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8-28 19: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从事于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从事于生产建设等具体事业方面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肩负着培养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跳跃式发展,它的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沿袭着以往的学历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上面的安排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非职业化”泛滥,从而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技能人员供给的不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也较晚,在教育教学上面也延续着传统高校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还是注重于知识的传输却忘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使得职业教育的教与学没有完美的结合起来,教与学之间出现的脱节的现象。所以鉴于以上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性人才。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并不是关于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的人才。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像以往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而忘记了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要进行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将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于实际使学生们加深对于所学职业技能的掌握,这时候教师已经不在是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如何去学习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去主动的学习知识、独立思考完成对于知识的接受,然后进行动手实践来验证所学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同于普通高校,他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实用性、实践性,他们应该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较深,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落实到实处来。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实用性,实践性来重组课程的具体结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时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授时加强针对性与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则要与社会的需求保持接近,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关于课程专业单纯的划分已经明显无法满足要求了,学科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变的刻不容缓。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记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并不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简化版,而是基于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所需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重新组合架构出来的新的课程模板。它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将理论联系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的操作实践中来。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沿袭着传统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的还是知识的传输,老师是知识的主动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想要培养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它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按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基础职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为辅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这时候只是学生的引领者,而学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院方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随着政策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原因,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教学中,老师才是真正的主导者,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教师是关键,教学成果是用来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根底,但是他们缺乏实践能力,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认识程度与他们对技能的掌控程度不相符,在进行教学时他们无法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犯的错误。而且在日常的技能教学中,专业技能老师对于实践操作的认识高,但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较差;理论课教师对于理论的认识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差,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综合的学习。所以要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院方的师资力量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专业理论扎实、技能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路途中,改革是必不可缺的,这种改革也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所谈到的思想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之外,还要在学生管理、教材编制等等其他的方面进行与教学相配套的改革。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时,更要联系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措施,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高秀娟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本文针对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如何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确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下,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实习教学对工科来讲,尤为重要。如果工科类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的智力因素是由动手、观测、查阅、思维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而这些能力,可以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培养。实验、实习教学有利于对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和深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实习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实践教学与高等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

1.对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设置与培养不足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技术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应该设置有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和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但目前明显不合理。(2)实验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有待尽快提高。(3)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对技术信息、先进设备的了解及理论知识肤浅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业务培训、进修等。虽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但它是稳定实验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2.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但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缺乏新设备,缺乏引进先进设备等问题。大多数实验室还停留在六、七年代的落后设备上,特别是随着括招人数的增多,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要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3.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费、实验费短缺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要求,也影响实验课质量的提高。目前,一方面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同时也存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不科学,投资落后、经费使用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管理、合理投资、合理分配、计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合理使用资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验、实习教学学时少对于工科类学科,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由于理论时数在压缩,也出现了实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少,实验项目压缩,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实验质皿,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1.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综合素质实验、实习教师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应当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以优良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质为关键,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实施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做到注重实验、实习教师在岗培训,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提高。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培训与提高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和培养理论与业务能力。(2)通过进修、上学、听课等在职教育,从而来提高业务水平。(3)针对有关仪器、设备,在管理与维修等方面专门进修、学习。

2.实验设备的利用、完善、改进与更新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设备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做到在学校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情况下,也能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要充分挖掘教师和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旧设备,对它们进行改善、重组、重装、设计、改进,使人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作用。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实习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的理论和实验、实习紧密结合。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要转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专题式的教学。教师也应该多进人实验室,了解实验设备,特别是我校实行聘任制以来,许多教师岗位都有实验室建设的职责,这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授课时结合实验设备,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实习课的组织方法实验课有演示性、论证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际操作性的多种形式。实验课的讲授形式是一般先讲后做或一边讲一边做,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动手为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第3篇

1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整体课程改革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整合全部课程。改革盲目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学科课程体系(如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创造符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新结构。专业课程体系新结构改造就是,如何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的能力目标;根据专业能力目标,设计整个专业和每门课程的项目与任务。

有了恰当的项目,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完成课程体系改造,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创造科学、合理、高效、全新的职教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并加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面接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思想,创新教学模式,使之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新的高职教学模式的要点是,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主要导向,重点强调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当积极建设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基地,从而实现高职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的有效融合。

2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造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能力培训、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的主战场。实训基地不是传统的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用于理论的验证;实训基地主要用于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方便师生操作和演示,不仅是图片、模型和实物的展示,学生在这里能够体验未来企业工作环境、场所、内容。不仅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训练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法律活动能力。

3学院团队建设

学院团队建设目标应当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型“为主的团队,转变成”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能力训练型、执行型、行动型和创新型“为主的团队。学院内涵建设以团队建设和整体教学改革为核心,将为学院其他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院教工队伍和学生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强大内在动力的学习型团队、实战型团队、研究型团队、创新型团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教研部门及广大高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只有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参与下,才能把我国高职院校推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王强 单位:中国刑警学院

第4篇

摘 要:中小学教育科研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根本任务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教育科研对中小学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指导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2]吴义昌.科研、教研与中小学教师[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38):35―36.

