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时间:2022-09-05 14:4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地规划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园路园林绿地,规划与布局

 

1、园路的环境功能

1.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园林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说来道路仍然是划分和组织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道路不但可以使整个绿地成为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和划分空间达成统一的景观效果,为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1.2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而且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1.3组织排水

道路可以借助其路边缘成边沟组织排水,一般园林绿地都高于路面,方能实现以地形排水为主的原则,道路汇集两侧绿地径流之后,利用纵向坡度即可按预定方向将雨水排除。

2.园路的设计

2.1设计依据

2.1.1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决定了园路布局设计的道路类型和布局特点,一般较大的公园,要求园路主道,次道,游步道三者齐备,并使铺装式水平多样化。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从而使园路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较小的园林绿地或单位小快绿地的设计,往往有次道和游步道的布局设计。

2.1.2园林绿地的规划形式决定了园路布局的风格,如园林为规则式园林,则园路应布局直线和有轨可循的曲线式,在园路的铺装上边也应和园林风格相适应,充分体现规则式园林风格,如园林为自然式园林,则园路布局成无轨可循的自由曲线和宽窄不同的变形路。

2.2园路布局设计的原则

2.2.1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2.2.2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2.2.3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

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2.3园路的布局

2.3.1园路与建筑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装饰品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都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根据对园路和建筑相互关系的处理和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二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能上能下就是我们常见的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咱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同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

2.3.2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叙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即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2.3.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陟坡地形之外,一般场尽量保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园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要有景点和特点。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舌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划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3、园路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在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所以要使园路布局更合理.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两条自然式园路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对角不宜相等,道路需要转换方向时,梨园交叉点要有一定长度作为方向转变的过渡。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如果两条直线道路相交时,可以正交,也可以斜交。为了美观实用,要求交叉在一点上,对角相等,这样就显得自然和谐。

3.2若三角园路相交在一起时,三条路的中心线应交汇于一点上,否则显得杂乱.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3.3由主干道上发出来的次干道分叉的位置,宜在主干道凸出的位置发出次干道,这样就显得流畅自如.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3.4在较短的距离内道路的一侧不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叉口,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广场。

3.5凡道路交叉索性承德大小角不宜采用弧线,每个转角要圆润。

3.6自然式道路在通向建筑正面时,应逐渐与建筑物对齐并趋垂直,在顺向建筑时,应于建筑趋于平行。

3.7两条相反方向的曲线园路相遇时,在交界处要幼教长距离的直线,切忌是S形。

结束语: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博士论文,园路园林绿地。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

第3篇

关键词:乡土人文;城市规划;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82-01

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入乡土气息,崇尚一种返璞归真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具景观代表的就是广场和城市绿地,尽管广场及绿地景观在设计构思、使用功能、主题景观、服务人群上存在着差异和变化,但究其本质,不外乎硬质铺装、绿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如喷泉、雕塑等,城市中的的“泥土”太少,撇开硬质铺装高昂的材料费和施工、维修费用不说,单是从土地的角度讲,他们身上披着的铠甲和装饰太多,他们不能正常的呼吸。

综合城市景观近年的发展看,广场作为某个区域的标志越来越受到政府机关的“宠爱”,这是关系到城市、区域的门面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政绩所在,许多耕地、农田甚至居住区被规划成广场的区域,固然,广场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层面方面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广场在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破坏和杀伤,一些耕地、甚至低矮的房舍完全可以作为广场周边风景保留下来,在目前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形势下,花几万元移植的一棵南方树种,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接受生命极限的考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保留原有的、改造原有的,把完全天马行空的设计规定在一个稍有局限的框框里,是对城市设计和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农业生态观光园逐渐兴起,不妨把这种形式搬到城市的广场的绿地中来,用观赏麦田代替普通的绿地和小灌木,用玉米组成类似于树阵的作物阵或者更具有趣味的“迷宫”,棚架上的一部分紫藤换成了葡萄,试想秋天来临的时候,金色的麦田闪着丰收的光泽,叽叽喳喳的麻雀前来觅食,为寂静空旷的广场整天了自然的气息,扎成的稻草人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显示出无尽的童趣,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尽情展现。当然,在作物的选中上应下大功夫,不仅要考虑原有的因素,还要考虑作物的景观因素,在选择育种时一些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病虫害小的农作物,产量方面可以不予考虑。

另外,抛除必要的硬质铺装,一些具有自然风貌的沙滩、卵石、沼泽也是城市设计中应该适当保留和建造景观的有利因素。制造多变的地面种类,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将城市规划设计注入朴素的人文气息,促进城市人群的交流和沟通

