数学能力的开发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改革的是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材的安排,既不照本宣科,又不肆意拔高、人为提高难度,让学生承担不必要的负担。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就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的时候,只是一味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把一个梯形剪裁成两个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引出公式“(上底+下底)×高÷2”,而拒绝把梯形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进行面积相加的学生意见,这样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或者帮助他们指明思路,而是要先聆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他们的具体思路再做进一步的指导。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很灵活、有趣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要学生明白几分之几,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情境设置来进行,比如将一张纸撕成若干等份,进行表示和讨论。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更加简易,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地领会教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

3.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教学,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在班内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的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有层次地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全体学生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4.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让数学教学更形象具体。直观性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语言、图像以及实物的刺激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和实验,然后通过归纳和抽象思维在大脑中建立与数学相联系的感知和表象等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数学定理、法则等理性知识。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具等进行直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可以使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班班通教学设备等来进行教学,给学生真实感、亲切感,便于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比如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图形体积和面积的比较时,都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插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童话故事等内容,还可以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5.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去寻找真正的数学,加深对于数学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数学题目或者教材都是需要以生活为背景进行展开的。鸡兔同笼问题、分数的表示、体积的计算等等,各类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借助生活的具体场景或者实物来得以实现,因此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和讲解。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的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够让数学变得“灵活”起来,突破课本的局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所以,在平时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密切教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童谣 高年级 自主学习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学段,学习习惯已经形成,具备少许的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但是,随着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繁琐的计算、复杂的数量关系,都让他们不愿耐心审题,面对应用题总是瞎做一通。数学课上,老师讲解得唾沫横飞,而他们却昏昏欲睡。这时教师会发现,运用原来的简单童谣学数学显得力不从心。学生更加需要依靠童谣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利用童谣较好地把握数学课的脉络,需要利用童谣整理章节的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

一、利用童谣鼓励学生――坚持到底不放弃

到了六年级,数学知识出现了较大调整,对学生的细心、耐心和恒心都是不小的挑战。假如前面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到了这里就会表现出心烦意乱和开小差的不良情绪,上课就好似坐牢一样难受,老师的耐心讲解在他看来就像魔咒,于是开始逃学。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利用下面这首童谣进行思想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数学知识像条线,后面一环扣前环。只要节节认真听,其实数学很简单。如果逃学隔一段,上课贪玩心不专。又不及时把课补,再听数学觉得难。堂上好似听天书,头蒙急躁心里烦。破罐破摔厌学感,中途辍学是必然。要想赶上也不难,不要旷课断了线。每节要点要掌握,课前预习题多练。熟能生巧有哲理,坚持学啥都不难。学好数学是关键,考学就业都好办。”

二、利用童谣激发兴趣――快乐伴随整节课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学习的归宿。任何数的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运用学生熟悉的童谣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重要的基石。新知探索环节和巩固练习环节同样需要激发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尽量处于兴奋状态,便于掌握新知。

1、童谣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童谣的出现便会愉悦学生的心情,令他们觉得数学课堂不枯燥,愿意上生动活泼的数学课。这样一来教师也就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让学生读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看着学生趣味盎然的样子,我声情并茂地说道:“听到这首童谣,仿佛有一幅生动的鸭子戏水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让同学们也画一幅鸭子戏水图,你准备画几只鸭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3只、5只、6只、15只……”我紧接着提出:“大家的想法多种多样,谁能从数学的角度想个办法,精练地表示出鸭子的只数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要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鸭子的只数……在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被牢牢地吸引,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并初步感知了 “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2、童谣辅助探索新知

新知探索的环节是一堂数学课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假如学生在此环节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将较深地刺激大脑皮层而产生愉悦情绪,认为自己是成功者,那么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也会表现很好。

例如:五年级有关计划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利用下面这首童谣轻松地解决了复杂的数量关系给学习带来的难题。

