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12 04:38:44

舞蹈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舞蹈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舞蹈教学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具备专业的理论研究部门,能够通过对舞蹈教学的专门研究,不断提升舞蹈教学水平。但是,部分大学在舞蹈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落后,行政力量未能发挥出实效,影响了体系的建设,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标准,教学深度不够,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大学舞蹈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舞蹈中的独特美感。但是,当前在大学舞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教学方式单一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僵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进一步降低的舞蹈的教学质量。

(三)忽视了舞蹈教学育人功能表达

舞蹈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需要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从而使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质量,过于注重学生舞蹈动作或是考试成绩,忽视了在舞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将舞蹈专业功能与育人功能分离是大学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学习舞蹈目的不明确

大学舞蹈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很多学生舞蹈基础薄弱,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舞蹈,由于其年龄、骨骼等方面的因素,舞蹈水平的提升尤为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舞蹈教学并不重视,仅仅关注于其在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对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表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舞蹈训练是一项极为艰苦的过程,很多学生学生思想浮动,表现浮躁,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大学舞蹈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大学生情感丰富,性格多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性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不相类似。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师实践中,充分结合学生情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整体舞蹈水平。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是舞蹈家对自然、人文、社会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完善大学舞蹈教学体系,推进大学舞蹈教学理论研究进度

大学舞蹈教学体系要充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减少政治干预,通过加强自身教学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成立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教学内容,适应本校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舞蹈教学体系的建设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保证体系的系统化与层次性,从而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从长远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体系要具有足够的兼容性,能够与其他学科衔接,在辅导性的学科上提高教学时间,例如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方面,加强对教学的辅导功能,从而提升整个教学实践效果。

(三)增强大学舞蹈育人功能,丰富大学舞蹈教学方式

大学舞蹈不仅仅应该关注于学生在舞蹈动作以及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更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是一种实践美学,尤其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舞蹈,在美感表达上独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舞蹈中的民俗典故以及主题思想,达到舞蹈教学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舞蹈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鉴定基础。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校本

舞蹈专业教材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6]吴红叶.舞韵飞扬——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我见[J].艺苑,2009(06)

第3篇

在群众舞蹈中,情感可谓是其灵魂。群众舞蹈之所以为群众所青睐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情感的表达能够深入人心,引起群众的共鸣,感染力极强。群众舞蹈的主体是群众,它往往是由群众自己编排的,也是由群众自己来表演的,舞蹈的内容也多是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群众舞蹈特别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

(一)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舞蹈的一系列环节上,群众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从舞蹈的编排、到表演人员的选用、甚至是观赏的对象都是群众,舞蹈所表现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都是和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广泛性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舞蹈的活动场地上,群众舞蹈队表演场地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论是广场、公园、还是街道,只要有空地,就能让群众舞蹈得以展现。另外,广泛性还体现在舞蹈内容的选材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一个场景都可为群众舞蹈所用,经过简单的加工和艺术手段的渲染,就可以成为一个精彩的舞蹈。

(三)简单易学

群众舞蹈主要是面向群众,所以就要求舞蹈一定要简单易学,可以让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因此,群众舞蹈的动作一般都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简短,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

三、情感在群众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展现群众舞蹈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的舞蹈,在专业性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舞蹈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要求就足够了。因为群众舞蹈主要是展现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片段,满足人们的自娱要求,所以一般群众舞蹈只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就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群众舞蹈教学中要做好情感的互动要交流,并通过舞蹈情感来加强人们的舞蹈意识。不管是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都要通过情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群众舞蹈。

(二)引起人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在任何方面,只有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舞蹈教学,必须首先激发起人们的舞蹈的兴趣和热情,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情感。舞蹈教育者要发挥出巨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舞蹈教育工作当中去;舞蹈学习者也要拿出强烈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身体的潜能,努力学习群众舞蹈。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也要建立良好地情感联系,共同投入到群众舞蹈中。

(三)能够极大的增强人们学习舞蹈的信心

群众舞蹈的主要学习者是群众,一般他们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即使群众舞蹈动作简单,对他们来说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舞蹈教学时首先要增强人们对舞蹈学习的信心。为了使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习群众舞蹈,教学者尽量采取鼓励教学,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以便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沟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舞蹈学习效果。

四、结语

第4篇

教育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将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幼儿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幼儿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幼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幼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或者舞蹈造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

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灵,我们要仔细洞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将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训练,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进一步加强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第5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教学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学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承。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往往会选择到各个民族聚居地采集舞蹈动作作为基本的教学案例素材,然后在采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艺术加工,最终促使形成的作品具备教学功能和展演功能。我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得以有效的拓展,另一方面还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全面的传承。并且,这种传承也是历史载体和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也是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展现和传承。

其次,教学是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重要保持。通常情况下,舞蹈动作都是建立在理想追求、生产劳动、风情民俗等要素的基础之上的,是艺术和生活的高度性结合,名族民间舞蹈动作的产生同样是这些民族普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表演,但是这些表演和常规性的商业展演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教学人员、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相对来讲都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一种能够确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形式。

最后,教学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升华。实际上,民族民间舞蹈一方面是生活和艺术的重要结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民族人民生活的升华,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再创造和再体现的重要表现。所以,使教学的主体和客体能够深刻领会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要帮助这些人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为以后教学、展演的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际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直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长期过程。教学主体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活动时,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客体基本舞蹈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提升其对民族民间舞蹈一般性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民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详实的阐述,并且还可以以展演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过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到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韵味,在对不同的舞蹈风格进行对比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