农村是一个舆论相对自由的空间,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群落,这个群落的人们相互熟悉和了解,天文地理、时政娱乐、东家长李家短,这些都是人们在攀谈时的内容,遇到困难时,群落里的人就是最好的帮手,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在城市中能形成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会被打破,一个单元、一栋楼房、一个小区、一个社区里的人将会相互熟悉,城市居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

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峰在论文《城市高层集合住宅的“院落式”可能性》中构想了一种“院落式”高层住宅,用复合式结构单元的形式构建出露天的空间,在这个住宅中同步实现了住宅的室内绿化和交流空间的设置,虽然这是属于建筑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这个出发点是和笔者的思路一致的。在城市居住区中建立“院落式”的住宅,充分尊重“小群生态”的规律,在建筑的同时充分考虑交流的空间和角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将住宅绿地营造规划的更充满人情味,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和交流。

说到朴素,就是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让景观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号召力”,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的,让人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设计师应该始终把握为人设计这个主题和目的不应有任何的偏移。一些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小细节可能就是制约人流的因素之一,凳子的摆放、需不需要靠背、公园小径的宽度等等都是应该在充分尊重人群意思的基础上规划实施的。

就目前的形势看,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同步发展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设计融合,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但我坚信,在这个历程中一定可以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从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景观设计,实现国家景观的大繁荣和发展。从国家物质、精神建设的角度讲,建立良好的生态人文景观,促进人民,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心灵和精神的净化,这一步的实现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场地特征,风景园林,西湖风景区,湖滨和北山路景区,规划设计

场地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规划、设计的“原点”,其对规划、设计的后续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望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场地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深刻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社会文化等场地特征。近2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建设虽然飞速发展,但是在景观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千城一面”、“众景一面”等忽视场地特征所带来的现象。

1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作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所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

1.2场地特征的概念

场地,大至风景区和城市,小至区级公园、广场绿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个性,是一块场地与其他场地的区别。场地特征包括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场地的人文特征。园林景观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归属,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认同。

风景园林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为设计师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也决定了设计师应采取的处理态度。设计师应从理解自然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采取处理方式。

2场地特征的分类与内涵

2.1场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气候、(地)地形地貌两方面,它是因场地所处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影响甚至制约在该场地上的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景观作品就会与这块场地和谐相处,场地自然力也为景观提供维护,景观给场地增添色彩。

2.1.1天——气候:

气候对植物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任何优秀的园林景观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树种的使用可以使景观保持长久,可以保证景观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现不同的景致和格局。这种景致和格局是该场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种特征。如果忽视这种特征,人造景观会与所在场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场地的原有景观。

2.2场地的社会特征

2.2.1建筑环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机理,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空间体验。把握好了建筑环境,才能创造出协调、统一的园林景观。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人类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记以及从事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达了人文特征,景观才能保持所在场地的历史延续性,创作才更有依据。

3结合场地特征的设计理念

随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体制改革,场地设计这一课题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越来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指导性的设计理念对景观规划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从周边环境

遵从场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就要解决好车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间组合等。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的景观。

3.2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部分景观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3.3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作为园林的表皮,可分为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类。设计师在重视植物景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群落类型。在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应尽量考虑地方材料。在园林中展现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园林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创造。

4结合场地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杭州滨水街区的体现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区,遗存的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滨水区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建设积淀,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个城市景观基质中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因此面临西湖的街区必定在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湖滨景区和北山路做详细分析。

4.1湖滨景区特色营造

湖滨街区处于西湖风景区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强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间特征。

4.2.1湖滨景区历史沿革

湖滨路全长1315m,原为杭州西湖的西城墙。1916年拆除钱塘门和西城墙,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滨路,从此市区与西湖连成一片。1929年改成沥青路面。后,湖滨路的西侧沿西湖一带陆续辟建一至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一带建起了西湖饭店和环湖旅馆等。

近年,在西湖保护工程中把湖滨路的沥青路改为为花岗岩条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时,在绿地上还建了古城墙标志,路东侧的建筑物焕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国初年建筑的“骑楼”风格,风采依旧。这一带今统称湖滨景区。

4.2.2湖滨景区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2.2.1延续整个街区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吴山、宝石山—南—北嵌入市区,使南北约4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台的“台口”,而湖滨街区正好位于城市舞台的中心位置。