“计划实际比较应用题,仔细分析不用急。数量关系很重要,前后联系很微妙。 先把关系写上边,解题思路它领先。 计划实际在左面,上下对比一条线。 具体数量要体现,不变数量是关键。 按量填数看得准,最后再把问题填。根据等式列方程,算术方法也简单。 ”

3、童谣帮助提升巩固练习效率

巩固练习环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必不可少,原因就在于它的功不可没。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避免课下不必要的重复做题。而训练时也并非要搞“题海战术”,在这儿应用童谣也很有必要。

例如,数学教学中的四则运算总是学生的大难题。他们总是由于马虎而搞错运算顺序,尤其是包含两级运算的算式,往往就先算加减了。如“25+75×38”学生看到“25+75”想到100,所以会先算加法。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利用童谣帮助学生牢记运算顺序,从而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打竹板,声震天,各位同学听我言。 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 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年级 导学问题 设计策略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成为很多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阻碍,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不同,且在学习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均是较大的考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导学问题概述

导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导学问题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作为学生课前学习阶段中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还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导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学问题,就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阶段过渡的难题。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仔细研究,寻找适合本班学习情况的素材和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正向学习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迁移至新的问题中,进而成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达到导学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问题导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进而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二、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辅助学习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并以新知识点为基础,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最终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新知识迁移,在面对更多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以往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解题思路,等等。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学问题实现新知识迁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实际转化成为整数乘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小数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师可出题整数计算:301×15=?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为4515。接着出题:3.01×15=?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其计算方式很简单,就是讲其中一个因数直接缩小100倍,因此其乘积也应该随之缩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师巧妙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达到小数乘法的学习目标,是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二)关注生活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原形,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层次的经验,进而在解决一些生活实例问题的时候实践以往积累的感性经验,最后将其转变为自身学习的优势和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发现不同生活场景的习惯和意识,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设置以下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2.运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并说出其各个部位的名字。3.在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之后,怎样形容一个三角形?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能够改变学生以往不关注生活琐事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能够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体会三角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综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三)突出重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迅速掌握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在问题中突出重点部分,通过层次性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重点中。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应用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银行存入1000块钱,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记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这时小明的爸爸能够取到多少钱?到期之后,年利率应为0.35%。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茫,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发现定期和活期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进行转存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先计算出本息之和,进而一步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关系到其向初中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过渡,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笔者主要分析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晓政.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5:86.

[2]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29-3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学的逐步推行,对小学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当前小学数学高级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封闭、教学类型化、忽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包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题目结构的分析、设计开放型的应用题等,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很多小学仍没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只是注重题目的“类型化”教学,而不是从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方面进行着重培养。

2.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特点。但是在很多小学教学中课堂设计形式单一,问题结构封闭,缺乏开放性,学生思维受限,解题死板不灵活。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因素,过于注重让学生做题,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来。

4.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单纯的依赖教材,而没有与实际相联系,脱离了实际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问题很难接受。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问题来源创设生活化情景,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数学应用题让小学生理解是十分抽象的,有很大难度。要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当,学生会感到做应用题困难且枯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让问题设置生活化,达到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注重题目结构的分析

一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学生如果没有整体解决问题的思想,就很难解答出问题。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对题目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题目。

例:菜店有一批蔬菜,第一天卖出了总量的2/5,第二天卖出了剩下的2/3,还剩下5吨,问第二天卖出去多少吨?单纯了让学生想是不可能解答出问题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画出题目的线段图,学生就会从题目中很容易的解答出题目。

(三)重视学生估算验算能力的培养

有很多应用题的解答是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估算能力,在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学课程中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让学生能够简化问题,锻炼解题思维。验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正确率。

例:稻谷的出米率为70%,要碾出420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千克的稻谷。有的学生会用420×70%=294千克,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通过验算很容易发现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从而改正结果。

(四)培养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能力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做题,而忽略了指导学生自编一些应用题。学生通过自编应用题,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自编应用题时学生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逻辑要求等诸多因素,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培养。