二、如何以舞蹈文化为基础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进行合理改进

一要重视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舞蹈教材时要将教材的系统性、代表性和训练性特点进行重点考虑。其中,系统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要综合考究舞蹈动作的难易、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单一律动与多重律动的搭配,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如此才更具有系统的训练价值,更显科学。代表性主要是指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舞蹈风格,防止选择的教材“不伦不类”。训练性主要讲的是民族民间舞的教材会对学员乐感的培养,提升表现力以及放松身体部位等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我们学习任何舞蹈都对舞者的肢体有很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舞者的肢体要灵活,舞蹈动作要更具技巧性。

二要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时要更具客观性。在开展民族舞蹈教材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任务是提升教育客体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主体还要对教材进行客观、辩证的剖析,这样可以帮助客体更加全面的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民族舞蹈的内涵,进而可以最终确切的理解和再现出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蕴等等。另外,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具体剖析,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和误导点,并且教学过程中的出错率和低效率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在练习和展演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对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进行剖析时,需要我们从身体姿态、动作要领等等各个方面入手。

三要多元化地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和别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认真剖析好教材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还要按照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现实等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优化出一整套教学规律,进而逐步形成科学多元的教学方法。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模仿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分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具备的不同风格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第6篇

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那么,无论做这件事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都乐意付出自己的辛苦和汗水去完成。反之,则亦然。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兴趣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意向。其必要前提是由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取向所决定的。兴趣的产生源于以下两种,一种是个人喜好使然,自身对某种事物表现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主观倾向,为之而持有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情绪和态度;抱有这种积极的兴趣态度而获得的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第二种是由外界通过引导产生的,它是结合外界的客观条件加之引导者根据受教育对象所要接触到的领域,进行一定的筛选、提炼后,采用这些相关的条件进行条件反射,使受教育者达到对该事物的了解、认识、熟知,进而对相关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升级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将会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学生因兴趣而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了认知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二、提高生源素质,打好教学基础

对于学习舞蹈课程来讲,来自普通初中毕业班的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肢体条件不占优势,但理解力和想象力较好。由于在初中课程中舞蹈课程是副课,学校通常不聘用专职舞蹈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专业的舞蹈训练。众人皆知,生源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拥有上等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合理地提高生源素质水平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生源的专业素质水平呢?首先,通过合理地选定中考专业测试项目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值比例,综合全面地考查考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可塑性,来引导考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第二,适当地调整文化课程中考分数线。如果保证不了专业技能课的质量,从专业的角度上讲其教育是失败的。这就需要入校专业测试要严格把关,且公平、公正,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好的生源保证。第三,多创办几个“培训基地”,创出品牌。与初中学校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进行初一入学专业选拔测试,定期专业课程辅导。利用本专业全面的教学条件等优势,举办各类中、长期辅导、培训班。这样,共同推动广大考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依据《教学大纲》,规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大大不同。学前教育是面对3-6岁幼儿施教,其针对性要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基础专业训练,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筛择,必须兼顾学生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三方面的因素,舞蹈学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突出实践能力,但应当适度地降低技术难度,最大限度地贴近就业岗位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经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掌握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等素材,强化对幼儿歌舞、舞蹈动作的表演和幼儿舞蹈创编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不同舞蹈语汇、组合、作品的学习和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实际编创幼儿舞蹈的能力,学生才能大胆的发挥想象力,创编出优秀的、独特的幼儿舞蹈作品,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依据《教学大纲》突出针对性和方向性。例如,在第一学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不仅进行基本功各部分内容的训练,而且还要掌握不同风格、多种种类的舞蹈组合,要对现有的舞蹈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同时,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在基训过程中强调学生腿部的直、绷、外、开以及灵活性和稳定性为首位,而对学生腰、胯的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为次要地位,遵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和类别,明确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利用舞蹈课程专业术语学习并记录舞蹈,一切在依据《幼儿园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时地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幼儿舞蹈的编、创、排、演。经过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舞蹈的专业知识,训练了肢体,同时全面地接触到了不同舞种、风格,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第二学年的教学内容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授课教师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要本着易于教授、易于掌握、易于操练的原则来选择。例如,藏族舞蹈的踢踏组合和弦子组合,蒙古族舞蹈的硬腕组合和柔臂组合,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组合和三步一抬组合等,同时还包括幼儿舞蹈动作、舞步、幼儿舞蹈歌舞表演等。这些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不但解放了肢体,提高了肢体表演能力,并且掌握了丰富的舞蹈素材,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条件,调整舞蹈训练中技术技巧的难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来源是普通初中毕业的学生,与专业舞蹈院校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舞蹈层次差距较大,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势必造成不好的结果。面对学生舞蹈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一方面,教师要带动能力强的同学们积极大胆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能力较弱的同学参与到课堂当中,帮助她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适时地调整、降低舞蹈技术技巧的难度系数,培养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在青春期的这一生理特点,肢体发育基本完成,肢体柔韧性较差,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实际授课时间较少的特点,我认为舞蹈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可以相对缩减,降低软开度、弹跳训练的难度,增加幼儿舞蹈动作的学习,回避学生跳、转、翻训练中生理因素的局限,在基本功练习中尝试现代舞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通过对全身各个部位关节训练作为立足点,配合简单、易学的动作、元素学习,从分解到组合,从单一到复杂,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五、以情带动,结合民间小故事,民歌表演等知识进行创作教学