湖滨景区延续西湖的脉络,以原有的滨水空间为核心,使街区和滨水自然渗透为一体化区域。40m宽的湖滨综合休闲绿地,充分考虑了原有树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悬铃木,衬托着街区的建筑,将西湖水面和湖滨街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步行、休闲为主的多样化街区;并且与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悬铃木一起,形成了镶嵌在西湖边的一圈绿色项链。

4.2.2.2湖滨景区人文特征的传承

绿地、水面、骑楼、连廊、广场、庭院及各样的商业街构成了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形成了湖滨街区的休闲特色,并成为西湖景区与主城区的有机过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滨商业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础上又是继承了原有街区的格局。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各具特色。湖滨路改造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在尊重历史上赋予它新的气质,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功能。这就是“似曾相识”在延续文脉上的表达。

4.2.2.3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交融

湖滨街区周边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运用现代材料产生对比映衬。玻璃材料与青砖材质的强烈碰撞,减弱了青砖体量的压抑感。纹理清透的木质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与青砖墙面相互映衬,使建筑更加亲切、动人。

街区内保留了传统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间类型,结合传统与现代,承载了原有街区的文脉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流动和渗透,形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4.3北山路景区营造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湖北线,东起保俶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

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历史沿革

北山街历史街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以秀美山水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特色,成为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地域环境。北山区有自秦以来的各个朝代历史印记。明清时期的北山街山峦叠翠,楼阁错落,翼角飞萃,俨然一幅绝佳的山水画卷,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清末民国初年,西湖边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墙,城市功能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功能。随着北山街拓宽,城市公交的开通,大量私家别墅以及现代功能的旅馆、餐饮设施在这里兴建,中西合璧的近现代文化不断渗透,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3.2.1场所精神的自然体现

北山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宝石流霞这一著名景观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侧没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滨水岸线,使其与人行道结合成一体。在原有的滨水岸线做成亲水平台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区与湖面的距离,营造了湖面和街区统一的宁静氛围。

植物配置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树种(如樟树、桂花、小叶黄杨、海桐、杜英、柳树等),并开发利用本地的新型园林观赏植物种类,这样既强调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又为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3.2.2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只有生活的延续,才有文脉的延续。北山路上不再适合居住的中式木结构寺庙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比如恢复原貌的玛瑙寺,已成为葛岭景区的亭台楼阁。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国古建筑和欧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这里的历史环境呈现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优美,更可以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对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场所进行重新诠释,使之获得了鲜明的场所特征。

4.3.2.4街区风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过层层台阶通往宝石山上的各处景点,曲折而自然,在两旁植物的绿荫下更显示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这些巷弄把游览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加强了湖与山的联系。

北山路街区,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风格的历史建筑,成为联系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的纽带,不仅保持了街区整体景观的和谐,并且素雅、平和,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统一,成为西湖风景区独特的景观。

5结语

突出场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既是风景园林行业综合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对场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湖滨和北山路规划设计提炼了场地已有的景观特征,依托自然条件,以人文元素为主体进行空间塑造;同时深度挖掘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当地的文化景观,营造了一个展现杭州地域景观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风景。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3-4.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J].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4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6 刘卫星.城市园林景观中场地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瑶,杨云峰.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4(5):171-176.

8 朱建宁.以自然为师的现代植物景观设计[N].中国花卉报,2005-08-11.

9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10 许一洁.“生态”与“野趣”的回归[M].华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红梅.地域文化与自然风景区的旅游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8-21.

12 王业社.场地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3):124-128.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区;景观生态

1 引言

多样化城市居住区景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生,于是,野果丰富、动物活动频繁、取水方便,而且有利于抵抗猛兽攻击的地域,便成为人们选择的居住地。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麦、大米等农作物,所以选择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带居住,出现了许多村落;随着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向集镇、城市、城市带聚居,以获取便利的交通、生活设施和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服务。时至今日,人口增多、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

2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例如立地环境、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要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2.2规划设计中的立地环境要素

①原生态土质的重要性。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住宅区本土是住宅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也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尽可能保留野生生物,顺着绿脉而得以生存繁衍。人作为城市和住宅区的生物主体也和其他生物一起共生共存。因此在住宅空间规划时同样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水土流失。

②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2.3水景的生态设计原则

水是生命的起源,如果把植物比喻是“水塔”,那水就是其源泉和本底。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湿地系统也是孕育生命的生态系统。建设住宅的水景湿地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①水系利用原则: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缓释和灌溉利用。

②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气温的功效;