(五)注重学生对应用题转化问题的能力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转化思维方式的一个过程,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转化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解法并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作为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转化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能够适应高年级学习所必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将问题分散难点、化繁为简,轻松解答问题。

例:甲乙两个工厂加工一批零件,甲工厂每小时可以加工5000件,乙每小时可以加工4000件,如果乙工厂比甲工厂提前1天开始加工,那么完成这批零件加工时,两个工厂完成的数量一样多,问这批零件的总数是多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可以先求得工作量的差和二者工作效率的差,求得的追及时间即为两个工作一起加工的时间,这样很容易的就能算出这批零件的总量。

(六)注重培养学生总结解题规律的能力

题海战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不提倡的,其教学效果也不好。但是学生必须学会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概括数量关系、等量关系等规律,而不是教师总结好规律后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往往在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规律后还是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教师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结语:

数学应用题对小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应用题的教学不流于形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录琴.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研讨,2007(03)

第5篇

【关键词】指导;小学;高年级;数学;建议

当前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数学兴趣不高、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起来较为吃力的现象,鉴于这种状况,教师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和第一要义。因此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首先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在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一定不要忽略赞美对学生所发挥的正面作用,适当的赞美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尤其对于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帮助。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充满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情境:在课堂上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镜框,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要想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此充满兴趣,积极的进行思考,想各种办法来解决,最后他们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镜框面积,就可以知道要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样再把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和讨论,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效率。

三、把数学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同时也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比如请同学们计算家里一年的水电费、一个月的学习、生活开支等,在这一过程中,无疑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同学们学完长方形的计算面积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计算黑板、教室等的面积,还可组织在学生之间交流计算技巧和心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的劲头会更足,而且由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勇于表达自身想法和观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对待学生要耐心、亲切,在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努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三是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组织学生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感觉。

五、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家庭生长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彼此之间的个性不同,造成他们的学习必然存在差异。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秉持尊重的态度,实行分层教学的方式。所谓分层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提问问题的环节,教师要根据所设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选择的请不同的同学来作答,避免出现很简单的问题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来作答,这样根本无法激起他们思考的欲望,或者难度很大的问题请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切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方便,要求所有学生做统一的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感觉困难重重,这种状况必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顺利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合理安排作业内容,做到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有思考上升的空间,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之下,数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要从基础题着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习题训练的难度,注意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错题本”,让他们记录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对正误两种方式作出分析和比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长此以往,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的数学素养。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分析中我们可知,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作出积极努力,就一定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浅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7)

[2] 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3] 潘善菊.直面“长”“宽”“高”,构筑实效的课堂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07(04)

[4]王北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探析[J].魅力中国.2009(3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75-01

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通过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此同时,趣味性教学还能够打破大传统数学课堂死板、枯燥的氛围,促进了课堂有效信息的传递,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为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没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自然更谈不上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被动式的学习,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当学生离开教师的安排后就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运用所“灌输”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于自身学习兴趣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危害。

2、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许多教师也是以成绩来定夺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根本认识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许多教师虽然深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由于要进行考试,教师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避开这样的认识,走为考试服务的捷径,把培养能力晾在一边。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让许多教师身不由己,也让这一问题成为了许多教师无法解决的难题。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趣味教学分析

1、组织探究式数学教学活动

适当的参加一些有关于数学知识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照实际问题需要完成结果的分析和思考任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确保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探究技巧,并充满信心地进行回答。教师还可以在小学高年级设计一整套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学生也需要通过自我认知和思考,完成整个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任务。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性质时,首先教师要提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已知条件,但是,却没有经过实验验证而只是机械性的背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通过量角器进行内角测量,并记录出最为接近的数值。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将其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回答。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保证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学生也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对待数学知识,对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2、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都喜欢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或者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完成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任务,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可以认真、仔细地进行学习,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

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最有效直接的办法,还是引进大量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喜欢观察动态的事物,并闹蟹⑾钟胧学有关的知识,由此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让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更加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确保收获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3、设置趣味性的情境