(作者单位: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第5篇

第一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范围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1、论文的选题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6篇

  指导青年教师总结范文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一向担任班主任。经过自己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务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我辅导过不少青年教师,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辅导青年教师谭小云的吧:

  一.指导谭老师做好班级工作

  教书首先要育人。要想做好班级工作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耐心。谭老师刚从校园毕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刚任班主任时遇到问题过于急躁,处理班级事务很不理想,也给他带来为难情绪,整天愁眉不展。我看在眼里,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交流,调整她的心态,告诉她班主任工作千端万绪,要想一下了做好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头做起。首先要健全班级组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制定班级公约,要求全班学生用班级公约来严格要求自己。遇到问题要冷静,要有耐心,平时多和学生交谈,多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有话敢对你说,把你当成好朋友,要以群众的力量来做好班级工作。平时利用班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师生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爱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透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经过指点和共同探讨,使谭老师解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和工作上的压力,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经过在工作中实践,总结经验,增强了工作潜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指导谭老师做好教学工作

  谭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年轻,精力旺盛,但教学实践潜力不足。刚教英语担心教不好,我就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传给她,具体指导她怎样备课,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利用空余时间互相听课,及时探讨,及时向她点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和她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在她的公开课前多次听她上课,指出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导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联系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课堂教学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会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学得快,掌握得牢,同时也会使学生增强实践潜力,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我的指点和辅导,谭老师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育潜力不断增强。公开课上得很成功,并在教研活动中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她所写的教研论文多次获奖。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青年教师谭小云所做的一些点拨和引导,也是我就应做的。我相信谭老师定能成为我校的骨干。目前是教育教学改革盛期,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用心投身于新的课程改革中去,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行新课程、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用心鼓励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教育界的栋梁之材,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青年教师总结范文

  透过二年多的师徒合作,张老师、刘老师俩位青年教师进步很快。2006年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县前茅,刘老师的语文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并且被评为校园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年度考核为优秀。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张老师的论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在山西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刘老师的论文《阅读品味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也获得了一等奖,我的论文《教师如何照顾到班里的“差等生”》也获得了三等奖,今年三月我的论文《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在少年素质教育报——语文专刊(教研版)上发表。这些成绩和收获,我感到十分欣慰,仿佛看到了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正在成长,看到了我们二中的期望,我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在这一年中,除了在常规的备课、讲课等环节上交流和探索外,我重点指导她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学生管理入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从学生的心理着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

  三、从学习理论着手,不断反思教学实际,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从总结经验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五、从打造精品课开始,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由骨干向名师迈进。

  张老师、刘老师俩位青年教师在我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我相信,今后我们师徒合作的将更加和谐、有效。

  指导青年教师总结范文

  20xx年9月,校园安排我与青年教师张老师、刘老师建立了师徒关系。当时,我是中学一级教师,县教学能手,20年的教学经历和6年的班主任经验,校园把两个青年教师交给了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我一向乐意与青年人交流,有多年的带徒经历,我相信必须能与她俩共同提高。

  建立师徒关系后,我们三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带同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几乎朝夕相处,给我们指导、交流、合作带来了方便。一年来,我们从制定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到方法的选取,以及课后反思,简直是全程研讨。她俩经常向我提出有关教情和学情的问题,我总是耐心细致地给她们讲解,并从理论上分析,实际中论证。同时,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真正实现了互帮互学,师徒相长。

  透过一年的互教互学、互听互评,我们师徒不仅仅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成绩在全县都名列前茅,受到了社会、校园、家长、学生的好评。不仅仅如此,一批教学成果也涌现出来。

第7篇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第8篇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有不如实的写出文献的出处,那是不道德的表现,也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东佐.我国建筑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探讨.太原大学学报,2003.4

[2]许戈.我国建筑法规与FIDIc合同文本.广东建筑装饰,2003.5

[3]梁成柱渭To与我国的建筑法规.山西建筑,2003.