③人的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从飞机上看地球,绿色的山峦、弯曲的河流和绵延的海滩常连在一起,人类聚居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海滨、河谷,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在菊园、浦江花园、河滨豪园都用了水景。所以模拟自然的溪流、瀑布、人造湖泊,通过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湿地,从人类原本行为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2.4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2.5 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的设计

我们将住宅区的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结合起来,把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尺度和树木的尺度合理地量化,从空间、时间、自然、人文诸要素来规划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系统。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由自然园路相连的“植物园天地”、“亲子乐园”、“探险者之路”、“鸟类乐园”、戏水池、茶室平台等,在住宅小区中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生活、聚居8+8+8方式的形成是人类的向往:8小时室内、8小时工作、8小时户外娱乐活动,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容量是在住宅规划中确立的。住宅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根据该住宅区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识文化层次,合理区分聚集需要的硬质景观,生态需要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需要的视觉景观。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绿脉)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第7篇

论文摘要: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园林绿地中道路的作用、类型、功能及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所以,它具有与人行道路相同的交通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功能和性质,了解这些能和性质,有助于更好的设计。

一、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划分园林空间

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二)引导游览

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便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

(三)丰富园林景观

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四周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一)主要园路

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二)次要园路

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三)游息小路

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四)变态路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三、功能与特点

(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二)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三)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四、园路布局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二)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三)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园林工程建设只能感的道路应形成一个换状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道路设计要做到有的防矢,因景设路,因游设路,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使游人正在游兴时“此路不通”,这是园路设计最忌讳的。

(四)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

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五、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面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二)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三)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四)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五)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结束语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袁海龙《园林工程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2]梁永基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环境;积极空间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我们生活质量的影响甚大,因此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都市人都向往自然,渴望回归自然,在住宅楼宇的间隙,创造怡人的绿化环境,使人们能到小区花园中与花草倾谈,与树木交心。以下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规划设计基本观点

小区环境规划设计应体现三个基本观点:人的观点;城市的观点;实际的观点。第一,人是小区的主体,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去,需要突出它的适用性。第二,城市是个有机体,而小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三,从小区用地的现状实际出发,进行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

2.规划目标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幽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个性鲜明的花园生活空间。

3.结构布局

通过细致研究和综合考虑,确定小区内住宅的层高以及住宅间距,根据用地的特点,结合小区主要干道系统,布置配套公建、景点、老幼运动区和花草树木等,构成中心绿地,并连结干道组成若干组团。

4.规划设计

4.1尽量考虑现代人求变求异的心态,打破传统平面布局、营造趣味化的,多功能的空间形态。

4.2围合开敞空间,提高天空可见度,才能使居民真正享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4.3不仅在中心花园内有集中的商业会所,更在其他楼宇中安排一些小商业区,实行全方位的便民服务。

4.4利用楼宇间距设置球场,利用边角地段设单杠、滑梯、跷跷板等设施,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区内充满动感活力。

4.5小区的道路系统要便捷、清晰。

4.6居住组团的识别性与认同感,强调群体空间塑造。

5.环境设计

在住宅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之外,还需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环境设计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住宅小区来进行环境规划以及环境细部是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的内容,更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进行艺术的改造过程。

5.1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内容

绿色植物为建筑创造了有益的生态环境,室外绿化空间的植物大多数为观叶植物,花坛、花槽,这是大型公共建筑常见的绿化形式。小区中心绿地是绿化的重点,在其中设置小桥、亭台楼阁、山石小品等构成五彩缤纷的景色;现代建筑体形简洁明快,不尚繁琐装饰,因此需要有丰富的小品来软化环境,在现代建筑围绕的空间里,小品成了绿叶中的红花,在美化环境、渲染气氛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水是大自然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从而成为建筑空间与环境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在建造环境构成中有三个基本形态:面的形态、线的形态、点的形态。在构成建筑环境的设计构思中,充分利用水的流动、聚散、渗透和蒸发的特性,使水景建筑空间得到多种感觉空间的变化。水的细部处理是构成水景的元素,大体上包括:喷泉、涌泉、水幕与瀑布、池岸与池底处理、池面装饰小品等;雕塑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点缀品,像树木、街道、建筑一样,成为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正如现代建筑较之古典建筑更趋于简捷明快一样,现代雕塑也在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大门建筑是建筑群体内外的分隔部件,是建筑群的门面,也是空间序列的起始,有时也成为人们记忆的标志。我们应力求作到功能与形式统一,克服结构形式、建筑风格的不同。大门建筑设计 还应包括车辆、人流集散和停车场地。有条件的可留出绿地,种植树木,以丰富大门的空间环境。