学生通过不间断的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任务。为了更顺利的完成初中或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并懂得自主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问题的解决任务。

例如: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为依托,帮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在课下完成知识的搜索和探究任务,由此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新课改内容的不断完善,让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被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课堂上也需要有基础的知识练习。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逻辑思维能力培训和综合能力训练任务,教师为了保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可以适当的组织具有探究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结果的探究,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方法的兴趣。只有确保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才能让小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性质,并按要求解决问题,锻炼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对高年级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夯实我国义务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水华.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做好案例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2)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规律;逻辑性;观察能力

数学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的眼光看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找规律的做法来教学生学习数学,这样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好玩的科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同时找规律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的学习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理性的性格,因为数学中包括各种的论证和推理,极大地帮助学生的理性思维开拓,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整体水平。

一、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找规律教学的原因和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最考验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学科。数学学习中规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用理性思维去解决,不盲目。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从问题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找规律教学的具体途径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都不完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全面,不能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仅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也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感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必须由教师引导大家进行学习。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后,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接触找规律时会感觉比较难,不容易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在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后,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往更高、更深的数学规律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比如,从简单的开始找规律,猫,猫,狗,狗等,这样的规律排序,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很快学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找规律的这种题目阅读题意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如果题意把握不准确,这其中的规律很难找到,解题就成为难点。审题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怎样审题,通过练习来学会寻找规律的方法,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的教授能够使自己获得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开始独立学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学习习惯。

3.把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学习掌握学习规律,找寻数学学习中的规律。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规律学习更加透彻。找规律的学习内容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课程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去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发现规律。最后,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作出总结,对大家的参与给予表扬,鼓励大家以后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4.运用数学规律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学习要求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有非常好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有规律可循,生活同样有规律。把这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根据树林的面积和树木的数量,计算树木间的距离,或者计算家里的水费、电费。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塑造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让他们自主、乐意地去学习,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切的学问都不能只是空谈,必须得到运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也是一样,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找规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懂得看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看问题懂得去分析,用观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更加充满兴趣,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规律,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耀.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01):99.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数学教学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得当、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家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等因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被称之为学困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探讨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时,并没有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性给予充分考虑,只是统一地进行教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底子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会越拉越远,长时期处于这种状况,这些学生就被视为“学困生”。

2.学生缺乏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作依托,比如懒散,在遇到问题时选择搁置而不是去解决;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弱,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习题,只能硬着头皮做,完成之后不会去推敲和思考其中的道理,被动接受学习方法,并不是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3.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少不了学生的家庭,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略懂人情世故,父母在家庭中的表现会给孩子带来重要影响,如父母离婚、父母外出务工、家庭贫困、忽视孩子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导致其学习自信心下降,进而处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当中,很多心思都不集中在学习上,进而沦落成师生眼中的“学困生”。

二、转化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措施

1.找回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数学学习成绩差,感到“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基于此,老师应当采取各种方式来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一些简单、基础性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当他们回答后给予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走入学困生生活中,私下多与他们交流,找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实际困难,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让学生无后顾之忧。

2.重视教学法的设计

不能专心听讲、做小动作、好动、有学习的想法但不会去付出,实际这是学困生在上数学课时的表现。基于此类状况,老师应当在上数学课时,施展自己的语言魅力,并始终用鼓励的目光来与学生互动,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比拟、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来将学困生引入课堂中来,运用启发式方法来提出问题。比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一节课之后,将鱼缸的问题引入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并按着学困生的反应情况让他们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鱼缸有没有盖”“计算鱼缸的表面积是用哪种方法”等等,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其投入到学习中来。