舞蹈是情感的产物,以情带动、情动交融才可以营造出舞蹈语汇独有的风情与内涵。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双管齐下,既教舞蹈又寄情,不光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把握准确的风格特色,还要把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便学生摆脱机械麻木的技巧重复,从而真正投入到舞蹈背景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中去,展现出血肉丰满的舞蹈动作形象。在舞蹈课堂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些民间故事以及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引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注意发挥“情”的作用,利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民歌渲染等方式启发学生,或采用分组观摩练习,唱跳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优势“以声带情,以情促舞”,学生们自唱自跳,手舞足蹈,增加自娱自乐的气氛,压力减轻了,舞蹈动作的印象反而加深了,以达到“舞以尽情”的目的。

六、强化社会实践,提高教育能力

这项教学工作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步入工作岗位,真正与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验证自身在专业素质上存在哪些不足,心灵上与幼儿有多大距离?还要不断地学习前辈、同行的丰富经验,倾听幼儿的心声,贴近他们的兴趣取向。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进入课堂,在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教育见习、实习是检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手段,教师要系统地给学生讲授相关教学经验、方法,从课前、课中、课后每一环节,给她们提出意见,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让学生经得住千锤百炼,养成一种扎实的工作作风,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七、结语

第7篇

1.1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是一种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境界。体育舞蹈教学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关系、教学过程中的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各要素之间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愉悦、热爱,从而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生动、和谐的发展,使大学生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合适于自己的体育舞蹈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

1.2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

它是指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力求使体育舞蹈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的综合体育舞蹈教学法。实施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形成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案

从××大学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男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50人,对照班50人。采用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分别进行和谐教学和传统教学。教学前对所有受试对象技术基础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试,并进行差异性比较。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和谐教学法对高校体育舞蹈课产生的效果。

2.2数据处理方法

将教学实验前测、后测数据(大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认知水平等)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使实验结果得以量化,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3.1.1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差异性比较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掌握正确的体育舞蹈技能对于他们今后从事体育舞蹈运动,树立终身体育舞蹈意识很有必要。为了研究和谐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影响,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生进行技术评定并进行了体育舞蹈教学差异性比较。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技评成绩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

3.1.2对不同层次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实验班后测技评的标准差0.323比前侧技评的标准差0.358变小了,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变化,反映着分数离散程度的变化,标准差变小,分数的离散程度变小,分数趋于集中。若在平均分数也提高的前提下,标准差的变小,则意味着低分的提高程度更高一些。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和后测技评成绩中标准差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因此,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并且对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掌握比较熟练长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教学观

和谐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在体育舞蹈课堂学练法上采用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并且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使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使大学生练的时间多了,更有利于了大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熟练。

(2)从教育信息理论分析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进程采用多样的纲要信号信息交流传输手段,避免了信息的繁杂和无关信息的干扰。大学生感知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通过多教学图表和教学录像可以提供给大学生明确的重点信息。教学图表卡片的应用利用了大学生的多感官交替刺激,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大学生在上课之前处于兴奋激活状态,使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的信息传输状态,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弥补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单调、抽象的缺陷。同时运用图片和视频录像,配合文字描述使大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系统,形成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这样可以使在上课之前大学生就在头脑中形成更为明确的动作表象,更加明确在下一步学习中“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学习时精力更集中。在练习中,用摄像机对大学生部分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进行录像,使大学生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练习之后观看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录像,通过分析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找到自己体育舞蹈动作的错误或差距,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对于掌握体育舞蹈技能差的大学生,马上进行暗示教学,提高它对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自我分析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记忆保持量。最后,体育舞蹈动作掌握的熟练阶段并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练习而实现的,而是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提高目标与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利用肯定性信息源,提高大学生的信心,促进技术的巩固。

(3)有效学习的合理评价理论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大学生与他人的比较,在对比中往往是在产生一名优生的同时,相应的产生了一名差生。大学生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差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而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的教学效果评价主张的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由于大学生所给自己评价的同时,也能给别人进行评价,这样大学生就不会在相互的攀比竞争中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环境中,同学和老师之间气氛融洽、愉快,更有利于吸收和消化。同时班级集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结合老师的暗示教学,每个小组内,互相帮助,提高自我内心成就感,小组之间每个人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小组内达到目标,个人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差生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帮助别人成功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差生自觉转化的力度。

3.2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达标成绩的影响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达标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使大学生的达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大学生达标成绩提高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达标成绩的高低与其训练时间和训练水平的高低有关。而训练水平受身体素质水平、技术训练水平、战术训练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非通过一阶段的学习训练就可以有显著提高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有成效。

3.3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体育舞蹈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掌握技术的重点。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战术,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期末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后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测试。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先进的教学手段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教学调整了技术课与理论课的比例,适当的增加了理论课学内容。教师在传统的讲述、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的系统结构图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同时运用图表课件和录像教学手段,将体育舞蹈的标准技术动作的演示给大学生,使其建立标准动作的视觉表象。并且将在实践课中对大学生的技术动作录像放映出来,让大学生观察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自己分析自己技术动作中的不足,然后分组讨论,大家一起提问题,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在实践课的练习中加以实施。因此,有利于大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深层理解和系统掌握。