5.2.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5.2.1小区住宅布置与居住环境

日照:在住宅布置中,改善单纯的按日照间距南北向行列式排列,充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丰富 力量空间环境,又提高了日照质量。通风:在炎热的季节里良好的通风同寒冷季节的日照一样重要。居住环境中的邻里关系:要密切邻里关系就要研究住宅布置中不同的知觉属性对居民产生的视觉及心理刺激效应,导致居民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行为。

5.2.2小区空间布置与社会环境

如何在小区空间中创造居民乐于进行室外活动的场所呢?归纳起来有这么几条:a整洁、舒适、优美的环境:在那里空气是新鲜的,地面是整洁的,有遮阳的树荫,还有可供观赏的花木,没有车辆的密行,也没有噪声的干扰;b必要的消歇:交往设施铺装地面供中老年人早上打拳、练功、跳舞,沙坑、爬梯供儿童游戏、玩耍,座椅供成年人交谈等;c限定空间:开放的没有边界的空间给人以不稳定或不安定的感觉,就像一个人站在沙漠中会感到无依无靠,孤立无援。这样的空间给人失落感,而不是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规划设计不做出精心的安排,小区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空间,又称负空间,主要是指无人使用或没有被利用的空间。它无助于小区环境的改善。积极空间的开辟要密切结合人的活动需要和心理环境的特点。

5.2.3小区公共建筑布置与生活环境

在公共建筑的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原则:方便生活;利于经营管理;美化环境。另外,小区的商业中心和商业娱乐中心不但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地方,还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场所,必须为前来活动的居民提供赏心悦目的环境。

5.2.4小区道路布置与交通环境

居住区规划特别要体现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要求小区内部配以相应规模的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使他们不穿越小区外道路,自己去学校而不致受外来车辆的威胁。道路网的布置要使居民出行时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应避免任意穿行别人的房前房后,以保持组团内部的半私密领域性质。为了必要的居民安全与安静,适当绕道而行与人们抄近路走的心理是有矛盾的但只要规划设计处理的好,遵循居民的出行轨迹进行布置,居民身在其中是会理解的。

中心绿地广场:从生态角度看,小区中心广场相对面积大,有较充裕的空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经生态栽植后,成为整个小区的“绿肺”。对居住环境有直接影响。

6.建筑单体及形象:

自然、健康、节能应是住宅的设计目标。

综上所述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因此我们在小区规划中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顾浩.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J].规划师,2003(11)

[3]邓卫. 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J].城市规划,2001(2)

第9篇

【关键字】老年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环境设计,心理需求,生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已于20世纪末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后,老年人活动需求对城市公园绿地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与其它年龄段人群相比,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相对退化,行动及思维敏捷度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有着特殊的需求。建设者应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去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宜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使他们老有所乐。

二.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感官能力都会相应下降。老年人视力变差,对光线的感觉迟钝,因此在环境照明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一生理特征的改变。老年人听力衰退,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交空间和尺度。老年人更喜欢有围合感,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进行交流。老年人容易跌倒,是因为平衡感迟钝,身体不易取得平衡所致。在环境设计上应该注意地面的防滑处理。

2、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失落感

老年人在步入离退休生活后,生活节奏一下子由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甚至无所事事的状况,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和妥善安排,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落感,甚至郁郁寡欢。多到户外活动,陶冶一下情操将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焦虑恐惧感

有的老年人担心年老多病,患上“恐癌”症,担心中风瘫痪,顾虑心绞痛、心脏骤变猝死等,以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通过人际交往空间的创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活动空间,创造真正属于老年人活动的空间环境。

(三)消沉没落感

这类老年人常为体弱多病或旧病复发,或罹患新病,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待这些老年人,一方面积极防治老年病,解除实际病痛,另一方面亦要反复给予鼓励,减轻这种对健康有害的消沉没落情绪。通过合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参与积极性,减轻或消除老年人的孤独与空虚感,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

(四)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同事间接触减少,社会活动和交往不多,以致消息闭塞,信息不灵。若是体力不佳,视听减弱,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时间长久,会出现“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丧偶的老年人这种心境更为显著。创造一个舒适的人际交往空间对老年人的生活将会增添乐趣。

三.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1、社会性 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2、趣味性 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3、持久性 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4、选择性 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5、局限性 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将收费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这大大提高了公园利用率,使每个市民享受到在公园游乐休憩的机会。根据老年活动场所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景观与老年人身心状况的关系,总结归纳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1、安全性原则