[4]王卓甫,杨高升,刘俊艳.现行建设法规对工程交易模式发展影响的分析[J].建筑经济.2008.07

[5]高玉兰,《建筑工程法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3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 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2):72-74.

[2] 王晗璋.任务驱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研究与探讨,2013(11).

[3] 由力.高职教育法律课程的探索与创新[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28-129.

[4] 李秀红.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0):86-88.

[5]郭艳芹.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15,05:222-223.

[6]陈良金.关于增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门窗,2015,02:240-241.

[7]李秀红.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0:86-88.

[8]黄洁丽.《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12:123-124.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乔晓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内容探索,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2]卓菁.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杂志,2006第9期.

[3]何峰,建筑法规与房地产法规实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4]樊宏涛.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教育前沿,2010年第8期

[5]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6]王晗璋.任务驱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研究与探讨,2013(11).

[7]由力.高职教育法律课程的探索与创新[J].教育教学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第9篇

教师如何参与并搞好校本研究

作者简介:王海彦,37岁,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中学副校长,内蒙古森工集团[:请记住我站域名/]骨干教师,英语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承担英语教学工作。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语文报》特约编辑,《学习报》特约编辑,《语文周报》特约编辑、大兴安岭林区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受林业局及以上表彰17次,有十多篇论文在自治区级及以上书、报刊上发表或论文评选中获奖。

在教育资源需要开掘的大多数中小学,如何实现超常发展,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是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就是要走校本研究之路。如何搞好校本研究,关键是要对其定好位。有效的校本研究必须定位在“三个服务”上。

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校本研究的“主战场”。客观地说,长期以来,中小学中进行的校本研究大多数是华而不实的,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咬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当前正是新课程推广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校本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努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要力求校本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首先,要找准“抓手”。也就是找到“教的改革”和“学的改革”的“结合点”,校本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点”。其次,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作用不是“灌”而是“导”。比如,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时,教师应给予诱导;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当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清时,应给予开导;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时,应给予辅导。再次,要大胆相信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如不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不注意培养学生逐渐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习惯,课堂教学改革将无法进行。

总之,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善于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能与时俱进、能行之有效。

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讲到教研工作就吐苦水,情绪很大,比如,说“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除了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和一些因编制较紧的村小教师确实较忙外,这里面还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要求开展的校本研究工作,没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而是各搞各的,两张皮的现象非常突出,校本研究没有很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要力保校本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首先,我们要明确校本研究的特点和目的。

校本研究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校本研究就是瞎研究、空研究。其次,要做校本研究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校本研究,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再次,要找准校本研究的“突破口”。校本研究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研究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行动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

当前,在中小学中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即大家天天嚷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听课),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怎样去搞教研,特别是对一些教改实验、专题研究更感到无从下手,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小学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生理缺陷”。要使校本研究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服务,首先,我们要正视校本研究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意义。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无可选择地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校本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校本研究能力,那就意味着缺少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就意味着要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我们要懂得一些进行校本研究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师片面地把校本研究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校本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反思是校本研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应学会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校本研究很强调集体研究,教师就要学会如何参加集体研究,如何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学会将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再比如,要进行课题研

究,教师就必须学会如何选题、如何控制实验过程、如何结题等等。一句话,就是教师绝不能只凭个人意志、只凭自我感觉、只凭工作习惯或只凭几分热情去搞校本研究,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校本研究。再次,我们要学会通过校本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职业形象。由于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针对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这种实用性的研究,很容易显性形成教师实用性的教学教研素质和后发优势,以帮助教师出现高位持续走强。很多名师就是通过校本研究造就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通过校本研究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校本研究来重塑自己的职业形象,教师有机会通过校本研究来形成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教师应善于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

第10篇

>>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现代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英语创新班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科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指导探索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 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论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回眸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成效 小议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如彩图(figures)、动画(animations)、视频(videos)、小测(quizzes)、练习(practice tests)、词根注解(word roots)、单词卡(flashcards)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站资源,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材配套网站,利用TED()、开放课程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听力与专业学习兴趣。每学期选取难度适中、内容生动的生物、食品相关科技、科普演讲5-6个,每个时长不超过15分钟,在课堂上播放。播放过程中分段提问,抽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对复杂内容或句型进行讲解。学生如果感兴趣或需要,提供网址供其课外学习,教会学生使用TED网站的“Subtitle”和”Transcripts”功能。