3.采用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共同进步

高年级特别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波浪状,没有持之以恒固守兴趣的心态。不过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理念,由于周围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他们改变对数学的态度,因此在该年龄段的学困生进行辅导,就要结合他们的心态。例如通过做益智小游戏、展开数学题大赛等方式,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秉承“先进带动后进”,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法,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比如数学题大赛,可以是一个小组的学生做这些数学题,并将难度不一的数学题分别分给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学困生做基础性的试题,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4.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渐去创造“成功”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学科,为了能够转化他们的状况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即在学困生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再设定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授课时,老师应当分三个步骤,第一节讲解例题,第二节课讲解变形体,第三节课进行综合性联系,在课堂上顾及学困生的吸收情况,并且给予学困生一些鼓励,注意他们的动态。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以后进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分层次教学,把题目分为综合题、扩展题和基础题三个层次,让他们首先做好基础题,再鼓励他们去做扩展题,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鼓励,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还有就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在数学课上老师也应当给予学生关爱,关爱是叩开学生智慧之门的有效方法,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形成合体,为学困生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学困生转化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而是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本着“只有教学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原则,来关爱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欣赏学困生的进步,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做好教育学困生的工作,为全方位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错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12-01

在学生作业、练习、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是一类题型的代表,说明这类题型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教师充分利用这类题型进行教学,则能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错题的价值值得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深入挖掘,将这些题型记录,订正,并进行统一管理、教学,能够更快、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隐形“错题管理”,掌握错题处理策略,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数学学习能力。

一、错题摘录――掌握错题类型

整理和归类错题类型,将每一类容易差异出错的题型,都从整体上掌握。在整理摘录的时候,要掌握方法,不是所有错题都要一一摘录,这对于学生的来说,负担太大。对于错题的理解,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握。教师在一旁进行整体掌控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一下几类错题:

1、错误频率高的题目

比如:“把5分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平均每段长()分米,每段占总长的()”。

这个题目,学生往往分不清分率与具体量的混淆,因此错误的频率很高。从此类错题能够看出,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存在普遍性困难,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在指导学生进行错题解析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分率、具体量等辨别、比较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避免出现混淆的问题。

2、典型出错的题目

这类题型出错的人并不多,但是属于错误奠定,借鉴意义非常大。

比如:乘法分配率进行渐变运算时,学生就非常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3×(2/5×2×1/3)=(3×2/5)×(3×1/3),这个错题类型反映除了学生在乘法分配率运算上,过于关注数据特点,而护士的定律的本质,这类错题教师应该重点搜集,不能忽视,有些错误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重复出现,这就说明了它属于值得注意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应该重视错题筛选,并教会学生筛选的方法,应该将一些奠定的错题摘录在专门的本子上,学生拥有摘录的权利,这种方法的优势一目了然,能够看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拥有自己懂得的符号,以及简约的文字在摘录的本子上标记,从而达到纠错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二、错例分析――进行详细分析

每一类题型,都拥有一种解题的方法,分析错题应该找到其错误的原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的结构的缺漏,以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做好错题分析,是进行错题的关键环节。

比如:“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一味学生用(36-5-3)=4的进行解答,很明显这是错误的。这位学生在即逆行错题分析的时候,这样写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4组,每组里面包含1条长、1条宽和1条高。我只隐约记得求‘高’的公式里需要‘除以4’,至于公式的意思并不理解,所以在应用时胡乱拼凑出现了错误。现在,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高=棱长总和+4-长一宽’的含义,不仅会求高,还会求长或者宽了。”如果学生依旧停留在修正原题的层面上,就只能够继续”套用公式“,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进行了这样的错题分析,就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实现自身思维的拓展。

三、归类提炼――深入思维拓展

数学知识的形式一般都是分散的,但是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纵向、横向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紧密的逻辑网络。错题的产生,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学生一旦在某个知识点上确实,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网络的错误。因此需要将各个角落的错例搜集起来,并总结分析这些知识点存在的共同问题,找到隐藏在背后的隐线,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错题管理的目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知识点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学过这两单元内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对两个单元的错例再次回顾复习,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位学生对两单元错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在“错题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整理“分党朔ā,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的错例时,我发现了这样两道错例。错例1:六年((2)班要做180而校旗,已经做了5/6,还剩多少而没做?