2、生态性原则

3、易达性原则

4、可识别性原则

5、交往性原则

五.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构成空间的设计要点

1、步行空间

散步或慢跑是老年健身主要方式之一,步行空间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路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还应避免高差变化过急,如果有较大的高差变化,一般要设置台阶与无障碍坡道并存。在坡道的入口或醒目地段应安装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坡道与铺装广场材料要求坚实、平整、防滑,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轮椅的老人。

2、坐息空间

通过观察发现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的活动类型主要以体育锻炼、聊天、看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坐息空间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交流等不同的活动需要。坐息空间设计时,座椅可以延长老年人的滞留时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椅的平面构成,摆放方式以及所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其次,桌凳组合满足了老龄棋友、牌友的需求;对于一些多人参与的活动,常常有部分老人旁观, 这种主动式与协从式的活动,可以采用亭,廊,花架的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座椅的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座具的材质以木质为好。

3、庭院空间

庭院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在公园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庭院也是十分必要的,庭院可以由建筑、植物、地形及水体围合而成。庭院的布置设计上较为随意,功能上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开展画展,书法展等活动。较为私密的空间也给老年人聊天交谈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六. 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方法

1、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

对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足够大的活动场地对老年人开展社交和运动很重要,而小空间,小尺度的活动场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围合、覆盖、下沉等手法创造相互连接渗透的有边界限定和细部处理的小空间,对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公园绿地的人性化细部设计

无障碍设计可以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同时给老年人带来了安全感。因此,在进行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时要注意安全性的问题。如地面高差变化应尽量减少,台阶处设置坡道,配置扶手栏杆等。

3、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景观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活动场地可以用绿篱的形式对场地进行围和,静态坐息空间要以观赏植物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在植物配置上创造一些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类型,构建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户外环境。

七.结束语

老人为城市公园利用率最高的群体,作为设计人员,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从而帮助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张 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2]孙樱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 -2003年3期

[3]郭子一 徐峰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9年8期

[4]王欢 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特征调查——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5]吴利敏 老年心理与环境设计[期刊论文] 《中国园林》-1989年2期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孕育着人类文明,随之产生了城市,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了。人类一直被“滨水城市”深深吸引着,例如:中国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昆明、芜湖等;有海的城市――青岛、威海、三亚等都是我国人民非常想去生活的城市,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

1、水体、绿地与城市的关系

水体是滨水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不管是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构筑地域景观特色,还是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亲水性,因此滨水绿地自然就成了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但生态的多样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城市滨水园林景观的特征

(1)自然生态性

对城市滨海区的生态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一共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社会现象,其次为经济发展,最后一个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向往的自然生态性。由于滨水区的水系生态系统具有各种复杂的生物圈,自然也就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环境。

(2)生态敏感性

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作为交汇连接点的滨水区不仅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生活敏感性。对于不同的生物来说,它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对于生活在此地的市民来说,它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以及活动的场所。

(3)公共开放性

在冷漠的“水泥城市”中,滨水区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临水的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的开放界面,城市滨水区综合了原有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与城市中心景观在视觉上保持通透与开敞,使其成为城市生活景观的延续,与城市融为一体。

(4)历史文化性

自古以来,有水流过的地方就会有人类的聚集,人们在这个地方不断繁衍生息,进而形成了固定的居留地。在滨水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问题生存,组建开始修建港口及码头,为人们提供方便,这就是最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积淀了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当地居民共有的城市记忆。

(5)连续性和整体性

城市滨水区构成的城市水网使城市中的山、水、林等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滨水区维持着城市的自然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为城市中的自然水生生物、湿生和旱生生物提供了一个连续性的空间。

3、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流程

3.1、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流程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应该就滨水区规划所在场地进行基地调查,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根据其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挖掘与定位,结合其周边环境的水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与准确的评估。

3.1.1、宏观层面

(1)熟悉任务书、确定目标、划定范围

在对项目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前,必须要与甲方的委托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具体的要求后再进行方案设计,以免结果偏离中心而影响工程的进度。同时还应明确规划设计的地理性范围、要求的造价和时间期限等内容,从中确定哪些内容值得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2)实地踏勘和收集资料

掌握任务书相关内容之后,根据甲方拟出的目标,之后要对实地情况进行具体的深入了解,包括其地形、周边环境等等与设计相关的基本资料,并且对其不完整的内容加以核实与补充。现场踏勘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不断的勘察,深入了解当地的现状和民俗风情,我们才能在后期规划中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3)现状分析、资料筛选和整理