(2)重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容易对反复的基本技战术练习内容感到枯燥,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忽视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可以用纲要信号施加,由于大学生通过观摩、模仿后进行自主学习,初期他们还能凭着对练习方法的探究的新鲜感,对项目的自然兴趣进行练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们没能重视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也没有将外部的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对于大量的重复练习兴趣不高,练习质量也较差。通过对13位从事教学与训练工作的专家进行调查(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关键技术或重点技术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方式。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技术动作录像分析等方式,通过组内讨论以及录像自我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关键技术的理解和结构分析,而且将大学生的外部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和谐教学方法注重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4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影响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将有目的的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却容易忽略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增强,同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却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使大学生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灵活性都提高,对于经常出现错误动作、动作间的连接不协调等问题,这时经常需要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大学生的动作,指出其不规范的地方,并帮助其改正动作,在小组中,小组内的同学及时纠正对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理论考试中进行了测试,主要是对本学期所学体育舞蹈动作的技术重难点分析、易犯错误与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如下: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大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适宜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验前通过前测结果,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等情况将大学生进行分组,遵循各组间水平相当,便于组间竞争。在练习中,要求小组内的大学生相互观察,并在分组讨论时,提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由教师就体育舞蹈练习中出现较多、较重要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由大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大学生在其所在的小组内都可以以指导者的身份来分析同伴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使大学生提前感受“教师”角色,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大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析讨论,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大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卡片的自学记忆理解,加之教师在每次布置练习内容之前给予大学生明确的观察目标,使大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观察,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的教学过程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要求大学生分析并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不仅要明确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结构,而且要对动作环节之间的联接及核心环节进行分析,使大学生对技术动作形成深刻的理解,对于大学生提高上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学习的小组分析讨论环节,大学生间的相互观察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相互评价使自己在向对方说明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推理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

第8篇

一、舞蹈钢琴伴奏所涉问题的理论分析

舞蹈钢琴伴奏应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还需上升到理性层面来考虑,必须从其所涉及的根源性的理论问题上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认识到音乐究竟在舞蹈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舞蹈钢琴伴奏的特殊性,从而在舞蹈教学中为舞蹈钢琴伴奏找到合适的位置,并进一步指导舞蹈钢琴伴奏的实践。毋庸置疑,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除了形体的舞蹈之外,还包括音乐、美术以及戏剧性等因素,其中舞蹈与音乐是两大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曾说道:“……从历史的角度和人类审美规律来看,音乐和舞蹈相伴,早已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审美现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仍然会成为舞蹈艺术表现及舞蹈艺术欣赏的主流。”[1]首先,从音乐和舞蹈的历史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来看,乐、舞两者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关系。音乐与舞蹈在人类文明之初,本是同生共存的。从艺术起源来看,是劳动创造了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人类艺术活动,是劳动赋予了音乐的节律和舞蹈的姿态。人类在最初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有节奏的劳动呼声,这可以说是音乐的最早萌芽,形成了音乐最初的节奏与音调,实际也形成了伴随音乐进行的最初的舞蹈姿势。[2]因此在中国的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常常是相互结合的,因此我国古代文献中常常将这种合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称为“乐舞”。《〈毛诗〉序》中的有关论述,充分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3]夏商时期承袭了我国远古的“乐舞”形式,史料记载下了《夏籥》《咸池》《箫韶》等著名的乐舞,至周代开始有了乐和舞的分类,然而直到唐代歌、乐、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依然在表演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宋代以后歌舞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杂剧、元曲等戏剧形式所取代,但其仍然在民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舞蹈和音乐一直是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共同发展的。在西方人类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中,尤其是文化起始阶段,情况也同中国较为类似,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文物中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音乐、舞蹈广泛而紧密结合的情况。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的舞蹈从即兴到表演、从席间到剧场的转变中,每一步伴随着的都是音乐的变化,或音乐配合舞蹈的动作体系形成舞曲,或舞蹈根据音乐的变化加强形体动作技巧。[4]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和舞蹈几乎没有分开过,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其次,从音乐与舞蹈之艺术特征的角度来看,两者应该是综合统一的关系。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又密切融合的微妙关系。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抒情的、非语义的、写意的,从艺术发生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具有过程性、时间性、律动性等特点。只不过它们所使用的手段不同,音乐依靠的是乐音和节奏的组织,舞蹈则依靠肢体动作和姿势的连续。这是音乐和舞蹈综合同一的共同性基础,使两者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音乐和舞蹈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一者属听觉艺术范畴,一者属视觉艺术范畴,一者有声而无形,一者有形而无声。然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没有使音乐和舞蹈相互排斥,反而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必须,成为二者互相吸引、互相补充、互相默契配合的条件和契机。音乐与舞蹈通过人的审美通感结合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肢体表现与听觉意象的有机融合。舞蹈不仅需要用音乐去表现进行中的速度、力度、量度、幅度等,而且要通过音乐突出表现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情势,舞蹈依靠听觉上的时间感去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而音乐则依靠舞蹈的视觉表现弥补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义。