(三)写作训练

虽然每学期安排2个课时用于讲授科技论文写作,但由于此阶段学生尚无论文写作经验且论文阅读量少,只能有个初步印象,因此写作训练还以“改写(rephrase)”为主。传授“剽窃”与“引用”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句型改写、词汇互换等训练;在期末考试中也安排改写相关的考察内容。

五、成绩评定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80%)组成。平时成绩的考量包括课堂表现、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踊跃度、小组课堂报告的质量、PPT制作及听众响应等。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量范围包括常见专业英语词汇、英译汉、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段落改写等。

六、教学团队配置

《科技英语》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有留学美国八年的学习、科研经历,留美读博期间还从事了五年的助教工作,积累了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经验,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独特的理解。在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6年期间,承担了《遗传学》(双语)、《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双语和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其他成员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是省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骨干,人员配置为《科技英语》的教学开展与创新提供了保障。

七、教学效果调查

《科技英语》课程已开设两年,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多选题),共收回有效问卷59份。59名学生中,27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7名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平均英语水平较高。统计结果如下:

对课程开设必要性的意见。95%的学生认为开设《科技英语》课程有必要或很有必要。认为《科技英语》可以培养利用英语进行学习、交流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或推动自己在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学生分别占到所有受测学生数的71%和54%。

第11篇

一、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急功近利,忽视教学中的问题。

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一些教师过分关注个人课题等级的立项,课题成了顺利晋级的条件。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己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级等,而忽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结果使课题研究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另外,教师未经课堂观察的专业训练,对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而会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此外,缺乏一种机制,即引导专家与教研员深入课堂,与教师平等交流。凡此种种,使教学中的问题很难被发现,课题研究难以发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

2.盲目跟风,缺乏创新。

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课题的研究内容,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教学实践建立关联。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应突出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存在的价值。

3.缺乏引领,忽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即课题的过程研究。一些教师做课题喜欢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有些教师在课题立项后,研究思路却不清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等情况。有的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这样,既难以提高课题的研究层次,也无助于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4.关注课题数量的呈现,轻视精品课题的打造。

一些教师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很少,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课题。因此,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

二、教师课题研究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1.在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盲从,注重创新。

目前,学校和教师在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课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

2.在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实用。

学校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3.在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在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上,要重视推广辐射。在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

第12篇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如果一所学校不搞教育科研,那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一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朽木;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加以探究,那么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工作的多次重。下面就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点滴做法及体会略谈一二:

一、抓课题,使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键在于选择什么课题,这将决定研究的价值与实际运用效应。为此,学校在指导教师确立课题时,引领教师要围绕教学坚持做到:

第一要让课堂充满激情。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心中有爱,爱是可以穿透任何障碍、融化任何坚冰的力量;第二要让教学充满探索。要求教师要不把问题当问题,要把问题当财富。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提炼,善于总结和提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学历,不在于教龄,不在于水平,而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研究的意识,有没有改革的魄力,有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如果都具备了,那么你离名师、特级教师就不远了。第三要让教育充满思想。为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一是提倡学习,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二是大思考,积极践行思想有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三是大实践,实践出真知。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我们随时随地开展实践与研究,而科学实践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让教师在学习、研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教育心得,让其形成序列的智慧,确立课题及课题研究目标,由此提升教育思想,解释教学现象,提示教育规律,预见教育未来。

二、抓活动,使学校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活动即行动。活动是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的载体,课题或专题研究也只有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得以深化和提高。目前,新课标实验教材正在实验、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与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交互作用,发生“撞击”,教师更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新课程理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教育科研中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为科学,取得的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

对此,学校抓教育科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干”:就是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科研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第二个环节是“想”:这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是科研的关键环节。第三个环节才是“写”:在新课程中遇到的理论或实践应用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目标,方法与策略,写出具体的研究内容,主攻方向和预期取得的教科研研究成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写下来,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第四个环节是“展”:就是展示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至二次的展示,观摩活动,把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学生学习方式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抓方法,使学校教育科研走捷径

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是要在发现以前传统教育行为中不符合现行教育的地方,认识后尽快研究纠正。教师在深入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后,借助理论反复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达到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对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同步;2.教育科研与教师学习理论及经验借鉴同步;3.教育科研与教师自我反思同步;4.教育科研与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同步。

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都是对课题研究的深思考。教师经常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既能把成果表述出来,又能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来看,撰写论文正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认识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使其不断创新。魏书生,斯霞,邱学华等著名特级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中能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而且能把这些从实践中研究得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发表专著,这是他们获得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激励着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334000江西省浮梁县鹅湖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