在进行了初步的勘察分析后,要与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核实与分析,整理出需要的基础现状资料,其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城市绿地率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在对该地区的文脉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后,要分析整理出一份简要的基础报告,对其各方面的资源状况进行总结。

3.1.2、中观层面

(1)方案的构思和起步

在对开发地的基础背景进行了解后,做到立足现实、顺应城市发展;其次,确定规划观念和主题以及规划的目标;最终遵照城市规划原则,遵循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构思方案。

(2)初步规划阶段

1)总体定位

结合前期归纳总结的资料和掌握到的相关文化资源,提出本次规划的总体定位、主题、理念等。

2)滨水区功能布局结构规划

对该地区的功能布局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性基本功能分区;论述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功能区域的基本发展趋势。

3)滨水区景观结构规划

要“注重空间的尺度与其功能结构之间的相互统一”,进而处理好该空间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滨水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滨水区内的道路交通的规划主要包括(非)机动车交通、步行及水上交通、静态交通在内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5)滨水区绿化规划

应从自然化原则和植物品种选择的地方性原则来考虑。

3.1.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对总平面的布局(主要是准确的形状、尺寸、色彩和材料)、各个专项的深入设计(包括地形、平立剖面图、景点详图、竖向设计、绿化设计)以及铺装、管网、小品等,本论文主要以前期规划为主,因此对此部分不做细致论述。

图1规划设计流程路线图

3.2、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

对于城市滨水区建设的评价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如下:

3.2.1、创造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

以水为基础的旅游产业是在全球被证明了的一种经济来源,通常它会为政府带来收入,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娱乐活动。如:1986年开始建设的路易斯维尔滨水景观,旧工业区的成功改造的第一年三月的周六就吸引了两万游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988年开始开发改造悉尼达令港,经过开发改造,通过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周边地价亦步步攀升,为整个区域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2.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滨水区的多样性和适于生产经营的特征对人类的居住、发展、生存相当重要,日本东京海湾拥有三千万的日本居民,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拉动了日本30%的经济发展。

3.2.3、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

第一是滨水区开发不仅可以改善该地区周围的外部环境条件,还可以对其水体质量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进而打造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城市环境面貌;第三是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结束语

自城乡一体化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框架的变大更加有利于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但是也对自然水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或者不能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在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城市滨水区的这些问题之后发现,我们要想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更好的建设城市整体空间,就要尽快实现滨水区用地功能的转型,使不繁荣的滨水区再次为城市的繁荣做出贡献,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唐胜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第11篇

关键词:开放空间系统;连续性;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

Abstract:Continuity of city open space system is a new attempting of old problem. This work make open space as object, it said that city's open space is a whole system , this system contain various function. For these functions's run, must make the system's continuity. The work analyze the continuity from different level of planning, and give some advices.

Keywords:open space system; continuity of open space; city design; city planning lays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56-02

1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出现大约是在1906年的英国。英国伦敦于该年制定《大都市开放空间法》网,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用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 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这是对开放空间的最早的物质意义上的定义,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需求及城市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从出现开放空间一词以来,各国的法律或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及范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由于定义者的出发点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大相径庭。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 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 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还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综合西方国家对城市开放空间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及实践经验, 以及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城市开放空间在目前应当有更新意义的内涵,应当能体现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绿地、江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场地、农林地、滩地、山地、城市的广场和道路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开放空间包含生态、娱乐、文化、美学或其它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重目标。

2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环境保全、休闲娱乐、城市防灾、景观体系等。这些功能是贯穿在整个城市中的,城市中任何一个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或者被割裂,这些功能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以城市空间体为基础而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连续性是系统研究的核心。开放空间系统只有保证各个层面上开放空间元素的相互延续和支撑,才能保证其各种功能的完整性。

分解讨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开放空间系统连续性应该从三个不同规划层次进行讨论, 各层次讨论的对象、意义有所不同, 涉及的学科范围亦有一定的区别。

(1)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

宏观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发展策略的高度来研究开放空间系统,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

宏观层面上的开放空间连续,是注重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周边生态的相互连续,不让城市建设彻底地破坏整个地区生态的完整,整个地区生态可以延续,景观得到连续。这样可以保证城市与周边生态的良好关系,如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 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可以是多样的,这些空间形态关系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考虑,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各国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与方式。

1)环绕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开放空间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城市的扩张蔓延, 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2)嵌合的形态与方式