180x5/6=150(面)

错例2: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1 /4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解:设航模小组有x人。1/4x=25

x=25=1/4

x=100

两道错题虽然不一样,但仔细一看,发现了自己在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找准数量对应的分率。第1题,求的是还剩下的校旗的数量,它对应的分率应该是总而数的(1-1/6);第2题,单位“1”是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对应的分率应该是航模小组的(1+1/4 )。看来,我总是找错数量对应的分率,接下来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了。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这样的梳理归纳,显然更具有反思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高年级数学错题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实际案例对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错题管理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减少解题错误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错题,进行详细剖析,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往往把反复实练理解成反复做习题,于是就采取题海战术,置学生整天理头做习题的紧张疲劳之中。笔者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反复实练,对于小学生来说,绝不能忽视“读”,而要把实练的重点放在“读”上,做到当讲则讲,当练就练,该读则读,常读多读。

一、新课前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

新授课,教师不应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急于讲解新课内容,而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了解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怎样,哪些内容读得懂,哪些内容读不懂,让学生读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听讲,有重点地解决自我读出的问题。如此听讲,便于学生分配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使学生排除听讲时平均用力,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弊端,能够自主听讲,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得实在,实练得到落实。

二、新授课中引导学生认真“读”法则、定律、定理、公理

新授课中,教师切勿直接讲解法则、定律、定理、公理的推导和含义,而应引导学生首先认真反复默读和诵读所要学习的法则、定律、定理、公理、熟读成诵,记住内容,而后进行讲解推导,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练,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思维,在读记的前提下听讲明理,在明理前提下实练运用,达到明理会用的目的。

三、新授内容完成后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授完要讲的新内容后,即马上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去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省事,但不利于学生总结思维和巩固所学成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破除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注重“读”教材,让学生通过再次“读”教材,将自己听老师讲解的所悟所感所得的理解与教材的内容进行对照,回头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法则、定律、定理和公理,认真对照教材内容检查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是否对头,以此找到自己尚未弄清的地方。总结自己成功的思维,避免吃学习中的“夹生饭”。

四、复习时认真引导学生全面复“读”所学的全部教材

学习数学,考试是一种全面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方法是教师一人神神秘秘地凭主观臆想设计出试题,而后像对待敌人一样神乎其神地进行考试,再由一人闭门评阅试卷,最后凭分数定论学生学习成绩。这种方法弊端多多,不利于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所学。在考试检测所学内容情况之前,教师应破除传统的方法,认真引导学生全面复“读”所学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考试检测前,再一次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再一次清理自己对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考试进行全面的迎接准备,然后进行认真地测验。这样进行的考试,就能真正达到通过考试,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和总结教学得失,以施补救的目的。

五、考试前引导学生再次认真全面“读”完应考的全部教材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总免不了考试升学。传统的升学考试前,教师千方百计地定购各类模拟试卷,一天一小考,三天一中考,一周一大考,考山题海,以地毯式的考试训练来谋求猜中试题,获取高分。这种方法,虽然是注重和加强了训练解题实践,但却忽视了“读”这一重要训练实践,造成学生不应该出现的“失误性丢失考分”的可惜现象。若教师引导学生在临考前认真全面地通读全部应考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配与加强解题训练实践就能使学生在应考时心中有数,方法充足,免除和减少失误,获取理想的高分。

第11篇

[关键词] 应用题;三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63-2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具体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在教学中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下面对“三步教学法”做具体说明。

第一步,把普通语言转化为分析语言

一道数学应用题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描述性的普通语言,也就是应用题中的全部语句。对题意的初步理解,一般采用的教学法是“朗读题目”和“设计问题”。读题的目的是对应用题所描述的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读题形式要多样化,不但要教师读,而且更多的要学生去读,有时还可能师生结合读。教师读题时,语速应放慢,遇到重点词句时语调要加重,带有明显的强调和启发意味,这样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思维焦点,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去理解题意。

读题之后,教师就应用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对学生提问时,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平时的思维状况和智力水平,心要时还就把问题设计得细微些。也可让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及其学生的回答就构成了对应用题的分析性语言。