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失偏颇,但它却道出了音乐对于舞蹈来说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这一点在音乐与舞蹈紧密的结合关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肢体展现方面音乐对舞蹈起到了节奏律动的引导作用。音乐富有节奏性和律动性的特点,只有节奏才是让肢体舞动起来的唯一要素,肢体动作只有通过节奏的介入才能被加工成美化后的肢体动作,才能形成作为舞蹈动作的前提,舞蹈借此来塑造形象,并发挥其性格的鲜明性。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舞蹈的骨骼,音乐的不同节奏和律动带动着不同的肢体动作,每一个肢体动作都与音乐节奏息息相关,音乐以有规律的抑扬顿挫、轻重变化把它们结合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紧密的有机整体。即使是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音乐和声音,但是在舞者的举手投足间仍然能够感知到一种节奏的律动,这就是一种内在节奏感,音乐对于培养舞者的内在节奏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次,在表现方面音乐起到了帮助并配合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烘托气氛的作用。音乐有利于舞蹈情感的表达,它以其善于表达情感之长,成为了舞蹈情感的来源。是音乐激发和唤起了舞蹈人物的自我感情,弥补充实了舞蹈所塑形象的内心情感,把握住了情感变化的准确性,从音乐的内涵中能寻找到舞蹈人物情感变化的最佳依据。音乐有利于激发舞者的艺术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充满了感情内涵的音响激励并感染着舞者,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进入音乐表现的特定氛围,以体态语言把这种情态、意境、氛围形象化,进而外化为身体的舞蹈表达。舞蹈正是在音乐的情感提示下,在音乐所创造的特殊氛围中,用外化的肢体语汇甚至是表情和眼神来表达出可见的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展示出艺术更深层的统一综合之美。再次,在结构方面音乐起到了帮助组织舞蹈动作、设计编创的作用。舞蹈的编创往往是对照着音乐来进行设计的,因为两者无论在节奏、韵律还是情感、形象上都是高度协调一致的。音乐不仅是舞蹈理解的对象,也是舞蹈创作的依据,也可以说是舞蹈创作的工具。音乐的“乐想”启发了舞蹈的“意象”,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中寻找舞蹈动作是最好的设计方式。甚至有人认为,音乐的作曲技法就是编舞的技法。音乐从旋律、和声、复调,到曲式、体裁、配器等一系列内在构成,为舞蹈的构建和组织结构提供了参考和可能性,这是舞蹈对音乐思维逻辑的借鉴。根据音乐所给出的提示和音乐的风格,抓住音乐结构的句法、呼吸、段落,从多层次上与形体动作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舞蹈的想象、运用编创技法,构建与之完美结合的舞蹈语汇,用肢体表现音乐所体现的内容与情感。[5]此外,音乐在舞蹈的综合性中的风格把握和体现上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舞蹈创作有着很强的启发性。从音乐的风格中寻找舞蹈的风格是创作者和舞者的最佳选择,音乐的风格引领着舞蹈的内在气质和人文情怀,两者的交融甚至能创造出一种超自然的氛围和超越想象的力量。音乐风格往往与舞蹈风格趋于同步,若选曲恰当,演奏准确,将会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理解和塑造舞蹈的形象。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体现音乐与舞蹈的亲密关系以及音乐对舞蹈在多方面的作用之外,音乐与舞蹈还被置于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之中,且音乐的表达手段仅限于钢琴弹奏,那么在教学中的舞蹈钢琴伴奏自然有其特殊性。舞蹈教学实践中的钢琴伴奏音乐以节奏给予了舞者动作的提示,以及动作之间所需“呼吸”的暗示。同时,在舞蹈教学实践中音乐以其鲜明的情感基调来感染舞者,使他们迅速进入音乐所展现的意境和氛围中,激发舞者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用形象化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舞蹈教学实践中的钢琴伴奏充分发挥着音乐的教育作用,培养舞者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引导舞者欣赏并理解音乐,敏锐地捕捉和感受音乐的深层内涵,将感性的音乐感知及活跃的思维融入到理性的舞蹈想象和对舞蹈内涵的把握中去。舞蹈教学中的钢琴伴奏要求演奏者掌握灵活性,注意观察舞者的动态和状况,及时根据课程的要求、舞者的能力高低、体力的强弱,在音乐的速度、节奏等多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免出现音乐与舞蹈相互脱节、结合松散的情况。由于舞蹈教学中训练的特殊性质,其中的钢琴伴奏还具有即兴性的特点,以满足教学过程中临时性的任务和要求,这些即兴编配的钢琴伴奏音乐不仅要符合动作训练的要求,且还需兼顾到情绪的适应及对舞蹈的推动作用。

二、舞蹈钢琴伴奏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音乐与舞蹈应该是综合统一、紧密合作的关系,而通常所说的“舞蹈”实际上是音乐与舞蹈密切融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来看,舞蹈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并非处于从属的地位,它和舞蹈教学本身应该是一个相互默契配合、相互发挥特长、弥补表现局限的关系。本着这样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基础,舞蹈钢琴伴奏应用实践的思想基点应该是:将音乐与舞蹈视作一体,而非将两者割裂开来对待,音乐作为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一个方面,应该在应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弥补舞蹈肢体表现的局限,推进和丰富综合表演形式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在舞蹈教学实践中钢琴伴奏的应用应该遵循如下的总体原则:一、注重钢琴伴奏音乐的节奏、韵律、速度、结构等与舞蹈肢体动作的配合。用钢琴伴奏音乐与舞者展开积极的配合,发挥好钢琴伴奏音乐在舞蹈进行中的“启示”和带动作用,将各种类型的舞蹈音乐按照课程及训练的需要在实践中恰当运用,并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时通过钢琴伴奏音乐培养舞者的节奏感和乐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理解乐谱背后真正表达的含义,并关注钢琴伴奏音乐对舞蹈情感和形象的激发,为舞蹈表演提供刺激、空间和丰富的想象。二、注重钢琴伴奏音乐及与之相配合的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两者指向一致并彼此契合。在充分理解钢琴伴奏音乐和舞蹈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音乐体验,使舞者更好地领悟艺术情感,把握艺术风格,确立更为精准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同时提高舞者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只有像这样透彻地认识整个艺术作品,才能够通过指尖把情感体验传递给舞者,从而真正体现钢琴伴奏音乐在艺术上而非仅在技术上的价值。三、钢琴伴奏音乐在满足舞蹈教学本身对于伴奏音乐需求的同时,充分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兼顾对舞者音乐素质的培养。在选择钢琴伴奏音乐时增加多元化音乐的涉猎,精心安排中西方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及世界各国的特色音乐等,不同特点和风格的音乐形态穿插呈现,让舞蹈教学中的钢琴伴奏无形中成为一堂多方位的音乐赏析课程,使舞者充分了解、欣赏、辨析不同音乐的风格、内涵及表现方式,从而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层次,进而将这种艺术力量逐渐渗透到舞蹈中去。