开放空间系统与城镇群体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形成以楔形、带形、环形、片状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空间。嵌合的形态方式遇到的问题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容易不断向外生长扩张,造成规模扩大,郊区至中心区距离过远,另一方面,开放空间易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导致嵌合的形态不复存在,城市连成一片。这些问题通常的解决方法如下:一是在交通上发展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缩短城市间往来的时距;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使市场的运行完全在规划法规的保护和限制下进行。

3)核心的形态与方式

城镇群体围绕大面积绿心发展,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相间隔的方式。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利用绿心、绿色缓冲带有利于形成中小城市,分散大城市的负担, 从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并且相应起到了避免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居住与工作相距过远、中心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的问题

4)带形相接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群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及规模的城市带。城市带与开放空间形成不同的关系,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开放空间系统亦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控制性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中观层次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规划,是宏观的开放空间系统战略的延伸与细化,又是进行微观的开放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前提。在这一层次中,应当更加关注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强调开放空间的量化控制,并对开放空间进行更为具体深化的布局形态研究。

1)指标控制

如果要保证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应该在各个区域中保证定量的开放空间,指标控制是目前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中常用的方式。在城市的总体形态中考虑开放空间的连续构成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那么, 指标控制则是人们希冀以量化的方法来达到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合理连续分布,以达到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的满足。

开放空间各种类型要素的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空间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种类型的指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城市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指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根据, 并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现状条件。目前世界各国常采用的几种指标为:①城市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以上;②绿化覆盖率占城市总用地60%;③近郊风景森林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④人均城市绿地30%;⑤人均公园绿地6m2/人。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的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日本等国家还采取空地率指标的方式对开放空间进行全面的控制。

2)区位控制

在英国的T.Turner在长期进行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工作后,对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形态做出过总结,归纳了六种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图,用抽象的图解方式描绘了在开放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中曾出现过的规划理念:①单一的中央公园;②分散的居住区广场;③不同规模等级的公园;④建成区的典型的绿道;⑤相互连接的公园体系;⑥可提供城市步行空间的绿化网络。这些归纳总结了近一个世纪来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指导思想的变化, 基本涵盖了目前城市中各种开放空间系统布局模式。六种开放空间布局模式的连续性逐级增强,最后一种模式连续性最强。但在具体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中,由于城市发展阶段有差异性的存在,具体的形态理应各自不同。

要达到连续性比较强的开放空间布局模式,指标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各国在这方面采用了各种方式。荷兰在50年代建立了理想的开放空间等级体系,把开放空间提供的设施规模和性质与对这些设施需求的范围和特征联系起来,以吸引范围作为唯一的变量,解决开放空间需求与供给及其布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个简练而又综合的理论框架在荷兰南部包括鹿特丹组合城市得到实施, 并对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巴黎则根据城市内部各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的不均衡状态,使用空间均衡法,在规划中尽量把绿色空间插入高强度开发、人均开放空间相对较少的区域,使开放空间的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均衡。还有一些城市, 通过对城市居民需求的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来提供开放空间。

一般来说,城市某个区域的开放空间连续性规划中,有几种比较常见的构成连续性的规划模式:①多极发展模式:在地区内均匀地建立多个不同等级的开放空间点,如广场、公园等。②点轴模式:城市功能区域结合城市发展的走向,与个别开放空间极点的位置,规划形成轴向的开放空间。如日本横滨在城市中心区形成长的绿色轴线。这条轴向的开放空间担负了促进关内绿洲综合发展的作用,还担负了建设都市空间――新横滨的象征。③网络模式:当点轴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合成网络模式,不仅使城市内的开放空间网络密度增加,而且要使网络向外延伸,加强与其它网络的联系,使更大区域的整合得以加强。

(3)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

该阶段是开放空间实施项目的设计,是把总规、控规阶段的构想最终得到实现的基础。由于工作内容与人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必须以人的各种行为模式为基础,考虑各种行为在空间中的连续性来进行设计,创造人性化、生态化的场所空间。具体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规划设计、广场的规划设计、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居住区游憩绿地的规划设计等。

3结语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在不同的城市规划层面是具有不同内涵的,将开放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每个层面开放空间的连续性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从总规、控规、详规三个层面对连续性进行阐述和分析,为开放空间连续性在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2] (英)彼特・霍尔.城市与区域规划.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 朱锡金.城市的轴向发展.1981年同济大学出版社.

[4] (美)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2篇

【论文摘 要】分析了城市绿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分别介绍了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三种技术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城市绿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2]姜文峰,郑文刚,王彦文,赵春江.城市绿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5,(1).