例一:有一列火车,原来每时行使80千米,提速之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首先找找出题中提供的条件、问题:“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40%。”然后转化为分析语言(1)这列火车现在每时比原来多行的千米数是原来的40%。(2)这列火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140%(1+40%)。

第二步,把分析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

其实,只要认真做好第二步转化工作,对于思维品质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可以去构建数学符号语言了。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借助图像语言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和理解题意。在教学中具有辅助思维倾向的各种图形均称为图像语言。例如图片、表格、线段图、方框图、集合图以及其他由线段、箭头线、简单几何图形及文字符号等组成的图示均可视为图像语言。

图像语言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多样性及艺术性等特点。其中直观性是最大的优点。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图像语言可以极大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分析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设计图像语言的时候,要把形式放宽、放活,要丰富多彩,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当然画线段图是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要在这一活动中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求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展现学生思维活动的个体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把图像语言介入数学问题的分析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的有效工具,可谓终身受益。图像语言的设计要切实、全面地反映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必然联系。教师还要注意对那些设计得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设计不完善的学生耐心地加以启发指导,发现优点,找出不足。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例二: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之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首先转化普通语言为分析语言,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1)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2)“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学生的感知,教师再将分析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即:画线段图帮助学生解决“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或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水的体积

45cm3

冰的体积

50cm3

第三步,把图像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

解答数学应用题的目标就是要列出符合题意的数学表达式。因此,这一步转化是“三步教学法”中最关键的一步。学生能不能列出正确的数学表达式,取决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分析,取决于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由于图像语言是将考察对象第一次抽象化的产物,而数学符号语言则是对图像语言的简炼和再次抽象。现行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三种语言——文字普通语言、图像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有机融合,它们各有特点,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恰当地使用好这些语言,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另外,把图像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也集中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人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实践发现,“三步教学法”普遍适用于小学各年级,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效果十分明显。“三步教学法”具体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长期使用“三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训练,使学生会按一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逐步形成规律化教学,不断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海波.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广西教育,2011,(13).

[2]吴细玉.小学数学应用题-变化题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2).

[3]周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5).

第12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课前安排学生去预习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身边很多老师平时所布置的预习,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然后尝试练习几道题目。正常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把课本翻一翻,看了一个大概,而更多的学生则根本没当一回事,认为是可做可不做的事。经多位同事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完成了各科老师布置的书面家庭作业后,根本就已经筋疲力尽,当然会把“预习”不当一回事。

因此,我常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布置的预习作业,结合教材,尝试自主地学习,初步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如果布置W生回家后再预习,就协调各科教师,不留或尽可能地少留一些复习性的作业,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专注于预习。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学生预习的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二、努力地探索一些好的预习指导方法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指导预习的教学中,要着重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自主阅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出知识点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一些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一些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例如预习“认识倒数”,学生就用横线出了以下内容: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预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后,学生就用横线划出了以下内容: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通过课前对这些知识点的先读、先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扫清了很多障碍,比较轻松、愉快地完成新课的学习。

(二)动脑、动手来实践,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方法常用来预习算理、公式等的推导过程。例如在预习“圆的面积”时,就布置学生课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平均分为16个(32个)小扇形,再把分成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样的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再结合同学之间课前的讨论、交流,初步探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例如在预习“圆锥体积”时,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沙子、米、豆等为填充料,来验证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走进社区、超市等公共场合,搜集所需数学信息

如在预习“百分数”单元中的“折扣”时,鼓励学生走进超市感受商场中打折的氛围:买三送一、买四送一、满100元返还10元等等,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例如在预习“利息”时,让学生亲自到信用社等场合,查看相关的利率规定,询问工作人员利息的计算方法,及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术语的意思。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反过来还要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解答例题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不吝啬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时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只要学生尝试着去预习了,不管收获大还是小,我就及时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前的有效预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一些激励性评价。这样他们就更愿意上数学课,会更愉快、更主动地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预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