三、舞蹈钢琴伴奏教师素质的专业要求

将音乐视作与舞蹈密切融合、综合同一的表演形式,在舞蹈钢琴伴奏应用实践中既要注重与舞蹈的配合、风格的把握、对舞蹈的激发,以及阐释相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此基础上兼顾音乐的多元化涉猎和展示,同时在实践中体现灵活性的原则,这就对舞蹈钢琴伴奏教师提出了特殊的专业要求。然而目前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往往只有钢琴专业的单一学科背景,因而想要在舞蹈钢琴伴奏的实践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在多个方面提高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首先,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扎实的钢琴弹奏技能,准确把握弹奏中的节拍、节奏、音色、速度、情绪等舞蹈伴奏音乐的核心要素,使演奏的音乐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深刻认识舞蹈音乐的本质特性、审美方式和运动规律,掌握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等各类舞蹈伴奏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弹奏要领,并具有相当的曲目储备,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能做到曲目适时的更新,以激发舞者的创造力和热情。其次,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具备根据舞蹈教学实际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灵活机动地进行选曲和二次创作、即兴创奏的能力,并且在反复的训练弹奏中适当地加以变化,同时能以单一乐器———钢琴最大程度地表现多乐器合奏的音乐效果和特点。这就要求钢琴伴奏者在兼具相当程度的钢琴弹奏技巧的同时,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和声知识和一定的作曲能力,以及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和风格的肢织体样式。再次,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程度的舞蹈基础知识,充分认识舞蹈的特性,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了解各舞种的起源、发展、风格、表现形式和相关术语,以及各自在音乐上的特点和对于伴奏音乐的需要。通过经典舞蹈及其音乐作品的观摩和鉴赏,积累欣赏经验,加强对舞蹈动作和语言的理解,提高如何使音乐与其恰当配合的能力。最后,舞蹈钢琴伴奏教师还应具备一种重要的素养,那就是合作精神。舞蹈钢琴伴奏教师要了解钢琴伴奏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以良好的心态加以对待。正如舞蹈是一门集音乐、舞蹈、美术,甚至戏剧为一身的综合艺术,舞蹈教学也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和努力才能展开。因而,只有做好钢琴伴奏者和舞蹈教师之间、钢琴伴奏者和舞者之间、舞蹈教师和舞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成功的舞蹈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来水娥

第9篇

作为人们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管是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还是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总能激发起人们心中潜藏已久的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制度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日见成效。其中包括音乐舞蹈艺术性教学改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音乐舞蹈教学要将专业技能和学生心理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以此凸显舞蹈教学的艺术性和多元性。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音乐舞蹈教学才是真正合格的教学。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若干点高职音乐舞蹈艺术性教学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1高职音乐舞蹈艺术性教学对策

1.1借助情感诱导,让学生真正认识音乐舞蹈

作为音乐舞蹈的精华,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撑,音乐舞蹈势必没有灵气,只是一种优雅的形体表演而已。所以教师要借助情感诱导,让学生真正认识音乐舞蹈。

我们都知道音乐舞蹈以舞传情,是一种以情达意的艺术表现。但是学生对音乐舞蹈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感受每个动作所带来的情感波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对情感有自我的解读。教师就是要将学生的自我情感融入对音乐舞蹈的认识中,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在音乐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在舞蹈理论课中加入情感的讲解,并让学生欣赏舞蹈的情感韵味。同时,在实践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因情而动的意识,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情感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次形体起伏都是情感的体现与延伸。教师要通过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而动,让音乐旋律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逐渐达到艺术的境界。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他们渴望将内心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契机,要通过把握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将他们对艺术、对舞蹈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1.2借助先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音乐舞蹈教学要谨记自己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毋庸置疑,高职音乐舞蹈教学就是要培养具备专业舞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成为一个合格舞者所必备的素质。如果一直停留在别人的艺术层次上,模仿别人的舞蹈动作,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艺术人才。所以,高职音乐舞蹈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音乐舞蹈艺术不断传承文化底蕴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首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的认识。前文说过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动态表现。基于这种入门级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舞蹈中所要传达的情意,领略舞蹈的肢体语言。比如,古典舞表达的是一种浓厚的中国情结,传达着低回、忧郁的心理情愫;民族舞表达的是一种大气、豪放和激情的心理情意。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丰富意蕴。作为重要的肢体语言,舞蹈动作本身就被赋予了众多含义,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含义,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自由舞蹈比赛的课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秀出自己的舞蹈,释放自己的心情。高职生正处于想象力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这个时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所帮助。

1.3借助舞蹈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舞蹈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欣赏舞蹈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在高职音乐舞蹈教学中开设欣赏课程,必定能激发学生学好舞蹈的兴趣和信心。在欣赏优秀舞蹈作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汲取作品中的舞蹈精华,学习经典的舞蹈动作,进而收获新的知识,以此勉励自己更加努力。此外,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在优雅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旋律感染下,学生内心充满了对舞蹈世界的向往。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舞蹈欣赏课程,激发学生创作舞蹈作品的欲望。

在欣赏舞蹈作品前,教师要先讲述舞蹈的时代背景,并对舞蹈做相关介绍。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舞蹈世界,去感悟舞蹈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让舞蹈与学生心理产生激烈碰撞,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动力。在欣赏完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作品中受到的启示,谈谈在作品中感受到的难以忘记的东西,以此巩固欣赏效果,并让学生相互补充,达到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欣赏过的舞蹈作品,进行自主创编。可以在原有舞蹈动作基础上进行续编,也可以让学生另行编舞。只要学生能用舞蹈动作表达出内心情感,教师就要给予表扬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审美;兴趣;综合;发展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力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舞蹈教学如何更加丰富多彩?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用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属于技能学科的范畴。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它大致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以舞蹈审美为核心,实现多样化,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陶冶情们以往以技能为主,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美育的教育。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培养她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舞蹈来培养她们的欣赏能力,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1.通过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师范三年(五年)的舞蹈课教学以舞蹈基本训练、民间舞贯穿,通过对课堂的教学和相关资料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如此的璀璨、瑰丽、丰富.

2.通过集体舞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加强纪律观念。集体舞虽简单,可要完成它通常需要两个以上的人相互合作,因而在活动中,她们就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相互帮助合作完成每一个作品.

3.通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舞蹈基本功训练向来以苦、累、痛而出名。我想她们在忍耐这种肉体上极大痛苦的同时,她们的毅力和耐力也会不断地增加。即使将来遇到一些小的困难和挫折,也很容易挺过去.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舞蹈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舞蹈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长久地保持这种兴趣,除学生个体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其在校期间的兴趣,还要让其深受其益,树立学习舞蹈的愿望.

1.直接兴趣的培养。人类天生就会舞蹈,它的起源甚至早于音乐“,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偌大的舞蹈房、明亮的镜子、优美的音乐……这些环境的设置足以让学生们有翩翩起舞的欲望,教师认真的示范、流畅的讲述、及时的表扬,都推动着学生不由自主地去舞蹈.

2.间接兴趣的培养。这是最关键的。在舞蹈的基本训练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协调性不够好、软度、柔韧度、四肢开度不够及肢体的伤痛等。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时候,除了鼓励打气之外,要帮助她们分析学习舞蹈的优势.

三、教学方法上注意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像眼下的多媒体教学和多学科的融合对舞蹈来说都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但在经历几堂课的实践后,才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1.多媒体技术与舞蹈相融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了一个DV机来到课堂,准备拍一段舞蹈组合留作教学资料,当拍完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回放的时候,精彩的一幕出现了:“我的脚位置不对“”我的方向错了“”我的手臂的姿态不够柔和”……学生们很快从人群中找到自己,在一番比较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症结,这真是意外收获!我又请她们仔细看了一遍回放,并在回放后进行了一次练习,效果好了很多,让我有些喜不自禁。从那以后,我便经常带着DV和数码相机走进课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学生的毛病少了很多,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随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提高了很多.

2.舞蹈与基础学科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欣赏能力。一堂古典舞课前,我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学生很好奇,不知有何用。课上,当我要求她们带着烂熟于心的诗意边朗诵边舞蹈时,她们都非常兴奋,即兴的表演也非常地投入和忘我,不用老师提醒动作,她们也能完成得如此之好。学生的表现让我信心倍增.

四、评价体系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以前舞蹈课的评价也就等于学科技能测试,这种方法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反映,但对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现在通过课改,我们借鉴了新课程改革纲要所诠释的评价体系。它可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体现在舞蹈课程评价上,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实现:1.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前的舞蹈课非常重视对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一个人只会跳而不会创新的话,那她的舞蹈生命将会枯竭,将谈不上终身学习.

2.实现评价指标多样化,关注个体差异,加强行为表现观察。作为舞蹈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成功因素。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要善于通过对学生这些优势科目的评价来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使她整个的舞蹈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11篇

当代大学生更具有“求新、求异”思想。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不再仅限于健身、健心要求,更多是具有在此基础上追求休闲、娱乐、前卫、时尚、活力的个性心理和生理特征。有氧舞蹈充满活力,动作随意,节奏明快,吸收了时尚的元素,音乐和动作上都蕴含了自由、奔放、动感、前卫等时尚元素,同时,强烈又富有动感的音乐节奏、多种风格的舞蹈特点,较强的表演性与表演观赏力,更能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尽情地发挥,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因此,高等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融入有氧舞蹈课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滞后现状

长期时间以来,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在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现有的健美操内容与形式已缺乏对现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考虑。

(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教学内容显得较为单一、固定,跟不上时代“快、变”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多样化需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动作上,健美操的动作、音乐也较固定简单,动作多是采用健美操的7个基本步伐,按照身体的顺序进行编排,重复对称,音乐多是单一的鼓点音乐。因此,要想健美操朝着更新、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在原先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与内容。

(二)教师缺乏动作创新意识

教师缺乏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安排新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统一动作或标准套路进行教学,或只是把健美操的7个基本动作进行简单的重组,动作较为操化;教学形式也较为固定:从开始到结束部分,教与学的教学过程多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或练习形式,缺乏引入新元素思想和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有氧舞蹈具有的时代教育特点与价值

(一)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多元化

有氧舞蹈教材来源丰富,音乐曲风多样,动作素材融入当前最流行的街舞、爵士、民族风、艺术体操等元素;动作也吸收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在健美操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流行风格的内容,加上了更多的身体感觉,动作更加舞蹈化,艺术性、观赏性更强;在辅助模块中融入了高低难度不一的器械编排;在整个内容难度上采用了分级标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在视、听、触觉上都有新的体验,参与意识增强,并在运动中获得了快乐。

(二)动作编排和音乐风格的变化,引领时尚潮流

动作编排方面看,从最初的身体动作按照身体的顺序活动和从最初的重复,对称,朝多角度,多空间,手和步伐的方向多变,灵活的躯干运动。音乐方面使单鼓音乐逐渐成为西方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使它的完美结合,在132-138BPM节奏(节拍每分钟)之间的融合,各种音乐伴奏是一个高质量的强度,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练习,在一个欢乐的情绪气氛,消除精神紧张,改善情绪状态,并使性格开朗,疲劳减少,减少压力,使身心放松,强劲的节奏和丰富的舞蹈特色的动感的音乐,风格独特,以满足追求时尚健康的学生,运动等要求。同时,在基本体操动作有氧舞蹈,融合了舞蹈,具有舞蹈交流的特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表现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的感受,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成员的舞蹈。

(三)具有表演性与自我价值感,展现个性特征

有氧舞蹈是一个强大的运动性能,学生需要有很强的表现意识。因此,学生的信心尤为重要。通过有氧舞蹈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同时,有氧舞蹈能充分激发个体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提高自信心。有氧舞蹈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有氧舞蹈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自备不同风格的服饰,或者选择不同的音乐展示不同风格的有氧舞蹈动作,充分地享受着运动的乐趣。练习中的忘我投入和充分释放的乐趣与练习后的身心放松、平静和安宁,会让学生们自我陶醉,心情愉悦,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等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形式灵活性强、自由度大。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缺乏动作创新意识,存在滞后现状。有氧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多元化,动作编排和音乐风格的变化,能引领时尚潮流,具有表演性与自我价值感,能展现学生个性特征,其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氧舞蹈具有的特点与价值符合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生活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因此,有氧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不仅能够起到对现行健美操补充、拓展和完善,更适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对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健美操教学具有较强的效果。有氧舞蹈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是可行的。

(二)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馆;舞蹈教学;有效策略;探讨

文化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机构,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我国各地区都设有文化馆,它们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艺术门类,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舞蹈,因为它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愉悦身心,同时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纵观人类社会的所有艺术,很少有其他艺术行为能够像舞蹈那样令人振奋和激动。舞蹈作为生命活力的一种形式体现,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助益。正是由于舞蹈艺术表演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感染力、亲和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在文化馆开展蹈教学时有一定难度,文化馆虽有专业的教师,但学员一般为中老年群体普遍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入难,从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入手。

1 文化馆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传递情感。舞蹈作品中一般都有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首先必须把握住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及其特定的舞蹈特征,想要塑造其完美的舞蹈形象,还要做到正确握人物的真情实感,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表现中情感的真实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表演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舞蹈表演对于音乐、节奏以及舞台上的位置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演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相应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就必须把所演绎的艺术形象表现的有血有肉、入木三分,结合舞蹈技巧来加强情感的真实性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有助于增加舞蹈表演的灵动性。熟练运用舞蹈技术可以烘托整个舞蹈氛围,熏染核心故事情节,增加舞蹈的灵动性。通过连贯而有力的肢体动作,加上情感的合理运用,舞蹈表演中合理运用舞蹈技术,可以更加鲜明的刻画出既定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舞蹈表演的美感,传递出舞蹈表演的精神情感。懂得舞蹈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将舞蹈与技巧相互融合,最终使整个舞蹈具有生动灵活的灵魂,传递给人们一定的心灵境界。

2 文化馆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脱离实际。多年以来,文化馆的舞蹈表演大都片面强调技术、技巧难度,舞蹈艺术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过于落后,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舞蹈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口述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所能做的便是对教师进行模仿,整个教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教学,不如说是在模仿。舞蹈艺术教学的课程形式往往是一群人共同学习,表演老师无法对学生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通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素材上,从而忽略了实践性,学生不能通过接受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从中体验到舞蹈表演的真正涵义和行动规则。另外,大量舞蹈表演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使得教学渐渐脱离实际。

(二)舞蹈教学设施不全面。文化馆舞蹈教学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专职文化馆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专业老师短缺,舞蹈教学设施匮乏等。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文化馆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文化馆艺术表演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舞蹈艺术表演教育更是难以顺利进行。

3 提高文化馆舞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要让舞蹈回归于群众。舞蹈艺术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舞蹈带来的乐趣。如果不从艺术角度来考虑,舞蹈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我馆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势有多种,其中以广场文化演出和百姓大舞台为主。如由我馆自行编排、指导的《客家布娘》、《酒坊娘子》、《让我试试》、《泡泡澡》等舞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晚上形形的人齐聚一堂,跳起自娱自乐的广场舞,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场面热闹非凡,体现了一种愉悦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舞蹈没有场地的限制,它取源于生活,可以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作为一项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文化,要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独特的社会功效,就应该让它回到群众中去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精神生活成为人们一个新的需求点,所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让他们用肢体消除心中的烦躁和疲惫,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快乐的社区氛围,作为一名群众舞蹈老师,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让舞蹈教学变成有益于社会、皆大欢喜的乐事。

(二)增强舞蹈表演的形体表现力。由于舞蹈艺术表演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生理的动作,即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形体训练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使自然状态的形体趋于艺术的理想状态,因此它有助于提高形体素质,改善形体条件,规范形体动作。从认识上讲,只有通过形体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正确、优雅、合理的形体语言,并融入到艺术表演当中,通过人体各部位的功能的配合来体现人的情感和本质,最终在表演上形成内、外的完美统一。

(三)创新舞蹈教育的艺术氛围。群众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艺术特写与描绘,让群众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不断增强审美感受,并不断洗涤灵魂。舞蹈讲究意境,意境强就更容易使观众接受,进而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员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要为其注入生命力,让他们能够在一种享受的氛围之中不断前进。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观众的视觉将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陈玲.试析文化馆少儿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5,11:230.

[2]章淑莲.浅谈文化馆该如何开展有效的舞蹈教学[J].才智,2014,18:187.

[3]杨妙.浅谈文化馆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3,02:23.

[4]肖瑞泽.浅论文化馆的民族舞蹈教学[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